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西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
附件:
江西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依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2005年6月1日以后受种者在江西省行政区域内所有预防接种资质的医疗卫生单位接种了合格的疫苗(含群体性预防接种或应急接种)后发生的异常反应,并由县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诊断或经设区市级以上医学会鉴定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病例所涉及的补偿。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预防接种是为达到以上目的在人体接种相应疫苗的医疗行为。第四条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是国家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疫苗固有性质和受种者个体差异等方面的因素,还不能避免极少数人在接种疫苗后出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第五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与补偿,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和人性化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诊断准确、治疗及时、补偿恰当。第六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的受益人如下:受种者死亡的,受益人为受种者之法定继承人或具有抚养关系的亲属及组织;受种者致残或严重疾病的,受益人为受种者本人。第二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范围及费用 第七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第八条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第九条实施接种者在实施接种前未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则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条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或个人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或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以及预防接种偶合疾病造成的死亡不予补偿。
第十二条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事件处理期间,当事人的诊疗费等一切费用先由当事人支付。如调查诊断或鉴定结果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者,如家庭困难者,第一类疫苗医疗费用可由预防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垫付,第二类疫苗医疗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垫付;待调查处理结束后,在补偿费用中扣除。第十三条如果发生死亡需进行尸检,尸检费用先由提出尸检的一方垫付,如尸检确认是由预防接种引起的死亡,第一类疫苗尸检费用由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安排的专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经费中支付,第二类疫苗尸检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承担;不是由预防接种引起的死亡,尸检费用由提出尸检的一方负担。第十四条因接种第一类疫苗或接种经省人民政府、省卫生厅组织的群体性预防接种或应急接种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在省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安排的专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经费中支付。
经各设区市和县(区、市)区人民政府或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群体性或应急接种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同级财政部门在预算中安排。各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在预算中安排。第十五条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经营企业承担。
第十六条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给予一次性补偿。补偿费用参照《江西省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计算。致残程度等级确认由省医学会负责,当事人应在出现器官组织损伤后1年内向省医学会提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伤残等级确认申请,超过1年的不予受理。
第十七条对经过治疗恢复正常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者,按照下列项目计算补偿费用。
(一)医疗费: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对受种者造成的人身损害在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在10万元的限额内实报实销,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后继续治疗的医疗费用,不再补偿。
医疗费原则上只限于指定的县级医疗机构所发生的医疗费用,因病情需要须转往市级定点医疗机构诊治者,须经当地定点医疗机构出具转诊申请并报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设区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批准;须转往省级定点医院诊治者,须经当地定点医院出具转诊申请并报本级卫生行政部门和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批准。患者未经当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或未办理转诊转院手续而转诊转院者(患者因病情危急来不及办理转诊转院手续的,必须在患者入院五日内补办相关手续),否则发生的医疗费用一律不予报销。
(二)陪护误工费:受种者在出现临床表现后2年内其家属(限1人)的陪护误工费,按当事人发病当年江西省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三)交通费:实际必需使用的交通费票据之和(包括受种者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病就医或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交通费用),凭据报销(软卧、飞机票不属报销范围),最多不超过1万元。
第三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和调查诊断 第十八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和网络报告,并按要求及时处理。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报告后,对需要进行调查诊断的,交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专家进行调查诊断。
第十九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县(市、区)级及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作出诊断。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做出结论性诊断,对擅自作出诊断引起的纠纷,由其承担相应后果。
县(市、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成立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并及时报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调查诊断专家组由流行病学、临床医学、药学等专家组成。专家组成员未经允许,不得以个人名义以任何方式对外公布调查结论。
第二十条调查诊断专家组人数由5人以上是单数组成,成员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疗卫生教学、科研等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2年以上;其中县级流行病学专家可放宽到中级技术职务5年以上。
(三)流行病学专家应当有3年以上免疫预防相关工作经验;药学专家应当有3年以上疫苗相关工作经验;
(四)健康状况能够胜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工作。第二十一条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聘用期为4年。在聘用期内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调整。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胜任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工作。
(二)变更受聘单位或被解聘的:
(三)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四)受过行政处分或刑事处分的:
(五)违反调查工作纪律,情节严重的。
聘用期满需继续聘用的,由原聘单位重新审核、聘用。第二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责任报告单位应立即逐级报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由设区的市级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一)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的:
(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
(三)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出现2例以上死亡、较大规模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和对社会有特别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省级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第二十三条对接种后发生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经营企业可向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请诊断。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申请后应在20日内组织预防接种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调查诊断。
第二十四条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流通企业应当配合调查诊断专家组的调查,包括提供原始、真实的材料,配合做好进一步体检、检查、检测、死亡病例的尸检等。调查诊断专家组可以向医疗机构调取有受种者的病程记录、死亡病例讨论记录、会诊意见等病历资料,医疗机构不得拒绝。
调查诊断组收集的相关资料应由提供方个人签名或单位加盖公章。有关单位、个人拒绝或者不配合进行调查诊断相关资料收集或者进行相关体检、检查、检测的,承担无法进行调查诊断的责任。死亡病例调查诊断需要尸检结果的,受种方拒绝或者不配合尸检,承担无法进行调查诊断的责任。尸体解剖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收集全部材料后10日内,调查诊断专家组应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技术规范,结合临床表现、医学检查结果和疫苗质量检验结果等,进行综合分析,作出调查诊断结论,并形成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书。调查诊断结论应当按半数以上专家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调查诊断专家组成员在诊断结论书上签名。成员对诊断结论的不同意见,应当予以注明。调查诊断结论应在10日内报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二十六条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经营企业对县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结论不服的,可在收到诊断结论后15日内向所在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出重新诊断申请,设区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申请后应在15日内对县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诊断程序和相关资料进行复核,并组织市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鉴定,并在20日内出具诊断报告。
第二十七条双方当事人对设区市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作出的重新诊断不服的,可在收到诊断结论后15日内再次向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申请进行再次诊断。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收到申请后的15日内应组织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诊断资料进行审核和诊断,并在20日内出具专家组意见。省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为最终结论。
第二十八条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经营企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争议时,也可以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之日起60日内向接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医学会申请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有关鉴定程序和要求按《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执行。
第四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受理及实施 第二十九条县(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日常工作。县(区、市)财政部门负责辖区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费用审核工作。
第三十条在县(区、市)级以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诊断小组作出明确诊断后,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可以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明确诊断或收到鉴定结果之日起三个月内,向疫苗接种所在地区县(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提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凡超过三个月再申请者,不予受理。
第三十一条受种者或其监护人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时,应向所在地县(区、市)卫生行政部门提交有关材料,材料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
(二)受种者身份证明文件:受种者本人的身份证、户口本原件及复印件,法定监护人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
(三)受种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就诊病史复印件;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或鉴定材料;
(五)受种者就诊相关费用原始收据;
(六)受理方要求提供的其它资料。
第三十二条县(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确定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费用后,报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逐级上报省卫生厅、省财政厅审核认定。经认定许可后,由县(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向申请人出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通知书,通知书一式两份,一份应在出具通知书的10日内交予申请人,一份由卫生行政部门备案。通知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受种者及所接种的疫苗、申请人;
(二)补偿费用详细列表及确定理由;
(三)补偿方;
(四)本通知书开具日期及申请人同意补偿有效期;
(五)卫生行政部门签章。
第三十三条在收到县(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通知书后三个月内,若申请人同意该补偿费用,申请人应当在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通知书上签名同意,并履行补偿费支付手续。凡超过三个月申请人未签名同意,则视申请人自动放弃补偿,卫生行政部门须在备案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通知书上记录该情况。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由当地县(市、区)卫生行政部门与当事人签定补偿协议书,履行补偿费支付手续。补偿协议书格式由各地参照《江西省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制订。第三十四条申请人收到县(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通知书后,如申请人不同意补偿费用,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通知书之日起60日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或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行政复议;也可在三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时,卫生行政部门不再受理补偿申请。
