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师资力量
下面是上海交大化学化工学院师资力量介绍页面
http://scce.sjtu.edu.cn/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56&Itemid=62
专任教师:114人
教授:31人 副教授46人
两院院士:3人
“973”首席科学家:1人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与讲座教授:4 人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 人
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87.1%
徐僖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分子材料科学家。江苏南京人。194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8年获美国里海大学硕士学位。成都科技大学教授、高分子研究所所长、高分子材料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主任。兼任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长。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研究方向:
他长期从事高分子化学方面的研究,采用超声技术合成了一系列有应用前景的嵌段和接枝共 聚物,此项技术可用以制备高效高分子表面活性剂。研究了高分子氢氧键复合物和高分子共混材料的形态性能关系,提出通过氢键复合可以有效降低导电材料的结晶 度、提高材料导电率,这一提示对推动快离子导体研究有很大意义。在用离聚物增韧聚烯烃的研究方面也有较多成果。
徐如人(双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徐如人,1932年2月生,浙江上虞人,无机化学家,中科院院士。1948年—1952年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这个班上先后出了三位院士,造就交大乃至中国高等教育历史的一个传奇。1952年毕业后分配来吉林大学化学系任教,1979年晋升教授。曾任吉林大学化学系系主任、合成与催化研究所所长;国家教委无机水热合成开放实验室主任。1993年当选为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现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稀土化学与物理重点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徐教授1998年当选为国际分子筛协会(IZA)执行理事。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200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徐教授长期从事“沸石分子筛合成与结构化学”与“无机合成化学”基础研究。对分子筛晶化机理提出了比较全面的见解,首次应用高能电子衍射确证了液相内晶核的生成与结构,开发出了一系列分子筛液相导向剂(其中高温Y型与L型已获发明专利权);提出了ZSM-5晶化时模板分子的正电四面体模型;提出了晶化过程中自发成核与非自发成核两大类型的晶化动力学模型以及转晶机制。对新型无机微孔物的开发有重要贡献,首次合成磷酸镓、砷酸铝、砷酸镓、硼酸盐、钛酸盐、氧化锗与锗酸盐等6大系列全新微孔晶体60多种,并打破了骨架的一级结构单元仅为TO4的传统观念,为此领域的发展开拓了广阔前景。近年来又开辟了一些新的无机合成路线,并已合成出一批全新的化合物,用水热合成代替高温固相合成路线,合成高纯均相的无机功能材料。
颜德岳
中国科学院院士
高分子化学家。上海交通大学教授。1937年生于浙江永康。196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1965年吉林大学化学系研究生毕业。2002年获比利时Leuven天主教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方向:
长期致力于聚合反应动力学研究、超支化聚合物的分子设计和不规整聚合物的超分子组装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聚合物分子量分布等分子结构参数及其与聚合反应条件之间的数学关系;利用不同聚合反应基团的活性差别,建立了用商品化的双组分单体原位合成AB2型中间体的方法大量制备超支化聚合物的新方法,并采用该方法合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新型超支化聚合物;基于氧杂环单体的自缩合开环聚合反应,合成了一种带超支化“核”合聚氧化乙烯“臂”的两亲性多臂共聚物;进而提出了其分子堆砌模型和宏观分子自组装机理,在实验室实现了宏观尺度的分子自组装和结构不规整大分子的宏观自组装。
长江学者
作者:Administrator
周一, 2008年 09月 29日 17:13 车顺爱 博士,教授(博导)
基金委 杰出青年基金(2004)教育部 长江特聘教授(2004)
个人简历:1984年毕业于吉林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先后在吉林化工学院和吉林工学院从事化学工程教学和科研工作。1994年受国家教委派遣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到日本进行催化加氢反应的研究。在日本横滨国立大学获取材料工学博士学位。曾获日本学术振兴会的资助,进行了纳米炭和介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2003年8月到上海交通大学任教。研究:
1、利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成新型介孔氧化硅材料
2、不同结构和管状纳米孔碳材料的合成
3、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导向机理的研究
4、具有多维手性结构的无机材料的合成及其表征
5、二维手性介孔材料的方向性控制及其应用
6、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合成非氧化硅介孔材料
7、介孔材料在药物上应用基础研究
8、有序晶体骨架结构介孔材料的合成
在国际著名的Nature, Nature Materials, Angew.Chem.Int.Ed., J.Am.Chem.Soc., Adv.Mater.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四十多篇。
陈接胜 博士,教授(博导)
基金委 杰出青年基金(1997)教育部 长江特聘教授(2000)
