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叫魂”的15种民间方法
“叫魂”的15种民间方法
喊惊又称为“叫魂”“喊魂”等,流行于全国各地。中国传统的位理学认为:
一是人有疾病将死,魂魄离散,须招魂以复其精神,延其年寿,因而有“招魂”之俗。
二是婴孩儿童若惊吓所致,以致魂不附体,此时即须叫魂收惊,使魂魄归来,除病消灾,各地方式大同小异,今天特别说说“喊惊”。
通常来说“喊惊”是母亲的专利,一般都在晚饭前后。“喊惊”前先上三炷香。香点燃之后就开始喊,喊的时候要带上孩子的名字,如小名为狗娃的孩子就喊:“狗娃吓掉魂回来了没有?”狗娃妈门外喊,狗娃爹在睡房里答“狗娃吓掉魂回来了。”门外的人喊一声,睡房的人应一腔,一般要喊上十数八腔。喊声由低到高,悠扬高昂,显示出父母对受惊吓的孩子关切的心情。
这一切做法通常极为有效。
“叫魂”体现了大人对孩子的关怀之情,对孩子而言,是一种彻底的安全感。有朋友回忆自己小时候的叫魂经历: “我小时候也被母亲喊过魂。那时我有四五岁,因为缠着正在工作的爸爸,爸爸百般解释都没有用,一气之下,爸爸抱着我往机井房跑去。来到机井旁,我看到深不见底的井底,听井底的青蛙‘呱呱’的叫声,顿时吓得魂飞魄散,连声说:‘我不闹了。’第二天我即不吃不喝,神情恍惚。妈不住地埋怨爸,最后他们决定为我喊魂。我躺在床上,听妈在门外焦急的喊声,爸爸坐在床边,一只手摸着我的额头,一只手握住我的小手,不时地给母亲应腔。
心里颇受安慰,觉得爸爸妈妈那么亲我疼我。第二天又吃了妈给蒸的鸡蛋羹,不到中午又活蹦乱跳玩去了。现在想起父母那时呼叫的声音,心里还涌起一阵温暖。那是一种彻底的安全感:孩子,不用怕,爸爸就在你床边,妈妈也快过来了。” 孩子受惊吓后,“魂”掉了,第二天“叫魂”后才恢复正常。如何“喊惊”或曰“叫魂”呢? 介绍如下: 一种情况:
通常于檐下、床头或受吓的地方,烧几支香及冥纸,将孩子衣服在火焰上方前后摆动,手拿菜刀或剪,在地上拍响,再将米粒撒向四方,口中呼喊:“东方米粮,西方米粮,南方米粮,北方米粮,四大五方米粮。某月某日某某(小孩名)童年来归啊!请到九天玄女、接魄童郎,畀返某某肚胆来归啊!”等等。另一种情况:
以小孩的年纪月生(八字)写在红纸上,置于灶台,纸上放一碗水,并点香烛叩头。然后取一个斗,遮以包袱,点火寻觅社脚下的蟢蛛,并连喊“某官(老大为大官,老二为二官)归来!”直至找到二三个蟢蛛,放在斗中,捧至小孩枕这,边走边喊,放下蚊帐后毕。数分钟后,方可揭开帐子。东北、华北、南京等地,通常由家人认定其惊悸失魂之处。一人持呼孩童之名,一人叫“回来吧!”一呼一喊,行至彼处。持衣履者张开衣履,'象征性地一张一闭,然后挟于腋下,高呼孩童之名,另一人则答以“回来了!”表示魂魄已被系住。一路上复呼应一遍,则认为灵魂已经复体。
在风水圈子里,朋友路人这样介绍“叫魂”的15种方法,供朋友们参考:
1用一张盖过邮戳的邮票,在患者床下烧掉,叫其人名字,然后说回来了。就好了。2用一张盖过邮戳的邮票,在患者床下烧掉,叫其人名字,然后说回来了。就好了。3此法需要练一次,五月端午中午午时对着太阳跪念,老祖传牌令,金刚两面排,千里拘魂症,快入本性来,念108遍,以后不需再修,用就可以了,用时念咒一遍,手做捧状,咒念完,念声,疾!叫那人名字,摸一下头,说回来了,就好了。此法效果很大,通过电话也可以操作,对于大人小孩甚至动物都可以灵验。4黄昏时分,拿一个炒菜的铲子,把门打开,边用铲子敲打门,边反复地叫'某某(孩子的名字),回来吧!' 家中另一人配合应答'回来了,已经回来了!'.5天黑的时候,先把孩子哄睡着,你抱她在房间里;让你妈或者你老婆在厨房水缸边(大点的水桶也行),从水缸里舀一瓢水再倒进水缸,一边舀一边喊:“**(孩子的名字),回来哟~~~”声音不用很大,你在房间里能听到就行;那边每喊一声,你这边就轻声的应一句:
“回来了哟~~~”连喊个三五分钟,喊两三天就会好了。6用一只碗,里面装上半碗清水,拿一根筷子用手立在水中,一边念人名——家中死去的亲属的名字,念到谁的名字,如果筷子立住了,就开始跪拜,请求这位亲属不要为难小孩子,然后把水和筷子一起倒在外面。7如果您的宝宝晚上睡着了时候,眼睛不是闭合的,而是半睁半合的,就是吓到了。一般老人都会拿上孩子的衣服,傍晚时分在家门口附近喊着孩子乳名说跟谁回家了。比如孩子叫小娜,由姥姥喊就说:“小娜,跟姥姥回家了啊”。
还有就是可以用珍珠粉和着羚羊角煮的水吞下,也是定惊的。但一般不要请神汉神婆,他们呢多是用朱砂画符后烧灰冲水给孩子喝下,朱砂当然是有定惊的效果,可对孩子肾功能和肝功能不好!
