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孝星”个人事迹(共5篇)

时间:2019-05-13 04:3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十大孝星”个人事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十大孝星”个人事迹》。

第一篇:“十大孝星”个人事迹

第二届“枣庄市十大孝星”候选人简要事迹

创建枣庄泰成老年民族公寓是由白太成同志首先发起于2008年春,申报市中区伊斯兰教协会由市中伊协反复考证后给予立项,并协助筹资20万元,自筹资金500余万元,购置三层楼房一处。在近一年的时间内建成占地面积6.45亩,建筑面积3600m2,其中入住楼房间85套,设床位165个。注册资金50万元,于2009年8月20日经市中区民政局审批正式开业运营。三年多来,年平均入住115人次。自2010年春,在市中辖区内十个点片增加了社会居家服务项目至今。为空巢、孤寡、体弱、病残等需要帮扶的对象实施送温暖、献爱心活动。通过以白太成同志为主的一系列努力,将公寓建成目前全省此等规模具有民族特色的养老托老机构名列前茅。由此得到国家伊斯兰教协会,省、市、区民族宗教、伊协,特别是老龄委的认可、重视和扶持,白太成同志也因此被推荐为市中区第八届政协委员。

梅花香自苦寒来。白太成同志自幼丧父,母亲体弱多病,辛酸、无助的轨迹沉重碾过了他的童年和青年岁月,因而对仁爱的温暖十分珍重,这就是他坚持创办公益事业的原动力。他将经营十几年餐饮业的所有积蓄毫不犹豫的倾囊慨兑,卖掉三处房产,银行及私人借贷等加在一起升办资金仍嫌不足,他又征得市中区伊斯兰教协会苏伯喜会长的支持并协助筹资、融资,终于曲折的跨出第一步,这坚实义重要的一步,也正是白太成同志呈现他人生价值的开端。

然而,养老事业所面对的是一群耄耋老人,特别其中不乏完全无自理能力及思维能力低下的老人,对这一部分老人白太成同志则经常召集护理人员、医护专职人员商讨护理方案,为能全身心地投入养老托老事业,就将餐饮的经营交付给爱人,自己日以继夜的操劳,与护理人员一道守护在护理难度较大的老人们之间,有时亲自照顾饮食及大小便的处理。他废寝忘食以至于患上糖尿病,有些人员提出拒收此类老人时他总是既耐心又坚决的扭转这些运营意识,直至有些老人视他如子女而嘘寒问暖。

公寓为了完善软、硬件的完备,就只有加大投资,爱人极不情愿的诉说:你掏空了积蓄,卖掉房子,外欠1百多万元,现在又将餐饮的流动资金挪用,还拖着病体支撑等等。向太成同志总是苦口婆心的从我国己进入老龄化现状的需要、谈人生的价值观、开放搞活的好政策让我们富起来要知恩图报等终于使爱人全力以赴的共同担负起养老事业的创办。白太成同志想老人之所想,在他母亲住进公寓,病重住进医院直到病逝。从失去亲人的悲痛中感悟“百善孝为先”的含意,正如“常回家看看”这首歌曲所唱的那样就是满足老人的心理需求。因而他经常不失时机与入住老人的子女们沟通,相互探询对老人尽孝的方式、方法和意义,并指导和教育所有护理人员怎样做才能体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工作效果。特别强调:没有爱心的人不配做护理工作,他对护理工从不批评、指责,更不采取惩罚的手段来提高工作效率,他将一切工作中的不足揽在自己身上。因为他体会护理工作重要性,不能使工作人员产生情绪,那样将会对老人不利,有可能造成对老人的不敬。因而使公寓所有工作人员都能与白太成同志说心里话。他以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的仁者之心感化别人,包括老人的子女都对老人细心、耐心、热心而尽孝心,使其愉悦度过每一天。每逢端午、重阳、仲秋、元旦,特别是春节,总是全院与老人及其亲属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因此,有些入住老人与护理人员情感笃深,往往认干儿、干闺女,真正体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氛围。

