第一篇:省扶贫调研
【扶贫调研】对改进脱贫攻坚督查工
作方式的几点思考
近段时间,我们就如何改进脱贫攻坚督查工作方式的课题赴一些市县开展了调研,大致了解了我省以及市县开展督查工作的基本情况。通过调研,感觉到我省脱贫攻坚督查工作仍然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还需要下大力给予改进,努力把督查工作变成推进脱贫攻坚再上新台阶的一把利剑。在此,主要谈一谈对改进脱贫攻坚督查工作方式的认识与思考。
一、督查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7年以来,我省以及各市县开展了各类督查巡查共800余次,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落实。通过督查,一些市县、乡镇都加大了工作力度,整体上都得到了不少的进步。但我们在督查过程中,仍然发现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掌握标准不一,基层意见比较大。从今年开展的督查工作来看,督查人员由于个人理解能力有差别,特别是有一些新的要求刚提出,督查人员也没有吃透,掌握的政策不全面,似懂非懂、一知半解的现象还较为普遍,给市县、乡镇的答案也不一致,造成一些市县、乡镇也很迷茫。市县、乡镇最反感的朝令夕改、多种标准,执行起来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市县对于把握不准的问题也不主动与省扶贫办联系,造成一些市县、乡镇也走了不少弯路。
(二)临时抽选人员,能力素质差别大。由于开展督查工作时,抽选督查人员比较随意,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特别是省直机关,除了厅级干部以外,只是有人下去督查就行,也不管派出这些人能否胜任督查工作,甚至有些干部基础文字材料差,表达问题都不是很清楚、很专业,谈何研究?还有些省直单位不够重视,安排一些能力较弱、事情比较少的干部参加督查,而把一些能力素质强、善于研究分析的业务骨干留在单位搞材料,由于从源头上选派的督查人员能力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督查效果。实践表明,开展综合督查时,部分督查组提交的督查报告质量不高,下去后跟市县要材料的多,深入贫困村、贫困群众调查了解的少,不能够全面反映我省基层脱贫攻坚的真实情况。
(三)夹带个人感情,反映情况不够实。有些督查人员下去后,不敢大胆地履行职责,原则性不强,怕得罪人,有些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成绩讲的多、问题讲的少。有些督查人员在思想认识上有偏差,没有树立端正的工作态度,对存在的问题不敢直接反映或反映的问题不深入,担心有些问题讲重了,对该市县的脱贫攻坚工作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当老好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没有把督查工作放到检验全省脱贫攻坚成效如何的高度来看待,缺乏大局意识,个人私心杂念较重,反映的问题“蜻蜓点水”,提出的意见建议也比较空洞,操作性不够强。
(四)多口开展督查,实际效果比较差。为了狠抓脱贫攻坚工作落实的力度,2017年初以来,省、市县各级部门都开展了多轮督查、巡查工作,频次比较高,乡镇面对各项督查工作应接不暇、疲于拼命,但相当一部分分管扶贫的镇干部和扶贫专干都是身兼数职,基层工作压力很大。有的督查组只停留在看看表格数据,听听纸质汇报,而没有真正沉到一线,听听村干部、贫困户、非贫困户的声音,看看扶贫政策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制定的帮扶措施是否合理,等等,形式主义的现象仍然存在。还有的督查人员督查结束后提出了不少问题,但给予面对面的指导帮助却比较欠缺,一些乡镇也不知从哪里入手整改,达不到督查的目的。
(五)问责力度较小,整改不积极主动。与审计、巡视工作相比,督查问责和整改力度明显比较弱,没有应有的威慑力,重部署、轻落实、重督查,轻整改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干部认为督查工作只是督促工作落实,对事不对人,造成主观意识上不重视,批评就批评了,除非不是特别严重的问题,一般不会处理人,而且督查人员都是从各单位抽选的,选定的人员也不像纪委、检察院、审计那样来查案、审计的,造成督查反馈问题整改工作推进较慢,实施督查的部门也很少“杀回马枪”,督查完就完了,没有那种盯着问题不放的韧劲、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的狠劲,跟踪督办、跟踪问效方面比较欠缺,督查问责的机制也不够健全,也造成各项督查工作“隆隆烈烈”,各类问题“面目依旧”,督查工作的权威性还有待于加强。
二、督查工作需要规范的内容
(一)建立专职督查人员信息库。督查成效如何,跟我们督查人员的能力素质有较大的关系。我们可以参照省委巡视办的作法,建立脱贫攻坚专职督查人员信息库,从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每个成员单位抽取2至3名政治坚定、原则性强、素质过硬、熟悉基层工作、具有相应工作经历、善于发现和分析研究问题的干部专门从事平时的脱贫攻坚督查工作,加强扶贫政策的系统学习研究,搞深搞透,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建立脱贫攻坚专职督查工作群,对中央和省新出台的政策及时解答分享,设臵问题开展研究讨论,努力吃透上情,统一督查工作的标准和尺度,让督查工作从“业余化”向“专业化”转变,从“应付差事”向“深挖细抠”转变,切实把督查工作当作推进脱贫攻坚深入开展的利器。督查任务下达后,随机从信息库调取人员,确保每个组都有2名以上专职督查人员,确保下到基层后,能够更加专业地开展工作,从源头上解决督查质量不高的问题。
