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

时间:2019-05-13 04:0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

第一篇: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

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

(考试时间40分钟

总分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2个小题,每题4分,共48分)

1.红色旅游,主要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以缅怀学习、参观游览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发展红色旅游有利于()①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 ②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③带动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协凋发展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当今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和文化重构的重要历史时期,包罗万象的网络文化也在深刻地反映这一社会现实,呈现出多元化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这说明()A.文化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别 B.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C.文化给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D.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3.博物馆的功能是对各类遗产进行收藏保护、科学研究和宣传教育。博物馆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以文物、标本这些藏品作为基础元素,通过研究,提炼主题,经陈列设计,推出展览,提升观众欣赏水平,真正发挥博物馆养育社会文化的功能。这就是博物馆文化。关于上述材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博物馆具有保存和展示民族传统文化的功能 B.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C.博物馆文化对个人文化素养有重要影响 D.建设好博物馆就能实现民族精神的富有

4.2009年,国家将新增免费开放博物馆600家,届时,我国免费开放的博物馆将占全国现有博物馆总数的一半。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上述做法的依据是()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及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加强文化建设是政府应履行的一项重要职能 ③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能够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送您一枝鲜花,请把火种留下”。2009年清明节,许多地方的市民以鲜花和植树等文明祭奠方式,取代上坟烧纸、烧香、烧花圈等陈规陋习。各地政府表示应大力提倡文明祭祀,让“绿色扫墓”取代传统陋习。上述材料说明()A.文化创新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B.传统习俗是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

C.陈规陋习是阻碍社会进步的落后文化 D.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6.“我家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打开的,不仅是家门,更是一个国家的心灵之门;开放的,不仅是怀抱,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气度。作为——届承载着文化交流使命的人文盛会,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兼容并蓄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这表明()①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应当多样化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没提供智力支持 ④中华文化具有特色的包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7.中药是中国的国粹,有着数千年的应用史,疗效显著,毒性作用小,为中华民族的生命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说起中药,许多人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草根树皮、丸子苦药汤。“丸散膏丹,神仙难辨”,多年不变的旧面貌严重阻碍中药的发展。所以要在继承传统中药精华的基础上,发展“安全、高效、稳定、可控”的现代中药。下述材料蕴涵的文化生活道理是()①我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②传统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③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必须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的—个重要的回应,也是与主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相统一的。这说明()A.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B.中外文化的融合在飞速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D.每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

9.截至2010年8月9日零时,电影《唐山大地震》的保守票房已达5.32亿元,创造了国产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而同时,观众对影片也是热评如潮。有人说:“看完影片,每个人都能感到一份渴望回归家庭的温暖,让可能已麻木的心灵被一份善良再次感动。”这说明()①文化产品应把经济效益放在首位 ②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先进文化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与呼声 ④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10.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孕育了许多以天下为己任的英雄,李大钊、方志敏、杨靖宇、赵一曼、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孔繁森„„为民族独立.祖国富强前仆后继。今天,他们那不朽精神如乳汁哺育着中华儿女的灵魂,照耀了后来者前进的道路。这说明()A.中华民族精神薪火相传 B.中华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于共产党的革命历程中 C.英雄人物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体 D.民族精神会自然而然地代代相传 11.近年来,广东饶平县讲洲镇以镇文化站为重要阵地,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通过每年春节期间举行迎春文艺游行活动,引导群众摒弃封建迷信,崇尚科学。另外,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建立讲洲镇公众网,宣传推介讲洲,增进与外界信息交流。上述材料体现出该镇()①精神文明层次逐步提升 ②积极发展先进文化

③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形式多样 ④物质文明获得巨大发展 A.①③④ D.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2.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文化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这说明()A.文化的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B.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C.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D.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文化的竞争

二、材料分析题(2个题,共52分)

13.2008年是中华儿女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感密不可分之年,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高扬之际。在奥运火炬传递的时候,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阻挠和破坏圣火传递,海外的华侨华人喊的都是“中国加油”;在四川汶川地震重大灾害面前,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承担起减灾救灾的;社会责任,驱动着人们自发地喊出“汶川加油”、“中国加油”。这看似巧合,但它验证了潜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反映了当代中国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结合材料说明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何意义?(12分)

