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县民政局改革开放三十的周年回顾
县民政局改革开放三十的周年回顾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县民政局改革开放三十的周年回顾2010-06-27 23:05:27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县民政局改革开放三十的周年回顾县民政局改革开放三十的周年回顾(2)
**民政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的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是**民政事业发展最快,取得辉煌成就的3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民政工作在省市民政部门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工作方针,牢记“以人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的民政宗旨,确立并坚持“服务党的中心工作,在服务中发展民政事业”的指导思想,大力弘扬“无私奉献、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孺子牛”精神,抓基层,打基础,抓重点,攻难点,办实事,求实效,开创了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双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基层组织建设、社团和民办非企业管理、勘界、收养、社会福利有奖募捐、殡葬改革等新的工作领域,民政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得到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充分肯定;2002年被省民政厅授予福建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先进单位,被三明市政府授予殡葬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3年被省民政厅授予村委会换届选举先进单位;殡仪馆被省绿化委员会授予省级花园式单位,被省民政厅授予“全省民政系统创文明行业、建满意窗口”先进单位;2004年被县委、县政府授予2003年度政风行风评议满意单位和2000-2003年度信访工作先进单位,被县依法治理领导小组授予1998-2003年度依法治县先进单位;2006年被市民政局评为民政工作先进单位和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先进
单位,被县委、县政府授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挂包单位;被县机关党工委授予2005-2006年度先进党支部;2007年被县政府授予“十五”期间全县民政工作先进单位。
一、救灾救济工作卓有成效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工作方针,建立了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经费分级负担和专户管理体制,提高了救灾工作的时效性。规范救灾工作程序,2004年制定出台了《**县民政局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全县形成了防范有预案、应急有措施、救济有办法的一整套救灾救济体系。2002-2007年,全县安排重建家园2355户,每户补助资金1500-8000元不等,与此相配套的还有各种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切实解决了受灾户重建家园困难,有效地帮助他们重建家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为适应农村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要求,救灾工作
积极推进以自我保障能力为内容改革,实行无偿救济与有偿扶持相结合,把保险引入救灾工作,增强社会救助能力。2007年民政部门同保险公司密切配合,在农村推行农房统保,保费由民政部门统交。当年,全县遭受冰雹、火灾等灾害49起,损毁房屋3334户,获得人保财险公司理赔万元;2008年上半年,全县因遭受火灾、冰雹等灾害的农户3100户,获得人保财险公司理赔保险金额万元,增强了灾害救助能力。妥善使用救灾资金,1978-2007年,全县累计安排救灾超过1900多万元,有万人次的灾民救济对象得到救助,有力地维护灾区的社会安定稳定。
二、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全面推开
民生救助工作实行重大改革,建立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从1998年开始实施;2004年3月,根据省政府闽政[2004]3号《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文件要求,民政局成立了
**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中心,制定出台了《**县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暂行规定》,全面启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按照“完善、巩固、提高”的方针。在保持低保人员基数稳定的前提下,做到“低保对象有进有出,补助水平有升有降”,坚持“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原则,切实抓好动态管理。当年我县共筹集低保资金689万元,全县共有7520户20536人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2007年全县共有7337户20410城乡贫困居民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年发放低保金万元。
三、农村五保供养工作继续推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改革农村五保供养实现了由农民互助共济向财政保障为主的转变。农村税费改革后,五保供养金由过去“三提五统”费中承担,改由政府财政转移支付,保证了五保户的供养经费按时到位。2007年12月制定出台了《**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暂行办法》,五保供养标准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分散供
养标准由原来每人每年1200元提高为1440元,集中供养标准每人每年提高为2160元,为全县1528农村五保户解决生存问题。同时又将五保户列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进行补助。1986年我县开始积极探索“以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为依托,包户扶养为补充”的五保供养模式,加强乡镇敬老院建设。从1986年西滨、西城两个镇先后创办农村敬老院开始,至2000年全县15个乡
第二篇:民政局改革开放30年工作回顾
改革开放以来,民政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在民政人的辛勤耕作下,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解放思想,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团结奋斗,使民政各项工作明显进步,民政事业全面发展。特别在近几年中,民政人肩负着“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困”的使命,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救灾工作方面
