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军转关注:平安中国,打造人民幸福的港湾
军转干考试
军转关注:平安中国,打造人民幸福的港湾
【关键词】2013年军转 北京军转 军转网 军转论坛 军转 军转干 转业干部
军转干考试 军转干部安置 军转待遇 军转干考试公告 军转干考试大纲
本报北京5月29日电(记者温红彦、王比学、彭波、张洋)记者今天从公安部获悉:针对日益猖獗的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公安部成立专案指挥部,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3次部署全国公安机关进行严厉打击。截至目前,全国共抓获此类犯罪嫌疑人4115名,查获被盗取的各类公民个人信息近50亿条,破获绑架、敲诈勒索、电信诈骗等犯罪案件近10000起。
打击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只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一个侧面。
早在10年前,浙江、江苏等地就提出平安建设的目标,并始终为之奋力实践,积累了注重整体设计、注重机制创新、注重科技运用等许多宝贵经验。
近年来,全国政法机关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平安稳定的源头性问题,着力排查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在加强警务合作、网格化管理、专群结合、信息化作战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全力推进平安建设,打造人民幸福的港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来自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显示,5年来,我国杀人案件每10万人发案数仅为0.9起,比日本、瑞士等公认治安最好的国家还要低;
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法院各类案件一审后当事人服判息诉率为91.2%,二审后达到99.4%,分别比5年前上升1.2和1.4个百分点;
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数据显示,5年来,对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毒品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嫌疑人依法决定批捕2642067人,提起公诉2965467人。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今年,平安中国第一次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提出,第一次明确作为政法工作的奋斗目标来追求,让百姓看到了党和政府确保社会环境平稳安全、人民心境平和安定的决心和信心。
如今,惩治犯罪、治安防控、化解矛盾,一张全覆盖、多层面的“平安网”正在铺就。平安中国建设以浩荡之势,渗透到大江南北,知晓于千家万户,正在跃上一个新高程。
来源:人民网
第二篇:平安中国,打造人民幸福的港湾
平安中国,打造人民幸福的港湾
人民日报北京5月29日电(记者温红彦、王比学、彭波、张洋)记者今天从公安部获悉:针对日益猖獗的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活动,公安部成立专案指挥部,在一年多时间里先后3次部署全国公安机关进行严厉打击。截至目前,全国共抓获此类犯罪嫌疑人4115名,查获被盗取的各类公民个人信息近50亿条,破获绑架、敲诈勒索、电信诈骗等犯罪案件近10000起。
打击非法买卖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只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一个侧面。
早在10年前,浙江、江苏等地就提出平安建设的目标,并始终为之奋力实践,积累了注重整体设计、注重机制创新、注重科技运用等许多宝贵经验。
近年来,全国政法机关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平安稳定的源头性问题,着力排查影响群众安全感的突出问题,在加强警务合作、网格化管理、专群结合、信息化作战等方面不断改革创新,全力推进平安建设,打造人民幸福的港湾,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
来自公安部的统计数据显示,5年来,我国杀人案件每10万人发案数仅为0.9起,比日本、瑞士等公认治安最好的国家还要低;
来自最高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法院各类案件一审后当事人服判息诉率为91.2%,二审后达到99.4%,分别比5年前上升1.2和1.4个百分点;
来自最高人民检察院的统计数据显示,5年来,对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毒品犯罪等严重刑事犯罪嫌疑人依法决定批捕2642067人,提起公诉2965467人。
“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今年,平安中国第一次上升到国家层面来提出,第一次明确作为政法工作的奋斗目标来追求,让百姓看到了党和政府确保社会环境平稳安全、人民心境平和安定的决心和信心。
如今,惩治犯罪、治安防控、化解矛盾,一张全覆盖、多层面的“平安网”正在铺就。平安中国建设以浩荡之势,渗透到大江南北,知晓于千家万户,正在跃上一个新高程。
第三篇:中国梦人民的幸福梦
中国梦人民的幸福梦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有关“中国梦”的论述在社会各界引起热烈反响。没有华丽的辞藻,一段质朴的话语却能引发全世界炎黄子孙的广泛共鸣、赢得人民热情呼应,原因何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梦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本质上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群众的要求是实现中国梦的动力源泉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然诉求,在某种程度上它体现了人的生存价值。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然而由于我国目前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落后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人民的普遍需求尚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因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就是我们党一切工作所围绕的中心,我们要认真聆听群众的呼声、回应群众的期待,中国梦就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不断产生新的需求和我们党不断回应和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互动实践中由梦想一步一步接近现实的。
首先,我们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注重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是党的一个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要对群众倾注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诉求,时时刻刻把群众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始终坚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注意从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利益出发制定路线方针政策。
其次,我们要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人民群众是我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始终把自己的根牢牢扎在群众之中,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始终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民生优先、群众第一的执政理念,亲民爱民、惠民富民,最大限度地为群众谋利益,做践行宗旨的模范。
