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

时间:2019-05-13 04:2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

第一篇: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

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

——基于《南方周末》和《扬子晚报》的比较

转眼之间,5·12大地震离我们已整整一周年,按中华习俗,要在头周年的时候举行庄严肃穆的祭奠,以祈逝者安息,生者奋进。各大媒体围绕这个题材做了充分准备,无论是网上发起的献花凭吊,还是报纸上的征图征文,大家都想发挥各自优势,在这场新闻大战中脱颖而出。

我选取《南方周末》和《扬子晚报》在五月第一个星期的报道,简要评析在这个新闻事件策划中两家媒体之间的异同。

一、整体印象

《扬子晚报》5月5、6、7日在A叠中开辟重生之路专版,选取汶川地震幸存者平凡生活中的真实故事,以人性关怀的视角展现出地震之后幸存者对逝者的悲伤怀念、对生活的坚强信念和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温馨悼念。文章质朴、故事感人,让人在分享故事中接受洗礼,感悟生命。

《南方周末》用毛笔大字“活着”作为头版的标题,苍劲、黑白、干瘪的字体意蕴深长,这无疑是编者独具匠心的设计,彰显的是生命的伟大、逝世的悲怆和生存的艰难。以震后重建调查报告为副标题,以生存着、变革着、思考着、憧憬着为四个分标题,用16个版面系列报道,记录下震后灾区的真人真事。

二、新闻事件的选取分析

《扬子晚报》5月7日报道《女友“5·12”生日变忌日 他去广西给“爸爸妈妈”当儿子》,讲述的是汶川地震中生死相别的一对情侣的感人故事。男友在女友遇难后主动到广西照顾女方的父母。故事中男主人公李贵在地震中失去爱侣,失去了宝贵的爱情结晶,在巨大悲痛面前他想到的不是自身,而是女友年迈父母在痛失生命中最重要女儿时的伤心欲绝。女友家在广西,当时不顾家庭的反对只身来到都江堰与男友会面,不幸天将横祸,地震让爱侣天地相别,让白发人送黑发人。故事从他们相识、相爱说起,以李贵赴广西做“爸爸妈妈”的儿子到被评为“2008广西十大孝星”为主体,通过孝行写爱情,这无不彰显了地震无情、人间有爱的宏大主题。记者手记这样写到“尽孝是一个情感的出口,对李贵来说,他找到了新的生活意义。李贵的孝心,和“爸爸妈妈”对他的爱,不涉利益交换,没有深思熟虑,我更愿意将它视作是一种本能,爱的本能,超越血缘,质朴单纯。”一个平凡的人用他真诚的行动,诠释着自己对孝的理解,更升华了爱情真正的意义。

《南方周末》用数十张大小不一黑白的照片,记录下灾后地震灾区一个个重建的家庭,似非笑而笑的面庞、牵手相搂的不自然、简陋的婚房,是我看到这些照片的第一印象。这些在疗伤之旅中的“半路夫妻”,他们的恋爱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浪漫、那么温情,他们的结合是现实的选择,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记者并不避讳描述草率恋爱中夹杂的利益因素,甚至可以说他们婚姻中的大部分都是在现实利益考量下的选择。记者以在北川曲山镇婚姻登记的采访入手展开全文,截取几对“半路夫妻”的真实经历,全景式的铺开了灾区结婚群众的众生相。新街“吴瞎子”地震前有门面,生活富裕,刚刚抱上儿子,但地震夺走了他一切。患有眼疾的他在震后经人介绍重新找到一女子,但由于车祸受伤,那个女子再也不愿露面。晚上板房里无望的哭泣,就是他无奈的宣泄„„

可以说《扬子晚报》的报道故事的选择在感性在温情,是适应弘扬先进事迹的宣传需要;而《南方周末》的故事则更具有普遍意义、现实意义,更真实、更客观。如果说《扬子晚报》让我看到了地震中壮美的人间真爱,那《南方周末》则让我读懂了一个真实的汶川。

三、报道标题分析

5月6日《扬子晚报》重生之路版《六朵金花三朵随风去,二姐把遇难亲人的照片装裱进相框常陪逝去的亲人“晒太阳”》,正副标题相扣,取义新颖、耐人寻味,吸引受众眼球,并且做到了与下文故事很好的契合。

南方周末头版编者按《这一年你没有被击倒,就永远不会被击垮》,标题观点鲜明,从个体的层面上升到社会整体的层面,揭示了此则新闻深厚的底蕴,给受众以深刻的启示,具有很强的导向性,符合头版评论报道的要求。

四、版面编排分析

《扬子晚报》重生之路版以标有5·12大地震发生位置的四川地图为标头,标志为初生的嫩芽,直接给人以视觉冲击,开张明义指出此版主题。5月7日的报道标题为黑体大字置于全版正上方,下附有记者速写画像和导语,以省略号引出下文,这如同电影里的回忆镜头。

整版配有主人公的三张彩色照片,为两人合照和个人独照。其中男主人公的 2 独照位于岷江岸边即是其女友逝去的地方,女主人公的照片是她在电脑前的视频截图,表明他们在网上相识相恋。配图符合全文写作内容,更吻合文章意涵。

《南方周末·活着》第B13—16版《写真·重组家庭》第一版中20张照片拼成爱心图案,其中最底下的一张照片是三人合照,其中一个是穿着羌族传统服饰的小孩,寓意“活着就充满希望”。

紧接着的是文章导语“无论经历多大的灾难,只要人还在,最细嫩的情感和最现实的需要便会萌芽,哪怕在石头缝里,也要长出一个个家庭”,标题竖排居中,文章对称左右。接下两版12照片分排两侧,配有信息列表,家庭伤亡情况、结合理由、当前困难等内容一目了然。合版中央配有两张大图,照片上是震后两对重组家庭的全家福(带有小孩,且较多)。两个大号标题文章“取暖”、“孩子,黑夜里的小星星”成对角分布。整版编排新意在照片的选取、组合和所占空间,2/3的版面给人强烈的视觉震撼。

五、整版报纸主副刊前后呼应

《扬子晚报》7日B版·网罗天下头版《视频汶川沙画情动网络》报道的是一位沙画作者把其创作的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作品上传到网络受到网民热捧的新闻事件。一期报纸关于汶川地震周年祭的两则报道均以“情”为主线,突出了编辑在新闻策划上对新闻报道主旨的考量。

