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
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
导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为人儿女的基本准则,儒家提倡修身,修身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孝,流传了几千年的高尚品德我们要继承并发扬光大,古代孝子的许多做法也许我们做不到,但从小事做起也是未尝不可,最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孝心。但是近年来社会上的不孝行为却日益猖獗,甚至出现了很多大骂父母的现象。而我们大学生,从出生到现在一直都是父母无微不至的关心,我们无法体会到父母的艰辛。所以,我觉得孝敬父母应该是我们大学生必须具备的。我们小组想知道当代大学生关于孝道的理解与看法,因此我们小组选择了这个主题。当然,所研究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大学生,也可以是多层次的人群。
调查目的:大学生是时代的主旋律,国家的未来的栋梁,但是这也是价值观形成的时候,容易受到坏境的影响。因此,在关乎孝道的这个问题上,应该让大学生有更加清楚的了解。
调查对象及方法:
1,调查对象:在读的大学生。
2,调查方法:一,采取问卷调查方式,向所取得的样本中的个体发放《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以了解学生关于孝道的认识程度。二,小组成员在放假期间到各自的家乡去调查一下该地方的人对待父母的情形和人们对于“孝道”的看法。
调查的内容:(调查问卷另附)
对于调查结果的分析
1,通过对样本的人数调查,得到以下数据:在80份样本中68.75%大学生都知道父母的生日,61.25%的大学生对于父母的喜好都比较清楚,86.25%对于父母的健康状况都清楚,其他就不再赘述。
2,从调查问卷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孝道”的理解并不是停留在表面上。大部分大学对于父母的生日与喜好,健康都比较的清楚。这说明许多大学生并不是自私,只顾自己而对父母不关心。
3,大学生对于“孝道”的理解是什么?经调查,大部分都选择的是让父母开心,善待父母,不但在物质上,更要在精神上好好的呵护他们,不做让他们伤心的事情,多与父母沟通等。
4,除了对父母的孝敬外,大家对于“愚孝”的看法又是怎样?经调查,58.75%的人是持无所谓的态度,只有30%的是反对的,而剩下的6.25%则是赞成。可见,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于“愚孝”这个问题并没有怎样的十分明确的观点,都是无所谓的态度。当然,“愚孝”这种现象在现在的社会出现的机会是比较小的。毕竟现在的人们素质都普遍的提高啦,不再是封建社会那种愚昧的思想,调查结果跟着有很大的关系。
5,在对父母的孝敬上,难免会在方式方法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说很久都不打电话回家,与父母的观点有冲突时会去顶撞他们。毕竟大学生都还年轻,与父母相比,欠缺很多的社会阅历。因此,无法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
调查结果总结
通过上述的调查报告,说明大学生对于“孝道”的理解不是很全面,但是很大程度上还是能够知道这样做对父母是好的。“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学生应该继承并且发扬。而为了更加对于“孝道”的理解和更好的去践行,我们小组认为可以去了解一些中国古代和现在的关于“孝道”的故事,进而与现实结合起来,做一个对父母孝顺的合格的大学生。当然,由于调查的范围有限以及一些其他的客观因素,我们小组的调查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不能全面的反映出大学生对于“孝道”的了解。对于“孝道”的理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怎样去在实际生活中做到对父母长辈的好,所以进一步需要研究的是关于对“孝道”在实际生活中的践行状况。
第二篇:大学生孝道调查 2
说明:
大学生孝道观调查报告
班级
团队号(团队在班级内的编号)
队长(队长名)
团队组成人员名称(队员们的名字。)
调查目的(写出此次调查是为了什么。)
数据分析(找出得分最高的前四项与最低的后四项,然后讨论出表现的大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体现出的孝道观是什么)
优化方案(对数据的分析后表现出的社会现象进行优化,即找出对策。)
活动流程:
1、流程是这样的: 8个人,选一个人为队长,统筹全局.先将调查表复印100份或更多,2、然后两人一组,拿到4个地方(大学生常去的地方),每组都得完成任务(即得让自己的调查表全部被大学生填完)
3、拿回学校评改,统计每个小题的平均得分,(1、2、23题不计分)(23题为优良中差题,评卷者斟酌)
找出得分最高的4个小题,和得分最低的4个小题,则那最高的4个表现了当代大学生的最普遍的孝道观念。那最低的4个则表现了当代大学生最不注重的孝道观念。
4、优化方案:“对于当代大学生好的方面,我们应当继续发扬,对天当代大学生不好的那方面,我们应找出这样的一些方案应对:大学思政教师应加大对大学生在那些没注重的孝道的那方面的教导与提醒。我们应在网络围脖上多多言论那些不受“注重的孝道行为”。我们还应在学校公共场合张贴有关孝道的标语。我们还应常做这类调查,增加大学生对孝道的重视。更希望学校官方多做关于孝道的活动。弘扬教道文化。”以此为中心写优化方案。
评分标准:
满分为100分,共有20个题计分,每小题满分是5分。若3个选项,则从优到差的得分分别为5、3、1。若4个选项,则从优到差的得分分别为5、4、3、1。若多选题,则每个选项得1分,全选得满分。
第三篇:当代大学生学风调查
当代大学生学风调查
一、对学风建设的认识
学风是一种氛围,是一种群体行为,它由一个学校的系风、班风组成,对于世界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青年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优良的学风是一种积极的氛围,使处于其中的学生既感到一种压力,产生紧迫感;同时它也是一种动力,使学生能积极进取、努力向上,制约不良风气的滋生和蔓延;它还是一种凝聚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学风建设是通过学校有关部门、有关工作人员的努力,促使良好学风形成而建立的机制,由各种与学风有关的规章制度、措施、组织、人员(教师及学生)、环境等组成,实际上是对学风建设的情况进行控制与反馈,不断完善与调整的过程。
