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改进措施
论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及改进措施
一、前言
纵观中国发展的历史,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无论从哪个方面都展示着中国日益强大的局面。中国正在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成为了发展中国家的佼佼者,但是我们也应该忧喜参半,看到好的一面,也应该谨慎危机的到来。
1997年的亚洲的金融危机席卷了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中国由于资本项目的不可兑换而并没有遭受太大的影响。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对金融危机具有免疫力,人民币资本项目下的不可兑换只是使中国金融危机爆发少了一个一般的传递方式。
2011年12月14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公布了中国“金融部门评估规划”成果报告——《中国金融体系稳定评估报告》和《中国金融部门评估报告》。这是IM F对中国金融部门的首次正式评估。报告指出,中国的金融体系总体稳健,但脆弱性在逐渐增加。这使得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得到了更加广泛地关注。
IFM的首次正式评估难道不能说明是中国变得更强的侧面反映吗?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强,世界更加关注中国,世界经济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局面,中国在世界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所以我国更应该关注自家的经济,过去五十年中,中国没有发生实质意义上的金融危机,并不等于今后不发生,只要金融体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得不到最终解决,金融危机总会以其他方式出现 所以研究我国银行体系的脆弱性对于防范金融风险和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的浅析
(一)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
我国现行的金融体系包括以下机构:中央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 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主要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外资银行和涉外金融机构。
(二)金融脆弱性基本理论
金融脆弱性是指金融制度、结构出现非均衡导致风险累积,金融体系丧失部 分或全部功能的金融状态。也就是说,金融体系本身不稳定,具内在的脆弱性,因此金融风险普遍存在,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从西方国家频频爆发经济危机也可以得到体现。
金融脆弱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广义的金融脆弱性是指一种趋于高风险的状态,泛指整个银行体系中的风险积聚,包括信贷领域和金融市场领域。狭义的金融脆弱性又称银行内在脆弱性,主要是由银行业高负债的经营特点所决定的,是信贷过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离所导致的,决定了金融业更容易失败的本性。
(三)对我国的金融脆弱性的理解与认识
对我们国家的金融脆弱性主要是从狭义层面上讲的。金融风险是金融领域客观存在的风险,主要源于金融领域市场主体所获取的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不确定性。因此可以看出银行脆弱性是金融内部风险的根源,银行体系越脆弱则金融风险越大,金融危机越容易爆发。鉴于IFM对我国金融体系稳定性的研究以及国家金融信息平台“新华08”从2000年到2010年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和统计部门的数据,结合十年来我国实际经济运行状况和全球经济形势,在我国银行业对外迅速开放的情况下,银行体系的安全不仅仅与我国银行业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挂钩,而且与银行业体系本身的脆弱性有关。
总括一句话:近些年来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水平有了长足的改善,其中流动性风险逐渐减少,但仍然存在,信用风险和外汇风险不断波动,金融股脆弱性存在着增加的风险。
(四)对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主要表现的认识:
1)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盈利能力较低。我国的很多银行普遍拥有相当大比例的不良债权和不良贷款,快速的信贷扩张导致贷款质量恶化,这影响到我国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也会降低客户对我国银行业的信任度,可能导致银行存款挤兑,从而加大了我国银行业的脆弱性,威胁我国金融市场的安全。我国的资本结构是核心资本比例较大,而附属资本所占比例相对较少,银行提取的呆账准备金数额很难维持银行偿债能力,再加上我国银行的盈利水平较低,其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小,加剧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脆弱性。
2)信息不对称,存在着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银行与交易者之间拥有的相关信息不对称,影子银行和表外活动导致银行脱媒现象加剧,对信息劣势者的决策造成不利影响。在金融领域,潜在的不良贷款者风险较大,使得银行逆向选择。在信贷市场上,而在交易发生之后,借款人还款又存在着道德风险,对银行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金融市场不发达,波动性较大。股市过度投机行为存在,加剧宏观经济部稳定,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较弱。汇市也存在着波动,人民币升值压力大,汇率波动风险。
4)外汇风险。银行机构真实外债的增长率反映汇率风险,我国人民币汇率不断走强,国外资产的价值存在缩水风险。由于我国近些年长期顺差形成的大量外汇储备和积极的对外投资,我国净负债增长率一直处于负值,表明金融危机以来,我国金融体系受外部影响严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5)市场结构不合理,体制不健全,银行部门监管不当。
三、对我国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改进措施
1)“一分为二”对待不良信贷。为加强我国银行业的信贷管理,提高信贷质量,应积极推行贷款风险五级分类管理,把银行贷款风险控制在 “现在”。在国有企业改革日益深化,新型银企关系正在形成,社会信用状况逐步好转的今天,国有商业银行要有辩证的观点,把不良贷款这一 “包袱”作为一种资源,转劣势为优势,确定通过处理不良贷款来提高自身资产质量,推动信贷结构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工作思路。2)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防止突然的流动性反转。我国经过这些年的金融发展,尽管抵御金融体系流动性风险的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是次贷危机、欧债危机余波未平,我国应该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给市场以积极的信号,制定并执行各项政策,防止流动性的突然反转。3)严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带来的信用风险。银行业的信用风险和房地产行业息息相关,而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已成定局,因此在相当一段时间里,我国银行业应严控房地产市场的波动带来的信用风险。一方面,我国银行业需要对系统风险采取防范和化解的措施;另外一方面,银行应努力实现资产组合的多样化,不能在房地产一个行业内投入的比例过高。
4)防止通货膨胀,警惕经济过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投资项目效益。5)把握走势合理配置外汇资产、提高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和管理工具的操作水平。针对外汇汇率的波动和国外资产价值的变化,应当采取如期货、期权、互换等等的一系列手段去套期保值,使损失达到最小,保护我国金融体系不受大的冲击,改善金融脆弱性。
6)扩大金融市场和服务的广度,发展多元化的金融中介形式以促进银行之间的健康竞争;转变政府角色,逐渐取消利用银行体系实现政府广泛政策目标的做法,而是允许银行根据商业目标做出贷款决策;
7)在金融制度层面上,为使金融体系保持稳定,应建立健全的银行监管体系,注重金融监管。考虑到我国的市场化进程还不够深入,高效的监管体制尚未形成,所以可以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国实际逐步发展。
8)改善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框架,如加强支付和结算系统,增强消费者保护,扩大金融知识的普及。
9)银行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处理好国内合作与国际合作的关系。
第二篇:论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缺陷及改进措施
论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缺陷及改进措施
摘要
中文摘要:财务报表是以会计账簿为主要依据,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全面、总括地反映会计个体在一定时期内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理财过程的报告文件,是会计核算的最终成果。定期地对会计账簿资料进行归集、加工、汇总,编制各种会计报表,为有关方面提供总括性的会计信息,是企业一项不可或缺的会计工作。在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和准确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我国现行的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还不够完整,财务报告中各项目确认的原则和时点还有一些局限,因此,应对财务报告披露的内容予以拓展,以满足日新月异的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财务报表 缺陷分析 改进措施 披露信息
Abstract: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are in accounting books as the main basis, to the currency as the unit of measurement,overall reflect the accounting entity within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 financial status, operating results and financial process report file, is the final result of accounting.For the collection, processing, summary of accounting books data regularly, prepare accounting statements, is concerned with general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an essential business accounting work.Rapid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s in China,put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adequacy and accuracy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The current financial report disclosure of the content is not complete, the project financial report to confirm the principle and point some limitations, therefore, to deal with financial report disclosure to expand, to meet the need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hange rapidly.Keyword: Financial statements