《南方周末》副刊《我们应当怎样记忆灾难》则较强的呼应了《活着》版中的思考篇,编发的图片一张是绵阳灾区某小学倒塌的学舍,另一张是日本神户市中心的地震纪念碑。把地震发生后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新闻报道特点和盘托出,并联系当时、当地的文化,品读出民族文化的差异和社会发展的变迁。这种行文思路不仅符合副刊文化版的特点,更是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深入挖掘,大胆新颖的尝试是编辑素养的充分体现。

新闻报道特色与报纸在媒体定位和受众定位息息相关,《扬子晚报》属于都市类报纸,受众为广大市民,阅读主要目的在于获得信息和娱乐消遣,故其文章通俗易懂,善于挖掘个体新闻故事,感情充沛能引起读者共鸣。《南方周末》是大型都市周报,受众定位较高,多数为知识分子,所以对新闻事件的报道较多的是从侧面、反思的角度撰写,具有很强逻辑性和严密性。汶川地震周年祭两家媒体的新闻策划不同,正是其媒体特色、编辑方针在其中的最好体现。

第二篇:汶川地震12周年祭优秀作文

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事,都会让人感动的泪流满面。我相信听到、看到这些故事的人,都已经把他们当作真正的英雄了,因为他们付出太多太多了。一起来看看汶川地震12周年祭优秀作文5篇大全,欢迎查阅!

汶川地震12周年祭优秀作文1

自然界,极力挣扎的飞蛾,在石缝中绝处逢生的杉树,在老鹰爪子下脱逃的小鸡,都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说到生命,在我脑海中浮想到的就是汶川大地震的场面,虽然过去好几年了,但还是让人感叹人类对生命的顽强付出。

当地震发生时,房屋倒塌,洪水威胁着娇嫩的生命之花,天空中弥漫着死亡的气息。有的人被压在了沉重的石板下,有的人无家可归。还有的人被那可怕的洪水冲得无踪影。无论走到哪,天空总是灰暗的,河水也都变凶猛暴烈起来。在陆地上,到处都能听到人们的叫喊声,叫喊亲人生还的希望声。在废墟里的生命也在回应这种希望,强烈的求生欲望。

一位母亲在挖着石块,正在寻找自己的孩子,可是找了整整好几天,孩子还没有找到,这位母亲已经筋疲力尽,但是还是不听人们的劝告,继续寻找着她的孩子。那孩子大概也感应到一定会有人来救他的,他要活着,只要能活着,他还可以上学,还可以吃妈妈做的菜,还可以有美好的事情等着他。最终,解放军来救他了,抬出来睡到单架上的那一刻,他情不自禁地行了个少先队礼。当场感动了所有围观的叔叔阿姨。

人类永不放弃生命,他们依然努力着,希望能逃出困境,永远的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没错,生命只有一次,是非常宝贵的,我们都要好好地去珍惜它,完美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们必须对自己负责,虽然生命是有限度的,但是我们要在短暂的生命里,做出许多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永恒。

汶川地震12周年祭优秀作文2

这一次自然灾害,牵动了我们十三亿中国人的心。中国各界人士踊跃捐款,捐物。全国各地的空军、海军、陆军,都积极救援灾区,还有国际友人的帮助。汶川大地震这件事通过我们伟大的中国人慢慢的稳定了下来。

在这件事里,发生了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其中有几个故事,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件事。有一位叫林浩的九岁小男孩,在地震发生的时候,他正从教室往走廊里跑,只听“轰”的一声,林浩被那石泥给埋在了废墟里,他自己成功自救了出来,却没有选择逃跑,而是转身去废墟里救同学,当他把两位同学救出来交给校长,他自己又去救同学,这时突如其来的余震,把小林浩又埋进了废墟里。当那些媒体的叔叔阿姨知道林浩舍己救人的故事以后,就问他为什么要救他的同学。林浩说:“我是班长,我应该去救我的同学。”

还有一件事。有一位叫秦静文的小姑娘在地震中她和同学们埋在了一起,她的同学有的因为受伤而去世,有的因为饿了而去世。那些同学们的尸体压在她的腿上,使得她的腿不能动一下,但这没有压倒她那顽强的意志,她仍然在废墟里生存了三天三夜。终于在第4天被救援人员发现,当医护人员要进入为秦静文打针时侯,秦静文竟用她那微弱的声音说:“阿姨别进来,这里危险!”在场的人听了都为之感动起来。

这几件事令我印象非常深刻,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几个月,但还是难忘这些激动人心的事件。

汶川地震12周年祭优秀作文3

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在2013年4月20日8时2分发生了7,0级的大地震。地震中一个个揪心的场面牵动着我们的心,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撩拨着我们的情。但是,只有那一幕最让我触目惊心!

一块肮脏不堪的木块上躺着一位妇女,她的秀发已经沾满了石灰和血迹,嘴角还隐约有些血痕,原本清瘦的脸已经变的苍白无比上半身还在隐隐抽蓄,无数血色的花在她的身上绽放。而她的怀里还抱着一个孩子,那孩子的脸已经血肉模糊,让人看了忍不住感叹——好好的一个孩子怎么就成了这副模样!检查后,医生称:母亲还有心跳,而孩子却不幸走了。看到这里,心里涌出一股担心。这位母亲醒来以后一定会很难过吧!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而且,明明自己那么竭力的却保护他,可是,最后,死神还是把他抢走了。

看完这个故事后,我的内心久久难以平静,这真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这真是一位值得让人尊敬的母亲!可是,回过头来想想,我们的父母不也是这般为我们着想吗?可是我们的尊敬在哪里?所以,我决定以后一定要收敛脾气,争做父母心中的乖孩子。

汶川地震12周年祭优秀作文4

这次地震中,有许许多多的人遇难,许许多多的人为他们而献身,又又许许多多的人伸出援救之手。

95岁的老人-----冯三秀他虽然已在家乡捐了2万元,但是后来他又捐出了10万。这年过九旬的老人拥有这样大的“爱”,难道不值得我们敬佩吗?更让人感动的是:

一位43岁的男教师,“李国林”,他为就自己的学生,却牺牲了自己的儿子!当他听到儿子呼喊着:‘救我’,难道会忍心失去他吗?”“不,因为他明白---如果其他家长失去了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的伤心。当他把三十多名学生成功解救后。谁?谁知道,那年轻的生命已经悄悄离去。这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父亲,更是一位伟大而让人敬佩的教师!

“是谁?”给了那些婴儿滋润的露水;是谁?哺育了一个由一个的婴儿;又是谁给了他们无数慈母般的温暖与爱?是一位女警察,她给了那些地震中的婴儿无限的爱,无限的温暖。这位警嫂还年轻,她对每一位没有亲人在身边的孩子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如果没有她,那些无辜的婴儿会怎么样?