第三十五条申请人对接种第二类疫苗后发生异常反应的补偿费用有异议,可在有效期内向县(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与疫苗生产经营企业协商,协商成功后,双方应当签订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协议书并经县(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确认备案后,由疫苗生产经营企业实施补偿。如申请人与疫苗生产经营企业协商不成,申请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第三十六条申请人在卫生行政部门内备案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通知书上签名同意后,若为接种第一类疫苗后发生异常反应的补偿费用,省卫生厅、省财政厅经审核同意后,将补偿经费申请后下拨到事发地的县级卫生行政和财政部门,由县(区、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支付给受种者本人或其法定继承人。
若为接种第二类疫苗后发生异常反应的补偿费用,按照规定由疫苗生产经营企业补偿给受种者本人或其法定继承人。
第三十七条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费用,实行一次性结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有关材料保存不少于20年。附则
第三十八条因接种合格的脊灰疫苗后引起的残疾、死亡的,按照《江西省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规定执行,有关补偿程序按本法执行。
第三十九条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由江西省卫生厅、江西省财政厅负责解释。
第二篇: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2012
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京卫疾控字〔2012〕29号
二〇一二年五月十六日
第一条 为保障因预防接种引起异常反应的受种者权益,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对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下简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适用本办法规定。
第三条 本市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给予一次性补偿,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实行一次性结算。
第四条 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指导、监督、审核和管理工作。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具体实施。
第五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工作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合法的原则。
第六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金额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医疗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等级评定之日以前2年内,受种者在医疗保险或新农合定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因诊治、康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实际支出的基本医疗费用,在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以及医疗救助资金等医疗保障制度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自费药品除外),凭可提供的原始收费单据或相关报销审批单支付。
(二)误工费:指受种者在治疗期间本人或其家属(按1人计算)的陪护误工费。根据受种者的实际误工时间,按照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上一北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误工时间根据受种者接受治疗的诊疗资料确定;受种者因病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等级评定之日前1日,最长不超过20年。
(三)护理费: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北京市因公致残返城知青护理费标准计算,按照1人计算,最长不超过20年。
(四)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受种者损害程度等级(一至十级损害程度等级补偿系数分别为100%-10%),按照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北京市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自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等级确定之日起,补偿20年。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五)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受种者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或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书中的医疗护理建议,按国产普通适用型器具配置,需更换的按4次计算。
(六)其他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鉴定有关的检查检验费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费、损害程度等级评定费凭据支付。
第七条 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的,补偿金额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死亡补偿金按照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时北京市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补偿20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二)丧葬费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三)尸检费用按照实际支出凭据支付。
(四)受种者死亡前因诊治、康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实际支出的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等参照第六条中的规定计算。
第八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应当按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规定申请。
第九条 申请人(受种者或其法定监护人、法定继承人)应当自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最终结论之日起90个工作日内向接种地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补偿申请。
第十条 申请补偿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
(二)受种者本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三)受种者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的就诊治疗经过及病历复印件;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最终结论。
受种者监护人或法定继承人申请的,还应当提交监护人或法定继承人的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委托其他人代为申请的,还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
第十一条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全部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并自接到补偿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审查意见及相关材料报送市卫生行政部门。
市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审查意见及相关材料后,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于15个工作日内将审核意见告知区县卫生行政部门。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审核意见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审核结果告知申请人。
第十二条 同意接受补偿的,申请人应当自收到审核结果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与区县卫生行政部门签订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协议书。区县卫生行政部门于15个工作日内将协议书复印件报市卫生行政部门。
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市财政部门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后,将补偿金拨付相关区县财政,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支付给申请人。
第十三条 申请人领取补偿金应当签署收款凭证。