Defect analysis
Improvement measure Disclosure of information
一、财务报表概述
1.财务报表的含义
财务报表亦称对外会计报表,是会计主体对外提供的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和经营的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或财务状况变动表、附表和附注。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不包括董事报告、管理分析及财务情况说明书等列入财务报告或报告的资料。对外报表即指财务报表。对内报表的对称,是以会计准则为规范编制的,向所有者、债权人、政府及其他有关各方及社会公众等外部使用者披露的会计报表。
2.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的内容
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和附注。其中,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和列报、合并财务报表的编制和列报,对于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企业应当根据其经营活动的性质,确定本企业适用的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财务公司、典当公司应当执行商业银行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规定,如有特别需要,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和补充。担保公司应当执行保险公司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规定,如有特别需要,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和补充。资产管理公司、基金公司应当执行证券公司财务报表格式和附注规定,如有特别需要,可以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调整和补充。会计报表附注由上市公司按照《会计报表附注指引》进行编制。
会计报表附注包括外币会计报表核算方法、坏帐核算方法、存货核算方法、短期投资核算方法、长期投资核算方法、固定资产计价和折旧方法、收入确认原则、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方法、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控股子公司及合营企业、公司承诺事项(或有事项)等内容。
二、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的缺陷分析
1.财务报表结构不尽合理
第一,在我国的现金流量表中,筹资活动分类上,一方面按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将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分为“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和“发行债券收到的现金”,另一方面按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分为“偿还债务支付的现金”和“分配股利、利润或偿还利息支付的现金”。而国际会计准则中只按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分类,实际操作更简单。我国这两种方法并存的现状概念上前后矛盾且不利于实
际操作。
第二,关于中期财务报表。一是准则规定采用会计报表一致的会计政策,虽然利于保证中期财务报表的可靠性,但相关性大大降低,使用者无法从中期财务报表获得对报表的预测。二是中期财务报表附注要求列示面面俱到,既增加工作量又没能突出重点,对中期财务报表中季节性、周期性的信息披露规定不够详细。
第三,财务报告列报项目与国际财务报告列报的项目相比不完整,不能够全面的反应会计信息。
2.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不完整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体系在对外提供的信息披露上表现为不够完整,主要表现在:一方面运用统一货币计量原则提供历史信息,而对使用者未来决策有用的预测信息、人力资源价值、管理员工的素质等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甚至是财务报告之外。二方面不能提供有差别的财务报告。由于使用者的信息需求和信息获取途径各不相同,某些特定使用者已不满足于通用的财务报告,随着新的会计环境下财务分析职业的兴起,市场和财务信息使用者根据决策需要向企业提出有特定需要的有差别报告。然而,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仍无法提供。三方面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信息,在财务报告中长期被忽视。
现行财务报告体系主要揭示硬性资产,对知识资本、知识产权、人才资源等软性资产未能予以揭示。在知识经济时代,这些软性资产才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和市场价值的动力所在,其重要性日益凸现,决策活动的最显著特征是对未来投资活动的筹划或规划,是一种包含有预期的经济行为。特别是在一些高技术企业和大型企业中,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所占比重及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重要,其市场价值通常比账面价值可能要高出几倍,现行财务报告已不能有效满足信息使用者基于无形资产的决策需求。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成分的多元化、投资形式的不断多样化,这种不完备的会计信息就会成为培育市场主体、支撑市场体系发育的不可忽视的障碍。
3.报表的编制重结果轻过程,重成本轻价值
关于重结果轻过程:财务报表通常只能说明企业某一时点的理财结果和经济效益成果,而不能详尽说明企业理财的过程及经济效益实现过程,无法反映其经济内容的实现过程。比如资产负债表上所反映的只是某一时点上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静态状况,并不能明确反映企业管理当局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是如
何筹措资金,对筹措来的资金又是如何具体加以运用的,是否及时偿还了债务等。又如,通过损益表报表使用者只能了解到企业所取得的收入是多少,至于收入是如何具体取得的,却很难了解到。这些无疑都给财务报表分析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
关于重成本轻价值:成本、价格和价值是经济学中重要的三个概念,但在会计核算中,它们之间的转换关系却不容易理解。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仅代表资产的存量特征,价值则代表资产的流量特征。现行财务会计模式重成本轻价值,主要是考虑到财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近些年很多会计学者提倡重价值是站在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立场上的。
4.财务报表信息缺乏可靠性和相关性
受到“财务报表信息披露不及时”的影响,其结果是:一方面当用户得到信息时,许多会计信息已是“遥远的历史”而失去了相关性;另一方面,那些占有信息优势的人可利用信息披露的时间差而进行内幕交易,导致了投资者之间的非公平竞争,使证券市场的有效性大打折扣。
在现阶段,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比较严重,尚未解决会计信息的可靠性问题。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立足于企业已发生的确定性交易和事项,基本上是一张历史会计数据汇总表,其可靠性大多来自历史资料,它对使用者决策的时候所需信息的相关性较低。尽管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提取八项减值准备,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历史成本与现行市价之间形成的差距。但是,以历史成本模式所生成的财务信息,虽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但无法满足决策有用性的要求,在整个财务报告体系中,历史信息仍占绝大的比重,使许多能反映企业未来前景、对使用者非常有用的现金流量预测性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表之外。相关性又分为一般相关和决策相关,一般相关就是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变动信息都视为与使用者经济决策有关的信息。决策相关是指财务报告使用者在一些共同的信息需求外,还需要一些特定的决策信息。财务会计报告提供的信息只有在真正满足了使用者的特殊需要后,才在真正意义上符合相关性原则。但相关性绝不是一个可以确指的概念,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
在很多情况下,企业出于各种目的,需要向外界展示其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一旦实际经营状况很难达到目标,企业会主动选择有利于提高利润的会计核算方法,或者采取其他手段来粉饰会计报表。比如以赊购方式购买的货物,故意将年终要采购的物资推迟到下年初再购买,或将借款在年终有意偿还,等下
年初再重新借入,从而达到提高本年流动比率的目的。在会计期结束之前,企业如果意识到当期收入与利润,以使信息使用者对本企业的利润水准有较高评价。在制造业,有的企业为提高利润水准,往往采用高估期末在产品成本,低估入库产成品的成本的方法。人为操纵的结果,极有可能使信息使用者得到的报表信息与企业实际状况相距甚远,从而误导信息使用者,也使财务报表分析失去意义。
随着企业产权结构的不断变动,子公司购买、处理行为已不鲜见,由此引起合并范围的频繁变动。而由于合并范围政策的变化,也会引起合并范围的变动。根据这些情况,必须解决子公司变动时的规范合并处理问题,以解决当期利用合并范围的变动任意调节利润、任意改变已形成的财务状况,扭曲会计信息的行为。从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实务来看,企业集团内部转让股权这种内部交易往往金额大、可能对企业财务状况产生重要影响,而且,由于在关联方之间发生,可能有失公允,甚至被大股东利用控股关系进行操纵,用以调节转移集团内部利润,粉饰上市公司业绩。
5.会计核算方法本身的局限性
列入报表的仅仅是可以利用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我们对报表的分析仅仅是分析了那些报表中所列示的经济资源,实际上,企业有许多经济资源或是受客观条件制约、或是受会计方法的制约而并未在报表中得到体现。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力资源逐渐成为第一资源,作为提供生产经营信息的信息系统,会计由注重成本逐渐转向对企业整体价值的关注。与物质资本投入不同,人力资源转化为生产不是直截了当,但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深远的。特别是在高科技企业与信息产业里,拥有的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对企业整体价值的贡献远比有形资产大。现行的财务报表无法真实的反映这种贡献。报表使用者无法通过对报表的分析来了解企业重要人才的结构、对现在经营的影响程度、对未来发展的影响程度等信息。
