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开拓创业路 带动家乡人致富

时间:2019-05-13 04:27: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努力开拓创业路 带动家乡人致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努力开拓创业路 带动家乡人致富》。

第一篇:努力开拓创业路 带动家乡人致富

四平市“创业先锋”候选人事迹材料 单 位:四平市百隆工艺品有限公司

候选人:宋喜君

2011年5月6日

努力开拓创业路 带动家乡人致富

——记四平市百隆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宋喜君

宋喜君,男37岁,汉族,是四平市铁西区平西乡条子河一社农民。现任四平市百隆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也是四平市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典型。2010年被四平市人民政府授予“返乡创业标兵”称号。

宋喜君创立的百隆工艺品有限公司,现座落于四平市红咀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600多万元,直接出口创汇100多万人民币。从2009年开始一直被列为红咀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成立几年以来,为红咀开发区和四平市对外出口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宋喜君创办的百隆工艺品有限公司现主要生产木制工艺品、家居装饰品、木制玩具。产品设计新颖独特,深受外商青睐。自从2004年创立一小手工作坊开始,发展为现在初具规模的专业工艺品生产商,从小作坊——到加工厂——到自主研发——自主品牌。他公司的产品已完成质的飞跃。现在百隆牌木制工艺品已被评为中国知名品牌,产品远销欧美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百隆工艺商标已成功在美国注册。

现在让我们讲讲他的创业故事和的发展历程。宋喜君出生于条子河一社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父母均是本村农民并且年事已高,他在5个兄弟中排行最小。1990 年,宋喜君在21中毕业,因为自身对艺术的爱好和家庭贫困的原因,他便选择了自食其力,去吉林市的一家工艺品厂打工。当时他只是抱着学习技术和养活自己的念头。开始的时候还很新鲜,但是时间长了就难免觉得枯燥乏味,每天都圈在屋里学艺,天天都和电锯,斧头,雕刻刀打交道,而且那时候每月只有300多块钱的工资,这对一个外地来打工者根本不够日常开销。和他一起学习的师兄弟有很多都先后转行不干了,有的去学理发,有的去学开车,有的去当厨师,在外面的师兄弟也时常来劝他转行干点别的,说做木雕短时期内是赚不到多少钱的,但是宋喜君从来没有动摇过,他想既然做了,就一定要把它做好,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在吉林市工艺品厂打工的几年中,他逐渐发现了木雕工艺品在国外的市场需求量很大,很有发展前景。于是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宋喜君下决心要学好雕刻工艺和技术,在木雕事业上有一番作为。之后的几年他对雕刻的学习更加刻苦,不断虚心向别人求教,吸取他人的雕刻技法长处,无论刮风还是下雨,他一天都没有间断过,他在吉林一呆就是5年,在漫长的生产实践和工作中他积累了许多关于木雕工艺的技术和经验。

1995年后,宋喜君又先后在长春、北京、浙江等地的工艺品厂边打工边学艺。虽然几年来在外面打工没有积攒下来钱,但是他的技术确实有了很大的突破,他利用自己所学把南北雕刻工艺相结合,在此基础上,又不断的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仅成为应聘工厂里技术方面的佼佼者,而且也掌握了一些工厂管理的方法,从样品开发到车间生产再到工厂管理,他都有了自己的见解。那时候他在同行里已经很有名气,有很多同行的公司都想以高薪来聘用他搞产品设计研发和技术管理。

但他始终有一个梦想,要带着所学到的东西和掌握的技术回到家乡,他要在家乡的土地上实现自己的创业梦想,带动木雕出口行业在四平的发展,以此来回报自己的家乡父老。

2004年初,宋喜君毅然辞去高薪工作,返回四平市准备自己筹建一个工艺品公司,经过几个月的精心策划和筹备,终于有了建厂的基本雏形,但当时一个重要的问题困扰着他,那就是缺少资金。经过广泛的筹借和一些朋友的帮助,才筹到一小部分资金,距离他想要成立的能够自己拥有进出口权的公司,还相差甚远。于是宋喜君四处想门路,找会做工艺品的师兄弟,以承包和来料加工的方式先为一些大厂搞加工,一边在积累生产经验一边积累资金。2004年末,正赶上国家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当地政府也在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2004年宋喜君创立的四平市百隆工艺品有限公司终于成立,怀揣着梦想的他租了一间办公室和

