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订)
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选派工作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市新农村指导员选派工作的现状,摸清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新农村指导员选派工作,更好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我们开展了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选派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此次调研,通过听取一些部门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开展情况的介绍,与县、乡、村、组和有关派出单位领导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队长、指导员和大学生村官座谈了解,深入农户听取村民群众意见看法,以及查看指导员工作相关资料、文件等形式,对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情况进行了解,收集了大量的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分析、归纳和提炼。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充分认识选派干部下基层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重要意义
选派干部下基层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是扎实推动干部作风转变的一项重大举措,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昭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选派干部下基层,是转变干部作风、服务基层群众的实际行动。干部的良好作风本身就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就是促进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既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教育,又要坚定不移搞好实践锻炼。选
—1—
派干部下基层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就是要使干部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实践中去,在为基层群众服务中锤炼党性、转变作风。这是机关单位干部直接服务农村、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不断推动干部作风转变的一个重要举措,对于增进干部对群众的感情、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情,教育和引导他们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营造和谐的党群关系,都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二)选派干部下基层,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建设跨越发展昭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点和难点所在。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农村发展长期滞后,“三农”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三难”问题,光靠基层群众的力量难以解决。省委强调,建设新农村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选派干部下基层驻村指导新农村建设,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是破解“三农”难题的客观需要,对于建立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广泛发动各行各业、各界人士,以多种有效方式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三)选派干部下基层,是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建设跨越发展新昭通,关键在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下基层锻炼是我们党培养教育干部、提高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是
—2—
年轻干部锤炼品格、磨练意志、积累经验、增长才干的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越是条件比较艰苦、任务比较繁重的地方,越能够经风雨、见世面,越能够增胆识、长才干。选派干部,要体现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驻村开展新农村建设指导工作,在农村广阔的天地、火热的实践中,施展抱负,发挥作用,是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非常难得的机会,通过选派,锻炼一批干部,储备一批干部,使用一批干部。
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选派、驻村工作情况
(一)新农村指导员选派、驻村工作现状。
一是选派工作方面。各级各部门采取“硬抽人、抽硬人”的方法,实现了每乡(镇)一名副科及以上领导干部担任工作队长和一村一名指导员,并加大对优秀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选派力度,一些地方还“按需选人,因人定村”,创新了选派方式。二是驻村工作方面。各地通过落实队长兼任乡(镇)党政副职和指导员兼任村“两委”助理、指导员参加乡(镇)和村重要工作会议制度,拟定阶段性工作计划等措施,“给位子、压担子、交任务”,指导员岗位职责更加明确。一些地方采取村干部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对指导员履职情况由驻村干部群众逐项进行评定,把指导员工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并通过建立和完善日常管理工作台帐,将指导员的考勤结果作为年度考核和发放生活补贴的重要依据。三是后方支持更加具体。各级派出单位坚持把指导员驻村作为本单位新农村建设或扶贫工作联系点,—3—
在生活上、政治上、工作上关心和支持指导员工作,做到分管领导明确、工作规划具体、扶持重点突出、关心指导到位。
(二)存在问题
一是选派工作缺乏针对性。对新农村指导员实行统一分派,没有结合指导员个人的特长和派出单位的资源优势进行选派。二是部分指导员缺乏“三农”工作经验和技能,虽然接受了集中培训,但对履行指导职责而言仍远远不够。乡镇有的领导片面地认为,来指导的人还不如被指导的人熟悉农业农村工作,不懂得怎样搞新农村建设,对指导员的到来显得无所谓,只要提供一间办公室,列席几次会议,一路下过几次乡就算是支持和配合工作,对如何履行指导员管理主体职责,促进指导员发展挥应有的作用,没有作更多的思考。有的村上的同志认为指导员起不了什么作用,在不在村上无所谓。有的指导员既不在村,又没有回原单位,出现了“机关不见人,基层不见影”的现象。三是少数指导员“六大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有极少数派出单位向组织推荐指导员时,有应付交差、滥竽充数的情况,指导员到村后找不到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宣传员、联络员、信息员、协调员、指导员、督察员的作用发挥不够好。四是少数工作队长对指导员的管理不够大胆。部份工作队长在指导员的管理上有思想顾虑,认为工作一年后各回各的单位,何必去得罪人,对纪律不好、作风不实的指导员,有不想管、不敢管、不善管的现象。五是基层干部群众对指导员在争取项目资金这方面的期望值过高。农村群众对无形