8晚上,让孩子躺在床上,你用一个小碗,装满小米,在孩子身上悬空端着转上几个圈子,然后,用手拍着床边,叫着“***,回来了”,叫上几声后,再用手拍一下地面,再拍一个床边,重复几次。最后,抱着孩子轻声说“***,回来了,***,回来了...”,让孩子睡下,明天一定会好。9知道栀子花吗?花开了以后会有结果子一样的东西,拿拿东西捣烂了,面粉调和起来。做成小饼。拿破布一条,绑在小孩的手上。就是面饼要绑在小胳膊上。就是手掌心对上来的小手臂上,我不知道这样描述你清楚不?然后就叫魂,半夜到村口就叫就可以了,叫孩子小名。叫他回来。第二天孩子的手是乌青的。10确认孩子受惊吓的地方,晚上,拿一件小孩的衣服,到事发地点,嘴里不停地说:**(小孩的乳名),咱们回家啦.然后回家,路上不停的重复上面的话.到你家门口,喊:**,回来啦吗?屋里有人代答:回来了.三遍.进屋,把衣服盖在孩子身上,睡一觉.11你带孩子到他第一次见到那个人的地方,时间无所谓,傍晚的时候比较好,但周围不要太吵杂,以免小孩子分神.然后就轻拍她的头,说一些安慰的话.重要的是语气要充满温柔,让她赶到安慰.话的内容主要是让她不要怕之类的,要点是要连续而且押韵.比如抚摸她的头发同时说'摸摸毛,吓不着'之类的.这些话不断重复就可以了。记住要点就是语气温柔,不断重复,让她赶到得到安慰.需要妈妈去执行,爸爸回避,最好是让你的孩子知道这是在给他'叫魂儿'.不需要隐瞒.要让她相信,她被吓着了,'叫魂儿'对她有帮助。12找一根针(新针)。一根红线,一根香,把红线绑住香,再穿到针里,然后在孩子睡觉头的位置扎在墙上,把香点燃,直到有香灰掉落就好了。13如果小孩子受到惊吓特别厉害,要带他或她到受到惊吓的地方,在地上画个圈圈,圈圈里写个十字,让小孩子站在那圈圈里,在那个受到惊吓的地方把魂叫回来。
不过,一般情况是不用这样麻烦的。我们的孩子若是夜里受惊哭泣,就是拉着小耳朵叫叫就好了。14在午夜12点后3点前,在宝宝醒的时候,需要宝宝配合,妈妈坐在床边一边唱一边拍床边:
妈妈:床帮神,床帮神,小孩儿没魂你去寻; 妈妈:远的你去找,近的你去寻; 妈妈:遇山你答应,隔河你应声; 妈妈:宝宝(叫宝宝的名字)回来吧;
宝宝:回来了(宝宝一定要及时应,如果宝宝太小还不会说话或配合可以让爸爸帮忙)再重复两次 妈妈:宝宝(叫宝宝的名字)回来吧; 宝宝:回来了 搞定!