一个不足80米的厂房,带着几个师兄弟开始走上创业之路。但是创业的道路远不如想象的那么顺利。公司建立初期,由于缺乏资金、缺少技术人员,再加上没有足够的办厂经验,他也走了不少弯路。有一段时间,公司几乎处于濒临破产的状态,由于没有足够的客户资源,花力气设计出来的产品没有定单,还要按时给员工开工资,造成了工厂资金周转不开。第一年参加广州商品交易会时,他只拿到了一个6000多元的定单,摊位费用,出差费用加一起几万块钱全部都赔掉了,这给他刚建立的公司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不仅是经济上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压力,但是宋喜君始终坚信:世界上没有比脚再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他说:“只要找到客户源,我们就一定能成功,因为我们的产品全部都是手工雕刻的,而且全中国只有我们吉林省的企业有这个工艺。”于是,他一面招收工人,请师傅给他们一对一的培训,一方面到处寻找客源,宣传产品,同时通过调研考察,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适合不同国家需求的新样品。同时为及时掌握信息,把产品推向国内国际市场,让国内外客户了解木雕手工艺产品,他坚持定期参加广交会,资金周转不开借钱也要去。2009年10月的广交会由于金融危机袭来,有很多出口企业都不参加交易会了,因为大家都知道采购商到会的一定很少,但是宋喜君还是和每年一样精心准备了样品去参展,不为别的,就是为了大家的信念和能给常来中国采购的买家一个好印象,无论怎样都要去。经过几年的努力,很多客户都被他的诚意和敬业精神打动,同他们建立了长期的业务关系。去年,百隆公司还参加了由吉林省商务厅组织的到美国的拉斯维加斯展览会。

工厂刚有一点起色,宋喜君就有了盖厂房的念头,那时候有人说他胆子大,刚赚点钱就敢做这么大的投资,更有人说他很傻,把钱揣进自己的腰包多好,何必那么辛苦盖房子!但是他知道,一个企业一定要有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才能有发展,他更是了解国外客户做生意的习惯,很多客户必须对工厂进行考察之后才放心开始合作。他想给他的员工一个舒适的工作环境。于是,在一片褒贬不一的评论声中,他贷款盖起了厂房。厂房盖完后,先后有三个美国客人和几个香港公司来到宋喜君的工厂进行参观考察,都对他们的工作环境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说这是他见过的工艺品行业中比较完善和出色的供应商。现在,他的产品已经远销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宋喜君的百隆工艺品有限公司顺利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厂规模得到进一步提升,被红嘴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列为规模以上企业行列,这里不但有他们自己设计的产品,也有很多客人的专属产品。通过近几年的创业,他靠着那种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精神,使自己的事业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现在的百隆公司有自己的产品设计人员、销售人员和生产管理人员。厂区内绿树成阴,车间宽敞明亮。已经成为四平工艺品界的一面旗帜。

几年来的创业经历,使他深深的体会到,没有四平市的创业环境,没政府的支持,也就没有他百隆公司的今天。作为一名农民,宋喜君想的是要回报家乡的父老乡亲们,帮助他们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因为是家乡的父老养育了他。自2004年公司成立以来先后有太平沟村村民、红嘴村村民、条子河村村民等300余人在宋喜君的公司学习或工作。这些村民中,有长期从事木雕行业的70多人,也有在他这里学会了技术,农闲的时候来他这做临时工的,他们当中有20多岁刚毕业的学生,也有四五十岁在家无业的农村妇女,他们凭借自己的劳动,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不用再背景离乡到外面去打工。以前走进太平沟,村头村尾都是无业的村民,闲逛的、赌钱的随处可见,现在再看太平沟,闲逛的人少了,很多村民都有了赚钱的手艺。大家对木雕出口这个行业不再陌生,很多人家都是一家几口一起出来工作,丈夫做雕刻,妻子做彩绘,年过六旬的老人也帮忙做一些工艺品的零活,日子过得充实又有声有色。在宋喜君公司工作的村民,有的通过几年的锻炼,已经成为了公司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工人们因为能按时足额地拿到工资,工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工作起来也格外有劲儿。现在的太平沟村已经是四平木雕产业的根据地了,在吉林省同行业中乃至全国的木雕手工艺品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宋喜君的创业之路,不仅使自己实现了理想,也让更多的农民找到了就业岗位,走上了致富路。相信在国家政策扶持和全体百隆员工的不懈努力下,宋喜君的创业故事还将继续,且会更加精彩。

