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的致富之路
农民的致富之路
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更加注重生产要素的引进和经营管理的作用,更加注重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和政府的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农业多种功能的开发和可持续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我们必须迈过农业产业化这个坎,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正是出于以上的考虑,并结合县情,长治襄垣县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可见其意义重大。
襄垣土地资源丰富,有耕地59万亩,宜林荒山80万亩,为发展设施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近年来,襄垣县的蔬菜大棚发展的如火如荼。为此,襄垣县切实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出台很多优惠政策。借鉴全国各地种植的成功实践,结合襄垣人们的种植习惯及当地地形地貌特征,当前襄垣县实施“农业产业化”要重点抓好设施蔬菜、规模养殖、干果经济林这三大板块,这是襄垣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有力抓手。如果集中精力把这三大农业板块搞好,也就有了规律,有了规模就有了市场,有了市场就有了效益。
从实际效益来看,据长治百姓网编辑考察今年大棚青椒的价格不错,基本保持在一块钱以上,老百姓的收入很好,目前有的已经拉秧,准备再种白菜、西葫芦,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据考察,今年一个大棚可收入一万多元。如果一个普通的农户一家种两架大棚,收入就是两万多元,再加上玉米的收入,可民说一个普通的农户可望收入三、四万元,这就是蔬菜大棚所给老百姓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明显成效。
实践证明,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凡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都有显著提高。在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促进农民产品规模养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并且要注重管理。
总之,广大农民群众要善于抓住和用好当前的良好机遇,早准备,早行动,最终实现大增收。传统农业的弊端主要生产力水平很低,农民的收入非常有限。如果广大农民还停留在那种小打小闹的小农经济上,那么今后农民的收入增长空间将很难拓展。
第二篇:农民致富(本站推荐)
工 作 总 结日子在弹指一挥间就毫无声息的流逝,就在此时需要回头总结之际才猛然意识到日子的匆匆。去年9月,我来到宝泉岭农场分公司工作,近六个月以来,在分公司领导以及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我较快的适应了工作。回顾这段时间的工作,我在思想上、学习上、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成长了不少,但也清醒 地认识到自己得不足之处:但通过自己得不懈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自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方面
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政治素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自己得行动。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始终把人民谋利益作为自己不懈的人生追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怀和优良品德。
二:学习方面
坚持吧学习作为自我完善和提高的重要途径,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及相关工作业务知识,并结合自己得公文写作及公文处理、电脑知识方面存在的不足,有针对性地学习公文写作及公文处理和电脑知识,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自己工作能力。
三:工作方面
服从安排,认真负责,努力工作,按时完成工作任务。在局里工作中,全面、准备滴了解和掌握农业、农机工作的开展情况,分析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工作经验,及时向领导汇报,向同事请教,尽快适应和熟悉新的工作。去年九月,来到农机推广中心工作。九月正式大田收获的月份。每天早上准时下地查看粮食和蔬菜的收获情况,并将收获回来的蔬菜同意装袋,放置到通风的地点存放。粮食收获回来到存储基地,统一晾晒和集中粮堆。在粮食和蔬菜都收获完成后,及时的调动机车进行秋整地,为来年的种植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11月份,公司在粮食大丰收之时,农产品
第三篇:走生态产业之路,促农民致富增收
走生态产业之路 促农民致富增收
----则戎乡金银花产业发展材料
则戎乡位于兴义市东南面,全乡国土面积108.6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134个村民组,4982户22094人。境内岩溶峰丛星罗棋布,属典型的石山地区,石漠化极为严重,耕地分散而贫瘠,自然条件十分恶劣,人民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经济发展比较滞后,人均收入水平低,农村贫困面较大,属省级一类贫困乡镇。自2002年开始,乡党委、政府提出“山顶绿帽子,山腰钱袋子,山下粮坝子”的发展目标,不断探索农民致富增收的路子,通过实践探索,找到了一条在石山半石山地区的科学发展之路——种植金银花。2010年4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则戎乡冷洞村视察抗旱救灾工作时提出将石漠化治理、生态环境治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的指示精神后,我乡更加增强了种植金银花,治理石漠化,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探索产业“落地”之路
针对全乡有85%以上是石山半石山地区、石漠化极为严重的现实,在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多次外出实地考察,反复论证,征求干部群众意见,借鉴外地经验,探索出了一条种植金银花的发展新路子。从2001年起,率先在冷洞村示范种植金银花。其后,积极利用国家退耕还林和扶贫政策,采取一系列优惠措施,鼓励和支持群众不断扩大金银花种植规模,目前,金银花种植已推广到硐
