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几点思考
中共山东省曲阜市委农村办公室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的总体要求。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是现阶段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目前,山东省曲阜市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较落后、资金不足、发展壮大缓慢等问题。如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是当前我市发展现代农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如何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结合我市实际,作如下探讨: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一要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对有发展前途的圣地嘉禾油脂、康利源面粉、闻春礼烧鸡、东源木业等龙头企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及时组织申报,争取早日纳入山东省农业产业化“515”工程和济宁市农业产业化“333”工程的范围(经过积极争取,目前,圣地嘉禾油脂有限公司已被济宁市列入2008年度农业产业化“333”工程重点扶持企业)。通过集中扶持、内引外联,培植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超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二要因地制宜发展一批新的农业龙头企业。从我市来看,农业龙头企业主要以粮食、畜禽、速生丰产林和花卉苗木主为,与我市资源丰富的果品、瓜菜相关的规模以上深加工龙头企业基本上没有。特别是近几年栽植的大樱桃、黄金梨、牛蒡、双孢菇等,由于深加工跟不上,农民只能以初级产品上市,随着数量的逐渐增多,受季节和市场饱合度影响,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例如:大樱桃的价格由最初的60-80元/公斤下滑至现在的10-20元/公斤;双孢茹由原来的8-10元/公斤降至4-5元/公斤,造成果贱伤农、菜贱伤农。最后,农民无奈只好砍杀,重新回到种植传统作物的老路上去,这种多年来形成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怪圈”,不仅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市委、市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贯彻执行。要通过政府扶持、内引外联等形式,尽快兴办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推动当地产业发展、辐射能力较强的新型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投资保障机制
尽快构建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今年,仅圣地嘉禾油脂有限公司的精炼玉米油生产线、信合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5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续建、盛大木业有限公司高档装饰板生产线等项目,资金缺口就达1亿元以上。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一是要在落实好中央和省、济宁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投入。建议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选择一批辐射、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对20家济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逐步扩大贷款领域,增加贷款规模,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三是落实用地、用电、用水优惠政策。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发展所需用地视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年度用地计划时要优先安排。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种植、养殖场和设施农业用地,视同农业用地。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允许农户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使用权,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基地建设
从近几年农产品产销情况看,我市许多质量不错的农产品既无注册商标,又无专利保护,也无质量认证,缺乏广大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赖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市级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建设,为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质量提供可靠保证。引导企业积极争取ISO9001以及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和安全卫生认证,千方百计获得国内各大城市“准入”许可,为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奠定基础。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进行品牌开发。帮助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山东名牌。围绕济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支持与好友农牧、弘基牧业等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相关、基础好、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纳入上级农产品加工经营质量安全示范企业管理。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使龙头企业以订单合同的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生产销售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绿色无公害化生产。
四、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公司与农户从一般买卖关系转变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两者在市场竞争中共同获利,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王庄乡北马村养猪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仔猪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料供应、统一资金协调、统一生猪销售,较好地解决了单家独户养猪存在的缺资金、少技术、愁销路的问题。会员覆盖四个乡镇、23个村、120户,年存栏生猪2万多头。他们与信合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收购合同,组织农户按合同生产,并严格监督,有效的规避了市场经营风险和同行业恶性竞争,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养殖效益,今年1—6月份收入2万元以上的就有40户。而信合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合同收购,既满足了货源,保证了质量,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可谓互惠互利。要学习借鉴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发展多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赢”。