公寓的工作由此延伸到社会居家服务项目。白太成同志在20 l 0年春便将社会居家服务纳入民族公寓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在他的加速督办下,拨出资金购置专用商务车一辆,配合中山医院在市中区十个点片范围内由调查摸底到形成有系统、按步骤、分类别的开展帮扶送温暖活动。截止2012年6月的两年多时间里,随着社会居家服务对象和点片的逐渐递增,工作量的加大。这始终牵动着白太成同志的心,他经常随车到各点片的居委会与负责人共商这项工作的改进方案,并到被帮扶者家中了解情况,查找不足,提高服务质量。在众多帮扶老人中,近三分之二为无偿服务。另外,为灾区和贫困地区捐款13000余元及部分衣物、被褥。以至于市中区很多人提到“老枣庄街牛汤馆”也都知道他开办的泰成老年民族公寓。当然,随着各项工作的到位,也无不彰显着党和政府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与温暖。

泰成老年民族公寓之名是白太成同志最好的名片,他摒弃狭隘的民族意识和宗教倾向,他说:我办公寓的初衷是报恩,是通过我的微薄之力把致富不忘国家融入到身体力行中去,以优良民族的优良传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以此命名,铭刻我心,以此激励我的信念,提升、净化我的人生价值。

由于他倾尽爱心的付出,社会满意度百分之百,受到各级政府的好评,于2012年推选为市中区政协委员,并收到国家、省、市三级伊协的扶持资金达30余万元,荣获市中区“三服一推”先进个人。

第二篇:十大孝星事迹

百 善 孝 为 先

—记安松社区居民曹艳萍

尽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 尽孝是至高的道德、是做人的规范。

曹艳萍,女,现年42岁,是一名极其普通的工人,在工作时间里,她和别人一样,忠实地履行一名工人的职责。八小时之外,她默默无闻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在漫长的十六载岁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怨无悔地侍奉于父母双亲身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其他成员做出了表率,赢得了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的称道,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现代孝廉”的典范形象。

1996年,曹艳萍的父亲被检查出右侧脑梗塞,随后,病情不断加重,语言不清、行动不便、性格孤僻等症状越来越明显。父亲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平日里性格爽朗,和蔼可亲,他在家时,家里总是欢声笑语。而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这一切,所有的家庭重担落在母亲和兄妹五人身上。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时的医疗条件,治疗脑梗塞尚无良方,只能靠吃吃丹参,充充血管,来延缓脑梗塞病情的蔓延。母亲不会骑车,曹艳萍和大哥、二哥用自行车驮着母亲,访遍了我市当时比较知名的内科专家,请教了赵志奎等许多老中医,查阅了许多有关脑梗塞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父亲的病情得以好转。经过大夫的积极治疗和家人的精心护理,父亲的病情逐步好转,尤其是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庭院内的树荫下看到曹艳萍的父母一起散步的身影,有时他们还抱着年幼的小孙子和邻家孩子嬉戏。曹艳萍和兄长们总算松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显出了久已不见的笑容。

谁知好景不长,6年后,父亲的病情又严重起来。2002年8月份的一天深夜,父亲躺在床上休息,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嘴歪眼斜,还拼命地咀嚼自己的舌头,弄得满口淌血。曹艳萍见状,连忙用毛巾塞进父亲嘴里,以免他继续咀嚼舌头,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是,又害怕引起窒息,只好抽出毛巾,用手指抠开父亲牙齿,让呼吸系统保持通畅。父亲不自主的咀嚼还在继续,曹艳萍的手指很快就被咬破了,手指上的血和父亲的血混在一起,染红了枕巾。十指连心,痛彻心扉,可是再痛也抵不过对父亲的孝心爱意,她坚持着,支撑着,直到“120”救护车呼啸着赶来。

父亲住进了医院,以后的两个多星期,他一直处于昏迷之中。通过脑部ct扫描显示,他的右脑血管大面积梗塞。如不及时救治,将会留下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植物人。当时,父亲全身插满了输管,吃饭、喝水、大小便,完全不能自主。曹艳萍和兄弟们轮流陪护,时刻守候在父母身边,与他们共度难关。两个星期里,曹艳萍从未脱下过衣服睡觉,脸来不及洗,头发来不及梳,整个人憔悴得不成样子。可是,每次回家做饭,双手都洗得干干净净,米淘过多次,菜反复择洗才能下锅,生怕父亲吃得不卫生、不可口。也许兄弟们的真情感动了上天,病魔再一次退却了。两个星期后,父亲转危为安,恢复了神智。