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校领导治校、教师治学和学生的学习风气。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高等教育改革正以改变思想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广泛深入地开展。学风建设是学校一项重要基本建设。就培养人才而言,它应渗透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之中,其实质是教育、培养和引导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和实事求是的作风,帮助学生形成“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主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端正学习的目的与动机,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成长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风是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学习、生活、纪律等多种综合风貌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学风,是学校的宝贵财富,是系风、校风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是衡量育人环境的重要标志,在高校的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大学生学风建设问题的提出
〈一〉学风现状分析
随着当代大学生的学风逐渐恶化,学风问题也成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在大学校园中,弥漫着一股浮躁、轻视学术、急功近利的空气。电脑的普及和校园网络设施的便捷给学生提供了快速获取信息的条件,但也给他们的“堕落”提供了方便:QQ聊天、看下载电影、迷恋网络游戏、网恋、浏览黄色网站等等。毕业论文的写法也由此变得更“先进”、更“快捷”。从互联网上一搜索同类题目,便可找到数篇现成的论文,然后就是简简单单的复制和剪贴、拼凑。于是一篇很不错的学术论文就出炉了。更有甚者光明正大地进行论文的买卖。而上课迟到、旷课、早退,考试作弊等现象更是司空见惯,不以为奇。
〈二〉学风问题的原因分析
1、市场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下的等价交换观念和其他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一些人的价值取向,使一部分学生不能安心学习,他们看到许多人通过各种手段赚钱,他们也想。于是,他们把大部分本应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在各种赚钱的方式上。课堂听讲无精打采,下课又不花心思写作业,课余时间都用在了挖空心思寻找挣钱的门路,基本没有学习的时间可言。如此这般,学习就成了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们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一部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带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2、大学生的不适应状态。特别是一些刚从家长老师严格管束的高中生活中解脱出来的大一的新生,思想放松,缺乏远大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态度浮躁,当注意力从学习上转移开之后,社会上的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风气和思想,就有了可乘之机,影响了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许多大学生有这样的观点:单纯的搞好学习是死学,是一种无能的表现,既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也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学习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以便将来找份好工作,而在大学里真正能学到有用的东西很少。不可否认,许多人还是认真学习的,但绝大多数人学习仅仅也是为了应付考试,没把学习当作一种责任,一种将来跨入社会应对各种问题的基础。这些学生仅仅把学习当作单纯的学习而没把它当作一种能力来培养。
3、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还有些学生受到读死书无用论的影响,干脆就不看书,到其它地方消耗时间。还有不少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也形成了不良的学习风气。有的同学为了混一张文凭,有的同学把学习成绩与能否应聘到一个环境舒适、报酬丰厚的工作单位联系起来,还有的同学学习时很茫然,完全机械地应付以图“过关”。部分同学理想脱离现实,没有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他们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忽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三、学风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1、端正教风是学风建设的突破口。学风建设首先要考虑的是,教师如何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去,这就是“教”的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教风是高等学校培养学生、提高教书育人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体现的是教师履行职责的职业道德和思想风尚的高低以及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和治学态度的严谨与否。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优良学风是优良教风的必然要求与最终结果,没有好的教风就没有好的学风,学风建设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教学质量也没有保证。因此,广大教师要以德育人、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要通过开展评选和表彰师德优秀群体和师德标兵、学习和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等活动,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大力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培养能力和开发智力结合起来。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能为人们所切身感受和体验,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成长和行为养成产生深刻影响。学校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如何,直接影响社会、学生及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和选择。从长远看,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命运。
