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浅析《羊脂球》中的羊脂球
范聪
中文11201
摘要:莫泊桑的《羊脂球》通过对普法战争背景下十个人的旅途故事,以羊脂球为主人公,运用细节描写和“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深刻的揭露了当时社会贵族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寡廉鲜耻、不顾民族利益的丑恶嘴脸,高度囊括了在民族利益危机面前各个阶层的表现,有强烈的共性特征,又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在马车这个小环境中真实塑造了羊脂球这一典型人物,也真实的再现了法国当时的社会风貌。
关键词:羊脂球;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对比;细节描写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把一个马车上的乘客:一个“下贱”的妓女羊脂球和一群“高洁”的同车人对照起来,在对比与细节中塑造了一个栩栩如生的爱国妓女形象。
一、典型人物羊脂球
莫泊桑是在一系列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描写以及与马车上的其他人的对比中刻画出羊脂球这一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首先在真实而生动的的细节中塑造羊脂球这一典型人物,羊脂球的性格特征能展示得那样鲜明而深刻与成功的细节描写紧密关联,当饥饿严重侵袭逃难马车上的人时,只有被他们冷落轻视的羊脂球带着丰富的食物。小说用笔不多却较为细腻地勾画了羊脂球请难友们进餐的细节。如,她“用一道谦卑而甜美的声音”,邀请两个圣女“分尝”她的“便餐”;又如,她对饿极了而拉不开脸的两对“高贵”夫妇,感到“进退两难”而“脸上发红”,终于鼓足勇气用“吞吞吐吐”的语调和句式探问:“是不是敢于向„„献出„„”这些简洁而细致的细节描绘,鲜明地揭示了社会地位低下的羊脂球,有着善良慷慨的美德和特有的表现形式。接着,在同胞相聚中,小说又从言语、神情、动作诸方而,以简略鲜明的细节,突出了羊脂球与众不同之处。如她用“热烈语言”表现的对入侵者的“天然怒气”和“真正的愤慨”,以及扑到敌人脖子上用手死扼的行动勾勒,初步点示了她的爱国热情。之后,在敌人为非作歹的旅馆里,她坚决拒绝自称“爱国”的“民主朋友”的性欲要求,理由是她“决不肯在敌人近边受人爱抚”。这个细节,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妓女的爱国廉耻心”。羊脂球身分卑贱却心胸高洁的水质特点,至此已相当分明。这一点,在其后她对待敌军官卑劣要求的态度上,又通过细节勾画,展示得更其充分。羊脂球被敌军官传去单独会见回来,“脸上绊红,喘得连话都说不出”,气极而怒骂。之后,敌军官在扣压马车的强大压力下,再次紧逼,羊脂球“盛怒而呼吸迫促”,以至“失去了说话的能力”,但随即又喷发出痛快淋漓的怒骂。只是在这时,她才向同胞们,也在读者面前揭露了敌军官无耻的兽性要求。两次回敬敌军官的气极怒盛的神态勾画,顿时会聚生辉,把羊脂球发光透亮的主导性格显示得分外鲜明!其次,是通过对次要人物的性格刻画,运用对比强烈的艺术细节手法,突出羊脂球的典型性格。《羊脂球》对加来卡雷·拉玛东夫人性格特点的刻划,就是这样。这个“漂亮的贵妇人”,素来是出身名门的法国军官的“安慰品”。小说通过紧相联系呼应的几个特征鲜明的艺术细节,生动传神地展示了这位地位高贵的贵妇人的特征。其一,在大家都知道敌军官对羊脂球的欲望之后,一次,女人们偶然与敌人军官迎面相遇,大家深感屈辱。小说却荡开一笔,勾勒了卡雷·拉玛东夫人特有的内心活动,她认识很多军官并且极为识货,此刻,她“觉得这一个简直不坏”,甚至竟“可惜他不是法国人”。这个极其微妙含蓄的细节,对于性格刻画,无疑是极其生动、准确、有力的笔墨。其二,当鸟夫人以下流的描绘来恐吓旅伴们,说敌军官可以“仗着蛮劲来抓我们”之时,其余的妇人们都“打了个寒嚓”。其时,小说却另有一笔:“漂亮的卡雷·拉玛东夫人的眼睛发光了。她的脸色有点苍白,如同觉得自己已经被军官用蛮劲抓住了”。一个漂亮太太,一个被军官玩弄,也玩弄军官的老手,迅即引起了被“军官”用“蛮劲”“抓住”的神往,眼睛也顿时发光,写得何等传神!“苍白”又何为呢?也许是对敌人畏惧心理的一种自然反应吧?然而,被男人,被“简直不坏”的军官制服,卡雷·拉玛东夫人的眼睛到底是要发光的。寥寥数言,一个细节,写活了神情,透视了灵魂。其三,那群自私卑鄙的贵人们,议定了把羊脂球推向敌军官怀抱的计谋之后,小说又似忙里偷闲,摔出一笔,写了一个细节:“和蔼的迎来卡雷·拉玛东夫人仿佛甚至于想起自己若是处于羊脂球的地位,那么她拒绝这个军官可以不及拒绝旁的一个人厉害”。这个惯于在军官面前扭泥作态,卖弄风骚 的“和蔼”夫人,其丑恶不堪的心灵,被这绝妙的笔墨,披露得多么清晰!其四,羊脂球被推入陷井之后,“高贵”的人们开怀庆贺,当晚,鸟夫人却向她丈夫透露了她的一个发现:“卡雷·拉玛东夫人那个娇小的坏东西在整个晚上一直假笑”,她进而解释说:“娘们到了心爱着军人时候,不管那是法国人或者普鲁士人,在他们看来全是一样的”。这个最后出现的从旁观察的细节,把贵妇人的画皮撕得精光。而几个不同关节上的有关细节,至此构成一个完整触目的整体, 卡雷·拉玛东夫人性格特征跃然纸上,她的自私虚伪与羊脂球的真诚爱国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在细节与对比中真实生动的塑造了羊脂球这一典型人物。
