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彦夫事迹材料

时间:2019-05-13 04:26: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朱彦夫事迹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朱彦夫事迹材料》。

第一篇:朱彦夫事迹材料

“特殊材料制成的人”朱彦夫的极限人生

■朱晖 鲁沂

朱彦夫, 在抗美援朝过程中,失去了双手、双脚,左眼失明。他身残志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迟浩田上将专程看望他时,称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并称赞他“虽然失去一只眼睛,但更能把人生看得透彻。”一部长达4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使他成了全国的新闻人物。近日,笔者专程赴山东沂源县,采访了朱彦夫。

特残英雄赢得幸福爱情

1947年,山东省沂源县金星乡张家泉村15岁的朱彦夫光荣参军,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役。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奔赴朝鲜战场。在二五0高地狙击美特种师的激战中,他失去了双手、双脚,左眼失明,身受7处重伤,住进了泰安荣军医院。

入院后,他想起自己已成为一个生活难以自理的残疾人,不由得对生活和前途悲观失望,多次自杀,因医护人员及时发现而未遂。“在祖国和事业不需要你献出生命时,自杀就是背叛祖国、背叛党啊!”医院马政委的一席话一下子让他清醒过来。从那后,他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从1950年到1956年的6年中,先后做了47次手术。

1956年,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谢绝了组织送他到疗养院生活的决定,坐在一辆破旧的独轮车上返回家乡后,他年老多病的母亲不禁黯然神伤,说:“儿啊,娘身板不好,实在是拉扯不过来,娘怕养活不了你啊,你还是回疗养院去吧!”望着母亲瘦弱的身躯,他深知母亲的苦衷。

一天夜里,他在窗下对住在另外一间房子里的老娘说:“娘,疗养院里来车接我了,我走了,你把门锁上吧!”老母亲蹒跚地走进小房子里,划着火柴照了照床上,没有人。她喃喃自语:“老天爷保佑俺儿活得好好的„„”然后锁上了房门。躲在一个破筐里的朱彦夫听到母亲回房的声音,才艰难地爬回床上。从此,10来斤生地瓜干,半盆水伴着他度过了一个月。最后水没有了,地瓜干没有了,他饿倒在房门边。也许是老天爷格外垂青这位不幸的年轻人,他命不该绝。几天后,当时任沂源县民政局局长的武宪德前来看望朱彦夫,听老人一说,立即意识到出事了,撞开小房门后,见朱彦夫已昏死在渗进的雨水里„„经过抢救,朱彦夫再次摆脱了死神的纠缠。当武宪德与妻子说起此事时,他的侄女陈希永在旁边听得泪水涟涟。几天后,她执意让姑父带她去看望朱彦夫。一进门,就见朱彦夫正用腋窝夹着两副拐杖艰难地走动,每移动一步,都显示出他的顽强毅力。跌倒了,爬起来,双腿和双臂的断截面摔得鲜血淋淋。陈希永被这种精神深深震撼了。“俺扶你!”她脱口而出,并快步冲上去扶住欲倒的朱彦夫。

回去的当天夜里,这位生性倔强的姑娘失眠了。在她的脑海里,始终是朱彦夫艰难地煅炼生活自理能力的情景。“他是人民的功臣,俺有责任照顾他!”这晚,她下定了决心。

次日,她把这一想法向父母亲和姑父讲了。然而,父母不无担忧地说:“你嫁给他,今后咋样活?这可不是小事,你得想清楚。”陈希永动情地说:“朱彦夫是功臣,这么可怜,俺心里难过啊!俺身子壮实,到生产队挣工分,能养活一个家。他为了保家卫国,把双手双脚和左眼都搭上了,为了他,俺受再多的苦又算了什么呢?爹,娘,还有姑父,俺这样做,只是为了让他活得好一点啊!”面对此情此景,忠厚老实的爹娘还能说什么呢?武宪德局长深思良久,说:“孩子,你的心思我懂,可婚姻大事不能一时冲动,要慎重啊!”“姑父,俺是反复考虑过的,俺一辈子也不后悔。”“好吧,我过几天跟朱彦夫说说。”

朱彦夫一听武局长提亲的事,目光一亮,但马上又暗了下来。“武局长,俺是个废人,不能连累她。”不管武宪德怎么说,朱彦夫就是不松口,武宪德回去后把情况如实告诉了侄女。陈希永说:“姑父,他怕拖累俺,俺明天到他家去亲自和他说。”

陈希永还是不由分说地来到朱彦夫的家,一到他家,陈希永一边搀扶着他练习走路,一边跟他聊天,两个人很谈得来。通过几天的接触,陈希永从他的表情中读到了他对爱情的渴望和一种深深的自卑。“你是国家的功臣,俺有责任照顾你。你怕俺受苦,可俺从小就苦惯了„„”“你别再傻了,俺没手没脚左眼又瞎了,你跟了俺,今后咋办啊?俺配不上你啊„„” 陈希永恳切地说:“俺的脚就是你的脚,俺的眼就是你的眼„„”

一年后,在陈希永的帮助照顾下,朱彦夫的生活已基本能自理,同时,她买来字典,帮助他识字。两人之间也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不久,在武宪德局长的撮合下,二人喜结良缘。婚后,他们相继有了四女一男五个孩子。陈希永用自己博大无私的爱,无微不至地温暖着朱彦夫的心,令他感到了生活的无限美好。“希永,没有你,就没有俺朱彦夫的今天,只是拖累了你,俺心里不安。百年之后,俺做牛做马报答你„„” 1956年9月的一天,朱彦夫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面对贫穷的村民和时刻关心自己的党组织,他暗下决心:“我要为群众干点力所能及的事,让乡亲们过上温饱日子。这个目标我一定要走到底,就是死上几次,也心甘情愿。”

身残志坚为民造福

回顾40多年来的人生路,朱彦夫感慨万千。“这些年来,失败是主要的。每做一件事,都意味着上百次、上千次甚至上万次的失败。经过无数次失败,我才找到成功的路子。每千成一件事,我都深深意识到千万次失败的价值以及妻子对我的全力支持。”