2、制度建设和严格管理是学风建设的侧重点。抓学风,第二个因素是“学”的问题,也就是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问题。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现了治校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控制力和约束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风建设。学校要针对目前一些学生学习自觉性差、自制能力弱的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完善辅导员制度,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让每个学生都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清楚学校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学期初,学院紧紧抓住学生的上课出勤率,集中整治学生旷课迟到现象,辅导员老师经常深入课堂,与任课教师交流,了解学生意见和建议,适时开展师生座谈等活动。通过齐抓共管,保证了较高的课堂出勤率,课堂学习效果也逐渐提高。在管理上要严格,是非分明,奖优除劣,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考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学风的具体体现,因此要特别加强考试纪律的管理为了提高学风建设水平,每学期大考前级队应召开考风考纪动员和案例宣讲大会,使学生明确考试的严肃性。
3、加强学风建设要正确处理好几个关系: ①学风与教学质量的关系。学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条件,也是教学质量的重要内涵。②学风与教风的关系。广义上讲教风也包含在学风之中。严师出高徒,学风建设的关键是抓好教风,当前的教风建设滞后于学生的学风建设。③学风与教学改革和建设的关系。教学改革为学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④学风与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要敢于严格管理,从严治校,教育与管理并重。
4、深化教学改革,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知识经济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高等教育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通过深化教育改革,建立起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是建设优良学风的根本措施。特别是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深化教育改革,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学习能力、自学习惯。在知识传授给学生;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积极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途径,使教学改革上,要建立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机制,将先进的科技成果和科学学生积极参加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活动。
5、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学校发展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学校要以良好的学风来抓学风建设。学风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但它又不是自发的产物,而是需要自觉的加以培养、提倡和进行教育的。优良的学风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力量,新生入校后,就置身于学风的熏陶与潜移默化中。优良的学风便可以长期延续和发展下去,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合格人才。总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学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学、管理各环节和各职能部门协作配合,对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进行全面改革。
我们深深认识到: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观的基本体现,正确的学习目的观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培养。学期初,学院紧紧抓住学生的上课出勤率,集中整治学生旷课迟到现象,辅导员老师经常深入课堂,与任课教师交流,了解学生意见和建议,适时开展师生座谈等活动。通过齐抓共管,保证了较高的课堂出勤率,课堂学习效果也逐渐提高。为了提高学风建设水平,每学期大考前级队应召开考风考纪动员和案例宣讲大会,使学生明确考试的严肃性。
第四篇: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调查
【内容提要】产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的原因主要有:中国改革和中国社会转型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大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主体意识增强,以及家庭德育的缺乏和学校德育的滞后。解决问题的教育对策分析主要有:确立主导价值观、加强价值观教育;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家庭教育等。【关键词】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成因,对策。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我国高等教育的各个方面也受到冲击和挑战,并直接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取向。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的现状,进一步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特别是科学运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之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状况的成因 大学生价值观的困惑在任何社会都存在,但当代大学生中的价值困惑是前所未有的广泛和深刻,这与当今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是紧密相连的,也与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家庭和学校的德育状况有关。
