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目标导航
1.说出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各个阶段的主要活动和贡献。
2.体会邓小平在其革命历程中埋头苦干、不屈不挠、不断开拓创新的精神,从中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
问题引导
【自主学习】
[基础史实] 1.土地革命时期:1929年领导______和龙州起义,建立起______革命根据地;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受“左倾”打击,遭受第一次磨难。
2.抗日战争时期:刘邓率领129师以______为依托建立抗日根据地。
3.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10月,刘邓指挥部队发起______和______战役,痛击进犯的国民党军。1947年,指挥部队千里跃进______,开辟中原战场。1948年领导了淮海战役,1949年直接部署和指挥了______。4.建国初期:率二野进军大西南,参加和平解放______工作;在中共八大上,作了《______》。[方法反思] 本课叙述了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和建国后17年的主要事迹,可以分阶段列举主要活动,制作大事年表,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知识联系] 必修Ⅰ: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意义。(专题三第三课)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专题四第一课)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说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专题四第二课)
必修Ⅱ: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专题三第一课)近代以来我国物质、生活习俗、交通和通讯工具、报刊和影视的变迁。(专题四第一、二、三课)
必修Ⅲ: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专题四第三课)
【体验探究】
了解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军事活动。
材料一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左江工农民主政府实施了减租减息,废除了苛捐杂税等政策,右江工农民主政府颁布了《土地法暂行条例》,进行了土地改革。后因强敌进攻,左江根据地首先丧失,红八军退到右江地区编入红七军。1930年11月,红七军主力奉命离开右江根据地,转战到达湘赣,同红一方面军会合。
——《中国中学教学百科全书·历史卷》
材料二
蒋介石发动„„政变后,冯玉祥曾召开过一次会议,在会上表示将要反共“清党”。这时,邓小平立即站出来连喊 3 声:“打倒蒋介石!打倒蒋介石!打倒蒋介石!”„„那时候,有谁能知道冯玉祥会怎样对付共产党?几十年后,邓小平回忆说:1927年蒋介石清党的时候,别人都在杀共产党,他(冯玉祥)对我们的态度还是比较缓和的,礼送出境。──苏杭编著:《走向辉煌──历史巨变与邓小平》济南出版社 1998年版
材料三
1948年组成的由邓小平任书记的五人总前委
[史料研读] 材料一、二分别涉及到什么历史事件,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逻辑关系?材料三图文透露出出哪些历史信息?上述三段材料围绕哪一中心人物进行叙述的? [问题思考](1)据材料一,概括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斗争的特点。分析后来军事斗争失利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对邓小平在会议上的表现。
(3)据材料三,“由邓小平任书记的五人总前委”指挥了以何地为中心的什么战役?
(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评价邓小平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历史贡献。
检测反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1年)4 月15 日,邓小平在(京郊)北小营召开了田上辇、北小营、仇家店等大队支书、生产队长参加的座谈会,反复询问干部:“公共食堂是吃好,还是不吃好?”当时多数人不敢说不吃好。随邓小平来调查的卓琳由于在上辇村孙旺家住了一个星期,了解实情,就告诉邓小平:“上辇吃食堂是假的,由食堂分粮食,社员自己回家做饭吃才是真的。”邓小平听后高兴地说:“你们村的干部对共产风、平调风顶得好,锅、碗、瓢、盆没有被刮跑,锁没有砸,门没有拆,是很好的事,而且你们村把生产搞上去了,粮食单产1959年达到540斤,比 1958年提高60多斤,副业收入3万多元。社员生活水平提高了,对国家的贡献也大了。你们的好经验应该总结一下,推广下去。”
──苏杭编著:《走向辉煌──历史巨变与邓小平》
材料二
要提一下干部政策。总的是又红又专,红专结合,管工业的一定要专。一个令人高兴的情况是确有一批司局长和一些副部长比较强,并且懂得业务。省、市也有一批这样的干部。要把这些人放到企业(中小企业,不一定大企业)中去当两年厂长,然后再上来当部长、副部长。这样,我们就会有一批又红又专的强的领导骨干,我们的管理水平就会大大提高。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前途,在组织上要采取这个政策。
──《立足现实,瞻望前途》(1963年8月30日),《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336 页
请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邓小平召开座谈会的时代背景。材料中邓小平听到“上辇吃食堂是假”,为什么却很“高兴”?(2)据材料二,从干部任用标准、提拔过程到积极意义等方面,指出邓小平对于干部任用的独到见解。
(3)综合上述材料,邓小平对于“吃食堂”和“干部政策”的表态,体现出怎样的思想精髓?
