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职业危害现状评价材料清单1
职业危害现状评价工作所需资料清单
1、建设单位概况的介绍,主要包括:单位名称、地址、成立时间、生产规模、固定资产或投资额等情况的简要介绍。
2、建设单位总体布局情况说明。
3、建设单位岗位设置、相应的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4、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辅料的名称和用量(化学物质需要标明其主要化学成分);中间品与产品等名称和产量。
5、生产工艺设备及其布局情况列表。
6、生产工艺流程及流程简介,以图文形式简要说明主要的工艺情况。
7、建设单位采取的职业危害防护措施,主要包括:防尘防毒、防噪减振、防暑降温、防寒防潮、防非电离辐射措施等情况。
8、建设单位采取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名称和主要内容),(1)职业安全卫生管理组织机构;(2)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人员;(3)职业安全卫生培训制度;
(4)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5)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及职业健康监护档案;(6)工作场所职业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7)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8)职业危害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体防护用品的使用及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制度;
(9)警示标识及说明的设置情况(车间、场所或岗位);
9、建设单位的辅助用室:包括工作场所办公室,浴室、更/存衣室、洗衣房、休息室、食堂、厕所等的设置情况。
10、有关图纸,包括建设单位区域位置图、总平面布置图及生产工艺和设备布局图等(现状或竣工验收时图纸)。
11、建设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
12、建设单位职业卫生“三同时”资料,包括职业病危害评价报告书和批复文件。
13、建设单位接触职业危害因素的工作人员的最新职业健康体检资料。
14、建设单位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实施情况有关记录资料:包括职业卫生教育培训记录文件、个体防护用品发放领取记录等。
第二篇:我国职业危害现状
我国职业危害现状
目前全国有害有毒企业已超过1600万家,受到各种职业病危害的人群已超过两亿。我国职业病危害的接触人数、职业病新发病例数、累计病例数和死亡病例数均居世界首位。
--职业病病例呈上升趋势 尘肺病居八成我国目前法定的职业病共有10大类115种。2003年全国报告新发职业病例10476人,其中尘肺病约占80%,慢性中毒约占20%。尘肺是最古老、流行范围最广、危害最重的职业病,自新中国成立至2001年,全国累计报告的尘肺病例已达58万人,其中已病死14万人,现有患者44万人;2002年以后,全国每年新发现尘肺病人均超过一万例。由于目前厂矿企业劳动者的体检率低,报告不全,专家估计,尘肺实际发病要比报告的例数多10倍,尘肺病实际发生的病例数不少于100万例。2000至2003年,全国共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事故703起,中毒人数2773人,死亡452人。其他八大类职业病病例也呈上升趋势。
我国工业基础薄弱,生产工艺落后,卫生防护设施差,工作场所普遍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乡镇企业、私人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崛起,劳动用工制度的变化,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的引进,各种新职业病危害因素还将大量出现,职业病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将更为严峻:传统职业病危害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新技术、新材料的引进所带来的新职业病危害又不断
出现;职业病危害不断从境外向境内、从城市向农村、从经济发达地区向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和扩散;农民工在没有任何防护情况下从事有职业病危害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农民工队伍流动性大、难于管理、职业病发病率高,导致当前我国职业病再次进入发病高峰,如不加强预防控制,职业病事件会不断在各地暴发流行,今后势必会导致出现劳动力严重不足问题。
--职业病很难治愈 易产生连锁不良影响
广西职业病研究所所长、教授葛宪民分析认为,职业病虽可预防,但很难治愈,一旦患上职业病,患者很容易丧失劳动能力,甚至很容易致残、致死,这将严重侵害劳动者的身心健康。
