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州市中学物理有效教学课题申报表部分内容
广州市中学物理有效教学课题申报表部分内容
一、本研究项目的科学依据(含选题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学术思想,立论根据,特色与创新之处,主要参考文献)
中学物理教学现状是:教师很辛苦,学生很痛苦,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研究表明,在影响学生学业成就成长的所有因素中,单个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最大的主导因素,另一方面教师们也抱怨,教师教育和培训机构没有给他们提供多少有效的教育,导致他们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所以让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方案。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20世纪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倡导老师个性化的、没有公共的方法的行为,一种凭良心行事的、约定俗成的行为,主张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是复杂的,教学结果是丰富的,难以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但是,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20世纪上半叶在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中提出了有效教学的理念,特别是在受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核定运动之后,这一概念频繁地出现在英语教育文献之中,引起了世界各国同仁的关注。目前国内外比较认可的定义是:有效教学即符合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早期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主要侧重研究教师拥有一些什么特点,特别是人格特征或品质才让教学有效。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要求被研究者如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等指出或发现被标定为有效的教师所具有的特征或品质,或是比较有效教师与低效、负效、无效教师在特征或品质上的差异;二是要求被研究者发表对有效教师所具有特征或品质的看法,或是要求他们列举自己认为的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侧重教师特征或品质的研究虽然发现有效教师的确具有将其教学导向有效的特征或品质,但是不能回答教师的这些特征或品质怎样影响教师的行为进而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问题。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研究有效教师的特征或品质转向着重研究有效教师的教学行为。从20世纪80年代起,国外也提出一些有效教学的原则和标准如:课堂教学有效性5条标准;黛安.蒙哥马利(Diane Montgomery)提出了解决课堂“问题”的三个原则;美国提出的四大有效教学方法;夏洛特?丹尼尔森提出的专业实践构成框架等都希望是在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教学评价策略这三个环节探讨有效教学。希望通过应用这些原则将一个不称职教师演变成一个称职教师,将一个称职教师演变成一个优秀教师。
有效教学的研究已持续了近百年,但在中学教学中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本课题的研究特色和创新在于希望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的研究真正思考教学,反思自己的教学,减少无效、低效的教学;根据一线老师的实际情况我们引导这次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所选的子课题不要贪大,从一个概念、一个实验做起,希望这是一次有效的课题研究。参与的三百多名教师中有经验丰富的特级、高级老师、教研员;有来自重点中学的老师,也有农村地区的教师。这些人员组成一个很好资源。我们通过《广州教研》,广州物理网站,相互的听课交流提供给广大老师一个交流的平台,让他们在共同参与课本研究中找到符合自己的有效的教学方法。参考文献:1.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3.《积极学习101种有效教学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有效教学方法》江苏教育出版社5.《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6.《反思性教学》华东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7.《现代教育评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8.《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浙江大学出版社
二、研究内容、预期成果及效益分析(研究内容含主要观点,预期成果要明确完成时间、成果名称与形式。效益分析中理论成果应明确理论价值;应用成果应明确应用范围及效益)
中学物理有效教学课题是探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趋向、总体思路、有效策略,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索“有效课堂、高效课堂”教学风格和模式;研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措施。
本课题主要研究物理教学准备策略、物理教学实施策略、物理教学评价策略三个教学环节。教学准备策略这一环节的研究主要是从教学内容重组的有效性研究作为切入口,因为现在广州市的物理全面进入新课程的教学。如何根据学生的情况,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增、减、换、调”的重组处理是物理有效教学的基础。
教学实施策略环节我们主要从1.精细的授课程度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3.任务导向;4.学生的参与程度;5.学生的成功6.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有较高级的思维进展进行研究。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出现对传统教学和有效教学的双重背离,如:片面理解有效教学中提倡的“教学就是师生之间的交流”,从而把教学变成无目的、无计划、无规定内容的简单活动,甚至只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面活跃程度作为判断教学活动优差的惟一指标。因为这些现象最终只会使得教学变成毫无意义的学生自由行动,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
评价行为贯穿着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不只是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学评价策略主要涉及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与教师教学专业活动的评价。平时的评价的主要功能是改进或形成,而不是鉴定或选拔。它的直接目的是为教师改进教学或学生后续学习提供全面而具体的依据,而不是给老师、学生分三六九等。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课题的研究找到有效的学生的评价及有效的教师课堂教学评价。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课题研究内容分为以下的子课题:1.教材重组研究 2.物理概念、规律有效教学研究 3.物理有效复习研究 4.学困生有效教学研究5.物理习题训练的有效性研究6.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 7.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8.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研究
