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对策研究[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4:59: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对策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对策研究》。

第一篇: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对策研究

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对策研究

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对策研究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尤其是园区经济的蓬勃发展,吴兴区生产力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特别是被征地农村劳动力数量出现大幅增长。解决好他们的再就业问题事关城市化进程的稳妥推进和城乡协调发展的稳定大局。尤其是面广量大、转移就业难度相对偏大的农村妇女,迫切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支持。

一、我区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的特点

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我们了解到,当前我区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呈现以下特点:

1.就近性。从转移就业的地点来看,大多数妇女坚持“就近就便”原则,一般选择在本区、本乡(镇)、本村务工,不离开家庭,不在外居住,离土不离乡,呈现出以就近转移为主,异地转移为辅的特点。

2.兼职性。由于受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多数妇女特别是已婚妇女在外出打工的同时还要承担家庭的大部分家务,部分妇女在工作之余还要从事家庭承包土地上的农活。打工兼顾家务、务工兼种地是我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一个突出特点。

3.自发性。各级就业服务机构和中介组织在宣传就业信息、加强技能培训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从当前我区农村妇女就业的渠道看,无论是流入城市打工,流向本地私营企业,还是从事服务等行业,转移就业仍以传统的血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多数农村妇女的转移就业仍然属于自发转移。

二、我区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家庭观念和较重的家务负担,制约了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的空间和时间。调查显示,多数农村妇女依然存在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认为挣钱养家是男人的事,照顾家庭、赡老扶幼是自己的本份,不想外出,缺乏转移就业的内在动力。同时,农村妇女家务繁重是影响外出就业的客观原因,在不愿外出务工的妇女中,50%以上是因为要承担照顾老人、照顾孩子、操持家务的责任,家务负担较重。因此,在寻找就业机会时,多数会倾向于离家距离近,工作时间短,工作压力小的轻便型工作,这极大地制约了就业的空间和时间。

2.较低的文化水平和匮乏的劳动技能,制约了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层次和领域。虽然,我区农村妇女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妇女培训力度也在加强,在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举办的技能培训中,女性所占比例已经达到53.65%。但农村妇女文化水平和从业技能仍然整体偏低,尤其缺乏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不能很好地满足用工单位的需求,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层次和领域。

3.单一的信息渠道和滞后的就业服务,制约了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数量和质量。近年来,我区在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鼓励政策,劳动、农业、财政等相关职能部门也采取了多项有力措施,各级妇联更是广泛开辟渠道,积极为农村妇女就业牵线搭桥。但调查显示,农村妇女通过政府部门了解企业招工信息和成功就业的数量依然不多。同时,作为容纳农村妇女劳动力主渠道的部分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整体经济实力不足,法制意识较弱,在女职工劳动保护上存在不少不规范行为,如:没有严格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在业女性多为临时工、季节工、钟点工;只缴纳部分或不缴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险金等等。

三、我区农村妇女转移就业的对策建议

1.强化“四方联动”的教育引导,提高农村妇女的竞争能力。一是强化主体意识促转变观念。要使农村妇女走上转移就业之路,最重要的是转变传统观念,强化主体意识。党委政府要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传媒,向农村妇女宣传党和政府有关促进妇女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方面的政策规定,宣传优秀妇女就业创业的先进事迹,营造“外出务工光荣、创业致富优秀”的浓厚氛围,消除农村妇女“男主外、女主内”的陈旧观念,树立敢于拼博、敢于创业的新观念,走出家门,认识世界,发展自我。二是强化继续教育提文化素养。目前,农村产业结构迈开了升级和调整的步伐,高新技术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对整体素质偏低的农村妇女就业创业势必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妇女的继续教育力度。教育等有关部门要把农村妇女的文化教育、学历教育等纳入国民教育计划之内,根据农村需要和实际情况,优先考虑教育经费,合理设置教学课程,科学安排教学内容,逐步扫除文盲和半文盲,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文化水平。三是强化按需培训增劳动技能。每年,我区科协、妇联、农业、劳动等部门依托企业、职业技校、农村远程教育网,开办了各类妇女就业培训班。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分流变动,各部门要在现有培训网络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市场需求和农村妇女特点,多渠道、多形式、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如:对就近打工和新迁居住地的妇女,着重培训服务技能;对外出务工的妇女,要根据意向岗位,集中定向培训劳动技能;对农村中年女劳力,要培训种植养殖适用技术和市场经营能力等,逐步形成“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新机制。四是强化规划指导助创业梦想。近年来,我区逐渐涌现出胡琴娣、胡文娥等一大批农村妇女创业带头人,支持妇女创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农村妇女创业热情更加高涨。劳动、妇联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妇女创业指导,广泛搜集和认真筛选出一批适合妇女创业的项目,联系创业导师提供项目推荐、风险评估、技术指导等服务。要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组织女企业家、女经营管理者,为农村妇女传授创业经验,分享创业历程、共谋创业之路。