(二)强化督查业务知识培训。从2015年底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吹响后,中央和省里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已经形成一整套政策体系,为顺利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遵循。督查人员在下基层督查前,利用2天左右的时间由省扶贫办牵头组织各个督查组进行专题培训,全面系统学习相关的扶贫政策措施以及督查业务知识,安排1至2天左右的时间给予理解消化,督查准备的时间尽量充分一些,防止仓促上阵。通过近两年的综合督查情况分析,普遍感觉,培训匆忙、督查也匆忙,难于深入地查找问题,很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在下去之前,做足功课很有必要,确实把督查工作当作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而不是走马观花,应付之事。要发挥能者为师的做法,发挥各自行业部门业务熟练的优势,全面系统介绍解读相关政策,设臵提问和讨论环节,增强培训的效果,统一思想、统一标准、统一统计口径,防止在督查中说法不一致,让市县、乡镇为难。
(三)归口统一制定督查计划。目前,开展督查的单位相对较多,在推动工作的同时,也牵扯了基层不少的精力。因而,脱贫攻坚督查工作应该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来统筹,防止政出多门。2017年5月19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中共海南省办公厅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海南省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的通知》(琼办发﹝2017﹞25号),明确指出: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督查巡查工作的组织领导,批准年度督查巡查计划和督查巡查事项,组建督查组或者巡查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定专人负责督查巡查日常工作,履行方案起草、统筹、协调、指导、督办职责。因而,每年都要由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拟定督查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开展督查工作。一些省直行业部门制定的行业扶贫等专项督查方案,也应当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核准,以便全省统筹,防止督查频次过高,增加基层负担。制定的督查计划或者方案,应该突出重点,克服“眉毛胡子一把抓”,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同时,在督查力量整合上,与省委督查室、省政府督查室建立联席机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业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督查工作,增强督查工作效果。在督查时间安排上,每个市县尽量安排4至5天左右的时间,以便督查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全方位找问题,摸清情况,确保实效。
(四)建立整改督办和反馈机制。《海南省脱贫攻坚督查巡查工作办法》明确规定:接到综合督查、综合巡查和专项巡查结果通报的市县和单位,应当在两个月内向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反馈整改情况;接到专项督查和常规督查结果通报的市县和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向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反馈整改情况。督查结束后,要及时向市县和单位通报督查结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要求,对问题比较突出的市县和单位下发督办函,明确整改时限。同时,也要督促市县和单位按时反馈整改情况,对落实不好的市县和单位要给予通报,提出处理意见。坚决克服重查轻改、“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确保督查的权威性。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安排专门人员进行跟踪督办,防止“虎头蛇尾”,达不到预期目的。市县和单位要也明确具体整改联系人,落实整改责任制,加强监督问责的力度,确保问题得到完全整改,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强力推进。
三、督查工作可以采取的方式