个人简历:198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在该校获硕士学位,1989年于吉林大学获博士学位。1990年任吉林大学化学系讲师,1990-1994年在英国The Royal Institution of Great Britain 从事博士后工作,1994年任吉林大学化学学院教授,1995年任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8年起任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特聘教授。主要研究:
1、主-客体化学与物理
2、特种结构和功能无机固体合成 获1990年度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1992年度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7年度全国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1997年度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 199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2000年度中国高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1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危 岩 博士,教授(博导)
教育部 长江讲座教授(2006)个人简历:1977年初进入北京大学化学系, 1979年大学毕业考进研究生院。1981年获得北京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同年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学习,1983年获硕士学位。1986年在该校获博士学位。然后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博士后工作。1987年在费城爵硕大学化学系任助理教授。1991年升为杜邦副教授并被授予终身教职。1995年被提升为正教授。2004年初荣升为瓦格纳高分子与材料化学讲座教授。同时他还兼任爵硕大学先进聚合物与材料化学研究中心主任以及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兼聘教授。2006年,出任上海交通大学长江讲座教授。主要科研:
1、有机-无机杂化材料;
2、电活性与导电高分子;
3、无机微孔与中孔材料;
4、生物医用高分子;
5、非线性光学和纳米材料。
先后获得美国化学学会费城地区奖,爵硕大学成就奖、爵硕大学发明奖及杜邦公司青年教授奖等多个奖项。发表论文360余篇,编专著2本,获美国专利10项。
肖文德 博士,教授(博导)
教育部 跨世纪优秀人才(1995)教育部 长江特聘教授(1999)上海市 科技启明星(1996)上海市 优秀科技启明星(2001)国务院 政府特殊津贴(2000)
1981-1985华东理工大学煤化工专业本科;1985-1988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1988-1991华东理工大学化学工程专业博士;1991-华东理工大学UNILAB工作。
主要科研方向及成果:
1、洁净煤技术;
2、绿色化学;
3、C1化学;
4、生物质化工。
连续得到了国家计委“九五”重点攻关和国家科技部“十五”863计划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九五”重点支持,在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 Fluid Phase Equilibrium,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AIChEJ,Applied Catalysis,IEC Research 和Environmental Science上发表多篇论文,同时取得了多项国际及国内专利。
教师名录
教师名录-教师名录
作者:Administrator
周三, 2008年 10月 22日 16:14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颜德岳院士 徐僖院士 王宗光教授 周持兴教授 唐小真教授 江平开教授 印杰教授 郑思珣教授 王新灵教授 俞炜教授
董常明教授
古宏晨教授
张永明研究员 熊辉明特别研究员 周永丰副教授
肖谷雨副教授
戚嵘嵘副教授 郑震副教授
房建华副教授 陆学民副教授 郭晓霞副教授 李磊副研究员 任文坛副研究员 黄兴溢助研
赵喜安讲师 李虹讲师
孟令杰讲师 姜学松讲师
徐宏杰高工
姚洪喜高工 张军高工
刘允航工程师 孙国明工程师
朱玉堂工程师
马晓东助工
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
作者:Administrator
朱新远教授 张清教授 路庆华教授 张勇教授 杨晓慧研究员
张洪斌研究员
韦平副教授 黄卫副教授
黄小彬副教授 史子兴副教授
王仕峰副研究员 万超瑛讲师
汪根林讲师
刘飞助工
周一, 2008年 09月 29日 18:07
上海交通大学高分子材料学科从七十年代开始建设,1981年获高分子材料硕士学位授予权,1992年获高分子材料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其中功能高分子是国家211工程首批支持的重点学科。现有孝职工35人,其中中科院院士1人,教授12人,副教授5人。
高分子材料专业的主要学习与研究内容为: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设计与改性、合成与表征、加工与应用。本专业以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关系、反应机制以及加工流动理论等为基础,掌握有关的近代分析测试技术,探索聚合工艺、加工设备、加工工艺和各种环境因此对材料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对现有的生产和加工过程进行改造,以及计算机在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艺学中的应用,提高材料的质量和发挥材料的潜力,开发新材料和新的应用领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本专业的实验室拥有热分析仪(DSC,TGA,DMA),高效液相色谱和凝胶渗透色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红外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毛细管流变仪,万能拉力机,热台偏光显微镜,转矩流变仪,聚合物材料组合制样性能测试仪,气相色谱仪,双螺杆挤出机,单螺杆挤出机等现代精密分析测试仪器以及各种塑料与橡胶加工设备。