2.依托“四业并举”的发展优势,拓展农村妇女的就业空间。一是发展工业企业吸纳一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成为实现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阵地。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扶持本地主导产业,及时沟通联系有关劳动用工情况,在女性用工需求量大的企业建立再就业扶持基地,给予一定扶持补助措施,不断增强企业吸纳农村妇女劳动力的能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吸引发展前景好、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企业,促进本区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的“双赢”。二是发展现代农业依附一批。要鼓励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型的生产经营模式,由企业提供技术、信息指导和农业原料,由农户自主生产,向企业提供产品成果,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要扶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依托农业园区、农业基地,招募本地农村妇女劳动力为园区、基地员工,解决本地妇女就业。要引导农村妇女参与产业化经营,组建农业协会、女经纪人联谊会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培养壮大一批妇女营销和经纪人队伍。三是发展第三产业转移一批。城镇是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集中地。它的发展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有利于加速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要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大力发展餐饮娱乐、家政服务、旅游休闲等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妇女的就业空间。同时,充分运用我区地处中心城区,农村离市区距离近的有利优势,鼓励妇女走出农村,在中心城区从事第三产业,实现就业增收。四是发展家庭特色产业帮扶一批。家庭特色产业有着投资少、风险小、成本低、易操作、适合城乡妇女在家门口就业的特点。要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帮扶等举措,鼓励会管理、懂经营的农村妇女发展巾帼农家乐,在实现增收致富的同时,吸收本地农村妇女就业。要采取“企业+分包商(经纪人)+农户”的模式,大力扶持来料加工业,在各个环节做好对接工作,发挥牵线搭桥作用,着力克服来料业务货源不稳定、销售渠道不畅等困难,帮助农村富余女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

3.健全“四位一体”的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妇女的就业步伐。一是健全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劳动力市场已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型、技能型转变,企业对劳动力的专业技能要求逐步提高。因此,加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技能培训力度,成为劳务输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建立以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各职业学校为重点,以农广校、农函大和乡镇文化站、科技培训中心为依托,社会民办培训机构和村级合作组织为补充的培训体系,大力发展定向培训、订单培训,提高农村妇女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竞争力。二是健全就业推介体系。劳动保障等职能部门和妇联组织要充分发挥工作优势,详细了解各村妇女劳动力具体分布情况、就业状况、就业意愿等,主动联系掌握企业用工需求,引导本地劳 务中介组织共同构筑劳务供需信息平台,以多种形式向农村妇女发布劳务信息,提供就业机会。重视农村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招聘大会,推荐农村女大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实习锻炼,优先保障女大学生就业,加快转移步伐。三是健全创业支持体系。当前,区妇联和吴兴农村合作银行已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巾帼创业创新贷款”工作的通知》(吴妇通〔2013〕6号),各级妇联和银行要认真向妇女群众宣传“巾帼创业创新贷款”政策,帮助她们掌握贷款的准入条件和程序,最大限度地享受政策带来的实惠。要建立绿色通道,在确保法律要素齐全和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坚持便民利民的原则,尽量简化贷款手续,提高贷款审查效率,缩短贷款审批时间,努力为农村妇女创业提供服务和支持。四是健全维权保障体系。维护农村妇女在就业中的合法权益是保证妇女正常工作的需要。法律、工商、劳动、妇联等部门要深入工业园区和用人单位进行《劳动合同法》、《妇女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要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大力推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保障女职工劳动权益。要加大劳动执法力度,严厉打击侵害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健康安全的环境保障。)

第二篇:沿海农村妇女就业研究

沿海农村妇女就业研究

骆鹏

【摘要】在当前农民外出务工受阻的情况下,促进沿海农村妇女本地就业,对于提高农村家庭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妇女的就业具有与农村男劳力显著不同的特点,表现在就业灵活,就业成本低,工资报酬要求低,就业技术含量低等;但在就业中存在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工作环境差、就业性别歧视、就业渠道狭窄等问题。为了促进农村妇女就业,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建议:政府督促相关企业实行男女同工同酬,落实农村妇女就业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改善农村妇女就业的社会环境,以不断拓宽农村妇女的就业渠道。

【关键词】农村;妇女;就业;对策

随着金融危机不断蔓延和加深,导致我国部分企业生产尤其是民营外贸企业经营陷入困境,农民工的非农就业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据“三农”问题专家,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估计[1],我国1.3亿外出农民工中,大约有0.2亿农民工由于经济不景气失去工作或还没有找到工作就返乡了。近年来,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约占农户家庭纯收入的40%,农民工就业数量的减少,势必直接带来农民收入的减少,客观上增加了我国经济走出低迷的难度。所以,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就业,提高农户家庭的收入水平,已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2009年2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中,把促进农民增收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的紧迫性。在大量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返乡的同时,农村妇女却有着农村男性劳动力所没有的就业优势,其工资性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也占据重要地位。但农村妇女同时也存在一些就业上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2]。为此,笔者结合2008年10月对沿海某村妇女的就业情况调查,探讨了影响农村妇女就业的因素,为相关部门落实农村妇女就业的各项社会保障措施,改善农村妇女就业的社会环境,拓宽农村妇女就业渠道提供参考。浙江某村概况