—4— 的支持和帮助不易看到,只着重给他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对指导员争取项目资金办实事的期望值过高,这与项目资金有限形成反差,不利于提高群众对指导员的信任度。六是部分指导员在原单位的工作未全脱钩。不论抽出的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职工,都有在原单位工作未脱钩、未全脱钩的情况,分散了这部份指导员的工作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导工作。这完全有悖于省委对新农村指导员选派的要求。七是财政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不足。部分后援单位经费缺乏,没有能力拿出更多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后盾作用不够明显;个别单位对指导员的后勤工作保障经费落实不到位。八是农村指导员的指导、管理和考核机制过于原则化,没有能充分发挥指导员应有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如少部分指导员工作仍浮于表面,不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停留在应付上级布置的任务上,;个别乡镇党委对区、市、县直机关派出的指导员存在不想管、不敢管的心理;个别派出单位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到位等等。
(三)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的作用发挥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批又一批指导员发挥了农村村情民意调研员、政策法规宣传员、富民强村服务员、矛盾纠纷调解员、制度建设督导员、组织建设指导员”的“六大员的作用。
新农村指导员进村后把促进农村发展作为头等大事,千方百计想办法,全心全意抓落实。针对当前农村各类矛盾日益凸
—5—
现,并且错综复杂的实际,各驻村指导员把解决农民群众与村组干部之间的矛盾、农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及因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问题引起的矛盾作为做好农村工作的难题所在、维护农村稳定的关键所在,把能不能较好地解决这些突出矛盾作为锻炼自己、检验自己、提高自己的重要方面,从容易突破的矛盾入手,创造有利条件,利用自身和外部的积极因素,协助村干部化解矛盾和纠纷,及时消除不稳定因素,维护了一方稳定。通过一段时间的农村生活体验,新农村指导员普遍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为民办事是快乐的、幸福的,也是充实的,能为农民群众做点事,苦点累点也是值得的。他们从解决群众最急、最盼、最难的问题入手,充分依靠自己的能力,依靠派出单位的支持和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实实在在地为群众办一些实事、好事。驻村指导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驻村干部群众的肯定和好评。针对农村党建工作滞后,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等情况,指导员们与村党支部班子成员一起分析原因,研究新形势下党组织和党员发展作用的有效途径,积极推进基层组织建设,监督各项民主制度的执行,促进基层干部依法办事、照章办事,帮助所驻村建立健全了村务公开、党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各项制度,规范村级工作运行程序,并指导监督基层组织按章办事,进一步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对策及建议
一是加强选派工作的针对性,把优秀人才派往农村一线锤炼。要坚持标准,确保指导员选派质量。按照“德才兼备,选
—6—
强派能”的原则,严把指导员的“入口关”,真正把政治素质好,年富力强,德才兼备,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干部选派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保证选派质量。在选派程序上,为避免派出单位推荐的随意性,可把自愿报名和单位推荐作为参考依据,把组织审查作为重点环节,集中考察与平时掌握的基本情况有机结合起来,从源头上实行不符条件重派制度,切实做到“硬选人,选硬人”。
二是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驻村指导员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驻村指导员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互相交流,开拓视野,引进经验。
三是按照驻村需求选派指导员。由于村与村之间班子有强弱、基础有差异,指导员特长和能力参差不齐,不同单位和不同的指导员下派到不同村产生的效果不一样,把那些有项目、有资金的派出单位确定的指导员选派到基础较差的村,作为防止两极分化的调节器。在选派新农村建设指导员时应把各村的实际情况、所需要的人才与新农村指导员的特长有机结合起来,可先征求村委的意见,了解村上需要哪方面的人才支持,然后按需派人,因人定村。
四是派出单位要强化帮扶,充分发挥好后盾支持作用。派出单位要建立和完善本单位领导挂点联系工作责任制,形成“领导挂点、干部驻村、单位支持”的指导员工作格局,为新农村建设指导员驻村开展工作,提供更加有力的后方支持。
五是强化激励和宣传,对对完成任务出色、各方面反映优
—7—
秀的指导员要大胆使用、优先提拔,真正让那些对农村有感情、工作有作为、自身形象好的优秀指导员受到重视、得到重用。
六是加大经费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各级政府每年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财政经费预算,及时把建设经费划拨到乡镇;后援单位每年也要安排一定的资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为驻村指导员发挥作用提供坚强的后盾。
七是提高省市县指导员比例,重点提高省市指导员比例,取消乡镇指导员。
—8—
第二篇: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
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
按照县委的统一部署,2013年2月,我被派到草坝镇**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村以后,根据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经过近几个月的深入调查和研究,走访群众,征求部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初步了解掌握了**的基本村情,结合自己切身体会,形成了如下调查报告。
一、**村基本情况
(一)村情概况
**村隶属于云南省蒙自县草坝镇**行政村,属于坝区。位于草坝镇西北边,距离草坝镇5.5公里,是村委会所在地。国土面积有6.94平方公里,海拔1272米,年平均气温18.8℃,年降水842.9毫米,适宜种植水稻、石榴、枇杷等农作物。有耕地2941亩,其中人均耕地2.18亩;有林地252亩。全村辖3个村民小组,有农户317户,有乡村人口1471人。民收入主要以种养业为主。该村的特色产业为优质稻、大棚甜椒及钢架大棚蔬菜等农作物种植,主要销往省内外。
(二)党情
