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议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决议
近年来,全省各级人民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通过全面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对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人居环境和发展环境,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推进生态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继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积极推进生态建设,不仅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也事关全民族生态安全、国家长治久安和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
为进一步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提升本地区综合竞争实力,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特作如下决议: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落实目标任务要求
全省各地应当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加大宣传、执行力度,进一步落实《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提出的工作目标、任务和要求。在巩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解决影响城乡环境的突出问题,全面提升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人居环境治理水平。
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注重城镇风貌塑造,提升城镇整体形象;注重单体建筑个性特色,提升设计水平;注重整体色彩协调,提升建筑立面美感;注重历史传承,提升城镇文化品位。着力提高村庄布局水平、村落规划水平和民居设计水平,不断改善农村居民的人居环境。
进一步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规范城乡垃圾收运处理,重点治理城镇街道、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城中村”及辖区公路、河道、堰塘、桥梁、铁路周边、公共厕所等卫生死角。规范城乡居民集中居住区管理,重点治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居民的生活环境。推进“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的改造和社区化管理。进一步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以水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着力治理和保护岷江、沱江、金沙江、嘉陵江、涪江、渠江等重点流域区和主要支流流域区水源、水质,严格防治污染,确保本行政区饮用水水源安全。
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以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垃圾固体废物、化肥农药污染整治和农村公厕改造为重点,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鼓励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生态农业工程。大力开发农作物及副产品利用新途径。积极推进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生态能源建设。建设农村生态家园,努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二、加大投入,逐步形成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多元投融资格局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既是公益性事业,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必须加大投入。“十二五”期间,全省应当初步形成多元投资主体、多种渠道和多种手段构成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融资格局。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省、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资金投入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省、市要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把资金落实到县,形成资金整体合力。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点加大对城乡规划、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区域环境污染防治、环境监管能力建设、污水管网和生活垃圾收运设施的配套和完善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同时,依法加强排污费征收和管理,依法加强对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和危险废物处理收费的征收和监管,专款专用。并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对城乡环境保护的价格、税收、信贷、贸易、土地和政府采购等优惠政策。
依法引导企业和社会加大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资金的投入。应当有步骤地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健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制度,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市政公用事业领域。
扩大城乡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对外开放领域,积极引进、鼓励外资投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
三、齐抓共管,建立长效机制
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应当进一步做好有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省人民政府以及市、州人民政府可以结合实际,制定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规章或者规范性文件。
各级人大常委会应当支持和监督同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每年应当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调研或视察,听取关于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情况汇报,提出改进意见、建议,及时纠正重大违法问题。对严重违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法律法规的重大问题,人大常委会应当依法
第二篇: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创造和保持整洁、优美、文明的城乡人居环境,保障人民身体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四川省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 本条例所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指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全民参与,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宣传、教育等措施,对城市和乡村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绿化生态等进行整治和管理的活动。
第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成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其工作机构设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具体日常工作。
第五条 省人民政府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监督管理工作。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园林绿化、卫生、工商等行政主管部门及供销社、铁路、电信等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和任务分工,依法负责有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行政执法部门可以依法委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行使相关执法权。
第六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辖区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具体工作,对村(居)民委员会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指导、督促。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明确乡镇、街道办事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专门工作机构,建立职能化管理队伍。
第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相关标准和工作计划。
制定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应当符合城乡总体规划要求,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的原则,保持传统风貌,突出地方特色,营造宜居环境。制定的总体规划和相关标准应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工作计划应纳入绩效管理,定期检查考核。
世界遗产地城市、风景旅游城市、省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国家园林城市、省人民政府命名的园林城市,其行政管辖的城市、县人民政府可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严于国家规定的城市、镇容貌和环境卫生标准。
第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社会投资参与建设和经营。
第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学校、居(村)民委员会、社区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城乡环境文明卫生意识,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公益性宣传和舆论监督。
