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笔记doc(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4:5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民事诉讼法笔记doc(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民事诉讼法笔记doc(共)》。

第一篇:民事诉讼法笔记doc(共)

一、民事诉讼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是指能够证明民事诉讼案件事实的一切材料。

(二)特征

1、客观性。

2、关联性。

3、合法性。

二、证据能力

(一)概念

是指证据资料可以被采用为证据的资格。

(二)我国证据能力的规则

1证人资格;

2禁止以非法手段收集证据;

3调解或者和解中的让步不具有证据能力;

4证据或者证人证言须接受质证。

二、证明力

(一)证明力的概念

也称证据价值、证据力,它指的是证据对于案件事实有无证明作用及证明作用的大小。

(二)判断证据证明力的立法模式 法定证据制度 自由心证制度

(三)确定我国民事诉讼证据证明力的规则

1、有完全证明力的证据

2、不具有完全证明力的证据

3、证明力大小需要综合判断的证据

4、最佳证据

在学理上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将诉讼证据划分为不同的类别。

一、原始证据与传来证据(按照来源分类)

1、原始证据,是指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材料。

2、传来证据,是指经过转述、传抄、复制的第二手材料。

二、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按照与案件事实的关系)

1、直接证据,是指能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待证事实的材料。

2、间接证据,是指能不够单独、直接证明案件待证事实,而必须与其他证据结合才能证明待证事实的材料。

三、本证与反证(按照与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性质)

1、本证,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一方当事人提出的用于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

2、反证,凡是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性质)不存在的证据。

一、书证

(一)书证的概念: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画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书面文件。

(二)书证的特征:

1、书证是用文字符号记和表达一定思想内容的物品,而不是一般的物品

2、书证能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

3、书证所反映的思想内容被固定化,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书证的分类

1、公文书与私文书

2、处分性书证与报道性书证

3、普通文书与特别文书

4、原本、缮本、正本、副本与节本

二、物证

(一)物证的概念:凡是以自己存在的外形、重量、规格等标志证明待证事实的物品或者痕迹的,都是物证。

(二)物证的特征:

1、稳定性;

2、可靠性。

(三)物证与书证的区别

1、书证是以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而物证则以它的存在、外形和特性等去证明案件事实。

2、法律对书证的规定,有的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才能够产生某种法律后果;对物证,一般没有这种要求。

3、书证一般是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书面形式;物证一般是有形的物体,不包含人的意思的内容。

4、审查物证时,应当对物证进行鉴定或勘验;书证一般是进行鉴定确定其真伪。

三、证人证言

(一)证人证言的概念证人证言,是指证人以口头或书面形式,就他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人民法院所作的陈述。

(二)证人和证人证言的特点

1证人与客观存在的案件事实形成的联系是特定的,是他人不可替代的。

2证人只是了解案件的某些情况,他与该案的审理结果无法律上的利害关系,如果既了解案情,又与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就不得为证人,而是诉讼当事人(共同诉讼人或第三人)。

3出庭作证的证人应当客观陈述其亲身感知的事实,作证时不得使用猜测、推断或者评论性的语言。

(三)证人的范围: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待证事实与其年龄、智力状况或者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作为证人。

下列人员不能充当证人:

1不能正确表达意志的人,2诉讼代理人在同一案件中不得作为证人。

3办理本案的审判人员、书记员、鉴定人、勘验人、翻译人员和检察人员,不能同时是本案的证人。

(四)证人的诉讼权利:

1、有权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提供证言;

2、对于自己的证言笔录,有权申请补充或者更正;

3、因作证而侮辱、诽谤、殴打或者其他方法被打击报复时,有权要求法律给予保护;

4、有权要求人民法院给予因出庭作证所支付的费用和影响的收入;

5、有权接受审判人员和当事人的询问。

(五)证人的诉讼义务:

1、证人应当出庭作证,接受当事人的质询; 2如实作证的义务;

3、不得作虚假陈述,不得作伪证;

4、遵守法庭秩序。

四、当事人陈述

(一)当事人陈述的概念和分类

当事人陈述,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就有关案件的事实情况向法院所作的陈述。

(二)当事人陈述的特点:“两重性”,即真实性与虚假性并存。

五、鉴定结论

(一)鉴定制度概说

1鉴定和鉴定结论的概念和特点

鉴定,即鉴定人运用自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以及必要的技术手段,对案件中有争议的专门性问题进行检测、分析、鉴别的活动。

2申请鉴定和重新鉴定

3鉴定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4鉴定书的内容

(二)鉴定人的法律地位

英美法系国家一般把鉴定人看做专家证人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一般都明确而严格地将鉴定人与证人区分开来,并赋予鉴定人比证人更高的诉讼地位。

(三)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确定

1、英美法系国家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确定

2、大陆法系国家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确定(1)法院指定鉴定人制度(2)当事人选任鉴定人制度

3、我国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确定

六、勘验笔录

(一)勘验的概念和功能

概念:勘验,指审判人员对与案件争议有关的现场和物品进行查验、拍照、测量的活动。功能:第一,固定或者提起物证;第二,勘验制作的笔录是一种独立的诉讼证据;第三,勘验可以核实证据,澄清有关证据中的矛盾,使法官获得比较正确的心证。

(二)勘验笔录的制作

(三)勘验笔录与书证的区别:

第一,书证是制作人主观意志的反映,而勘验笔录的文字和图片是客观内容的反映;

第二,书证有公文书和私文书等形式,并不一定是诉讼文书,而勘验笔录则是勘验人依法制作的诉讼文书;

第三,书证一般在案件发生前或者发生过程中制作,在诉讼中不得涂改或者重新制作,而勘验笔录则是案件发生后在诉讼中制作的,若记载有漏误,可以重新勘验。

七、视听资料

(一)视听资料的概念:视听资料,就是利用录音、录像以及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来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大致有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电脑贮存资料等表现形式。

(二)视听资料的特点:第一,较大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第二,由于视听资料具有技术先进、体积小、重量轻等特点,易于收集、保管和使用;第三,视听资料具有物证所不具备的动态连续性;第四,视听资料具有各种言词证据所不具有的直感性。第五,视听资料容易被裁剪或伪造。

(三)视听资料与书证、物证的区别

书证是以书面文件记载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而视听资料的音响、图像、贮存资料等,并不单纯以文字和符号表达思想内容,而是独立地反映了案件的一部或全部的真实情况和法律事实,不仅静态地反映了待证事实,而且动态地说明了待证事实的真实情景,这一点迥异于书证。

物证是以自己的客观实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而视听资料是以音色、图像、贮存资料的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两者显然不同。

八、电子证据及其立法

(一)电子证据的概念和特点

电子证据,也叫计算机证据、数据电文证据、网络证据等,它是借助电子技术或者电子设备形成的、作为证据使用的、以电子形式存在的材料或其派生物。

电子证据的特点:第一,在保存方式上,电子证据需要借助一定的电子介质;第二,在传播方式上,电子证据可以无限地快速传播;第三,在感知方式上,电子证据必须借助电子设备,而且不能脱离特定的环境系统;第四,安全性高。

(二)电子证据的属性:

电子证据以前被列为视听资料的一部分,今后有望独立。

(三)关于电子证据的立法

1、国外电子证据的立法

2、我国电子证据的立法

一、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概念和特征

(一)概念

是指在民事诉讼活动中,有关证据收集、运用和判断的法律准则。

(二)特征

1、强制性。

2、指导性。

3、程序性。

二、证据规则的种类

(一)根据表现形式不同,分为成文法证据规则、判例法证据规则和习惯法证据规则。

(二)根据性质不同,分为实体性证据规则和程序性证据规则。

(三)根据调整的对象不同,分为证据能力规则和证明行为规则。

(四)根据在诉讼证明活动中的作用不同,分为取证规则、举证规则、质证规则和认证规则。

三、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意义

1、为民事证明活动提供具体的指导规范。

2、有助于规范司法审判活动。

3、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诉讼理念,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4、有助于审判方式改革。

四、我国证据规则

(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

(二)最佳证据规则。

(三)补强证据规则。

(四)庭前证据交换规则。

(五)公开查证规则。

(六)交叉询问规则。

一、证明的含义

是指法院和当事人依法运用一定的方式,证明当事人的主张是否成立的活动。

证据不能自动证明案件事实,诉讼的每一个阶段都都贯穿着证明活动。

二、证明的分类

(一)严格证明和自由证明

(二)证明和释明

(三)自向证明和他向证明

(四)实质证明和形式证明

一、证明对象概说

(一)证明对象:需要用证据加以证明的案件事实。

(二)确定证明对象的因素

1、法律规范所确定的要件事实;

2、当事人主张和争议的事实。

(三)确定证明对象的作用

1、可以明确当事人及其代理人收集证据的范围,促使其集中精力围绕证明对象进行证据准备;

2、可以确定当事人举证、申请法院调查证据以及进行质证的范围;

3、可以指引裁判者正确调查收集证据和审查核实证据。

二、证明对象的范围

(一)实体法事实

(二)程序法事实

(三)外国法、地方性法规和习惯

(四)经验法则

三、无需证明的事实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推定的事实(事实推定和法律推定)

(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七)自认的事实

一、证明责任概说

(一)证明责任与证明责任的分配 证明责任:指诉讼当事人通过提出证据证明自己主张的有利于自己的事实,避免因待证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而承担不利诉讼后果。证明责任的分配:法院在诉讼中按照一定规范或标准,将事实真伪不明时所要承担的不利后果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进行划分。

二、关于证明责任分配的主要学说

(一)待证事实分类说

消极事实说:待证事实分为消极事实和积极事实,主张积极事实的要负证明责任。外界事实说:待证事实分为外界事实和内界事实,主张外界事实的要负证明责任。

(二)法律要件分类说

法律事实

根据实体法的规定

法律要件事实

证明责任的分配 凡主张法律关系存在的当事人,应就该法律关系发生所须具备的要件负担证明责任;主张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的当事人,应就法律关系变更或消灭所须具备的要件负担证明责任。

(三)其他学说(危险领域说、盖然性说、损害归属说)

三、我国关于证明责任的立法规定

(一)我国证明责任的一般分配原则

理论依据:法律要件分类说,同时考虑了某些具体案件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性。“谁主张,谁举证”,即《民事诉讼法》第64条第1款: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2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

(二)我国证明责任分配的补充规则

1、证明责任分配的倒置 第一,因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引起的专利侵权诉讼,由制造同样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对其产品制造方法不同于专利方法承担举证责任;

第二,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由加害人就法律规定的免责事由及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第三,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对其无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第四,因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的侵权诉讼,由实施危险行为的人就其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承担举证责任;