某村是浙江中西部的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中型村,工业主要是承接清洁用品有限公司的委托加工装配。该村2007年人均收入7134元,户均收入为27109元,其中,妇女就业收入7000元左右,约占户均收入的25%左右。全村有村民2367人,其中,妇女人数1135人,30~50岁妇女约400人中,有一半左右在该村的清洁用品加工点从事加工装配。据笔者等观察,加工点工作的大多为女性,而在其中的1个清洁用品加工点,所有的操作人员全是女性(除了门卫)。妇女的就业特点

2.1 就业灵活

该村男性劳动力一般去外地打工,至少也是在当地城市找工作。而妇女出于家庭需要,大多在当地就业,一般有活来时就干,没有活就回家;家里空闲就到加工点干,家里有活就在家里干;农忙时干农活,农闲时到加工点干活。除了个别时间要求很急的订单,一般是随时来随时干,按照计件付工资,无点到制度,不必为迟到早退或中途退出而担心被扣工资。这种灵活的“弹性工作制”让该村妇女能够做到家庭赚钱两不误。

2.2 就业成本低

该村女性在当地的加工点工作或接一些加工活在家做,从而减少了很多就业成本,如交通费、租房费,还有一些在其他城市生活的额外开支等。就业风险成本也更低,比如在外地工作,工资发不到手是常有的事,而在本村就业,老板一般是本村或附近村的人,大家都知根知底,干了活得不到工资的事就不可能发生,即使发生了也比较容易追讨。

2.3 就业工资偏低

经对妇女随机调查发现,妇女计件报酬相当低,以装配清洁球为例,1名妇女装配10个清洁球的工资为1角8分,最多能装配清洁球2000个/d,最高工资为36元/d。当问及为什么这么低的报酬也干时,她们的说法也基本相同:“闲着也是闲着,到这里做点活,多少也能赚点”。说明,能够赚点钱养家,又不希望受太多的约束是她们愿意接受低工资的主要原因。

2.4 就业的技术含量较低

虽然农村妇女就业的技术含量较低,但对工作的耐心和细致要求较高。由于加工装配的低技术含量,农村妇女既可以干这种产品的装配,也可以干那种产品的装配,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仔细。如装配国际象棋,不能把棋子装错了。这既适应了订单灵活性的要求,也与农村妇女的干活特点相吻合。在当地的加工点中,最高的技术活也不过是缝纫,大多数妇女的工作就是手工装配,这是一些农村男性劳力所不愿意干的活。还有一些企业如承接了简单装配性质的业务,也乐于把这些业务放到农村加工点中,一方面是为了节省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订单需要随时调整人力,同时还能够为农户来一些收入,赢得一些不错的口碑。3 农村妇女就业存在的问题

在调查中发现,农村妇女就业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从长远来看会制约农村妇女就业的稳定和增长,也不利于农村妇女个人和家庭的发展,值得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

3.1 无任何相关的社会保障

企业主一般不会给女工缴纳任何保险金,也没有劳保措施,完全是一种临时雇用的做法,更谈不上有用工计划。如果妇女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伤害事故或生病,则与企业主无任何关系,有的企业主可能会支付一点医药费,但不承担任何契约责任。这对企业当然是一种最优的选择,但对农村就业妇女来说是不公平的,也和目前的劳动就业保护法规是不相符的,长此以往,必然打击农村妇女就业的积极

性。

3.2 报酬水平低

工资水平低既是妇女就业的一个特点和优势,也是妇女就业的一大问题,体现了对妇女就业的歧视。在访谈中了解到,加工点工作的妇女中,每月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一半以上,即使一个月每天都上班的妇女也不过拿到1000余元,这与男劳动力相比有较大差距。据村干部介绍,一般这个村的男劳力去城里做点体力活,至少可以拿到1500元以上。农村妇女这样低的报酬与其付出的劳动相比是不相称的。

3.3 工作环境差

加工点工作环境比较差。不仅工作场所非常拥挤,材料、机器、产品混在一起,塞满了车间,妇女们的工作空间非常狭窄,通风也很差,空气污染严重,存在火灾隐患。不良工作环境对妇女的身心健康构成威胁。

3.4 就业行业和渠道单一,工作单调枯燥

大多数农村妇女就业集中在加工装配业务上,很少从事其他形式的就业。如果这个行业经营不景气,则会面临无工可做的局面。另外,在加工站干活完全是一种机械的重复劳动,几天甚至几个月就是装配同一种产品,工作纯粹是为了赚点钱补贴家用,没有任何乐趣可言。因此,加工点中很少看到年轻的姑娘,大多数是40岁左右的中年妇女,而且受教育水平多为初中及以下。主要是因为年轻人忍受不住这种单调枯燥,并且也看不到发展前景的工作。促进农村妇女就业的政策建议