体力和肢体的恢复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经过两周卧床,父亲体内的大便已干结成块,依靠他自己怎么也拉不下来。曹艳萍怕父亲由于排便用力造成脑血管壁破裂,便清洁双手,戴上薄塑料手套,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将硬块的大便从父亲体内抠出。父亲通畅地排完一次大便,成为曹艳萍和家人们最快意的事情。此后的两个多月里,曹艳萍和兄弟们轮流地架着父亲,在第一医院内科病房楼道里一步一挪地做着肢体恢复活动,开始20分钟一次,后来增加到40分钟。回到病房,她们还要给父亲用开水烫脚,做腿部按摩,请理疗科大夫为父亲做理疗。天道酬勤,这话一点不假。三个月后,父亲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医院的大门。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稳健,但和其他脑血栓病人相比,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曹艳萍的家庭并不富裕。那时,大哥、二哥已经结婚成家,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父亲、母亲和她自己。按1996年的工资水平,全家工资加起来,1个月也不超过2000块钱。父亲出院后,除单位报销一部分费用外,家里还要承担很大一部分医疗费。为了让父亲增强体力,需买一些营养品滋补身体,一个月下来,家里的收入所剩无几。1997年5月,曹艳萍结婚了。之前,家里给她和爱人的礼金是1000块钱,这对于那时已经是“万里挑一”的年代而言,确实是有点寒酸了。就是到现在,家里还看着10年前家里买的17寸海信彩电,家具还是10年前的简易木质沙发和床铺。直到2004年搬家时,才添臵了一张餐桌和一台冰箱,那是为父亲吃饭方便、卫生才买的。除了这些,家里没有更多的摆设了。这些东西,摆在130平方的房间里,整个屋子显得很空荡。可是,这里面有和谐的家庭,有慈祥的父母,有和自己一样孝敬父亲的丈夫和儿子,曹艳萍觉得很充实,很幸福。

从1996年到现在,十几年光景又过去了。在这十几年间,父亲几乎每年都住进医院治疗一段时间,每次多则半年,少则一个月。住院期间,曹艳萍在兼顾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身心陪护在父亲身边,夜晚住在医院,白天做饭、送饭,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2004年4月份的那次住院是父亲犯病比较厉害的一次,一直到12月份出院,父亲也没有能恢复右侧肢体的功能,只有依靠别人支撑才能站立。为了更好地照料父亲,曹艳萍毅然担当起照料父亲的责任,把父亲接到自己刚装修好的房子里,和父亲住在一起。每天,她和母亲帮父亲起床、穿衣、刷牙、吃饭、按摩、吸氧、烫脚、通便,每天重复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她这些年来固定的生活模式。在母亲看来,曹艳萍对父亲的孝敬最大程度地表现在她的细心上,父亲体温的高低、床垫的干湿、卧室的冷暖,她都时刻挂在心上,甚至是父亲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反映、每一个生活细节,她都毫不放过。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曹艳萍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对父母的情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弥久弥真,最终化作传承美德、敦化民风的人间佳话,流传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从父亲患病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六年了。十六年,5840多个日日夜夜,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能不算作人生中的一段漫长经历。对于曹艳萍,这段岁月承载了她从26岁到42岁的青春时光。在踏上不惑之年的门槛之后,她回首过去,仰无愧于生育自己的父母双亲,俯不悔于自己为孝敬父母付出的16载光阴。抬望前路,她又觉得身上的担子依然很重,因为父亲双亲还需要自己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圣人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为喜,一则为惧。”曹艳萍的父母都已经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光阴难留,岁月易老,怎能不倍加珍惜?殚精竭虑,安守孝道,尽己所能,回报亲恩,让父母度过祥和的晚年——这,就是曹艳萍最大的心愿。

