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小晶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8
黄小晶在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 2008-2-1(2008-2-1)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二○○八年一月十八日在福建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福建省人民政府省长 黄小晶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的工作,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7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的一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和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持续向上的良好势头。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5.1%;财政总收入1284亿元,增长26.8%,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9.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322亿元,增长38.7%;外贸进出口总额18.8%,其中,出口499.4亿美元、增长21%,进口245.2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1.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水平上升5.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05元,实际增长元,实际增长7.3%;城镇登记失业率3.89%;人口自然增长率低3.5%、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6%、化学需氧量减少1%
(一)巩固农业基础,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继续实施支农惠农政策,省级财政投入67.4亿元,增长34.7%。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50亿元,增长万吨以上,植树造林完成年度计划的107%,肉蛋奶、水产品产量继续增长。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7.1%,带动农户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试点稳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化,农业“五新”推广力度加大。水利“六千”工程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成施土地整理4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2.1万亩。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全省个建制村开展“家园清洁行动”,新建5万口户用沼气池,新建和改造生猪生产的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继续加强。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二)推动自主创新,产业竞争力增强。创新能力建设继续加强,新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4个行业技术开发基地,第五届“项目成果交易会成功对接4656个项目,创新型企业试点有序展开,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和国
对今后的工作提出建议,请我省各级政府认真贯扎实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9075亿元,700亿元,增长744.6亿美元,增长14.6%;按可比口17.9%;居民消费价格总10.1%;农民人均纯收入54676.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 4.5%。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0万户。集体林权改革配套6500公里。实43284682个农家店。扶持防灾减灾有力有效,确保了11个省级以上6·18” 亿美元、增长的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183.4家科技支撑计划稳步推进,“数字福建”、海西工研院、省超级计算机中心、光伏产业科技孵化基地加快建设,科技对产业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提高,全年实现增加值3981亿元,增长19.3%;高技术产业增加值436亿元,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5%以上,创4年来最好水平。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3.6%。福州、厦门软件园快速发展,全省软件产业产值增长41%。银行、证券、保险业服务保障能力增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贷款余额增长25.6%。旅游总收入增长23.7%,红色、生态、文化旅游成为新增长点。
(三)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建设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和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力度加大,民间投资、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点建设投资比重分别达电、江阴火电厂、街面水电站和一批输变电工程建成;泉三高速公路,液化天然气,炼化一体化等项目加快建设;向莆和厦深铁路、福厦漳高速公路扩建、平潭海峡大桥、戴姆勒汽车、泉州船厂造船、中化重油深加工、福欣特殊钢等项目开工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进展。
(四)拓展对外经贸,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出口环境变化,鼓励扩大进口,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出口结构优化,高新技术产品、民营企业出口分别增长和30.5%;进口增速加快,比上年提高美元以上项目合同外资利用台资18.2亿美元,增长成效。闽港澳合作继续深化,实际利用港澳资金额37.5亿美元,增长革与发展加快推进。商大会、第二届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及各类交易会、博览会成功举办。
(五)强化节能减排,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制定实施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加快建设,力919.5万吨,关停小火电机组用率继续提高。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实行在线监控。用。湄洲岛成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点区域、流域、海域综合整治有效推进,水环境和城市空气质量名列全国前茅。
(六)繁荣文化事业,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弘扬“三平”精神,学习宣传“全国道德模范”先进事迹,个一工程”评选中我省获奖作品数量居全国前列。态保护实验区,福建土楼列为我国发展,“双高普九”达标县(市、区)从米,新增2所本科院校、疗卫生服务网络逐步完善。优异成绩。“平安福建”加快建设,平稳,事故发生起数比上年下降制、气象、防震、测绘、地勘、档案、地方志等工作继续加强。
45%和41.1%,22%和32%。龙长高速公路、嵩屿港区一期、三钢中厚板、友达光5.3个百分点。利用外资质量提高,新批总投资千万89.6亿美元,增长21%28.3%。出口风险预警防范机制建设和打击走私综合治理取得16.5%。积极引进侨资侨智,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华侨农场改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42.1万千瓦,清理整顿小水电全省建制镇水源保护区划定工作全面完成,2008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唯一候选项目。教育事业加快38个增加到6所高职高专院校。城乡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社区和农村医省第六届农运会成功举办,90%以上的县(市、区)达到平安标准。安全生产形势18.1%。重视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化解社会矛盾。人事、编温福、福厦、69亿美元,增长42.5亿美元,增长32712个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化项目建成使文艺创作取得新成果,建成厦门园博园,46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我省运动员在第十二届特奥会上取得
工业项目占重浦南、永武、30.3%23.1%;实际18.6%;闽港闽澳贸易第二届世界闽
淘汰小水泥生产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重
在第十届“五56万平方重点建设占全社会投资比重、龙厦铁路。对台贸易额外事工作继续加强。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有序展开。座,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深化。设立国家级闽南文化生
(七)办好为民实事,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对城市低保家庭子女义务教育实行“两免一补”,受惠学生2.3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对37.4万户农村困难家庭实行医疗救助,选派千名医生帮扶山区乡镇卫生院,为10349名贫困白内障患者施行复明手术。新建和改扩建127所乡镇卫生院、12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0所敬老院。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新时期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农村户户通电提前实现。“造福工程”新搬迁2.66万人,“侨居造福工程”新建住房4070套。城镇零就业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一户一就业完成年度目标。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贡献奖励制度全面实施。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深入开展,“餐桌污染”治理继续深化,12315消费维权网络覆盖全省,产品质量合格率明显提高。民族、宗教、老区、库区移民、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推进依法行政,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贯彻监督法,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件,办结率均为100%。主动听取各方面意见,接受社会各界监督。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进一步规范。“五五”普法深入开展。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成效明显。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7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圆满实现了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
二、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按照省委的部署和省人大的决定,把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族核心利益的具体实践,认真实施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落实“十大举措”大支撑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文件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贯彻中央决策部署,的精神、谋求发展的意识、服务全局的合力持续形成,国家部委和央属企业在发展规划、政策措施、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支持不断加大,周边地区在产业、交通、市场、口岸通关等方面的协作更加紧密,海内外华人华侨、经济区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显现,风正气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一)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省生产总值从亿元,年均增长12.9%;人均生产总值从增长12.2%。财政总收入从476收入从273亿元增加到700亿元,年均增长平从44.6%提高到48.7%。各设区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强。
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561件、省政协提案
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举措、实现中华民,建设“九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中央决策全省上下应对风险的气势、国际友人的响应积极热烈,建设海峡西岸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进一步形成,全省经济建设、2002年的4468亿元增加到200712938元增加到25424元,超过3000美元,年均1284亿元,年均增长21.9%,其中地方级财政20.7%,均提前实现“十一五”目标。城镇化水10%以上,县域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80
49075民主监督、攻坚克难台港澳同胞、年的亿元增加到
(二)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4.9∶45.6∶39.5转为2007年的11.5∶49.7∶38.8。现代农业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实现销售收入1400亿元,比2002年增长1.4倍。工业主导作用突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3%,总产值突破1.4万亿元;建筑业总产值增长2.6倍。服务业发展加快,增加值从1766亿元增加到3524亿元,年均增长12.5%。海洋经济发展壮大,海洋渔业、海运业、船舶修造业等竞争力增强。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免检产品数量均居全国第5位,总数从56个增加到433个;13家企业获得国家出口免验资格。循环经济扎实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三)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施投资3717本形成,港口货物吞吐量从万标箱增加到从584公里增加到速铁路规模突破容量从1352总和。农村路网累计改建倍,乡镇通宽带、村村通电话全面实现。
(四)改革开放增创新优势。农村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农业税、特产税全部取消,农村税费改革基本完成,效、林农增收。建立健全科技特派员、下派村干部、专家服务团、农村“六大员”等制度,农村工作机制有效创新。入,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基本建立。济总量的比重超过融资395.5亿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进展。山海协作、城市联盟积极推进,省际合作、对口支援成效明显。关机制不断完善,外贸进出口总额翻了一番以上,其中出口增长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区和福州保税物流园区,作机制,高层定期会晤,各领域交流不断扩大;利用港澳服务业的优势,密切金融、旅游、物流、人才培养、中介服务等方面的合作;运用港澳发达的融资渠道和营销网络,联合招商,开拓市场,闽港澳关系更加紧密。
