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学写作基础 第二章 文章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 文章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第一节
叙述
一、叙述的定义
叙述是把人物的经历和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过程表述出来的一种写作方法。它是写作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性文章和文学作品主要的表达方式。
叙述往往与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结合使用。
古华在《话说<芙蓉镇>》中说:“我读小说就特别喜欢巴尔扎克作品中浮雕式的叙述,自己写小说也常常津津乐道于叙述。”
叙述有多种功能。(1)介绍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给读者以整体感。如东晋文学家陶渊明曾经写过25字的小说《陨盗》:“蔡裔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儿入室,裔附床一呼,二盗俱陨。”故事叙述有头有尾、形象生动。(2)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给读者以概述性的了解。(3)介绍人物生活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交代时间、场面的变化和转移。(4)为议论说理的文章提供论据材料。(5)黏合作品中散乱无章、支离破碎的描写。可以联系故事情节,过渡、转换上下文的意思。
二、叙述的分类
叙述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类别。1.按叙述详略分
按叙述详略分,有概括叙述和具体叙述。
概括叙述又称概叙、略叙,是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简略、概要的叙述或交代。具体叙述又称详叙、细叙,是对人物的经历或事件发生、发展的经过所进行的详尽、具体的叙说。
2.按叙述人称分
按叙述人称分,有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和第二人称叙述。
第一人称叙述又称“我字叙法”、“自称叙法”,文章用“我”的口气进行叙述,写“我”的所见、所闻、所想。用第一人称写的文章中的“我”,有两种指代,一种为“我”即是文章的作者,另一种为“我”只是文章里所写到的一个人物,并非本人。如鲁迅先生所写的《狂人日记》里的“我”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封建宗法社会里的一个“狂人”,不是作者自己;而《自题小像》中“我以我血荐轩辕”中的“我”是作者自己。
第三人称叙述又称“他字叙法”或“他称式”叙述。第三人称叙述的叙述人从文章里被隐去,用“他”或“他们”的人称来叙述。第三人称叙述方法大都从“全知叙事”(文章的叙述者对被叙述者的一切情况全然知晓,他有权利知道并且说出文章中任何一个人物都不可能知道的情况)。例如《水浒传》第三十三回叙述武松景阳冈打虎的事情便是如此。关于第二人称叙述比较特殊,有的人甚至否定有“第二人称叙述”,认为“你”既然指代的是读者或是被叙述的对象,就不可能在文章里替代叙述人来叙述,像这样的以第二人称出现的叙述,实际上是由“我”在向“你”说话,所用的还是第一人称。
3.按叙述方式分
按叙述方式分,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
所谓顺叙,是指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事。
所谓倒叙,是指把事情的结局,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断提到前面,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的叙述。
所谓插叙,是指在原来叙述进行中,由于表达的需要,中断了原来的叙述而插入另一段叙述。插叙有追叙、补叙、逆叙等几种情况,追叙是把追忆过去的片断插入其中,补叙是对上文补充叙述、对下文进行必要的交代,逆叙则是所插入的叙述是逆行的,即由近及远,由今至古的叙述。
所谓平叙,是指叙述两件(或更多件)同时发生的事,平叙有两种情况,一是先述一件,再叙一件,所谓“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另一是并行交叉叙述。
此外,还有预叙、复叙、意识流叙述、环状叙述等等,这里不作介绍。
三、叙述的要求 1.头绪清楚
有些事件错综复杂,千头万绪,叙述起来要交叉采用多种方法,因而必须理出一条主要线索,以使叙述有条不紊。如果叙述线条清楚,层次井然,就能头绪不乱。那么,叙述怎样才能清楚呢?(1)抓住主要线索。(2)抓住人物(主人公)活动、场面转换叙述。(3)处理好叙述的断与续,衔接要自然。(4)人称要统一。
2.交代明白
叙述事情应该做到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向读者交代清楚,使读者有一个完整的概念。交代的方法有直接交代和间接交代。在不影响理解和接受的情况下,有的文章可省略某些要素。文学作品则可写得含蓄些。
3.评略得当
根据主题要求或故事情节的需要,对事件叙述有详有略、有繁有简。对重要的内容要写得具体详细,重彩浓墨;对一些次要材料则应概括简略,惜墨如金。
4.波澜起伏
写文章切忌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写作要有高潮有低潮、有松有弛、有快有慢、波澜起伏、曲折动人,所谓“文似看山不喜平”。
第二节
描写
一、描写的定义
描写就是对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具体细致的描绘和刻画。描写是文学中最基本、最生动的东西,是文学作品最感染人的地方。但描写在议论文和应用文中的应用很少。描写和叙述方式相近,它们同是对具体事物的反映与表达。但描写与叙述有本质的区别。叙述的着眼点是交代、介绍,是对事物的总体概括和过程的反映,其作用在于使广大读者明白了解某个客观事实;描写则着眼于刻画、描摹,重在表现事物的细微之处或侧面局部。描写的作用在于使读者感受客观对象,唤起想象,得到情感的体验。叙述完成的是记叙事件的过程;描写完成的任务是塑造形象。叙述是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表达方法;描写是最生动、最感人的表达方法。叙述具有整体性、概括性、独立性、客观性的特点;描写则具有局部性、细致性、辅助性、主观性的特点。
二、描写的分类
描写的种类因划分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方法。这里把描写分为:细描与白描,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1.细描与白描
细描即细腻的描写。一笔一画的精雕细刻,颇像绘画里“工笔画”。如《荷塘月色》中对荷花的描写。
白描,即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勾勒出鲜明生动的形象。如《荷花淀》对水生肖像的描写,《背影》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2.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
直接描写即正面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细节以及环境等直接描绘和摹写,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思想。
间接描写即侧面描写,是对所要描写的人物与环境不进行直接描绘,而是通过对与之有关的其他人物与事物的描述,用间接烘托、衬托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表达中心。如用“衣带渐宽”来写“人憔悴”。
3.人物描写与景物描写
人物描写是文章中对人物的刻画与描绘。人物描写可分为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的外貌、体态、神情、服饰等描写。肖像描写不只是介绍人物的长相,重要的是通过外貌的描写去表达人物的精神世界,刻画人物的思想性格,要“以形传神”,使所写的人物“形神兼备”。
