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信访若干规定

时间:2019-05-13 04:13: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鞍山市信访若干规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鞍山市信访若干规定》。

第一篇:鞍山市信访若干规定

【发布单位】80616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1997-01-23 【生效日期】1997-05-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鞍山市信访若干规定

(1996年11月28日鞍山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1997年1月23日辽宁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批准1997年5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了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密切国家机关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保障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信访秩序,根据国务院《 信访条例》和《辽宁省 信访条例》,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受理和办理信访事项的单位包括本辖区内各级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

第三条 第三条 处理来信来访事项应坚持分级负责、归口办理,谁主管、谁负责,及时、就地依法解决问题与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第四条 受理和办理信访事项的单位都应确定一位主要负责人主管信访工作,建立负责人阅批来信、接待来访、办理重要信访事项的制度。

市、县(市)、区国家机关应健全信访工作机构,配备专职信访人员,设置信访接待场所。

第五条 第五条 受理和办理信访事项的单位的信访工作机构是代表本部门受理和办理信访事项的职能部门,其职责是:

(一)受理信访人提出的信访事项,向信访人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

(二)承办、查办、转办、交办、督办信访事项;

(三)协调有关单位处理信访事项;

(四)综合研究信访情况,及时向本单位或有关负责人反映信访人的要求、意见、建议,提出处理意见;

(五)检查、指导所属单位信访工作。

第六条 第六条 凡是应当通过诉讼、行政复议、仲裁处理的信访事项,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告知信访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七条 第七条 信访部门受理和办理信访事项,实行原办理单位和复查机关两级负责制。

第八条 第八条 根据信访事项的性质及受理和办理单位职责权限,有权对信访事项做出最初处理的单位是信访事项的原办理单位。其职责是:

(一)受理和办理属于本单位办理的信访事项;

(二)承办上级机关交办的信访事项并按规定的时间报告办理结果;

(三)答复信访人信访事项的办理结果;

(四)做好信访人的思想疏导教育工作;

(五)报送、转送不属本单位处理的信访事项,及时向上级机关反映信访信息。

第九条 第九条 信访事项原办理单位的上一级机关或业务主管部门是办理信访事项的复查机关。其职责是:

(一)受理不服原办理单位处理的信访事项。对信访人请求复查的信访事项,复查后原处理不正确的应当直接处理或责成原办理单位重新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信访人;

(二)办理上级机关交办的信访事项,写出调查处理报告,按规定时限向交办机关报告办理结果。不能按期办理完毕的,应向交办机关说明情况;

(三)组织或会同原办理单位做好信访人的思想疏导教育工作。

第十条 第十条 多数人反映共同信访事项的,应选派代表进行,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发生多数人共同上访,经工作仍滞留不走的,有关单位负责人应迅速到场领回上访群众。对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和交通秩序或者威胁公共安全的上访人,公安机关应依法强行带离现场,予以拘留或采限强制措施。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受理信访事项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在信访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根据情节轻重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一)对信访人反映的信访事项推诿、敷衍、拖延的;

(二)对上级机关交办的信访案件顶着不办或弄虚作假、谎报处理结果的;

(三)应与有关地区、部门共同办理信访案件而故意推诿的;

(四)鼓动支持信访人越级上访的;

(五)泄露信访秘密的;

(六)丢失、隐匿、私自销毁信访人的信访材料的;

(七)追查、威胁、恐吓、压制信访人的;

(八)徇私舞弊、敲诈勒索、收受贿赂的;

(九)其他违法或违反信访工作规定的行为。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信访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歪曲、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的;

(二)携带凶器、爆炸物、危险物品威胁信访工作人员的或者侮辱、殴打、要挟信访工作人员的;

(三)以上访为由流窜行骗、聚众闹事的;

(四)串联、煽动他人无理上访的;

(五)冲击机关、拦截车辆、占据办公地点、散发传单、张贴大小字报的;