再次,我们要关注民生切实解决民生问题。民生问题连着民心,改善民生就要从解决民生问题入手。关注民生必须做到富民、安民、为民,要切实关注民生,必须善谋富民之策,恪守安民之责,多办为民之事。只有代表民意,倾听民声,关注民生,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长久。实践证明,只有以民生问题作为考虑问题的基点,把民生问题落到实处,才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实现中国梦的动力作用,调动人民群众奋斗的激情。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基础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翻开中国的近现代史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赢取民族独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其法宝就是团结和依靠人民。同样,实现中国梦也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首先,要想发挥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中的保障作用,必须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从一定意义上说,唯物史观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就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规律。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与创造力,是我们党克敌制胜、推进各项工作的力量源泉。只有重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首创精神,认真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才能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其次,我们要激发广大人民群众追梦的创造热情。重视人民民主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对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同时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发展的权利,把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使全体人民能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多更好地平等参与、平等竞争、平等发展、平等享有,使人人都拥有实现梦想的机会。从而让人民群众真切感受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认识到实现中国梦与个人的关联性,以不断高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民族复兴伟业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再次,要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在全社会提倡社会主义道德,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为人民服务和勇于奉献精神;必须进一步普及教育,提高教育素质和全社会的教育水平,大力发展科学文化事业,建立能够激发国民自身综合素质的机制,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我国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越是提高,推进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能力就会越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就越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实现中国梦需要高素质的国民,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作用,需要提升国民素养,改造国民陋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民幸福是中国梦的目标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总书记进一步阐释了中国梦的基本内涵,即: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基点是国家富强,前提是民族复兴,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幸福,中国梦不仅是国家的富强梦,也是民族的复兴梦,更是人民的幸福梦。追求幸福,是人民的权利;造福人民,是党和政府的责任,我们要把抽象的“幸福”概念具体落实到实处,让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首先,要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重要的一条是要民富。邓小平曾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共同富裕。改革开放的几十年,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GOP已跃居世界第二,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我们的贫富差距正慢慢拉大,城乡、区域发展的不协调严重制约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富才是真的富。因此,我们在制定方针政策的时候,不能单纯追求GDP和财政收入的高增长,要将百姓幸福感与GDP同步增长,更好地保障民生,给人民群众更多的实惠。
其次,建立健全民生保障制度是人民幸福的保障。社会保障体系是实现社会财富二次分配,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社会安定和谐的重要社会制度。这其中包括住房、医疗、养老、社会救助,这些都事关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是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的底线。当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存在覆盖范围窄、保障水平低、法律不够健全、监察执法不严等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房价高、看病贵、上学难”这些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出现,说明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仍然任重而道远。因此,我们要加快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根据我国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财政支付力度、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等方式,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模式,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覆盖全社会的可良性循环的社会保障体系,让社会全体成员实实在在地分享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再次,深化改革是人民幸福的助推器。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通过改革开放推进中国梦的实现。在改革开放的引领和推动下,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不能忽视目前依然存在的体制弊端和各种社会矛盾,如市场经济体系不成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彻底,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区域发展不协调,贫富差距拉大等,制约和阻碍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国梦的实现。因此,我们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继续深化改革,只有深化改革,才能破解发展难题、创新发展模式,化解社会矛盾,只有通过深化改革,积极回应人民的各种新期待,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才让人民成为改革发展成果的享有者。改革开放既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助推器。
总之,中国梦不仅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梦,更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梦。要实现人民梦就是要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群众路线是我们党最根本的工作路线,也是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制胜的法宝。坚持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同时要狠抓作风建设,坚决反对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形式主义,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将群众的诉求作为政府工作的目标并付诸实施,让群众获得真正的实惠,从而激发群众的信心和热情,为实现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姜堰区委农工办 周亚平
第四篇:打造幸福课余生活,关注孩子健康成长
打造幸福课余生活,关注孩子健康成长
徐州市津浦西路小学 毛伟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放学后,很多的家长背着书包,带着孩子从这个补习班辗转到那个培训点„„本该拥有灿烂笑脸的孩子们,在大人的压力下生活,家长以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很多,可是并没有从孩子的角度思考,孩子们在这样的情形中生活的快乐吗?前段时间,我让六(1)班的学生给自己最近的心情打个分,满分十分,结果没有一个同学给自己打十分,竟然还有几个学生给自己的心情打一两分!问其原因,大多数孩子都因为周末还要上家长给自己报的辅导班;做完学校布置的作业还要做家长补充的作业等等。
如何打造幸福课余生活,关注孩子健康成长呢?
