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16):[节能减排信息化类]-哈尔滨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工作情况
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16):[节能减排信息化类]-哈尔滨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工作情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1日】 【来源:信息化推进司】 【字号:大 中 小】
一、基本情况
哈尔滨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万元GDP能耗较高,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2倍,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水平的1/2。近年来,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市始终把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业已形成的工业基础及外部配套条件,大力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加快构建循环经济框架体系,形成资源综合开发、有效利用和循环发展的经济模式,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工业能源消耗增速低于工业增加值增速,工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降低。2008年1—9月份,我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耗1136.7万吨标煤,同比下降3.9%;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1.754 吨标煤,同比降低12.3%。预计全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降低6%以上。
二是计划用水、节约用水工作已步上健康发展轨道。近年来,我市逐步建立了节水法律法规体系及有效管理体制,多项节水技术指标居全国先进水平及省内领先水平。工业用水计划管理率达到96.7%,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75.12%,工业用水年重复利用水量达到3.3亿立方米。三是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明显成效。资源综合利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市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达到147户,工业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76.6%;资源综合利用范围越来越广,利用水平越来越高,从最初的简单生产红砖、陶粒砌块等发展到生产水泥、内外墙板等建筑材料、各种化工原材料及发电等产品;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进步取得了较大进展,规模不断扩大,亚泰集团哈尔滨水泥有限公司节能改造系列工程等一批循环经济大项目列入国家专项计划。
四是基础工作不断提档、升级。建立了《哈尔滨市工业节能降耗专家库》,已征集到工业锅炉、合同能源管理等近二十个专业的60余名专家;开展了《哈尔滨市工业节能降耗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的研究工作;筹建了《哈尔滨市工业环资工作信息数据库》,为把全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推向深入打下了坚实基础。虽然我市在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同时也认识到,企业技术装备落后、人才匮乏、融资困难、资源综合利用及应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内在动力不足、总体水平不高等困难和问题还严重制约着我市相关工作向更高层次拓展。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国家明令淘汰高耗能设备软件查询系统”研发应用工作 我市在开展节能监察工作中发现,工业企业在用国家明令淘汰高耗能设备的现象相对比较严重,其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的信息渠道不畅,对政策把握不准,也没有下大力气去验明哪些设备是属于国家明令淘汰的。为提高节能监察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对主要用能设备运行的监管,加速更新高耗能设备,提高终端用能设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全市工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2007年我市在国内率先研发并应用了“国家明令淘汰高耗能设备软件查询系统”。
过去,我市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查询方式即监察执法人员在现场查询企业设备台帐,并对照三千余条国家明令淘汰高耗能设备的目录,逐一查找、对照,以对一户重点耗能企业实施节能监察为例,仅此一项工作就需要三天多的时间。仅全市百余户重点用能企业需要检测查询的用能设备就高达数万台(套)。相对于我市不到10人的节能监察技术队伍而言,不但工作量大、错误率高,而且监察率过低,加大了企业成本,不利于节能降耗工作目标的完成。为此,我市充分发挥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的特点,在国内率先研发并应用了该软件系统,深受企业欢迎。这套软件系统的研发应用,开创了我市国家明令淘汰高耗能设备工作的新局面,进一步提高了节能监察工作效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应,有力推动了全市工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在社会效益方面,通过该系统的研发应用,企业节能主动性得到了极大提高,节能观念深入人心,有力地促进了我市节能降耗目标的实现。该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得到了国家发改委有关领导的高度赞誉。在经济效益方面,自该系统应用后,查询工作效率提高了近10倍,准确率达到100%,剔除和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加速了更新高耗能设备,提高了终端用能设备能源利用效率。2007年至今,共对50户重点用能企业使用了该软件查询系统,在万余台(套)用能设备中查出企业在用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设备达400余台(套),实施更新后,企业每年节约能源成本可达1600余万元。使更多企业掌握了国家相关政策和自家耗能设备的状况,加速了更新国家明令淘汰高耗能设备工作进程。
(二)哈尔滨市环境在线自动监测平台建设应用工作