(2)你认为应该怎样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12分)

14.2009年9月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三十五中的讲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说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就是基石的奠基者。国家的兴衰、国家的发展系于教育。只有一流的教育才有一流的人才,才能建设一流的国家。”“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一个国家有没有前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一个国家重视不重视教育,首先要看教师的社会地位。”“教师的日常工作既平凡又不平凡,教师不是雕塑家,却塑造着世界上最珍贵的艺术品。广大教师应当成为善良的使者,挚爱的化身,做品格优秀、业务精良、职业道德高尚的教育工作者。”

(1)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温总理上述讲话的理论依据是什么?(16分)

(2)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影响人。文化是如何影响人的,谈谈你的认识。(12分)

DBDCA DACCA DA 13.【答案】(1)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和继往开来的强大精神力量。(4分)②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竞争力,从容应对国际竞争的挑战;才能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4分)③弘扬民族精神,使整个中华民族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分)(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3分)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分)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3分)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3分)14.【答案】(1)①当今时代,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因此,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国敬业。(4分)②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的人才。(4分)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教师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等文化素养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要为人师表;教书者须先强己,育人者须先律已。(4分)④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4分)(2)①文化影响人的来源是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因此人要置身于一定的文化环境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来提高自己各个方面的素养。(3分)②文化影响人的内容是交往行为、交往方式、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3分)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潜移默化,二是深远持久。(3分)④文化塑造人,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分)

第二篇:高二哲学综合测试卷

高二哲学综合测试卷(4月14日)

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

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B.世界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C.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D.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问题

2.第十届“马克思哲学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主题为“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问题”。下列选项中,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是

①人不能以行感天,天亦不随行而应人 ②心外无物

③物是观念的集合 ④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3.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都认为

A.物质可归结为某种具体事物

B.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C.先有物质后有意识

D.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4.中国式过马路,是指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的一种现象,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和红绿灯无关。有人表示:“斑马线存在与否,取决于大家的目的。”与此观点相通的是

A.子不语怪力乱神

B.未有此气,先有此理

C.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

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对哲学含义的不同回答

B.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能否被认识的不同回答

D.对物质和意识何者为本原的不同回答

6.2014年3月31日,青海省政府正式印发实施《青海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根据综合评析各单元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发展潜力和人居适宜性,青海省域主体功能区划分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三类,并建立不同的绩效评价体系。这一划分

A.改变了青海省原有区域划分的规律

B.表明人类的真理具有主观性的特点

C.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表明人类的意识能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2013年2月15日,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坠落事件,造成1 200多人受伤;次日凌晨,小行星2012DA14近距离与地球“擦肩而过”。回答7~8题。

7.陨石坠落和小行星“撞击”地球等事件表明

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②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③人在自然灾害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④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8.目前,望远镜并没有覆盖全球,而且分辨率有限,类似小行星这样的天体人们还很难观测到。这说明

A.世界上有些事物是人类不可能认识的 B.主观与客观不能做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9.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山东临沂考察时强调,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这是因为

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的物质的力量 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 C.先进的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促进作用 D.意识只有符合时代要求才具有指导作用

10.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重在取信于民,李克强到广西调研时强调指出:“纸上谈兵不如下马服务。”这句话强调了

A.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B.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11.右图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成就事业要从一点一滴的生活小事做起 B.办事情就针对不同对象,采取不同办法 C.想问题办事情必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生的真正价值在帮助他人中得以实现

12.2014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环节,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改革开放,实施创新驱动。稳中求进主要体现了

A.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B.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 C.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D.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

13.西方经济学家发现,技术创新的周期与经济繁荣周期成“逆相关”,重大基础性科技创新的高峰均接近于经济萧条期。这种现象表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14.2014年1季度经济的下行压力引来海内外各种唱空声音,面对复杂环境,政府连推一系列“微刺激”措施,迅速遏制了经济下滑势头。这体现了

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C.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D.认识到的真理总是在认识发展中不断被否定