(一)交叉检查型。主要是指在省或市县的统一协调下,市县或者乡镇派出督查人员相互检查,相互查找问题,相互学习,达到找差距、补短板的目的。2016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采用了省际交叉考核和委托第三方评估相结合的方式对中西部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考核评估,给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作用。我省在平时的督查工作和年度考核中也可以采用交叉检查考核的方式,与第三方评估的结果相互印证,增加市县的参与度,有比较,才有差距,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深入开展。有些市县或者乡镇总是自我感觉良好,信息相对封闭,一些部门和干部无形中放松了要求,没有比较就没有触动,通过面对面的交叉检查,特别是基层乡镇一级更容易反思自己的工作标准,更想努力打开工作新局面。这种方式既是检查督促,也是参观见学,本身就是一本“活教材”,胜过课堂上照本宣科的说教。开展交叉检查后,通过收集汇总情况,可以发现各市县学习政策、理解政策、执行政策的能力水平,也可以发现各市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二)驻点剖析型。主要是指利用一段时间对某个村庄进行“解剖麻雀”,翻箱倒柜找问题,追根溯源,不查到“水落石出”不收兵。随着帮扶力度不断加大,贫困户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不少非贫困户要求“入贫”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各种信访、热线工单数量不断增加,从2016年11月18日961017脱贫致富热线电话开通以来,至今共收到28827件工单,71件信访件,17批30余人次来访,接访和调查核实的任务增多,无形中对一些村庄的扶贫工作增添了不少压力。在这种情况下,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的现象就会有所抬头,特别是村干部做的如何,最能体现我省基层脱贫攻坚的现状。驻点剖析的方式,最适合用于被举报问题较多的或者群体信访、上访诉求反映强烈的村庄,通过一段时间的摸排,从村干部、贫困户、非贫困户等各层面的谈话了解,走村串户实地访、实地看、实地问,全面深入摸清全村的村情民情社情,通过实实在在的数据说话,才能客观公正地做出判断。
(三)督导帮带型。主要是指某项业务工作已经开始或者即将结束、需要验收,为了掌握进度或督促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省扶贫办或者其他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开展专项督查工作,不仅要“督”、还要“导”,既要查找问题,又要指导帮助,纠偏纠错,确保高质量完成工作。特别是刚出台的政策或者上级的新要求,基层理解掌握往往有偏差,也不报告,自行其是,造成执行政策措施出现偏差。比如:有个别市县把握不了“退出”和“剔除”的政策界限,实施“一刀切”,没有区分对待,不管超出贫困线标准的财产是纳入前隐瞒不报的,还是纳入后土地被征用等所得的,造成工作上的被动。还有的市县执行《海南省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教育医疗住房保障和产业扶持实施办法》有偏差,该办法明确规定: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的农村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方面享受与建档立卡贫困户相同的政策待遇。但一些市县在执行该办法时打了折扣,未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范围的农村低保对象的危房改造标准明显低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标准,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因而,督导组不仅要查实问题,还要面对面解读政策,让其正确掌握政策措施具体条款,对于基层反映的困难及时解决,尽量不要打“马虎眼”,当面解决不了的,带回单位研究后尽快回复。目前,基层最缺的就是得到精准指导、正确指导;最怕的就是每批督查人员各说各话、标准不一,造成困扰,盼政策,等具体的操作程序,迟迟推不动工作。督导帮带的方式,本身也是“授业解惑”,督导组就是“政策宣讲团”,教内容、教方法、指路子,帮助其正确运用政策推动工作开展,减少工作上的失误,确保扶贫工作始终在精准的路上。
(四)随机暗访型。主要是指省或者市县采取不打招呼的方式,直接利用手机定位,随机抽查乡镇、村委会脱贫攻坚工作的落实情况。这次方式减少了层层陪同的干扰,督查人员轻装上阵,市县、乡镇、村委会不特意准备受访现场,更能充分反映被督查单位平时的工作状态。2017年7月21日,国务院扶贫办下发了《国务院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克服形式主义减轻基层负担的通知》(国开办发﹝2017﹞52号),该《通知》明确:国务院扶贫办到地方核查群众反映的问题,主要采取暗访形式。因此,对于脱贫攻坚项目进度比较慢或者热线工单反映问题较多的市县,要列出清单随机抽样进行暗访督查,努力掌握第一手资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从各市县上报的工单受理情况来看,有些市县工作不够扎实,有些乡镇应付了事,没有及时、耐心回应群众的诉求,打个电话问问情况就起草办结报告了,没有真正入户调查;也有些群众刻意隐瞒收入,“装穷”、“哭穷”,一心想纳贫。如果不公正地实地调查核实,就容易被外像所迷惑,无法掌握实情。我们带着问题线索,多听一听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声音,多看一看生产生活情况以及教育、病患、住房等情况,多查一查村委会操作的程序是否合规,是否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民主评议,有没有优亲厚友,有没有雁过拔毛,有没有打击报复等现象,客观真实做出调查结论,推动扶贫对象动态调整工作扎实开展,真正做到精准识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
