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县广电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改)

时间:2019-05-13 05:01: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彝良县广电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彝良县广电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改)》。

第一篇:彝良县广电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改)

彝良县广播电视事业

十二五发展规划

彝良县广播电视局编制 二○一○年十二月

彝良县广播电视事业十二五发展

广播电视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喉舌”,是宣传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知识的窗口,是互通信息的桥梁,同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最有力的宣传工具。彝良县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县,由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缓慢,财政乏力,广播电视在缺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艰难前进,而且发展不平衡,近年来我县广播电视覆盖率虽有所增长,但还有不少地方存在听广播、看电视难的问题。特别是已建工程缺少维护资金,工程返盲率多年来居高不下。目前,解决这些问题主要靠国家扶持和政府投入。面对,群众对广播电视服务的不断需求同我县广电事业建设受经济制约之间的矛盾,明天我县广播电视将如何发展,是值得每一个彝良人,尤其是“广电人”深思的大事。一、十一五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广播电视事业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一)事业发展现状及取得的成绩

事业建设是广播电视工作的两大任务之一,多年来,彝良县广播电视工作始终坚持“以星为源、逐步覆盖、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方针,采取先易后难的办法,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覆盖工程,曾先后建成“村村通”、“211”、“311”工程239座,乡镇小片网7座,转播中央和省广播电视节目,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81%。但是,由于自然灾害、机器老化,无资金维修维护等原因,大部分设备已无法使用,造成我县无线发射覆盖区反盲;新建2004至2005年新通电行政村和5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中频分配工程地面卫星接收设施174座,后因缺维修维护资金,现在大部分已反盲。

“十一五”期间全县共建成卫星地面接收站41139座,其中中频分配工程174座,直播卫星工程40965座;2008年5月恢复使用半边山无线广播电视发射站,新建50米高发射铁塔一座,架设光缆6000余米;2008年、2009年相继实施了“农村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和“农村省级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2008年7月开通了本县第一档广播节目,结束了我县多年来一直没有自办广播节目的历史。通过以上工程的实施,到“十一五”末我县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2.13%、95.65%。

(二)广播电视宣传工作

十一五期间,我局在宣传工作中,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宣传方针,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紧紧围绕县委、政府中心工作,全面、准确、深入地宣传报道当前推进的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重大工程建设、三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以及全国掀起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内容,用客观实际报道彝良各项工作的新思想、新举措、新成果、新经验,对重要活动内容和先进事迹分别制作专题和专栏进行宣传报道,对全县经济工作会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展开动态报道,引导全县广大党员干部群众进一步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统一到实现我县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上来。为全面推进彝良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我们在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工作的同时,也不放松能够对提高节目播出质量与确保安全播出起着重要作用的转播设备的升级改造工作。通过对设备的换代升级改造使得我局目前的广播电视节目从制作、编辑、播出等方面的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实现了手动播出到自动播出的更新换代。

二、“十二五”发展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3 全面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的前提下,建立适应中国入世后文化领域对外开放形势,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适应广播电视发展规律的广播电视产业体系,形成广播和电视并举,市、乡(镇)、村(组)三级联动,努力实现我市广播电视产业的突破性跨越式发展。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一)全县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8%以上,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98.5%以上,在有线和无线不能覆盖的地方全面实现“村村通”直播卫星工程覆盖。

(二)广泛采用广播电视节目采集、制作、传送、播出及存储新技术,实现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播出数字化,节目传输、交换网络化。

(三)实现广播电视音视频上网,积极探索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新业务开展,促进现有资源与其他媒体配合发展。

(四)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能力和质量显著提高,力争在全市乃至全省创作生产有较大影响的精品节目和栏目。

四、发展思路

(一)宣传出精品

宣传工作是广播电视工作的中心工作。“十二五”期间我 们将一如既往地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围绕党中央的重大方针和政策,始终围绕党和政府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始终围绕弘扬时代主旋律,扎扎实实做好宣传工作,努力在宣传内容上求“深”,在宣传手段上求“新”,在宣传质量上求“精”,在宣传能力上求“强”。在此前提下,要努力提高宣传质量,着力打造精品。使广播电视收听、收看率有一个大的提高,增强广播电视宣传的吸引力。

(三)事业建设与市场接轨

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适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适应广播电视发展规律的广播电视产业体系,形成广播、电视、网络并举,县、乡(镇)、村(组)三级联动,规模效益、经济速度、发展后劲、职工福利四位一体的广播电视产业发展新格局。

(四)科技数字化

一要建立农村无线广播电视数字技术新体系,基本完成全县数字无线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从模拟向数字化过渡;二要实现电台、电视台节目采集、制作、播出、存储的数字化、网络化。

(五)管理更规范

逐步建立一套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新理念,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管理新体制,建立一套有助于调 5 动各方面积极性的管理新机制,建立一套以高科技为手段的管理新方法,建立一套责任明确,指标合理的量化目标管理新模式,促进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六)组建专业化队伍

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在把好队伍进口关和出口关的同时,努力提高队伍的思想水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把“用好才、育好才、留好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要通过引进、培养、提高等方式,培养一大批名编辑、名记者、名播音、名主持、及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经营者,形成一支过硬的广播电视专业化队伍。

五、发展战略

(一)实现精品工程

1、广播:办好直播节目,打造品牌栏目,由现有的单一的传统节目向多元化互动式名牌节目(栏目)转化。

2、电视:围绕中心工作,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以提高广播电视宣传质量和舆论水平为重点,加大创优力度,大力推进广播电视优秀产品的制作和传播;广播电视媒体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中心,服从服务于全县人民,力争“十二五”期末在广播电视新闻和社教节目中打造3档以上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名牌节目。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每年确保在昭通台上稿110篇以上;省台上稿50篇以上,在中央电视台上稿2篇以上。

(二)实现覆盖工程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以先进的卫星数字和无线数字电视为手段,以无线数字电视发射为主,以无线模拟电视发射和地面卫星接收为辅,力争到2015年,让绝大部分农村群众收听、收看到免费提供的广播电视节目50套以上,其中50%的农户能够收看无线数字广播电视节目。

(三)实现人才工程

建立合理的人才使用机制,推行全员聘用制,针对不同工作岗位分别实行岗位工资、效益工资,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用人环境。建立健全人才机制,要通过引进、培养、提高等方式,培养一批名编辑、名记者、名播音、名主持、及高水平的科技工作者和管理者、经营者等人才。六、十二五期间的重点事业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全县广播电视事业要着力抓好以下几项重点事业建设项目:

(一)直播卫星覆盖工程。覆盖20户以下已通电及新通电自然村1140个,涉及15个乡镇136个行政村,覆盖 86000户边远山区群众,覆盖人口344000人。

(二)农村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建设15座乡(镇)一级广播电视无线发射站。

(三)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建设。新建一幢融会议厅、演播厅、广播影视、宣传教育、图书阅读、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彝良县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大楼一幢。

七、实现“十二五”计划的主要保证措施

(一)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加快广播电视改革步伐,破除旧观念、旧体制、旧规定、旧模式,按照管办分离、制播分离、所有权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改革思维方式、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宣传方式方法、改革管理手段,将经营性广播电视产业推向市场,积极扶持公益性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做大做强广播电视事业。

(二)牢牢把握舆论导向,使宣传工作始终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围绕党委、政府工作大局展开,不断改进宣传方式和方法,提高宣传质量和效果,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三)积极争取党委和政府对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对广播电视公益性一块要在资金、税收等各方面给予支持,对经营性要制定积极的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支持其发展。

(四)牢牢把握机遇,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抓住当前整个国家经济与社会大发展的大好环境,运用先进的广播电视新技术,加快广播电视的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推进广播电视快速发展。

二○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第二篇: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成都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

中医药事业是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是贯彻落实深化医药体制改革、缓解“看病贵、看病难”等社会热点问题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强和促进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根据《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关于印发<成都高新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2008—2012)>的通知》,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事业回顾

(一)基本情况

2007年,高新区启动了社区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改革前,全区面积87.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32.8万,辖5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乡镇卫生院3个,卫生技术人员226人。目前经区划调整面积扩大到130平方公里,服务人口52.9万,辖6个街道,建成肖家河、芳草街、石羊、桂溪、合作、中和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社区卫生技术人员达413人,执业医师总数181名,配备中医类别执业医师72名(主治医师47人),占医师总数39.7%。高新区通过卫生综合配套改革构建起“政府建、街道管、三级考、社会评”的具有高新区特色的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新模式,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区域社区卫生特色服务新突破。

(二)主要成绩

“十一五”时期,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疾病防治能力显著增强,服务覆盖面显著扩大,中医药文化不断普及,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中医药发展政策环境不断优化。中医药服务融入社区“六位一体”功能中,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发挥了中医的独特作用。全区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均纳入医保定点单位,针灸、火罐、刮痧等中医适宜技术均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2.中医药服务体系基本健全。全区形成了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联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著名专家教授,实行专家包片责任制,通过巡诊、坐诊、示教等方式指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

3.中医药机构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加强中医药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中医馆,设置中医科、名中医工作室、康复理疗室等科室,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加强了中医内涵建设,推广14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增强中医药应对“甲流”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艾滋病、肝炎等重大疾病的防治能力。全区100%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100%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按一级科室设置中医科;57.1%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主。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评为“成都市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中心”。

4.中医文化建设和科普宣传蓬勃开展。通过中医药健康教育、文化理念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中医药文化。广泛开展了中医药科普宣传及周末名中医义诊活动。开展了“弘扬传统医学、服务大众健康——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大型宣传活动”、“高新区中医适宜技术大赛”等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向居民宣传中医药常识和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位于成都高新西区,面积5000平方米,展出内容丰富、极具特色,包括中药博物馆、医史博物馆、人体奥秘馆、校史馆和科技成果陈列馆。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已经省、市团委批准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经省、市科协批准成为科普知识教育基地。“肖家河中医一条街”建设初具规模,为老百姓提供多种模式的中医药服务,受到国家和省、市中医药管理局的充分肯定,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大型媒体报道。

大力开展中医知识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进家庭“五进”活动,提升了全区居民的健康素养,群众对中医药知晓率达到90%以上。

5.中医药行业管理进一步加强。改革中医行政审批制度,实施中医坐堂医诊所审批制度。启动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规范设置中药房,健全药品管理制度,规范中医药服务秩序,提高中医药行业管理水平。

“十一五”期间,全区中医药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成绩,但发展水平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要,突出表现在:中医药资源配置不合理,城乡居民不能公平享受中医药服务;中医药学科带头人和临床专业骨干缺乏,高层次人才引进不畅;中医学术水平不高、科研能力和专科特色不强;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突出。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政策还需进一步细化落实等问题。

二、“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作为中医工作的出发点。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保持和发展中医特色优势,推动继承与创新,丰富和发展中医药理论与实践。推动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务。

(二)基本原则

坚持中西医并重原则,把中医药和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促进中西医结合;坚持政府扶持和主导原则,动员各方面力量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坚持继承与创新原则,既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坚持城乡统筹,全面发展的原则,城乡居民公平享受中医药服务。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高新区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与高新区发展相适应的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方便可及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培养一批理论功底扎实、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学术水平较高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一批中医药特色突出的医疗服务机构。

