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是党中央对加强新形势下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巩固和拓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成果的重要举措,是党的建设一项经常性工作。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在取得成效的同时,还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因此,努力探讨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及主要对策,是农村基层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根本性成效的关键。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三十多年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大地发生拉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农村体制的转轨,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中一些沉积深处的问题日益凸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各项工作常常处于矛盾的交织之中,加上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跟不上发展的步伐,使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一)农村基层组织争优工作进展不平衡,深度不够
一是争优工作主动性不强,宣传氛围还不够浓,群众对活动知晓率、参与率不高存在上热下凉现象,影响了活动效果;二是争优实质性措施较少,活动主题和载体不够突出,没有特色和亮点;三是存在就活动抓活动的问题,满足于常规标准,争优活动开展与中心任务落实结合不够紧密,没有达到以活动推动工作的目的;四是存在对活动缺乏工作热情,有应付推拖现象,存在“检查来了抓一下,检查走了就放下”的现象;五是没有推出真正有影响力的先进典型,争优示范点建设还有不到位的地方。
(二)农村基层党员争优能力不强,组织老化严重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普遍存在党员年龄偏大、青黄不接,文化偏低、能力偏弱而且男女党员比例失衡的现象,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部分党员已经逐渐成为农村发展中的弱势群体。以我所调查的隆福乡为例,全乡共有党员457名,其中男党员366人,女党员仅有91人,年龄最大的103岁,年龄最小的23岁。在这些党员中,45以上(包括45岁)的有359人,占78.56%,45岁以下的仅有98人占总人数的21.44%。高中文化以上165人,人占总人数的36%,高中文化以下292人,人占总人数的64%。年轻的党员常年在外打工,组织生活很少参与。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别农村党员党性观念淡化,甚至出现违法乱纪的现象,对党的先进性造成负面影响。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争优工作方法落后,不适应当前实际需要
有些农村基层党员干部不善于接受新事物,不善于学习、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经验和做法,习惯于传统思维,靠老经验老办法办事情,结果是“好心办不成好事”;而有的认为只要把上级安排的各项任务完成好就行,做传声筒,得过且过,工作按部就班,缺乏开拓进取意识,创劲不足、氛围不浓;有的缺乏处理新形势下农村各种矛盾的有效手段,工作中依然沿用“行政命令”的方式管理群众,工作方法生硬,致使群众不服,问题难解决,工作难开展。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下降,凝聚力低,战斗力不强
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社会管理能力不强,影响力下降,出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边缘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是办事无钱。在贫困的山区尤为明显,村级集体经济基本没有,农村村支部经费的欠缺,致使一些涉及修路、修桥、修渠、救济受灾农户等方面的利民之事,很难付诸实施,客观上降低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影响力。二是办事无力。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因为文化水平不高,又不善于学习,对党在农村的政策理解不深,致富能力不强,对如何在指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增效益、带领群众致富中创先争优显得心有余力不足。三是办事无人。由于村干部工资待遇低,工作
难度大,生活条件差,不仅留不住年富力强的能人,也难以吸引有志青年加入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变得有心无力。加上农村的现有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人只顾自己的田间地头,很少过问组织的事,再加上一些人放松了世界观的改造,理想信念动摇,参加组织生活的次数也就少了。这样的稀稀松松的组织生活,也严重消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很难在农民群众之间起到带头模范作用。
(五)农村基层组织培养机制不完善,后备干部培养力度不够,人才资源缺乏,备用脱节,后劲不足
据对隆福乡的调查发现,年青人大都在沿海一带打工。由于山区的贫困,有头脑的孩子都争着走出了大山,而留下来的却鲜有合格的。现有的经济状况和山区的落后面貌,严重的影响了山区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外打工的优秀青年,由于缺少了解,无法培养,很难充实到基层党组织建设中来,使山区的村级组织建设走上了恶性循环的道路。农村基层党组织创先争优也因缺乏了人才基础而变得有心无力。
(六)村干部创先争优缺乏内生动力
一是权责不对等,工作没激情。村干部是“芝麻大的官”,却承担着“天大的责任”,存在权小责大、权责倒挂的现象。加上群众不理解、不信任、不配合,致使很多工作难以顺利开展,损害了干部工作的积极性。二是给付失衡,工作没想头。农村基层干部责任大、任务重,而他们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不相称,村干部工资只有1000多元,生活难以保障。很多村干部觉得一年报酬还“不如一些外出打工的搞两三个月”,心里很不平衡。三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工作没奔头。对基层党员干部还没有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没有建立真正重视基层的用人导向。目前,除了对村党组织的评选表彰机制较为完善外,其他激励的手段不多,制度不够完善。与国家机关普通工作人员相比,村干部乏随着工作年限和工作业绩在经济上增资、政治上晋职的有效途径。目前尽管从村干部中招考公务员已破题,但是政策还不够完善,力度不够大,条件也相对苛刻。四是保障机制不健全,工作没盼头。大多数在职村干部已人到中年,几十年来默默无闻地为村里做了大量的工作,有的甚至累坏了身子,而相应的保障体系却并未建立,存在着病无所医、老无所养的情况。这些都影响了基层党员干部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对策及建议
组织开展好创先争优活动,是全乡各级党组织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必须认真总结和借鉴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经验和做法,强化组织领导,狠抓措施落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求真务实的态度,真正把创先争优活动
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要在促进党组织引领上发挥作用,营造浓厚舆论氛围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引领者和实践者。要紧紧围绕新形势新任务对党领导农村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进一步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创新党组织设置模式,改进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要充分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和引领带动作用,不断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帮助农民最大限度增加收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良性互动。同时要注重总结有特色、有成效的经验做法,深度挖掘和宣传报道一批能够反映全乡农村党组织创先争优活动成效、体现广大党员创先争优风貌的生动事例,并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培养树立一批事迹突出、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先进典型,以“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领广大党员,营造学先进、比先进、赶先进的浓厚氛围,推动创先争优活动由点到面、由党内到党外开展。
二要抓源头育后备,加强培育党员后备战斗力量,在提高党员干部致富带富能力上求突破
党员队伍是基层党组织的主体。农村党组织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有本领、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的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
