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惜福文化宣传专题
灵隐寺举办佛教惜福文化展 倡导知足感恩的减法生活
一、展览前言:
《中阿含经》云:“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是对缘起的定义。缘起论是佛法的根本理论,佛教认为世间上的事事物物,既非凭空而有,也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靠种种因缘条件和合才能成立,一旦组成的因缘散失,事物本身也就归于乌有,即“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 ”的因果定律。
基于缘起法的理念,佛教认为人的所有境遇都是因果业力所致,主张随缘知足的精神境界,推崇简朴精进的修行生活,培福、惜福是佛教修行中一门基础功课。古人云:“一茶一饭,当思来处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
俗谚道:“人在福中不知福”,灵隐寺举办惜福文化展正是期望唤起大众惜福感恩之心,以念念当下的知足来平复贪欲,和谐身心。展览中列举了许多祖师上人的惜福故事,希望大众见贤思齐,用心品读字里行间的言传身教,在生活中做到知行合一。
二、祖师大德惜福故事:
虚云老和尚的惜福事迹
当时,已是一百一十七岁高龄的老和尚,每天都要到建筑场所和开荒的地方巡看,并亲自指导,还要接待来自各方的人士。晚上六点到禅堂里讲开示,八点以后,开始翻阅来自各地的信件,信件有时一天多达百多封,他老人家都要一一过目。若是重要的函件,他便亲笔回复;若是一般书信,他说明意思,就由我们代覆。平常都要深夜十二点左右才休息,翌日凌晨两点又起床打坐,直至打四板,即大约三点半,才起床洗脸。
他不用牙刷牙膏,只用温水漱一口水,然后吐在毛巾上,先洗双眼,再洗整个面部。他说这样洗,可防止眼疾,且能增加视力。洗过脸后,就到佛前礼拜,之后又回到床上打坐。那时,我们就开始上早殿了。早殿后稍为休息一会,闻打梆声大众就往斋堂过早堂了。
他老人家是很节俭惜福的,他睡的草席破了,要我们帮他用布补好。不久后,在同一个地方又破了,实在补无可补。我们就对他说想把草席拿到常住去换一张新的。那时,一张草席只不过是两块人民币左右,不料他老人家听后,便大声道:“好大的福气啊!要享受常住上一张新席子。”我们都不敢作声了。
无论是冬天或夏天,他老人家都只是穿着一件烂衲袄,即是一件补了又补的长衫(禅和子们叫它做百衲衣)。冬天就在里面加一件棉衣,夏天里面只穿一件单褂子而已。
老和尚时常开示我们:“修慧必须明理,修福莫如惜福。”意思是修慧参禅一定要明白道理,道理就是路头。如果想参禅用功,但是路头摸不清楚,对参禅的道理未能领会,那么工夫便很难用得上了。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贵在识路头;路头识得了,生死一齐休。”至于惜福,出家人在情理上那里有钱来培福呢。其实“造福莫如惜福”,那就是要自己珍惜
生活上的一切福德因缘。他经常训诫我们年青的一代说:“你们要惜福啊!你们现在能遇到佛法,到我这里来修行,可能是过去世栽培了一点福报。但是你们若不惜福,把福报享尽了,就会变成一个没有福报的人。犹如你过去做生意赚了钱,存放在银行里。如果现在不再勤奋工作赚钱,只顾享受,把银行的储蓄全部花光了,那么再下去便要负债了。”
古德说:“道高龙虎敬,德重鬼神钦。”是真实不虚的。老和尚在云居山,不但时常上堂为大众师傅讲开示,更在种种生活细节中以实际行动来以身作则,教育大众。
印光祖师惜福的事迹
印光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民国十三年(1924),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友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饮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大师一生俭以自奉,厚以待人,凡善信供养香敬,从来不入私囊,助印佛书流通而外,办佛教义赈会、慈幼院等,亟力于慈善事业,广种福田。
民国二十九年(80岁)。农历十一月初四,大师预知时至,端坐念佛,安祥生西,僧腊六十。次年二月十五日茶毗,得五色舍利无数。僧俗弟子建塔灵岩山巅,并于民国三十六年九月十九日将师舍利奉安入塔。大师一生严持毗尼,一丝不苟,六时念佛,三业清净,护教重道,勤奋修学,言传身教,为人师表,弘扬净土,不遗余力,皈依弟子,众星拱辰。后人尊大师为净土宗第十三祖。
宣化上人惜福的事迹:
有三个台湾青年比丘来万佛城挂单,因为万佛城大斋堂吃的菜多半都是超市清理出去已开始变质的菜,在食用时只要不烂的菜叶子、菜帮子都不会扔掉。上人说万佛城的宗旨是:人取我予,人弃我取。有一天中午,用斋后大众准备离去,三位台湾比丘忽见宣公上人来到面前,急忙合十施礼。上人满面含笑,用眼光看着他们用过的餐盘中有嚼过吐出来的几口莱,问道:“菜不好吃吗?”其中一位比丘回答:“菜叶硬了些,嚼不烂。”上人听后笑眯眯地用手捏起嚼过的菜放进自己的口中,嚼了嚼咽了下去,笑着说:“我还可以。”三位比丘和周围的弟子都惊讶地瞪大了眼睛盯看上人,上人又把另两个盘中嚼过的菜全放进口中嚼着咽了下去,然后说了句:“能吃的就不要浪费。”当宣公上人走出斋堂时,身后跪下了一片徒众。
