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同在阳光下
同在阳光下
——感恩主题班会
活动时间:2013年10月15日 班会主题:“同在阳光下”——感恩主题班会 参加人员:全班同学 主持人:班主任老师 活动目的:
1、健康、快乐地生活着,热爱自己的生命,以此来感恩我们的父母。
2、成长的过程需要感激使你成长的人。
3、学会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社会、感谢帮助过我们的每一个人。活动过程:
一、班主任宣布活动开始。
主持人:人世间如果缺少了颗感恩的心,那将是一个凄惨、冷漠的地方。唱一首《感恩的心》 “我来自偶然,像一粒尘土,------苍天知道我不认输,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一样珍惜”。歌罢泪眼朦胧,我们该感恩的对象是父母,该唱首感恩的歌送给他们:“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我原想捧起一簇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海洋;我原想撷取一枚红叶,你却给了我整个枫林;我原想亲吻一朵雪花,你却给了我整个银色世界”、、、、、、下面我宣布“《在 阳 光 下》 —— 心存感激 学会感恩” 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二、介绍感恩节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是北美洲独有的节日,始于1621年。1863年,美国总统林肯将它定为国家假日,并且规定每年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为美国的感恩节。感恩节有四天假期。借着长假,很多人都会赶回家庆祝佳节,庆祝感恩节的习俗代代相传,无论在岩石磷峋的西海岸,还是在风光旖旎的夏威夷,人们几乎以同样的方式庆祝感恩节,感恩节是不论何种信仰,何种民族的美国人都庆祝的传统节日。所以,美国感恩节的热闹程度绝不亚于中国的中秋节。
三、概括怎样感恩
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生命的旅途中点燃了一盏明灯;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掌握了人生宫殿一门门的钥匙;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在人生的海洋中拥有了一艘坚固的船;怀抱一颗感恩的心,犹如鸟儿拥有了调节平衡的尾巴……
四、学会感恩父母
我们如今正沐浴着母爱织成的阳光吮吸着充满母爱的琼浆玉露.母爱伟大,父爱亦然,父母给予我们的是他人所不能及的无私的爱。生命只属于我们一次,我们该把她打扮得更加光彩,生命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不会在你的背后留下空白。我们要让生命有意义,必须对自己负责任,我们应该好好珍惜!大家知道:鸟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人,身为宇宙之主宰,亦有感恩之心感激之情.。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父母的恩情深似海,我们要时刻怀着感恩的心,积极地回报我们的父母.五、学会感恩老师
谁诲人不倦,无私地传授我们知识;是谁在我们每个迷途的路口,指引前进的方向。是的,使他们——我们可敬的老师。
请万世宁同学朗读《让世界充满爱》之爱老师篇。
真诚的感恩来自心间,一杯清茶,一席谈话,能让老师和学生感动。学会爱老师,这也是成长的一个目标。
六、学会感恩他人
有感恩的心生活是美好的,生命犹如一张白纸,有了感恩的心,这纸上便会出现粉红.一生都怀抱感恩,纸的底色也便是粉红,也就有了美好的人生。(描述身边的好事,谈谈心中的榜样)〈背景音乐:爱的奉献〉
七、抓班级中具体事例展开教育:
让同学们分组讨论班级里出现的各种示例,或者回想一下身边看到和听到的事例,分享一下别人感恩榜样事迹。用事实的案例打动学生、感动学生、让学生学会感动、学会感恩。
1、表扬先进(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2、学会关爱身边的人,存好心,做好人,及时给他人送上温暖
3、每天好好学习,学会尊重、关心老师,给老师一个好心情。
4、体谅、理解父母、老师的苦楚,不顶嘴、争吵,多为他们着想。
七、老师的结束语:
人的一生就是感恩的一生:感谢自然,给予我们享受生活中的斑斓;感谢父母,给予我生命中爱的呵护;感谢所有有生命的或者无生命的,给予我生命中不同的感受。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尘垢。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最后我提议,我们全体起立大声喊出:爱我和关心我的人,请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珍爱自己的生命!我们一定会活得幸福快乐!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提升自己!