第五,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2、推定

(1)法律推定(2)事实推定

3、司法者公平裁量

一、证明标准概说

证明标准是指证明待证事实存在或不存在要达到的证明程度。

二、两大法系国家民事诉讼证明标准简述

(一)英美法系国家“盖然性占优势”的证明标准

当某一事实主张被陪审团确信为在证据上具有占优势的盖然性,即存在的可能性要大于不存在的可能性时,或者说负有法定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就其主张的事实存在的可能性较其不存在更大时,那么,此项事实主张就被认定为真实。

(二)大陆法系国家“高度盖然性”的证明标准

高度盖然性是指证明虽然没有达到使法官对待证事实确信为绝对真实的程度,但已经相信存在极大可能或非常可能真实的程度

三、法律真实观念与我国民事诉讼证明标准 法律真实观与客观真实观

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63条:“人民法院应当以证据能够证明的案件事实为依据依法作出裁判”,明确了“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

四、证明标准在民事诉讼与刑事诉讼中的差异

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高度盖然性(盖然性占优势)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应当是达到一种确然的证明程度,一般要求为证明需达到一种使法官确信的状态或者能够排除一切合理怀疑

一、法院的举证指导义务

《民诉证据若干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

二、法院调查收集证据

(一)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方式

1、法院主动调查收集证据 《民事诉讼法》: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

《民诉证据若干规定》:只有在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时,法院才可以主动收集证据。其情形有:一是涉及可能有损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事实;二是涉及依职权追加当事人、中止诉讼、终结诉讼、回避等与实体争议无关的程序事项。在其他情形下,法院必须依当事人申请才能调查证据。

2、法院根据当事人申请调查收集证据

(1)申请的条件:申请调查收集的是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下列证据之一:

①申请调查收集的证据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并须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档案材料; ② 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

③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2)申请的方式: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应当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载明被调查人的姓名或者单位名称、住所地等基本情况、所要调查收集的证据的内容、需要由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原因及其要证明的事实。

(3)申请的时间: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七日。

(二)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程序

直接调查

委托调查

三、法院对证据的保全(一)证据保全的概念和条件

概念:指在证据有可能毁损、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对证据进行固定和保护的制度。

条件:

1、待保全的事实材料应当与案件所涉及的法律关系有关,即应当是能够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材料;

2、待保全的事实材料存在毁损、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可能性;

3、待保全的证据还没有提交到法院,或当事人无法将该证据提交法院;

4、证据保全主要由当事人申请,法院也可以主动采取保全措施;

5、法院可以要求当事人就证据保全申请提供担保。

(二)证据保全的程序规则:

1、证据保全的方法(证据规定第24条);

2、证据保全的效力;

3、证据保全的见证人。

(三)关于诉前证据保全

一、法院对证据的审核判断概述

审判人员围绕当事人主张的要件事实和当事人在庭审中争议的焦点问题,对证据材料进行审查核实、鉴别真伪,分析证据之间的关联以及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系,确定其真实性和证明力,从而正确认定案件事实

审核判断证据的原则: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二、审核判断证据的方法

(一)逐个审核判断证据 《民诉证据若干规定》:审判人员对单一证据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审核认定:(1)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2)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3)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4)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5)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

(二)综合审核判断证据

1、审核和判断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关联性;

2、审核判断各个证据之间的联系。

一、概念

普通程序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人民法院审理第一审民事案件通常所适用的程序,也是民事案件的当事人进行第一审民事诉讼通常所遵循的程序。

二、基本特征:

第一、完整性。

第二,适用的广泛性。

一、起诉

(一)起诉的概念和意义

起诉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其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民事争议时,请求人民法院通过审判方式予以司法保护的诉讼行为。

(二)起诉的条件、方式和内容

1、起诉的条件

(1)有适格的原告。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4)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2.起诉的方式

起诉方式以书面起诉为原则,以口头起诉为例外。

3、起诉状的内容

(1)原告、被告的身份事项、联系方式。

(2)诉讼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理由。

(3)证据和证据来源。

(4)受诉法院名称、起诉的日期,原告签名。

(三)被告的反诉

1、反诉的概念

是指在诉讼中,本诉的被告以本诉的原告为被告,向法院所提起的与本诉的诉讼标的或诉讼理由有牵连的独立的诉讼请求。

2、反诉的条件

(1)诉的一般条件。

(2)必须是本诉的被告对本诉的原告所提出的。

(3)必须向受理本诉的法院提出。

(4)必须与本诉的诉讼标的或诉讼理由有一定的牵连。

(5)应在法院受理本诉之后、判决之前提出。

二、人民法院对起诉的审查和受理

(一)对起诉的审查

1.审查起诉的内容和范围

(1)审查起诉的形式要件

(2)审查起诉的实质要件,即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的起诉必须具备的四个条件

2.审查起诉的期限

人民法院对起诉的审查期限为7日。

3.对几种不予受理的案件的处理

(1)属于行政受案范围的。

(2)达成仲裁协议的。

(3)其他机关处理的。

(4)不属本院受理的。

(5)已经生效的。

(6)依法在一定期限内不得起诉的。

(7)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判决\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

(二)立案受理

根据最高法院《民诉法适用意见》的规定,对几种特殊案件,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人民法院受理原告起诉后,产生以下法律后果:

1、受诉法院取得对该案的审判权。

2、确定了双方当事人的诉讼地位。

3、诉讼时效中断。

一、审前准备程序的概念和作用

(一)概念

也称审理前的准备,是指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至开庭审理之前为开庭审理所进行的一系列诉讼活动。

(二)作用

其一,审前准备程序使当事人了解对方掌握的证据和对案件事实的看法,为参加庭审作好充分准备,充分发挥当事人在庭审中的作用;

其二,人民法院通过审前准备程序,特别是争点整理和证据交换,对案件事实和争执的问题有了初步了解,更好地发挥庭审的功能,提高诉讼效率,保障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益价值的实现。

其三,促进当事人和解,提高诉讼效率。

二、审前准备程序的内容

(一)在法定期间内及时送达诉讼文书

(二)告知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合议庭的组成人员

(三)指定举证时限

(四)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

(五)审核诉讼材料,整理争点

(六)调查收集必要的证据

(七)追加当事人

一、开庭审理概说

(一)开庭审理的含义和意义

(二)开庭审理的任务、方式和地点

二、开庭审理的程序

(一)庭审准备

(二)法庭调查

1.当事人陈述;

2.出示证据和质证

(三)法庭辩论

(四)案件评议和宣告判决

三、法庭笔录

四、审结期限

三、撤诉

是指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到判决宣告前,原告撤回其起诉的行为。撤诉权是与起诉权相对应的一种诉讼权利,撤诉是当事人自由处分自己诉讼权利的一种体现。

(一)申请撤诉

1、撤诉的主体只能是原告;

2、要有申请撤诉的具体行为,即必须向人民法院明确提出撤诉的请求;

3、申请撤诉必须是原告的自愿行为;

4、申请撤诉的目的必须正当、合法;

5、原告的撤诉申请必须在受诉人民法院宣判前提出。

(二)按撤诉处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按撤诉处理:

1、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2、在法庭审理过程中,原告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3、原告为无诉讼行为能力人的,其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又不委托诉讼代理人到庭的。

4、原告未按规定预交案件受理费,经法院通知后仍不预交的,又没有申请免交或者缓交理由的。

四、缺席判决

缺席判决是相对于对席判决而言。它是指人民法院在一方当事人无故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情况下依法审理后所作出的判决。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缺席判决:

(一)被告经人民法院合法传票传唤,无正当事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二)被告反诉,原告经人民合法传票传唤,无正当事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三)无民事行为能力的被告的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又不委托诉讼代理人的;

(四)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原告撤诉的,原告经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

(五)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经法院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的。

五、延期审理

是指人民法院确定了案件的审理期日后或者在开庭审理过程中,由于出现了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况使开庭审理无法如期或继续进行,而将开庭审理期日推延的制度。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延期审理:

(一)必须到庭的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有正当理由没有到庭的。

(二)当事人临时提出回避申请的。

(三)需要通知新的证人到庭,调取新的证据,重新鉴定、勘验,或者需要补充调查的。

(四)其他应当延期的情形。

六、诉讼中止

(一)诉讼中止的概念

诉讼中止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因出现法定事由而使本案诉讼活动难以继续进行,受诉法院裁定暂时停止本案诉讼程序的制度。

(二)诉讼中止的原因

1、一方当事人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

2、一方当事人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

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

4、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拒的事由,不能参加诉讼的;

5、本案必须以另一案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另一案尚未审结的;

6、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

七、诉讼终结

(一)诉讼终结的概念诉讼终结是指在诉讼过程中,由于法定的原因使诉讼无法继续进行或进行下去没有意义,从而结束诉讼程序的一种法律制度。

(二)诉讼终结的原因

1、原告死亡,没有继承人,或者继承人放弃诉讼权利的。

2、被告死亡,没有遗产,也没有应当承担义务的人的。

3、离婚案件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4、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以及解除收养关系案件的一方当事人死亡的。

(三)诉讼终结裁定的效力 诉讼终结的原因出现时,人民法院应当作出终结诉讼的裁定。诉讼终结的裁定一经送达当事人,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既不得上诉,也不得申请复议。

诉讼终结的法律后果,一是人民法院不再对案件进行审理;二是当事人不能基于同一事实、同一理由就同一诉讼标的再行起诉。

一、民事判决的概念和特点

(一)概念

是指人民法院通过对民事案件的审理,根据查明和认定的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对案件的实体问题作出的权威性判定。

(二)特点:

1、民事判决由审判组织依法制作,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表现形式。

2、民事判决是用以确定案件的实体问题的法定形式。

3、民事判决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和当事人进行诉讼的结果。

4、民事判决具有权威性。

5、民事判决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二、民事判决的种类

根据其所解决争议的性质不同,民事判决可以分为诉讼案件的判决和非诉讼案件的判决。根据其所解决争议的方式不同,民事判决可以分为给付判决、确认判决和变更判决。

根据其所依据的审级和审判程序不同,民事判决可以分为一审判决、二审判决和再审判决。根据其是否生效,民事判决可以分为生效判决和未生效判决。

根据其是终结案件的全部还是一部,民事判决可以分为全部判决和部分判决。根据双方当事人是否都出庭,民事判决可以分为对席判决和缺席判决。根据其作出的先后时间,民事判决可以分为原判决和补充判决。