就餐巾纸的使用来说,上人使用时先从边缘开始,然后将用过的部位叠起来,下次使用时从叠起的地方使用,然后再叠起来,再使用时仍是如此,直到用完。有时一张纸用两天也是有的。当师父问上人为何要这么节省时,上人说自己没有那么大的福报,不敢浪费。又有一次师父曾见病中的上人在弟子劝说下喝过半玻璃杯麦片粥之后,两次用开水涮杯后喝了下
去,最后又加上一点开水涮杯漱口后又咽了下去。当问上人为何将漱口水也要咽下时,上人说牙缝里也可能有粮食,不可以浪费,自己的口又不脏。
弘一大师的惜福:
弘一大师是当代著名的律藏大师,他的惜福思想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弘一大师有一年在厦门南普陀寺给出家人作开示时,劝他们“发大心”,以各人自己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弘一大师认为,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为什么呢?“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弘一大师小时候,看见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录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他哥哥时常教他念这句子,念熟了,以后凡穿衣或饮食,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弘一大师的母亲也常常教他,身上所穿的衣服要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他母亲和哥哥怕他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着他。弘一大师五岁没了父亲。七岁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他母亲看到,正颜厉色地说:“孩子,你要知道呀,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弘一大师所受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他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有一时不爱惜衣食。出家以后,一直还保守着爱惜衣食的习惯。他脚上穿的一双黄色僧鞋,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他的。他每晚用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他有一把洋伞,是1911年买的。这些生活用具,破烂了,就请人用针线缝缝,当新的一样使用。除了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东西,须五六年一换之外,他的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常有人给弘一大师送好的衣服或珍贵物品,他大半都转送别人。他说,“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法师传略】
“草籍不除,时觉眼前生意满;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弘一法师门联
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早期启蒙者,他一生在音乐、戏剧、美术、诗词、篆刻、金石、书法、教育、哲学、法学等诸多文化领域中都有较高的建树,并先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艺术人才。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一九一八年农历九月弘一法师于灵隐寺受具足戒
三、丰子恺《护生画集》节选(现代漫画)
明朝嘉靖皇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宰相,名叫严嵩,其子严世蕃也是高官,因而父子二人同恶相济,结党营私,总揽朝政,残害忠良,把整个国家搞得乌烟瘴气,国不成国。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富可敌国,他们的生活十分奢侈。严嵩在公馆里,门客家人更是不计其数,从他家厨房水沟里流出来的白米鱼肉多得吓人。
严公馆附近有个寺庙,庙里有一老一少两个和尚,老和尚每天率领小和尚到水沟里去把米捞上来,淘洗晾干。日子久了,竟堆积了满满一屋子。
后来严嵩减轻败露,嘉靖皇帝撤了严嵩的职,严世蕃坐牢杀头。严嵩老来无依无靠,幸好老和尚慈悲为怀,收留了他。他在庙里吃住了好多天后,很难为情地对老和尚说:“我很对不起你,当我势力正大时,却不知有你这么一个好邻居,现在穷了,反而来消耗你的,我真惭愧啊。”老和尚安慰道:“相爷不必难过,你现在吃的不是我的,而是相爷你自己的,就是吃上十年八年的,也吃不完的。”
严嵩起初并不相信,待老和尚领着他来到仓房,见到一大堆米时,老和尚说:“这都是你水沟流出来的米,我把它淘洗干净的。”