9.学生物理科技活动的研究10.有效的学生评价研究 11.课堂教学评价研究。通过开展系列研究,最终完成总课题计划。
预期成果:
中学物理教学调查情况研究报告(2006.10――2007.4)
中学物理有效教学案例收集及有效教学建议(2007.5――2008.2)中学物理有效教学总结及经验交流(2008.3――2008.9)
希望通过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课题研究引导一线的物理老师正确处理“讲、学、练、评”的关系,“知识、能力、方法”三维目标的关系,“量、质、效”的关系.因为教学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所以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促进广州市中学物理教师个体物理教学水平的提高。并找到一些有效物理教学的共同原则,使之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广州中学物理一些教学难点,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广州市中学物理教学的质量,提高广州物理教师的素质。达到减轻教师负担,减轻学生负担。
三、拟采用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包括基本思路,总体安排和进度,可行性分析)实验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拟主要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并结合案例研究、听课调查、问卷调查法、评估法、文献研究等方法开展研究。基本思路:针对新课程突出以生为本的特点,我们组织课题成员学习初、高中的《物理课程标准》,学习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当前物理有效教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人教版、上海版、广东版的教材为研读的课本,要求课题成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或教学的需要从1.教材重组研究 2.物理概念、规律有效教学研究 3.物理有效复习研究 4.学困生有效教学研究5.物理习题训练的有效性研究6.物理实验有效性研究 7.课堂提问有效性研究 8.有效的探究性学习研究
9.学生物理科技活动 10.有效的学生评价研究 11.课堂教学评价研究等子课题中选取一个课题开展研究。每位课题成员主要遵从:发现问题→尝试将先进的理念、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有效的教学行为→反思→提出新的问题(或重新调整思路解决问题)→再一次尝试解决问题这种螺旋上升的研究思路。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我们有两个假设:(1)老师容易因为熟悉而产生安逸,因为安逸而滋生出疏忽和错误,而我们的教学常常通过常识来把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师可通过与其他人的交谈和教师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解释来获得有效教学活动所有信息和解决的办法。基于上述的假设我们认为相互的观课,老师对自己的教学的反思是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希望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让老师能从观课中,从自己教学反思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特别是观察一些和他们平时做法大相径庭的课如开展与香港的一课二讲,这种交流方式可以使教师观察到和他们平时做法大相径庭教学方式,强烈的对比会刺激教师反思其习以为常的做法,对平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教育理念重新思考,继而作出调整、更新和发展,最后达到对教学效能的提升。
总体安排和进度
第一阶段:准备、启动阶段(2006.10——2006.12)
本阶段对课题老师进行课题培训(包括教育研究方法培训,有效教学理论培训),课题成员认真研读课标和教材。
第二阶段:物理教学情况调查研究(2007.1――2007.4)
本阶段重点是课题成员通过写教学日志、教学叙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等手段及上公开课与其他成员一起研讨及找出教学中的低效的现象和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案。
第三阶段:有效教学研究与实验阶段(2007.5――2008.2)
本阶段的重点是在学校开展有效教学研究,收集有效教学案例,提出建设性的有建议。第四阶段:中学物理有效教学总结及推广(2008.3――2008.9)
本阶段的重点是针对一年多来的实验情况进行小结,推出有关的成果,写出结题报告,对实验总结出来的一些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经验进行全市的推广。对出现的一些问题写出书面材料。
为确保研究的顺利进行,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会有效监控研究的全过程,适时调整研究思路,使研究成果显著,我们坚持:边学习边研究、边培训边研究、边实验边调查、边实验边小结、边小结边推广。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小结、整理、提升,使整个课题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富有成效。
四、实现本项目预期目标已具备的条件(含研究工作基础和时间保证,从其他渠道已得到或可申请到经费数)
近十年广州市已进行了课堂教学优化研究、教学模式研究、发展性评价研究等优化教学的研究。在这基础上我们开展的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研究是这一系列的研究的延续与发展。
广州市初中的课改已进入了第五年,高中的课改也进入了第三年,在这期间市里已多次组织教师对不同版本的教材根据课标进行分析、比较、重组,征集了大量的教学设计及有关新课程教学论文。这些成果都为进行有效教学研究打好基础。
参加课题的部分老师有参加港、澳、粤三地的讲课交流经历,对三地教学有一定的了解,这些经历会让课题组成员在进行有效教学研究时有新思路和研究方向。
本课题组还收集到有关课程标准的多种专著和文章、国外教学情况的一些实况录像。本课题组成员有特级教师、高级教师,年龄、学历层次结构丰富,当中有的是基层单位的研究人员,有的是市中学物理教学骨干,他们有较强的教学研究能力,在有关教学成果评比中获过奖,有着丰富的组织地区性的教研活动经验。所以无论从管理、时间上都能让老师有效地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第二篇:浅谈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教学
浅谈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教学
----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教育局马久文
内容摘要:中学物理是一门部分学生感觉比较难学的科目,同时也是部分教师感觉比较难教的课程,目前中小学教学有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低,学生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课堂教学严重浪费,浪费的根源在教师。追其原因是没有摆脱应试教育而片面追求平均分,旧的教学理念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怎样才能有效的教学?笔者认为:首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本文结合中学物理的特点及教学的现状,重点围绕中学物理课堂有效教学提出如下认识与大家探讨。
