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致富事迹材料
篇一: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赵安荣
赵安荣,女,1966年4月出生,共产党员,柞水县丰北河镇丰河村农民。务农之余,1984年高中毕业后曾任该村小学民办教师等,2006年9月,担任丰河村文书。曾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县“三八”红旗手、全县“五好家庭”等荣誉。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
输的创业精神。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白皮松苗圃种植,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她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白皮松苗圃种植,示范带头大家乐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赵安荣带头在自家承包地 的地上进行了白皮松苗圃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白皮松苗圃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白皮松。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赵安荣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白皮松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这几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白皮松苗圃种植得到了成效。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种植能手。与她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白皮松苗圃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5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白皮松苗圃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1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白皮松苗圃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砸人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她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于是她决定在当地搞运输。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无奈何赵安荣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她的一番苦心,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白皮松苗圃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同时,她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赵安荣不知为别人花了多少钱:有的贫困乡亲盖房子缺钱,她“赞助”2000元;村里哪个有病无钱医治,她就主动送去医药费„„,赵安荣夫妇义务赡养的6名孤寡老人,都得以颐养天年。她资助的4名贫困学生,其中2人已大学毕业;村里的贫困人,也渐渐脱离了生活的窘境。咱是党员,就该切实为乡亲们做点事。赵安荣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
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为此,古道热肠的李**亲自登门劝说,向他们传授经验,并把自己的货运信息提供给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劝说下,丰河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
每当提起赵安荣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她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篇二: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李宁,男,33岁,中共预备党员,**市**镇**村农民。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2003年开始,带头建造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开办酿酒坊,发展无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新型农民,他先后获得“**市科技致富带头人”、“**镇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经过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难得实现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那种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与家人商量后举家移居到**村。**村在镇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了早日还上搬家时所欠下的外债,使家庭生活能宽裕一些,又借资8000余元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跟着其他人一起跑运输,几年下来不仅还上了外债,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按理说,家里没有了饥荒,生活也说得过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车开,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国的广大农村,给亿万农民带来了致富机遇。