(五)闽台合作拓展新作为。坚持先行先试,率先零关税进口台湾水果,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种类和范围,作,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在大陆申办个体工商户,演,率先启动“两门”航线包裹业务,率先开展两岸职业技术教育培训交流。闽台贸易额翻一番,实际利用台资累计业合作实验区、台湾农民创业园相继设立。来的最便捷通道,湖海上货运直航实现常态化,包机航点。福建居民赴金、马、展,中国闽台缘博物馆建成开馆,686万标箱;高速公路建成“一纵两横”主干网,通达所有设区市,通车里程13651000公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60%。资本、土地、人才等要素市场加快发展,五年共有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往来人员从1949年至2002年的铁路出省通道增至四条,民航年旅客吞吐量从2376万千瓦,其中火电新增3.1万公里,34.7亿美元。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扩大到全省,海峡两岸林2002福州、澎地区旅游先后启动。海峡两岸校长论坛等交流活动顺利开闽台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成立,1.32万亿元,其中基础设2002年的总和。以港口为依托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基1亿吨增加到2007年的2.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从正线里程达1630公里,775万人次增加到1469万人次。730万千瓦,相当于93%的建制村通硬化公路。电话交换机容量增长
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公共财政体系初步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民营经济占全省经加入世贸组织后的各项工作有序展开,1.9倍,进口增长319亿美元,年均增长13.5%;新设立三个出口加工建立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和闽澳四项合水产品集散中心,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劳务合率先入岛举办商品展、图书交易会和文艺公“两门”、“两马”、“泉金”航线成为两岸人员往6.1万人次增加到2007年的77.8万人次。闽台各领域的交流合作持
256五条在建快电力装机2003年前历年1.5实现林业增54家企业上市大通1.2倍;积极开展我省与澎亿元,均超过公里;万千瓦增加到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企改革不断深各类园区集聚功能有效发挥。率先设立台湾农产品、年的厦门与高雄港海上试点直航进展顺利,厦门新增为两岸续扩大。
(六)社会事业开创新局面。全省财政用于科教文卫体等方面支出五年累计927亿元,年均增长18.7%。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建设,创新能力居全国第9位,科技进步综合评价居全国第11位。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普工作得到加强。义务教育巩固提高,学龄人口入学率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五年提高22.9个百分点。全省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达51万人,翻了一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3.3%提高到22%。职业教育发展加快,中职教育助学全面覆盖。终身教育工作不断推进,老年教育取得新进展。文化强省建设扎实开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更加繁荣。基本医疗服务持续改善,平继续提高。成功举办第十三届省运会,竞技体育创出历史最好成绩,群众体育蓬勃兴起,老年体育广泛开展。著,社会安定稳定。占补平衡;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境质量名列全国前茅。的唯一省份。
(七)制度,率先实行农房统保,等职业学校贫困生助学金制度,系三方机制,率先将农民工纳入失业保险。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形成,社会福利、快建设。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贫困群体数量明显减少。城镇新增就业4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均分别增长
(八)抗灾救灾夺取新胜利。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超前部署、精心组织,连续战胜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感威胁等困难。五年累计救助受灾群众防灾减灾工程初步建成,盖乡村的防汛减灾预案体系,急救助体系不断健全,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增强。抗灾救灾中涌现的先进典型、积累的重要经验、展示的精神风貌,成为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宝贵财富。
(九)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围绕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把突出落实、强化责任、提高效率、有效作为等要求充分体现在各项工作中。变,依法行政能力明显增强。实施行政许可法,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五年清理行政审批事项507项。行政立法质量提高,五年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出台15件省政府规章。率先开展政府绩效评估,积极推行网上审批,机关效能建设持续深化。改进面对群众和企业的“第一道门槛”服务,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贯彻公务员法,队伍建设扎实推进。度加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断加强。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疾病预防控制、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生态省建设有力推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双拥共建持续深入,和9.1%落实廉洁自律各项规定,医疗救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基本建成,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62%和福建成为所有设区市均被评为“四位一体”劳务派遣模式,县廉租住房制度基本建立,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加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2547万人次,扶助水产病害防治能力居全国领先水平。逐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91%;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10.22率先建成覆盖全省的天气雷达探测网、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人民健康水8年实现耕地“全国双拥模范城”率先设立高校和中率先建立协调劳动关285万人,下岗再就业
覆应急预案和应
加快政府职能转30件地方性法规,制定源头防治腐败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改善民生推出新举措。集中新增财力办好惠民实事,率先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率先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率先推行慈善事业加快发展。全省市、172.211%,城乡居民享有的公共服务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历史罕见的特大干旱、超强台风和暴雨洪灾的多次袭击以及禽流万户灾民重建家园。十大城市防洪标准明显提高,海洋监测、把中央精神与福建实际结合起来,立足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一以贯之地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强发展活力;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持依法行政,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坚持求真务实,统筹协调,注重运作,集聚合力,不断开拓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新局面。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福建历史上不平凡的五年,是发展思路持续完善的五年,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五年,是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五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方方面面大力支持的结果。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福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支持福建建设与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偏小,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增长质量和效益还不理想;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尚未根本解决,自主创新和人才支撑能力有待提高;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较大,节能减排工作任务重;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够强,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易壁垒、汇率变动、政策调整等影响,就医、就学、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较多,价格结构性上涨幅度偏高,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政府职能转变相对滞后,在部分领域服务不到位,一些工作人员责任心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铺张浪费和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机关作风建设有待加强等等。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增强忧患意识,认真加以解决。
三、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省委八届三次全会的部署,围绕“四谋发展”实践主题,坚持“四个重在”实践要领,落实“四个关键”实践要求,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深化项目带动,实施品牌带动,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发挥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重要作用,合作的平台、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平台,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朝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的目标迈进。到产总值超过150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过比2000年翻两番、比全国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一)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济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科学发展中积极探索实践、取得更大成效。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部分农村生活环境还比较差;受产品结构、贸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拉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实践方向,构建扩大对外开放的平台、40000元,为到2017年实现全省人均生产总值向关心、就业、政府以邓小平
推动全国区域2012年全省生支持海峡西岸经
在此,公安干警,外贸出口压力增大;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关键时期。朝着“四求先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把握中央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好字优先,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和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的格局,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推动经济发展。一是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建立长效反哺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发展具有品牌和规模优势的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走符合福建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更大成效;有效利用和保护海洋、海岸资源,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实现海洋经济强省建设目标。着力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信息、石化、机械三大支柱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新优势,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打造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走符合福建实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服务业重点项目建设,优先发展科技服务、金融、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培育大流通、大市场,促进消费升级和贸易持续发展,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二是把强化创新驱动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围绕创新型省份建设,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充分利用各类创新资源,推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重点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形成区域技术创新平台,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创新体系;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和激励机制,努力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和一线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三是把强化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巩固和发展综合能耗较低、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的成果,使海峡西岸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深入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带动。把项目带动与品牌带动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抓手,用项目带动的机制推进品牌带动,用品牌带动的理念提升项目带动,把两个带动延伸、运用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各个领域,推动各项工作争先创优,体现好的要求,实现好的目标。通过项目带动集聚要素、落实工作、增强后劲,不断加大项目优选、扶持、推进力度,形成源源不断的科学发展新增长点;通过品牌带动提升质量、增进效益、提高水平,努力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的产品品牌、影响广泛的服务品牌、带动力强的区域品牌、技术领先的科技品牌和涵盖各个领域的强势品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