哈尔滨环境在线监测系统建设从2006年10月开始到07年10月第一阶段完成。该系统包括了水、气、声、环境质量在线自动监测,水、气、声污染源、危险放射源在线自动监测,尾气监测、气象、污染治理设施在线自动监控等内容。其中,基础地图、专题地图、大气质量、流域质量、噪声环境质量、气污染源、水污染源、噪声污染源、气象监测、用户管理等功能已经开发并投入使用,危险放射源、尾气监测有些功能尚待完善。有些分析算法和扩散模型有待更加深入的科研后才能组织开发。目前,我市环境在线自动监测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已具备数据采集、信息管理的基本功能,达到运行条件,是在线监测领域中是监测项目最全、分析算法最多、技术最新的软件平台。该平台是传感器、无线网络、电子政务网络、互联网络的典型应用;是传感器、通信、数据库、计算机处理、环境数学模型分析、WEBGIS等多项先进技术的综合应用。目前,哈尔滨市大气环境质量在线实时监测数据、噪声环境质量在线实时监测数据、大气污染源在线监测实时数据、废水污染源在线监测实时数据、污染治理设施在线实时监控数据已经可以传回至环境在线监控系统中。通过该系统,环保部门的管理者可以实时查看在线监测数据、针对实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完成数据统计报表、专题图谱分析。该系统提供一般办公自动化系统难以具备的从宏观到微观的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环境模型应用功能,由此既可支持环境综合分析、环境预测、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还可从现有的环境数据的基本要素和空间关系中挖掘和产生新的信息,引导各级环境管理者产生形象思维、拓宽思路,发现和解决新问题,对环境管理问题决策和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2009年,我市将继续围绕全面实施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部署,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努力实现我市“十一五”工业节能降耗总目标。在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方面,我市将重点抓好哈尔滨市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工作,围绕工业企业节能、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的相关项目及经济指标,提出并建立节能数学模型,用于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的综合分析监测,指导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节能减排,为全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篇: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06):[节能减排信息化类]-陕西省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情况(模版)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在“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降低20%,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为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领域、区域信息技术应用为重点,积极推进工业信息化、行业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建设和农村信息化发展。同时,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的过程中,尤其重视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在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方面的应用。下面介绍信息化在制造业、石油、电力、建材等行业中的应用。
一、信息化在制造行业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在产品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可以减少图纸的消耗,减低不合格品率和废品率。在工业企业中,以前往往通过绘制图纸来设计产品。这种方法需要消耗大量图纸,因为设计方案更改就得重新制图,而且一个产品设计要绘制大量的设计图。如果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不但可以提高产品设计效率和质量,而且几乎不需要消耗图纸。对于复杂机械设备设计和大型工业产品设计(如飞机设计),CAD软件的节能效果更加明显。制造业单位能耗大,很大原因是由于不合格品率和废品率高。不合格品率和废品率高,意味着原材料的浪费,增加能源消耗。以前需要人工手动的方式控制机床,手工操作总是容易产生误差,制造出不合格品或废品。现在,通过数控机床、计算机辅助制造(CAM)软件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加工精度,减低了不合格品率和废品率。
例如,西飞公司通过PDM、ERP、SCM、CRM、OA、网络建设等六项系统工程的实施,优化了产品研制流程,推动了企业业务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与创新,初步形成了飞机产品数字化设计制造集成技术体系,有力地支持了公司科研、生产、经营任务的圆满完成,使公司核心竞争力有了显著提升。通过实施PDM项目,设计更改和返工减少了50%,装配问题减少了50-80%,研制周期缩短了50%以上。西安航空动力控制工程有限公司积极应用数字化制造技术,产品设计周期由原来的42个月缩短至8个月。陕西宝光真空电器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实施企业资源管理系统,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20%,产品平均降低成本5%,库存占用降低15%,每年净利润同比增长24.6%。
二、信息化在石油行业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石油勘探开发和油田服务水平,不但可以提高石油产量,还可以节能减排。例如,采油公司利用油藏分析软件可以更快地找到油藏区,减少石油勘探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油公司利用油田服务软件可以缩短从勘探到首次产油的时间,提高油气采收率,发现更多的油气储量,提高油气产量,避免小区块、复杂地质条件下的油气资源浪费。石油炼化过程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与石油炼化装置的工艺水平、操作模式及监控技术是密切相关的。石油炼化过程模拟软件可以用来分析石油炼化装置的工艺过程、操作状况及操作参数之间的关系,可以根据原材料变化、产品及质量需求等寻找最佳运行条件,使能源消耗最少化。利用石油炼化过程模拟软件分析整个炼化流程,可以找出节能的关键环节。
在企业管理上采用信息化手段,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例如,吴起采油厂无线网络主要分布于各井区,覆盖89个井区单位。开通了百兆Internet线路,确保网络安全和畅通。建成视频监控点96路,建成并投用9个视频会议室,分布于各生产单位,用于召开各类远程视频会议。购置ERP软件系统并开发吴起采油厂综合管理软件,以财务结算为中心包括计划、生产、销售、财务、人事、物流、仓储、采购、基建、车辆管理、决策平台等业务模块。最终实现了日常办公事务和员工交流的电子化、无纸化(运行以来纸张利用率下降了80%)。例如,长庆油田在经营管理方面开发与推广了电子商务、合同管理、审计管理、效能监察等32个信息系统。其中电子商务系统的建成应用,为油田公司物资采购提供了电子交易平台,利用该系统可以进一步规范采购行为,通过对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增大基层直接参与采购的程度,提高采购效率,降低采购成本,实现“阳光下的采购”,2007年实现电子交易额超过45亿元,比2002年增加了64.4%。合同管理系统、审计管理系统为油田内控管理与风险防范起到了积极作用,其研发思路也为中国石油相应系统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三、信息化在电力行业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在发电、输电、配电、售电等环节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可以促进电力行业的节能减排。陕西省电力公司“十一五”以来,持续重视,全面推进信息化“SG186工程”建设,打造支撑公司发展在上新台阶的企业级信息管理平台,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使设备运行自动化、最优化,以达到节电的目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使电网优化运行,可以减少电力网损。利用电能计量管理系统,可以提高电能计量的准确性,提高电能计量设备管理水平。通过建立计算机远程电力监控信息系统,可以实时监测各单位、各地区的电力消耗,对电力进行优化调度。