我旗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旱灾、霜冻和洪涝灾害,而旱灾基本!上年年发生,几十年来在救灾上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一是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如在2002年原赛汉乡王官梁村发生的龙卷风,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地转移安置群众,保证生命安全,同时转移群众的物资和财产,让损失降到最低;二是有效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维护灾区的社会稳定,在灾害发生后,能确保灾民有饭吃、有衣穿、有临时住所,有医疗救治点;三是确立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救灾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救灾工作分级管理体制的确立,进一步明确了各级的救灾责任,进一步增强了安排灾区群众生活的资金实力,充分保障了救灾工作的有效开展。列入救灾资金逐年增长,1998年市级列支救灾资金47万元,旗级列支救灾资金3万元,到了2007年底,市级122万元,旗级12万元。四是救灾工作应急反映能力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应急预案的出台,为突发性灾害发生做了充分的准备,是政府应对灾害的纲领性紧急行动方案;五是救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迈出可喜的步伐,救灾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明确了救灾资金的使用范围,开展救灾捐赠活动的管理,制定了接收发放救灾捐款物的制度,规范了救灾款物发放程序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了规范化、制度化。
——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建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党的十五大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我旗于2001年启动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当时重点保障“三无”员,保障人数为人,之后又在年和年进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扩面工作,逐步把在职、下岗、失业和退休人员中的贫困人口纳入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截止到2007年底,享受城镇低保的人数达到了5268人,占城镇总人口的12%,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保障标准逐年增长,最高的每人每月可享受158元,最低的每人每月可享受83元。城镇低保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我们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各2完善了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力地促进了城镇的社会稳定,进一步提高了民政工作的地位。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是继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后的又一项重大惠民政策。我旗在2006年开始实施,当年纳入农村低保对象5310人,保障标准为年人均360元。在2007年进行两次扩面并提标,截止2007年底,纳入农村低保对象为15934人,占农村总人口的8.2%,保障标准提高到年人均438元。今年,农村低保工作进入了规范化管理,继续扩面并实行分类施保,这一惠民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农村困难居民也享受到了改革的成果。
——五保供养
全旗现有五保对象1871人,占全旗农业人口的0.96%。其中老年人1021人,占五保对象的54%。女性189人,孤儿157人,残疾人504人.敬老院8所,集中供养五保对象380人,分散供养对象1491人,集中供养率20%,有入院意愿的分散五保对象230人。在五保供养经费上,按照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发改委《关于加强农村牧区五保敬老院实施意见》要求,逐年增加五保供养经费,到2007年,集中供养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300元,分散供养达到每人每年900元,2007年,共支出集中供养五保资金49.4万元,分散五保供养资金134万元。近年来我们在敬老院建设上,逐年加大投入力度,对原有敬3老院作了进一步修缮,大部分敬老院改造了厨房,增加了炊事员,为部分敬老院新打了机电井,同时改善集中供养的五保对象生活条件,每年为敬老院院民从里到外更换衣服,并购置棉被、棉衣。对全旗分散五保户的住房问题进行了详细的摸底调查,对20多名住房条件差且不愿意入住敬老院的分散五保户,选择安全的闲置空房入住。
——医疗救助
2005年下半年,我旗启动了农村医疗救助工作,制定了《**旗农村医疗救助实施方案》,尝试大病医疗救助。从2006年起,在做好大病救助的同时,为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代交合作医疗参保金个人部分。在2007年,我们在实行大病医疗救助的基础上,重新修订和完善了农村医疗救助办法,取消了起付线,提高封顶线,改过去的大病救助为主,为以常见病、慢性病为主与大病救助相结合的办法,同
时对五保户和优抚对象也制定了相应的医疗救助办法,使弱势群体在就医看病方面得到一定救助。2007年,我们对1050人实施医疗救助,支出救助资金60万元,其中农村低保户70名,农村五保户980人,在这些救助对象中,大病医疗救助支出25万元,常见病、慢性病支出35万元。在城镇,按照市民政局要求,统一将有需要手术治疗的城镇低保户介绍到市中
心医院治疗,共为25名患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手术治疗。
——教育救助
为确保城乡低保家庭考上大学的子女顺利入学,制定了《**旗贫困大学生救助方案》,通过广泛宣传深入细致摸底,严格审查,张榜公布等有关程序,三年来,共救助贫困大学生480名,每人最低领到600元,最高每人领到1000元的一次性入学路费和生活补助。此外,在实施城乡低保过程中,对子女就读高中、大学的特困家庭优先纳入低保。与此同时,为家庭困难的贫困大学生出具贫困证明,使其在各大院校内享受减免学费或入学补助等优惠政策。
——基层政权建设
在农村,我旗从2006年村委会换届以来,把推行村务公开,实行民主管理,作为村民自治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对涉及到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要求各乡镇及时向村民公开,同时,为提高村委会干部素质,每年举行两次培训班,对村委会干部进行系统培训。结合全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全旗集中建设村务公开、民主管理试点村14个。在城镇社区建设方面,对原有的两个星光计划项目“光明社区、红卫社区”进行重新整修,增补综合配套设施,并对其他6个社区进行整顿。一一优抚工作我旗现有各类优抚对象5041人,其中重点优抚对象771人;军属310户,1080人;退伍军人3190人。在重点优抚对象中,有“三属”30户31人,各类伤残人员169人(其中残疾军人152人,5伤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11人,伤残人民警察5人,伤残民兵民工1人),在乡老复员军人492人,带病回乡退伍军人69人,参战退役人员10人。