2003年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建造沼气池。当时,“沼气池”这个词汇对农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非常陌生,大多数有条件的农民对此事都不感兴趣,无论政府怎么动员和举办培训班,结果群众还是不认可,提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点,唯有**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为一个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就应该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创新,他认为建沼气池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林业,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也可以说利己利民又利国。于是,在多数人的观望下,他敢为人先,是**镇第一个申报建设沼气池的人,从此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生活上虽说不算困难,但并不富裕。在建沼气池的整个过程中,他和家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意想不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许多困难和挑战都摆在他的面前,资金短缺、生活费用问题都重重压在他的头上。他没有被这么多的困难所压倒,他认为开*没有回头箭,创业成功的先例都经历过坎坷不平的路。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他从此坚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挣钱,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锹一镐地清除到池外。从2003年7月开始到2004年5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投资2万元的沼气池在市农业局、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建成,经技术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我们问他的创业经历时,他告诉我们说他流过血流过汗就是没有流过泪。创新才有发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态沼气池是**市农户中最大的沼气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农业局组织全市乡镇街道的领导在这里召开了**市沼气建设现场会,在当地的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农民络绎不绝地到他家来参观学习。问他建这么一个沼气池,怎么能致富。他耐心地给农民朋友算细账,生产沼气,每年可以节约生活用柴近2万斤,如果用沼气酿酒可以节省烧柴10万斤左右,那么每户人家一年的生活用柴可以节省200万斤薪炭林的烧柴,这是第一省;用沼气酿酒,就可以卖钱,酒渣可以喂猪,可以通过深加工的转化过程,成倍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粮食价格,这是第二省;沼气酿酒养猪,猪钱除了成本是净赚,猪粪可以继续做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渣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上等肥料,这都是白捡白赚得沼气项目钱。在场的群众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终于悟出了这里的致富经,许多农民朋友对沼气有了兴趣,开始建造沼气池。
为了使沼气尽早地发挥作用,尽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2004年秋,到2005年春他又自筹资金9000多元先后建起了家庭小型酿酒坊和同时能容纳50头猪的育肥猪舍。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总有回报,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沼气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每天酿出的纯粮精品小烧白酒在当地就供不应求,远近闻名。42头育肥猪膘肥体壮。**每年在沼气酿酒、养猪上就可以创收2万元以上,现在**正在酝酿实施利用20立方米的沼气池来发展10亩地的无公害蔬菜,降低沼气建设、酿酒、养猪的成本,形成一条沼气—粮食—酒—猪—猪粪—废渣—蔬菜良性大循环,高效益的产业链,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在创业的历程中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在2年多的时间里接待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200多人,每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总是腾出时间来把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家。2005年4月的一天**接到远在西岗村一农户的电话,希望他能亲自去一趟他家,帮助解决在建沼气池中遇到的难题,**二话没说放下自己一天能挣上百元的活,搭车向西岗村驶去。西岗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岗顶上,距**村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窄,车只能送到山脚下,1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面对眼前的情况,**完全可以坐车返回,但他没有那样做,他望着眼前的羊肠小路和一眼看不见顶的山岗,依然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西岗村的路。当他走到半山腰时,天又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雨伴随着4月的冷风吹打在他的脸上,衣服也很快地湿透了,冷风刺透了他的湿衣。