五、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改造一批传统加工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如海涛贸易有限公司、海昕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信合食品有限公司等,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改进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方式,引进、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打造龙头加工企业的精品名牌。圣地嘉禾油脂肪有限公司今年引进新技术、新工艺,采用国内先进流水生产线,建设年产6万吨精炼玉米油生产线,2008年底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2500万元,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二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龙头企业产品的竞争力。银府生态文化园与山东省林业厅、浙江深禾林果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投资2000多万元,引进日本火焰红叶石楠、中华红叶杨、芭蕾舞美人等国内外花卉苗木新优品种,建设标准自动化大棚30座,自动化温室和组培室4000平方米,年产新优苗木6000余万株,带动曲阜及周边县市区8600余农户发展苗木种植业,种植户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该企业已成为鲁西南最大的优良苗木繁育基地,是江北最大的红叶石楠繁育基地。三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多渠道增加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的投入。按照“扶优、扶强、扶壮”的原则,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研攻关进行有偿扶持,滚动发展。尤其是种子种苗和疫病防治工程建设、农产品的深加工、先进的保鲜、贮存、包装等新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农业企业经营业绩突出的、农业科技有重大突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重奖。
六、改革市场营销方式,开拓国内外市场
我市农产品销售市场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靠市内国内销售。目前,农产品出口的企业只有恒达食品、海涛贸易、东源木业等十几家企业,国际市场份额很少。因此,必须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把拓展农产品市场,盘活农产品流通作为增加企业效益,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一要积极推行新的营销方式,全方位开通绿色通道,搞好农产品配送。对济宁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运输鲜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实行绿色通道“通行证”制度;明确职能部门,拨出专项经费,定期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参加国内、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和订货会,进行推介宣传,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网上交易、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企业农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二要以“学苏北精神,促曲阜跨越”为契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生态农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形成优势互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三要大力发展农民营销队伍。着重发挥民间力量,建立市、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鼓励发展各产业专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做到乡镇有营销公司,村有营销班子,组有营销大户,户有营销能人,形成全方位的营销网络,不断拓宽农产品销渠道和空间。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第二篇:如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几点思考
如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的几点思考
中共山东省曲阜市委农村办公室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的总体要求。加快龙头企业发展,是现阶段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措施。目前,山东省曲阜市农业龙头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管理较落后、资金不足、发展壮大缓慢等问题。如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是当前我市发展现代农业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就如何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结合我市实际,作如下探讨:
一、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一要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骨干企业。对有发展前途的圣地嘉禾油脂、康利源面粉、闻春礼烧鸡、东源木业等龙头企业,要加快发展步伐,及时组织申报,争取早日纳入山东省农业产业化“515”工程和济宁市农业产业化“333”工程的范围(经过积极争取,目前,圣地嘉禾油脂有限公司已被济宁市列入2008农业产业化“333”工程重点扶持企业)。通过集中扶持、内引外联,培植一批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农业骨干龙头企业,打造一批能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超大型骨干企业集团。二要因地制宜发展一批新的农业龙头企业。从我市来看,农业龙头企业主要以粮食、畜禽、速生丰产林和花卉苗木主为,与我市资源丰富的果品、瓜菜相关的规模以上深加工龙头企业基本上没有。特别是近几年栽植的大樱桃、黄金梨、牛蒡、双孢菇等,由于深加工跟不上,农民只能以初级产品上市,随着数量的逐渐增多,受季节和市场饱合度影响,产品价格大幅下滑。例如:大樱桃的价格由最初的60-80元/公斤下滑至现在的10-20元/公斤;双孢茹由原来的8-10元/公斤降至4-5元/公斤,造成果贱伤农、菜贱伤农。最后,农民无奈只好砍杀,重新回到种植传统作物的老路上去,这种多年来形成的种植业结构调整“怪圈”,不仅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市委、市政府农业产业结构调
整政策的贯彻执行。要通过政府扶持、内引外联等形式,尽快兴办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推动当地产业发展、辐射能力较强的新型龙头企业,带动全市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新格局。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投资保障机制
