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献,永不退色的情怀(平石小学杨火平材料)

时间:2019-05-13 04:10: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奉献,永不退色的情怀(平石小学杨火平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奉献,永不退色的情怀(平石小学杨火平材料)》。

第一篇:奉献,永不退色的情怀(平石小学杨火平材料)

奉献,永不退色的情怀(杨火平)

杨火平,男,1959年出生,义堂镇平石小学高级教师。35年前,少年的他,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怀着青春的憧憬和年轻的梦幻,忍痛放弃了进城工作的难得机会,选择了教师职业,毅然决然地当上了一名孩子王,开始了35年的坚守和期盼,放飞理想,收获成功。

一、爱业,痴心不渝

杨火平老师原任义堂镇土桥小学校长,由于当地生源减少,土桥小学撤并,杨老师调到平石小学工作,当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对新的工作环境,他没有向学校领导提要求,讲条件,而是服从学校分工,任劳任怨,默默工作。“忙是幸福的秘诀”,杨老师深谙福尔特尔话中的道理,把热爱教育事业,不停地工作,当作生活的乐趣,视为人生的幸福。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四不”的人:不喝酒、不抽烟、不抹牌、不闲谈。因为,他的工作成天充满着忙。春去夏至,秋过冬临,学习和教学挤满了他的工作日程。

“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人对教师内涵的诠释。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为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使教学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杨老师不断地加强业余学习,自我“充电”,以扩大知识视野,提高业务水平,满足教学需要。从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大学问家朱熹,到现代的著名学者蔡元培,教育家陶行知,直到当代的教育权威魏书生;从中国古代的《学论》,到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从教科书到素质教育理论,他都潜心研读,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己用。

凡是同杨老师一起工作过的教师没有对他不了解的。有的同事称他是“袋子老师”,因为他每天上班总是从家里拎一包沉甸甸的东西,里面不是收集准备的教学资料,就是回家批改的学生作业。有的同事还说他是一个“特殊老师”,因为他有两个办公室:上班时间在学校办公室和同事们一起办公自不必说,家中还有一个他专用的“办公室”——一张桌子、一个书架,一盏电灯而已。这个“办公室”不知陪伴着他度过了多少个难得的星期天,多少个挑灯夜战的通宵。在这里,他不知送走了多少遍五更鸡鸣,迎来了多少回朝霞升起。

二、爱生,爱心无价

“教书育人就意味着同学生打交道。帮扶留守生,防流堵失;帮教学困生,永不放弃,这是我们永远的职责。让我们用严父慈母般的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摘自杨火平日记

杨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非常重视家访工作,通过家访使学校、家庭、携起手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优化育人环境,堵流控失,增强教育的实效。人们难得记清他有多少次利用休息时间走村串户,同学生家长促膝谈心,互相交流。班上每个同学家住哪村哪湾,家中情况如何,他都了如指掌。

他关爱学生,胜似父母。“杨老师真是菩萨心肠”老师和学生都这样说。他事事、处处、时时为学生着想,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记不清,有多少回,他捐助过多少贫困留守学生。爱人无工作,家境困顿的他,每学期开学,总要挤出一些钱来给班上 的贫困留守生购买文具、衣物等。

学生杨

是一个特困生,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他和年近八旬、体弱多病的祖父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有一天,杨老师上课时发现杨

没有上学,他估摸有情况。放学后,他顾不得回家,便骑上车子,十万火急地赶到杨

家。

一看眼前的情景,杨老师惊呆了:祖父躺在病床上,不断呻吟、咳嗽,锅中没有一粒饭,缸里没有一粒米,家徒四壁,孙子不停地啜泣„„此情此景,感动了这位心地善良、乐于助学的汉子,他流泪了,将自己手上仅有的一百元钱给了杨家,并连夜回家,买了药品、粮食到杨家„„他用博大的爱帮扶着一个穷愁潦倒的家庭,使一个濒临辍学的少年享受读书的权利。