在优抚事业费的使用上,我旗严格执行上级优抚经费使用的有关规定,根据上级的调标政策,足额、按时地发放到优抚对象手中。
在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经费上,我旗对优抚对象的医疗难问题,一直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对一至六级残疾军人和带病回乡老复员军人的医疗保障由每月发放医疗处方的办法改由旗财政和民政共同补贴的形式交旗医保中心管理,使他们享受与国家离休干部同样的待遇。对患有绝症,突发性重病或久病不愈的困难对象,以及六级以下残疾军人旧伤复发,就医困难的,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医疗补助,由卫生部门给予医疗费减免,民政部门从优抚经费中给予生活困难补助,全年支付医疗生活补助经费近5万余元。2006年上级下拨我旗优抚对象医疗补助资金31万元,按照文件规定的补贴标准,直接下拨给优抚对象,作为一次性医疗补助。
在优抚对象自然增长机制方面,根据自治区民政厅、财政厅(2004)178号《关于建立重点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的通知》和市民政局、财政局(2005)191号《关于下达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标准的通知》要求,我旗2006年优抚对象抚恤补助自然增长为14元,2007年又增加6元,两年每人每月共增6长20元,补助人员主要是在乡老复员军人和带病回乡退伍军人。自然增长资金全部由旗财政负担。对各类伤残人员、“三属”等人员的抚恤标准按文件规定的标准执行;对在乡老复员军人每人每月补助176元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60元,自然增长6元,实际发放每人每月242元;抗日时期在乡的老复员军人每人每月补助203元的基础上,每人每月增加60元,自然增长6元,实际发放每人每月269元;带病回乡退伍军人每人每月补助105元的基础上,提高到每人每月120元。
——在安置工作方面
我旗从2005一-2007年共接收安置退役士兵(含转业士官)199人,其中,农业户口退伍回乡110人,符合安置条件已安置的人,全部安置到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城镇户口安置率达到100%。
——婚姻管理工作
婚姻管理是社会事务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婚姻是人生的大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管理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一项传统的民政工作。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4年以后,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婚姻管理的法律体系逐步建立,为民政部门加强婚姻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持,使婚姻管理工作逐步纳入法律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婚姻登记队伍专业化,基本上实现了婚姻管理专人专职。推进了婚姻管理办公自动化建设,从人工操作到办公自动化,是婚姻管理的一大进步,避免了人工操作的失误,防止了无效婚姻的产生,保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提高婚姻管理水平,争创“文明窗口”。在操作上实行政务公接受群众监督,在婚姻登记档案上实行规范化档案管理。
——民政局的自身建设
30年的改革开放成果,也见证了民政局30年的发展。民政局从30年前的一个办公室发展到今天三层办公大楼,办公面积790平米,拥有较先进的办公设备,相应股室齐全,职能清晰,办公环境优美,人人讲礼貌、个个都敬业的良好工作作风随处可见。主要表现在:班子团结协作,干部队伍素质高,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的好,思想教育、业务知识抓得实。总之,近年来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指导下,在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民政工作有了跨越性的进步,比如:城乡社会救助,敬老院建设、优抚安置等工作,但与上级的要求仍有差距,与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民生问题,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好民政的各项工作,树立起民政部门和民政人的良好形象。
第三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着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着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
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亲身经历者和思想推动者,同时也是这段历史最敏锐的审视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对于改革开放,厉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农村家庭承包制这一制度变革的主要贡献,是在当时条件下,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民的生产,从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进行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中国有了证券市场。尽管在当时它还是很不完善,但毕竟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开辟了道路。尽管股份制曾经受到过各种怀疑、甚至责难,但中国的股份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终于取得了成就。对于民营经济,厉以宁指出,虽然当初出现时也是面临各种责难,不过在民营企业不断成长以后,大家真正感到民营企业的确至关重要。就业问题是谁帮助解决得最多?是民营企业,7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岗位是在民营企业中,很多城市中的税收主要是民营企业提供的,我们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民营经济的兴起调动了许多人创业的积极性,这对长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第四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改革开放三十周年