尽快构建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是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今年,仅圣地嘉禾油脂有限公司的精炼玉米油生产线、信合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5万头生猪屠宰生产线续建、盛大木业有限公司高档装饰板生产线等项目,资金缺口就达1亿元以上。要解决这些问题,应制定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一是要在落实好中央和省、济宁市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资金和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增加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的投入。建议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选择一批辐射、带动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要对20家济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出口创汇重点企业给予重点扶持。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要安排一定的信贷资金,逐步扩大贷款领域,增加贷款规模,重点解决龙头企业短期流动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等中长期贷款。三是落实用地、用电、用水优惠政策。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发展所需用地视同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编制用地计划时要优先安排。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产品临时性收购场所、农林种植、养殖场和设施农业用地,视同农业用地。在不改变农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允许农户有偿转让承包土地使用权,或以土地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大基地建设
从近几年农产品产销情况看,我市许多质量不错的农产品既无注册商标,又无专利保护,也无质量认证,缺乏广大消费者的认知度和信赖度。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快市级农产品检测监督体系建设,为提高农产品的生产加工质量提供可靠
保证。引导企业积极争取ISO9001以及国际相关组织的质量认证和安全卫生认证,千方百计获得国内各大城市“准入”许可,为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奠定基础。外联市场,内联基地和农户,是推行标准化生产的重点,要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标准化基地建设和品牌培育中的主体作用,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进行品牌开发。帮助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山东名牌。围绕济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支持与好友农牧、弘基牧业等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相关、基础好、潜力大的农业龙头企业,纳入上级农产品加工经营质量安全示范企业管理。积极推行“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使龙头企业以订单合同的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生产销售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绿色无公害化生产。
四、加快专业合作社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可以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公司与农户从一般买卖关系转变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两者在市场竞争中共同获利,是推进产业化经营纵深发展的必然选择。王庄乡北马村养猪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统一技术指导、统一仔猪供应、统一疫病防治、统一饲料供应、统一资金协调、统一生猪销售,较好地解决了单家独户养猪存在的缺资金、少技术、愁销路的问题。会员覆盖四个乡镇、23个村、120户,年存栏生猪2万多头。他们与信合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签订收购合同,组织农户按合同生产,并严格监督,有效的规避了市场经营风险和同行业恶性竞争,较大幅度地提高了养殖效益,今年1—6月份收入2万元以上的就有40户。而信合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合同收购,既满足了货源,保证了质量,又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可谓互惠互利。要学习借鉴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发展多形式的合作经济组织。要鼓励龙头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按农户出售产品的数量适当返还利润等多种方式,与农户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企业与农户的“双
赢”。
五、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改造一批传统加工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如海涛贸易有限公司、海昕生物制品有限公司、信合食品有限公司等,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推广能力,引导农业龙头企业改进传统的农产品加工方式,引进、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打造龙头加工企业的精品名牌。圣地嘉禾油脂肪有限公司今年引进新技术、新工艺,采用国内先进流水生产线,建设年产6万吨精炼玉米油生产线,2008年底建成投产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3.6亿元,利税2500万元,经济效益提高30%以上。二要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进行新技术、新品种开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断提高龙头企业产品的竞争力。银府生态文化园与山东省林业厅、浙江深禾林果研究所等单位合作,投资2000多万元,引进日本火焰红叶石楠、中华红叶杨、芭蕾舞美人等国内外花卉苗木新优品种,建设标准自动化大棚30座,自动化温室和组培室4000平方米,年产新优苗木6000余万株,带动曲阜及周边县市区8600余农户发展苗木种植业,种植户总收入达3000多万元,该企业已成为鲁西南最大的优良苗木繁育基地,是江北最大的红叶石楠繁育基地。三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健全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多渠道增加对重大农业科技攻关、技术改造的投入。按照“扶优、扶强、扶壮”的原则,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研攻关进行有偿扶持,滚动发展。尤其是种子种苗和疫病防治工程建设、农产品的深加工、先进的保鲜、贮存、包装等新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附加值,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四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对农业企业经营业绩突出的、农业科技有重大突破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有重大贡献的企业和个人进行表彰和重奖。