(六)其它扰乱工作、生产、教学和社会秩序的行为。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长期上访滞留不走,被国家和省有关部门遣送回市的上访人员,公安机关凭遣送函将其送市遣送站,上访人所在单位或地区应派人对其进行教育,并由其所在单位或地区将上访人接回,期间的费用由上访人承担。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对信访人需要进行精神病鉴定的,应由其所在单位(农民由其所在的乡镇政府、居民由其所在的街道办事处)送指定医疗机构进行精神病鉴定。确认为精神病患者的,其需要反映的事项由其监护人代为反映。精神病人来访的,其监护人应负责带回。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本规定由鞍山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本规定自1997年5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鞍山市劳动保障监察规定

鞍山市劳动保障监察规定

(2012年1月20日鞍山市人民政府第129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2年3月28日鞍山市人民政府令第172号公布 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规范劳动保障监察工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根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423号)和《辽宁省劳动监察条例》等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对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下称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监察,适用本规定;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进行劳动保障监察,依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条 市和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劳动保障监察工作。市和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所属的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具体负责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对市属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委托对在鞍中省直单位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同时,负责对县(市)、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

县(市)、区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除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直接管辖以外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劳动保障监察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 劳动保障监察遵循公正、公开、高效、便民的原则。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接受社会监督。

第六条 用人单位要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接受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监察。任何组织或个人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有权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举报。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举报人反映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应当依法予以查处,并为举报人保密。

第七条 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情况进行监督。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可以请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依法作出处理。对工会提出的处理请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办理。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在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中应当注意听取各级工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实施劳动监察,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

(二)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

(三)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举报、投诉;

(四)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

第九条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下列事项实施劳动保障监察:

(一)用人单位制定内部劳动保障规章制度的情况;

(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情况;

(三)用人单位遵守禁止使用童工规定的情况;

(四)用人单位遵守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规定的情况;

(五)用人单位遵守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规定的情况;

(六)用人单位支付劳动者工资、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和工资发放月报制度情况;

(七)用人单位参加各项社会保险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

(八)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遵守国家有关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考核鉴定的规定的情况;

(九)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单位遵守劳务派遣有关规定的情况;

(十)用人单位遵守国家有关港、澳、台人员在内地就业和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就业规定的情况;

(十一)用人单位实施就业援助,执行就业、再就业规定的情况;

(十二)用人单位遵守职业培训和招用技术工种规定的情况;

(十三)用人单位招用人员办理招用备案手续和就业登记的情况;

(十四)用人单位遵守和执行工资保障金规定的情况;

(十五)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关系后,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办理社会保险转移等情况,因劳动者个人原因无法办理的除外;

(十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第十条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有权采取下列措施:

(一)进入用人单位的劳动场所进行检查;

(二)就调查、检查事项询问有关人员;

(三)要求用人单位提供与调查、检查事项相关的文件资料,必要时可以发出调查询问书;

(四)采取记录、录音、录像、照像和复制等方式收集有关情况和资料;

(五)委托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情况进行审计;

(六)必要时,可以采取证据登记保存措施;

(七)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采取的其他调查、检查措施。

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可以当场处理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有权当场予以纠正。

第十一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劳动保障诚信评价制度,对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将用人单位分别认定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建立用人单位诚信档案,全面规范用人单位劳动保障管理行为。具体办法,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另行制定。

第十二条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针对本行政区域内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实施中存在的重点问题集中组织专项检查活动,公安、工商、建设、房产、城建、安全生产监管等部门应依据各自职责配合检查。

下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其负责的监察事项,认为需要上一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监察的,可以提请上一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监察;上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认为必要时,可以直接监察下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负责的劳动保障监察事项。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之间因劳动保障监察管辖发生争议的,报请共同的上一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指定管辖。

第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劳动保障方面的预警机制。

对因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引起的群体性事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根据应急预案,迅速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处理,并及时报告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劳动保障方面的突发性群体事件的应急保障。