严嵩看到事实,唯有把泪水往肚子里流,什么也说不出来„„
【故事解读】懂福,惜福,才会有福。人世间,没有灾殃祸患就是最大的福,无奈很多人身在福中不知福。懂得珍惜,即使失去权力后,也会有人怜悯,帮助你。但是你不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权利和福气的话,总有一天,它会离你而去。即便是失势也不会博得人们的帮助。
四、光泉大和尚开示知足的幸福:
幸福源于我们的知足和感恩之心,佛教肯定对道业刻苦用功的精进修学,倡导大众将佛法的智慧圆融于生活。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想知道前生造作的是什么,这一生所受的就是前生造作的结果;佛教认为因果不空,万法因缘而生,可以说一啄一饮,因缘前定。
但是,佛教并不倡导大众完全寄托于来世,而是积极鼓励对当下的生活付出积极的努力,佛教强调行善培福,修桥铺路、戒杀护生、广结善缘,以此为累积福报入门,积蓄修学资粮的途径。禅宗大师马祖道一提出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口号也成为中国禅林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智慧人生的目的即是要建设幸福的人生,善待好我们的“福分”是我们幸福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佛教常说的“惜福”。
知足之法即是富乐安稳之处,佛典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一切唯心造。
无明烦恼往往就在日常生活中累积,所以每个人应该自我调整好心态,守持简单淡泊的生活,身心才能清净,也是最健康。
有“作”无“惜”,不仅易把来之不易的福德果报挥霍贻尽,同时,这种挥霍也一种恶业,会影响到自己的人生幸福。因此,众生更要善待自己的福分福业,对一切现实的福报都要以智慧观照,以智慧为人生的灯塔。因为享受“福报”也在时刻地造就着业力。佛陀说“善恶报应福祸相承。”《老子》说:“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佛教相信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所以佛教不相信命运,相信是业力决定着福报。人的福报多少、吉凶祸福不是命定,而是因果律的法则,无人能够抗拒。父母的财富是父母的善业所得,是父母凭其善因缘所享有,这不一定是你的,所以不要对不是自己的财富有任何非分之想,这也是对自己负责。
“惜福”不仅是对幸福的享受,也是佛教幸福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幸福人生的重要手段,它贯穿于人生幸福建设的全过程。
五、佛教惜福文化的现代解读:
人生的种种苦恼,与我们对物品的执着都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细细回想我们所需要的并不是很多,储水万担,用水一瓢;广厦千间,夜卧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三餐。很多时候我们买回家的东西,实际上并不需要,只是满足了购物的兴趣。很多时候我们衣橱里总是有相类似的衣服,而且长久不会穿起;很多时候我们盛在盘子里的食物,已经超越了我们的胃口。断掉累世所积之习气,舍弃攀比炫耀之我执,通过改善心的生存环境,继而改善周边的环境,烦恼处切记心念一转。
在现代社会,劳动是创造人生幸福的手段,也是唯一手段。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为自己和家庭创造幸福,只有通过劳动才能把自己服务大众、回报众生的热情和希望落列实处。个人也正是通过劳动以成就人生理想、实现人生价值,使人生充满光彩。
六、惜福环保生活指南:
1.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别让水空流 2.监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保护生命 3.一水多用——让水重复使用 4.阻止滴漏——检查维修水龙头
5.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水污染 6.关心大气质量——别忘了你时刻都在呼吸 7.随手关灯——省一度电,少一份污染 8.节用电器——为减缓地球温暖化出一把力 9.少用空调——降低能源消耗
10.支持绿色照明——人人都用节能灯
11.利用可再生资源—别等到能源耗竭的那一天 12.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车为荣 13.当“自行车英雄”——保护大气,始于足下 14.减少尾汽排放——开车人的责任 15.用无铅汽油——开车人的选择 16.珍惜纸张——就是珍惜森林与河流