15.从苏东坡的“把酒问月”到今天的“嫦娥探月”,以及未来中国的“载人登月”。千年之前,人们只能望月惆怅,今天千年梦想成为现实,这主要说明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主观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直接现实性

16.2014年1月10日起,浓浓雾霾覆盖中国中东部地区,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到黄色。环保部门的数据则显示,从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这次强雾霾事件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解决十面“霾”伏的困境。我们

①应尊重规律的客观性,按规律办事 ②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新的规律 ③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④要利用规律,治理污染造福人类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7.2014年5月8日,李克强在第24届世界经济论坛非洲峰会致辞中表示,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将侧重绿色低碳领域的中非合作,促进在非的中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是因为 ①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②事物总处在渐进的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8.在机械设计中有一个“等强原则”,即设计一个机器零件要使每一个部分的强度相等,这样机器零件的各个部分才会达到同等的使用寿命,才不会因一个部分先报废而使其他完好的部分浪费。“等强原则”所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要重视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B.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C.部分构成整体,部分决定整体

D.必须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19.发展的实质是

A.宇宙中的一切变化

B.运动中发生的质变 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D.数量的增减位置的变化

20.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启动20年来,广大航天人发扬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完成了从“神一”到“神九”的研制,实现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九”的手控交会对接。这说明

①质变要通过量变的积累才能实现 ②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③量变的积累必然引起质变,不可忽视量的积累 ④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到质变,不断循环往复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重新排列的词句有了不同的意思,重新摆弄的思想产生新的思想。”这表明 A.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B.事物结构的变化能够引起质变 C.运动、变化就是发展

D.质变只是新的排列组合

22.据有关部门调查,目前学生负担过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课程门类偏多,内容偏难;二是书本太多;三是作业多、补习多、办班多。这些都给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智力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从辩证法角度看,学生负担过重()

A.忽视了量的积累

B.违背了适度原则 C.没有抓住时机促成飞跃

D.没有从学生实际出发 23.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

A.扬弃

B.克服

C.肯定

D.否定

24.2014年4月1日,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演讲强调,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须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一观点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原则

B.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要正视现实,认识到矛盾特殊性时事物发展的源泉

D.矛盾具有普遍性,正确分析矛盾就能有效解决矛盾

25.2014年5月20日,北京市金融局表示,京津冀三地金融工作部门正酝酿在三地交界处共设“金融试验区”,尝试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助推三地实体经济发展。设立“金融试验区”的哲学依据是

A.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B.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C.用于面对矛盾才能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 26.下列表述能够体现矛盾特殊性的是 A.乐极生悲

B.声东击西

C.物极必反

D.入乡随俗

27.我国的许多名言名句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下列名言名句与其所蕴含的哲理对应正确的是 ①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矛盾具有普遍性 ③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事物是不断发展的④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黑格尔认为:“矛盾则是一切运动和生命力的根源;事物只因为自身具有了矛盾,它才会运动。”杜林则认为“在事物中没有任何矛盾”。这种分歧体现

A.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根本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对立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根本对立 D.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

29.2014年,我国开始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障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高考改革„„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①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②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③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④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30.我国要加快推进户籍制度、社会管理体制和相关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常住人口,为人们自由迁徙、安居乐业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这里的改革

①能增强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活力 ②是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措施 ③改变了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基本制度的性质 ④能够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1.201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和申遗工作中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公众参与的问题。大运河遗产保护重视公众参与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劳动群众 ②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变革的主体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④人们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2.2014年元月7日,享年107岁的香港知名实业家、慈善家邵逸夫逝世。自1985年以来,邵逸夫通过邵氏基金会,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达47.5亿港元,建设各类项目6013个。被冠名为“逸夫楼”的建筑物,遍布祖国大地。他用伟大的人格力量,打造了一望无垠的慈善王国。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尊重。这启示我们:

①人生价值就是个人对社会的贡献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③一个人的人生价值观决定他的人生轨迹

④只有投身于社会实践才有可能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3.2014年4月29日,四川省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决定,今年在全省全面推开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该决定之所以正确,是因为它