四、信息化在建材行业节能减排中的作用
实践表明,在建材企业实施信息化,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有效节煤、节电、节水,减少污染物排放。陕西秦岭水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充分依靠产业政策和科技进步,加强能源管理,实施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健全领导机构,使节能减排工作深入广大干部职工心中,并逐步成为自觉行动。
为了使节能减排工作深入持久开展下去,并真正取得实效,该公司专门制定了《节能规划》,共分三个阶段实施。秦岭水泥立足现有和在建生产设备,加强能源管理,改进现场管理和技术管理。在建200万吨粉磨配套系统,已设计为辊压机加球磨机系统,为目前行业内最先进的工艺技术方案,其实际运行电耗较普通圈流球磨机系统减少30%左右,即吨水泥可节电15kwh左右,预计投产后年可节电3000万kwh,折合标准煤3687吨。通过增加、改造设备和推广应用节电技术,提高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提高设备的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先进水平。以湿法回转窑的技术改造为重点,全面淘汰能耗高的生产工艺。采用新型干法窑预分解技术对现有的4台湿法回转窑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将4条湿法回转窑改造为新型干法预分解窑水泥生产线,真正实现该生产线节能降耗、产能提升和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节能减排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然选择,核心是以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为中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的。今后我省将继续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在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继续以用信息技术和信息化手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为完成省委、省政府制定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全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三篇: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01):[节能减排信息化类]-北京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情况
一、近期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回顾
为落实北京市委常委会第25次会议关于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部署,2008年3月,由北京市信息办和北京市发改委共同牵头,联合市科委、市环保局、市工促局、市建委、市统计局、中关村管委会等部门成立了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联合工作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信息办推广应用处),同时与市发改委、市环保局联合出台了《北京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实施方案》下发到各相关部门,并确定了由市信息办组织编制《北京市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项目汇编》(第一批)(以下简称《项目汇编》)重点工作。《项目汇编》旨在展示和宣传我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向社会介绍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及应用方案,为政府部门、行业管理、企事业单位的管理提供支持。根据我市节能减排需求和节能减排信息技术发展,滚动推出,分批颁布。
《项目汇编》编制工作自今年4月启动,历时半年完成。列入汇编的项目经社会征集、专家评审、部门审核的方式产生。
1.社会征集阶段(2008年5-6月)。5月中旬,工作组向社会发布了《关于做好北京市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及应用方案征集工作的通知》,对项目征集的范围、程序和相关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通知下发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京报、新华网、中国能源网等媒体及相关网站主动进行了报道或转载。至6月中旬,共征集到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60余项。
2.专家评审阶段(2008年7月)。工作组组织召开专家评审会,邀请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北京市节能环保中心、北京市节能产品评审委员会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对所有申报项目进行了认真评审,综合考虑候选项目的节能减排效果、技术水平、经济效益,结合北京市的实际需求,评选出入选项目38项,形成《项目汇编(第一批)》(征求意见稿)。3.征求意见阶段(2008年8月)。征求意见稿提交到联席部门征求意见。按反馈意见修改后,《项目汇编(第一批)》形成正式稿并印刷成册。4.对外正式发布(2008年10月)。《项目汇编(第一批)》在北京国际节能环保展上节能正式向社会发布,引起了相关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高度关注。
《项目汇编》共编入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及应用方案共38项,其中节能减排信息技术10项、节能减排信息产品9项、节能减排IT应用方案19项。涵盖工业节能、农业节能、建筑节能、节能减排支撑性平台、通用型技术产品等多个领域。
《项目汇编》为推动我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2009年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工作计划
北京市2009年“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拟考虑如下:
(一)以信息化推进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 1.以信息化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对于高耗能行业,以能耗数据实时采集分析、能源利用综合平衡调度、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散控制系统(DCS)、变频调速、信息集成等技术和系统的应用为重点推进节能工作。对于高污染行业,以污染物排放数据实时采集分析、资源循环利用、制造执行系统(MES)、集散控制系统(DCS)、模糊控制、信息集成等技术和系统的应用为重点推进减排工作。对于高耗水行业,以智能测控终端、智能计量仪表的推广应用为重点推进节水工作。2.以信息化促进政府办公的节能减排 发挥政府部门的带头示范作用,在市级部门和各区县人民政府全面推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办公节能减排,以网络化协同办公系统、LED新光源、中央空调智能控制系统、配电节能系统、节能型计算机服务器等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为重点推进节能减排工作。
3.以信息化促进公共设施和市民生活的节能减排