(一)关注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生的课余生活主要是指学生放学后的生活。课余生活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每年我们的孩子有一半左右的时间在家度过。这半年左右的时间里,我们的孩子们是如何度过的呢?有些家长和老师则认为,孩子们的课余生活要抓住、抓紧,使之变成了课堂的延续,老师们布置大量的习题,家长们给孩子报五花八门的辅导班,进行查漏补缺。也有的家长只忙于工作,对孩子的课余生活不闻不问,毫不关心孩子的成长状况,采取“放羊式”管理,孩子小小年纪就成了电视迷、电脑迷,这些家长只会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听话、懂事„„其实孩子们也希望有关心自己学习、生活的家长。
有人说:孩子踏入小学的校门,就把童年弄丢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觉得羞愧难当。作为一名家长,我陷入深深思考。其实,孩子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主要是在于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和良好习惯。所谓“输在起跑线上”完全是我们大人的看法。有的家长会说:看到别的孩子报班学习,自己家孩子不学就落后了。对于小孩子是否报辅导班,完全就是在考验大人的意志力和耐力。如果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开展高效的教学活动,精心布置有效的作业;家长在家中给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他在家里能受到良好的熏陶,养成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习惯,完全没有必要送孩子上辅导班。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作为老师和家长,都应当从自身提高认识,在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中,可以进行很多丰富的活动,既可以有脑力活动,又有体力活动。例如制作模型、进行种植花草、养小动物等,都需要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在操作中遇到难题,则需要孩子动脑思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生活中这些事情,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很好地结合起来,培养了孩子们手脑并用的实践能力。如果孩子对绘画、音乐、舞蹈等感兴趣,家长们大可以支持,遵循孩子的意愿,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送到兴趣班学习。
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就有什么样的孩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作为家长和老师,都应该当好孩子的引路人,多关注孩子课余生活,多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体恤孩子,那么,我们的孩子也会如您所愿。
(二)丰富孩子的课余生活
陶行知先生指出:一切发明创造都是“行是知之始”。现在的家长过度的呵护和关爱孩子,剥夺了孩子们自己动手、自己发现的机会。孩子们在活动中,有劳力,有劳心,陶行知先生认为,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比如瓦特从茶壶烧水中得到灵感,看到蒸汽推动壶盖,由此想到用蒸汽推动机器。再如富兰克林通过雨天放风筝,揭开了雷电的秘密。
让孩子们在丰富的活动中动手、动脑,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如何使孩子课余生活有内容、更精彩呢?如今的很多孩子都在电视和电脑的陪伴下度过课余生活。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简单罗列如下:
家中活动:看课外书、饲养小动物、种植花草、琴棋书画、适当上网、做做家务等。
户外活动:放风筝、散步、游泳、爬山、钓鱼等。
社交活动:走亲访友、参观博物馆、做志愿者、参加社区,活动等。有调查显示,大部分优秀学生的父母都热心参与孩子校内外活动,即使孩子在这些校内外活动中表现并不突出,家长们也总是予以积极地肯定,并为他们能勇于参与活动而感到高兴和自豪。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每一种经历都是财富。正如尹建莉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写道:作为家长,不去控制孩子的身体动作,而是想办法引导他的心;不满足于孩子表面的服从,而是让好习惯成为孩子内在的一部分,这才叫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特别强调一点:家长要有意识地从小培养孩子阅读习惯,阅读不仅是父母帮助孩子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锻炼语言能力的良好工具。六年级的孩子阅读速度和水准有了提高,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读一些中长篇著作,特别是中外经典的名著,在培养孩子的欣赏能力、思考能力的同时,也对孩子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也多次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对学习困难学生的重要和不可替代。他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他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现在很多家长给孩子报英语班,在缺少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学英语,大多学生都是死记硬背,这样只能应付考试而已,不能对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作好铺垫。阅读,是极好的一种信息输入渠道,我们应该鼓励家长选购适合孩子们阅读的英文书籍、幽默小故事、笑话等。