二、“以小见大”的典型环境
小说选择普法战争时期的一个侧面,通过十个旅客在途中的活动,反映当时的时代风貌、社会背景和阶级斗争的形势,从而揭示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作品一开始就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作了轮廓式的勾画。一八七O年普法战争开始后,由于法国政府的腐败无能,法军节节败退,整个卢昂区陷入一片混乱。街道阴森恐怖,无数双眼睛正从窗内窥伺着普鲁士军开入市区。他们扣门入户,分派居民供养士兵;敲诈勒索,枪杀人民,无恶不作。然而法国人民并未屈服,采用各种方式同侵略者作斗争。奸商大发国难财,有钱人为避免自己的财产转到别人手里而绞尽脑汁。就在这种战争的混乱时期,羊脂球一行人,各怀自己的目的,离开这个敌占区,准备前往法军驻防区,《羊脂球》的整个故事主要发生在一辆马车上,这辆拥挤的马车装载着法国当时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葡萄酒批发商夫妇是名副其实的奸商,鸟先生诡计多端,善于投机,他把劣质酒以低价卖给乡下来的零售商,大发国难财。卡雷·拉玛东夫妇是棉纺业大亨,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卡雷·拉玛东不仅家财万贯,而且还在政府部门身兼要职,是省议会议员。他们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物国难当头,竟然没有丝毫为国效力的念头,即使是在出逃的马车上还在大谈特谈 “息价„溢价„期限”。他们时刻在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对国家的安危视若无睹。科尔尼代口口声声称自己是民主主义者,事实上他只是个把祖辈的遗产挥霍殆尽的浪荡子。从他开始对羊脂球的戏弄,到后来他高唱《马赛曲》对同车旅伴的捉弄,无不显示出所谓的民主主义者的虚伪面目。两位修女作为神圣的传道者,在马车上前后两幕场景中,对周围的事情始终抱着置身事外的态度,使读者体会到她们的冷酷无情与宗教的虚伪。唯有以羊脂球为代表的下层人民,他们虽然迫于生计而在身心上遭受到极大的侮辱与摧残,但是仍然有一颗强烈的爱国心,面对敌人的入侵不卑不亢,奋起还击。作者把这么多的人物巧妙地安排在一辆小小的马车上,有资产者、贵族、商人、民主主义者、传教士以及妓女,几乎涵盖了当时法国社会上所有的阶层。这个小小的舞台就当时法国社会的缩影,作者通过对各色人物的描写,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背景,以及他们在普法战争中的政治态度。马车虽小却以几乎可以让我们洞见普法战争下整个法国社会的面貌。
三、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认为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之间关系为辩证关系,首先表现为相互依存关系,其次表现为互动性关系。莫泊桑的《羊脂球》对羊脂球这一人物的塑造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若没有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政府腐败,社会矛盾尖锐这种大环境以及马车十人行这个小环境,就更不会有这个羊脂球这一个性鲜明的爱国妓女形象,另一方面这种大小环境正因羊脂球这一典型形象更真实深刻的显现在我们面前。在普法战争爆发法国节节败退的大环境中,马车中的十人的表现也就是法国各个阶级人在这种大背景下的缩影,小马车其实就是另一个法国社会,羊脂球就是这社会中最有个性的、最典型的一个形象。羊脂球作为一个妓女,社会地位在当时是极其低下的,她在肉体上,精神上都遭到极大的侮辱与摧残,但是为了生活,她又不得不走这条路。她的个性特点是在她生活的社会环境里形成的,她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可她是真诚的、慷慨的、无私的和爱国的,和马车中其他所谓“高贵的和纯洁的”人相比,她才是真正的高贵和纯洁,而从她身上也折射出了在当时下层人民的抗争与无奈。社会造就了她的性格,由对她形象的塑造所展开的各种人物关系和矛盾冲突,又使我们又看到了整个社会。典型人物在典型环境中更加鲜活生动,典型环境在典型人物外更加真实深刻。
莫泊桑的《羊脂球》在普法战争的大背景下,通过对马车中的十人逃难旅途故事的叙述,运用真实细腻的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以及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成功的塑造了羊脂球这一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参考文献