企业的营销网络的价值,根据会计制度方法,建立营销网络是需要发生费用的,而这些费用发生以后,都会减少企业的利润,等到营销网络建成之后,它就成为无形资产,而我们无法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来了解这些资产的价值。企业的商标、专利技术等都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但是按照会计方法的谨慎性原则,这些商标的注册、专利的开发,都只是作为一个减项记录在当期的利润表中。我们无法通过对财务报表的分析来了解这些无形资产的价值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优秀的组织管理体系、非专利的技术在目前会计核算方法下没有
被量化,无法变成报表项目。这些都是企业的财富却不能在报表中体现,它们能为企业带来强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说,通过报表分析,我们只能了解到企业经济资源的一部分。
6.基于会计计量的会计信息局限性
历史成本计量是指按照资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负债按照其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的偿还负债与其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物价变动是当今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的不可改变的形势,物价变动使历史成本计价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可靠性和有用性: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非货币性资产如果按照历史成本进行计量,会导致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非货币性资产的价值相对于实际的要小。而来自销售收入的现金会被日益增加的资产重置成本所耗用,反映在损益表上,就有可能使企业的资金流动出现入不敷出的境况。
简单而言,重置成本就是指在当前的物价水平下,购买或建造出相同或相似的资产所花费的全部成本乘以该资产的成新率之后的价值。从重置成本的含义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重置成本的确定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方面,有一些资产随着技术的进步被淘汰了,只能根据与其相似的资产确定其重置成本,然而,相似的资产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企业选择不同的相似资产确定的重置成本也会不同,这就必然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另一方面,成新率是需要估计出来的,估计的准确性会因为专业知识程度和经验丰富程度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即使是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的专家估计出的结果也难免会与实际情况有所偏差,这样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用性。
可变现净值一般仅在财务报告日对企业持有的存货资产作价值审核时使用。可变现净值,是指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后的金额。在计算可变现净值时,存货的售价、至完工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金的金额确定都需要估计,在计算上缺乏足够可信的证据,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在企业实务中资产负债采用现值计量模式的情况并不多,企业会发生一些涉及到资金的分期收取或支付的经济业务,这时就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采用现值计量模式。此类业务发生涉及的是非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负债的确认。运用现值进行计量时,是
将资产或负债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产生的现金流入量或流出量进行折现,并将这个折现额作为资产或负债的价值进行计量。折现额可以用如下公式来表示,其中NPV表示折现额,NCF表示第1年产生的净现金流量,r为折现率,n表示期限。该公式表明折现额只是未来现金流量和折现率的结合,未来的现金流量是估计值,折现率也可以是某个随意的利率。这样,得出来的现值,不可能个个都准确并且与决策有关,这表明折现额是无法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要求和准确性要求的。
所谓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情况下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用公允价值对企业的会计要素进行列示,存在很多人为的主观因素,尤其是当资产不存在活跃的市场,将该项资产未来现金流的现值作为其公允价值,此时的公允价值不仅只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作近似的、模糊的反映,而且还是对企业未来事项的反映,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权责发生制,其反映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很难得到保证的;而且,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尚未成熟,许多非市场因素仍然对市场起着干扰作用,各种资产价格难以真正反映其价值,绝大多数资产的公允市价难以获得,所以即便是资产存在活跃或者相对活跃的市场,很多情况下也只能通过估计得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无法直接按照其交易价格确定,大量的估计误差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也必然削弱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三、完善我国现行财务报表的改进措施
1.进一步完善财务报表的结构和内容(1)现金流量表结构和内容的完善。
对于筹资活动具体项目的分类应与国际通行的做法一致,按且只按权益性融资和债务性融资进行分类,同时要对筹资活动定义做出相应调整。将“吸收投资所收到的现金”分为“发行股票或其他权益性工具所收到的现金”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收到的现金”;将“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和“分配股利、利润或偿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合在一起又重新分为“偿还债务及利息所支付的现金”和“分配股利、利润所支付的现金”。
在附注中要增加以下信息进行披露:不能提供给集团使用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尚未使用但能用于未来经营活动和进行偿付业务的资金,维持甚至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的现金流量信息等。
按照宽型会计信息结构的思路,财务报告应当传导的信息指标体系至少应当包括企业财务信息和非企业财务信息(如经营业绩信息)两大基本组成部分。企业非财务信息主要用来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社会、自然以及相关环境所产生的效应,以便为投资和购买活动提供更完整的会计信息。这就要求企业财务报告不仅要及时提供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还应及时提供反映企业经营社会边际成本及其变动状况的信息。应当明确的是,财务报告制度的改进,目的在于为建立一个有效的扩大就业范围、维护雇员利益和环境资源管理体系创造必要的微观基础。因此,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完整的会计信息必须全面地、系统地反映企业经营过程所形成的一切财务性和非财务性信息。
(2)中期财务报表的改进之处。
应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的规定,编制简明的中期财务报表而不是完整的中期财务报告。附注可将披露着重于周期性或季节性的成本、收入和费用,所得税的估计,重大会计变更的数据,提高预测盈利的准确性。其中要注意披露的所得税费用,应基于预计的企业全部财务的实际税率,以便给管理当局对该剩余时间的估计提供线索。若实际税率过低,意味着以后在低税率区域可能有利可图;若资本利得税比其他税种低,即未来期间可能大规模处置固定资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3)财务报表适当增加报表附注,揭示非财务信息。
第一,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按照财务报告的充分揭示原则,凡是为达到公正表达企业经济事项所必要的信息,均应完整提供,并使用户易于理解,亦即财务报告应揭示所有对用户的理解及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因而应在现行财务报告的基础上,首先增加对衍生金融工具的揭示,把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充分披露它的价值变动、报酬与风险的转移、潜在风险以及对财务报表的影响。其次,增加财务报表附注。在会计发达国家,会计报表附注长度几乎是报表本身的5倍,从中可以看到附注的地位。相比之下,我国现行财务报表仍停留在以报表为主要内容的阶段。因而适当增加报表附注,增加对表外项目如长期购买协议以及不符合传统会计要素定义与确认标准的知识资本、人力资源等的披露也是“符合国际会计惯例”的,更是“着眼于用户”的具体表现之一。
第二,适当引入事项会计和数据库会计。具体运用原则:一是使用者能够按照事项重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汇总数据,并按照需求重新汇总数据;二是在收益表中对事项的描述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在设定外部变量变化的情况下,对未来发生
的同类事项的预测。
由于报表内容日益复杂化,表内已无法包容更多的信息,而表内某些信息若不加以必要的说明或补充又难以理解。因此,增加报表附表及表外附注说明将成为更好的理解报表信息的解决途径。这些附表及附注说明可能反映的信息包括:有助于理解财务报表的重要信息,采用与报表不同基础编制的信息,可以反映在报表内,但基于有效交流的原因而披露在其他部分的信息,用于补充报表信息的统计信息等。
2.加强财务报表目标理论研究
会计目标是人们通过会计工作所预期达到的一种目的或结果,是一种主观性要求的体现,受人们视角的影响比较显著。无论是“决策有用论”还是“经营责任观”,都是一方面在承认会计信息应为每一类型使用者提供特殊目的的财务报告的同时,又认为具有共性的一般财务报告便足以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需要,会计目标强调的是共性而非个性。可见这样的目标不能达到满足所有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的初衷。当然,实务与理论的偏差并非人们意愿所导致,而是由当时的会计环境、会计手段所限制,因此,应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包括关于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或然性的信息;关于经营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这一目的已成为公然接受的会计目标。
现行财务会计报告目标应适应新经济的特征,运用新时代的先进技术,将其确定为:一是随时向现在和潜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能满足个性要求的会计信息;二是使会计信息成为宣传企业的窗口。
3.编制预测财务报表
企业间竞争加剧、经营风险提高,预测和了解前瞻性信息对投资者、经营者及相关利益都大有好处。这种会计预测,虽然不一定具有绝对的可靠性保证,但是毕竟可以克服只有会计历史信息的不足,因而是会计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应根据历史信息,考虑企业现状,采用前瞻性预测原则分别编制预测资产负债表、预测利润表、预测现金流量表。必须注意的是,编制预测会计报表,也要力求规范化、提高准确性、保证及时性,并且要注意编制报表本身过程中所存在的成本控制问题,防止出现新的报表弄虚作假行为。