在帮教学困生方面,杨老师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无微不至,胜似父母。去年,他担任班主任的六年级有个叫陆明的学生,该生从三年级就迷上了玩游戏机,经常旷课逃学,斗地主、炸金花样样都会。其父母想尽了各种方法教育他,都无济于事,对他失去信心。杨老师接手该生后,没有歧视他,没有放弃他,时时注意他,处处留心他,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原来,陆明脑子很聪明,思维敏捷,待人讲义气,办事重感情,生性好动,只是学习基础差,读书无信心,自暴自弃。于是,杨老师对症下药,想方设法,促使他转变。课上,让他回答简单的问题,答后,师生鼓掌鼓励,激发他树立学习的信心;课间,找他聊天,谈学习、谈生活、谈人生、谈社会,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经常让

他送学生作业本去办公室,翻开他的作业本,指点迷津;放学后,有时带他到自己家吃饭,并辅导他„„不信春风唤不回,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教,陆明再也不是以前的陆明了,他进步了,懂事了。临近毕业,他在赠给老师的贺卡上写到:“敬爱的杨老师,深深地感谢您。是您挽救了我,您是我心中最好的老师。”

毕业前夕,在毕业典礼上,有学生激动地说:“杨老师的班,是一个温暖的家。在这个家里,我们沐浴着胜似父母般的爱!这不吝是对杨老师工作的高度评价,更是他关爱学生、爱心无价的最好回报。

三、爱校,丹心永在

在杨老师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可以看到两行醒目的话语:我是一名人民教师,学校是我的家。我的生活,我的事业,我的生命都属于这个家。

还是四十多年前,他读小学时,启蒙老师的奉献精神就深深地感动了他。那些可敬的老师们,在每月工资只有几角钱的条件下,在学校这块文明的园地里辛勤工作,无私奉献。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启迪了他幼小的心灵,鼓舞着少年的他,使若干年后作为人民教师的他,也成了一个爱校如家、无怨无悔、为崇高精神殉道的人。

他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园丁。每逢休息,校园里都可以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他手握大铁剪,给花坛植物园地里的花草树木整枝修叶。

他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水电工。办公室、教室、电脑室里的电路坏了,他主动检修;水井里的电机出了故障,他二话不说,主动送到修理部修理。

他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护校人。他主动承担义务关院门、楼梯门、办公室门的任务。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每天,第一个起床开门的是他,最晚下班关门的是他。

杨老师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学校。可是提起家庭,欠账太多,他深感愧疚。

他是学校的好老师,却不是家里的好主人,不是妻子的好丈夫。为了把工作干好,他把一切家务全抛给妻子一人。有人说他外勤家懒,他付之一笑。繁重的家务,累得爱人体弱多病。有一次,爱人旧病复发,需要他陪同到医院检查治疗。可是他丢不下学校的工作,妻子默默地无语流泪,自个儿拖着病躯上医院。

他是学生的严父,却不是父亲的好儿子。有一次,父亲身患重病住院,急需他到医院陪护。为了不耽误教学,他没有去医院陪护父亲,只好把一个做儿子的孝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他是学生的好老师,却不是儿子的好父亲。儿子读中学的几年间,因工作繁忙,他没有去看望一次。妻子埋怨他:“死心眼儿,家里的事全甩了。孩子读书,你一次也没有去过,配做父亲吗?”他知道,这只是妻子一时的牢骚。

杨老师爱校如家,爱校胜家。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育得桃李满天下。领导、同事和学生敬佩他;父亲、妻子和儿子理解他;家长、社会赞誉他,他今生无悔。

点点滴滴总是情,一串脚印一串歌。有辛勤就有收获,有奉献就有回报。杨火平老师立足讲台三十五个春秋,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默默奉献,获得了种种殊荣:他任教的学科一直在全镇名列前茅,在今年的小学毕业考试中,他所教的六年级语文合格率100%,积分名列学区第二名。他多次被评为县、镇“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他的事迹曾刊载在《孝感日报》上,还被孝感电视台录制成节目播放。

第二篇:奉献,永不退色的情怀(汪福堂)