针对村干部后继乏人的严峻形势,要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要求,不断改善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基层组织功能,坚持从源头上抓起,对外出务工优秀青年,采取结对和定向的方式进行跟踪培养,注重从农村优秀青年和致富能人中发展党员。同时制定后备干部的培养管理制度,采取动态管理、定期培训、实践锻炼、年终评议等办法,定任务、压担子、增才干、促成长。既筑牢了创先争优的思想基础,又提高了自身素质和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同时要以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为契机,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把一些公道正派、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两委”班子中,逐步实现村级组织从“有人办事”向“有能人办事”的转变。要继续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整合培训资源,丰富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不断提高农村党员能力素质与致富本领。要健全完善农村党内关怀帮扶机制,帮助老党员、生活困难党员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并通过政策引导、资金帮扶、项目支持等措施,鼓励和扶持农民党员在带头创业、带领农民共同致富中创先争优。
三要选能人强班子,抓培训提能力,充分发挥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坚持“一好双强”选人标准,按照“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强化以发展为核心的用人导向,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结合“一村一个大学生村官”的
政策,把熟悉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明白人”,干给群众看、领着群众干的“能干人”,善做群众工作、甘愿吃亏、甘心奉献的“热心人”和大学生村官选进村领导班子。不断改善党员干部队伍结构,增强基层组织功能。把教育培训作为建设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的重要环节,着力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带头人能力素质。采取“请进来教、走出去看、集中学、专家讲” 等方式,以现代远程教育、“理论大讲堂”、“田间课堂”、参观考察为重要手段,精心设置学习内容,大力培养致富先锋,引领农村经济发展。支持和鼓励村干部积极参加自学考试、电大、党校等学习,大力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学历层次和文化水平。既筑牢了创先争优的思想基础,又提高了自身素质和引领发展、服务群众的能力。
四是积极搭平台促发展,围绕中心工作任务落实,激发创争内生动力
创先争优与中心工作融为一体才有生命力。当前,农村经济正处正处于夯实基础、调节产业、蓄势转型、整体推进、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的关键时期。农村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各农村党组织要在认真开展党性教育、岗位奉献、服务群众、亮牌示范、组织创新五大活动的基础上,紧贴自身实际,围绕中心工作,以解决问题,尤其是解决党员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突破口,以党组织和党员
发挥作用为目的,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以村级活动场所、产业党组织、党员双示范、升级晋档活动为载体,立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生态治理、民生改善等重点工作,与“千名干部进千屯访万户” 察明情、听名声、解民忧、惠民生主题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乡进程中创先进、争优秀,真正把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动力。
五要抓机制促长效,提升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等要求,结合山区各乡镇实际,规范考核内容和评定标准,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组织考评与个人述职、民主评议相结合的方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奖优罚劣、干部任用和评优评先等重要依据。对目标考核实绩突出、作风优良、群众拥护的村干部,要及时宣扬、表彰,并给予相应的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在从村干部中招考公务员时要作为重点考核内容;对目标考核成绩一般、管理能力不强,在群众中缺乏号召力的村干部,对其工作分工或职务要及时进行调整;对目标考核差,工作中不作为或乱作为,群众反映问题强烈的村干部,要敞开出口关,坚决劝其辞职或免职罢免。要通过对村干部进行目标管理和
目标考核,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劣者下的用人机制。
六要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上求突破
创先争优活动要长期开展、不断深入,关键在于科学有效的机制作保障。要把强化制度建设作为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建立健全了村干部管理、养老保险、离任补贴、考核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确保了村级组织各项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运行和创先争优活动的深入开展。
各农村党组织要及时将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总结提炼,并上升到制度层面,指导活动经常化、科学化开展。按照简便易行、务实管用的原则,建立健全一整套规范科学的考评体系,切实发挥考评导向、激励和监督作用,努力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进展有序、务求实效的工作机制,确保活动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开展,不断激发党员干部队伍的生机与活力,切实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第二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罗 文
近期,我们深入到全南县龙下乡等地的农村,通过召开党员座谈会、村民座谈会、乡镇机关干部座谈会和走访农户等形式,就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如下:
一、有些村级班子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能力较弱
1、号召力不大。在座谈会中,有些群众认为村干部无多大作用,可有可无,号召不了群众。分析其原因,一是村干部待遇低。有的乡镇村干部每月只领到二百多元的工资,待遇太低,容易被村民瞧不起,很多人都不愿当村干部,要选一个好的村干部就更难了。二是少数班子成员不团结。班子成员之间不相互补台,而是相互拆台,各唱各的调,互不买账。三是有的村干部私心重。表现为没有为民办实事的思想,总想从公家中捞一把,影响了党在基层的形象。目前,龙下乡现在就还有2个村的支部书记没确定,还有一个村的支部书记正在接受纪检部门的经济审查。
2、为民办事的能力不强。在农村,水利、道路是群众最关心的事。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几乎每个村的群众都说到水、路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又常年得不到较彻底的解决。如龙下乡上湖村群众说,村里总是没钱修陂圳,经常种已下,水没来,常年如此,许多群众对干部失去了信心。
3、“领头人”的威信不高。作为村级班子的“领头人”——村支部书记的能力不强、没有威信,是造成班子战斗力、号召力不强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党员、群众认为,一个村班子的好坏与支部书记的能力强弱有很大关系。在龙下乡,家庭年纯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的村党支部书记屈指可数,而且子女出外打工的收入占了80%以上。年富力强,有本领、能力强的人绝大多数已外出,对村级班子的建设造成了很大影响,这也是班子威信不高、战斗力不强的根本原因所在。
二、相当部分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呈弱化趋势
调研中很多群众反映,现在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的甚至不如一般老百姓,有的党员甚至不参加如修路、修陂圳等公益活动。分析其原因,一是农村党员老龄化严重。以龙下乡为例,现有农村党员203名,平均年龄达53.3岁,其中55岁以上的85人,占42 %;54-36岁的82人,占40%;35岁以下的36人,仅占18%。二是中青年党员外出的多。据调查,龙下乡54岁以下的党员中,近70%都外出打工、经商了。三是农村党员“两缺”(缺技术、缺经营本领)现象普遍。龙下乡的种养大户、经销大户中,党员不到10人,许多农村党员家庭年收入低于村平均水平。
三、村集体经济普遍很薄弱
原来我县山林竹木资源丰富,大部分村集体每年都有几万元甚至更多的经济收入,但目前,山林竹木资源已被利用,尤其是国家取消农特税以后,村集体经济收入明显减少,现在每个村实际收入平均不足1万元。极其薄弱的村级经济,连解决村两委班子运转都困难重重,想要为群众办实事就更难了。其实,许多村委班子也在谋划为村民多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可就是没钱,就连修陂圳也难于彻底修好。薄弱的村集体经济也影响了干部的积极性。“没钱当村干部很难”,不仅村干部这样认为,就是一般党员和群众也这样认为。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必须结合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培两带”和“农民知识化工程”等活动,切实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农村全面实施农村党支部书记“能人化”、农村党员“技能化”、农村产业发展“协会化”三大工程(以下简称“三化”工程),积极提倡“能人经济”、“协会经济”以顺应农村发展的要求和趋势。