第十四条 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配备专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并可根据需要聘任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劳动保障监察员必须熟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业务,掌握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知识,坚持原则,秉公办事。

劳动保障监察员实施劳动保障监察时,不得少于2人,并佩戴劳动保障监察标志,说明工作身份,出示劳动保障监察证件。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配备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负责本辖区内用人单位基本信息采集、上报,调解简单的劳动纠纷,上报违法行为,配合专职监察员开展劳动保障监察工作。

第十五条 劳动保障监察员进行调查、检查时,承担下列义务:

(一)依法履行职责,秉公执法;

(二)保守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获知的商业秘密;

(三)为举报人保密;

(四)遵守劳动保障监察员回避制度。

第十六条 劳动保障监察人员依法进行劳动保障监察,受法律保护,用人单位应当予以配合,不得以任何理由妨碍、阻挠、拒绝。

第十七条 劳动保障监察以日常巡视检查、审查用人单位按照要求报送的书面材料以及接受举报投诉等形式进行。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认为用人单位有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需要进行调查处理的,应当及时立案。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应当设立举报、投诉信箱和公开电话。

第十八条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查处违反劳动法律、法规、规章的行为,依照有关规定进行。

第十九条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规章行为的调查,应当自立案之日起60个工作日内完成;情况复杂的,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30个工作日。

劳动保障监察机构调查劳动保障违法案件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主要负责人批准,中止案件调查:

(一)涉及法律、法规适用问题需要有关机关作出解释或者确认的;

(二)认定主要事实依法需要有关部门提供处理结果为依据,而有关部门未提供的;

(三)因不可抗力不能调查取证的;

(四)投诉人不能提供合法有效的证据,且被调查人逃匿不能取得相关证据的;

(五)其他依法应当中止调查的情形。

中止调查的情形消除后,应当恢复调查,调查期限自恢复之日起连续计算。

中止调查或者恢复调查案件,应当告知有关当事人。

案件调查过程中需要进行鉴定的,鉴定期间不计入办案期限。

第二十条 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所属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实施的行政处罚,应在处罚生效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报市劳动保障监察机构备案。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责令支付劳动者工资报酬、赔偿金或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等行政处理决定逾期不履行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当事人违反本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劳动保障监察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泄露在履行职责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劳动保障监察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国土资源信访规定

【发布单位】国土资源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2-05-09 【生效日期】2002-07-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国土资源信访规定

《国土资源信访规定》已经2002年4月3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

部长 田凤山

二00二年五月九日

国土资源信访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范国土资源信访工作,根据《信访条例》和国土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国土资源信访,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电报、电子邮件、走访等形式,向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反映问题,举报违法行为,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处理的活动。

第三条 国土资源信访工作遵循下列原则:

(一)分级负责、归口办理;

(二)实事求是、有错必纠;

(三)及时、就地依法解决问题与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

第四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重视信访工作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信访工作制度,研究解决信访工作中的问题,主要负责人应当亲自处理重要来信来访,坚持群众接待日制度。

第二章 信访人

第五条 信访人可以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下列信访事项:

(一)反映国土资源管理的有关问题;

(二)举报国土资源管理违法行为;

(三)检举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执行公务中的违法行为;

(四)控告侵害自己的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或者探矿权、采矿权等合法权益的行为;

(五)对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提出建议、批评和要求;

(六)其他依法应当由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办理的信访事项。

第六条 信访人提出信访事项,应当表明被反映者的基本情况和信访要求,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提出信访事项,应当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设立或者指定的场所提出。

第七条 多人反映共同意见、建议和要求的,应当采用书信、电话、电报、电子邮件等形式提出;需要走访的,由推选的代表提出,代表人数最多不得超过5人。

第三章 信访工作机构和人员

第八条 县级以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设立信访工作机构,配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人员,设立接待场所并配备必需的设备。