目前状况下,可以借鉴美国各大公司的做法,要求上市公司在提供财务报表分析、解释的同时提供公司业绩和前景讨论以及分析,其中包括对现在已知的事项、趋势和不确定性对公司流动性、资本资源和经营业绩的重大影响的评估等,以提高财务报表的整体有用性。
4.完善财务报表披露内容
(1)注重财务报表披露内容的可靠性,相关性的高度统一。
可靠性和相关性都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质量特征,可靠性是基础,相关性是保证,但可靠性和相关性有时会出现矛盾。财务报表如果不适当地被拖延,就可能失去相关性;而为了在及时的基础上提供信息,在了解某一交易或事项的所有方面之前有可能有必要做出报告,这就会影响可靠性。要在可靠性和相关性之间进行协调,做出适当的选择,决定性的因素在于如何最佳地满足使用者的经济决策要求。要实现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两者缺一不可。未来的财务报表不论怎么改革,只有在综合分析提供信息的费用和效用的恰当比例的条件下,达到可靠性和相关性的高度统一,才不会偏离财务会计的本质。因此,财务报表作为使用者必要的决策工具必须注重这二者的关系。
(2)提高非财务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
在市场经济下,财务报表应不仅揭示财务信息,还应扩大对非财务信息的揭示。现行财务报表体系虽然在财务报表中揭示了大量包括定性信息在内的非财务信息,但并不是说财务会计报表充分披露了这些非财务信息,这只是借助非财务信息来辅助说明与解释财务信息,帮助信息使用者更准确地理解运用财务信息,最终提升财务信息的价值。未来的会计应拓展财务信息的深度和广度,为增加财务信息的价值服务;应将与信息使用者有关的非财务信息、预测信息、管理会计信息、环境信息、社会责任信息等纳入披露的范围。同时,对现行财务报表不能反映的一些“表外项目”也能通过适当的方式进行披露,充分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求。
但是,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必须符合效益大于成本的原则,且不能超出财务会计的对象和职责。现行财务报表仅对财务定量信息予以揭示,不能完全分析出给企业长期价值创造带来影响的具体因素。
5.发展实时报告
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莫过于企业未来的前途是否乐观,而预测未来的变化,单凭过去按月、按年编制的会计报告在时效上不能很好地满足报表使用者的需要。因为当前企业面临的现状是产品生命周期不断缩短,衍生工具不断涌现,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性日益显著,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期大大缩短。因此,建立一套能提供适时信息的财务报告制度势在必行。应将企业各项经济业务活动通过计算
机网络系统反映,并存储在相应的数据库中,供信息使用者随时查阅,更快捷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提高财务报表及时性,有利于企业对自身管理进行实时控制,也有利于及时修正管理中的失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6.多种计量基础并用,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重
改变过去主要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计量方式,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多的采用市场价值计量,使会计信息更贴近于现行价值,但并不是放弃历史成本的计量方式。两种计量方式综合使用,各取所长,使信息使用者从报表可以比较全面的了解到企业的财务情况。
除现有报表中以货币计量的信息外,还应披露其他非财务信息。例如,市场份额、用户满意程度、新产品开发和服务、企业面临的机会和风险、股东和主要管理人员的信息、企业经营业务、资产范围与内容、主要竞争对手及与人力资源有关的无形资产的价值等。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有利于舆论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综合分析评价及对企业前景的判断。
参考文献
[1] 方卫华.信息化下的财务报表管理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 张彦.集团财务报告分析与评价[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
[3] 陈诚.浅谈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的问题[J].绿色科技.2013,(6)[4] 杨洁.现金流量表的分析[J].经济管理者.2013,(13)
[5] 李君.浅析财务报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J].财经界(学术版).2013,(11)[6] 周力.浅谈企业财务报表的局限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10)[7] 吕云福.财务报表分析应注意的问题[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1)[8] 祝楠.浅谈现金流量表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市场.2013,(18)[9] 杨晨.财务报表粉饰行为及其防治[J].时代金融.2013,(9)[10] 邢彦辉.企业财务报表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9)
[11] 黄成波.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及其应用探析[J].金融经济.2013,(10)
[12] 杨丽霞.浅谈财务报表分析[J].财会研究.2013,(3)
[13] 宋加富.企业财务报表改进措施研究[J].科技资讯.2013,(4)[14] 李慧青.财务报表附注披露浅析[J].时代金融.2013,(2)[15] 冯猛.邹议现行财务报告披露[J].商.2012,(24)
[16] 杨庆发,吴在斌.浅析财务报表的分析措施[J].商场现代化.2012,(32)[17] 于瑾.吃透财务报表[J].现代经济信息.2012,(21)
[18] 张咏梅.对我国现行财务报告的评价[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1)[19] 李亚敏.财务报表分析与企业价值研究[J].当代经济.2010,(16)[20] 吴兰.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0,(16)
第三篇:论我国低碳金融体系的构建
论我国低碳金融体系的构建
摘要:低碳金融是我国从依托化石能源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向依托新资源的低碳经济增长模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低碳金融体系的构建虽已得到初步的政策支持并显现出市场雏形,但政策支持体系仍不完善、市场要素尚不健全。为建立完善的低碳金融体系,我国既需要政府通过建立激励约束机制、调整税收政策和转变监管思路等加以外部的制度引导,又需要市场层面通过增加市场参与主体、开发低碳金融产品、建设交易平台等形成内在的驱动力。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金融;制度创新;市场机制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ow-Carbon Finance System in China
Abstract:Low-carbon finance is an important impetus to drive the
transiti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mode from the traditional economy based on fossil energy to low-carbon economy based on new energy,Currently,the construction of low-carbon finance system in China has obtained some policy support and the prototype of low-carbon market has taken
shape.However,the supportive policy system is still not sound and market factors are not healthy.In order to perfect the low-carbon finance system,in the institutional level,we need to found incentive and constrain mechanism,adjust tax policy and convert super vision ideas to form the external guide.At the same time,in the market level,it is necessary to increase nonparticipating,develop low-carbon finance products and build trade platform to form the internal driving force.
Keywords:Low-carbon economy;low-carbon finance;constitutionalism;market mechanism
目录
一、碳金融体系的涵义
二、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三、现阶段我国低碳金融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动力不足
(二)相关中介市场发展不完善
(三)低碳产业融资环境苛刻
(四)低碳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四、解决我国低碳金融体系问题的对策。
(一)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二)多元化的低碳投融资体系
(三)防范国内外新的金融风险
(四)完善碳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制度
(五)重视低碳金融人才培养
一、碳金融体系的涵义
碳金融指由《京都议定书》兴起的与低碳经济有关的投融资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金融衍生品的交易、投融资、担保、咨询、保险等金融活动。它是低碳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碳金融体系由碳金融市场体系、碳金融服务体系和碳金融监管体系构成。碳金融起源于国际气候政策的变化,涉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京都议定书》两个国际公约。《公约》指出清洁发展机制的目的是协助未列入附件的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并协助附件一缔约方实现减排的承诺。《京都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把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以获得减排额用于减缓温室效应,实现减排的目标。自《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全球碳交易市场出现了飞跃式增长。据世界银行资料,2008~2012 年全球碳交易市场规模每年达600亿美元,2012年将为1500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世界第一大市场。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在 2012 年以前不承担减排义务,在我国境内所有的减排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 CDM 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出售给发达国家。据联合国统计,我国提供的碳减排量约占全球市场的 1/3,成为 CMD 项目的主要开发国和最大供应国。预计到2012年,我国将拥有联合国发放的全部碳排放指标的41%。同时,我国又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是典型的高耗能、高排放经济模式。政府已承诺到2020年,单位 GDP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在“十二五”期间实现单位GDP能耗降低16%。因此,急需构建适合我国的碳金融体系。
