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府推动 企业带动 农民致富
政府推动 企业带动 农民致富
——巨宝庄镇小南梁村发展肉鸡养殖增加农民收入的调查
小南梁村位于丰镇市巨宝庄镇西部,毗邻102省道,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全村现有40户、106人,耕地580亩,是典型的旱作农业生产区,主要以种植玉米、马铃薯、杂粮杂豆等传统作物为主,农业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慢。为了拓宽农民群众增收致富渠道,2009年巨宝庄镇把小南梁村确定为全镇新农村示范村,按照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总体要求,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经过几年努力,该村逐步建立了育肥牛场、白酒酿造、鱼塘等特色产业,基本形成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产业链,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一、立足实际,推动肉鸡养殖规模化
小南梁村有养鸡传统,但养殖规模小、效益差,形不成产业,市场竞争力弱。2011年,镇党委、政府通过多方考察、调研,认为肉鸡养殖业不仅是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项目,而且能够进一步完善该村循环经济产业链,决定把发展肉鸡养殖业作为一项带动群众增收的大项目来抓,确定了“政府推动、企业带动、农民致富”的思路,积极进行招商引资,成功与内蒙古绿蒙远大禽业有限公司达成了肉鸡规模养殖协议。项目引进后,镇党委、政府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无偿划拨村集体闲置荒地100亩用于鸡舍建设,协调市有关部门投资20万元,1
解决了养殖小区水、电、路“三通”问题。公司投入资金600多万元,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建成标准化鸡舍22栋,7月份投入运行。
二、创新模式,促使肉鸡养殖效益最大化
养殖园区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以产业化发展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通过农户自愿与公司合作,形成一种委托养殖模式,实行订单式经营、合同化管理。公司和农户实行“四提供一回收”,即公司为农户统一提供鸡苗、饲料、药品、技术等一条龙服务,按照合同价格回收农户产品,农户按公司的技术与管理要求把鸡养好。在资金运营方面,每栋每栏需成本费用12万元,其中公司出资3万元,养殖户出资3万元,公司担保贷款6万元。这种养殖模式,充分发挥了“公司+农户”的经营优势,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实现了农户与企业的“双赢”。通过近半年来的养殖,农民增收效果非常明显。每栋鸡舍可养鸡6000只,出栏5000只,平均毛重5斤,每斤公司保护收购价为5.5元,每栏毛收入就是13.75万元,扣除每栋每栏成本费用12万元,每栏纯收入1.75万元。每栏从雏鸡饲养到成鸡出栏为45天,出栏后鸡舍消毒15天,每年按5栏计算,每栋年纯收入8.5万元。同时,每栋鸡舍日常管理需3名劳动力,可带动周边60多人实现常年就业,每人每月按1000元计算,可直接增收70多万元。
三、几点启示
一是规模化种养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农牧业产业化,必须形成规模,才具有较强竞争力。只有通过规模化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把产供销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有效地减小市场风险,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是政府引导和扶持是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的保证。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牧业产业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促进农民稳定增收,这是关系到农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如果没有政府的积极引导,单纯依靠群众自发进行调整,很难实现产业化。小南梁村在发展养鸡业方面没资金、没技术,但党委、政府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在引进项目、制定优惠政策、发动群众等方面给予扶持引导,实现了农民和企业的“双赢”。