(三)解放孩子的课余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当孩子每天按照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五至七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课余生活中家长们在保证孩子有足够睡眠的前提下,多给孩子们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法国家庭教育专家从成功与失败的家教案例中总结出一条经验——给孩子宽松的环境,多给他们一点自由。
1、给孩子时间上的自由。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让孩子自己在各种各样的时间分配中,体会各种各样的感觉。在充足的自由时间里,孩子们的个人爱好,兴趣和特长都可以在活动中得以充分的发挥和表现,展示个性魅力。有了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就不会觉得无聊,在生活丰富的同时,还能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2、给孩子玩的自由。教育孩子,“宜疏不宜堵”,我们要了解孩子喜欢看什么电视,上什么网,家长尽可能和孩子一起上上他爱上的网,看看他所喜爱的电视,可能就会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那时再作引导,会更有说服力。家长和孩子最好不要形成管制和被管制的关系,家长管制的越多,往往孩子的自觉性就越差。干涉只能激化孩子玩游戏的无度,孩子需要的是自己学会控制。玩也是锻炼思维,也是创造,在与他人的活动与游戏中,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得到了培养。
3、给孩子思考和选择的自由。孩子们慢慢成长,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选择,像一位大朋友和孩子谈谈心,知道孩子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这样也防止他们做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活动,还锻炼了他们独立自主生活的能力。“我让他自由”这是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父亲的“家教之道”。蔡志忠15岁那年,要去台北画漫画,父亲只是一句“那就去吧”,将蔡志忠终身前途的大事就决定了。当别人问他怎么放心儿子弃学离家时,他说:“对儿子的行为其实一直都很注意,知道他的兴趣和天分,所以,我给他自由。”
4、给孩子创造的自由。培根说:为了进入科学的王国,我们必须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孩子们拥有超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当孩子们说出自己的奇思妙想时,家长要予以肯定和鼓励,尽可能多地留给孩子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
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可以丰富和充实孩子们的精神生活。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很多,这是孩子生活的重要部分,希望每位家长都高度重视,多关注孩子的课外余活,给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让我们的孩子能够享受快乐的课余生活,拥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参考文献】:
顾伟:《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家出版社
江苏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家庭教育教材编写组:《家长必读》小学六年级,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第五篇:关注师生实际需求 打造幸福教育乐园
关注师生实际需求
打造幸福教育乐园
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小学成立于2009年8月,自学校成立以来,一直坚持文化办学方向,经历了初创完善和内涵发展两个时期。在文化传承的基础上,学校创设了以“追求理性幸福、实现共同成长”办学理念为精神文化定位的办学实践体系,把学校文化体系建设纳入学校各项工作中。
在完成学校文化顶层设计之后,我们系统构建“145”特色办学实践体系,主要落实在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干部文化、家长文化四类群体,以及课程文化、课堂文化、管理文化、环境文化、公共关系文化五大体系上。
通过下面的内涵图,我们可以看到,四类群体和五大体系相互关联,并都以“追求理性幸福,实现共同成长”办学理念为核心。我们学校的办学总目标是: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数字校园建设为依托,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达到学校完整办学规模,完成规范化建设,由一所新建校发展成为一所稳定的、有突出特色的、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示范性、现代化学校。