他义无反顾地前行,终于到了西岗村这位农户家,稍坐一会,了解情况后,就亲自帮助他安装、调试和解决沼气的一些其他问题。在此过程中,他手把手的教,认真仔细地讲,很快安装调试完毕,故障排除,其他一些问题也解决了,在休息期间又传授了一些自己学到的沼气技术和实践中的经验,使这位农户非常感激。临走时,农户拿出100元钱作为他的辛苦费。他硬是不收,他说:“我能为大家做些能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高兴,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通过建沼气池来致富,帮助大家共同致富这是应该做的。”**不仅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已有32户相继建起了沼气池,并都按他的模式设计建造,同时发展养猪业和无公害蔬菜,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这些建沼气池的农户在建造中少走弯路,他不知多少次深入到各户进行指导,使一户又一户的农民朋友顺利地建成,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 *他不仅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新型农户代表,而且还是难得的进步青年。他 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他虽然只是一名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可他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党支部鉴于他的一贯表现吸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2005年至2006年,他先后受到了市、镇两级政府的表彰。篇三: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李**,男,198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省** 县**乡***村人,一名看似普通且文质彬彬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他不懈的努力,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花椒产业,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起示范带头作用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李**带头在自家承包地的
地上进行了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他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玉米。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他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李**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玉米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得到了丰收。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能手。与他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20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20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李**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他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决定在当地搞运输。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无奈何李**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他的一番苦心,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双垄全膜沟播地膜玉米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
同时,他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王大妈是个下肢残疾人,丈夫去世后,全家5个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老李全家3个人,妻子是个聋哑人,生活不会计划,仅靠老李一人种地养家糊口,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便义不容辞地把这2户贫困户包了下来进行帮富。他帮助这2户贫困户搞好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使他们做到粮食自给有余。
李**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为此,古道热肠的李**亲自登门劝说,向他们传授经验,并把自己的货运信息提供给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劝说下,***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每当提起李**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
第二篇:农民致富(本站推荐)
工 作 总 结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意识到日子的匆匆。去年9月,我来到宝泉岭农场分公司工作,近六个月以来,在分公司领导以及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较快的适应了工作。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长了不少,但也清醒 地认识到自己得不足之处:但通过自己得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自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得行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始终把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不懈的人生追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和优良品德。