急性职业病往往以出现群死群伤为特点,其危害性不容小视。慢性职业病往往需要终身治疗,治疗和康复费用昂贵,截至2001年,全国患尘肺病者大约有44万人,按每例每年花费4万元计算,全国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80亿元。此外,全国每年新增的尘肺病例造成新的经济损失也在以每年6亿元的速度增长,给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国家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一些企业由于慢性职业病人逐年不断累积,其医疗和福利费逐年增加,导致企业不堪重负,有的甚至被拖垮,结果造成绝大多数职业病患者得不到定期康复治疗,职业病患者应享受的法定权益得不到保障。由于农民工职业病患者享受法定权益更难以保障,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比较普遍,特别是那些丧失劳动能
力或病故的农民工,其家中老人和孩子无人抚养,极易成为社会不稳定因素。
由于职业病患者绝大多数是青壮年,它到直接影响到我国人口素质和劳动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加之部分职业病危害因素可侵害人体的生殖系统,容易引发致畸致癌致突变,影响后代繁衍。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中,职业病防治与安全、环保工作一样重要,已成为某些发达国家的贸易附加条件,他们往往会以发展中国家职业病防治工作薄弱为借口,在国际贸易中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抵制和经济制裁,使发展中国家蒙受着非关税壁垒的限制。我国如不重视职业病防治,不改善劳动卫生条件,产品出口就会受限制,从而减弱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能力。因此,职业病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稳定问题,并已影响到经济建设和经贸交往。
--职业病防治是政府应承担的职责之一
一个地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反映出当地政府的监管是否到位,如果地方政府监管不到位、行政不作为,那么该地区的职业病危害势必严重。当前日趋严峻的形势表明,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可以认为职业病是管理不善造成的人为疾病,是由于一些政府部门没有依法做好职业病的防治规划和计划,没有把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议事日程,没有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没有把职业病防治工作与政府考核结合在一起,因而造成职业病危害日趋严峻的现实。
第三篇:职业卫生评价现状评价报告附件清单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附件清单
1.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委托书
2.营业执照副本
3.工伤保险缴费收据
4.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及人员任命文件
5.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及操作规程目录清单
6.职工个人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台账
7.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申报回执
8.工作场所职业性有害因素检测报告
9.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报告书
10.企业地理位置图
11.总平面布置图
第四篇:职业危害评价报告
职业危害监测评价报告
第一节 概述
一、职业安全与卫生概况
在露天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安全因素和隐患,有可能危害职工的身心健康与安全。露天矿在生产过程中的危害因素主要有:边坡稳定性、煤层自燃、运输安全、粉尘、噪声、采场防排水等。
以上存在的这些危害因素如不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都将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和后果,如工人长期在粉尘浓度高的环境中作业,会引起尘肺病;噪声超标会引起听觉损伤,危害身心健康等。
二、职业安全卫生的设计依据 职业安全卫生的设计依据主要有:
1.环境空气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
2.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
3.地表水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II类标准;
4.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的2类标准;
5.露天矿大气污染物排放执行《煤炭工业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20426-2006)中颗粒物无组织排放限值(1.0mg/Nm);