三十年的时间对于历史的长河如流星划过天际般,稍纵即逝。然而,对于中国,三十年的风雨沧桑又是那么曲折,那么艰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春风吹拂下,神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发,拨乱反正全面展开,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有步骤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走上正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得到健全,国家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我们伟大的祖国从封建,贫穷,落后,一步步走向思想的解放、经济的发展、政治的昌明、教育的勃兴、文艺的繁荣、科学春天。
三十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非凡成就,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触手可及。
接下来我将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分别向大家介绍,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的变化。
服装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穿在身上的历史画卷,见证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改革开放前,中国人的衣橱处在绿、蓝、黑、灰的“统治时代”,上世纪70年代,人们的衣服全都是以“灰蓝黑”为主色调,要是有谁能穿上件绿色的军装则显得格外光荣。西方曾戏称中国人为“蓝蚂蚁”。到了80年代,衣服的样式多了起来,同时也出现了色彩。90年代,街上服装店一家连着一家的营业了。而今,颜色由30年前的一枝独
秀,到现在的百花齐放,款式由简约变时尚,由单调变复杂,“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服饰的颜色、质地、款式、做工等也都变得更为讲究了。不同季节、不同场合常常会需要不同的服饰,今天中国的时装界也充斥着国际时尚元素。就比如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服饰可谓“丰富多彩”。
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小时候经常听老一辈说起粮票的故事,虽然未曾亲身经历,但感触也较为深刻。改革开放前物资短缺、单调,人们的营养严重不良,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有时候能吃上一个窝窝头都是一件特别幸福的事情。而今,物质极大丰富,宝宝喝上了牛奶,学生尝到了肯德基麦当劳,老年人也吃到了以前不敢奢望的补品。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80年代我们吃四只脚的(猪牛羊),90年代我们吃两只脚的(鸡鸭鹅),现在我们吃一只脚的(蘑菇)。八十年代我们吃四只脚的十因为那时改革开放刚开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于家畜肉类不在紧张。90年代我们吃两只脚的,那是因为那时人们的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人们逐渐从只吃肉走向营养好的选择。现在我们吃一只脚的是人们提倡生命科学,绿色食品成为一种流行趋势,蔬菜类都属于“一只脚”。
家给人的第一印象便是温暖,安全。想象一下若是“屋漏
偏遭连夜雨”的场景又怎能让人感受到温暖?改革开放初期,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旧民居。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而今,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住,也成为人们最基本的生活条件。
以前,有这样一句顺口溜:“雨天似胶,晴天如刀,走路闪腰,骑车摔跤。”它形象说明了人们出行难的问题。建国初期—交通不便,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有时候如果有人生病了,也只能徒步到很远的地方去治疗。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资源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我想当时拥有一辆自行车的感觉并不亚于现在拥有一辆小轿车。如今人们出行越来越方便。私家车随处可见。出门便有公交车或者的士。
风雨兼程,一路高歌,我们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重大变化,我们取得了令全世界瞩目和惊叹的伟大成就。这是解放思想的 30年,是解决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30年,是披荆斩棘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道路的30年,是探索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30年。这是不平凡的30年,是光辉的30年,是伟大的30年。改革开放已步入“而立”之年,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将更加生机勃勃。
第五篇: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县财政工作成就回顾
狠抓增收节支深化财政改革 为实现xx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财政保障
30年来,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我县的各项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财政工作也在改革开放中稳步前进,广大财税干部职工深入贯彻党中央的文件精神,围绕中心,服务经济发展,发挥财政职能,狠抓增收节支,继续
深化财政改革,依法理财,圆满地完成了各项财政工作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30年来财政工作的简要回顾
(一)财政收支情况
单位:万元
78年79年80年81年82年83年84年85年86年87年
一般预算收入164.9148.4135.2119.4156183.3124267.7322.9450.8
一般预算支出612.5606.5589.3608667.8719.2908948.21670.71520.6
88年89年90年91年92年93年94年95年96年97年
一般预算收入533.7611.6582.***237630693420
一般预算支出18482037.72556.22282229729***371561
498年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一般预算收入***65255645***04619
1一般预算支出*********84