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462公里,这是从上海到北京的空间距离。然而,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走了整整28年。建设与改革的历程同样光辉而艰辛。从初掌国家之舵到带领中华民族走上伟大复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党又奋斗了58年。多少危急时刻,多少重大关头,中国共产党人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拉动了一次次伟大的历史转折。不朽的业绩,定格在一个又一个历史的关节点上。
一一新华社特稿《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一一中国共产党 86 年回眸》
材料二
毛泽东同志最伟大的历史功绩,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领导我们党和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一一江泽民在“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l)上述材料将中国共产党86年的奋斗历程依次定格在一个又一个的关节点上: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综合所学知识列举下列关节点的对应标志事件。
①日出东方一一标志:
②力挽狂澜一一标志: ③灯塔指引一一标志:
④拨乱反正一一标志: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 毛泽东同志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指的是什么?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在继往开来这一节点上? 党在指导思想方面的有哪些发展?
(4)概括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在理论探索上有何共同点?
八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二)目标导航
1.了解邓小平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简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
2.感受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大气魄,体会他不懈追求真理和求实的品质。
问题引导
【自主学习】
[基础史实] 1.文革时期:1974年率中国政府代表团出席联合国第______届特别会议。1975年主持开展的以______为突破口的全面整顿,实质是______的错误。
2.改革开放新时期:1977年邓小平复出后,首先在______战线进行拨乱反正。1978年5月,《光明日报》发表《______》,引发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1978年11月所作的《______》的重要讲话,实际上成为随后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1992年初邓小平的______被人们视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______。[方法反思] 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从民主革命时期起到文革结束,邓小平先后有三次被打倒。1978年以来,邓小平成为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路人和总设计师。[知识联系] 同本专题第六课。
【体验探究】
了解邓小平在新时期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理论创新。
材料一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必,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目前进行的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也是要不要解放思想的争论。„„是个思想路线问题,是个政治问题,是个关系到全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问题。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92年初南方谈话
材料三 邓小平同志70多年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是同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同我们祖国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历史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把毕业心血和精力都贡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给了中国人民,赢得了全党全国人民的衷心爱戴,也赢得了各国人民的普遍尊敬。
——2004年胡锦涛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史料研读] 概括材料一、二中邓小平的思想主张。指出材料三胡锦涛讲话的主题,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问题思考](1)材料一中邓小平表达了怎样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邓小平发表这一讲话的历史背景。
(2)邓小平在材料二中表达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起到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结合材料三对邓小平的一生作一简要评价。
检测反馈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是一部跨度达30年的惊心动魄的逃亡史。在当时的深圳,曾经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手、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忐忑不安地汇报了逃港的情况后,邓小平出奇地沉默了很长时间,才就逃港问题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逃港,主要是生活不好,差距太大,生产生活搞好了,才可以解决逃港问题。”
——林天宏《人民会用脚投票》
材料二 在经济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人生活先好起来,就必然产生极大的示范力量,影响左邻右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52页
材料三
十二亿人口怎样实现富裕,富裕起来以后财富怎样分配,这都是大问题。题目已经出来了,解决这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分配的问题大得很。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已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些问题。少部分人获得了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分配不公,会导致两极分化,到一定时候问题就会出来。
——《邓小平年谱》(1975—1997)
材料四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闽。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每年领导层都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新问题出来抓紧解决。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当时“逃港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为僻决这一问题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采取了什么政策?
(2)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邓小平改革的着眼点发生什么变化?
(3)据材料四指出,邓小平领导的改革有什么特点?
(4)综合上述材料,邓小平领导改革开放的宗旨是什么?这最主要反映了邓小平的什么品质?
2.阅读下列材料
1997年,邓小平同志与世长辞。他见证了中国20世纪翻覆地的历史变革,并亲身参与和创造了中国从贫穷落后向现代化迈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二 社会主义稿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生产力。把这当作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材料三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闻,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邓小平抓住了什么根本问题,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隹
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2)在“改革解放生产力”过程中,邓小平是怎样积极引导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开展?
(3)材料三中所提及的“三个有利于”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有何意义?