第三篇:十大孝星事迹(精)

百 善 孝 为 先

—记安松社区居民曹艳萍

尽孝是善心的体现、爱心的写照; 尽孝是至高的道德、是做人的规范。

曹艳萍,女,现年42岁,是一名极其普通的工人,在工作时间里,她和别人一样,忠实地履行一名工人的职责。八小时之外,她默默无闻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在漫长的十六载岁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无怨无悔地侍奉于父母双亲身旁,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照料。她以实际行动为家庭其他成员做出了表率,赢得了单位同事和亲朋好友的称道,同时也塑造了一个“现代孝廉”的典范形象。

1996年,曹艳萍的父亲被检查出右侧脑梗塞,随后,病情不断加重,语言不清、行动不便、性格孤僻等症状越来越明显。父亲原本是家里的顶梁柱,平日里性格爽朗,和蔼可亲,他在家时,家里总是欢声笑语。而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这一切,所有的家庭重担落在母亲和兄妹五人身上。俗话说:“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时的医疗条件,治疗脑梗塞尚无良方,只能靠吃吃丹参,充充血管,来延缓脑梗塞病情的蔓延。母亲不会骑车,曹艳萍和大哥、二哥用自行车驮着母亲,访遍了我市当时比较知名的内科专家,请教了赵志奎等许多老中医,查阅了许多有关脑梗塞方面的资料,希望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父亲的病情得以好转。经过大夫的积极治疗和家人的精心护理,父亲的病情逐步好转,尤其是肢体活动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们又可以在庭院内的树荫下看到曹艳萍的父母一起散步的身影,有时他们还抱着年幼的小孙子和邻家孩子嬉

戏。曹艳萍和兄长们总算松了一口气,疲惫的脸上显出了久已不见的笑容。

谁知好景不长,6年后,父亲的病情又严重起来。2002年8月份的一天深夜,父亲躺在床上休息,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嘴歪眼斜,还拼命地咀嚼自己的舌头,弄得满口淌血。曹艳萍见状,连忙用毛巾塞进父亲嘴里,以免他继续咀嚼舌头,造成更大的伤害。但是,又害怕引起窒息,只好抽出毛巾,用手指抠开父亲牙齿,让呼吸系统保持通畅。父亲不自主的咀嚼还在继续,曹艳萍的手指很快就被咬破了,手指上的血和父亲的血混在一起,染红了枕巾。十指连心,痛彻心扉,可是再痛也抵不过对父亲的孝心爱意,她坚持着,支撑着,直到“120”救护车呼啸着赶来。

父亲住进了医院,以后的两个多星期,他一直处于昏迷之中。通过脑部ct扫描显示,他的右脑血管大面积梗塞。如不及时救治,将会留下不可逆转的脑损伤,甚至可能发展成为植物人。当时,父亲全身插满了输管,吃饭、喝水、大小便,完全不能自主。曹艳萍和兄弟们轮流陪护,时刻守候在父母身边,与他们共度难关。两个星期里,曹艳萍从未脱下过衣服睡觉,脸来不及洗,头发来不及梳,整个人憔悴得不成样子。可是,每次回家做饭,双手都洗得干干净净,米淘过多次,菜反复择洗才能下锅,生怕父亲吃得不卫生、不可口。也许兄弟们的真情感动了上天,病魔再一次退却了。两个星期后,父亲转危为安,恢复了神智。

体力和肢体的恢复是漫长的,也是艰难的。经过两周卧床,父亲体内的大便已干结成块,依靠他自己怎么也拉不下来。曹艳萍怕父亲由于排便用力造成脑血管壁破裂,便清洁双手,戴上薄塑料手套,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将硬块的大便从父亲体内抠出。父亲通畅地排完一次大便,成为曹艳萍和家人们最

快意的事情。此后的两个多月里,曹艳萍和兄弟们轮流地架着父亲,在第一医院内科病房楼道里一步一挪地做着肢体恢复活动,开始20分钟一次,后来增加到40分钟。回到病房,她们还要给父亲用开水烫脚,做腿部按摩,请理疗科大夫为父亲做理疗。天道酬勤,这话一点不假。三个月后,父亲用自己的双脚走出了医院的大门。虽然不像以前那么稳健,但和其他脑血栓病人相比,已经算是一个奇迹了。