关键词:中学物理;有效教学;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讨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对加强和重视中学物理有效教学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调查显示:并不是全部教学都是有效教学,发现还存在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等教学现象。如“机械教学”:其教学是教案是教材与教学参考书“搬家”,照抄照转;其讲课又是教案“搬家”,照录照诵。如“表演教学”:其教学是视教学为演讲,旁征博引,故作艰深,目中无学生,一意独自挥洒宣泄。如“填鸭式教学”:其教学不是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状况出发,而是从教师自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出发,视学生为容器,生灌硬注等等。如果上述种种低效、无效或不讲成效的物理教学现象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那么素质教育的历史任务就会落空。所以我们要进一步使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踏踏实实地研究“中学物理有效教学”,使物理教学建立在有效地确保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
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它的内涵包括教学效果、教学效率、教学效益三个方面。其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它的目的是实现学生学习内容由客观意义向心理意义转化,即使新旧知识之间建立有机的符合内在逻辑的联系,实现知识的有效建构,进而内化为能力。具体到中学物理课堂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兴趣。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很好奇,而我们的物理实验课堂正好能满足他们的这种好奇心,所以物理课堂上我要珍惜每一次实验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尽可能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实验的设计、操作、实验结果的猜想以及实验的结论的得出。这样的实验课比老师一个人在台上唱独角戏要有趣得多、有效得多。
2、通过幻灯片、多媒体课件使用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幻灯片、多媒体的形象直观正好能够吸引中学生的眼睛。所以物理课堂中,只要有机会我就会使用多媒体,比如在讲天体运动时穿插一小段“探索与发现”节目中有关天体奥秘的视频,这些看似简单的多媒体运用往往能够迅速地吸引住学生。
3、通过物理学家小故事的穿插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学生都处在追逐梦想的阶段,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偶像,或正在寻找自己的偶像。这个时候物理学家的故事往往能够很好地吸引广大学生,因为他们也同样期望将来自己能够成为像牛顿、爱因斯坦一样的名人。
4、通过物理教师自身的涵养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教师自身的涵养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如果学生讨厌这个老师的话,那么该教师教的这门课程学生就会很逆反,不再会有有任何兴趣去学习。所以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很重要。我认为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主要必须具备如下一些条件:知识渊博,关爱学生,风趣幽默,乐观向上。这样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同样喜欢你所教的课程。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例如有的学生对物理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对物理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喜欢带着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学生对物理的概念和基本规律感兴趣、喜欢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解决问题不同的认知水平和认识方式,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开展,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关心和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物理困难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物理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物理作为一门实践型的自然学科,以大量实验为纽带,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教师在课堂上随时都要援引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例来讲授知识,所以要注重适时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要充分重视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的体验,引领他们掌握概念的本质和规律的来龙去脉。在遇到问题时学会积极动脑独立地思考,然后学会搜集资料或动手实验验证,从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良好习惯,增强将物理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三、积极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习
1、设置悬念,引入新课
教师在进行物理知识教学前,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图像、幻灯或多媒体以此激发兴趣,在对直观材料的感知中,创设所研究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物理问题上来。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组织学生观看一段天体运动的多媒体图像,提出太阳系中的行星为什么能绕太阳旋转?行星绕太阳旋转需要满足什么条件?其向心力是由什么力来满足?以上问题,几乎所有学生感到迷惑不解,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这样便起到了激活全体学生思维,产生疑惑,急于求知的效果。
2、循序渐进,因势利导
学习是一个累积的过程。为了提高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中学物理的教学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的问题:一个很简单的物理问题讲过很多次,学生却老是不会呢。这时我们的处理原则应该是:“允许犯错、耐心引导”。如果学生暂时没有学好,那一定是在某个方面出现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一味地心急或者教训学生是起不到效果的,又或者教师当作不知道有这么回事继续按部就班,那同样只会让学生越来越害怕物理。正确的做法,教师应首先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允许学生犯错误。然后深入到学生的心里去了解清楚问题出在哪里。问题的出现可能是多样的原因。可能是老师的进度太快;可能是以前的知识没有明白;可能学生畏惧物理;还可能是有其它方面的心理负担等等。教师应当依据问题的性质、程度针对性地解决问题,鼓励学生不被暂时的失败所吓倒。教师应该明白,宽容和鼓励是学生前进的无限动力。解决了遇到的问题,学生才不会从心理上远离物理。才能不断地找到学习物理的方法,今后的物理学习也就会更加轻松了。
四、了解学生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教学生学会听课。向课堂要效益是所有教师的共识,而良好的听课习惯是听课质量的一种有效保证。上课时,老师不仅用语言传递信息,还会用动作、表情传递信息,用眼神与学生交流。因此,学生上课必须盯着老师听,跟着老师想,调动感觉器官参与学习。能否调动所有感觉器官学习,是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性因素。