高分子结构与性能的关系、材料微结构表征、高等高分子化学、聚合物加工理论、近代物理实验方法、高等有机化学、塑料及橡胶配方与制品设计、功能高分子材料、多相多组分高分子材料、现代材料科学实验方法、高等高分子制备、结构、与性能等。
主要研究方向
高分子结构、性能与加工
高分子材料的组成、结构、加工对其性能的影响 高分子材料物理与化学改性 高分子反应加工
高分子加工的计算机辅助工程(CAE)多组多相共浊复合高分子材料 高摩擦系数而磨复合材料 橡胶及热塑性弹性体 高分子绝缘材料 高性能高分子合金
功能高分子材料(具有电、磁、光活性的高分子材料)聚合物电解质 电磁波隐身材料 分子记忆存储材料 有机聚合物发光材料 非线性光学材料 高分子驻极体 高分子型助剂 高性能高分子材料
新型聚醚砜类和聚酰亚胺类耐热性高分子材料 热致液晶分子自增强聚合物 缩聚型多嵌段聚合物
高分子材料研究所
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是经国家教委批准,1985年由高分子材料研究室扩建的。该所共同组建和参加的联合研究机构并设在所内的有:摩擦与密封材料研究所(1979年);介电与功能材料研究所(1993年)。设在校一级的有:汽车科学与工程研究院(1994年);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1995年);材料与化工研究院(1995年)。主要研究内容为: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设计与改性、合成与表征、加工与应用。
电化学与能源技术研究所
上海交通大学电化学与能源技术研究所是多学科交叉研究机构,以“基础研究带动学科发展,产业需求引导研究方向”为宗旨,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换技术、氢能与燃料电池、新型催化剂与催化过程、光电催化、材料化学工程、离子交换膜材料等。
手性化学与技术研究所
手性化学与技术研究包括有多位手性化学方面的专家教授,车顺爱教授任研究所所长。该所主要致力于手性分子的合成、分离,手性选择性研究,以及具有手性多级结构的分子聚集体的研究等。
流变学研究所
流变学研究所于2006年4月正式成立,宗旨是开放交流、研究创新、深化理论、扩展应用、培养人才、服务全国。主要研究方向:聚合物复杂体系多尺度结构加工流变学;高分子材料加工成型计算机模拟;聚合物反应加工与高性能高分子材料等。
精细化工研究所 1994 年10月精细化工研究所成立,多年以来的科研工作有:油品添加剂方面的交通部“七五”重点项目“重油添加剂研究”;油田化学品方面的大庆油田缓蚀剂、除垢剂等的研究;摩擦化学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天然化学品方面的天然色素的提取、甲壳素的提取和应用研究等项目。
实验中心:
中心实验室
化学化工学院中心实验室由测试分析中心和高分子材料加工中心两部分组成,是学院为科研教学争创一流水平而建设的一个至关重要的服务平台。它为全校广大师生提供了一个稳定、高效和较为全面的仪器设备条件,同时也为其它科研单位及企业提供测试分析服务。
基础教学实验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基础化学实验中心”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原应用化学系基础化学实验室,中心现有较为先进的如原子吸收、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离子色谱、气质联用、荧光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等仪器设备。
重点实验室:
“电气绝缘与热老化”上海市重点实验室
由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电机技术研究所、上海汽轮发电机有限公司和上海电机厂共建,主要由高电压实验室和高分子绝缘材料实验室组成,以应用基础研究和实验技术研究与开发为主,提升集成关键技术、成为上海电气材料发展的技术支撑,同时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为上海市经济发展作贡献。
第二篇: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青年教师导师指导制度
为了保证本院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可持续发展,继承和发扬本校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积累的经验,发挥我校中老年教师在培养青年教师中的作用,使青年教师在中老年教师的关心和指导下健康成长,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设一支教学和学术水平兼备的较高水平的青年教师队伍,学院决定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特制定本暂行条例。
一、凡来我院未从事过教学工作青年教师,或调入我院不满三年、讲师职称以下(含讲师)的教师,都指定指导教师给予指导。青年教师必须接受导师的指导和考核。指导教师要把培养和指导青年教师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上述青年教师未接受导师指导或考核不合格者,不能担任主讲工作,不能晋升高一级技术职务。
三、指导教师条件
1. 有教授技术职务的教师;或有副教授技术职务的教师或非教师职务但一直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
2. 师德高尚,想品质好、学术造诣较深、教学经验丰富、治学态度严谨的中老年教师,担任指导教师。教书育人成绩突出,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良好的教学效果,责任心强,在学生中有良好声誉的教师。
四、指导教师的职责:
1.进行师德教育,传授科学的教育思想;发挥传、帮带作用,关
心青年教师思想品德修养,培养青年教师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敬业精神。
2.指导青年教师努力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制定业务提高的目
标和进修计划,培养其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能力。
3.指导青年教师撰写讲课提纲和教案,并指导青年教师进行试讲。如何掌握教学要点、难点,掌握正确的教学方法,把握好各教学环节。
4. 指导青年教师除掌握一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相关的前沿知识,根据个人特点制定发展方向和奋斗目标。
5.鼓励并指导青年教师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吸收青年教师参加科研课题研究工作。
6. 责对青年教师培养提高的考核工作,考核工作原则上每年要小结一次,并根据青年教师成长情况提出进一步提高的方案,对是否具备开课能力,对青年教师的转正、定职和晋升职称提出意见。