(五)委托调查型。主要是指围绕某个课题或者某项重要工作,委托院校或者社会机构有关专家或专业人士赴市县、乡镇进行调研,以第三方的身份开展工作,为省、市县全面、客观、准确地掌握脱贫攻坚情况提供依据和参考,以便省、市做出科学的判断,作出科学的部署。第三方调查的优点是客观公正、不带倾向性的主观立场,便于跟群众打交道。“术业有专攻”,院校或者社会机构有关专家或专业人士对某方面的领域有较深的造诣,开展工作有一套专业的流程,因而,我们通过他们的专业特长,推动课题研究引向深层次,为一些重要工作开展把把脉,查查存在的短板,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有些群众对院校或者社会机构的专家、专业人士敢于倾诉、敢于讲真话,没有戒备心理,但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普遍有些谨慎的态度,怕说错话,怕被揪辫子。因此,通过他们进村入户走访调研,对采集的数据、资料进行量化分析,对项目可行性做出判断,对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情况做出评估,有利于我们掌握信息的多元性,通过相互对照,看看我们自身掌握的情况与他们有什么不同,原因在哪,下一步的着力点在哪,汲取他们调研的精华,促进我们能力素质的提升,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储蓄新的动能。
第二篇:省扶贫办到印江县调研金融扶贫工作
省扶贫办到印江县调研金融扶贫工作
近日,省扶贫办人力资源开发处副处长田维秋到印江县调研金融扶贫工作,并就2015年致富带头人培训省级示范班考察印江金融扶贫工作提出宝贵意见。铜仁扶贫办培训科、印江县委组织部、县党校、县茶叶局、县扶贫办、新寨乡、板溪镇等相关部门负责人陪同调研。
调研板溪食用菌采摘现场
调研中,先后深入新寨乡大云村王明强茶叶加工厂及培训基地、板溪食用菌园区,就茶叶、食用菌、生产加工培训基地进行实地调研,并通过看、听、问等方式详细了解印江县产业化扶贫、金融扶贫、致富带头人培训等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调研板溪废旧菌棒生产加工
调研组指出,“雨露计划•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 2015年省级示范班来印江考察,一定要高度重视、周密安排。要充分考虑到参观的每一个点要解决什么问题、突出什么亮点、让人学到什么东西,展示出印江开展金融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果和经验。要切实贯彻落实《贵州省创新职教培训扶贫“1户1人”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农村乡镇党委书记、村支书和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的要求,以扶贫培训、金融扶贫等为平台,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确保“十三五”扶贫开发工作稳步推进。(黄红霞)
第三篇:扶贫调研方案
凤山县国土资源局
开展开发扶贫大调研活动方案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实施新十年扶贫攻坚工程的总体部署,加快推进富民强县新跨越,建设幸福凤山。结合我局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次大调研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以及自治区、市、县党代会精神,把联系的那王村作为主战场,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以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改善贫困村民生、加快贫困地区发展为核心,坚持政府主导,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更加注重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更加注重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更加注重创新体制机制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我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目的、目标任务
通过大调研活动,了解和掌握包扶村及包扶户的基本情况、贫困的主要原因和需扶持的主要意向,为我局下一步开展开发扶贫工作提供依据和策略。通过开发扶贫,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幅度高于全县的平均增长幅度,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全县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并逐步缩小差距。
三、调研范围及时间
1、调研范围:那王村18个村民小组和56个包扶对象。
2、调研时间:2012年5月10日至2012年5月20日,形成高质量调研报告,为谋划“十二五”规划开发扶贫工作思路提供参考。
四、参加人员及形式
1、参加人员:全局在职在编人员、乔音所全体人员、各乡所长、凤城分局局长
2、调研形式:到村到户,通过座谈的形式开展调研。
五、调研内容
1、围绕推进贫困村产业化扶贫进程进行调研。要结合贫困村实际,按照适应市场需求,做强做大扶贫产业的思路,大力实施产业化扶贫。一是培植支柱产业情况。根据本村自然资源、生产条件和产业基础的不同情况,研究发展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体系。例如,重点发展外派劳务、食用菌种植、鸡鸭鹅养殖、生猪养殖、黄牛养殖、优质水稻种植等,带动贫困户增收。二是发展特色种养业情况。通过扶贫贴息贷款、扶贫资金注入的方式,加大对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扶持,培植新产业,逐步建立适应市场需求、适应农民种养能力的产业链,推进“企业加农户”的产业链发展。走大户带动,培植加工业,引导贫困农户走龙头带基地,基地带农户,以加工促增值的脱贫路子。各组要根据本组实际,研究适合贫困