一、强班子,书记“能人化”
无论是干部,普通党员,还是一般群众,都认为村级班子强不强、能否发展经济、能否多为群众着想办实事,关键在于有没有一个有能力的村支部书记,这
也是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就全县而言,能称得上“能人”的村支部书记估计不会超过10人。因此,利用2、3年的时间,积极推行以农村支部书记为代表的村级能人班子建设,才能打造好“火车头”,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进程。
书记“能人化”的具体要求体现在:一是带头致富能力强。熟练掌握1-2门种养实用技术,懂管理善经营,捕促市场信息能力强,拥有1-2个种植或经营项目(基地),家庭年纯收入达到4万元以上。二是带领群众致富能力强。能联系群众30名以上,确定村级经济发展主导产业1-2项或带出一支创业队伍;有适合本村实际的经济发展组织模式,在技术、信息、销售等方面为村级经济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或有组织地输送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千方百计抓好以水利、道路等为主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建设班子的能力强。班子团结一致,战斗力强,能积极完成上级各项任务,努力解决群众关心和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办事公道正派,群众拥护;不断加强学习,提高素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班子自身建设好,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四是抓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强。村支书要带领村级班子一班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结合本村实际,在带领农民致富的同时,认真研究选准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在管好现有项目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增加新项目,如可选择林业、矿产、水等资源开发型,或引进本地能人或外地客商办厂等,争取每个村有一个较固定的企业或实体,力争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五是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能力强。熟悉基层党务工作,尤其是规范化发展党员工作;善于在农村党员中开展“双富十带头”、设岗定责、“三培两带”活动,积极发展农村青年能人加入党组织,不断改善农村队伍结构,增强活力;能充分发挥民情110和党员帮扶基金会的作用,使其健康运行并不断发展壮大。
实现书记“能人化”的两个途径:一是通过“三个培养”,把党员中的能人培养成村组员后备干部,从中重点培养支部书记接班人。二是对思想素质好的培
养对象,重点进行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市场经济知识方面的培训和引导,使其不断增强发展经济的本领。
二、注活力,党员“技能化”
农村党员先进性弱、活力不强,没威信,主要是因为缺少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条件,在农村突出表现在没技能、不懂经营。自己的生活水平都比一般群众低,怎能有威信?怎能发挥先进性?在座谈中,很多党员都谈到了这个问题。因此,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首先必须全面实现党员“技能化”。只有通过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农民知识化工程才能得到全面实施;只有提高农村党员的双带致富能力,才能更好发挥其先进性,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必须把“技能化”当作除思想政治条件外的首要条件,从源头上实现党员的先进性。在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中,要积极组织、鼓励、支持、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带头参加县、乡、村兴办的农民知识化工程培训和农函大的学习;带头选择1-2项适合自身实际的产业或就业项目进行针对性强的培训学习,并能在1-2年内取得劳动人事部门颁发的培训合格证或资格证;带头创办致富基地或选择就业或经营项目1-2个(项),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做学以致用的模范,从而切实增强双带致富的能力和本领,激发广大农村党员的先进性,加快农村奔小康的步伐。
三、兴经济,产业“协会化”
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如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走上产业化发展道路,协会是一个有效的载体,它能实现农村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和特色化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要积极引导、组织,争取在一、二年内每个村都组建1个以上的产业协会。可按照入会自愿、引导发展、信息技术等资源共享、统一生产经营的原则,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组建。在组建时可按产业(行业)跨行政村组建,也可按行政地缘属性组建。协会要在村党支部的引导下,逐步向市场化的经济实体发展,形成具有法律地位,能把生产经营各
个环节统一起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中介组织,成为农民生产、经营、信贷、保险等的“绿色通道”。城厢镇黄埠村的蔬菜协会虽然还不够规范、完善,但其发挥的作用是有目共睹。龙下乡目前基本上形成了蚕桑、果业、竹木几大主导产业,要使之走规模化、集约化的产业发展之路,组建协会,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
作者系中共全南县委政策研究室 罗文
第三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 要:农村基层组织担负着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责任。如何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是当前需要认真探讨和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广州市白云区从基层党(政权)组织建设、集体经济组织建设以及村民自治组织和制度建设上入手,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服务力和发展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问题与对策;广州市白云区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15)03-0062-05
农村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基和关键。农村基层组织担负着凝聚人心、服务群众、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重要责任。随着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农村党(政权)组织、集体经济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等基层组织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的压力和挑战。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做好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进一步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服务力和发展力,是当前我们需要认真探讨和迫切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广州市白云区农村基层组织概况
广州市白云区东邻黄埔区,西靠佛山市南海区,北接花都、从化区,南连天河、越秀、荔湾3区。区域面积795.7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22.27万人,其中户籍人口83万人,外来人口140多万。白云区下辖18个街道、4个镇,118个村民委员会和48个街道集体经济组织共166个基层组织,90%以上的基层组织总体情况较好。
(一)基层党(政权)组织
2013年白云区有基层党组织1886个,基层党员42701人,基层组织“两委”干部1128人,其中交叉任职的591人,占“两委”干部总数的53%;书记、主任(社长)一肩挑的130人,占“两委”干部总数12%。白云区“两委”干部特别是主要负责人集中于40至60岁这个年龄段,大多数“两委”班子是老中青结合,队伍活力有所提升。白云区“两委”干部以高中、中专学历为主,大专以上学历的干部日趋增多,文化水平逐步提高。不少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经济头脑敏锐,为村办实事意识强烈,带领村民致富的热情高。
(二)集体经济组织