第十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提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水平。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应当尊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人员的劳动,不得妨碍、阻挠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人员履行职责。
鼓励公民对损害、破坏城乡容貌和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劝阻和举报。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章 责任区制度
第十三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行责任区制度。
第十四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一)实行物业管理的居住区,由物业服务企业负责;
(二)河道的沿岸水域、水闸,由岸线、水闸的使用或者管理单位负责;
(三)公路、铁路、机场、车站、码头、地铁及其设施,由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四)公园、商场、医院、宾馆、酒店、文化娱乐场所、体育场馆、农贸市场、商铺等场所,由产权人或者经营、管理单位负责;
(五)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内部及规划红线范围内的区域,由所在单位负责;
(六)施工工地由施工单位负责,待建地块由业主负责;
(七)保税区、科技园区、独立工业区和经济开发区内的公共区域,由园区管理单位负责。按照前款规定责任不清的地区,由所在地的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确定。
城市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公共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的容貌和环境卫生,由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负责。
乡村的道路、桥梁、公共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
第十五条 责任区应当明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人。责任人由责任区法定代表人或者产权所有人、经营者担任。
责任人应当履行以下责任:
(一)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关制度;
(二)指定专门机构、人员负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具体工作;
(三)配备、完善和维护环卫设施;
(四)建立日常保洁队伍,保证责任区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达到有关标准。
责任人对责任区内违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定的行为,有权予以制止,要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机关等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与下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与责任区责任人签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
责任书应当载明责任人负责的责任区的具体范围和责任要求,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
第十七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的责任人应当向社会公示,接受社会监督,通过设立公示栏、意见箱、热线电话等形式,收集公众意见、建议和投诉。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建立责任考核机制,定期组织考核检查,督促责任人依法履行义务。
第三章 容貌秩序
第十八条 城乡临街建(构)筑物应当保持整洁、完好,其造型、色调和风格应当与周围环境景观相协调。顶部、阳台、平台、外走廊及窗外不得违章搭建、堆放、吊挂有碍市容的物品;各类附属设施应当规范设置。
主要城乡道路临街建(构)筑物的外墙面应当定期清洗、粉刷。
第十九条 城市中的道路、交通、给排水、电力、照明、电讯、人防等公共设施的管线应当规范建设,经常维护,保持完好、整洁。架空线缆和杆架应当按照规划逐步改造入地埋设或者采取隐蔽措施。
利用城市空间设置的导向牌、指路标志牌和区域地图等标识牌应当统一规范、合理布局,保持整齐、醒目和完好;门面匾额、街道里巷牌、门牌、楼房栋号应当按相关标准设置;配套使用少数民族文字、外国文字的应当符合规范。
道路两旁或者公共场所设置的体育锻炼器械、报刊亭等设施应当保持整洁美观、使用安全。城市道路和其他公共场地上设置的各种井盖应当保持完好、正位。井盖所有权人或者管理人应当定期进行巡查。井盖出现破损、移位或者丢失的,应当设置警示标志,及时维修更换。
第二十条 城乡风景名胜、文化古迹、广场、体育场馆、娱乐场所、公园、机场、车站、码头、商场、医院、宾馆酒店等公共场所,应当符合国家、地方容貌标准,结合历史文化传承和民族地域特色,注重风貌设计,提升单体建筑品位,塑造城市形象。
第二十一条 城市、镇机动车停车场、非机动车停放点(亭、棚)应当按照规划合理布局,规范设置。
机动车、非机动车应当在停车场或者准许停放车辆的地点规范停放。不得在城市广场、人行道、绿地等禁止停放的区域停放。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布局集贸市场,完善商业配套设施,鼓励、引导农产品、日用小商品等经营者进入经营场所从事经营。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可以根据群众需要,设置临时农副产品市场、早市、夜市、摊区等。摊点经营者应当按照规定的地点、时限有序经营。
禁止在城市主干道、广场摆摊设点、兜售商品。
第二十三条 绿地建设应当具有观赏娱乐、市容美化、防灾避险功能,保持整洁美观,定期修剪、维护。禁止侵占、毁损、围挡园林绿地、擅自改变用途。
城市雕塑和各种街景小品应当规范设置,保持整洁、完好。
第二十四条 城乡道路、桥涵及其附属设施应当保持整洁、完好,出现破损的,应当及时修复。城乡道路上行驶的各种车辆应保持车容整洁。运载垃圾、泥土、砂石、水泥、混凝土、灰浆、煤炭等易飘洒物和液体的机动车辆,应当采取覆盖或者密闭措施,防止泄漏遗撒。
第二十五条 建筑施工现场周围应当按照规定设置隔离护栏、警示标志和施工铭牌;施工现场材料、机具应当堆放整齐;施工中应当采取封闭、降尘、降噪等措施控制扬尘、噪声等污染,产生的废弃物应当及时清运;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和平整场地。
城市、镇建成区建筑施工现场禁止设置混凝土搅拌场所。
第二十六条 设置户外广告、招牌、标牌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技术质量标准。户外广告、招牌、标牌外观应当图案清晰、完整美观、安全牢固;存在安全隐患的,应当及时加固或者拆除;残缺破损的,应当及时修复。
禁止在城市道路、建(构)筑物、树木及其他设施上涂写、刻画,擅自张贴广告、墙报、标语和海报等宣传品。
第二十七条 城乡水域水体保持清洁,水面无漂浮物;水域堤岸应当绿化美化;亲水平台、桥梁、管道、闸门等附属设施整洁完好。
第二十八条 乡村风貌建设应当从实际出发,符合乡村规划和有关技术标准,突出风土文化和地域特色。提倡配建卫生厨房、厕所,农具堆放间、农产品晾晒场地和仓房,加强乡村道路和集贸市场建设,绿化美化农村庭院,营造优美整洁、和谐文明的人居环境。
第四章 环境卫生
第二十九条 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标准制定道路清扫、保洁以及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等环境卫生作业规范并实施监督管理。制定突发事件、重大自然灾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应急预案。
第三十条 城市环境卫生部门负责城市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公共广场、公共水域等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确保城市生活垃圾的正常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
第三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指导村民委员会、村民小组建立日常卫生保洁制度,确定专人负责辖区内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工作。
第三十二条 责任区责任人应当履行责任书规定的义务,确保责任区环境卫生达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标准。
第三十三条 城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市场。鼓励社会力量组建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公司,参与城乡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共厕所保洁、城市绿地维护、餐厨垃圾处理等作业。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公司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取得许可证。
鼓励责任区责任人以发包或者招标的方式将环卫作业任务委托给城乡环境卫生作业公司。作业公司应当按照城乡环境卫生作业服务规范和约定要求进行作业。不得将服务项目转让或者再委托给他人。
第三十四条 城市、镇建成区住宅小区生活垃圾应当定点收集,污水应当进入管网集中排放。公共道路、绿地、休闲活动场地及湖面、沟渠等应当保持清洁。
禁止在小区内饲养家禽家畜。城市居民经批准饲养宠物和信鸽的不得影响环境卫生和周围居民正常生活。携带宠物出户,须携带清洁用具,及时清除宠物户外排泄物,维护公共环境卫生。
第三十五条 集贸市场责任人应当加强市场管理,做到商品划行归市,分类摆卖,合理设置垃圾收集容器,保持场内及周边环境整洁。
城市集贸市场内的经营者应当服从管理,商品有序摆放,保持摊位和经营场所的整洁。餐饮、农产品等易产生垃圾的摊位应当自备垃圾收集容器,保持摊点干净和卫生。
活禽、活畜宰杀点应当固定设置,配备完善的污物(水)处置和消毒设施,实施隔离屠宰。第三十六条 临时农贸市场、早市、夜市、摊区应当定点经营,保持摊位整洁,收市时应当将
垃圾、污渍清理干净。临时饮食摊点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油污、污水和垃圾污染地面。
第三十七条 从事车辆修理、汽车美容和洗车、废品收购、再生资源回收和废弃物接纳作业的,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城乡容貌管理的要求,保持经营场所周边环境整洁卫生。不得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
第三十八条 提倡城市、镇实行生活垃圾的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
建筑垃圾、工业垃圾、餐厨垃圾、医疗卫生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危险废物及放射性污染物等应当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分类处置。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收集站、收集容器和垃圾消纳处置场。
第三十九条 城市居民、单位应当按照所在地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分类方式放置生活垃圾。
生活垃圾应当定点、定时收集、运送。