(4)简要评述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
(5)阅读材料二,概括评价邓小平的历史贡献。
七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一)【自主学习】
1.百色起义 左右江 2.太行山
3.上党平汉 大别山 渡江战役 4.西藏 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 【体验探究】
(1)特点:以邓小平为领导;成立工农民主政府;减轻农民负担,进行土地改革。失利原因:左倾错误影响、敌强我弱。
(2)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掀起清党逆流。体现了邓小平大无畏的革命勇气和与反动势力毫不妥协的革命斗争精神。(3)徐州,淮海战役。
(4)为民主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检测反馈
1.(1)时代背景:左倾错误泛滥;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处于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原因:这一行为抵制了“左”倾错误、发展了生产、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积累了经验。(2)干部任用标准是又红又专,红专结合;提拔过程是由基层实践开始再到担任统揽全局的领导职务;意义是提高管理水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
(3)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始终以是否符合人民利益和国家前途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
2.(1)①中共一大(或中国共产党成立);②遵义会议;③中共七大(或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④十一届三中全会。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4)把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国情紧密结合。
八 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二)【自主学习】
1.六 铁路整顿 系统纠正“文革”
2.科教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南方谈话 共同富裕
【体验探究】
(1)思想主张: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历史背景:“文革”已经结束,但中共中央主要负责人却坚持所谓“两个凡是”,全国上下强烈要求解放思想,摆脱“左”倾思想的束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观点: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提出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用:成为又一次思想解放的宣言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推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3)评价:邓小平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公认的享有崇高威望的卓越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检测反馈
1.(1)原因:生活水平低(或政策有问题)。政策:实行改革开放;在深圳设立经济特区。(2)变化: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变为富裕以后如何实现公正公平的分配?防止两极分化。
(3)特点:敢于创新(实验);及时总结?不断深化改革(或用改革来解决新问题)。(4)宗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或实现共同富裕)。品质:以民为本(或爱民、富民)。2.(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2)实行家庭联产责任制;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它促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4)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成为改革开放的第二次宣言,在紧要关头为党和人民指明了方向,成为邓小平理论成熟并形成体系的标志。
(5)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
第二篇: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
观电影《邓小平》有感
观遍此片,让人感怀深刻。电影再现了文革之后到小平同志九二南巡讲话之间的一段历史,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邓小平的一生,走进了这位老人,重新了解了一遍小平同志为我们这个国家所做的贡献。也走进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了解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这段在我们心中已渐渐模糊的历史有清晰了起来。
“小平您好”,这是三十五周年大阅兵时,几位北大学子激昂滂湃的作品,但是在我看来,这不仅表达了这几位北大学子对小平同志的尊敬和敬爱,更表达了中华大地上亿万中华儿女对这位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深情的感恩和谢意。因为,在小平同志的指导下,改革开放,使许多人的命运被改写。四五平凡;被扣上地主,资本主义,臭老九帽子的人才能够平凡,他们的后代才能平等的接受教育,才能昂起头来做人。恢复高考制度,使许多渴望学习的学子实现了自己读大学的理想,也为国家发展的各个岗位上添加了新鲜血液;也因为他,农民们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地”的梦想。使国家经济的发展摆脱了“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妄图推翻毛泽等思想”的压力。
在整部电影中出现最多的画面就是小平同志在开会和视察。在会议中、视察中,小平同志以倾力而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恢复了那个年代原本应该拥有的激情和活力,也让人们进入了沉重的反思,反思文革的祸乱,反思中华几千年的可悲的岁月。反思完毕,人们发现了文化需要复苏,文学需要复苏。于是乎,涌现出了一大批如舒婷、顾城这样的诗人学者,学出现了一些如“朦胧诗”这样的新诗体。这些新涌出来的诗篇作品在当时被称为“伤痕文学”这些文学作品表达出了那一代人对由于“上山下乡”而耽误的青春的愤恨,不满和无奈。
电影里最让我感叹的还是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商谈香港主权回归的问题的时候,强硬的做风让我印象十分深刻,主权问题是不容讨论的问题,小平铿锵有力的声音敲定了整个对话的基调,而对于香港采取一国两制的政策,又是一大创举,不得不说,这么有创造力有想法而又有胆魄的国家领导人,真的让人折服。再看今天,日本要购买钓鱼岛,我们却只能表达强烈的不满和抗议。我想,应该有很多人希望有小平同志那样的领导人吧。
到了晚年的邓小平,在南巡中的讲话和做法让中国对改革是否坚持的人们看到了方向,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此完全敲定基调,市场经济的主导,计划经济的减退,让社会生产力取得了巨大的飞跃,没有商讨的余地,中国必须前进。邓小平的预见实现了,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生产动力,实事求是的思想给了指导思想,改革开放提供了发展环境。
如果说毛泽东的降生,是为了医治黑暗中流泪的眼睛,那邓小平的到来,则是为了彻底抽掉那眼睛里流露的麻木。邓小平的一生,都是在为中国的强大而贡献的一生,他心胸广阔、目光远大、意志坚定、顽强不屈、敢做敢为、坚持真理。邓小平的形象具有独特的魅力。特别是邓小平的理论,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第三篇: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浅谈邓小平眼中之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读后感
20101335057魏楚京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遥感学院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10(2)班江苏 南京
摘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题,也是邓小平新的社会主义观的理论表现。深入研究邓小平新的社会主义观,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既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必须解决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加深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
关键词: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者,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思想家和改革家。作为一个时代的伟人,历史的巨人,虽然已溘然长逝,然而他为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和他的理论和思想,都必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发光,指引我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向前迈进。
读了《邓小平文选》,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他博大而精神的思想体系、高尚的情操,让人信任与爱戴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了我。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不仅继承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继承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并在此基础上赋予了更加精准的定义和富有时代特征的内涵,并在实践中逐步丰富,从而成为了中华民族新的精神支柱。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主题,也是邓小平新的社会主义观的理论表现。深入研究邓小平新的社会主义观,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既是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必须解决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加深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
