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仲林 )打造宜业宜居遵义 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日期:[ 2010年11月8日 ]
--大众论坛--
版次:[ 07 ] 打造宜业宜居遵义 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2010年9月14日,遵义市委召开常委会议,重点研究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赵克志来遵调研讲话精神的具体措施。市委书记慕德贵指出:在增比进位突破中把遵义建成贵州发展一翼,要奋力实现六个加快率先突破。
六个加快率先突破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体,体现了市委对上级讲话精神的深刻理解,同时也勾画出了遵义的发展远景。其中第二个加快率先突破是“加快推进新区开发和旧城功能完善,率先在建设文化特色鲜明的生态宜居宜业城市上突破”。慕德贵同志讲话指出,“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特质,生态宜居宜业是城市的最佳发展目标。遵义文化积淀丰厚,生态环境优美,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不断改善,有条件在建设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生态宜居宜业城市上率先突破。”第六个加快率先突破是“加快推进‘一建双创’,率先在构建和谐社会上突破”。慕德贵同志说:“遵义已创下16个国家级城市品牌,‘一建双创’活动在各方面努力下进展总体顺利,有条件在构建和谐社会上率先突破。”
归纳慕德贵同志这两个加快率先突破,其核心是建设宜业宜居城市,其目的是实现包容性增长,提升遵义人民幸福指数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2010年9月16日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致辞中重提包容性增长问题,指出“我们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注重解决教育、劳动就业、医疗卫生、养老、住房等民生问题,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又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是让更多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把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创造劳动者就业和发展机会,努力实现充分就业。”
温家宝总理在2010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
这两个加快率先突破充分体现了胡总书记和温总理讲话的精神,完全符合遵义实际。
两个加快率先突破的核心是建设宜业宜居城市,这是加快遵义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重大举措。
城镇化与城市化应为同义语,而所谓新型城镇化,则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农村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发展,从而建成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的新城镇。新型城镇化的的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满活力,首先要解决宜业问题,也就是宜于创业、宜于就业问题。创业是带创造性质的就业方式,可能给个人和
社会带来较多的利益,也可能带来大的风险。而普通就业一般不存在大的风险。一座城市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宜业问题,仅仅是建一些街道楼房,用行政手段剥夺农民土地,强迫农民离乡进城,洗脚上楼,从而完成农村人口转移的指标,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获得所谓政绩,而不管农民以后的日子,那么,用这种办法建起来的城市则有可能贫穷充斥、暴力横行。这样的城市不是农民的天堂而是地狱。这样的做法不是在推动新型城镇化,而是在制造城镇贫困化。从这一角度看,遵义市委打造宜业城市的提法做法抓住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
如何解决宜业问题,重点要求地方党委政府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高举发展的旗帜、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大力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和“贵州精神”,把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广开就业门路,营造宽松的就业环境;实施相应的财政、金融、产业等方面政策,努力“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促进市民创业就业。无明文禁止的行业即应视为准入,其他地方不能做的遵义也许可以做,不必跟风。如毛泽东所说,共产党人对每件事情都要问个为什么。绝对不能盲从,不能提倡奴隶主义。只要有利于促进市民创业就业,就要千方百计为之开辟道路。近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在解决宜业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定实效,得到了市民肯定。