二、低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2l世纪,低碳金融在我国出现并已经开始发展。虽然低碳金融还只停留在低碳产业直接融资、绿色信贷以及碳减排交易等方面的发展,但是可以证实我国政府、金融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已经意识到低碳金融实施的必要性,并已经开始行动。
国内的商业银行已经开始在低碳金融方面发展,但是目前主要以间接金融方式为主。常用的手段有两种:一是对现行的授信结构进行调整,对节能减排企业和项目进行支持。将信贷的额度向节能减排、污染处理等领域倾斜,对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和项目进行适当的控制。兴业银行在2008年6月前融资金高达21.53亿元,支持的节能减排企业和项目已达到69个。二是通过国际合作实现低碳金融。北京银行、兴业银行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早在2008年就与国际金融公司签署了关于能源效率融资方面的合作协义,成为我国第一批以国际合作的低碳金融机构。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对低碳产业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自2006年下半年以来风险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对新能源行业的投资一直呈上升趋势。截至2008年上半年,投资金额达6.39亿美元。此外, 深圳交易所推出的创业板的上市资源也将向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等低碳产业倾斜。
在碳排放市场方面,中国最早成立了北京环境交易所、上海环境交易所和天津排放权交易所,2009年山西吕梁节能减排项目交易中心、武汉、杭州和昆明等几家交易所也相继成立,大连、贵州、河北、山西的交易所也在筹备中。目前,北京、上海和天津的环境交易所均已开展了自愿减排的碳交易机制,如上海的绿
色世博自愿减排平台、天津的企业自愿减排联合行动等。中国碳排放交易仍主要是自愿减排。当前还不能推出市场化的配额交易,是因为企业没有强制性的减排配额,所以未来短期内中国仍将以自愿减排为主,但不排除配额交易试点。我国CDM 市场潜力巨大,截至2009年10月中国在联合国成功注册的清洁发展机制计划达663个。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1.9亿吨,约占全球注册减排量总量的58%,注册的计划数量和年减排量均占世界第一。2010年1月,北京环境交易所打造并发布推广的“熊猫标准”将为未来真正市场化的碳交易探路。
三、现阶段我国低碳金融存在的问题
尽管国内外很多学者在低碳金融领域进行了探索,但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虽然一些金融机构已经在低碳金融业务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总体来说,全球低碳金融体系的构建和市场发展较为缓慢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从我国低碳金融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还存在如下主要制约因素。
(一)金融机构动力不足。
在我国乃至于世界范围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依然处于初级阶段,该行业的技术和标准都有待于进一步发展,需要长期的、持续不断的投人大量的资金,而资金的投入与产出的比例还难以确定。由此导致金融机构的投资和信贷均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加之低碳金融的历史较短,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参考,致使国内的金融机构,甚至连商业银行对低碳金融体系的认识也存在误区,这些金融机构没有专业性的人才,因而对低碳金融的交易规则、业务发展以及风险管理等均缺乏认识,故而在这方面的投资存在疑虑,甚至放弃投资。
低碳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其价格机制无法解决低碳经济外部性的问题,导致了其对市场的掌控度相对较低。由于低碳产业多以环保、污染治理和新能源的开发等为发展方向,产业的发展受自然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影响较为严重。同时又缺乏金融机构的担保、风险补偿以及国家税收减免政策的扶持,这些原因综合导致低碳企业在自身收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存在着很大的矛盾。进而导致企业融资风险性的增加。我国现阶段的金融监管及金融机构均没有能力对企业和环境带来的社会成本进行分担。金融机构在看重对企业贷款的收益性、安全性及流动性的同时忽略了低碳企业的社会效用。因而导致低碳产业及低碳项目的运行存在不利的融资环境,导致该产业发展缓慢。
(二)相关中介市场发展不完善
相关中介市场发育不完善,CDM项目要经历较为复杂的审批过程,开发周期相对较长,交易成本较大,涉及风险因素较多,非专业机构难以具备此类项目的开发和执行能力。国内相关中介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 难以开发或消化大规模的项目。国内也缺乏专业的技术咨询体系来帮助金融机构分析、评估、规避项目风险和交易风险。
(三)低碳产业融资环境苛刻
价格机制在低碳经济外部性问题的解决上不能起充分作用,从而出现“市场失灵”。受技术水平、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所限,缺乏相应的风险补偿、担保和税收减免等综合配套制度,低碳企业的社会效益和自身效益之间存在矛盾,直接导致融资机构信贷风险的上升。在现有金融监管与运行体系下,金融机构无力分担
企业应对环境变化所带来的社会成本。银行对于贷款的安全性、收益性与流动性的强调,以及证券市场要求企业利润实现的双重压力,使得与低碳经济相关的项目面临较为严苛的融资环境。
(四)低碳金融的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一方面,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业务的认识不足。低碳产业是战略型新兴行业,碳金融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盛而走入中国不久,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碳金融市场的运作方法、风险管理、品种创新等方面认识不足,导致参与度不高。
另一方面,碳金融体系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体系不完善。我国缺乏一套完整的财政、监管、分散风险的政策和法律支持体系,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碳金融业务所面临的风险与收益不匹配问题没有相关的优惠及补偿措施。税收、投资融资的引导性配套服务政策未能发挥作用。在现行的体系之下,金融机构不能分担企业开展碳减排的社会成本。金融市场的盲目性投机行为一味追求收益最大化而产生负效应。此外,企业的环保指标减排政策是非强制性的,企业进行碳减排纯粹出于自愿,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不能调和。
四、解决我国低碳金融体系问题的对策。
(一)纳入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框架
发展低碳金融是系统的工程,需要我们国家制定一个低碳金融的政策框架体系,需要各个监管部门和财政金融机构的支持,特别是要提供相应的税收、信贷投融资导向的政策性配套服务,为低碳经济的发展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
(二)多元化的低碳投融资体系
建立低碳税收体系:由于环境问题的外部性,需要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体系,通过完善资源税促进我国资源的合理开发,促进对可再生资源或替代品开发与使用;设计合理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低碳生产,引导低碳消费,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低碳经济的金融业务;同时也可为低碳经济的公共投入积累并提供资金。
构建碳排放交易体系:积极研究国际碳交易和定价的规律,借鉴国际上的碳交易机制,研究探索交易制度: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碳交易平台,构建中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积极发展中国的碳排放交易业务。培育碳交易中介组织建设,深入研究国外中介市场的先进理论和实践,加强金融机构与国外中介机构的合作,鼓励民间机构及个人资本进入,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中介服务体系。
推进低碳金融创新:通过商业银行、保险公司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和碳基金等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加快开发各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碳金融衍生工具,实现碳掉期交易、碳基金等各种碳金融衍生品的金融创新,助力低碳经济迅速成长。
拓宽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渠道:第一,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融资支持的基础上,可考虑通过中央财政投入设立专门低碳经济发展基金,对全国性的和跨区域的低碳经济项目的提供资金支持。第二, 由中央政府信誉担保,每年发行长期碳债券,建立一个代际合理分担减排成本的融资机制。第三,发展多层次的投资主体,鼓励大型、有实力的企业进入低碳经济投资领域,也鼓励民间及个人资本以直接或间接的形式投资低碳产业。通过税收优惠、调控价格、政府采购与
信息发布及直接投资、贷款贴息等政策与手段激励更多的参与主体参与投资低碳经济。第四,扩大相关低碳产业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建立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机制, 以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发展低碳产业金融服务业务。第五,推进低碳经济创业板市场的建立,以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第六,创新融资模式,推进BOT项目融资和资产证券化等所有能够提高环境质量、转移环境风险、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融资模式创新,并进行跨国融资争取国际金融机构贷款、政府间贷款及国际银行组织的专项贷款,并积极利用国际资本市场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
(三)防范国内外新的金融风险
发展低碳经济实际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意味着未来的产业和市场都会出现深刻的变革。在这样的大变革之下,金融机构必须正确把握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在金融资源配置方面做好相应调整,在抓住新的机遇的同时也有效规避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新的风险。另外,碳市场未来的不确定性,使碳市场存在很大的风险。要加强“碳货币”、碳交易计价结算货币选择等前沿问题的研究和论证,寻求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新思路,最大程度地降低我国面临的碳交易定价和结算等方面的风险。
(四)完善碳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制度
构建和完善碳金融体系的法律法规制度,确认排放权的权利属性,用法律保障碳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才能在国际大环境发生动荡的情况下,保证发展我国低碳经济,保障中国碳金融市场的稳定。此外,还应建立能源战略体系,完善战略资源产权交易制度,建立新型的资源收益分配制度,为企业节能减排提供激励与约束机制。
(五)重视低碳金融人才培养