第二篇:致富不忘家乡人

致富不忘家乡人

————记市人大代表丁守富

在担任市人大代表期间,丁守富同志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宗旨,按照“五带头”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在不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回报社会,造福家乡群众。他今年出资为家乡魏桥新修水泥路2公里,捐款1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帮助本村12户群众承包耕地520亩,发展小麦良种繁育, 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领同村群众95人,外出搞建筑,使他们人均年收入在3.5万元以上等帮助家乡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事,受到群众赞扬,社会认可,县乡党委、人大的高度评价。

一、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

人大代表的职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人大代表要依法行使好职权,就必须先学法、懂法,才能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工作经验、农民工带头人的人大代表,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为此,在繁忙的工作和农事中,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特色理论,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人大工作知识,明确了人民代表的权利、义务、职责,增强了当 1

好人民代表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光荣感,坚定了做好代表工作的信心。同时,他还积极参加上级人大组织的学习、会议和代表活动,使自身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不断得到了提高。

二、密切联系群众,发挥代表桥梁纽带作用

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反映民意的重要民主渠道。丁守富同志经常说:“与群众交谈、接触,才能真切了解群众的真正需要;为民鼓与呼,是人代大表的本职所在”。他口头上是这样说的,行动上也这样做。

为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更好地听取民意,他经常走访群众,征求他们对党委、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的意见,对村组建设的建议;不定期召开群众座谈会,倾听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将群众意见一条条、一款款地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面材料。对于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向县乡党委、人大反映,对于能在当地解决的小问题,敦促当地政府即时处理,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给群众一个明确答复。

魏桥村、何楼村通往淮西路的道路原来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一遇到下雨下雪,路难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制约了2个村的经济发展,群众反映比较强烈。丁守富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在2012年全乡人代会上,从修筑魏桥至淮西路的必要性、受益

村组、资金筹措等方面,向乡人大提交了议案,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当地政府财力紧张,一时难以解决,他独自出资为群众修通魏桥至淮西路长2公里的道路,有效解决了何楼、魏桥两村4500人行路难的问题,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服务大局,切实发挥人大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做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近几年,中央、省、市、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致富提出了许多新举措。2011年,乡党委、政府在魏桥洼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如何利用抓住机会帮助群众发家致富。他积极研究高效农业,带领群众发展良种繁育,很多村民都不理解,心中普遍有疑问“良种繁育后到时卖不出去怎么办?”,因此都在谨慎地持观望态度。经过充分了解,并结合本地实际,他带领3户群众先行,经过多次协商,与外地客商达成购销协议,第一年繁育某良种260亩,外商提供技术扶持。260亩?土地怎么办?让三户群众犯了难,丁守富在地里转了几天,想出走土地流转的新路子,既让出让土地的农户得实惠,又要种植户得发展,他连夜召开群众会议,最终让46家群众高兴地把土地出让给这3户群众,用作发展良种繁育,而且每亩收入不低于自己种植时的收入,又解放了生产力,让出让土地户放心外出打工,增加了群众收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发展良种繁育的3户群众,当年户均收入达到9万多元,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有了好的开头,2012年秋天,魏桥村良种繁育面积扩大到了520亩,发展起来种植大户12户,解放出劳动力126人,魏桥村的土地流转彻底“火”了起来,为魏桥村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带领同村群众95人,外出搞建筑,使他们人均年收入在3.5万元左右,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2012年暑假,丁守富经调研发现本乡很多考上大学的孩子家庭困难,一时难以交齐学费和学杂费,在他的倡议下,组织市县乡人大代表积极为困难学子捐款献爱心,共筹集善款5.5万元,他本人一次捐款1万元,救助了15名贫困大学生。