三、民事判决的内容和形式

(一)首部

1、标题和案号

2、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基本情况

3、案由

(二)正文

1、当事人主张的事实和权利请求

2、判决理由

3、判决主文

(三)尾部

四、民事判决的效力

(一)民事判决生效的时间

(二)生效民事判决产生的法律后果

1、拘束力。

2、确定力。

3、形成力。

4、执行力。

五、民事裁定的概念 民事裁定,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对所发生的程序上应当解决的事项作出的权威性判定。

判决与裁定的区别:

1、判决和裁定的作用不同;

2、判决和裁定的适用阶段不同;

3、判决和裁定的表现形式不同;

4、判决和裁定的上诉期间不同。

六、民事裁定的形式和内容

1、裁定既可以以书面形式作出,也可以以口头形式作出。

2、民事裁定书也由首部、正文、尾部组成。

七、民事裁定的适用范围

(一)不予受理

(二)管辖权异议

(三)驳回起诉

(四)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

(五)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

(六)中止或者终结诉讼

(七)补正判决书的笔误

(八)中止或者终结执行

(九)不予执行仲裁裁决或者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

(十)其他需要裁定解决的事项

八、民事裁定的效力

裁定生效后也在法律上产生拘束力,约束法院和当事人;有的裁定如先予执行等还具有执行力。

裁定的效力表现在:

第一,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必须依裁定办事,不得再对同一事项提出相同要求。第二,人民法院未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改变生效裁定的内容。第三,有些裁定对社会有关部门和人员也具有拘束力。

九、民事决定的概念

是指人民法院对民事诉讼中的特殊事项依法作出的权威性判定。

十、民事决定的适用范围

(一)决定回避。

(二)决定对妨害民事诉讼的行为采取强制措施。

(三)决定诉讼费用的减、免、缓。

(四)决定顺延期限。

(五)决定再审。

(六)决定暂缓执行。

(七)其他需要人民法院作出决定的事项。

十一、民事决定的效力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一)简易程序的概念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简易程序,是指基层人民法院和它的派出法庭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民事案件所适用的审判程序。简易程序不同于普通程序 简易程序不同于简易化程序 简易程序不同于特别程序

(二)简易程序的意义

1、有利于实现两便原则

2、有利于迅速及时地解决简单民事纠纷

3、有利于司法资源的合理配置

4、有利于民事诉讼机制的良性运行

二、简易程序的法理基础

(一)实现诉讼经济和诉讼效率

(二)实现司法大众化

(三)民事纠纷的程序设置与案件类型相适应

(四)保障当事人的民事程序选择权

三、关于小额诉讼程序

小额诉讼程序的基本特征:赋予当事人程序选择权;起诉状、答辩状可以格式化或者口头方式进行;法官可以为非职业的;不进行证据开示;不适用严格的诉讼程序;无法庭记录;审理可以在晚间或假日进行;判决不必说明理由;一般不需要代理律师;诉讼费用低廉;严格限制上诉等。

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没有规定小额诉讼程序。

四、适用简易程序的法院

基层人民法院及其派出的法庭

五、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

(一)确定简易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的标准

从各国立法看,适用简易程序的案件的标准主要有以下三种:数额式、概括式和列举式

(二)我国对简易程序适用的案件范围的规定

《民事诉讼法》第142条采用“概括式”规定:简易程序只适用于审理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的简单的民事案件。

《简易程序若干规定》第1条排除性列举:

1、起诉时被告下落不明的案件;

2、发回重审的案件;

3、共同诉讼中一方或者双方当事人人数众多的案件;

4、法律规定应当适用特别程序、审判监督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和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的案件;

5、人民法院认为不宜适用简易程序进行审理的案件。

六、简易程序的特点

(一)起诉方式简便

(二)受理案件的程序简便

(三)传唤当事人和通知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方式简便

(四)实行独任制审判

(五)开庭审理的程序简便

(六)举证期限和审结案件的期限较短

七、简易程序中的送达

(一)诉讼文书的送达

1、诉答阶段须明确送达地址。

2、无法通知被告应诉时的处理。

3、被告到庭后拒绝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和联系方式时的处理。

4、诉讼文书未能被当事人实际接收时的处理。

5、拒绝签收诉讼文书时的处理。

(二)裁判文书的送达

1、当庭宣判的案件裁判文书的领取

2、裁判文书的邮寄送达

3、按撤诉处理或者缺席判决的送达

4、定期宣判的案件送达之日的确定

八、简易程序中的调解

(一)应当先行调解的简易案件(1)婚姻家庭纠纷和继承纠纷;(2)劳务合同纠纷;

(3)交通事故和工伤事故引起的权利义务关系较为 明确的损害赔偿纠纷;

(4)宅基地和相邻关系纠纷;(5)合伙协议纠纷;

(6)诉讼标的额较小的纠纷。

(二)调解协议和调解书的效力

(三)调解书的领取与发送

(四)调解书的补正

(二)调解协议和调解书的效力

(三)调解书的领取与发送

(四)调解书的补正

九、程序转换(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

(一)法律规定:《若干规定》第3条

(二)程序转换的条件

1、当事人就适用简易程序提出异议,人民法院认为异议成立。提出异议的主体、时间、形式、内容、接受异议的主体。

2、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发现不宜适用简易程序的。

(三)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后的审限计算

审理期限自人民法院立案的次日起开始计算,包括简易程序审理所花的时间。

一、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上无系统规定

(二)“繁简分流”缺乏统一规定

(三)简易程序和普通程序的界限不清

(四)简易程序适用范围太小

二、改革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简易程序的建议

(一)增设简易程序的专门机构和人员

(二)进一步简化诉讼程序

(三)减少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的诉讼收费

(四)简易程序与相关民事诉讼程序的进一步分化

(五)我国简易程序适用范围的扩大 传统民事诉讼制度的三大弊端:

诉讼费用昂贵 诉讼拖延

诉讼程序复杂化

——(英国法官)沃尔夫:《接近正义》

附:不予受理、驳回起诉与驳回诉讼请求比较

在审查起诉阶段,如果人民法院发现当事人的起诉不符合起诉条件即应当裁定不予受理。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在对争议案件进行审理过程中,如果发现该案件不符合起诉条件,则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如果发现虽然符合起诉条件,但是原告丧失实体胜诉权,则应判决驳回诉讼请求。不予受理与驳回起诉的比较

相同点:第一,适用的法律文书相同,即都适用裁定。第二,当事人的权利相同。对于该裁定而言,当事人都可以上诉,还可以申请再审;对于该争议案件,当事人都可以再起诉。第三,适用的条件相同,即都适用于不符合受理条件的情形。

不同点:第一,适用的诉讼阶段不同。不予受理适用于审查起诉阶段,而驳回起诉适用于受理案件以后。第二,适用的组织不同。不予受理的裁定由立案庭作出,而驳回起诉裁定则由审判组织作出。

驳回起诉与驳回诉讼请求的比较

相同点:第一,当事人对所作出文书的权利相同。即驳回起诉与驳回诉讼请求的法律文书作出后,当事人都可以上诉,还可以申请再审。第二,对当事人的后果相同。不论人民法院从程序上驳回起诉,还是从实体上驳回诉讼请求,都意味着当事人提起诉讼的目的没有实现。第三,适用的诉讼阶段与组织相同。即都是由审判组织于受理案件后作出。

不同点:第一,当事人对该争议案件的权利不同。驳回起诉后,当事人就同一争议案件可以再次起诉;而驳回诉讼请求后,当事人就同一争议案件不得再次起诉。第二,适用的文书不同。驳回起诉解决的是程序问题,用裁定,即通常所说的裁驳;而驳回诉讼请求解决的是实体问题,应当适用判决,即通常所说的判驳。第三,适用的条件不同。驳回起诉适用于不符合起诉条件的情形,而驳回诉讼请求则适用于丧失实体胜诉权的情形,如超过一般诉讼时效提起诉讼,没有足够胜诉的证据等。

一、第二审程序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审程序也称上诉审程序,是指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尚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依法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撤销或变更原判决或裁定,上一级人民法院据此对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所适用的诉讼程序。

意义:首先,对于当事人而言,二审程序为当事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更为充分的手段。其次,对于人民法院而言,二审程序的设立,为上一级人民法院提供了监督和指导下一级人民法院工作的手段,从而有助于纠正错误的裁判和从整体上提高人民法院审判工作的质量。

二、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的关系

两者的联系:

1、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解决的实体法律关系或者诉讼标的是相同的2、第二审程序与第一审程序存在时间上的前后相继关系

3、从审理范围来看,第一审程序是第二审程序的基础,第二审程序是第一审程序的终结

两者的区别:

1、适用的法院与审级不同

2、程序发生的原因与启动程序的主体不同

3、程序的目的与任务不同

4、审理的对象与内部结构不同

5、审理的方式与审结期限不同

6、裁判生效的时间与条件不同

一、上诉的提起

上诉是指是当事人不服第一审人民法院的裁判,向上一级人民法院请求对案件继续审理,并对第一审人民法院裁判作出评价,从而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

上诉与起诉的区别:

1、提起的原因不同;

2、提起的目的不同;

3、提起的时间不同;

4、提起的形式不同;

5、受理的法院不同。

(二)提起上诉的条件

1、上诉必须针对依法可以上诉的裁判提出

2、上诉必须有合格的上诉人与被上诉人

3、上诉必须在法定期间内提出

4、上诉必须递交上诉状(书面形式)

(三)提起上诉的程序

原则上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状,法律也不禁止当事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

当事人只能向原审人民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不得越级上诉。

当事人向原审人民法院递交上诉状时,应当预交上诉费,双方当事人都提起上诉的,各方当事人应当分别预交上诉费。

二、对上诉的审查和受理

(一)对上诉的审查

审查的内容是上诉人的上诉是否符合四个条件。

(二)对上诉的处理

认为上诉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决定立案审理;

认为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裁定不予受理,已经受理的,应当裁定驳回上诉。

三、上诉的撤回

在第二审法院审理上诉案件过程中,如果上诉人不愿继续进行诉讼,或者愿意接受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可以申请撤回上诉。

上诉人撤回上诉,应当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申请,该申请既可以用书面的方式,也可以用口头的方式,口头申请撤回上诉的,应当记入笔录。

第二审人民法院经审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作出不准撤回上诉的裁定:

1、第一审人民法院的判决确有错误的;

2、双方当事人串通损害国家、集体、社会公共利益或者其他人的合法权益的。第二审人民法院一旦作出准许撤回上诉的裁定,立即产生以下法律效力:

1、第二审程序终结;

2、当事人不得再行上诉;

3、原审裁判生效。

各方当事人均为上诉人时,一方当事人申请撤回上诉,另一方当事人不同意撤回上诉的,第二审程序就不能终结。

一、上诉案件的审理范围

世界各国的民事诉讼立法关于上诉案件的审理范围有三种不同的模式:复审模式、事后审模式和续审模式。我国规定:

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对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即民事上诉案件的审理范围受上诉人上诉请求范围的限制(属于续审模式)。

第二审人民法院对上诉人上诉请求的有关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审查时,如果发现在上诉请求以外原判确有错误的,也应当予以纠正。第一审裁判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即使上诉人没有提出上诉请求,第二审人民法院也应当予以纠正。

二、上诉案件的审理方式

(一)开庭审理

(二)迳行裁判

1、迳行裁判必须组成合议庭。

2、迳行裁判不同于书面审理。

3、迳行裁判的适用范围受到严格限制。

三、上诉案件的审理地点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可以在本院进行,也可以到案件发生地或者原审人民法院所在地进行。

四、上诉案件的证据问题

(一)上诉案件中“新的证据”的认定 《民事诉讼法》第125条:“当事人在法庭上可以提出新的证据。”

根据最高法院《民诉证据若干规定》第41条的规定,这里的“新的证据”包括:

(一)一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无法在举证期限内提供,经人民法院准许,在延长的期限内仍无法提供的证据。

(二)二审程序中的新的证据,包括:一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当事人在一审举证期限届满前申请人民法院调查取证未获准许,二审法院经审查认为应当准许并依当事人申请调取的证据。

当事人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供的证据不是“新的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二)上诉审的举证期限 上诉案件的举证期限是提出“新的证据”的举证期限。上诉案件举证期限仅对“新的证据”具有约束力。

当事人在二审程序中提供“新的证据”的,应当在二审开庭前或者开庭审理时提出;二审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应当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

五、上诉案件的调解

(一)上诉案件调解的范围

上诉案件调解的范围不受上诉请求范围的限制,也不受第一审诉讼请求范围的限制。上诉案件的调解也不受第一审裁判是否正确的影响。在下列三种情况下,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自愿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发回重审:第一,对当事人在第一审程序中已经提出的诉讼请求,原审人民法院未作审理、判决的;第二,必须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在一审中未参加诉讼的;第三,一审判决不准离婚的案件,上诉后,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应当判决离婚的。

(二)上诉案件的调解书

第二审人民法院审理上诉案件,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调解书送达后,原审人民法院的判决即视为撤销。

六、上诉案件的审结期限 审理对民事判决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三个月;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经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三个月。

审理对民事裁定的上诉案件,审理期限为三十日。

一、对一审判决不服的上诉案件的裁判 民诉法的规定(第153条)

(一)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二)依法改判

依法改判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应当依法改判。经过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适用法律错误的,应当作出改正原判决的判决。二是可以依法改判。经过审理,第二审人民法院认为原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者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的,可以在查清事实后依法改判。

(三)裁定撤销原判,发回重审

1、应当发回重审

2、可以发回重审

二、对一审裁定不服的上诉案件的裁判

(一)维持原裁定的裁定

(二)撤销原裁定的裁定

三、上诉审裁判需要处理的几种特殊情况

(一)对不应当由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的处理 人民法院依照第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认为依法不应当由人民法院受理的,可以由第二审人民法院直接裁定撤销原判,驳回起诉,而不需要发回重审。

(二)二审中当事人的诉讼承担 在第二审程序中,作为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分立或合并的,应当由分立或者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受原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直接将分立或者合并后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列为当事人,而没有必要将案件发回重审。

(三)对二审程序中当事人和解的处理 两种处理方式:

1、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后,请求人民法院根据和解协议的内容制作调解书的,第二审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当事人的和解协议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不损害国家、集体、社会的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的,应当制作调解书。

2、当事人达成和解协议后申请撤诉的,经审查符合撤诉条件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准许。二审程序的改革建议:确立第二审裁判的两项原则: 更大利益变更禁止 不利益变更禁止

一、再审和再审程序的概念 再审,是指人民法院对裁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案件再一次进行审理并重新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

再审程序,是指为了纠正生效裁判中的错误而对案件再次进行审理与作出裁判的诉讼程序。

再审程序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关系 谭兵:再审程序即审判监督程序 江伟:是先后有序的两种不同程序

杨荣新:审判监督程序是再审程序的一部分

二、再审程序的功能和特征

(一)再审程序的功能

1、纠错功能

2、救济功能

3、监督与保障功能

(二)再审程序的特征

1、它是审级制度结构之外的救济程序。

2、法院裁判已经发生法律效力并存在严重错误,程序才能启动。

3、启动程序的主体不限于当事人。(一、二审程序只有当事人才能启动)

4、再审案件没有专门的独立的审判程序。

一、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概念

二、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条件

(一)认为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有错误

(二)具有法定的申请事由

以判决和裁定方式结案的案件申请再审的法定事由

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申请再审的法定事由

(三)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一般为两年内,特殊情况下,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

(四)必须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上一级人民法院)

(五)不属于不得申请再审的案件

三、当事人申请再审的程序

(一)申请再审的形式与要求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的再审申请书,并附生效的法律文书。

当事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79条第1款第1项的规定,即“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为事由申请再审的,应当在申请再审时提出新的证据。“新的证据”,是指原审庭审结束后新发现的证据。(《证据若干规定》第44条)

(二)对再审申请的审查与处理

当事人申请再审并不必然引起再审程序。人民法院在收到当事人的申诉状后,应当进行审查。经过审查认为符合再审条件的,裁定中止原判决、裁定、调解书的执行,另行组成合议庭对案件进行审理。经审查,认为当事人的申请不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裁定驳回其申请。

一、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概念及适用条件 人民法院决定再审,是指人民法院发现本院或者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确有错误,根据法律规定,决定对案件进行再次审理的诉讼行为。

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适用条件(《民事诉讼法》第177条)

1、案件的性质必须是诉讼案件;

2、案件的判决或者裁定必须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3、已经生效的判决或者裁定必须确有错误;

4、必须由法定的主体提起或者决定。

二、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方式

(一)本法院决定再审

(二)最高人民法院提审或者指令再审

(三)上级人民法院提审或者指令再审

三、人民法院决定再审的程序

(一)作出再审的决定或者提审、指令再审的裁定

(二)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

(三)进行再审

一、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概念及适用条件

人民检察院抗诉,是指人民检察院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依照法定程序要求人民法院对案件进行再次审理的诉讼行为,也称民事抗诉。人民检察院抗诉的适用条件(《民事诉讼法》第185条): 案件存在民事权益争议;

判决、裁定已经发生法律效力; 具备法定的事由;

由有权的人民检察院提出。

二、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法定事由(民事诉讼法第185条):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

(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

(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

(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

三、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情形

(一)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抗诉

(二)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抗诉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不能对同级人民法院生效的民事判决、裁定提出抗诉。如发现具有法定应当提出抗诉的情形的,应当提请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四、人民检察院抗诉的程序

(一)立案审查(发现裁判错误的途径)

(二)决定提出抗诉

(三)制作抗诉书

(四)派员出席法庭

五、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效力

对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民事案件,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再审。

对于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依法再审后维持原判决、裁定的,人民检察院不得就该案再次提出抗诉。

一、再审适用的程序

(一)适用原审程序

原审程序可能是一审,也可能是二审

(二)适用第二审程序 最高人民法院、上级人民法院提审或者最高人民法院指令原审人民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应当依第二审程序进行再审

二、再审的进行

裁定中止原判决或者调解书的执行 另行组成合议庭

分别适用第一、二审程序进行审理

三、再审案件的裁判

维持原判决、裁定的判决、裁定。变更原判决、裁定的判决、裁定。

撤销原一、二审判决,驳回起诉的裁定。

撤销原一、二审判决,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的裁定。

四、再审案件的调解

人民法院对再审案件进行审理,可以依法进行调解,达成调解协议的,调解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后,原判决、裁定即视为撤销。

对以判决和裁定方式结案的案件申请再审的法定事由: 第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第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第三,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第四,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第五,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对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申请再审的法定事由: 第一,有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的;

第二,有证据证明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规定的。对于下列案件,当事人不得申请再审:

1、判决解除婚姻关系的案件

2、按照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业法人破产还债程序审理的案件

3、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审理后维持原判的案件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的《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第33条的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1)原判决、裁定所认定事实没有证据或者没有足够证据支持;(2)原判决、裁定对有足够证据支持的事实不予认定;

(3)原判决、裁定采信了伪证并作为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的;

(4)原审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主要证据,人民法院应予调查取证而未进行调查取证,影响原判决、裁定正确认定事实的;

(5)原审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互相矛盾,人民法院应予调查取证而未进行调查取证,影响原判决、裁定正确认定事实的;

(6)原判决、裁定所采信的鉴定结论的鉴定程序违法或者鉴定人不具备鉴定资格;(7)原审法院应当进行鉴定或者勘验而未鉴定、勘验;(8)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其他情形。《人民检察院民事行政抗诉案件办案规则》第34条规定,“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包括:

(1)原判决、裁定错误认定法律关系性质;(2)原判决、裁定错误认定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3)原判决、裁定确定权利归属、责任承担或者责任划分发生错误;(4)原判决遗漏诉讼请求或者超出原告诉讼请求范围判令被告承担责任;

(5)原判决、裁定对未超过诉讼时效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或者对超过诉讼时效的诉讼请求予以支持等情形;

(6)适用法律错误的其他情形。

一、特别程序的概念

特别程序,是指与通常诉讼程序相对应的、人民法院审理某些非民事权益争议案件所适用的特殊审判程序。

二、特别程序的适用范围

(一)选民资格案件

(二)宣告公民失踪和宣告公民死亡案件

(三)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

(四)认定财产无主案件

(五)宣告婚姻无效案件

(六)指定和撤销监护案件

三、特别程序的特点

(一)由几类不同类型案件的审理程序构成

(二)只确认某种法律事实或者某种权利的实际状况

(三)没有利害关系相冲突的双方当事人

(四)审判组织特别

(五)实行一审终审

(六)审结期限较短

(七)不适用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进行再审

(八)免交案件受理费

一、选民资格案件的概念

选民资格案件,是指公民对选举委员会公布的选民资格名单有不同意见,向选举委员会申诉后,对选举委员会就其申诉所作的决定仍然不服,而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案件。