低碳金融市场的发展势必增加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些专业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金融行业的理论、知识和风险管理技能,还必须具备低碳产业的知识、技术和风险管理技能。从长远角度看,我国应该加大低碳金融人才的培养力度,制定低碳金融人才中长期培养与发展规划,做好低碳金融体系建设所需的高级人才培养工作,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
第四篇: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
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
作者于宏源20世纪最后10年金融全球化的发展留给发展中国家最为深刻的影响便是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体接二连三地受到金融危机的无情打击金融全球化所带来的巨大的负面效应已构成了和平时期对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挑战金融全球化的过度发展使得国际金融体系变得空前脆弱该体系日益增长的系统性风险已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从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的角度对金融全球化进行反思已成为发展中国家无法逃避的重要课题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全球金融体系的脆弱性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安全问题.一、全球金融体系脆弱性的根源在于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是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一个引人瞩目的现象自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的20多年里金融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其增长速度远远超过了真实经济的增长速度目前它的规模大约是真实经济的30-50倍金融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张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制度安排、储备货币国家的货币制度和政策以及发达国家私营机构的金融创新决定的第一1971年美国黄金窗口的关闭造成了储备货币与黄金的脱钩这使得货币这一传统上真实而具体的财富变成了一
种没有基本价值的抽象符号和新兴债务从而使得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成为可能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美元的价值与黄金脱钩这不仅重新定义了货币而且拆散了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最后联系第二货币这种没有基本价值的抽象符号或新兴债务脱离真实经济发展需要的过度创造使金融经济与真实经济的分离与背道而驰成为现实中央银行创造货币非常容易创造货币的方式有大杠杆和小杠杆之分大杠杆指中央银行的公开市场业务;小杠杆指中央银行改变银行存款的准备金比例和调节中央银行的贴现率或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来间接增加或者减少进入经济体系的货币商业银行也有创造货币的巨大能力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传统方式是贷出存款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海还可以通过创造“近似货币”来增加经济体系中的货币最典型的“近似货币”是信用卡花旗银行发行的信用卡平均信用额度是2000美元如果发行3000万张花旗一家银行就可以创造600亿美元的近似货币还有很多种近似货币全部由私营金融机构创造出来而且除了市场力量以外不受任何约束从国际方面来看欧洲美元市场形成后的二十多年中数以千亿计的欧洲美元在银行和银行间不断流转反复贷出随着欧洲美元贷款的增长而不断增长不过欧洲美元终究不是具体的纸币或金属货币而是一种电子货币虽然这些货币的创造过程与国内银行的货币创造遵守同样的规则但在1987年以前这种无国界的美元代表一种自
治的货币完全由民间控制因此与它们的美国表亲相比更少受到限制例如欧洲美元没有存款准备金的限制经营欧洲美元的银行创造货币的能力就比国内银行要大的多此外在近20多年里美国政府又通过巨大的贸易赤字把成堆的新美元送往国外第三养老金、共同基金等机构投资者的崛起金融期货与期权等衍生工具的开发和应用以及布莱克-肖期权定价理论的完成使金融投机资本通过组织效率的提高、现代理论的指导以及金融衍生工具高杠杆率的运用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第四电子网络和电子结算系统的引入极大地增加了货币或资本流动速度的增长潜力科技的进步已使得每一笔交易的速度和准确性大大提高作为购买力的货币或资金可以以光的速度在属于全球市场组成部分的各地市场间流动在金融经济和真实经济的距离不断扩大之时科技更造成两者间迅速的疏离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示意图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直接后果便是造成了世界经济财富价值体系的极度扭曲(如上图所示)今天世界经济巨大的财富价值其形成如一座倒臵的金字塔在底层是实际的物质和知识产品在其上是商品和真实的商业服务贸易再往上有复杂的债务、股票和商品期货最后位于金字塔顶端的是衍生期货和其它虚拟资本金字塔的维持和扩张有赖于各层的适当比例以及上一层结构有多大能力从下一层汲取收入在整个财富体系难以维持所需的日益增长的收入时整个金字塔就会轰然解体由于连锁反应庞大的金融体系可能就要顷
刻垮掉世界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金融体系的可信度和稳定性归根结底还是要以货币资产转化为实物(含知识和信息)但是金融经济的过度扩张使得虚拟经济与实质经济严重脱节目前全球外汇交易额大于世界市场进出口总价值的60倍并且还在不断繁衍目前美国对金融和房地产投资的新信贷是制造业的3倍美国实物贸易额不到期货贸易额的一半跨国债券和股票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在美国、德国、英国和日本分别高达151.51%、196.8%、690%和120%其中衍生交易市场的发展最为引人注目1987年以来每2年这个市场的规模就要翻一番根据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的在11个国家67家银行的调查这些机构手中持有的衍生交易合同总值在1995年以来已高达63.6万亿美元这是全球GDP的总和的两倍多1997年初仅美国的商业银行就持有25.7万亿美元的衍生合同这是美国GDP的三倍以上与此同时世界真实的实物生产不论人均和地均计算均比过去20年有实际的缩减而实物生产中还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服务于虚拟经济的运作美国劳动生产率近20年来仅为1%左右即使是在经济最为景气的20世纪90年代整个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也仅为1.1%为战后甚至1870年(至1970年为2.3%)以来的最低水平我们可以看到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金融经济过度扩张所带来的大量的纯粹的“虚拟”的金融资产近年来无节制地增长结合整个世界真正物质生产的停滞和下降已使金字塔严重变
形、失真为全球性的金融崩溃创造了必要的条件美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尼鲍姆指出“事实上除了中国和其它少数国家以外全球的实物经济都在持续的衰退所有这些都表明榨出更多的资本以支撑泡沫的可能性已经到了尽头与此同时泡沫自身已经攀升到几乎无限大的地步”金融经济过度发展的另一个必然后果便是投机活动的普遍化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阿莱所指出的世界经济已成为一个大赌场外汇市场每天20000亿美元的交易中真正与生产相关的不超过3%其余97%与投机活动有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为了规避风险和逃避管制而发展起来的金融创新加剧了全球经济泡沫化的趋势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转移风险和分散风险的作用但从金融系统来看它们只能起个别风险的转移和分散作用而不能从整体上减少风险首先避险性创新只能降低个别风险无法消除和减少系统风险不仅如此当代以衍生金融工具为特征的金融创新在提高系统效率的同时还增加了金融系统风险金融创新加速了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和机构同质化使金融业关系盘根错节、日益复杂形成密不可分的联系加深了金融业机构之间、机构与部门之间、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强化了系统效应其次金融创新的风险性还表现在衍生工具的杠杆效应金融衍生工具交易的保证金仅为4-10%这种“以小搏大”的功能同时蕴含着将风险放大的可能特别是金融创新当立足点不对时容易产生
泡沫经济使创新严重脱离金融发展的现实基础从而加大金融和经济风险目前世界范围内的金融衍生市场越来越为少数造市者(包括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经济公司等)所控制这样金融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风险过度集中和相互关联使风险的发生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的危机一旦其中的一个造市者违规则主要市场参与者之间更大的风险暴露会加剧动荡的相互作用直接威胁到整个金融衍生交易体系的稳定增加了系统性风险
二、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形成浮动汇率体系下金融经济和实质经济的严重脱节得国际金融市场变得更为神经质、更为情绪化、更为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的大幅度波动货币的过度创造以及由此产生的全球性通货膨胀已使稳定的利率为大起大落的利率所取代这种汇率、利率、商品和资产价格频率加快、振幅加大的急剧波动为跨时期、跨国界的金融投机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每一天有太多的金钱在全球投机市场上转手另一方面新科技的运用、新形式的货币以及新的交易工具以使得全球金融市场更容易为市场情绪的变动所左右同时金融经济或全球金融市场的变动不安和急剧波动已经通过利率、汇率和资产价格的变动传递到真实经济中去布雷顿森林体系在将近30年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但是自1974年开始的10年里全球出现了两位数的持续通货膨胀以拉美出口价格计算的实际利率则在-29%和+27%巨大空间波动主要储备货币
间的汇率更是急剧而大幅度地震荡在真实经济领域内发达国家出现过多次经济衰退高负债的发展中国家则出现了10多年的发展危机不确定性也已成为真实经济的自身属性真实经济与投机经济之间的拉锯战为投机经济储蓄利润并使真实经济增加成本真实经济在金融风险上的成本正在持续不断地攀升然而问题还远不只如此事实上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对于实质经济的巨大影响远非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能解释我们应该提出的问题是墨西哥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世界银行和其后马里兰大学的经济学家古勒莫·卡尔沃(GuillermoCalvo)在很多会议上的提问“如此小的过失怎么会导致如此大的惩罚”墨西哥和阿根廷根本没有出现严重的政策失误如果有失误的话也是墨西哥政府在紧张地处理问题时暂时走到了市场情绪的对立面然后引发了一场可以自我衍生的恐惧过程在东亚金融危机发生以后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出来为什么一个小国的货币贬值在如此广阔的地区造成投资和产出的崩溃显然如果忽略了恐慌机制和传染机制的形成就很难理解90年代历次金融危机对各个经济体实质经济的打击恐慌指的是在部分投资者中出现的无法由现实来调节的非理性的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学中不管恐慌是如何发生的它一旦发生马上就有一种自我正名的机制因为恐慌本身就可以为恐慌证明其合理性最典型的例子是银行倒闭当所有存款人同时提款时银行被迫以低价出售自己的资产于是经营状况良好的银行也会倒闭