第十四条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对补偿情况进行总结,并自申请人领取补偿金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总结报市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五条 不同意接受补偿的,申请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已经提起诉讼的,补偿程序终止。
第十六条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相关材料应当保存至少20年。
第十七条 参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故意刁难、拖延、不按规定发放补偿款的,或者贪污、挪用补偿款的,由其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虚报、冒领补偿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组织器官损害,最终结论为不除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适用本办法规定予以一次性补偿。
第二类疫苗接种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可参考本办法计算补偿金额,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第十九条 本办法所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最终结论分为以下几种:
(一)各方均无争议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和北京医学会做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分级。
(二)区县医学会做出的、各方均无争议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结论。
(三)北京医学会做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结论。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2008年市卫生局、市财政局联合发布的《北京市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补偿办法(试行)》(京卫疾控字〔2008〕83号)以及《北京市卫生局关于印发疫苗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伤残鉴定有关资料的通知》(京卫疾控字〔2008〕93号)同时废止。
第三篇:广西壮族自治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
广西壮族自治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
(2012年12月2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2013年1月1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令第83号公布 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保障预防接种受种者的权益,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根据国务院《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结合本自治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由人民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疫苗、公民依照人民政府的规定受种疫苗后发生的异常反应,经调查诊断或者鉴定后确认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所涉及的补偿。
第三条 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具体实施。
第四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实行一次性补偿。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费纳入自治区财政预算安排,由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专项管理。
第五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立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并出具调查诊断结论证明。
医疗卫生机构以及其他单位和个人不得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作出调查诊断结论证明。
第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设区的市或者自治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进行调查诊断:
(一)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
(二)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三)对社会有重大影响的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四)脊髓灰质炎疫苗预防接种后的相关病例。
第七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在作出调查诊断后10日内应当将调查诊断结论书面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涉及疫苗质量问题的,还应当报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调查诊断结论报告后5个工作日内将调查诊断结论书面告知受种者或者受种者法定监护人、受种者法定继承人(以下统称受种方)以及接种单位,涉及疫苗质量的还应当告知疫苗生产企业。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及其成员未经卫生行政部门的同意,不得擅自将调查诊断结论告知受种方。
第八条 受种方、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调查诊断结论之日起60日内,向接种单位所在地设区的市医学会申请鉴定;对设区的市级医学会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自治区医学会申请再次鉴定。
第九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或者鉴定结论认定为伤残,认为需要进行伤残等级评定的,应当在调查诊断报告或者鉴定结论报告中说明,由卫生行政部门告知受种者向自治区医学会申请伤残等级评定。
第十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伤残等级评定,执行国家规定的标准:
(一)一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是指造成受种者死亡或者重度残疾。
1.一级甲等:死亡。
2.一级乙等:重要器官缺失或者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受种者存在特殊医疗依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二)二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是指造成受种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1.二级甲等:器官缺失或者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受种者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者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2.二级乙等:存在器官缺失、严重缺损、严重畸形情形之一,有严重功能障碍,受种者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者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3.二级丙等:存在器官缺失、严重缺损、明显畸形情形之一,有严重功能障碍,受种者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4.二级丁等:存在器官缺失、大部分缺损、畸形情形之一,有严重功能障碍,受种者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三)三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是指造成受种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
1.三级甲等:存在器官缺失、大部分缺损、畸形情形之一,有较重功能障碍,受种者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2.三级乙等:器官大部分缺损或者畸形,有中度功能障碍,受种者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3.三级丙等:器官大部分缺损或者畸形,有轻度功能障碍,受种者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4.三级丁等:器官部分缺损或者畸形,有轻度功能障碍,受种者无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5.三级戊等:器官部分缺损或者畸形,有轻微功能障碍,受种者无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四)四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是指造成受种者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第十一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对受种者死亡认为需要尸检的,受种者的法定监护人或者法定继承人应当配合,不得拒绝。