一、怎样看待社会主义这一历史现象
怎样看待社会主义这一历史现象,实质上是一个要不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坚定社会主义信念的问题。它既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赖以确立的思想基础,又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制度的出现,究竟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人民选择社会主义道路到底是对还是错?自从70年末80年代初以来,国内和国外不断有人提出非议,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反对社会主义。那么邓小平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呢?首先是怎样看待中国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的基本观点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11页。以下引文凡属此卷者只注页码。)为什么?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至少谈了以下五点理由:(1)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证明:“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6)(2)不搞社会主义,中国发展不了,独立不了,国际上就没有中国的地位。“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最终发展起来也不过成为一个附庸国,而且就连想发展起来也不容易。”“为什么说我们是独立自主?就是因为我们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311页)(3)不搞社会主义,中国稳定不了,四个现现代化也就实现不了。邓小平说,一旦中国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四个现代化肯定实现了不了。这是因为一方面“肯定会有**”,(344页)另一方面还会“发生闹革命的问题”。(229页)因此,“中国现代化,只能靠社会主义,不能靠资本主义”。(229)(4)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摆脱贫穷。邓小平认为,中国是一个有十多亿人口的落后国家,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只能是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64页)“只有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摆脱贫穷的问题”。(208页)(5)只有搞社会主义,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邓小平一直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有许多优越性,其中之一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377页)正由于这样,所以邓小平的结论是:“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必须坚持。”(116页)“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变不了的。中国肯定要沿着自己选择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到底。”(320-321页)
其次是怎样看待世界社会主义?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转入了低潮。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看待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就成了全世界人们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在这个事关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382-383页)与此同时,他还提出并阐明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然是曲折的原理。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也同其他社会一样,在其历史发展的初期阶段,出现“严重曲折”乃至“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383页)因此,邓小平对世界社会主义总是抱着乐观的态度。他再次指出: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再次是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生活水平暂时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问题。邓小平向来不同意“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这种笼统说法。他认为:“中国人均收入水平低,但不是样样都落后。”(358页)邓小平不止一次谈到“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的问题。他说:“所谓小国就是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比较穷,国民生产总值人均不过三百美元。”(94页)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中国这种“小国”的地位呢?是不是如有些人所说的是由于中国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当然不是!在邓小平看来,这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是历史的积淀。他在谈到中国近代以来为什么没有对世界作出应有贡献时说:“这首先同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侵略有关,也与历代反动政府的腐败有关。”(267页)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64)“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工业几乎等于零,粮食也不够吃,通货恶性膨胀,经济十分混乱。”(63页)第二是我们工作的失误。一方面,“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273页)另一方面,“我们还有其他错误”,主要是“左”的指导思想的错误,使得“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
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同上)第三是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还处在初级阶段。”(379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水平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10页)这是正常的历史现象,只有到下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我们就可以真正用事实理直气壮的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优越了。”(256页)
二、什么是社会主义
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我认为它至少包含以下三个层次的含义: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根本原则和社会主义模式。
第一个层次:社会主义的本质。应该说,前此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没有从总体上对社会主义作出质的规定性,而往往是从某一方面来规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例如,马克思从生产关系方面把共产主义规定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马恩选集》第1卷第265页)恩格斯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推导出社会主义可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上第3卷第322页)列宁曾经从阶级关系的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列宁全集》中文第二版第37卷第272页)邓小平的理论贡献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结合上揭示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73页)人们在理解和实际操作邓小平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这五句话的过程中,提出一个怎样看待公有制的问题。有人说,所有制也同经济运作过程中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一样,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一种手段。因此,他们断言,公有制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不仅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常识: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生产关系,任何一种生产关系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生产力。离开生产力去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是错误的;同样地,离开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去抽象谈论生产力,也是错误的。而且,它也直接违背了邓小平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邓小平在判断特区姓“社”不姓“资”时提出了两条标准:一是公有制,二是国家政权。他说“从深圳的情况看,公有制是主体,„„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373页)可见,对于社会主义来就,公有制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逻辑学的观点说,任何一种事物质的规定性,都是由两层属性构成的:一是本质属性,二是特有或固有属性。