[1] 莫泊桑,《莫泊桑文集》;王志东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5,1~29页 [2] 殷光熹,《论莫泊桑的短篇小说:《羊脂球》》,思想战线,1979年02期
[3] 李海燕,《“以小见大”的杰作—浅谈莫泊桑《羊脂球》的创作手法》,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4]易均生,《《羊脂球》艺术索谈》,外国文学研究,1979年01期。
第二篇:运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浅析
运用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再析《潘先生在难中》 摘要: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是叶圣陶受“五四”民主思想的影响而作的批判现实和揭露现实的名篇。《潘先生在难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庸俗猥琐,差堪自慰、虚伪自私的潘先生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充分表现了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生活和理想充满矛盾,朝不保夕的悲惨命运。《潘先生在难中》真实的再现军阀混战,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潘先生。关键词:典型环境典型人物潘先生
受“五四”民主思想的影响,在叶圣陶的小说中,对现实生活的批判和揭露成为其小说的重要内容。茅盾在分析第一个十年的小说创作中曾指出过:“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灰色的卑琐人生的是叶绍钧、、、、、、要是有人问道:第一个“十年”中反映着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生活的,是哪位作家?我的回答是叶绍钧。”就连叶绍钧自己也说过:“我当老师,接触一些教育界的情形,我就写这些,小说里的人物差不多全是知识分子和小市民。”叶绍钧就是这样着力描写自己熟悉的社会人物——知识分子,特别是教育工作者,力图展现中国教育的腐败以及小市民的“灰色人生”。潘先生就是他根据当时真实的政治格局和社会关系在《潘先生在难中》塑造的典型人物。《潘先生在难中》通过潘先生自私、虚伪、狡诈、琐屑、无奈、无辜、、、、、、的典型性格,真实地表现出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悲惨命运,揭示出在军阀混战的当时政治和社会的真实关系,体现出历史的必然趋势。
1.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
历来的现代文学家和评论家对潘先生几乎是全盘否定,都认为他自私、虚伪、狡诈、无责任感、没有社会意识、、、、、、这不是对一个人的评价,而是对全社会整个知识分子群体人格和性格的批判。那么,潘先生是否就是完全“卑谦的利己主义”?我们从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关系再析潘先生的性格。
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潘先生对于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保住自家的四条性命以及他的工作。他在逃难中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以及所有的痛苦与欢乐都是围绕这一核心主题展开的。当战争逼近时,他携妇带子,避难上海;但又恐被解聘而是饭碗不保,他安顿好妻儿后就冒着生命危险立刻赶回让里,筹办开学事宜。当战争进一步逼近时,他又胆战心惊的躲进教堂;为了保住自家的财产免受损失,向红十字会要徽章,借保护学校的名义来保护自家的安全。战后平息后,他又受当局的邀请为“凯旋”的杜统帅歌功颂德,书写牌坊。所做的一切,构成了潘先生所谓的“灰色卑琐人生”。潘先生这种所谓的“卑谦主义”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造成的,他是无辜的,也是无奈的。他只是只是一个小学校长,作为一个无依无靠的的小人物,他不能像有些知识分子那样能依靠关系躲到外国的租界或逃得更远(在抗战期间也不乏这样的知识分子,他们中间也许还有比潘先生更有涵养,更有文化的人),因而他只能用最卑微的最自私的方式来保障自己及自己的家人的安全,除此之外,他别无选择。混乱的社会环境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使潘先生这样的小人物很难做到高尚。残酷的战争把人的感
情给掩埋了,暴露给外界的只是人作为动物的的本能需求,是人的一些基本欲望,是应该得到的,而不应受到遏制。潘先生所处社会的混乱和地位的卑微(即社会环境)是形成他性格的并促使他行动的客观条件。由此观之,对于潘先生我们应持有的是:理解和宽容。