由于我国规模化高效农业尚未建立,一家一户的耕作模式决定了从事农业只能是保本经营。靠农业不可能使农民收入有大的提高。所以,家庭务农之外的就业收入就成了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而沿海地区农村妇女非农就业收入在家庭收入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因此,稳定农村妇女就业,不断提高她们的收入水平是

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一环。同时,农村妇女作为一个比较特殊的就业群体,需要得到政府的关注与政策的支持。为此提出如下促进农村妇女就业的建议。

4.1 制定合理的报酬标准

政府有关部门要督促落实男女同工同酬,制止对农村妇女就业歧视。由于企业的强势地位,农村妇女没有能力与企业谈判工资发放水平。因此,建议政府劳动部门按照有关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劳动法的规定,指导有关企业建立与农村妇女就业特点相适应的工资制度。如按照最低工资标准和一般的劳动强度来确定计件工资,防止随意压低报酬的现象发生。

4.2 建立各项与农村妇女劳动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措施

建立各项与农村妇女劳动就业相关的社会保障措施,尽可能改善农村妇女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切实防止工伤劳动事故的发生,保护她们的身心健康。要按照农村妇女的就业特点,积极推动农村就业妇女的社会保险工作,可以按照企业发给的报酬按比例提取各项基本的保险金,提高农村妇女的劳动保障程度[4]。以农村妇女就业保障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逐步满足农村妇女的社会保障需求。特别是通过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广覆盖,使农村妇女逐步做到老有所养。

4.3 政府相关部门要做好牵线搭桥和扶持工作

利用信息优势,把相关企业的需求和农村妇女的就业结合起来。政府和金融机构要运用扶贫资金、小额信贷和实施项目等形式[6],为农村妇女的规模就业创造条件。鼓励国有和民营企业发展吸纳农村妇女就业的特色产业和项目,大力开拓农村妇女就业渠道和发展新兴行业。如扶持旅游观光农业、农庄经济,开展家政服务[5]等,使农村妇女就业更能发挥自己个性特点,改变目前农村妇女就业渠道单一的局面。如在城市越来越喧哗,空气污染越来越来严重的今天,与农民工不断涌入城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城市居民在休息日来农村放松心情,呼吸新鲜空气,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农村正好发

挥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旅游观光农业、农庄经济等,让城里人来到农村体验农家生活。农村妇女可以作为向导,为到来的城里人作介绍服务、示范各种农活等,这样可以带动农村的餐饮、住宿、商场、交通运输、农产品销售等一系列行业的发展,使农村妇女的非农就业有更广阔的选择余地。

4.4 把妇女从繁重的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

加快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村公共服务的能力,努力消除制约农村妇女就业的各类环境因素。如推动寄宿制办学,办托儿所、养老院、农村社区医院等,使农村妇女能够从繁重的家庭劳动中解放出来,增加其就业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锡文.2008年约两千万农民工因金融危机失去工作返乡[EB/OL].http://news.qq.com/a/20090202/000592.htm.[2] 顾栋.统筹城乡妇女就业问题研究[J].攀登,2005(2):25-28工.[3] 李旻,谭洪波.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的决定性因素———农村妇女就业模式

[J].农业经济,2006(4):49-50.[4] 侯俊香,牛习昌.农村女性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与出路[J].经济论

坛,2004(2):113-114.[5] 张存生,张新敏.关于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思考[J].理论学习,2006(4):25.[6] 曾艺.我国农村妇女就业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7(4):55-57.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第三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劳动力就业不仅仅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稳定和发展的社会问题,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民生问题。以安徽省蚌埠市为例,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文化整体程度偏低、缺乏必要的组织信息指导、外出就业缺少上升通道等问题,从政府、社会相关机构和农民自身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涌入城市就业,使得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与低素质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安徽省蚌埠市170个农户家庭入户调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多数外出就业农民无一技之长,“双低”(低收入、低层次)就业成为普遍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69.9%的外出农民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达到

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4.7%,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6.4%。具有某项专业技能(比如钳工、焊工、瓦工、驾驶等)占37.3%,其中拥有相应资质合格证书的仅占14.7%。这种普遍较低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在相当程度上对其在外务工获取就业信息、流动空间、就业方式、就业的工资待遇、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维权能力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难、生存难、发展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另外,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动力和效果,由于农民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在接受培训方面与城市人口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当他们进入城市实现非农就业时,不具有与城市人口竞争的能力,难以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所获得收入也相对较低。

(二)外出就业渠道仍主要依靠自行寻找,缺乏必要的组织和信息引导,存在明显的自发性、盲目性

被调查农民通过“自己找”外出就业的占51.8%,仍然高居各选项首位;其次是通过以“血缘、人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友推荐”的占44.7%;通过“劳务市场和职业中介”方式输出的仅占3.5%,而依靠各级政府有组织输出的比例是空白。进城就业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表现为“三少”:一是有组织性的劳务输出少;二是进城就业后参加工会组织、社区党团活动的少;三是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少。这种无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输出,使得农民外出务工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外出农民工中大部分是自发的、分散的,而且没有经过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许多要靠亲友介绍工作,离开了亲友,他们