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宝贵经验,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新格局,培育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市场主体。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造诚信法治的市场环境和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健全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涉外管理体制。发挥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提升各类园区的载体功能,深化闽台港澳合作,用好侨力资源,健全外经贸发展促进体系,增强外贸竞争力,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构筑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推动城乡统筹综合试验区建设。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创造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的物质基础和体制条件。统筹规划城乡建设、经济社会发展、资源配置和生态环境保护,统筹建设城乡水、电、路、公交、信息、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统筹建立城乡就学、就医、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制定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协调发展规划,拓展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强化城市的定位和作用,优化城市总体布局,扩大集聚辐射效应,推进县城和中心集镇建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和承接带动功能,构建城市联盟,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进扶贫开发和山海协作,扶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山区、海岛、库区和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
建设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发挥我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较强的有利条件,科学编制主体功能区规划,完善区域开发政策,创新管理体制,强化陆海统筹、山海联动,优化基础设施和产业布局,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协调。高起点规划和开发环三都澳、罗源湾、江阴半岛、湄洲湾(南、北岸)、厦门湾、古雷半岛等临港区域和南平、三明、龙岩等产业集中区,培育区域新增长极。纵深推进出海通道和口岸通关服务的延伸,增强与内陆腹地互动联动,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发展。加强与两大三角洲及周边地区的合作,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一体化建设步伐。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大型煤炭、成品油、石油天然气中转储备基地,集中打造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港口群,提高福州、厦门国际机场综合运营能力,完善支线机场,发展轨道交通,推进“两纵五横”铁路、“三纵八横”高速公路和普通公路网建设,实现平均每年交付一条高等级铁路新线、竣工两条高速公路,构筑有效链接大枢纽和大通道的综合交通网络,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开发有序、功能协调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二)加快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福建地处对台前沿,闽台“五缘”不可替代,在促进两岸交流合作中优势独具、责无旁贷。要着力先行先试,拓展“六求”作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更大贡献。
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积极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转移,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领域合作。落实零关税进口部分台湾农产品的政策措施,贯彻更加开放的对台小额贸易政策,促进各种形式的贸易往来。发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林业合作实验区的窗口和辐射作用,深化闽台农业合作,建设两岸农业合作示范区。推进闽台旅游对接,培育“海峡旅游”品牌。通过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经济利益纽带。
建设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开展与台湾各界、各阶层的交往,深化科技、教育、文艺等各领域的交流。提升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的交流功能。保护祖地文化,综合运用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等各具特色的八闽文化资源,推动民间信仰交流和闽台族谱对接,吸引更多台湾同胞来闽寻根谒祖、探亲访友,扩大民间往来。通过增进了解、培养互信,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精神文化纽带。
建设落实惠台政策的示范地区。实施好有关税费优惠政策,支持和鼓励台湾农民来闽投资创业,扩大台湾农产品销售规模。支持台资企业在闽增资扩能,拓展营销事业。探索合作办学新途径,建设两岸职业教育和培训基地。完善台胞接待站和台轮停泊点功能,为台湾渔民船民提供方便。依法保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通过促进两岸同胞和谐共处,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社会纽带。
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完善对台口岸设施和通关服务,开辟沿海与金马澎货运直接往来新通道,推动直接往来航线延伸到台湾本岛。促进两岸客运包机实现常态化,积极推进货运包机运营和海空联运业务。做大“两门”、新辟“两马”包裹业务,建立闽台邮政函件总包邮路。通过拓展直接往来的范围和层次,推动两岸直接“三通”,构建两岸命运共同体的通道连接纽带。
(三)着力民生,着力民心。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始终把实现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着力点,不断改善民生、凝聚民心。
持续改善城乡居民生活。致力于“学有所教”,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教育公益性质,加大教育投入,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优先,加强素质教育,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发展远程教育和继续教育,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致力于“劳有所得”,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劳务派遣制度,建立健全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和就业援助体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致力于“病有所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全面实施城镇居民、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推进城乡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大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实施力度,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致力于“老有所养”,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水平,促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老龄事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视慈善事业和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致力于“住有所居”,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完善廉租房政策和供应体系,切实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建立经济租赁房制度;加大“造福工程”实施力度,改善村居条件。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文化软实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培育文明风尚。推进文化创新,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保持舞台艺术领先优势,培育一批有影响力的文艺团体和名家大师。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形成一批影响较大的文化保护成果。推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基本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等现代技术,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建设出版印刷等产业基地,发展文化产业集团。
完善社会管理。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城乡和谐社区建设。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依照法律和各自章程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完善国防动员体系,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落实党的民族政策,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不断完善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处理机制。强化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实施法律援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同业商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质量监管,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坚持安全发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效工作机制,推进平安建设继续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扎实做好2008年工作
今年是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各项任务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的开局之年。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结合福建实际落实好中央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把实施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的重要机遇,把“四谋发展
”实践主题、“四个重在”实践要领、“四个关键”实践要求、“四求先行”实践方向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好字当头、稳中求进,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按可比口径与上年持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总值能耗降低3.5%
今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夯实农业基础,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明显高于上年。以稳定粮食生产为立足点,继续实行粮食直补政策,增加农资综合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增效技术,千方百计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要求,推广农业“五新”发展远洋渔业,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扶持一批品牌农业企业。新经营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关键点,落实动植物疫病防控措施,流通各环节的追溯管理和监督检查。业综合开发、小流域综合整治、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通过工程化、标准化措施,建设一批高产优质的粮食生产和特色农业基地;实施海洋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江海堤防除险加固和水毁工程修复,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强化村镇建设规划和管理,作机制,加强“六大员”和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快发展乡镇“三农”服务中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务体系。
(二)推进工业优化升级。目。依托港口优势,长点。强化工业园区服务功能,水平,促进集成电路设计企业与整机制造企业、的优秀软件产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上游产业项目为依托,比较优势的高新产业项目。技术开发基地建设,18%;外贸进出口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略低于上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今年财政支农资金、扩大良种补贴规模和范围,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壮大畜牧、园艺、林产、水产等产业,积极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增长点,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发展健康养殖,严格农产品市场准入,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为着力点,创建绿色家园。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带动力强、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信息产业,提升光电产业配套发展炼化一体化中下游产业;落实和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11.6%,其中出口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和土地出让收入以发展品牌农业为切入点,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以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为支撑点,引导结构优化的先进制造业项发展港区经济,培育产业新增研发机构对接,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生产控制和技术装备水平;以石化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国家及行业标准;,进口增长4%以内;社会5%。单位生产1.3%。
按照高效生态安全的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强水库、创新农村工扶持发展具有实施一批重大科