比较而言,前者较抽象,较深沉,较难量度;后者较具体,较浅现,较易量度。社会主义质的规定性也是这样的。邓小平概括的五句话,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它是一种深层次、贯穿于社会主义过程始未的稳定的质的规定性。而诸如公有制之类的体现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东西,是属于它的特有或固有属性,是第二层次的、规定社会主义发展过程的基本形态的一种质的规定性。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把这种第二层次的质的规定性称之为:“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第二个层次: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建立共产主义实质上具有经济的性质。”(《马恩选集》第1卷第77页)所以他们在概括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时,首先着眼于经济关系。恩格斯说,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制度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马恩全集》第37卷第433页)邓小平也是这样的,他在阐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时,从来就没有抛开所有制这一基本的经济关系,相反地,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不止一次地指出,坚持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之一。如,1985年3月,他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说:“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111页)1985年8月,他在会见津巴布韦总理穆加贝时又说:“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38页)同年9月,他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正式向全党宣布:“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有计划地利用外资,发展一部分个体经济,都是服从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个总要求的。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它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142页)邓小平始终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视为“基本点”,并把它同共同富裕看成是“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149页)这就充分说明了公有制也同共同富裕一样,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364页)值得注意的是,《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多次提到改革的成败问题。邓小平说:“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111页)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导致两极分化,会不会产生新的资产阶级?邓小平认为,关键就在于我们是不是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也就是说是不是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也就是说是不是始终坚持“基本的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归集体所有,就是公有制。”(110、91页)
第三个层次:社会主义模式
在过去很长的时期内,人们总是把体现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原则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赖以存在和实现的具体体制即社会主义模式混同起来。邓小平的理论贡献就在于,他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第一次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社会主义的具体体制区别开来。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370页)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不能变的,改革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的制度的自我完善。”(142页)对于社会主义的模式,邓小平则认为应该是多样的和可变的。他曾经多次谈到不能搬用别国模式的问题。他强调指出,由于各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就是同一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历史条件也是不同的,因此,“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墨守成规的观点只能导致落后,甚至失败。”(292页)
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的另一个突出的理论贡献,是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降了格,从原来人们认为是第二层次降为第三层次,即把人们认为是从属于基本制度的范畴降为具体体制的范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的理论突破。邓小平说:“我们必须从理论上
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控制。”(364页)他认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203、373页)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计划经济和市场本身并没有社会制度的属性问题,它们的社会制度的属性是由利用它们的主体来决定的。如果它是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就是资本主义的;如果它是同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就是社会主义的。因此,邓小平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48页)
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
落后国家如何建成社会主义,是前此以往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国家都没有解决的课题。邓小平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探索了中国怎么搞社会主义。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生产力,逐步发展中国的经济。”(117页)应该说,这是邓小平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这一核心思想的展开,就构成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主要内容。在这里,我把邓小平的基本思路归结为“三点一线”,即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两手抓和党的基本路线。
第一点: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从理论上说,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加优越的社会。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63页)可是,现实的社会主义却不是这样的,到底问题出在哪里?问题主要出在“我们在一个很长时期里忽视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137页)因此,邓小平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和阐明:“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63页)“坚持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就要肯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邓小平考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思路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必须解决与之相关联的四个问题。
——必须解决工作重心转移的问题。邓小平说:“我强调提出,要迅速地坚决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十一届三中全会解决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转折。”(11页)“三中全会确定将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力、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受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拥护。”(272页)邓小平认为,解决工作重点转移的实质,是解决政治路线问题。他说:“我们的政治路线,是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坚持发展生产力,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除非打起世界战争。”(64页)
——必须解决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的条件问题。邓小平认为,要实现工作重点的顺利转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国际上的和平环境,另一个是国内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210页)对于这两个条件,一方面必须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必须努力争取。邓小平根据7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作出了“和平和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104页)并相应地调整了我们的内外政策,与此同时,邓小平反复强调:“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关键是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286、284页)所以要团结一致向前看,对于历史问题要宜粗不宜细,在改革问题上,“不分派”,“不争论”,(209、374页)凡此种种都是为了稳定大局,“稳定压倒一切”。(331页)