**党总支共有73名正式党员,其中有女党员15名,预备党员5名,女党员占党员总数的20.5%。**村党支部设5名支部委员,其中女支委1名;年龄结构为最高年龄80岁,最小年龄25岁,党员占全村总人口的4.9%。
(三)交通、住房等基础配套设施状况
该村到草坝镇道路为水泥路,进村道路为水泥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2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2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2辆,拖拉机75辆,摩托车28辆。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51户;装有太阳能农户254户;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51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2941亩,有效灌溉率为100%,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941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2.18亩。农户住房以砖木结构住房为主,其中有57户居住砖混结构住房;有120户居住砖木结构住房;有140户居住于土木结构住房。
2012年底,村容村貌建设不断改善,完成栅栏建设1500米,绿化树种植160株,排水沟建设2000米。文化广场建设正在推进中。已经确定10户为地震安居房建设户;**村农户饮用水安全工程基本完成;完成卫生户厕所完成110户;庭院绿化近100户。全村农转城366人;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1504人,参保率为99%。2012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644.54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900元。
二、**村委会新农村建设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新的认识,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能够围绕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并努力抓好落实。二是农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宽。三是村级经济发展两极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由于受自然环境、基础条件、区位优势、群众认识问题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日益突出,村里贫富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
三、取得的成绩
(一)国家政策利民惠民,农民盼望新农村建设
大家认为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重要,集中体现了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信心和决心,代表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广大农民群众十分盼望新农村的建设,愿意积极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愿意投入资金改造自己的生活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农村建设关键在农村和谐,难点在农民增收。近年来在省、州、县、乡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在种植业、畜牧业等支柱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实现较快发展。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成为新农建设亮点
**委会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村组织实施了人畜饮水改造、村内道路建设、村内环境整治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逐渐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新的提高。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
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村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四、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村水资源匮乏,地下水要打20多米才有水,打井投入资金大;需要人工拉水到地里灌溉;农村经济收入渠道单一,农民人均收入水平低,人口文化教育程度低。
综上所述,需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大力推动社会公众资源向农村倾斜、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产品的支持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草坝镇**村新农村指导员:杨蓉
第三篇:2014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
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
3333村指导员:3333
3自驻村以来,在乡党委、政府和新农队的领导下,我认真落实有关指导员工作的具体安排,严格执行新农村建设工作队的相关规定,积极协助村委工作,深入了解村情民意。经过近几个月的深入调查和研究,走访群众,征求部分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初步了解掌握了翻家村的基本村情,结合自己切身体会,形成了如下调查报告。
一、基本概况
333村委会位于333乡西部,距乡政府7.2公里。海拔1658米(其中最高1910米,最低980米)年平均气温17度。村民委员会下辖:……6个村民小组,共247户,867人,彝族人口占百分之九十九。总耕地面积2093亩,其中田515亩,地1578亩,主产烤烟、包谷、油菜、出产稻谷,特产干巴菌、鸡枞、羊肝菌等,主要特色产业核挑、蘑芋。全村经济总收入……万元,人均纯收入8801元。
二、主要成绩
(一)国家政策利民惠民,农民盼望新农村建设。大家认为党中央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非常重要,是一项利民惠民工程,广大农民群众盼望新农村的建设,愿意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改造自己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及上级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积极探索农民增收良策,在烤烟等支柱产业的推动下,基本实现了快速、稳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提高,农业农村经济有较快发展。