选择若干重点区县为试点,有效发挥信息技术在公共服务领域节能减排中的技术支撑作用,以应用水电气行业管理和分析软件、远程传输设备、智能测控终端、智能计量表等信息技术和产品为重点,实现供水、供电、供气管理的网络化和信息化,同时在市政工程中通过LED新光源等技术及产品的应用推进节电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改变市民观念和市民生活方面的突出作用,整合多个信息技术平台,加大对日常生活节能减排的宣传力度,培养市民节能减排意识。
(二)建设和完善节能减排相关信息系统 1.整合构建节能减排检测和监控信息平台
充分利用现有的与节能减排相关的区域性和行业性信息采集、监测和管理系统,通过改造、扩展、集成和提升等方式,推进全市节能减排检测与监控网络化信息系统的整合和完善,特别是要建设和完善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和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形成覆盖全市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实时采集、监测、评价和控制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数据的信息平台。
2.建设和完善节能减排举报与信息服务平台
根据社会监督和环境执法的需要,建设和完善节能减排举报受理信息平台,形成全社会对违法违规排污和浪费企业的监督,加强全市对违法违规排污和浪费现象的处置能力;搭建有效的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多层次的资源循环利用信息服务系统,满足废旧物回收、交换和再利用的需要,使资源得到有效回收和利用。
(三)加快节能减排关键共性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引进
以推进信息技术在全市节能减排中的广泛应用为基本着眼点,通过自主研发、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方式加快开发节能减排关键共性信息技术和产品,重点是资源优化和循环利用、能耗与污染物排放监测与控制、行业性制造执行系统(MES)、新一代集散控制系统(DCS)、高效节能变频调速技术、企业能源管理及调度系统、城市物流信息网络化集成管理技术、RFID、城市水电气自动化调配和网络化管控一体化技术、“三废”综合利用管控技术、LED光源等技术和产品。
(四)建立和完善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机制 1.建立和完善申报制度
建立全市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产品和应用方案申报制度,组织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对接会,促进关键共性节能减排信息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2.建立和完善引导机制
编制和发布《北京市节能减排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与应用方案推荐目录》,对列入目录的项目择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优先推荐申报“国家信息技术应用倍增计划”等相关项目资助。3.建立和完善考核制度
加快建立能够反映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要求的指标体系,并将其纳入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以及全市信息化建设评价体系;实行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目标责任制,把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成效作为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第四篇: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认识
2.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认识
2.1节能减排信息化背景
节能减排值得市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我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十五一”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市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节能减排”势在必行。
据相关部门预测,目前我国产业技术整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0年以上,主要是由于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各产业的设计、生产制造和工艺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程度低。我国单位资源的产出水平相当于美国的1/
10、日本的1/20、德国的1/6;单位产值能耗比世界水平高2.4倍;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高能耗行业的单位产出能耗。都比世界先进水平高40%以上。
国务院信息化办公室表示,要以节能减排为切入点,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特别是要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筑等重点行业的能源消耗、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联网监测:加强对经济运行中的资源、能源和环境成本信息监测与分析,以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环保综合效益的目的,加强信息化应用,服务于行业准入、管理和行政执法监督。服务于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调控目标的实现。
但目前在节能减排统计方面主要还是依靠相关企业单位人工填表上报数据,数据准确性、信息时效性都存在很大的问题。
2.2节能目标的实现途径
推进工业化、信息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市实现工业低碳的一个重要手段。有资料显示,由于大规模应用信息技术,我国工业用水循环率达到了96%以上。在国际气候组织2008年发布的信息化时代推进低碳经济的报告中指出,如果将信息通信技术充分运用于节能减排,那么在202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不采用信息技术减少15%。
国家十一节能规划,明确了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三种节能目标实现途径的节能范围,其中结构节能占十一五节能目标的60%,技术节能十一五节能目标的30%,管理节能十一五节能目标的10%。
十一五节能目标实现途径的节能范围:
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开展技术节能、结构节能和管理节能市节能减排目标实现的最有效途径。技术节能就是通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提高用能系统的能源利用率来实现节能,机遇信息技术支撑的技术节能能够保证对用能系统的能效进行准确判断,精准分析用能系统节能潜力,为技术节能该着项目选择提供信息支持。结构节能更倾向于政府宏观调整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结构节能,对于企业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或经营服务模式来实现结构节能,基于信息技术支撑的结构节能,能够实现对宏观能源统计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分析,准确反应行业、区域能源消耗构成,有效支撑政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节能策略。管理节能市节能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节能有后发优势,但在现阶段正处于薄弱环节,基于信息技术的能源管理方式、方法,能够帮助企业通过管理手段实现节能减排,降低能源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工业领域的这三种节能途径都离不开信息的支撑,只有精准把握信息才能做出正确决策,实现资源有效投入,获得高效的节能回报。