2.典型人物也并非永远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典型人物又可以对环境发生反作用。
潘先生为胜利者杜统帅写的那幅歌功颂德的牌坊,是他缺少骨气和清醒社会意识的最大政治嫌疑和人格污点,也成为后人唾骂的对象。但是潘先生并没有丧失良知,他的社会意识还是清醒的,当他写到第三张“德隆恩溥”时,“他一写到“溥”字,仿佛看见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烧房里,淫妇人,菜色的男女,糜烂的尸体,在眼前一闪”。混乱的社会环境和卑微的社会地位是形成潘先生性格的客观条件,但是他这个典型人物在环境面前不可能无能为力,当他想到这些,他的思想在此刻停顿了,他清醒了,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因为学校可以重新开学了,他的工作也可以得到保全,更重要的是他的妻儿可以平安的归来,全家又可以团圆了)的潘先生,终于冷静下来思考战争对社会的破坏。这时他的眼中已经没有了杜统帅,没有了妻儿,有的只是一个传统儒家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忧国忧民,关心社稷的理想理念。对国家、民族、人民命运的深刻担忧,构成了潘先生此时人格的闪亮点。“功高岳牧”、“威震东南”、“德隆恩溥”这十二个大字,表面上是对杜统帅的称赞,是潘先生拍马屁的表现,实际上与潘先生刚才所想象的种种惨不忍睹的社会现象构成了
对杜统帅和这个社会的无情的讽刺和鞭挞。这是一种含泪的笑,一种无力的抗争,一种无言的控诉。潘先生在想象到的种种的惨景是他这个典型人物对那个社会在思想上做出的抗争。
《潘先生在难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庸俗猥琐,差堪自慰、虚伪自私的潘先生这样一个典型人物,充分表现了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生活和理想充满矛盾,朝不保夕的悲惨命运。《潘先生在难中》真实的再现军阀混战,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朝不保夕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潘先生。
参考文献:
(1)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A】.茅盾选集:第五卷【5】.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5年。
(2)叶圣陶.《叶圣陶选集》.自序【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1)。
(3)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从《装在套子中的人》看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从《装在套子中的人》看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
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典型性格实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另一方面,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对环境具有反作用,而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还是相互依存的。接下来,对《套中人》别里科夫这一典型人物与当时沙皇专制统治下的这一典型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作较为详细的分析。
一.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所谓环境,就会那种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们行动”的客观条件。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让它的人物
在环绕着他们的特殊环境中形成。
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 别里科夫是沙皇专制统治下,禁锢个人自由,惧怕和乱视新事物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晴天带伞,穿套鞋,耳朵里塞棉花,脸藏进竖领里。不仅是如此他还把自己的思想也藏进了套子里——沙皇政府压制人民自由的文献和法令,他甚至还要拿“套子”去凑别人的思想,用他那类套子似的议论压迫着别人。人们对这个神经质的,变态的套中人别里科夫,不同程度地被迫钻进“套子”中去了。他是当时社会知识界的一种典型,是旧制度、旧思想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害怕他,其实人们害怕的是那污浊黑暗的专制统治和思想禁锢。从这个角度看,典型性格是在典型环境中形成的。当时的俄国,亚历山大三世实行恐怖统治,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的“别里科夫”,成为旧社会旧制度的还总是维护者。正是在沙皇专制统治下,装在“套子”中的别里科夫才会乱视一切新事物,甚至对自己可能的未来伴侣萨维什那也嗤之