婚后不久,朱彦夫见村民们绝大多数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决心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办一所夜校,教群众识字。想法一提出,立即得到了妻子的支持。于是,他们便拿出自己积攒起来的残废金,办了一所夜校,朱彦夫任教员。每天晚上,他都坚持去夜校授课,起初是妻子背他去,一年后他能走了,便自己去。有一次,他在崎岖的山路上摔倒了,脸被石头划破了几个口子,残臂断截处也受了伤,自己爬不起来,直到家人来接他,才在妻子的搀扶下站起来。看他被摔得鲜血淋淋的样子,妻子心疼得直掉泪。“村里识字的人太少了,我必须得好好地教下去。这点伤不要紧,我以后小心点就是了,你放心好了。”朱彦夫轻轻地安慰着妻子。从此,为了丈夫的安全,她坚持送接丈夫。

1957年,朱彦夫被全村8名党员推选为村支部书记。组织上考虑到高度残废,料理自己生活都十分困难,没有同意。朱彦夫便“拄”着拐杖,拖着17斤重的一双铁脚,在山路上艰难地行走给公社党委书记看,同时表态,不干出个样子来绝不罢休。陈希永说:“只要俺能走,彦夫就能走。他对党有说不完的恩情,为能继续为党做事,他遇到的困难就是再大,他也知道怎样对待困难,他不会向困难低头。让他干支书,俺相信他能干好。”组织经过研究,同意他担任张家泉村支书。

张家泉村虽处在沂河的上源,但分布在几个山梁上,山路崎岖,每年春、秋、冬三季,连村民的生活用水都十分困难,更不用说用水浇地了。朱彦夫意识到要彻底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必须先解决用水问题。为带领村民们找水,他实在拖不动假脚,就用膝盖跪行。村民们感动了,重新充满了信心。“朱书记两口子为了咱们吃了多少苦啊,咱要是再打退堂鼓,还有良心吗?”到1960年止,张家泉村先后打井9口,解决了村民的生活用水问题。到70年代初,张家泉村终于打出了第一眼大口井——龙王庙大口井,并修建了一条1500米长的水渠,结束了村里无水浇田的历史。之后的几年里,张家泉村又接连打了两眼大口井。张家泉村山地贫瘠,缺少平地,过去粮食不够吃一直困扰着村民们。“当村支书大小也是干部,要不能让群众过上温饱日子,就对不起老少爷们啊!”朱彦夫心想。于是,经过周密计划,他带领群众经过两年奋战,平整荒坡,填平两个大沟,造成了一块60多亩的旱涝保收的小平原。到60年代初,朱彦夫又带领林业队在荒山坡上开出了一个大苹果园和一个花椒园,从那开始,张家泉的村民们口袋里开始有了零花钱。直到今天,这个苹果园和花椒园仍然为村民们带来可观的收入。

为了让村民们早日用上电,朱彦夫在妻子的搀扶照顾下,拖着残疾身体先后乘火车跑上海、南京、胜利油田、陕西联系材料,经过7年的努力,终于摆脱了点油灯的历史。这期间的出差费用,全是他自己的残废金。为了凑足出差费,陈希永宁愿穿打满补丁的衣服。有一次,她见二女儿朱向荣的衣服太破了,便许诺给她扯点布做件衣服,可是最终也没能兑现。朱彦夫关心群众疾苦。村民蔡光生有心脏病,因为家里穷,治不起,朱彦夫每个月从残废金中拿出20元给他买药治病(当时朱彦夫的残废金为每月42元——作者注)。

朱彦夫夫妇对子女要求十分严格。在生产队里,几个孩子可以到庄稼地里帮大人摘棉花、刨地瓜、切瓜干,可就是收花生时不让去,怕孩子吃花生,养成坏毛病。有一次,年幼的朱向欣实在是饿得受不了,到地瓜地里挖了两个地瓜,放在火里烧,被朱彦夫发现,他硬是让哭成泪人的女儿把1元钱送到生产队会计手里作为赔偿。朱彦夫当了25年村支书,没拿一分钱的报酬。村里因工作需要招待上级来人,他只参加过一次,还硬是交了1元伙食费。

1982年,朱彦夫因患心脏病辞去村支书职务。考虑到朱彦夫的身体状况,经组织研究决定,朱彦夫全家迁往南麻镇,可他和妻子仍放心不下张家泉村的群众,每年都要回张家泉村看望乡亲们,与群众共商致富路。

顽强著书创造极限人生

无论在哪里,无论干什么,朱彦夫心中始终装着一件事,那就是将自己所经历的难忘事件写下来,以告后代。牺牲战友的临终嘱托催促着他去写,残废人自强不息的信念鼓舞着他去写,共产党人的神圣使命召唤着他去写!

当时迟浩田上将了解到朱彦夫的事迹后,专程赶往沂源县看望朱彦夫,称他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并称赞他“虽然失去一只眼睛,但更能把人生看得透彻。”并高度评价了陈希永支持丈夫带领群众致富的牺牲精神。之后,迟浩田上将先后三次给朱彦夫写信,鼓励他把当年抗美激战中的壮烈情景写下来,传给人们,让人们了解历史,推动国防教育。1989年9月的一天,朱彦夫对妻子说:“我年轻时拿过锄杆子和枪杆子,但这两杆子过早地夭折了,我思量来思量去,我得用笔杆子再作贡献。”“迟部长也说过好多次了,你是该写!俺明日就给你买纸和笔墨。”妻子高兴地说。