第九条 信访工作人员应当熟悉国土资源法律和政策,具有较丰富的群众工作经验,作风正派,责任心强,实事求是,廉洁奉公。

第十条 信访工作机构依法履行下列职责:

(一)受理、办理国土资源信访事项,组织协调本部门业务主管机构具体办理的信访事项;

(二)承办上级机关和同级有关部门交办、转办的信访事项;

(三)复查、监督、指导交办的信访事项;

(四)定期分析信访动态,开展信访调研,指导下级信访工作;

(五)报送重要信访信息,反映问题并提出建议。

第十一条 信访工作机构根据工作需要,可以参加会审会等有关会议,阅读相关文件,查阅、复制与信访事项有关的文件、凭证。

第十二条 信访工作人员应当做到:

(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严格依法行政;

(二)认真处理人民来信,热情接待群众来访,依法解答、解决信访人所提出的问题,耐心做好疏导工作,宣传国土资源法律和有关方针、政策;

(三)保护信访人的隐私权利,不得将举报、控告材料、信访人姓名及其他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送给被举报、被控告的对象或者单位。

第十三条 信访工作人员享受人民政府或者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关的岗位津贴和卫生保健福利待遇。

第四章 受理与办理

第十四条 信访人提出国土资源信访事项,应当向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不得越级提出。

对重大、突发的信访事项,县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及时向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告。

第十五条 信访工作机构受理国土资源信访事项,应当将信访人和信访事项的基本情况予以登记。

第十六条 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行政复议、诉讼、仲裁解决的国土资源信访事项,信访工作机构应当告知信访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直接办理的信访事项,应当自受理之日起30日内办结,提出处理意见并答复信访人。不能在30日内办结的,经批准可以适当延期,但最长不得超过60日。

对业务、政策性较强的信访事项,信访工作机构可以商有关业务部门办理,处理和答复意见由信访工作机构答复信访人。

第十八条 上级机关交办的信访事项,承办机关应当在交办机关限定的时间内办结并报告交办机关;未限定时间的,应当在60日内办结。不能按期办结的,应当向交办机关说明情况,申请延期。

交办机关认为办结的信访事项认定事实不清或者处理不当的,可以自收到办结报告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责成原承办机关重新办理。必要时也可以直接办理。

第十九条 同级有关部门转办的信访事项,受理机关应当按照职权直接办理,或者转交给有权处理的机关办理。

第二十条 信访人对信访事项的处理意见有异议的,应当自收到处理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向原办理机关或者其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复查。

原办理机关或者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信访人复查申请之日起15日内进行复查。经复查认为原处理意见认定事实不清或者处理不当的,上一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责成原办理机关重新办理,并通知信访人;确认原处理意见并无不当的,应予维持,并答复信访人。

信访人对复查意见不服,但又提不出新的事实和理由的,原办理机关和上一级机关不再办理。

第二十一条 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认为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信访事项的办理、复查意见不当的,可以责成其重新办理。

下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重新办理的信访事项,应当在30日内办理完毕,并报告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第二十二条 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定期统计、分析信访信息,及时协调、解决国土资源信访中的重大、疑难问题。

第五章 信访秩序的维护

第二十三条 信访人应当遵守信访秩序,不得影响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正常工作秩序,不得损坏接待场所的公私财物,不得纠缠、威胁、殴打信访工作人员。

第二十四条 信访人不得携带枪支弹药、爆炸品、有毒物品、管制刀具等危险物品进入接待场所,不得造谣惑众、煽动闹事、冲击机关和会场、拦截公务车辆。

第二十五条 来访人患传染性疾病、精神病的,信访工作人员应当及时通知卫生、公安等有关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二十六条 对在国土资源信访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可以给予奖励。

第二十七条 信访人提出的意见、建议,被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采纳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给予适当奖励。

第二十八条 信访人违反本规定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妨碍信访工作秩序的,信访工作机构可以给予批评教育,也可建议其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九条 信访工作人员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七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本规定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地质矿产部有关信访规定同时废止。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四篇:土地信访规定