行动描写也叫“动作描写”,是对人物的行为和动作的刻画。高尔基说:“为了使艺术作品有教育说服的力量,必须尽可能地使主人公多行动,少说话。”由此可见行动描写的重要性。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它包括对人物的思想、情感、精神、梦幻等方面的描述。常见的心理描写方法有直接描写、内心独白和通过对话、梦境、幻觉等进行描写。心理描写可以直接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富有“立体感”,因此,心理描写是打开人物心灵奥妙的钥匙,是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主题思想的手段。语言描写是指文章中人物言语的描写,包括人物的独白和对话的描写。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现,所谓“言为心声”。在文章中主要是要写出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以表达他的思想、性格。
景物描写是对社会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中的景色、风土、物体、设施等各种事物所进行的形象描绘。如对春夏秋冬、晨午昏夜、阴晴雨雪、风云雷电、山川湖海、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烈日星空等描写。
三、描写的要求 1.有的放矢
描写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描写的目的是为了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所以一切描写均要与人物、主题相关联,并为之服务。为描写而描写的描写是多余的。
2.捕捉特征
抓住特征描写人物、事物和环境是描写的最基本要求。只有抓住特征才能突显人物个性,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表现事物本质,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营造典型环境。没有特征的描写必然千篇一律、千景一色、千人一面,毫无意义。
3.真实可信
描写是很富主观色彩的表达手法,因此使用描写手法往往比较“理想化”或“美化”,这是正常的。但不能过于“夸张”,以致使人明显感到“失真”,这是不行的。鲁迅说“燕山雪花大如席”可以,但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就不真实,不可信了。
4.形象生动:“形象性”是描写的基本特征。所以描写时要求绘声绘色,活灵活现,形象逼真,描写什么像什么。不仅要“形似”,更要“神似”,做到形神兼备,形神毕肖。只有这样才能给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物的效果,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节
抒情
一、抒情的定义
抒情是指用来表现和抒发作者和作品中人物的主观感情的表达方法。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五情发而为辞章。”《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狄德罗说:“没有感情这个品质,任何笔调都不可能打动人心。”
抒情的作用是:(1)以情动人,感染读者。(2)创设情境,深化主题。(3)显示基调,贯通文脉。
二、抒情的分类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抒情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打动人心,但是“打动人心”的方法也不同,可以直接抒情以打动别人,也可以间接抒情以感动别人。
(一)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是作者或作品中的某一人物直接表白或倾吐自己的感情。真切动人的直接抒情能感染读者,引起共鸣。直接抒情大致有三种方法: 一是针对所写内容抒发感受,表达对所写的人、事、景的强烈的感情。如余秋雨的《自发苏州》第三部分中先叙述了关于西施姑娘的种种传说,然后写道:“可怜的西施姑娘,到今天,终于被当做一个人,一个女性,一个妻子和母亲,让后人细细体会”。
二是以所写内容为基础生发开去,扩大抒情范围,表现对同类事物的一种感情。
三是以所记叙的内容为基础,由表及里地抒发自己的感情,透过抒情的文字来显示由所记内容引起的体会、感受。
(二)间接抒情
抒情可通过叙述抒情、议论抒情、描写抒情等等,这便是间接抒情。1.寓情于事,把情寓于叙事之中,即事抒情。这又可分为叙中带情,以情带叙,情叙相间三种。朱自清《背影》是典型的叙事抒情。
2.寓情于景,把感情抒发寄寓于写景之中。这种写法移情入景、借景抒情,看似写景,实则抒情。作者将主观感情融化到对客观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描写对象渗透了浓郁的主观情调。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3.寓情于物,通过记叙,状写某种事物来抒发感情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叫“托物言志”,它是通过对具体物象的描写,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志向,常借用比喻、象征、拟人的手法。作者往往借助咏物,曲折委婉地将情感透出,使文章情深意远。
4.寓情于理。通过议论来抒发感情。理与情是孪生兄弟,有理才有情,有情才有理,情总是产生于理性判断之后。例如,“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
三、抒情的要求 1.自然而然
所谓自然而然是说所抒发的感情应该是在非倾诉不可的时候,从心底自然地流淌出来的。抒情文字忌生硬、别扭,忌故作深沉状。也就是说抒情要掌握好“火候”,“该出手时才出手”方为上品
2.深切真挚
“为情造文”是文章的本意、正道,反之“为文造情”则从根本上违背了写作的宗旨。所以,文章所抒发的感情必须是真挚的、发自肺腑的。虚情假意、故作多情、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不仅不感人,反而会令人作呕。
3.丰富细腻
感情的丰富性、复杂性决定写文章抒情时要多因素、多层次地表达情感,这样的抒情才丰富细腻。古诗《思夫》写道:“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短短四句把一个思念丈夫的妇女复杂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4.蕴藉含蓄 对于艺术来说,含蓄是重要的审美追求。艺术总是既让人明白,又让人思索回味的,可谓处于“露与不露间”。抒情的艺术也是这样,要含而不露,蕴藉让人回味。
第四节
议论
一、议论的定义 议论即评议论说。
议论即讲道理。作者通过事实材料和逻辑推理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表明赞成什么或反对什么。刘勰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用语言把道理表达出来便成为议论。
议论要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是议论的中心要素,它是作者的思想、观点和主张。论据是基础要素,作为材料为论点服务。论证是联集要素,即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论点统帅论据,论据为论点服务。论点是论证的目标,论据是论证的材料、手段。三者缺一不可。
议论可以与其他表达方法连用。议论如果与叙述一起使用,就是“夹叙夹议”;如果与描写相结合,就是“借端生议”;如果与抒情相结合,就称为“寓理于情”;如果与说明一起使用,就称为“寓理与事”。
二、议论的分类
议论的方法很多,大致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立论”与“驳论”。
(一)立论
立论又称“证明”,它是一种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运用论据证实论点的真实性与合理性的一种方式。证明常用的方法有:
1.例证。例证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是一种直接列举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这种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事例,也可以举个别的典型例子进行分析解剖。
2.引证。引证是引用别人的论点或论据,以证明自己的论点的方法。这些被引用的材料包括经典作家的言论、名人格言、民间谚语、寓言故事、公理、定律、法律条文等等。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直接引用是指直接引某文原文作为论据;间接引用指摘引大意,并不完全引用原文。
3.考证。考证指的是通过考核论据的真实性证明论点。它可以用于立论,又可以用于驳论。考证方法,一般是先提出要考证的问题,说自己的见解;而后列出不同的说法;接着进行考核、鉴别真伪是非,否定错的,肯定对的;最后得出结论。
4.喻证。这是一种通过类比推理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称“类比论证”。作者往往是通过讲个故事,打个比方或引用一些成语典故等,就把较为抽象的道理说明清楚了。
(二)驳论
驳论又称反驳。它是通过驳斥对方的错误,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一种方法。反驳通常有反驳论点、反驳论据和反驳论证三种方法。1.驳论点。就是指对论敌的论点进行批驳,通常用正确的理论和确凿的事实来指出论敌谬论的荒谬和虚假。
2.驳论据。就是针对论敌的虚假论据进行批驳,指出这些论据是不真实的。因为论点是由论据来支撑的,批驳了论据,论点就站不住脚了。
3.驳论证。就是指出论敌的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错误,进而指出其论点错误。有的文章常常由于作者使用诡辩和运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推理,把错误的论点说得似乎很有道理。这种文章就要反驳他的论证。
三、议论的要求
1.论点要正确、鲜明、集中、新颖和深刻
论点是作者针对某一个所要论述的问题提出的主观见解、个人主张。议论首先要有自己的论点,才能“言之有理”。自己的论点要正确、鲜明、集中、新颖和深刻。所谓正确就是论点要符合客观事实。所谓鲜明就是论点要旗帜鲜明地亮出,反对什么就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就赞成什么,决不含糊。所谓集中,就是论点要单一,一篇文章只能有一个论点,并且论点概括成一两句话,或标题显旨,或开宗明义,或片言居要,或卒章言志。所谓新颖,就是要言前人所未言,发前人所未发,论点有创见。所谓深刻,是指论点能反映人的认识规律,社会发展的规律,事物发展的规律,要含哲理,理论有高度。
2.论据要确凿、权威、典型、充分和生动
论据是用以证明论点的根据,它是议论主体用以确立自己所提的论点的理由。为使论点能建立,使人信服,论据必须做到确凿、权威、典型、充分和生动。所谓确凿,是指材料来由具有可信度,论据引用值得相信。所谓典型,就指论据的代表性,能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所谓充分,是指论据能充分地论证论点。论据不以多少为充分,而是看能否充分证明论点。所谓生动,是指论据具体新颖,让人读来亲切、耳目一新。
3.论证周密,合乎逻辑
议论文概念要清楚、判断要正确、推理要合乎逻辑。用论据论证论点时,不应留有漏洞,要稹密、完整。做到证明可信、反驳有力。
第五节
说明
一、说明的定义
用言简意明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等,解说清楚;或者把人物的经历、特征等表述明白的方法,就是说明。简言之,说明就是对事物、事理、人物进行简明扼要的解说和阐释。
说明运用广泛,教材讲义、科学报告、字典辞书、类书方志、著作注释、文物介绍、产品说明等等,都离不开说明。
二、说明的分类
常用的说明有八大类。1.定义说明。就是用简洁而明确的语言把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出来,给人以清晰的概念。定义说明要求把事物的内涵解说清楚,下的定义与被定义事物的外延彼此应该相等。
2.分类说明。就是把被说明的事物,按照一个统一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然后逐类进行说明。通过对说明对象的分类,显示出不同类别的差异性,使人们掌握不同类型事物的特征。叶圣陶在《作文论》中说:“分类的事情有三端必须注意的:一是包举;二是对等;三要正确。”他的意思是,说明事物划分要穷尽,级别要清,子项与母项不可混淆,并且划分要有标准。
3.举例说明。就是选取某种事物、现象中最有代表性的实例,用以说明诸种事物、现象的共同点、共同规律。有三种方法,一是典型举例法。如茅以升在《没有不能造的桥》中列举了泉州的“洛阳桥”、赵县的“赵州桥”、四川的“沪淀桥”用以说明我国古桥中的梁桥、拱桥和吊桥。二是列举法。如中国著名的大学有很多,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三是设例说明。如《语言的演变》中有一个假设:孔子与弟子谈话,朱熹闯了进去;朱熹估计也听不懂孔子他们在说什么。
4.比较说明。就是用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揭示事物的特点,把握事物的本质。这种方法是用已知之事用比附当前要说明之事,用以比较。比较说明的方法很多:有用同类事物的纵比和横比;也有相近事物的比较和相反事物的对比。
5.引用说明。就是援引权威性资料、典籍、名言、诗词等对说明对象加以充分说明。
6.数字说明。有些事物、现象的本质和特点,表现在数量上,这就需要用数字加以说明。运用数字说明,一要准确无误,二要来源可靠。
7.比喻说明。就是在两件性质不相同的事物之间找到相似点,用比喻的方法来突出被比喻的事物的特点,比喻说明有助于确切具体、简洁生动地说明事物,还可以使文章的语言活泼形象。
8.图表说明。有些问题,用文字不容易说明清楚,需要借助图、表,与文字的解说配合起来,才能使人一目了然。一般来说,图表说明孤立使用比较少,它往往是一种辅助性说明,与文字解说、介绍结合使用,其说明力量不可低估,有时候甚至比其他手段更清楚、更引人注目。
三、说明的要求 1.抓住特征
任何事物都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一个事物的特征就是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如果我们介绍事物抓住特征,就能把事物的本质、特点解说清楚。当然要抓住特征,首先是透彻地了解说明的对象。
2.客观冷静
说明要有尊重客观事实的科学态度,所以一般不以主观好恶而随意褒贬。作者要置身局外,用客观的态度、冷静科学地说明事物。说明时尽量不掺杂作者个人的主观见解、评论或感想,以防变成抒情、议论。3.条理清楚
写文章要言之有序,说明要层次分明、有条不紊。一般来说,依据事物本身的条理就能把事物说明清楚。如果要说明事物的结构,可按照其构成部分的秩序说明。如果是写发展,则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明。
4.通俗易懂
说明的事物,要让人一看就明白,就要求说明文字准确、简洁、通俗。对于有些较深奥的或人们陌生的东西,说明时最好不要用专业性的术语,以免影响读者接受,而要用比喻、比较等手法,做到通俗易懂。
第二篇:文章写作常见表达方式和写作方式
精品文档
文章常见的表达方式: 1.描写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作用是能画龙点睛,有点及面启发读者去体味生活的底蕴。
2.议论
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往往点明所描写的人物、事件的意义,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3.记叙
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用文字表达出来。4.说明
用简洁的文字把事物的特征、形状、性质、用途等情况解说清楚,表达明白。说明的语言一般要求准确、浅显易懂。能够使人或物更加的清晰准确。5.抒情
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文字抒发对人或对事的各种感情。作用在于使文章中的事物或人物的形象更鲜明,突出文章的主题。文章常见的修辞手法:
1.比喻: 将甲事物比作乙事物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浅显、常见的事物对深奥生疏的事物解说,即打比方,帮助人深入理解。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3.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4.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易于记忆,有音乐美感。6.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作用:反复的修辞手法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7.设问:为了此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8.反问(激问、反诘、诘问):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9.引用:引用现成的话(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
10.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借代种类: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11.反语: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作用:反语具有冷嘲热讽的作用
12.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对比的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应该有互相对立的关系,否则是不能构成对比的。
作用:使人或物的性质状态特征更加鲜明突出。描写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吧描写分成不同的类别。
从技术角度分为:白描和细描。白描是指不用修辞,着重用简朴的语
言描绘对象的方法。细描则是用细腻的色彩浓郁的笔法对对象进行描摹的方法,语言色彩艳丽,常用多种修辞手法。
从对象上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从方式上又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直接描写、间接描写、静态
描写和动态描写。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使文章更加具体,更有说服力,更客观的说明了事物。2.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3.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叫下定义。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是科技说明文常用的方法。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4.画图表 为了把复杂的事物说清楚,还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解说更直接、更具体。
5.作诠释 从一个侧面,就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做些解释,这种方法叫诠释法。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的说明方法叫做打比方。说明文中的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同修辞格上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辞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说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则不宜使用。
7.摹状貌 为了使被说明对象更形象、具体,可以进行状貌摹写,这种说明方法叫摹状貌。(和描写要区分开,两者虽一样,不过是在不同的文体中的。)
8.引资料 为了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可以引资料说明。引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9.分类别 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一类一类地加以说明,这种说明方法,叫分类别。
10.列数字 为了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还可以采用列数据的方法,以便读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数字,一定要准确无误,不准确的数字绝对不能用,即使是估计的数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据,并力求近似。
写作手法: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就是常见的比喻、对比、比拟、对偶、借代、夸张、互文、双关、反问、设问、反复、反语、引用等。论证手法:
举例论证(例证法)比喻论证(喻证法)对比论证(对比法)引用论证(引证法)道理论证 立论:树立自己的观点 驳论:驳斥错误观点。
记叙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我们读过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说明的顺序
说明顺序一般有三种,即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阅读文章或语段时要注意从这三个方面去把握。
①时间顺序: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用于介绍人物的生平、记录科学家研究历程、说明事情的发生及发展或讲解制作步骤等。
②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以a、前后左右b、上下高低c、东西南北d、从整体到局部等为顺序,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③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a因果关系、b层递关系、c主次关系、d总分关系、e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概括等。事理说明文一般以逻辑顺序为主要的说明顺序。
如何判断文章的说明顺序呢?
一般地说,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都有表明顺序的语言标志,如方位词、时间词等。理清逻辑顺序,要先概括每段的说明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或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中理清说明顺序。有些说明文,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说明顺序,使说明的内容更加条理化。如《苏州园林》一文,先从整体上说明苏州园林处处入画,后从各部分介绍如何处处入画;先概括写“四个讲究”,后具体介绍这“四个讲究”;先说的这“四个讲究”是主要的,然后再说花墙廊子等次要的。因此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从整体到部分、从概括到具体,从主要到次要几种说明顺序,极有条理地说明了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这一特征。做最好的自己
精品文档
健康文档 放心下载 放心阅读
做最好的自己
第三篇:写作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和写作手法,还有表达方法各有什么不同?