第十二条 各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开展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尸检等相关工作所需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在预算中安排,受种方不承担相关费用。
第十三条 受种方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或者申请伤残等级评定,由受种方预缴鉴定费或者评定费。经鉴定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经评定为伤残等级的,鉴定费或者评定费从同级财政预算中安排,由同级卫生行政部门一次性给付。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费或者评定费由提出异常反应鉴定的受种方承担。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或者评定收费标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的诊断结论是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依据;诊断结论经过鉴定的,以鉴定结论为补偿的依据。
第十五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或者鉴定结论确认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受种方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书或者鉴定结论书之日起90日内,可以向接种单位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预防接种预防异常反应补偿。
第十六条 受种方申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
(二)受种方的身份证或者户口证明复印件(原件备查);
(三)受种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就诊病例复印件或者就诊经过,以及受种者就诊相关费用原始票据;
(四)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或者鉴定结论及鉴定费用票据;
(五)残疾病例伤残等级划分结论及评定费用票据。
委托其他人代为申请的还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
第十七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合并计算:
(一)医疗费:受种者在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因诊治、康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实际支出的基本医疗费用,按照医疗保障制度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自费药品除外),凭提供的原始收费单据支付。
(二)陪护误工费:受种者在治疗期间其陪护家属(限1人)和有固定收入的受种者的误工费,按照接种年份的上一自治区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误工费计算期限从申请调查诊断之日起至确认补偿之日止。
(三)交通费:受种者和1名陪护人员实际必需使用的交通费(包括因病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交通费用),原则上按照乘坐的汽车或者火车票据(软卧除外)凭据支付。
(四)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确认的伤残等级和按照接种年份的上一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最长补偿20年;残疾生活补助费=接种年份的上一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伤残等级系数,一级乙等至三级戊等的伤残等级系数为100%递减至10%,每等级相差10%。
(五)残疾用具费:受种者残疾需要配置功能辅助器具的,按照接种年份的上一单个国产普通型功能辅助器具的价格作为补偿费用标准,每5年更换一次,补偿按照20年计算。
(六)死亡补偿费:按照接种年份的上一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年计算。
第十八条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补偿申请20日内应当进行补偿核算并出具意见书,报设区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设区的市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意见书之日起15日内审核完毕,报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复核。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20日内完成复核,并将复核意见送达设区的市、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由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7日内通知申请人。
复核意见确认给予补偿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出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通知书;复核意见确认不予补偿的,应当出具书面意见并说明理由。
第十九条 申请人自接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通知书之日起60日内,应当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签订预防接种异常补偿协议。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与申请人签订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协议后,应当在7日内将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协议报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自治区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协议之日起20日内一次性将补偿费支付给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补偿费用之日起7日内将补偿费一次性支付给申请人。
第二十条 公民自愿自费受种的疫苗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补偿标准参照本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 本办法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
第四篇: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
北京市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
(试行)
第一条 为保障因预防接种引起异常反应的接种者权益,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适用本办法规定申请一次性补偿。
第一类疫苗是指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或北京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北京市人民政府、各区县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不适用本办法: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 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第三条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经济补偿的,给予一次性补偿。所需资金由市财政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实行一次性结算。
第四条 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全市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指导、监督、审核和管理工作。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行政区域内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具体实施。
财政、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民政、教育、药品监督管理等部门与残疾人联合会、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组织应当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机制,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工作并适时制定相关政策。
第五条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工作,应当遵循公平、公正、合法的原则。
第六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的受益人为受种者或其法定监护人、法定继承人(以下简称受种方)。
第七条 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残疾或器官组织损伤的,补偿金额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医疗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等级评定之日以前两年内,受种者在北京市医疗保险或新农合定点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因诊治、康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实际支出的基本医疗费用,在由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等医疗保障制度报销后的个人自付部分,凭可提供的原始收费单据或新农合费用报销审批单支付。