当然,在这次地震中,不仅仅只有这几个感人故事。还有许许多多的人,许许多多的事,都会让人感动的泪流满面。我相信听到、看到这些故事的人,都已经把他们当作真正的英雄了,因为他们付出太多太多了。

“愿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汶川地震12周年祭优秀作文5

人们都说,美丽的风景是杨柳依依溪水潺潺,是桃红柳绿蜂蝶跳舞,是蓝天白云鸟语花香,是小桥流水绿草如茵,是崇山峻岭名山大川,是早晨彩霞傍晚落日,是瀑布飞流青松翠柏,是天高云淡大雁南飞,是海市蜃楼沙漠奇观……

可是,留在我心底的风景却是人心的勇敢善良、救人急难和奋不顾身的伟大精神!那光彩夺目、动人心弦的一幕幕景象,总会情不自禁地浮现在我的心底里。

谁能忘怀啊!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了骇人听闻的大地震。刹那间,天昏地暗、飞沙走石,地动山摇,无数间房子在摇晃倒塌,无数条生命顷刻间阴阳两隔。世界的末日倏然降临到汶川人头上。

我眼前老是晃动着幼儿园教师杜正香的身影。她不过是一个代课教师,可是面对即将倒塌的大楼,面对死亡的危险,她并没有逃避,一次次地从死亡的阴影中抱出一个个吓呆了的孩子。她肯定清楚地知道,教学楼顷刻间会轰然倒塌,可是她还是冲进了教室里,因为那里还有没有出来的孩子。在她的心里,孩子的生命远远超出了她自己的生命。“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谬论在此时此刻是多么的荒谬和无稽。

杜正香永远地走了,永远地离开了她的丈夫和孩子,离开了那些活着的学生。撬开沉重的水泥大梁,人们惊现杜老师的怀里还护着几个孩子。壮烈的阴魂护卫着几个幼小的魂灵去了天国,留给人们几缕慰藉,因为年幼的孩子还有着老师的照顾。我不相信迷信,但是却坚信杜老师一定活着,她和死去的孩子们过得很幸福。

一方有难,八方支持。汶川是全国人民的汶川,汶川的苦难是全国人民的苦难。汶川的事情就是全国人民的事情。

地震的硝烟还没有散去,震后的房子、山峦还在晃动,全国人民就掀起了紧急救助的热潮。有钱出钱,有物出物,有人出人;火车在疾驶,汽车在奔波,飞机在翱翔。解放军战士、工人、农民、学生和干部,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火速奔赴汶川。在最短的时间里,在废墟下抢救出一个个兄弟姐妹。试问,世界上有哪一个国家和民族,有我们中华民族那样的凝聚力和亲和力?

这一幕救人急难的壮烈场面,永远留在我的心底里。


汶川地震12周年祭优秀作文5篇大全

第三篇:一周年祭(范文模版)

一周年祭

今天是三月十五日。当我一早起床拉开窗帘,看见的,是明媚的阳光。

然而一年前的今天,却是下起了鹅毛大雪,那一天,是老爷离开的日子。

记得那一天凌晨5点,电话铃声打破了我睡梦中的沉寂。电话那头,是妈妈带着哭腔,断断续续的声音:“姥爷离开了”。瞬时,我的眼泪像头凶猛的野兽一般,轻易地翻越眼眶的阻拦,向外涌出。

我飞快地穿好衣服,来不及刷牙洗脸就夺门而出,一路狂奔。还没走到姥姥家门口,哭喊声就混杂成一片,远远地从屋内传来。我放慢脚步,心跳不知是因为剧烈运动后的正常反应,还是因为害怕面对即将见到的残忍画面开始狂跳。

家门口,一些人进进出出,手忙脚乱的身影让我有些慌乱。屋内飘出的屡屡青烟开始让我幻觉般的以为自己正在经历一场梦境。这时候,弟弟捂着面,呜咽着从房间里走出来,靠在门边的墙上,顺势坐下。隔了几秒的时间,他强忍很久的情绪终于在那一瞬间崩塌,放声大哭起来。

看见这一幕,我的脚开始发软,还不等进屋就先哭来起来。

刚踏进家门,我便看见妈妈和另外两个弟弟跪在地上,一边哭着,一边向面前的火盆里放纸钱。熊熊的火势让每一张放进去的纸钱顷刻间变成黑灰色的粉末,然后生成一缕青烟,缓缓上升。此刻的姥爷,正安详地睡在用门板搭建的简易床上,他穿着深蓝色的寿衣,身上盖着一层薄薄的白布。布将他的脸挡住,让我看不见他的表情,只看见露在布外面的那双厚实的手一动不动地任凭冷空气肆意地将他包裹。那一刻,我脑海里第一个冒出的念头竟是“他们怎么能把我姥爷冷着?”。

妈妈起身看见我,递给我一叠厚厚的纸钱,让我送送姥爷。于是我跪在弟弟身边,一边重复着他们的动作,一边任泪水冲刷我的脸。

突然,在我身后传来一阵刺耳的哭声,我回过头,看见一个老婆婆正跪在我们家门口。她带着一顶绿色的编织帽,背有些微微地弯曲,身边放着一根拐杖,由于她低着头,我看不见此刻她脸上的表情,只听见她那震耳欲聋的哭喊声。

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在场所有人愣了几秒钟,不一会,人群中有人认出那个老婆婆是我们社区出了名的疯子,于是三两步走到她面前野蛮地一把抓住她,朝她吼到:“你这个疯子可别在这闹”一边说着一边将她往外拖。

这时候姥姥说话了:“别管她,她是来送老头的”。听完这句话,大家全都面面相觑,不理解姥姥的意思。“老头生前救过她一命”姥姥解释道。话音刚落,所有人沉默了,抓着老婆婆手的几个叔叔也慢慢把手松开,老婆婆又一次跪在地上,旁若无人地哭着。

中午,姥姥坚持留老婆婆下来和我们一起吃饭,于是她便和我们坐在了一起。就在那个时候,屋外突然开始下雪,鹅毛一般的大雪。记得那天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谁也没见过三月中旬的天会下那么大的雪。人们不约而同的说,是老天在为姥爷的离去流泪。我向来不相信这类毫无科学依据的说法,可是,当我回头看见老婆婆那完全不理会周围人的讨论,自顾自地像小孩一样吃着饭的样子,再联想到刚才她哭得撕心裂肺的一幕,我信了。我相信姥爷生前的好,是足以让老天爷为之感动的。