以鼻。他的内蕴到外形都是这样被环境决定着。
二、典型人物也并非在环境面前无能为力,在一定条件下,他又可以对环境
发生作用。
在实行禁欲主义的社会中,沙皇实行抓只统治,禁锢个人自由。但社会上不乏有主见之人,不乏新事物。而别里科夫却通过自己的力量,与其说是他自己的力量,不如说是专职的力量辖制了全城里的人们。他把整个沙皇统治下的社会边城一个巨大的“套子”,将一个一个的人拉进套子,却都开了洞,一双双眼睛盯着外界。而当他死后,“他躺在棺材里,神情温和,愉快,甚至高兴。”他庆幸自己终于藏进了一个套子,永远出不来了。而他周围的人也欣喜,他的死亡在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他所极力维护的沙皇专制统治的结束,创造了他典型性格的典型环
境即将虽随着他的消失而消失。
三、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还有互相依存的一面,失去一方,另一
方也就不复存在。
典型人物的刻画离不开典型环境。《套中人》中典型的沙皇专制残暴统治,个人自由禁锢,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别里科夫一个惧怕和乱视新事物,忠实维护旧制度卫道士这一典型人物存在的现实基础。没有沙皇专制统治下的典型环境,那么别里科夫那种守旧卫道士的典型言谈举止心理行动都失去了依据。典型环境是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社会关系系统。如果说失去了套中了别里科夫这一典型形象,当时的环境也就失去了表现、联系中心,环境便成了一盘散沙,也失去了存
在的意义和形成的可能。
第四篇:凡是典型人物都有典型性格
凡是典型人物都有典型性格,而每一个典型性格都是一种文化符号,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的性格自然可做中国文化的典型解析。
唐僧:中国礼教文化中温良恭俭让的典型代表。其正面意义是谦恭儒雅,温柔敦厚,忠贞笃诚,有君子之风;其负面影响是愚善固执,没有风险和危机意识,缺少应变能力。
孙悟空:本为石猴,得日月精华而生,非中华正体,有类于中国北方强悍的少数民族,其性格中精明、勇猛、善斗、疾恶如仇,是中原汉族人性格的反面。而正是这种性格元素的加入,使西天取经有了武力的保证,作为文化元素的渗入,也使中华民族孱弱的脉搏跳动的更坚定有力一些。
猪八戒:是中原汉族人世俗性格的典型代表,贪、嗔、痴、惧、色、懒,但此人比较好管理,只要驭用得法,还很能干,也不怕脏和累。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可爱的人物,一个更接近人本质的世俗人物。
沙和尚:这是一个中性人物,体现的是儒家的“中庸”的理念,在师徒四人中起着黏合剂的作用。
如果把这四人作为一个文化的整体,并把取经作为文化发展和文化追求来看,唐僧仍要被视为文化的主体、主导,没有他谈何取经?孙悟空是唐僧性格的最有益的补充,没有他的辅佐,取经就是一纸空谈。
唐僧是一种理性文化的代表,虽然文弱、愚执,但他的信念是坚定的,追求是不变的,他代表着一种前进的方向。孙悟空是现实的,是生存在真实环境中的一个“圣斗士”。他是善与恶的判官,“火眼金睛”给了他裁断的利器。有了他,唐僧取经的坚定信念才有了坚实的安全保障。如果说唐僧是“性”,那悟空就是“命”,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性与命必须双修。但两者之间仍要有主次之分,以修性为主,修命为辅,以修性引导修命,因为“性”毕竟是人类文化意蕴的根本。
中国文化的痼疾恰恰是没有摆好两者的关系,常常是以“性”限制“命”,甚至愚蠢地扼杀“命”。就象唐僧多次念“紧箍咒”打压孙悟空,严重时就赶走悟空。这种做法极大地打击、伤害了悟空降魔除怪保师取经的积极性,性与命的关系出现了危机。这种做法无疑是自毁长城,其结果取不了经,修不了性,还要拱手送上“唐僧肉”。“僧是愚氓犹可训,妖为鬼蜮必成灾”,毛泽东对此早有过批判。毛泽东喜欢孙悟空,厌憎唐僧,那是因为唐僧成为其革命的绊脚石,拦路虎。但毛泽东过于强调革命的重要性,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并没有斗出一个理想的新世界。他发动的一次次运动,就是用“命”去反制于“性”,其结果又一次严重地伤了中国文化的筋骨。
唐僧与悟空始终是师徒关系,性与命也始终有主次之分,从唐僧师徒取经的过程看,师徒关系和谐时,取经路上就顺利些,而每次闹矛盾时,都有凶险的后果。吴承恩也许不只是在讲故事,还在做着文化的解析。
由“唐僧师徒”看团队组合与性格特征
大雁南飞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团队的成长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组成团队的每一分子都是人,而做人似乎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看作一个绝妙的团队组合,在这个团队中的四个人,分别象征着完美型、力量型、活泼型、和平型四种性格特征。