很难得到有效的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造成要么不能胜任工作或有其他原因时直接返乡。由于大多数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工会组织和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三)经过职业技能和就业指导培训的农民数量不多,外出就业缺少上升通道

在170个样本中,没有接受任何培训的农民占58.8%,经过一定培训的农民所占比例为41.2%。从参加培训的方式来看,通过政府组织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8.5%,参加企业组织培训的农民工占30.9%,自己去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1.8%。在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意愿调查中,有87.6%的农民工表达了希望当地政府提供形式多样的职业资质和技能培训,但实际调查中暴露出的问题较多:一是没有设置农民工就业服务的组织管理机构,缺少对城乡劳动力的统筹协调;二是没有多渠道、多方位为农民搜集各种有关就业、招工、劳动政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外出务工多呈自发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三是没有建立统一的培训制度、规范培训机构和职业中介组织的行为,导致培训和就业服务相脱节,培训和就业由服务关系沦为经济利益关系;四是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项目,缺乏对农民工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导致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

韩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一)加强农村的各项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转移就业的能力

首先,确保农村居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得到满足。当前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其次,在农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农村青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为进城务工进行必要的技能储备,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与此同时,在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组织领导、人才配备、经费投入和相关优惠政策与服务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第三,培养农民工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农民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才能参与城市的就业竞争,否则他们就会游离于城乡之间,缺乏在城镇扎根的意识和毅力,很难参与城市就业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除了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外,还要加强包含思想转变和观念转变在内的综合教育,使农民工成为具有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的新型劳动者。

(二)建立一个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提升组织化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第一,打破劳动力市场地区、行业和所有制分割的局面,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归并整合,建立公平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第二,打破信息封闭,实现劳动力市场网络化。通过网络及时发布工作供给信息,同时,将农民工年龄、文化、技能特长、就业经历等统一录入信息网络,向外地、外省传递,降低农民工的求

职成本和风险。第三,继续发挥乡土性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员工介绍在组织上是招聘员工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不能忽视农民工通过“亲”、“友”、“乡”、“族”外出就业的意义,而且,当乡土性劳动力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往往也就具有了较强的组织性。第四,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和管理,重点培育一批劳务输出基地区县。实行基地、培训、输出、管理、服务相结合,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有效性和组织化程度。第五,构建劳动力组织输出系统,调查和掌握市场劳务需求信息,并根据信息组织资源地的劳动力开展岗位培训,有组织、有规模、有订单、有目的地输出劳务。

(三)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平台,建立与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竞争力

第一,规范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就业市场,取消一切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把农村劳动力摆到同等的就业位置。第二,成立农村就业服务指导小组或组建农村劳动者就业协会,为农村劳动力多方收集就业信息,随时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劳动维权等“一条龙”服务。第三,健全人力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主管农村就业部门和人员应千方百计与辖区内外单位、与企业加强联系,做好就业岗位的开发工作,拓宽就业渠道。第四,统一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实施政府全额补助的政策,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切实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非农就业技能。第五,有效整合现有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农校等教育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基地。第六,进一步规范职业培训市

场,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培训,开展面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应用性和技能性培训,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喻均林.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j].北方经济,2007(9).

[3]张云华,杨晓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5).

[4]吕学静,陈蕊.农民工就业与就业促进问题实证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7(4).

abstract:rural labor force is not only related to the

stability and development of rural,but also is important to promote china’s economic livelihood recovery in post-crisis era.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bengbu’s employment of rural surplus labor,such as low overall level of the existence of cultural,lack of necessary guidance to organize

information,lack of employment outside the home channel.it proposed several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for government,social agencies,farmersand other aspects.key words:rural;surplus labor transfer;employment

第四篇:浅析淮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浅析淮安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农村劳动力就业不仅仅是关系到我国农村稳定和发展的社会问题,也是后金融危机时代促进我国经济复苏的重要民生问题。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过程中存在文化整体程度偏低、缺乏必要的组织信息指导、外出就业缺少上升通道等问题,从政府、社会相关机构和农民自身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对策,以进一步了解我国农村城镇化水平,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投资;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从我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现状看,不论是向非农产业转移,还是向非农区域转移,以及在转移的范围、地域和领域上,难度日益增大。其原因除政策壁垒因素外,还存在着其他阻碍因素,农村人力资本状况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关键因素。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推进,大量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涌入城市就业,使得高素质劳动力的需求与低素质农村劳动力的供给矛盾日益凸显。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能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已成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对江苏省淮安市160个农户家庭入户调查,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情况进行实证研究,深入探讨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中存在的问题

1.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多数外出就业农民无一技之长,“双低”(低收入、低层次)就业成为普遍现象