第二篇:阳光下,爱与责任同在
阳光下,爱与责任同在
孩子的世界纯粹恬净,在与孩子的心际交流中,其实相处逻辑十分纯粹“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才能教育孩子,以责任心作为驱动力,常备爱心、耐心、细心。幼教是一块神奇、魅力无限的土地,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每天清晨,当从家长手里牵过孩子的手,看似简单的动作,却承载着“期许”与“承诺”的对接;当耳边响起一声声稚嫩甜甜的“老师,早上好”,唤起的不仅是温馨的幸福,更似甜蜜的责任。爱,包含着崇高的使命与责任,在幼教的岗位上,在孩子的世界里更要用行动来诠释。
一、爱孩子,尽责任
说到爱孩子,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句话:如何理解一片树叶的两面。道理复杂却也简单,世界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片树叶都有属于自己的美。班级里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孩子,哪怕是双胞胎,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一直强调要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我们的爱不应是偏爱,而是博爱!博爱的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在充满鼓励的目光中找寻成功和自信。我们会发现自己在付出爱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爱。
二、爱工作,尽责任
“教书育人,重在责任”。幼儿教师的责任不仅是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教育对象上要关注所有孩子,教育目标上要关注孩子的综合发展,教育途径策略上要关注教育规律教学技能和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规律。幼师教育的责任涉及到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孩子入园那一刻起,家长将孩子托付给我们,也托付了无尽的信任。小到孩子一日生活的吃喝拉撒,大到人身安全,我们必须对孩子所有一切负责任。从晨检接待到就餐到就寝盥洗,事无巨细,面面俱到。很多时候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但第二天我们依旧精神饱满,笑脸相迎每一位孩子和家长。六年多的教师生涯让我真切的感受到只有真真切切地爱上这份工作,才能秉承信念,不断进取和创新,不断体现自我价值。
三、体现自我的价值
其实,我们做的都是平凡的事,但平凡中见真情,出硕果。幼儿园里工作的我们,生活其实很简单,快乐的理由也很简单。每天清晨,聆听孩子甜甜的“老师好”,只要能看到孩子天天洋溢着纯真、可爱、灿烂的笑脸,在操场上奔跑闪动的身影,活泼天真,自信,大方的展示着自己......我一直觉得这样的生活好纯粹,这样的生活很简单,这样的生活很轻松,这样的生活真的很好,感恩生活。
我们常说:只有“爱”才是唱响教育唯一的主旋律,这句话诠释了我们的职业根本,价值在于:就为孩子那一抹天真无邪的笑,为了让这一抹笑更灿烂、更甜。俯下身去,花心思,给予,耐心,细致。价值就在于:为了那一片纯净的天空,爱与责任,永无止境!
第三篇: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单元教案
课题: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了解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及其生存状况。能力目标: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学习观察研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性,让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培育关心他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生存的状况。本课的教学内容的学生而言并不难理解,但要想使教学获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查找大量的资料,让学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了解体会我国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查找资料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弱势群体学生既认识自己的处境,又能够树立信心,以坚定的意志克服困难。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看看他们
1.播放一组反映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照片(如本备课系统提供的照片《弱势群体》),让学生说说照片中的人们的生活状况,并说说自己的周围是否也有这样的人群。
2.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人确实处在困境之中,他们最需要他人的尊重与帮助。其实,他们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和关心,是全国人民想方设法帮助的对象,国际上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弱势群体”,可见弱势群体的存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他们的情况。
设计意图 :引出“弱势群体”的概念,并让学生初步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
教学环节一:什么是弱势群体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6页关于弱势群体的定义,归纳交流概念中所强调的弱势群体的三个特征。
2.了解其他学者对弱势群体的理解。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资料《什么是弱势群体》,了解其他学者对弱势群体的认识。
3.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弱势群体”的资料,谈谈对弱势群体的看法。设计意图 :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知道社会对弱势群体非常关注和关心
教学环节二:我国弱势群体的类型