(2)教学生学会提问。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以往等待教师传授知识的陋习,消除了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把学生学习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
(3)教学生学会阅读、预习和自学。课本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来源,是学生模仿学习解题的典范。因此,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和活动卡上的文字和图片表格等。坚持课前阅读,课内阅读,课后阅读,养成预习和复习的自学习惯。
(4)教学生学会独立作业。首先,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之前一定要认真看课本,至少阅读一遍全部文本、例题及课堂学习笔记,掌握解题规范与思路后再动手完成作业;其次,引导学生在动手完成作业时要仔细审题,养成认真阅读题目的习惯,全面领会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包括隐藏条件);最后,作业完成之后一定要自我检查,形成独立检查作业的习惯,不断减少作业的差错,同时提高作业的质量和自我检查修改的能力。
作者简历:马久文,女,1972年3月出生,河南省焦作市人,2000年毕业于河南省教育学院物理专业,中学一级教师,现任河南省焦作市山阳区教研室教研员。研究方向:物理教学研究。
第三篇:中学物理课题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生活
1、研究的目的意义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紧迫任务,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变革,是教育思想和人材培养模式的重大进步。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生活,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进行这种研究,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自有考试制度以来,重理论、轻实践,重学生分数的提高,轻学生素质的培养,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引起了许多教育专家的呼吁,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目的,就是要扭转目前这种不良局面。我进行这项研究,就是要探索出一条素质教育的行之有效之路,尽我应尽之责,做我们应做之事。
2、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社会生活涉及的范围相当广,这里我所指的社会生活包括指现代家庭生活。现代家庭生活中处处时时都离不开现代家电,而现代家电样样都离不开物理学知识,从彩电冰箱、洗衣机,到微波炉,消毒柜,抽油烟机,再到DVD、计算机、MP3等,无不如此,因此,物理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是客观的,也是必要的,关键是如何密切联系它,要做到这一些,老师必须要有意识,有计划,有准备。在教案中要有内容,在课堂上要有体现,在课后要有作业,另外,就是要持之以恒,不言放弃。
3、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
(1)、使初中物理教学能很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教材的不断调整变化,紧跟时代步伐而不被淘汰。
(2)、联系社会和生活实际的课历来都深受学生的欢迎。本课题实施过程中必然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好物理知识,而且能激发他们探究物理世界的兴趣和激情,此时如果能正确有序地引导他们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则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科研素质,进而促进学生学好各学科的信心的增长。(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能形成初中物理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的成果报告,包括能切入到社会生活中所有典型个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系统,使后来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借鉴性。
4、研究的内容和重点
1、探索出一条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社生活的有效途径。
2、寻找一些物理教学如何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成功方法。
3、通过这项研究,来证明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4、通过这项研究,使学生养成把学物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习惯。
5、课题研究的经验总结及理性认识
1、以生活中的物理引趣 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物理。物理教学中以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学生觉得太理论话、很枯燥,获得知识的面有限。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生活,寻找实例,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和“内化”。其过程为:带着问题收集资料、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学生汇报展示成果。例如在教学《热机》一节时,我让学生课前分组去收集有关热机的资料(内部结构、铭牌、说明书、所用燃料、燃料的利用率,)。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分组去索取生活中的其他燃料。这样由于前置知识比较充足,在课堂上学习感觉就比较轻松,学习兴趣也特别的高。
2、结合生活实例导入新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生的生活中,有很多生活例子都包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教师若能以学生经历过的“趣题”、“趣事”导入新课,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情绪高涨的进入新知学习准备状态,并唤起潜在的有意注意。因此教师备课时要充分挖掘课题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联系的的趣味因素,找一些有关本节内容的,易于理解的趣题、趣事、生活实例作引例导入,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学习“连通器”时,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2003年全国人民抗击非典,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有这样一个问题:香港陶大花园爆发“SARS”,经香港卫生组织的调查,发现引起香港陶大花园“SARS”病毒大面积传播的原因之一是:当地一些家庭很少使用地漏排除地面上的污水,从而造成与卫生间地漏相连的U型存水弯头内没有足够的水,有的甚至是干的,因此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又如讲摩擦起电时,我引导同学门回忆“冬天,天气干燥,长头发的女同学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经常粘住梳子”。通过这些实例,紧紧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完成学习任务。