调查结果显示:60%的外出农民只有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占30%,大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具有某项专业技能(比如钳工、焊工、瓦工、驾驶等)占37.3%,其中拥有相应资质合格证书的仅占14.7%。这种普遍较低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在相当程度上对其在外务工获取就业信息、流动空间、就业方式、就业的工资待遇、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维权能力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因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就业难、生存难、发展难等问题十分突出。另外,农民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他们参加培训的动力和效果,由于农民总体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在接受培训方面与城市人口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当他们进入城市实现非农就业时,不具有与城市人口竞争的能力,难以从事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所获得收入也相对较低。

2.外出就业渠道仍主要依靠自行寻找,缺乏必要的组织和信息引导,存在明显的自发性、盲目性

被调查农民通过“自己找”外出就业的占51.8%,仍然高居各选项首位;其次是通过以“血缘、人缘、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友推荐”的占44.7%;通过“劳务市场和职业中介”方式输出的仅占3.5%,而依靠各级政府有组织输出的比例是空白。进城就业农民组织化程度低表现为“三少”:①.是有组织性的劳务输出少;②.是进城就业后参加工会组织、社区党团活动的少;③.是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少。这种无组织的农村劳动力输出,使得农民外出务工盲目性、随意性很大。外出农民工中大部分是自发的、分散的,而且没有经过基本的职业技能培训。许多要靠亲友介绍工作,离开了亲友,他们很难得到有效的就业信息、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造成要么不能胜任工作或有其他原因时直接返乡。由于大多数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工会组织和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致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有效维护。

3.经过职业技能和就业指导培训的农民数量不多,外出就业缺少上升通道

在160个样本中,没有接受任何培训的农民占58.8%,经过一定培训的农民所占比例为41.2%。从参加培训的方式来看,通过政府组织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8.5%,参加企业组织培训的农民工占30.9%,自己去参加培训的农民工占1.8%。在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意愿调查中,有87.6%的农民工表达了希望当地政府提供形式多样的职业资质和技能培训,但实际调查中暴露出的问题较多:一是没有设置农民工就业服务的组织管理机构,缺少对城乡劳动力的统筹协调;二是没有多渠道、多方位为农民搜集各种有关就业、招工、劳动政策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信息,外出务工多呈自发性、盲目性和不稳定性;三是没有建立统一的培训制度、规范培训机构和职业中介组织的行为,导致培训和就业服务相脱节,培训和就业由服务关系沦为经济利益关系;四是没有根据市场需求合理设置培训项目,缺乏对农民工就业后的跟踪服务,导致许多培训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不能满足企业对技术工人的迫切需要。

三、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对策

1.加强农村的各项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素质,增强其转移就业的能力

首先,确保农村居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得到满足。当前各级政府要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其次,在农村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农村青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继续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为进城务工进行必要的技能储备,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与此同时,在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组织领导、人才配备、经费投入和相关优惠政策与服务的制定与实施等方面,各级政府应加大力度。第三,培养农民工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农民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才能参与城市的就业竞争,否则他们就会游离于城乡之间,缺乏在城镇扎根的意识和毅力,很难参与城市就业竞争。因此,提高农民素质,除了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外,还要加强包含思想转变和观念转变在内的综合教育,使农民工成为具有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的新型劳动者。

2.建立一个统一有序的劳动力市场,提升组织化配置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能力

第一,打破劳动力市场地区、行业和所有制分割的局面,推进劳动力市场与人才市场归并整合,建立公平统一、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第二,打破信息封闭,实现劳动力市场网络化。通过网络及时发布工作供给信息,同时,将农民工年龄、文化、技能特长、就业经历等统一录入信息网络,向外地、外省传递,降低农民工的求职成本和风险。第三,继续发挥乡土性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员工介绍在组织上是招聘员工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不能忽视农民工通过“亲”、“友”、“乡”、“族”外出就业的意义,而且,当乡土性劳动力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以后,往往也就具有了较强的组织性。第四,加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和管理,重点培育一批劳务输出基地区县。实行基地、培训、输出、管理、服务相结合,提高农村劳务输出的有效性和组织化程度。第五,构建劳动力组织输出系统,调查和掌握市场劳务需求信息,并根据信息组织资源地的劳动力开展岗位培训,有组织、有规模、有订单、有目的地输出劳务。

3.统筹城乡就业服务平台,建立与完善就业培训体系,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竞争力 第一,规范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就业市场,取消一切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把农村劳动力摆到同等的就业位置。第二,成立农村就业服务指导小组或组建农村劳动者就业协会,为农村劳动力多方收集就业信息,随时提供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劳动维权等“一条龙”服务。第三,健全人力市场体系和规范市场秩序,主管农村就业部门和人员应千方百计与辖区内外单位、与企业加强联系,做好就业岗位的开发工作,拓宽就业渠道。第四,统一建立农村劳动力培训制度,实施政府全额补助的政策,强化农村劳动力培训力度,切实加强技术培训,提高非农就业技能。第五,有效整合现有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农校等教育资源,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基地。第六,进一步规

范职业培训市场,鼓励和吸纳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培训,开展面向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应用性和技能性培训,形成较为完善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

[参考文献]

[1]周春芳.非农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本投资的性别差异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306-31

5[2]胡繁荣.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与培养新型农民[J].江西农业学报,2008.1:21-2

3[3]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2010.4:245-26

2[4]加里•贝克尔,人力资本[M].本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125-138

[5]贾明亮、朱克西.农村人力资本运作与农民增收的关系[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2007.2:12-20

[6] 张云华,杨晓艳.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民培训[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5).