改革开放30年来,xx经济的综合实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县域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全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164.9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6191万元,增长37.54倍,年均增长1.25倍。全县一般预算支出由1978年的612.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30284万元,增长49.44倍,年均增长1.65倍。2004年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306万元,达到历史最高峰,是78年收入的50.3倍;一般预算支出19353万元,是78年的31.9倍。自2005年以来,因执行国家税收调整政策,全县一般预算收入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严重影响到地方财政增收,从而进一步加大收支缺口,加剧资金调度压力。由此可见,我县财政还十分脆弱,政府可供支配的财力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财政工作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财政的改革和发展任务相当艰巨。
(二)财政改革情况
——预算管理改革逐步深化。1985年,继续贯彻落实民族自治地方财政体制制度,执行“核定收支、总额计算,多余上缴,不足补助”的预算管理办法。1986年,开始实行“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执行“增收节支,确保当年收支平衡”预算管理精神。1987年,预算安排上贯彻增产节支精神。1988年,预算安排上适当照顾“小家小户”,执行新出台的奖励工资、中小学教师调资、事业单位技术职称工资、副食品补贴等增资调资政策。1989年,在预算管理上提出发展经济,广辟财源,量入为出,紧缩支出,缓解财政困难的理财方针;将税额较小、税源分散的13种小税,以1987年税务年报为基数固定下来,超过基数部分全部留在地方。1990年是第一个财政包干的最后一年,泽普作为教育危房更新重点县,加大了对教育危房更新改造的投入力度。1991年,建筑税改为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由原来按资金来源征收改为按项目征收。1993年,强化税收征管,坚持量入为出,控制财政支出。1994年,国家开始实行新的分税财政体制,将18个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分设中央和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在划分税种的同时,实行了中央对地方的两税(指增值税和消费税)税收返还政策;同年停征产品税,将其分别并入增值税、资源税和农林特产税;新开征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1995年,完善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狠抓增收节支各项具体措施的落实。1996年,加强预算管理,执行适度从紧政策,严格控制支出。1997年,按照地区年初要求预算保持15%的增长速度,积极组织收入,合理安排预算,加强财政支出管理。1998年,预算安排上推行“零基预算”。1999年,贯彻执行自治区增收节支工作会议精神;7月1日起,按照政策减半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2000年,执行喀什地区行署会议纪要精神,将原属泽普财政收入的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增值税的18.7%划转给叶城;同年政府采购和财政统发工资正式运行。2001年,执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01]113号和财政部财税字[2001]88号文件精神,分别对生产销售尿素企业和宣传文化
企业、民贸企业的增值税实行先征后返的财税优惠政策;同年执行中央[2000]47号文件,增加艰苦边远地区津贴,调15%职务工资和年终一个月奖励工资;5月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逐步实现分散支付向集中支付过渡。2002年,开始实行“所得税共享”办法,企业所得税(除了少数行业或企业外)和个人所得税均实行中央与地方按比例分享;同年地方税务经
费上划,取消了地方税收综合提成。2003年,预算安排上贯彻“狠抓增收节支,确保完成财政收入任务”精神;启动乡镇财务制度改革试点,实行乡镇“零户统管”、“村帐乡管”;全面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乡镇三提五统收费,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全部下拨到乡村两级;开始贯彻落实免教科书费、免杂费、补助贫困生伙食费的“两免一补”政策;制定出台《泽普县政府采购实施办法(试行)》和政府采购目录,延伸采购范围,规范采购方式。2004年,积极推行政府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体制改革,选择部分单位进行试点;艰苦边远地区类别津贴由三类地区调至四类地区,个人所得税同比增长较大;执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农业税降低一个百分点,取消农业特产税,足额下拨对乡村级的转移支付资金;首次执行粮食直补政策,实施村干部报酬月薪制度,支持抗震安居工程,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2005年,认真贯彻落实《2005年新疆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执行《完善自治区分税制财政体制调整实施意见》,1月1日起,对原按企业隶属关系划分的企业所得税、原作为地方收入的个人所得税、原作为中央收入的利息所得税,实行了中央地方按比例分享的办法,自治区不在参与分享,同时自治区不再参与城镇土地使用税的分成;根据政策规定,7月1日起,对企业生产销售的尿素增值税由先征后返50%调整为暂免征收;执行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政策,同比直接减少地方财政收入943万元;同年根据《自治区国税局关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增值税税收管辖权的通知》(新国税办[2004]440号)和《自治区国税局关于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塔西南勘探开发公司增值税税收管辖权变更过程中有关税收问题的批复》(新国税办[2005]210号)规定,执行石油企业增值税按井口产量比例划转的新政策,对地方财政收入带来巨大影响;同年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先行试点,逐步扩大”的原则,结合实际,选定司法局、党校作为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车辆保险纳入政府采购,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同时按照国家政策,执行新的取暖费和差旅费标准。2006年,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试点启动,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逐步深化,顺利完成了部门预算软件的模拟操作和培训工作,制定并实施了部门预算定额标准,对纳入改革的预算单位实现了资金的归口管理和统一拨付。2007年,全面推行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增强了预算支出的统筹性和严肃性,同时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大非税收入改革力度,将全县涉有非税收入的单位全部纳入到改革范畴,把所有非税收入统一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统一收支管理。