①是在正确价值选择的基础做出的 ②遵循了社会建设的客观规律③把维护人民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④能满足困难群众的一切愿望和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4.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哈尔滨普通电业工人李庆长的先进事迹。在哈尔滨市,无论哪个单位、哪个家庭用电出了问题,只要打个传呼,他就会无偿献上最及时、最优质的服务。从人生价值看,上述材料表明

A.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B.各种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

C.不同的人,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立场,都会导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不同 D.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35.“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这表明 A.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

高二哲学综合测试答卷

班次()姓名()选择题答案:1-5()6-10()11-15()

16-20()21-25()26-30()31-35()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30分)

36.发展绿色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山东寿光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在发展绿色现代农业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上世纪80年代,寿光率先试验成功了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使蔬菜深冬生产成为现实,“寿光蔬菜”随之迅速发展。90年代,寿光周边地区的蔬菜需求日趋饱和,面对挑战,寿光加强批发市场建设,促进蔬菜外销。市场打开了,交通运输却成了新问题,寿光扩大投资修建公路,努力克服这一困难。“中国蔬菜之乡”的日益兴盛,离不开寿光人的勤劳智慧,也离不开当地政府各种惠农、扶农政策的大力支持。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14分)

37.综合探究题(16分)

某市中学高二年段课外探究小组同学围绕“学习党的十八大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这一课题展开探究学习。他们在究学习过程中搜集到以下文件材料,并展开讨论: 材料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摘要

甲同学:上述材料蕴含唯物辩证法的联系道理,如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五个建设的关系、生态系统、经济与资源、环境、生态系统的关系等;

乙同学:还蕴含着发展观点: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体现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全面看问题的矛盾观点;(1)假如你是该课外探究小组成员,请运用辩证唯物论道理说明党中央为什么要求 “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6分)

材料二:“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摘要

甲同学:上述材料关于立足于我国的最大实际的重大战略判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的论述蕴含着丰富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乙同学:立足于我国的最大实际的重大战略判断、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论述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2)请你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说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述论述的合理性。(10分)高二哲学综合测试答案(4月14日)

第Ⅰ卷(选择题 共70分)

1——5 CDCDD

6——10 CDCCD 11——15 CABCC

16——20 CBACA 21——25 BBABD

26——30

DBDCC

31——35 BCCDA

36、①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寿光一直用发展的眼光引领自己向现代绿色农业发展。

②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在蔬菜业发展的过程中,寿光人正视问题,想办法解决问题,推动寿光农业的发展。

③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寿光农业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逐步发展。

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寿光农业在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但是寿光人充满信心,战胜困难,促进了寿光农业的发展。

37.⑴①物质决定意识,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党中央根据日趋强化的资源、生态环境实际情况,要求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2分)

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的意识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分)③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及其规律是客观的,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只有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做到按客观规律办事,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否则就受到其惩罚。(2分)

⑵①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都是坚持用发展观点看问题,办事情。(2分)②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决我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因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2分)③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表现。(2分)④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因为在复杂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2分)⑤全面深化改革,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因为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要求树立创新意识。(2分)

(以上每点2分,只要答对4点,就可得满分。其他角度,言之有理可以酌情给分)

第三篇:《文化生活》测试卷三

《文化生活》测试卷三

1.材料一近来,荧屏上出现一股“相亲”热浪。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湖南卫视《我们约会吧》、浙江卫视《为爱向前冲》、东方卫视《百里挑一》等。一时间,电视上的红男绿女,大谈拜金、享乐,一批“个性十足”的男女嘉宾迅速蹿红网络,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但随之也引起社会广泛争议。

材料二 针对相亲节目低俗化,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6月初先后下发《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国家广电总局在两份通知中明确指出,今年以来,一些电视台开办的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目前存在着嘉宾身份造假、自我炒作、言论低俗、行为失检、恶意嘲讽等问题,必须进行规范管理。结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该如何净化当前的文化环境?