形势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变发展,作为人大代表,必须与时俱进。丁守富同志谦虚的表示,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人大关怀支持的结果,今后将继续坚持以民为本,切实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做一名称职的人大代表。

第三篇:致富不忘家乡人

致富不忘家乡人

--记甘肃兴临建筑公司康尚成捐资富民事迹

甘肃兴临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创建于1980年,是一个具有20多年施工经历的民营建筑施工企业。企业董事长康尚成,出生于临夏县南塬乡陈黄村金咀社,多年来,公司在康尚成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被省建委评为“全省优秀建筑企业”、连续多年被州委、州政府评为“优秀施工企业”和“民营企业先进集体”。通过艰苦奋斗致富的他,在企业不断壮大创造财富的同时,他积极创先争优,始终不忘家乡发展,在支持家乡教育、改善基础设施、有效输转劳动力、扶持村级产业发展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热心关注教育事业。当康尚成看到已成危房的陈黄小学校舍时,为孩子们安全担心的他毫不犹豫的捐资12万元修建了2栋新校舍,投资5万元,水泥硬化学校的校园1000平方米,极大的改善了教学条件,优化了教育环境。

积极提供就业门路。看到村里很多年轻人苦于学计无门,整天无所事事。这位爱心企业家就主动上门了解,根据他们各自特长,把这些年轻人安排在自己的建筑公司技术岗位上,给了他们发挥一技之长的机会。渐渐的,村里和周边的群众到他建筑公司里打工的人越来越多了,有效输转剩余劳动力50余人,创劳务收入115万元,提高了家乡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全力改善基础条件。看到村里道路陈旧,遇到雨雪天,群众出行困难时,这位爱心企业家捐资130万元,先后硬化村社道路5.5公里,方便了群众出行,提高了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全面改善了村容村貌。

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看到日渐富裕起来的群众没有一个健身娱乐的场所,他又慷慨解囊,投资50万元,在金咀社建成了一个占地3亩,集体育健身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文化广场。修建活动中心5间100㎡,水泥硬化地面2000㎡,安装健身器材和基础设施,为群众建立了一个精神的新家园,促进了富裕、和谐的新农村建设步伐。

大力扶持村级产业发展。今年,康尚成又积极响应县委关于成立村级产业互助合作社的政策,想群众所想,率先带头为陈黄村产业发展互助合作社注资20万元,使陈黄村成为全乡的产业发展互助社示范点,为该村发展富民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缓解了贫困农户生产中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加快了当地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康尚成做农村致富带头人,看到不断富裕起来的家乡,这位朴实的企业家激动的说:“我的成功离不开政府的帮助和乡亲们的支持,我相信比赚钱更有意义的事就是回报自己的家乡,带领大家共同致富”,他的献爱心富民之举为本村其他农民企业家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第四篇:返乡流动党员致富带动创业先进事迹

**,男,1962年4月出生,初中文化,XX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镇合村村人。1992年外出务工,XX年创办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从事运输批发业务。XX年被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就业。2011年金融危机后,他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返乡创业。在**县城投资70余万元创办云龙大酒店,带动家乡25人就业,以返乡创业回报家乡。当被问起回乡创业的感想时,汪元龙腼腆地笑了:“能为家乡做点事是我最大的荣幸了。”