三、“十二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

1.科学规划,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坚持城乡统筹,合理布局全区中医药资源,提高中医医疗资源利用效率。基本实现以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为龙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基础的中医药服务网络。发挥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在技术、人才等方面的辐射作用,实现各级各类机构的功能互补、梯度支持,形成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中医药服务体系。

2.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完成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二期工程建设工作,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成为特色突出、优势明显,设施、人才、管理、科研、服务一流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医院。不断提高应用中医药诊疗手段的实效性和规范性。

3.深入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传承中医“上工治未病”学术思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的“治未病”中心的基础上,培养优秀的中医预防保健人才,开展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根据居民不同体质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服务,进行健康指导。

4.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以创建全国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为契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积极推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均具备开展按摩、推拿、足底反射疗法等中医特色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医药服务与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功能的有机融合。依托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强化共建,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中医药服务提供人员、技术支持。

5.大力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总结社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经验,继续组织中医

药诊疗适宜技术的筛选、整理与推广应用。加强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建设。在基层医疗机构中推广不少于20项疗效确切、安全方便、易于操作的中医药适宜技术。针对社区常见病症、慢性病,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验方)的培训推广应用,力争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全覆盖。

(二)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加大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加强中医药人才梯队建设。加强与高等院校及三级医院中医科的合作,围绕影响临床疗效的主要问题和关键技术,开展科研攻关,以科研带动临床,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能自觉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的复合型中医药优秀人才。对副高级以上职称及急需特殊岗位的专业人才,在引进政策上予以支持。

2.强化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完善中医药继续教育制度,提高中医药继续教育的层次、覆盖面和内涵,重点强化中医药经典理论、诊疗护理技能的培训。建立中医药人员规范化培训、岗位培训制度。开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加强中医护理队伍的专业培训。加强中医药管理人才培养工作。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选派人员参加国家、市级中医技术培训,到全国知名的中医院校、中医医疗机构进修学习,聘请知名中医药专家、学者来高新区授课或指导临床。到2015年,全区医疗机构的中医人才梯队结构合理,学科带头人由中医类别高级职称人员担任,医疗机构医护人员中医药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

3.加快培养社区中医药人才。实施中医类别全科医师培养计划,加强基层全科医师的中医培训和“西学中”工作。培养40名中医全科医师,并开展社区基层医务人员中医药知识全员培训,培养20名社区中医临床骨干。

(三)提升中药服务水平,打造标准化中药房

全面推广中药配方颗粒、小包装饮片和中医信息化、智能化给药工作,保证中药饮片质量,构建完善的中药质量追溯体系,以更好地发挥中医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中药新药和中药自制制剂的研究应用。依托辖区制药企业和高校药学专业及实验室建立合作机制。加强名医名方开发及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开发,继续开展对组方合理、疗效确切的中药自制制剂的筛选、研制开发。强化中药零售企业中药饮片调剂能力,打造标准化中药房。

(四)强化中医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加强中医基础研究。遵循中医药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借鉴现代生命科学、系统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前沿理论、方法及技术,依托高等院校的优良资源,对中医藏象、证候、经络、病因理论及方剂、药性理论等中医药基础理论进行研究。进一步加强四诊客观化识别、中医药研究方法学、中西医比较、中医术语的标准化和国际化表述的研究,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加快中医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肖家河中医一条街”形象建设和内涵建设,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将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成为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教育场所。各街道、社区和区属各医疗卫生机构要开设专栏,宣传中医药预防保健知识。加大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高校、进家庭“五进”活动力度,培养一批优秀的中医药宣讲人才,提升群众对中医药文化的知晓程度,普及有中医特色的防病治病知识。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切实落实中医药相关政策

各街道和有关部门要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分工合作、协调配合,要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四川省中医药条例》和《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经贸发展局负责,优先安排对公立中医药机构的基本建设和其他重点项目,积极争取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价格措施,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要支持中医药人才培训与引进工作,优化中医药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扩大中医药报销范围,将符合条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中药品种、中药免煎颗粒和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纳入报销范围,鼓励患者就诊中医,积极争取中医药报销比例的适当调整。科技局对区内中医药科研课题项目予以倾斜,扶持中医药科技发展。发展策划局要利用各种舆论工具,加大中医药政策和中医药科学知识的宣传力度,为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投入和补偿机制

要逐年加大财政对中医药事业的投入力度,落实对各级各类公立医疗机构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以及基本药物制度中药饮片的补助政策。建立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层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的长效机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支持中医药事业。各街道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发展中医药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的设施设备、学科和专科(专病)建设、人才培养、中医科研等工作,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快速发展。

(三)深化改革,积极发挥中医药的作用

中医药行业要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增大中医药在医改中的比重,发挥中医药在促进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区域卫生规划中,统筹设置中医药机构。鼓励社会资本举办独立的中医药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零售行业按照有关规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所。加强区域合作,加大开放力度,支持和鼓励成都中医药大学来高新区举办医院和中医药科研机构。公立中医药机构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经营模式、分配体制、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既要体现政府创办的公益性,又要适应市场经济与健康服务的需求。

(四)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

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强化内部管理,调整中医院诊疗服务结构,增加中医药特色服务,提高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大力加强中医药治疗疑难病、老年病及“治未病”、养生保健等特色优势建设。认真抓好中医药机构药剂室、名医馆等建设。支持有中医药特色、有创新、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中医药科研项目申报,提升全区中医药学术及科研水平。

主题词:卫生中医规划通知

信息公开类别:主动公开

抄送:市卫生局。

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办公室2011年7月27日印发

第三篇: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模版]

中国科协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年06月23日10:46 手机看新闻

2011年5月30日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

目 录

一、序言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主要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二)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

(三)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四)促进科技人才成长

(五)提升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

(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

【1】 【2】 【3】 【4】 【5】

一、序 言

“十一五”时期是科协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国科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胡锦涛总书记12.15重要讲话要求,根据中国科协“七大”的总体部署,坚持“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着力营造科协事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搭建重要工作平台。颁布实施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组织实施了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等一系列重大项目,打造了中国科协年会、全国科普日、中国科协会员日、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表彰奖励等一系列重要活动品牌。基础设施和工作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事业经费实现了大幅增长,中国科技馆新馆等一大批科普场馆相继建成开放,圆满完成中国科协“七大”确定的各项任务。科协工作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普遍认可,科协组织的社会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实现科协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今后五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科协组织繁荣学术交流、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我国科技工作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科技人员的时代特征越来越明显,对科协组织在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群众对科学生产、文明生活和提升自身科学素质强烈的向往和追求,使得科协组织在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科普需求方面承担更加繁重的任务。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任务,为科协组织在参与社会管理、发挥协同作用方面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科技竞争力和合作能力不断增强,为科协组织在更广阔的领域开展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互利共赢,提供了新机遇。

面对机遇和挑战,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主动适应形势和环境变化,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工作思路,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无旁骛、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狠抓落实,更加奋发有为地推动科协事业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

二、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科协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根据中国科协“八大”的总体部署,坚持“三服务一加强”工作定位,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服务科学发展,推动自主创新,提升科学素质,促进社会和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科协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更加突出。作为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的政治自觉性更加牢固,代表广大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能力明显增强,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的作用更加突出,科技决策咨询能力显著提高,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和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

——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显著增强。学术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交流的形式和机制不断创新,学术会议和期刊质量明显提高,产生一大批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使学术交流更加有利于通过技术创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有利于攻克科技前沿问题,提高科技整体水平,更加有利于中国科技界融入国际科技界,提升国际地位。

——全民科学素质水平大幅提升。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完善,优秀科普作品不断涌现,科普基础设施和科普人才队伍的建设得到显著加强,热点、焦点科技问题得到迅速回应,广大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科普服务需求得到不断满足,到2015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比例从3.27%提高到5%。

——科技工作者对科协组织的满意度明显提高。作为科技工作者群众组织的特色更加突出,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更加紧密,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的渠道进一步拓展、内容更加丰富、方式不断创新,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科技工作者之家的社会形象更加鲜明。

——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科协作为民间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的主要代表的作用逐步加强,利用国际科技资源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科技工作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基本形成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相互协调的国际民间科技交流新格局;同港澳台科技界的交流更加广泛,形成一系列有影响的重点活动。

——自身能力切实增强。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科协组织建设进一步优化,基层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学习型组织建设达到新水平,工作条件逐步改善,科学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重点任务

(一)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着力点,大力开展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导向的学术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学会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优化面向企业农村开展的各项科技服务,把更多创新要素和科技资源引进企业、引向农村。充分发挥科协组织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学科齐全、公正客观的优势,参与社会建设,创新科技服务,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

1.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题。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学术交流与产业优化升级紧密结合起来,把提升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共性技术和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沿关键技术作为开展学术交流的重点,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突出国家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围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信息网络、现代农业、健康、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和海洋、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等重要领域搭建不同形式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民主、自由的学术氛围,启迪科学思维,激发创新活力。

——突出基层一线技术创新的需要。鼓励全国学会和地方科协面向基层和一线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层次不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科技工作者的基础性、应用性研究,以高水平的交流研讨活动带动基层一线技术创新。

2.推进企业技术创新

——深化“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围绕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以节能、降耗、减排、增效为重点,动员组织一线科技工作者投入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拓展活动内容,创新活动方式,建立长效机制。在全国范围组织评选表彰750个先进集体、500个科技标兵、500个优秀组织者。

——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推动建设1000个院士专家工作站,重点围绕企业重大科技需要和技术创新难题,开展联合研发和攻关;依托全国学会、高校、科研机构和地方科协在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类产业聚集区组建200个院士专家服务中心,根据产业技术创新需求,解决跨行业、跨学科、跨地区的共性问题;动员地方科协及所属学会组建各类专家服务团队,引导广大科技专家带技术和成果深入企业一线,推动产学研用相结合。

——建设企业科协科技信息服务系统。跟踪和优选高新技术信息,进行专业化加工,形成适于企业应用、滚动扩充的信息资源库;建立企业科协科技信息推广应用服务平台,加快现有技术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破解发展难题。

——组织创新方法培训。大力开展创新方法宣传培训和知识产权战略巡讲等活动,着力提高企业一线科技人员的创新思维和技术创新能力,培训企业创新工程师和专利应用工程师5万人次。

3.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继续实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扩大奖补规模和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建立科普惠农兴村项目库,支持受表彰的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和先进个人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建立科普惠农长效机制。集成各类农村科普资源,健全农村科普服务网络。充分发挥农函大办学优势,有效利用各方面教育资源,普及农村实用技术,增强农民科技创业和脱贫致富能力。

——探索开展科普富民兴边工作。加强边疆地区基层科普组织、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活动。积极搭建上下联动、东西互助、城乡结合、优势互补的科普服务工作平台,建立合作交流机制,提高边疆地区群众的科学素质水平,促进边疆地区稳定和发展。