表现手法是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笔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夹叙、夹议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侧面结合、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
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除此之外,课文里还涉及到的有对比、借代、引用、双关、反语、顶针和呼告等。
表现手法主要有:
象征、讽刺、衬托、渲染、烘托、白描等等;
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批判现实主义、意识流、现代派、魔幻现实主义等等。区别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比喻一般有比喻词,且是用于比喻对象在形、貌,或特性方面存在相似之处。象征一般无比喻词,通常在句中会出现“象征”这个词,往往是在作者观点中,可以用象征物的某个具体特质去代表作者所要表现的某个事物在某一方面的特质(通常是抽象的,形而上的,精神内核上的)。比喻要求本体与喻体有相似性,比如月亮像圆盘 而象征是借某事物表达特殊的含义,比如灯塔象征着目标、希望 象征”的修辞意义与比喻相近,从特点上看,象征是以物示意,以具体的表示抽象的,具有含蓄性,而比喻是以
第四篇:写作表达方式
写作表达方式
文/扣子
《通论》中表达方式有六种:叙述、抒情、描写、对话、议论、说明。
一、叙述:共有五个方面。
概述、人称、叙述方式、叙述的进行、叙述几点要求。概述部份要掌握叙述的基本概念和作用,所谓“叙述”就是把人物的经历、行为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其基本特点在于“一般性”地表述客观事物,eg:会谇结束了,校长听取汇报,叙述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应用广泛,记叙文利用它展开情节,应用文用它介绍工作情况与进程,议论文用提供事实论据,因此,它的作用归纳起来,表现为三个方面:
one:介绍人物的经历和事迹;
two:记写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three:为论说文提供论。
叙述的人称不能忽视,倘若叙述人称把握不准,随意变换,会使文章,内容表达不清,写文章一定要确定好叙述的人称或者说确定作者在叙述中的身份,立足点根据作者与所叙述事件的关系、叙述人称有第一人称(我)、(我们)、或带第二人称(他)、(他们)。第一
人称是“我”的身份叙述“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通过“我”把故事传达给读者。“我”可以是作者本人,eg:自传、回忆录等;也可以不,是本人,而是故事主人翁。eg:《狂人日记》,当事人鲁迅《一件小事》,见证人鲁迅《孔乙己》,线索人物鲁迅《祝福》。
用第一人称进行叙述,比较容易组织文章,便于“我”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但也有局限性。“我”的活动范围以外的人和事不能直接叙述,否则使读者感到失真。
第三人称的叙述是指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比较客观地用叙述他人的事情的口吻把故事传达给读者,第三人称的叙述不受时空限制,便于表现广泛的题材,写起来灵活自由。
两种叙述能否在同一文章中交互使用呢?一般说来叙述人称必须相对稳定,一篇文章的叙述人称前后应一致,但为了真实地反应生活可以以灵活使用,交互用时必须把作者与叙述事件的关系交代清楚,过渡衔接要自然。
写文章没有第二人称的叙述,因为作为叙述人称必须具有“自叙”或介绍的说话能力。第二人称“你”不具备这个能力,它只处于“听”、“感受”的地位,这种立足点不可能进行叙述,文章中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们)出现那不是叙述人称,那是用以代表读者。eg:《白杨礼等赞》或用以代作品中的人物,朱自清《给亡妇》的代词。第二人称在文章中的运用,目的在于缩短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与读者之
间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文章艺术感染力,eg :高行健《灵山》。叙述方式这部份对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四种常用叙事方式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掌握好。
顺叙就是按照客观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叙述,采用顺序方式,文章的脉络分明,头绪清楚,因为文章层次段落与所有写的事件的发民变化的顺序是一致的,使用顺序方式要注意材料的取舍,把握住概述与详述的区别,这样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给局或某个突出的片断提到开头,然后按事件发民的顺序进行叙述,俗称“倒插笔”倒叙绝不能理解为把顺叙的过程整 个倒过来叙述,倒叙的并非全文,只是部份,这部份“倒”完了,仍要回到顺叙上去,倒叙用意在于把令人震惊的结局或精彩的场面或激动人心的高潮先叙述出来,以造成悬念,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并引起他们阅读兴趣,使用倒叙方式时要有明确的界限与过渡自然。
插叙是指叙述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原情节的叙述而插进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回笔将原情节叙述下去,其中插入的部分的叙述称为插叙,把插叙那段内容分为:one:追叙、two :补叙t、hree:逆叙。
追叙:是对往事的回忆和追溯,eg:《故乡》;补叙:是对上文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或结局做某些交代的叙述。eg:汪曾祺《陈小
手》中对陈小手得名的解释便是补叙;逆叙: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今到古的逆行插叙,作用在于丰富叙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断续有致,丰富变化,插叙部分不宜过长过袢,否则会喧宾夺主,冗长拖沓,影响主题表达,另外,断续处也要注意过渡衔接的自然与清楚。
平叙是指叙述两件或更多件同时发生的事情,即古人所说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叙述方式,平叙可以是先叙一件,再叙另一件,也可以并行交叉地进行,这种叙述方式空间跨度大,便于表达多头绪的众多场面,采用这种方式要注意交代清楚每条线索的起讫点,连接处既要界线鲜明又要过渡自然。
叙述的进行与叙述的几点要求合在一起提出这样的要求:一是叙述要交代明白;二是叙述头绪即线索要梳理清楚;三是叙述要富于变化,另外要处理好主人的场面等问题。
抒情,one:抒情方式;two :抒情方法;three:抒情运用;four:抒情要求。
抒情就是抒发感情,“五情发而辞章”,刘勰《文心雕龙。情采》,当客观事物强烈地触动了作者的爱憎感情时,便会产生写作冲动,而且这股感情会贯串于写作全过程,抒情便自然地成为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表达方式了,可以说抒情的基本特点是主观感情的抒发表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篇文章要对读者产生影响,不仅
取决于所反映事物本身固有的意义及作者爱憎感情的抒发,但这并不意味着作者只要有了爱憎感情便能写出好文章,作者应灵活地恰如其分地使用不同的抒情方式,这样才能把感情真实地表达出来,使作品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掌握好抒情方式、方法。这两部分内容中,我们要掌握文 中介绍的几种抒情方式、方法特点及注意事项。
抒情的方式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前者就是直截了当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即直舒胸意。其特点是感情浓烈坦露。抒发直接明快,这种抒情方式的使用不宜过多,要用则必须先有铺垫或后有照应,使抒情有本有源,而且要做到水到渠成,恰到好处。eg:《白杨礼先赞》;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间接抒情 是一种将情感依附于“事”或依附于“理”或依附于“景物”并借其他表达方式传达出来的抒情方式,常见有以下几种:哎哟——休息一会再来写,这哈不想写啦,,一会见。
现在我又回来啦,接着上边的胡编写,仅供参考。
一是依附于事,借助叙述抒情,当作者对某事或某人充满激情的时候,便情不自禁地将自己的感情熔化于对具体事件的叙述中,借叙述来抒发自己难以遇止的感情,此时叙述与抒情两表达方式溶合为一,难以区别,例如:巴金《怀念肖珊》一文,作者叙述的是老夫妻俩被非法专政后互相关心体贴,相濡以沫的往事,老伴肖珊患病默默而悲愤地永别亲人情景,叙述中字字句句浸透了作者对妻的深情厚爱,对四人帮的 满腔愤慨,笔笔会情,读后令人潸然泪下。情绪久久不能平静,这种抒情方式贵在有真实感,“情不深则无以惊心动魄”。
二是依附于“理”,借议论抒情,通过议论抒发感情,情理结合,此时议论是抒情的手段,议论不必交代论据,不需要进行论证,这种抒情方式往往使情饱含着强烈的思想性,使读者在感受到作者的情感的同时接受到哲理的阐述。如“鲁迅《故乡》最后那一段,——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所含哲理,发人深省。