6.生活污水排放执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
7.《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中的二级标准;
38.施工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标准;
9.场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2类标准。
本设计严格贯彻执行国家对劳动安全、卫生方面的有关法规、标准和规定,做到职业安全、卫生措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
第二节 职业危害因素分析及防护标准
一、露天煤矿职业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 1.扬尘与粉尘
露天矿扬尘主要产生在采掘场、排土场、汽车运输等、工业场地锅炉房与地面生产系统运输、破碎、转载、储存等各个生产环节,主要污染物是煤(粉)尘、SO2、NOx、TSP。
粉尘主要产生在煤炭、剥离物运输系统及破碎煤炭工作中。长期吸入大量的粉尘煤尘后,可得尘矽肺病,最后可使人的肺部失去功能而窒息死亡。
2.生产性噪声
生产性噪声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声音频率和强度没有规律,听起来使人感到厌烦,称为生产性噪声。矿田的生产性噪声有固定源和流动源两种。噪声源主要为剥离及采煤作业过程中的大型机器设备如钻机、运输汽车、挖掘机等产生的工业噪声与道路运输产生的交通噪声。设备噪声在85dB(A)~100dB(A)之间。
3.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
电离辐射通常又称为放射性辐射,由于这类辐射发生的能量较高,可以引起周围物质的原子电离,故称之为电离辐射。在接触电离辐射的工作中,如防护措施不当,违反操作规程,人体受
照射的剂量超过一定限度,则能发生有害作用。电离辐射对机体的损伤可分为急性放射损伤和慢性放射性损伤。短时间内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机体的急性损伤,平时见于核事故和放射治疗病人。而较长时间内分散接受一定剂量的照射,可引起慢性放射性损伤,如皮肤损伤、造血障碍,白细胞减少、生育力受损等。另外,辐射还可以致癌和引起胎儿的死亡和畸形。
电磁辐射是由于交变的电场和磁场而产生的电磁波向周围空间产生的辐射。由于这类辐射的能量较低,无法引起周围物质电离。严格来讲所有电器都会产生电磁辐射,但真正会造成环境污染影响人类健康的是一些大功率的通讯设备,如雷达、电视和广播发射装置,工业用微波加热器,射频感应和介质加热设备,高压输变电装置。由于辐射的本质不同,因此它作用于人体的机理也不同于电离辐射。电磁辐射有近区场和远区场之分,它是按一个波长的距离来划分的。近区场的电磁场强度远大于远区场,因此是监测和防护的重点。
电磁辐射可能会引起乏力、牙龈出血、脱发、性欲降低、皮肤红斑、白细胞数降低等症状以及不同程度的放射病,增加癌症的发病率,甚至导致死亡。非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小于电离辐射,但其对健康的影响近年来也日益受到重视,虽然还存在着一些争论,但是对它们的防护是十分必要的。
4.车辆尾气
矿田挖掘产生的煤在运输过程中的运输车辆会排放一定量的车辆尾气。在车辆运输过程中尾气产生的NOx会对运输人员或者处在运输线路上的工作人员造成一定的影响及危害。
5.其他危害因素
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有害因素主要为主控室的视屏作业、工作面照度不足、高温、井下潮湿低温、井下天然电离辐射等。
(1)有毒有害物质
爆破是矿山生产的主要作业之一。当炸药爆炸时除产生水蒸气和氮外,还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有毒有害气体,统称为炮烟。一氧化碳可造成急、慢性中毒;二氧化碳能造成缺氧窒息;氮氧化物能造成急性氮氧化物中毒;这些危害因素会直接危害矿工的健康和安全,因此爆破后人员不能立即进入工作面。
(2)高温、高压
露天作业场地,夏季经常会有高气温、强光辐射的不良气候条件。露天采场高温的主要来源有:太阳辐射热和设备的散热。在高温环境中作业,高温除能造成灼伤外,高温、高湿环境可影响劳动者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及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当劳动者的热调节发生障碍时,轻者影响劳动能力,重者可引起别的病变,如中暑。劳动者水盐代谢的失衡,可导致血液浓缩、尿液浓缩、尿量减少,这样就增加了心脏和肾脏的负担,严重时引起循环衰竭和热痉挛。在比较分析中发现,高温作业工人的高血压发病率较高,而且随着工龄的增加而增加。高温还可以抑制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使工人在操作过程中注意力分散,肌肉工作内能力降低,有导致工伤事故的危险。故在夏季气温较高时应注意防止高温对人体带来的危害。露天高温作业的工人应穿戴防紫外线辐射和防热的白色工作服(头罩、面罩、衣裤和鞋袜)以及特殊防护眼镜等,挖掘机司机室、自卸车驾驶室、工人休息宿舍应配备空调等降温设施。