因此那些不恐慌的存款者比早恐慌者要蒙受更大的损失不过只从银行倒闭来理解恐慌未免小题大做了但是从发展中国家遭受金融危机打击的实际情况来看恐慌自我正名的机制是一个金融混乱和信心下跌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的过程传统的银行倒闭只是这个过程的一部分金融危机恶性循环的过程上图描述了这个循环这一情形在遭受危机的有关国家都出现过以泰国为例当市场对泰国货币和经济的信心下跌时国内外的投资者都会将他们的资金从泰国转移出来泰铢出现贬值的压力由于泰国中央银行无法从外汇市场上购买泰铢以维护其汇率(因为它没有更多的美元和日元的外汇储备了)唯一的办法是提高利率和减少流通中的泰铢数量以缓解泰铢汇率下降的速度不幸的是货币贬值和汇率提高都会给企业造成财务问题不管是金融机构还是其它公司都是如此一方面那些有美元债务的公司发现自己的财务负担加重了因为每个美元所对应的泰铢数量增加了;另一方面那些有泰铢债务的公司也发现自己的财务负担加重了因为利率大幅度上升由于高利率和资产负债表出现问题银行体系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安全地贷出资金这意味着商业银行不得不削减支出从而引起衰退当经济中出现这些坏消息时一定会让信心进一步下跌经济终于崩溃了克鲁格曼在他最新的著作中将这一过程作了一个形象的模拟会议室中的麦克风总有回音麦克风发出的声音会被扬声器扩大这个声音又会进入麦克风如此循环往复如果会议室的回音不
大扬声器放大出来的声音也不大这个反馈就会逐渐“缩小”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是如果麦克风的音量放到最大这个过程就会“爆炸”麦克风会将任何细微的声音放大这个声音又会再次进入麦克风再次被放大于是会变成令耳朵难以忍受的吱吱声这里的关键在于不是反馈的质量变了而是它的数量增加了让人们耳朵难受的原因是麦克风的音量被调得太高了同样一旦国际金融市场市场对某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失去了信心(即使这个国家的经济基本面良好)强大的市场情绪能够引起自我正名的恐慌从而引发一连串反应直至对实质经济产生爆炸性的打击的确从20世纪90年代的历次金融危机都表明国际金融体系的恐慌机制能够将一国政府政策的微小失误无限放大给该国经济造成灾难性的打击
三、市场的双重标准恐慌意味着市场情绪的失控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讲没有一个国家对恐慌具有完全的免疫力但是由于市场的双重标准的存在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对于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抵抗能力非常脆弱我们可以用同样存在着货币贬值的压力时澳大利亚和巴西所面临的不同处境来说明这一点1996年1澳元差不多相当于0.8美元到了1998年夏末跌至0.6美元多一点的水平这毫不奇怪澳大利亚的出口大多数流向了日本和出了问题的东亚国家但除了1998年夏末短暂的一段时间外澳大利亚没有想办法去维持其汇率水平它既没有在外汇市场上买入澳元也没有提高利率;相反汇率
水平下降居然自动停止了当澳元下降时投资者认为这是买便宜货的好机会因为他们觉得澳大利亚的经济相当稳定因此这种信心成就了“澳大利亚奇迹”--尽管澳大利亚严重依赖出了问题的亚洲经济但1998年它实现了经济繁荣然而当1998年俄罗斯经济改革的崩溃触发了对巴西货币雷亚尔的攻击时澳大利亚让汇率贬值的方式被排除在外了雷亚尔和美元之间的固定汇率是巴西经济改革的核心内容它使巴西历经数代人的恶性通货膨胀转化为价格的稳定巴西和华盛顿都害怕取消固定汇率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确实人们可以想象雷亚尔的比值被高估了20%如果汇率调低20%对经济的好处会大于坏处但无人相信20%的贬值是一个可行的策略因为每个人都害怕贬值引起的恐慌会对经济产生灾难性的打击通过让货币的汇率实现浮动发达国家可以实现经济调整因为市场完全相信这些国家当然会令它们从贬值中获益但1994年后一个接一个的发展中国家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到最近的巴西发现自己无法享受到这种待遇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些国家令汇率适度贬值的努力演变为信心崩溃因此市场相信在这些国家实行贬值是常灾难也正因为市场相信这一点结果就如此正如有的经济学家指出的“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没有小幅度的贬值”金融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的逻辑便是市场从来就不是一个中性的机制市场只青睐强者而且我们将会看到在预期的范围内心理因素可以重要到哪怕投资者的偏见就可
以左右实质经济也就是所谓的“信则灵”
四传染机制与发展中国家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受到恐慌自我正名机制的攻击而爆发金融危机时危机产生的破坏性影响不会局限于该国而会通过一定的途径扩散到其它的一些国家这就是金融危机的扩散效应传染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某国在危机期间及其前后邻国的贸易能力将受到危机国贬值的打击从而使邻国的货币、进而整个经济体受到冲击这种危机传染机制实质上是由于国家间实质经济联系所引起的传动机制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且都向第三地出口类似的产品当泰铢贬值时会间接造成印度尼西亚出口收入的下降所有的估算表明遭受危机打击的经济体之间的市场溢出效应并不是危机扩散的主要原因最明显的例子是泰国和韩国的关系泰国并不是韩国的市场也不是韩国的竞争对手它与庞大的多的韩国经济基本上毫无关系第二种传染机制是指恐慌情绪的迅速蔓延此时市场力量有意识地寻求对付其它国家这些国家与危机国可能处于同一区域也可能在区域以外但都有一共性即经济可能有系统性的弱点比如薄弱的银行系统、金融和地产部门容易受到高利率的打击以及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水平低等在危机之间这些国家通过高回报率吸引间接投资进行融资这些系统性弱点尚不碍事这种系统性弱点可能是确实存在的
也可能只是投资者头脑中虚幻的假象但这无关紧要只要投资者对这一经济体失去信心它便无法抵御传染的侵袭所以在东亚金融危机中造成东亚经济体在短时间内相继倒下的原因主要不是实质经济间的相互影响更重要的是投资者头脑中对亚洲经济的印象投资者的胃口是被这些经济体共有的“亚洲奇迹”刺激起来的当一个国家的经济不再具有传奇色彩时他们会立刻怀疑其它的经济体而不会考虑到该经济体的实际状况如何很明显不管这些经济体有何区别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容易受到自我正名的恐慌机制的青睐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韩国、泰国市场信心的丧失开始造成金融和经济崩溃的循环这些国家实物经济联系有限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投资者的心目中一个国家的坏消息就是所有人的坏消息当一个经济体对自我正名的恐慌缺乏抵制的时候恐慌就降临了同样我们可以理解1998年当俄罗斯的经济遭到金融危机的打击时何以与其实质经济并无多大联系的巴西经济会受到危机的感染传染的主要原因在于投资者突然发现两个国家之间有某些相似之处巴西同样有难以应付的钜额财政赤字--尽管在危机前夕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这个国家正在经历生产力急升的阶段下一个10年它的收入肯定会大大增加财政赤字还是相当合理的因而与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20世纪90年代的历次金融危机告诉我们即使对一个成功的经济体来说市场和媒体对于其管理者的推崇并不
能保证该经济体对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有足够的免疫力对于缺乏国际金融市场信任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情况尤其糟糕当经济对自我强化的危机缺乏抵抗力的时候危机会在没有实质联系的经济体间扩散但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类似齿轮的传动机制让金融恐慌机械地传遍世界
五、发展中国家政策选择的困境恐慌自我正名的机制和危机传染机制的形成致使各国经济显得非常脆弱任何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失误甚至是非常微小的失误都可能造成严重的灾难性的后果10多年前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资深分析员威廉姆·克来因(WilliamCline)指出当今的国际经济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致于各国政府留给自己的政策空间已十分狭窄这道出了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困境正因如此我们应当从国际金融体系的角度来思考发展中国家的困境而不是赞同所谓的“后遗症理论”(hangovertheory)这一理论认为金融危机是发展中国家为所犯的错误付出的代价然而一个好的经济制度并不要求它的政府总是执行完满的政策令人震惊的是从日本到韩国这样最近遭灾的国家中大部分不久以前还被当作榜样显然在此之前的推崇者是过度的盲目崇拜但是它们的经济状况真的是像人们现在认为的那样糟吗抑或是这种分析只不过是马后炮我们可以作一个比喻如果说在亚洲和拉美的经济衰退中高处不胜寒的美国经济出现了问题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权威们可以深刻地解释美国经济何以遭此大难显然那些不受管制的对冲基
金;那些得到错误信息进入高度流动的股票市场的小投资者;过度宽松的信贷消费以及由此带来的零储蓄率等等都预示着大难临头事实上所有国家都有结构性问题如果发展中国家没有结构性问题那么它也不再是发展中国家一旦发展中国家受到了金融危机的打击就不得不在两难选择的抉择要么冒着国家破产的危险坚持自己的政策的独立性(像马来西亚)要么听从IMF和美国财政部采用严厉的紧缩政策即使实施紧缩的经济政策同样会感到左右为难如果达到了紧缩的目的会减少需求加重衰退;如果没有达到紧缩的目的意味着情况已经失控又会加深市场的恐慌情绪本来在遭遇危机时政府政策的当务之急应该是平抑市场情绪但是由于危机是自我强化的那些理性的对实质经济起作用的政策不足以挽回市场信心人们要令政策迎合市场情绪即使是市场的偏见市场的奇谈怪论或者说政府必须要令政策迎合市场的期望这正是传统凯恩斯经济学破产的原因国际经济政策居然与经济学毫无关系它竟然成为纯心理学的试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美国财政部不得不推行那些它们觉得市场认可的政策无怪危机到来时传统经济学的教科书被扔到了窗外在东亚金融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在没有经过专业化论证的情况下IMF已经决定在经受着市场恐慌的国家施行宏观经济紧缩政策以韩国为例1997-1998年里韩元贬值了80%亦即从840韩元兑1美元跌落到1565韩元兑1美元无疑货币贬值会使贸易物资的价格越升然而尽管如此
IMF仍然要求韩国以保持基本不变的通涨率为首要目标(与1997年的4.2%相比1998年应为5.2%)这样为了在剧烈的货币贬值的情况下继续保持稳定的低通涨率韩国需要一次猛烈的通货紧缩事实上这正是IMF所期待的而且它也是这样命令的在这项援助项目签署以后短期利率从12.5%上升到21%对此IMF辩解说这些严厉的货币政策及举措的目的在于“恢复并保持市场的平静”很难想象这样的政策会“恢复并保持市场的平静”事实上自从项目协议签署以后市场上的恐慌气氛愈发加剧以至韩国银行濒临破产危局在协议出台后的第一天韩国银行突然拒绝发放短期贷款随后11家大企业集团宣布破产而近来则有更多的知名公司接连落马除了利率的提升IMF亦坚持1%-1.5%的GDP增长率以此加强财政政策在此基础上IMF要求30家商业银行中的9家停止运转由此看出IMF正致力于将韩国1997年6%的增长率在1998年降至2%这项“减速”计划在1998年将被证明是多于的因为韩国自身的宏观经济政策将无声无息地将其经济的紧缩一步到位过度的杀伤对于几个月前还在追求稳固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国家经济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于是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些国家不得不接受危机是自身过错带来的惩罚的观点因为除了以此等待投资者的信心恢复以外它们根本没有其它任何选择即使是全力避免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对象的马哈蒂尔在一定程度上也采取了正统的紧缩措施接受了由此带来的经济