国家土地管理局令

(第5号)

第一条 为了加强土地管理部门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保护信访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土地信访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信访条例》,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土地信访,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依法应当由土地管理部门处理的活动。

第三条 土地信访遵循统一管理、分级负责、归口办理、及时、就地依法解决问题与思想疏导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 国家土地管理局主管全国土地信访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土地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土地信访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土地信访工作。第五条 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应当阅批重要来信,接待重要来访,必要时可由其负责组成业务部门参与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土地信访工作中的重大、疑难问题,检查指导土地信访工作。

第二章 信访人

现发布《土地信访规定》,自1997年5月1日起施行。局长 邹玉川1997年3月10日土地信访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六条 信访人,是指采用书信、电话、走访等形式向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反映情况,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人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第七条 信访人对下列土地信访事项,可以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

(一)表达对土地开发、利用、保护、规划、征用、划拨、出让、转让、出租、抵押等的意愿;

(二)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争议;

(三)举报土地违法行为和土地侵权行为;

(四)检举、揭发土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执行公务中的违法失职行为;

(五)对土地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批评、建议和要求;

(六)其他土地信访事项。

第八条 信访人采用走访形式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建议和要求的,应当到土地管理部门设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场所提出。

走访不得扰乱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秩序,不得围堵和拦截公务车辆。

第九条 多人反映共同意愿和要求的,一般应当采用书信、电话等形式提出;需要采用走访形式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第十条 信访人应当遵守土地信访秩序,不得损害接待场所公私财物,不得纠缠、侮辱、殴打、威胁接待人员,不得携带危险品、爆炸品及管制器械进入接待场所。

第十一条 信访人依法进行土地信访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进行阻挠压制和打击报复。

信访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捏造、歪曲事实,不得诬告、陷害他人。

第三章 土地信访机构

第十二条 土地信访机构是土地管理部门专门负责信访工作的职能机构。

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应当设立土地信访机构,配备专职信访工作人员。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信访工作人员。第十三条 土地信访机构的职责是:

(一)接待、处理本行政区域内人民群众有关土地管理部门的来信、来访;

(二)按照职责权限,对交办的土地信访事项进行处理,对转办的土地信访事项进行监督检查;

(三)配合有关部门处理与土地管理有关的信访事项;

(四)开展土地信访工作研究,培训土地信访工作人员;

(五)建立健全土地信访工作制度;

(六)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反映土地信访工作中的建议和问题;

(七)承办上级土地管理部门交办的土地信访事项,指导下级土地管理部门的土地信访工作。

第十四条 土地信访机构履行职责,可以采取下列方式:

(一)对土地信访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调查核实;

(二)对土地信访事项的处理进行复查;

(三)对交办的土地信访事项进行督办。

第十五条 土地管理部门应当选派具有一定组织能力,政策、法律、业务水平较高的人员从事土地信访工作。

第十六条 土地信访工作人员享受本系统或者当地人民政府信访工作人员同等数额的岗位津贴。

第十七条 土地管理部门应当逐步改善土地信访办公条件,提高物质装备水平。

土地信访接待环境应当具备卫生保健和安全保护设施。

第四章 受理范围

第十八条 国家土地管理局受理下列土地信访事项:

(一)全国范围内有重大影响的;

(二)对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部门处理决定或者复查意见不服的;

(三)国务院交办的。

第十九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土地管理部门受理本行政区域内下列土地信访事项:

(一)本行政区域内有较大影响的;

(二)对地区、盟行政公署土地管理部门和自治州、设区的市土地管理部门处理决定或者复查意见不服的;

(三)同级人民政府和国家土地管理局交办的。

第二十条 地区、盟行政公署土地管理部门和自治州、设区的市土地管理部门受理本行政区域内下列土地信访事项:

(一)本行政区域内有影响的;

(二)对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处理决定或者复查意见不服的;