山、长朝、花郎、干戛、拱桥、半边街等村,全乡种植农户达3000多户,种植规模已达1.5万亩,其中可开花面积7000多亩,进入盛花期达3000余亩,最高亩产可达300多斤,产值达600多万元。目前仅冷洞村就种植了金银花2800余亩,户均增收1000至1500元,真正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三赢局面。
寻求产业“生根”之路
在培育金银花产业的过程中,按照“苗质长得好,技术跟得上,丰收保得住”的目标要求,全乡分三步实施保苗增收工程:第一步是扩大种植规模。多渠道争取资金,加强项目资金的整合,将小流域治理,荒山造林,扶贫开发等方面的资金捆绑使用,特别是利用冷洞小流域治理项目的世行贷款发展养殖业,充分调动农户种植金银花的积极性,每年在稳住农户金银花产量的同时,继续扩大种植面积,确保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盈利,2010年,乡党委、政府将金银花种植与25度以上坡耕地治理有机结合,在乡域主要公路沿线实施生态工程,采取“点对点、人盯人”的办法,动员引导群众大规模种植金银花3794亩。第二步是提供技术保障。为实现“规模扩得大,技术跟得上,产量稳得住,收入提得高”的目标,乡林业、农业、劳保等部门主动上前,通过请专家上课、聘技术人员进村入户、培训培养“土专家”和村干部带头学经验、学技术等方式,提供金银花种植、管护、采摘等技术支持,每年培训不少于4期,种植农户参训率达100%,确保了稳产增收。2010年,在冷洞村引进灰毡毛忍冬(金银花王)进行示范种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第三步是
提高育苗质量。主要是在技术跟得上的基础上,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逐步进行品种改良,用优质苗替换劣质苗,用高产苗种替换低产苗种,实现增产增收目标。2011年,冷洞村建成了100余亩的灰毡毛忍冬(金银花王)苗圃基地,为全乡金银花的品种改良提供了保障。
打造产业“结果”之路
针对金银花高产低售、产收不平衡的现象,乡党委政府反复思考,总结经验,从抓两个方面上作文章:一是从打造金银花品牌上作文章。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提升则戎金银花知名度,更好的为群众增加收入。2008年12月18日,在贵州省兴义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成立了则戎乡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金银花的种植加工及销售工作。合作社按照“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的原则联接农户,并严格实行“五统一”,即统一规划种植、统一技术、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通过两年的运作,则戎乡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为了逐步引导农民运用标准化技术和方法进行生产,提高金银花的品质,实施品牌建设、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合作社还注册了“万峰林牌”、“冷洞牌”等金银花商标,二是从增加群众收入上作文章。2009年5月,为了更好的建起产业链,最大程度增加群众收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领导的支持下,乡党委政府在则戎乡冷洞村建成了则戎乡金银花加工厂,并引进国内先进的全自动金银花加工生产线,实现年加工50吨干花的生产能力,同时在阿里巴巴网站上建起自己的企业网站打开了营销网络。2010年,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和提高产品质量,则戎乡金
银花加工厂进行了改扩建,新建了产品包装车间,为做大做强则戎金银花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来,则戎乡金银花产业的发展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市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乡金银花产业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目标更加明确。2010则戎乡金银花产业扶贫项目安排了6000亩金银花种植项目,目前正在实施;2011全市的农业产业化扶贫项目又规划了1.5万亩的金银花种植面积,在“十二五”期末,则戎乡金银花种植面积将达3—4万亩。
总之,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则戎人找到了一条适于在石山半石山地区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产业之路,实践证明:只要科学发展,绝地也能逢生。几年的产业发展,也让则戎乡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成功的做法,但还存在很多不足,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州、市有关要求,继续发扬“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攻艰克难、永不退缩”的贵州精神,加大推进石漠化治理进程,继续做大做强以金银花为主的生态产业,大力促进农民增收,谱写则戎经济发展新篇章。
第四篇:农民致富典型材料
农民致富典型材料
走进汇川区高坪镇的南大门,映入眼帘的是:红的花,绿的草,参差的树和修剪成形的乔木在近百亩的土地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20余名技术人员和职工在苗圃里穿梭忙碌。近几年来,林园业主张成以其独特的经商理念与才干,在高坪镇镇政府的领导下,在村委会的大力扶持下,在农民技术学校的帮助下,依靠科学技术这一强大武器,以市场为导向,成功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农村科技示范户。
张成出生在高坪镇镇新黔村,初中毕业后就到外地打工,尝尽了人生的酸甜苦辣,满腔热血的他回到家乡,他利用打工挣的钱建立了一个苗圃基地,凭着吃苦耐劳的性格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准备大展宏图,造就一番事业。没想到几个月下来,苗圃基地满目沧桑,一片狼藉。这时候,村委会和农民技术学校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帮助他总结经验,并得出结论:园林的搭配不合理,管理不科学,缺乏相应的技术力量。建议他到农民技术学校参加培训。有了党委、政府等部门大力支持,张成创办苗圃基地的信心更加坚定。从此以后,张成按时参加农民技术学校组织的培训,认真听课,做好相应的学习笔记,对不明白的知识点虚心请教或请培训教师上网查询,逐渐得积累种植技术。
终于,张成的苗圃基地有起色了。林木搭配合理,花卉分布均匀,再加上科学的管理,苗圃的花卉、林木成活率达98%以上,他把苗圃管理得红红火火。他还根据市场的需求种植经济作物,不断地扩大销路,腰包也渐渐地鼓了起来。到2008年,张成个人资产接近百万元,全家在遵义买房落户,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园林老板。