三是依附于景物,借描写抒情,一般说,除游记中有些景物描写可以比较客观外,绝大多数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为着抒情或借景抒情,或缘情布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情景交融便创造出令人神往的优美意境,此时,抒情与描写两种表达溶合为一了。借助描写抒情不只是限于景物,象人物事件,场景等描写都可以寓情,借助描写抒情,一定要注意描写本身要形象生动。
抒情除可以借助于叙述,描写议论等方式外还可以借助修辞手段,象反复,重叠,排比,层递,夸张,含蓄,双关,另外还可以借引用一些著名诗歌、词赋的章句方法辅助抒情。
间接抒情的方式比直接抒情的方式的运用要广泛,间接抒情的特点是自然含蓄,它可以使抽象的感情具体化,形象化,容易被读者理解
接受发生共鸣。若能巧妙地把两种抒情方式灵活地加以使用,则能增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抒情的运用与抒情的几点要求,这两部分内容需要我们注意这么几个问题:
一、抒情方式的使用比讲解中所举例子要复杂,写作时应灵活运用,不要把各种方式、方法割裂开来。
二、情要缘事而发,议要由感而生,抒发真情实感才能感染、教育读者,要反对矫揉造作。
三、要抒发健康的感情,用健康积极的情感激励人民的斗志。
四、抒情要力求生动、具体讲究方法技巧,给人以新鲜生动之感,反对陈旧呆板形而上形的东西。
然后描写,什么是描写?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状态、动作、景物的性质、特征具体地描绘出来,其基本特点是生动形象地表述客观事物,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它的作用是:
一、再现自然风貌。
二、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其内心世界。
三、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社会环境。
描写环境分为四个方面:
一是人物;
二是自然风光;
三是社会环境;
四是动物静物等习惯上分为人物景物两方面,景物再细分为:自然风光、社会环境,场面等;人物描写范围较广,有外貌——容貌、衣饰、神情、姿态等。心理活动、行为活动、声音动作方面。
人物外貌描写的目的在于以形传神,为表现人物的性格或揭示主题服务,因此不求全面,周详,而着于运用画眼法,即抓住最富于特征的能够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地方加以描摹,根据立意或具体环境人物外貌描写不必一次性完成,可以采取逐步深入的描写方法,可以使人物外貌描写给读者深刻的印象。如:阿累《一面》。
心理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它能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思想品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以第三人称来描写心理往往采用心理分析法,对描写对象的心理 进行剖析,这时要注意的是:作者不要把自己的心理强加给人物,越俎代庖,这样会损害人物形象,作者以第一人称来描写心理,往往以独白、默想、自言自语的形式出现,梦境、幻想、幻觉、错觉等是一种潜意识的活动,也是表现人物心理的很重要
的方面。如: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
行为活动描写在人物描写中点比较重要的地位,人物的性格往往通过行动来表现。因此描写行为时一定要注意选择最有意义的能显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动作或特定情境中的细节动作。如:黄继光生命最光辉的那一刹那的行为描写。
黄继光跃身而起,冲着那帝国主义侵略者的顽固堡垒,黄继光挺起他那宽阔的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这特定的情境描写充分展示了英雄黄继光的崇高思想境界。
人物描写也要注意音容笑貌、姿势动作的描写,它能很好地表现人物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自然风光的描写是写作中不可缺少的,游记、写景咏志小品,就以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主体,其它记叙性作品中也总是以自然景物的描写人物活动的背景和场所,或以其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自然风光要描写好必须做到简要、准确。
社会环境描写的范围包括阶级关系、革命形势、社会风尚、还有城乡建设,风土习俗,住所陈设等。这种描写往往带浓郁的时代气息,它对交代背景、烘托人物,揭示主题有重要作用,如:王蒙《说客盈门》中运用数字描写,刻画出了社会上开后门拉关系不讲党性,不讲原则的不正之风相当严重的社会环境。让主人公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显出是钢
不是桨子的性格,描写社会坏境一定要做到真实、典型、有时代特征。场面描写是指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各类人物进行活动的总面貌的描写。如激烈的战斗场面,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欢乐喜庆的场面。场面描写要做到点面结合,即有鸟瞰式的面上的勾画,也要有特写镜头式的点的描写,就如同绘画一样,画出了云海,再点缀一两个险峰,这画面就和谐统一,鲜明突出了。
动物静物在《通论》中是指动物、植物及处在动或静状态中的各种物体。动物静物描写一般都融化在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场面的描写中。成为其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有时也可以成为独立的描写对象。描写要取得较好的艺术效果,就要讲究方法和技巧。
“白描”本是中国画的一种传统技法,指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借用到文学创作中,作为描写的一表达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设喻,少修饰的描写方法,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描写方法。上述解释是从白描的本质特征上说的,如果从写法上说,白描就是用叙述进行描写的一种方法。细描,刚好与白描相反,细描讲究精雕细刻,笔墨详细,多设喻,多形容,多修饰,多喧染,多种方法可以灵活地配用,这样会使文势错落有致。
设喻,通过精到设喻,可以把描写对象写得更活,更形象。朱自清
先生的《绿》、《春》、《荷塘月色》等名篇佳作至今深深地吸引着众多的欣赏者是作者灵活精到地使用设喻及其他修饰手法写活了,艺术形象分不开的,除此喻外,比拟、摹状、夸张、映衬等运用得好,描写也会产生很好的艺术效果。
设喻要好,必须细心观察,积累生活,还要充分调动想象、联想等思维活动。
细节描写。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以小见大,由一斑而窥全豹,具有很强的艺术效果,细节描写要取舍得良好必须注意两点: one:选择的细节必须真实。
two:选择的细节要典型。
侧写:即烘托,侧写就是侧面描写,或称简接描写,习惯上称为烘托,其特点是:不直接描绘对象,而是通过描绘对象周围的人物、景物或通过描绘对象所产生的影响和效果来表达对象,这是一咱以虚托实,以此衬彼的描写手法。古人云:“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刘熙载《艺概-诗概》“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郭熙《林泉高致》这些古人的论说指的就是这种烘托的侧面描写法。这种方法使用得当,能使描写对象具有耐人回味的艺术魅力。使用描写的表现手法要注意三点:
一是要有明确的目的,即描写应从表现主题,刻画人物出发。不能为描写而描写,不能随心所欲地铺陈。
二是要突出特点,少而精,不要作不琐碎而平庸的描写。三是在力求生动鲜明,给读者以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感觉。
偷闲扣子写于2008.11。
第五篇: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及文章结构
表达方式
一、基本概念
①表达方式(表达上……)是指作者在叙述事件、刻画人物、抒发情感、阐述道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的语言表达方式,②共五种: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二、记叙
对事件的原委和始末所做的直接介绍和交代。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作用:补充交代 的来历(背景、遭遇、境况等),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为下文写()作铺垫
④补叙:在文末交代与情节相关的另一个结局(1-2-3-0),作用是交代最终结局,照(呼)应前文,使情节更完整。
⑤若有续写或补写题,注意和前文内容和逻辑保持一致,尤其要注意呼应前文的伏笔。
2.详略
①选材与观点的关系;
②详写的是重点(中心、主旨);
3.人称
①第一人称:直接表达的方式,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它更便于作者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其局限性在于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所以不便于广阔地反映现实生活。