(一)上世纪九十年代,跟周围的年轻人一样,初中毕业后不久的**也加入了外出打工的行列,大都市的繁华给年轻气盛的**带来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他怀揣梦想和激情,一心要给自己闯出一番事业来,而现实的无奈使他不得不当起了建筑小工,每天起早贪黑,10多个小时的工作强度,可每月500多元的工资只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面对梦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膀大腰圆的**,有些无从适应,渐渐有了退却的念头,住在低矮的工棚里,面对习习的江风和五彩斑斓的城市霓虹灯,**苦苦思索着,难道就这样回家?岂不让村里人笑话?由于常年与山为伍,形成了山里人特有的坚韧、朴实、勤劳等良好的禀性,正是因为这些优良品质使他能够直面人生坎坷。面对创业的挫折,他不屈不挠,又重新振作起来。但他此时已有了新的打算,他暗暗告诫自己不能只为打工而打工,不能放弃自己的梦想。从此王元龙边打工边学习边思考,主动去搜集一些有用的信息,切身的打工经历带给他丰富的阅历、广阔的见识,是他日后创业宝贵的财富,更被他视为“人生中第一桶金”。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1995年,他发现处在大建设中的上海对建材的需求量大,建材的销路非常好,汪元龙抓住这一机遇,说干就干,于1995年开始尝试从家乡向上海贩运水泥,并尝到甜头,为他今后的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精明的他在做稳水泥贩运业务的同时,将业务发展到批发水泥钢材。面对初步的成功,汪元龙并没有自足,更没有沾沾自喜,随着生意不断做大,他不断地寻求新的商机。1998年,他在朋友的帮助下,与其兄弟汪元昌、汪根水合伙租赁了码头,从事运输、批发业务,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XX年汪元龙创办了上海静塘建设材料有限公司,经过商海大潮的洗礼,**也从一个打工者变成了一名创业有成的企业主。

(二)致富不忘家乡人。自从XX年被家乡村党总支引导参与“双向带动”工作以来,汪元龙把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当作自己的责任。几年来,他先后带领、介绍本村及周边群众50多人在上海务工、就业,成功帮助他们摆脱了贫困,赢得了家乡人民的交口赞誉。

同村村民曹益清,原本也有个幸福的家庭,可因家境贫寒,生活多年的妻子不愿再和他一起过苦日子,离他而去了。面对年幼的女儿,曹益清只有默默流泪。汪元龙得知此事后,主动找到他,聘请他到自己的公司上班。现在曹益清不仅摆脱了贫困,还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居所。在汪元龙的资助下,曹益清的女儿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理想的工作。说起汪元龙,曹益清总是说:“没有汪总,就没有我今天的好日子!”

同村村民俞友才,由于家里人口多,土地又少,经济条件非常差。兄弟三人,眼看着都到了成家的年龄却因家里穷而找不到对象。后经人介绍,俞友才来到上海找汪元龙,汪元龙了解他家情况后,二话没说便在自己公司给他安排了工作,后来俞友才的两个弟弟也先后来到汪元龙的公司务工。经过几年的打拼,兄弟三人不仅成当地的有房有车的富裕户,还成长为公司的中坚力量。每当谈起这些,俞家三兄弟都满含深情地说:“要不是汪总的帮助,我们还在为娶媳妇发愁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想到自己创业时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相助,那么自己就应该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他积极关注家乡公益事业,关心家乡发展。为帮助家乡改善交通条件,XX年他捐资一万余元,为合村村建楼村民组修通了道路,方便了该组村民出行和小孩上学;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他还先后多次出资请地方剧团演出;为支持家乡建设,**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向家乡提供招商信息和发展项目,多次带江浙客商来家乡考察投资环境;为帮助家乡学子改善学习环境,XX年**向合村小学捐赠了数千元,用于改善教学环境。合村小学也为此举行了隆重的捐赠仪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校的师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德育课。

2011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大地震,造成了重大人员伤亡,当他看到有许多在校的学生被埋压在废墟中时,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第一时间向灾区人民捐款4000元,并响应党组织号召积极交纳“特殊党费”。

(三)在外打拼多年的汪元龙始终有个家乡情结,总想回到家乡创事兴业,为家乡的发展做些贡献,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未能如成行。2011年受金融大气候影响,他在上海、武汉经营的建材业务受阻,便毅然将发展眼光投向家乡,想回乡创业。镇、村党组织得知情况后,根据他在**县城利民路有门面房的实际情况,积极为**同志服务,在发展上出谋划策,提供卫生许可证的领发、电话网络手续的申请办理等方面的服务,镇领导多次与他联系,鼓励他返乡创业,坚定他回乡发展的信心。在镇、村党组织鼓励帮助下,经过两个多月的紧锣密鼓的筹办,2011年1月1日总投资70余万元的云龙大酒店正式营业。酒店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带动家乡25人就业,其中有返乡农民工6人。如今**的大酒店逐渐步入了良性的运营轨道,生意越来越红火。