数字校园建设的总体思路
我校将数字校园建设和学校“理性幸福教育”文化的办学实践体系进行无缝接合。数字校园建设依托大兴区教育云平台五级建设框架,区校协同,以服务学校的四类群体为核心,在建立完整的网络结构和服务存储体系的基础之上,制定整体数字校园建设规划,深入探索信息技术与决策分析、业务支撑、业务应用、课堂转变的融合,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实现学校五大体系的共同发展。
学校文化理念与数字校园的整合
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紧密围绕文化建设的四大群体的培养目标和五大体系的系统建设开展,内容涵盖面广,实用性强。
1.学生文化:做自主成长的幸福少年
围绕“善、雅、博、健”的育人目标,依据幸福的可持续性和累积性特点,学校制定了自主成长实践模式,提出了1161幸福成长工程。
学生文化中既有完整的德育体系,又有丰富的课程和社团活动,还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来引领发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公式为“12+5+x”,12代表12个幸福品质,5代表学业指标,x代表特长发展。
学生的幸福感来源于成功的体验。通过数字校园中校本课程系统、校园文明系统、七彩童星等应用系统的建设,进一步补充完善我校“理性幸福教育课程体系”,更加灵活地设计多元课程和策划学生活动,为学生多元综合评价和学生成长过程的动态记录提供信息化管理手段,使学生在“期待+激励+唤醒”的育人环境中幸福成长。
针对学生中心的德育管理内容,使用校园文明管理系统。自2015年3月全面实施以来,经过不断地改进和应用,该系统已经进入比较稳定的运行状态,并且支持移动端APP和网页端实时数据同步,有利于管理人员及时进行管理。
校园文明管理系统的实施推动了学校评价工作的进步,首先,实现了即时评价即时生效和结果即时推送,提高评价工作的时效性。其次,涵盖了所有的评价项目,通过菜单选择就可以实现评价项目之间的切换,精简了学校评价工作,减轻了学生负担和老师的工作量;评价结果汇总、反馈、后期分析实现了自动化,提高了评价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另外,校园文明管理系统对学生的成长也起到了促进作用。在打分评价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移动设备的使用和操作,也体会到信息技术对生活、工作的影响。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提高了学生的文明守纪意识,培养了学生规范自己行为的习惯,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2.教师文化:做引导成长的幸福教练
我们提出了教师自主成长、引导成长和共同成长的三步成长理念,通过文化精神和理想信念的建设,增强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团队建设,提升教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只有善于研究、乐于研究的教师,才是幸福的教师。通过数字校园建设,为教师搭建信息化的网络研修平台,为教师的学习、研究和交流创造优质的数字环境,让教师能够更加轻松愉快地参与教研活动,在高效便捷的数字校园系统中体验工作的幸福。
构建教师电子备课平台,通过便捷、高效的个人教案管理、分散式的教案批注、主备教案的随时定稿修改等功能,解决教师备课过程中的资料调用、教研组备课、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等诸多问题。
电子备课平台自2014年9月份正式启用以来,除了毕业3年内的新教师之外,全体老师已经全部应用电子备课平台进行协同备课。现在网上教案1447课时。电子备课平台同时方便了课程中心对教师备课情况的及时掌握和查阅。
3.家长文化:做陪伴成长的幸福导师
我们积极构建“家校幸福共育系统”,提出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导师,伴其成长。
搭建便捷的家校互动平台,让学生更加及时和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并与家长一起分享成功的乐趣,使学生在“期待+激励+唤醒”的育人环境中幸福成长。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现在我校使用培育100家校互动软件作为家校沟通基础平台;建立微信公众号,实现家长和学生体验幸福的分享。家长通过平台关注学校、孩子信息的同时,也随时可以作为参与者通过平台和学校进行网上的沟通,使学校、教师和家长共同为学生成长和学校建设群策群力,贡献智慧。
4.干部文化:做服务成长的幸福助手
领导就是服务,这是一种定位,更是一种境界。我们提出干部的三大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学习意识。通过大兴教育云平台上的办公邮箱、教师云盘、单位相册、通知公告、场馆预约、工资查询等系统的应用,可以很好地辅助学校完成学校的数字化办公。
5.课程文化:“健博雅善”的幸福成长阶梯
“善、雅、博、健”的育人目标是学校课程体系的根本目标。四大素养的递进构成了学生纵向成长的轨迹,使学生能够持续积累,逐渐具备一定的“幸福高度”。
课程体系代表着学校课程的三个文化价值。课程体系创造性地协调融合了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如以国家必修课程作为第一级,称为“基础课程”;以校本必选和地方必选课程作为第二级,称为“综合课程”;以校本选修课程作为第三级,称为“拓展课程”;以社团课程作为第四级,称为“卓越(个性)课程”。
数字校园的在线选课系统就是专门为学生选择拓展课程研发的。每学期网上选课系统为孩子提供了艺术、体育、科技、实践四大类近120余门课程的选择。