2.3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3.1政府对节能减排信息化的需要
(1)政府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需要
首先,政府推动节能减排工作,需要掌握重点用能单位能耗阵势情况,需要持续不断对企业进行能源审计和监察。随着国家对企业能源监控力度的加大,要求企业填报能源的报表越来越多,如果继续沿用手工填报方式,一方面会给企业带来据带的工作量,能源信息的及时性很难获得保障。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成体系的系统支撑,是的很难对企业的能耗状况得到准确掌握,也很难做出系统的对比分析。
(2)信息资源管理的需要
其次,在政府对企业进行节能监管、审计、监察、项目审批等节能减排过程中,积累了大量信息资源。这些资源是能源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对未来的节能减排工作借鉴作用,利用信息技术对这些资源的充分开发利用,也是节能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3)政务公开的需要
再次,节能监察市采用行政执法手段强制企业进行节能减排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办案机关工作必须高效,而且办案必须公开公正,离开信息系统的支撑,以上要求很难获得保证,信息化可以实现节能监察行政执法的办公自动化,提高节能监察工作的时效性和针对性,通过网络对案件审理结果进行公布,可确保案件审理的公开公正和公众监督。
2.3.2企业对节能减排信息化的需要
(1)提升企业能源管理的需要
信息化技术,能够服务于企业能源平衡优化、提高能源利用率、有效促进和保障能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并在系统节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年实践经验证明,信息化技术,在企业系统节能及改善环境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企业深化节能减排工作的技术保证。
(2)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节能减排信息化的有效应用对降低企业能源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市十分有效的。同时在减少环境污染、改进环境质量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数据处理和信息质量保障的需要
企业能源管理涉及的能源数据量巨大如果采用手工数据统计,很难扩大信息的统计范围和深度,企业自身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管理都需要及时、准确的能源信息,缺少信息系统支撑,很难把握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4)数据共享的需要
企业现有信息系统包含了节能减排所需的大量信息,如ERP系统中的能源进销存数据,财务系统中的产品产量、成本和能源价格等数据,节能减排信息化能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能源信息,建立成体的能源管理系统,与现有企业信息系统集成,充分分享企业现有数据资源。
2.4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2.4.1政府节能减排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
政府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建成一个覆盖全国主要用能领域、跟踪能源全过程、体现能源发展状况、监测重点用能领域能源运行情况,对全国能源管理及发展规划决策提供重要支持,满足多层次需要的“能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
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1)建立能源管理体系
建立安全、灵活、高效的能源数据采集、传输、加工、存储和使用等一体化的能源消费统计,反映能源消费结构,为区域(省市、市(区)、县)和行业进行能源核算提供基本数据支持。在建立健全能耗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采集各项能耗指标的数据,为节能监管部门就数据质量实施全面监测,评估各地、各重点企业能耗数据质量,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节能降耗工作进展,全面、真实地反映全国、各地区以及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降耗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效。建立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体系,按照《国务院批转节能减
排统计监测及考核实施方案和办法》中规定的量化办法,利用“省级人民政府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计分表”和“千家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目标责任评价考核计分表”的相关填报内容以及能源统计监测获得的信息来实现对区域管理机构和重点用能单位的考核,强化政府和企业责任,发挥节能政策指挥棒作用,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
(2)建立能源信息资源数据库
建立能源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对节能监管、审计、监察、项目审批等节能减排工作过程中,积累的大量信息资源进行存储。实现对能源信息方便、快速、高效饿进行检索、查询及传输,以促进能源信息资源的更深层次应用。
(3)实现节能行政执法的公开化和自动化
建立节能监察电子政务系统,实现节能监察行政执法的办公自动化,建立节能案件审理数据库,对案件的审理过程信息进行全面的记录和存储,便于涉案各方对案例审理过程的跟踪和检查,同时建立节能行政执法门户网站,对案件审理的全过程进行公开和对案件结构进行公布。
(4)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能源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首先表现为被更多的政府机关、企业单位、节能服务公司查询、浏览。间能源信息资源数据库与相关政府机关联网,如发改委、工信部、统计局等政府机关联网,以促进政府机关各部门更高效地履行职能,更好地实现政府的服务、监督、规范职能;将能源信息资源数据库与相关企业联网,可以使企业进一步了解国内外能耗水平和节能技术发展状况,指导节能服务公司更好地为企业提供节能服务。
2.4.1企业节能减排信息化的目标与任务
(1)完善企业统计计量体系
没有计量就没有管理,企业能源统计计量体系的完善,市企业能源管理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统计的范围和计量的层次直接决定了能源管理信息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完善企业统计计量体系是企业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
(2)能源管理模式建立
能源管理模式,是对能源信息展示及管理理念的进一步思考,将能源信息在管理理念进一步抽象建模,形成能源管理者能够理解,并依此可做出正确判断,快速做出决策的信息决策视图。能源管理模式建立需要充分思考企业当前的能源管理现状,结合现有信息资源进行建立。
(3)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建立