之后几天,家里的每个人都忙碌着。只有我,每时每刻都跪在姥爷的遗照前不停地流泪,不停地烧纸钱,然后不停地在心里想着,今后的生活会有一番怎么的改变。奇怪的是,整个丧礼结束,我的体重居然比家里每个人都减少得多。

如今,一周年过去了,家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慢慢从去年的悲痛中走了出来,生活也回到了正轨。但每当我用力去回想姥爷的脸时,一句本不是姥爷说的话,却有模有样地浮在我的脑海:“瑶瑶,好好学习,好好照顾你姥姥”。

我正努力着,亦或者,我已经做到了。

第四篇:为了忘却的纪念——汶川一周年祭

《为了忘却的纪念》——5.12四川大地震一周年祭活动课教学设计

【活动说明】

一年前的今天,2008年5月12日下午2时28分,8.0级大地震袭了四川汶川,地动山摇之间,家园、学校瞬间夷为平地,公路断裂,桥梁坍塌,通讯中断,机场关闭„„汶川告急,四川告急,中国告急!中华大地上又遭受了灾难的偷袭。多少年轻的生命从此离我们远去,多少英雄的赞歌在这一刹那间上演。而时间飞逝,转眼之间,一年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对于那场发生在一年前的重大灾难,你还能记起多少呢?由这次灾难,你又受到哪些感动,得到哪些启发呢?一年后的今天,我们又能为逝去的人们,为灾后重建的人们做些什么呢?请大家跟着我走进今天的活动:《为了忘却的纪念》——5.12四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活动目的】

培养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唤醒学生对于生命,对于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新审视,同时也让同学们明白肩负的职责,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以正确的姿态与更好的面貌迎接挑战。最后教育中学生有关地震自救的相关常识。

【活动时间】

2009年5月12日下午第一、二节课

【活动地点】

多媒体教室

【活动主要形式】

哀悼仪式、观看有关幻灯片、传达祝福、组织防震演习等

【活动参与成员】

班级全体成员,该班级有时间的任课老师(事先邀请),班主任,校级领导(可邀请校长、校团委领导),学校校刊杂志负责人等。

【活动准备】

主持人一名,祝福卡片,录音机,空白磁带,多媒体设备,防震宣传手册等。

【班会流程】

一、导入部分

1、班会开始前的课间,一直播放悲伤的曲子,以调节所有参会者的情绪,以便更好地融入班会中。

2、主持人上场。

二、活动环节:

第一环节:观看幻灯片

活动目的:重温那一段经历,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从中受到感动,得到启发。活动准备:幻灯片,多媒体设备

(主持人放映幻灯片,并进行讲解)

幻灯片第1——5张:

因为爱,我们铭记;因为有人记得我们,所以我们活着。而只要有人记得我们,我们就能继续生存下去。让我们记住: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背景音乐《天空之城音乐盒版》)

幻灯片第6——16张:

顷刻之间,地动山摇,温馨的家园变成了一片废墟,把我们的同胞埋进了瓦砾。还来不及对最爱的人说声再见,就成了一具具冰冷的尸体。这些被埋在瓦砾下的、受伤流血的、失去生命的,很可能就是你的玩伴,你的姐妹,你的兄长,你的爷爷奶奶。而最让人揪心的,则是这些也许刚刚和你的弟弟、妹妹一样的的孩子们。

幻灯片第17张:

同学们,谁知道这次地震造成多少财产损失,多少人员伤亡?(生)

请记住这些数字:这次地震震级达里氏8级,最大烈度达11度,余震3万多次,涉及四川、甘肃、陕西、重庆等10个省区市417个县、4667个乡、48810个村庄。灾区总面积约50万平方公里、受灾群众4625万多人,其中极重灾区、重灾区面积13万平方公里,造成69227名同胞遇难、17923名同胞失踪,需要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151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多元。

幻灯片第18张:

世上最残酷的事情莫过于此,生离,死别。其实我们都不想让你走,即使,你要去的地方是——天堂„„

幻灯片第19张:

而在这逝去的数以万计的人员中,你们有没有想过,有多少是和你一样大的孩子?又有多少是嗷嗷待哺的婴儿?前天是母亲节,我们都在祝母亲节日快乐。可你是否知道,那些在地震中失去了孩子的母亲,谁来给她们过节?你知道她们是怎样度过自己的节日的么?她们在祭奠,祭奠她们那还没来得及长大的孩子!她们在心里与逝去的孩子默默约定:孩子,如果,如果有来生,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插入视频《孩子,来生我们还要一起走》)

现在,请全体起立,为那些逝去的同胞,尤其是那些与我们同龄的孩子们,默哀„„(全体起立,默哀)

幻灯片第20张:

好同学们请坐。同学们,你们是多么的幸运啊!不要说自己不幸福,不要说自己没有漂亮的衣服鞋子,最起码你们还活着,你们的父母还活着,哪怕是不健康,可是当你们睁开眼睛,还能看到彼此,叫一声爸爸妈妈,他们还会回应你。但那些失去了孩子的父母呢?那些失去了父母的孩子呢?阴阳两隔!你们还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挥霍,有许多的梦想等着要去实现,可是那些在地震中死去的孩子,他们连长大的机会都没有了!他们还没来得及看看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就匆匆的离去了,他们的生命,永远的停在了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我们仅以以下一个视频,献给5.12地震中的孩子。(插入视频《近义词片献给5.12地震中的孩子》)

幻灯片第21张:

5.12,我们悲伤、无奈、绝望、迷茫,我们流了太多的眼泪。可是请你记住,有些眼泪,是因为感动而落下的„„(插入视频《5.12地震的记忆》)

幻灯片第22张:

(背景音乐《kiss the rain》)大家如果看过中央电视台的《朝闻天下》的话,应该会认得这位年轻人:央视主持人赵普。大家看到他眼里的泪花了吧?知道他为什么落泪么?当时是抗震救灾的直播,这些主持人和我们一样都是第一次看到从前线传来的报道。在看到那些报道后,他说了这样的话:“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这样的画面,被这样的声音感动,为什么我们总是看着看着就会眼含热泪?因为我们爱这个土地,这个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关怀。”

幻灯片第23——33张:

是的!这个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关怀!这是我们的温总理,5月12日地震发生不到几个小时,他就冒着余震的危险进入了四川,四处查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整整40多个小时,这位老人不眠不休,只是为了告诉灾区的人们,祖国没有忘记你们,政府没有忘记你们!如果当时你有看相关报道的话,你会发现,这位和我们爷爷一样年龄的老人,在向群众喊话时,声音都已经嘶哑了„„

5月16日,胡锦涛总书记抵达成都机场,温总理前来迎接,两个人的手紧紧的握在了

一起。随后,温总理返京,胡总书记在一线指挥抗震救灾。

这是我们的救援人员。没有房间,没有床铺,我们的救援人员累了就只能和衣躺在裸露的地面上小憩,随时准备着再次冲入第一线。

累了的又何止我们的救援人员。长时间高强度的劳作,不止是我们的战士,连我们的救生犬也累了„„

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张图片,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一位母亲,她扔下自己几个月大的孩子不管,却用自己的乳汁,哺育了一个又一个在地震中失去了母亲的婴孩。

这是排队等待献血的人们。我有献血的习惯,一年一次。平时我也叫过我的同学一起去,可是他们不去,怕不卫生,怕被传染上什么疾病。可适当传来消息说灾区急需新鲜血浆时,没有一个人退缩。由于要求献血的人太多,血库已满。我们不得不提前填表预约。我们都知道,今天我献出来的200cc血液,也许明天就会流淌在另一个人的体内,拯救他的生命,从此,世间又多了一个与你虽无血缘关系,但却已然血脉相通的人。

画面中捐款的,是一位乞丐。乞丐,被人们称为“拾荒者”,他们衣衫褴褛,满面污垢,靠乞讨或捡拾破烂卖钱为生,是社会的最底层。可是今天我们看到,在捐款箱前,他们投进一张张毛票,一枚枚硬币。那些硬币砸在箱子里叮当作响,仿佛也敲在了我们的心上,这个时候我们意识到,他们拾荒,可拾去的,却是人心灵上的荒芜。他们,是心灵的拾荒者。也许他们捐出的只有几块,几十块,可是这几块几十块,却远远比一些大明星之类的捐出的几十万几百万分量更重。因为这几十万几百万,明星只需拍几集电视,登几次场就能赚到,可是对于他们来说,几块几十块就可能是他们几天几星期的生活费。他们才是需要帮助的人,可是面对更需要帮助的人,他们毅然决然的伸出了援手。这正如纪伯伦所说:“慷慨不是你把我比你更需要的东西给我,而是把你比我更需要的东西也给了我。”

我们学校也举行了这样的祈福仪式。我们每人手中拿着点燃的蜡烛,从各自学院出发一路上小心呵护着烛光,到操场集合,然后用手中的蜡烛摆成心形的“5.12”的字样,之后,默哀、祈福。我们还收到了在高校学生之间互相转发的短信,在5月12日晚10点,收到短信的同学请自动熄灯10分钟,为遇难同胞默哀。于是,5月12日晚10点,我们所在的石家庄市西南高校区漆黑一片。大学生,在行动。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在我们看过的图片及视频中,经常出现一双双手,有大有小,有的细你有的沧桑,有的干净整洁有的满布伤痕,这些手紧紧握在一起,传递着力量,传递着温暖,更传递着希望传递着爱。手拉手,我们发誓,生死不离!(插入视频《生死不离》)

幻灯片第34——35张:

温家宝总理说过:“每个人献出一点爱心,乘以十三亿,就变成了大爱;再大的灾难,除以十三亿,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中国人的心相连手相牵,共同呼喊出同一个口号:加油中国,坚强汶川!加油中国,坚强汶川!加油中国,坚强汶川!!(插入视频《天安门前致哀后的呐喊》)

幻灯片第36——38张:

感动别人,是一种能力,感动自己,却是一种心灵的净化。2008年,中国人被自己感动,也感动了全世界。同学们看过《感动中国》么?每届感动中国都会设置集体奖,之前的集体奖大多颁给了神五神六的航天工作者,但是2008年的感动中国集体奖,颁给了全体中国人!我们,当之无愧!

中国人在这次地震中表现出的民族凝聚力,让世界为之震惊。我们感到从来没有过的骄傲。我骄傲,我是一个中国人。我骄傲,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朗读《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插入视频《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生齐读《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幻灯片第39——45张: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然而就在泪水的浇灌中,希望,发芽了„„(背景音乐《天空之城小提琴版》)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当你被压在废墟底下,你还能坚持下去吗?在等待救援的时候,你能露出这样一张纯真的笑脸来安慰救援人员吗?

这是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如果是你,你还能安下心来在余震时有发生的情况下复习,准备考试,追寻梦想么?

我的小伙子们,当你的同学被困在瓦砾下,你能如他一般冒着余震的危险为你的同学举起一瓶维持生命的点滴么?

我的小姑娘们,当你失去了母亲,你能忍住悲痛,如这位小姑娘一样去安慰你的父亲吗? 我的将来要做他人丈夫的男孩子们,当你的妻子待产时,你能冒着生命危险守在她身边,紧紧握着她的手,不离不弃,实现当初那个“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么?

我的将来要为人妻的女孩子们,当你的丈夫死去时,你还会温柔的替他擦拭身体么?哪怕那已是一具冰冷的尸体!

大灾有大爱,在灾难面前,亲情、友情、爱情,亲爱的孩子们,你们能如他们一样坚守吗?

幻灯片第46——47:

川人从未负国,国人绝不负川。这是网上一个帖子里的话。我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帮助我们的兄弟姐妹。而我们的同胞也并没有被打倒,他们坚持自救,心怀感恩。你看到这一个个懂事的孩子了么?一夜长大,懂事大的叫人心疼。这些孩子,就是四川的希望,中国的希望!

幻灯片第48——51张:

因为爱,我们铭记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人们,那些感人至深的人、情、事。

可也是为了爱,我们还要学会忘却。忘却悲伤、痛苦,迷茫、绝望,收拾心情,为自己,也为那些已经逝去了的人,重新开始生活„„

逝者安息,生者坚强!

生活,还将继续。我们的明天,会更好„„(背景音乐《明天会更好童声版》)

幻灯片第52——63张:

这是各地同胞支援搭建的房屋,我们不能坐着等,我们要用自己的双手重建自己的家园。尽管房屋还只有一个框架,可是面对明天,我们依然能笑得如此灿烂!