唐僧一贯坚持“因为值得做,所以要做好”,是典型的完美型性格。这种性格类型的人比其他性格类型的人想得更多,往往着眼于长远的目标,所以总是能够从一个更高的层面看待问题。但是过分地追求完美,就转化为一种完美主义,对别人的工作永远不满意,还会因过分谨慎而变得优柔寡断。
孙悟空是力量型性格的杰出代表,他永远在超越自己的极限,总是能够不屈不挠地实现目标,能够取得令人叫好的工作绩效。但是这种类型的人只关心工作的结果,对过程和人的情感却不大关心。喜欢控制一切,不善于合作。
猪八戒率直而又风趣,是活泼型性格的象征。他们情感外露,热情奔放,懂得如何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处处受欢迎。但是,过分地对乐趣的追求使他们显得随意,耐心不足,不切实际,常常陷入信任的危机。
当唐僧在想、孙悟空在做、猪八戒在说的时候,沙和尚比任何人都低调,他在看,当团队动荡不安时,他稳如磐石。和平型性格的人是整个团队组织的稳定器。他们非常在意人际关系的和谐和团队生活的稳定,容易相处,冷静耐心。但是,过分地强调和谐,事实上就可能造成过分的妥协,逃避冲突,不愿意主动承担责任。
西天取经之路正如我们的人生之路。我们走在这条路上,思考这辈子应该做的事,我们把这件事称为职业。为了取得“真经”,为了造就成功的职业生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和对待自身的问题。首先,我们必须针对自己的性格类型,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职业角色,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由于性格上的差异,每个人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待困难的态度,处理人际冲突的方法都会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如何理解不同性格类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便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融洽的关系。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团队的进步与个人的前程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当一个团队实现既定目标的时候,每一位成员也都会从中得到个人的成功。为了能够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同时让员工素质不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企业的管理者要把每一位员工的职业生涯与公司的发展前景结合在一起。不仅应该根据不同岗位的要求来选拔与之相匹配的性格类型,还应该对不同性格类型的员工进行科学的团队组合,使之形成优势互补,通过有效的团队文化建设来推动公司业务的持续发展。
从唐僧师徒四人性格特点看团队结构的组成 单从文学的角度看,《西游记》是我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作品中的颠峰之作,但如果从管理学的角度看,你会发现这是关于一个团队为了一个宏伟的目标,克服种种艰难险阻而不懈努力的过程。对于企业管理中团队的建设和运行有着借鉴意义。
首先来看看唐僧师徒四人各自的性格特点:唐僧,似乎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在整个取经的路上言语不多,常常处于一种超然于物的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心思缜密,能注意到事物的细节,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就是他的固执和对西行取经的决然。孙悟空呢,则刚好相反,一个典型的行动主义者,总是用最快的速度解决问题,似乎总有用不完的精力和能量,行事刚毅果敢,是西行的路上解决困难的中流砥柱,不过情绪很不稳定,容易激动。再来看看猪八戒,这个在网络上为大多数女生所青睐的人物热情奔放,总也闲不住,到处找乐子。是那种情感外露而善于交际的角色。西天取经的路上要不是有他,那将是一段多么乏味而苍白的远行。最后就是那敦厚老实的沙河尚了,沉默寡言,随和低调,低调得差点就忘记了他的存在,但是也就是他任劳任怨,这个团队里所有的琐碎而乏味的工作基本上都落在了他的肩头,而且当其他三人发生冲突时,也是他,从中斡旋。师徒四个人组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西行团队。成忆君先生在《孙悟空是个好员工》中,将师徒四人的人格特征分为四类,唐僧是完美型,孙悟空是力量型,猪八戒是活泼型,沙僧则是和平型。而我将这四个虚构的人物看成是四种气质类型的形象化。唐僧是典型的粘液质的气质类型,安静稳定,寡言少语,注意力难转移而且很固执,但目标明确。