奉献,永不退色的情怀

──记义堂镇张庙小学教师汪福堂

一个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把全部的爱洒向了教育事业

丹心碧血,对理想是那样地执着追求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经历

默默耕耘,勤勤恳恳

一团燃烧的火夜以继日地为教育事业放出光和热

奉献,是一支他唱不完的歌

奉献,是他永不褪色的情怀他,义堂镇张庙小学教师汪福堂

汪福堂,男,1962年12月生,小学高级教师。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像许许多多的人一样,选择了教书育人这个职业。1985年9月,他经商正顺心顺手时,带着年轻人的憧憬和幻想,跨进了教育的大门,成了一名小学教师,开始了他的执教生涯。近二十年来,他以追求崇高的蜡烛精神为目标,在教育这块园地里,辛勤耕耘,谱写他平凡而闪亮的人生。

爱业,痴心不渝

“忙是幸福的秘诀”,汪福堂老师深谙福尔特尔话中的道理,汪老师把不停地工作当作生活的乐趣,视为人生的幸福。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四不”的人:不喝酒、不抽烟、不抹牌、不闲谈。因为,他的工作成天充满着忙。春去夏至,秋过冬临,学习和教学挤满了他的工作日程。

“传道、授业、解惑”是古人对教师内涵的诠释。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为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使教学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汪老师不断地加强业余学习,自我“充电”,以扩大知识视野,提高业务水平,满足教学需要。为此,他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研读了多少本教育理论,请教了多少位同行。他研究教育学、心理学,结合教学实际,1写下了数万字的心得体会。从古代的大教育家孔子,大学问家朱熹,到现代的著名学者蔡元培,教育家陶行知,直至当代的教育权威魏书生;从中国古代的《学论》,到前苏联凯洛夫的《教育学》,从教科书到素质教育理论,他都潜心研读,博采众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为己用。

除加强学习,提高自身水平外,汪老师十分注重做教学的有心人,留心观察,精心备课,精益求精。凡是同杨老师一起工作过的教师没有对他不了解的。有的同事戏谑他是“袋子老师”,因为他每天上班总是从家里拎一包沉甸甸的东西,里面不是收集准备的教学资料,就是回家批改的学生作业。有的同事还说他是一个“特殊老师”,因为他有两个办公室:上班时间在学校办公室和同事们一起办公自不必说,家中还有一个他专用的“办公室”── 一张桌子、一个书架,一盏电灯而已。这个“办公室”不知陪伴着他度过了多少个难得的星期天,多少个挑灯夜战的通宵。在这里,他不知送走了多少遍五更鸡鸣,迎来了多少回朝霞升起。

“教而不思则惘,思而不教则怠”汪老师经常这样说。他十分注重教与思的关系,在教学实际操作中,努力实施素质教育,一改传统的“时间+死擂=质量”的陈旧思维模式,潜心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规律,围绕如何使教学达到“少”、“巧”、“高”(时间用得少,教法施得巧,质量提得高)动脑筋,想点子,下功夫,真抓实干,用心良苦,努力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寓学于乐,收效显著,深受同事们的赞赏。在2000年12月份举行的备受义堂教育界关注的“义堂镇六年级百名高素质学生选拔赛”中,张庙小学录取学生数全镇第一多,录取学生数占参赛学生总数的百分率全镇第一高,录取学生数占本校年级学生数的百分率全镇第一高的“一多二高”三桂冠均被我校采撷。这次选拔赛中,我校六年级23名学生榜上有名,占总名额的23%。在某种意义上,这得益于汪老师的功劳,因为他所教班的学生数学成绩都在90分以上。

汪老师对待工作不是拈轻怕重,而是勇挑重担,抢挑重担,体现了一名人名教师敬业奉献的本色。

2011年9月,开学伊始。由于学校工会工作千头万绪,复杂难做,原来担任工会主席的一位同志辞职不干,学校领导为此愁眉莫展。汪老师得知后,毛遂自荐,主动请缨,“争”到了担任工会主席的重任。这以前,他任数学教研组组长,多年来积累了许多经验,工作驾