三是龙头企业的带动是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的重点。内蒙古绿蒙远大禽业有限公司在小南梁规模化肉鸡养殖方面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农民仅投入3万元资金,只需照章养,公司按约收,就能实现收益,避免了传统养殖直接卖给收购商,减少了不必要的中间环节,使农民收益最大化。这种“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不仅发挥了公司在市场、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而且也解决了农户经营规模小、技术落后与现代农业集约化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加速农牧业生产的市场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丁晓英)
第二篇:带动青年农民致富
以校外教育辅导站为阵地 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
扶持青年农民创业致富
石港镇江海村党总支、关工委
我们江海村地处南通市通州区的西北部。现有人口5525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639人。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6500元。我们虽地处偏僻,但党总支、关工委一班人清醒认识到,青年农民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是建设“民富、村美、风气好”新农村的骨干力量,他们的思想品德、文化程度、科技水平关系到社区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未来。因此必须把培育一代新型农民作为关工委的一项重要工作。十多年以来,我们以校外教育辅导站为阵地、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围绕培育“思想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目标,在青年农民中积极开展“讲理想、学科技、比创业、奔小康”活动。在实用技术培训中,以扶志、扶技、扶创业为重点,帮助青年农民致富。目前已有青年农民种养大户221个,青年农民为业主的企业47家,其中资产千万元以上企业就有15家。
扶 志 今年三月初央视七套“致富经”报道了我们江海村“三黄鸡专业合作社”。“三黄鸡专业合作社”已成为南通“十佳专业合作社”,江苏省十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帮助青年农民树立扎根农村建设家乡的志气。青年农民能不能创业致富,关系到我村的今天和明天。近几年来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行情的变化,技术要求的提高,致使一部分青年农民收益增长缓慢,同时还造成了一些留守儿童和赡养不到位的老人。一些当地企业改制和市场经济的竞争,造成了一些待业青年农民。我们坚持以青年为本,按照高效农业规模化,就业创业全面化的要求,积极服务于青年农民,帮助他们创业,有事可做,有利可图。我们常与他们电话联系,利用他们春节回乡之际召开座谈会,介绍家乡的变化和经济发展情况,向他们介绍全村“三黄鸡专业合作社”等5个的情况,组织他们到种养加示范大户参观,集中到校外辅导站进行新的适用技术培训。向他们推荐可适用的实业项目以及前景看好的市场行情和良好的经济效益,请回乡艰苦创业的青年农民典型袁鑫钏、周华等作了自己创办企业的介绍。同时,我们为他们无偿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宣传与典型引导起到了效应,近几来陈培堃、帅宝华等几十名外出务工和待业的青年农民先后回乡扎根农村,艰苦创业。