第五篇:发挥优势强化服务全力做好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工作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几年来,市妇联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工作主题,把做好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工作,作为帮助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工作重点,创载体、抓培训,架金桥、筑平台,全力推进了我市劳务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年来,全市各级妇联组织通过各种渠道转移农村妇女劳动力16万余人,在实践中发挥了妇联组织的独特作用。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科学定位建载体,创新工作思路

2003年以来,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先后提出把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解决“三农”问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市妇联多次深入到8区11县,就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情况、妇女务工需求、思想状况、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等问题进行调研。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势在必行:一是农村剩余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比较严重。我市共有农村劳动力185.1万人,其中剩余劳动力102.7万人,女性占50以上。在有劳动能力的妇女中,有50以上的妇女农闲时无事可作。二是组织化程度低。相当一部分想外出务工的妇女苦于无信息、无门路,只能靠“地缘”、“人缘”等渠道,以自发型、松散型的外出务工为主。三是二三产业不发达。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产业化程度低,生产项目和可吸纳妇女的岗位少,滞留了一批有外出务工愿望的妇女。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感到哈尔滨市作为省会城市,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有责任在全省农村妇女转移就业中发挥内转外接的龙头纽带作用,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家政服务业上。我们确定了以务工就业服务中心为依托、以进家服务为重点、以建立打工妹队伍为特色的工作格局。启动了以促进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为主要内容的“金桥工程”,实施了宣传教育、技能培训、信息服务、就业安置和权益保护等5项子工程。2003年3月,市妇联成立了农村妇女务工就业服务中心,同时指导11个县、189个乡镇、1879个村分别建立了服务站、服务点,形成以市妇联为龙头,以区、县(市)级妇联为依托,乡(镇)、村为阵地的三级工作网络。

二、针对需求抓培训,提升就业本领

劳动力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劳动力转移成效的关键。面对劳动力市场的新态势和社会需求,我们把工作重心放在帮助农村妇女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技能上,主要抓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引导农村妇女转变思想观念。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各种形式帮助她们“换脑子”、“壮胆子”,消除顾虑,坚定离土离乡创业的信心。2004年,我们在全市表彰树立了10大离土离乡创业带头人,通过媒体宣传外出务工妇女典型事迹30余次,录制了《走出农门天地宽》、《走出去—好大一个天》等电视宣传片,在农村妇女中营造“劳务致富光荣”的氛围。

(二)建立培训基地。为提高外出务工妇女的综合素质,2003年以来,我们依托社会资源,以服装裁剪、餐饮、家政服务、月嫂、保健按摩、美容美发等技能为主要内容,建立了4个市级农村妇女务工就业培训基地,举办培训班70余期,完成3000余人的“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同时,指导各区、县(市)妇联整合社会资源,因地制宜建立了10个各具特色的农民工就业培训基地。我们还打破地域界限,先后深入到穆棱、肇东、绥化、五大连池等20余个地、(市)建基地,开展培训,举办家政服务培训班20余期,培训农村妇女6000人。

(三)积极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为了让农村妇女培训后尽快就业,市妇联先后与友谊宫、贵恩服饰有限公司、港洋制衣等单位联合开展订单式培训,举办餐饮服务、服装裁剪等4期培训班,为100余名农村妇女提供了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呼兰区妇联与区农委联合举办培训班,100多名妇女姐妹通过一周的培训,远赴大连务工。两年来,全市各县(市)妇联组织协调社会教育资源,联合开展“定向”“订单”培训,举办各类实用技能培训班200多期,培训女农民工8000余人。

三、倾心服务筑金桥,搭建转移平台

安全有序转移,放心就业是务工妇女的最大愿望。为此,我们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为农村妇女外出务工提供全程服务。

(一)搭建信息平台,引导农村妇女有序转移。各级妇联通过搭建用工信息平台,交流、传递就业信息,为转移就业妇女提供便捷有效的服务。一是开通农村妇女就业直通车。组织用工单位送岗位下乡,让供需双方直接见面,由农村妇女自选岗位、自主择业。仅2004年,市妇联就组织200多家用工单位深入到各县(市)举办农民工劳务招聘大会15场次。同时在《哈尔滨妇女》刊物上开设“农村妇女进城务工信息桥”专栏,适时发布最新用工信息。二是举办农民工招聘大集。每年“三八”节举办全市性自主创业双选大会,设立农民工招聘区。依托市妇女培训中心,每月逢“8、18、28”日举办农民工招聘大会。在全省龙哥龙妹哈尔滨劳务推进会上,市妇联筹办了家政服务区,为农村妇女提供就业岗位2万余个。