4.建设国家级科技思想库

——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建言献策。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就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开展形式多样的专家咨询活动,办好中国科协年会专题论坛和党政领导与院士专家座谈会,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开展科技与社会——2050展望项目研究,发布系列研究报告。定期开展科技工作者优秀建议征集和优秀调研报告评选活动,建立优秀调研成果出版资助制度。

——开展科技思想库建设试点工作。在有条件的地方科协开展科技思想库建设,鼓励探索建立各具特色的决策咨询模式,增强科协组织的决策咨询服务能力。

——实施学会决策咨询资助。在科技社团层次办好思想库,鼓励支持科协所属学会开展决策咨询活动,促进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为决策咨询依据,加强决策咨询能力建设,打造学会决策咨询品牌,以决策咨询项目带人才成长,培养一批复合型决策咨询人才。

——建设科技思想库工作平台。面向科协系统集成资源,丰富充实选题库、数据库、专家库、成果库。建立调研课题评审管理全流程信息化系统,实现科协系统决策咨询信息共建共享和互联互通,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5.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智力

——深入实施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行动计划。按照“联系好、了解好、反映好、服务好”的原则,构建海外智力储备库,搭建海外智力为国服务平台,优化海外人才回国服务环境,开展举荐人才、建言献策、基地建设等工作。

——为国家和地方推荐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保持和加强与海外科技团体、科技人员的联系,建立动态的国内需求项目库和海外专家学者人才库,为海外科技人才参与经济建设和科技活动提供支撑。

——加强海外智力引进工作基地建设。以国家实施的重点发展战略为切入点,建立工作基地,推动海外人才以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入股、回国创业等方式直接参与国内经济活动。

6.参与社会建设和公共服务

——积极推动社会建设。充分发挥科协作为政协界别的作用,为政协科协界委员参与科技政策法规制定,发挥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作用提供服务和支撑,充分发挥政协科协界委员决策咨询、参政议政的重要作用。

——主动参与社会管理。开展百强学会服务社会建设工程。培育100个国家级、省级骨干示范学会,创造条件,拓展社会功能,进一步提高学会社会公信力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组织广大会员和科技人员依法有序参与社会管理,成为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力量。

——广泛开展社会服务。发挥学会独立客观、智力密集优势,积极承担社会服务职能和政府转移职能,广泛开展科技规划计划咨询论证、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科技成果评审、科技项目评估、技术鉴定等科技评价活动。积极承担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职业技能鉴定、执业资格认证、培训和继续教育等科技人才评价职能。

专栏一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重点项目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5年累计表彰奖励13000多个先进单位和个人,辐射带动的农户不少于5000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0%)。

“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技术信息服务等为抓手,引导创新要素资源向企业集聚,动员企业一线科技人员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每两年表彰一次,共表彰750个先进集体、500个科技标兵、500个优秀组织者,进一步激发企业一线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激情和热情。

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围绕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形成决策咨询建议;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形成优秀调研报告;展望2050科技与社会发展;科技人力资源地理信息系统;搭建决策咨询工作平台。

科普富民兴边:增强边境地区科普服务能力,提高边境地区公民科学素质,促进边境地区群众致富、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海外智力为国服务计划:搭建海外智力为国服务平台,优化海外人才回国服务环境,5年建成20个“海智计划”工作基地,联系的海外科技团体达到100个,海外人才数据库条目和接待海外科技人员参与为国服务活动人数以每年10%比例增长。

(二)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

围绕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和实效,举办高层次、高质量的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大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7.促进学科发展

——发布《学科发展报告》。开展系列学科发展研究,总结学科新进展,研究学科发展趋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多学科协调发展,培育优势学科,提出我国学科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每年发布学科最新成果。

——开展学科史研究。总结回顾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学科的性质、历史定位、社会文化价值以及作用模式,拓展我国学科史研究的格局。实施知名科学家学术思想传承计划,组织著名科学家的学术思想系列研讨活动。做好学术文献特藏工作。

8.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举办中国科协年会。进一步突出“大科普、学科交叉、为举办地服务”等特点,重点组织好学术交流、决策咨询、科学普及等活动,扩大品牌效应,把年会办成具有广泛社会影响、标志性的科技界重大活动。

——举办综合交叉系列学术会议。顺应学科综合交叉、跨学科发展趋势,举办跨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学术会议。支持全国学会学术年会、重大科技事件活动以及综合交叉学术会议。

——举办高端前沿系列学术会议。重点围绕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纳米技术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组织开展学术交流,举办中国科协论坛、青年科学家论坛等活动。

——举办学术服务系列会议。促进学术交流与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紧密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在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能源资源、信息网络、新兴材料、公共安全和健康等领域开展学术交流,组织行业、区域经济发展专门研讨活动,及时组织中国科协热点问题学术报告会。

——举办学术生态系列会议。倡导自由探究,鼓励学术争鸣,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原始创新。举办和推广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为萌芽时期的学术观点、理论以及灵感提供专门交流平台,营造多学科交叉并自由探讨学术问题的良好环境。

——加强学术会议质量管理。建立学术交流评价体系,规范学术活动程序。培养一批优秀学术会议主持人,推进学术交流管理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升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支持企业科技工作者、青年科技工作者和边远地区一线科技工作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促进其学术成长。

——丰富和创新学术交流形式。开辟学术交流网站或专题网页,推动在线学术交流,举办系列科学博客大赛。

9.打造精品科技期刊

——提高科技期刊论文质量。提高期刊中优秀论文的比率,组织一流专家投稿,吸引高质量原创论文。倡导专家办刊,引进国际高层次科技期刊人才,提高编委会和审稿队伍的国际化程度。

——加大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实施力度。着力培育国际知名科技期刊,大力培育一批国内领衔期刊和精品后备期刊,促进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端科技期刊出版人才的成长,提升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

——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继续实施科技期刊国际推广计划,提升英文版期刊国际化水平;加强科技期刊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拓宽工作渠道,逐步建立科技期刊出版人才国际化培训有效机制。

——推进科技期刊数字化平台建设。实施“千刊数字平台工程”,推动学科刊群建设和出版集群建设,实现编审程序化和学术论文网上开放获取。

——加强科技期刊发展能力建设。加强中国科协科技期刊基础理论研究和学术研讨,提升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品牌影响力;建立科技期刊与大众传媒沟通机制,增强科技期刊的社会责任;培养一批优秀作者和编辑出版优秀人才。

专栏二 推动学术交流繁荣发展的重点项目

精品科技期刊工程:培育100个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在国内相关学科(专业)领域发挥领衔作用的科技期刊,建立10个左右具有学科优势和集群效应的科技期刊集群,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中国科协千种科技期刊数字出版平台,引进和培养100名左右具有国际视野和期刊国际化运作能力的科技期刊领军人才。

学术交流平台建设:举办中国科协年会、中国科协论坛、全国学会年会、国际学术会议、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青年科学家论坛、科学博客大赛、全国博士生年会、国家科技报告体系等,构建全面的、持续的学术交流新格局。

(三)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切实加强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积极开展主题科普活动,扎实推进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动科普示范县的建设,强化面向公众的科学普及,持续有效地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10.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

——履行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职责。进一步完善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研究制定纲要实施工作的监测指标体系,推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纳入政府业绩考核范围,开展实施情况督查,研究建立实施激励机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

——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工作。完善调查指标体系和调查方法,提高调查质量和水平,定期发布公众科学素质发展报告。

——加强科普理论研究。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专题研究,为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进一步改善科普研究条件,建设中国科普研发基地。

11.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帮助农民掌握和运用适用技术,提高农民职业技能,提高发展生产、增产增收的能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建立完善农村科普示范服务体系。推动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乡、村、户)和科普示范基地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引领作用,提高农村科普组织服务能力。

——开展服务“三农”科普活动。针对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科技需求,不断创新形式和内容,开发符合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科普资源,积极开展科普之冬(春)、科普大集、科技专家和致富能手下乡等品牌活动,为农民提供优质科普服务。

12.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

——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科普活动。根据社区居民的特点和需要,组织开展科教进社区、社区科普学校等品牌活动,普及安全健康、节能环保、应急避险、科学生活等知识,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面向新生代农民工开展适应城市现代生活和再就业技能培训等科普活动,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和设施,建立完善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图书室、科普画廊等设施,开展科普示范街道、社区、家庭等创建活动,创建一批社区科普益民先进单位。

——探索建立社区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集成社区内及周边科普资源,鼓励学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等驻区单位参与科普工作,推动科普活动的社会化。

13.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

——开展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开展青少年科学调查、青少年载人航天科普等系列活动,继续开展青少年科学影像节、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行等活动。

——实施校外科技教育项目。实施求知计划,推广“做中学”科学教育改革试验项目,面向农村青少年开展非正规教育,探索科技界与教育界联合的有效模式。

——加强青少年科普活动场所建设。积极探索与教育部门共建共享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中国科协青少年校外科普实践训练基地,继续发展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14.开展主题科普活动

——开展重大科普活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主题,广泛开展全国科普日、防灾减灾日等群众性科普活动。支持学会围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主题和重要纪念日,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

——开展社会热点、焦点科普活动。组织科技工作者及时回应社会热点、焦点中的科技问题;建立科学家与大众媒体广泛沟通的渠道,定期举办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的交流活动。利用互联网、电视、手机等新媒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开展科普活动。建立科普与科研结合机制,引导承担国家科技项目的科研团队、企业、高校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及时把最新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成果向公众传播,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公众。

——开展应急科普工作。根据我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建立储备应对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科普资源,逐步建设完善应急科普服务支撑体系,建立应急科普响应机制,及时提供应急响应和科普资源服务。

15.完善科普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开发集成科普资源。推进科研创新成果、生产技术成果和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引进国外优质特色科普资源,打造一批健康生活、低碳生活等主题科普资源精品及“科普大篷车”电视栏目等科技传播精品节目。

——实施科普创作资助。开展系列科普作品创意大赛,提升原创科普作品的开发和创新能力,开展优秀科普作品评选和推介,形成一大批深受社会公众欢迎的科普作品。

——加快中国数字科技馆的开发与应用。建立以“中国数字科技馆”为龙头、以专业型数字科技馆为重要支撑的数字科技馆发展格局,平均每日访问人次达30万以上,访问页面数达120万左右。

——搭建科普资源共享信息平台。推进科普出版物、科普广播电视、科普活动等共享服务,向社会发布和推介国内外优质科普图书、挂图、广播电视节目和科普活动资源包。

16.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根据社会公众的科普需求,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发挥公共财政的引导作用,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科普基础设施,开展科普基础设施监测评估。

——继续推进科技馆建设。以建设综合科技馆为主,社区科普学校和企业科普车间为辅,大力发展主题、专题及其他具有特色的科技馆。推动县级科技馆的建设,逐步提高科普场馆的覆盖面。地级市和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城市至少建有一座科技馆。

——加强流动科普设施建设。实施“中国流动科技馆计划”,大力发展“科普大篷车”,提高“科普大篷车”活动的覆盖面,重点向基层和贫困地区倾斜;积极开发成本低、效果好的各类流动科普设施,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流动科普设施建设。