要实现新型城镇化,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要充满活力,还要解决宜居问题,也就是适宜居住问题。宜居的内涵十分丰富,涉及面十分广泛,探讨的文章很多。有许多学者结合国内外城市建设情况,讨论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把它划分为安全、健康、生活方便、出行便利和居住舒适性等五个方面。我们认为,宜居城市的标准,简单归纳就是两个方面:一是市民居住成本要低,二是市民生活质量要高。
所谓居住成本低,主要指创业就业成本低、房价低、日常生活物价低、家庭教育性支出低,医疗支出低、行政类收费低。一座城市创业就业成本高、房价高,不是产业政策失误就是腐败现象严重。如果居民日常生活物价及其他支出高,居住不易不宜,他就不会热爱这座城市。
所谓居住生活质量高,包括生态、健康、安全、舒适、方便、和谐等诸多方面。生态方面,要求城市要顾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保低碳;健康方面,要顾及市民身体健康,医疗卫生设施要到位,全民健身活动要落实,人的平均寿命要延长等;安全方面,要求在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住房安全等方面有保障;舒适方面,要求对城市大环境、社区小环境、住宅及各类服务满意;方便,主要指交通方便、购物方便、水电方便、医疗方便、涉及政务类办事方便等;和谐,这里主要指政策公平公正,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低,贫富差距小,全体市民都有尊严感,社会总体和谐稳定。以上内容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党政努力,全民参与才能做好这方面工作。
近些年来,遵义市委、市政府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实效。遵义已创下的16个国家级城市品牌,大多与宜居城市的建设相关。正在进行的“一建双创”活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决策,其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要打造宜居的新遵义。
综上所述,慕德贵同志中关于打造宜业宜居城市的讲话符合中国城镇化建设的大趋势,也为遵义新型城镇化建设定下了基调。我们依此目标不断努力,一定能够促进遵义经济包容性增长,提升遵义人民幸福指数。
在遵义新型城镇化建设实践中,我们还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第一,是牢记以人
为本的理念,并贯穿到具体工作中。要树立城市发展为了人民,城市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的理念,切实让广大市民享受到城市发展的实惠。不能让少数人吞并城市发展的成果。第二,新型城镇化也可以借鉴多快好省的方针。多是讲数量,快是讲速度,好是讲质量,省是讲节约环保。这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方针,可以作为“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补充,值得我们借取。第三,城市规划要适度超前,但不能脱离实际、不自量力。第四,规划要全面协调,有风有水,不要把一座城市建成杂乱无章的乱石堆。第五,新建城镇要详查地质地貌,杜绝甘肃舟曲砂飞水走一类事故发生。第六,要依据遵义发展的实际来规划,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第七,要充分尊重市民意愿,要想到为民作主更要尽力让民作主。第八,要下大力气落实新型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相结合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四在农家”建设、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城乡功能互补、发展互动。在这方面遵义有经验、有基础,可以早出成果,出好成果。
我们有一种共同的期待: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全遵义人民连心携手,早日把遵义建成宜业宜居的生态家园。我们有一种共同的信念:遵义的城市必定会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友好相处、人民幸福指数不断上升的和谐空间。
■ 杨仲林
第二篇:(20110615)东阿建设生态宜居县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东阿建设生态宜居县城提升群众幸福指数
2006年6月,东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创建省级园林城的目标,吹响了创城工作的号角。五年来,东阿县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抓手,全力建设生态宜居县城,为群众送上了美丽和谐的幸福生活。
该县先后高标准编制完成了《东阿县城市绿地系统规
划》、《生物(植物)物种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以及《古树名木保护规划》等系列纲领性文件、制度措施,将城区绿地资源规划为“一环、三带、三纵四横、多点突出”绿化结构布局。坚持打造精品,以公园、广场为重点,以城市主道路为骨架,以单位居住区、游园为网络,先后建成东阿广场、曹植公园、喜鹊广场、影视城、洛神湖水利风景区等一批城市绿化精品工程;连续三年,投资7600余万元实施了城区道路绿化再提升工程,共增加绿化面积67.7公顷;加快小区绿化升级,实施“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小区”建设,目前,该县省级花园式单位2个,市级“花园式单位”、“花园式小区”分别达到30个、15个。大力实施道路硬化、亮化、净化等工程,2009年投资3300万元对铜鱼路进行了全面维修改造,2010年又投资1.2亿元实施齐南路东阿绕城线工程。加大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力度,先后对香江路、青年路、工业街等6条主干街道实施全方位整治。严格界定“绿线”范围,加强绿化建设,对古树名木、城区大树等逐一登记、挂牌管护。