第一,中国改革和中国社会转型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的特定的社会背景。当代中国正处在改革和社会转型时期,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深刻变化,这些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改革开放以前的单一走向多元,我国传统的、西方传入的、过去“左”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新生的价值观念同时并存。具体说来,比如,在价值标准上,有的“唯书”,有的“唯上”,有的“唯实”,有的“跟着感觉走”,有的跟着“时髦”走;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在价值取向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享乐,有的重事业;有的重原则,有的重“关系”;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多元化的价值观既给大学生多种选择,但也容易导致大学生的困惑:究竟应该选择哪种价值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价值观的变化效应,开放带来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国际文化交流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的眼界,使他们以中华民族素有的厚德载物精神去汲取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另一方面,多元文化的冲击,尤其是西方某些国家所实施的“和平演变”策略和“全盘西化”图谋,确实在国内少部分大学生中产生了消极影响,使一些大学生有共产主义理想淡化、人生信仰多元化、人生目的庸俗化的一面。面对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有些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产生了困惑和矛盾。
第二,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是导致所有社会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价值观困惑的共同主观原因。虽然在学校受到多年教育,但缺乏对国情民情的实感和具体了解,缺乏生活实际的磨练和对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社会思想意识的思考。于是,在接触社会生活时,看到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了解人们各不相同甚至截然对立的价值观,就感到社会和生活难以理解,茫然困惑,不知道究竟哪些是真善美的,哪些是假恶丑的。同时,因为生活经验、社会阅历不足,能力不够,就会出现很多矛盾和困难,如想做一个高尚的人,但难以自律;想参与社会,但缺乏政治素质;渴望成才,但缺乏学习磨练的毅力。从心理学角度看,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他们的思维、情感处于变化发展之中,他们在各方面的心理特点上充满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变化中;而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荷;观念的多元和多变,又使他们无所适从。这一切容易导致他们精力旺盛,敢想敢做,有时又不计后果、不愿负责;情感强烈,需要丰富,而又不看形势,避苦求乐;思想敏捷、勇于创新,却容易盲目,不辨真伪。
第三,家庭德育的缺乏和学校德育的滞后,是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直接原因。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家庭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的影响。而我们国家目前的家庭德育非常缺乏,不少家长要么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忽视德育和做人的启迪;要么因受经济浪潮的冲击而被社会边缘化,成天牢骚满腹、情绪低落,没有心情与孩子交流甚至只是给孩子灌输负面的东西;还有一些家庭关系恶劣的家庭对孩子带来心灵创伤,使他们在价值观上发生偏差。缺乏良好的家庭德育,大学生有了价值观上的困惑,不能在家里得到很好的讨论和引导。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社会结构、利益格局,还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诸多方面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但目前学校传统德育内容、方法落后于社会现实。大学的马列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内容近几年进行了重点改革,但吸收现代科技成果、适应时代要求还有差距,还未形成一个好的相对稳定的体系。在德育方法上,填鸭式的灌注仍占主导地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建立稳定的德育实践基地还很欠缺;形式活泼、多渠道地对学生进行目标一致的德育还很不够。这些都使大学生失去了非常重要的价值观交流渠道,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困惑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二、解决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问题的对策 如何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方方面面,下面只想在教育方面提出一些对策。