15在太阳没有落山前,在宝宝的手脉处写上“白马大将军,晓魂快上身”十个字,男左女右。
第二篇:民间器乐与乐种
第四章
民间器乐与乐种
第四章 器乐与乐种
【教学目的与任务】、理解器乐与乐种的有关概念; 2、认识各种器乐与乐种。
【教学重点与难点】
器乐与乐器的有关知识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单元(2 课时)
第一节 概述
器乐与乐种的界定
器乐:是借助乐器的性能特征,结合演奏技巧的运用,表现一定意境的音乐作品。
乐种:历史传承于某一地域内的、具有严密的组织体系、典型的音乐形态构架、规范化的表演程式,并以音乐(器乐、声乐、吟诵)为表现主体的各种综合艺术、音乐形式,均可称为乐种。主要有纯器乐形式、综合音乐形式、综合艺术形式三种类型。
器乐与乐种的历史沿革
民族器乐是伴随着民族乐器的出现而产生的,因此了解民族乐器的历史就能更好地了解民族器乐的历史。
(一)远古时期:有鼓、磬、钟、朱、zhu、埙、yue 等。公元前 11 世纪的西周有记载的乐器就有 70 多种,仅有《诗经》中就有 29 种,根据制作材料分为八类:金、石、土、木、丝、竹、匏、革。这时期的器乐是诗、歌、舞合为一体的,作为诗、歌、舞的一种伴奏形式出现,到了西周,在大型的歌舞节目中穿插了一些独立的器乐段落。器乐在原始社会中主要与神话传说、求神祭祀、民间舞蹈、劳动生活等有密切关系;到了阶级社会,器乐除用于宗教、礼仪场合外,还供统治者娱乐享受。
(二)先秦时期的钟鼓乐队与古琴音乐、曾侯乙墓中钟鼓乐队:墓中有 124 件乐器—— 2 琴、12 瑟、5 笙、2 虎、2 排箫,建鼓、有柄鼓、小扁鼓、带环扁鼓各 1 ;编钟 64 枚,镛钟 1 件;编磬 32 枚。曾侯乙墓的编钟总域达五个八度,呈椭圆形,大多一钟发两音,相距小三度;墓中的编磬可构成三个八度以上的半音音阶。、古琴音乐: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其演奏形式主要有琴歌和琴曲两种。
(三)汉魏至南北朝时期的鼓吹乐与相和歌、汉魏的鼓吹乐:是汉魏时期的一种乐队组合形式,形成于秦末汉初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所用乐器有打击乐器与吹奏乐器,如排箫、横笛、笳、角、中鸣、长鸣、羌笛等。分为黄门鼓吹、骑吹、横吹、短箫铙歌四种形式。、相和歌中的器乐:汉代产生了一种新的音乐艺术形式相和歌,由唱者自己敲击“节鼓”,与其他丝竹伴奏乐器相配合,即“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后发展成相和大曲,在结构上形成了“艳、曲、趋或乱”三个部分;增加独立的器乐演奏,相和歌发展的另一倾向是音乐的伴奏部分逐渐脱离歌舞,发展为纯器乐的形式,称为“但曲”。独奏音乐的主要类别与特征
目前对乐器主要有两种分类方法,一是根据乐器发音的特性划分为体鸣乐器、膜鸣乐器、弦鸣乐器、气鸣乐器、电鸣乐器五大类;二是根据演奏方法分为吹奏乐器、擦弦乐器、弹弦乐器、打击乐器四类。
(一)吹奏类乐器 1、笛:我国古代把竖吹的“箫”称为“邃”或“笛”,约在南北朝时期笛箫才分称,称现在的笛为“横吹”或“横笛”。过去一直认为笛是汉武帝时张骞从西域(前 119 年)传入,如宋 * 旸《乐书》:“大横吹、小横吹并以竹为之,笛这类也。律书乐图云:横吹,胡乐也,昔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京。”但 1973 年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中(前 168 年),发现笛类乐器两只,比张骞早了近50 年,说明在张骞之前已有笛类乐器。
笛的形制主要有曲笛和梆笛两种。曲笛主要用于南方各乐种和昆曲的伴奏;梆笛主要用于北方的各乐种和梆子腔剧种的伴奏。梆笛管身比曲笛略细,音比曲笛高四度。笛子以第 3 孔音的实际音高定调,曲笛的常用指法是筒音作 sol, 其次是 re、do。
梆笛的演奏技巧主要有吐音(顿音)、抹音(滑音)、花舌音、垛音、历音、颤音等;南方曲笛常有的技巧有垫音、打音、颤音、涟音、泛音等。而在新的笛曲中,南、北笛曲习惯性的各种技巧已互相融合吸收。
(1)北方梆笛的主要代表: a、冯子存(1904~1987),河北省阳原县人,他的梆笛曲是在河北、山西、内蒙衔接地带所流传的民间音乐、地方戏曲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曲目有:《五梆子》、《喜相逢》、《放风筝》、《挂红灯》、《黄莺亮翅》等。b、刘管乐(1918-)河北安国县人,北方笛派代表人物之一,其演奏受梆子的影响,并采纳各家的特点。代表曲目有《荫中鸟》、《冀南小开门》等。