17.使用再生纸——减少森林砍伐 18.替代贺年卡——减轻地球负担 19.节粮新时尚——让节俭变成荣耀 20.控制噪声污染——让我们互相监督 21.维护安宁环境——让我们从自己做起 22.认“环境标志”——选购绿色食品 23.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 24.选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 25.买环保电池——防止汞镉污染 26.选绿色包装——减少垃圾灾难 27.认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 28.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 29.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30.自备购物袋——少用塑料袋 31.自备餐盒——减少白色污染
32.少用一次性筷子——别让森林变木屑 33.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34.交流捐赠多余物品——闲置浪费,捐赠光荣 35.回收废塑料——重复使用,节约能源 36.回收废电池——防止悲剧重演 37.回收废纸——再造林木资源 38.回收生物垃圾——再生绿色肥料 39.回收各种废弃物——让垃圾变成资源
40.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举手之劳战胜垃圾公害 41.拒食野生动物——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42.拒用野生动植物制品——别让濒危生命死在你手里 43.不猎捕和饲养野生动物——保护有脆弱的生物链
44.制止偷猎和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行使你神圣的权利 45.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与万物共存 46.不买珍稀木材用具——别摧毁热带雨林 48.领养树——做绿林卫士 47.植树护林——与荒漠化抗争
49.无污染旅游——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50.做环保志愿者——拯救地球,匹夫有责
扫描二维码关注微信,发表践行感言。
表现形式:图文+微信专题+H5页面+网站专题 活动载体:宣传展板
活动区域:进口处 面馆放置展板6块
出口处罗汉堂放置展板6块活动时间:1月*日——*月*日
第二篇:人生惜福
<人生惜福>把不大不小的事情办得圆满,把不忙不闲的工作做得出色,把不高不低的岗位守得无憾,把不贵不贱的朋友交得深厚,把不丑不俊的配偶处得和顺,把不优不劣的孩子养得向上,把不多不少的收入花得妥贴,把不咸不淡的日子过得精彩。
自勉:不要慨叹世事不公,你失去的,只是一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你得到的,也都在渐渐地散失,一无所有才是我们最终的结局。不要忽略离我们最近的幸福,做着的事,爱着的人,心灵的轻快,精神的自由,都是人生无可置换的财富。切勿放大离我们过远的奢望,幻想只会膨胀你的欲望,迷失你的脚步。
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是有思想的人;能忍受孤独的人,肯定是有理想的人;遇事能屈能伸的人,肯定是有胸怀的人;处事从容不迫的人,肯定是个淡定的人;经常微笑的人,肯定是有头脑的人;看透天下事的人,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
【自在坦诚做人,睿智精明处世】:1.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你用心做,你就是赢家。2.只要你按时到达目的地,很少有人在乎你开的是奔驰还是手扶拖拉机。
3.智者受赞美句句反思,愚者受批评时句句反驳;4.不一定选择正确的,而应选择你不后悔的;5.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
【当今社会最容易被淘汰的十二种人】:
1、没有想法;
2、不懂合作;
3、适应力差;
4、犹豫不决;
5、不愿沟通;
6、不重资讯;
7、没有礼貌;
8、只会妒忌;
9、知识面窄;
10、忽视健康;
11、消极思维;
12、自我设限。
第三篇:惜福感恩
懂得惜福,学会感恩
惜福,即珍惜眼前的幸福,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人不要总是抱怨,但是却要有积极地态度和有所追求。清袁斌诚《睢阳尚书袁氏家谱》:“(袁可立)家虽丰腴而自处约素,常以惜福教家。”可见,即使处在一个丰裕富足的家庭,为人即要自我勤俭自我约束,更要以一种惜福的心态对待这种优质的生活。
感恩,即对别人所给的帮助表示感激。感恩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一个智慧的人,不应该为自己没有的斤斤计较,也不应该一味索取和使自己的私欲膨胀。学会感恩,为自己已有的而感恩,感谢生活给予你的一切。这样你才会有一个积极的人生观,才会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对于一个企业,如何让员工感恩?如何让员工忠诚?这是一门学问,需要那些的企业管理者自己考虑--但将心比心是一定要的。感恩需要我们共同创造一个和平的文化氛围,但是我在这里更强调作为强势企业的心态,正如一个电影中的台词“你的能力越大,你的责任也越大!”强者的真正强大在于内心的不屈和信心,有了这个,你才可以感动和影响自己的环境。