(四)一个人要保持思想上不退步,就要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就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面对不断发展的形势,**坚持用马列主义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虽然常年奔波在外,但他始终坚持与党组织联系,积极投身到党组织活动中来。在每年的主题教育期间,他都主动联系家乡党组织,带动身边的流动党员学习,努力在学习实践中增强党性提高素质,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此外,他还积极协助镇村党组织做好家乡流动党员的管理,成为一面流动的红旗。

创业艰辛磨练意志,奉献爱心彰显品质。面对今后的人生,返乡流动党员**表示,**的水土养育了我,我将继续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为**经济腾飞注入活力,为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第五篇:带动青年农民致富

以校外教育辅导站为阵地 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

扶持青年农民创业致富

石港镇江海村党总支、关工委

我们江海村地处南通市通州区的西北部。现有人口5525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639人。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0元。我们虽地处偏僻,但党总支、关工委一班人清醒认识到,青年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新农村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品德、文化程度、科技水平关系到社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未来。因此必须把培育一代新型农民作为关工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十多年以来,我们以校外教育辅导站为阵地、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围绕培育“思想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在青年农民中积极开展“讲理想、学科技、比创业、奔小康”活动。在实用技术培训中,以扶志、扶技、扶创业为重点,帮助青年农民致富。目前已有青年农民种养大户221个,青年农民为业主的企业47家,其中资产千万元以上企业就有15家。

扶 志 今年三月初央视七套“致富经”报道了我们江海村“三黄鸡专业合作社”。“三黄鸡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南通“十佳专业合作社”,江苏省十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帮助青年农民树立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志气。青年农民能不能创业致富,关系到我村的今天和明天。近几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行情的变化,技术要求的提高,致使一部分青年农民收益增长缓慢,同时还造成了一些留守儿童和赡养不到位的老人。一些当地企业改制和市场经济的竞争,造成了一些待业青年农民。我们坚持以青年为本,按照高效农业规模化,就业创业全面化的要求,积极服务于青年农民,帮助他们创业,有事可做,有利可图。我们常与他们电话联系,利用他们春节回乡之际召开座谈会,介绍家乡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向他们介绍全村“三黄鸡专业合作社”等5个的情况,组织他们到种养加示范大户参观,集中到校外辅导站进行新的适用技术培训。向他们推荐可适用的实业项目以及前景看好的市场行情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请回乡艰苦创业的青年农民典型袁鑫钏、周华等作了自己创办企业的介绍。同时,我们为他们无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宣传与典型引导起到了效应,近几来陈培堃、帅宝华等几十名外出务工和待业的青年农民先后回乡扎根农村,艰苦创业。

帮助残疾、病患青年树立自主创业的决心。十多年前,我村21组瘸着一条腿走路的残疾青年周华看着别人当瓦工、做木工、搞运输、外出打工赚钱,自己心灰意冷。他无奈之中,只能在家中养几只鸡,有时没钱买苗鸡,就用煤油灯孵小鸡。党总支书记、关工委主任丁善明同志决心帮助他,热情地对他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有志者事竟成!张海迪不也是残疾人吗?她高位截瘫坐在轮椅上成就了大事业,你现在养鸡还可以把规模扩大一点,规模产生效益。”他听了丁书记的话,精神振作起来了,养鸡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品种也改成了三黄鸡。同时村里与南通正大饲料厂联系,请专家现场传授技术,现场配置饲料,效果很明显。2001年又经村关工委牵线搭桥加入了“三黄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其提供了消毒、防疫等设备,效益明显提高。周华现在年养鸡约15万羽,获净利50多万元。周华为了感谢村党总支、关工委对他的无私无偿帮助,主动带动周边不少青年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还被社员选为合作社副社长。25组陈培堃外出打工,因长时间在北方务工,受寒患上了关节炎,不能再外出赚钱。正在这困难之时,“五老”帮助他走上养鸡致富的道路。从苗鸡到饲料,从技术到管理,全部由专业合作社扶持提供。陈培堃每年养鸡5万羽,利润6万元左右,彻底摆脱了贫困,加入到小康行列。