村和经济联社班子思路清晰、敢干会干,按照政府在规划、产业上的导向指引,依托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走出了一条发展特色支柱产业的新路子。三元里经济联社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全力打造国际化高档次的皮具、化妆品等专业市场;棠下经济联社以中韩建交20周年为契机,将远景路打造成富有韩国特色的商业街;钟落潭镇长腰岭村着力打造裘皮产业,引导村民逐步做大,实现规范化、规模化经营,现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水貂碎料加工基地;黄石街马务社区近年来大力推进旧厂房、旧工业小区的改造升级,积极促成农博馆、国际单位、中海联8立方等项目的建成,连片打造了创意产业集聚区。
据统计,2013年,白云区118个村、48个街道集体经济组织集体经济总收入约40亿元,平均每个基层组织年收入2000万元以上。其中三元里、永泰、槎龙、联边、棠溪、望岗、萧岗、沙凤、朝阳共9个基层组织年收入在亿元以上。排名第一的三元里经济联社年收入达到4.57亿元,2663名社员人均收入约17万元,人均股份分红达到4.96万元。
(三)村民自治组织
近年来,白云区坚持加强党对基层工作的领导,探索出了一条以党组织为核心,党组织、村民委员会(经济联社)、集体经济组织“三元”共治的模式。在推进“四议两公开”工作中,要求所有基层组织重大事项,必须由党支部或党总支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提出初步意见,然后提交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决议,从根本上保证了村党支部在领导本村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经过不断的实践、修改和完善,各基层组织基本上都建立完善了“两委”联席会议、村务和财务公开、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三资”管理、党的建设、组织生活等有关制度,在实践中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基层民主自治和党风廉政情况的好转。2012年白云区推行了街道集体经济组织管理改革工作,经济联社“三资”管理平台运行良好,实现了集体资产管理新模式,做到了家底清、管得住、效果好,大大提升了群众对基层组织“两委”班子的信任。
白云区规定村、经济联社大额开支在“两笔会签”(村委会或联社主任、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或民主理财小组组长)后须经党组织书记签名,党组织不同意的大额开支,交由村民、社员代表大会研究确定。同时,实施村账镇管、社账村管和“印鉴分离”等制度。在镇设立“农村会计代理中心”,配备专门工作人员代理各村会计账目。各村将社账纳入村统一管理,由村会计负责统一记账。社的印章由村统一保管并实现村、社“双锁”制,形成互相制约的监督机制。
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不足和短板,长期形成的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出来。
(一)基层党(政权)组织战斗堡垒不硬
白云区基层“两委”干部中,存在着年龄结构失衡、老化趋向。太和镇北村、头陂、和龙、米龙、南岭、柏塘等村的党支部书记,已连任数届,面临退休,却没有合适的接班人;景泰街柯子岭村班子10位成员中最年轻的已有52岁,平均年龄达到55岁。
部分基层“两委”干部思想松懈,墨守成规。基层组织“两委”班子存在对基层组织建设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不重视等问题,使得村社工作比较被动。有的村“两委”干部对工作要求不严,标准不高,面对工作出现的各种矛盾和困难,畏难情绪严重,工作主动性差,思路不多,措施不得力,在贯彻落实上级重点工作时打折扣。有的同时经营企业,将过多的精力投入自己的产业,对勤政有很大影响,甚至出现晚上应酬活动过多,白天不见人的情况。
基层“两委”干部的能力水平参差不齐。白云区农村基层组织凝聚力、号召力、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开始凸显,并成为限制村(社)集体经济组织发展的“瓶颈”。由于“两委”班子能力有限,领导能力、管控能力和驾驭能力不足,工作机制运行不完善,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局面较差,“两违”、信访问题隐患较多。有些“两委”班子甚至内部不团结,严重对立,村社管理混乱,上级交办的重点工作任务难以开展落实。今年初进行的两委换届选举中,全区有15名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因为缺乏进取精神,工作不积极,政绩平平而落选。
(二)集体经济组织发展不强
白云区集体经济组织整体发展并不平衡,还存在效益不高、思路不清、人才缺乏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基层组织的良性运转。
1.集体经济组织之间及内部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农村与街道集体经济组织之间不平衡。从年收入上看,街道集体经济组织的经济规模明显高于镇区农村,年收入超亿元的均为街道集体经济组织。钟落潭镇共37个村总收入仅为4794万元,黎家塘村等3个村低于20万元。而三元里街三元里经济联社年收入达到4.57亿元。村集体收入不高直接影响村“两委”班子的运作,江高镇1/3的村集体收入不够支出,在加强公共管理、改善村民福利等方面能够发挥的作用不明显。另一方面,村级组织与社级组织之间发展不平衡。白云区部分村的集体土地和物业登记在经济社一级,需要靠经济社上交管理费来维持运转。“两委”班子因在经费上受制于经济社,对经济社的掌控力、领导力不足,使得有些工作在经济社一级得不到推进和落实。
2.集体经济发展效益不高。大多数村和街道集体经济组织的收入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严重依赖物业出租和土地出租。柯子岭经济联社近8成的收入依赖物业出租收入;均禾街各经济联社在集体土地开发后,由原来耕地转入耕屋,以出租屋收入为主。一旦土地开发建设完毕,集体收入就没有了可增加的空间,可持续发展动力严重不足。单纯以物业出租为经济发展方式,极易引发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等不法行为的产生。入驻企业以劳动密集型、简单加工的低端产业为主,仍处于“小散乱”粗放式发展方式,给政府在劳资、打假、食品安全等工作方面带来巨大社会管理压力。
3.集体经济发展思路不清、人才不齐。村社中有人认为,集体没有有形资产了,加上有事难议、议而不决现象普遍,发展经济所需的土地、资本、劳动等要素也不具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找不到出路和增长点。绝大多数村社集体经济组织既缺乏懂得现代农村经济管理的专业人才,又缺乏经济发展急需的科技人才。在一些村社集体经济组织中,存在着决策拍脑袋、发展思路不清、无视集体财产流失、忽视市场经济规律、产品科技附加值低、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弱等现象。
(三)村民自治和制度建设效果不佳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了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党支部与村委会之间的关系、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关系,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尚不完善,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形同虚设,党支部不具备统领全局的核心作用,有些村的党支部丢了主业而困在繁杂的事务当中,村委会的作用不能得到正常有效的发挥,有些村的村民自治变成了“村委会自治”甚至“村主任自治”。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迅速推进,群众渴望管理集体事务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白云区各村旅外华侨多,接受外界新生事物比较快,民主和维权意识日益增强,广大农民(社员)表现出空前的参政热情。但是,另一方面,在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中,以宗族宗派为基础而形成的宗族势力在白云区一些农村重新抬头和蔓延,宗族中少数不法分子将个别人的利益与宗族群体捆绑,利用宗族情感,煽动本宗族以群体对抗形式,与其他群众发生冲突,直接影响选举工作。
目前基层组织制度基本完善,但制度的执行主要靠“两委”班子的自觉性,仍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部分村、经济联社包括经济社在“三公开”、民主管理上还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经济合同签订、财务管理、“外嫁女”问题等方面存在的漏洞和不足,容易引发群众对合同、财务、集体土地、“外嫁女”等问题矛盾的上访。依据《合同法》,物业租赁期限最长为20年,但是有的村社合同的租赁期都长达25年,乃至30年。还有少数村社无视《土地管理法》,违规租赁集体土地。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导致不少集体所有制财产流失,极少数“两委”干部公饱私囊,贪污腐化。2013年,广州市纪委指导开展重点整改工作,查办白云区81名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其中大部分为农村基层干部。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对策
白云区地域广、面积大,城、乡和城乡结合部三种形态突出,经济发展、人口结构、城乡建设、社会服务管理都有较大差异,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既要在整体上统筹谋划,在加强基层党(政权)组织建设、集体经济组织建设、村民自治建设等方面制定统一政策和刚性制度,又要兼顾不同村社的历史性、差异性和特殊性,坚持分门别类,一村一策的工作思路,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一)加强基层党(政权)组织建设,解决战斗堡垒“不硬”的问题
村“两委”班子是村社的“领头雁”,是贯彻执行区委、区政府决策部署的骨干力量。因此应从抓班子、抓队伍入手,提高村干部综合能力和工作水平,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制定激励措施,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