帮助残疾、病患青年树立自主创业的决心。十多年前,我村21组瘸着一条腿走路的残疾青年周华看着别人当瓦工、做木工、搞运输、外出打工赚钱,自己心灰意冷。他无奈之中,只能在家中养几只鸡,有时没钱买苗鸡,就用煤油灯孵小鸡。党总支书记、关工委主任丁善明同志决心帮助他,热情地对他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有志者事竟成!张海迪不也是残疾人吗?她高位截瘫坐在轮椅上成就了大事业,你现在养鸡还可以把规模扩大一点,规模产生效益。”他听了丁书记的话,精神振作起来了,养鸡的规模也逐步扩大,品种也改成了三黄鸡。同时村里与南通正大饲料厂联系,请专家现场传授技术,现场配置饲料,效果很明显。2001年又经村关工委牵线搭桥加入了“三黄鸡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为其提供了消毒、防疫等设备,效益明显提高。周华现在年养鸡约15万羽,获净利50多万元。周华为了感谢村党总支、关工委对他的无私无偿帮助,主动带动周边不少青年农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还被社员选为合作社副社长。25组陈培堃外出打工,因长时间在北方务工,受寒患上了关节炎,不能再外出赚钱。正在这困难之时,“五老”帮助他走上养鸡致富的道路。从苗鸡到饲料,从技术到管理,全部由专业合作社扶持提供。陈培堃每年养鸡5万羽,利润6万元左右,彻底摆脱了贫困,加入到小康行列。
帮助问题青年树立重走新路的勇气。帮助问题青少年知错改过自新是我们党总支关工委的应尽责任。17组青年翟建忠脾气暴躁,经常和父母顶撞。一次责怪母亲养蚕忙没有煮饭给他吃,就将农药洒在蚕身上,导致两张纸的蚕中毒死亡。关工委副主任杨洁玲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立即赶到他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杨主任对他说:“养蚕是我们村农民致富的一条好路子,你把蚕毒死了这是一种非常不好的行为,不仅对你家庭是个损失、对国家是一个损害,这事传到社会上,邻居还会说你不孝顺,这是我们省级文明村风气所不容许的”。这一番话使得翟建忠认识到自己所犯错误的严重性,表示要痛改前非。事后,村关工委也为他推荐了几条致富路子,他学会了修车,开了一间修车铺并购买了农用车,既修车又搞运输,走上了致富路。
扶技术
成立科技服务组织。为了引领青年农民学习科学技术,创业致富,我村以校外教育辅导站为阵地,建立了农民科技学校,成立了五个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小组,即三黄鸡专业合作社、蚕桑专业合作社、锦成山羊合作社、国福禽业合作社、农机合作社的科技服务小组。在三黄鸡、蚕桑、水产养殖中,掌握科学技术十分必要。我们定期组织青年农民学习、交流、培训,尤其是把握好消毒、防疫等关键技术措施,对搞好养殖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三黄鸡饲养中,特别是禽流感爆发期间,村科技教育基地的技术骨干轮流值班,加以巡查,随时交流各养殖户的情况,更加严格的消毒防疫。由于技术辅导到位、措施得力、防范有序,全村近千万羽鸡无一得病。
聘用实用技术人员。我们聘请“五老”中的科技专家、上级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本村养殖技术高、经验丰富的农民(土专家)等为我村专业合作社的实用技术指导员。蚕桑养殖的管理技术要求很高,我们多次聘请区农林局、镇养蚕技术指导员到本村作讲座,普及专业技术。青年农民逐渐掌握了养蚕技术,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我村现有湖桑3500多亩,占全村耕地的35%,养蚕年收入达1400多万元。由于蚕茧质量好,无锡、海安、江阴的蚕种场都到我村采购种蚕。培育种蚕这一项让有关蚕农的收入增加了2.5倍。
实施多样化辅导方式。我们经常请实用技术指导员来我村校外教育辅导站集中授课,在养殖现场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指导,还组织实用技术成果交流。我们鼓励青年农民利用原有的竹节河、横河采取拦网养鱼、养蟹,请专业技术人员现场传授网养技术。目前青年农民水产养殖户达32家,水面950亩,年收益2300万余元。我村水产品肉质鲜美,可与野生媲美。17组黄文军在村党总支、关工委为他提供的100多亩荒地上开挖了蟹池,由于他积极参加培训,认真钻研技术,善于经营管理,螃蟹养殖年收入逾10万元。17组翟建兵原是一名冷作工。他参加了校外教育辅导站举办的船舶修造培训班,组建了一支队伍搞船舶修造。没有资金,村党总支出面担保,贷款20万元购置了电焊机、切割机等机械设备。翟建兵船舶修造业务从小到大,他现在当上了大连一家造船厂的总经理。
扶创业 为了培养新型的农民企业家,我们村党总支、关工委倾全力帮助他们解决项目、技术、资金、销售渠道、厂房、机械设备、工人等实际问题。这使我们这片世代依靠种植、养殖的土地上发展了企业。目前全村以青年农民为主体生产经营的企业达129家,其中青年农民业主47名,规模企业15家。