——发展完善基层科普设施。建设县级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继续建立完善科普活动站(室)、科普画廊(宣传栏)等基层科普设施。

——继续创建科普教育基地。大力发展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1000个左右,省级科普教育基地总数达3000个左右。

17.促进科普产业发展

——鼓励按照市场机制兴办科普产业。以公众科普需求为导向,发挥市场的引导、优化和调节作用,培育科普产品创意策划、制作开发、推广服务类企业;推动研究制订科普产业相关政策、技术标准。

——培育科普新兴产业。加强科普产品研发、实施重大科普产业项目、建设科普产业园区、发展区域性特色科普产业集群、扶持骨干龙头科普企业、培育科普产业新兴市场。

——加强科普产品研发和市场开拓。支持科普资源研发中心、集散中心和服务中心的建设。举办科普产品博览会、交易会,发布科普产品需求信息。

专栏三 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重点项目

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在全国评选表彰近万个科普特色突出、成效显著、示范带动效果明显的社区科普益民先进单位,推动建立社区科普公共服务体系。

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搭建科普资源开发与共享平台,提高科普资源的原创开发能力、集成应用力度和共享服务水平。

民生科普:立足百姓生产生活科学需求,围绕身心健康、食品药品安全、防灾自救、实用技术等百姓最关心、最关注的问题,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颖、喜闻乐见的科普,为

百姓生活幸福服务。

科技场馆建设:加快科技馆、数字科技馆、流动科技馆建设和改造步伐,提升科普展教

水平和能力。

(四)促进科技人才成长

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发挥发现、培养、举荐、表彰、宣传优秀科技人才的独特作用,掌握科技工作者的状况和诉求,建立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切实加强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营造科技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为科技工作者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条件,推动用好、用活科技人才。

18.反映科技工作者状况和诉求

——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制度。开展科技工作者状况综合调查和专题调查,掌握科技工作者的基本状况,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建议。定期发布《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发展研究报告》。

——完善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体系。合理布局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国家和省两级调查站点总量达800个。规范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管理,提高调查工作质量和效率,加强应对紧急情况实施调查任务的能力,使调查站点体系成为了解一线科技工作者状况的重要渠道和开展调查工作的有效支撑。

——建立完善科技工作者联系沟通机制。密切加强与科协代表大会代表、政协科协界委员的联系,与基层科技工作者建立广泛联系,开辟面向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网络平台,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听取意见和建议。

——研究探索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愿和诉求,维护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和知识更新等合法权益,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19.表彰举荐优秀科技人才

——开展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评选。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培育成具有广泛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的品牌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每次表彰1000名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开展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求是杰出青年奖评选。进一步规范和优化评选表彰工作,提高社会影响力,促进青年科技工作者健康成长。

——评选表彰“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大力表彰为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和为科协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建设好科技工作者之家。

——鼓励和规范科技社团奖励活动。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同行评议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奖励的规范化水平。

——做好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初选、国家科技奖励项目、创新群体选拔、国际科技组织奖项推荐等工作。

20.培育青年科技创新人才

——促进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举办博士生学术年会、女科学家高层论坛、青年科技企业家创新创业论坛。

——加大青年科学家活动基地建设力度。建设10个中国科协青年科学家活动基地,发现、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提高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选拔科技后备人才。广泛动员社会科技资源,为青少年科技爱好者提供科技实践活动条件。改进完善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机制,继续举办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中学生学科竞赛、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等活动,开发建设后备人才跟踪服务系统。

21.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科普队伍建设。培养农村科普员和农村科普带头人,特别是加强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农村科普队伍建设。发展社区科普员队伍,依托社会资源,建设一批社区科普人才培训基地。培养和造就企业科普人才队伍。

——发展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以农村和民族地区中小学的科技辅导员和校外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加强科技辅导员培训。

——加强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与管理。建立科普志愿者服务和激励机制,调动科技工作者积极性,造就一支规模大、素质高的科普志愿者队伍。

——培养高端科普人才。重点培养一批高水平、具有创新能力的科普展教专门人才和科普创作与设计、科普研究、科普传媒、科普产业经营、科普活动策划与组织等方面的高端科普人才。

22.开展科技人员继续教育

——实施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和教育规划纲要,大力开展知识更新继续教育,建设100个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开发一批继续教育精品课程,培育一系列高端培训品牌活动,建设继续教育示范网站,培训500万人次。

——为科技人员专业发展服务。推动将继续教育与科技人才评价、职业标准制定和执业资格认证等相衔接。与相应国际组织共同开发、实施继续教育项目,开展重点、关键技术领域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国际合作。

23.宣传优秀科技工作者

——实施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完成500—800名老科学家的资料采集工作,基本完成80岁以上两院院士的资料采集。宣传老一辈科学家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建立“中国科技名人堂”,展示我国科学家形象。

——实施优秀科技工作者宣传计划。大力宣传在创新科学技术和普及科学技术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科技工作者,重点宣传中青年优秀科技工作者、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激发科技人才的创造活力。

——利用大众媒体宣传科技工作者。充分利用电视、电影、网络、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资源,打造一批科协系统的重点宣传品牌。拍摄中国科学家系列电视电影作品,建立中国科技网络电视台,办好中国科技手机报,出版科学家传记,开展媒体科技记者培训。

24.加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

——推动科研诚信立法。开展科研诚信立法研究,提出科学道德建设的立法建议。

——开展科学道德诚信建设课题研究。

——建立学术不端行为独立调查机制。学习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建立合理有效、公平透明的科学不端行为查处制度,开展学术不端行为典型案件调查。

——强化学会的科学道德建设。在学会逐步建立专门机构,制定本学科、本领域科学道德规范实施细则,设立学术诚信档案,公开受理会员学术不端行为的投诉,披露学术不端行为,推动建立失信惩罚机制,提高自律性。

——加大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的宣传力度。组建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传教育专家队伍,编写科学道德教育读本,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举办科学道德建设论坛。

——加强科学道德建设国际合作与交流。参与主办“全球性科研诚信大会”,参加国际科学道德、科学伦理等科技组织,扩大开展交流活动。

专栏四 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的重点项目

科技人才奖项: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科协系统先进集体、先进工作者奖等。

促进人才成长项目:青年创新人才成长平台建设、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科技人员知识更新工程。

(五)提升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

发挥中国科协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国际民间科技交流渠道和科技资源,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加强同港澳台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为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做出贡献。

25.有效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举办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根据我国科技创新的实际需要,突出学术、注重实效,承办“第23届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大会”和“第9届世界生物材料大会”等重要国际学术会议。

——积极参加国际科学计划。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科技问题和具有战略意义的前瞻领域,主动参与、承办和发起国际科学计划。参与国际科联地球系统科学四大科学计划,承担国际科联灾害风险综合研究计划(IRDR)国际办公室工作,将IRDR计划办成国际一流的灾害研究计划。

——引进优质国际科技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展多层次的务实合作,建立国际科技资源利用和管理平台,推动国际优质科技资源与国内需求对接。

——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履行中国科协作为全国工程师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副组长单位的职责,推进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和支持全国学会积极承担国家相关专业领域工程教育认证和工程师资格评定工作。

26.加强国际民间科技交流与合作

——参与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咨商工作。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等联合国重要活动,举办边会,设立展台,发布报告,宣传中国科学技术的新成就,提高我国科学界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提高国际民间科技组织的参与度。积极加入有影响、有实力的国际民间科技组织,在国际科学理事会、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世界科学工作者联合会等重要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好国家会员的作用。

——深化与发达国家科技组织的合作。加强同美国科促会、英国皇家学会、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和欧盟国家有关科技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把中美科学道德合作、中日青年科学家跨学科学术沙龙等项目打造成合作品牌。

——加强与周边国家科技组织的交流。发挥区域优势,面向东盟、中亚和俄、印、朝、韩、蒙等近邻国家,增进互信,互利共赢,提高合作水平。

——拓展与发展中国家科技组织的关系。增进与巴西、南非等新兴国家和重要发展中国家对口组织的交流合作。

27.开展与港澳台科技交流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港澳台工作的精神。以学术交流为纽带,加强港澳台地区各专业领域的对口科技交流和青少年科普交流活动。

——巩固和发展同港澳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举办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公开讲座、香港工程师院士论坛、港澳大学生暑期实习等活动。

——提升两岸科技交流的层次和水平。开展与台湾科技团体高层交往,围绕有共同兴趣的学术领域进行交流与合作;合作开展公众科学素养调查,举办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青少年科学营、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台湾大学生暑期实习等活动。

28.建设国际民间科技交流队伍

——实施国际科技组织事务专项。建设一支掌握政策、业务精湛、精通外语、善于交往的科学家国际交流队伍,参与国际科技组织的决策和管理,在国际科技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科学家参与国际科技组织重要活动提供支撑。培育10个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学会。开展国际科技组织任职人员及后备人员培训,提高国际科技组织网络平台的服务水平,组织、协调和支持我国科学家参加国际科技组织的重要活动。

专栏五 提升科技开放与交流水平的重点项目

国际科技组织事务专项:每年支持300位在国际科技组织任职的科学家以及100位后备人员出国参加相关国际组织重要活动,每年举办培训班1—2次,完善国际民间科技交流队

伍的服务体系。

港澳台科技交流活动:当代杰出华人科学家讲座、香港工程师院士论坛、港澳大学生暑期实习、海峡两岸科学传播论坛、海峡两岸大学生辩论赛、海峡两岸青年科学家学术活动月、海峡两岸科技与经济论坛、海峡两岸青年学子环保科技交流活动、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

讨会、海峡两岸农业科技论坛等活动。

(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自身能力建设是推动事业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以能力建设为重点,增强服务意识、搭建服务平台、夯实服务基础、提升服务能力,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组织建设、学会建设、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信息化建设等,为事业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

29.加强党建工作

——实施“党建强会计划”。加强思想作风、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人才队伍和活动品牌建设,抓党建、促发展,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加强学会党建工作。按照“应建必建,应派必派”原则,建立健全党建指导员、党建联络员制度,逐步实现全国学会党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坚持以党建带学会建设,建立学会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开展党员培训,评选表彰先进。

——加强地方科协党建工作。以党的重要纪念日、评比表彰等重大活动为抓手,推进科协系统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30.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扩大科协基层组织的覆盖面。在企业、高校、街道、社区、乡镇以及开发区和高新区大力发展科协基层组织,在“两新”组织中重点联系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做到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工作就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密集,科协组织就建到哪里。

——完善科协组织制度建设。研究制定《中国科协组织条例》,修订《县级科协组织通则》,制定《高校科协组织通则》、《街道社区科协组织通则》和《乡镇科协组织通则》,贯彻落实《企业科协组织通则》。

——推进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制定“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标准,扎实开展“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争当优秀科协工作者”活动。

31.加强学会建设

——推动学会改革和创新。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社团规律的组织体制、工作方式,完善民主治理结构,理顺学会权力机构、决策机构与办事机构的关系,进一步完善理事会(常务理事会)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规则,从制度上防止行政化倾向。