写书对一个失去双手、双脚的特等残废人而言,其艰难不言而喻。但有妻子的支持,他充满信心。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从没想一口吃成个胖子。开始只是笨拙地学读,摹仿着写:写书信、写报告、写新闻。也许是战争血与火的经历使他刻骨铭心,也许是朝鲜战场的惨烈使他没齿不忘,每每落笔,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些长眠于异国他乡的战友的身影。他先后学写了《庄户天王》、《救险记》、《悼青山》和《异人梦》,全部是烈士或与烈士有关的故事。生活,尤其是战争生活,成为他创作的源泉,战友,是他作品中堂堂正正的主人公形象。他写书写得很苦,也写得很累。一到阴天,四肢的截断面便向外渗血水,疼痛难忍,陈希永便用药棉不断给他擦拭伤口。他累了,她便给他轻轻捶背,夏天天热,没买风扇前,她坚持用蒲扇为他驱热。有一次,一位搞创作的人看了他的部分初稿,不屑地说:“就是再比这好上十倍,也出版不了。现在都喜欢看谈恋爱、跳舞的,这样的书没人看!”这一句话,使他萌发了辍笔的念头。妻子第一次冲他发了火:“你要是不写下去,对得起你牺牲的战友吗?对得起迟部长吗?那些乱七八糟的书再好卖咱也不写。这书你尽管写,能出最好,出不了咱当家史„„”想起妻子对自己的莫大支持,他满脸愧疚,禁不住又热血沸腾。“《极限人生》中的‘根限’两字,是指身体上的极限。对我来说,身体是残缺不全的,这就要以没有极限的奉献和追求来弥补„„”用两只残臂夹笔,写得累了,他就用牙咬着笔写。这些年来,他究竟咬坏了多少支笔,碰翻多少墨水水瓶,连陈希永也记不清了。口涎、坏眼睛渗的水、胳膊断处流下的血水和汗水时常会浸湿稿纸,模糊了字迹,只好重写。为此,陈希永没少动脑筋。后来,她找来块小塑料纸,垫在丈夫写字的残臂下,他每写几行,她就把塑料纸移动一下„„起初,儿女们劝他口述,他们记录,可他总觉得那样少了一些思索的空间,表达不出内心的真情实感。更重要的是,他把写作作为磨砺意志、自强奋进的重要途径。因此,他还是坚持自己写,自愿找罪受,找苦吃。这种罪、这份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很多时候是生理之外的。别的不说,光是那一天学没上过的知识饥渴,就时常把他逼得心烦意乱,焦头烂额。多少回,为了一个情节的描述,他会不吃不喝地憋上几天;多少次,为了一个词甚至一个字,他会搬来字典、词典,一查就是几十分钟、几小时!就这样,他起初每天写几十个字,后来每天能写几百个字。有时候半夜里想起什么,从床上爬扯半天才爬起来,开灯写下来,把妻子吵弄醒了,两个都睡不着,就拉咕呱„„

到1996年5月,他七易其稿,终于完成了长达43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他长长舒了一口气,心中一块石头落了地。他认为,这部作品无论从构思、语言,还是描述和遣词造句上,都不能同作家的作品相比。但他觉得,在一桌盛筵上,出现一道味道迥异的“清拌苦苦菜”,不是更能显出山珍海味的诱人浓香吗?他决心把这部小说出版出来。从此,陈希永又陪同丈夫踏上了艰难的送稿路。人民武警报的一位记者看了《极限人生》的手稿后,深受感动。“《极限人生》对人怎样战胜生理上的缺陷,对人怎样活着提出了强烈的叩问和挑战,对普通人和伤残人都是一种极大的引导和激励。”

《根限人生》从创作出版发行,始终离不开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支持。黄河出版社编委看了《极限人生》的书稿后,立即决定出版。时任国务委员、国防部长、军委副主席的迟浩田上将闻讯后,高兴之情溢于言表,欣然提笔为该书题写了书名,并为朱彦夫亲笔题写了“铁骨扬正气,热血书春秋”的条幅。1996年6月,《极限人生》以33万字的篇幅出版印刷。朱彦夫在书评中写道:“我把《极限人生》这篇拙作幻化成烈士的遗愿,勾化成一曲悲歌、一副挽联奉献于烈士,将是我毕生最大的宽慰。如果读者能从中汲取到做人的力量,我就不会因空耗时光而差愧了。”在极短的时间内,第一次印刷的3万册《极限人生》销售一空。为满足更多读者的愿望,黄河出版社又作了第二次印刷。

朱彦夫的事迹传开后,齐鲁大地掀起了学习朱彦夫的热潮,朱彦夫也被中组部表彰为“模范共产党员”。面对患难与共几十年的妻子,他说:“我做梦都没想到有今天的日子,要是说我干出了点事,那百分之九十的功劳是你的,没有你,就没有我朱彦夫!”此时的他动了感情,泪水从墨镜后悄然流下。如今,朱彦夫的一部新作即将问世。这仍然是一部以自己的真实生活为素材的作品。

第二篇: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1

学习朱彦夫,我们首先要了解朱彦夫的先进事迹,他是山东省沂源县人,14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18岁的他失去了手脚以及左眼很快入党,1950年在朝鲜战场成为特等伤残军人。1956年,朱彦夫离开疗养院,回到家乡,自食其力。在随后的25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带领全村百姓走上富裕路;辞去村支书后,年近古稀、从没进过学校的他,又亲笔写下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想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况一个在战场上失去手脚和一支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只有朱彦夫自己和村里的乡亲们知道。正像乡亲们所说的那样,老朱心里装满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这一点从朱彦夫的四种“走法”就可见一斑,一是立行,第二种就是跪行,跪着走,第三种就是爬行,第四就是滚行,滚行快一点,但是损失很大。可他从未叫一声苦,说过一声累。没日没夜的为乡亲们奔忙。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

朱彦夫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自己入党时的庄严誓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可以说,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沂源,感动了山东,感动了中国。省委书记姜异康说,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迹值得全社会学习。特别是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样的典型、这样的榜样,将成为激励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的强大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相信,朱彦夫的事迹经过媒体和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宣传,一个学习朱彦夫等先进人物的热潮肯定会在齐鲁大地兴起。学习朱彦夫,一心为人民,再也不会是口号,而会实实在在的转化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学习朱彦夫,不是一阵风,而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解;学习朱彦夫,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并形成群ti放大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像朱彦夫那样,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去拼搏、去奋斗,去开创山东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2

3月29日,一个春日的周末,山东会堂座无虚席。在这里,正讲述着一个春风化雨般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朱彦夫,却未曾到场。

主席台两侧的电子屏幕上,朱彦夫的残臂挥舞着,带着沂源乡音的语调回响着。从这个报告会前放映的短片中,在场观众得知:朱彦夫左眼失明、没手没脚,已经81岁了。多年前的一次中风,让他连穿假肢行走都不能了。

在他曾经的工作搭档、他的女儿、故乡领导、小战友等人深情的诉说里,朱彦夫的形象逐渐清晰起来。未曾谋面的现场观众们,一步步接近朱彦夫的精神世界,一次次感受灵魂的洗礼。

出生于60年代的宋文军自小熟知苏联英雄保尔·柯察金的事迹。

90年代刚参加工作时,他了解到了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朱彦夫的事迹,还读过其著作《极限人生》。今天的报告会,一下子打开了他记忆的大门,让他“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宋文军说,朱彦夫身上的闪光点很多,最打动他的是朱彦夫从朝鲜战场下来后,本可以享受特护、颐养天年,但他坚持回到农村。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后,朱彦夫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了先进村、富裕村。