二:学习方面
坚持吧学习作为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重要途径,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及相关工作业务知识,并结合自己得公文写作及公文处理、电脑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学习公文写作及公文处理和电脑知识,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工作能力。
三:工作方面
服从安排,认真负责,努力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在局里工作中,全面、准备滴了解和掌握农业、农机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向领导汇报,向同事请教,尽快适应和熟悉新的工作。去年九月,来到农机推广中心工作。九月正式大田收获的月份。每天早上准时下地查看粮食和蔬菜的收获情况,并将收获回来的蔬菜同意装袋,放置到通风的地点存放。粮食收获回来到存储基地,统一晾晒和集中粮堆。在粮食和蔬菜都收获完成后,及时的调动机车进行秋整地,为来年的种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1月份,公司在粮食大丰收之时,农产品
第三篇:农民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汇报材料
文章标题:农民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汇报材料
辛勤走出致富路带领乡亲奔小康
我叫**,今年39岁。二十年前我还穷得叮当响,是靠辛勤打拼走上了致富路,并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我创办的**县天源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各级党委的帮助和支持下,不断发展壮大。一些乡亲在我的带领下,也富了起来。下面,我把我的情况向各位领
导和同志们汇报一下。
一、不认穷命,非要闯出一条致富路
我出生在农民家庭。父亲过早去世,母亲带着我们姊妹6个过着缺衣少食的生活。结婚后,由于丈夫家人口多,挣钱的少,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婚后第二年我又生了一对龙凤胎,日子过得更加艰难。那时我常问母亲:“我们为什么这么穷”,母亲说:“这是命啊”,可我心里就是不想认这个命!
1985年的一天,我听见家门口有人喊收购干贝母,每斤15块钱,我的心头一震,这里有账可算啊。当地的湿贝母3块钱一斤,加工一斤干贝母用3斤湿贝母,如果自己加工的话,一斤干贝母用不上10块钱,卖给他们每斤可以赚6块钱。我越想越兴奋,就立刻将这件事告诉了丈夫,打算挣这个差价。丈夫却说“咱没本钱,你就别冒这个险了,在家好好看孩子吧”。我没听他的,开始四处借钱,借的钱不够,就想办法让种贝母的乡亲先赊给我。很快我就收购了300多斤鲜贝母。我把贝母放在炕上烘干,一家人睡在地铺上。由于屋里太干太热,弄得两个孩子总流鼻血。我瞅着真心疼,心想:遭点罪吧,兴许这把咱家就有盼头了。贝母加工完后,我突然冒出一个想法,为啥非要卖给小贩子,自己不能到外边去卖吗?于是,我搭车来到县城药材市场,一问价格20块钱一斤,比小商贩的价格还贵5块。听了之后,我高兴得差点蹦起来,马上回家把贝母运到县城卖了,一下子挣了1000多块。说句实话,长这么大,我还没见过这么多钱。
第一次尝到了甜头,我意识到我可能是块做买卖的料。从这以后,**药材市场上经常出现我的身影。一天,我在药材市场上得到了一条信息:贝母在河北安国药材市场的价格是**的三倍,我立即决定去闯一闯。便带上100来斤贝母,和爱人一起来到安国。到了以后才知道,这里价虽然高,但想尽快出手也不容易。呆了几天后,火蹭蹭地上。可我就是不服输,决定再挺两天看看。我就不信:“别人能在这里站住脚,我就不行?”接下来的几天,我认识了几个东北老乡,联合起来与收购商抗价。双方都打心理战,看谁先投降。最终,我带去的100多斤贝母,还是卖上了好价钱。
这次到安国,我得到了一条重要启示,那就是搞药材必须有自己的铺面,而且要有一定规模。于是,我拿出家中所有的钱,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一些,在龙泉镇办起了土特产收购站。由于没有货源,我每天天不亮就起程,太阳下山后回家,挨家挨户收购药材和土特产。有时货收多了,自行车不能骑,只能推着走,到家时已是深更半夜了。就这样,我走遍了全县的大小村落。由于我做生意讲信誉,几年下来,我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买卖人。许多人开始送货上门,一些外来客商也主动找我洽谈生意,先后与梅河口药材公司、东风县药材公司,抚顺、沈阳制药厂建立了供销业务,在上海、安国、清平、亳州建立了供销网点。我还拓展了海外市场,每年都有一批长白山纯正野山参通过我的手出口到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到2000年,我手中的积蓄和资产已经达到100多万。
二、不光顾自己,要让乡亲们都富起来
我从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发展为女经纪人,得感谢党组织对我的培养和关怀,得感谢党的富民政策。从小我就向往党,最羡慕人家说“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经商后,在与一些买卖人的接触中,我发现有些人特别讲信誉,并且很热心,后来才知道这些人多数都是党员,这使我感到党员就是不一样,更想早日成为一名党员。经过多次申请和党组织的考察培养,2002年我终于加入了共产党,圆了梦想。
过去做买卖就知道算自己的小九九。入党后,看着身边一些乡亲还很困难,开始觉得不太对劲,感到应该帮帮他们。否则,这个党入得还有啥意思。
每年春耕前,一些乡亲因没钱买种子化肥,总找我借。这样既影响我的资金周转,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于是我想,靠这样借钱给他们不是长远办法,得想办法让他们自己富起来。一个偶然机会,我认识了辽宁凤城一个山野菜贩子。我想,如果把满山遍野的山野菜换成钱,可为老百姓解决了大问题。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我答应给这个凤城人每吨菜提100块钱,他便把我介绍给了大连港进出口贸易公司。人家大公司根本瞧不起咱山沟的小个体户,不同意签合同。在我左一番保质量、右一番保信誉的承诺下,才答应签订合同。当人家把合同拿给我的时候,我一看糟了。合同厚厚的一打,根本看不懂,只知道人家要50吨山菜。我以前没做过这么大的生意,提出要找明白人研究研究。人家根本不给时间,要签马上签,不签拉倒。当时我这心就悬