——加强会员服务工作。树立会员为本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加大服务力度,开拓会员沟通服务渠道,建设200个会员服务站点,加强会籍管理,完善全国学会个人会员管理系统,完善会员代表大会等制度。继续办好中国科协会员日活动。

——加强学会办事机构建设。适应学科发展、社会管理的新要求,建立与支撑单位的联席会议制度,探索试行秘书长职业资格标准,为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科技社团提供坚强保障。

32.加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深化各级科协机关和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干部管理权限,在同级党组(党委)领导下,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健全领导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完善干部选拔监督制度,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和完善有关管理办法,实行岗位设置和全员聘用制度。

——加强学会的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推动工作人员社会公开招聘,建立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按照学会管理人员结构的要求,培养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学会工作人员队伍。

——加强科协基层组织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着眼于提升科协组织活力和影响力,以提高素质、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热爱科协事业、社会活动能力强的基层专职工作人员队伍。

——加强教育培训。坚持分级分类、全员培训,加强师资队伍、培训阵地、培训教材建设,完善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强化培训效果,有计划地开展培训工作,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

33.加强文化建设

——推进文化建家活动。制定实施《科协文化建设纲要》,修订《科协工作行为规范》,树立科协系统先进典型,积极弘扬正气,倡导团结和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良好风气。加大对科协会徽、形象标识的宣传力度,研究确定科协会旗、会歌、会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弘扬创新文化。加强科协理论研究,总结推广科协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提炼形成具有规律性的思想认识和观点,指导科协实践。办好《科协研究》,为科协工作提供研究交流平台。

34.加强信息化建设

——建设科协系统信息化协作共享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共建共享的原则,围绕信息资源开发、数据资源建设、应用系统开发、技术服务等业务领域,制定并完善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

——加强网站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完善中国科协网站、全国学会网站、省级科协网站等网站,加强对科协基层组织、科协系统品牌工作的信息资源开发,进行各类传统媒体资源的数字化开发。

——强化网络平台和应用系统建设。扩充互联网接入带宽,增加数据存储空间,建立数据异地灾难备份系统,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保障网络信息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加强办公事务管理、重要业务、网站后台等应用软件系统建设,搭建数据集成共享平台,形成“一站式”服务门户。

四、规划实施与保障

各级科协及所属团体要认真履行职责,合理调配资源,创新工作机制,保证规划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

1.加强组织领导。积极争取各级党委和政府对科协事业的支持,定期向党委和政府汇报科协工作,把科协工作列入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推动解决科协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统一领导,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工作责任,加强对全国学会、地方科协的指导,推进规划实施。

2.加大经费投入。加大政府和社会投入,发挥财政资金的主导作用,为规划实施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规定和要求,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随着经济的增长,不断加大对科技场馆等公益性科普设施的投入,保障基本建设和维护良性运转。进一步完善捐赠公益性科普事业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和相关实施办法,开辟社会资金投入渠道,广泛吸纳境内外机构、个人的资金支持科协事业健康发展。全国学会、各级科协组织要按照章程规定,吸引民间资金,依法接受社会捐赠。

3.落实政策法规。贯彻落实近年来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根据新形势和科协事业发展需要,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补充完善有关政策法规,为科协事业发展在宏观政策、经费支持、税收减免、人员编制等方面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欠发达和少数民族地区科协事业发展的政策倾斜。

4.加强统筹协调。全国学会、地方科协要根据本规划,结合本行业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规划,报中国科协备案。将科协事业发展规划与当地有关规划进行衔接。坚持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科技、财政、民政等部门的沟通协调。

5.明确实施责任。中国科协机关各部门、各直属单位、各全国学会、各省级科协要认真做好每项任务、每个项目的任务分解方案,将责任予以落实,明确任务和项目的牵头单位和配合单位,明确执行的进度要求与目标要求。

6.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评价机制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总结评估和表彰奖励。

第四篇: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乌兰县民政局

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现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民政事业发展较快,取得重大突破的时期,整体提升了民政事业发展水平,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存权、发展权,促进了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为“十二五”时期民政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城乡居民低保保障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城镇低保标准238元,农村低保标准每月110元。医疗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累计救助因病困难群众数量不断增加。避灾疏散场所规范化建设全面推进。

——养老服务事业进一步加强。争取投入补助资金, 修建希里沟敬老院,茶卡敬老院。大力推进敬老院向区域社会福利服务中心转型。五保供养保障标准明显提高。

——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了孤残儿童由家庭分散寄养到集中供养的转变。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积极推进救助管理信息化,完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制度,累计救助各类乞讨人员数量扩大。发行各类福利彩票285万元。

——优抚安置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优抚对象优待政策有效落实,按时足额发放抚恤补助金,完善和支付医疗补助制 度。按时发放自谋职业和发放义务兵优待金,接收退伍士兵,有条件时协调有关单位分配工作。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活动,进一步密切军民军政关系,双拥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

——村民自治机制建设进一步健全。不断深化和完善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大力推进难点村治理工作,在全州率先圆满完成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任务。

——城乡社区建设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社区建设,深入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卫生、教育、劳动、文化、法律等服务普遍进社区。出台《乌兰县加快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城镇和谐社区建设深入推进,社区工作服务用房面积大都达到350平方米以上要求,社区工作者待遇明显提高。

——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取得成效。在巩固城镇设标的基础上,积极向农村推进,4个乡镇设置新门牌、路牌,全县设标率100%,第一轮界线联检工作顺利完成,平安边界创优率100%。

——婚姻登记服务水平明显提高。2008被评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单位”。婚姻登记机关规范化建设跨入全省先进行列,婚姻、收养登记合格率100%,配合计生部门做好了“两免”工作,婚检率居全州前列。

——社会组织管理进一步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坚持培育 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的工作思路,指导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开展自律和诚信建设活动,发挥了社会组织在服务社会管理方面的积极作用。

——殡葬改革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以绿色殡葬为主题的生态葬法改革深入推进,殡仪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联合劳动社会保障部门推出丧葬补助便民举措。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后发崛起、全面跨越”、全面建设“平安乌兰”、努力建设“法治乌兰”的总体部署和“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要求,突出“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民政工作宗旨,坚持发展和改革,全面实施民政事业现代化战略,进一步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民政事业发展机制,维护民利,解决民生,落实民权,促进全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加快民政事业发展步伐。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县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不断探索创新,提高民政事业整体水平,在现有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不断健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民政工作体制机制。按照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深化民政管理体制 改革,提高民政部门管理服务水平。根据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客观要求,准确定位民政职能,推动民政部门成为实施社会政策的重要职能部门。

——进一步提高社会自治能力。规范完善城乡基层民主制度,加强农村社会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社区建设,全面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和谐社区步伐。优化社会组织总体结构,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提高其社会参与和社会服务水平。

——努力促进社会公平。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形成责任明确、政策完善、运行顺畅的社会救助制度。加大社会福利设施建设力度,建立社会福利服务网络,探索形成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健全社会捐赠机制。倡导形成群众互助氛围,促进社会扶助活动经常化、制度化。切实完善优抚保障制度,实行城乡一体退役士兵安置办法。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时期,要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新型社会福利体系、社会自治管理体系、双拥优抚安置体系和公共事务管理体系等五大体系,提高民政事业整体水平。

(一)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提升社会保障能力

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加大救助资金投入,强化救助工作保障,发挥好民政工作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基础作用。

——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加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分类施保,应保尽保。建立县乡两级低保信息管理联网,实现网上审批。全面建立村(居)低保救助(联络)员制度,形成县、乡(镇)、村(居)三级低保管理网络。

——完善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办法。把城乡医疗救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医疗保险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救助资金使用效率,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简化救助手续。开展即时救助,五保和城镇“三无”对象医疗费用在扣除医疗保险补偿和医院的优惠减免后,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规定的个人自负部分费用给予全额救助。

——提高农村“五保”供养能力。深入开展敬老院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敬老院管理新体制,完成敬老院事业单位法人登记。推进全县敬老院全部向区域性乡镇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提升减灾救灾应急能力。健全完善救灾减灾工作应急机制、协调机制、社会动员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督查机制。全面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救灾应急队伍、避灾安置场所、减灾宣传阵地、救灾物资储备、救灾装备配置、灾 害信息评估、紧急救援、灾情监测、预警、救助捐赠等工作体系建设,修订完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建立县、乡(镇)二级减灾、防灾、救灾信息网,实现救灾工作信息化,积极推进救灾物质储备库建设。提高灾害紧急救助能力和减灾救灾综合协调能力,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二)坚持适度普惠原则,深化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建设 在大力发展养老服务的同时,全面启动孤残儿童福利保障政策的制订实施工作,加快提升社会福利服务水平。

——推动城乡老龄事业协调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十二五”期间,要采取政府主导、社会集资、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推动社会化养老工作,实现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覆盖,2015年,力争享受机构养老服务人员达到老年人口总数3-5%。积极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服务产业,全县非营利性民办养老福利(服务)机构床位数占全部床位数的比重达到80%以上。

——推进儿童福利事业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孤残儿童的家庭养育模式,深入探索研究儿童福利事业发展具体政策。

——大力发展慈善捐赠事业。加强慈善组织自身建设,建立健全慈善组织自律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努力提高慈善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健全流浪救助人员管理机制。着力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不断提高救助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社会化水平。加大救助站基建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力争在2012年完成。县级财政部门要确保救助经费。

——规范福利企业发展。通过加快福利企业的改革发展,扩大残疾人集中就业,创造适合福利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培育出一批企业制度完善、管理水平先进、创新能力较强、适应市场竞争的福利企业,使我县福利企业的残疾人就业水平、残疾职工权益保障和经济总量有较大提高,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市福利企业前列。

(三)健全基层政权建设体系,构建和谐社区和村(居)围绕“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区建设目标,建立健全社区组织,完善社区服务体系,强化社区服务功能,推进社区自治管理,努力构筑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平台。

——深化居民自治和社区自治。加强居委会规范化建设,保障居委会的办公场地、活动场所、工作经费。推进居委会公共服务设施改造,中心城区居委会办公及综合活动用房建筑面积逐步提高。完善社区民主自治和民主选举制度,加强居民会议制度、居委会工作评议及居务公开等各项制度建设。广泛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和谐社区示范创建率达80%。

——完善城镇社区服务和保障。大力推进社区为民服务项目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逐步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 量,增强社区公共服务的功能。解决好社区工作者的工资福利待遇和各项社会保险待遇。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进一步提高村委会选举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水平。理顺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夯实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大力开展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规范化建设创建活动,激发农村基层社会的活力。

——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一村一社区”的模式,建设一批村民自治机制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齐全、村容村貌环境良好的新型农村社区。

(四)健全双拥优抚安置体系,维护优抚安置对象合法权益

要积极探索创新双拥共建管理机制和服务模式,进一步加大优抚安置政策落实力度。

——进一步做好做实双拥工作。不断创新双拥工作机制,深化“爱心献功臣”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拥军优属活动。大力推进法律拥军、智力拥军、行业拥军、社区双拥共建。