此外,借助身边的物品来做物理实验,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其自觉的投入到新课知识的学习中,例如讲大气压强时,可以用两个塑料挂衣钩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导入。教师准备两个塑料挂衣钩,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请一个力气大的同学上来,看他能不能把两个挂衣钩拉开?他费了很大的力气都可能不能把两个挂以钩拉开,接着教师马上介绍“其实,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抽气以后合在一起,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两个挂衣钩拉开。只要在挂衣钩上刺一个小洞,放气,就可以轻易把它们分开。”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接着在黑板上板画解释“球的四周只存在空气,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大气存在压强。用能顺手拈来的物品动手实验,更能使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皆物理。
3、利用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学习体验、探究物理知识
(1).联系生活实际,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体验
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对物理现象进行加工、处理、分析、推理、归纳的过程,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心理的自我体验过程,体验往往以生活经验为基础的,是对自己生活经验的一种升华与超越,有了体验才有记忆和理解。所以我们必须注重学生生活经验在学习物理知识过程中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让学生探索物理规律时,创设贴近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亲身感受和体验相关物理知识的产生过程。这种利用生活经验的体验过程既能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又能熟悉新的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讲密度与物体温度的关系时,向学生介绍“空调应装在离地面较高的地方,而北方用的暖气则需装在离地面较低的地方”。学习“我们怎样听到声音”这一课内容时,通过利用木筷子、耳塞、玩具电子琴等工具让学生体验音乐家贝多芬耳聋后是怎样通过骨传导这种方式“听到”声音的,让学生体验到物理知识的神奇。又如学习“光的折射”时,我在一个较深的水槽里装满水,水中放了一些橡胶小鱼,我让一位同学通过一个直径十厘米左右的圆筒往水面看,并用“鱼叉”刺水里的橡胶小鱼。同时,通过实物投影把这位同学做实验的情景显示给全班同学看,观看的同学会发现叉鱼的同学总是刺中鱼的上方。我于是引导同学们回忆“到游泳池游泳时,站在岸边,看着清澈见底、深不过齐腰的池水,不会游泳的人千万不要冒险下去,因为,水实际上的深度比看起来深多了”这些都是由于光的折射引起的,通过这样的例子,加深学生的印象,引起他们的兴趣。(2).联系生活实际,浅化知识难点
在教学中一些较难理解的物理概念、原理,教师虽然已经分析得比较够透彻了,但学生还是不明白,解题时出现张冠李戴或生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在教学中,教师若能联系生活实际,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学生就容易理解。例如学习功率这概念时,我首先播出一段录像,展示两位工地上的建筑工人把两堆相同的砖块搬到二楼,通过比较两人搬运砖块所用的时间不同和相同时间内搬运砖块的多少,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功率是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与做功的多少无关。又让他们算出两人在相同时间内所做的功,引导学生得出“单位时间内做的功叫功率”,这就使学生较轻松掌握教学的难点。又如在学习压强时,我首先出示两幅图片,一幅是单杠的图片,另一幅是沙发的图片,问学生:坐在哪里感觉比较舒服?(答案是不言而喻的)。然后再拿出一个装着重物的背包,让一位学生试背,一次用扁而宽的背带,一次用细绳做背带,让他告诉全班同学他的感受,从而引导学生得到“压力大小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实例都有助于创设物理学习情景,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生活环境中探讨、运用物理知识,突破教学难点,从而使学生从单纯的书本和封闭的教室走向充实而丰盈的生活,把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
4、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解决生活问题中巩固所学的物理知识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重视知识的实际应用,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不断了解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中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自觉性。”在解决物理问题时,把物理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能使学生深切体会到物理学科的魅力,提高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中结合声和光的知识引导学生分析“打雷时,闪电和雷声是同时产生的,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光传播的速度比声音快。学完有关热学的知识后,就可以引导学生成功地解释身边的现象,例如“夏天吃冰棍儿时,刚从冰柜里面拿出来,包装纸外面有‘粉’,剥开之后会冒‘烟’,把它放在茶杯里,茶杯会出‘汗’”。学生知道了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解释“地铁的站台上,都有一条黄色的安全线,候车时乘客要站在黄色安全线外。”接着教师马上提出“打开的窗户外面,一阵风吹过后,窗帘会向哪个方向运动呢?”通过联系生活实例来学习物理知识,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而且有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联系生活实际,矫正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观念性” 错误问题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许多物理现象,他们单凭日常的观察和直觉的经验理解,容易形成一些与正确的物理概念不相容的错误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作正误的对比,即针对学生理解概念中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设问,让学生从正确、错误的对比中辨明是非,提高概念的全面性、准确性、逻辑性和批判性。这种创设的纠错情境,由于给出的结论与学生的思维发生冲突,学生寻找错误原因的动机非常强烈,一旦错误被揭穿,必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不少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下落得更快”,“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可以运动”,“物体浸得越深,受到的浮力越大”,“木块受到的浮力比铁块更大,因为木块浮在水面而铁块沉到水底”等等。教师应了解学生的误区,然后采取先破后立的方法----先通过实验推理排除错误的观念,后建立起正确的观念。例如:为了纠正部分学生认为“重的物体一定下落得更快”这个错误的观念,先让学生将一个一元硬币和一张16开的白纸一起从同一高度下落,结果较重的硬币下落得更快;然后把一元的硬币粘在16开的白纸上,再让单个的硬币与粘有硬币的白纸一起从同一高度一同下落,结果还是硬币下落得更快。