生活仍在继续。老人们常说,只要是种子,只要播种下去,总有一天它会发芽、开花、结果。于是我们种下希望的种子,盼望着丰收的来临。

在四川有一个古老的少数民族,羌族。他们的羌寨在这次地震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古老的民族在各族人民的帮助下有焕发出了新的希望,一对对新人,以羌族特有的方式,结为夫妻。

人不能只活在记忆中。抹去泪水,让我们重拾笑容,再跳起古老的羌族舞蹈,来庆祝我们的重生。

这不是两个普通的孕妇。一年前,她们在这次地震中都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可是一年后,她们又孕育了新的生命。这世间没有任何事物比新生命的孕育与诞生更能让人感受到希望的了。我们共同期待着,新的生命,新的希望。

这些重新绽放笑脸的孩子,让我们看到,天空中阴霾已经散去,天晴了,我们的未来一片光明。从那一张张认真的折着祈福纸鹤的小脸上,希望,我们看到了„„

幻灯片第64张:

5.12,让我们忘却那些浸泡着伤心泪水的往事,记住这样几个词汇:坚强、团结、希望!!

第二环节——千里传温情

活动目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班会的参加者都能为在震中遇难的人们祈福,安慰失去亲人的幸存者,感谢参与救援、帮助重建的各方面人员。

活动准备:此环节有两项方案,依照具体情况准备材料。

方案一:准备空白磁带与录音机,将大家的祝福录制下来,存档;

方案二:让学生在之前发下去的祝福卡片上写上他们想说的话,存档。

第三环节——地震来了,让我们离生更近一些

活动目的:天灾无情,汶川地震带给了我们血的教训,通过此环节关于地震的模拟演习,让同学们了解掌握有关于地震的小知识,更大限度地确保生命安全。

活动准备:防震宣传手册,多媒体设备

请校级领导为大家做防震抗震宣传讲座,并组织模拟演习。

第四环节——抒发你的感受

此环节属活动的尾声,要求学生写出参与此次活动的感想,以加深学生印象,使学生认识得到升华。

第五环节——结束

班主任作总结,宣布活动结束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类06级2班

2006013223李晓凤

2009年6月17日

第五篇:地方媒体汶川地震报道思考

地方媒体汶川地震报道思考

摘要:报纸流派是指办报思想与办报风格的不同类型。北京、上海、广州作为国内报业最为集中的三大城市,这三地的报纸评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各自的地域特色。本文尝试对京、沪、穗三地报纸在汶川地震这一突发重大事件后所发表的评论做具体分析,从评论主题与评论表达两个方面入手,展现三地报纸不同的地域特色。

关键词:评论、地域特色、汶川地震

重大新闻事件向来是新闻评论聚焦的对象,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报纸风格迥异,历来有京派、海派、粤派之分。对于汶川地震这一重大事件,其评论也必然会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笔者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抽取党报、都市报各一家,对其在汶川地震发生后一个月内发表的评论做一番扫描,分析三地报纸评论地域特色。

一、三地报纸总体评论风格比较

北京地区选取的党报是人民日报,都市报是北京青年报。出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身为首都新闻宣传的需要,北京地区报纸评论注重权威性和思想性,非常关注舆论导向,主要特点为稳重大气,政治性强。5月13日,人民日报在《人民时评》栏目第一时间发表评论《灾难中凝聚沉着的力量》,标题庄严肃穆,及时传递“汶川和各地的震情以及党和政府沉着应对”这一讯息,告诉全国人民“我们信息共享,我们相互温暖,我们无所畏惧”,起到了稳定民心的作用。接下来几日刊登的评论员文章《紧急行动起来》、《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打通生命之路 伤亡减到最低》等等,是号召也是指示,向全国人民传递中央的声音。北京青年报是典型的京派报纸,虽为都市报但是同样积极传达导向性的声音,如5月13日刊登的《齐心协力 共度难关》,5月31日刊登的《多管齐下确保廉洁救灾》等。

上海地区选取的党报是文汇报,都市报是新民晚报。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上海的生活条件非常优越,对于政治就不像北京地区那么敏感。上海地区报纸的评论更多传递的是一种对灾区的人文关怀和脉脉温情,表达希望为灾区做点什么的强烈愿望。文汇报和新民晚报都是创刊七十周年以上的老牌报纸,深深扎根于吴侬软语环绕的上海,这种温情的特色也就表现地特别明显。文汇报6月12日刊登的《对口支援是责任更是考验》,6月16日刊登的《让守望相助在对口支援中升华》,新民晚报5月21日刊登的《让电波送上心灵的慰藉》,5月22日刊登的《拭干眼泪、集聚伟力》等都集中体现了这些特点。

广州地区选取的党报是广州日报,都市报是南方都市报。广州的报纸向来以透明度、开放度高而著称。广州地区的报纸评论敢说,会说,高度关注抗震救灾进程,论题关于人权,关乎民生,关乎一切公共政策。如广州日报5月26日刊发的《削减办公经费做法应全国推行》,5月27日刊发的《“核销呆账”不如

核定“个人破产”》,南方都市报5月22日刊发的《“地震湖”溃决的历史警示》,5月30日刊发的《赈灾物资供求秩序有待强化》等,都是对抗震救灾过程中一些具体问题的积极关注。其实就广州日报和南方都市报而言,二者党报与都市报的界限已经非常模糊,这也是在广州这个开放的城市所特有的现象。

二、三地报纸评论主题比较

论题是一篇评论最为关键的部分。下面就从三地报纸选择评论主题的侧重点来分析其地域特色。

1、京派报纸:着眼大局

京派报纸的评论主题特点表现为一个“大”字,关注大局势、大背景、大动向的评论占了大多数。

5月13日到5月31日,人民日报共刊发人民时评、评论员文章等有关汶川地震的评论45篇,平均每天刊登这一主题评论1.6篇。这样的评论数量(相比于人民日报较少的版面)远在上海、广州两地报纸之上。在这45篇评论中,像《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坚决打胜抗震救灾这场硬仗》这样从大角度号召、指示型的评论有26篇,占到了57%。它们大多以祈使句为题,庄重大气,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告诉读者我们当今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形势是怎样的,下一步的主要目标是什么。其中一篇《奥林匹克精神与我们同在》更是三地报纸中唯一一篇将抗震救灾与奥运会联系起来作为主题的评论,体现了其宏观的思维。人民日报的评论主题大多是“我们应该怎么样”,而不是“我们不应该怎么样”。因为它关注的是思想性的、导向性的议题,正确的方向只有一个,错误的方向却有很多。如何引导人民朝着这个正确的方向前进而不偏离,这是它的主要任务所在。