一是提升村社干部整体素质。继续推进村社“两委”干部“三会”(会讲话、会开会、会办事)全覆盖培训,以提高经济管理、社会治理能力为重点,增强基层干部依法高效履职的意识和能力。以筑牢思想防线为着眼点,加大村级干部的思想政治和法纪知识教育,提高政策水平、法纪意识和廉洁自律意识。针对白云区部分村社干部年龄偏大、学历偏低问题,着力建设一支以书记主任为带头人、“两委”干部为主心骨、本地大学生村官为生力军的年轻化、知识化、梯次化干部队伍。建立“两委”班子后备干部库和人才库,为村社换届储备候选人才。
二是进行组织统筹调配。根据基层党组织分类定性结果,对不胜任现职的党组织书记,及时进行调整。对不履行职责、群众反映较大的村委会、经济联社负责人,按照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启动罢免程序。对于工作薄弱村,应下派得力党员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帮助整顿。2013、2014年白云区抽调全区各单位166名优秀年轻干部下基层挂职,成效明显。驻村干部利用各自资源,发挥优势,想方设法为基层办实事,做好事,得到了群众的热烈拥护支持。今后要继续把该项工作长期开展下去,并逐步完善,打造成基层组织建设的亮点工程。
三是优化党组织设置。白云区一些村社党支部过于庞大,有的党支部党员人数达100多人,不利于党组织的管理和发展。可以先推行改革试点,对党组织战斗力较强、干部队伍有保证、条件成熟的村社党组织进行升格,成立党委或党总支,推进在村(居)经联社和经济社中建立党支部,并将经联社党支部和经济社党支部纳入“两新”党组织管理范畴,实现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延伸到最基层,加强对经济组织的监督和领导。
(二)强化村民自治组织和制度建设,解决民主监督“效果不佳”的问题
农村、转制社区发生的问题,很多是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和外部的监督,使少数人有空子可钻。为此,要进一步完善基层组织建设规章制度建设,从制度上管住、管好村社干部。
一是规范“三资管理”。“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是村社集体经济的“命脉”,是群众上访投诉最多的领域,“三资”是否公正、公开、高效管理,关系到基层能否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继续完善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平台、农村集体经济财务监管平台建设,深化区交易中心、镇“三资”服务中心(街道联社交易站)两级平台建设。凡是新增、减少、变更的资产必须及时公布,实现资产交易和财务管理实时在线监控,让群众清楚明白。同时将两个平台的建设情况作为考核街镇和村社干部的重要指标。江高镇建立了大额资金使用异动预警机制,与农村商业银行签订《村社金融服务合作框架协议》,对每天支取5万元以上,每月累计50万元以上的资金流向实行动态管理和实时监控。
二是规范“两委”工作运行机制。理顺村“两委”关系,实行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着力解决少数村组织和村委会“两张皮”、“两委”班子不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不强等问题。坚持“一村一策”,分类实施,因村而异扎实推进完善民主监督机构、健全民主公开工作制度、创新民主议事机制、建设民主公开平台等四项工作,形成公开到位、沟通到位、监督到位的基层民主工作新局面。强化村党组织对村集体经济的监督,凡是没有经村党组织讨论同意的村社大额开支、重大事项开支一律不得列支。同时,在有条件的村社推行“政经分离、政社分离”,让基层党组织回归党建主业,自治组织回归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能,集体经济组织回归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职能,避免基层干部权力高度集中。要积极引导村社将有关“两委”工作运行的制度规范,写入“村规民约”,并明确考核奖惩。
三是严格管理党员队伍。严把党员“入口关”,优化党员队伍质量,探索引入发展党员竞争机制,多种渠道发展年轻优秀党员,如学习南海做法,开展“实名推优”工作,将发展党员关口前移,对考察入党积极分子,通过笔试、面试实行公开选拔,变发展党员工作“内部讨论”为“公开选拔”,接受党员群众监督,从制度上预防发展党员中“近亲繁殖”、“论资排辈”和“暗箱操作”等问题。对党员、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实行量化测评,将党员志愿服务村社活动情况纳入党员考核评优工作,实现考核由“理论层面考核”向“服务层面考核”的转变,切实提高党员的服务意识。
(三)加大政策、经济帮扶力度,解决集体经济组织“不强”的问题
白云区基础薄弱、集体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村仍有相当一部分。对于这些非主观原因造成的后进村,要采取积极的帮扶措施,保障其维持正常运作,帮助其发展经济,从而改善整体村社面貌。
一是落实经费保障。要加大基层党建工作的财政支持和帮扶力度,适当提高经济发展薄弱的村社党组织工作和活动经费,保证基层党组织日常活动的开展。全面落实村党支部书记报酬待遇,合理确定其他村干部报酬待遇,不低于上当地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对集体经济薄弱村、入不敷出村的“两委”干部,适当提高生活补贴。
二是落实政策和规划扶持。农林、水务、财政等部门要将涉农资金和项目向村级集体经济倾斜,并向上级部门争取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奖励资金。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延伸农村服务链条,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加大对村社集体经济组织信贷支持力度。鼓励本地企业对集体经济薄弱的村开展帮扶,开展村企合作。对于不适宜发展工业的农村,农业部门要进行引导和规划,充分利用当地特色资源,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生态观光农业,扩大农业产业链,大力开展农产品深加工业,创建农产品特色品牌,拓宽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来源。
三是落实环境综合整治。对薄弱村社和典型后进村,按照经济发展、村容村貌、社会服务管理、“两违”和制假贩假、综治信访维稳、“两委”班子建设六个方面进行环境综合整治,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软环境”。政府要将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延伸,并适当向集体经济薄弱的村社倾斜,重点完善供水供电、教育、医疗、交通、环卫等基础设施,为经济发展打造便利的“硬环境”,保证村社的良好运作管理。景泰街柯子岭经济联社开展市场周边环境整治活动,建立巡查监管长效机制;人和镇岗尾村对旧文化中心进行优化升级,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
总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创新基层党建工作,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强化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强化党(政权)的组织建设,必须强化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必须强化村民自治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全面推进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共荆门市委组织部.关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考[J/OL].http://.[2]杨大荣.以基层党组织创新引领农村治理创新的路径探
析――以四川省大竹县庙坝镇为例[J].党史文苑,2015(6).[3]郭秀丽.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
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2).[4]郭晓开.城乡一体化基层党建研究――以鹤壁市山城区为
例[D].开封:河南大学,2013.[5]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
见[J/OL].明网――光明日报,2014-05-29.(责任编辑:肖训生)
第四篇:浅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浅谈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和
对策
摘要: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关系到农村基层人心向背的一项大工程,是关系到农村基层各项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是关系到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能否实现的重要前提。基层党组织能否健康、稳步成长,牵引着农村建设能否有起色。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一个战斗力强的基层党组织,是带领农村开拓创新、继往开来的组织保障和政治基础。