(2)南方笛派的主要代表: a、陆春龄(1921-),上海人,主要代表曲目有《小放牛》、《鹧鸪飞》、《中花六板》等。b、赵松庭:(1924 —),浙江东阳县人,他的演奏一方面吸收传统的演奏技术,同时又大胆地吸取南北笛曲的技巧,使曲笛的演奏有了新的突破。代表曲目有《三五七》、《早晨》、《姑苏行》等。、管:又称管子,古称“筚篥”(或悲篥、必篥等),由西域传入,北朝时期的石窟伎乐中已有了筚篥的演奏浮雕。隋唐时筚篥有多种称谓和形制,并广泛用于鼓吹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婆罗门乐、高昌乐、西凉乐、天竺乐、文康乐以及俗乐等不同地域的各种音乐组合形式之中,当时演奏名家有尉迟青、王麻奴等,宋代的鼓吹乐、教坊乐中都以它为主奏乐器,故有头管之称。主要分单管(有大、中、小三种)、双管和喉管三种管身木制,上端有苇制双簧哨片。常用的演奏技巧有吐音、颤音、花舌音、滑音、溜音、叠音、打音、垫音、鼓音、齿音等。代表曲目有《放驴》、《小二番》、《万年欢》、《大开门》、《江河水》等。、唢呐:俗称喇叭、大号、大笛等,历史上曾有唢呐、锁呐、号笛、金口角、苏尔奈、巴拉满等称谓。分为高音唢呐(海笛)、中音唢呐、低音唢呐三种。代表曲目有《将军令》、《大得胜》、《小开门》、《百鸟朝凤》、《一枝花》等。、笙:是我国古老的簧管乐器,早在殷代(前 1400 — 1122 年)的甲骨文中已有“”字,“和”即小笙。诗经中也有“鼓瑟吹笙,吹笙鼓簧”。笙和竽一直长期并存,宋以后竽在宫廷中的地位逐渐衰微,而笙则在宫廷和民间一直广泛流传。、少数民族地区还有葫芦笙和芦笙。葫芦笙流传于西南地区彝、拉祜、哈尼、佤、纳西、傈傈、怒、苗、黎等民族;芦笙流伟于西南地区的苗、侗、水、瑶、壮、仡佬等民族。、巴乌:流传于西南的彝、哈尼、傣、佤、布朗、苗等民族,其演奏姿势有横吹与竖吹两种。
欣赏: 笛子独奏《鹧鸪飞》
管子独奏《江河水》
巴乌独奏《月夜》
唢呐与乐队《百鸟朝凤》
笛子独奏《荫中鸟》
第三篇:叫魂读后感
历史激荡现实的回音
--《叫魂》有感
青教班 2012111139
李楠
读完《叫魂》,仿佛身临其境,却又无能为力。
《叫魂》是一部以乾隆盛世为历史背景,演绎的一场以巫术为载体的语言演变史,在纷纭繁杂、莫衷一是的社会文化中形成的一种毫无规则约束的异化语言--谣言。它植根于无社会衡量标准下“趋利避害”的生存本能中,其繁衍出的种种劣根,颠覆公序良俗,诱导国民通力合作,再次上演“君贵民轻”的历史悲剧。
文化冲突蕴育谣言。以汉代的引礼为法为起点,两汉成为法律儒家化的孕育期,而在东汉以后,佛、道两教乘虚而入,试图以道补儒的玄学大肆兴起。这种文化的掺杂与并存,并没有因为朝代的不断更替而销声匿迹,反被亘古不变的保留下来,足以显示其非凡的思想活力及其根深蒂固的思想魅力。这同时也在《叫魂》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在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以儒家思想为主,道家思想为辅的中国传统封建政治文化中,君主单向辐射的政治意识便利的将这种文化的兼容性拓展并延伸到各个领域,同时也使文化本身具有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得以传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验了国民自身所具备的素质和思辨能力,同时也增加了社会不稳定的风险。
在闭关锁国的乾隆盛世,文化失去了与他国竞争的旺盛生命力,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空无一物的文化框架,在儒家文化与玄学思想的不断冲突和交织中,文化本身的单一属性已分崩离析,充斥其中的是一种默认的混沌文化成为了“主流文化”。多元化的社会文化本身的不确定性,造成我们在诸多方面存在太多的因人而异,威胁已有的认知体系,以致我们人性本身的从善愿望都会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异化,处事经验在不断消磨的友善中积累,规避风险的意识和能力在不断提高中讽刺了一种掺杂荒唐与精明的社会文化价值取向。而谣言正是在投石问路中与这种“主流文化”殊途同归成为其所比拟的产物。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是个人