二、选民资格案件审理程序的特点

(一)选民资格案件的审理程序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诉讼程序。

(二)选民资格案件的审理程序以公民对选民名单的申诉为前置程序。

(三)选民资格案件的审理程序仅解决选民资格问题。

(四)选民资格案件的起诉与裁判均有时间限制。

三、审理选民资格案件的程序规定

(一)选民资格案件的管辖由选区所在地基层人民法院管辖

(二)选民资格案件的起诉人不服选举委员会对选民资格的申诉所作的处理决定的公民

(三)选民资格案件的诉讼参加人

(四)选民资格案件的审判组织必须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五)选民资格案件的裁判

一、宣告公民失踪案件的审理程序

(一)宣告公民失踪案件的概念公民离开其最后居住地不知去向、下落不明,经过法律规定的期限仍无音讯,人民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申请,判决宣告该公民失踪,并为其指定财产代管人的案件,称为宣告失踪案件。

(二)宣告公民失踪的条件

1、存在宣告公民失踪的法律事实。

2、有利害关系人提出申请。

3、申请采取书面形式提出。

4、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对案件有管辖权。

(三)宣告公民失踪案件的审理 申请与受理

发出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 作出判决

指定失踪人的财产代管人

(四)宣告公民失踪的法律后果

(五)被宣告失踪的公民重新出现的处理

二、宣告公民死亡案件的审理程序

(一)宣告公民死亡案件的概念

(二)宣告公民死亡的条件 必须存在公民下落不明的事实 公民下落不明必须达到法定期限 有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申请

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对案件有管辖权。

(三)宣告公民死亡案件的审理 申请和受理

发出寻找下落不明人的公告 判决

(四)宣告公民死亡的法律后果

(五)被宣告死亡的公民重新出现的处理

一、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概念

二、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案件的审理

(一)申请与受理

利害关系人的申请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具有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法定事由 由利害关系人提出书面申请

受申请人民法院对案件有管辖权(被认定人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基层人民法院)

(二)进行鉴定

(三)进行审理

(四)作出判决

三、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判决的撤销

一、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的概念

二、申请认定财产无主的条件 申请认定的财产必须是有形财产

财产确实失去了所有人或者所有人不明,权利归属长期无法确定 财产没有所有人或者所有人不明的持续状态已满法定期间 必须有申请人提出书面申请 必须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申请

三、认定财产无主案件的审理

(一)申请和受理

(二)公告

四、认定财产无主判决的撤销

一、督促程序的概念

督促程序,是指人民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以支付令的方式,催促债务人在法定期间内向债权人履行给付金钱和有价证券义务,如果债务人在法定期间内未履行义务又不提出书面异议,债权人可以根据支付令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程序。

二、督促程序的特点

(一)督促程序的非讼性

(二)督促程序适用范围的特定性

(三)督促程序的可选择性

(四)督促程序审理的简捷性

(五)支付令生效的附条件性

一、支付令的申请

(一)申请支付令的条件

债权人请求给付的标的物仅限于金钱或者汇票、本票、支票以及股票、债券、国库券和可转让的存款单等有价证券。债权已经到期且数额确定。

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没有其他债务纠纷,也称债权人没有对待给付义务。支付令能够送达债务人。

(二)申请支付令的方式

应当提交申请书,并附有债权文书。

(三)案件管辖

债务人住所地的基层人民法院

二、法院对支付令申请的受理 债权人提出支付令申请后,人民法院应当对债权人的申请进行审查。只限于程序方面的内容,故称为形式审查。

一、人民法院对支付令申请的审查

审查内容:债权债务关系是否明确、债权债务关系是否合法、债权人提出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和证据。

二、人民法院对支付令申请的处理

(一)驳回支付令申请

(二)发出支付令

支付令的制作

支付令的效力:

第一,债务人应当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清偿债务,或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

第二,债务人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15日内,既不提出异议又不清偿债务的,支付令发生强制执行效力,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一、债务人异议

债务人异议,是指债务人向签发支付令的人民法院提出不同意支付令确定的给付义务的法律行为。

(一)债务人异议成立的条件 异议必须由债务人提出; 异议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 异议必须以书面方式提出;

异议必须针对债权人的请求,即债务关系本身提出。

(二)债务人异议成立的法律后果:一是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督促程序;二是支付令自行失效,债权人可以起诉。

(三)关于债务人异议的撤回

二、督促程序的终结

1人民法院受理债权人提出的支付令申请后,经审查,申请不成立的,应当裁定予以驳回,终结督促程序;

2人民法院在发出支付令前,债权人撤回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终结督促程序;

3债务人在法定期间对支付令提出书面异议,支付令自行失效,人民法院应当终结督促程序;

4债务人在收到人民法院发出的支付令后,在法定的期间履行了债务,督促程序自然终结;

5人民法院受理支付令申请后,债权人就同一债权关系又提起诉讼,或者人民法院发出支付令之日起30日内无法送达债务人的,应当裁定终结督促程序;

6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支付令,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撤销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后,裁定撤销支付令,驳回债权人的申请,终结督促程序。

一、公示催告程序的概念和功能

(一)概念

是指人民法院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以公示的方法,告知并催促不明确的利害关系人在一定期限内申报权利,到期无人申报权利的,则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依法作出除权判决的程序。

(二)功能

1、维护失票人的合法权益

2、对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进行救济

3、确保票据流通的安全

二、公示催告程序的特征

(一)程序的非讼性

1、公示催告程序并不解决当事人之间的民事权益纠纷,而只是确认一定的法律事实,并由权利人根据确认的事实主张权利。

(二)适用范围的特定性

公示催告程序仅适用于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的案件以及法律规定可以申请公示催告的其他事项。包括汇票、本票、支票、记名股票和提单等。

(三)程序制度的独特性

1、公示催告程序由公示催告和除权判决两个阶段构成。

2、公示催告程序的两个阶段均由申请人申请启动。

3、公示催告程序的两个阶段可以由两个不同的审判组织进行审理。

4、公示催告程序主要适用书面审查和公告的方式进行审理。

(四)程序的简捷性

1、无须法庭辩论,仅作书面审查。

2、一审终审,不得上诉。

一、公示催告的申请

(一)申请公示催告的主体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公示催告程序的申请主体即申请人必须是按照规定可以背书转让的票据持有人或法律规定可以申请公示催告的其他事项的拥有人。

(二)申请公示催告的事项

申请人申请公示催告的事项,必须属于公示催告程序的适用范围。

(三)申请公示催告的原因

申请人申请公示催告的事由只能是票据被盗、遗失或者灭失。

(四)案件管辖

从级别管辖来看,公示催告案件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从地域管辖来看,公示催告案件由票据支付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五)申请公示催告的方式

申请公示催告应当采取书面方式

二、对公示催告申请的审查与受理

经审查,认为申请人的公示催告申请符合法定的条件和程序,即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立即通知受理,并同时通知付款人停止支付;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在7日内裁定驳回申请。

三、发出停止支付通知和权利申报公告

人民法院决定受理公示催告申请后,应同时通知付款人停止支付。

人民法院受理申请人的公示催告申请后,应当在3日内发出公告,催促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这就是公示催告公告。

四、申报权利

(一)申报权利的主体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必须与票据存在利害关系

2、必须是持票人

(二)申报权利的地点与期间

利害关系人应当向发出公示催告公告的人民法院申报权利。

利害关系人可以在公示催告期间以及公示催告期间届满后、除权判决作出前申报权利。

(三)申报权利的形式与内容

应当采取书面形式,当写明申报权利请求、理由和事实等事项,并应当向人民法院出示票据正本或者法律规定的证据。

(四)申报权利的法律后果

一是驳回申报;

二是终结公示催告程序。

第三节

除权判决

一、除权判决

公示催告期间届满后,无利害关系人申报权利,或者申报被依法驳回的,人民法院应根据申请人的申请,作出宣告票据无效的判决,这种判决称为除权判决。

(一)除权判决的申请

申请除权判决,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第一,申请人必须在法定期间内提出申请,即必须在申报权利期间届满的次日起1个月内提出申请;

第二,在公示催告期间无人申报权利,或者申报被依法驳回;

第三,申请人必须向原受理公示催告申请的人民法院提出。

(二)除权判决的作出与公告

合议庭经审查和评议,确信除申请人外没有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应当作出判决,宣告票据无效。

(三)除权判决的效力

1、票据失去效力

2、失票人恢复权利

3、公示催告程序终结

二、对利害关系人权利的救济

没有申报权利的利害关系人不服人民法院宣告票据无效的除权判决,在法定期间内,可以向作出除权判决的人民法院另行起诉。

利害关系人另行起诉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

第一,利害关系人在判决前没有向人民法院申报权利。

第二,利害关系人没有申报权利有正当理由。

第三,利害关系人必须在知道或者应该知道判决公告之日起1年内另行起诉。

第四,利害关系人必须向作出除权判决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利害关系人只能以公示催告申请人为被告另行起诉。

一、执行及执行制度

(一)执行的概念

是指人民法院依据申请人提交的或审判组织移送的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或调解书,以及其他机构制作的、具有民事执行效力的法律文书,行使司法执行权,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强制义务人履行法定义务,实现上述法律文书内容的活动。

(二)特点:

一是执行主体的特定性;

二是执行依据的有效性;

三是执行手段的强制性;

四是执行过程的法定性。

(二)执行程序和审判程序的关系

联系:它们都是民事诉讼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民事诉讼而言,审判程序是执行程序的前提和基础,执行程序是审判程序的继续和保障。

区别:

1、程序设立的基础不同;

2、功能和目的不同;

3、诉讼阶段不同。

(三)执行程序设立的作用

维护人民法院的裁判和法律的尊严。

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以实现,彻底地解决当事人之间的纠纷。法制宣传和一般预防的作用。第二节

执行的基本原则

二、执行的原则

(一)执行必须以生效法律文书为依据

(二)强制与说服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三)保护双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原则

(四)执行标的有限原则

(五)人民法院执行和协助执行相结合原则

一、执行根据

(一)执行根据的构成要件

1、形式要件。1)须为公文书。

2)必须指明债权人和债务人。

3)须表明应执行的事项。

2、实质要件。1)执行根据须有给付内容。

2)给付的内容应合法。

3)给付内容须具体明确。

(二)执行根据的种类

1、人民法院制作的法律文书

1)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书

2)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定书

3)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支付令

2、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执行的其他法律文书

1)仲裁裁决书

2)公证债权文书

3)行政机关制作的依法由法院执行的行政处理决定书

二、执行管辖

执行管辖是解决生效法律文书由哪个人民法院执行的问题,而诉讼管辖是解决民事争议案件由哪个法院裁判的问题。执行管辖种类包括:级别管辖、普通管辖、共同管辖、移送管辖和指定管辖。一般来说,执行案件由第一审法院管辖,也包括债务人的住所地、被执行的财产所在地。