“荣誉没成为朱彦夫的负担,反而变成了他人生的动力。”目前在省委老干部局调研处工作的宋文军己近天命之年,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他认为在目前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大背景下,重温朱彦夫的事迹十分有必要。“他的精神能够穿越时空,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从他的人生轨迹中汲取正能量,践行入党宣言时那最初的承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济南市天桥区桑梓店镇桑梓店村村支书滕长利说,听了报告,敬佩之情溢于言表。“朱彦夫身患残疾,还能动员村民开山铺路平沟引电,带领群众致富,自己作为一名基层的村支书,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改进的工作也有很多。”

从2004年到现在,滕长利己经当了十年的村支书,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今年恰逢村领导班子换届,他告诉记者,只要村民信任,还想继续干下去,像朱彦夫一样,为老百姓多干点事,为村集体多流些汗。

桑梓店镇一共有48个村,这次报告会,24个村的村支书都来了。

桑梓店镇党委副书记解承静说,动员他们过来,就是让基层的村支书们现场感受聆听朱彦夫这个以前的老支书的感人事迹,让大家受受教育。

“我们镇的村支书,有只干过一届的,也有一干就是30年的。我的经验是,老百姓认可的,干的时间就长。”解承静说,报告会结束后,要回去把朱彦夫的事迹传达到位,让基层党员干部学习到位,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

战场上舍生忘死、报效祖国,和平年代坚韧不拔、无私奉献,朱彦夫的精神让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大三学生陈邦伟“热血沸腾”。

陈邦伟正忙着为就业做准备,他的目标是进入银监会或四大国有银行。为此,他需要在毕业前考取计算机二级证、大学英语六级证、。

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证、理财规划师等。

“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我天天忙得焦头烂额,但是跟朱彦夫一生所遭遇的境况相比,我的困难都是‘毛毛雨’。”陈邦伟说,自己才二十多岁,未来的事业要靠自己的双手去打拼。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3

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民政厅、济南军区政治部和淄博市委共同举办的朱彦夫先进事迹报告会今天在济南举行虽然,许多人没有直接到现场听报告,但是,在网络上学习,已经让人感动,让人激动,让人感到正能量涌动。

朱彦夫,是让人震撼的,没有四肢,没有左眼,右眼的视力也只有0.3,看东西一片模糊。体内残留着7块弹片尚未取出,到处布满伤痕,颈部和腹部有明显的刀疤,还患有肝炎、脑梗、心脏病,然而,就是这样的身体条件,他却用假肢干出了比我们四肢健全的人更伟大的真事业。在贫痔的山村干了25年党支部书记,靠一双重达15斤的假肢,碰碰磕磕爬遍了全村大大小小的山头,带领群众治山治水,整山造田,修路架电,办图书馆和夜校,一个穷村变成富裕村,并在周围70多个村庄中创造了五个“第一”这是奇迹,这是一部励志传奇。

昨天,朱彦夫是一个战士,英勇顽强,战功赫赫,今天,朱彦夫依然是一个战士,冲锋陷阵,一心为民。阅读朱彦夫的事迹,我头脑中浮现的是一个英勇的战士形象,是山东好汉的形象。

省委书记姜异康说,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这“三体现”是对朱彦夫精神的精准概括,是我们所有党员干部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笔者认为,我们同样应该学习朱彦夫,学习他的思想,学习他的信念,学习他的精神,学习他的人格魅力。

朱彦夫用假肢干出真事业,这个过程本身就激荡励志,就是干事业的好榜样。作为齐鲁儿女,应该学习朱彦夫英勇无畏、一心为民的好品质,做一个现代版的“山东好汉”。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需要更多朱彦夫式的真好汉!

学习朱彦夫,一心为人民,是这次报告会的根本宗旨。学习朱彦夫,我们首先要了解朱彦夫的先进事迹,他是山东省沂源县人,14岁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很快入党,1950年在朝鲜战场上,18岁的他失去了手脚以及左眼,成为特等伤残军人。1956年,朱彦夫离开疗养院,回到家乡,自食其力。在随后的25年,他被推选为村支书,带领全村百姓走上富裕路;辞去村支书后,年近古稀、从没进过学校的他,又亲笔写下了长篇小说《极限人生》。

可以想象,一个正常人,想把一个贫穷落后的乡村变成富裕村,都要付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何况一个在战场上失去手脚和一支左眼的特等伤残军人,需要多么顽强的意志和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德,只有朱彦夫自己和村里的乡亲们知道。正像乡亲们所说的那样,老朱心里装满着别人,唯独没有他自己。这一点从朱彦夫的四种“走法”就可见一斑,一是立行,第二种就是跪行,跪着走,第三种就是爬行,第四就是滚行,滚行快一点,但是损失很大。可他从未叫一声苦,说过一声累。没日没夜的为乡亲们奔忙。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就用这半块躯干,不管是滚,不管是爬,不管是说,不管是写,我尽上我的职责。因为共产党员呢,名实相符的话,你就得这么干,不这么干,这个共产党员就是假的,就是虚的。”

朱彦夫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奉献的一生,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一生。他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自己入党时的庄严誓言,为党和人民的利益奉献了自己的一切。可以说,朱彦夫的先进事迹,感动了沂源,感动了山东,感动了中国。省委书记姜异康说,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理想信念 和崇高精神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拼搏精神,他的事迹值得全社会学习。特别是在当前正在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中,这样的典型、这样的榜样,将成为激励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践行党的宗旨的强大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相信,朱彦夫的事迹经过媒体和事迹报告会等形式宣传,一个学习朱彦夫等先进人物的热潮肯定会在齐鲁大地兴起。学习朱彦夫,一心为人民,再也不 会是口号,而会实实在在的转化为全体党员干部的具体行动。学习朱彦夫,不是一阵风,而是要持之以恒,坚持不解;学习朱彦夫,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并形成群体放大效应,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做到结合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性教育实践活动,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像朱彦夫那样,把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断地去拼搏、去奋斗,去开创山东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在沂源这片红色热土上,孕育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模人物,朱彦夫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他是功勋卓著的革命功臣,14岁参军,身经百战,屡立战功,在朝鲜战场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他是顽强不屈的生命斗士,18岁重残,以惊人的毅力,实现了生活自理,主动放弃荣军院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参加生产建设;他是一心为民、无私奉献的带头人,24岁担任村支书,带领群众治山种树,打井修渠,架电办学,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了当时全乡的先进村;他是当代中国的保尔,49岁离职后,以特残多病之躯,创作出版了长篇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朱彦夫在67年的革命征程中,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创造了感天动地的英雄事迹。“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念和崇高的精神追求,让他铁骨铮铮,立于天地之间,成为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人!