张成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而是不断的到外地参观考察学习。然后制定了中长期建设规划,充分做到了科学规划决策,避免盲目上马。随后,他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协调下,与周边30余户农户签订了田土租用、共同开发的协议,完善了苗圃基地的开发形式与体制。我们相信,不久的将来,新黔村苗圃基地的美好明天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五篇:农民致富事迹材料
篇一: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赵安荣
赵安荣,女,1966年4月出生,共产党员,柞水县丰北河镇丰河村农民。务农之余,1984年高中毕业后曾任该村小学民办教师等,2006年9月,担任丰河村文书。曾获全县优秀共产党员、全县“三八”红旗手、全县“五好家庭”等荣誉。一名朴实的农村妇女,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
输的创业精神。通过她不懈的努力,她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白皮松苗圃种植,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她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白皮松苗圃种植,示范带头大家乐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赵安荣带头在自家承包地 的地上进行了白皮松苗圃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她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白皮松苗圃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她的白皮松苗圃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在她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白皮松。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她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赵安荣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白皮松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这几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白皮松苗圃种植得到了成效。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白皮松苗圃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白皮松苗圃种植能手。与她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白皮松苗圃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5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白皮松苗圃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1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白皮松苗圃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砸人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她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她的脑海中闪现,于是她决定在当地搞运输。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无奈何赵安荣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她的一番苦心,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白皮松苗圃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同时,她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赵安荣不知为别人花了多少钱:有的贫困乡亲盖房子缺钱,她“赞助”2000元;村里哪个有病无钱医治,她就主动送去医药费„„,赵安荣夫妇义务赡养的6名孤寡老人,都得以颐养天年。她资助的4名贫困学生,其中2人已大学毕业;村里的贫困人,也渐渐脱离了生活的窘境。咱是党员,就该切实为乡亲们做点事。赵安荣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
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为此,古道热肠的李**亲自登门劝说,向他们传授经验,并把自己的货运信息提供给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劝说下,丰河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
每当提起赵安荣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她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篇二: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乡镇农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李宁,男,33岁,中共预备党员,**市**镇**村农民。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2003年开始,带头建造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开办酿酒坊,发展无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新型农民,他先后获得“**市科技致富带头人”、“**镇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经过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难得实现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那种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与家人商量后举家移居到**村。