关键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困境,对策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处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落实,关系到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建设,源泉在基层,活力在基层,重点也在基层。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要“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动其他各类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村经济、保持农村稳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农村稳,则全局稳;农业丰,则人心定;农民富,则小康成。而这一切,从根本上说,则取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1、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政治发展的“动力源”。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历届中央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任务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六十多次提到“民主”的字眼,这足见中央对加强人民民主建设的高度关注。近些年来,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这渐渐成为农村建设的重大政治课题。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关键在于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只有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才能够带领广大的党员和农民群众沿着正确的方向,为推进我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深化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农村政治制度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持。
2、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护航船”。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建设和谐农村,巩固党的执政根基的根本途径;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农村基层党组织为
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农村有句俗话:“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结合本地实际,确定了当地的发展路子,基层党组织在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兴办各种经济实体、协调各方利益关系、化解群众矛盾纠纷、优化市场投资环境、开拓拓宽投资渠道、吸引外来投资资金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3、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领路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代农村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关乎八亿多农民福祉的农村建设部署,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有一支坚强有力的“领路军”,农村基层党组织正应是走在这支队伍最前头的“领路人”。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该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当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决策者、组织者,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4、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科技发展的“生力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要进步、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都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注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必然应成为农村科技发展的“生力军”。基层党组织应重视科技对推动农村发展的巨大作用,深化改革,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并将其武装到农村管理、农村发展当中去,让科学技术在农村建设中发挥最大效益,成为农村发展的巨大推手。
5、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方向标”。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文化发展的“方向标”。基层党组织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完善文化制度,重视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素质,活跃文化氛围,创建文化场所,丰富文化活动,用先进文化武装头脑,用先进文化指导基层建设,用先进文化促进基层发展。
6、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农村其他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心骨”。农村事务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必须紧紧依靠基层党组织这个“主心骨”,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支撑农村各项建设的“脊梁”,只有“脊梁”直了、硬了,才有可能撑起繁重的枝枝叶叶;只有“脊梁”通了、顺了,才有可能为顶头的枝枝叶叶输送养分。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中存在的主要困境和问题
1、农村党员结构失衡,年龄老化现象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区域间人员的流动性,农村地区中青年劳力外出寻求发展机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留守在家的以妇女、老人和小孩为主,被称之为“386061部队”,造成有些村难以找到合适的发展对象。加之农村宗族观念和
本位思想较为严重,有些村支委存在私心,对年轻党员特别是对于非本宗族者的入党要求以种种理由推托,甚至有些支部成员自我保护意识过重,生怕发展的有能力新党员对自己地位有冲击,不发展或控制发展能力型党员。造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出现年龄老化、缺乏新鲜血液的现象,这给基层党组织建设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难以发挥核心作用。
2、村干文化程度偏低,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农村基层干部绝大部分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现代知识,知识结构老化,跟不上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甚至出现知识脱节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农村党组织的发展。有些基层党支部成员综合素质较低,宗旨意识淡薄,办事方式单一老套生硬专断,缺乏民主意识。一些基层干部不了解领导科学知识、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导致工作手段弱化,往往会造成“法律手段不会用,行政手段无法用,经济手段不敢用,思想教育手段不管用”的尴尬局面,不善于用引导、法制等综合方式去说服群众,造成干群关系的疏远和紧张,不利于基层工作的开展。
3、后备干部储备不足,培养意识明显不够。目前大部分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后备人才匮乏的困境,这对于基层党组织的长期发展有十分明显的负面影响。由于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优秀的年轻党员更是缺乏,造成后备干部缺乏,出现干部青黄不接的现象。有些村级组织不得不启用经验丰富、威信较高的到龄退休老党员,有些党组织甚至出现“矮子里挑将军”“敬老院里挑壮丁”的境况。加上基层干部培养意识薄弱,有些干部甚至担心后备干部会对自身位置构成威胁,发展党员出现“死角”,面对现实不愿积极主动地去引导、培养和发展党员,造成基层支部后备人才奇缺,后继乏人问题突出。
4、“两委”职责分工不清,村级组织战斗力弱。农村基层一些村“两委”条块不顺,职责分工不明确,权责不清,“两委”班子扯皮推诿,互不相让,缺乏全局观念,导致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形同一盘散沙,工作处于被动局面。加之部分地方家族、宗族等势力左右村干部的工作,导致“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村干部作用发挥不好,村级组织工作效率低下,离人民群众的要求相差甚远,削弱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使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
5、部分干部思维封闭,组织设置方式单一。农村经济发展应立足本地,面向城市,把区域优势、地理优势变成经济优势,但基层部分村民群众,甚至村干部视野狭隘,思维封闭,孤立片面的看问题,导致工作步伐缓慢。有些群众或干部又囿于当前的一点点利益而推三阻四,导致一些项目投资“流产”,错失发展良机。而绝大部分基层组织设置长期以来以依托基层单位组织建立党组织的传统
模式为主,设置方式单一,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改革,导致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影响基层工作的开展。