锅炉是一种能量转换设备,其功能是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能加热给水或有机载体,以获得规定参数和品质的蒸汽、热水或热油等。锅炉压力容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有:锅炉压力容器内具有一定温度的带压工作介质、承压元件的失效、安全保护装置
失效等三类。由于安全保护装置失效或承压元件的失效,使锅炉压力容器中的工作介质失效,从而导致灼烫、锅炉爆炸事故的发生。空气压缩机及其压力管道,由于某种原因可能在内部介质压力下泄漏、破裂,发生物理爆炸而造成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
二、防护标准 1.综合防尘
在露天矿山生产中,以采场和运输系统、地面生产系统产生的矿尘量为最多,设计采取把污染源(如采掘场、排土场)布置在行政福利区及工业广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采区微差松动爆破技术、尽量减少炸药单耗和一次爆破量抑制粉尘;对于大型设备的采掘、运输、排土作业及道路运输时产生的粉尘,采用洒水车洒水等措施进行抑尘;排土阶段的扬尘治理,一是适当洒水,二是当排土场达到服务年限后,及时绿化;地面生产系统采取防尘措施,储煤场四周设置洒水喷头抑尘;煤的运输加罩封闭或在密闭的走廊内,阻挡煤尘的扩散;这些措施能有效防治粉尘危害。
地面生产系统产生煤尘的地方主要有:
(1)带式输送机受料点:如带式输送机给煤点处。(2)机头卸煤点:如带式输送机机头卸料处。(3)带式输送机走廊:如带式输送机走廊。(4)装车点处。
地面生产系统针对上述尘源进行防尘处理,主要设置喷雾洒水装置,以减少煤尘。
(1)带式输送机受料点处:对给料设备,采用密闭钢板溜槽进行连接;在带式输送机受料点处,采用导料槽前后加挡帘措施。
(2)机头卸料点处:在机头溜槽上加挡帘,溜槽连接要严密;并设洒水点进行降尘。
(3)带式输送机走廊:沿带式输送机运输的方向,设洒水点
进行降尘并设有沿线拉绳开关。
(4)装车点处:在装车点处设洒水点进行降尘。
上述防尘措施,在设计及施工中均可实现,不再新增除尘设备。
2.噪声防护
选用低噪声设备,根据声源特征分别采取消声、吸声、隔声及减振等措施,对难以采取控制措施的偶发性噪声源,拟从工业场地总平面布置着手,使其尽量远离生活区等噪声敏感点。采取这些措施后矿界及生产企业噪声可满足《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2008)中3类标准。
控制噪声的技术措施主要有:
(1)选用低噪声设备能从根本上降低噪声。(2)采用隔离、远距离控制等措施,尽量将噪声源与操作人员隔开。(3)水泵间等内采用隔声控制室,在操作室内贴敷微孔装饰吸声板,以吸收和减弱反射声响,这样可降低噪声值25~30 dB(A)。(4)振动筛、破碎机等较大设备采用隔声屏和墙面吸声结构控制噪声,预计可降噪10~15 dB(A),对电动机、减速器、皮带机头等较小设备采用隔声罩,降噪量可达20~25 dB(A),对噪声较大的溜槽采用表面敷设阻尼结构的方法,可降噪7~10 dB(A)。(5)对操作人员常时间接触的高噪厂房采用吸声处理的方法,预计可降噪5~10 dB(A),对采取以上方法仍较难达标的地点,设置隔声值班室,可隔声20~25dB(A)。(6)具有生产性噪声的车间尽可能远离其他非噪声作业车间、行政区与生活区。生活区与工业场地分开布置,可避免各种设备噪声及汽车的交通噪声的干扰。运输道路限鸣限速。(7)采掘过程要合理安排起爆时间,夜间严禁起爆。(8)对噪声较大的设备,如钻机、挖掘机等,采取基础防震,安装隔震器和隔震垫。
控制噪声管理措施主要有:(1)加强听力保护教育,使每个员工知道身处的作业场所噪声情况及危害,培训并督促其正确佩戴护听器。(2)为劳动者提供声衰性能良好的护听器,对暴露大于或等于85dB作业场所的职工提供适合本人使用的护听器,确保其实际接受的等效声级在85dB以下。(3)合理安排工序,减少劳动者在噪声声级超标作业场所接触噪声的时间。
3.电离辐射和电磁辐射
目前,矿田范围内尚未发现放射性元素,露天煤矿在开采过程中要加强放射性元素的检测工作,如果发现放射性元素,应及时采取有效防护措施。
露天开采时如果发现放射性物质,必须对其进行科学、妥善处理,同时在作业时必须加强防护。并遵循下列标准要求:
地面设备应满足GB/T17626.2-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的静电放电抗扰度要求;
系统应满足GB/T17626.3-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2级的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要求;
系统应满足GB/T17626.4-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的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要求;
系统应满足GB/T17626.5-1998规定的严酷等级为3级的浪涌抗扰度要求。
露天矿预防辐射的原则是间隔防护、距离防护、屏蔽防护和个人防护。
(1)间隔防护
外照射的总剂量与总照射时间成正比,因此必须尽量减少受照射时间。可采取减少不必要停留时间、轮换作业等措施,减少个体受照射时间。
(2)距离防护
点状放射源的剂量与距离平方成反比,放射源附近应安置醒目标志,避免非作业人员靠近放射源。
(3)屏蔽防护
在放射源与人员之间设置防护屏,吸收或减弱射线的能量。(4)个人防护
要合理使用配备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工作鞋帽、服装等;遵守个人防护规则,在开放型放射性工作场所中,禁止一切可能使放射性元素侵人人体的行为,如禁止饮水、吸烟、进食、化妆等。