**村在镇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了早日还上搬家时所欠下的外债,使家庭生活能宽裕一些,又借资8000余元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跟着其他人一起跑运输,几年下来不仅还上了外债,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按理说,家里没有了饥荒,生活也说得过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车开,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国的广大农村,给亿万农民带来了致富机遇。2003年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建造沼气池。当时,“沼气池”这个词汇对农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非常陌生,大多数有条件的农民对此事都不感兴趣,无论政府怎么动员和举办培训班,结果群众还是不认可,提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点,唯有**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为一个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就应该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创新,他认为建沼气池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林业,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也可以说利己利民又利国。于是,在多数人的观望下,他敢为人先,是**镇第一个申报建设沼气池的人,从此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生活上虽说不算困难,但并不富裕。在建沼气池的整个过程中,他和家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意想不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许多困难和挑战都摆在他的面前,资金短缺、生活费用问题都重重压在他的头上。他没有被这么多的困难所压倒,他认为开*没有回头箭,创业成功的先例都经历过坎坷不平的路。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他从此坚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挣钱,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锹一镐地清除到池外。从2003年7月开始到2004年5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投资2万元的沼气池在市农业局、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建成,经技术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我们问他的创业经历时,他告诉我们说他流过血流过汗就是没有流过泪。创新才有发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态沼气池是**市农户中最大的沼气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农业局组织全市乡镇街道的领导在这里召开了**市沼气建设现场会,在当地的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农民络绎不绝地到他家来参观学习。问他建这么一个沼气池,怎么能致富。他耐心地给农民朋友算细账,生产沼气,每年可以节约生活用柴近2万斤,如果用沼气酿酒可以节省烧柴10万斤左右,那么每户人家一年的生活用柴可以节省200万斤薪炭林的烧柴,这是第一省;用沼气酿酒,就可以卖钱,酒渣可以喂猪,可以通过深加工的转化过程,成倍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粮食价格,这是第二省;沼气酿酒养猪,猪钱除了成本是净赚,猪粪可以继续做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渣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上等肥料,这都是白捡白赚得沼气项目钱。在场的群众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终于悟出了这里的致富经,许多农民朋友对沼气有了兴趣,开始建造沼气池。
为了使沼气尽早地发挥作用,尽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2004年秋,到2005年春他又自筹资金9000多元先后建起了家庭小型酿酒坊和同时能容纳50头猪的育肥猪舍。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总有回报,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沼气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每天酿出的纯粮精品小烧白酒在当地就供不应求,远近闻名。42头育肥猪膘肥体壮。**每年在沼气酿酒、养猪上就可以创收2万元以上,现在**正在酝酿实施利用20立方米的沼气池来发展10亩地的无公害蔬菜,降低沼气建设、酿酒、养猪的成本,形成一条沼气—粮食—酒—猪—猪粪—废渣—蔬菜良性大循环,高效益的产业链,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在创业的历程中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在2年多的时间里接待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200多人,每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总是腾出时间来把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家。2005年4月的一天**接到远在西岗村一农户的电话,希望他能亲自去一趟他家,帮助解决在建沼气池中遇到的难题,**二话没说放下自己一天能挣上百元的活,搭车向西岗村驶去。西岗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岗顶上,距**村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窄,车只能送到山脚下,1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面对眼前的情况,**完全可以坐车返回,但他没有那样做,他望着眼前的羊肠小路和一眼看不见顶的山岗,依然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西岗村的路。当他走到半山腰时,天又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雨伴随着4月的冷风吹打在他的脸上,衣服也很快地湿透了,冷风刺透了他的湿衣。