轻就熟。现在调了生门道,一切从零开始,从头摸索,其中的困难不言而喻。难怪有人说:“老汪熟路不走,自找苦吃,真傻!”可他不这样认为,他认定:为学校领导分忧解愁,是他的本分和责任。在担任工会主席的两年里,他根据学校工会自身的特点,结合校情,发挥工会的只能作用,积极、主动、全面、创新地开展工作,正确理顺学校工会与上级组织、学校党支部、校委会的关系,正确理顺工会工作与常规教学工作的关系,架设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桥梁,当好学校决策重大事务的参谋,加强了领导与教职工的沟通,拉近了干群之间的距离,体现了领导与群众之间的互信、互谅、互尊的新型干群关系。学校领导同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开创了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2002年秋,又是新的学年开始。由于学校欠缺语文教师,领导决定由他教六年级数学改教六年级语文。这对他来说,真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向来支持他工作的爱人劝他:“老汪啊,你年过不惑,数学改教语文,隔行如隔山,说什么也不能同意啊!”他理解爱人的心情,但更理解领导的难处。“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不能让工作适应自己,应该让自己适应工作。领导的决定,我必须服从!”他毅然决然地接受了任务。一年来,面对生疏的教学内容,他没有少吃苦,没有少流泪,没有少熬夜,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真是难能可贵。

爱生,爱心无价

教书育人就意味着同学生打交道。帮扶留守生,防流堵失;帮教学困生,永不放弃,这是我们永远的职责。让我们用严父慈母般的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摘自汪福堂日记

汪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非常重视家访工作,通过家访使学校、家庭、社会携起手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优化育人环境,堵流控失,增强教育的实效。人们难得记清他有多少次利用休息时间走村串户,同学生家长促膝谈心,互相交流。班上每个同学家住哪村哪湾,家中情况如何,他都了如指掌。

他关爱学生,胜似父母。“汪老师真是菩萨心肠”老师和学生都这样说。他事事、处处、时时为学生着想,心里时刻装着学生。记不清,有多少回,他捐助过多少贫困留守学生。家境困顿,上有年迈多病的父亲,爱人无工作,两个儿子都在读中学的他,每学期开学,总要

挤出一些钱来给班上的贫困留守生购买文具、资料等,他心里实在放不下那些家庭贫困的学生。

学生曾超是一个特困生,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他和年近八旬、体弱多病的祖父母相依为命,艰难度日。有一天,汪老师上课时发现曾超没有上学,他估摸有情况。放学后,他顾不得回家,便骑上车子,十万火急地赶到曾家。

一看眼前的情景,汪老师惊呆了:祖父躺在病床上,不断呻吟、咳嗽,锅中没有一粒饭,缸里没有一粒米,家徒四壁,孙子不停地啜泣„„此情此景,感动了这位心地善良、乐于助学的中年汉子,他流泪了,将自己手上仅有的一百元钱给了曾家,并连夜回家,买了药品、粮食送到曾家„„他用博大的爱帮扶着一个穷愁潦倒的家庭,使一个濒临辍学的少年享受读书的权利。

在帮教学困生方面,汪老师是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无微不至,胜似父母。去年,他担任班主任的六年级有个叫彭明的学生,该生从三年级就迷上了玩游戏机,经常旷课逃学,斗地主、炸金花样样都会。其父母想尽了各种方法教育他,都无济于事,对他失去信心。汪老师接手该生后,没有歧视他,没有放弃他,时时注意他,处处留心他,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原来,彭明脑子很聪明,思维敏捷,待人讲义气,办事重感情,生性好动,只是学习基础差,读书无信心,自暴自弃。于是,汪老师对症下药,想方设法,促使他转变。课上,让他回答简单的问题,答后,师生鼓掌鼓励,激发他树立学习的信心;课间,找他聊天,谈学习、谈生活、谈人生、谈社会,天南地北,海阔天空,交流思想,沟通感情;课后,经常让他送学生作业本去办公室,翻开他的作业本,指点迷津;放学后,有时带他到自己家吃饭,并辅导他„„不信春风唤不回,经过一段时间的帮教,现在的彭明再也不是以前的彭明了,他进步了,懂事了。临近毕业,他在赠给汪老师的贺卡上写到:“敬爱的汪老师,深深地感谢您。是您挽救了我,您是我心中最好的老师。”

毕业前夕,在毕业典礼上,有学生激动地说:“汪老师的班,是一个温暖的家。在这个家里,我们沐浴着胜似父母般的爱!”这不啻是对杨老师工作的高度评价,更是他关爱学生、爱心无价的最好回报。