6、行政命令意识残留,管理服务意识缺乏。目前,仍有部分基层干部在开展工作的时候,以“下命令”“提要求”的方式行事,工作方式粗暴简单强硬而缺乏艺术和技巧,管理服务意识严重缺乏,造成干群关系紧张,民愤较大,导致党务、村务开展困难,工作推行受阻。同时又造成干部之间关系不和谐,干部之间出现裂痕,不利于农村各项工作的发展和农村的长远发展。
7、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制约基层组织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三农”政策的倾斜,使广大农民走上小康路,但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的薄弱程度却让人难以置信。部分行政村基本上或完全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甚至村的办公开支要向群众摊派,村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难以为继。由于集体经济薄弱,党支部缺乏经济基础和物质依托,甚至连工资也发不出来,导致干部工作热情受挫,削弱了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体经济的薄弱,严重制约着农村党建工作的开展和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
1、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及时补充新鲜血液。要切实加强对发展农民党员工作的领导,把解决农村党员队伍老化问题当作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切实制定出各阶段党员发展规划,逐步优化农村党员结构,弥补缺陷,努力充实农村青年党员队伍。把40岁以下的农村青年作为发展党员的重点,通过建立档案、实践锻炼、重点培养等措施,抓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从而夯实农村党员后备队伍的基础。拓宽党员发展的渠道,大胆在具备条件的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冒尖户、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务工返乡人员、毕业回乡大学生、优秀团员等人员中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农村基层党员队伍,及时为农村基层党组织补充新鲜血液,形成新时期农村基层发展党员工作的新局面。
2、加大干部培训力度,增强实际工作能力。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将农村基层干部最需要、最实用的知识传授给他们,增强村干部发展经济、依法行政、化解矛盾等各种实际工作能力。可以采取聘请专家授课、远程教育培训、实地参观考察、外出调研学习、致富能手现身说法等方式,增加农村干部的市场经济理论、农村法律法规和农业实用技术等方面知识。积极鼓励在职村干部报考大专院校和各种培训项目,通过中央电大远程教育、各级党校等系统的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村干部的文化素质。以专业协会等民间组织为平台,为农村致富能人的素质提升提供培训,为农村后备人才库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培养吸收优秀人才,充实村级后备队伍。农村基层要发展,离不开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基层应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突破干部、工人、农民的身份界限,突破机关、企业、农业的行业界限,突破本村和外村、本地和外地的地域界限,彻底打破神秘性、意向性、封闭性的选人用人方式,增强开放性、竞争性和群众性,通过“内选、外聘、回请、下派”等多种途径,把各行业中优秀的党员选进支部班子。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将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和服务意识强的年轻人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选拔到村干部岗位。拓宽选人渠道,注重从党员致富能手、复员退伍军人、务工返乡人员、“一村一名大学生”等人员中培养选拔村干部。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和吸收优秀的人才队伍,不断充实基层后备队伍,为基层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4、明确“两委”职责分工,一兼两职交叉任职。农村基层应积极探索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结合的有效形式,探索适合本地实际发展的“两委”模式。目前,推行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以及村“两委”班子成员交叉任职的形式,将村民自治与党的领导合二为一,是从根本上解决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职责不清、分工不明”问题的有效途径。“一兼两职,交叉任职”既强化了领导,使村“两委”班子条块顺、责任明、指挥灵,同时又达到减少村干部职数、降低成本、精干高效的良好效果。对解决基层干部队伍臃肿、待遇偏低、干部矛盾冲突等突出问题有十分明显的效果。
5、解放思想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于摸索。农村基层干部应摒弃封闭的思维方式,解放思想,勤于思考,应具备高瞻远瞩、站高望远的眼光,为农村的发展谋出路、订规划、绘蓝图,真正把促进农村发展当为己任、勇于担当。在干部任用上也应勇于创新,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选拔,试行村级负责人“公职化”的管理模式。通过“优胜劣汰”的竞争,吸引一些年轻、有文化、能力强、品德好的优秀党员走上村党支部书记岗位。在组织设置上应突破传统,打破过去以自然村为单位设置农村党小组的模式,大胆创建新型农村基层党小组。根据农村党员的特长、从业类型以及党员流向地等进行分类,创建种植党小组、养殖党小组、营销党小组、个体工商人员党小组、外出务工人员党小组、民事调解、村务监督、参政议事党小组等新型农村党小组,实现农村党建工作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6、切实改进领导方式,增强政府服务意识。农村基层党组织主要领导和班子成员要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上,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变领导为引导、变强令为示范、变要求为服务,不断改进领导方法,提高领导水平。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农村的富裕和农业发展给政策、给资金、给技术、给服务,为农民的增收出主意、想办法、找出路、办实事。增强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建
立顺畅有效的村级管理机制、决策机制和议事执行机制,善于广泛征求群众建议,集思广益,调和社会各利益群体,善于运用民主和法律的手段来处理矛盾和问题。坚持群众路线,深化制度改革,密切干群关系,巩固基层执政基础,为农村基层建设和发展谋求强有力的群众基础。
7、创办村级经济实体,强化农村经济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发展和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认真贯彻“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指导思想,确定一条符合实际的发展路子,探索“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经济模式,促进农民增收,强化基层集体经济。基层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重组,创办村级经济实体,形成“一村一品”的规模产业,做强做大农村企业,形成“本土资源经济群”。加大政策倾斜扶持力度,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以资源引资金、以产权引客商等办法,吸引项目投资,使农村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形成“外来资金经济群”。
总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基层各项工作的基础,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党的各项政策在基层贯彻实施的贯彻者、实施者,是确保党的各项政策得以落实的重要力量。农村基层党员是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细胞,是促进基层党组织健康、协调发展的中坚力量,是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骨干力量,也是农村发展的重要示范力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关系着农业的发展、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增收,是解决“三农”问题不可或缺的软件设施。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势在必行的大工程,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加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资金、政策、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实现农村地区党组织建设和发展的新局面。
第五篇: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