曹艳萍的家庭并不富裕。那时,大哥、二哥已经结婚成家,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父亲、母亲和她自己。按1996年的工资水平,全家工资加起来,1个月也不超过2000块钱。父亲出院后,除单位报销一部分费用外,家里还要承担很大一部分医疗费。为了让父亲增强体力,需买一些营养品滋补身体,一个月下来,家里的收入所剩无几。1997年5月,曹艳萍结婚了。之前,家里给她和爱人的礼金是1000块钱,这对于那时已经是“万里挑一”的年代而言,确实是有点寒酸了。就是到现在,家里还看着10年前家里买的17寸海信彩电,家具还是10年前的简易木质沙发和床铺。直到2004年搬家时,才添置了一张餐桌和一台冰箱,那是为父亲吃饭方便、卫生才买的。除了这些,家里没有更多的摆设了。这些东西,摆在130平方的房间里,整个屋子显得很空荡。可是,这里面有和谐的家庭,有慈祥的父母,有和自己一样孝敬父亲的丈夫和儿子,曹艳萍觉得很充实,很幸福。

从1996年到现在,十几年光景又过去了。在这十几年间,父亲几乎每年都住进医院治疗一段时间,每次多则半年,少则一个月。住院期间,曹艳萍在兼顾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全身心陪护在父亲身边,夜晚住在医院,白天做饭、送饭,风尘仆仆地奔波在医院和家庭之间。2004年4月份的那次住院是父亲犯病比较厉害的一次,一直到12月份出院,父亲也没有能恢复右侧肢体的功能,只有依靠别人支撑才能站立。为了更好地

照料父亲,曹艳萍毅然担当起照料父亲的责任,把父亲接到自己刚装修好的房子里,和父亲住在一起。每天,她和母亲帮父亲起床、穿衣、刷牙、吃饭、按摩、吸氧、烫脚、通便,每天重复这些细致、繁琐却又非常重要的护理步骤,这几乎成了她这些年来固定的生活模式。在母亲看来,曹艳萍对父亲的孝敬最大程度地表现在她的细心上,父亲体温的高低、床垫的干湿、卧室的冷暖,她都时刻挂在心上,甚至是父亲的每一种表情、每一个反映、每一个生活细节,她都毫不放过。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 曹艳萍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人们:“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对父母的情意,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弥久弥真,最终化作传承美德、敦化民风的人间佳话,流传在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从父亲患病到现在,已经整整十六年了。十六年,5840多个日日夜夜,对任何人来说,都不能不算作人生中的一段漫长经历。对于曹艳萍,这段岁月承载了她从26岁到42岁的青春时光。在踏上不惑之年的门槛之后,她回首过去,仰无愧于生育自己的父母双亲,俯不悔于自己为孝敬父母付出的16载光阴。抬望前路,她又觉得身上的担子依然很重,因为父亲双亲还需要自己更多的关怀和照顾。圣人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为喜,一则为惧。”曹艳萍的父母都已经是年逾八旬的老人了,光阴难留,岁月易老,怎能不倍加珍惜?殚精竭虑,安守孝道,尽己所能,回报亲恩,让父母度过祥和的晚年——这,就是曹艳萍最大的心愿。

第四篇:孝星事迹

“孝星”事迹材料

作为儿媳,她孝顺体贴;作为妻子,她温柔贤惠。她就是伏龙路6号丙1户的王凤羽老人,今年61岁。她也是伏龙社区的老党员,发挥着积极的带头作用。三十余年来,她孝敬老人、疼爱丈夫,用生活中的平凡事、点滴情向家人倾注了无微不至的爱,赢得了街坊邻居、单位同事的一致好评。