(二)误工费:受种者有固定收入的,根据受种者的实 际误工时间,按照申请补偿时上一本市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以距法定退休年龄的时间给予补偿,最长不超过20年。
(三)护理费: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申请补偿时北京市因公致残返城知青护理费标准计算,最多1人陪护,最长不超过20年。
(四)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受种者损害程度等级(一至十级损害程度等级补偿系数分别为100%-10%),按照申请补偿时本市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自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等级确定之日起,补偿20年。
(五)残疾生活辅助具费:受种者需要配臵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或者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书中的医疗护理建议,按国产普通适用型器具配臵,需更换的按4次计算。
(六)其他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鉴定有关的检查检验费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费、损害程度等级评定费凭据支付。
第八条 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的,补偿金额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死亡补偿金按照申请补偿时北京市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计算,补偿20年。
(二)丧葬费按照本市有关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三)尸检费用按照实际支出凭据支付。
(四)受种者死亡前因诊治、康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相关疾病实际支出的基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残疾生活辅助具费等参照第七条中的规定计算。第九条 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残疾的受种者:没有损害程度分级结论的,由市医学会组织专家对受种者进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等级进行评定;有异常反应鉴定结论的,其损害程度分级以鉴定结论为准。
第十条 受种方应当自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最终结论之日起90日内向接种地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补偿申请。
受种人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有权提出申请。受种人死亡的,其法定继承人有权提出申请。
第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最终结论是指各方均无争议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结论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等级评定结论,或者区县医学会、市医学会做出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结论。
第十二条 申请补偿的,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
(二)受种者本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三)监护人或法定继承人身份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四)受种者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后的就诊治疗经过及病历复印件;
(五)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或鉴定的最终结论;
(六)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等级评定结论。受种者本人提出申请的,可以不提交前款第(三)项材料。受种者委托监护人以外其他人代为申请的,应当提交授权委托书。
第十三条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收到申请材料后,应当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提出审查意见,并自接到补偿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将审查意见及相关材料报送市卫生行 政部门。
市卫生行政部门收到审查意见及相关材料后,及时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并将审核意见告知区县卫生行政部门。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审核意见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将审核结果告知申请人。
第十四条 接受补偿的,申请人应当自接到审核结果之日起60日内,向区县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领取补偿款。
第十五条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申请人申请领取补偿款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形成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报告,报市卫生局,经市卫生局审核汇总后报市财政局。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通知申请人领取补偿款。第十六条 申请人领取补偿款应当签署收款凭证。第十七条 区县卫生行政部门对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相关材料应当至少保存20年。
第十八条
参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工作的工作人员违反本办法规定,故意刁难、拖延、不按规定发放补偿款的,或者贪污、挪用补偿款的,由其主管部门或监察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查处。
虚报、冒领补偿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十九条 因接种一类疫苗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最终结论为不除外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适用本办法规定予以一次性补偿。
第二类疫苗接种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可参照本办法计算补偿金额,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第二十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
第五篇:湖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
湖南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试行)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全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管理工作,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的规定,制订本试行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接种下列第一类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
(一)国家免疫规划疫苗;
(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安排的强化免疫疫苗或应急接种疫苗;
(三)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的强化免疫疫苗或应急接种疫苗。
第二类疫苗(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接种引起的接种异常反应的补偿可以参照执行。
第三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四条 常见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包括无菌性脓肿、热性惊厥、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疹、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局部过敏反应、血管性水肿、多发性神经炎、臂丛神经炎、癫痫、脑病、脑炎和脑膜炎、脊灰疫苗相关病例以及接种卡介苗后的淋巴结炎、骨髓炎、全身散播性卡介苗感染等。
第五条 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第六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与补偿,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及时、便民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诊断准确、补偿恰当。