网上选课与传统的选课方式相比更加节约资源,增加了学生选课自主权。学生选课系统使选课管理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程序化,避免选课管理的随意性,提高信息处理的速度和准确性,能够准确、及时、有效地查询和修改学生选课情况。网上选课系统为学生选课带来了极大的便捷。孩子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通过登录学校的选课系统来选课,大大提高了选课工作的效率。课程中心的老师则可以通过选课系统的管理员子系统来及时掌握学生的选课情况,使得学生选课工作达到系统化和自动化,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工作效率。
6.教学文化:“自主与引导”的幸福成长学堂
我们定义的教学文化由教研文化和课堂文化两部分组成。教研文化的主体是教师,干部是引导者,课堂文化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引导者。我们形成了“双动互促”的教学文化,既强调师生的主体性,又强调自主性。通过数字校园搭建互动教学平台,构建以“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展示分享,拓展延伸”为基本学习路径的幸福教育教学基本模式。同时以课题为抓手,学校积极参与北师大合作办学平台“数字化教育研究共同体”的所有课题活动,建立并稳步推进学校平板电脑互动课堂实验项目。
我校平板电脑互动课堂实验项目是通过“确立项目―确定应用方向―筹备应用平台硬件―实施培训―组织管理―教学实验―反思与推进”几个环节进行推进的。在多元化的教学实施中,我们从“管理学生学习改进”到“引导学生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达成学习、合作、分享、进步”上来。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利用QUIP软件实现实时的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课堂学习兴趣和效率,同时还有效地将课堂学习时间延伸到课前,让学生在课前阅读同学的习作,达到全面提高作文整体水平的目的;在语文、科学等教学中,利用iPad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分享成果;在数学、美术等学科,教师会教给学生应用APP资源,模拟与现实相结合,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知识为生活提供便利。
平板电脑进课堂在我们学校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课,青年教师更是iPad交互课程的先行者。在教研模式方面,通过移动互联技术和智能移动终端带动教师、学生在“自主、合作、展示、提升”方面的成长,取得了显著效果。研究推进过程中,学校形成了以“微课视频(5~10分钟单一教学主题片段)+教学设计+视频实录+自评+互评+导评(+总评)”为主线的教研模式,有效深化了信息技术与实际教学的融合,实现课题研究的三个方面的“推动力”:一是领导、教师积极进行微课教研模式的变革研究推动学校的发展,二是领导和专家引领教学模式的革新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三是教师教学研究推动学生的幸福成长。
7.管理文化:“自主引导”的幸福成长机制
学校变革与创新组织结构,设置课程中心、学生中心、资源中心,实现纵向统筹管理。课程中心下设三个学院,负责学校三级课程的开发、实施与评价工作。学生中心下设低、中、高三个学段,组织横向个性实施。
针对三个中心的职能,创造性地开发使用促进高效管理的不同软件系统。包括课程中心的排课系统、学生中心的校园文明评价系统、资源中心的OA办公系统、电子档案和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等等。
课程管理体系包含校本课程系统、排课系统和协同备课系统。课程管理体系的成功建设,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通过合理、有序、系统的校本课程系统和排课功能,为教学活动、教学管理及其他相关工作创造有序、规范的运转环境。
8.环境文化:“美好体验”的幸福成长乐园
学校整体环境文化建设,依据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围绕“传承经典的书香文化园、放眼国际的实践创新园、益心健体的自主成长园和陶冶情操的多彩艺术园”营造师生自主引导、共同成长的幸福乐园。学校宣传大屏幕是展示学校文化的一角,配合学校的环境文化建设整体设计学校校园文化播报系统,通过不同的播报平台,展示学校整体环境文化。其中,楼道大屏展示阅读、艺术、科技、综合四个专题,门厅两块大屏作为主体引导,每个年级大屏作为年级校园文明评价结果的展示平台,电子班牌作为班级学生“12+5+x”综合素质评价主阵地。同时大型活动的同步直播也是通过校园文化播报来完成的。
9.公共关系文化:“协同发展”的幸福成长生态
公共关系文化发展模式是自主与引导,我们构建“校区共建系统”,与兄弟学校、企事业单位、公益组织和机构及社区居民开展合作与交流。我们构建“校际互促系统”,与北师大附校、国内薄弱学校、国内优秀学校及国际友好学校开展合作、帮扶、交流等工作。在北师大基础合作平台的统一部署下,积极参与“中国好老师行动――互联互通”计划。组织师生积极关注、参与北师大APP平台的相关活动。在这里,我校的数字化校园建设也将大有可为。
我校数字校园平台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不断磨合、迭代、创新,积累了一定的建设成果,这些成果提升了全校师生的软实力,促进了基于任务的挑战式学习实验项目顺利开展,引领我校信息化建设朝着智慧校园方向迈进。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大兴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