王凤羽家中有老妈妈(实为其婆婆,凤羽一直称呼为妈妈),同凤羽及其爱人同住在一起。结婚至今,已有34年,凤羽夫妇始终与妈妈住在一起。一家人度过了幸福、和谐、快乐的美好时光。在这个家里,歌声、笑声总是伴随着他们。

凤羽的妈妈(婆婆),是一名退休教师,今年97岁高龄,是位长寿老人,也是一位慈祥可敬可亲的老人。她有着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据凤羽讲述,“老妈妈为人正直,与邻里友好和睦,能吃苦耐劳,喜欢助人为乐,热爱生活。老妈妈生活非常有质量,也很精彩。她是我们夫妻二人的骄傲,是我们做儿女的永远的榜样。”

凤羽自述,在1999年,老妈妈冠心病复发住进了医院,她以顽强的毅力与病魔抗争。在凤羽和爱人的精心努力照顾陪伴以及呵护下,老人战胜了疾病,至今仍然是康健乐观,幸福的享受晚年的快乐生活。

平时,凤羽总是把妈妈的冷暖放在心上,一旦妈妈得了病或出了什么事,她总是不辞辛劳地贴在身边照顾,等到病情稳定或好转时,她才肯离开做自己的事。凤羽的妈妈每天必做的事:读书、看报、弹钢琴。老妈妈喜欢交朋友,每天家中朋友、客人不断,很是热闹。老人还喜欢运动、注重锻炼身体,还会经常外出走动走动、散散步。在今年七月十三日,凤羽还带着婆婆和爱人一起,游览了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和胶州湾海底隧道,并合影留念。凤羽的妈妈人虽老了,但在凤羽的细心呵护下,生活健康、起居规律,永远以一个年轻的生活着。老人的精神也那么乐观向上。她总是说:“孝敬父母是幸福的。“

作为社区党员、片区党支部书记,她对家人的爱心,也体现到了对社区居民的关心爱护上。她是父母的好女儿,是支部的好领导,同样也是丈夫的好妻子,他们夫妻感情融洽、恩爱有加,是亲戚朋友羡慕的模范夫妻。

平日,凤羽每天定时买菜、做饭,耐心地喂给老人吃,坚持把孝敬老人、照顾父母的事务放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家务放在第二位。王凤羽绝对是孝敬老人的好典范。

第五篇:十大孝星先进事迹

学习本领为孝敬父母

现年35岁的××*是××*县人,1岁时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致残,靠双拐行走。他5岁时,父亲患严重类风湿关节炎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28岁时母亲又得了脑瘤瘫痪在炕上。因为残疾,他至今未曾娶妻。几十年来,××*硬是凭着超人的毅力和穷家娃特有的拼劲、韧劲和感天地的孝心,给饱受病痛折磨的父母以爱心和温暖,尽心竭力

地报答着父母的养育之恩。

××*是个身残志坚、爱心盈怀和不甘心向命运低头的人。因为家境贫寒,他仅上过5年学。自学完初中、高中课程和山西师大汉语言专科后,被原郭道乡政府临时聘用,以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撤并乡镇时,他返村回家,断了生计。但是,这个倔强的小伙子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找朋友凑了点钱,买了一辆二手三轮摩托车拉客挣钱。由于车旧,出租车又多,他的收入非常低微,有时一天都拉不上一个客人。因此他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血汗钱,连续5年都没有添过一身新衣裳。可是对待两位老人,他却毫不含糊,每天出车回来,都要买点新鲜蔬菜,一年四季的衣服也总是安排得齐全周到,从不让老人冻着饿着。