户增收的特色种养殖业,例如,板栗种植、食用菌栽培、鸡鸭鹅养殖、生猪养殖、黄牛养殖等,研究落实农户,确定规模、数量、资金及需要扶持情况,做到细化到户。
2、围绕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整理及人畜饮水等进行调研。
3、围绕推进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进行调研。劳动力转移培训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必要保障,是实施城乡一体化的重大步骤,也是提高劳动力素质的重要内容。因此,必须强化措施,创新手段,整合资源,强力推进。具体抓好以下工作:实施整村培训。组织农民参加培训,在政策、信息、舆论、以及财力上给予支持,创造良好的培训转移环境,并加强对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的检查指导,帮助贫困农民实现“一次培训,改变命运;一人打工,全家脱贫”的目标。对本村的富余劳动力,根据本人意愿,开展种养业及多种经营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研究确定需要培训的专业及技能。各村根据本村实际情况,调查摸清本村现有在外务工劳动力情况,明年将要外出务工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土地以何种方式经营,汇总统计上报。
六、组织保证
要继续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不动摇,强化领导,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各股、室、大队、中心、所要将此次调研活动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结合本地实际,利用贫困村屯资源优势,尊重群众意愿,统筹规划,因势引导,动员群众积极参与,为产业化扶贫开发,创新扶贫开发新机制,提出意见和建议;要认真做好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全部真正用于贫困村产业化发展上。
七、集体统一大调研活动安排
根据2012年4月28日全局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大讨论活动暨实施“五大工程”推进会的要求,全局统一开展一次集体进村入户大调研活动,现将活动作如下安排:
1、进村入户调研时间:2012年5月18日
上午8点,统一从县城出发,前往乔音乡那王村。各小组成员随同村民小组长进村入户开展调研,下午4点半返回那王村部召开座谈会、汇总。
2、根据调研内容,每人撰写一篇字数不少于1500字的调查研究报告(包括电子档),于2012年5月22日前交局办公室。
3、进村入户人员分组安排
一队(街上):王烈勤王万恒陈国球
二队(巴要):杨平卢发国韦忠柏卢自恩黄必虎汤微波
三队(巴寨):陈祥万黄光武陈忠豪胡泽洪 四队(坡忠):莫江兰张通勇邓玉芳韩美菊 五队(那良):韦介邦潘继伟陈忠
六队(那爱):廖凤莉杨秀俭
七队(久光):唐祥勇黄秋香蒙华良
八队(安温):韦斌龙俊宇罗毅
九对(那王):韦永现韦凤琳
十队(坡拉):王功勇黄飞燕陈华宁
十一队(白竹):罗大转王家锋韦廷恩
十二队(塘地):黄启农罗云辉
十三队(那绸):韦正东黄宏炳
十四队(定坛):廖蓉张宗军
十五队(巴鸦):龙岩黄凤仙
十六队(那瓢):邹方坚罗剑锋
十七队(林那):黄嵩韦联波
十八队(卡初):韦仕领邓华
4、车辆安排
5、生活安排。早餐自行安排;午餐由各组与村组干协调解决;晚餐统一在那王村与乡、村、组干部一同用餐。
第四篇:扶贫调研报告
文坊村扶贫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国家全面建设小康战略的实施,扶贫开发工作也快速的推进。为了进一步做好文坊村的扶扶工作,找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困难和问题,并积极采取新的应对举措,促进农民增收脱贫致富,特意进行此次调研工作。具体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文坊村位于贵溪市南部山区,距离市政府40多公里,是文坊镇政府政治、文化、经济、交通中心所在地。2002年由荆树、庙前、文坊三个村委会合并为一村,全村总人口3896人,986户,全村区域面积28.26平方公里,下有38个村民小组。山林面积3.8万多亩,耕地面积4000余亩。我村是革命烈士汪群的故里,汪群烈士纪念塔建在我村郑家村小组。我村有中共党员61人,下有2所中心小学、村老年协会1所,内设农家书屋等老年活动器材、嫂子腰鼓队30余人。我村主要盛产毛竹、松木、杂木、香菇、茶叶及各种林产品,天然水稻种植基地、脚板薯、有机蔬菜等各种农副产品,农民纯收入1.2万元。近年来,村党支部在镇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正确领导下,以十八大精神及“两学一做”习近平系列讲话为指导,以可续发展为纲领,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
理民主的要求,围绕强基、连心、模范为主题,先后搞了三个新农村示范点,村组公路硬化达90%以上,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二、贫困原因及发展潜力
(一)贫困原因
1、农业基础设施落后,以往无维修整治,没有良田规划,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有些良田放水比较困难。