9%;,13%14%,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1%促进农民增收。稳定农资价格,推广节本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创整合涉农资金,统筹农推进农村信息化,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健全农村社会化、专业化服建设一批符合产业导向的临港工业项目,提高产品设计、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支持企业参与制定并采用国际标准、技专项,形成对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生物质材料等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鼓励发展专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以“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为载体,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做好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协调调度,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落实扶持政策,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一是生产性服务业实现新提升。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若干物流中心,扶持一批集运输、仓储、配送、信息为一体,提供“公铁水空”联运、“无缝链接”服务的物流企业。有序发展金融服务业,深化政银企合作,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改制上市、发行债券等方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增强信用社、创业投资机构和信托投资公司的服务功能,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开展村镇银行试点;引进更多金融机构来闽设点。积极发展电子商务等信息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审计、认证认可、货代船代等商务服务业。加大对动漫等创意产业的发展扶持力度。二是消费性服务业实现新提升。扩大居民消费领域,改善消费市场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业,推广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等现代经营方式和新型业态。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旅游资源整合与推介,打造若干规模较大、品牌经营、星级服务的旅行社。调整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增加中小户型普通住房供应,强化全过程监管,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三是社区服务业实现新提升。整合改造现有社区服务机构和设施,加快社区商业、家政等网点建设,提供便民服务。四是服务外包实现新提升。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支持服务外包基地建设,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软件开发、信息技术、物流配送等服务,培育一批有实力的服务外包企业。五是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实现新提升。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园、中央商务区和大型专业市场等,集聚一批关联度高、支撑力强的服务业项目,促进服务业集约发展。
(四)深化闽台交流合作。加大闽台信息、机械、石化等重点领域以及高技术产业、新兴行业对接力度,推动闽台产业相互融合;办好现有台商投资区,加快建设对台光电、机电产业园区,支持台资企业发展;在符合海关监管条件的贸易点实行更加开放的对台贸易政策;办好各类重大涉台经贸交流活动;鼓励赴台举办各类商品展,实现更多福建产品入岛展销。加强台湾农民创业园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台湾农业良种、先进农业栽培技术、深加工设备和管理经验;扶持台湾水产品和水果销售集散中心发展。拓展金马澎旅游,争取将线路延伸到台湾岛内,继续推动武夷山和阿里山、大金湖和日月潭等旅游线路对接。发挥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加强与台湾工商社团、行业中介组织的联系;完善台湾专业技术人员进入相关行业资格认证工作;积极创造条件,为台胞在闽就学、就业、就医提供便利。加快建设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争取入岛举办“相约东南·妈祖之光”等文化交流活动;办好两岸青少年夏令营。推动与澎湖货运往来的双向直航;发展两岸“海空联运”和“一票通”业务。
(五)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把招商引资着力点放在推动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上;突出抓好一批重大在谈项目、一批出口带动型项目、一批增资并购和上市企业再投资项目;继续办好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引导企业顺应政策调整,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推进汽车及零配件、船舶出口和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多渠道扶持出口品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平台和进出口品牌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建设;完善进口鼓励政策,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省内短缺能源、原材料进口;发挥出口加工区功能优势,带动周边产业配套发展,加快福州、厦门“区港联动”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申报设立保税港区。完善外经贸发展支持服务体系,继续实行出口退税地方承担部分由省级财政统一负担等扶持政策;引导企业按照进口国的标准组织生产,应对国际贸易摩擦和技术壁垒;加快口岸大通关建设,推动检验检疫查验放行机制和出入境旅检通道申报机制改革,完善海关“属地申报、口岸验放”模式,扩大电子口岸覆盖面;深入开展打击走私活动。深化闽港澳侨合作,抓住内地对香港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机遇,推动香港服务业与福建制造业对接;以专业化运作模式,拓展闽港联合招商;依托澳门与葡语系国家及欧盟合作渠道,促进企业互设分支机构,扩大参展、采购和投资合作;贯彻落实侨务政策,依法保护侨益,做好新生代华人华侨工作;加强地方外事工作,为促进对外开放创造良好条件。
(六)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强化节能工作,深入贯彻节能法,建立健全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完善差别电价政策,改造,抓好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节能;办好第二届海峡绿博会,共建筑节能;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二是强化资源综合利用,推动“三废”综合利用,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鼓励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生材料,推广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响评价和环保“三同时”制度,从源头加强污染防控;完善减排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减排设施建设,严格实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重点排放企业在线监控,放企业;全面取缔关闭“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加快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和集中无害化处理。四是强化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主要海湾和近岸海域污染防治,加快治理畜禽养殖业污染和生态脆弱区,声和机动车尾气;加强水能资源管理,继续清理整顿违规小水电;然保护区管理,推进生态公益林、湿地、沿海防护林保护和建设,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五是强化资源合理开发,加快重点港区控制性详规编制,域和后方陆域资源;整顿和规范矿产开发秩序;和批后监管,推进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确保耕地占补平衡。
(七)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升重点项目组织化水平,落实分级管理,强化协调服务,持续推进先进高效、节能低排、牵动全局、关系长远的大项目、好项目建设。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500个,总投资9180亿元,年度投资公路、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厦工三重和龙工扩建工程、福州地区大学新校区二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宁德和福清核电,宁武、永宁和松建高速公路,目;加快建设在建的港口、铁路、公路、机场、风电、抽水蓄能、主干电网等能源项目及炼化一体化、林纸一体化、光电基地、修造船等产业项目。抓紧推进规划建设的铁路新线、深水泊位、工业、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项目前期工作。
(八)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企业制度,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和国有产权代表制度,本收益收缴和经营预算制度;稳步实施省属企业整合重组。提升民营经济发展水平落实激励扶持政策,推进公平准入,破除体制障碍,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推进农村综合改革,重点是深化乡镇机构改革,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权抵押贷款等配套措施,财税金融体制改革,重点是健全预算管理制度,集中财力办大事,继续对困难县(市)实行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动企业节能技术推进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加强节能统计和监测;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项目建设,三是强化污染减排,严格执行环境影依法依规严肃查处超标排继续推进“五江两溪”整治城市内河、重视生态示范区建设和自统筹规划和合理开发港口岸线、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管理
亿元。贯通温福铁路,建成浦南高速厦漳跨海大桥及省档案馆新馆等项跨海通道等交通项目,高速公路、支线机场、能源和重大农业、重点是建立健全现代维护出资人的权益;逐步实施国有资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健全生态公益林管护补偿机制。发、噪前沿海火电、,重点是深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1203综合交通枢纽、转移支付,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发展各类金融市场,提高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竞争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是启动新一轮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工作;完善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严格投资责任追究制度;提升厦门港一体化管理水平,实施湄洲湾港口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社会领域改革,重点是深化卫生、教育、科技、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重点是实施水资源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完善污水、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促进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
(九)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深入实施文化强省建设纲要,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推进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项目建设,健全社区、乡村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工艺美术等文化产业,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国有文化单位的公司制改建,培育文化骨干企业。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抓好泰宁、冠豸山、“泉州海丝”等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保护和开发“三坊七巷”。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办好全国第六届农民运动会,积极参与、支持办好北京奥运会。做好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创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
(十)更加注重社会建设。一是加快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推进城区中小学改造和农村寄宿制中小学建设,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推动高考、高招改革与高中新课程有机衔接。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校专业结构调整机制,组织实施“高校服务海西工程”。突出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依托行业、企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二是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大力发展中医药,促进中西医药协调发展;严把药品质量关,严格控制药品采购价格,规范医疗收费行为,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落实现行生育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等问题,建设数据共享的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系统。三是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出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探索部分渔民转业转产的扶持办法,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研究解决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四是做好就业工作,认真贯彻劳动合同法和就业促进法,落实就业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新增城镇就业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五是加强粮油等主副食品的生产、调运和储备,继续扶持生猪生产,强化市场监管,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及时完善和落实因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对低收入群众的补助办法。六是加强老龄工作,发展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支持老年体育设施建设;重视青少年事务,依法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七是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信访督查督办力度,加强公安基层基础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认真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抓好隐患排查治理,降低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八是加强国防动员建设,支持驻闽部队、武警部队训练和后勤保障,做好预备役部队、民兵建设和海防、人防工作,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提高双拥共建水平。