——建立城乡一体的优待和抚恤标准。落实好义务兵家属优待金标准。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改变二元结构,取消优抚对象优待和抚恤的城乡差别,实行城乡统一的标准发放办法。——完善退役士兵安置办法。制订城乡退役士兵社会化就业和自谋职业的优惠办法,开展退役士兵就业服务和上岗前培训工作,巩固退役士兵安置改革的成果。进一步科学确定补偿金比例,使发放标准与户籍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

——完善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制度。将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大病救助体系,全面实行“一站式”结算服务。

(五)健全社会事务管理体系,提高规范化法制化水平按照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依法行政,文明服务,不断提升民政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地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行政区域调整工作,围绕县委、县政府工作的要求,努力打造核心城镇和特色区域经济中心镇。平安边界创优活动要继续保持在全省领先地位,实现界碑一体化设置,按时完成第二轮县际界线联合检查任务,保证边界的稳定和繁荣。

——深化殡葬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殡仪服务场所建设,巩固和扩大全县丧事严管区范围,稳步推进丧事集中办理工作。

——大力推进婚姻登记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抓好婚姻登记规范化工作,落实各项规章制度,规范婚姻服务行为,优化服务环境,保持婚姻登记率和合格率都达到100%。积极创 建“全国婚姻登记规范化示范单位”,争取于2014年实现目标。

——加快发展与规范管理社会组织。认真落实党和国家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培育市场需要、社会需求、群众欢迎的各类社会组织。在农村,大力培育农村专业(行业)经济协会等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社会组织;在城镇,重点扶持、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行业协会和社区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为城镇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探索建立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律管理机制和诚信评估社会监督体系。

第五篇:文广局十二五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研究

灵台县“十二五”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研究

灵台县文体广电局是县政府主管全县文体广电工作的职能部门,归口管理单位有县旅游局,下属单位有县广播电视台、县博物馆、县文化市场稽查大队、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体育中心、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县秦剧团、电影公司等9个单位。全系统现共有职工179人,其中正式职工149人,临时聘用人员30人。

第一部分 “十一五”期间文体广电事业发展概况

一、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全县文体广电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重点,以繁荣城乡群众文化生活为目的,以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解放思想、把握机遇,团结拼搏,开拓创新,各项工作取得了长足发展,县图书馆有馆藏图书17000册,其中古籍书740册,其它各类书籍16260册。县博物馆有馆藏文物7269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7处;县广播电视台开办了《灵台新闻》、《百姓天地》、《天气预报》、《大戏台》、《灵台文物》等10个自办栏目,每天播出时间在8小时左右,全县现有13处乡镇文化站,132处农家书屋,建有农民健身工程40处。

广播综合覆盖率为99.29%。主要采用调频无线发射的方式覆盖,部分海拔较高的塬区群众基本上能够听到胡家塬转播台(91.5MHz)转播的中央台节目,而市发射台(88.8MHz)发送的中央一套、甘肃一套、市广播电台的调频广播以及中波信号,只有“什字塬”群众能够听到。

电视综合覆盖率为97.78%。主要采用有线联网、卫星接收、“村村通“工程、无线发射的方式进行综合覆盖。①有线联网覆盖:至目前,光缆有线电视开通13个乡镇、20个行政村,主要集中在镇区及毗邻村社,共有2万人可收看34套电视节目。全县有线电视用户5834户,其中城区3964户,农村1870户。有线电视入户率8.67%。②无线接收:农户接收的信号主要来自关山台和本县胡家塬转播台,有中

一、中

七、甘肃文化频道等,以上几套节目在农村综合覆盖率在51%左右。③卫星接收:对一些边远山区,采用卫星接收“锅”方式建立一户一“锅”的独立网,占全县总户数的38.11%左右。

二、取得的成效

1.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

(1)文化设施建设情况。2005年以来,县上累计筹资80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皇甫谧文化广场、荆山森林公园、博物馆、皇甫谧文化园等10多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有效改善了县城文化基础条件,优化了文化生活环境,提升了县域文化品位。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以项目为依托,建设步伐逐年加快。全县13乡镇全部新建了乡镇文化站,建成农家书屋132处,实施农民健

—2— 身工程40处。什字、独店两镇各投资80多万元,分别建成了功能齐全的宣传文化中心和文化广场;朝那镇将宣传文化中心纳入小城镇规划进行建设,投资80万元,已建成文化展室11间,仿古式文化宣传长廊105米,仿古牌坊门1座,硬化文体活动场地2560平方米,安装各类文体活动器材14件,改造办公用房9间,完成了舞台改造装修;百里乡将文化广场和文化站建设工程列入重点建设项目,计划投资1000万元,分三年建成集文化、旅游、教育、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文教中心,现已完成投资600多万元;蒲窝乡投资60多万元建成了集办公、书刊阅览、民间艺术展览、科技培训、木偶戏和秦腔自乐班活动室为一体的乡综合文化站办公楼,维修了露天舞台,硬化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并配套安装了篮球杆和健身器材。朝那、百里等乡镇在文化站建设中结合当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了乡镇文化站的文化品位。

(2)广播影视设施建设情况。近五年来是灵台县广播影视事业发展步伐最快、投资规模最大的五年。按照“发展抓项目”的思路,先后完成投资1282万元,实施了七个项目,有力提高了广播影视发展能力和水平。主要有: 2005年,投资150万元,实施了有线电视通达乡镇工程,向13乡镇传输34个频道电视信号;2006年,投资200万元,实施了皇甫谧大剧院改造工程,为县上举行大型会议和文艺演出提供了良好的场所;2007年,总投资150万元,实施了中央农村广播电视覆盖(一期)工程

—3— 建设项目,对胡家塬广播电视无线调频发射台进行了改造,收转中

一、中七和中央一套广播3套节目,覆盖半径30公里、8乡镇、9.5万人;2008年、2009年,实施了“广电中心大楼”建设工程,于2008年6月底开工建设,2009年7月底竣工并通过了技术验收,完成投资540万元,建筑面积3210.6平方米,工程的建设为今后广电事业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9年,实施了乡镇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延伸工程,完成投资52.8万元,共延伸13乡镇有线电视网络主信号24.2公里,实现入户1020户;2008年,投资108万元,实施了办公楼装修改造及附属工程,有效改善了工作环境;2008、2009两年,实施了设施设备更新工程,累计投资72万元,购臵设备器材共16类22台(件),新添臵了现场四路切换直播系统和摇臂,升级改造了互动点播频道。同时,认真实施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每年完成电影放映2000多场。

2.文学艺术事业不断繁荣。全县先后有《灵台史话》、《灵台民间故事集》、《灵台古今诗词选》、《金口哨》、《灵台碑林墨迹》、《皇甫谧遗著集》、《皇甫谧研究文集》等30多部文学作品问世;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作品累计800余篇;创作大型古装历史剧《皇甫谧》、歌剧《灵台祭天》及《银针记》、《说变》、《伤心泪》、《婆孙情》等“三小”剧目和歌曲20多个;在县级以上展出书画、摄影、工艺品等艺术作品2000余幅(件)。县秦剧团新创剧目《皇甫谧》在第五届秦腔艺术节

—4— 上获优秀奖,《天之妖女》在“魅力平凉”全市新创剧目调演中获特等奖;县一中编导的舞蹈《献血情》被教育部选送参加全国中小学生艺术展演获二等奖。

3.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普及。2007年以来连续三年举办了全县性“灵台风情”,“灵台风韵”和“盛世欢歌”广场文化周活动,进行了民俗、音乐、舞蹈、戏曲、综艺、秦腔等各个门类的专场演出,参演人员3500多人,参演节目300多个。同时,还组织举办了秧歌、社火调演、文艺晚会、音乐会、秦腔演唱会等大型群文活动40余场次,参加省市各类大型文艺展演活动18次,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20余次,秦剧团年均演出达到350多场次;先后组织举办大型群众性综合体育运动会16次,各类较大规模的体育比赛28次。

4.导向正确,宣传引导有力。紧紧围绕“发展牛果富民,壮大工业强县,改善环境创业”的发展思路和“全面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灵台”的奋斗目标,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各项惠农政策落实、新农村建设、牛果产业和煤炭资源开发、城镇建设、民生民计、抗震救灾以及各类重大活动为重点,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发挥了主阵地作用,营造了团结鼓劲、推动发展的舆论氛围。

在广播电视宣传的形式和内容上,坚持“精办新闻,提高质量,发挥优势,多出精品”的原则和“把握大局,扩大服务”的指导思想,突出“新”、“快”、“广闻博采,寓教于乐,贴近

—5— 群众,贴近生活”的特色,开办和制作播出了一系列思想性强、内容实在、形式多样、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优秀栏目和优秀节目,较好地发挥了喉舌作用和服务功能。《灵台新闻》、《百姓天地》、《大戏台》等栏目深受观众喜爱。广播电视台每年播出稿件1500多篇(条),播出各类专题120多期,外宣水平逐年提高,省市台上稿数量明显增加。县广播电视台在2007被市委宣传部、市新闻工作者协会评为“十佳新闻集体”,2008被市广电局分别评为全市电视通联工作先进集体二等奖和全市广播通联工作先进集体三等奖。

5.依法行政,确保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监管体系,尤其是在节目审查、广告播出、安全播出等方面实现了零差错、零事故;在党的十七大、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等重要时期保证了节目的安全传输和播出;坚持守土有责,圆满完成了2007转星调整和2008年有线电视信号覆盖区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清理整顿工作,有力地维护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局在2008年3月全省广播影视工作会议上被授予“十七大期间安全播出先进集体”称号,2009年3月全省广播影视工作会议对我县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清理整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县广电局被省局评为2009年“全省境外卫星电视传播秩序专项整治工作先进单位”,胡家塬转播台被省局评为2009年“全省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先进台站”。

—6— 6.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得到加强。目前,县博物馆收藏文物7000多件,国家、省、市调展、收藏3000多件。县博物馆一级藏品有44件,二级藏品441件,三级藏品1166件。珍贵文物数量多,尤其以西周青铜器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自2004年启动以来,我们立足县情全面普查,收集“非遗”线索967条,确定县级保护项目95个。已将《灵台灯盏头戏》项目逐级申报,被审列为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十大保护工程试点项目;将《皇甫谧针灸术》审列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7.文化产业市场进一步繁荣。全县有66个文化产业经营单位432名从业人员,2005年至今全县文化产业累计收入过千万元。从收入效益看,文物复制、书籍销售、工艺装潢、打字、艺术培训、文艺展演等产业收入较好。去年,我县青铜器工艺品仿制厂仿制馆藏文物西周青铜器5种7类10000多件(套),年内实现纯利润60余万元,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文化产品开发逐年增加,近年开发仿制馆藏文物西周青铜器5种8类10000多件(套),《灵台碑林墨迹》10000套。皇甫谧遗著集、麦秆画、泥塑、剪纸等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观赏性和收藏价值。