了起来。签,有两种结果:一是乡亲们和我都能挣到钱;二是上当受骗,既破产又落埋怨。不签,就一个结果:我大不了少挣几个,但乡亲们却失去一个大好机会。对方急着问我签不签。我当时不知从哪来了那么一股劲,一咬牙,签。合同签回来后,乡亲们奔走相告,迅速传遍全镇和周边乡村。开采后,每天有1000多人上山采山菜。每当太阳落山,看着乡亲们背着背筐,扛着麻袋,大包小裹地满载而归,我心里也像喝了蜜一样,暗自庆幸签了这个合同,为家乡父老做了一件好事。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每位上山采菜的乡亲都可以挣1000多块钱。一些乡亲高兴地说:“今年这个春天可好过多了”。
90年代初,人参市场疲软、销售不畅,参农手中积压了大量的人参。特别是一些贷款种参户,因还不上贷款,急得团团转。那时,我每天都会接到几十个电话询问行情,一些乡亲甚至央求我,让我尽快去抓货。看到这种情况我也很焦急,心里不停地盘算,参农现在是分散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如果我把这些参集中起来,成为大堆货,抗风险的能力就会增强。就是参价再跌下去,一个参农如果赔1万,可能倾家,我赔10万还不致于荡产。在这关键时刻,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理由不站出来。我决定动用手中全部资金大量收购乡亲手中的人参。听到这个决定,乡亲们都为我捏了一把汗,好多人坚持不要现钱,告诉我:“**,你拿去就是,什么时候卖了,再给钱”。我将收购来的几十吨人参全部加工成保鲜参、红参、糖参等耐储藏的品种,贮藏在仓库中。从此,这几十吨人参就像一座大山压在了我身上,弄得我整天提心吊胆。我开始没日没夜地到全国各地跑销售,蹲票房子、住澡堂子,哪便宜住哪,啥便宜吃啥。有时为了联系一个客户,车上轱辘几夜不说,为了1斤人参多卖上几毛钱,还要费尽心机地与客户讨价还价。几十吨货就这样一点一点卖了出去,最后我一算,不但乡亲们没赔着,我也赚了点钱。
三、不满足现状,富而思进求发展
经过几年天南海北的奔波,我经营的项目越来越多,生意越做越大,挣的钱也算够过了,下半生包括晚辈差不多也够用了。但我一细琢磨,这几年是没少挣钱,但自己挣的都是小钱,大钱都让那些搞深加工的老板挣去了。我越想心里越不得劲,不行,我得创办自己的企业,打造自己的品牌。2001年春,县委提出“生态立县、科教兴县、特色富县”的发展思路,这更帮我定下了决心。我乘势创办了龙泉天然山菜果仁加工厂,注册了“宇泉”牌商标。没想到企业刚一生产就给我来了个下马威,山菜放到水里不久就变黑,怎么也找不到原因,急得我火往上冒,满嘴起大泡。无奈只得请来专家,经化验后得知,是因水含铁量过高所致。我又重新选择水源,打了46米深的深水井,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经过一年的运行,我发现加工厂对外没有影响力,加上增值税等方面的限制,不利于企业发展,解决的办法就是把加工厂变成公司制经营。可是,成立公司的条件要比成立加工厂严格的多,不仅需要一定数额的注册资金,还需要固定的经营场所等条件。当时,我手里的可支配资金仅有30来万,既不够公司的注册资金,也不够盖厂房的钱,办成这个公司还得100来万。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龙泉镇党委主动找到了我,将绿色林药公司700多平方米的楼房租赁给我,解决了经营场所问题。我又用信誉做担保,从亲友那借了20万元。2002年7月,用50万元资金注册成立了**县天源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生产山野菜、食用菌、果仁、参茸四大系列30多个品种的长白山天然绿色产品,我也随之变成了总经理。
当老板听起来挺牛,干起来可真不容易。2003年1月,为了向长春发一批山菜和人参,我和公司员工连续加了一个星期的夜班。1月9日,我工作到凌晨3点,带着一车山菜、一车人参上路了。在车上我就总感觉眼前发黑,浑身无力。到长春交了货,踉踉跄跄进到一个小旅馆,一头扎在床上昏睡过去。到了早晨六点钟,我感觉浑身发热,胸口发闷,直冒虚汗,特别想喝凉水。我来到一个商店,问有没有冰镇的矿泉水。商店老板一下子造愣了,瞪着眼说:“现在是冬天,哪有喝冰镇水的”。我买了一瓶矿泉水边走边喝,突然感觉胃里有东西往上返,吐到地上一看,是一口鲜血。后来检查,大夫说是劳累过度。
就这样,我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经营着公司,把它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公司创办当年销售额就达200万元,实现利税20余万元。2002年,“宇泉”牌产品被命名为“吉林省省优产品”;2004年,又被命名为荣获第五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博览会食品类名牌产品,我的企业被授予“吉林省乡镇名优企业”称号。
由于产品供不应求。今年,我将公司再次进行了扩建。如今,公司占地达1万多平方米,拥有厂房、办公楼、地下储存室、冷冻库3400平方米。每年生产包装精美的保鲜山野菜、果仁、食用菌、人参系列产品200多吨,出口日本的腌制山野菜300多吨,出口韩国的山野菜干近100吨,产值200万元,实现利税30余万元。公司长期聘用农民38人,季节性用人81人,山野菜采集时节,光**县就有1万多人到我这卖山菜,周边地区也有6000多人。
在与许多客户洽谈业务时,人家说的我听不懂,人家用的词咱不会用,感到自己的素质与人家比有很大差距。要缩短差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就必须提高自身素质。2002年6月,我参加了县委组织部组织的吉林农大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函授班,现在已取得专科学历。同时,我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英语和计算机知识,现在已经能用简单的口语和外商对话,可以用微机熟练处理公司文件。
作为一名党员,我力所能及地做了一点应该做的事,组织上却给了我很高的荣誉。我相继被授予“省劳动模范”、“省创业先锋”、省“三.八红旗手”等称号。2003年12月,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我代表吉林省巾帼致富带头人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切接见。
我的情况就汇报到这里,谢谢!