北京青年报在5月14日至23日推出了十篇汶川地震系列评论,篇幅、版面位置相似,都以黑框框出。这十篇系列评论均从大处着眼,主题为人性、生命、公民成长等大主题。有些论述的是当前的状态,如《开放的中国赢得世界的尊敬》、《人的生命是总理和人民共同的焦点》;有些论述的是接下来努力的方向,如《攻坚时刻更需要耐心的坚持》。这些评论同样都将导向性放在了第一位。

2、海派报纸:救灾第一

救灾、支援„„这些是海派报纸地震主题评论中的关键词,政治背景被隐去了许多,他们的主题更多的是人文关怀与情感共鸣。与京派报纸的“刚性”的政治主题相比,海派报纸的主题“柔情”了许多。

文汇报的《文汇时评》是中国新闻名专栏,从5月15日到6月17日共刊登了17篇文汇时评,其中以人性为主题的6篇,救灾支援为主题的5篇,民族精神为主题的4篇,以上三个主题占到了94%的比例。只从关键词上看,这些主题京派报纸也有,但是当人民日报说的是《人民生命高于一切》时,文汇报说的是

《人性光芒照亮了我们彼此》,主题的温情特点由此可见。

新民晚报的评论主题同样具有海派温情的特点,但是更注重细节、从小处出发,比如《识别死难者身份体现生命尊严》、《想起了那句差点被改掉的国歌歌词》等。其中“为灾区做点什么”这样的主题尤其多,甚至在5月16日直接刊登了《我们还能为汶川做些什么》。还有部分评论刊登在《我们怎样当公民》专栏中,讨论抗震救灾中的公民意识。由此可以看出,海派报纸评论主题更多是从“我们”出发,而非京派报纸的“大局”出发。

3、粤派报纸:积极进谏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州的言论一向比较自由,广州的报纸也向来以辛辣敢言而著称。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粤派报纸担任了“观察员”的角色,把进程中的现象、事件变成问题,把问题变成评论议题。广州地区报纸敏锐注视机制的运行、政策的落实,及时提出意见和建议,更注重评论的实际意义。这成为了粤派报纸这一时期评论主题的一大特色。

南方都市报向来重视言论,有专门的言论板块,它的社论板块真正实现了一个报纸对社会生活的关注、立场、思考和表达,极富前瞻性和预见性。比如针对捐款提出《善款不打水漂需要保障机制》,针对灾后的其他灾害提出《“地震湖”决堤的历史警示》,对灾区重建提出《以司法救济重建灾区秩序和规则》,《赈灾物资供求秩序有待重建》,甚至有些主题具体到《地震废墟旁复课合适吗?》。这些都是随着抗震救灾进程一步步提出的。

广州日报也有大量的以意见和建议为主题的评论,很多主题视角独特,关注到了其他媒体没有留心的领域,如《削减办公经费的做法应向全国推行》、《勿让赈灾“另类言辞”成八卦》、《“核销呆账”不如核定“个人破产”》、《地震博物馆还是缓建为宜》、《异地安置受灾群众就业也是一种救灾》等等。

4、具体案例

以“心理救灾”这一主题为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三地报纸评论主题的差异。人民日报在5月16日刊发了《呼唤“心理救灾”》,第一个将心理救灾这一事件提上了议程,然后在6月6日倡导《心理援助还需社会参与》,号召全社会参与到心理援助中来。5月27日新民晚报刊登了《心理救援切不可再带来心理伤害》,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对心理救灾加以评论。南方都市报则在5月27日发表《调查震区校舍质量也是积极心理干预》,提出了心理救灾的一个创新思路。

又如“善款”这一主题。人民日报5月29日发表《阳光赈灾,善款善用》,5月31日发表《管好用好救灾款物》,从大局上加以论述对善款该如何使用。南方都市报5月22日刊发的《善款不打水漂需要保障机制》则明确对善款使用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在新民晚报上,我们看不到对善款使用的讨论,只有《低调的爱更可贵》、《捐款:2元不少 20万不多》、《从一位上海市民捐房救灾说

起》等评论都是倡导对灾区积极捐款捐物的。

三、三地报纸评论表达比较

除评论主题外,三地报纸评论的行文方式也突出地体现京派、海派、粤派报纸的地域特色。下面同样以“心理救灾”这一主题的评论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1、京派报纸:论证严谨、严肃厚重

京派报纸讲究论证的层次,着力追求深刻、大气,但也因此显得非常四平八稳,创新性不强。如人民日报评论《心理救援还需社会参与》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介绍了心理危机干预医疗总队深入灾区这一情况,提出心理救援是这次抗震救灾的亮点;第二层次论述心理救援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将个体心理危机的心理援助,转向更宏观社会层面的参与;第三层次,应对灾后社会心理危机的治本之举的政府宏观层面的政策援助已在多方位稳步推进。基本按照“背景介绍——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总结问题”的格局一步步论述。在这篇评论中,除了第一段“卫生部发言人近日介绍,一支由30多名心理专家,近200名心理干预治疗师组成的心理危机干预医疗总队已深入到灾区一线,对灾区群众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干预治疗”是叙述之外,剩下通篇都是论证,完全没有描述性语句。同时,京派报纸在用词方面非常讲究,从不使用任何花哨的字眼,用官方的语句营造严肃厚重的氛围。如本篇中的“它(社会心理危机)既为原生灾害,如果处置不当,又会造成严重的次生灾害,理应被纳入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范围。”用词准确,言简意赅,这样的用语在京派报纸中非常常见。

2、海派报纸:文字细腻、富于感情

海派报纸的评论不似京派报纸一般一开始就从高处展望,而是从小处着手,对某一点展开仔细的评述,文字细腻感人。如《心理救援切不可再带来心理伤害》这一篇评论,只从“某些心理辅导过程中缺乏耐心和爱心”出发,用大段的篇幅记述了几次给灾民再次带来伤害的“心理辅导”,有许多形象的描写,如“(心理援助队)只将问卷收齐,就匆匆离开”、“看着手表不停催促”、“她当即将这页纸撕下,满足地夹到自己本子里,扔下伤心的小男孩匆匆离开”等等。与京派报纸一贯严肃的脸孔相比,海派报纸常在评论中富含评论者的情感,比如本篇评论把对所谓“救援队”的强烈不满和对灾区人民的深切关怀非常直接地表达了出来。

“还有些所谓的心理辅导专家,缺乏爱心和耐心。他们总是出现在媒体关注得最多的幸存者周围。”——很犀利,很直接,一语道破。

“他们不是悄悄地走进灾民们的帐篷,弯下腰、蹲下来,握一握在苦痛中煎熬者的双手,而是举着救援队旗,从一个灾民安置点赶赴另一个安置点。”——强烈的对比反映强烈的不满。