(十一)着力办好惠及群众的实事。继续集中新增财力,解决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城乡教育方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免费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教科书;补助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宿舍建设工程;基本完成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任务。医疗卫生方面,继续改造提升百所乡镇卫生院;
5加大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继续开展“光明行动”。文化建设方面,继续改造完善百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深入开展农村“家园清洁行动”;推进“通信信息化助推新农村”项目建设;完成迎奥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邮政进社区、海西书报亭建设项目。社会保障方面,深入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就业工程;继续新建和改扩建百所农村敬老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制度。解决住房困难方面,所有市、县(区)对申请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城市低保家庭基本做到应保尽保;“造福工程”年度搬迁6万人;完成“侨居造福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方面,继续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完善技术服务体系;继续推进水利“六千”工程;“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基本覆盖所有建制村,并逐步向较大自然村延伸。环境保护方面,实施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继续综合整治重点流域水环境,削减主要污染物排放。食品药品安全方面,继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深化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三农”服务方面,增加对农村工作机制创新的专项补助;完善农村住房、水稻种植、渔工责任、渔船和森林火灾等农业保险试点。
五、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必须处处体现为民
为民是建设对人民负责政府的本质要求,是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行政理念中坚持为民。深入
学习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把以人为本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使人民群众从发展中获得更多长远利益和当前实惠。体察民情,倾听民声,了解民意,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努力使百姓生活每年都有新改善。集中民智,珍惜民力,凝聚民心,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把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同心同德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
在依法行政中保障为民。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把政府立法的重点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范政府行为、维护群众利益上。落实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切实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将政府工作置于有效监督中。加强公务员教育,强化责任意识,健全职责体系,完善问责制度,做到行政权力行使到哪里、行政问责就落实到哪里。深化绩效评估,加强效能监察,把问责与问效有机统一起来,提高政府的公信力。
在转变职能中突出为民。推进政企、政事、政资、政社分开,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进一步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环境,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服务。完善公共决策机制,健全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等制度,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总结推广网上审批、简化程序和限时办结等经验,加强电子政务和政府网站建设,改造和优化业务流程,精简会议和文件,提高政府办事效率。贯彻实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畅通政府与群众双向沟通渠道,促进政府工作公正、公平、便民。
在有效运作中落实为民。锲而不舍地实施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战略部署,落实好国家部委和央属企业支持海西发展的各项政策,从更高站位、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谋划思路、谋划举措、谋划项目,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用心、细心、耐心运作,有效破解事关发展、牵动全局、影响民生的关键性问题,拓展作为空间。基层存在的问题最能反映各级政府的工作状况,要把条条的工作延伸到底、块块的工作覆盖到边,条块形成合力,使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
在勤政廉政中强化为民。工作是干出来的,表态再好如果没有实际行动就是空话,关键看具体做的结果、看长远发展的成效、看人民满意的程度。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当有更高的境界、更严的要求、更多的付出,把精力用在工作中,把抱负放在发展上,把情趣融在事业里。事关群众利益的实事,要竭尽全力而为,创造条件去办,善谋一方福祉;事关群众安全的问题,要见事早、行动快、解决好,力保一方平安。从领导做起,从每个人做起,从容易发生问题的环节抓起,更加注重治本、注重预防、注重制度建设,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各位代表,党的十七大指引我们踏上新的历史征程,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在新起点上进入全面推进的新阶段。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开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苏树林在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苏树林在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福建日报] 2012-01-13 字体显示:大 中 小
编者按:12日,省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在福州隆重开幕。省长苏树林代表省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总结回顾了2011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工作,提出了2012年政府工作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分9个方面阐述了2012年着力做好的各项工作,并就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提出4个方面要求。报告提出,要全面贯彻中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确定的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为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的总要求,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坚持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控物价与保民生并行、扩内需与增外贸并进、抓改革与促稳定并举,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
精彩观点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解放思想激发创造力
——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努力破除自满自足、畏难怕事、因循守旧的思想障碍,真正用科学先进的理念、先行先试的胆识、行之有效的办法推动工作。
——敞开胸怀、营造环境,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努力吸引更多大企业落户福建、支撑发展。
——不拘一格、广纳群贤,既求所有、更求所用,努力集聚更多优秀人才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转变职能提升服务力
——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快则快、能优则优,为群众和企业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加强效能建设,治庸治懒治散,严格问责问效,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
抓好落实强化执行力
——少开会、开短会,开解决实际问题的会;少讲话、讲短话,讲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话;少发文、发短文,发简明扼要管用的文。
——讲求实际,注重实效,不搞短期行为,不做表面文章,致力于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
依法行政彰显公信力
——提高政府立法质量,严格行政执法,推进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以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数字2011
过去一年,我省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三个12%”目标同步实现,“十二五”发展开局良好。
五大战役推动重点领域突破
◎2011年,大项目好项目加快集聚,促进了五大战役的有效接续、强力攻坚。全省对接央企、民企、外企项目1779个、总投资2.5万亿元。
◎全年完成投资2589亿元、同比增长33.7%。
◎小城镇改革发展步伐加快,42个试点镇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宜居城市综合体建设稳步推进,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各级财政民生支出达1573.89亿元,省委、省政府确定的4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兑现。
强农惠农富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农业生产实现增产增效。14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7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2%,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完成20条中小河流治理,推进3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土地整理3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7万亩。改造农村公路2890公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成效显著,农村信息化加快推进。全年解决201.3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登记发证率86.6%、到户率81.2%。金融服务“村村通”覆盖90%以上的建制村。
“三群”联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群加快壮大,突出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50家百亿企业、领军企业,拓展延伸14条产业链,推进38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6+6”措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6%。
◎强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第九届“6·18”成功对接项目5188个,新增专利授权21857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
◎着力构建以三大港口为枢纽,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全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677万吨,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电力装机容量345万千瓦。
◎城市群加快建设,厦漳泉签订同城化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18个重大项目启动建设。
先行先试推进改革开放
◎平潭开放开发加速突破,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金井湾、岚城、幸福洋、澳前、坛南湾等组团建设全面展开,全年完成投资303.51亿元,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强劲态势日益显现。
◎闽台交流合作持续拓展,新增2个台湾农民创业园并出台优惠政策,农业利用台资保持全国首位。闽台海空直航运送旅客突破230万人次。
◎外经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兴市场和自贸区市场出口规模首度超过发达国家市场,进出口、出口增幅居全国十大外贸省市首位。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48个、同比增长9%,金融业合同利用外资同比增长5倍。福建省代表团成功访问港澳,闽港澳合作更加密切。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支持厦门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验重大改革措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个确保”的任务基本完成。33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总结推广“晋江经验”,出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29条意见,入选全国百强县数量居全国第5位。
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稳定物价措施有力,及时出台稳定食品价格的10项措施,扭转了物价过快上涨势头。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省新增城镇就业62.25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7.4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91万人。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22%。革命“五老”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重建中小学校舍403万平方米。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92所。
◎完成全省乡镇卫生院和5076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增医疗机构床位7400张。
依法行政优化政府服务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定决议,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04件、省政协提案983件,办结率均为100%。
◎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削减47.7%,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
继续打好五大战役,保持跨越发展的强劲势头
【关键词】拓展领域内涵
◎把农林水利、“四绿”工程、城镇美化、造福工程、饮水安全、防灾减灾、旅游、文化等领域的项目纳入战役实施范围。
◎重点项目建设战役完成投资2760亿元以上,建成投产项目130个,新开工项目120个。
◎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完成投资3800亿元以上,投资5000万元以上项目建成投产400个、新开工600个。
◎城市建设战役完成投资1300亿元,实施项目2000个。
◎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完成投资950亿元,实施项目1700个。