《农民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汇报材料》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民党员致富带头人事迹汇报材料。
第四篇:农民致富典型材料
农民致富典型材料
走进汇川区高坪镇的南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红的花,绿的草,参差的树和修剪成形的乔木在近百亩的土地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20余名技术人员和职工在苗圃里穿梭忙碌。近几年来,林园业主张成以其独特的经商理念与才干,在高坪镇镇政府的领导下,在村委会的大力扶持下,在农民技术学校的帮助下,依靠科学技术这一强大武器,以市场为导向,成功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村科技示范户。
张成出生在高坪镇镇新黔村,初中毕业后就到外地打工,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满腔热血的他回到家乡,他利用打工挣的钱建立了一个苗圃基地,凭着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准备大展宏图,造就一番事业。没想到几个月下来,苗圃基地满目沧桑,一片狼藉。这时候,村委会和农民技术学校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总结经验,并得出结论:园林的搭配不合理,管理不科学,缺乏相应的技术力量。建议他到农民技术学校参加培训。有了党委、政府等部门大力支持,张成创办苗圃基地的信心更加坚定。从此以后,张成按时参加农民技术学校组织的培训,认真听课,做好相应的学习笔记,对不明白的知识点虚心请教或请培训教师上网查询,逐渐得积累种植技术。
终于,张成的苗圃基地有起色了。林木搭配合理,花卉分布均匀,再加上科学的管理,苗圃的花卉、林木成活率达98%以上,他把苗圃管理得红红火火。他还根据市场的需求种植经济作物,不断地扩大销路,腰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到2008年,张成个人资产接近百万元,全家在遵义买房落户,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园林老板。
张成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而是不断的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然后制定了中长期建设规划,充分做到了科学规划决策,避免盲目上马。随后,他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协调下,与周边30余户农户签订了田土租用、共同开发的协议,完善了苗圃基地的开发形式与体制。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新黔村苗圃基地的美好明天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五篇:致富能手事迹
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党员致富典型李银芬
在泉子街镇小西沟村,提起种植能手李银芬,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近年来,她凭着一股韧劲和永不言弃的精神,在村党组织的关心帮助下,经过数年的打拼,在设施农业种植上取得了令人惊艳的成就。
53岁的李银芬,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是她的梦想,直到2009年她才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她时刻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村上她不仅积极参与村党支部组织开展的各项活动还率先搞起了反季节蔬菜嫁接和大棚温室蔬菜种植。利用远程教育学到的最新科学种植知识和技术,把蔬菜嫁接和大棚蔬菜种植搞得的红红火火,一座大棚年收入超万元,成了远近闻名大棚蔬菜种植致富女能手和技术女能手,在当地妇女群众中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曾经的她,生活过的十分艰难,由于家境贫困,加之要供两个孩子上学,欠了一屁股的债,沉重的债务常常压得她喘不过气来,望着勤奋好学的孩子们,心中不由一阵一阵酸楚,强烈的责任心使她辗转反侧,夜不能眠。但同时她也意识到只依靠家里的几亩地是很难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就在她苦苦寻找致富门路的时候,镇党委的同志为她送来了蔬菜种植的影像资料,于是她有了通过种植温室大棚蔬菜脱贫致富的想法。有了主意她便开始忙活起来,可修建大棚的钱从那里来,她犹豫了。但资金短缺并不能阻挡她摆脱贫困的想法,她东拼西凑,向亲戚朋友借了6000多元,买回了修建大棚所需的原材料,在大家和镇妇联及技术人员的帮助指导下,经过二十多天废寝忘食的劳作,大棚终于建成了。