爱校,丹心永在在杨老师工作笔记的扉页上,可以看到两行醒目的话语──

我是一名人民教师,学校是我的家。我的生活,我的事业,我的生命的全部都属于这个家。

还是二三十年前,他读小学时,启蒙老师的奉献精神就深深地感动了他。那些可敬的老师们,在每月工资只有几角钱的条件下,在学校这块文明的园地里,辛勤工作,无私奉献。这种崇高的奉献精神启迪了他幼小的心灵,鼓舞着少年的他,使若干年后作为人民教师的他,也成了一个爱校如家、无怨无悔、为崇高精神殉道的人。

他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园丁。每逢休息,校园里都可以看见他忙碌的身影:他手握大铁剪,给花坛植物园地里的花草树木整枝修叶。

他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水电工。办公室、教室、食堂里的电路坏了,他主动检修;水井里的电机出了故障,他二话不说,主动送到修理部修理。

他是一名教师,更是一名护校人。他主动承担义务关院门、楼梯门、办公室门的任务。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风霜雨雪,每天,第一个起床开门的是他,最晚下班关门的是他。有时,晚上转钟也有人出入,他也不厌其烦地开关院门。狂风暴雨的夏夜,风吹雨打着教学楼上的窗子玻璃,他借着手电筒微弱的灯光,逐个教师巡查,一一关好窗子;数九寒天的冬夜,大雨倾盆,校园里一片汪洋,他身披雨衣,手拿铁锹,清沟排水,保证次日师生正常到校上课。

防“非典”更显爱校本色。今春,“非典”流行,为把“非典”病毒阻遏在校园之外,确保师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学校采取每日早晚两次消毒和校门口值日措施。总可以看到,汪老师背着喷雾器,逐个教室、厕所仔细喷药消毒;汪老师在校门口值日,汗流浃背,毫无怨言。

杨老师无愧于事业,无愧于学生,无愧于学校。可是提起家庭,欠账太多,他深感愧疚。

他是学校的好老师,却不是家里的好主人,不是妻子的好丈夫。为了把工作干好,他把一切家务全抛给妻子一人。有人说他外勤家懒,他付之一笑。繁重的家务,累得妻子体弱多病。有一次,妻子旧病复发,需要他陪同到医院检查治疗。可是他丢不下学校的工作,妻子默默地无语流泪,自个儿拖着病躯上医院。

他是学生的严父,却不是父亲的好儿子。2000年5月,远在随州的父亲身患重病,打电话想他去一趟。可是,他没能忠孝两全。为了不耽误教学,他没有去,只好把一个做儿子的孝心深深地埋藏在心底。

他是学生的好老师,却不是儿子的好父亲。中长子在县城读高中,两年间,因工作繁忙,他没有去看望一次。妻子埋怨他:“死心眼儿,家里的事全甩了。孩子在县城读书,你一次也没有去过,配做父亲吗?”他知道,这只是妻子一时的牢骚。

汪老师爱校如家,爱校胜家。静心教书,潜心育人,育得桃李满天下。领导、同事和学生敬佩他;父亲、妻子和儿子理解他;家长、社会赞誉他。他今生无悔。

点点滴滴总是情,一串脚印一串歌。有辛勤就有收获,有奉献就有回报。不懈的努力,无私的奉献,汪福堂老师获得了许多殊荣──

1994年获镇统考学科奖第四名,1996年获镇统考学科奖第一名、第四名,1997年义堂镇秋季期中考试小二抽考中语、数双双夺冠,2000年获镇统考学科奖第四名,2001年获镇统考学科奖第一名,2001年荣获镇级“教学能手”称号,同年被评为义堂镇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2002年论文《小学生素质培养之浅说》在《云梦教育科研》上发表,并荣获孝感市一等奖,2003年报道《张庙小学从实推进素质教育》在《云梦日报》上发表,同年与藤润泽、周旭东合著的《小学生习作能力培养的策略──小学生习作教学专题研究》受到业内人士好评,即将连载于《云梦教育科研》„„

从纷至沓来的荣誉中,我们可以翻看汪福堂老师的人生画卷,阅读他平凡工作中不寻常的心路历程──

奉献,是一支他唱不完的歌!

奉献,是他永不褪色的情怀!