2.实现中国梦,必须建设文化强国。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以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精神特质,为中华民族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滋养。“文化中国?四海同春”于每年春节期间在全球五大洲华侨华人聚居的国家和地区开展慰侨访演活动,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喜爱,以侨为桥,沟通中国与世界。(1)中华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2)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提出合理化建议。

3.为歌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某地B镇举行了一次农民赛歌会,受到农民的欢迎。下面是该镇甲乙两位农民观众跟采访记者的谈话。甲:“我们收入不多,不敢奢望观看高雅艺术的演出。我们平时文化生活单调,往往 靠喝酒、打牌、看电视消磨时间,有时能看场免费的大戏心里就很高兴。” 乙:“现在唱的基本都是一些老歌,即使是新创作的歌曲,专门反映我们农民生活的 实在太少。”

结合材料中农民观众的谈话,从文化生活角度,请你谈谈如何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再次强调要通过深化文化

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的重点之一是“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我们所要的自觉文化必须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血脉相连的文化,而不是任何一种与传统彻底断裂的文化。中华文明要重铸辉煌,就必须保持高度开放包容的文化心胸,必须善于发现异质文化的长处,善于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善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材料二2012年山西省提出重点发展的文化产业项目123个,文化产品96个,省直部门和市一级文化产业“五个一工程”投资近200亿元。我们要切实加强对文化建设资金的监管,坚决制止、严厉查处虚报冒领、截留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

结合材料一,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我国如何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5.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现象,而目前,我国有农民工2.42亿人,其中“80后”占一半左右,“90后”有4 000多万人,“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打工主体。他们不仅在超时加班、报酬低微且易被拖欠、劳动环境差等问题上维权意识比较强,而且学历越来越高,不再满足于“出大力、流大汗”的体力打拼,更希望通过培训,掌握技能,得到技术性强、收入高的工作。

材料二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一方面是用工难,另一方面却又是就业难,两难并存。这“两难”,既是劳动者的困惑,也是企业的困惑,更是政府的困惑。能否清除认知障碍,平衡利益矛盾,决定着政府、企业和劳动者能否和谐共“舞”。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就如何化解“两难”问题,实现和谐共“舞”提一些建议。

6.“负能量”与“正能量”。

部分企业在白酒中添加塑化剂的消息引起轩然大波。只养了40多天就上市销售的“速成鸡”再掀波澜。媒体披露部分企业用工业明胶生产“毒胶囊”。一科研机构对24名儿童进行“黄金大米”人体试验的事情被揭露„„。这些消息引起社会对食品安全与人性的持续关注和追问:企业到底有没有道德底线?公民是否有人之初的本善?有人惊呼“道德失守”“拯救道德”。

当然,正能量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无私救助溺水者的“最美女护士”、尽职尽孝的“最美母亲”、为保护学生而自己身受重伤的“最美女教师”。去年 7月北京暴雨中,150名农民工勇敢地救出被大水围困的人,事后其中的一位对记者说:“救人是人的本分和良心„„”。他们散发出灿烂的道德光辉,让人们看到“天使仍在人间。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结合材料谈谈我们如何做一个“天使”?

参考答案

(三)一、非选择题

1.【答案】①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②政府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和引导,规范文化市场秩序。(或: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满足人们对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和多方面的需求。)③媒体等文化从业人员和单位要加强行业自律,创建文明行业。④作为公民,要不断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自觉抵制低俗文化的影响。

2.【答案】(1)民族性、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依靠先进科技发展文化产业,推进经营性文化产业快速发展;③构建和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创新业务形态,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④立足社会实践,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⑤坚持文化“走出去”与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答案】(1)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基础。

(2)要加强农村精神建设,发展农村文化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切实保障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3)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深入农村基层,加强文化创新,提供更多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4.【答案】①立足于社会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保持和发展中华文化的民族特性。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③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既反对“守旧主义”和 “封闭主义”,也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史虚无主义“。

④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⑤不断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的创新。

5.【答案】(1)作为政府应该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的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

(2)作为企业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重视文化对经济和人的影响,提高经营者的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3)作为劳动者,要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6.【答案】①加强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②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自身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③脚踏实地、不尚空 谈、重在行动,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和习惯。

④自觉接受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熏陶,学习道德模范,提高自身抵制不文明行为的能力。

⑤遵守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把自己培育成“四有”公民。

和“历2

第四篇:高二《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2015年高二《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文化

⑴文化的含义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⑵文化的特征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⑶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阻碍社会的发展。2.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⑴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⑵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今,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在国内,人们的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人们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和效果;在国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文化对人的影响