1.继续观看本备课系统提供的照片《弱势群体》,了解我国弱势群体的主体、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学生根据备课系统提供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字,依次说出我国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
教科书第46—48页分别阐述了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这是本活动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应掌握。本备课系统提供了相关的 PPT,可供教师参考。
2.教师整理学生的回答。
3.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说说还有哪些其他类型的弱势群体,说说他们为什么是弱势群体,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哪些援助。
设计意图 :弱势群体及其生活处境,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环节三:体验生活,感受幸运
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8页最后一段阅读文字,体会人生的艰难。也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拥有的幸运或不幸。
拓展:给政府的建议组织学生讨论,说说社会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怎样的关心和支持,给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如应制定怎样的政策,采取什么措施给予社会弱势群体以有效的支持。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性,引导学生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
课题:走近同龄人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进一步了解“弱势群体”;了解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及其生存状况,特别是了解儿童中的弱势群体及其生活状况,懂得贫困等对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影响。
能力目标: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学习观察研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性,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培育学生关心他人情感与价值取向。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活动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儿童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要感受他们的生活境况,了解贫困等不利条件对儿童身心健康和成长的影响。对于生活境况优裕的中学生来说,虽然他们的对社会和人生比较敏感,但要站在弱势儿童的立场上,运用同理心去感受他们的困苦,甚至是心灵上的伤痛,是很不容易的。而对自身就是弱势儿童的日子来说,则有励志、图强的问题。因此,理解贫困等不利因素对儿童成长的不利影响是本活动教学的难点。在教学中,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弱势群体学生了解自己的处境,让他们认识到,贫困和疾病不是自己的过错,自己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和帮助,而不应该受到歧视。教师要引导他们奋发向上,以改变自己的处境,在艰苦的条件下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
引入:看照片,谈感受
1.播放一组反映儿童中的弱势群体生活状况的照片,让学生谈观后感想。
2.教师:的确,人的生活境遇是很不一样的。有的人生活条件优越,有很好的成长环境;有的人则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我国和世界范围内生活在不利条件中的儿童少年的生活境况,了解不利的生活条件对他们成长的影响。设计意图 :步了解儿童中的弱势群体,感受他们的不利处境。教学环节一:我们的不同遭际
1.教师:从刚才的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还有不少同龄的伙伴生活在不利的环境中。他们或者因为贫困而缺衣少食; 或者因为贫困而失学,有的甚至很小时就担负起沉重的家庭负担;有的因为家庭变故而生活在困苦之中;还有的因为残疾而失去了常人应有的快乐;等等。今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境况。
2.呈现一组反映我国处境不利少年儿童现状的数字或研究成果,让学生全面了解我国处境不利儿童的现状及其遭遇,并交流感想。
3.学生交流各自了解到的有关处境不利的儿童的生活境况的资料,可以是个案,也可以是统计数字等。
设计意图 :生活境遇的人们着想,特别是能够体会生活境遇不利的同龄人所处的困境。教学环节二:不利境遇的影响
1.教师:不利的境遇对儿童青少年的影响很大。他们中有的因为贫困而过早地离开学校,从而失去发展的机会;有的因为身体残疾而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快乐地生活;有的因为疾病而远离正常人的生活,被抛弃在社会之外;等等。那么,不利的境遇到底会对儿童青少年 产生哪些不好的影响呢?
2.学生自由发言。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以及查找的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3.教师呈现不利境遇给儿童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的研究结果或者具体案例,学生就此展开讨论。
设计意图 :深刻理解不利境遇对儿童青少年的不良影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激励处于不利处境的学生发愤图强,克服不利条件给自己带来的影响,勇敢地面对困难,走出一条自我发展之路 教学环节三:直面困境
1.教师: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不同的境遇对人的影响不同。好的环境能促进人的发展,不良的环境则会给人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那么,处于不利环境中的人,是否就可以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甚至破罐子破摔?