三、执行的主体和客体

(一)执行主体

1、人民法院的执行机构及组成人员

2、执行当事人

3、执行参与人

(二)执行客体

执行客体又称为执行对象。包括被申请执行人的财物和行为,但出于公共安全、社会公益、债务人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需要,有些财产和无形资产不得采取执行措施;另外,执行不包括义务人的人身。

第一节

执行程序的进行

一、执行开始

(一)执行案件的管辖法院

人民法院制作的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以及具有财产给付内容的刑事判决、裁定,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

发生法律效力的支付令,由制作支付令的人民法院执行。仲裁机关制作的发生法律效力的仲裁裁决书和调解书,以及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由被执行人的住所地或财产所在地人民法院执行。

在国内仲裁过程中,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经仲裁机构提交人民法院的,由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被申请保全的财产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裁定并执行;申请证据保全的,由证据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裁定并执行。在涉外仲裁过程中,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经仲裁机构提交人民法院的,由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被申请保全的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并执行;申请证据保全的,由证据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并执行。

二、执行开始的方式

(一)申请执行

当事人申请执行应具备以下条件: 申请或移送执行的法律文书已经生效; 申请执行人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权利人或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 申请执行人在法定期限内提出申请;

申请执行的法律文书有给付内容,且执行标的和被执行人明确; 义务人在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期限内未履行义务; 属于受申请执行的人民法院管辖。

(二)移送执行(具有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内容的法律文书;民事制裁决定书;刑事附带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

(三)对执行申请和移送执行书的审查

(四)强制执行

三、不予执行的情况

(一)不予执行国内仲裁裁决的情形。

(二)对涉外仲裁裁决不予执行。

(三)不予执行公证债权文书的情形。

(四)对外国法院的判决、裁定的不予执行。

四、委托执行

是指受理执行案件的法院对于被执行人或者被执行财产在外地的案件,委托当地法院代位执行的一种制度。

五、代位执行

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但对本案以外的第三人享有到期债权的,人民法院可以依申请执行人的申请,通知该第三人向申请执行人履行债务,该第三人对债务没有异议但在通知指定的期限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执行措施迫使其履行义务。

六、协助执行

是指受理案件的法院通知有关单位、个人或者请求有关法院协助执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内容的一种法律制度。包括:法院之间的协助执行、有关单位的协助执行和公民个人的协助执行。

七、执行担保

是指在执行过程中,被执行人履行义务有困难时,通过向法院提供担保的方式,在经申请执行人同意后,由法院决定暂缓执行的制度。

八、执行承担

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出现特殊情况,法院裁定由其他公民、法人或者组织作为被执行人的制度。

九、执行和解

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当事人双方就如何履行义务,在自愿协商、互谅互让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协议,经人民法院批准,从而结束执行程序的一种制度。执行和解的效力是:(1)法院应当裁定中止执行,从而暂停执行程序;(2)一方不履行,法院可以依申请恢复执行,已履行部分仍然有效;(3)和解协议履行完毕,法院终结执行。

十、执行中止

是指在执行过程中,因为发生了特殊情况而暂时中止执行程序,等特殊情况消失后再恢复执行程序的制度。

十一、执行终结

是指在执行过程中,由于出现某些特殊情况,使执行程序无法继续进行,或者继续进行已无意义,从而由法院裁定结束执行程序的制度。

十二、执行结案的方式有:(1)全部执行完毕;(2)裁定终结执行;(3)裁定不予执行;(4)达成和解协议并执行完毕。第二节

执行救济

执行救济,是指执行当事人或者案外人因为执行机构的执行行为而受到损害时,法律予以救济的制度。包括:执行异议和执行回转。

一、执行异议

(一)概念

是指在执行程序中,除了执行当事人和参与人以外的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的实体权利请求。

(二)条件

提出执行异议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有权提出执行异议的主体只能是案外人,即没有参加诉讼的人。(2)必须是案外人对本案的执行标的主张部分或全部实体权利。(3)执行异议必须在执行工作结束之前提出。

(三)效力

异议理由不成立的,予以驳回;理由成立的,由院长批准中止执行。

二、执行回转

(一)概念

指在执行程序结束后,原据在执行的法律文书经过法定程序被撤销,以至于取得财产的一方当事人丧失了取得财产的合法依据,人民法院重新采取执行措施,将已经执行的财产退还给原被执行人,恢复到执行程序开始前的状态的情形。

应当作出执行回转的裁定,责令原申请执行人返还已取得的财产及其孳息。拒不返还的,强制执行。执行回转应重新立案,适用执行程序的有关规定。执行回转时,已执行的标的物系特定物的,应当退还原物。不能退还原物的,可以折价抵偿。

(二)原因

1、人民法院制作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在执行完毕后,依审判监督程序被撤销。

2、人民法院制作的先予执行的裁定,在执行完毕后,被本院的生效裁判或上级人民法院的终审裁判所撤销的,因先予执行而取得财物的一方应当返还。

3、其他机关制作的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在执行完毕后,被制作机关或其上级机关依法撤销的。

(三)条件

1、必须是原法律文书已经被依法撤销,作出了新的法律文书。

2、必须是原生效法律文书已经由人民法院按照执行程序执行完毕,执行程序已经终结。

3、必须是新的法律文书中明确否定了已经获得财产的人取得财产的依据,并且拒不返还所得财产的。

第三节

执行措施

一、执行措施

(一)执行措施的概念

执行措施是指人民法院的执行组织,依法采取的强制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的手段和方法。

(二)特点

1、强制性。

2、法定性。

3、多样性。

(三)执行措施的种类

1、查询、冻结、划拨被执行人的存款

2、扣留、提取被执行人应当履行义务部分的收入

3、查封、扣押、冻结、拍卖、变卖被执行人的财产

4、搜查被执行人的财产

5、强制交付法律文书所指定的财物或票证

6、强制被执行人迁出房屋或退出土地

7、强制办理有关证照转移手续

8、对行为的执行

9、责令加倍支付迟延履行的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

10、继续执行

一、涉外民事诉讼、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概念和涉外民事诉讼法的渊源

(一)涉外民事诉讼的概念

涉外因素包含三方面内容:

1、诉讼当事人一方或双方是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企业和组织;

2、诉讼当事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存在于外国;

3、诉讼当事人争议的标的物在外国。

(二)特征

1、与国家主权密切相关。

2、在具体诉讼制度上有特殊性。

3、与司法协助联系密切。

4、涉及法律冲突与适用。

(二)涉外民事诉讼的程序

涉外民事诉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受理、审判和执行具有涉外因素民事案件,以及诉讼当事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定程序。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由于具有涉外因素,所以与一般的国内民事诉讼程序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涉外民事诉讼法的法律渊源(1)国内法渊源: 制定法

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法律的原则性规定 法院判例

(2)国际法渊源 条约

国际惯例

第二节

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原则

一、国家主权原则

二、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原则

三、司法豁免原则

四、遵守国际条约原则

五、使用我国通用的语言、文字原则

六、委托中国律师代理诉讼的原则

一、确定涉外民事诉讼管辖的原则

(一)概述

1、概念

2、确定涉外民事案件管辖权的一般原则

(1)属地管辖原则

(2)属人管辖原则

(3)实际控制原则

二、涉外民事诉讼管辖制度

(一)特殊地域管辖

(二)协议管辖

(三)专属管辖

(四)涉外民商案件的集中管辖

(五)诉讼竞合

(六)关于涉及国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民事案件的管辖

1、涉及国外华侨离婚案件的管辖 第一,在国内结婚后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婚姻缔结地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婚姻缔结地和一方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法院管辖; 第二,在国外结婚并定居国外的华侨,如定居国法院以离婚诉讼须由国籍所属国法院管辖为由不予受理,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离婚诉讼的,由一方原住所地或在国内的最后居住地法院管辖;

第三,中国公民一方居住在国外,一方居住在国内,不论哪一方向人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国内一方住所地的法院都有管辖权。如国外一方在居住国法院起诉,国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受诉法院有权管辖;

第四,中国公民双方在国外但未定居,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离婚的,应由原告或者被告原住所地的法院管辖。

2、涉及港、澳、台同胞民事案件的管辖(1)涉及港、澳同胞民事案件的管辖

(2)涉及港、澳经济纠纷案件的管辖

(3)涉及台湾同胞离婚案件的管辖

下列三类案件均由原告住所地或居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一是大陆一方要求与在台湾一方离婚的案件; 二是大陆一方与在台一方分离后未办理离婚手续,一方或双方分别在大陆和台湾再婚的,如果其中一方当事人(大陆一方)提出与其配偶离婚的案件; 三是回大陆定居一方要求与在台一方离婚的案件。

一、涉外的诉讼期间

(一)关于被告、被上诉人答辩期间

(二)关于上诉期的规定

(三)关于审结期限的规定

二、涉外诉讼送达

(一)按条约规定的方式送达

(二)通过外交途径送达

(三)委托我国驻外使、领馆代为送达

(四)向有权代收的诉讼代理人送达

(五)向受送达人在我国领域内设立的代表机构或者有权接受送达的分支机构、业务代办人送达

(六)邮寄送达

(七)公告送达

三、涉外财产保全

(一)涉外财产保全的概念和特点

(二)涉外财产保全的措施

一、司法协助概述

(一)司法协助的概念

(二)司法协助的形成方式

(三)司法协助的意义 二、一般司法协助

代为送达法律文书;代为取证;代为提供有关法律资料

三、特殊司法协助

对外国法院裁判、仲裁机构裁决的承认和执行

1、互相承认与执行对方国家法院的判决

(1)我国人民法院的裁判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

条件:第一,必须是我国法院已生效的裁判;第二,被申请执行人或其被申请执行的财产不在我国领域内。

(2)我国人民法院对外国法院裁判的承认和执行。

条件:第一,必须是已生效的外国法院裁判;第二,该外国法院裁判不违反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或者国家主权、安全、社会公共利益。

2、对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

(l)我国涉外仲裁机构的裁决在外国的承认和执行。

条件:一是被执行人或其财产不在我国领域内;二是只能由当事人向外国法院提出申请。(2)我国人民法院对外国仲裁裁决的承认和执行。

应由当事人直接向被执行人住所地或者财产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提出申请,我国法院是否办理,应根据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或者按互惠原则决定。

国外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需要由我国法院承认与执行的,有三种情况:

1、如果其所在国是《纽约公约》的成员国,应当按照该公约的规定办理;

2、如果不是《纽约公约》的成员国,但同我订有双边司法协助条约的,按条约规定办理;