◎民生工程战役集中投入316.2亿元,抓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50件为民办实事项目。
【关键词】全面推进“三维”项目
◎注重项目的科技含量、节能环保、产能规模、税收贡献,优选好项目。
◎加大项目对接力度,密切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支持央企建设产业基地和园区,办好福建省珠三角民企项目对接洽谈会,进一步引进大型港澳台侨外企业,实现引进世界500强的新突破。
抓龙头、铸链条,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制造业做大做强
◎要扩大高端先进产能,提升传统优势产能,腾出落后产能空间,促进总量壮大、结构优化。
◎强化品牌战略,实施百亿集团、领军企业培育工程,加快冶金、汽车、石化等重点行业兼并重组,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加快建设重点产业集群、千亿产业基地,合理布局石化、钢铁等重大项目,提高产业集中度。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在新型显示、LED、稀土及化工新材料、节能环保装备、生物医药、太阳能光伏及新型电池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快云计算技术的研发应用,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成为先导性产业。
◎推进“百项千亿”重点技改项目,提高“数字福建”应用水平。
◎积极帮扶中小企业,做好煤电油运调度。
【关键词】服务业提速提质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金融、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
◎大力发展旅游、商贸、餐饮、文娱、健身、家庭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
◎物流业、旅游业加快成为新的主导产业,金融业加快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抓好中央商务区、金融街、商业街和城市综合体建设,壮大总部经济和城市服务经济。
【关键词】创新驱动人才支撑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完善产学研合作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平台。
◎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来闽设立研发机构、转化研发成果。
◎集中力量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区域创新项目。
◎完善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和产业人才高地建设政策。
【关键词】扩大消费稳定物价
◎拓宽就业、创业、投资、社保、帮扶等增收渠道,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推进城乡流通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促进消费升级,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支持发展消费信贷。
◎继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努力稳定市场物价,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完善市场调控和价格监管。
夯实“三农”基础,统筹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
【关键词】现代农业
◎实施新增6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统筹抓好粮食产、购、储、加、销,保障粮食安全。
◎实施现代种业工程,大力发展精细农业、设施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和安全农业,提高农业标准化、专业化水平。
◎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高优农业示范基地,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和交易平台,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和农资经营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
【关键词】现代水利
◎制定出台大水网规划,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发挥省级水利投融资平台作用。
◎加快平潭、古雷等重要区域引调水工程和北水南调跨区域调水工程前期工作。
◎集中力量抓好农村饮水安全建设。
◎着力在农田水利、大中型水库、防洪防潮工程、中小河流治理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关键词】城乡环境
◎集中力量实施“点”、“线”、“面”攻坚计划,重点抓好城乡社区整治和建设、公路和铁路沿线绿化美化、自行车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小流域治理等试点工作。
◎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管理,开展以垃圾污水处理为重点的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建设富有田园风光特色的美好家园。
【关键词】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体
◎加快建设“大城关”、“大县城”,创造企业和项目运营的有利条件,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优势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落实土地增减挂钩、户籍改革、区划调整、“三旧”改造等政策,着力建设一批工业强镇、商贸重镇、旅游旺镇和历史文化名镇。
◎大力扶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集聚区、偏远山区、贫困地区、海岛、水库库区等加快发展。
【关键词】城市群建设
◎以超前的眼光和先进的理念提升规划水平,抓好城市、景观和建筑设计,彰显特色和品位。严格实施监管,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推进城市老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双轮驱动”。老城区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新城区注重拉开城市框架,抓好组团建设。
◎加快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和市政公用设施,落实公交优先,着力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改进城市管理和服务。
◎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实施交通通信、公共服务、要素市场、产业协作等领域的一批重大项目。
◎支持福州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建设马尾新城,构建福州大都市区,促进福莆宁连片发展。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关键词】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万人。
◎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
◎将2010年农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以下、有劳动能力的140万贫困人口列为扶贫开发帮扶到户的对象,抓好贫困户自立增收工程、扶贫搬迁造福工程和整村推进帮扶工程。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城乡困难家庭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全面落实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完善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增长机制,适时调整提高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待遇。
【关键词】社会保障人人享有
◎实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健全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完善失业保险制度,重点推进农民工参保。
◎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健全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
◎全面建设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推行互助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
◎加快推进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关键词】教育协调发展
◎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重点解决城区和城乡接合部学前儿童“入园难”问题。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双高普九”进程。
◎实施校车安全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营养改善工程,继续建设校舍安全工程等项目。
◎实施基础教育“百千万人才工程”和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三项计划。
◎创新发展职业教育,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步伐,抓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建设,加强紧缺人才培养。
【关键词】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扩大医疗资源,新增医疗机构床位8500张,强化妇幼、儿科、康复、重症等薄弱专科。
◎实现每个建制村均有一所达标卫生室,加强全科医生、乡村医生的培训和配备。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
◎抓好厦门及9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行预约诊疗、优质护理等便民措施,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
◎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建设出生缺陷三级预防体系。
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 开创闽台交流合作新局面
【关键词】实施平潭《规划》
◎创新通关制度,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口岸先行开放,增强特殊政策的放大效应。
◎探索“五个共同”的具体形式,促进形成平潭与台湾岛内各县市互动合作新格局。
◎发挥“促进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作用,积极引进台湾战略投资者,推动台湾人士、机构和企业参与平潭开发建设和管理。
◎抓好交通市政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引进高新技术、旅游和海洋产业项目,推进重大组团开发。
◎推动设立平潭银行和产业基金,加快引进台湾金融机构。
◎筹建平潭海洋大学,实施“四个一千”人才工程。
【关键词】密切对台交流合作
◎深入实施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取更多闽台合作项目列入后续协议。
◎发挥闽台产业搭桥机制作用,促进信息、石化、机械、汽车、冷链物流等产业深度对接。
◎推进厦门、福州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海峡股权交易所运作,推动设立闽台合资的海峡证券公司。
◎落实闽台乡镇对接计划,推动扩大赴台“个人游”实施范围。
进一步增创改革开放新优势
【关键词】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全面实施《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方面率先试验。
◎支持莆田市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
◎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加快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示范区建设。
◎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加强与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
◎落实进城务工、经商人员落户政策,实行居住证制度。
◎探索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制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
【关键词】民营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坚决依法清理、取消各种限制性规定,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落实民营企业在融资、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的同等待遇。
◎进一步开发闽商资源,充分发挥各级工商联、行业协会和各地闽商会的作用,大力吸引闽商回归。
◎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工程,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管理创新和品牌建设,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发展
◎继续实施鼓励外贸发展的政策,扩大直通放行和区域通关覆盖范围,做好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壁垒的应对工作。
◎支持出口知名品牌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提高服务贸易比重,大力发展转口贸易,深度拓展自贸区等国际市场。
◎鼓励扩大先进技术、关键零部件和原油、煤炭等大宗资源性产品进口。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把福建的技术、产品和服务更多地推向海外市场。
◎加强与国际投资咨询促进机构和行业商协会合作,积极承接国际高端制造、节能环保产业转移。
◎推进闽港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深化闽澳在旅游、教育以及开拓葡语国家和欧盟市场等方面合作
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
【关键词】节能减排,绿化治水
◎注重源头控制,推进重点节能工程和污染减排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城乡污水垃圾处理设施。
◎深入实施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循环经济改造,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及应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
◎突出抓好“六江两溪”水环境综合整治,严防水体污染,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
◎狠抓城市内河、噪音、饮食业油烟等治理,加快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推广长汀经验,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抓好“四绿”工程,造林绿化300万亩。
努力建设文化强省
【关键词】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
◎推进文化改革创新,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八大工程”。
◎加快培养引进一批名家大师,在武夷山、三坊七巷、鼓浪屿、平潭等地择址建设文化艺术创作基地和名家工作室,打造一批精品力作和文化品牌。
◎健全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科技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性产业,发展十大文化产业,深入实施“五大文化产业工程”重大项目,抓好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安定
【关键词】创新社会管理
◎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加大对守信行为鼓励保护和对失信行为惩戒的力度。
◎深化“平安福建”建设,严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普及安全文化,注重本质安全,突出抓好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推行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周琳 胡斌 整理)