经过几年努力,东阿变“绿”了。目前,东阿城市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6.56%、32.3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4.46平方米。(曲宗琪)
第三篇:天长奋力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城
打造宜居宜业的幸福城
——天长市强力推进新一轮城市建设
连日来,在天长市千秋大道路桥工程的施工现场,来自中铁二十四局的施工人员抓住天气晴好的有利时机,正在紧张有序地忙碌着。该工程是天长市城建重点工程项目,投资1.3亿元。为确保11月底前建成通车,工人们放弃国庆长假休息时间,完成了千秋大道大桥主体建筑——钢结构拱,现已进入第一拱吊装阶段。
2011年,天长市实施了总投资75亿元的109项续建和新建城建重点项目,全年力争竣工48个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截至9月底,累计完成投资19亿元。为保证工程进度,国庆黄金周,该市城建重点工程各施工单位紧锣密鼓地施工,约5000名工人坚守在工作岗位。建设者们用辛勤劳动为天长新一轮城市建设加砖添瓦。
推进路网工程建设 拉开城市发展新框架
天长市坚持把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中等城市作为城乡建设的主攻目标,加大城市路网改造和建设力度,拉开主城区大交通的框架。
近年来,该市投资10多亿元,建成冶山路、同心南路、新河南路I标段、建设路和石梁路黑色化改造等路网工程。有市区交通大动脉之称的天康大道绿化亮化及慢车道改造工程,全长约4.8公里,在原有18米行车道的基础上,向两边拓宽至22米,双向6车道,并增加6米人行道、8米绿化分隔带、5米慢车道,同时包含雨水、污水工程,绿化、亮化工程以及电力电缆、供水、通信、燃气工程等,总投资5300万元。目前正在进行Ⅱ标段改造,即将完工。改造后的天康大道不仅提高了市区交通通畅能力,而且美化了城市环境,成为一条景观大道。
今年,该市共开工建设了南市区、东市区、开发区三期路网等52条道路。总投资4亿元的省级天长经济开发区三期路网框架已经形成,部分路面开始铺设沥青,年内开发区建成面积将扩大到19平方公里。投资3000万元、全长约3.4公里的广陵东路完成了部分路段沥青路面铺设,二凤北路、平安南路、学府路、金集路等正在紧张施工。年内,天长市区道路新增通车里程将达26公里,市区框架将从30平方公里拉大到35平方公里。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展示城市发展新亮点
天长水系发达。白塔河支流川桥河、浔河穿城而过,流经市区的河道全长达7公里。按照“治水与治城并举”的原则,该市2009年正式启动“两河”沿岸拆迁改造及景观建设工程,预计总投资4亿多元。已建成一期3个标段鹊桥花谷、千秋龙广场、千秋岛、水中组合亭、古城墙、船坊、茉莉花乡广场等景观及夜景亮化工程。目前,正加速推进一期工程的南岸会所段整坡、园林道路铺设、花木养护等分项工程,二期2个标段文化广场、码头广场、市民健身广场等景观将于年底建成。
投资近9000万元、省内一流的天长红草湖湿地公园(中园),已免费向市民开放;红草湖北园正在加快建设,占地1000亩;总投资超亿元的红草湖南园完成了概念性规划设计,即将动工。“两河”景观、红草湖公园联为一体,使天长“城在园中,园在城中”,不仅为广大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健身的好去处,完善了城市功能,更是提高了城市品位,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为天长“三城联创”,即创建全国文明县城、全省园林城市、全省卫生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天长市还投资1.1亿元建设“两河”口闸、站工程,投资1200万元建设取水口保护区工程。投资240万元的垃圾中转站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投资2500万元建成污水管网21公里、污水提升泵站4座;投资1200万元建成东门城市出入口景观
均已建成;电网调度中心、消防大队新建、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楼等一批重点城建项目正加速推进,可望年底竣工。
在定好总体规划、建好市政设施的基础上,天长市大力开展引商建城,让城市面貌每季有新变化、每年有大变化。两年来,总投资6亿元的天发广场一、二期工程以及投资1.2亿元的驰宇国际四星级酒店已建成投运,总投资3.3亿元的天润城二期、总投资2亿元的天丰广场等一批现代服务业设施以及中地国际城、长泰紫薇苑、长泰国际公寓、安泰东方丽都、上城风景等一批以高层建筑为主的高档住宅小区正在加紧建设。全市建成和在建高层建筑达60?多栋,一座现代化中等城市初具雏形。
未来五年,天长全市上下将按照“住有所居、居有所安,安有所乐,乐有所享”的基本要求,从衣食住行等群众关注的具体事上入手,努力建设人人崇文尚德、家家安居乐业、社会公平正义、充满人文关怀的“幸福天长”。
第四篇:深化卫生城市创建 打造幸福宜居之城
实施“3010”行动计划 深化卫生城市创建
打造幸福宜居之城