3、如果既不是《纽约公约》成员国,又与我国没有司法协助条件关系,则按互惠原则处理。

第二篇:民事诉讼法

民事诉讼法

名词解释

1.传来证据:也称“派生证据”,指间接来源于案件事实的证据,即经过转述、传抄、复制、复印的第二手的证据

2.径行裁判:合议庭通过阅卷、调查、询问当事人,在全部事实核对清楚后,认为不需要开庭审理的,可以直接作出裁判的审理方式。是二审中的一种审理方式

3.回避:审判人员和其他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不宜参加案件审理的情形时,退出案件审理活动的制度

4.财产保全:人民法院在诉讼开始前或诉讼过程中,为使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免受难以弥补的损害或使将来的生效判决得以顺利执行,依申请或依职权对有关财产采取的保护性措施。

5.既判力:即实质确定力,指生效民事判决对诉讼标的之判断对法院和双方当事人等所产生的约束力

6.诉讼承担:指在诉讼进行中,由于法定事由的出现,一方当事人将其诉讼权利义务转移给他人,由他人承担原当事人已经开始的诉讼

7.诉讼担当:指实体法上的权利主体或者法律关系以外的第三人,以自己的名义,为了他人的利益或者代表他人的利益,就因该实体权利或者法律关系所产生的纠纷而提起诉讼,所受判决的效力及于原来民事主体的情形。

8.书证: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的证据

9.物证:指以其存在的形状、质量、价格、特征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10.移送管辖:指某一个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后,发现自己对该案件没有管辖权,依照法律规定将案件移送给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受理

11.证明责任:又称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负有向法院提供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

12.高度盖然性:指法官通过对证据的审查判断后,在内心有相当大的把握相信该事实已经发生,并且已经发生的可能性大于没有发生的可能性。

简答题

1)简述非涉外案件协议管辖的条件

1.在审级上,协议管辖仅适用于第一审民事案件

2.在案件类型上,协议管辖只限于因合同纠纷其他财产权益纠纷提起的诉讼

3.在表现形式上,当事人应以书面合同的形式选择管辖法院

4.在选择范围上,仅限于本案的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签订地、原告住所地和标的物所在地的法院

5.在管辖类型上,当事人只能协议变更第一审的地域管辖,而不能协议变更级别管辖和专属管辖

6.协议管辖只允许当事人选择明确且唯一的法院,否则无效

2)简述移送管辖A与管辖权转移B的区别

1.B是指有管辖权的法院将案件的管辖权转移给原来没有管辖权的法院,所转移的是案件的管辖权;

A是指无管辖权的法院将不属于自己管辖的案件移送给它认为有管辖权的法院,所移送的是案件而不是管辖权

2.B是在上下级法院之间进行的,是补充级别管辖的一种规定;

A除涉及级别管辖的情况外,一般仅在同级法院之间进行,是落实地域管辖的一种规定

3.B依管辖权转移的规定,当上级法院将案件交由下级法院审理时,下级法院必须遵从,这是审级制度和权限所决定的;而下级法院报请上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案件,须经上级法院准许,下级法院没有决定权。

A一般是在同级法院之间进行的,不需要经过上级法院批准

3)简述诉讼终结的法定事由

1.申请人撤销申请的2.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销的3.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的4.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的5.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能力的6.人民法院认为应当终结执行的其他情形

4)简述证据的法定分类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

5.当事人陈述

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

8.电子证据

5)简述民事判决和民事裁定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

A民事判决适用于解决诉讼中的实体问题

B民事裁定适用于解决诉讼中的程序问题

2.法律根据不同

A民事判决所依据的是民事实体法和民事诉讼法

B民事裁定只能依据民事诉讼法

3.形式不同

A民事判决必须采用书面的形式

B民事裁定既可以采用书面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口头的形式

4.制作的时间不同

A民事判决只能在案件审理终结时作出

B民事裁定可以再诉讼的任何阶段作出

5.上诉的期限不同

A民事判决的上诉期限为15日

B民事裁定的上诉期限为10日

6)简述诉讼中止的法定事由

1.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执行的2.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的3.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的4.作为一方当事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5.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他情形

7)简述无需证明的事实

1.自认的事实

2.众所周知的事实和自然规律及定理

3.推定的事实

4.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5.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6.已为有效公证书所证明的事实

8)简述缺席判决的法定事由

1.被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

2.无诉讼行为能力被告的法定代理人,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3.法院裁定不准撤诉后,原告经传票传唤,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

9)简述送达的方式

1.直接送达

2.留置送达

3.委托送达

4.邮寄送达

5.转交送达

6.公告送达

10)简述财产保全解除条件

1.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诉前财产保全措施后15日内不起诉的2.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3.申请人在财产保全期间请求撤回申请并经人民法院统一的4.财产保全裁定经被申请人申请复议后被依法撤销的5.被申请人已自动履行了人民法院生效判决汇总所确立的义务

论述题

论新民事诉讼法中的诚信原则

论中国的司法改革

第三篇:民事诉讼法[模版]

《父子诉讼》与《<霍元甲>遭起诉》的观后感

-------关于民事诉讼的理解与认识

本节民事诉讼法课我们观看了《父子诉讼》与《<霍元甲>遭起诉》两部关于民事诉讼的案例视频。这两个视频从不同的方面从不同的方面解释了民事诉讼的程序、基本制度和民事审判等知识。

《父子诉讼》主要是讲述了李丙臣赵同兰夫妇状告其八儿子儿媳李祥忠和吴成香。山东省冠县人民法院定远寨人民法庭庭长、全国十佳法官李昆仑审理了此案。

首先核对了当事人,原告为李丙臣和赵同兰夫妇(山东冠县柳林镇大桶庄村村民),被告为李祥忠和吴成香夫妇,被告是原告的八儿子和儿媳。而后进行了法庭调查,本案件起因于一次锁门,儿媳吴成香误将公公反锁在家中,两人产生口角相互谩骂。被告李祥忠回家后也加入这场纷争,将门窗打坏并砍到几棵父母种植的树木。为此李丙臣夫妇将其八儿子及儿媳告上了法庭。

全国十佳法官李昆仑受理并审判了此案,在此案件的审理中,李昆仑严格按照民事审判程序审理此案,并且最后通过调解解决了双方的矛盾。在此案中的民事审判具有下列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使用了简易的审判程序,对于基层人民法院工作人员不充足的情况下十分适用。而且对于偏远的农村缺乏一定法律知识的农民来说,这样的简易程序更容易使他们明白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其次,通过最终的法庭调解解决了原告和被告之间的问题,对于本案原被告之间的血缘关系的亲属来说是一种合理且伤害最小的解决办法。而且李昆仑法官细致耐心的给他们讲解他们作为原被告所负有的权利与义务,使得缺乏法律知识的他们对于案件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而另一个案件则是关于李连杰所演的电影《霍元甲》。2006年由李连杰主演的《霍元甲》上映后,自称是霍元甲孙子的天津老人霍寿金因不满该片虚构的“黑社会老大”、“盲女恋情”、“惨遭灭门”等情节,将中国电影集团、演员李连杰等告上法院。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驳回了霍寿金的诉讼请求,结论为电影《霍元甲》没有侵犯霍元甲的名誉权。

在这个案件的审理过程中,对于霍寿金老人身份的真实性和其是否具有诉讼资格、电影《霍元甲》是否侵犯了霍元甲的名誉权等问题存在很大的争议,在法庭上原被告双方及其律师展开了激烈的辩护。但最终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一审驳回了霍寿金老人的诉讼请求,判定电影《霍元甲》没有侵犯霍元甲的名誉权。

虽然霍寿金老人败诉,但是但其中的许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霍元甲虽然作为一位历史人物已经成为大家所共同认可的民族英雄。但是电影创作的过程中也要一定程度尊重历史,尊重历史人物。同样作为历史名人的后代要有一定宽容的心态。

这两个案例对于民事诉讼的理解有了更好的促进作用,对于简易民事审判程序和民事案件的调解具有借鉴意义。

第四篇:民事诉讼法

第一章民事诉讼法概述

一、民事纠纷:是指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的法律纠纷。

二、民事纠纷的特点:

1、民事纠纷主体之间的法律地位平等

2、民事纠纷的内容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3、民事纠纷多数具有可处分性,即纠纷主体依法拥护有对发生纠纷的民事权益的处分权

三、民事纠纷的类型:

1、有关财产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包括财产所有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的民事纠分

2、有关人身关系方面的民事纠纷,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权关系的民事纠纷。

四、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是指缓解和消除民事纠纷的方法和制度。

五、简述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类型及其具体内涵。(自力救济、社会救济、公力救济)

1、自力救济:是指纠纷主体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纠纷,以维护自己的权益。(自决和和解)

2、社会救济:依靠社会力量处理民事纠纷的一种机制。(包括:调节和仲裁)

3、公力救济:利益国家公权力解决民事纠纷,其典型是民事诉讼。

诉讼的特点是国家强制性和严格规范性

六、诉讼的特点:国家强制性严格的规范性。

七、我国现行的民事纠纷解决机制有:和解、仲裁、调节、诉讼

八、民事诉讼:是指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

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

九、民事诉讼的特点:

1、民事诉讼的主体由法院、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以及人民检查员构成2、民事诉讼依靠国家强制力来解决民事纠纷

3、从诉讼对象来看,民事诉讼解决的争议时有关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

4、民事诉讼应依照严格的诉讼程序和诉讼制度进行

十、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民事诉讼法律、法规所调整的法院与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

间、当事人之间以及当事人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

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一、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特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诉法律关系构成的特殊的社会关系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体现了法院审判权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有机结合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是一种既分立又统一的法律关系。

十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有:主体、客体、内容。

1、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是指在民事诉讼程序中依法享有诉讼权利和承担诉讼义务的国家机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范所享

有的诉讼权利和承担的诉讼义务

3、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

向的对象。

十三、审判法律关系:是指在法院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由民事诉讼法律

规范所调整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四、争讼法律关系:是指在当事人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形成的,由民事诉讼法

律规范所调整的具体的社会关系。

十五、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包括:

1、人民法院:审判机关、2、人民检查院当事人:(监督机关)、3、诉讼参加人(当事人(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表人)和诉讼代理人)、4、其他诉讼参与人

十六、不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权利义务分别有:

(一)人民法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人民法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是同行使国家审判权的职责结合在一起的。人民法院

有权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和作出裁判,这既是它享有的诉讼权利,也

是他对国家、当事人应当承担的诉讼义务。

(二)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1、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的基础是法律监督权,这一权限在民事诉讼法律

关系中具体化为抗诉权。

2、人民检察院有权对人民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实施法律监督,目的是为了促使民事案

件依法得到公众的审判,同时,这也是人民检察院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应当履行的义务。

(三)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当事人是民事诉讼必不可缺的主体之一,除与人民法院发生审判法律关系外,还与其

他参加诉讼的人发生争讼法律关系。国家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范围比较广泛。

(四)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是基于诉讼代理权而产生的,民事诉讼法律规范赋予

诉讼代理人与当事人相似的诉讼地位,因而他们与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今 本相同,当然未经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除外

(五)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既要与人民法院发生审判法律关系,又要与当事人发生争讼法律关系,他们要做到:

1、必须为查明案件事实,配合人民法院对诉讼程序的指挥

2、必须对当事人负责,如实地反应案件事实,或者协助当事人实现他们的权利

十七、不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分别是什么?