第1 页
共4 页
对本土文化的不自信和不认同。在“主流文化”横扫一切的窒息环境中,国民早已将对权利本位的追求转化为对主流文化的依附和取悦,以获取内心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在这种国民完全失去主动性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只能通过不断的认知结构重建来迎合社会所需以及依靠在不断社会化中所积累下的主观经验和客观规律来进行对常规事物的判断和抉择。
谣言盛于炒作。“谣言止于智者”普世价值观难道在诋毁《叫魂》中作为谣言传播媒介的平民百姓吗?答案是否定的。分析如下:第一,大众对高深莫测的玄学捉摸不透,但又深信不疑。“对于越模棱两可的事情,就越深信不疑”这种巴纳姆认知偏差也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在“模仿欲望”中所折射出的“斯特哥尔摩”效应。第二,根深蒂固的儒家文化。善念的唤起可以打破一切是非判断的标准。谣言的大肆兴起,其背后呈现的是平民的善良和质朴,他们以最单纯的方式传递彼此的善意,而在整个谣言案件审理的过程中,平民冠以始作俑者之名,处以凌迟之罪。以善缘起,以罪终结,最为软弱无力的阶级成为了整个事件的替罪羊--权力层层压迫过程中的制衡点。第三,民众更愿意选择在轻信中从众,在从众中明哲保身。正如勒庞在《乌合之众》所说:“一个社群总是容易受到暗示,并且非常轻信的,他们总是处于一种期待被人注意的状态中,所以非常容易受到暗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持有的激情,他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勒庞从理性的观点上完全否定了愚笨而轻信的从众行为,这在《叫魂》中与民众的轻信表现所造成的当时难以控制的局面不谋而合。但从不同维度看从众,其非理性化有待商榷。从个人层面上看从众意味着分散风险,降低损失,从统治者的层面看,百姓从众的本性更易于管理与统治。无论如何辩证看待这个问题,从众都是一种对自我与群体之间的理性博弈,在利益分配中寻求最大化的有效手段。
弘历,作为满人的一代君主,不甘心看到一代代的满人精锐被汉化,留下自己孤单影只,在不屑和排斥满人被汉化的政治意识下,透漏的不只是自身政权受到胁迫的紧张感,更是他在极力寻找自己的同伴党羽,以寻求自身的存在感与认同感。在面对弘历的苛责下,官员们的表现具有惊人的一致性,这又何尝不是渴望与追求从众所表现出的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欲望与诉求?这源于人类本身
第2 页
共4 页
所独有的群居动物世代繁衍,生存的生活习性,纵使它缺乏一些极具理性光辉与智者光芒的一些现代文明符号与特征,但它却有着难以摒弃的独特属性。来源于社会各方面的势力在这种“特殊属性”的吸引与号召下齐聚一堂合力炒作“巫术”谣言,致使全国大面积遭受谣言之害,这种在经历个人理性选择之后形成的从众非理性场面与“纳什均衡”有着异曲同工的巧合,这也就说明了从利己的目的出发,结果必将是损人不利己,炒作所搭建的乌托邦式理想意念始终将会在不堪一击中岿然崩塌。
帕森斯曾说“任何一种社会秩序都不是力图贬低人,而是使人文明,不是束缚人,而是解放人。权力,尽管容易流于滥用和需要许多控制,却是高度组织起来的社会所必不可少和称心如意的要素。”这体现出我们身上的奴性只有被教化、管制,人类才得以文明。在不同的社会秩序和社会规范中,我们的每一寸肌肤都在触碰着猝不及防的法律边缘,而提心吊胆,这也符合了我们对中国传统固有的家长制作风所培养出的“权威性人格”所表现出的绝对服从与奴性仆从的罪感心理特征。在天罗地网的封建君主专制的社会制度下,每一个臣民都是最高统治者支配权力的手段和工具。在这种甘愿为奴的社会文化中,我们选择了在刚需中扮演被勒索者,在社会失衡运行中扮演奉献者,在国家广施恩惠时甘愿成为旁观者,以致在我们痛并快乐着为国家的繁荣昌盛欢呼雀跃时,不免为我们自身的奴性色彩而略感伤悲。在被条条框框的社会规范约束中,顺从与反抗的碰撞点在移花接木中被发泄的淋漓尽致,他们对待谣言的叫嚣与痛恨并没有以真凭实据来据理力争,只是让自己在社会所冠以的罪名下寻找一点自尊与自我安慰。这样的动物性情感膨胀与社会秩序的混乱完全是认知上存在的谬误,而这一切归根于人治与法治并存的社会体系中,法治将永远不会逾越以人伦情感和道德规范为标准的人治,这也就意味着一系列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和社会的不平等将永远伴随着以自我救赎式的专制制度永远存在。