2.呈现处境不利儿童青少年的不同案例,学生就此进行讨论交流,设计意图 :针对班级中的,处境不利的学生,激励他们奋发图强,做一个不向困难低头的少年,帮助他们寻找自我发展的道路
课题:平等的真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懂得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人格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们的生存条件、社会地位之所以有差别,就主要在于人际遇不同,懂得平等社会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努力,需要每个人都做出自己的贡献,让学生了解平等社会的美好。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事例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学会辩证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育平等意识,坚定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形成追求平等、正义的价值追求。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分析案例,体验平等1.呈现教科书第52页中的两个案例,学生阅读案例,并展开讨论。
2.教师:“公平”和“平等”是现代社会两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的理念。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平等?平等的真谛是什么?我们应该怎样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这些是我们这一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3.学生自由谈论对平等的理解。
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平等的思想,并引出本课的教学主题
教学环节一:平等的含义
1.教师呈现如下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平等的含义。让学生阅读后发表看法。某单位车辆违反交通法规并造成交通事故,造成两人身亡。其中一人为某大学教授,另一人为进城务工农民。在理赔时,肇事单位认为,应给教授赔偿30万元,而农民工只赔8万。
2.呈现一组学者、思想家对平等的论述,学生阅读并谈自己对平等概念的理解。(见多媒体资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初步 理解平等的 含义,懂得公平公正对于人的重要性
教学环节二:高低贵贱之辩论
以“人是否有高低贵贱之分”为题展开辩论。正方辩题为: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反方的辩题为:人实际上有高低贵贱之分。正反方分别用事例、他人的言论等证明自己的论点。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辩论对公正和公平形成深刻的认识,深切体会平等的重要性
教学环节三:维护平等
1.教师:追求平等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现代社会注重人与人的平等。维护社会的平等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那么应如何维护社会的平等?
2.学生就下面的观点开展讨论。
(1)我不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平等的问题与我无关。(2)保护弱势群体,是政府的事情,我们个人做不了什么。(3)谁让他们生不逢时,生活条件差是他们的命苦。
通过讨论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享有尊重的权利。良好的条件不是一个人获得人格尊严 的前提条件。社会成员的人格尊严,需要法律的保障,需要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维护。(4)我是社会弱势群体,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5)像我们这种人,社会不会在乎我们的,学好不学好都一样。通过讨论让学生懂得:处境不利的人,要用自己的奋斗来捍卫自己的尊严,赢得他人的尊重。
3.学生就教科书第54页的蒋聪伶的故事开展交流,说说她的经历给自己以什么启示。学生也可以在课前查找有关自强不息的案例,在课堂上交流。
4.学生进行自我反省,看看自己是否存在不公正、不平等的观念,说出来,与他人交流。小结:引导学生认识到捍卫人的尊严、维护人的平等权利是每个人的责任。无论是“强势群体”还是“弱势群体”,都要承担起维护社会公平公正的责任,尤其是在社会中处于优势的人们,更要为帮助弱势群体尽自己的责任
设计意图:让学生懂得弱势群体应通过自强发展自己,赢得他人的尊重
课题:平等的脚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党和政府在保障人民权利方面所做的努力,知道人与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学会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的方法和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懂得为他人的幸福付出努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我国政府在维护人民各项权利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包括政治制度、宪法、法律等方面所采取的措施。同时让学生了解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资源、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的不平衡状况从而存在不平等、不公平的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道路上要面对的各种困难以及党和政府的决心。本节中的教学重点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的政治、法律、经济等保证,以及我国的有关现状。教学的难点则是查找有关资料。另外,教科书中的有关图表以及一些数字需要学生认真思考方可理解,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自由谈对“平等”的理解
1.教师:“平等”是我们每个人都追求的理想目标。那么,什么是平等?我们大家说说自己的看法。
2.学生自由交流对“平等”的理解。
设计意图: 引出话题,并让学生初步整理自己对平等概念的认识,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教学环节一:了解历史上有识之士对平等社会的向往
1.学生阅读并翻译古文《礼记 ·礼运大同篇》中的段落。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闲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学生阅读古文《桃花源记》,理解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感情。
3.教师:“桃花源”是陶渊明理想中的社会。作者虚构的这个故事寄托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陶渊明生活在东晋末年战乱不断的环境里,中年以后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疾苦有了更深的体会,于是构想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快乐,人与人之间极其融洽而友好。这样的社会是人类一直追求的目标。下面,我们一起来追寻前人的足迹,看看他们理想中的平等社会以及为追求平等而做出的努力甚至牺牲。
4.学生交流中外历史上追求平等的人和事。