第三篇: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国务院,向大会报告本届政府过去五年的工作,对今年工作提出建议,请予审议,并请全国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级政府和全国各族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齐心协力,顽强拼搏,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努力克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战胜了突如其来的严重非典疫情和历史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等特大自然灾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经济建设跨上新台阶。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增长1.71倍;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
——取消农业税,终结了农民种田交税的历史。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2007年产量超过1万亿斤。
——国有企业、金融、财税、外经贸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迈出重大步伐。开放型经济进入新阶段。2007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
——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涌现出一批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成果。载人航天飞行和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
——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这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城乡公共文化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上海特奥会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上海世博会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依法行政扎实推进,保障人民权益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得到加强。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五年全国新增城镇就业51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2年7703元增加到2007年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476元增加到4140元。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贫困人口逐年减少。
事实充分说明,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是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人民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是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不断提高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发展经济、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付出了巨大努力,做了大量工作。
(一)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我们围绕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注重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几年来,针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以及农业基础薄弱等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市场准入门槛,适时调整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完善产业政策和土地政策,调整经济结构,加强薄弱环节。根据形势的变化,多次及时调整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基准利率,取消或降低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这些宏观调控措施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连续五年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没有出现大的起落。
我们从加强农业基础入手,把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作为首要任务,在制度、政策和投入方面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全部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和特产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335亿元。同时,建立农业补贴制度,对农民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实行奖励补助。
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投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五年累计1.6万亿元,其中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3000亿元,地方也较多增加了投入。五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亿亩、新增沼气用户1650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0万公里,解决了9748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建立了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防止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疫情的蔓延。
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亿万农民由衷地感到高兴。农业的发展,为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篇:刘奇葆在参加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成都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刘奇葆在参加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
成都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
在认真听取李春城、葛红林、谢瑞武、何立斌、齐文超、刘明英、杨勇平、苏蓉、朱大顺等代表发言后,刘奇葆作了发言。他说,经过五年的发展,全省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我省发展已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报告客观总结了过去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绩,对今后五年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报告确定的奋斗目标、基本原则和工作重点,充分体现了党的十七大精神,体现了省第九次党代会和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的要求,反映了全省各族人民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他表示完全赞成这个报告。
刘奇葆指出,这次省“两会”,是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站在新的起点谋划和推进四川跨越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会议。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实施“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定位,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战略部署,得到了全省干部群众的广泛认同和积极响应,正在转化为各地各部门的实际行动。这次“两会”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把省委
提出的重大思路和部署,变成推动跨越发展的工作举措,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努力去实现我们的目标。
刘奇葆对成都市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强调,成都市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均占到全省的近三分之一,地位举足轻重。推进四川跨越发展,成都一定要走在全省的前列。
刘奇葆对成都市的工作提出了几点希望。一要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在“两个率先”上取得新进展。坚持把推进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战略,以工业化支撑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积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适当发展重化工业,优化和完善产业结构,加快培育一批千亿产业、百亿企业和名牌产品,率先在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率先实现现代化。二要大力实施充分开放合作,在“两个带动”上实现新突破。紧紧抓住“外资西进、内资西移”的重大机遇,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巩固、强化、提升成都枢纽地位,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带动四川全面发展、带动区域协调发展。三要扎实推进成都试验区建设,在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上走出新路子。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大胆创新和实践,突出城乡规划、产
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统筹推进,尤其要在市场、土地、就业、社保、户籍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突破。四要切实抓好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城市建设管理,在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上取得新成效。严格落实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等“三项制度”,以效能建设推动干部作风转变。要站在更高的层次、更宽的领域思考城市发展的定位,按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规划和建设,着力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广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建设清洁、整齐、优美的城乡环境。
刘奇葆指出,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发展路径已经确定,关键要狠抓落实。要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面向群众转变作风,做到言必责实、行必责实、功必责实,下真功夫攻坚破难,解决实际问题,把成都的各项工作做得更好,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成都,为四川的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李春城在发言时说,刘奇葆书记来到成都代表团参加审议并作重要讲话,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成都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对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贯彻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精神,带头落实全省工作的总体取向,带头落实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目标定位,带头落实“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带头落实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各项工作,带头落实加强行政效能建设和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各项要求。要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总体战略,紧紧抓住结构调整和体制机制创新两个关键环节,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努力推动三次产业加快发展。要按照“全域成都”理念加快推进试验区建设,着力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努力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要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扎实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全面提升成都的国际化水平。要深化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继续发扬“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的作风,解放思想,真抓实干,认真落实好省委对成都提出的“两个率先”、“两个带动”和建设“首善之区”的要求,不断开创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成都的新局面,为实现四川跨越式发展作出应有贡献。葛红林在发言中汇报了近年来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当前重点要抓好的八个方面的工作,并表示,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全市干部群众的团结奋斗,成都一定能够带头落实好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站在新起点上勇攀高峰,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为全省发展多作贡献。
第五篇:代省长王儒林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代省长王儒林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的政府工
作报告(摘要)
1月19日上午9时,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代省长王儒林作政府工作报告。(孟莉 摄)
加大投资拉动力度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代省长王儒林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加大投资拉动力度,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巩固我省较快发展势头,进一步做大总量,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紧紧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优化投资结构,突出重点领域,强化工作力度,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到9500亿元以上。