1.确立主导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问题,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多元化,我们正处在价值观变革的时代,多种价值观同时并存,有我国传统价值观,也有现代西方价值观,有原有计划经济时期的价值观,也有现代市场经济时期的价值观,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直接源于这种价值观的多元化,所以,解除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首先就必须确立一套先进的主导价值观。大学生就有了一个主导的价值标准,就不会无所适从。这个价值观体系应该是主导性和多元性统一的价值观体系。这个主导价值观的建立,一方面必须合理利用传统价值资源,如:整体本位、义利统一、诚实守信、追求高尚人格等,另一方面必须借鉴西方价值观的合理成份,如功利主义的合理因素、人道主义的可取成份等,要用开放的和建设性的态度,批判地吸收各种外来价值观念,利用一切有利于建立现代中国文化和价值观念体系的东西。只有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既批判地继承传统,又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我们才能建设既具有中国特色的,有具有全球眼光的,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一主导价值观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以 “五爱”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
2.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各级学校的阵地作用,加强价值观教育
确立主导价值观后,还要加强价值观教育,而学校是大学生接受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加强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首先必须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各级学校的阵地作用。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学德育大纲》(试行)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是我们对大学生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必须遵循的纲领性文件,我们要认真贯彻执行德育大纲,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全方位德育格局,形成全员德育意识,增强德育整体效果,提高德育水平,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校德育体系。第二,改革学校德育工作。针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对学生进行国际形势、国情及民情教育,运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电教、社会实践手段,在学生与社会之间搭起理解和认识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用科学思想丰富学生头脑,增大主渠道能量,提高学生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个人主义、无政府主义影响,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第三,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要强化学校秩序环境,通过科学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泼的集体活动来营造一种明朗、健康、活泼、有序的文化氛围,为校园文化注入时代的特色和生机;要完善学校的人际和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树立良好的校风、学风,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园精神,给学生以积极的影响。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
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外部条件,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变化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现实社会环境也是最能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因素之一,环境对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正面和反面两个作用的作用,环境既能强化价值观的教育,也可以弱化甚至抵消价值观的教育,与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相适合的环境能巩固价值观教育的成果,而一个不合适的环境,最能使价值观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现在,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许多困惑,就是因为他们感到现实生活与他们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和对立的。因此,解决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还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生活环境,使大学生在学校所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与社会所奉行的价值观尽可能一致,而不是相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净化社会环境,就必须坚决制止党政机关和干部队伍中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业不正之风,反对经济交往中的假冒伪劣、欺诈行为,打击社会的丑恶现象,纯洁影视、书刊等大众传媒,扫除黄赌毒。同时,要大力宣传各种典型事迹,通过时代英雄和道德楷模,为大学生树立精神偶像,创造一个勤奋、务实、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为此,政府要创造条件,建设革命与现代化建设的参观纪念地,建设各种健康的文化、科技、体育展览场馆,使大学生有接受传统和正确价值观的校外场所;共青团及各种大学生组织要开展“青年志愿者行动”、“希望工程活动”、“向特困生献爱心活动”等多种活动,使大学生在组织的怀抱中、在有益的社会活动中、在身体力行中升华价值观,解答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困惑问题。
4.提升家庭教育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育人氛围