新乡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近年来,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新乡以建设中原城市群强市为目标,城市规模不断壮大,城市功能日益完善,城市品位快速提高,城市形象持续提升,城市建设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即将到来的“十二五”时期,将是我国城市化加速期、城市成长关键期和城市价值提升期。站在城市发展的质变点上,把握城市发展规律,抢抓城市发展机遇,在可持续发展中提升新乡城市价值,打造“幸福宜居之城”,是新乡城市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战略选择。
国家卫生城市的成功创建就是打造“幸福宜居之城”的具体体现和重要内涵。新乡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及巩固提升工作,将其列为改善民生,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工程,并以深化新时期爱国卫生运动、提高全体市民健康水平为目标,明确提出了建设健康城市工作,对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共建共享“和谐新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一、落实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创卫成果 新乡市于2008年12月份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以来,全市上下备受鼓舞,下决心保持并巩固创卫成果,持续改善市容环境卫生状况和提升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让全
市人民长期享有一个卫生、舒适,秩序良好的生活环境。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了创建工作要从行政强力推动到制度保障运行转变,从突击治理到日常的严格监督管理转变,从非常态创卫到常态的有效管理转变的“三个转变”,使城市管理走上了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精细化,使新乡创卫的成果得到不断完善和巩固。
市委书记吴天君,市长李庆贵等新乡市主要领导一年内对城市卫生日常管理工作进行了40余次的巡视检查,现场办公解决问题60多件,协调各部门解决问题100多件。一年内对城市卫生管理工作进行了多次批示,如2009年12月12日,市委书记吴天君在爱国卫生简报上的批示中要求:“要按照原确定的市爱卫会和市城管指挥中心的运作机制,加大督查、整改力度,严格兑现奖惩政策,确保我市创卫成果。”
新乡市出台了《新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强我市爱国卫生工作构建城市卫生长效管理机制的意见》(新政办〔2008〕165号)确立了“市领导周巡查,城管指挥中心日督查,爱卫办月暗访”的工作机制,每周安排市四大班子一名市级领导带队开展巡视活动;每月由市爱卫办组织有关专家对照创卫标准对市容秩序、环境卫生、五小治理、病媒生物防制等进行暗访督查,对发现的问题下达工作督办通知书,多次整改不到位的下达整改通知书,进行经济处罚,并报效能监察室处理;对工作开展好、长效机制落实到位的单
位颁发红旗进行表扬和相应的经济奖励。截止今年8月份,市爱卫办工下达工作督办通知书214份,整改通知书3份。市纪委监察局在城管指挥中心设立效能监察室,对责任人进行责任追究;同时还设立有群众举报电话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提案以及新闻媒体曝光等多种途径接受社会监督。每月召开一次多部门共同参加的城市管理讲评会,对各区、各责任单位的工作进行点评和部署,严格落实奖惩政策。
目前,新乡市爱卫办、城管指挥中心、城管监督中心、市纪委效能监察室已建立起了良好的运作机制,并在不断优化提升中,真正做到“全覆盖、无缝隙”的精细化管理,从制度上保障了城市卫生管理的长效保持,并不断推向深入。
二、大力实施“3010”行动计划,着力改善人居环境。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广大群众对卫生健康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改善人居生活环境,进一步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日益凸显的人群、环境、社会的健康水平,成为了全体市民的共同追求和迫切需要,也是党委政府肩负的时代使命和工作重心。新乡市以“3010”行动计划为抓手,着力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满足市民群众生活需求。
“3010”民生工程行动计划是按照“产城共融、交通先行、产业协调、城乡一体、集约发展”的理念,即通过优化周边八条快速通道连接功能, 绿化美化沿路景观, 实现 30 分
钟到达六座卫星城和大型产业聚集区 ,打造“30分钟经济圈”,促进城乡之间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基础设施,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建设“10分钟生活服务圈”,使市民出门步行 10 分钟 , 即可方便地到达游园广场、学校、医院以及购物、休闲、健身等场所;建设 “10分钟生态休闲圈”,从市区乘车 10 分钟 , 即可到达市区周边的生态园、植物园、水系景观等景点 , 游览和欣赏优美的田园风光。造就一个生态、和谐、舒适、方便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力地提升市民居住的舒适度、出行的便利度、环境的适合度和服务的满意度。