五、根据所从事教学专业指定指导教师,每位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人数不能超过3人。
六、指导期限原则上指导期为3年,一般以被指导的青年教师经考核基本达到合格水平为限。指导教师的指学校按有关规定给指导教师记教学工作量。
七、根据指导教师指导工作的实际情况,学院计算相应的指导工作量。
化学化工学院
2002年10月20日
第三篇: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化工学院
化学系
初试参考书目(各专业): 无机化学部分:
2、《无机元素化学》,厦门大学刘新锦、朱亚先、高飞编,科学出版社。分析化学部分:
版),彭崇慧、冯建章、张锡瑜、李克安、赵凤林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5、《分析化学》,R.Kellner等编著,李克安、金钦汉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有机化学部分:
1、《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等编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1993;
物理化学部分:
3、《物理化学》(第一版),韩德刚、高执棣、高盘良编,高教出版社,2002年。复试参考书目:
请直接向化学系咨询:0592—2182438
第四篇:化学化工学院文件(范文)
化学化工学院文件
化院[2006]04号
化学化工学院各学科申请硕士、博士学位
发表论文要求的规定
研究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的深度、广度和系统性,除按学校的一般性要求外,申请相关学位还应满足一定的发表论文要求。根据校学位委员会的授权,化学化工学院学位分委员会根据本院各学科的特点制订本规定。
申请 “化学学科”和“材料学科”硕士生学位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工作应有一定的创造性结果。硕士生在论文答辩之前其研究成果 应作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当导师或课题组长指定的协助指导老师为第一作者时)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一篇论文(有导师签名的录用证明包括e-mail即予认可); 或作为第二作者(当与同实验室高年级研究生同学共同承担某一课题,同实验室高年级研究生同学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外SCI二区期刊发表与硕士论文工作相关的论文一篇; 或作为第三作者(当与同实验室高年级研究生同学共同承担某一课题,同实验室高年级研究生同学作为第一、二作者)在国外SCI一区期刊发表与硕士论文工作相关的论文一篇(有导师签名的录用证明包括e-mail即予认可)
或其它鉴定成果、发明专利(为主要贡献者;一项发明专利相当于一篇《中国科学》论文,下同)。
对于具有突出创新性、保密性或新开领域,由导师提出书面申请,并集中向学位分委员会报告(每年两次),经学位分委员会批准,可不受此限制。
申请“化学工程学科”及其所属所有二级学科硕士生学位发表论文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应作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当导师或课题组长指定的协助指导老师为第一作者时)至少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一篇论文。
对于具有突出创新性、保密性或全新领域的课题,由导师提出书面申请,经学位分委员会批准,可不受此限制。具有其它成果者,由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讨论决定是否可不受此限制。1
申请“化学学科”博士生学位发表论文要求
1.博士生在论文工作期间应在导师指导下及时将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发表,硕士毕业后通过国家业务考试录取的博士生在论文答辩之前所发表的研究成果需满足以下四条中任意一条,其中博士生本人应作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当导师或课题组长指定的协助指导老师为第一作者时),以厦门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被SCI,EI收录的论文有导师签名的录用证明包括e-mail即予认可。
对于具有突出创新性、保密性或新开领域,由导师提出书面申请,并集中向学位分委员会报告(每年两次),经学位分委员会批准,可不受此限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1)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不含增刊,专刊,专辑,字数不少于3000字)发表三篇论文,其中,国外SCI论文至少一篇或其它鉴定成果(为主要贡献者);
(2)在国外SCI刊物上发表论文两篇;
(3)在SCI二区期刊发表论文一篇;
(4)两位博士生分别作为第一和第二作者或第二和第三作者(当导师或课题组长指定的协助指导老师为第一作者时)在SCI一区刊物发表论文一篇。
2.硕博连读和本直博博士生在论文答辩之前所发表的研究成果需满足以下四条中任意一条,其中博士生本人应作为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当导师或课题组长指定的协助指导老师为第一作者时),以厦门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被SCI,EI收录的论文有导师签名的录用证明包括e-mail即予认可。
对于具有突出创新性、保密性或新开领域,由导师提出书面申请,并集中向学位分委员会报告(每年两次),经学位分委员会批准,可不受此限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1)两位博士生分别作为第一和第二作者或第二和第三作者(当导师或课题组长指定的协助指导老师为第一作者时)在SCI一区发表论文一篇,及各自在国外SCI论文一篇;
(2)在国外SCI二区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3)在国外SCI三区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4)在国外SCI四区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并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
申请“工业催化”专业(化工系)博士学位发表论文要求