提供产前产后服务扶持发展规模企业。现任南通市梦吉妮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袁鑫钏,苏州大学毕业后在上海打工。为了方便当地农民就业,我们动员他回家创业。在项目上,我们帮助他与南通家纺城张建石经理联系床上用品加工业务,为他提供技术、销售渠道。我们拆除了废弃的砖窑,加上江海河河滩的荒地,一共10多亩供他使用。在资金上,我们出面担保借贷和民间借贷,建起了厂房,购买了机械和设备。我们还组织本村青年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安排到他的工厂上班。现在的梦吉妮纺织品有限公司已初具规模,建筑面积扩大到1000多平方米,工人200多人,年产值近亿元,纳税200多万元。袁鑫钏还在五甲镇办了一个分厂,有工人60多名。该企业已成为本村的青年科技教育基地。我们还协助15组的顾建在石港工业园区办起了南通市盛世玻璃钢有限公司,年产值达亿,纳税300多万元。我们为56组李剑锋搞水上运输担保借贷,近几年来,他把小船换成大船,现有一艘4000吨的大船,当上了搞运输的船。
提供种苗技术销售服务,扶持发展种养大户。原五窑供销社下岗职工帅宝华夫妇单位改制,全家像大海中迷航的船,不知去向。我们为他家提供了5亩地建起了六排鸡舍发展养鸡,成了养鸡大户。近几年,累计收益10多万元。25组夏建成夫妇原来都在镇办厂打工,由于效益不好,工厂倒闭,夫妇俩双双下岗,家庭经济步入困境。我们及时上门做工作,劝他们以周华为榜样养殖三黄鸡。并为他置换了500平方米的土地,帮他建起了鸡舍。夏建成夫妇三年累计养鸡30多万羽,获利30多万元,成了养殖示范户。全村现有以青年农民为主体的三黄鸡养殖专业户685户,全年养殖约8500万羽,净利润3800多万元。村关工委还牵线搭桥,依托“三黄鸡专业合作社”带动了邻近县(市)、镇、村50多家农户成为养鸡专业户,为他们提供苗鸡、饲料、技术,现场指导饲养技术,帮助销售,户户得益。当地的干部、群众感激万分。养鸡专业户都积极申请加入到“江海三黄鸡专业合作社”。
第三篇:服务三农 推动农民致富
服务三农 推动农民致富
吉林省吉峰金桥农机有限公司于2001年5月由原吉林省农机总公司具有专业技能的下岗职工筹资组建而成,2010年与吉峰农机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300022)成功实现股权合作。2004年以来为吉林省农机购置补贴项目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代理销售约翰迪尔、中国一拖、洛阳中收、纽荷兰、马恒达等多家知名企业的农机产品及配套农机具,同时专业经销秸秆压块、粮食收获、烘干、作物植保、水利微灌、滴灌、现代设施农业等设备及零配件供应与维修服务。公司先后荣获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全国农机流通行业百强企业”、“国家一级农机营销企业”、“企业信用评价AAA级信用企业”、“全国农机行业服务先进单位”及吉林省2010年“促进就业、保障权益、创建和谐企业”先进企业;同时被多家农机生产厂家连续多年授予十佳经销商、优秀经销商、优秀服务站等荣誉称号。
公司自设立以来,高度重视售后服务,把售后服务视为公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成立了约翰迪尔、东方红、纽荷兰、江动等特约维修站,服务网点遍布主要农业产区,现有专业技术服务30多人,主要担任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及配件供应、维修服务等工作。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三农,积极推广国家惠农政策,培训、扶持发展了一批以农机大户、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为基础的售后服务站,他们既是农机使用者,又具备了一定的维修能力,同时也是国家惠农政策的受益者,他们的榜样宣传作用是其他人不可比拟的,成为国家惠农政策的积极宣传者。目前公司在扶余农机协会、公主岭合作社、蛟河合作社、双辽合作社、长春双阳等地培养了多个成规模的农机示范点及售后服务维修网络,成为当地农机演示推广、技术咨询、政策宣传、售后维修的中坚力量。
公司现有员工100多人,其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86人,依托高素质的人才团队和遍布全省的销售服务网络,能够为客户提供完善的售前、售中、售后服务,并可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作业工艺设计、农机配置方案编制以及农机运用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公司本着“为客户提供先进、适用的农业装备与优质的售后服务”的经营宗旨,用名优农机产品与优质的售后服务为厂家与用户筑起致富的金桥,我们将与客户一起共同创造价值,实现共赢,同时推动吉林省农业现代化的美好进程!