在读到《叫魂》的核心--君主与官僚制度之间的博弈时,体会的更多的是君王的痛苦与无奈。作为中国传统观念中绝对权威的拥有者--皇上。他所承受的权力压迫、政权威胁,在秘而不宣中推崇中国所特有的公认文化价值观-面子所带来的重重压力在与群臣的周旋中是如此的劳神费力,而皇权吞噬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则更是有利于个体在自我暗示中与世浮沉。其皇权背后的阴暗也证实了
第3 页
共4 页
最后弘历在无担当下,所体现的公平与爱民;在无证伪下,肆意卖弄的执着与正义;在各省的清剿中所凸现君主极高的政治敏感性也只不过是在君臣互相牵制与双赢中阻断国民共享资源、加速固化社会阶层所带来的咎由自取,这一切也只是面子的权力罢了。在江南视察中,凸显的地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增长造成的饥荒,地方官员的不作为极力讽刺了处于乾隆盛世的弘历心中所勾勒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理想意境,这样的落差感造就了弘历将不惜一切借助谣言惩治官僚制度的勇气与决心!圣明的君主权威与平民百姓的渺小卑微在官员条件反射下的审判与上报中呈现的如此鲜明,习得性无助的平民借以在潜意识中存在的经验积累完成了对谣言的编造,精明世故的官员在对弘历的上报中有选择性的筛选与剔除,被层层包裹的政治包袱与谎言欺骗包围着的弘历,如同一只笼中困兽,无从定夺,只能按部就班的执行应有的制度要求来彰显虚无的皇权尊严,在这里同时也显示了作为外来统治者骨子里本有的自卑与心虚在精心维护的满清政权和处处谨慎的摄理朝政中被展露无遗。
一个发辫竟然象征性和一个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这样以小见大的题材,也只能存在于法制与文明缺位的国度,也只有用一个外国人的理性眼光才能客观的进行审视、描述和评价,也只能出现在《叫魂》这样一个极具时代戏剧色彩又兼具现实意义的文章里。
面对《叫魂》,历史激荡现实的回音绵延不绝,此时澎湃的情感只能是“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第4 页
共4 页
第四篇:《叫魂》读后感
《叫魂》读后感
美国汉学家孔飞力笔下的《叫魂》讲述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全书共分十章,基本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至五章可归为第一部分,介绍妖术发生的背景;第六章至八章为第二部分,介绍清剿妖党的全过程;第九至十章为第三部分,是对全书分析的概括与升华性总结,揭示妖术案件背后的历史隐喻和内在意义。
“叫魂”可追溯至杭州的德清县,这也为作者后来对“江南忧患”进行分析起到了铺垫作用。德清县于乾隆三十三年修桥,一名沈氏农夫请求修建石桥的匠人在桥桩上粘贴一张写有人名的符,并通过敲砸来泄愤。匠人前往县里举报农夫,官府阮知县打了沈农夫二十五大板后才开释。这是清政府官方史料正式记载的第一例“叫魂案”。本来以为这不过是一个乡下农夫由于愚昧无知、迷信鬼神而引发的邻里治安的小事,谁知这样一件小的案子一经上报竟然成为此后系列惊天大案的起始点,也成为 1768 年席卷半个中国的“叫魂”事件的开端。
这场始发于江南地区的妖术大恐慌最终在官僚君主制的运作下席卷大半个中国。在各类妖术案件的影响下,百姓们相信术士、和尚能够通过衣物、头发施展法术控制他人的生命,并积极寻找自我保护的方法;皇帝则为了防止妖术的谋 反 和汉 化 的 阴谋,亲自下令清剿各地的妖术活动;而各地官员迫于皇帝的压力,也开始了大范围的妖术清剿活动……面对叫魂危机,普通百姓、官僚和皇帝都根据自身的社会阶层和知识文化背景,在各自的心目中构建了不同的故事版本以指导自身的行动。