企业能源管理系统建立,就是基于能源管理模式规划设计一套科学的、可行的、易用的、可进行有效能源管理与决策的能源管理软件。软件将集成能源计划、能源监控、能源统计计量、能效队标、设备管理、能源成本管理等多种管理职能,辅助重点用能单位合理计划和利用能源,监督和改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产品能耗和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使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能源构成、消耗比例、产品能源成本比重、终端能效水平和能源消耗趋势有准确的掌握,并将企业的节能目标按计划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生产环节,建立节能工作责任明确的能效考核体系,促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健康稳定的开展。
(4)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实现企业能源管理系统与企业现有信息系统的有效集成,实现企业各个系统间信息资源的共享。
3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的应用情况及效果
3.1能源管理信息平台介绍
3.1.1能源管理信息平台简介
能源管理信息平台(EMS Anywhere)是由北京世纪中能规划设计的一整套从政府宏观
能源管理到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监管的信息化产品,同时也是一套政府节能主管部门、节能服务机构、重点用能单位节能减排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解决方案。系统针对不同的应用对象设计了不同的功能,能够满足各级政府在宏观层面上对能源的统计、分析和决策,在微观层面上对用能的监管和控制;能满足各类节能服务结构、行业协会对能源消费结构、能效指标、终端能耗、节能潜力等能源信息的需求;能够满足重点用能单位对自身能源消费监管、审计、比对和分析;能够满足社会大众关注节能减排所需的相关信息需要。系统功能可实现灵活拆分,独立应用。系统运营服务按照外包模式实施部署,通过互联网或者政务外网,以私有服务外包或者公有服务外包的模式,提供系统运营服务。
3.1.2能源管理信息平台的作用
(1)系统能够支持由工信部节能司主导,各地节能主管部门支持,统一建立起一个信息共享系统。由工信部节能司统一把各省已实施的能源管理信息平台连接起来,把各地区能源利用状况报告数据进行汇总,定期发布消息,及时了解全国节能情况,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系统及时、准确、有效的信息能够反映全国、各地区、各行业的能源利用状况及主要产品的能耗变动情况,为政府制定节能政策以及各类经济政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系统建立的能源管理信息库,能够分析各行业能耗数据的变动,分析判断能源输出的变化趋势,能够反映产业结构的优化程度,为政府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供信息支撑。
(4)系统能够及时反映政府节能工作的成果,发现问题,明确工作方向,同时通过对能源数据的分析,开发各类分析报告,发布各项有关节能减排的数据,有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
(5)系统为政府建立国家与地方,地方与重点用能单位之间的联系机制,可在系统上实现数据交换与信息共享。
(6)系统能够实现与重点用能单位现有信息系统进行资源共享,并可通过安装计量仪器和通讯设施,实现对企业终端能耗进行实时采集,动态监控。
(7)系统可在工业、建筑和交通等领域应用,能够满足不同领域的个性需求。
3.1.3能源管理信息平台数据指标内容
系统数据指标在设计时遵循了简单易行,便于数据采集;能够反映能耗变化动态趋势;与国家能源统计部门及各地节能主管部门已有工作基础相吻合;充分考虑了数据指标的扩展性,能够随系统的完善进行扩展。系统的数据采集指标包括以下几类:
(1)基本情况类地区重点用能单位按能耗级别分类,统计不同类别的企业数量,企业能耗规模,经济规模,所属行业,所在地区,负责人,联系方式等。
(2)产值能耗类
采集企业月度能耗消费总量、工业总产值、能源成本比重,产值综合能耗指标,以及这些指标的同比变动情况等。统计汇总国家。地区。行业产值指标。
(3)能源消费结构类
采集企业月度原煤、焦炭、天然气、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热电、电力等能源的采购、消耗、库存量;能源加工转换的投入、产出、回收量。统计汇总国家、地区、行业能源消费结构。
(4)单位产品能耗类
采集企业月度单位产品产量,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指标信息。计算区域、行业单位产品能源消耗水平。
(5)节能量完成情况类
采集企业节能量目标,产值节能量,产品节能量,计算企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企
业节能目标考核。统计汇总区域、行业节能目标设置和完成情况。
(6)节能技改项目和设备情况类
采集企业节能技改项目规划、实施、完成情况,以及重点用能设备的淘汰更新、利用状况等信息。
(7)水资源及污染物排放类
采集企业水资源消耗情况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处置情况。
3.1.4能源管理信息平台数据分析内容
(1)根据本期和去年同期、上一期的数据,进行综合能耗、产值能耗、行业能耗、产品能耗等各类指标的同比和环比分析。
(2)对比各个区域的能源管理数据,分析综合能耗增速快和慢的地区,以及产值能耗、产品能耗和单向能源消耗变化等。
(3)根据不同行业的能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综合能耗增速快和慢的行业,比较各行业能耗占总量比重的变动情况等。
(4)分析各地区、行业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5)分析各地区、行业的能源消费构成。
(6)统计汇总各地区、行业节能技改项目的数量、投入和节能量情况,分析节能技改项目的开展情况。
3.1.5能源管理信息平台的主要特点
(1)系统信息丰富
系统中的数据采集报表涵盖了能源、经济、环保等各个领域的信息,并集能源数据管理、能源审计和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等职能于一身,能够很好的满足各级节能主管部门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管理的需要;
(2)系统数据可靠性强
系统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表与表之间,统计指标之间的逻辑关系,可替代人工完成数据的计算和校验,降低了数据采集的工作负荷和数据填报的出错率,提高了数据的可靠性;
(3)可实现分级多层应用
系统建立了省市、地市、区县三层应用结构,可实现省市、地市县(区)的互联互通,实现能源数据的分级应用和信息的充分共享;
(4)数据检索快捷
系统提供了多口径快捷的能源数据检索功能,能够满足用户对能源数据查询、统计汇总和分析的需要。
(5)安全数据访问和存储机制
系统提供了分层设置功能权限和数据权限的功能,可防止用户越权访问数据,同时提供了数据备份恢复机制,可确保企业能源数据的安全。
(6)应用维护简单
系统对软硬件环境的需求比较低,客户端只需采用浏览器便可应用,不需要其他软件支持,无需应用和维护投入。
(7)良好的可用性
系统界面风格统一,方便操作,支持数据导入导出,可实现基于电子表格的数据编辑。
第五篇: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02):[节能减排信息化类]-上海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工作情况
工业信息化典型案例(002):[节能减排信息化类]-上海市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工作情况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1日 】 【来源:】 【字体:大 中 小】
一、现状分析
上海虽是全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但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几乎都是从省外调入或从国外进口,本市的一次能源生产对全市整个经济发展所需的能源可谓杯水车薪,能源需求外向依存度高达90%以上,是典型的外源型能源消耗的经济大市。