⑴来源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 ②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⑵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⑶特点 ①潜移默化的影响。②深远持久的影响。

⑷作用 ①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多样性

⑴含义 世界上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⑵产生的原因 各民族之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⑶表现 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此外还表现在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伦理、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等方面。

⑷作用 ①从文化本身来看,保持和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可使世界文化永葆生机和活力,不断繁荣和发展 ②从人类社会来看,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⑸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⑹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必要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⑺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原则 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2.文化传播

⑴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

⑵手段: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成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地超越时空的界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继承

⑴传统文化含义 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⑵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传统习俗 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方面

⑶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②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⑷传统文化的作用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⑸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①对国家、民族来说,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 ②对个人来说,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⑹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对于传统文化,要辩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4.文化发展

⑴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的目的是发展,不能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即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⑵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要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积极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汲取养分,创造出既有时代精神,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⑶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①社会制度的更替。②科学技术的进步。③思想运动。④教育方式的变革。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5.文化创新

⑴源泉和动力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⑵作用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③文化创新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④文化创新能够提高人的文化素养

⑶途径 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不同民族文化之间需要交流、借鉴与融合。

⑷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①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②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之中。

⑸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①社会实践决定文化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社会实践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②文化创新对社会实践具有反作用。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⑹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的方向 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反对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

⑴基本特征:源远流长 ①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②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⑵基本特征:博大精深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⑶特点:包容性 ①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②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③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

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④文化的包容性的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⑷中华文化的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2.中华民族精神

⑴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它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

⑵基本内涵 ①内容: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②意义: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凝结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⑶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如何理解: ①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②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3.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⑴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①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具有深厚的民族性、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②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的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新水平。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等,都是这个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①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增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②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有利于增强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从而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⑶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要求 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 “主心骨”作用,这样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④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⑴积极影响

主要表现为: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⑵消极影响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①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迎合低级趣味;

③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

2.大众文化就是指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⑴落后文化①含义: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②表现: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③措施:落后文化是文化糟粕,需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⑵腐朽文化①含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③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⑶存在的原因: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②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⑴地位 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精神力量,在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⑵作用

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⑶怎样才能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健康发展

①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②积极发展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反对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③提高辨别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能力,拒绝污染。④弘扬主旋律,提倡文化的多样性,使社会主义文化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⑤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5.发展中国先进文化

⑴含义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①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②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③基本要求: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⑶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方向 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⑷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意义①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②有利于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的活力,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⑸如何推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①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②要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全面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保持民族性,发展创新,体现时代性,增强文化活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④要积极开展亿万人民群众参加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意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⑹发展先进文化与文化多样性的关系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的特点,尊重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也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②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意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③面对多种文化并存的事实,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6.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⑴根本任务(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⑵主要内容: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⑶怎样建设 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文化建设中,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②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③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④必须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⑤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贡献。

7.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⑴地位(思想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⑵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⑶要求①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风尚的方方面面;既凝结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

②加强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①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知识拓展

1.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义

文化意义: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文化影响人、塑造人,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④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的享受者。文化产业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⑤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与创新,提升中华文化的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经济意义:①有利于刺激人们的文化消费,从而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协调发展。②有利于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③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④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⑤有利于提升企业发展的科技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升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⑥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领域,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 2.如何净化社会文化环境

国家: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②立足人民群众的实践,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③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④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对落后文化,通过不断的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⑤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个人: ①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辨别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②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③自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

3.如何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①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环境。②坚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④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4.公民如何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1)自觉接受健康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抵制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的能力。(2)自觉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把其作为最基本的价值趋向和行为准则。(3)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修养,以科学文化修养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4)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

第五篇:文化生活1-8课测试卷

文化生活1-8课测试(政治)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2分)

一、本卷共26题,每题2分,共52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不属于文化活动的是()

A.红色旅游B.参观历史博物馆

C.看电视、听音乐D.选举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2.“文化的水越有活力,民主的船越能顺行”,这句话说明:()