第四十条 乡村垃圾应当推行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县(市)处理的方式,纳入城镇垃圾处理系统。在当地环境容量范围内,鼓励选择经济、适用、安全的处理、处置技术,就地消纳处理,实现资源化利用。
第四十一条 餐厨垃圾处理应当建立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制度。
从餐厨垃圾中回收的物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用途或者标准使用,不得用于生产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有条件的城市应当推行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
第四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和回收网点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推进垃圾回收利用。
第四十三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和处置。
第四十四条 禁止在城市、镇建成区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发出其他高噪声干扰周围居民生活;房屋装修、室内娱乐应当限制时间或者采取有效措施减轻噪声污染。
非特种车辆不得安装警报器;特种车辆在无紧急任务情况下不得使用警报器。
第四十五条 禁止影响城乡环境卫生的下列行为:
(一)随地吐痰、吐口香糖、便溺,乱扔烟蒂、纸屑、果皮及食品包装等废弃物;
(二)从车辆或者建(构)筑物上向外抛掷杂物、废弃物;
(三)在非指定地点倾倒垃圾、污水、粪便等废弃物或者将废弃物扫入城市排水沟、地下管道;
(四)在非指定区域、指定时间燃放烟花爆竹;
(五)在露天场所和垃圾收集容器内焚烧秸秆、树叶、垃圾或者其他废弃物;
(六)在居住区内从事产生噪声、废气、废水、废渣等污染环境的行为;
(七)在车行道上散发卡片等宣传品,在人行道、车行道上兜售物品;
(八)其他影响城乡环境卫生的行为。
单位和个人有上述行为的,有责任自行停止、改正其行为,有责任予以清除。
第五章 规划与建设
第四十六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规划建设,科学编制市政、环卫、绿化、交通管理、污水和垃圾处理等专业规划,加强道路交通、环境卫生、污水处理、农贸市场、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应当纳入城市、镇总体规划,与乡规划和村规划相衔接。
第四十七条 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满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功能,符合方便群众、整洁卫生和有利于环境卫生作业等要求。
重大环境基础设施应当做到区域共享、城乡共享,实现重大环境基础设施的优化配置。第四十八条 新建、改建、扩建城乡环境基础设施的,其项目和设计方案应当经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或者城市管理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批准。
按照规划和设置标准配套建设的基础设施,应当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验收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第四十九条 城乡环境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城市人口密度、流量及公共场所需要,合理布局、建设公共厕所。
城市、镇规划区内公共厕所建设应当符合国家标准。设置明显标志,由专人负责管理。
城市、镇规划区内新建公共厕所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城乡污水管网已覆盖的区域,新建、改建公共厕所应当按国家规定标准建设,规范接入地下污水管网。不得新建旱厕,对于原有不符合城乡环境卫生标准的公共厕所,当地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应当作出计划,组织产权人逐步改造达标。
(二)污水管网及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的地区,公共厕所应当配建沼气池、化粪池等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粪便污水前端处理设施设置的位置应当便于清掏和运输。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城市应当建设统一的城市地下管网,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设施,实行污水集中收集处理。
在经济发达、人口密集的乡村应当建设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未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的乡村,鼓励推进沼气池建设,配套进行卫生厕所、厨房和畜禽圈舍改造。
第五十一条 城乡生活垃圾收集点、转运站的设置应当合理布局,与需求相适应,方便投放、收集和运输。城市街道两侧、繁华地区及人流密集地区,应当设置垃圾容器。
第五十二条 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建筑垃圾填埋场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
鼓励社会资金、外资采取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垃圾处理等设施的建设。
第五十三条 在城市、镇建成区内应当设置车辆清洗站,选址应当避开交通拥挤路段和交叉口。设置车辆清洗站应当符合国家和省有关城市供水、排水和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规定,并经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和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注册登记。
第五十四条 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和正确使用城乡环卫设施。禁止损毁、盗窃、占用环卫设施;禁止擅自关闭、拆除、迁移或者改变其使用性质和内部结构。
第六章 执法监督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承担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工作。在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地方,由城市行政综合执法机构按照国务院或者省人民政府的相关规定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机构,根据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需要可以依法委托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承担有关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工作。
第五十六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责任制度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第五十七条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监察机关依法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实施行政监察。
第五十八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绩效考核体系,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内容。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考核结果报上级人民政府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第五十九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公示制度和群众监督举报制度,设立并公布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举报信箱、投诉电话和其他联系方式,及时查处影响城乡环境的行为。
第六十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应当接受新闻媒体监督。对新闻媒体反映、曝光的问题,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应当及时予以处理。
第六十一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不依照法定程序执法;
(二)收缴罚款未出具专用收据;
(三)打骂、侮辱当事人;
(四)故意损坏、擅自处理或者侵占当事人物品;
(五)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等其他违法行为。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三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相关主管部门及行政执法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的,由有权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
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四条 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人不履行义务,责任区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未达到有关标准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对个人处一百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建议其上级主管部门对直接责任人及主管人员给予处分。第六十五条 单位、个人有下列行为之一者,进行劝导、告诫,责令改正或者限期清除;拒不改正或者清除的,强制改正或者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可以并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违章堆放、吊挂、搭建有碍市容物品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二款、第二十二条第三款规定,不按规定停放车辆,或者在城市主干道、广场摆摊设点、兜售商品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乱涂、乱刻、乱画或者擅自张贴各种宣传品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在小区内饲养家禽家畜的,饲养宠物和信鸽影响环境卫生和周围居民正常生活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二款、第三十六条摊点卫生管理规定的;
(六)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一款噪声管理规定的。