②第二人称:拉近作者和读者之间心理和感情上的距离,抒情效果强烈,便于作者直接抒情;其局限性在于受叙述角度,叙述人的口气以及听话人的范围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并不不常用。
③第三人称: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便于作者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其局限性在于,它不如第一人称那样使读者感到亲切。为了弥补第三人称叙述的不足,有些作者便发挥文章中人物对话或独白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讲出他们亲身经历的事或心理活动等。
三、描写
描写按对象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四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
常见的其它描写方法还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概括描写(白描)与细节描写。
1.描写的角度:正面(直接)描写和侧面(间接)描写
描写的顺序:由上到下、由远及近、先总体后局部、移步换景……
2.人物正面(直接)描写分为:肖像(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活动描写。
① 肖像描写:注意相貌、体态、衣着、姿势中的细节。② 神态和动作描写
a.注意人物异于常人的动词或形容词; b.作用:形象生动地体现人物的性格。③ 语言描写
a.注意语气的变化和标点(省略号、破折号、问号、感叹号)的使用; b.作用: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④心理描写
a.体现人物性格特征最重要、最直接的描写手段,往往和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相结合,包括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交代、说明(第三人称的角度),人物的自言自语(内心独白,第一人称角度),人物梦境(幻觉)的描写(第一、三人称均可);
b.作用: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
3.细节描写
a.包括正面和侧面,是对人物或环境的某个细节加以放大,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个特定方面的性格特点或精神品质。b.作用如下:
①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 追求爱好; ②深化主题;
③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
④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暗示影射社会风气; ⑤营造典型的环境。
4.侧面(间接)描写:通过次要人物的描写或渲染环境来侧面烘托(反衬)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5.环境描写
① 环境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总称。
② 社会环境是指作品的背景,如社会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人文背景等,具体为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故事发生的年代时间,当时的民俗民风等。
③ 自然环境是指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④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a.交代故事背景,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征,为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作铺垫,通常出现在在文章开头;
b.渲染特殊气氛,为后边刻画人物或展开情节作铺垫,通常以细节描写为主;
c.侧面烘托人物性格;衬托人物心情;正(反)面表现人物心理(品质),通常以细节描写为主;
d.推动情节发展,往往有前后照应或递进的逻辑关系;
e.点题(深化作品主题),揭示作品的典型或普遍意义,通常出现在在文章高潮或结尾;
f.象征或暗示作者的情感或写作意图,通常出现在在文章高潮或结尾; ⑤ 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a.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为后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b.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c.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⑥ 答题格式:
作者笔下的环境,带有××(阴森、恐怖、热烈、美好……)的特点,渲染营造了一种××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性格(精神);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暗示(寄托)了××的感情】,同时也推动了情节往××的方向发展。
四、抒情
1. 抒情都有直接和间接之分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含蓄委婉……(一般包含在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古今中外对比中)。
五、议论
1. 论证方法(4种):例证、引证、对比论证、比喻(类比)论证。①例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生动形象、更有说服力。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理会有说服力。
②引证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可信度、说服力和权威性;如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答题格式:使用了引证的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增加可信度,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从而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③对比论证
作用: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④比喻(类比)论证
作用:用比喻或类比的手法将抽象道理形象化,化繁为简,深奥变得通俗易懂,容易被人接受,从而使论证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更利于读者明白。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2、论证结构
总分(分总)、并列、层进、对照 考点: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②关联词;
六、说明
1. 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引资料、用典故、下定义、分类别……
①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②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从而唤起读者的想 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③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④打比方:可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⑤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⑨引用(名言、资料等):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表现手法
一、基本概念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文中表现中心主旨或感情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全文的表达基础,必须立足全文整体归纳,最小的范围是段落,和单独的句子、词语无关(句子或词语和修辞相关)。
二、常见的表现手法
(记叙类和抒情类的通用,视写作对象定):
象征、联想、想象、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寓(融)情于景、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对比、类比、渲染、烘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借古讽今、虚实相间、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叙议结合、讽刺……
1、刻画形象类