——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完成。1985—1987年继续执行地区关于农业税征收任务一定五年不变的政策。1985年根据《新xxx牧业税暂行办法》,开始征收牧业税,实行按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办法进行计征,同时实行征收额一定五年不变。1988年对定额税率进行调整,恢复征收牧业税。1988年,执行新政发(1988)101号《xxx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征收工作暂行规定》文件,新开征了农林特产税和耕地占用税。1997年,根据规定,对农牧业税进行政策调整。2001年贯彻落实《关于停止收取发放和清理回收农发基金的通知》(xx发[2001]51号)文件精神,安排部署对农发基金、农发股金等情况的清理、登记工作,并按照“先清后退”的原则制定了清退实施方案。2002年,加大农业税收税法宣传和农业税申报纳税宣传力度,积极推行农业税申报纳税试点;同年坚持“取之于农,用之于农”的原则,一次性地将农发股金全部清退给各乡镇场,完成了农业发展基金的历史使命。2003年6月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启动,取消乡镇三提五统收费,取消屠宰环节和收购环节的屠宰税,累计减轻农民负担958.9万元,转移支付乡村两级622万元;同年7月进行乡镇财务管理改革试点。2004年,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改革;贯彻落实农业税降低一个百分点,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农村税费改革等政策,对乡村两级转移支付765万元;2005年,全面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对乡村两级转移支付921万元。
——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扎实推进。1996年,深入开展国有资产产权登记、资产评估、清产核资、产权变动审批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的测定工作。1997年,全面完成了国有资产统计报表和产权登记年检工作,完成了1996年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和1997年保值增值指标落实工作,积极开展集体企业清产核资试点。2001年,认真贯彻落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有资产流失查处管理暂行办法》,强化产权登记年检、资产与财务信息等基础性管理工作,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组改造。2002年,按照产权监管要求,认真做好国有资产的产权界定、产权登记、年检换证、股权管理、资产统计、资产评估等工作,同时按照国有资产处理实施办法,认真做好破产、租赁、承包、股份、联合企业的清产、核资、签约、交接等事宜,采用融资、融技术、土地换项目等方式,积极盘活现有资产存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2003年,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产权登记检查工作,基本摸清了家底,同时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积极支持企业的改革、改制工作。2003年,制定出台《泽普县预算单位清产核资实施方案》及清产核资办法、资金核实办法,对全县54家预算单位开展清产核资工作。2006年,严格按照《行政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进一步加强各类国有资产的管理。
——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稳妥推进。2005年我县被自治区批准列入自治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同年11月,又被列入国家级试点县。2005年我们按照政策要求,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改革试点,当年全县参保人数83475人,代收医疗基金2036790元,地方财政配套87万元,突出解决农牧民看病就医问题。2006年根据新政办发[2006]5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健全完善了相关实施方案和实施细则。2007年根据按照政策规定,又提高了对参合农民的补偿,降低了参保农民的缴纳比例,让参合农民真正享受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扎实开展。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2003年秋季开始,为农村特困生提供免费教科书,对有农村户口的农牧民子女和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员的子女实行免收学杂费。同时,按照自治区与县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2006年起,我县中小学校(除高中阶段)都属农村义务教育,所有学生都享受到“两免一补”的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根据地区财政局2006年春季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资金分配数额,按比例足额划拨了应承担部分,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经费资金拨入教育局,教育局根据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制定了资金分配方案,并在当月将此项资金全部拨付各中小学校。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一是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建立了失业保障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两条保障线”;建立了行政事业、企业、农牧企业等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规范了社会救济制度特别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险制度。二是扩大了社会保障筹资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推行基本保险和失业保险,加强了资金的征缴力度和清欠力度,提高了征缴率,提高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比重。三是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管理和支付体系。明确了政府在社会保障上承担的责任,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的管理制度,建立财政监管和社会监督制度。
——乡镇财务管理改革规范运行。2003年,选择条件较好的乡镇进行乡镇财务管理改革试点,对乡镇本级推行“零户统管”、对行政村推行“村财乡管村用”。2004年,全面推行乡镇财务管理制度改革,制定出台《泽普县乡镇财务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在全县10个乡镇实施财务集中核算、集中管理,认真界定乡村赤字债务,明确了消赤减债责任,同时认真清理缴销财政票据,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统一支出项目和标准,乡村财务监管水平明显提高。