(一)快速通道、城中村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进展顺利。截止2010年7月份,全市新建8条快速路的拆迁、绿化任务已完成全部工作量的98%;城中村拆迁改造项目28个,已启动12个,累计拆除各类房屋213万㎡;新建提升改造3座污水处理厂,正在按计划推进;升级改造12座农贸市场,已完成2座;23处游园建设已全部完工并开放使用;全市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84个,构建了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了市传染病医院应急救治病房楼、市疾控中心、市120急救指挥中心、市卫监所,城市医疗卫生环境得到改善。
(二)道路维护、垃圾中转站建设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进展迅速。
2009年新乡市市政设施翻修、维护工作量是前三年的总和。翻修维修道路17.4万平方米,便道维修达1.4万平方米,维修经费达1764.8万元;2010年上半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规划,相继投入2.3亿元,兴建的“一湖两线三园”圆满竣工并交付使用,为提高新乡城市品位奠定了基础。
截至目前,我市协调社会力量投资213.6万元,设置广告式果皮箱1300个,大型户外公益广告900块;市政府投资641万元,购买各种环卫工程机械、工作车辆32部;市政府计划投资3600万元,新建和改造公厕100座、压缩式中转站20座。36座新建公厕已进入招投标程序,即将开工建设;3座压缩式中转站已建成并投入使用。
通过“3010”行动计划的实施,全方位、多层次推进卫生城市创建,全面促进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使群众生活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
三、城区带动辐射,城乡一体推进,连片创建。新乡市委市政府提出创建卫生城市工作要以市区为龙头,带动辐射各县(市)共同创建。以此来提升新乡全市范围内的环境卫生状况,不断改善更多人群的生活环境条件。
市委市政府要求,已经创成省级卫生城市的县(市)要
在3年内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条件成熟的县(市)要立即申报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其他县(市)要在3年内提出申报。并以签订责任书的方式,列入对各县(市)的目标考核内容,追踪督查落实。
每年4月份结合爱国卫生月活动,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开展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活动,将整治活动引向乡村。在城镇重点解决主次干道、背街小巷、社区庭院、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占道经营等市容市貌重点部位的环境卫生问题;在农村重点解决暴露性垃圾、厕所及饮用水安全等突出问题。生活垃圾处理要形成“户投放、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垃圾清运处理模式,全市已建成及在建农村垃圾中转站56座,县级垃圾处理场8座;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建设上,09年全市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四分之一,今年运用中央改厕专项资金结合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农村改厕力度,截止目前全市卫生厕所普及率已逾三分之一。
新乡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在物业、卫生医疗、生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管理上跟进。以各级卫生城镇创建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抓手,引导农民逐渐提升卫生意识,改善环境卫生状况,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类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目前已建成新乡县祥和新村社区、辉县市孟庄社区等一批基础设施齐备、服务功能完善具有典型示范带动意义的新型农村社区,极大地改善了农民居住条件和生产生活环境。
四、对爱国卫生工作的几点体会:
我们认为,持续深化爱国卫生工作是当地党委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自我加压,呼应群众需求,为民办实事的重要惠民工程,体现了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反映了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和人民群众综合素质的整体提升。
我们认为,卫生城市的概念不仅仅是指环境卫生,其外延更加广泛,包括人的心理、行为积极健康,生活的舒适,环境的优美,设施的完善,功能的齐全,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们精神生活的愉悦等等。是一个地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集中展现。
我们认为,卫生城市的概念内涵、指标体系、评估标准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持续提升的过程。重在建设而非创建;重在过程而非结果;重在坚持不懈而非半途而废;重在长远谋划、统筹兼顾而非急功近利、以偏概全;重在持续提升而非一蹴而就。