1、人民法院和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案件的事实和实体权利请求

2、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之间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人民法院的裁判

行为

3、人民法院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自己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案件的事实

4、当事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诉讼理由和诉讼请求

5、当事人与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的诉讼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是案件的事实。

十八、民事诉讼上的法律事实:指凡是能够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事实。

十九、民事诉讼上的法律事实的分类有:诉讼案件和诉讼行为

1、诉讼案件: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一切客观情况。

2、诉讼行为:是指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在诉讼过程中依法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

二十、诉讼行为引起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条件:

1、必须是由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2、必须是法律规定由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实施的行为

3、必须是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结合起来,才能导致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

生、变更和消灭的结果。

二十一、不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的诉讼行为有何不同/

(一)人民法院实施的诉讼行为主要是审理和裁判行为

(二)人民检察院实施的诉讼行为主要是:对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的抗

诉行为和出庭支持抗诉的行为(监督行为)

(三)当事人与案件有直接的厉害关系,他们是实体权利义务的担当者,由此决定

了当事人诉讼行为具有特殊性:(任意性、可撤销性、期限性)

(四)第三人、诉讼代理人的诉讼行为也具备上述3个特点。

(五)证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是为了协助人民法院和当事人查明案件事实而参加

诉讼的,他们的诉讼行为不具有任何任意性和可撤销性的特点,但具有期限

性的特点

二十二、民事诉讼法:是国家制定的规范法院和一切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所进

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十三、民事诉讼法的性质:民事诉讼法是公法、部门法、进本法、程序法

十四、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

1、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

2、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民事审判权

3、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

十五、民事诉讼法的效力是:

1、对事的效力

(平等主体间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的争议、法律规定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其他条件)

2、对人的效力

3、空间效力(领土、领海、领空)

4、时间效力

第二章民事诉讼法学基本原理

一、民事诉讼各个基本理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

民事诉讼基本原理主要由:民事诉讼价值理论、目的理论、诉权理论、诉讼标的理论、既。

判断力理论构成。其间的逻辑结构和关系是:

1、民事诉讼价值理论是基本理论体系中的基石和核心,是最为抽象的理论,同时也是沟通

民事诉讼理论与法哲学、法社会学等基础科学理论的桥梁

2、在不同的价值观指导下,立法者在进行民事诉讼立法、司法和当事人在进行民事诉讼活

动时,就会存在不同的目的,从而产生不同的民事诉讼目的论

3、在价值观和目的论指导下,就会产生具有不同结构和内容的民事诉讼制度,这些不同结

构和内容的民事诉讼制度所体现的当事人诉权的设定和保障是不同的,从而产生内容各异的诉权理论

4、当事人行使诉权、法院当事人的保障是围绕诉讼标的的提出、确定和裁判来进行的,这

就是关于民事诉讼审理对象的理论

5、经过一系列的诉讼活动,由法院作出一个终局性的司法结论,这种司法结论应当具有特

定的法律效果,这就是关于判断效力,特别是其中的既判断力理论。

二、民事诉讼法价值的类型有:

1、目的性价值/内在价值:是指民事诉讼程序自身所具有的满足程序主体需要的独立价值

2、工具性价值/外在价值:是指民事诉讼程序作为一种手段或工具以实现实体性目的的价值

三、

第五篇:民事诉讼法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1.民事程序法2.既判力

3.民事案件的管辖4.原告5.证明责任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

(三)有具体的和、;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10 分)1.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依照法律规定实行()。A.一审终审制B.二审终审制C.三审终审制D.复审制

2.《 民事诉讼法》第14条规定:()有权对民事审判活动实行法律监督。A.人民法院 B.人民检察院C.公民 D.党组织

3.《民事诉讼法》第6条规定: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内,可以申请顺延期限,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决定。A.3日 B.5日C.7日 D.1 0日

4.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可以由()主持。A.审判员 一 人 B.审判员二人C.陪审员二人D.陪审员三人

5.公证债权文书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裁定(),并将裁定书送达双方当事人和公证机关。

A.暂不执行 B.不予执行

C.当事人提供担保后执行D.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执行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错答、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10分)

1.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主要具有的优点有()。

A.当事人诉讼权利大,法官职权小,法官职权受当事人诉讼权力的制约B.当事人是形成判决的主体

C.程序公正才是反映司法活动规律和内在要求的价值目标D.法官具有良好的素质

2.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当根据()和()的原则进行调解;调解不成的,应当及时判决。()A.合理 B.及时C.自愿 D.合法

3.法律规定不公开审理或者可以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主要有()。A.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B.涉及个人隐私的案件C.离婚案件 D.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

4.人民法院确认为无主财产的,可以判决收归()所有。A.申请人 B.利害关系人C.国家 D.集体

5.被执行人不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并隐匿财产的,人民法院有权发出搜查令,对()进行搜查。A.财产所在地C.被执行人住所地B.被执行人D.财产隐匿地得分评卷人

五、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区别。

2.简述人民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三种情况。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甲于某日在商场与乙发生纠纷,将乙打伤,同时损坏了商场的商品。其后,商场向所在地某基层法院起诉,要求甲赔偿商品。某基层法院听说甲还打伤了乙,遂将乙追加为共同原告。

乙提出只愿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但法院不允许。请问法院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民事程序法是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预防和解决民事纠纷适用的方法性法律,是由诸多法律组成的法律体系。

2.既判力是指生效民事判决所裁判的诉讼标的对双方当事人和法院所具有的强制性通用力。

3.民事案件的管辖,是指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4.原告,是指因民事使权利义务发生争议,以自己的名义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并引起诉讼程序发生的人。

5.证明责任是指民事诉讼当事人对自己的诉讼主张,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和在无

法证明时,要承担的败诉责任。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有直接利害关系被告诉讼请求事实理由

三、单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题2分,共10分)

1.B2.B3.D4.A5.B

四、多项选择题(每题所给的选项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少答或多答均不得分。每题2分,共 10分}

1.ABC2.CD3.ABCD4.CD5.BCD

五、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区别。(1)诉讼主体不同(3分)

民事诉讼的主体是公民、法人、准法人组织的原告、被告、第三人,他们诉讼地位平等,诉讼权利义务对等,在不同的个案中,可以位置互换,以实体权利义务关系的不同和提起诉讼的先后为准。

行政诉讼主体的位置是固定的,都是以行政管理的相对人为原告,以实施行政管理的行政

主体为被告,位置不得转换。行政诉讼当事人的诉讼地位是有区别的,被告人往往占有优势。

(2)诉讼客体不同(3分)‘

民事诉讼的诉讼客体是诉讼主体之间权利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即当事人之间要求人民法院确认双方当事人发生争议的权利义务善系·行政诉讼的客体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时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相对人对此行为不服向人民法院起诉,才引起行政诉讼。

(3)某些程序、制度不同(3分)

在程序方面,民事诉讼法在普通程序之外,还规定了简易程序,凡能够调解的均应进行调解。为了提高诉讼效率和质量,还规定了调解制度。在行政诉讼中,既未规定简易程序,也未规定调解制度。(4)举证责任的规定不同(3分)

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争议的事实不清,真伪不明时,一般由原告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在特殊情况下,举证责任倒置,由被告承担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法规定,由被告即行政主体承担举证责任,提供证明材料证明自己的具体行政行为正确且有法律依据。(5)提供证据的时间不同(3分)

在民事诉讼进行中,在人民法院作出判决之前,当事人都可提供证明材料,支持自己的主张,这是从尊重当事人诉讼地位而作出的规定。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要求当事人遵守自行约定或者由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但是,法律的规定并未改变。

在行政诉讼中,由于被告的特殊地位,人民法院不支持被告及其代理人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自行收集自行收集证据,在特殊情况下,被告经人民法院准许,才可以补充相关的证据。

2.人民法院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三种情况。

(1)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发现本院作出得以生效的裁判、调解书确有错误,需要再审的,可

提起再审程序。(5分)

(2)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裁判、调解书发现有错误,需要再审的程序。(5分)

(3)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生效的裁判、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提起再审程序。(5分)

六、案例分析题(10分)

(1)不应将乙追加为共同原告。这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侵害人身权利和侵害财产权利的案件,乙是否起诉,应由乙自己决定,这是乙的诉讼权利。(5分)

(2)乙愿意由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是正确的,也是他的权利,应当鼓励,某基层人民法院

下载民事诉讼法笔记doc(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民事诉讼法笔记doc(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民事诉讼法

    多选题 2、下列选项中所列情形,必然导致督促程序终结的有() A、债务人在支付令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债权人清偿债务的 B、申请人的申请经审查不成立的,人民法院裁定驳回申请 C、债......

    民事诉讼法论文

    学号:20111301310081 姓名:王仔龙学院:法学院 简论法院调解制度 内容摘要:在中国民事诉讼发展史上,法院调解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民事诉讼法制度的不断进步,法院......

    民事诉讼法模拟题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2014年05课程考试 《民事诉讼法》模拟题(补)一. 单项选择题 1. 我国民事诉讼法发生效力的领域包括(D) A.香港特别行政区 B.台湾省 C.澳门特别行政区......

    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

    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 1民事诉讼: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诉讼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引发的诉讼关系的总和。P4 2民事诉讼法律......

    民事诉讼法复习资料

    民事诉讼法 一、填空题(共计20分,每空1分) 1、 (保全措施)2、(作出判决的人民法院)(撤消判决)3、、(法庭调查)、(法庭辩论)(评议和宣判)。 4、 (案外人)人对(执行标的物)5、......

    民事诉讼法委托书范本通用(汇编)

    民事诉讼法委托书范本通用委托书是委托他人代表自己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被委托人在行使权力时需出具委托人的法律文书。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委托书在处理事务上使用的情况......

    2013民事诉讼法全文(大全5篇)

    2013民事诉讼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根据2007年10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

    民事诉讼法二十年

    王亚新:民事诉讼法二十年 一、立法、实务与法学研究之间的互动 现行民事诉讼法制订以来的20年,大概就是我国民事诉讼立法与民事司法实务、以及与程序法学研究之间的互动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