第四篇: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大力培养乡土人才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汉南区邓南街科协 李绪新
余泽文
摘要:乡土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是人才工作的重要方面,各级政府应围绕建立乡土人才的选拔机制、培训机制、扶持机制、奖励机制和管理机制,营造乡土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和社会氛围,合理配置 教育资源,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农村适用乡土人才的培训工程,建立乡土人才培养的正常渠道和长效机制。
农村乡土人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支中坚力量。培养和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是当前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战略任务。乡土人才在引导农民群众摆脱传统观念束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建立一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乡土人才队伍,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汉南区邓南街是一个农业大街,农业是基础,是命脉。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是加快我街经济社会得以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前题。要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农业生产结构的战略调整,最关键是要开发培养农村的乡土人才。
邓南街以培养乡土人才为抓手,以街道科协、社区教育学校为纽带带动“田秀才”、“土专家”充分发挥引导示范作用,抓特色种养人才、农产品经纪人、村干部等三支队伍,促产业开发,促产品流通,促服务升级,推动了全街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两型社会创建,进一步推进学习型新农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做法与成效
1、专家引领,“按需点菜”,围绕特色产业开发,抓特色种养人才建设。邓南街与华农大签订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协议,在金城村选择200亩玉米基地进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示范,聘请华农大教授、全国知名甜玉米专家张楚河为教师,把培训班开在了田埂上。遴选一批玉米种植能手作为学习骨干重点培养,采取现场观摩学习和实用技术讲座相结合,逐步深入到农户,骨干再带领一批邻里乡亲做到技术全覆盖。建立10亩“邓丰牌”大雪枣基地,把专家讲座开在枣树底下,积极培养学习骨干。截止目前,大雪枣已推广到区内几十个村庄、大队,有近800户农户栽种了大雪枣,亩平收入三千多元,总产值逾三千万。另外,街道社区教育学校与邓南街养殖协会联合组织,为邓南生猪养殖户开展生猪饲养与管理培训,提高农户养殖生猪技术水平。
2、引导进步,以产定销,围绕特色产品营销,抓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聘请江汉大学营销专业教授、工商及农业部门有关专家培训174名农村经纪人,后又从中选拨50人到武汉市东西湖农广校参加创业学习培训。成立了2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营销协会等营销实体,并逐步发展壮大。“邓丰”农副产品产销公司走上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道路,“思念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经理曾思来被武汉市评为“十佳创业青年”,窑头村妇女范乐英创建了“猪—沼—菜”的立体循环种植模式,广来农产品合作社与山东经销商签订长期供货协议。
3、选树典型,互动结对,围绕特色服务升级,抓党群能人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对村干部大力进行种植、养殖等农村生产技能知识培训,使村干部充分掌握农业生产上的各种实用技术;采取优秀村干部“现身说法”或举办论坛等形式,传技能、讲技巧、论方法。搭建了“农民之友”信息平台,联合街道农技中心、科协等部门,开通短信业务,抢抓时节,根据需求,向邓南街农民免费发送农业科技信息、务工信息、时事要务等短信。选派4名专职教师,聘请5名文化、技术等专项培训活动管理人员,组建40多名以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能工巧匠、专技人员等位主要成员的科普及社区教育志愿者队伍。
二、探讨与思考
乡土人才是农村人才资源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对象,我们要突破传统人事工作的束缚,实现管理新的延伸。要建立一套好的组织形式和机制,把那些农村“土专家”养殖、种植的“各种大王”、农村企业家和农村的经纪人等乡土人才一起培育,一起管理,一起开发。在加强管理的同时,要搞好政策激励,赋于乡土人才以责任,不断培养和提高,并通过一定组织形式和管理办法,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头作用,为农村经济的振兴做出贡献。
1、完善乡土人才工作机制。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发展的思想观念,把培养乡土人才作为地方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首要工作。一是构建乡土人才政策体系。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乡土人才成长的规律和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乡土人才发展计划,明确乡土人才开发的措施和目标,制定乡土人才培养和管理办法及表彰奖励办法等有关政策,为乡土人才的开发培养创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二是建立乡土人才扶助机制。建立一个完善的扶助机制,创设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有利于乡土人才的迅速崛起。三是建立区、街、村三级管理网络。形成以区组织、人事、科技等部门管理为重点,以街道、村党支部抓落实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农村乡土人才信息库,做到区、街有人才档案库,村组有名册,实行一人一卡的动态管理。改变乡土人才开发无序的管理状态,切实把乡土人才纳入“人才兴区”战略管理中,使乡土人才的管理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