孙悟空则是胆汁质,直率热情,精力旺盛,行动敏捷,易冲动。多血质的猪八戒则活泼好动,喜欢交往。而浑身上下都透着抑郁质的沙僧自然是行动迟缓,孤僻,但善于观察到别人不容易察觉的细节。在这个四种气质类型组成的团队中如果要说最无能的是哪位,我想很多人会把粘液质的唐僧揪出来,理由似乎也很充分:他什么本事也没有,善恶不分,还总是固执己见,不听劝告,这种人怎么会成为这个团队的主管呢?但我并不这么认为,唐僧表面上看起来很懦弱,可实际上意志最坚定的就是他,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比如在孙悟空的愤然离去,猪八戒嚷嚷着要回高老庄,沙僧也沉默颓然的时候,他西行取经的决心丝毫未减。也就是说在唐僧的心目中有一个战略目标——西天取经,而且有达成这个目标百折不挠的决心,而这一点是其他三个人所不具备的。只有他明白去西天取回真经的目的是普渡众生,而另外三个的目的很单纯,保护师父取经。至于为什么要去取经,取回来干什么,他们一无所知,就像团队分配给员工的任务一样,他们通常就是尽力完成它,而很少想他们的任务目标和组织的战略目标有什么联系,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当然就更不会去思索组织的战略目标达成后会有什么影响或者说为什么要设立这样一个战略目标。这就是他们成为不了这个团队的领导的主要原因之一。孙悟空在这个团队里扮演了一个解决问题的专家,他基本上无所不能,办事也是雷厉风行,典型的业务骨干和精英,似乎这个团队有他就足够了,但是不要忘记了,胆汁质的孙悟空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容易冲动,这种性格的人和粘液质的唐僧刚好相反。一个喜静一个好动,一个慢一个快,组织冲突在所难免。这就少不了随和的沙僧从中斡旋,协调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个和事老。当然抑郁质的沙僧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关注细节,而且踏实勤劳,组织中许多事务性的工作都是这样的员工来完成的。多血质的猪八戒,走到哪里都是笑声一片,他就像组织中的开心果,而且也具有相当的业务技能,对保持团队的持续高效的运转不可或缺,但是这种性格的员工容易偏离目标,而且忠诚度不高,喜欢舒适安逸的氛围(动不动就嚷嚷着回高老庄)。
其实,在一个团队中,并不只有唐僧这种性格特征的人适合当统帅,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发现高层管理人员这四种气质类型的人都有,而且这四种气质类型是抽象出来的,事实上一个人往往是多个气质类型的混和体,就看他(她)是那种类型占优,但这些都不是重点。我想说的是,在团对建设中,应该充分注意团队成员的性格特点,搭建合理的团队结构,实现优势互补,使团队减少内耗,发挥出应有的团队整合力量。这样才能达到精之所蓄,则锐之所出。锐之所出,则势不可挡。势不可挡,则功必成的效果。
第五篇:浅谈《简爱》中的典型人物简爱
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形象的典范 ——谈简·爱形象的成功之笔
浅谈《简爱》中的典型人物简爱
在叙事作品中,创作主体对环境的描绘是否典型,会直接影响到典型人物的塑造。恩格斯的“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命题,科学地揭示了典型人物与典型环境的辩证关系。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简·爱》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个追求独立、自由、平等、捍卫尊严、勇敢热情、生机勃勃、具有独特个性的人物形象——简·爱。特别是为塑造简·爱的形象选择了恰当的典型环境。《简·爱》的艺术成就之一就是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高度统一与和谐。小说《简·爱》的字里行间都反映了她那个时代的社会环境与主题。正如马克思所认为的“她是现代英国杰出的小说家,并在自己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里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比一切职业政客、政治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表现为相互依存的关系。首先,典型环境决定着、制约着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典型人物的刻画是离不开典型环境的。
童年时的简爱有着自卑的性格特征,这与她生活的环境、自身的遭遇是分不开的。她的自卑首先表现在她对自己外表渺小和不美的感觉。在她小时侯,她就对她的外表感到恼火和敏感,当她被她的舅妈虐待时,她受到自我轻视的折磨,“我知道,如果我是个开朗乖巧,无忧无虑,美丽顽皮的孩子,哪怕同样寄人篱下,无伴无友,里德夫人也会对我更满意些,能容忍下我,她的儿女会对我有些伙伴之情,更真诚友善些,佣人们也就不会那样动不动就把我当作育儿室里的替罪羊了”可见,儿时的简.爱被强烈的自卑套上了一个无形的精神十字架简。