设计意图: 了解历史上的有识之士对平等社会的向往与追求,认识平等是人类永恒的追求,懂得实现平等社会的重大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寄托的对平等社会的向往 教学环节二: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维护人民平等权益所做的努力 1.教师: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是 推翻阶级压迫,由劳动阶级当家作主,最后消灭阶级差别。为了推翻三座大山、争取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伟大的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为实践自己的诺言,进行了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近十几年来,党和政府在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取得了重大成效。
2.教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并明确规定了公民在教育、劳动、医疗等方面享有的平等权利。近年来,党和政府通过完善法律、制定倾斜政策、实施各种项目,在扶贫济困、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3.学生交流各自了解到的有关信息,交流我国政府在扶贫济困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具体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在维护人民平等权益方面所做的努力 教学环节三:了解我国的现状
1.教师:我国是一个人口多、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尽管几十年来,党和政府在维护公民平等权益方面下了很大力气。但是,由于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民个人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归纳起来,主要是:一是城乡差异;二是东西部地区差异;三是由社会转型而造成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劳动者收入差别过大。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56页中的图表及表下的阅读资料,了解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
3.教师呈现一组反映社会转型期低收入者出现原因的漫画,让学生理解教科书第57页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交流自己身边或者自己家人受到社会转型影响的事例。
4.教师:我国东西部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东部沿海地区靠着优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经济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相比之下,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和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发展较慢。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帮助西部边远地区发展经济,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党和政府为缩小东西部差异、改善西部人民生活而采取的重大举措。
5.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存在的不平等现象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通过漫画,让学生理解教科书中的“社会转型造成弱势群体.总结: 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感想等,对本课进行总结性发言。
课题:政府的努力和社会的力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政府以及民间组织和机构在扶贫济困、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方面所做的努力,了解帮助弱势群体的途径和方法。
能力目标:学习通过多种途径查找资料。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情社会弱势群体,力所能及地帮助弱势群体。教学课时:1~2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1.呈现一组反映各地开展扶贫工作的照片,让学生看照片并讨论:这组照片反映了是什么?
教学环节一:我国政府的扶贫政策
1.教师: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弱势群体的主体是贫困人口。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扶贫工作取得了非常大的成效。但是,贫困仍然是困扰党和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重大难题,弱势群体主要是贫困人口。据统计,我国目前仍有近3000万人口生活低于绝对贫困标准。有近6000万人口没有实现稳定脱贫。因此,扶贫工作是我国最重要的一项工作。那么,这么多年来,我国政府在扶贫济困方面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2.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列举我国50多年来主要开展的扶贫工作。主要有国家扶贫项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民工权益保障政策、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等。本备课系统的“多媒体资源”中提供的资料可供师生参考。如果教学时间允许,可以按照扶贫、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义务教育等几个重要方面分别开展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我国政府所做的有关工作。特别是要让学生了解我国多年来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扶贫开发工作。
设计意图:本活动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我国政府实施的各项扶贫政策和措施,了解党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帮助,从而培养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政府在帮助弱势群体方面所做出的努力,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知道我国存在的城乡差异、地区差异以及个体差异 教学环节二:民间的力量
1.呈现“春蕾计划”标志、“中国扶贫基金会”会徽、“联合国难民署”标志、“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会徽等图片,让学生就自己所了解的有关内容进行交流,说说这些组织和机构的目标、宗旨及其工作成效。