第六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侵占、毁损、围挡园林绿地的;或者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四条规定,损毁、盗窃、占用相关设施设备的,依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并依法追究相应民事赔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擅自关闭、拆除、迁移或者改变用途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款,车辆未采取覆盖或者密闭措施,造成泄漏遗撒的,责令清除改正,恢复原状,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五条施工现场容貌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建设单位或者施工单位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从事车辆修理、汽车美容和洗车、废品收购、再生资源回收和废弃物接纳作业的,责令改正,恢复原状,并处被占道面积每平方米十元以上三十元以下罚款,最高罚款不得超过一万元。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二款特种垃圾管理规定的,责令纠正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第二款规定,从餐厨垃圾中回收的物质用于生产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产品及非法所得,并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造成人身伤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二条 单位或者个人有本条例第四十五条规定影响城乡环境卫生行为之一的,进行教育劝导、责令改正或者清除;拒不改正或者清除的,依法强制改正或者代为清除,所需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情节严重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并处个人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单位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环卫作业公司或者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三)项、第(五)项规定的,处个人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单位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三条 拒绝、阻碍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执法人员执行职务,或者侮辱、殴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从业人员,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侮辱、殴打对其违法行为进行劝阻公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四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条例规定,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实施办法。第七十五条 本条例自 年 月日起施行。
1997年8月19日四川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的 《四川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第三篇: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受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托,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 2009年的主要工作 过去的一年,面对灾后恢复重建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压力,在中共四川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省人大常委会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保障宪法和法律的贯彻实施,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的各项决策部署,按照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决议要求,积极依法履职,共制定地方性法规9件,修改法规13件,废止1件,批准成都市地方性法规6件,批准民族自治地方的单行条例6件,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专项工作报告15个,开展了5部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任免和批准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97人次,为有效服务 “两个加快”,促进全省经济止滑回升、向好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坚持党的领导,协助省委成功召开人大工作会议 去年召开的省委人大工作会议,是在我省奋力推进“两个加快”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省委高度重视,统一部署,精心组织,确保了会议的圆满成功。省人大常委会把协助筹备召开这次重要会议作为全年工作的一件大事,按照省委要求,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级人大和代表的意见,积极提出建议,全力做好各项工作。 这次会议和省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大工作的意见,全面总结并充分肯定了近几年我省人大工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大意义,对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我省人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一是对人大工作提出了“四个坚持、四个着力”的总体要求。二是完善党委领导人大工作的机制,市、县(市、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可由同级党委书记兼任,也可由其他合适人选担任;把人大工作纳入党委总体工作部署和工作目标,纳入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三是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地方立法权、监督权、重大事项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明确工作评议是人大依法行使监督权的一项重要内容。四是支持和保障人大代表依法履行代表职务,优化代表结构,加强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的办理工作。五是加强常委会和专委会组织建设,优化常委会组成人员结构,配备专委会专职副主任;加强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建设,保障和改善工作条件。这次会议主题鲜明,意义重大,为人大工作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必将鼓舞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更加奋发有为、促进加快发展,激励全省人大代表更加牢记使命、不负人民重托,鞭策全省人大工作者更加奋进破难、爬坡实干,引领全社会更加弘扬民主、崇尚法治,在推进我省“两个加快”和依法治省进程中迈出了开拓创新的步伐、走向了新的更高起点。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把学习贯彻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传达贯彻,领会精神,统一部署,狠抓落实,人大工作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二、围绕中心,推进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省人大常委会把推动省委有关灾后恢复重建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中心工作,积极履职尽责。 (一)强化法制保障,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常委会在作出关于汶川特大地震中有成员伤亡家庭再生育的决定一年后,听取和审议了决定实施情况的报告,督促政府及有关组成部门继续本着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知情选择、全程服务的原则,认真贯彻落实决定精神,对震灾中有成员伤亡且符合再生育条件的家庭给予再生育照顾,全力做好地震灾区再生育服务工作。根据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以及以往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结合四川实际,常委会制定了《四川省志愿服务条例》,有力促进我省志愿服务活动规范有序开展。围绕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和城乡规划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常委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为进一步依法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决策参考和法制保障。 (二)履行监督职能,促进灾后恢复重建。为确保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 “三年灾后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常委会听取并审议了省政府关于灾后恢复重建情况的报告,通过了关于灾后恢复重建情况报告的决议,要求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继续大力弘扬伟大抗震救灾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全力以赴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各项工作,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听取和审议了灾后重建工作中贯彻实施《四川省旅游条例》情况的报告,督促省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依法组织开展以旅游市场恢复为主体的灾后重建工作,重树四川灾后旅游新形象。常委会召开了学习贯彻防震减灾法座谈会和防震救灾恢复重建立法调研会,对防震减灾法实施情况进行了检查,有力地促进了我省防震减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常委会组成人员和有关专门委员会还经常深入灾区,调查了解和检查督促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三)发挥代表作用,推动灾后恢复重建。常委会组织人大代表开展了灾后恢复重建集中视察和专题调研,广大代表积极参与,提出了关于灾后重建城乡建设实施规划完善及运行、灾区人口安置、强化对救灾款物的跟踪审计监督和监察检查、加强对中小学生防震减灾教育等建议45件,形成了灾后恢复重建法律法规问题研究、地震灾区宗教场所恢复重建等调研报告,受到高度重视,许多建议得到采纳。常委会加大对代表提出的涉及灾后恢复重建方面建议、意见的督办力度,多次组织省人大代表,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作进行督查,进一步推动相关建议的办理和工作的落实。组织在川全国人大代表开展活动,深入了解我省灾后恢复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向全国人大提出了9件高质量的建议。 