农家的日子,庄稼要赶时节下种才行,她顾不上休息,又抢时间在大棚里种上了油白菜、葫芦、黄瓜、西红柿等反季节蔬菜。由于第一次种大棚温室蔬菜,缺少大棚温室蔬菜的种植经验,蔬菜长势差,产量低,销路也不好。一年起早贪黑忙活下来几乎没有赚到钱,更没能还清所欠的债务。李银芬开始后悔了,原来种植大棚温室蔬菜并不是她想象的那么简单,她退缩了,不想种了,就在她心灰意冷,打退堂鼓的时候。镇党委的同志又一次来到了李银芬家,为她带来了关于介绍各地大棚温室蔬菜种植技术的学习资料,还给她介绍其它地区种植大棚温室蔬菜的一些实际情况。并且耐心的劝她再种一年试试,技术方面的问题由镇妇联帮她协调解决,李银芬的信心再一次被激励起来。已有空闲时间她就在家里或到文化室学习种植技术,白天在地里进行探索实践,经过不懈的努力,她很快掌握了大棚温室蔬菜的种植技术。
不懂太多文化的她该怎样把学到的知识更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呢?就在她又一筹莫展的时候镇党委为她选派了农科技术员,手把手给李银芬指导她种植。在镇党委的协调帮助下,李银芬的种植技能提高了。这期间,她的心中有一个想法——那就是依靠科技才能致富。通过学习她懂得了“什么时间育苗?什么时间捡苗?什么时间浇水、施肥?什么时间上市能卖上好价钱?”她成功种植温室大棚蔬菜的这一年是她人生中最难忘的一年,仅0.5亩地的大棚蔬菜纯收入就超万元。
过惯了穷日子的李银芬握着平生第一次赚来的钱,心里甭提多高兴了,尝着甜头的她,第二年又在她的大棚里种了两茬叶菜、一茬果菜一年就收入了15000多元,不仅还清了借款,还净赚了10000多元。在县党政办的大力扶持下,她又修建了20座蔬菜
大棚,在这20座大棚里她不仅育了玫瑰花苗,还种植了康乃馨、彩椒等经济含量较高的农作物。
李银芬不但自己率先致了富,而且积极帮助大家致富,她先后获得州、县、镇级“致富女能手”、“女科技示范户”等荣誉称号,做为一名致富女能手,让其他妇女姐妹共同富起来不仅是她应尽的义务,也是她的愿望。谁缺资金,找她借,谁缺技术她总是手把手耐心教,还带领大家参观她种植的大棚蔬菜。目前,她已带动当地妇女群众修建蔬菜大棚150座,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女能手。
富起来的李银芬并没有满足现状,她又搞起了蔬菜嫁接,并取得了成功。在她的带动下激起了其他妇女群众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增收致富的信心。她本人也被镇党委、镇政府聘为农民技术员,并且利用农牧民集中教育、“科技之冬”培训,在各村巡回宣讲她的致富经验。目前她已成为泉子街镇有名的大棚蔬菜种植能手。
在她几年的种植实践中,她摸索出两条成功的经验:一是依靠科技种植。为了弥补自己文化水平低的不足,她常常聘请农科站的技术人员帮她传授技术,一点一点地虚心求教,一遍遍地寻根问地,硬是学会了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等一整套技术。二是立足市场,了解品种上市时期。市场是不断变化的,吃一堑,长一智的李银芬深知这一点,她注意收集市场信息,综合分析,降低种植成本,同时,她还精确地掌握各种品种最佳上市时期,种植效益明显提高。她的技术越来越好、收入越来越高。
这就是李银芬,一个朴实,厚道,乐于助人的普通党员,在她身上没有多么伟大的事迹,但是却有着最质朴的情怀,作为一名普通农村无职党员,她身上体现的是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她
是一名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个缩影。她“引”着农村女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走在群众的前列,“逼”着她们在发展经济、科技致富等方面发挥模范作用,“促”着她们必须做一名共同致富的战斗员,进一步增强了她们自豪感、荣誉感、责任感,进一步激发了党组织“细胞”的活力,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