(三)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成为新农建设亮点。近年来,村委会在上级各部门的支持下,组织实施人畜饮水改造、村内道路建设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农村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居民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四)民主法制不断健全,基层组织进一步加强。在国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的大环境下,广大村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普遍增强,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工作格局逐步形成。
三、存在问题
333村委会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制约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因素依然存在,还有许多新的问题和情况亟待解决:一是农业产业单一,主要以烤烟为主,进一步发展受局限;二是生产生活用水问题急需解决;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四是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五是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滞后。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前沿堡垒,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重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我们党执政为民,保证党在农村各项富民政策落到实处,带领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强化力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严格依法办事,形成新的人才创新机制。
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因地制宜,建立和健全能够使广大党员干部提高素质、发挥作用的制度和机构。严格要求党员按照党章和党内规范办事,用党员标准衡量自己,用党的纪律约束自己。同时,在发展农村党员上要严把入口关,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慎重发展党员。要坚持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约束人。严防以权谋私以及个人说了算的家长式作风。
三、加大农村投入力度,强化政府服务功能。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整合有限的支农资金,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交通、电力、通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度,解决农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瓶颈制约。通过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力度,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第四篇:新农村指导员调研报告[模版]
关于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决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们的中心工作.为了了解掌握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利用时间进行实地调研了一番。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区对“三农”的日益重视和农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完善,科技文化教育发展加快,农村经济与各项社会事业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而且由于高速公路都横穿我办,已基本形成“四纵四横”的公路网络,因此我办有着很好的发展机遇,而我办政府也趁如此好的机遇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在实行了新农村建设以来,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组织实施“三清、三改、三通”等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以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青山绿水,沿河路绿树成萌,环境优美,公路畅通,是个人见人赞的好地方。
早在两年前,我办就科学设计了新农村建设规划蓝图,新农村建设起点在规划,怎样才能确保规划科学,便于实施操作,结合实际呢?对此,我办有着一系列切合实际的规划:
1、精心组织,统一部署,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我们按照新农村建设出新意、出精品的指导思想,采取外地学、当地看、比着干的办法,组织全办事处村干部分别到外地,学习、借鉴经验,通过实地看、问、学,提高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感性认识。同时,组织全办事
处干部系统地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增强镇村干部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分类制定各村新农村建设规划。对市、县确定的重点、试点村,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对照新农村建设“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分层制定建设规划,力求全面推进。对镇定试点,则依据优势,侧重于先易后难,逐步推进,对一般村则广泛畅导创造条件、抓住机遇、分类突破、营造优势、逐层推进。全办事处所有村已根据自身实际,全部制定出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2、咬定目标,精心组织实施。从外地发展的经验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通过长期抓、长期积累形成的,最根本的一点是咬定目标不放松,我镇无疑也必须走这条路。我们立足从努力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入手,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农村农民生活富裕,立足通过用先进文化、致富技术、《乡规民约》打造文明乡风,立足通过集镇建设、自来水工程建设、公路建设、能源沼气建设、生态家园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立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实现管理民主,建设新农村不仅要有好的规划,更要有一个好的推进机制,我镇已经建立了一套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联村考核机制,即:每个副科级干部联包1-2个示范村,每个行政干部联包一个村,每个村干部负责一个湾院,每一个党员联系一个贫困户的联包机制,对照规划,逐项、逐年、一任接着一任干,逐项、逐年实行量化考核。