三、服务大局,推进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省人大常委会紧紧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这一引领四川发展的根本战略,准确把握人大工作的着力点和切入点。 (一)积极推动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一是围绕“止滑提速,加快发展”工作基调,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上半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关于“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报告、关于全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的报告,促进扩大投资,促进工业止滑回升,确保“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任务的顺利推进。二是围绕“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战略部署,重点就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组织省人大代表视察铁路和高速公路,大力支持和促进四川交通建设跨越发展;制定《四川省港口管理条例》,依法科学利用和有效保护港口资源,维护港口的安全和经营秩序,加快内河航运发展。三是围绕“一主三化三加强”工作思路,重点就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听取和审议了省政府关于全省“三农”投入情况的报告,督促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措并举,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夯实“三农”发展基础。常委会对统计法和省统计管理条例实施情况进行了执法检查,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对检查中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整改措施并逐条落实,推动了统计工作更好地发挥服务省委重大决策、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公众信息需求的重要作用。 (二)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是我省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生态四川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常委会制定了《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实施办法》和《四川省林木种子管理条例》,批准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湿地保护条例》等,初审了《四川省湿地保护条例(草案)》,为预防和治理土地沙化,保护湿地资源,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法制保障。常委会把加强节能减排作为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又一个工作重点,听取了省政府关于节能工作情况的报告,要求深入实施节约能源法,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手段。常委会组成三个执法检查组,分赴十个市,对《四川省水利工程管理条例》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推动了我省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 (三)切实加强预算审查监督。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财政决算报告、财政收支审计工作报告及审计查出问题处理结果的报告,督促有关部门切实做好财政预算执行和审计工作,维护财经纪律和预算的严肃性。为实施好积极财政政策,及时审查批准了省政府关于2009年财政预算调整方案,支持发行180亿元地方政府债券,主要用于涉及民生、扩大内需等项目的建设与配套。继续改进预决算草案的预先审查工作,对省级86个部门预算草案进行了重点审查,对130个部门决算草案进行深入审查。建立财政预算执行分析制度,探索实行计划和预算审查监督代表联络员制度,不断提高审查质量和水平。不断推动预决算信息公开,共有涉及粮食直补、扶贫开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等24个项目的148.71亿元专项资金分配,在《四川日报》上公布。 四、为民惠民,推进民生改善社会和谐 省人大常委会坚持把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作为工作的一个重点,积极开展工作。 (一)维护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制定《四川省村务公开条例》,促进基层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监督,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四川省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促进国家机关和有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勤勉、公正、廉洁履行职责,有效预防职务犯罪。制定《四川省公共安全技术防范管理条例》,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秩序,保护公民人身权益,保护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财产权益。修改《四川省涉案物品价格鉴定管理条例》,适应公正司法和依法行政实践需要。批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二)关注民生热点,推进社会建设。修订《四川省中医条例》,更好地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我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制定《四川省城市排水管理条例》,在全国率先将城市排水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批准《成都市养犬管理条例》,维护市容环境和公共秩序,保障群众人身安全和健康。常委会通过听取和审议政府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调研、跟踪监督等,加大对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物业管理、棚户区改造等的监督力度,推动实施“八项民生工程”,促进重要民生问题的解决。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委托,开展了食品安全法执法检查,推动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和长效机制的建立。组织开展了以“环境治理·生命健康”为主题的四川环保世纪行活动,加强环境保护,支持和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 (三)密切联系群众,促进社会和谐。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加自觉地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全年邀请60名公民旁听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召开旁听公民座谈会,认真听取和采纳人民群众意见。深入开展促进农民增收、食品生产质量、城乡统筹中的人口问题等专题的重点调研和课题论证,使常委会的各项工作更加顺应民心、反映民意、贴近民生。继续加强信访工作,全年共处理来信6057件,接待来访4889人次,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涉法涉诉、征地拆迁、劳动和社会保障等信访案件,督促“一府两院”依法妥善处理,维护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和谐稳定。 五、统筹安排,扎实做好经常性工作 省人大常委会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统筹做好立法、监督、人事任免、宣传和对外交往等经常性工作。 (一)做好立法工作。一是坚持法制统一。严格依照地方立法权限和立法程序,坚持“不抵触、有特色、可操作”原则,依据立法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规定,开展了地方性法规清理工作。对《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等10件地方性法规进行了修正。根据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废止了《四川省义务教育条例》。二是完善立法程序。科学选择立法项目,搞好立法论证,编制立法计划,完善计划编制和法规起草、审查、修改程序。为规范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报批程序,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了《四川省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报批程序规定》。三是实行开门立法。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公告,公开征集立法建议选题,公布法规草案征集意见,召开立法论证会等,扩大人大代表、公民的立法知情权和有序参与,在立法工作中切实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 (二)做好监督工作。一是规范监督行为。常委会加快立法步伐,初审了四川省监督法实施办法。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全年共接受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253件,并有重点地进行了审查和处理。二是推进司法公正。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执行工作、解决 “执行难”问题的专项工作报告,促进全省法院系统不断加强执行工作,努力化解“执行难”。听取和审议了省人民检察院关于对诉讼活动开展法律监督工作情况的报告,作出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的决议,支持和监督检察机关依法加强对诉讼活动的法律监督工作。三是开展调查研究。针对灾后恢复重建、工业经济运行、产业园区建设、“三农”工作、“八项民生工程”、城市和交通建设、打击经济犯罪、土地流转和民族工作等重大问题,开展重点专题调研。各专门委员会深入各地,就台湾同胞投资保护法、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制定或实施情况开展调研。 (三)做好任免工作。常委会坚持把党管干部原则和依法任免有机统一起来,认真履行职权,不断完善人事任免工作。修改《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完善了拟任命人员任前法律考试等制度,进一步增强了被任命干部的法制观念。支持政府机构改革,依法任命了8名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政府组成部门负责人。 (四)做好宣传工作。常委会重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加强了对民主法制建设和人大制度、人大工作的宣传。常委会机关报刊、四川人大网、四川人大信息等质量进一步提高。隆重举办纪念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30周年座谈会和文艺晚会,总结我省地方人大常委会设立30年来的实践经验,宣传我省各级人大在党的领导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取得的巨大成绩,展示人大代表代表人民、服务人民的风采。 (五)做好对外交往工作。开展与国外地方议会的友好交流和往来,接待了8个国家及地方议会代表团,出席首届“中美省州立法领导人论坛”,增进了国外地方议会对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四川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特别是灾后重建成效的了解。承办全国人大外事工作培训班。规范外国驻蓉总领事馆、领事馆旁听人大会议制度。 六、着力服务,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省人大常委会将发挥代表作用作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点工作,为代表依法履职提供服务和保障。 (一)认真做好议案、建议办理工作。常委会及时将议案交有关专门委员会审议,会同“一府两院”共同研究,议案办理质量进一步提高。加强对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办理工作的督促检查,督促承办部门改进工作方式,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办理质量。加强对建议的重点跟踪督办,集中检查办理工作,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整改意见。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上代表提出并经主席团决定交由省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审议的32件议案,各专门委员会均向本次会议提交了审议结果的报告。代表提出的807件建议,承办单位认真办理、及时反馈。 (二)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邀请20名全国人大代表和90名省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组织代表参加常委会的立法调研和执法检查,精心组织代表集中视察,积极开展代表小组活动。组织代表开展多项专题调研,提出了建议、批评和意见31件。组织省人大代表巡视督察政法系统开展的“素质大培训、技能大练兵、作风大转变”主题活动,推动了我省政法工作。组织在川全国人大代表围绕推进“两个加快”开展专题调研,形成的有关统筹城乡发展、设立全国再生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基地的建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正式批复同意,现已开始实施。 (三)保障代表依法履职。通过多种方式培训省人大代表380名,提高了代表履职水平。坚持向省人大代表通报常委会会议和重要活动情况,寄送常委会公报及有关民主法制、经济社会发展信息资料,为代表知情知政创造条件。继续深化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的“百千万”活动,密切了省人大常委会与代表的联系。指导市州人大常委会开展省人大代表联络工作,切实为代表服务。认真落实代表依法履职的保障措施,帮助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七、转变作风,切实加强自身建设 省人大常委会按照省委加强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新要求,高度重视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水平。一是加强学习。切实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建设学习型机关。坚持常委会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和专委会组成人员专题学习,举办常委会组成人员暨市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学习会,举办省人大制度研究会年会,举办8次法律知识讲座和专题讲座,着力强化理论武装,提高法律和业务素质。二是转变作风。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把加强党性修养有机融入人大工作的各个方面,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深入贯彻“四个特别”的要求,大兴崇尚实干、调查研究和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深入开展重点课题调研,形成了15个调研报告。三是完善制度。制定常委会立法、监督、调研、学习等四个工作计划,定期督促检查计划完成情况。健全完善了提高常委会会议质量的有关制度,保证人大代表和常委会组成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常委会机关牢固树立服务意识,通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工作制度和机制,呈现出蓬勃向上、进取实干的新面貌,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有了新的提高。 常委会配合全国人大开展工会法、畜牧法执法检查,对侵权责任法、选举法修正案等法律草案征求意见,开展精神卫生、国防动员、完善刑罚结构、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等立法调研,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就业再就业、地方人大工作等问题的工作调研。加强对基层人大工作的联系。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及时就部分市的换届选举时间作出了决定。邀请市州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列席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参与常委会立法、监督等重大活动。召开了法制、民族宗教、内务司法、财经、教科文卫、农业、城环资、外事侨务等工作联系会和代表、信访等工作座谈会,举办了民族立法、邮政法、预算审查监督等培训会。各专门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与“一府两院”对口单位的工作联系。 各位代表! 过去一年省人大常委会取得的成绩,是在中共四川省委正确领导下,全体省人大代表、常委会组成人员、各专门委员会和常委会办事工作机构辛勤工作的结果,是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协同工作的结果,是全省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大常委会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常委会工作与形势发展的要求和全省人民的期望还有差距,还存在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一是立法选题论证的科学性和民主性还需进一步提高;二是跟踪监督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三是发挥代表作用的方式和途径还需进一步探索。我们将认真听取代表意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进一步研究新形势下人大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常委会工作,更好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 2010年的主要任务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基本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任务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常委会的工作,对于夺取抗震救灾、灾后重建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全面胜利,保持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常委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全面贯彻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两个加快”,把握“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提高立法质量,着力提高监督水平,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服务发展大局,加强地方立法 要做好监督法实施办法、合同监督条例、湿地保护条例等法规草案的继续审议工作,争取尽快颁布实施;要做好城乡规划法实施办法、农村能源建设条例、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等法规的制定工作,适时作出加强农村村民住宅和乡村公共设施地震设防管理的决定;要做好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统计管理条例、消防条例、行政执法监督条例、风景名胜区条例等法规的修订工作,及时清理与上位法和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要做好节约能源条例、物业管理条例、防震减灾条例(修订)、代表法实施办法(修订)、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修订)等法规的立法调研工作。在立法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立法理念,体现法规的公平公正。要集中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增强立法选题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在扩大公民的有序参与上下功夫、求实效。坚持和完善对法规议案一审后进行必要性、可行性表决和争议较大条款单项表决制度、公开征集立法建议和向社会公开征集对重要法规草案的意见制度,积极探索建立立法评估制度。要继续做好对成都市地方立法的审查批准工作。继续做好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工作,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法制保障。 二、围绕中心工作,增强监督实效 要有针对性地听取和审议“一府两院”的专项工作报告。以工业经济、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节能减排、公共投资、水污染防治、就业再就业、医药卫生、司法调解、查办渎职侵权等工作为重点,听取相关专项工作报告。围绕大力促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听取专项工作报告,开展专题调研和跟踪监督,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狠抓落实,把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断推向深入。要加强对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的检查。制定执法检查方案,与市州人大常委会联动,对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要加强对计划、预算的审查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大对省级部门预算及其执行的审查监督力度,依法听取和审议计划、预算和财政收支审计报告,继续探索实施、不断总结计划和预算审查联络员制度。要搞好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进一步规范对省人民政府、成都市人民政府和市(州)人大常委会报送备案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听取备案审查情况的报告。要认真开展专题调研,大力加强跟踪监督。