——必须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战略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深入研究和分析了国内外的经济文化发展的状况及其趋势,反复思考,精心设计,逐渐形成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8年,他在《要吸收国际的经验》一文中说:“改革开放是手段,目标是分三步走发展我们的经济。第一步是达到温饱水平,已经提前实现了。第三步是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还有十二年时间,看来可以实现。第二步是下个世纪再花五十年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是很不容易的。关键是本世纪内的最后十年,要为下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比较好的条件和环境。”(266-267页)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没有一定的发展速度不行,“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375页)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377页)他在总结我国和亚洲一些国家经济发展经验之后,形成并提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台阶”论。他说:“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长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我们就是要有这个雄心壮志。”(375、377页)
——必须解决发展生产力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政策问题。
在依靠什么途径和办法来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邓小平提出许多设想和主张,作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决策,归纳起来最基本的是两条:“一靠政策,二靠科学。”(17页)他说:“多年的经验表明,要发展生产力,靠过去的经济体制不能解决问题。”“要发展生产力,就要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149、256页)与此同时,邓小平认为,要使“经济发展得快一点,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这是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77页)因此他认定,“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只有“靠科学才有希望。”(183、377-378页)
第二点: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邓小平曾经多次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主要是改革和开放政策。”(237页)改革开放是邓小平考虑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的第二个凝结点。如果说,第一个凝结点的展开,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的一个中心,即“以建设为中心”,那么第二个凝结点的阐发开来,就形成了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上基本点,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邓小平认为,“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改革是中国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不改革就没有出路。”(138、327页)。邓小平又指出,我们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时候,就已经意识到会带进一些资本主义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79页)还在党的十三大的前夕,邓小平就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确立起来了。他在《我国方针政策的两个基本点》一文里说:“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基本路线。要搞现代化建设使中国
兴旺发达起来,第一,必须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第二,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是互相依存的。”(248页)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说:“改革的性质同过去的革命一样,也是为了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改革性的变革。”(135页)然而人们在如何理解和把握邓小平提出的改革也是一场革命的问题上,至今仍然存在着许多认识上的分歧和差异。但是,不承认改革具有革命性质是不对的。否则,就不能深刻理解我们正在进行的这场改革的广度、深度、难度和力度。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和把握邓小平赋予改革以革命性质的三层含义:一是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上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370页)改革和革命一样,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常常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二是从根据改变旧体制上说,改革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改革又是:“全方位”的全面改革”,所以它“是天翻地覆的事业,是伟大的实践,是一场革命”。(156页)三是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转换上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界限”“这次会议确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和政策。”(157页)“从封闭转到开放,从固守成规转到各方面的改革,”(269页)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革命性的转折。
第三点: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虽然邓小平常说,我们的改革是“走一步,看一步”(113页)或者说,叫做“摸着石头过河”。但不能因此而断言,邓小平的心目中没有中国改革的目标模式。作为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没有改革的总体设计兰图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不是邓小平一再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的论点,我们党的十四大就不可能达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共识,我们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也不可能作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我们党正是根据邓小平的思想和主张,才逐渐形成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并凸现了它的两大特点,一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二是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第四点:只有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从方法论的角度提出一系列两手抓的问题,把重点论和两点论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例如,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27页)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四项基本原则;(248页)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154页)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314页)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378页)等等。
邓小平认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154)“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也是不行的,“一硬一软不相称,配合得不好”。(306页)所以必须“坚持两手抓”,“两只手都要硬”。(378页)邓小平认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仅是个方法论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还在1985年,邓小平就在党的全国代表会议上说:“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革命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144页)1986年,他又一次指出:“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形势喜人,这是我们国家的成功。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会在另一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154页)直到1992年的南巡谈话,他仍然坚持搞社会主义必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一基本方针,并把它提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他说:“不仅经济要上去,社会秩序、社会风气也要搞好,两个文明建设都要超过他们(指亚洲‘四小龙——引者注),这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78页)