A.优秀文化可以推动政治进步B.文化具有自身的传承性

C.文化是政治发展的前提和基础D.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

3.台湾果农为提高水果附加值,把冰激凌灌入柿饼中,使之有双重口味,并别出心裁地将其取名为“你柿我的冰激凌”。由于加入了文化元素,该商品推向市场后受到消费者热捧。这体现了

A.文化创新决定这会实践的发展

B.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C.文化总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D.文化发展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4.2011年10月8日,辛亥革命百年影像展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56张老照片从不同角度记录了100年前发生在“首义之城”武汉的那段革命风云,引起了人们对历史的追思。上述材料说明()

①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②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④政治是文化的集中体现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5.药家鑫,西安音乐学院大三的学生,于2010年10月20日深夜,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2011年4月22日西安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宣判,被告人药家鑫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有评论说,失去正义和道德的看守后,人性的残忍和暴虐,便随时等待机会发泄。这表明人们的文化素养:()

A.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离不开物质活动和物质载体

C.完全由社会不良环境决定

D.纯粹受偶然的境遇影响

6.中国人和美国人的饮茶习惯不同,中国人喜好喝热茶,美国人则偏爱冰茶。这表明:()

A.文化对人的影响总在潜移默化中进行

B.文化之间的差异源于不同的风俗习惯

C.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D.各民族的文化都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

7.我国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的中医针灸、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因为:()

①文化遗产是维系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③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趋同

④保护文化遗产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8.最近,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前毕业之际,有人提议“宝元的父母咱们得管”,一个算不上约定的“约定”,让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道德准则完全适应现代生活

B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C.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D.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9.尽管韩国、越南也同中国在同一天过春节——农历新年,但三国春节的标志性习俗各不相同。中国是对联、爆竹、饺子;韩国是祭拜祖先、米糕汤;越南是祭祖祭神、粽子炙肉。由此可见:()

①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③从传统习俗中可以感受到文化的继承性

④传统习俗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由于各地语言的差别,由此诞生了昆、京、川、豫、晋、湘、沪、扬、淮、越等剧种以及山东快书、天津三句半、河南坠子、苏州评弹、扬州评话、东北二人转以及南京白局、南京评话等曲种。这主要说明:()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C.中华文化独树一帜D.民族文化异彩纷呈

11.一个小儿醒目地站立在象征宗祠的屋顶下,这便是汉字的“字”。“字”的造字意图可以理解为,把新生命领到天地、祖先面前,通过某种命名仪式,希望他承担起沟通的使命。下列关于汉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汉字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标志③汉字是我国现阶段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④汉字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12.受“吃盐防辐射”谣言的影响,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爆发市民抢购食盐的“盛况”。“谣言不可怕,就怕谣言有文化”,这句话启示我们:()

①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起决定作用②要大力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③文化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④良好科学文化修养有助于作出理性的行为选择

A.③④B.②③C.①②D.②④

13.被人们称为凝固的艺术是________,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是_______

A.传统文艺传统建筑B.传统建筑传统思想

C.传统建筑传统文艺D.传统思想传统文化

14.文化塑造人生主要表现为()

①丰富精神世界②增强精神力量

③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15.各国文化交流应提倡“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说明()

A.认同本民族文化就是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B.消除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文化交流的原因

C.发展民族间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天下大同”

D.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16.要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A.求同存异B.兼收并蓄

C.各国文化一律平等D.公平、公正、合理、正义

17.仲秋佳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但中国各地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如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南京人中秋除爱吃月饼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鸭。山东省庆云县农家在八月十五祭土谷神,称为“青苗社”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

①取决于各地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②蕴涵着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深受历史地理等环境的影响④长期相互借鉴而日趋同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18.咖啡不可能代替茶,茶也不可能征服咖啡。对茶的喜好并不妨碍我们也尝试一下咖啡,对咖啡的依恋也不妨品品茶的韵味。这启示我们文化往来应:()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促进不同文化的统一

C.相互尊重、革故鼎新D.尊重发展本民族文化

19.歌手龚琳娜演唱的神曲《忐忑》,以笙、笛、提琴、扬琴等乐器伴奏,融合老旦、老生、黑头、花旦等多种音色,突破传统的民歌唱法,获得广泛好评。这说明:()