4.车辆尾气
控制车辆尾气的措施主要有:
(1)使用高品质柴油,柴油机的性质对柴油机的排放产生的尾气有很大影响,所以使用高品质柴油能控制尾气的排放。
(2)合理安排运输车辆的运输时间,防止扎堆运输。分批次有班次的运输可以减少尾气排放的密度从而减轻对运输人员的影响。
(3)在运输高分期运输车辆难免增加,可适当给运输人员佩戴口罩等防护面具已减轻尾气排放对人造成的呼吸道影响。
5、其他危害因素(1)拟采取的防寒措施
工业场地内需采暖的各工业及生产系统建筑物和所有行政公共建筑物采暖热媒为95/70℃低温热水,热媒由锅炉房换热站提供,换热站一次热媒由锅炉房供给蒸汽;井筒防冻、洗浴热水等热媒为0.4MPa的饱和蒸汽,热媒由锅炉房供给蒸汽。采暖散热器采用耐高压的内腔无沙型铸铁散热器或光面管散热器,散热器工作压力0.6MPa。
(2)拟采取的防湿措施
带式输送机栈桥均有一定坡度,栈桥地面冲洗水自流至栈桥底部排水槽收集,各带式输送机机头、转载站、动筛车间地面冲洗水通过地漏收集,最终排入废水处理站进行处理。余湿经自然通风、机械通风排干。
三、职业危害安全作业技术措施
1、粉尘防治
地面生产系统降尘洒水与消防用水水源合用,室外消防给水与生产给水管道系统合并,采用高压制给水系统。在动筛车间、输煤带走廊、原煤系统转载点、原煤仓等,均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设置消火栓。转载点、落煤点以及其它容易产生煤尘的地点按要求安装洒水器喷雾降尘。
在产生、散发大量粉尘的房间设置通风除尘系统,以保证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工人操作环境的清洁、安全。
2、消除或尽量减少噪声危害 对于经常性的噪声应采取如下措施:
首先,必须保持设备的经常性完好,以发挥设备本身的消音降噪功能,如果设备发生故障,噪声指标超环保标准时,应立即进行检修,保证设备在满足噪声标准的条件下使用;其次,应给工作人员配备切实有效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护耳器、耳罩等,或实行轮班工作制,以减少工人与噪声接触的时间。
对于有规律的突发性噪声,应提前通知附近的工作人员,以使他们做好防护准备,其它能够人为控制的突发噪声也应尽量本着“安全第一”的方针,将噪声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新疆ХХ矿业有限公司 201*年*月*日
新疆ХХ矿业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安全科编制日期:
职 业 危 害 评 价 报 告
第五篇:建筑行业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清单
建筑行业职业危害因素及控制措施清单
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因素的特点:第一是种类繁多、复杂,几乎涵盖所有类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既有施工工艺产生的危害因素,也有自然环境、施工环境产生的危害因素,还有施工过程产生的危害因素。既存在粉尘、噪声、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的危害,也存在高处作业、密闭空间作业、高温作业、低温作业、高原(低气压)作业、水下(高压)作业等产生的危害,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的危害也相当突出。| 一个施工现场往往同时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不同施工过程存在不同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其次,建筑行业职业病危害防护难度大。建筑施工工程类型多;建筑施工地点复杂;作业方式多样。施工工程和施工地点的多样化,导致职业病危害的多变性,受施工现场和条件的限制,往往难以采取有效的工程控制技术设施。
建筑行业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
一、粉尘
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多种粉尘,主要包括矽尘、水泥尘、电焊尘、石棉尘以及其他粉尘等。
1、矽尘 产生于以下作业:挖土机、推土机、刮土机、铺路机、压路机、打桩机、钻孔机、凿岩机、碎石设备作业;挖方工程、土方工程、地下工程、竖井和隧道掘进作业;爆破作业;喷砂除锈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2、水泥尘 产生于以下作业:水泥运输、储存和使用。
3、电焊尘 产生于以下作业:电焊作业。
4、石棉尘 产生于以下作业:保温工程、防腐工程、绝缘工程作业;旧建筑物的拆除和翻修作业。
5、其他粉尘 产生于以下作业:木材加工产生木尘;钢筋、铝合金切割产生金属尘;炸药运输、贮存和使用产生三硝基甲苯粉尘;装饰作业使用腻子粉产生混合粉尘;使用石棉代用品产生人造玻璃纤维、岩棉、渣棉粉尘
二、噪声
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中产生噪声,主要是机械性噪声和空气动力性噪声。