2、农业生产由于青壮年外出,留下老人、妇女、小孩在家,主要还是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耕作粗放,广种薄收,虽然也有不少种良大户,但是他们技术还不够先进,主要也是50-70岁的人,虽然也有一些人引入了新技术,但是多数农民科技意识不强,学科技用科技能力差,生产力水平低下。去年水稻收割季,雨水过多,由于缺乏烘干技术,造成多数水稻烂在田里,收获减少。
3、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种植水稻,无工业企业,收入以农业和务工为主,虽然现在已有7个专业合作社,其中也是葡萄种植,但是规模还不大,但尚未形成骨干支柱产业,知名度不高,农民增收不明显。
4、信息还不够畅通,与市场对接能力弱,农业生产随大流,盲目性大,产品难以转化为商品,导致增产不增收。
5、致贫因素多,返贫比例高。因多种自然灾害、子女上学、因病就医、工伤事故等因素影响,经常造成刚脱贫又返贫现象。加之残疾人、五保户比例多,致富速度缓慢。
(二)发展潜力
1、文坊村农田总体来说比较平整,土地比较肥沃,具有农业产业化大发展的潜力。再加上近年来国家的惠农政策的落实,现已基本实现良田规划,对于文坊村农业来说是一个大的契机。
2、随着网络的发展,农村淘宝、微商逐渐为村民所接受,一大批的青年返乡创业,为文坊村的发展提供了人才,若将文坊村的农业种植与商场相对接可以扩大销售渠道,同时有利于整合文坊的资源,发展特色农业。
3、文坊村资源比较丰富,林业、渔业发展具有可能,再加上文坊村村民比较俭朴、大家勤劳肯干,近年来文坊村有拿了不少荣誉,如全国文明村等称号,具有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三、采取的措施
(一)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领导。
文坊镇党委、政府为扶贫发展单独设立了扶贫办,专门负责普及、落实国家的扶贫政策,明确了扶贫工作职能职责;建立了一对一的帮扶工作制,落实了贫困户帮扶人员。
(二)认真开展贫困人口识别,实施了建档立卡工作。
2016年按照户为单元,整户识别,规模控制的原则,遵循农户申请—村民代表评议—村公示—乡党委会审核—乡公示—县审定—村再公示的程序确定贫困户50户130人。全面开展建档立卡工作,所有贫困户的档案全部建立,并完成了扶贫信息网络系统的录入工作,为下一步实施精准滴管式扶贫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实施重点扶贫开发工作。
1、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相,完善文坊的通组公路,俗话说要致富先通路,文坊村现已全面实现公路硬化。此外还积极向上级申请项目扶持,全面进行良田规划,解决农业种植的引水问题。
2、产业扶贫: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例如蘑菇基地,为保障无害化生产,进行人工除草,为解决残疾人及低保户的生活问题,聘用他们来干活。同时贵溪市残联也提供一些政策优惠,解决了专业社的资金问题又解决了残疾人的生活来源问题。
3、政策扶贫:积极向村民普及国家的扶贫政策,及时与镇扶贫办联系,邀请他们来我村进行专业的政策宣传,为村民解决疑问。落实农村低保、五保生活保障,及时将相应政策告之村民,并为他们做好相应的材料上报镇民政所。
这些扶贫工作的开展,改善了所在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发展壮大了支助产业,提高了贫困户技术水平,促进了
经济的发展,增加了贫困户收入,为进一步全面脱贫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四、思路和对策
1、加大水稻、苗木种植培训,提高贫困户技术本领。
2、积极争取上级扶持政策,加大扶贫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林区公路建设,变林业资源为农民现金收入。
3、进一步打造水稻种植、蘑菇种植、蔬菜水果种植的产业基地,带动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解决贫困户的就业、技术等问题。
4、积极进行农业项目的招商引资,带动贫困村经济发展。
5、对于因病、因残致贫等自身能力、素质较差的贫困户,进一步加大低保覆盖面,提高保障标准,保障他们基本生活,促进脱贫。
6、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到我村扶贫工作中,争取早日实现全村脱贫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2018年8月
第五篇:扶贫调研报告
XX市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为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确保精准扶贫工作取得实效,经深入村镇座谈交流,对XX市精准扶贫工作进行全面调研,现将相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市“十三五”建档立卡贫困村共18个,其中,深度贫困村11个。贫困人口大多集中在XX、XX、XX、XX、XX等少数民族乡镇。全市“十三五”期间建档立卡贫困人口7891户34351人,其中,2016年已脱贫2051户 9064人,2017年已脱贫2887户13043人,共完成13个整村出列任务。目前,未脱贫2953户12244人,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的9.5%降至3.5%,2018年计划脱贫2505户10616人,整村出列5个。2016年以来,我市通过加大扶贫资金投入,扶贫产业和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成效显著,农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由于全市扶贫工作面广泛,统筹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重点发展的产业项目由于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加上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参与积极性不高,造成很多扶贫产业项目推进发展困难,产出的市场竞争力也不强,资金投入与产出效益不对等,全市脱贫攻坚形式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二、存在问题