1768年,一个被划入康乾盛世的年份,但在孔飞力看来这种盛世是一种“镀金时代”。官方的盛世生机勃勃,以江南地区为代表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除贱为良”的政策解放大量的劳动力。孔飞力提出一个问题:“在这个经济成长的时代,又有多少人根本找不到买主来购买他们的劳力?这些人又该干些什么?”地区发展不平衡、人口增长快等因素造成物价飞涨,剩余劳动力涌入江南地区,这些劳动力是“没有根基,来历不明与目的不明的人,没有社会关系的人,以及不受控制的人”,模糊的身份增添当地民众与官府的不安全感。孔飞力评价:“一些晦暗不明的观念会伴随盛世应运而生:它们也许并不涉及经济发展对于生存的无形威胁,但却可以肯定,它们把四处游荡的陌生人视为危险。”叫魂危机爆发时,无知的百姓的确相信这种超自然力量的存在,并且认为通过妖术可以控制他人生命,因此他们时刻保持着对外来人员的警惕和怀疑。书中第一章讲述了一个叫计兆美的德清人因喝酒过多、害怕被叔叔骂逃到了杭州,当地路人开始对他的口音起疑心。人群中有人高声喝到:“你是德清人,半夜三更到此,不是做贼,定是因为你们那里造桥,来到这里叫魂的!”同样在萧山,和尚巨成和净心在化缘的路上询问孩子姓名,便引起了孩子父母和周围村民的警惕和强烈不安。书中用“怒气冲冲”描述追上来的夫妇,而周围群众则大吼“在河里淹死他们”。简单的神态和语言描写刻画出群众面对妖术时的恐惧。群众对与叫魂妖术的恐慌与生存空间
日益缩小的社会环境也着紧密的联系。在资源稀缺的社会背景下,这些外地人构成了挤占生存空间的某种威胁。因此,最初百姓们警惕外来人员便也说得通了。
在整个叫魂危机中,各级官僚的行为表现也由消极处理转变为“积极”调查,“叫魂案”
刚开始出现的时候,江浙地区的地方官员其实不想把事件扩大,他们往往简单处理、草草了事。但在案件不断增多的形势下,这些官员不得不向中央汇报,结果消息传到中央,成为乾隆的关注焦点。在上级坚持要求对案件进行大力查办的形势下,为了彰显自身业绩,迎合上级指示,极力包庇甚至鼓励下级捏造冤案假案的地方官员不在少数。而当时伴随皇帝左右的一些大臣在处理“叫魂”事件时与地方官员不同,这些高层官员有着极为丰富的生活阅历,他们质疑“叫魂”事件的真实性,将之视为乡下把戏。
而对与乾隆皇帝来说,“叫魂案”发生在乾隆三十三年,即“康乾盛世”后期,四海升平,国势正盛。弘历似乎不需要面临叛乱等安全挑战,但是事实上却有许多隐含的威胁。由于清王朝是异质文化征服者的武力下建立起来的,这可能随时都会对王朝的合法性构成威胁。此外,早已腐败不堪的官僚体制也使得弘历感受到了威胁。各省官员也为扩张个人的权力庇护网络,举荐本省外的官员,这种结成朋党的做法使弘历发出“此等恶风斯不可不加以儆治”的感叹,他急需展开行动对这些威胁进行整顿,在整个帝国政治机制的运转中注入更多的专制权力。“叫魂”则为弘历提供了整顿官员腐败习气、解决“谋反与汉化”的契机。出于对“叫魂案”的怀疑,皇帝有理由通过各种渠道警示官员,达到严密控制官僚机构之目的。当江苏省未抓获逃犯且失于奏报时,弘历通过朱批斥责江苏巡抚彰宝对地方官员督饬不严;当常州知县报告未发现剪辫事件时,弘历批道“极为荒谬和不实”;当官员以辖区和职务界定来逃避责任时,弘历更是严厉地斥责他们怠惰的习性。利用“叫魂”危机向官员问责,不仅能够揭露早已厌恶的腐败习气,还能够强化他对官僚们的支配权力,防范谋反和汉化的危险,维持其最高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第五篇:读《叫魂》
读《叫魂》
关于作者孔飞力(Philip A kuhn),说实话,我并不了解,甚至之前不知道它是谁,也许是我知识面太窄了,也许因为我不是历史系的学生,以至于他如此的有名,我却不知道。那种惭愧感,就像政治系的学生,不知道韦伯或者阿尔蒙德。书的扉页对他有很详细的介绍,很多头衔,但是有一个就足够让人记住了“当费正清1977年从哈佛大学荣休后,孔飞力由已任教十年的芝加哥大学转回母校接替其空缺,任哈佛大学历史系和东亚语言文化系讲座教授。”好吧,我浅窄的知识面里,还是认识费正清的。关于此书——《叫魂》
叫魂,不管是在今天抑或实在18世纪,都可以认为是一种妖术,据说它是通过所谓的“术士”作法于受害人的名字、毛发或者是衣物,便可以至人发病或者死去,并取其灵魂精气,使之为己服务。貌似还珠格格中有类似的桥段:皇后党在景阳宫授出乾隆布偶,引得太后与皇帝大怒,小燕子与紫薇“被认定”为“白莲教”的刺客,两人被拖去慈宁宫“洗澡”——当然是大刑伺候。本书简单来说就是一本关于若干人参与叫魂案,官府抓人,审判,揪匪首的一系列案件的故事,不巧的是,故事的结果与还珠格格尽然雷同。
本书共10章,前8章叙述了“叫魂案”,后2章是作者“总结陈词”。前8章又可以分为2个部分,第一部分“各地叫魂案件发生”,主要表现在第一章“中国窃贼传奇”:“浙江德清县的石匠们”“萧山事件”“苏州的乞丐们”“胥口镇奇事”等几起叫魂案件以及地方衙门对这些事件的处理尤其是对“案犯”的审理。第二部分主要就是“破案”,也是全书最像小说的地方,故事铁荡起伏,“案犯”招供、翻供、供词反复;官员与皇帝在“求稳”与“速决”中挣扎;皇权的淫威与官僚体系的默契相互较量;正在社会在恐慌与不安中沸腾!当然,在作者超强“小说式”的叙述中,猴急又品性不佳的我,不时会骂道:“尼玛,可不可以快点搞清楚呀!”