“为群众做事,干不干,实不实,带头不带头,境界不一样,影响不一样,结果更不一样!”

这就是朱彦夫的工作信条。1957年,朱彦夫当村支书的第一天,他就拖着17斤重的假肢,拄着双拐,围着这个贫穷的小山村转了一圈。他对着大山发誓:穿军装的时候咱没当过孬种,在这个新的战场上也不能输给贫穷!

张家泉是个缺水村,祖祖辈辈吃水难。朱彦夫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找水,他翻山越岭请来水利专家,转遍了沟沟坎坎,几天下来,数不清摔了多少跟头。晚上回到家,老母亲看到他摔得浑身是伤,心疼得直掉泪。

水源找到后,朱彦夫天天靠在打井工地上,现场指挥,解决难题。山里的冬天格外冷,他在刺骨的寒风中站了一天,截肢处磨得钻心疼,流出的血水和假肢冻在了一起,他想把假肢卸下来休息一会,却怎么也卸不开。大伙儿看到后,都围过来,争着把他送回了家。第二天,朱彦夫又准时出现在工地上,泄了气儿的大伙,干劲一下子又被鼓了起来!

就这样,经过3年苦干,他带领村民打了3口深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民用水匮乏和无水浇田的问题。

朱彦夫干支书25年,光假肢就磨坏了7副。他带领乡亲,在贫瘠的山地上造出了一块块旱涝保收的“小平原”,每年增产粮食几万斤;他顶住压力大搞副业,改善了村民生活;他带领林业队,种植苹果和花椒,绿化荒山近千亩。张家泉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平均亩产过600斤,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乡最早通上电的村。

这就是朱彦夫,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为群众趟出了一条希望之路。他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基层干部冲锋在前、务实为民的责任担当。

有一年,一户村民家的两个儿子因经济问题打架,老太太气得要喝药自杀。朱彦夫知道后,二话不说,绑上假肢,拄上双拐,摸黑赶去,路上被石头绊倒,脸上磕出了血。两个剑拔弩张的年轻人,一看到朱彦夫,惊呆了!“朱书记,您咋来了?”朱彦夫盯着他们,一句话也不说,慢慢挪到炕沿上,卸下了假肢,揉着发麻的膝盖。望着为村民操碎了心的朱彦夫,两个人自责地低下了头。一场看似复杂的家务纠纷迎刃而解。

朱彦夫当村支书期间,村里的民事纠纷、家庭矛盾没有一个上交的,全都在村里得到了妥善解决。

“做人要干干净净,当干部更要干净,有灰尘要快洗,没灰尘也要时刻自警!”

朱彦夫一直这样要求自己。作为革命功臣,他完全可以摆“老资格”,但他从不居功自傲。在他看来,摆“老资格”就失去了共产党人的本色。

英雄就在身边,英雄就在眼前!在沂源,朱彦夫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已成为我们的一面镜子,工作的一把标尺,心中的精神高峰,激励着我们去拼搏、去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朱彦夫当兵时就在我们一营。作为教导员,传承老英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满怀崇敬,我一次次走近朱彦夫,仰望这座精神高地,我越发强烈地感受到,他的残躯仍然保持着冲锋的姿态,他的革命理想就是我们这代军人的最高追求。

朱彦夫家里有一样东西,他视若珍宝,那是他在战场荣获的3枚军功章。在他看来,军功章是党和人民给予的最高奖赏,它像一面镜子,照射出革命战士对党忠诚的深度和纯度。

在我们营荣誉室,记载着一场空前惨烈的战斗。1950年冬,抗美援朝战场,朱彦夫所在二连经过浴血奋战,成功拿下二五○高地,3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来不及休整,他们就接到命令:死守高地。

炮弹像雨点般砸在高地上。在零下30多度的严寒中,二连既没有后勤补给,也没有弹药补充,渴了,抓一把雪含在嘴里,饿了,只能掏军被里的棉絮充饥。

“人在阵地在!”朱彦夫和战友们舍生忘死,硬是连续打退敌人10多次进攻。但战士们却一个个倒下。第一天下来,全连仅存19人;第二天,活下来6人;到第三天,就只剩朱彦夫一个人了。

朱彦夫眼里含着泪花,胸膛里燃起烈火,“有我在,阵地就不能丢。”他抱起机枪拼命扫射,小腿中弹,他就跪着开枪;左臂负伤,他就一只手射击;燃烧弹点着了衣服,他在雪地里一滚,继续厮杀。突然,一颗手榴弹落在身边,随着一声爆炸,朱彦夫昏死在阵地上。

昏迷93天后,朱彦夫终于醒了。“我的枪呢?我们的阵地呢!我们的阵地呢!”朱彦夫下意识地想要找枪,却从缠着眼睛的绷带缝里发现,两只手没了;他想站起来,却又感觉不到腿的存在,铁血战士变成了连自己都不敢看的“肉轱辘”。朱彦夫也曾痛苦万分,但很快又重新燃起了斗志。“身体虽然残缺了,但我的心还是完整的,我要用一颗火热的心报答党和人民!”

二五○高地的硝烟虽然已经远去,老英雄的壮举已不可复制,但军人生为使命效力、死为使命献身的执着追求从未改变。

当我们向老英雄汇报,全营完成40多项重大任务,打破15项军事训练纪录,老英雄吃力地举起残臂,郑重地向我们敬了一个军礼。我们明白,这个军礼饱含了一名老战士对新一代军人的信任和重托。

从老英雄床头摆放的军号,我感受到了革命战士冲锋不止的铁血豪情。

老英雄告诉我,在朝鲜战场,美国兵最怕听到志愿军的冲锋号,那是他们的“催命号”。所以,他最爱听冲锋的号声。我想,和着军号声往前冲,就是老英雄人生的写照!