1、机械性噪声产生该类噪声的作业主要有:凿岩机、钻孔机、打桩机、挖土机、推土机、刮土机、自卸车、挖泥船、升降机、起重机、混凝土搅拌机、传输机等作业;混凝土破碎机、碎石机、压路机、铺路机、移动沥青铺设机和整面机等作业;混凝土振动棒、电动圆锯、刨板机、金属切割机、电钻、磨光机、射钉枪类工具等作业;构架、模板的装卸、安装、拆除、清理、修复以及建筑物拆除作业等。
2、空气动力性噪声产生该类噪声的作业主要有:通风机、鼓风机、空气压缩机铆枪、发电机等作业;爆破作业;管道吹扫作业等。
三、高温
建筑施工活动多为露天作业,夏季受炎热气候影响较大,少数施工活动还存在热源(如沥青设备、焊接、预热等),因此建筑施(活动存在不同程度的高温危害。
四、振动
部分建筑施工活动存在局部振动和全身振动危害。产生局部振动的作振动棒、凿岩机、风钻、射钉枪类、电钻、电锯、砂轮磨光机等手动工具振动的作业主要有挖土机、推土机、刮土机、移动沥青铺设机和整面机、打桩机等施工机械以及运输车辆作业。
五、密闭空间
许多建筑施工活动存在密闭空间作业,主要包括:排水管、排水沟、螺旋桩、桩基井、桩井孔、地下管道、烟道、隧道、涵洞、地坑、箱体、密闭地下室等,以及其他通风不足的场所作业;密闭储罐、反应塔(釜)、炉等设备的安装作业;建筑材料半年的船舱、槽车作业。
六、化学毒物
许多建筑施工活动可产生多种化学毒物,主要有:爆破作业产生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油漆、防腐作业产生苯、甲苯、二甲苯、四氯化碳、酷类、汽油等有机蒸气,以及铅、汞、锅、铬等金属毒物;防腐作业产生沥青烟;涂料作业产生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游离甲苯二异氰酸脂以及铅、汞、福、铬等金属毒物;建筑物防水工程作业产生沥青烟、煤焦油、甲苯、二甲苯等有机溶剂,以及石棉、阴离子再生乳胶、聚氨脂、丙烯酸树脂、聚氯乙烯、环氧树脂、聚苯乙烯等化学品;路面敷设沥青作业产生沥青烟等;电焊作业产生锰、镁、铬、镍、铁等金属化合物、氮氧化物、一氧化碳、臭氧等;地下储罐等地下工作场所作业产生硫化氢、甲烷、一氧化碳和缺氧状态。
七、其他因素
许多建筑施工活动还存在紫外线作业、电离辐射作业、高气压作业、低气压作业、低温作业、高处作业和生物因素影响等。
1、紫外线作业主要有电焊作业、高原作业等;
2、电离辐射作业主要有:挖掘工程、地下建筑以及在放射性元素本底高的区域作业;可能存在氨及其子体等电离辐射作业;x射线探伤、Y射线探伤时存在x射线、Y射线电离辐射作业;
3、高气压作业主要有潜水作业、沉箱作业、隧道作业等;
4、低气压作业主要有高原地区作业;
5、低温作业主要有北方冬季作业;
6、高处作业主要有吊臂起重机、塔式起重机、升降机作业和脚手架、梯子作业等;
7、可能接触生物因素的作业主要有旧建筑物和污染建筑物的拆除作业和疫区作业等,可能存在炭疽、森林脑炎、布氏杆菌病、虫媒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等。
建筑业的职业病预防措施:
职业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实行分类管理、综合治理,依法为职工创造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工作环境和条件,保障职工获得相应的职业卫生保护,依法为职工交纳工伤社会保险。积极推广、应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限制使用或淘汰职业病危害严重的技术、工艺、材料,公司安全管理科设专人负责各在建工程职业卫生、劳动保护情况监督,加强对职工职业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在各在建工程普及职业病防治的知识,提高职工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对防治职业病成绩显著的科室和人员给予奖励。
各在建工程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所需费用纳入建设项目工程预算,并与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加强职工劳动过程中的防护与管理。设置安全管理科为公司的职业卫生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职业卫生专业人员,负责公司的职业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立、健全职业卫生档案和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建立、健全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为职工采用有效的职业病防护设施,提供符合防治职业病要求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在各在建工程施工现场醒目位置设置公告栏,公布有关职业病防治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职业病危害事故应急救援措施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情况。在可能发生急性职业损伤的有毒、有害工作场所,设置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配置急救用品、冲洗设备、应急撤离通道。