2.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支持和帮助的民间团体和组织,讲叙它们的扶贫故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现场上网查找这些民间组织的有关报道或登陆这些民间组织的网站,以进一步了解它们;也可以与在网上与这些组织进行互动,或参与他们的公益活动。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参看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几个网站的网页样张,直观地 了解这些民间组织的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本活动要引导学生了解一些支持弱势群体的国内和国际民间组织和机构,了解它们的目标、宗旨及其工作成效,体会人的善良、高尚的本性,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仁爱之心,引导他们学会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总结:可以采取学生自由发言的形式进行总结,让学生谈谈学习后的感想。也可以引导学生成立一个旨在为弱势群体提供帮助的民间组织。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社会同情心,引导学生主动帮助弱势群体
课题:我们的关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途径和方法,懂得从哪些方面关爱社会弱势群体。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学会利用社会资源来帮助社会弱势群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引导学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关心社会弱势群体,引导学生立志为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看动画,体会生命的可贵
1.学生观看根据教科书第66 页阅读资料改编的动画故事《回归大海的小鱼》并谈观后的感想。
2.教师:人贵在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想问题,即具有所谓的“同理心”。古人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立场上体验他人的感受,就不会不为他人着想。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生命的可贵,体会帮助他人的意义,引导学生确立“同理心”,形成为他人着想的品质。教学环节一:如果我是他们
1.呈现一些反映弱势群体艰难处境的案例,让学生站在案例主人公的角度,说说他们的心情以及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2.呈现一些反映弱势群体得到帮助的案例,让学生站在案例主人公的角度,体会他们的心情。本备课系统中的多媒体资源《获得帮助的弱势群体》提供了一组有关事例。
3.让学生就上面提到的案例,说说自己能够为他们做点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体会弱势群体的心情,理解他们的处境,激发学生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心 教学环节二:我们的榜样
1.呈现一组被称为我国“民间防艾第一人”的高耀洁老人的照片,让学生看照片并阅读教科书第67页的阅读资料,了解高耀洁为防治艾滋病所做的贡献,感受为社会弱势群体服务的人的伟大与无私,从中学习如何帮助他人。
2.学生就高耀洁的事迹展开讨论,说说自己要从哪些方面向高耀洁老人学习。设计意图:用高耀洁老人的事迹感染学生,让学生懂得帮助他人应从自己开始,从点滴开始,让学生感受为他人付出的快乐 教学环节三:我们能做什么
1.教师:服务社会,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无论我们是什么人,无论我们的职业 是什么,只要我们愿意,只要我们有一颗爱人心,我们就可以为他人做点事情。其实,服务社会,服务他人,不一定要惊天动地。我们只要在日常生活中留意,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爱,就可以做到我们自己认为难以做到的事情。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8页最上方的主题文字,并展开讨论,说说自己平时观察到或者体验到的社会弱势群体所处的困境及其对他人帮助的渴求。
3.学生看教科书第68页的漫画,说说漫画中的路人给了乞丐什么(尊重),说说尊重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
要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不但对于社会弱势群体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教学中可以采取表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感受尊重他人,特别对于弱势群体的意义,学会尊重他人。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69页中的阅读资料,说说资料中的学生给了范老伯什么(照顾),说说给予弱势群体以力所能及的帮助,对于他们有什么重要意义。
5.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倡议开展献爱心自愿者活动,或者成立志愿者服务中心,鼓励和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帮助社会弱势群体并不困难,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点滴小事做起,进一步认识到对弱势群体的帮助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爱他人的情感,认识到尊重对于弱势群体的重要性,认识到细微的帮助对于社会弱势群体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为社会弱势群体献爱心的情感
总结:可以采取学生自由发言的方式进行本节课的归纳,让学生自由谈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发表个人感想。
第四篇:《同在阳光下》检测卷
第三单元《同在阳光下》检测卷
(检测时间:60分钟卷面成绩100分)
班级____姓名_____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意的。请你选出并将它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30分)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弱势群体,这部分人()
A.实际的经济收入偏低B.只是目前发展有相当困难
C.他们长时间只面临着经济的压迫D.只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2.农民工也被列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背井离乡,基本的生活条件难以保障,他们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他们失去了生存的土地
B.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C.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D.是我国城市建设的需要
3.下列人员属于社会弱势群体的是()
A.沿街乞讨的人员
B.监狱里的服刑人员
C.下岗、失业人员
D.偶尔患病住院的政府工作人员
4.“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具有享受自然所恩典的共同权利,以及得以尊重别人的共同权利”。托尔斯泰这句话告诉我们()
A.社会中每个人的人格尊严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
B.每个人只要受到别人的尊重就够了
C.得到别人的尊重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品质
D.世界上的每个人都已经相互尊重了
5.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下列能体现社会公平的是()
A.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B.开拓社会交往空间
C.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D.鼓励个人创造财富