象征、联想、想象、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小见大、对比、类比、渲染、烘托、虚实相间、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声色结合、叙议结合、讽刺……
2、抒情说理类的
象征、联想、想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融)情于景、以小见大、对比、类比、借古讽今、讽刺……
3、情节结构类的
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对比、类比、渲染、烘托、铺垫悬念、伏笔照应、虚实相间、点面结合……
4、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言志,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5、对比、类比、比较、反衬、烘托、衬托: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或以他体从正面或反面陪衬本体。作用:鲜明地突出了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的××特征。
6、借景抒情:通过描写具体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某种真挚的思想感情。作用: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7、先抑后扬: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尔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突出强调了事物(人物)的特征。
8、伏笔、铺垫、照应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谨。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像: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 表现手法的答题模式:什么表现手法+怎样写+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1)拟人手法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2)比喻手法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3)夸张手法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讽刺手法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默。
(5)象征手法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象征的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的特点,通过对……准确的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的目的。(6)对比手法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答题模式: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的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
(7)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的……衬托……的……,使作者对自己的表现对象的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8)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答题模式: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的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的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9)借景抒情
以写景文章为主,作者在文中所描绘的景物特点突出,且通过联想、想像给予景物以生命或象征意义,表达某种爱憎感情。(10)托物言志
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紧紧抓住……的……的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
(11)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的……入题,抓住……的……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的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的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的精神品质。)
(12)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的……心理,放在一个……的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14)设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的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的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的目的。
注意:中间打省略号的地方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添加。
(15)渲染:在高潮或主体出现前,对环境、场面、时间、人物等作浓墨重彩的描写。
主要作用:营造气氛,设置铺垫,奠定感情基调,预示情节结局,增强合理性、连贯性,增强表现力感染力。赏析方法;该书渲染内容,指出渲染目的,分析渲染的作用好处。
解答表达方式题型的基本方法是:
弄清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和运用效果是关键。只有抓住了不同表达方式的特点,才能顺利地辨别出相关语言所用的表达方式。至于不同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要根据其具体内容和语言环境去分析。答题模式:
什么表达方式+写出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感情
• 写作手法范围广,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
文章结构及写作特点的把握
结构特点很多,常见的有:开篇点题,层次井然,倒叙插叙,过渡自然,前后照应,设置悬念,主次详略
开头在文章中通常起着点题、提纲契领、激发阅读兴趣、为下文作铺垫等作用,结尾有时与开头或前文呼应,深化或升化主题。
文章常见结构基本上分“纵式”和“横式”两种,划分段落层次可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总分、并列、递进、主次)等方面进行。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文章线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修辞类的考点常常是分析修辞手法的类别和作用,如比喻、拟人、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反复等。
一、开头结尾的作用
开头通常有着开门见山,点明主旨的作用。在完成这类题目时,应注意揣摩开头是否有包含揭示或提示主旨的句子。
结尾虽然不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但它与全篇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一篇文章的结尾有时直接点出文章主题,有时是深化或升华主题,给读者以启迪和鼓舞。
二、段落作用、层次及行文思路
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层意、段意及行文思路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全面。解答此类题目,常采用
1、提取法:提取文中的统领句、中心句、关键句、主旨句形成概括性句子;
2、组合法:组合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性词语来对文章进行概括;
3、在感知相关内容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答题时应分步分层概括、综合要点,突出对重点与主体的概括
记叙文中的议论——引发读者思考,点明人物或事件的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文中的抒情——抒发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引发读者的感情共鸣,使文章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各种描写——塑造人物性格,呈现具体场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环境描写主要有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结构上的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