在我看来,这本书启迪我们要解决思想,实事求是。该书集中体现了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科学态度。他敢于冲破习惯势力和传统偏见的束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指导下,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在实践中开辟认识新事物、解决新问题的正确道路,从而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新思想、新观点。解放思想就是要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冲破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改变因循守旧、不接受事物的精神态度,使我们的思想认识符合与客观实际,防止我们犯“左”的错误,当然同时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邓小平理论同我们乡的具体工作结合起来,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遇到的问题,切实有效地推进各项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各种工作。
这本书还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发展观是指人们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性揭示和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是制定各种社会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因而领袖、领导和理论工作者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才能正确指导各种社会实践。邓小平同志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以世界发展格局为参考,继往开来,准确的把握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其在发展问题上的世界眼光是一般的政治家所无法比拟的。早在1985年3月4日,他就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在南巡时再度发出警示:“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这样一种远见卓识已经、正在、也即将在中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得到回应。
因此,在我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我必将结合自己的思想实际,用贯穿于这一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克服和抑制唯心论、机械唯物论、主观主义、形而上学以及极端个人等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侵蚀,增强觉醒观念,坚定理想信念,提高理论素质和政治水平,加快成熟,尽早成为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
第四篇:邓小平文选读后感(纯属自己所写,未抄袭)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历史与超越
------------一代伟人邓小平给我们的启示
这几天有幸拜读了一代伟人邓小平领袖的文选。用“有幸”这个词主要是因为之前对《邓小平文选》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去读这些深具思想性的著作。我们都知道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创立者。是他凭着超凡的勇气,在各种非议、怀疑和赞扬声中,为中国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因此,我是十分敬重邓小平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自己没能去寻找一些邓小平的著作拿来读一读,现在看来,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邓小平文选》共有三卷,我从第一卷开始读起。第一篇文章就让我深深地为邓小平同志的独立人格所折服:他的境界是那么崇高,眼界是如此开阔,思想如此深邃,对时局的把握能力是相当精准的。他的这些优点在《动员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中就一览无余。当时的战局是处于失利情况的,但邓小平清醒的看到失利是暂时的,这不是抗日自卫战争的最后失败,战争的最后胜败,要在持久抗战中去解决。正是因为邓小平对时局精准的把握,对敌我双方力量和情况的清晰对比,才使抗日战争的过程看似悬疑,而结果却已如此明晰。
看完三卷,我深思良久,深感获益匪浅。第一卷主要讲的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成长和发展以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等方面的思考和建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邓小平
同志的这些经验理论都是在实验中不断总结得来的,其中的思想禁得住历史和现实的检验。邓小平同志提出“把优势建筑在权力上是靠不住的”是十分有害的。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我深知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而且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别是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温家宝语),因此广大党员干部如果对于优势从何而来、权力如何而用这个问题不明晰,就容易出现贪污腐败和脱离群众。现在“贪污腐败”和“党的执政能力”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度,邓小平同志给出了我们一些答案。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党员”真正的优势要表现在群众拥护上”,有些同志“误解了党的领导,把党的领导解释为“党权高于一切”, 群众认为一切要决定于共产党。于是要钱的是共产党,要粮的是共产党,政府一切法令都是共产党的法令,政府一切错误都是共产党的错误,政府没有威信,党也脱离了群众。结果党的各级指导机关日趋麻木,不细心地去研究政策,忙于事务上的干涉政权,放松了政治领导。结果党员“因党而骄”,在政权中工作的党员自高自大,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自己可以不守法,不遵守政权的纪律和秩序。甚有少数党员自成一帮,消极怠工,贪污腐化,互相包庇。”从这段话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早在革命年代就对党的执政能力和贪污腐败等问题进行过深刻的思考和总结,我想这对于现在的一些党员干部是一个最好的训诫,对于共产党员的执政方式方法、从政态度
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同志在第二卷中主要对中国现在的军队建设、思想建设、教育建设等方面进行的认真思考和总结。这些冷静而睿智的思考在当时的现实环境中具有很强的导向性意义,从这一卷中可以看到邓小平同志长远的前瞻性眼光。例如关于精简军队同时提高军队战斗力的问题、关于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问题、关于和平的外交政策等。在此不一一赘述。
现在我们提的最多的莫过于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坚定努力和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以及为了祖国的统一事业所提出的智慧性的方针和进行的艰难而长期的谈判。他的这些理论为中国之后的政治路线、思想方针政策提供了理论指导。在当时比较严肃的政治环境中,提出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遭到了很多的质疑声。邓小平同志就是在众多的怀疑声中用事实检验真理的。他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可以说邓小平真正的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同时继承和吸收了毛泽东同志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不管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的就是好猫”这一著名的论断就是上述思想的最好体现。因此,无论从思想的高度还是从改革的魄力和勇气上,都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在第三卷中,我看到了一颗赤子之心,一颗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而殚精竭虑、不断求索新思路的永远跳动的红心。邓小平同志表示关于主权,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的余地,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这一观点对于香港、澳门和台湾都是适用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伟大构想就是在中国这种特殊的情况下提出的。邓小平同志在解决香港问题时多次讲到“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法律基本不变,北京不向香港特区政府派出干部,不去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邓小平同志为了完成中华民族的伟大统一而委曲求全、给香港“开小灶”的胸怀和气度最终感动了香港人民,香港也终于在一九九七年回到祖国的怀抱。纵观第三卷,我看到无论处理中国的经济建设问题还是祖国统一问题,邓小平同志都是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灵活而又高明的运用辩证的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方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理论而不断解决的。我想自己也应加强这方面的思维训练和理论培养,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正确合理的处理学习、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在邓小平文选中,我同时看到了一代伟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我们都知道由于种种不公平的原因,邓小平同志“三起三落”,我们可以思考如果没有一种对生活乐观的态度、对自己思想的坚定执着、对未来美好的无限向往、对建设祖国的赤子之心,又怎么能把“三落”转化为“三起”,从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走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新思路,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一九八六年九月二日邓小平同志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时,华莱士提到在“文化大革命”时他和家人的遭遇。邓小平同志用一个智者的哲思乐观的答道“那件事,看