在荣军院,衣食无忧的生活让朱彦夫感觉不到生命的价值。他决定回乡务农,自食其力。

失去四肢和左眼却要独立生活,这该有多难啊!朱彦夫却毫不畏惧:战士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难。绑上假肢学走路,摔得头破血流疼痛难忍,他就大声唱军歌,他嗷嗷地唱,嗓子哑了,还唱,一直唱到不疼了。

当上村支书后,他依然冲锋在前。每天清晨,朱彦夫带着司号员第一个来到田里,吹响军号,召集大家下地干活。乡亲们说,那军号就是奔向富裕的冲锋号。

从村支书岗位退下来后,老英雄再次向人生极限发起冲锋。他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写成了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老英雄说,躺在床上这些年他经常听到冲锋号声,在耳边,在心中,在梦里。我懂得,他的心依然在部队。

导弹发射了他激动,卫星上天了他不眠,航母下海了他高兴得要喝酒。每年建军节,他都会穿上旧军装、戴上军功章,一个人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或许,他又想起了炮火硝烟的岁月;或许,他想告诉长眠的战友,你们用鲜血凝聚的长城永远屹立不倒!

也许,每个人眼里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朱彦夫。但在我们眼里,朱彦夫是永远冲锋的战士。作为当代军人,我经常会思索:当兵为什么、扛枪干什么、打赢靠什么。其实,老英雄已经给出了答案。面对新的历史使命,请老英雄放心,我们会接过你的钢枪,传承你的精神,牢记强军目标、献身强军实践。明天走上战场,我们还会像您那样,赴汤蹈火,一往无前。我们一共姊妹6个,我在家排行老四。小时候对父亲的印象,大多是坐在炕上,油灯下用两只残臂抱着一本书看,再不就是和一帮叔叔大爷开会。开完会,母亲还会拿出家里舍不得吃的挂面招待大家。每天最熟悉的,就是一大早就听到父亲带着假肢走路时发出的“嘎吱嘎吱”的声音。靠着沉重的假肢,父亲风里来,雨里去,领着村里人去干事。

那时候我总在想,为什么身体都这样了,父亲还闲不住,就知道整天忙村里的事,家里的事只能靠母亲一个人来操持。

父亲的家教很严,总是要求我们生活上和最差的比,工作学习上和最好的比。

记得我6岁那年,秋收的时候,奶奶带我到地里去拔猪草,队里的蔡大婶随手掰了4个玉米棒,塞到我怀里。回到家,奶奶把玉米放到锅里刚要煮,父亲回来看到了,火冒三丈,说:“不行,快送回去!”我一听,捂住锅盖说:“这是蔡大婶给的,又不是我偷的!”奶奶也说,咱就违反一次章程,给孩子们解解馋吧。父亲的拐杖敲得口当口当响:“不行就是不行!集体的东西谁也不能占便宜。咱家搞了特殊,我这个书记还怎么当!”我只好含着泪,把玉米送了回去。

父亲铁面无私,有时看起来不近人情,实际上他对我们的爱很深很深。小时候我们睡觉常蹬被子,母亲照顾一家老小,白天还要到地里干活,晚上睡得很沉。常常是父亲半夜起来,自己小心地装上假肢,用嘴衔着油灯,一步一步挪到我们床前,帮我们塞好被子,再一步步挪回自己床上。

一次我发高烧了,半夜里迷迷糊糊听见了那熟悉的“嘎吱嘎吱”声,接着,一只软软的残臂轻轻抚摸我的额头。直到今天,我都忘不了那种感觉;每次回想起来,心里总是暖乎乎的。

很多人都以为,父亲当村书记,又有伤残金,家里一定过得不错。其实,我们家里人口多,父亲经常把自己的残疾金拿去接济村里的人,日子过得也很紧巴。村里谁家吃不上饭,父亲就让母亲把口粮送过去;谁家有人生了病,他就拿出伤残金;村里架电买材料,他又把压箱底的积蓄都拿了出来。

大姐出嫁时,连件嫁衣都没有,委屈地掉了泪。邻居张大娘看不下去,拄着拐杖过来,一边数落父亲,一边将两块钱塞到母亲手里。到了晚上,父亲硬是让母亲把礼钱退了回去。母亲和父亲商量,能不能把垫到村里的钱取回点来,父亲说:“村里打井到了紧要关头,更需要钱啊!咱闺女结婚就得带头艰苦些,结婚的钱,以后再补上吧。”

1996年,父亲千辛万苦写的《极限人生》出版了,当天晚上,他把我们姊妹六个叫来,郑重地送给我们一人一本。灯光下,他在书的扉页上用残臂认真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还特地跟我们几个闺女说:“当年一心靠在村里,对你们关心不够,连结婚都没有像样的东西。这本书算是给你们补上的嫁妆!”

捧着这本书,我感受到了这沉甸甸的分量,才感受到了父亲对女儿的良苦用心。

母亲处处维护着父亲。其实,在我们子女的眼中,父亲就是母亲,母亲就是父亲,他们俩是一个人!

1955年,母亲21岁,当县民政局长的姑父把她介绍给了父亲。母亲当年身材好,长得也好看。我问过母亲,你一个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姑娘,为什么愿意嫁给父亲?母亲说:“想到要和一个没有手脚的人过一辈子,起初是不情愿的。后来想,他是功臣,是为国家没了手和脚,我要是不跟着他、伺候他,他就掉地上了。生活在一起,了解他的经历后,就逐渐敬重起这个自立自强、有责任心的男人!”

听了这番话,我体谅母亲,也逐渐理解了父亲。

父亲是重残军人,他一天都离不开母亲。对父亲来说,母亲就是他的手和脚,就是他的“拐杖”。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母亲结婚55年,只回过5趟在日照的娘家。

2010年,母亲得了肺癌。去世前一天,我用轮椅推着父亲去医院看她,母亲说话都含糊不清了,还嘱咐父亲:“你别累着,快回去吧。”父亲只是看着母亲,用残臂摩挲着母亲消瘦的双手。母亲去世当天,父亲一下昏厥过去,醒来一天都不吃不喝。父亲是个硬汉子,在修大寨田滚下山沟的时候,在双腿被假肢磨得皮开肉绽的时候,在文革中被批斗的时候,坚强的父亲都没掉过一滴眼泪。母亲出殡那天,父亲再也控制不住,他失声痛哭!大声呼喊着母亲的名字,挣扎着要为母亲披麻戴孝,他要用山村传统的方式给母亲送行,回报母亲对他一生一世的付出!