——非税收入改革稳步推进。2004年,被地区列为第一批非税收入改革试点县,我们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完成了31个涉及非税收入单位的清理和编码工作,将二小、司法局、民政局、国土局、财政局5家作为非税收入改革的试点单位。2005年,完成了剩余单位的编码,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各单位、各部门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网络,同时加强票据的清理和归并,逐步实现对票据印制、发放、填开、缴交、核销的全程监管,为建立“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政府非税收入新型管理制度打下了坚实基础。2006年,全面实施非税收入改革,将全县涉有非税收入的28个单位全部纳入改革范畴,全年累计完成非税收入1272万元。2007年,按照“收支两条线”规定,加大非税收入改革力度,把所有非税收入统一缴入国库或财政专户,实行统一收支管理。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稳步前进。2005年,试点实施。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先行试点,逐步扩大”的原则,把司法局、党校作为改革的首批试点单位,将其预算内外资金、财政周转金、专项资金统一纳入国库管理。同年9月又将全县的政府采购资金、专项资金、工程款等实行了集中支付。2006年,稳步推进。对纳入改革的35家单位实行集中资金、集中管理、集中支付。2007年,全面推行。对各预算单位从帐户管理、用款计划、支付方式到会计核算等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对纳入改革全部预算单位实行集中资金、集中管理、集中支付,减少中间环节,确保资金安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有力地加强了财务收支全程监督和管理,有效地堵塞了财务管理漏洞,遏制了腐败现象的滋生,促进了党风廉政建设。
——政府采购得到提质扩面。2001年,根据“先大后小、先易后难”的采购方针,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严格按照采购目录,逐步扩大采购范围,不断规范采购工作,当年共实施政府采购7次,预算采购资金253.2万元,实际支出 241.4万元,节约财政资金11.8 万元,资金节约率为4.6%。2002年,在审计、物价、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监督下,共实施政府采购10次,预算采购资金201.8万元,实际支出 183.5万元,节约资金18.3 万元,平均资金节约率为9%。2003年,通过公布采购目录,分类建立评委库,明确货物采购限额,采取公开招标、询价采购、定点采购、竞争性谈判采购等多种形式,努力营造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降低政府采购成本、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2004年,共组织实施政府采购48次,预算采购资金223.99万元,实际支付193.48万元,节约资金30.51万元,资金节约率13.6%。2005年,在县纪检、监察、审计、物价等有关部门的参与和监督下,共实施政府采购41次,预算采购资金2512.4万元,实际支付资金2112.54万元,节约资金399.86万元,平均节约率15.9%。同时,将全县行政事业单位车辆保险纳入政府采购,按照保险公司提供的45%和50%优惠计算,预计财政每年可节约资金18.25万元。2006年,政府采购规范运行。始终坚持原则,规范采购程序,完善采购方式,扩大采购规模,共实施政府采购40次,采购预算300.52万元,实际支付283.49万元,节约资金17.03万元,节约率5.67%。2007年,始终坚持原则,规范采购程序,完善采购方式,扩大采购规模,努力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采购效益。
——金财工程稳步运行。2003年以来,根据上级财政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在地区财政部门的指导下,投入资金购置设备,建立起金财网络,同时专门派人参加金财软件的学习培训,并组织各业务股室工作人员进行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安排专人负责金财网络工作,上级财政部门每年派专人对信息网络的进行维护、升级。自金财网络运行以来,为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支付、政府采购、工资统一发放等财政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信息平台。
与此同时,财政干部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其他工作也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二、今后财政工作计划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泽普”建设,围绕“做大财政蛋糕,做小财政供养系数,做优财政资源配置,做强财政公共保障能力”的总体目标,认真执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大力支持全县的经济发展;继续完善县乡财政体制,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强化增收节支,确保收支平衡;不断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优化支出结构,强化财政监督,确保“三农”、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重点支出需要,努力促进全县经济和各项事业快速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思路
--加强财源建设,拓展收入空间。一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兑现落实支持新型工业化的各项财税政策。二是大力支持园区建设,继续加大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提升园区承载能力。三是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指导和帮助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国家财政贴息、财政补助及创新政策。四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抓住自治区大力促进南疆石油化工基地发展的新机遇,发挥我县优势,以政府投资为先导,通过财政注入产业发展基金等方式,“以小博大”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吸引更多的外来资金,培植长效财源。五是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和政策资金的扶持,以优势项目争取资金,以政策扶持促进发展,力争全县更多的重点项目纳入国家、自治区和地区的发展规划。六是充分调动各部门抓财源建设和争取项目资金的积极性,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的原则,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