又例如很多学生认为木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比铁块大,针对这个问题,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水中行驶的潜水艇受到的浮力比在水面漂浮的小木块受到的浮力小吗?”这样,通过实际中的实验,因势利导,结合实际进行矫正,使学生认识到:只凭生活经验得到的“理论”,不能成为科学。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如能以一种开放、立体的教育视野和理念进行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物理课堂教学相结合,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把让生活走进物理课堂。这不仅能降低初中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难度,有效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激活物理课堂教学,而且能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探索、掌握物理知识,提高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案例:《声音的特性》、《平面镜成像》、《生活中的透镜》等的课堂教学
第四篇:有效教学课题研究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研究》课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问题:
1、教学目标单纯,只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
2、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1)造成学生发展的两极分化;(2)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压制;
(3)以学生片面发展代替学生的全面发展;(4)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体验。
3、师生互动性不强
4、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
5、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针对教师教学行为现状的考察与反思,我提出了“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方式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研究课题的界定
1、有效教学的内涵
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包括三种含义: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效果/教学投入
教学效率=有效的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
2、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有效教学方式的理解
(1)有效教学方式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2)有效教学方式要关注教学利益。
(3)有效教学方式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
(4)有效教学方式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5)有效教学方式还要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从研究的范围上看,着重从我的教学班级实际出发探讨有效教学问题;从研究内容上看,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着重探讨的是教师教学行为问题,从转变教师行为方面提出“什么是有效教学行为”,并解决教师有效教学行为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在研究的类别上,本课题属微观、应用研究,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行动研究,在行动中印证、丰富理论。
实践意义:与教师课堂教学紧密结合,真正能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理论意义:为深化有效教学的研究提供实践基础和可资借鉴的经验,能丰富和发展有效教学理论。
四、本课题研究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杜威以儿童为中心、以经验的重组为教学本质,以活动和练习为基本教学组织方式等实用的教学观;布鲁纳的结构主义教学;克拉夫基的“范例教学”;维果茨基的儿童最近发展区和最佳教学阶段的学说;赞克夫的教学与发展理论;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最优化和布鲁姆的目标分类等,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学有效性的探寻。
2.赫斯特等人对有效教学的进行了研究,赫斯特认为有效的教学应该保证学生有兴趣,能自我激发动机,有自主权;黛安.蒙哥马利对有效教学的研究,提出了CBG原则、PCI原则和3MS课堂教学三原则。
3.约从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我国国内课程与教学理论界也提炼出一些有效教学的新的标准。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研究者进行了相关研究:鲍里奇博士的《有效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新技巧》、《课堂信度评估》;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教育课程中心陈旭远教授的《新课程与有效性学习的思考》等等。
五、研究目标
1、通过对课堂教学的大量实践、观察、分析、总结,探求有效教学的理念和有效的课堂管理实施办法,构建苏教版小学语文各年段识字、阅读、习作的有效教学模式。
2、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多样性,从而全面提高实验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
3、通过有效教学的探究推动教师回到“研究”状态,并根据有效教学行为的特征进行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形成反思意识,促进实验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造就一支较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六、课题研究方法、研究计划
1、本课题研究采用的方法:
(1)文献法:借鉴前人研究的成果以指导课题研究,夯实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2)调查法:通过调查目前学生学习方式的现状,找出影响学生发展、影响教学效率症结所在,找准实验的最佳切入口和有效途径。
(3)检测法:通过前期检测,了解实验前后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能力发展状况,从中归纳出通过实验取得的优势,从而扩大实验的力度。
(4)实验法:通过实验,掌握最有说服力的数据,以证实实验的效果。
(5)个案研究:对实验中的个案进行研究,以证实实验效果。(6)经验总结法:将课题研究内容、过程加以归纳,进行综述,撰写相关的阶段性小结,及时肯定实验成果,修正实验方案,撰写有关论文。
2、研究实施计划:
(1)准备阶段(组织启动)2009.3—2009.4
①搞好课题开题会,明确课题组成员的任务与行动计划。②对班级学生学习方式现状进行调查分析。
③通过理论学习及现状的分析,明白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操作方法和实施步骤。
(2)实验阶段(实验研究)2009.5—2009.12 ①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积极开展实践课研讨活动,分专题进行研究,搜集和整理事实材料。
②对要达到的目标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③整理课题研究的资料,做好经验成果交流展示。(3)结题验收阶段(总结结题)2010.3