为母亲买药在路边冻了一夜

屋漏偏逢连阴雨。XX年,柔肩负重的母亲不幸得了脑瘤。××*痛不欲生,想着父亲患病的20多年里,母亲既当女人又当汉,犁耧耙耱,担茅出圈,又要照顾自己和重病的父亲,受尽了苦累。若是没有母亲遮风挡雨,这个家早就垮了。想到这里,他擦了擦湿润的眼角和咬出了血的嘴唇说:“不管怎样,我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治好母亲的病,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养育我长大,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的母亲就这样离去。”于是,他求亲告友,四处借贷,前后十多次拖着残腿往网返100公里以外的临汾市襄汾肿瘤医院为母亲购买专治脑瘤的药。因为手头紧,药贵,他每次只能先买点,快吃完时又去买,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纷纷,从来没有耽误过。那是寒冬腊月的一天,正值春运高峰,××*买好药后,因腿不灵便没有赶上末班车,过路的几趟车又都不停。为了节省钱继续为母亲治病,他舍不得花钱住旅馆,又怕冻坏了残腿,只好忍饥挨饿在路边不停地走动,度过一个难熬的漫长冬夜。医生被感动了,院长被感动了,医院所有的员工被感动了,破例给了他许多照顾和优惠。经过一年多的服药,花了15000多元,母亲的病情渐渐好转了,而身高仅1.5米的××*却瘦得快要被风吹走。母亲摸着儿子两条细得像麻秆似的残腿,心疼得泣不成声。他却爬在炕上安慰母亲说:“妈不哭,我还年轻,只要妈不痛苦,儿就觉得很幸福。”

像女孩一样照料母亲

8年来,为了给母亲巩固治疗,他千方百计挣钱买药、买补品,有时实在没钱,就瞒着老人偷偷去卖血。他一日三餐天天给母亲做可口的饭菜,给母亲喂药、喂汤。8年来,无论出车多乏多忙,他每天早晚都要坚持为母亲擦洗两次身子和帮母亲按摩,使长期卧床的母亲从没长过褥疮。他还像个女孩一样,学会了为母亲梳头,经常给母亲洗脚。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母亲如今奇迹般地坐起来了!只要有人到家里串门,××*的母亲就会流着泪说:“要是没有我这个拐腿娃,我早就埋到地里去了。”

5间上世纪70年代的土瓦房,平整的土院收拾得干干净净,××*以踏踏实实的行动诠释着“孝”博大精深的内涵……

下载“十大孝星”个人事迹(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十大孝星”个人事迹(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孝星事迹(推荐五篇)

    我叫宋雨峰,是二年级三班的一名学生。在学校里我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是个好学生。在家里我孝敬父母,听从父母的话,是个懂事的好孩子。这次能被评为班级小孝星,我感到非常荣幸。......

    十佳孝星事迹(合集)

    让“孝”长驻心间 ——记东阿二中孝心少年尹倩倩 东阿二中尹海军 孟子先生告诫我们: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东阿二中举办寻找最美孝心少年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涌现出许多懂得孝顺......

    孝星典型事迹

    照顾痴呆老母 不悔贫寒一生 在渠江河畔的滨河路上,在马鞍山上的林荫小道里,我们时常会看到一对中年夫妇搀扶着一位步履蹒跚的老人散步的身影,在夕阳下慢慢远去…… 看着这温馨......

    十大孝星事迹材料(精)

    滕连东同志 参评青岛市“十大孝星”事迹材料 滕连东,男,194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专学历,现任胶南市李家石桥社区党委书记。作为社区党委书记,该同志立场坚定,时刻响应党的号召,认......

    校园“十大孝星”事迹材料

    小学四(3)班木x 在寒假期间,由于粗心,柴远腿被水灼烧。两天后,我的父亲派他与他在宿舍呆了几天,但他拒绝了。他说没关系,你可以吃药,照顾自己。老师问他为什么叫他的父亲,他说,因为......

    2011年北京市孝星事迹

    臻美崇真善为先丹心一片孝父亲 ―――记孝星典范郝女士事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文字记载的,至少传承五千多年;孝敬父母更是每个儿女应尽的职责,可现......

    农村孝星事迹(5篇材料)

    敬老孝老亲一家 一个小村庄,在这个常驻人口只有700多人的村庄有这样一个对老人孝顺,对丈夫体贴,对女儿疼爱的典范。她叫XXX,在村委会工作,她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有一颗炽热的心,......

    尊老敬老十大孝星先进事迹材料

    **,男,现年39岁,是**市人民检察院一名极其普通的工作人员,在工作时间里,他和别人一样,忠实地履行一名检察员的职责。八小时之外,他默默无闻地恪守着“君子入则孝”、“事父母能竭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