父母的为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用心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1996年,父亲外出作报告的时候,突发脑梗塞,落下严重的偏瘫,坐上了轮椅。县里虽然为他请了一位护理人员在白天照顾他,但我们姊妹6个都愿意过去陪伴他。因为我们需要父亲,我们更愿意跟父亲多呆在一起。

第三篇: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面对他残缺而又衰老的身体,听完他震撼心灵的故事,你会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分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朱彦夫,这位留下无数壮举的英雄模范,这位历尽坎坷却从未向命运屈服的耄耋老人,用他一生的忠诚与执着,奋斗与奉献,生动诠释了我们这个民族历经风雨却始终生生不息、昂扬向前的精神因子,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真正支撑起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是精神的力量。这种精神看似无影无形,却蕴含着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强大能量,是一个国家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强国之魂。放眼人类历史进程,那些在世界舞台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国家和民族,在发展繁荣的道路上,无不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把无数个体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一股蓬勃向前的精神伟力。回首我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些熔铸在无数中华儿女血液之中的理想追求,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努力奋斗拼搏、不惜流血牺牲,历经百余年的艰辛探索,赢得了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正确道路,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展望民族复兴的灿烂前景,把十三亿中国人紧紧凝聚在一起、团结在一起的中国精神,是我们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底气所在,志气所在。

朱彦夫是伟大中国精神的践行者。作为横跨革命、建设、改革三

1大历史时期的英雄模范,从革命战士到一级伤残军人,从农村党支部书记到退休老人,朱彦夫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生角色不同,具体的先进事迹不同,但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却是贯穿他整个生命历程,激励他不断挑战人生极限最可依赖的力量源泉。品读朱彦夫的事迹,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是一个个具体而微的细节,更是那么一股子遇难而上、永不服输的劲,那么一股子敢想敢干、战天斗地的气,是那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无比忠诚与热爱,是那充盈在天地之间无比坚定的精神信仰。跌倒了,再爬起来,失败了,再重新来过,朱彦夫几十年来用钢铁般的意志创造了人生奇迹,靠的就是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我们今天要战胜改革发展道路上的种种风险和挑战,将“两个一百年”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同样需要这股劲、这股气、这种精神。纵览朱彦夫精神的各个维度,无论是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还是无私的奉献,勇敢的担当,都是中国精神在具体层面的鲜明投射,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穿越时代的持久价值魅力,值得全社会永远珍视学习。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革命理想高于天”。朱彦夫四肢全无、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仅有0.3,如此残缺的身体却能迸发出如此强大的精神能量,创造出如此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靠的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正如朱彦夫所言,“我心里要不是装着个党,不装着个共产主义,我老朱早就死了。”理想信念,是一切精神的精神源头,是一切价值的价值原点,是解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的关键,有什么样的理想信

念,就会有什么样的精气神,有什么样的行动表现。当前,个别党员干部不信马列信鬼神,对社会主义前途命运丧失信心,有的贪图虚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有的信奉金钱至上、名利至上、享乐至上,心里没有任何敬畏,行为没有任何底线,出现这些问题,说到底是理想丧失了、信念崩塌了。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的“钙”,没有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坚定,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有可能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向朱彦夫学习,首先就要学习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就要像他一样为信仰去拼搏、去奋斗,去献出全部精力。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朱彦夫对群众的感情是真诚的,是实实在在的。群众有苦,他自己难甜;群众受穷,他心里难安;群众有难,他慷慨相助。正是由于心里装着群众,关心群众胜过关心自己,他才能把父老乡亲紧紧地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带领群众同甘共苦、不懈奋斗,硬是把一个“连地瓜干都吃不饱”的穷山沟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正是由于对群众有真感情,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朱彦夫才赢得了父老乡亲发自肺腑的信任、拥护与爱戴。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深入推进,做好群众工作,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朱彦夫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朱彦夫作为一面镜子,对照朱彦夫查一查问题,找一找差距,树一树形象,以朱彦夫的为民情怀为标尺度量一下自己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以朱彦夫的务实清廉为标杆查摆自己的“四风”问题,用朱彦夫视民如伤的境界来匡正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应当看到,朱彦夫与人民群众的真感情并非无法复制,朱彦夫的为民情怀并非高不可攀,身为残疾人的朱彦夫能够做到,每一名党员干部更能够做到。

学习朱彦夫,就要学习他敢于担当的实干精神。功崇惟志,业广为勤。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面对家乡的落后面貌,朱彦夫没有去“等靠要”,没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勇于担当,挺身而出,拿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才换来“山上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的张家泉。为了记录、传承战友们在战场上英勇悲壮的历史,朱彦夫拖着残躯义务作了千余场报告,苦熬七年一字一句为后世留下百万字书稿。朱彦夫的故事告诉我们,一切难题,只有在实干中才能破解;一切机遇,只有在实干中才能抓住;一切愿景,只有在实干中才能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新征程,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发展转型,化解社会矛盾,保障改善民生,哪一项都需要我们甩开膀子真抓实干、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推进。实干是一种精神,一种境界,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只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把坚定的理想信念与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结合起来,把心思放在实干上,把劲头放在实干上,踏踏实实,稳扎稳打,就一定能够干出成绩,干出实效。

伟大的梦想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梦想。朱彦夫以一生奋斗拼搏忠诚践行了伟大的中国精神。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需要我们像朱彦夫那样高扬理想信念旗帜,永不停息地奋斗,以每一个人的努力拼搏,形成推动时代进步的巨大力量,去赢得民族复兴的伟大辉煌。这就是朱彦夫光荣事迹的时代价值所在。

第四篇: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以前没有看过朱彦夫同志的事迹,只知道个大概,具体的情况了解的不是很多。这次通过视频集中学习,内心很受感动、很受鼓舞,很受教育。

解放全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是那个激情燃烧岁月中革命者的共同理想。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改变贫困地区和家乡贫困面貌,成为他们面对的共同任务。被誉为中国保尔的特等伤残军人朱彦夫,在朝鲜战场上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但他身残志不残,崇高的理想和追求始终鼓舞着他向命运挑战。他没有手,却写出了有手之人写不出的长卷;他没有脚,却走出了有脚之人走不出的足迹。

他的先进事迹,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体现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体现了一名伤残军人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奋斗精神。

这次与朱彦夫事迹的心灵对话,给我切切实实的上了一堂生动、深刻的党课,再一次激发了我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作为电力系统的一名普通员工,虽然平时也能够尽职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但在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时,还是会心存抱怨。心理不平衡,一切就都难以平衡,影响到我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学习朱彦夫同志的事迹,看着他伤残的身躯,再反观四肢健全、生活无忧的我,顿时觉得羞愧万分。