“信任才能给这些因灾难而失去家园、失去亲人、失去同事和朋友的人们以

归属感和安全感,而归属感恰恰是那些在灾难的阴影中艰难跋涉的人们迫切需要的。不要用冰冷的话语,去刺激夜夜做恶梦的孩子,不要总试图让他们回忆起地动山摇的那一刻的惊惧,请用手握住他们的手,用心感受他们曾经的慌张、恐惧、哀伤,他们需要宣泄,更需我们用真诚的心牵引他们走出灾难。”——几乎是可以用以配乐诗朗诵的语句,融理于情,令人动容。

3、粤派报纸:直抵内核、观点新颖粤派报纸评论“从不平地起楼,总是因事而发,却让人如上层楼,直抵新闻内核,厘清新闻意义,感受新闻温度。”① 粤派报纸评论常见的论述方式是层层递进,由表及里,读来异常解渴。《调查震区校舍质量也是积极心理干预》开篇就是对震区中小学整体倒塌事件的介绍。粤派报纸评论中的叙事,不同于京派报纸的抽象概括与海派报纸的感性描述,表现出了简洁明快但又内容丰富的特点,短短两段的内容囊括了倒塌事件本身、遇难学生家长观点、德阳市政府举措、绵阳市政府态度、民众态度等方方面面的内容。紧接着文章犀利地提出“把灾难的后遗症仅仅视为个体化的心理修复和矫正,则将严重低估灾难对社会的冲击。”在集体心理危机问题上,“没有什么比政府更有效的全民心理医生。”在接下来的层次中进一步提出“政府要当好这个心理医生,远非易事”,列举了方方面面的困难,最后亮出观点:“灾后的心理干预,由此见出不仅仅是个体救治的过程,还是一个集体救治的社会过程。除了媒体宣传爱心和感动,民众也确实需要各级政府改善行政,以合宜的方式当好全体国民的心理医生。”一层层剥开剖析,深入新闻事件的核心,而将调查校舍质量与心理干预联系在一起的观点更是其他两地媒体不曾提到的。

粤派报纸是走向大众化的报纸,逐步走下话语“神坛”,它的评论新鲜、灵活、富有活力,没有政论的生硬话语,但有政论的严肃,没有散文的形象话语,但不失散文的灵动。

京、沪、穗三地报纸评论地域特点的形成有深刻的历史、自然、人种遗传方面的原因。但是评论的地域特色只是从大范围考量的一个概念,本文概括的所谓京派庄重、海派细腻、粤派创新的特色也只是相对而言,并不能一一套用在每一家报纸和每一篇评论上。比如每一地的党报和都市报因为定位不同,评论的风格也会有差异,也不排除一向以敢言著称的粤派报纸在哀悼日当天发表一篇深情寄托哀思的社论。实际上每家报纸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风格。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报纸评论的地域特色是几十年、上百年甚至上千年文化的积淀,它溶于报纸的血脉之中,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沈兴耕:《论中国报纸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身院学报,2003年第2期。

[2]王武录:《导向与贴近的统一,对上与对下的统一——试谈十四大以来人民日报评论的特点》,现代传播,2007年第2期。

[3]米博华:《厚重的风格 朴素的美感——今日谈、人民论坛获奖感言》,新闻战线,2001年第11期。

[4]倪文尖:《论“海派”话语及其对于上海的理解》,华东示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5]刘静怡:《人民日报五大系列评论解析》,青年记者,2003年第2期。

[6]张天蔚:《“大量时代的参照”——北京青年报“今日社评”的运作体会》,新闻实践,2002年第10期。

[7]赵凯、陆柳:《党报舆论监督的创新——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栏目分析》,新闻战线,2007年第10期。

[8]钱勤发:《新闻时评的另一种形式——新民晚报“新民随笔”评析》,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

[9]马少华:《时评的历史与规范》,新闻大学,2002年秋。

[10]赫牧寰:《地方报纸新闻评论的视角选择》,传媒观察,2007年第8期。

[11]庄森:《时代的热言——论南方都市报的新闻评论》,广东技术示范学院院报,2007年第11期。

[12]孙姝:《“京派”、“海派”的源流探悉》,湖北经济学院院报,2008年1月

下载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汶川地震一周年祭编辑报道的异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5.12汶川地震12周年祭观后感心得体会五篇

    区人民的命运也牵动着13亿中国人的心。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已启动一级预案。由中国地震局12人、军区某部工兵团150人和武警总医院22人组成的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

    5.12汶川地震12周年祭最新观后感心得(含五篇)

    生命只有一次,谁不想好好把握?但是他们选择了让他人生存,放弃自己。我们现在难道痛苦下去吗?只有选择坚强,挺起不屈的脊梁,好好的活下去。一起来看看5.12汶川地震12周年祭最新观......

    5.12汶川地震12周年祭个人心得体会最新(推荐五篇)

    生命只有一次,是非常宝贵的,我们都要好好地去珍惜它,完美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一起来看看5.12汶川地震12周年祭个人心得体会最新范文精选5篇,欢迎查阅!汶川地震12周年祭个人心得......

    汶川地震材料

    1 两天的抗灾救灾,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救灾场面,真可谓感动中国。 现在全国人民最关心最揪心的就是灾区人民的救助和生活。人民群众天天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抗震救灾的实况......

    汶川地震专题

    汶川地震专题:地 震 无 情 人 有 情 1.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为总指挥,李克强、回良玉为副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中心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党......

    母亲一周年祭范文合集

    母亲一周年祭 母亲,您一生平凡,一生善良,一生艰苦,可确不能留住您的生命,上天竟何其残忍,让我们母子天隔一方,叫我们怎能不悲伤!我记不清许多汹涌感情激荡的事,却永远抹不去您望着......

    5月12日汶川地震12周年祭心得体会最新(共5则)

    这位普普通通的营救人员却置生死于不顾,毅然决然的去救与自己素不相识的人。像他这样有爱心及团结精神的人还有千千万万个,他们也都去参与了营救!一起来看看5月12日汶川地震12......

    奶奶逝世一周年祭

    今天下着中雨,天空灰蒙蒙的,给人阴郁之感。今天也是一个让我怀念的日子,去年的今天,疼爱我的奶奶,在我的老家去世!去年的今天晚上8点钟,当时却在教室里,意气风发地在给同学们讲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