帮助问题青年树立重走新路的勇气。帮助问题青少年知错改过自新是我们党总支关工委的应尽责任。17组青年翟建忠脾气暴躁,经常和父母顶撞。一次责怪母亲养蚕忙没有煮饭给他吃,就将农药洒在蚕身上,导致两张纸的蚕中毒死亡。关工委副主任杨洁玲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到他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杨主任对他说:“养蚕是我们村农民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你把蚕毒死了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不仅对你家庭是个损失、对国家是一个损害,这事传到社会上,邻居还会说你不孝顺,这是我们省级文明村风气所不容许的”。这一番话使得翟建忠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表示要痛改前非。事后,村关工委也为他推荐了几条致富路子,他学会了修车,开了一间修车铺并购买了农用车,既修车又搞运输,走上了致富路。

扶技术

成立科技服务组织。为了引领青年农民学习科学技术,创业致富,我村以校外教育辅导站为阵地,建立了农民科技学校,成立了五个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小组,即三黄鸡专业合作社、蚕桑专业合作社、锦成山羊合作社、国福禽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的科技服务小组。在三黄鸡、蚕桑、水产养殖中,掌握科学技术十分必要。我们定期组织青年农民学习、交流、培训,尤其是把握好消毒、防疫等关键技术措施,对搞好养殖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三黄鸡饲养中,特别是禽流感爆发期间,村科技教育基地的技术骨干轮流值班,加以巡查,随时交流各养殖户的情况,更加严格的消毒防疫。由于技术辅导到位、措施得力、防范有序,全村近千万羽鸡无一得病。

聘用实用技术人员。我们聘请“五老”中的科技专家、上级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本村养殖技术高、经验丰富的农民(土专家)等为我村专业合作社的实用技术指导员。蚕桑养殖的管理技术要求很高,我们多次聘请区农林局、镇养蚕技术指导员到本村作讲座,普及专业技术。青年农民逐渐掌握了养蚕技术,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我村现有湖桑3500多亩,占全村耕地的35%,养蚕年收入达1400多万元。由于蚕茧质量好,无锡、海安、江阴的蚕种场都到我村采购种蚕。培育种蚕这一项让有关蚕农的收入增加了2.5倍。

实施多样化辅导方式。我们经常请实用技术指导员来我村校外教育辅导站集中授课,在养殖现场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指导,还组织实用技术成果交流。我们鼓励青年农民利用原有的竹节河、横河采取拦网养鱼、养蟹,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传授网养技术。目前青年农民水产养殖户达32家,水面950亩,年收益2300万余元。我村水产品肉质鲜美,可与野生媲美。17组黄文军在村党总支、关工委为他提供的100多亩荒地上开挖了蟹池,由于他积极参加培训,认真钻研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螃蟹养殖年收入逾10万元。17组翟建兵原是一名冷作工。他参加了校外教育辅导站举办的船舶修造培训班,组建了一支队伍搞船舶修造。没有资金,村党总支出面担保,贷款20万元购置了电焊机、切割机等机械设备。翟建兵船舶修造业务从小到大,他现在当上了大连一家造船厂的总经理。

扶创业 为了培养新型的农民企业家,我们村党总支、关工委倾全力帮助他们解决项目、技术、资金、销售渠道、厂房、机械设备、工人等实际问题。这使我们这片世代依靠种植、养殖的土地上发展了企业。目前全村以青年农民为主体生产经营的企业达129家,其中青年农民业主47名,规模企业15家。