(一)精准识别难度大。贫困户精准识别是做好扶贫工作最关键的第一环,关乎社会的公平正义。自识别认定工作以来,全省曾都派过省级工作队、市级工作队、乡镇工作队多轮多层级进行入户调查摸排工作,但在一些边缘户的识别上仍是大难题。存在问题有:一是部分村两委干部担当意识不够,个别村干部总以为“贫困户待遇”是国家普遍红利,总希望村民雨露均沾,人人有份,在入户调查或是民主评议时不敢发表反对意见。二是贫困户收入信息采集难。此次排查发现,各村都不同程度出现农户不肯如实告知家庭收入的情况,尤其是外出务工收入、农业生产经营收入普遍存在缩水现象。2018年5月在市派“三人组”进驻调查后,各村收入更是普遍减少,由于存在农户瞒报问题,导致调查表上不能体现真实农户实际收入情况。三是存在政策缺陷。比如:农户家庭人口的界定,目前贫困户是按同吃同住同开销计算年人均收入及人口,贫困家庭人口数随意变动大,因此调查人员在入户调查时,很难把握真实家庭人员情况。另外,独户懒汉贫困认定问题。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三四十岁青壮年独居户,调查得分数较低,收入少。主这类人基本上成天喝酒,不务正业,要纳入贫困户的,需要具体政策进行引导和约束。
(二)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少,支持带动贫困户增收难。2016年以来,全市扶贫资金投入大幅提高,但由于受资金管理政策规定,乡镇在使用上十分谨慎,不敢投入于有风险的养殖业,很多扶贫资金都通过入股企业,或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发展倾斜,造成农业生产物资短期内“暴增”,扭曲供求结构,频繁出现“谷贱伤农”现象,往往容易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亏本贱卖的现象。今年出现大面积芒果滞销、瓜菜价格暴跌等伤农情况。另外,村集体经济总体收入普遍不高。全市农村普遍没有实体产业经济,集体收入大多依靠土地出租或政府办公经费支撑,没有长期发展壮大的实体经济维续,村里不管要做什么项目都只能向上“等、靠、要”,村集体经济在支持带动贫困户发展上很少有所突破。
(三)扶贫产业项目增效难。近几年,各乡镇推进扶贫产业项目较为单一,经营模式都是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经营,由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都是贫困户,受管理技术水平限制,很多扶贫专业合作社日常管理混乱,日常经营亏损十分严重。其次,扶贫产业项目类别单一,产业项目的选定不科学。目前大多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和养殖方面,种养类别方面各乡镇都在做不同的尝试,但收效甚微,尤其在养殖方面,各乡镇养殖的豪猪、羊、鸡、鹅等家禽养殖项目亏本变卖情况突出,部分养殖基地也已难于为续。另外,扶贫产业缺少龙头企业的扶持带动。扶贫产业是贫困户长期稳定脱贫的有效途径,由贫困户组成的技术管理人员在管理过程中,“思路窄、技术差、管理乱”等缺陷无限放大,扶贫产业项目难能持续增收。
(四)帮扶责任体系混乱,没有形成集体合力。按市、镇、村三级层层压实责任,选派第一书记39名,同时成立168个驻村工作队556人驻村帮扶,专项指导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继续推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全市2365名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了“一对一”帮扶全覆盖。混乱的主要方面有:驻村工作队的选定缺少刚性文件要求,市级选派工作队时把关不严,个别存在工作懈怠情况。其次,乡镇与帮扶责任人信息沟通不通畅,沟通协调不够。需要帮扶责任人员共同参与完成的工作,组织管理及协调各帮扶责任单位推进扶贫工作难度较大,比较常见的是乡镇部署工作,帮扶责任单位帮扶责任人很难全部到位,都派代表参加,代表参加后工作没能及时传达执行到位,工作运转不通畅不高效。
(五)贫困户内生动力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差。大部分贫困户思想保守、观念陈旧,加上缺乏致富带头人的示范引领,自我“造血”脱贫致富能力不强。一是文化水平偏低。据统计,全市贫困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比例占 70%以上,尤其在少数民族乡镇,贫困户家庭教育程度更低,劳动力素质不高,在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技能低下,难以提高收入。二是进取意识不强。村民思想较为保守,思维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较为落后,存在“等、靠、要”思想。三是缺少致富带头人。目前,全市大多村干部中能够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带头人不多。由于缺乏致富技能,经济发展意识淡薄,经营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他们一方面自己致富无门,不能带头致富;另一方面,对于如何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滞后,种养大户不多,少数民族乡镇基本上没有上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扶贫工作思路及建议