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毛主席经常讲坏事转化为好事。善于总结“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提出一些改革措施,从政治上、经济上改变我们的面貌,这样坏事就变成了好事。”这种不盲目的乐观自信和对事情的公正客观的评价显然表明他站在了一个高于常人的高度,开创了一般人所不能完成的伟业。
通读全卷,如沐春风,似醍醐灌顶。我想作为新时期的大学生,应该认真研读邓小平理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日常生活中用辩证的思维看待问题,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不让其影响自己生活的质量,好好学习,不断实践,坚定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提高政治素养和理论水平,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国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第5课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表南方谈话、提出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学习、问题探究法、史料归纳法、角色扮演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勇于创新。客观评价毛泽东,坚持实事求是,是执着的马克思主义者,体会邓小平不懈追求真理和求实的品质。南巡谈话,临死嘱托,反映了他心系祖国、心怀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感受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大气魄;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邓小平领导开创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历程及其理论贡献 [教学难点]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教学过程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课标要求] 基本要求
简述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历史贡献:制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表南方谈话、提出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等。感受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伟大气魄;体会邓小平不懈追求真理和求实的品质。发展要求
认识邓小平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巨大理沦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教学目标] [教学构思]
本课以耳熟能详的歌曲《春天的故事》为主题,能迅速地把学生带进那个特定的历史情境里面去,从而引起学生对追忆那个“春天的故事”的浓厚兴趣。接下来通过“春雷乍响”“春潮涌动”“春暖花开“春华秋实“春回神州”五个“春”来分别探究“拨乱反正”“南方谈话”“一国两制”“丰硕成果”“告慰小平”等五个篇章。“春天”带给我们生机盎然、朝气蓬勃的意境。由此感受改革开放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生机活力和美好的前景。同时,也能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邓小平的丰功伟绩。通过“路向何方”、“路往何方“、“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路在前方”等五个“路”来探讨邓小平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巨大理论贡献和实践创新精神。
通过“百度搜素”图片提炼历史的关键节点:1977年春、1992年春、1997年春,这个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最为重要的历史节点,让学生对这段历史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和把握。
本课力图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上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个主要体现在教学的细节中:如邓小平对毛泽东的评价可以通过《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对毛泽东的客观评价表现出邓小平的求实精神;关于标准问题的讨论可以体现出邓小平追求真理的精神;“一国两制”前无古人的伟大构想可以体现邓小平的伟大气魄和创新精神。中英谈判邓小平和英国首相“铁娘子”的交锋可以体现邓小平的过人的胆识和魄力,感悟邓小平的个人魅力。
利用“百度搜索”图片的彩色和黑白对比的变化可以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不同的情感体验。[导入新课] 背景音乐《春天的故事》,把学生带入到那个“春天般的生机”历史情境里去,又和现在的授课季节是春季有着时空联系。
题目《追忆春天的故事》百度搜索框打出时代关键词“1977年 春”
一、追寻春天的故事之一:春雷乍响——拨乱反正 开辟新路 展示材料: “1977年第三次复出时,正是73岁。这时刚刚从噩梦中醒来的中国、正处在十字路口。” 师:噩梦是指什么? 生:„„
一问:文革结束,中国路在何方?(展示材料)
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要始终不渝地遵循
------(中共中央主席、军委主席)华国锋
“我们必须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普通党员)邓小平
(过渡)华国锋和邓小平的思想交锋,拉开了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序幕。讨论犹如雄鸡破晓,此后,拨乱反正在全国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全国上下开展起了一次思想的解放运动。(多媒体展示)1、1978年,邓小平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2、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行改革、对外开放。
(过渡)而这时对毛泽东的评价也已经无法回避.虽然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要毛泽东进行严肃的历史评价,以邓为代表的党中央是如何评价毛和毛思想的? 3、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二、追寻春天的故事之二:春潮涌动——南方谈话(过渡)实行改革开放后,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受到了严重的挫折,在严峻的国内外形势下,出现了一些不利因素。这些不利因素是什么?
二问:改革开放,路在何方?
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庆典上,广大的爱国学生打出横幅“小平您好”,表达了人民对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支持,传达了人民对小平同志的朴实而真挚的情感。在这个历史性的紧要关头,88岁高龄的邓小平再一次承担起历史的重任,开始南巡之旅,南国之春,春潮涌动。(播放视频):南方谈话
问:
1、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提出了什么论断?
2、南方谈话有何历史意义?(过渡)
当改革开放奏响华美的乐章时,祖**亲似乎听到了流浪在多年的儿女的呼唤,“百川终入海,九九归其中”,时代在召唤,祖国要统一。三问:统一大业,路在何方?
三、追寻春天的故事之三:春暖花开
(过渡)邓小平站在历史的制高点,以一个战略家的胆识和魄力,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的提出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师:同学们我们能够体会邓小平怎样的精神品质? 生: 师:
然而香港、澳门的回归之路却一波三折,经历了漫长的艰辛谈判。(展示材料,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铁娘子):
“有关香港的三个条约仍然有效”用主权换治权。香港的繁荣离不开英国的管理。1997年后香港的模式将是:英人治港,而非港人治港。
师:面对铁娘子接连打出的这几张王牌,桥牌技艺精湛的邓小平又会如何应对呢? 邓小平:
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保持香港的繁荣,根本上取决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1997、1999年紫荆花盛开、莲花怒放!香港、澳门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四、追寻春天的故事之四:春华秋实 改革开放的成果展示 邓小平理论的结成硕果 活动:缅怀小平
“百度贴吧”给邓小平的留言(自主活动)
课堂小结
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是邓小平结交的众多外国友人中的一位。他说:“邓小平对整个世界最大贡献就在于,他向全世界表明,中国可以如何管理和快速发展;而中国又能够因此向整个世界作出何等的贡献。”对于“一国两制”成功解决香港问题,他说:“这无论对中国、英国、香港本身,还是对世界都是最圆满的结果。”尽管如此,人们却很少听到这位老人评论自己。他的很多政治名言,比如“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很多人都耳熟能详,但是大家找遍了所有档案都很难发现他对自己的评价。
课后习题 南方谈话有何历史意义?
退休以后,他仍然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1992年视察中国南方的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发表重要谈话,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从理论上回答了一些重大问题,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板书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