也许是我egghead,非要找点东西,也许是这本”蜚声中外“的名著,必须有点涵涵,所以,我必须思考思考,而不是仅仅当小说读罢就丢。读此书以前,我对副标题: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表示过两点好奇。第一,1768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吗?也许我真应该问问学历史的同学,这一年像“万历15年”吗?不过,我没有问,幸好也没有问,它不过是弘历33年而已,也许因为这一年的妖术事件或说叫魂案件,它才登上历史。第二,妖术大恐慌,这是神马情况?在历史上真的出现过妖术吗?不会吧?这也太假了吧!不然的话,怎么就大恐慌了,而且还进入了孔飞力的历史书!
关于第二点好奇,可以明确是的,确实出现了妖术,不过是妖术恐慌,下至茅舍农夫,上至宫邸帝王。那么是神马情况,让这妖术横行全国,震动社会呢?全书从三个方面分别白描了老百姓、官僚以及乾隆皇帝对于叫魂案的反应,也正是这种反应,才酝酿了叫魂案巨大的影响力。
当叫魂妖术的谣言在地方上一传开,底层老百姓们脆弱的神经立刻绷得紧紧的, 唯恐自己成为妖术的受害者, 他们无法分辨谣言与真实,因为鬼神迷信本来就是他们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而他们的不安全感使他们变得更为神经过敏,对谣言他们宁信其有, 不信其无。所以猜疑、恐惧相伴而来。当他们辨不清真假的时候, 唯一可以保护自身的法宝就是拒绝外面未知的东西,依靠这种一刀切的做法, 封闭自己的生存环境,排斥外来的一切,尤其是那些一向不被人喜欢的流民群体。比如流浪的乞丐、化缘的僧道, 这一类群体四处漂泊,居无定所, 三五成群,沿门乞讨。流民群体的不稳定性的特征使他们走到哪儿都成为外来人,遭受当地人的躲避、猜疑,遇有风吹草动, 他们首先成为怀疑、打击的对象。甚至于社会成为发泄不满、解决报复、满足打击的新战场。
官僚阶层,是饱读诗书的知识阶层, 本来他们不会轻易地相信叫魂妖术。但是作为有身份的人即使不信妖术, 也不可能不担心民间妖术恐惧对地方治安可能造成的后果。无论于公(维持治安)还是于私(保住乌纱帽), 妖术和妖术恐惧对他们都构成一种威胁,使他们不得不认真对待。息事宁人者有之,屈打成招者有之, 欺君瞒报者有之, 并且随着皇帝态度的重视,一个小小的家庭纠纷演变为大江南北的刑事要案,成为考察官僚系统应对大事的参考指标, 而引起官场上人人自危、争相捉妖,只可惜无妖可捉。
与官僚阶层态度截然不同的是乾隆皇帝。在他看来, 所谓的妖术有着不同寻常的目的, 他把妖术的剪发与江南士子从来没有消灭的反清意识联系起来。“要命不要发, 要发不要命”具有代表是否臣服的国体标志的头发被剪,意味着什么? 对普通百姓来说, 术师的妖术威胁到的是灵魂与躯体之间的脆弱链接;而对皇朝的上层人士来说, 这种行为危害到的则是皇朝同上天力量之间的脆弱联系,在此过程中,存在于妖术与政治之间的联系将会清晰地显示出来。他相信有人正在利用剪辫妖术来煽动(汉)人们对清帝国的仇恨,妖术的威胁及其背後所隐藏的政治阴谋是挑起反满叛乱。
君主:真实与幻影;普通民众:权力的幻觉;官僚制度:谨慎的喝彩。(引用本书最后一章的二级标题)1768年,中国悲剧性近代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