我们作为企业这个大家庭的一员,都要时时处处维护企业这个“大家庭”利益,自觉为“家”着想。忠诚企业体
现个人价值。古人云:“不信不立,不诚不行”,忠诚企业是一种职业道德,是个人价值的体现。我们每个职工的价值是建立在企业价值之上的,脱离了企业的成功,自我价值的体现便成为空谈,所以我们要为企业的发展奉献自己的才智,并随着企业的发展成就自己的人生。作为公司的一员,我们应该明白公司就是自己赖以生存的基地,应该爱护公司,和公司融为一体,只有公司发展了,我们才能发展。为现在我们自己的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比较幸福生活而惜福,为企业为我们创造的一切而惜福。
第四篇:人生惜福
五多:多说宽容人的话;多说尊重人的话;多说关怀人的话;多说鼓励人的话;多说商量人的话。五少:少说抱怨的话;少说做不到的话;少说命令的话;少说讽刺的话;少说批评的话。修养五度:成熟度、信赖度、忠诚度、柔软度、兴奋度。
<人生惜福>把不大不小的事情办得圆满,把不忙不闲的工作做得出色,把不高不低的岗位守得无憾,把不贵不贱的朋友交得深厚,把不丑不俊的配偶处得和顺,把不优不劣的孩子养得向上,把不多不少的收入花得妥贴,把不咸不淡的日子过得精彩。
自勉:不要慨叹世事不公,你失去的,只是一些不属于你的东西;你得到的,也都在渐渐地散失,一无所有才是我们最终的结局。不要忽略离我们最近的幸福,做着的事,爱着的人,心灵的轻快,精神的自由,都是人生无可置换的财富。切勿放大离我们过远的奢望,幻想只会膨胀你的欲望,迷失你的脚步。
能耐得住寂寞的人,肯定是有思想的人;能忍受孤独的人,肯定是有理想的人;遇事能屈能伸的人,肯定是有胸怀的人;处事从容不迫的人,肯定是个淡定的人;经常微笑的人,肯定是有头脑的人;看透天下事的人,肯定是个有智慧的人~~ 【自在坦诚做人,睿智精明处世】:1.简单的事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你用心做,你就是赢家。2.只要你按时到达目的地,很少有人在乎你开的是奔驰还是手扶拖拉机。3.智者受赞美句句反思,愚者受批评时句句反驳;4.不一定选择正确的,而应选择你不后悔的;5.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按特色定位。
第五篇:惜福散文
贫者必贪。
看看生活中 周围的人,多少人不是想一飞冲天,一夜暴富。
多少人幻想着自己的生活和财富和自己兜里的五百万一样。
多少人相信自己就是那上天眷顾的幸运儿,可有没有人这样想过,上天为什么要眷顾你,是你努力付出了,是你呕心沥血,还是你做人兢兢业业。
如果没有上天为什么要眷顾你。给你一个幸运的台阶。
回头看看自己身边认识的人里面。
这几十年,有得势的人,有失势的,有暴富的,有贫穷的。
有见异思迁的,有如履薄冰的,可在我认识的人里面。
能有一家两家,富裕二三十年的还真是少之又少。
从上学的时候,总是听到同学之间讨论,谁家富裕,谁家贫穷。
现在看看那时候说的富裕,也不过是,谁穿了一个新衣裳,谁买了一个新玩具,可就是这样,小小年纪的我们,内心深处听到这些话的时候,心里总会有一丝的妒忌。
要不就是回家嚷嚷自己父母。要不就是自己省吃俭用的节省自己的零花钱。
所有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同学一时之间的羡慕,就好比,今天张三穿了一个新衣服,同学们这两天的话题就是张三,李四过几天,买了一个玩具,那么同学就该说李四家的历史的,都是这样的周而复始,想在回想回想,同学里面什么富得穷的。
也不过是几个人嘴里的口舌之争,为了这几句好听的。
回家难为自己的父母是多么不值得的事情。
再来看看这成人的社会。说三道四,来来回回背后每个人说别人故事的时候。
说的不也是贫富的故事。
有的人家里出生好,家里富裕,那前个四五年说的都是人家的故事,有的工作以后努力,工作几年小有成绩的时候,说的就是他家的故事。
要不就是谁是老板,谁买了新车,谁家的房子多。谁做的大生意。
听的我的耳朵都出茧子了,可多少人都是嫌贫爱富。
而那富裕之人呢,再有了一定资本的时候,都会觉得自己高人一等。
那聚会派对的出手都变得极为阔绰,为的就是要听自己和别人不一样的的夸奖。
其实这财富转瞬成空。
你身边的人有富三十年的吗?四十年的?五十年的?
不发有的人万里挑一,十万里挑一,百万里挑一,你说你们之间差别了多少。
说不清理不明道不清,殊不知这钱财都是自己的福分。
来来回回摆阔花钱,花掉的都是自己的福分,而为的就是听几句好听的。
不知道这简单的算数,是你还是我算不清。
我听到很多的人给我说,你看我为公司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工资就这么一点,你看我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他为什么这样的对我,你看我付出那么多。
其实你一点付出的都不多。你想想看,你吃的用的住的。
有多少是你的祖辈给你,有多少是你的平台给你的支持,有多少是别人帮助人得到的。
而又有多少是你仅凭一人之力就挣来的。
这就是福,有好的公司要你,是福,每天能吃好吃,吃饱就是福,每天有人陪你说话还是福,是你看不到,找不到。
得陇望蜀的想要一切,可惜这世上怎么会有完美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