①总结教师有效的教学方式研究的成果。②撰写研究报告和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
发布者:雷石娇发布日期:2010-11-12 14:52:28.0
过去的教育注重教师是一切教育行为的主体,是知识的权威,而学生只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灌输多少,学生就接受多少。完全是一种教师讲,学生听的过程。近年来,随着小学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在教学中的观念和方式也发生了突破性的变化,使学生不再成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合作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现代教学方式逐渐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然而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策略,如何在这40分钟有限的时间里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前提条件
1、教师要精心备课,明确教学思路
充分备课是教师上好一节课的必要前提,教师要细心研读教材、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对重点、难点部分、文章的脉络、篇章的构成和作者的思路都必须一清二楚,充分做好课前准备。若教师课前对文本的解读把握不到位,就会大大削弱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难以进入情境。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诱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引发学生产生思考,所以教学思路不应该只存在于教师的脑海里,而应该是全体师生的课堂教学活动,这样教师才能有目的性,有效性的教授学生知识,2、重视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重要前提,如同指路标,指引着学生的思维和方向,一个成功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引发学生思考,这样教师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很快融入课堂,为课堂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应该根据课文的类型,设计不同的导入,如故事导入、小品导入、诗歌导入、谜语导入、漫画导入、音乐导入等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师在教授学生一些科普类文章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然后在上新课前,让学生展示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并且相互交流成果,从而营造出一种生活化、互动性强的教学环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师的激情导入,把学生的兴趣和思维迅速地吸引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
3、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中的“指路灯“,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适当的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对某些学生在个别问题上遇到的困难也要进行个别的解决,促进他们在学习上的进度。有关调查表明,在教师教授一篇课文的时候,学生主动参与性越高,学生对课文接受的能力也就越快,那么这堂课教学的有效性就越大。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多提问、多启发,不要包办代替,避免出现自问自答的情况。要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勤学多问,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现在的学生在学习中有时会出现懒惰的现象,不但手懒,脑子也懒,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懒得去思考,总是依赖于别的学生,一看到题目较难的问题,尚未好好琢磨就去问老师。所以这时教师不能一味的只告诉学生答案,而应鼓励学生仔细思考分析,给学生指明思路,教会学生思维的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做到多学、多思、多问,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变得有效。一堂成功的课,不是教师教的多好,而是从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来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也渴望把他们的感悟表达出来,如果教师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那么课堂也就会变得多姿多彩,充满活力。
二、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体现实践性和创新性
1、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局面,教师在教学中主要传授和灌输知识给学生,造成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情况,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堂上听,这样的教学方法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完全不能达到“双赢”的效果。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变学生为课堂的“主人” 营造一种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教师在教学时,不应按照自己的理解去传达知识,而应以学生容易理解的形式来教授,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戒备心,让他们不再被动的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从根本上形成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也是小学语文学习中特别重要的一点,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关键所在。随着现在科学的发展,现在的学生见识较广,小学课本本身就没有多少值得深究的作品,有些小学生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已经跟着老师、跟着家长学习到了许多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会提不起兴趣,教师如果在这个时候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采取布置大量的预习作业,让学生疲于学习,那么这堂课,学生就没有什么可学、可问的了。
2、创建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