--坚持依法治税,确保应收尽收。一是切实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联系,依法治税,依率计征,建立完善税源动态监控体系,堵塞税收流失漏洞,做到应收尽收。二是加强非税收入征管,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将非税收入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轨道。三是结合党的十七大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抢抓机遇,积极申报项目,努力争取更多的资金,进一步扩大收入规模。
--优化支出结构,促进和谐发展。一是加大对“三农”的投入。继续稳定和完善惠农支农政策,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对乡村道路、防渗渠、节水灌溉、农村沼气池、抗震安居房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促进教育优先发展。继续加大教育经费的投入,逐步提高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加大教育经费向农村中小学倾斜的力度,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建立完善农牧民培训基地和县乡农村劳动力服务中心,扶持职业教育的发展。三是提高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加大卫生服务体系投入,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经费保障机制,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设,逐步建立起覆盖全县城乡的医疗保障体系。四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力度。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不断创新监管方式。通过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财税优惠政策,增加财政社会保障投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形成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六是保障好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生产支出。继续加大政法经费投入,确保处理突发事件和基层政法机关运转所需经费。加大对治理安全生产隐患的投入力度,有效化解社会矛盾,建设“平安泽普”,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维护经济健康发展。
--深化财政改革,提高监管水平。一是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保证部门和单位履行其职能的基本支出需求。二是加大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提高资金支付效率和安全性。三是推进乡财县管乡用财政改革工作,加强对各种涉农资金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四是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进一步拓展采购范围,扩大采购规模,规范采购行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五是积极推进法治财政建设,做到依法、依规、依程序办事,提高理财透明度。六是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突出做好监管日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不断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与事后检查相结合的监管制度,注重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扎实开展党建廉政建设,狠抓作风政风行风。一是狠抓政风行风评议活动。以“树立行业新风、构建和谐财政”为主题,开展民主评议政风工作,着力解决财政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全局行业风气进一步转变,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在工作通过纠建并举,建章立制,形成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真正做到以评促纠,以评促建,确保服务态度明显好转,办事程序明显规范,服务质量和效率明显提高,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和敬业精神明显增强,从而为财政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社会环境;二是狠抓财政队伍廉政建设。由局领导与各股室主要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及《纠风目标责任书》,并在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讨论,不断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强化监督职能,形成以内部监督、源头监督、群众监督为主的监督体系。认真开展月查季审工作,严肃查处党员干部队伍中的违纪问题,狠抓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控制各项费用,降低行政成本,有力地促进了我局党风廉政建设,推动了财政工作的全面进步。三是深入开展争创“四有”领导班子、“五好”干部队伍活动。根据县上的安排和要求,利用周五党团日,一方面组织广大干部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十七大会议、《党章》和国务院32号文件精神,远学孔繁森、郑培民,近学艾买尔·依明、姜英等先模人物事迹;另一方面结合民主生活会,根据整改措施和目标,认真对照检查和反思个人行为,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达到自我完善和提高的目的。同时,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紧密联系我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倡导“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和“增强责任意识、增强创新意识、增强服务意识”的实干精神,引导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把心思用在谋发展、干事业上,把精力投入到办实事、抓落实上,把工作体现在解民忧、促和谐的行动中,以良好的作风担当起经济飞速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定的历史重任。
回顾过去,我们取得了一些成绩,展望未来,我们肩头的担子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继续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实践“三个代表”,再接再厉,扎实工作,继续深化财政改革,努力实现财政的持续发展,不断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为全县经济社会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xx县财政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