8.文化市场运行规范。目前,共有各类文化经营场所260余家,其中网吧17家,棋牌娱乐室58家,音像制品经营、图书销售、打字复印等门类188家。五年内开展集中整顿36次,—7— 常规检查630余次,举办经营业主法律、法规培训14次,受理群众投诉38起,切实解决了未成年人上网问题、棋牌娱乐场所变相赌博问题以及社会关注、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

三、存在问题

1.资金短缺,硬件建设投入不足,广电装备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县城没有体育馆和图书馆。

2.一些边远山区群众文化生活还不够丰富。

3.专业人才匮乏,严重制约文体广电事业的长远发展。现有人员培训力度不大,培训层次低,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4.行政执法部门协调力度不够,行业管理有待加强。5.产业发展缺乏规划,经营性收入偏低。

6.农村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有线电视网络覆盖率低、乡镇广播电视站基础条件薄弱、已建“村村通”工程运行不畅等。

第二部分 文体广电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进一步繁荣全县文体广电事业为目标,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市场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繁荣文艺创作,传承文化遗产,规范广播影视和文化市场管理,拓宽文化产业开发路子,稳步推进

—8— 文化体制改革,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文体广电事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增强我县文化软实力和文化竞争力,努力满足城乡干部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城乡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灵台提供有力的精神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对文体广电发展的地位、方向、思路和目的的认识。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目标,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三)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按照“高举旗臶、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四)坚持城、乡文体广电事业统筹发展的原则,加大城、乡文体广电事业发展力度,特别是加大对农村基层文化的投入,形成以城带乡、共同发展的格局。

(五)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9—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按照“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原则,到2015年,全县初步建立起文体广电设施配套齐全、文化体育活动异彩纷呈、文化艺术创作丰富多彩、广播影视事业繁荣发展、文体广电产业初具规模、文化遗产保护网络完善壮大、文化市场管理健康有序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全县文体广电事业发展主要指标居于全市先进位次,实现全县文体广电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重点目标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功能完善、布局合理,县、乡(镇)、村(社区)文化设施建设基本达到相应建设标准,城乡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城乡特色文化繁荣,人民群众文体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2.文艺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挖掘我县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以弘扬商周文化、皇甫谧文化为重点,彰显地域特色,创作出既有思想内涵又有市场价值的精品力作。

3.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商周历史文化、皇甫谧文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开发路子不断拓宽,开发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产业效益不断提高。

4.体育实力整体增强。按照群众体育抓普及、竞技体育上水平的要求,群众体育工作要以奠定全民健身管理体制为基础,—10— 建立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和服务体系,全面提高群众体质;竞技体育以在市运会、省运会上出成绩、上水平为目标,建成较为完善的体育人才培养体系,努力提高体育整体水平。

5.广播影视事业繁荣发展。广播电视宣传工作进一步改进,舆论引导能力显著提高,广播电视节目更加丰富多样,质量显著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全面提升,基本建立全县应急广播体系和覆盖城乡的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到 2015年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到 99%以上;全面推进广播影视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发展,广播影视新技术快速发展,电影数字化放映基本普及;逐步形成广播影视产业体系。

6.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按照省市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积极推进全县文化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成效的微观运行机制,使其资源配臵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效益更加明显。

7.文体广电队伍结构优化,素质显著提高。依托党员致富能力培养工程,抓好农村文化人才培养。结合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文化干部队伍,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素质、能力明显提升;党组织更加健全、作用充分发挥;党员队伍不断壮大,党员整体素质普遍提高,形成各尽其能、和谐共进的局面。

四、工作重点

(一)深入推进文化艺术事业发展,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1— 1.积极开展文艺创作。突出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组织好文艺精品创作生产。以争创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目标,以甘肃省实施戏剧大省建设为契机,每年创作排练优秀小戏小品10个、舞蹈5个,创作一台大戏;积极申报全省艺术精品工程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积极参加全省、全国艺术调演、会演。

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普及文化知识,活跃文化生活。弘扬先进文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群众文化生活中,体现到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建设中,到“十二五”末,全县经常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群众达到总人口的50%左右。积极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形成县乡村(社区)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网络,不断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的龙头作用,建立完善文化活动机制,组织引导群众开展内容丰富、情趣健康的文化活动。坚持乡镇文化站“四不变”原则,积极推进社区文化建设。积极开展“千台大戏下农村”活动,大力实施群众性“年月周日”文体活动工程,形成县级文体活动年年办、乡(镇)特色文化活动月月有、广场文化活动周周乐、基层文化服务(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天天有的格局。

3.加强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各类艺术人才培养选拔引进激励机制,大力开展文化人才培养,壮大文化队伍。

—12— 抓好群众文艺工作,继续开展灵台县“皇甫谧杯”群星奖评选活动,激励一批有志于文化艺术创作人员脱颖而出。积极开展国家、省、市各类书法、绘画等文化艺术奖参选评奖活动,力争获奖成绩居全市前列。继续开展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活动,细化措施,加大投入,狠抓落实,实现全国文化先进县创建目标。切实抓好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继续实施全省、全国民间艺术之乡创建活动,巩固已有创建成果。“十二五”期间争取创建2—3个全省民间艺术之乡、1—2个全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深入推进体育事业发展,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认真推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构建以人为本的群众体育服务网络,全面提高群众体质,使全县体育活动人口达到总人口的40%以上。

1.全面加强体育设施建设。体育场地建设以县级体育场馆为基础,乡镇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主体,乡村社区体育设施为配套,初步形成配套齐全的公益性群众体育健身设施体系。新建灵台县体育馆,改变我县无标准化体育馆的现状。力争在全县10个乡镇建成体育活动中心,县城新建全民健身路径工程5处,完成“一村一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0处的建设任务,使全县80%以上的村有“一场一室”。

2.加快体育人才培养步伐。健全社会化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网络,加强农村体育、社区体育指导机构和指导员队伍建设,到2015年,全县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人口万分之十以上。完

—13— 善国民体质测定和监测制度,每两年定期向社会公布全县国民体质状况。竞技体育要以参加省市运动会取得优异成绩为目标,重点抓好县体校训练和体育竞赛选拔工作。不断完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训、选拔、输送管理机制和办法,努力提升全县体育工作整体水平。

3.积级推进体育社会化进程。鼓励支持社会团体、民间组织和公民个人举办面向大众的社会体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行业体协及社会各界办体育的积极性,努力使群众体育活动经常化,不断丰富群众的体育文化生活。提倡鼓励多渠道、多层次开办优秀运动队和业余训练,集中力量办好县级体校和优秀运动队。形成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体育发展的氛围。

(三)全面加强广播影视宣传工作,办群众满意的广播电视节目。

1.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坚持团结稳定、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把县委、县政府确定的“坚持走好五条路子、集中建设三大基地、全力打造两个示范区”战略思路和“突出塬区、加快川区、挖掘资源、综合开发、集中突破、整体推进”战略布局作为贯穿“十二五”时期宣传工作的主线,认真做好牛果产业、煤炭资源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城镇建设、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民生民计改善等方面的宣传报道工作。不断加强和改进宣传报道形式,增强节目的贴近性、服务性和吸引力。严格

—14— 执行宣传工作各项管理制度,加强对重大主题、敏感问题节目的管理,确保舆论导向正确。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增加对外宣传通道,在上大稿、上头条上狠下功夫,每年组织采写一批真正能体现灵台文化特色、灵台人文环境、灵台投资环境与灵台精神的上送稿件,增强灵台的知名度和感召力。通过完善责任目标管理机制,确保“十二五”时期外宣工作在全市有位次。

2.加强精品工程建设,繁荣广播影视创作。按照“栏目个性化、节目精品化”要求,注重题材选择,加强节目策划,致力作品创优。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逐步实行栏目负责制,努力培育一批具有品牌影响力的栏目(节目)。争取在2011年实现《灵台新闻》按天播出。加大对播出节目的监听监视评议,建立健全县级广播电视节目评估体系。抓好以在全市、全省获奖为龙头的广播影视精品创作,力争年均获8项以上市级奖、2项以上省级奖,在国家级奖项上每年都有突破。

3.加强广播影视宣传管理,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进一步完善宣传管理机制,建立健全节目监听监视制度,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相关技术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预警、应急处臵机制和制度建设,全面提高广播电视安全防范能力,提高应对公共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深入推进广播影视事业建设,全面加强广播影视传播能力建设。坚持事业建设的重点在覆盖、覆盖的重点在农村

—15— 的方针,按照覆盖城乡、经济可行、安全可靠、保证长效的总体要求,构建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1.进一步扩大广播影视覆盖面。城镇郊区和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采用有线电视联网,为农民群众提供多套广播电视节目和本地节目服务,力争“十二五”末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25%。广大农村地区采用无线覆盖方式,2011年实现市级节目覆盖全县;积极衔接、向上争取,2012年实现省级节目覆盖全县;科学调研,制定方案,创造条件,努力在2013年实现县级节目覆盖全县;采用直播卫星等先进技术手段,完成我县20户以下自然村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认真实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完成每年公益电影放映任务。

2.进一步推进数字化进程。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摄、录、编、播、传设备的数字化升级改造,提高质量、充实数量,添臵新设备,加快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生活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服务,实现有线电视网络由小网向大网、由模拟向数字、由单向向双向、由用户看电视向用电视转变的目标。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实施数字电视整体平移转换工程,完成我县数字电视覆盖任务,到 2015年基本实现数字电视覆盖全县。按照省市“三网融合”工作部署,建立新一代有线电视网络。

3.全面加强社会行业管理工作。不断加强卫星电视广播地

—16— 面接收设施管理、网络视听节目服务管理以及新媒体新业务管理,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效益明显、富有活力的广播影视管理新格局。

(五)深入推进文博事业发展,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认真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积极探索实现文博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不断提高我县文物保护管理水平,推动文博事业科学发展。

1.抓好文物的修缮保护。进一步提升县博物馆馆藏文物环境、馆藏文物技术保护档次和水平,做好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积极落实文物工作 “五纳入”,改善文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修缮和保护重要古建筑、纪念建筑、历史遗址、名人故居等人文资源,重点做好以古灵台、疙瘩庙、蛟城庙、太白庙为代表的古代建筑以及仰韵文化遗址、齐家文化遗址、古密须遗址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维修和遗址的保护工作。全面建成并开放皇甫谧文化园。配合泾川至灵台到渗水坡二级公路建设,邵寨、独店、新开、中台、百里等多处煤田开发,开展文物考古调查勘探和抢救工作,完善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网络。全面完成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对文物资源进行全面登记、公布,申报公布一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完成文物保护单位的数字化工作,建立文物保护单位记录档案数据库。出版灵台文物书籍,举办文物精品展览,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社会教育