(三)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土地管理部门交办的。

第二十一条 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受理本行政区域内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办理同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土地管理部门交办的土地信访事项。

第二十二条 信访人直接到上级土地管理部门走访的,土地信访机构应当告知其依照本规定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的规定提出;上级土地管理部门认为有必要直接受理的,可以直接受理。

第二十三条 涉及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机关的土地信访事项,由土地管理部门协商受理。协商不成的,报共同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协调决定受理机关。

土地信访事项责任归属机关已经合并的,由合并后的机关受理;已经撤销的,由继续行使其职权的土地管理部门受理。

第二十四条 对已经或者应当通过诉讼、行政复议、仲裁解决的土地信访事项,土地管理部门不予受理,应当告知信访人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办理。

第五章 办理规则

第二十五条 土地管理部门对依法应当或者有权做出处理决定的土地信访事项,应当直接办理。对依法应当由人民政府和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做出处理决定的土地信访事项,应当及时报送人民政府和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对依法应当由其他行政机关做出处理决定的信访事项,应当及时转送、转交其他行政机关办理。

第二十六条 土地管理部门信访机构受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对业务性强的土地信访事项,应当及时归口移交有关业务机构承办。对信访事项涉及土地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移送土地监察机构依法处理。

第二十七条 土地管理部门信访机构接待人民群众来访,对来访人的陈述必须记录;对人民群众来信,必须登记、阅信,提出拟办意见,并建立复信、统计、归档制度。

第二十八条 土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办理信访事项,应当恪尽职守,秉公办事,查清事实,分清责任,正确疏导,及时恰当处理,不得推诿、敷衍、拖延。

第二十九条 办理信访事项的土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与信访事项或者信访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三十条 土地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在办理信访事项过程中,不得将检举、揭发、控告材料及有关情况透露或者转送给被检举、揭发、控告的人员和单位。

第三十一条 土地管理部门直接办理的信访事项应当在30日内办理完毕,并视情况将办理结果答复信访人;情况复杂的,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第三十二条 土地管理部门对交办的信访事项,应当自收到之日起90日内办结,并将办理结果报告交办机关;不能按期办结的,应当向交办机关说明情况,报告办理进度。

第三十三条 土地管理部门对转办的信访事项,应当自收到之日起90日内办结,并可视情况向转办机关回复办理结果。第三十四条 信访人和有关单位对土地管理部门做出的信访事项处理决定,应当遵守、执行;对处理决定不服的,除依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外,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书之日起30日内请求原办理机关复查。原办理机关应当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并予以答复。

第三十五条 信访人和有关单位对原办理机关的处理决定或者复查意见不服的,可以自收到处理决定书或者复查意见书之日起30日内请求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复查,上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应当自收到复查请求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意见。经复查,信访事项处理决定正确的,不再处理。

第三十六条 土地管理部门发现本机关对土地信访事项的处理、复查确有错误的,应当重新处理。

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发现下一级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信访事项的处理、复查确有错误的,有权直接处理或者责成下一级土地管理部门重新处理。

第六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七条 对在土地信访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由人民政府或者土地管理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三十八条 信访人提出的建议、意见,或者对土地违法行为的检举、揭发,对保护土地、发展经济、改进土地管理部门工作有贡献的,由土地管理部门给予适当奖励。

第三十九条 土地管理部门在土地信访工作中不履行职责,推诿、敷衍、拖延的,依照国务院《信访条例》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处罚。第四十条 土地信访工作人员在信访工作中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给土地管理工作造成损失的,依照国务院《信访条例》第四十条的规定处罚。

第四十一条 信访人妨碍土地信访秩序的,依照国务院《信访条例》第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第七章 附则

第四十二条 本规定由国家土地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四十三条 本规定自1997年5月1日起施行。1989年12月27日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的《土地管理信访暂行办法》同时废止。

发布部门:国家土地管理局(已变更)发布日期:1997年03月10日 实施日期:1997年03月10日(中央法规)