近年来,上海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把做好工业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使上海以较少的能源增长保障了经济的较快发展。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2007年全市单位万元GDP能耗降到0.83吨标煤,比上年下降4.7%;规模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达到1吨标煤左右,比上年下降8.5%,各项任务措施得到较好地落实。目前,上海能源消费的主要情况如下:
1.上海能源结构还不太合理。上海能源消费结构以石化能源为主,煤炭仍占主要地位,油、气、电消费快速升高。2007年,上海一次能源的消费结构为:煤炭51.5%、原油30.6%,天然气4.5%,其中外来电力的比例达13.4%。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所占比重下降幅度在加大,由2000年的65.4%下降到2007年的51.5%,但煤炭的总量仍在上升。煤炭使用比例过大,不可避免的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2.工业耗能比重仍然偏高,交通运输、建筑等产业的能源消费增速较快。从总量上看,虽然工业能耗增速低于GDP能耗增速,但工业能耗在总能耗中仍占据绝对地位。工业领域能源消费过大,带来的一个隐患就是环境污染。从有关上海市能源消费、GDP和大气污染的协整检验的长期模型可以看出,每增加1%的能源消费便会带来1.180%的废气排放量的增加,这其中绝大部分都来自于工业生产所排放的废气。由于近几年上海在行业结构调整、设备改造、技术更新、提倡节能等方面的努力,本市工业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逐年下降,该比重已从九十年代的90%下降到2007年60%以下,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已从1985年6.48吨标煤/万元下降至2007年的1.006吨标煤/万元。
3.能源利用效率还比较低。目前上海的经济高增长仍然是与能源高消耗相伴随的,同时,近几年上海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超出了惯性发展状态(能源弹性系数为0.4左右)。而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高,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意味着能源利用效率越低以及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越强。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
1.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和节能技术改造,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研发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数控技术(NC)、人工智能(AI)、ERP(企业资源计划)、工业控制软件、嵌入式系统等关键信息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广泛应用,优化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促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提高企业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工艺过程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集成化、可控化程度。2008年,推进企业自主实施节能技改188项,涉及建材、化工、电力、装备、钢铁等行业,年节约标煤60万吨。
2.大力推进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应用,促进产业链资源整合,提高产品市场流通效率。积极引导骨干企业(如宝钢集团/东方钢铁、上海烟草集团、上汽集团、电气集团、联华超市、上海医药等)建设电子商务供应链平台,实现采购、生产、销售、物流等环节的链接,将企业外部供应链与内部生产经营全流程密切结合,带动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效能的整体提升,并鼓励平台的应用转型,将其成熟经验向行业内社会化服务延伸;扶持第三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重点支持了钢铁、汽车、化工、机电设备、物流、建材家居、移动商务、综合信息技术服务等行业、领域一批电子商务平台项目的建设,成为广大行业内企业应用电子商务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企业转型提升的有效工具;从而有力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成本节约。08年底发布《上海市促进电子商务发展规定》,将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施。
3.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废旧物回收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推动上海电子废弃物资源化推广中心、无害化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基地的建设,推进三级废品回收网络,支持“在线收废”平台建设,初步构建废旧品交投立体网络,初步实现废旧品回收的信息化,并将运用网络技术突破地域限制,拓展再生资源的流通范围和营销渠道,促进整个长三角地区的再生资源贸易。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加强舆论引导,促进全市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2008年,全市产生固体废弃物约1960万吨,利用率达到97.5%,电子废弃物回收利用率稳步提升,预计2010年可达90%。
4.建立节能平台,强化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依托上海能效诊断热线,建立了重点用能单位管理信息平台。对年耗煤5000吨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建立了《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报告》、《节能指标完成情况表》和《节能技改项目表》的网上报送制度。同时建立了能源审计管理系统,开展了240余家重点用能企业的能源审计和审核工作。该平台的建立成为政府开展能源管理的抓手,也是企业、政府相互联系的桥梁。依托节能服务网,建立了上海市节能技术信息平台。包括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节能规划网上申报系统,上海市节能技改项目网上申报、专家评审及节能量核定等项目管理系统,十大重点节能工程数据库,以及各区县(集团)管理所属企业申报技改项目、十大节能规划及燃煤工业锅炉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市区两级网络管理,对数据实时动态更新。该平台的建立有序推动了本市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及节能技改等工作的开展。截至2008年12月,上海已有1000多家企事业单位通过网络申报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规划,为节能潜力测算提供重要依据。5.普及节约理念,开展节能宣传,拓展培训领域。利用上海市节能网,及时发布节能信息,开展合同能源管理,介绍宣传国内外节能管理经验、节能知识,展示节能技术产品及示范案例,对各类企业、社会公众提供节能指导和服务。开展上海市节能宣传周的各项活动。举办第三届节博会,并围绕市民节能专门设计家庭节能体验馆,推动全社会普及节能理念。各区县、各集团公司、各社会团体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各类节能主题活动。2008年,全市共表彰30个先进单位和100名节能先进个人,共组织举办各类节能培训班83期(次),参加培训8971人次。