6.随着“两免一补”政策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同时增设一些配套项目,全方位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和改善教育环境。国家助学贷款也会大幅度扩大范围,使更多的贫困学子能得到国家的帮助。国家财政的支出重点依然会偏向教育的弱势群体,投入的力度会更大,推进的速度会更快。这样做()
A.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
B.是大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要求
C.是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选择
D.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
7.右边漫画中此番景象的出现()
A.完全来自于农民自己的努力
B.得益于党和国家对民工的关心和帮助
C.表明农村地区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
D.表明城乡教育实现了平衡发展
8.我国政府主张建立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其实现途径是()
A.提高我国综合国力B.建立国际新秩序
C.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加强与第三世界的合作
9.“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句话告诉我们()
A.玫瑰的香味很浓,即便已经送人了,自己手里还是有淡淡的香味
B.付出并不需要回报
C.付出的同时也有收获,在关爱别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最美好的情感
D.关爱别人就要牺牲自己
10.在今年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通过了一部关系百姓民生和社会公平的重要法律。你认为这部法律是()
A.《物权法》B.《个人所得税法》
C.《城乡规划法》D.《循环经济法》
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小题的备选答案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是符合题意的,请你选出并将它们的代号字母填入题后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8分)
11.构建和谐社会,就要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保护问题,我国弱势群体主要是指()
A.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群体
B.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的群体
C.完全依靠国家和社会力量才能改变生存状况的群体
D.需要他人帮助、支持,甚至是救助的群体
12.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帮困济贫、匡正扶弱、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下列能体现我党保护弱势群体的措施有()
A.坚持以发展促和谐
B.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C.更加注重社会公平
D.促进教育机会均等
13. 2007年,我国将着力推进农民权益保障十项制度建设,以下认识正确的是()
A.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B.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C.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体现
D.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14.长期关注社会公益事业的灵达公司在得知贵阳市儿童村建设资金有一定缺口时,一次性捐助人民币500万元,使儿童村得以顺利落成,让更多的弱势儿童得到了妥善的照料。对此,你认为正确的是()
A.互助互济、扶弱济困、乐善好施等美德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B.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需要来自社会的实际帮助
C.“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明和民族精神
D.在某种意义上,有时来自社会的关爱,比来自家庭、亲人的关爱更重要、更有效
15.虽然我国公民在基本权利的享有上是平等的,国家也在为公民实现这些权利创造着各种条件,但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在社会公平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如: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个人收入差距拉大等,并还将在一段时期内继续存在。这表明()
A.在我国,平等只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B.我国存在的不平等现象是我国富民政策的必然过程
C.平等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
D.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相当突出
16.党的“十七”大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下列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有()
A.我为人人,人人为我B.胸怀天下,以天下为已任
C.参加中国青年示志愿者,在我帮助别人,同时自己也得到发展
D.一个人只要认真对待自己,就足够了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7.“两会”的民生春风吹绿大地,政府的“民生礼包”温暖了十三亿人心。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项项举措直接惠及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预算中的一组组数据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息息相关。
思想品德课上老师展示了上面的两段材料,小刚看完材料后提出了三个问题,请你帮助回答。
(1)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问题?(4分)
(2)你的身边还存在着哪些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请列举两例。(4分)
(3)请你说说解决民生问题的途径有哪些?(4分)
18.根据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课余时间打工的中学生农民工的午餐卖艺的残疾人
(1)图片反映了我国社会存在哪些不和谐现象?请你为改变这一现象献两条可行计策。
(2)你认为我国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什么样的发展观?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9.材料一 某青年在进入一饭店就餐时,被饭店工作人员以“面容不太好,怕影响店中生意”为由拒绝入内。经过诉讼,该青年获赔精神损失费4000元。
材料二申纪兰是太行山上一位普通的农民。1952年,她作为新中国唯一的农民妇女代表,参加了在丹麦召开的世界妇女代表大会。1954年,她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她代表人民为通过我国第一部宪法和选举我国第一代国家领导人投下了神圣的一票。至今,她已经参加了10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
(3)通过材料
一、材料二,谈谈你对平等的看法。