第七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经济补偿受益人为受种者或其法定监护人(以下简称受种方)。
第八条 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二章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程度分级
第九条 参照卫生部《医疗事故分级标准(试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损害分为四级:
(一)一级: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残疾。
1、一级甲等:死亡。
2、一级乙等:重要器官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存在特殊医疗依赖,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二)二级:造成患者中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
1、二级甲等:器官功能完全丧失,其他器官不能代偿,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2、二级乙等:存在器官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
3、二级丙等:存在器官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特殊医疗依赖,或生活部分不能自理。
4、二级丁等:存在器官严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三)三级:造成患者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
1、三级甲等:存在器官较重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2、三级乙等:存在器官中度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3、三级丙等:存在器官轻度功能障碍,可能存在一般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4、三级丁等:存在器官轻度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5、三级戊等:存在器官轻微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生活能自理。
(四)四级:造成明显人身损害的其他后果的。
第三章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标准
第十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范围包括因接种疫苗造成死亡的补偿;组织器官损伤的医疗费、陪护误工费、食宿补助费、交通费;残疾生活补偿费、矫正残疾所需费用等。按照下列项目和标准计算:
(一)医疗费:按照受种者出现异常反应后在省内医疗机构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
(二)陪护误工费:指受种者在治疗期间其家属(不超过2人)的陪护误工费,按照湖南省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三)伙食、住宿补助费:按照湖南省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住宿补助标准计算。
(四)交通费: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五)残疾生活补偿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湖南省上一城镇居民年平均消费水平计算,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补偿20年。
(六)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根据器具基本的使用年限,按照20年计算需要的补偿费用)。
(七)除以上六项外的其他补偿项目与标准,必要时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条款执行,但不予以“精神损害抚慰金”补偿。
第十一条 对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损害的,按第十条的项目和标准给予一次性经济补偿,最高额度如下:
一级甲等:未满周岁最高一次性补偿3万元;
一周岁至五周岁最高一次性补偿 6万元;
六周岁至十四周岁最高一次性补偿15万元;
十五周岁及以上最高一次性补偿 20万元。
一级乙等:最高一次性补偿25万元。
二级甲等:最高一次性补偿20万元。
二级乙等:最高一次性补偿18万元。
二级丙等:最高一次性补偿16万元。
二级丁等:最高一次性补偿15万元。
三级甲等:最高一次性补偿14万元。
三级乙等:最高一次性补偿12万元。
三级丙等:最高一次性补偿8万元。
三级丁等:最高一次性补偿4万元。
三级戊等:最高一次性补偿3万元。
四级:最高一次性补偿1万元。
第十二条 在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处理期间,当事人的诊疗费等一切费用先由当事人支付,待诊断或鉴定后,按相关规定处理。
第十三条 如果发生死亡进行尸检,尸检费用先由提出尸检的一方垫付。尸检确认是由预防接种引起的死亡,第一类疫苗尸检费用在省级财政安排的预防接种工作专项经费中支付,第二类疫苗尸检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不是由预防接种引起的死亡,尸检费用由提出尸检的一方承担。
第四章 经费来源和补偿程序
第十四条 接种本办法第二条所列第一类疫苗引起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在省人民政府财政主管部门安排的预防接种工
作专项经费中支付。各级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专家组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部门在预算中安排。
第十五条 接种本办法第二条所列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第十六条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受种方的申请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或鉴定结论,并对受种方的相关票据原件进行严格审核后提出补偿金额,向所在地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补偿申请,并附下列材料:
(一)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申请书;
(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调查诊断或鉴定结论;
(三)受种者健康状况、知情同意告知以及医学建议等预防接种有关记录;
(四)与诊断治疗有关的门诊病历、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检验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病理资料、护理记录等病历资料;
(五)疫苗接收、购进记录和储存温度记录等;
(六)相关疫苗该批次检验合格或者抽样检验报告,进口疫苗提供进口药品通关文件;
(七)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资质证明;
(八)受种者就诊相关费用原始收据;
(九)与补偿有关的其他材料。
第十七条 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每季度最后1周前将本辖区申请补偿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材料进行审核、汇总并加盖公章后,与第十六条规定的材料一起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本办法规定,对市级上报的所有相关
材料进行严格审核后,确定补偿金额,并在下季度第1个月底前将补偿结论逐级反馈给县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八条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补偿结论之日起7日内书面告知受种方,并与受种方签署《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协议书》。如受种方不同意补偿结论,在接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通知后60天内可以向省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复议,也可在3个月内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受种方3个月内未签署《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协议书》,也未申请复议或提起诉讼的,则视为自动放弃补偿。
第十九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已签署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协议书》后将由省财政安排的补偿经费分配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费后1个月内直接支付给受种方,补偿终止。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有关材料保存不少于20年。
第二十条 补偿费用由疫苗生产企业支付的,相关企业可以直接支付给受种方,也可将补偿费交给事发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支付给受种方。
第二十一条 已经提请民事或刑事诉讼且人民法院已经受理的,补偿支付自动中止。
第二十二条 在调查诊断、处理和补偿工作中,利用职务之便收受他人财物或者其他利益,玩忽职守、不履行工作职责,滥用职权、歪曲事实、出具虚假的诊断证明和补偿票据等的,依法追究当事人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