和谐的课堂,需要教师有“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教育中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课堂。“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教师除了要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心的他们的学习情绪,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处在轻松、自在的氛围中时,思维会更加清晰,想象力也会更加丰富”。所以学生只有在轻松、和谐的课堂中,才能展现出最理想的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用心去呵护每一位学生,创建和谐的课堂环境。尤其在对待学习困难的学生时,教师应当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时间,给他们多加的爱护,不歧视、不嫌弃,在课堂教学中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学习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在提问他们的时候不能急躁,要以鼓励的方式让他们思考问题,回答问题,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从而勇于回答问题,教师才能够从中发现缺陷,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起解决,尊重学生的看法和见解,营造出师生间平等相处,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精力集中、思路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才能够真正形成一种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从快乐中学习,从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精神得到充实,情操得到陶冶,性格得到优化,思想得到升华。
3、加强教学的互动性,营造轻松的课堂环境
想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教师就必须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方式,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通过教材与学生进行对话,在你学生对话交流的时候要表现出充分的尊重和信任,教师要做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从而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实践能力,使语文课堂成为学生交流与互动的舞台。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给学生之间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让学生交流学习的心得,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他人的学习成果,对照他们的问题,寻求答案,找出自己的不足,激发学生再次探究的兴趣,寻找出全面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时代进步的要求。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来,从中发掘学生的潜能,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关于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还有很多,这就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去发现、去探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小学语文教学会蒸蒸日上,课堂教学形式会越来越丰富,学生也会在教育工作者精心浇灌下,在语文的殿堂中茁壮成长。
第五篇:如何写好课题申报表
如何写好课题申报表(1)
写课题申请报告不是简单的填写申报表工作,实际上是对拟申报的课题的论证过程。课题能否立项与选题的新颖性、选题的意义等因素有关,也与课题申请人对课题的论证质量有关。申报课题首先要进行课题论证,写出一份高质量的课题申报表。
课题申报表课题管理部门一般会印制表格,由课题申报人填写。主要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范围,研究方法和手段;完成课题研究的主客观条件分析;研究的计划和步骤等。填写课题申请表,进行课题论证,要注意以下问题。
一、关于研究问题的表述
评审者对课题的兴趣首先来自题目反映的问题。因此,题目要能抓住人,吸引人,并力求全面反映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使人一看题目就知道研究什么,怎么研究。比如《学习型备课组建设的行动研究》,对象是备课组,内容是学习型备课组建设,方法是行动研究法。
拟定题目要做到:表述简明;具体不空泛;运用明确概念,不含糊不清,自造或简化。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这一部分要阐述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问题提出的背景,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等。目的是向评审者说明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这部分有几个问题必须交代清楚:
1.有关概念的界定
尤其是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比如研究中学生合作能力的发展,“合作能力”这个概念就需要界定。概念表述不清,会使评审者对课题研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产生怀疑。
2.研究的现实意义
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两方面。教育应用研究要注重从实践意义说明研究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3.国内外研究现状
对这个问题的阐述,一是让评审者了解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了解申报者研究的基础;二是说明研究者拟在他人研究的基础上有哪些创新和发展。
这部分的内容阐述要注意:
第一,这个问题别人是否研究过,如果研究过,是哪些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研究,取得了哪些进展,有什么主要成果,在理论和实践方面有哪些突破。如果这个问题没有人研究过,那么是否有人进行过相关的研究,对本课题研究有什么借鉴意义。
第二,已有的研究存在什么主要问题和局限性。
第三,本课题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拟解决什么新问题,力求取得什么突破。要突出本研究与他人研究的不同之处,让评审者了解不是同类课题的简单重复。在最后,也可以放在开首,概括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
任何研究都会涉及研究的具体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研究的内容;任何课题都不可能对涉及的所有因素进行研究,因此需要界定研究的范围和内容。目的是使课题避免过大、过空,使研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内容的确定是把大问题缩小的过程,也是把问题分解的过程。分解有一级分解、二级分解。
课题研究内容的论证应交代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的解决和难点的突破往往就是这个课题的特色和创新所在。
研究内容的描述,实际上是表明研究者对研究问题本质的理解和思考。并从一个侧面反映研究者思路是否清晰。
四、研究的方法
写清楚根据研究目的和内容拟采用哪些方法。不仅要写出方法的名称和解释,还应写运用这些方法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实验研究类课题还要写清楚研究的重要变量,主要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
五、研究条件分析
目的是使课题评审者了解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是否具备研究的资格和能力。研究条件包括主客观两方面。
主观条件主要包括研究者的理论水平,以往的研究基础,经验背景,研究能力和研究的组织能力。
客观条件主要包括进行课题研究的时间、研究资料、研究经费、研究设备等物质方面的保证。
六、研究报告和成果形式
这部分要交代清楚研究大致分成几个重要阶段及具体时间安排,每一个阶段具体的研究任务和预期的研究成果。最后还要写清楚研究的最终成果及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