既然缺乏家庭德育是大学生价值观困惑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在今天中国,要使大学生的价值困惑有所缓和,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要懂得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也是终生的老师,只有时时处处牢记这种角色意识,才有可能有意识地自觉地把这种教育寓于家庭教育的日常生活之中,才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孩子走向成功之路。家长的自身素质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大学生良好思想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家庭教育是产生希望中的希望,家长要善于挖掘孩子身上的“金”,要善于磨亮孩子的闪光点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呼吁学生家长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关注孩子的成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多与孩子交流和讨论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其次,要革除家庭教育中的封建残余,反对家长专制作风,促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之上,形成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和睦关系最后,还要建设文明家庭,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形成卓有成效的德育合力,共同把大学生学生培养成一代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变迁的加剧,我国经济基础和社会状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使得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多与上代人不同的变化,也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其中最明显的是在价值观方面存在许多困惑。了解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的困惑,分析其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来解决困惑,是当代中国价值观建设的重大课题。参考文献:
[1]《人生观通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 组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习桂英:《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教育》,《探索》1999年03期。
[3]王克真 , 莫云光:《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评析》,《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3年06期
[4]王云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冲突及教育对策》,《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袁晓建:《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及其价值观念体系重建》,《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第五篇:孝道与当代青年
孝道与当代青年
摘要: 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照顾好、关心好自己家的老人,是做人的道德底线,也是建设和谐社会重要的一环。一个人没有父母的养育之恩,就不可能有在世的今天。为什么在物质文明不断提高、生活水平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有些人却漠视老人的存在,不孝顺、不赡养呢?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关键的一条还是缺乏孝敬老人意识,把老人当累赘、当负担。殊不知生命是一代一代繁衍,人都会有老的一天,今天你不孝,下一步落泪的可能就是你。
【关键词】孝道教育 青少年 德育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听着父母那无私的声音学会了叫第一声:爸爸,妈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 种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
好一句“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这句话不知让多少人所为之动容,就是闵子骞的继母也被感动后悔不已,从此待闵子骞如亲子,这就是孝行的感化和伟大所在。
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现在的我们应该更要孝敬父母,更何况孝道是我们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但事实好象有点相反,历史的宝贵财富并没有得到部分现代人的认同,甚至有的人还要父母来“孝敬”他们,在他们心中只有父母是天经地义要养他们,要为他们做牛做马的观念。只要自己逍遥快活就够了,把他人的苦难置之度外。但他们可否想过十月怀胎的痛苦和把一个小婴儿拉扯大的艰辛,难道这也能让人所忘却吗?如果这些都不能感化他们的铁石心肠,那他们只能得到社会的唾骂和抛弃。
如果让我用爱去排名的话,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在中国,关于孝的文化更是由来已久,先秦时期,孝道教育已经理论化,其标志就是《孝经》、《礼记》的出现。西周时期,天子一般要定期察看学校,亲行养老之礼。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敬亲尊老的实际行动对太学生进行孝道教育,推行关于孝道的德行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时期,孔子融六经之精华集著而成《孝经》。这本被奉为经世宝典的著作,是在原始道德教育基础上集结而成的,是孔子同学生曾参关于道德教育的对白,是一本关于孝道的讲义和教科书。身为师长的孔子对学生曾参讲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孝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体现出孝是中国传统教育、社会教化得以产生的根源、起点和基本内容。自秦以后,历代朝廷都把孝道教育作为德育的核心。