3、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最有效的办法是办点示范,先易后难,最后攻坚,有的村已具新农村雏形,只要注意完善、加强,就可具规模,既具代表性,又具示范性,对条件基础稍差的村则注重从解决基础设施入手,尽快改善条件,分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相反的村则注重从改善群众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入手,创造条件,逐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力争通过五年的建设、发展,形成各具优势,各具规模的新农村格局。
4、充分体现民意,让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是人民群众的新农村,他们日常生活中最缺、最盼、最急的事情他们自己最清楚,建什么样的新农村,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我镇在领导、主导新农村建设时,最重要的是充分听取、采纳他们的建议、意见,体现民意,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只有这样才不会出现“急在上头,冷在下头”的尴尬局面,才能调动全体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才能全办上下拧成一股绳,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当然,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办事处也不可避免的遇到很多难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农村生产力低下
我办的农业总体是还是粗放生产,产业化基本未形成,农作物种植和畜牧养殖都处于低水平发展,且多以零散种养为主,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集约效应,农户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出外打工,农村劳动力大部分外流,“留守”的农民大都是老、弱、妇、幼。农民受教育程度偏低,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在技能素养方面,具有一技之长的人还比较少,导致种田只能粗放经营,打工则只能卖苦力打粗工,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二)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有待加强
我办在人居环境整治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其他村村容村貌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由于各种因素,老百姓响应不积极,“六改四普及”难度大,农民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够,有些农民在思想上存在“等、靠、要”的观念,认为新农村建设是上级党和政府的大事,个人存在不愿让利、不愿筹资的思想。虽成立了“村民理事会”,但“理事会”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改水、改厕、改栏工作进展缓慢。
(三)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财力制约,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田水利设施薄弱,镇、村投入资金有限;
(四)社会各项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办的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村医疗条件差、医疗水平低,同时,农村医务人员水平低,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扰,科技文化投入不足,底子薄、人才缺、资金少、设施差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善。农民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活动,农村弱势群体保障体系薄弱。
然而,不论遇到何种困难,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定会朝着预定的“目标”迈进,那就是:
1、农业产业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适度规模化经营,重点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实现家庭经营和联合组织经营的优势互补。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企业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联接机制,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努力在二、三产业上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增加
农民收入。
2、农民知识化: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大对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让他们能掌握一项致富的技术,加大对外出务工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和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潜力,加强对农民应该掌握的经营管理知识的教育,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3、村镇文明化:积极推进农村的“四改”(改环境、改容貌、改卫生、改观念),加大对农村公路、农电网、电视网、电话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改善镇村环境;推进现代化村镇建设,改变农村面貌。采取推行农村饮水改造、发展户用沼气、实行人畜分离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措施,改善农村卫生状况;改变传统观念,提高农民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保护的意识,树立良好的文明乡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和谐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4、保障社会化: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医疗保险,积极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地农民生活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济制度,探索建立城乡衔接、公平统一的社会福利制度。
5、管理民主化:引导农民积极参加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活动。全面实行村干部“直选”和村支部“两推一选”制度,完善“一事一议”、村务公开、民主监督等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我坚信,在我办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办事处一定会拥有一个灿烂的明天!