爱的自卑感还来自于对自身境况的不满。简·爱出世不久,由于父母相继离开了人世,她不得不来到舅妈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舅妈的虐待,表兄的凌辱使这个自小就丧失母爱的孩子一踏进舅妈家的门坎就受到不平等的待遇,人格受到极大的侮辱。表兄约翰曾侮辱简·爱说:你是个靠别人养活的人,你没有钱,你该去要饭,不该在这儿跟我们这些绅士的孩子一起生活,跟我们吃一样的东西,穿我们妈妈的钱买来的衣服。“穷、低微”这种源于地位与财富的巨大冲突,是构成简.爱内心精神不幸的主要根源。尽管简.爱有一颗孤傲的心灵,但命运偏偏让她充当被拒于上流社会之外的“寄养者”、“女家庭教师”之类的角色。这一卑贱的角色,让简.爱时时感受到有钱人对她的凌辱和精神上的戕害,时时刺激着她敏感的神经。
其次,典型人物影响着、改变着他的环境。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环境产生反作用。简.爱是一个有胆量的妇女的代表,她敢于反抗命运,敢于挑战不公平的社会。里德太太全家人的欺凌与侮辱的生活环境使她幼小的心灵里萌发了本能的反抗意识。疼爱她的舅舅已经过世,年幼的表兄,家里唯一的男性约翰.里德登上家长的宝座,虽然他乳臭未干,却早已知道儿子继承家产的规定,耀武扬威的宣称;“家是我的,或者过几年就是我的了”。无情的排斥简.爱这个寄人篱下的“外人”,简.爱表现不服气的勇气去反抗欺压她的表兄,虽然最后被关进红房子里,但依然想着以逃跑,绝食或发疯来抗议这不公平世道。在简.爱与表兄约翰.里德的斗争中,我们还可以强烈的感受到简.爱这种能够近似暴风雨般的反抗,甚至惊异于一个小孩就有如此强烈的反抗精神。我们欣赏简.爱,欣赏她这种敢于反抗生活不公平的精神。
在劳渥德时期是简.爱思想的成熟时期,虽然她依然与黑暗的环境,不公正的待遇斗争反抗着。受海伦和潭普尔小姐的影响,她沉静、成熟了许多。劳渥德是挂着慈善招牌的人间地狱。饥饿,体罚和宗教摧残着所有的孤儿。女教师用枝条抽打海伦的时候,简.爱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她说:“如果她用那个鞭子揍我,我会从她手里夺来,我会当面折断它。”孤儿院想把孩子培养成顺从的羔羊,她对忍耐顺从的海伦说:“我们无缘无故被打的时候,我们应该很严厉的回打„„可以教训我们的人永远不再打了„„不公平地惩罚我们的人,我一定反抗。”这坚定有力的语言,不仅清楚的表现简爱所受屈辱的深重,还表现出简爱不向命运妥协,勇于反抗斗争,争取人权的可贵精神。1 在劳渥德的八年生活虽然令简爱的性格改变了许多但那反抗的精神依然伴随着简.爱来到桑菲尔德府她。所养成的倔强的性格,犀利的词锋,敏锐而审慎的观察力使她像带刺的蔷薇,极力维护自身的尊严,每个胆敢冒犯她的人都要受到她毫不留情的回击,包括当初未将他放在眼里的男主人公。而正是简.爱的反抗,追求平等的不凡气质才赢得了庄园主罗切斯特的爱情。
最后,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是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典型环境是典型人物成长的现实基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个性特征就难以确立,典型人物的语言、行为以至于内心心理世界都难以把握。若简爱不是生活在一个封建、势力的社会中,她也不会做出那样的反抗,也不可能在反抗中磨练刚强的性格。她的性格形成就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形象地刻画了她的形象。反之,典型环境也以典型人物的存在而存在,没有典型环境的塑造,人物的形象也不可能如此鲜明。
由于夏洛蒂·勃朗特在小说《简·爱》中选择了典型的环境,使女主角在经历了由环境所造成的磨难之后,简·爱的人物形象最终得到了升华与完善。事实上,作者用典型的环境先使简·爱谦卑,然后再要求她去寻找新的自我。结果,我们在小说结尾所看到的那个简·爱已是一个学会了生活、懂得了怜悯、充满自我意识、具有独立人格形象的简·爱了。自小生活与经历的环境使她不仅了解到人类生活中不能缺少互相联系,而且认识到不能没有对别人有所依靠和同情。简·爱的这种转变包含了对现实、人类和命运决定性的洞察力,这种转变远远超过那种陈腐的只顾自己利益与生活的妇女形象。很明显,《简·爱》中的许多情节都是作者根据个人的亲身经历,凝聚了作者自己的亲身感受,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了简·爱这个英国小资产阶级妇女的典型人物形象。同时,小说以女主人公简·爱的形象对这类妇女的地位和处境中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做了高度集中的概括,并通过简·爱的命运和人格追求对当时的英国社会发出了小资产阶级抗议的最强音,达到了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形象的高度和谐统一,使得这部小说取得了超越时代的巨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