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应提供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当导师或课题组长指定的协助指导老师为第一作者时),以厦门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的如下科研成果之一的证明。对于具有突出创新性、保密性或新开领域,由导师提出书面申请,并集中向学位分委员会报告(每年两次),经学位分委员会批准,可不受此限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1)在JCR一区或二区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2)在JCR三区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并发表EI收录的论文1篇;
(3)在国外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篇;
(4)在国外SCI刊物或E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1篇,并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
(5)取得发明专利1项或其它重要获奖/鉴定成果(为主要贡献者),并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
以上被SCI,EI收录的论文有导师签名的录用证明包括e-mail即予认可,国内刊物的综述文章不计入,校内刊物论文只计1篇。
申请“工业催化”专业(化工系)硕博连读学位发表论文要求
研究生在论文答辩之前应提供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当导师或课题组长指定的协助指导老师为第一作者时)署名的如下科研成果之一的证明。
对于具有突出创新性、保密性或新开领域,由导师提出书面申请,并集中向学位分委员会报告(每年两次),经学位分委员会批准,可不受此限制,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
(1)在JCR一区或二区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2)在JCR三区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或所发表论文的SCI期刊影响因子加和数大于3;
(3)在JCR三区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并发表EI收录的论文1篇;
(4)在国外SCI刊物或EI收录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并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
(5)取得发明专利1项或其它重要获奖/鉴定成果(为主要贡献者),并在SCI刊物上发表论
文1篇,在国内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2篇。
以上被SCI,EI收录的论文有导师签名的录用证明包括e-mail即可,国内刊物的综述文章不计入,校内刊物论文只计1篇。
注:材料学科博士点的学位论文规定暂缺。另外补交。
化学化工学院学位分委员会
2007年6月11 日
主题词:学位 发表论文 规定
上 报:研究生院
下发:全院各单位
存档:2份[共印18份] 录入:张飒校对:张昌胜
第五篇: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 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成立于2012年(其前身轻纺工程系创办于2004年),在校生近300人。现有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应用化工技术、宝玉石鉴定与加工技术3个专业,其中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2011年被确定为教育部重点建设专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参与国家教学资源库建设,建有福建省高职院校首个“实用化工材料福建省高校应用技术工程中心”。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助教3人,博士2人、硕士5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企业兼职教师6名。是一个集专家、能工巧匠、优秀教师为一体的教师团队。近年来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和市各级科研课题20余项,累积获得经费100多万元,多次指导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及创业计划竞赛和教指委技能竞赛,并获得国家和省级奖励多项。学院以高分子材料加工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其它专业的建设,加强教师“双师结构”和“双教能力”的培养;坚持以服务社会为导向,紧密联系福建省支柱产业,与恒安集团、福建亚通公司、泉州鑫泰鞋材有限公司等近十家产值超亿元企业深入合作,建有校外实训基地8个,校内建设满足一体化教学需要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占地面积1400多平方米,设备总值300多万元),实现“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做一体化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水平,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获得实践和操作能力,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林松柏——黎明职业大学教授
主要科学研究方向为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复合材料,有机/无机杂化材料及精细化工(涂料、黏合剂)等。发表了有关学术论文40多篇,参与编著《高吸水保水材料》书一本。主持福建省精品课程“高分子化学”建设项目、华侨大学精品课程;主持校教改课题“高分子材料专业教学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综合模式研究与实践”和“21世纪应用化学专业及其课程体系”;为主承担福建省重点教改课题“多学科超平台宽口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发表相关教学论文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