围绕全省工作大局,选准调研专题,丰富调研形式,加强“十一五”规划完成和“十二五”规划编制,灾后恢复重建,投资拉动、产业支撑,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八项民生工程”和民族地区房屋建设工程、文化体育工程等为重点的专题调研。要加强跟踪监督,力争各项监督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适时向社会公布监督情况和内容,不断增强人大监督工作的透明度,在提高监督工作水平、加大监督工作力度上迈出新步伐。要把信访工作作为人大监督工作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 三、发挥代表作用,提高服务水平 坚持尊重代表主体地位,提高为代表服务的质量,扩大代表对常委会、专门委员会工作的参与,进一步加强代表工作。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行使职权,进一步落实代表执行职务的服务保障措施。积极探索创新发挥代表作用的机制、方式和途径。不断拓宽代表知情知政渠道,坚持常委会重要工作向代表通报制度,继续改进和完善省人大代表电子邮件服务系统,及时为代表提供信息资料。坚持邀请代表列席常委会会议,参与立法调研、执法检查,努力增强代表活动实效。认真组织好代表集中视察、专题调研和代表小组活动。围绕省委提出的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和帐篷新生活行动、“9+3”免费教育计划、卫生事业发展计划等藏区加快发展、维护稳定、改善民生的一系列重大举措,组织代表开展专题调研和视察,提出建议、意见,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好省人大代表的学习培训工作,提高代表依法履职能力。认真办理代表提出的议案及建议,把办理议案与立法工作更有效地结合起来,把办理代表建议与推动改进工作更有效地结合起来,完善督办制度,落实办理责任,加大督办力度,提高办理质量。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省人大代表,自觉接受监督。继续邀请公民旁听省人代会和常委会会议,扩大公民有序参与。 四、推动法制宣传,促进依法治省 把大力宣传宪法法律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省、建设法治四川的一项基础工程来抓。督促抓好“五五”普法规划和关于继续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决议的贯彻实施,加强对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法规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法治观念,提高全民法律素质,进一步在全省形成学法、守法、用法、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进一步重视对人大地位、职能、作用的宣传,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人民代表大会会议、常委会会议和立法、监督、代表履职等方面工作的宣传报道。继续办好常委会机关报刊、四川人大网和四川人大信息,坚持开展人大制度和人大工作的理论研究,发挥好人大制度研究会的作用。 五、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履职能力 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用会议精神统一思想,用会议精神凝聚力量,不断提高认识,加强督促检查,抓好工作落实。要加强制度建设,健全履职机制。围绕行使法定职权,提高履职效能,促进人大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健全和完善有关制度规则。进一步完善会议制度、立法制度、监督制度、代表工作制度和人大机关工作制度。要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履职保障。在党委的领导下,从人大制度的特点和工作实际出发,着眼于优化结构、提高素质、增强活力、推动工作,进一步完善体制机制,切实保证常委会政治坚定、务实高效、履职有力。要加强作风建设,增强履职实效。不断增强做好新形势下人大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增强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履职意识,继续强化“四个特别”的作风,激励士气,鼓足勇气,提振锐气,焕发虎虎生气,保持斗志不松劲,应对挑战不犹豫,攻坚克难不退缩,主动作为,奋发有为。要加强理论武装,善于学习、提升能力。自觉把学习作为提高素质、增长本领、做好工作的重要途径,切实增强学习动力,努力培养学习毅力,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忠诚党的事业、忠于宪法法律、忠实服务人民的学习型、实干型人大干部队伍。进一步加强对基层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上的监督、选举上的指导、工作上的联系。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交往活动。 各位代表,保持全省“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势头,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省人大常委会任务繁重,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有效服务“两个加快”,推进我省民主法制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附:名词解释 1.“两个加快”:是指中共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2.“四个坚持、四个着力”:是指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省委人大工作会上提出的“坚持党的领导,着力推动党委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坚持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着力保障人民权益;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着力增强人大工作实效;坚持依法按程序办事,着力提升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水平。” 3.“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是指中共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建设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建设重要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和农产品深加工基地”。 4.“一主三化三加强”:是指中共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立的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工作思路,即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5.“八项民生工程”:是指中共四川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并实施的“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畅通、环境治理工程”。2010年,在深入推进“八项民生工程”的基础上,新增民族地区房屋建设工程、文化体育工程等两项民生工程。 6.“百千万”活动:是指省人大常委会提出的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每人联系3名人大代表的活动,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联系数百名人大代表,全省市州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联系上千名人大代表,县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可以联系数万名人大代表。 7.“四个特别”:是指中共四川省委对全省各级党员干部提出“特别讲大局、特别讲付出、特别讲实干、特别讲纪律”的时代要求。 8.藏区“9+3”免费教育计划:是指从2009年到2013年,在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每年组织藏区1万名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到内地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支持藏区发展职业教育,办好中职学校,使藏区中职学校年招生规模由现在的不到3000人发展到4000人。 【发布单位】四川省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4-05-29 【生效日期】2014-05-2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四川省人大常委会 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议 (2014年5月29日四川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 治蜀兴川重在厉行法治。为深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大力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形成尚法守制、公平正义、诚信文明、安定有序的依法治省新格局,特作如下决议: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依法治省,把党的领导贯穿法治四川建设全过程,确保各项工作的正确方向。坚持执政为民、立法为民、执法为民、司法为民,切实保障公民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评判,使法治四川建设成为全省人民共同参与的社会实践。坚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依法规范和行使公共权力,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程序化和法制化,保证宪法法律贯彻实施。 二、推进科学立法,不断提高立法质量。积极探索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新机制,整合立法资源,优化立法程序,完善技术规范,提高立法质量。坚持开门立法,拓宽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立法的渠道,促进立法反映民意、汇聚民智、维护民利。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障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重点领域立法,加快清理、修改和废止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确保重大改革于法有据、有序进行。促进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立法进步,制定完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生态保护等法规,推动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 三、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行政审批效率。完善政务服务体系,提高政务服务水平。坚持依法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将决策行为置于法治框架内。