我们认为,创建卫生城市是一项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全社会共同努力的立体工程,需要乘时代之风,聚全民之智,举全市之力去完成的综合性民生工程。在政府合理规划,专家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强力推进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我们认为,创建卫生城市要从创建卫生村、卫生镇、卫
生社区、卫生单位等细胞工程做起。要由城镇向乡村延伸;由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延伸;由单体个别创建向辐射连片创建延伸;由短期集中整治向长期制度化管理运行延伸。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保障民生,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进步的高度来认识创建卫生城市工作。
深化卫生城市创建,是我们把握高品质生活趋势的主动作为,是新乡城市发展的华丽转身,也将是新乡城市建设伟大而艰辛的新征程。我们相信,只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把新乡建设成为创业者向往、投资者留恋、居住者舒心的幸福宜居之城,谱写新乡城市发展的新篇章。
第五篇:赣县精心打造宜居宜业休闲养生后花园
赣县精心打造宜居宜业休闲养生后花园
漫步县城,大街小巷干净整洁,贡江河畔绿树成荫,名人公园游人如织。夜幕降临,主次街道灯光璀璨,客家风韵的盏盏华灯下人们正悠闲的泡着绿茶,将县城点缀得温馨而靓丽……
赣县,一个宜居宜业的“赣州休闲养生后花园”正悄然崛起!赣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名城,是客家先民南迁进入赣南的第一站,素有“客家摇篮”、“千里赣江第一县”的美誉,历史上文天祥、苏轼、曾几等历代名人志士曾在此驻足吟诗,留下千古佳话。近年来,宜居生态幸福赣县建设涅槃重生,赣州“宜居宜业休闲养生后花园”呼之欲出。
天造地设的山水资源,赣县以“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真山真水”著称,具备打造宜居宜业休闲养生后花园的基础条件和自然禀赋。赣县紧紧围绕“世界客家摇篮、休闲养生福地”的城市定位规划,本着“以人为本、绿色崛起、科学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依托贡江、赣水环抱,背靠青山的独特风水地理格局,精心打造“以山为屏、以水为镜、城在林中、山水共融”的生态山水园林城市。
近年来,赣县融合历史文化,通过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的理念,精心打造了一批城市精品项目。记者看到,赣南客家名人公园,顺贡水而自然生成,蜿蜒十余里,中有一祖四园两堂一阁一第一址(开山基祖,宗师园、名宦园、将军园、乡贤园、状元园,将军堂、进士堂,文昌阁,左寺丞第,江西省直属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旧址)。江边古木参天,榕树成林,坡岸自然曲
折,园路蜿蜒逶迤,花木婀娜多姿,四季绿意盎然,环境怡然清新,客家名人雕塑栩栩如生,特别是花开时节,十里樱花烂漫,形成一道美丽独特的风景。座落于贡江河畔4A级客家文化城景区,一排排典型客家风格的建筑错落有致,千年古木,纤纤杨柳点缀其中,把客家建筑文化的神韵和客家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景观园林融为一体,彰显出客家文化的独特韵味。既承袭了厚重的历史文明,又体现了自然美景与都市繁华的和谐交融,使古县新城焕发出生机盎然、蓬勃向上的朝气。
工业园区中,按照功能混合的理念,始终坚持把工业园区作为城市的新区来打造,以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低碳经济,打造了有色金属、食品、建材等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产业园,同时完善园区商贸、餐饮、休闲、医疗、学校、银行、公租房、廉租房、社区中心等配套设施,改善了园区环境,使务工人员足不出园即可满足基本的生活消费需求,有效地解决了园区企业招工难、留工难的问题,真正成为了“宜居宜业”的园区。
以人为本,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赣县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承载能力过程中,着力提高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新规划建设了赣县中学北校区、城关三小、四小、五小、职区园区、文体中心、第二人民医院、梅林卫生院、福利中心、环卫总站等一大批民生工程,一大批舒适便捷的城市静态交通工程道路建设也相继竣工。为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赣县正在以每年10万平米以上的规模大力推进廉租住房、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建设,通过保障房的建设解决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让更多的引进人才和打工工人留得住、有发展。
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聚集了人气,很多外乡人选择在赣县投资置业,城区面积每年以2平方公里以上的规模扩张,白鹭湾、滨江花城、贡庭文苑、美林苑……等高楼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文体中心、永安南城购物中心、商务大厦、名嘉广场、银河国际酒店、凯华国际酒店等现代服务设施竞相绽放,城市品位显著提升,功能更加完善,一座特色鲜明、充满活力、文明和谐、宜居宜业、富有魅力的客家新城正在贡江河畔崛起,成为了长珠闽竞相投资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