两汉至唐代,孝道教育进入了政治化、社会化时期。这标志着孝与孝道教育在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得到完全确立。魏晋时期沿袭了汉代的习风,继续倡导以孝治天下。南北朝时期还运用了由中央监察官出面弹劾和清议相结合的方式,来监督和提高孝道在全社会的实施。唐代的统治者也继承两汉以来重视社会教化、政治表彰的孝道教育传统。
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政府的大力褒奖,孝道在宋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孝子辈出,孝行惊人,单方面强调子女对父辈的绝对服从。孝道教育日益绝对化、片面化、极端化。元朝统治者不重视孝道,但是,由于民间受历朝孝道教化的影响和熏陶,孝道传统并未受到削弱,反而出现了在中国教育史上孝道教育的重大突破,即通俗化、深入化、平民化。在中国孝道教育通俗化方面最具影响的《二十四孝》和《二十四孝图》也产生在元朝。到了明清时
代,这类孝道教育的通俗读物越来越多。根据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徐安琪日前对上海、成都等城市的800位80后男女进行的调查显示,“孝敬老人”的得分最高,在所有29项择偶标准中的得分都排在第一。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的择偶观经历了5次重要的变化,1949年-1966年,老实可靠排第一;1967年-1976年,关注家庭出身等;改革开放初期,青年男女要求对方合脾气;1987年-1996年,这段时间比较看重经济条件。
现代的青年男女把“孝敬老人”放在首位,这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有一定的关系,因此他们在择偶的时候更看中孝敬老人,也应该是我国中华优秀传统的回归。
古人读圣贤书意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本,且以“百善孝为先”。今天要求我们中学生要关心他人、集体、社会、国家,首先就是要关心自己的父母,不难想象,一个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的人,怎能为他人、为社会奉献爱心呢?父母、老师经常教育我们要做一个孝顺的孩子,可我们中的一部分同学,却让父母反过来“孝顺”自己,平时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的生活,不仅对父母的关爱未有丝毫感激,反而对待父母极端无礼,我想,这样的人读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诗句时不知会有何感想?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正如孟郊写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中饱含浓浓的亲子之情。我们青少年要培养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不应等到将来有了工作能赚钱的时候,而应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做一个体贴、关心父母的好孩子、好少年。
有一种人常将“孝敬父母”挂在嘴边,并以此来“教育”别人,这些语言上的“巨人”往往却是行动上的“矮子”,这实在是一种悲哀。我认为孝敬父母不应是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必须要有实际行动,哪怕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实际行动,也比那些美丽动听的语言要强千百倍。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培养孝敬父母的优良品德呢?比如:当父母身体不适时端上一杯水,问一问身体好些没有;经常与父母聊聊天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妈妈买菜回来,主动上前去接一接;能够自强自立,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等等。此外,作为青少年学生,能够勤学上进,不负父母的期望,这也是以实际行动做出的对父母最大的孝敬。如果我们都这样去做了,一定会看到爸爸妈妈都露出幸福的微笑„„
将孝心献给父母,关心、理解父母,这不是件辛苦的事,而是一件愉快幸福的事,是亲情关爱的真情流露,是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体现,是你我都必须做而且完全可以做得好的。我们现在能做一个孝敬的孩子,将来也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拥有一个幸福的家。有句歌词说得好:“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如果我们人人都这样去做了,必能促进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这正是我们所期盼的。
孝道的本质是感恩,感恩包括对父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的感恩,以感恩教育为主线开展德育工作,孝道教育应是关键,居于基础地位。“百善孝为先”,孝道教育既是感恩教育首先要实施的,同时也是感恩教育的基础。血缘关系和父母的养育都使感恩之情更为自然、真诚。孝道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为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奠定一种坚实的情感基础。孝就是感父母之恩,并由此推广到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和爱。
现在城市里的大多数老人,虽然儿孙满堂,在生活上不愁吃穿,不缺钱花,但是孩子因为工作的缘故几乎都不在身边,平时恐怕很少见面,所以,在他们的感情上最渴望的是能与所有的亲人团聚。就象陈红首中<常回家看看>.不但要很好父母应尽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尽心尽力满足父母在精神生活、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对年迈的父母,更要精心照顾,耐心安慰。因为是父母养育了我们;是父母让我们教会了我们做人的道理;是父母让我们懂得了:爸爸,妈妈的含义.所以将来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要记着爸爸、妈妈;而且更要趁现在在他们身边的时候,多孝敬他们。
晚唐著名诗人白居易年老时儿子不孝,病倒在床,没人送饭送水,伤心之极,忽见隔墙儿子在喂孙子,他感慨万千,遂吟诗一首:“隔墙望见儿喂儿,好似当初我喂儿;如今儿子将我饿,只怕日后儿饿儿。”但愿这首诗能对我们今天的儿女们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传统孝道对当代青少年德育的价值 来源:《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作者:李 敏 汪受宽:《孝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万本根 《中华孝道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