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以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为重点,集中力量实施209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在建项目,新开工321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突出汽车、石化、农产品加工、轨道客车等产业扩能升级和深度开发,重点建设100个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工业项目,新建一汽5万台V6发动机、吉化40万吨ABS等项目,做好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项目推进工作。抓好建成项目投产达效,尽快把投入变成产出,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加强项目管理和服务,既注重项目的规模和数量,又要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水平,确保多上项目、上大项目、上好项目。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重复建设,坚决不上高消耗、高污染项目。坚持多渠道筹措资金,强化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和重大项目跟踪审计,确保发挥投资效益。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责任制,合力推进投资拉动。
全力抓好项目谋划工作。坚持市场取向、企业主体、创新机制,政府积极推动,立足搞好全省重大生产力布局和经济结构调整,围绕壮大支柱优势产业,突出扩大产能、提高配套率、前移后延产业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以及着眼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资源特色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推进项目谋划,力争全年谋划7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同时重视培育中小项目,为增强发展后劲奠定良好基础。
夯实“三农”发展基础 提高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水平
代省长王儒林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提高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水平。今年要坚持以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大城乡统筹力度,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繁荣农村各项事业。
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工程,搞好节水、生态、农机、科技四个现代农业示范区,切实保护耕地,加快西部土地开发整理,启动中部黑土地保护治理,加强农田水利和防护林体系建设,正常年景下粮食产量达到550亿斤以上。搞好百亿斤肉类工程,继续实施畜牧业发展三年攻坚。启动百户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工程,抓好品牌打造、科技创新和市场开发,率先在玉米、畜禽和山珍特产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大力发展林业和水产经济。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认真落实各项补贴特别是今年增加补贴种类和数额等强农惠农政策,稳定政策增收。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全面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全年外出务工农民达到350万人,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收。
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级工业集中区和农业产业化集中区发展水平,突出区域特色,培育产业集群,辐射带动农村各业发展。
大力调整经济结构 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代省长王儒林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明确主攻方向,加强薄弱环节,以增量带存量,培育新的增长点,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深入实施工业八大产业跃升计划,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努力做大做强支柱优势特色产业。继续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名牌产品。推进能源资源勘探开发。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攻坚计划,加快接续替代产业发展。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制定规划,研究支持政策,重点发展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和技术、电子信息等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强化政策措施,在扩大内需中拓展民间投资空间,鼓励民营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的产业和领域,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
强化消费和出口拉动作用。针对我省经济增长中投资率高、消费率偏低、对外贸易薄弱的现状,千方百计扩大消费和出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战略资源基地和生产加工基地。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今年要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这是一项硬约束。突出抓好工业100户年综合能耗1万吨标准煤以上重点企业节能,搞好冶金、石化等高耗能行业能效对标活动。深入开展公共机构节能和建筑节能工作。
全面启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 着力打造振兴发展新引擎
代省长王儒林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将全面启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着力打造吉林振兴发展新引擎。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是迄今唯一国家批准实施的沿边开发开放区域,对吉林振兴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要发扬敢闯敢试的精神,充分利用好国家赋予先行先试的权利,做大文章、放大效应、扩大影响,大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金融创新、科技创新,突出城市带动作用,着力强化产业支撑,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实现率先突破、率先发展,带动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要努力实现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良好开局。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地区规划和重点领域专项规划编制。先行试验构建跨境经济合作模式,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实行更加灵活的边境自由贸易政策。推进建立东北亚地区地方政府首脑会议联络处和东北亚总部经济基地。搞好与国家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加大省部合作力度,建立有效工作推进机制,合力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
加快城镇化步伐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代省长王儒林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加快城镇化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城镇化是关系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要摆上重要位置,加大政策引导和工作推动力度,坚持以城带乡,有步骤、分层次地推进城镇体系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一是组织搞好规划。二是突出重点,统筹协调推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是创新城镇管理机制。进一步落实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放开落户条件的政策,使进城落户农民在社会保障、子女上学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千方百计招商引资
代省长王儒林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千方百计招商引资。要抓住机遇,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推动我省改革取得更大进展,招商引资水平进一步提高。
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二是搞好厂办大集体企业改革试点。三是加快农村综合改革。四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同时,研究推进电、热、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进一步扩大国内外交流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组织开展赴欧洲、台湾和环渤海湾省市等大型经贸交流活动,努力提高合同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
拓宽融资渠道 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支撑能力
代省长王儒林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增强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适应金融业做大做强、结构加快调整、经济快速增长的迫切需要,坚持一手抓信贷投放、一手抓资本市场融资,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结构,增强融资能力,促进金融与经济协调互促共同发展。
推动资本市场融资取得新突破。继续扩大主板上市,大力加强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积极争取境外上市,支持借壳上市,推进上市公司兼并重组和再融资,力争股票市场融资总量比去年大幅增长。发挥政府引导作用,促进创业投资基金加决发展。研究设立中国——东北亚投资合作基金。
努力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加强项目融资工作,确保重大项目和重点企业信贷资金需求。加大银行信贷支农力度,抓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金融服务。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运行机制,增强投融资功效。争取今年各项贷款增长幅度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深化金融改革创新。促进地方金融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和支持商业保险更好地为改善民生服务。
完善融资能力建设保障措施。制定出台促进我省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政策,建立推进资本市场建设行政首长负责制。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构建“诚信吉林”。
坚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 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代省长王儒林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牢固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科技、教育工作摆上突出位置,进一步加大措施,真正使经济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强化科技、教育引领和支撑。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和院士工作站,以及汽车零部件、主要农作物育种、医药等公共技术研发平台建设。
努力繁荣各项社会事业。继续抓好基层卫生人才培养项目。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搞好省图书馆新馆和长春中国光学科技馆施工,实施数字出版工程,推进电影院线建设。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
办好十个方面民生实事 构建和谐吉林
代省长王儒林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0年要进一步改善民生,构建和谐吉林。坚持全心全意惠民生、尽心竭力保稳定,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生活安宁幸福,凝聚起战胜困难、推动发展的强大力量。
围绕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突出问题,坚持新增财力70%用于改善民生,办好十个方面民生实事。一是积极扩大就业。二是增强社会保障能力。三是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四是实施“暖房子”工程。五是继续改善义务教育条件。六是提高城乡基层医疗卫生设施水平。七是搞好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八是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1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九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十是加强城市安全防控体系建设,新设城市报警视频监控点5万个。
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加强应急管理,强化基层应急队伍建设,增强有效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深入推进“平安吉林”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建立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搞好防洪抗旱、森林防火、气象和地震防灾减灾等工作。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代省长王儒林在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要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政府服务,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推进政府管理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由观念层面向实践层面转化,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完善和改进各级政府及部门之间沟通协作方式,形成低成本、高效率、快节奏的行政运行机制。
切实坚持依法行政。围绕建设法治政府,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行使权力,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加强制度建设,提高行政立法质量。
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坚持民主集中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相结合,凝聚集体智慧,注重决策咨询,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不断完善监督机制,努力防止权力失控、行为失范。主动接受人大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
着力加强政风建设。在政府机关大兴真抓实干之风、调查研究之风、读书学习之风,不断提高公务员队伍素质,努力为企业、为基层、为群众搞好服务。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突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治理,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建设学习型机关,营造风清气正、勤勉敬业、和谐干事、争创一流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奋力开创政府各项工作新局面。(吉林省政府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