依法规范行政行为,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深化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落实政府信息公开责任,依法公开权力运行流程。 四、推进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进司法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职权。依照法律规定,遵循司法规律,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司法廉洁制度,规范司法机关自由裁量权行使。推进司法公开,完善监督程序,建设“阳光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建立健全公益诉讼制度和司法救助制度,加大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司法救济,完善司法为民长效机制。 五、加强社会法治,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村规民约、社区公约等形式,促进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加快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健全依法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完善“大调解”工作机制。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健全突发事件监测和应急体系,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强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深化平安四川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加强和规范法律服务,完善行政管理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法律人才的培养。 六、加强法治宣传,提升全社会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全面实施普法规划,创新普法方式,推动法律进机关、进学校、进乡村、进社区、进寺庙、进企业、进单位,让法治精神深入人心。加强对重点对象的法制教育,突出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学法用法的示范作用,建立健全企事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加强对青少年、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民族地区群众等的普法宣传教育。加强法治理论研究和法治文化建设,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和法治文化作品的创作与推广。全面开展法治市(州)、法治县(市、区)、法治乡镇(街道)和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创建活动,不断提升全社会法治化水平,形成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法治氛围。 七、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务实高效的推进机制。各地各部门要把法治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整体推进,有效实施。要按照《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要求,制定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办法,建立监督问责制度,分解任务,明确责任,形成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群众广泛参与的依法治省推进机制。 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把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法治四川作为重要任务,适时做出依法治理的决定或决议。选举和任命国家工作人员时,要把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作为重要条件,把是否学法用法、依法办事作为必要条件,坚持和完善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要适时听取和审议本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关于依法治理的专项工作报告,综合运用法定监督形式,完善监督方法,加大监督力度,推动依法治省各项工作的落实。全省各级人大代表要进一步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提高履职能力,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为确保在2020年前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法治建设长效机制,实现依法治省总体目标贡献力量。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问卷 一、填空题(每题3分,共计30分) 1、《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是年月日四川省第届人大会第次会议通过的。 2、《条例》有章条。 3、《条例》所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是指等进行规范和管理的活动。 4、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与,镇(乡)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与或者签订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书。责任书应当载明具体范围和责任要求,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 5、城镇园林绿地建设应当具有功能,应当定期维护,保持整洁美观,禁止。 6、集贸市场责任人应当加强市场管理,合理设置,保持场内及周边环境整洁。 7、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规定缴纳生活垃圾处理费。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专项用于、和。 8、单位和个人应当保护和正确使用城乡环境卫生设施,禁止、、;禁止、、或者改变其使用性质和内部结构。 9、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通过执法、、和等形式,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的监督。 10、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舆论监督。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主管部门对新闻媒体反映、曝光的问题,应当。 二、判断题(每题2分,共计20分)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以社会投资参与建设和经营为主,政府投入为辅。() 2、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对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中作出玄珠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3、机动车、非机动车可以在停车场区域内停放,也可以在城镇广场、人行道、绿地停放。() 4、城乡环境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城乡道路、桥梁、地下通道、公共广场等公共区域的清扫、保洁,确保城乡生活垃圾的正常清扫、收集、运输和处置。() 5、从事车辆修理、清洗、装饰和再生资源回收的,应当符合城乡规划、城乡童帽管理的要求,保持环境整洁卫生,可以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 6、餐厨垃圾处理应当逐步建立产生登记、定点回收、集中处理制度。() 7、新建、改建、扩建城乡环境卫生基础设施的,其设计方案应当经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才能实施。() 8、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生活垃圾焚烧厂和建筑垃圾填埋场的设置应当符合国家标准和技术规范。但不鼓励社会资金、外资采取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参与垃圾处理等项目设施的建设。() 9、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人不履行义务,责任区的容貌秩序、环境卫生未达到有关标 准的,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可以对个人处二百元以上的罚款,对单位处二千元以上的罚款。() 10、违反《条例》第二十六条施工现场容貌管理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三、选择题(单选和多选)(每题4分,共计20分) 1、下列哪些垃圾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分类处置,不得混入生活垃圾收集站、收集容器和垃圾消纳处置场。() A 建筑垃圾B工业垃圾C 医疗卫生垃圾D 放射性污染物 2、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行政执法人员应当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文明、规范执法,不得有下列哪些行为() A 不依法定程序执法B 收缴罚款出具专用收据 C 辱骂、殴打当事人D 擅自处理当事人物品 3、单位或个人有下列情形的,责令改正或限期清除;拒不改正或清除的,代为清除,其费用由违法行为人承担。() A 违章搭建、堆放、吊挂影响市容市貌物品的B 不按规定乱停放车辆的C 擅自张贴各种宣传品的D 在城镇住宅区内饲养家禽的4、违反《条例》三十八条规定,占用公共道路和公共场所从事车辆修理、清洗、装饰和再生资源回收的,责令改正,恢复原状,并处()罚款。 A 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B 伍佰元以上二千元以下 C 六百元以上二千五百元以下D 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5、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第二款特种垃圾管理规定的,责令改正、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并处()罚款。 A 一千以上一万元以下B 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 C 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D 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 四、简答题(15分) 1、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责任区应当明确责任人。责任人应当履行哪些责任?(2、禁止影响城镇环境卫生的行为有哪些?(7分) 五、论述题(15分) 1、请结合本单位工作谈谈如何进一步做好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8分)第四篇:四川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依法治省的决议
第五篇:《四川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