第五篇: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调研报告
2008年,我被派到**县**乡**村担任新农村建设指导员。从2月份驻村开始,我按照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总体要求,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为了实现这个总体目标和要求,结合乡情村情,我通过走访、问卷、实地调查等形式,对本村的生产生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科教
文卫等情况作深入调查,从**村近几年来的发展 中,找到了很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路和举措,也发现了许多制约发展的瓶颈,对此进行了总结和思考,有利于我们深化认识、更新思路、改进措施,推进**县**乡**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深挖问题根源,突破瓶颈谋发展
**县**乡**村地处**县城西部,在风景名胜区**山、小鸡足脚下,是典型的山区农村,是**乡的窗口,距县城20多公里,有21个自然村,26个村民小组,855户,3624人,党总支下设4个党支部,10个党小组,71名党员,民族以汉、彝两个民族为主,彝族是世居民族,经济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经济作物有烤烟、白云豆、梅果、核桃和红雪梨等。**村虽地处县城近郊,但长期未能改变落后面貌。2000年村级体制改革以来,**村两委班子不断深入基层认识村情,深挖阻碍发展的问题根源,研究解决发展瓶颈,聚合人力人心谋发展。
1、强化班子建设,打造团结实干的发展氛围
**村地缘优势突出,水利条件好,长期以来,村民以世代守着一方热土为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地继承祖业,却难改变落后面貌,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问题当然首当其冲。2000年村改委后,经过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入认识与思考,班子问题最早被提出来,也得到了最及时的解决。
闲 散现象突出是制约**村发展的主要问题,根源是守业思想严重。面对这累年积弊,村两委班子正视问题,查摆问题,努力打造团结过硬、实干过硬的村两委班子和党员群体,影响带动全村树新风谋发展。村两委班子在班子内查找到了个人自我意识过强等矛盾根源,求同存异,增进团结,带头改变了“散”的形象,促进了“八大员”和全体党员之间增进相互了解,化解误会,逐步影响广大村民,促成全村齐心聚力、和谐共进氛围;村两委班子带头改变“闲”的形象,扎扎实实地一件一件解决好群众呼声高的问题。
2、强化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村委会地处山区,生产生活条件十分困难,人背马驮的原始运输方式和“晴通雨阻”的交通,“年年挖沟年年放水难”的水利,“寨头亮、(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寨脚黑”的供电和同是一个村电价不一样,落后的基础设施状况,使地缘优势难以转化为发展优势,延缓了发展速度;“昨砌一墙砖、今和一池泥”的打工经济和“早种一墒菜、午卖一窝鸡”的家庭小副业,也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好全村发展问题。
针对这样的情况,**村集中精力,着力抓基础谋发展。经村两委班子积极争取,得到了多方面的支持,通过“争取项目投一点、上级部门要一点、村民集一点、投工投劳担一点”的方式,实施了:一是积极争取省州县项目资金,基本实现村组道路全部修通;二是积极争取烟水工程项目,投资50多万元,建成全长5.7公里的“三面光”沟渠,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000多亩;三是努力争取县农网改造项目,力争在一年内实现改造通向各自然村的10余公里电网,要实现户均一表,城乡同价;四是投资近万元,架通至各自然村的程控电话线路,全村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的覆盖面均达100%;五积极争取血防改厕项目和人畜饮水项目,全村80%村民都用上了卫生厕所,改变了过去那种随地大小便的情况,全村90%都 喝上了卫生安全的自来水;六是邀请县内外的科技人员和专家,请他们研究**村种植业结构调整的思路,指导村民发展畜牧业和林果业,对村民实用技术的培训,改变了过去那种靠天收成的原始耕作方式,五项基础设施和一项基础产业的建设,解决了**村最想解决,也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初步建成了有较好基础设施条件 和产业发展基础的文明村、花果山,打牢了**村进一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能力。
3、强化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白 乃村地处县城近郊山区,城区的一些不良思潮和行为,极易感染到这里,贪图享乐思想、游手好闲现象、酗酒闹事情况、小偷小摸问题等极易发生,户与户居住比较散乱,村民各自为政,意见难统一,管理难实现,行为难约束。本来看好**村地缘优势的一些投资者,往往会顾忌这里的综治环境和村民的精神状态,望而却步。