2、加大乡土人才培训力度。加强乡土人才的技能技术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乡土人才,才能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一是加大技能培训力度。利用农村远程教育、街道社区教育学校、区职教中心等组织形式定期开展各类实用技术技能培训、现代科技、市场经济、农村实用新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强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运用能力。二是组织学习交流。一方面,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乡土人才到发达地区学习先进经验,启迪思维,开拓视野,加强与外界的技术交流和合作。另一方面,积极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各类专家上门服务,进行巡回辅导,传播新技术、新知识,加快乡土人才知识更新步伐。三是创建基地示范。积极鼓励、支持农村干部、农技人员领办、创办、建立各类科技示范基地,形成示范样板,便于组织乡土人才在现场观摩中进行实践技术指导,促使乡土人才提能升级。建设一支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服务农村,能够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
3、搭建乡土人才创业平台。要通过多层次、多渠道的方式搭建乡土人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的舞台,充分发挥乡土人才的示范作用。一是产业效应。近年来,我街鲜食玉米、特色蔬菜和生猪等特色农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一大批乡土人才活跃在科学种养、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各个环节,他们及时组建农产品营销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家庭农场等社会团体,成为农村群众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形成产业发展合力,促进了实用技术的推广和农民增收,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壮大。二是活动评比。积极创新活动载体,开展“优秀党员”评比活动、“双学双比”、“三八红旗手”和“优秀青年”评比活动等等,全方位构筑各类乡土人才施展才华创新立业的平台。三是结对帮带。根据乡土人才的专业特长,组织区、街、村优秀科技人才与农民进行“科技结对帮扶”,开展结对联户活动,探索和解决在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遇到生产科技的难题,搞好技术推广和指导,发挥乡土人才在实践中牵引辐射作用。四是企业带动。采取政策扶持、激励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村优秀人才组建龙头企业,运用“公司+农户”形式,通过提供种苗、技术、销售产品等环节,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4、创新乡土人才激励机制。科学的激励机制是保持人才上进的源动力,只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一是政治上激励。对年轻、工作能力强、成绩突出的乡土人才重点培养,符合条件的推荐加入党组织,并优先选拔、充实到村组干部队伍之中,为乡土人才发挥作用搭建舞台,提供用武之地,使其成为带动产业发展的领军人物和基层组织建设的新生力量。二是荣誉上激励。积极开展 “优秀乡土人才”、“拔尖人才“等评比活动,大力宣传他们的典型事迹和成功经验,弘扬他们的精神,扩大他们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大对他们的奖励、表彰力度,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工作的认可和支持。三是资金上扶持。建立乡土人才扶持机制,把“科技示范户”、“科普助推致富带头人”、“科普示范基地及示范单位”等的评选向乡土人才倾斜,以项目资金扶持他们,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激发他们发展农村经济的潜能和热情,促使他们带领群众走发展致富道路。
第五篇:大力培养乡土人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大力培养乡土人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典型案例
(一)[背景]:**乡有国土面积128.6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 71个自然村,100个村民小组,4558户18906人。2010年乡党委把创建先进基层党组织作为重要抓手,提出创建‚山区乡小集镇建设示范乡、万亩‘两青豆’产业之乡、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乡、科学发展先进乡 ‛的创先争优活动目标。把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和宣传典型作为实施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注重发现培养不同类型先进典型,在全乡基层党组织中开展‚两项十个‛培树工作,大力培养种养殖乡土人才,调整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当前,全乡共培养、收集各类乡土人才312名。其中:农村适用人才90名,党政人才25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7名。
[做法与经过]:乡党委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 以‚五好五带头‛为标准,把培养典型、树立典型和宣传典型作为实施创先争优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注重发现培养不同类型先进典型,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努力培树10个先进基层党组织和10名优秀基层党员。经层层筛选,推选出鸡街子党总支部、小学党支部等党组织和徐永芬、李玉春、张美、董发富等一批先锋模范典型,在全乡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广泛宣传,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一批学先进,赶先进的组织和党员不断涌现出来,全面促进各类人才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是积极探索,健全人才工作机制。