朱彦夫的事迹告诉我,一个人活在世上,不能仅仅满足于物质上的享受和感官上的愉悦,更需要有一种崇高的精神寄托。要想让地里不长草,最好的办法是种上庄稼。人的心灵不被光明占领,就要被阴暗侵蚀。所以必须经常学习先进人物的事迹,经常与他们比一比思想,才让自己的心灵时刻充满阳光和激情。

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正在全面深入开展,我们党员干部要以朱彦夫同志为榜样,把群众理念深深地根植于思想行动之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入党誓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本职工作是报效祖国、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也是施展才华、发挥特长的最好舞台。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地勤奋工作。要知道,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是在践行群众路线、每一分付出都是在为电力事业做自己的贡献。虽然不能做到朱彦夫同志的身残志坚,但也要做到无愧于心。

第五篇:观看朱彦夫事迹有感

观看朱彦夫事迹有感

朱彦夫,一位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山东汉子,一个淄博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的中国当代保尔,一位获得全国首个“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永远的战士,今天,他的事迹再次深深的感动了我。

最早听说朱彦夫的事迹还是在上世纪90年代,那时候,朱彦夫是作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成为学习榜样的并传遍齐鲁大地的。那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身残志坚,用超人的毅力,挑战自己,挑战人生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3月15日,在淄博齐盛宾馆的报告大厅,我通过沂源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黄雪颂,济南军区“沂蒙旅”一营教导员汪祥松,沂源县张家泉村原主任张茂兴,朱彦夫的女儿朱向欣,市委讲师团副团长于涛等五位同志不同角度和侧面的讲述,再次了解了朱彦夫同志的传奇经历、光辉形象和崇高精神,更深切的感受这位特等伤残军人钢铁般的意志和奋斗不止的人生。3月31日,我怀着无比敬畏的心情,先后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时代楷模发布厅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发布节目以及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山东卫视播出的时代楷模朱彦夫等,心灵再一次受到强烈的震撼。朱彦夫,是在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故乡涌现出的又一个“焦裕禄”式的先进人物,他和焦裕禄一下,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书写了作为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坚如磐石的精神力量,诠释了共产党员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1956年,不能自食其力的重度伤残军人朱彦夫离开荣军院回到故乡时,他说:“我想回家考证一下,我这块躯干还能不能干点哪怕是最微小的事情!”回到家乡后,他被村民推荐为村党支部书记。“为群众做事,就是守阵地”。他以钢铁般的意志和坚韧奉献的精神力量以及一副铮铮铁骨,和乡亲们一起,一次次改写着张家泉村的历史,一干就是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退休后的朱彦夫用嘴衔笔、残肢抱笔,创作完成了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

“回看走过的一生,我不相信命,更不相信运。我相信自己的判断,相信党!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垮,什么都能扛过去!”“我最大的幸福,就是生活里的一切都不用别人帮,我自己做”--晚年的朱彦夫如是说。在发布会现场,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满含热泪,动情的说:他用钢铁的意志写下了一撇,用热切的情怀写下了那一捺。今天,不管朱彦夫是什么样的姿态,我们看到的都是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这样的人,值得我们为他树碑立传!

“他没有手,却把群众的事办得更实;他没有脚,却把根扎在了群众的心里;他用残肢、用双拐写下了为民、亲民、清白做人的高尚情怀„„”。荣获“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后的朱彦夫想的还是为人民服务,他说“我是一个最普通的战士,最普通的伤残军人,也是最普通的一个农村支书,我只是在自己的村子里干了一点自己的事情。我将要用自己有限的精神生命,贡献于伟大祖国的无限生命中,永远为人民服务。”这是何等高尚的情操啊。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朱彦夫精神是人生的动力之源。朱彦夫曾经说过“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朱彦夫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对以爱国敬业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力诠释。朱彦夫就是靠对党的坚定信念和无限忠诚的精神,谱写了一曲实现人生价值的奉献之歌!现在,我们正在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书记曾经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我们的战斗堡垒,要通过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把广大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充分发扬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基层党支部书记,我要利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把焦裕禄、朱彦夫这样的优秀党员作为镜子,虚心听取广大干部群众的意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找出自己在精神境界方面的差距和自己存在的不足及问题,提升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学习“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结合本职工作,把各项工作做好做细做实,踏踏实实办事,在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境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做一名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下载朱彦夫事迹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朱彦夫事迹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习朱彦夫事迹感想

    学习朱彦夫事迹感想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朱彦夫同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于3月31日,中央宣传部会同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和总政治部在中央电......

    朱彦夫心得体会.doc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朱彦夫,一位向人类身心极限挑战的山东汉子,一个淄博人民耳熟能详的名字,一个用极限人生书写人生极限的中国当代保尔,一位获得全国首个“时代楷模”荣誉......

    朱彦夫观后感

    《极限人生》 -----记一级残疾军人朱彦夫观后感。 马纯茂 2014年4月12日,我们教办系列全体成员在教办西办公室观看了影片《极限人生-----记一级残疾军人朱彦夫》。 朱彦夫,这......

    朱彦夫观后感范文大全

    朱彦夫,1933年出生在沂蒙山区的沂源县张家泉村,从小家贫如洗,一天学堂没进过。1947年参军,打了上百次仗,立了三次功,负了十多处伤:淮海战役伤了腿,朝鲜战役没了四肢和左眼。成了“肉......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三篇

    学习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三篇 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省民政厅、济南军区政治部和淄博市委共同举办的朱彦夫先进事迹报告会今天在济南举行 虽......

    时代楷模朱彦夫事迹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 心得体会 1 4日上午,在二楼小会议室观看了临沂电视台的“时代楷模”朱彦夫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感触颇深,也深受鼓舞。 由沂源县委常委......

    学习朱彦夫同志事迹心得体会

    篇一:学习朱彦夫同志事迹心得体会今天上午,在政府礼堂,我们认真聆听了朱彦夫同志的先进事迹,朱彦夫同志就是基层党员的一面旗帜,学习他的事迹,很受鼓舞。“18年前,我通过《极限人生......

    朱彦夫事迹展览馆之行心得体会

    朱彦夫事迹展览馆之行心得体会 记得小时候,从电视上看到过朱老先生的专题报道,在我的记忆里他是中国的“保尔.柯察金”然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没有四肢,并且在战场上把自己的眼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