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的组织基础。近年来,我区根据农村发展新形势的要求,立足实际,大胆创新,在推进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上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进一步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根基,促进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但通过我的调研发现,在加强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和具体实践中,最近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必须提高认识,加以改进,才能为农村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更加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
一、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我在……镇38个村的走访调研,当前农村基层组织工作主要存在以下两点问题:一是部分群众在处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一些错误认识,如认为党支部、村委会应各管各的事,互不干涉等,严重影响了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的落实以及正常的村务管理。二是基层组织建设中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个别农村党支部书记缺乏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少数党员、干部管理不规范,某些党员党性观念、宗旨观念淡薄,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
这些问题虽然出现在少数村,但是影响极坏。如不及时解决,势必接影响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影响基层政权的巩
固,影响村级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和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大局。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强化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从规范村级各项制度入手,建立一套全面的、规范的村级工作运行体制,将村级组织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把党支部、村委会行使职能的途径统一到一个系统的程序上来,充分体现和扎实推进在党的领导下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
二、推行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应采取的对策 实行规范化管理,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突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增强农村党支部的执政能力,更好地促进村级民主政治建设,保持社会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按照上述原则,建议采取以下对策来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
(一)规范党员教育机制。农村基层党组织规范化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需要农村党员干部在思想观念、政治理论等各方面的不断加强。因此,必须把抓好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充分利用市、区两级党校,定期安排农村党员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并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这一有效载体,建立长效管理机制,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政治理论教育与实际工作技能培训结合起来,每年适当集中一段时间,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教育,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对他们进行法律法规、市场经济知识和先进适用技术培训。通过教育培训,帮助农村党员干部不断提高思想素质和工作水平,增
强带领群众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掌握新形势下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人民群众的实惠”的目的。
(二)规范两套班子运行机制。村党支部是村级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实行村民自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在农村最广泛的实践,对村党支部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证明,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定要把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扬民主、严格依法办事有机地统一起来。一要加强教育,提高认识。继续抓好《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学习贯彻,加强对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的教育,引导和帮助村委会成员牢固树立党的观念,自觉接受村党支部的领导。党支部和村委会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同心协力把村里的事情办好,为村民服务好。二要规范章程,建立机制。大量情况表明,村党支部、村委会之间出现不协调,绝大多数都出在村级重大事务的决策与管理上由谁说了算,按什么程序办的问题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在于依照有关法律和条例,明确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职责,规范村级重大事务决策和管理程序,建立健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规范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制度,加强民主监督,保障村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三要积极引导,配好班子。在村党支部的选举上,目前普遍采取“两推一选”的办法,先由党员、群众分别推荐,再由党员大会选举产生。这种办法有利于选举产生党员和群众都拥护的村党支部领导班子,也有利于处理好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经继续坚持并大力推广。对村委会的选举,也要加强领导,既保障农民群众充分行使民主权利,又引导他们正确行使民主权利。提倡村党支部书记通过选举担任村委会主任,实行村党支部书记与村委会主任一人兼;鼓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按照规定的选举程序交叉任职。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协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减少矛盾。
(三)规范党员管理机制。农村党员是农村党支部的“细胞”,围绕激发农村党员队伍活力,工作中应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首先,要敞开入口,严格按照“两推一公示”的要求,召开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实行“双推”。对推荐出来的优秀中青年,经村党支部研究,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再在全村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并指定正式党员作为培养联系人,落实帮教责任,负责考察写实;对入党积分子经过培养后,组织党员和村民代表重新进行评议,按照评议结果实行优胜劣汰。评议结果为优秀、确已具备入党条件的,召开党员大会,研究发展其入党,同时民主推荐补充新的入党积极分子。这样一来,可以较好地解决个别村优秀青年入党难、突击发展党员的问题,消除党员发展的“盲区”。其次,要放手培养后备干部,把后备干部培养工作作为一项制度。每个村必须选拔2位后备干部,区、镇党委定期组织他们参加培训学习,提高村级后备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工作
能力。工作中要交任务、压担子,使他们在工作中得到锻炼,促其早日成为开展农村工作的骨干力量。
(四)规范目标考核机制。要坚持“重激励,硬约束,严考核”不动摇,以考核促工作,用实绩来衡量干部的工作,成为抓工作落实的“助推器”。积极推行村级工作目标管理办法,对各项经济工作目标进行具体细化、量化,层层落实责任制,人人身上有指标。要加大督查工作力度,坚持平时检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单项督查与综合督查相结合,季度督查与年终考评相结合,严格考核,兑现奖惩,形成以目标管理为核心的工作运行机制。要坚持“晨碰头、周例会、月调度、季考评”制度。根据工作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调度会,坚持平日工作周调度,重点工作日调度,难点工作随时调度,切实解决好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工作的顺利开展,确保每月达进度或超额完成任务。同时,改革工资发放机制。坚持“多干多奖、少干少奖、不干不奖”的原则,在核发农村党支部书记工资时,加大考核力度,主要根据考核结果批支部书记工资,增强农村支部书记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