衰退可以肯定的是对避免危机处理方案的底线是没有好方法新世界秩序的规则似乎没有给发展中国家发展空间90年代一连串的金融危机警示人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的确有问题真正的问题是对自我正名的恐慌和金融危机传染机制的脆弱性对国际金融体系脆弱性的认识必须在金融全球化的形势下成为各个民族国家的共识这是维护金融安全的社会基础和根本保证注释
1.金融经济作为国际金融领域的新名词尚无明确的定义根据乔尔·库尔兹曼(JoelKurtzman)的说法金融经济是一种与权益相关的金融资产及债务的交易相联系的一种投机经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和其它债务是金融经济中最基本的金融工具货币是金融经济中最重要的一种新兴债务有关问题可参见潘英丽“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与变革”载于朱钟棣主编《21世纪世界经济走势预测》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年版
2.刘劲松“从东亚金融危机看世界经济的体制性问题”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5期
3.(美)乔纳森·特尼鲍姆“世界金融体系崩溃的历史进程”《战略与管理》1998年第3期
4.引自《本周金融信息》1998年第40期
5.(美)克鲁格曼《萧条积极性学的回归》朱文晖、王玉清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1页
6.国际经济学中传统的“J曲线效应”说明了这一点
7.WilliamCline,InternationalDebt:SystematicRiskandPolicyReponses,InstituteofInternationalEconomics,Washington.D.C.8.当IMF被要求介入泰国、印度尼西亚和韩国时它要求这些国家迅速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即提高税收、消减开支以防止财政赤字增加当这些国家尝试推行财政紧缩政策时左右都会感到为难如果达到了紧缩的目的会减少需求加重衰退;如果没有达到紧缩的目的意味着情况已经失控又会加深市场恐慌情绪
第五篇:论我国企业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蒋彦娥 企业内部审计是独立客观地监督和评价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行为,是为企业优化生产经营决策、防范经营风险、改进经营管理及提高经济效益服务的,因而也是企业监督评价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还存在着许多不足,暴露出诸多问题,就此,笔者谈点初浅的看法。
一、企业内部审计监督的重要性 1.内部审计的有效执行有利于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全面、深刻的检查与评价,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促进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2.内部审计的有效执行有利于提高单位经营管理水平内部审计并非局限于对单位财务真实性、合规性的事后审查,而是为单位以经济为中心的经营管理服务,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审计相结合的全过程审计。在监督单位依法经营的同时,重点审计和评价单位经营的效益性,为单位领导者经营决策提供帮助,改善单位经营管理,从而提高单位经济效益。3.内部审计的有效执行有利于反腐倡廉 内部审计通过对企业财务审计、工程项目审计、干部离任审计等,及时发现问题,为惩治腐败提高法律事实材料。
二、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淡化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 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中得不到重视,形同虚设,走过场,是我国内部审计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领导对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主观意识淡薄。不少企业仅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而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敷衍了事,形式主义严重,致使许多企业内部审计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应有的独立,弱化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制约性 在企业中,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都受本企业负责人的领导,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待遇、住房、学习进修等方面的利益,也受制于本企业的支配和约束,这必然导致内部审计人员在履行监督职能时,有很多的顾虑,工作中表现为:对问题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甚至丧失原则,颠倒黑白。不能依法审计,缺乏应有的独立,从而也弱化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制约性。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弱化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素质偏低、业务能力有待提高,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部分企业仅有会计师,没有配备审计师、律师等,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只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会计资料方面查找表面问题,很难从工作的深层次上把财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审计出来,因而提出的建议或为领导提供的决策依据缺乏现实性,没有价值,弱化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三、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措施 1.努力完善法规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内部审计工作目标和要求 为强化内部审计工作的作用,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抓紧制定内部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用法律形式明确内审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尽快制定相应的审计工作实施细则,使内部审计纳入法制化建设轨道,用法律保障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在工作实践中,要以《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等文件为依据,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全面梳理原有管理制度,在符合内部控制要求的前提下,着眼于管理创新、建立健全适合本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明确相关部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推行全面管理,提倡全员参与,建立彼此牵制、彼此连接、彼此制约的内控制度。因此,只有完善了内部审计的法律建设,内部审计部门才能很好地依法开展工作,发挥其对单位经济管理活动的监督评价作用。2.努力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模式,进一步强化内部审计工作规范 目前,股份制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是主要的、典型的组织形式,也是发展的方向。我国原有的内部审计机构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企业的要求。目前,内部审计模式有以下几种类型:①受本单位董事会的直接领导;②受本单位最高管理者直接领导;③受本单位总审计师的领导;④受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及审计师的双重领导。一般来讲,内部审计机构直属领导的层次越高,其独立性就越强,权威性也越高,工作也就越容易开展。当然,以上几种组织模式各有利弊,但第一种内部审计模式的领导层次较少,独立性相对最强。所以,这种模式应是最佳选择,应当大力提倡和普及发展。2.努力加强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权威性 目前,我国不少企业的内审机构不是单独设置的,有些内部审计人员也是由会计或物资管理等人员兼任,缺乏专职的审计人员。这种情况造成了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受各方利益制约,牵制太多,顾虑也多,很难开展独立的经济监督活动,严重制约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要真正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充分实现其监督职能,就必须设置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专职的审计人员,并制定相关制度和职责,任何部门不得干涉其工作。内部审计人员不能参与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只承担对其进行评价和建议的审计责任,并建立内部审计人员的定期轮换岗位制度。另外,内部组织机构在人员、待遇、经费等方面应相对独立于被审计单位,能够独立行使审计职权,不受本单位干预。只有赋予内部审计真正的独立性,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从而提供内部审计的权威性。3.努力开展审计工作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工作职业化管理 目前,我国还缺乏比较完整的内部审计法律保障,相关制度还不健全,有待进一步完善。各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人员的配备、标准的制定、责任落实及审计质量的监督等还没有规范化,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评价体系。不利于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和工作的开展。因此,应尽快建立我国的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进行职业化、规范化、统一化管理。职业管理的内容要全面、细化和具体,尽量包括:职业道德、工作程序、技术规范、质量标准、评价体系、人员培训等方面,全面开展内部审计工作规范化体系建设和职业化管理。4.努力开展企业内审人员综合素质培训,进一步加快内部审计队伍建设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就是要尽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内部审计工作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宽、技术性高、政策性强,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精通审计、会计、财务、税收、法律、金融等诸多知识。因此,应将企业那些实践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充实到内部审计队伍中,还要定期开展对现有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和内部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活动,尽快建立起一支知识结构合理化、专业技能标准化、职业道德规范化的企业内部审计队伍。(作者单位:山东万佳置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