第五篇:信访管理规定

信访管理规定

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xxxxxx来信来访的管理职责、管理内容与要求、检查与考核。

本标准适用于xxxxxx部室、基层单位信访的管理工作。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

qb/t15498-1995企

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体系的构成和要求。

3管理职责

3.1局长工作部为本局信访工作的管理部门。

3.2部室、基层单位、吉安电力实业总公司负责信访工作的具体处理,并反馈局长工作部。

3.3各单位应在职责范围内,积极主动地答复提案和建议,解决来信来访中提出的问题,不得将矛盾上交。

4管理内容与要求

4.1收到了“人大提案”、“政协建议”由局长工作部归口管理。局长工作部根据提案内容,转交有关部门办理,承办部门将在规定时限内将办理结果报局长工作部,由局长工作部统一对外答复。

4.2各级领导都必须重视做好处理人大提案和政协建议、来信来访工作,充分发挥民主管理和信访工作协调、督促及查办作用。

4.3对群众来信来访,归口办理部门要及时办理,属职责和职权范围内的问题,对来访者要及时答复;对来信者要求七天内答复。

4.4对来信来访的重大问题,各级领导要亲自接待、处理。

4.5凡是政策规定不能解决的问题,各信访归口办理部门应协调一致,共同做好说服教育工作。

4.6凡是要调查核实的问题,信访归口办理部门要认真听取上访人员的申诉,认真组织调查核实,需有关部门、单位配合的,有关部门、单位要密切配合。

4.7信访工作目标

4.7.1来信来访要件件有着落

4.7.2对上级转办的信件,归口办理部门要及时处理,凡有时间要求的,应在规定时间内答复,一般信件在15日内答复。

5检查与考核

本标准的检查与考核按《xxxxxx工作质量综合考核办法》执行。

本标准的检查与考核还应按xxxxxx有关规定执行。

下载鞍山市信访若干规定word格式文档
下载鞍山市信访若干规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土资源信访规定

    《国土资源信访规定》,已经2005年12月29日国土资源部第2次部务会议修订通过,现将修订后的《国土资源信访规定》公布,自2006年3月1日起施行。 部 长 孙文盛 2006年1月4日 国土资源信访规定 (2002年4月3日......

    国土资源信访规定

    来源:辽宁省国土资源厅>首页>政策法规>土地管理>部门规章 国土资源信访规定 (2002年4月3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通过,2002年5月9日国土资源部令第12号发布,自2002年7月1日起......

    国土资源信访规定

    来源:辽宁省国土资源厅>首页>政策法规>土地管理>部门规章 国土资源信访规定 (2002年4月3日国土资源部第4次部务会议通过,2002年5月9日国土资源 部令第12号发布,自2002年7月1日起......

    鞍山市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应用管理规定

    鞍山市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应用管理规定《鞍山市新型墙体材料开发应用管理规定》业经2007年11月19日鞍山市第十三届人民政府第11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职工信访程序规定

    职工信访程序规定 职工信访程序规定 ( 试行 ) 为认真贯彻落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追究制(试行)》的有关规定,根据矿 [XX]9 号文的要求,紧紧围绕矿党政提出的创建“平安东滩”、“......

    职工信访程序规定

    职工信访程序规定(试行) 为认真贯彻落实《信访稳定工作责任追究制(试行)》的有关规定,根据矿[~]9号文的要求,紧紧围绕矿党政提出的创建“平安东滩”、“平安区队”的目标任务,努力......

    黑龙江省信访听证工作规定

    黑龙江省信访听证工作规定(试行) 第一条 为规范信访听证行为,依法处理信访事项,保护信访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信......

    信访的受理、办理规定

    花园路街道信访的 受理、办理规定 一、 信访工作机构对信访事项应当予以登记,并区分情 况,在15日内分别按规定作出处理,决定是否受理。 二、 对转达、交办的信访事项,自收到之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