—17— 功能。

2.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

重视保护传承灵台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文化,彰显文化名县特色,审时度势,把宣传地域特色文化、加快文化名县建设步伐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秀美灵台重要内容来抓,对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广播电视媒体为平台,通过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宣传,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为“非遗”保护和挖掘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视“非遗”保护队伍建设,建立一支热爱“非遗”保护工作、有奉献精神、有一定业务水平和专业技能的“非遗”工作队伍,为“非遗”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力保障。抓好灯盏头、木偶戏、皮影戏等地方传统戏曲文化的挖掘研究传承工作。继续做好国家、省、市、县级“非遗”名录体系申报工作,力争到2015年,国家级项目达到2项,省级项目达到6项,市级达到50项,县级项目达到120项,真正使我县珍贵、濒危并具有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活态传承、活态保护。

(六)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立齐全的文化产业体系。继续壮大传统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基本形成布

—18— 局合理、特色明显、功能互补的文化产业体系。

1.深入挖掘开发深厚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挖掘利用具有我县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文物和古商周历史文化、皇甫谧文化等人文历史资源,发展一批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文化产业基地。以体现商周历史文化、皇甫谧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为特色,开发一批旅游工艺品、纪念品。以国家4A级古“灵台”荆山森林公园和皇甫谧文化园、皇甫谧故里为主,积极开发民风民俗文化旅游业。

2.初步形成皇甫谧文化资源开发产业。皇甫谧文化资源包含了丰富的物质遗存、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深远的精神影响。皇甫谧文化资源的开发,以皇甫谧文化为主题和线索,以现有历史遗存为主体,以自然山水为依托,形成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弘扬皇甫谧文化的旅游圈,使皇甫谧资源体系更具国内乃至国际吸引力。皇甫谧文化资源开发主要涉及三大产业:旅游业、教育产业、医药业。旅游业开发以皇甫谧遗址遗迹为依托,以皇甫谧文化为品牌进行产业开发,打造具有文化特色的旅游区;医药业开发以本地中草药为依托,以皇甫谧制药公司为龙头,形成中药材种植基地和制药基地,开发出“皇甫谧品牌”系列产品,同时,延伸皇甫谧中医医院,开办专业针灸医院,设立针灸疗养基地,促进中医医疗保健业的发展;教育产业开发将皇甫谧文化资源、针灸学研究成果作为教育产业资源进行开发,开办全国第一所专门的针灸大学,出版法文、日文、—19— 德文等8种版本的《皇甫谧遗著集》,同时,举办各类针灸研讨会,开设网上学校,出版相关教材,以此来促进我国国粹针灸学的传播与发展。

3.积极开发文化艺术产业。以体现“多样化、大众化、高品位”的特色为重点,鼓励支持县秦剧团大力拓展演出市场。扶持改善县秦剧团排练演出设施、设备,进一步深化县秦剧团体制改革和艺术创作结构调整,壮大剧团自我发展能力和自主经营能力。通过实行文企联姻和利用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等方式,恢复建立灵台县木偶皮影剧团,既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又传承我县传统戏曲文化。以发挥县文化馆、体育中心文化体育阵地作用为重点,抓好少儿、业余爱好者戏曲音乐、舞蹈、书法、绘画、刺绣、编织等培训教育和中老年健美健身及相关社会培训教育活动,发展壮大艺术体育培训业。以书法、绘画、装裱、手工艺品制作、展销为重点,培育书画装裱、手工艺品市场。按照“大市场、大流通”的思路,积极开拓城乡图书市场。

4.积极开发体育产业。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多形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发展体育产业。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企事业单位、团体、个人举办体育赛事,投资建设公益性体育设施的,在土地征用、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使体育产业发展成我县新经济增长点。以满足广大群众的体育锻炼健身需求为重点,形成以场地开发、健身娱

—20— 乐、体育培训、器材经销、体育竞赛等多头并进的体育市场。

(七)深入推进文化市场管理,建立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落实好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利,有利于壮大文化产业的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市场结构,提升经营层次,促进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不断改进管理手段和方法,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强对文化市场的宏观管理,实现管理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过错追究制。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维护合法经营。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稽查机构,完善农村文化市场稽查机制,形成县有文化执法大队、乡(镇)有协管员的城乡一体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建立合理流动的机制,增强执法队伍的活力。加强城乡执法机构的设施设备建设,改善执法环境和条件。全面加强市场管理,净化文化市场环境。加强日常监管,建立城乡一体监控系统,促进城乡网吧通过连锁整合做大做强,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集中行动,维护出版业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

五、重点项目

(一)灵台体育馆建设项目。建设占地118500平方米,可容纳5000人的体育馆一座。内设带看台灯光球场2个、足球场地1个,配套安装健身器材,并建设县体育中心办公场所,总

—21— 投资13000万元(其中国投12000万元,县级自筹1000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3年建成并投入使用。项目建成后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举办或承办市级单项体育比赛,县级各类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为主,亦可举办较大型文艺表演和群众集会活动。

(二)灵台县图书馆大楼建设项目。该馆建设面积3000平方米,总投资450万元(其中国投360万元,县级自筹90万元)。内设档案室、成人阅览室、少儿阅览室、古籍阅览室等书刊阅览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主控机房、编辑制作室等功能室,配套安防、消防设施。达到国家县级二级馆标准。2013年开工建设,2015年全面竣工。

(三)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完善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基础上,全县13乡镇各修建露天舞台一座,每座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配套相关附属设施,每座投资60万元,共需资金780万元,申请中央专项资金630万元,县乡级自筹150万元。全县184个行政村修建标准化村级文化室,每村房屋建设面积100平方米,配套书籍2000册,多媒体机1台,每村配套建设2500平方米村级文化广场一座,共需资金7360万元,申请中央专项资金5960万元,县、乡、村三级自筹1400万元。工程2011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全面建成。

(四)博物馆文物藏品保存保护环境达标改造项目。对博物馆210平方米文物库房进行标准化改造,配备恒温、恒湿和

—22— 空气调节系统,配备藏品和柜架,囊匣,建立馆藏信息化管理系统。建立60平方米的文物养护室,对博物馆馆藏三级以上文物进行封护、除霉、脱碱、补残修复等技术处理保护,共需资金442万元,争取国投330万元,县级自筹112万元。

(五)古“灵台”重建项目。对我县标志性建筑“灵台”拆除,重新规划建设,扩大建设规模,建成“灵台”、鹤来亭、囿亭、沼亭、周苑门、碑廊等古建筑,群落总面积5000平方米、总投资1200万元,申请国投1000万元,县级自筹200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全面建成。

(六)皇甫谧墓修缮维护项目。对针炙鼻祖皇甫谧古墓全面修缮,维修墓基,绿化墓地周围空地,安装排水管道,埋设照明线路,建设管护用房,墓区保护围墙,安装监控报警设施。工程投资640万元,争取国投512万元,县级自筹128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全面建成。

(七)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全县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308个15400户,全部采取直播卫星建设方式实施“村村通”工程。每户投资按360元计算,工程共投资554.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56.67万元,省上配套150.92万元,市上配套40.24万元,县上配套60.37万元,农户自筹46.2万元(受益户每户收取30元)。根据国家规划,当年投资、当年建成。

(八)省、市、县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胡家塬转播台增设u波段1kw发射机和300w调频发射机各3台,转播省

一、—23— 市台、县台电视节目及调频广播;在县域西部朝那镇增建无线覆盖工程一处,设立50米自立铁塔,新建5间机房,购臵部分设备,实现省

一、市台、县台电视节目全覆盖。工程投资280万元,争取省市投资200万元、县级自筹80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3年全面建成。

(九)灵台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项目。建设数字电视机房,改造分配网和入户网,配备机顶盒。两年内完成县城8000户、农村7000户入户安装。工程投资839.7万元,2011年开工建设,2012年全面建成。

(十)文明生态家园有线电视通达项目。全县64处生态家园共延伸光缆582.2公里、电缆210.5公里,为8420户群众通达有线电视信号。工程投资2479万元,2013年开工建设,2014年全面建成。

(十一)灵台县乡镇广播电视站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包括:乡镇新建机房及办公用房14处,共1680平方米;调频广播覆盖工程14处;城镇调频音箱建设工程14处;落实乡镇广播电视无线覆盖维护运行费。工程投资485万元,国家投资300万元,省级投资150万元,县级自筹35万元。2012年开工建设,2013年全面建成。

(十二)灵台县广播电台、电视台设备数字化更新改造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机房,对广播节目的采集、制作、播出、储存、收转、信号传送、调频发射等设备全部进行数字化

—24— 更新改造。更新购臵广播直播设备、采集制作设备、信号源传送等各类设备;并更新电视台模拟设备,全部实现数字化。工程投资691万元,国家投资350万元,省级投资200万元,县级自筹141万元。2011年全面建成。

六、保障措施

(一)切实落实文化经济政策,营造良好的文化发展环境。争取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推动文体广电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意见》,落实文体广电事业发展的特殊政策。文体广电事业经费支出占全县财政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并争取使其增长幅度不低于当年财政增长速度。按照中办发﹝2007﹞21号文件要求,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中提取体育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文化体育项目建设,文化精品生产、重大文化活动和文艺团体培育。对文化体育单位实行增值税优惠政策,出版、发行、电影、演艺等文化单位,按照国家规定,享受有关所得税、增值税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免收政府调控金。争取设立灵台县扶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向公益性文化体育事业捐赠,健全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运行体制,落实“捐赠抵税”的政策。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文体广电事业发展运行机制。争取政府出台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依据文体广电部门管理职责,重新核定文体广电单位机构编制。以“增加投入,转变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目标,深化文体广电事业

—25— 内部改革,进一步激发文体广电事业发展活力。以“转变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目标,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文体广电事业单位转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实行“以钱养事”机制。着力解决文体广电事业单位人员的保障问题,妥善解决文体广电改制单位的人员分流问题。

(三)贯彻落实文化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加大宣传贯彻法律法规力度。把文化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制定我县出版物、音像、文化娱乐等市场的管理办法。加强文化法规的监督检查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文化市场管理要突出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各类管理制度,切实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严厉打击文化侵权和非法出版活动,坚决禁止制造和传播不良文化的行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净化文化环境,促进文体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不断提高文化市场监管水平,完善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把文化市场执法队伍建设成为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的文化执法队伍。

(四)加强人才培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按照“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要求,大力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培养、引进和用好高层次文

—26— 体广电人才。加快制定文体广电人才教育、培训、引进等政策,选拔一批文体广电人才进修、观摩、学习、深造,培养和引进一批较高层次的文体广电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和后备人才,形成文体广电人才梯队阵容。创新人才机制,建立县、乡(镇)、村三级人才培训体系。实施文体广电人才培养工程,建设行政管理、专业技术、产业经营三支人才队伍。设立优秀文体广电人才专项奖励基金,建立人才库,为文体广电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三日

—27—

下载彝良县广电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彝良县广电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我厅印发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文章类别:【卫生厅工作动态】发布时间:【2011-12-24】 12月23日,省卫生厅(省中医药管理局)正式印发《山东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

    商洛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商洛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发展,根据中、省《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商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

    南安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范文模版)

    南安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加快老龄事业全面发展,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和《省、泉州......

    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郑政〔2011〕87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有关单位: 现将《郑州市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十二......

    邵武市电影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邵武市电影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

    天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印发天津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津政办发〔2012〕7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各委、局,各直属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天津市老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