1、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强化对人才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健全了人才工作组织体系,成立了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由乡党委书记任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建立了由‚一把手‛负总责、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的人才工作责任制。年初组织召开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对我乡当前人才工作进行分析研究,部署全年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计划,为做好全年人才工作的打好基础。
2、健全机制,加强协作,打开人才工作新局面。结合成员单位工作职能,制定了《加强农村乡土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和《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及《计划》,加强对成员单位的统一协调和管理,定期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形成各司其职、行动一致、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落实考核指标的分解任务,各负其责,同步推进,确保我乡人才工作的有序开展。注重发挥人才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统筹协调成员单位履行工作职能,共同开展各项人才工作。
3、加强人才工作调研,深入农村开展调研,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加强指导。
4、强化激励措施,努力创建良好环境,使人才能人尽其才。对拔尖农村乡土人才实行优惠政策,在开展农业科技示范项目推广,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承包土地荒山和企业,科技服务,申报科技奖励,提供辅助资金,提供农资资料,继续教育和考察、学习、进修培训等。
二是注重服务,实现人才资源优化。
1、加强培训教育。上半年,我乡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才教育培训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农村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农业种植、养殖能手、手工业(加工业)者、乡村医生、民间艺人、能工巧匠等实用技术人才。抽调了乡林业站、农推中心、水管站、畜牧兽医站、卫生院、烟叶站等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全乡7个村委会开展专业技术培训7场,参训人员达861人次。同时,发挥乡土人才中拔尖领头人才、外出务工人才队伍中领军人才的示范、领军作用,带动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整个农村乡土人才队伍的开发,带领农民脱贫致富。
2、完善人才信息库。建立适应我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类人才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准确把握人才信息,合理优化配臵,形成科学系统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队伍信息库建设。及时调整和补充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发挥人才在各行各业、各条战线的引领、示范作用。我们深入调查,摸清企业人才信息,按各类专业建立人才信息库,并及时充实完善人才信息库,使人才基本情况一目了然,方便了查询和管理,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推动了人才工作的信息化进程,提供了丰富详细的人才资料,充分发挥了人才库的作用。截止今年6月底,我乡人才信息库收录各类人才294名,其中:农村适用人才90名,党政人才25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97名。
三是加强舆论宣传,营造人才工作良好社会环境。加强宣传力度,大力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我们在全乡进
行广泛的人才宣传工作,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环境。大力宣传人才政策,先进典型,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在全乡范围内开展一次学先进、宣传先进人物事迹活动,加大农业知识传播范围和力度。
[成效与反响]:通过‚两项十个‛培树,大力培养乡土人才,全乡各行业出现了良好的发展示头,为农民增收致富拓宽了路子。一是以徐永芬为代表的生猪养殖业规模不断得到扩大化,带动了一大批农户积极参与到生猪养殖行业,同时带动了全乡黑山羊、牛、马等养殖业,2010年全乡共出栏猪 29175 头,牛3688头,马属2646匹,山羊10907只,鸡 361097羽。实现了畜牧业产、供、销良性发展。二是以张美为代表的烟草种植大户,不断带动了全乡以家庭为主的烟叶种植大户,2010年全乡完成85万公斤的总量,实现单经济收入元,三是以董发富为代表的发展种植林果经济核桃,‚发展产业上,光说不行,必须得自己带头,因为身后不知有多少双眼睛在盯着你。‛为念好‚山‛字经,作活‚林‛字文,依靠村委会高寒冷凉的气候条件,董发富又承包了20亩荒山,带头种植优质核桃,在他的示范带动下,现在全村委会已经核桃种植7000余亩。预计8年后每年增
加种植户3000元以上经济收入。四以李玉春为代表的党员外出包揽工程,转移所在村委会富余劳动力100人以上,每年每人创收1.5万元至2万元。大力发展打经济,同在他的带动下原来的小工头变成小老板的有5人,在某种意义下又带动了另一个打工经济。[探讨与评论]:乡土人才在引导农民群众摆脱传统观念束缚,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繁荣农村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因此,建立一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乡土人才队伍,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1、乡镇经费投入有限,技能培训少,对乡土人才激励机制还不健全。
2、人才工作宣传需进一步加强,人才创业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力度还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