提供产前产后服务扶持发展规模企业。现任南通市梦吉妮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鑫钏,苏州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打工。为了方便当地农民就业,我们动员他回家创业。在项目上,我们帮助他与南通家纺城张建石经理联系床上用品加工业务,为他提供技术、销售渠道。我们拆除了废弃的砖窑,加上江海河河滩的荒地,一共10多亩供他使用。在资金上,我们出面担保借贷和民间借贷,建起了厂房,购买了机械和设备。我们还组织本村青年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安排到他的工厂上班。现在的梦吉妮纺织品有限公司已初具规模,建筑面积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工人200多人,年产值近亿元,纳税200多万元。袁鑫钏还在五甲镇办了一个分厂,有工人60多名。该企业已成为本村的青年科技教育基地。我们还协助15组的顾建在石港工业园区办起了南通市盛世玻璃钢有限公司,年产值达亿,纳税300多万元。我们为56组李剑锋搞水上运输担保借贷,近几年来,他把小船换成大船,现有一艘4000吨的大船,当上了搞运输的船。

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服务,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原五窑供销社下岗职工帅宝华夫妇单位改制,全家像大海中迷航的船,不知去向。我们为他家提供了5亩地建起了六排鸡舍发展养鸡,成了养鸡大户。近几年,累计收益10多万元。25组夏建成夫妇原来都在镇办厂打工,由于效益不好,工厂倒闭,夫妇俩双双下岗,家庭经济步入困境。我们及时上门做工作,劝他们以周华为榜样养殖三黄鸡。并为他置换了500平方米的土地,帮他建起了鸡舍。夏建成夫妇三年累计养鸡30多万羽,获利30多万元,成了养殖示范户。全村现有以青年农民为主体的三黄鸡养殖专业户685户,全年养殖约8500万羽,净利润3800多万元。村关工委还牵线搭桥,依托“三黄鸡专业合作社”带动了邻近县(市)、镇、村50多家农户成为养鸡专业户,为他们提供苗鸡、饲料、技术,现场指导饲养技术,帮助销售,户户得益。当地的干部、群众感激万分。养鸡专业户都积极申请加入到“江海三黄鸡专业合作社”。

下载努力开拓创业路 带动家乡人致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努力开拓创业路 带动家乡人致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残疾人养猪带动致富事迹材料

    残疾人养猪带动致富事迹材料X年前,X是镇上一名客运车驾驶员,每月有着固定的收入,生活平淡且安稳。但是,一场意外打乱了他平静的生活。X年X月,他驾驶的客运车发生了交通事故,从此失......

    创业致富带头人

    曹县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刘文轩创业致富先进事迹 刘文轩,男,汉族,中共党员1964年9月24日出生,山东曹县梁堤头镇中刘村人。高中文凭,现担任山东东奥面粉有限公司董事长,企业法人。菏......

    创业致富事迹材料

    个人创业致富事迹材料我叫xxx,今年30岁,xxx人。自2005年高中毕业到兰州一家玻璃厂打工,到2009年自己在白银开办春风玻璃店,2013年创办盛兴门窗厂和建立锴泽装饰公司,自己走过了一......

    创业致富计划

    汇福园社区党员创业致富计划为深入开展党员创业致富活动,全面推进我社区党员服务建设,充分发挥广大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我社区采取在项目上“引”、资金上“扶”、......

    最新创业致富事迹材料

    xxxx乡xxxxxxxx是一个敢想、敢干、致富路上敢为先的巾帼致富的带头人,提起xxxx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人说人夸、赞不绝口。今年39岁的她在农村这块广袤的土地上开辟了新的......

    创业致富事迹材料

    小山村里的大红人 在xxxx县xxxx乡一个人数不到200人的小村民组里,有位远近闻名的带头致富“大红人”――xxxx。 xxxx从小生活在一个土地贫瘠、环境贫苦的小山村,初中毕业后......

    西吉致富能人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西吉致富能人带动特色产业发展 多年来,西吉县实施百万亩马铃薯提档增值工程、百万头(只)牛羊扩量提质工程、百公里冷凉蔬菜优化升级工程、百万亩小杂粮增效升值工程、百万亩覆......

    政府推动 企业带动 农民致富

    政府推动 企业带动 农民致富 ——巨宝庄镇小南梁村发展肉鸡养殖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 小南梁村位于丰镇市巨宝庄镇西部,毗邻102省道,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现有40户、106人,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