(一)制定明确标准,提高“识贫”精准度。目前,全市都已形成共识,要扣好脱贫攻坚“第一粒纽扣”,确保排查工作“不漏一人,不错一人”,对全市10个乡镇和华侨经济区“漏评”“错退”都开展拉网式调查复核。但“识贫”仍缺少刚性标准,建议:一是将家庭调查实际得分做为建议纳入评议的刚性标准,避免一些家庭境况好纳入其中,比如:收入不说,虚假报家庭开支,造成家庭人均收入低的家庭。二是扩大数据比对范围。目前,我市数据比对仅局限于房产、工商税务、机动车、银行存款(只有信用社、邮储银行2家)等方面。可以扩大的方面有:家庭人员就业情况及工资收入信息,银行存款比对要力争达到覆盖到所有商业银行。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村村容村貌。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对贫困人口比较集中且基础设施落后的贫困村,要重点解决住房配套基础设施功能、道路不通、用水不便、电力不稳、信息不畅等问题。实现全村通宽带、通硬化公路、无线通讯全覆盖。推进文化、医疗、科技、环境卫生等公共服务加快向贫困村延伸,打通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切实改善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三)力戒形式主义,注重整合扶贫人力资源,提高帮扶效率。目前,全市扶贫工作层层加压,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虽然显得人员力量庞大,但收效甚微,主要弊病是每一次工作任务,市直单位都大批人马到位,扶贫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小,但由于政策要求不普及,基本上各帮扶责任单位都是扶贫专干专做,其他协助,作用发挥不突显等情况。因此建议围绕着人力资源的有效利用出发,充分发挥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职能,同时组建村村专职扶贫队伍,由乡镇每村派出1名,帮扶责任单位各派出1名的专职扶贫工作人员,工作期间长期吃住在村里,驻扎村里体察民情,沟通民意,有效提高扶贫干部的工作效率。
(四)通过制度规制,强化政府引导服务功能,力促内生动力,扩大扶产业种类,拓宽群众致富渠道。一是抓好“扶志扶智”。确保思想先脱贫,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在农村,基本上有想法、有办法的农民群众,基本上已经脱贫了,充分激发贫困户自身强烈的致富愿望,精准扶贫工作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要大力弘扬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通过宣传教育,进村入户一对一做思想工作,动员贫困人员亲属等方式,激发贫困群众的致富主动性,真正把扶志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用好法治手段。通过“村规民约”大力推进法治扶贫,有效实现治“懒”,对个别家庭要敦促子女履行赡养义务,促进内生动力,实现家庭和谐。二是抓好产业规划引导。通过完善产业发展规划,采取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贴息,以及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让贫困户自主发展个人扶贫产业。三是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探索建立产业发展带动机制,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大户+贫困户”模式,加大对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大户的扶持力度,把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带动贫困户增收作为政府奖扶的重要依据,综合应用项目贴息、财政补助等扶持政策,促进扶贫龙头企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筑牢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四是提高产业扶贫资金效益。对缺乏劳动能力及没有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可探索将其产业扶贫资金进行整合,以扶贫基金的形式,入股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或其它私营企业,按略高于银行贷款利率给贫困户分红。同时,对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还可以将其引导安排到相关企业就业,获得劳动收入。五是实施就业脱贫。对就业实在困难的群众进行就业兜底,通过购买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安排贫困群众在护林、护河、环卫、交通协管等政府公益性岗位就业。加大对贫困群众创业及带动贫困群众就业的企业帮扶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