他义无反顾地前行,终于到了西岗村这位农户家,稍坐一会,了解情况后,就亲自帮助他安装、调试和解决沼气的一些其他问题。在此过程中,他手把手的教,认真仔细地讲,很快安装调试完毕,故障排除,其他一些问题也解决了,在休息期间又传授了一些自己学到的沼气技术和实践中的经验,使这位农户非常感激。临走时,农户拿出100元钱作为他的辛苦费。他硬是不收,他说:“我能为大家做些能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高兴,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通过建沼气池来致富,帮助大家共同致富这是应该做的。”**不仅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已有32户相继建起了沼气池,并都按他的模式设计建造,同时发展养猪业和无公害蔬菜,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这些建沼气池的农户在建造中少走弯路,他不知多少次深入到各户进行指导,使一户又一户的农民朋友顺利地建成,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 *他不仅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新型农户代表,而且还是难得的进步青年。他 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他虽然只是一名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可他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党支部鉴于他的一贯表现吸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2005年至2006年,他先后受到了市、镇两级政府的表彰。篇三: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农村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
李**,男,198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甘肃省** 县**乡***村人,一名看似普通且文质彬彬的农村青年,却有着一股吃苦耐劳、永不服输的创业精神。通过他不懈的努力,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当地实际,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带头发展花椒产业,并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优秀新型农民。
一、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起示范带头作用
在党的致富政策的鼓舞下,李**带头在自家承包地的
地上进行了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为了很好的掌握这一新型种植技术,他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技术培训,并专门购买有关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经过不懈的努力,他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终于取得了成功,亩产增值达20%以上。看到这种情况,周围的乡亲们有点眼热了。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几户村民也以同样的方法种植了玉米。虽然方法相同,但是其他村民由于种植的经验不足,栽植之后在管理上任然存在不足。李**一方面不断摸索,一方面多方查阅、购买玉米种植方面的资料和书籍,并对其他几户村民进行技术指导和帮助,经过一年时间的精心管理,他们的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得到了丰收。通过几年的管理实践,他掌握了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技术,成为了一名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能手。与他同时栽植的几户群众收入也一直相当可观,曾强了他们的信心。由此便调动了周围群众进行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积极性,全社进行了200亩的种植示范点,全村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面积一下子达到2000亩以上。
二、创新思路,买车搞运输
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取得了成功,经济收入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李**认识到,光靠种地是很难真正发家致富的,要做好致富的“领头雁”,就必须另谋出路。经过详细的调查,他发现,当地的运输业,都是由外地的商人在搞,一条商机在他的脑海中闪现,于是他决定在当地搞运输。当他把这个决定告诉家人时,家人被他的这种大胆的想法吓了一大跳,村里这么多人,都是老老实实种地,不也过的好好的,拿全家人辛辛苦苦从地里刨出来的几万元钱去跑没有一点把握的运输,万一赔了怎么办?实无必要抓注一掷再冒风险。无奈何李**吃了秤砣铁了心,开弓难有回头箭,始终没有“商量”的余地。好在这次抉择没有辜负他的一番苦心,给了他丰厚的回报,不仅获得了高额利润,更为重要的是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经验。
三、共同富裕,不忘帮富“穷亲戚”
在搞好双垄全膜沟播地膜玉米种植,发展好运输业的
同时,他没有忘记村上的贫困户,时时关心这贫困户的生产、生活情况,王大妈是个下肢残疾人,丈夫去世后,全家5个人的生活陷入困境;老李全家3个人,妻子是个聋哑人,生活不会计划,仅靠老李一人种地养家糊口,日子过得非常艰难;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便义不容辞地把这2户贫困户包了下来进行帮富。他帮助这2户贫困户搞好双垄全膜沟播玉米种植,使他们做到粮食自给有余。
李**搞运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虽然让村里人看的眼热,但谁也没有勇气去试一试。为此,古道热肠的李**亲自登门劝说,向他们传授经验,并把自己的货运信息提供给他们。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劝说下,***村村民石学军、祁小林和他一起搞起来运输。每当提起李**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聪明的人从不等待机会,而是主动地寻找机会,抓住机会,把握机会,利用机会,只有踩在机会的肩膀上,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抢抓机遇,不放弃、不气馁,勤奋刻苦,踏实知足,用双手和智慧创造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