(二)搭建转移平台,拓展农村妇女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一是广辟输出渠道,组织农村妇女跨省出境务工。各级妇联发挥组织优势,积极协调配合当地政府部门,帮助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双城市妇联多次与辽

宁省海城市腾龙服装厂等企业协商,帮助2000余名妇女签订了长期用工合同。通河县乌鸦泡镇妇联通过典型引路,影响带动81名妇女到韩国、日本和省外务工。二是发挥龙头企业和二三产业吸纳作用,帮助农村妇女就地转移。阿城市妇联积极寻找企业用工渠道,组织了500多名妇女到绿山川食品公司包饺子。尚志市妇联协调蒙牛集团安置1000名妇女从事牛奶加工。木兰县大贵镇“双学双比”女能手田淑芬,组织妇女利用当地资源发展柳编,辐射2500人从业。三是以发展家政服务业为重点,创建农村妇女就业的品牌产业。家政服务业作为市妇联的品牌产业,不但可提供的岗位多,而且发展的空间也大。在组织农村妇女进军家政服务业中,我们加大了管理力度,从树品牌,求信誉入手、对务工人员实行员工式管理,不断提升服务档次,在全市用户中确立了妇联家政的品牌优势。我们根据家政服务业的实际,编印了《家政服务员培训通用教材》,拍摄了《家庭服务员培训教程》电视教学片,拓展了老人护理、病人陪护、母婴抚育等受社会欢迎的服务项目,从事这些服务的农家姐妹由于收入较高,成为我们最稳定的员工。目前,市妇联家服中心有比较稳定的打工妹万余人。

(三)搭建维权平台,解除外出务工妇女的后顾之忧。我们把妇女维权作为劳务输出“服务链”的重要环节,注重源头保护,严格筛选用工信息,完善用工手续,规范输出程序。通过建立哈尔滨市进城务工妇女法律服务站、设立维权电话、编发《女农民工就业服务指南》和开展法律知识宣传等形式,实行“动员、培训、面试、体检、集中送达、签订合同、侵权维护”全程跟踪服务,维护农村妇女在转移就业过程中的合法权益。2004年市妇联帮助阿城市的王红伟等多名妇女讨回工资1万余元。

(四)搭建服务平台,确保进城务工妇女安心就业。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妇女进入城市,我们把对打工妹的服务和管理作为新的工作关注点,使她们走得出、留得下、过得好,从而带动更多的妇女姐妹外出就业。今年,我们成立了哈尔滨市外来务工妇女联谊会,建立了两个打工妹服务中心,从就业指导、信息传递、技能培训、权益维护和生活保障五个方面为外来务工妇女提供“一条龙”服务。我们还为农村妇女建立了农民工公寓,提供婚介、租房、入托、校外教育等服务。打工妹服务中心创建1个月来安置农村妇女150余人,提供维权、生活服务100余人次。我们计划年底以前,在全市建立100个打工妹之家,不断完善外来务工妇女服务体系。

两年来,哈尔滨市农村妇女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最大“亮点”之一。2004年,全市劳务收入为30.16亿元,平均每个农民增收620.6元。呼兰县方台镇高家村的农民通过进城打工,全村470户中已经有412户安装了电话,有33户拥有了大型货车47台,有22户购买了小汽车。延寿县妇联与职教中心服装学校联合建立的外派劳务培训基地,输送650余名农村妇女到日本出劳务,实现收入近亿元。通过劳务输出,不仅增加了农村妇女的经济收入,而且使她们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提高了素质,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哈尔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下载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对策研究[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妇女转移就业对策研究[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房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

    甘州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力度,是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根本性措施。甘州区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方面的成功经......

    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对策研究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加入WTO后,合川作为农村人口占80%的农业市,农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农村剩余劳动力问......

    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作用 促进农村妇女转移就业(优秀范文五篇)

    充分发挥妇联组织作用 促进农村妇女转移就业 榛子乡妇联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探索与实践 榛子乡是一个农业大乡,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开发利用农村富余女劳动......

    农村妇女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连云港市海州区现有农村人口14.43万,其中女性8.52万,25-50岁之间3.86万。近年来,区妇联将推动农村妇女创业就业作为工作重中之重,围绕当前农村妇女就业需求,积极整合资源,为她......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目 录 一、提纲„„„„„„„„„„„„„„„„„„„„„„„2 二、内容提要、关键词:„„„„„„„„„„„„„„„„3-4 三、正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出来,进入城镇务工就业。根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30个省近2万农户的调查监测,2004年全国外出就业......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姓名:李伟忠 (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班级:工程力学091学号:200911012108日期:2010-8-22) 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型问题调查报告 一、研究课题:河北省涞水县下庄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二、调查时间:2013年7月1日至8月20日 三、研究目的: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