对职业病防护设备、应急救援设施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进行经常性的维护、检修,定期检测其性能和效果,确保其处于正常状态,使用期间不得擅自拆除或者停止使用。一旦发现职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时,立即采取相应治理措施,职业病危害因素经治理后,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业。对施工中所使用的材料,向施工人员提供相关的有害因素、可能产生的危害后果、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职业病防护以及应急救治措施等信息。
与职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将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和待遇等如实告知职工,并在劳动合同中写明,不隐瞒或欺骗。按“三级教育”的原则对职工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和在岗期间的定期职业卫生培训,普及职业卫生知识,督促职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和操作规程,指导职工正确使用职业病防护设备和个人使用的职业病防护用品。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的职工,公司按照有关规定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位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
一、接触各种粉尘,引起的尘肺病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水泥等易扬尘的材料的存放处、使用处的扬尘防护,任何人不得随意拆除,在易扬尘部位设置警示标志。
2、个人防护措施:落实相关岗位的持证上岗,给施工作业人员提供扬尘防护口罩,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工人作业场所的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检查个人扬尘防护措施的落实,每月不少于一次,并指导施工作业人员减少扬尘的操作方法和技巧。
二、电焊工尘肺、眼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为电焊工提供通风良好的操作空间。
2、个人防护措施:电焊工必须持证上岗,作业时佩戴有害气体防护口罩、眼睛防护罩,杜绝违章作业,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项目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工人作业场所的通风情况,个人防护用品的佩戴,8小时工作制,及时制止违章作业。
三、直接操作振动机械引起的手臂振动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
2、个人防护措施:机械操作工要持证上岗,提供振动机械防护手套,采取延长换班休息时间,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警示标志的悬挂,工人持证上岗,防震手套佩戴,工作时间不超时等情况。
四、油漆工、粉刷工接触有机材料散发不良气体引起的中毒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加强作业区的通风排气措施。
2、个人防护措施:相关工种持证上岗,给作业人员提供防护口罩,采取轮流作业,杜绝作业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良好通风,工人持证上岗,佩戴口罩,工作时间不超时,并指导提高中毒事故中职工救人与自救的能力。
五、接触噪声引起的职业性耳聋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作业区设置防职业病警示标志,对噪音大的机械加强日常保养和维护,减少噪音污染。
2、个人防护措施:为施工操作人员提供劳动防护
耳塞,采取轮流作业,杜绝施工操作人员的超时工作。
3、检查措施: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作业场所的降噪音措施,工人佩戴防护耳塞,工作时间不超时。
六、长期超时、超强度地工作,精神长期过度紧张造成相应职业病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提高机械化施工程度,减小工人劳动强度,为职工提供良好的生活、休息、娱乐场所,加强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
2、个人防护措施:不盲目抢工期,即使抢工期也必须安排充足的人员能够按时换班作业,采取8小时作业换班制度,及时发放工人工资,稳定工人情绪。
3、检查措施:工人劳动强度适宜,文明施工,工作时间不超时,工人工资发放情况。
七、高温中暑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作业场所防护措施:在高温期间,为职工备足饮用水或绿豆水、防中暑药品、器材。
2、个人防护措施:减少工人工作时间,尤其是延长中午休息时间。
3、检查措施:夏季施工,在检查工程安全的同时,检查落实饮水、防中暑物品的配备,工人劳逸适宜,并指导提高中暑情况发生时,职工救人与自救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