A.科技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B.实现文化创新需要推陈出新

C.创作理念是文化创新的根源D.文艺工作者是文化创新的主体

20.建国以来,我国文化实现了从衰微到大发展大繁荣的飞跃,造成这一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A.科学技术进步B.教育事业发展

C.社会制度更替D.思想运动产生

21.建立“学习型社会”已被确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科技进步的必然要求和结果。下列选项最符合“学习型社会”的核心内涵的是:()

A.学海无涯B.学以致用

C.学之,则难者亦易矣D.温故而知新

22.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洲,读书人将自己读完的书,随意放在公共场所,如公园的长凳上,捡获这本书的人可取走阅读,读完后再将其放回公共场所,任其漂流,让下一位读者阅读,继续一段漂流书香。图书漂流()

A.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B.是大众传媒的一种重要形式

C.是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D.能够最大程度地跨越时空的局限,传播文化

23.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先生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实现了“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誓言。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誓言所体现的精神实质相一致的是()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④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卫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卫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型节目播出实施调控,并要求各大卫视须办道德建设栏目,俗称“限娱令”。据此回答24-25题

24.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

①特定的文化环境②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人们自身的文化素养④人们自身的价值现象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25.针对我国文化市场上出现的“庸俗、媚俗、低俗”“三俗”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坚持文化选择的多样性

②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

③坚持文化指导思想的多元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

26.文化产业,产业是主体,文化是标志,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作为产业,必须面向市场,讲求经营规模和效益;而作为文化产业,灵魂在文化,缺少“文化”则难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启示我们()

①文化产业要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市场服务

②只有挖掘文化自身的资源和潜力,才能真正以文化来引领产业的发展

③要克服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商业性的弊端

④在注重经济效益时,不可忽视社会效益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48分)

二、本卷有 4个大题,共48分(请直接答在对应答题区域内)

27文化产业被誉为朝阳产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前景。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2011年11月,在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展出了陕西的大型3D网络游戏《黄帝》、台湾“创意时尚汉字”等一琳琅满目的文化产品。本届文博会创下重点项目签约总金额263亿元的历史新高;展示了大批体现中华文化内涵、整合现代科技的民族文化产业;展示了大批来自海外的文物珍品;吸引了逾百万海内外游客参观,共享了一场文化盛宴。

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北京文博会举办的意义。(14分)

28.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锐气不减,千锤百炼而斗志更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为传承中华民族精神、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2011年9月,我国迎来了第八个“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根据《文化生活》的知识,回答: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什么?(5分)

(2)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召开一次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班会,请你拟出发言提纲。(10分)

(3)请你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设计一条宣传用语。(2分)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根据表3左

30.材料二:“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农民工。目前,在外出打工的1.5亿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到60%,大约1亿人。他们希望融入城市和社会,渴望认同,追求梦想。农民工对城市生活的介入带着浓厚的乡土文化特点,为城市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新的活力,将会成为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请你运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农民工为什么能够成为城乡新文化形态的创造者?(8分)

下载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二《文化生活》模块综合测试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测试卷

    第三单元《我们的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测试卷 (总分:100分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

    2013-2014学年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综合测试题5篇

    2013-2014学年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综合测试题【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填入答题栏内,第Ⅱ卷可在......

    文化生活综合测试题

    2013级政治周测试(七) 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50分) 1、2013年8月,在“全国电视公益广告大赛”中,《回家》获得“电视公益广告作品”金奖,这一系列公益广告聚焦特殊群体,用他们一个......

    综合高中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月考试题(大全5篇)

    综合高中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月考试题 一、选择题 1.古代中国以农业为主,因此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而古希腊以工商业为主,尤其是海外贸易兴盛,因此古希腊文化具有......

    高二《文化生活》知识点提纲

    高二《文化生活》知识点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文化是什么(第一课)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教学计划 一、课程间介: 高二政治课以素质教育的实践性为根本目的,以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为直接要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知识与思......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练习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练习题 1、环顾我们的身边的生活,各种文化活动目不暇接,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A、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俄罗斯等国B、2013......

    高二语文测试卷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三百”和“孔子删诗”是《诗经》学史上有密切关系的两个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