6.落实专项资金,出台财政政策,完善保障体系。为落实节能减排专项资金,2008年,我委围绕《上海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会同市财政局制定了《上海市节能技改专项扶持实施办法》、《上海市合同能源管理专项扶持实施办法》、《上海市促进清洁生产专项扶持实施办法》、《上海市节能能力建设资金管理办法》等4个节能降耗资金扶持办法。这些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出台,不仅明确了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的作用和地位,也极大的鼓励了用能单位加大自有资金对节能改造的投入,积极地推进清洁生产。
7.加强法制建设,修订节能条例,开展节能执法。2008年启动《上海市节约能源条例》的修订工作,通过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资料,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根据国家要求,结合上海现状,反复讨论修改,现已形成修订草案。另外,由市节能监察中心具体实施节能执法工作,开展了能源使用、供应、设计环节及能效标识等方面的节能执法,2008年节约标准煤16984吨,节约资金210万元。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8年以来,上海工业系统节能减排工作面临如下一些新情况:
1.用能结构发生变化,节能潜力越来越小。一方面,2010年上海要承办世博会,在此期间本市基础设施建设还会加快,能源消费的绝对量将会继续增长。同时随着上海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本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居民生活用能还将加速增长,上海面临着消费型能源消耗猛增的趋势。另一方面,随着工业产品单耗水平提高,短期内产品单耗下降的空间已比较小,节能降耗潜力越来越小。
2.在总量控制、结构调整、节能管理方面存在新的问题。在总量控制方面,能耗总量难以预测,新增能耗难以遏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部分行业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导致能源消费量随经济运行情况波动呈现一定的波动,难以准确预测今年能源消费的增速。另外,前几年引进和立项的一批大项目,在今后几年将陆续进入产能释放期。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调整项目分布日趋小型零散,调整范围更加广泛多样,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在节能管理工作方面,基础尚需夯实,由于企业规模、企业产品类型、企业发展方向的不同,各个企业的节能减排水平参差不齐,节能管理能力建设迫在眉睫。
3.在本市工业系统节能降耗工作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各行业、领域节能工作进展情况还不太平衡。人员力量配备还存在不足现象,工作基础还不够扎实,很多企业在计量、对标管理方面实施力度亟待进一步增强,同时与工业节能相关的法规、标准等也应进一步充实。
从节能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来看,迫切需要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撑,以加大力度挖掘新的节能潜力,提高政府部门的节能管理能力和广大企业的节能水平,从而保证节能工作的持续推进。从长远发展来看,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必将成为推动本市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手段,但目前上海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一方面,全社会对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仍有不足。还需要进一步把推进两化融合与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把信息化改造作为节能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挖掘新的节能潜力的重要支撑手段,针对不同行业、领域的具体情况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另一方面,组织推进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政府相关的引导政策还比较缺乏,还未形成非常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培育,企业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自身节能水平、资源综合利用能力的自觉意识,以及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有待进一步激发。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将推进两化融合与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以上海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验区工作实施为契机,加快推进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工作。
一是把促进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情况作为评测两化融合试验区实施工作的重要量化指标,促进信息技术在节能降耗、减污减排中的广泛应用,以信息化手段推进能源综合利用、污染物监控和清洁生产。重点推进电力、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和智能化,结合十大节能工程的推进,加大节能技改工作,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及产品流通方式,推广应用通用性信息化解决方案和行业性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推进节能先进技术研发创新等相关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应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二是加快制定并落实相关政策,加大宣传力度,强化市场激励机制。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信息化、各类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加大对符合产业发展导向、具有示范效应、效果明显的节能信息化技术改造项目的支持力度,加快落实企业技改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同时加大社会宣传引导,完善相关的考核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激发广大企业节能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鼓励传统企业与IT企业合作,逐步形成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机制。三是进一步完善组织推进工作机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进一步强化政府节能管理与服务能力。完善节能平台建设,在已有基础上逐渐建立重点用能单位管理信息数据库和节能监控系统,并不断丰富平台节能服务信息,对各类企业、社会公众提供节能指导和服务,有效支撑政府部门对本市节能情况的及时监测与监控,不断提高企业及社会公众的节能意识和节能水平。
为进一步加快推进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工作,希望国家能加大相关的政策支持力度,给予上海更多的工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