2003.07.10 义堂镇张庙小学

第三篇:平石小学开展春游活动

义堂平石小学举行春游活动 ——放飞心情,拥抱春天

春风送暖,草长莺飞,整个大地洋溢着一片绿油油的春意,又到了野外踏青、放飞心情的大好时节。3月28日上午9点半,平石小学的全校师生,吸着新鲜的空气,闻着花草树木的芳香,带着无比欢快的心情,排着整齐的队伍,高举彩旗,跟随春天的脚步,走出校外,来到大自然中,捕捉春天的气息。同学们一路上,一边哼着歌一边欣赏着春的美景,经过约20分钟的步行,来到了新光村河堤边,来到了春的怀抱中。绿了遍野的小草、黄了一片的油菜花,到处都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色。在老师们的组织下,各班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大自然中的植物、丢手绢游戏、爬坡、踢毽、放风筝、下象棋、拔河等,歌声、欢笑声在河堤边回荡……

通过踏青春游活动,学生们亲密接触大自然,欣赏春天的美景,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健脑益智、怡情养性,锻炼了学生的自理能力,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第四篇:平石小学举办课改示范课(正稿)[模版]

平石小学举办课改示范课

4月18日上午,春光明媚,微风习习,义堂镇平石小学电教室室里,人头攒动,书声琅琅,洋溢着热烈的气氛。该校小学思品课改示范课正在举行。义堂教育学区辅导员徐宗春、各校教导主任亲临现场,该校全体教师全程参加了活动。大家齐聚一堂,分享新课改成果,探索课堂教学艺术。

该校校长汪贵平为大家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品课改示范课。整节课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表现自我。教者准确定位自身角色,艺术引领,平等对话,巧妙点拨;学生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享受成功的快乐。整个教学过程兴趣盎然,思维激荡,和谐愉悦,让人回味无穷。

这节示范课,从教学理念的渗透、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步骤的设计等多角度对小学思品课改进行了示范和诠释,为听课教师提供了经验借鉴,为进一步研究小学思品课改提供了案例。

示范课后,进行了评课活动。参会人员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坦诚交流,气氛活跃。徐宗春对示范课作了客观的评价,对该校的教研工作作了充分的肯定。最后,徐宗春对此次教研活动作了总结,并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安排。

2012.04.18

第五篇:平陌镇杨台小学校舍改造报告

平陌镇杨台小学就关于校园地面硬化、老化线路改造、教学楼楼顶漏水、新建餐厅供水设施铺设

改造项目申请维修的报告

平陌镇党委、政府:

杨台小学校园的前身是新密市平陌镇第二初级中学,从建校到现在将近十五年来,校园内没有一块儿水泥地,从去年到今年的餐厅建设、操场建设又把学校仅有的一条砖铺路碾压的面目全非。平时学生活动由于地面坑洼经常摔倒、磕碰,(学校老师经常平整地面、但是一场场雨雪过后又是坑洼不平)。雨雪天气里,师生只能在泥泞里行走。特别是教学区域内地面全是土地,由于雨水冲刷已造成东面教学楼裂缝,南面的厕所严重裂缝、下沉、倾斜。存在极大安全隐患。此项目建设需资金3万元。

学校的线路老化严重,急需改造,特别是近两年以来,学校不断出现断电、跳闸、电线起火等现象,虽然学校多次进行维修,但仅仅依靠学校的办公经费只能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学校的线路老化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开展,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经多位电力工程人员论证必须全面架设新线路才能解决问题。线路改造需资金0.8万元

学校东面教学楼楼顶漏水严重,在雨雪天里二楼的各个屋子全都漏水,严重影响师生的办公学习,(办公桌、图书、仪器、多媒体教室设备多次遭受漏水的浸泡)。此项目楼顶修缮需资金1.3万元。

感谢镇党委政府为学校建成新餐厅,但是餐厅建成以来,由于学校无力架设餐厅线路,无力铺设上水、排水管道等设施,餐厅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此项目建设资金因设施而定)

现申请镇党委政府给予上述维修、改造项目(资金)支助。

特此报告

新密市平陌镇杨台小学

二〇一〇年七月

下载奉献,永不退色的情怀(平石小学杨火平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奉献,永不退色的情怀(平石小学杨火平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