白 乃村两委班子认识到,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是促进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全村把社会主义新
农村建设与加快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一起部署,一起抓落实。从建立领导责任制入手,促成了工作有人管、措施有人抓、问题有人解决的良好局面。从提高农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入手,坚持开展思想、文化、科技、卫生等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了农村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从制定实施《**村村规民约》入手,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从
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脏乱差”等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整顿乱堆乱放,大力规划整治村容村貌。从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入手,以培训的形式向村民宣传《环境保护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加强了综合整治力度,封建迷信、打架斗殴、聚众赌博、移风易俗等歪风得到遏制。从民主选举村两委班子入手,发扬基层民主,坚持和完善村务公开等制度,形成民主管理的浓厚氛围。从发挥群众组织的作用入手,动员多方面力量参与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建设。责任到人,各项措施的落实到位,广大村民的积极响应,村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二、不断总结经验,加快**村发展步伐
**村近几年的良性发展,发端于基础建设,发展于不断解放思想、深化认识、更新思路、团结实干,这些成功的举措和取得的实际成果,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广泛的智力支持。
1、解决好思想问题,发展思路便明晰可鉴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村的发展困难,首先就困在思想上,地缘优势带来的满足感,优越的农村政策带来的依赖感,淡化了村民干事创业的思想,再加上一家一户的劳作方式,导致了公益事业无人问津无人管,万事开头难,难就难在想都不去想上。**村两委班子以干出来的实际变化,来影响带动广大村民逐步破除“靠、闲、散”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诉求;发展就意味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生活习惯,安逸闲适的状况改变了,就容易产生“难、怕、厌”思想,**村以党员干部带头干、致富能手带路干,来破解这一心理障碍,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信心;要发展就要面对新环境、新挑战,就要有新能力,**村以加强培训指导、加强示范推广,来破解“老、旧、陈”思想,强化了村民主动发展的能力。从村两委班子到普通群众,解放了思想,提高了素质,想干,敢干,会干,最终干出了发展的新天地。如 **村上**村民小组的集体羊场(每年收入近万元)、集体的华山松林地(价值近上百万元)。
2、解决好班子问题,发展就有坚强的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关键在农村党支部,关键在有一个围绕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的两委班子,关键在有一批带头创业、带民创业的党员干部。**村从守业到创业的深刻变化,源于此次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创建党员示范户、十星级文明示范户等为手段,带头解放思想,带头团结干事,以好作风创造了新业绩,从而使“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各项思路和举措,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同和支持,促成了“班子团结带动全村团结,班子实干带动全村实干,班子发展带动全村发展”的生动局面。
3、解决好环境问题,发展就会有不竭的动力
怎样让各生产要素积极涌动,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白 乃村以环境改变人、以环境塑造人、以环境吸引人,激发村内村外各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村两委班子自身建设开始,通过制度建设、服务组织建设、群团组织建设,不断改善软环境,促进硬环境建设,广大村民逐步被发展的实际成果感化,被发展的具体要求同化,支持发展、维护发展成为主流思想,全民参与的基 础设施建设,就是实证。内部环境好了,地缘优势就更具吸引力,投资者从无到有,迅速增加,资金、技术、市场信息不断涌入,加速了发展。特别是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明晰了山林的权属,许多外商来**地区投资发展林果业,内部外部两股积极的力量互动发展,为**村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