20.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切实把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的经费保障机制。从2006年起,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到200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使贫困家庭孩子都能上学读书,完成义务教育,并认真解决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
阅读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2)我国采取了哪些措施来保障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3)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五、实践探究题(12分)
21.学习了《同在阳光下》这一单元后,就如何关心、帮助弱势群体的问题,某中学九年级
(2)班准备开展以“爱心无边,共享阳光”为主题的活动。请你帮助完成下列的任务:
(1)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两条宣传标语。
(2)为了能使这次活动丰富多彩,请你策划本次活动的形式。(至少三种)
(3)请你选某种活动形式,写出活动步骤。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2B3C4A5A6D7B8A9C10A
二、多项选择题:11ABD12ACD13ABCD14ABCD15BCD16ABC
三、简答题:17.(1)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为人民服务、关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问题是党和政府为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的重要体现。(2)只要符合题意要求,答出两点即可。如环境问题,安全问题等。(3)①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全建设小康社会③努力促进社会公平④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考生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18.(1)还存在残疾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收入低、生活困难等不和谐现象。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用法律手段加强对弱势群体的特殊保护;规范收入分配,注重维护社会公平等。(任写两条,只要言之有理、对应问题、切实可行就可)(2)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四、材料分析题19.(1)每个人应得到平等的尊重。(2)党和政府通过政治制度、宪法、法律等手段维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使全体人民都能够表达自身意愿,维护自身权益。(3)真正的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平等;平等不等于平均。
20.(1)说明了国家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的实施。(2)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修订《义务教育法》,从法律上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从物质上保障公民受教育的权利,如,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3)发展教育事业,是我国政府促进社会平等的一项重要措施。也是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和谐社会的需要。
五、实践探究题 :21.(1)如:关注弱势群体,珍惜美好生活;走近同龄人,帮助失学儿童等。(2)例如,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开展主题知识竞赛、开展主题版报比赛活动等。(3)实例:主题班会活动步骤:①主持人讲话;②请同学发言,发表对“爱心无边,共享阳光”的看法;③班主任总结发言;④集体表决心;⑤合唱《让世界充满爱》班会结束。
第五篇:阳光下
阳光下,我们快乐成长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孩童时代就已经熟悉的歌曲,市场回荡在我的耳边,令人情不自禁的乘着歌声思绪飞扬。
设想,如果真得有这么一天,没有了阳光,世界万物会怎么样!鲜花还会像以前一样娇艳、美丽,让人爱不释手?如果没有了白天,我们会怎么样?还会像现在一样快乐成长吗?如果没有共产党,我们会怎么样?
也许,很多人并不了解共产党,或者并不知道共产党对于我们来说是否重要,那么换一个角度来看,你就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了。共产党就如同阳光一样,给人们一种温暖的感觉,给人们一种光明拼搏的力量,因此在他的照耀下,我们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所以,说“党是阳光,我是花”。党对于我们来说就如同阳光一样!
党对我们的关怀是无处不在的,是无时不有的。可我们呢,难道不感觉的惭愧吗?就连党是什么,我们都不知道?又怎么能说关心党呢?我们何能安心地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如果没有共产党和国家,我们哪会有教室?没有共产党的援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上课吗?没有共产党的政策,我们的生活还会这么安定吗?我想,如果没有共产党,这些都是无稽之谈!
为了让每个人都获得更多的知识,党组织实行了很多的扶贫政策,给那些家庭贫困的学子们免去了学杂费,并且还有助学金。不仅让这些学子们安心地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还为他们的家庭减轻了负担。因此,不会再有学生因付不起学费而辍学了。党对他们的资助给了他们向前冲的动力,他们渴望自己能像花园里的鲜花一样耀眼!
党时时刻刻都在为国家着想,为人民着服务。让我们记忆犹新的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这个让中国人永远难忘的日子,当我们的同胞正遇难的时候,如果没有共产党和国家的营救,我想遇难的人会更多,党和国家在第一时间内救助了人民。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共产党和国家总是第一个站出来的,总是那么的奋不顾身。正因为有了党和国家,汶川才有了今天的繁荣景象!
党对我们的关怀真的是无处不在的,是无时不有的。试问,送我们呱呱坠地到今天热血青年,那一刻不是在党的关怀下成长!我们所走过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党的影子。小时候是听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耳熟能详的歌曲长大的。长大后,我们又从课本中经常看到党的影子,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用它们的鲜血和生命为我们还来了今天安定的生活,难道这还不能证明他们“生的关荣,死的伟大”?
可以说,我们的一生都沐浴在党的阳光下,我们能够拥有现在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党对我们的关怀是无微不至的,就像阳光对花朵,就像母亲对我们一样。我们更应该把党视为我们伟大的母亲,没有母亲,就没有我们;没有阳光,就没有花朵,失去了母亲,我们就失去了快乐,人生就失去了目标,人生也就不完美了!
因为共产党,我们的生活才完美;因为在党的沐浴下,我们才快乐!所以我们要了解党,热爱党,把党视为我们伟大的母亲!
阳光下,我们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