六、改革市场营销方式,开拓国内外市场
我市农产品销售市场比较单一,绝大多数靠市内国内销售。目前,农产品出口的企业只有恒达食品、海涛贸易、东源木业等十几家企业,国际市场份额很少。
因此,必须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把拓展农产品市场,盘活农产品流通作为增加企业效益,推动产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一要积极推行新的营销方式,全方位开通绿色通道,搞好农产品配送。对济宁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运输鲜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实行绿色通道“通行证”制度;明确职能部门,拨出专项经费,定期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参加国内、国际农产品博览会和订货会,进行推介宣传,扩大企业的影响力和市场占有份额。龙头企业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营销手段,大力发展网上交易、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形式,提高企业农产品营销的组织化程度。二要以“学苏北精神,促曲阜跨越”为契机,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鼓励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生产领域,围绕农副产品深加工和生态农业,开展多元化经营,形成优势互补,带动农产品加工业和生态观光休闲农业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三要大力发展农民营销队伍。着重发挥民间力量,建立市、乡、村三级农产品流通协会,鼓励发展各产业专业营销公司和民间中介组织,培养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和营销大户,做到乡镇有营销公司,村有营销班子,组有营销大户,户有营销能人,形成全方位的营销网络,不断拓宽农产品销渠道和空间。
来源:中国农经信息网
第三篇: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农业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和辐射带动能力如何,直接反映了一个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培植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战略决策,着眼市场需求,立足本地优势,加大引导力度,科学发展思维,创新工作方式,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主题,在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初步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显现了规模扩大、领域延伸、竞争力增强、带动力加大的新态势。
一、推进有力 成效明显——看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明显成效,龙头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正进人总量增多、结构优化、规模扩大、后劲增强的新时期。具体表现如下:
1、生产基地初具规模。现有5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50万亩无公害水产板块基地、4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30万亩油菜基地、10个花卉苗木基地和6个畜禽小区养殖基地。
2、加工企业种类齐全。区域特色明显,产业聚集度高,形成了粮食、蔬菜、水产品、中药材、肉类加工等11大系列130个品种。全市现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592家,比上年增加14个,从业人员13100人。
3、龙头企业异军突起。规模不断壮大,布局进一步优化,共有农业产业化市级重点龙头企业42家,其中年产值过千万元的共有33家,过五千万元的11家,过亿元的6家。
4、优质品牌层出不穷。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已注册的商标有武昌鱼牌、嘉禾牌、洋澜牌、枫树牌、神凤凰牌、梁湖牌等农产品商标200多个。其中有6个系列农产品建立了质量标准体系,有8个农产品获得了国家绿色食品标识,被省农业厅认定为无公害产地、认证为无公害农产品的达29个。
5.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初步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市已建立了136家农民股份有限公司、37家各类农产品专业协会,另外还有300多个农产品营销专业户,常年从事农产品经销业务的个体商贩近万人。
二、进展明显 发展滞后——探存在问题及原因
尽管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先进地区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影响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总体数量偏少,规模偏小。全市42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中,产值最高的也不足2亿元,省级龙头企业只有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尚属空白。水产、畜牧、蔬菜是我市具有优势的产业领域,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在全省乃至全国位居前列的龙头企业。
二是企业自身实力不强,素质不高。一些龙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深度加工不够、技术管理人才缺乏,大量农产品以鲜销和初级加工为主。
三是企业品牌杂牌多,精品少。全市现有农产品商标达200多个,由于没有组织实施统一标准、统一品牌战略,农产品品牌普遍存在“多、乱、杂”现象,缺乏真正叫得响、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名牌。
四是政策扶持门槛较高,资金短缺。龙头企业普遍存在“大型企业贷不足,中型企业贷款难,小企业贷不到”的问题,资金短缺已成为制约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瓶颈”。
五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研发滞后。我市农业资源丰富,农产品产量高、品
质好,近几年虽兴建了一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但与我市农产品加工现状需求还很不适应,特别是在农产品项目的研发、包装和论证的力度上还需下大力气,还需重点整理储备一批大项目,加大招商力度。现在外地对引进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同行的做法是:零地租,提供配套资金,实行“交钥匙工程”。而我市还没有类似的政策,影响了外地龙头企业的引进。
三、发展企业 做强龙头——议实现途径与建议
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是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现实要求,更是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赶超式发展的客观需要。为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加强引导,注重服务,不断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就我市而言,应从“五化”着手:
强化基地建设,完善联结机制。积极探索龙头企业与基地及农户的联结机制,形成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双赢局面。把生产基地建设作为推进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的切入点,一方面引导企业推广订单农业,以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与农户建立较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另一方面可通过补贴、补助等形式,鼓励企业对基地进行投入,配套基础设施,改善基地生产条件,推进结构调整,加强对基地的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监管。
强化政策引导,扶持龙头企业。落实国家、省市对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在土地流转、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财税优惠等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同时,各类扶持性项目要适当降低立项申报门槛,多向尚处于起步阶段的一些发展前景较好、能带动我市农业发展的农业加工和流通企业进行政策倾斜。建议我市在水产、畜禽、粮食、林果等行业重点扶持1至2家精深加工龙头企业,实行统一政策扶持、统一资源配置、统一标准生产、统一品牌包装、统一销售策略,集中力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强化品牌意识,实施精品战略。加快主要农产品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的制订,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农产品。充分利
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扩大名牌农产品的市场和社会影响,提高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目前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洋澜”牌大米、“华苑”牌大米、“嘉禾”牌色拉油、“神凤凰”牌粉丝、“武昌鱼”牌鱼制品、“枫树”牌棉线、“紫燕”牌红菜苔、“沼山”牌胡柚等名优农产品要借着我市“武昌鱼原产地”认证的契机,加盟“鄂州武昌鱼”、“鄂州梁子湖”两大品牌系列,使品牌优势成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
强化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积极推介农业项目,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每年可根据企业规模、发展潜力等指标及早发现具有发展潜力的新兴龙头企业,重点培植扶持、确定筛选一批企业作为市级重点管理的龙头企业,并积极向省推荐。鼓励有实力的本地老板就地或跨区域投资农业项目,帮助一批有潜力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尽快做大做强,要大力组织并积极参与省内、国内及国际上举办的各类大型招商引资经贸洽谈活动,力争使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落户鄂州,并投资兴建有强大引领作用和辐射作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符合要求的重点龙头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规范公司运作,早日申请股票上市。
优化发展环境,多措齐抓共举。妥善解决龙头企业建设用地问题,落实税收优惠,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设立鲜活农品绿色通道。重点扶持企业扩大养殖规模、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市场风险、打造鄂州品牌,确保产品安全。制定农业龙头企业考核奖励办法,重点考核龙头企业的项目建设、带动能力、品牌创建等工作,使龙头企业的评定和管理有章可循。定时组织银行与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引导金融机构切实增加信贷资金投放。鼓励各种社会资本直接参股创办农业龙头企业,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第四篇: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
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加快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
市政协农林界别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我市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去年年底,我市共流转土地15.7万亩,扶持和培育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12户。引进了今麦郎、谷丰粮油等知名企业,壮大了倮倮大米、天鑫粮油、白塔湖食品等本地知名品牌。在各级政府帮助下,龙头企业与农户年定单达40万亩,每亩增收50元。但我市的龙头企业都是小微型企业,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重创下举步维艰。如何协助龙头企业做强做大,去年11月,我们对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我市龙头企业都是农产品的初加工企业,缺少科技含量,发展后劲不足,大项目难以支撑。在龙头企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我市获省、市级的龙头企业只有16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9家,部级没有。只有10家产值超亿元,且在亿元龙头企业中只有天鑫粮油规模较大,年产值约4亿元,其他企业产值都在2亿元左右。我市农业企业总产值仅占我市工业总产值的5%,产值较小及自身的不足难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也很难在大区域范围内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根本调整和农民长期稳定的增收。
2、龙头企业的品牌不响。我市经工商注册的农产品品牌共有200多家,仅粮食加工企业品牌就有30多家,众多的品牌单挑独斗,人力、财力、管理等难以为继,缺乏市场竞争力。我们拥有独特的自然、生态、交通优势,但我们的农产品在上海、南京等地的大超市中难觅踪影,销售份额很少,我们大多数产品作为大路货销往中等城市。因科技含量少,产品附加值低,有的企业赚得是农产品涨价的利润,在遭遇农产品“过山车”行情时,企业生存艰难。
3、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不够规范和紧密。虽然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的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但在利益联结机制上不够规范、紧密,履行订单的措施不够有力,大多为松散型或半紧密型,如很多粮食龙头企业收购定订单农产品时与粮贩同价,农民得到的实惠不多。农民履约现象常有发生,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结机制,也制约了龙头企业的壮大发展。
4、龙头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大。据调查我市龙头企业流转资金90%以上靠民间融资和自有资金,他们贷款唯一的途径就是房产抵押,但银行对镇城房产抵押按80%贷款,农村按50%贷款,这样的城乡差别,他们能贷到的资金很少。由于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度大,龙头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显得最为突出,直接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5、龙头企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够落实。我市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出台了相关文件,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实行资金、政策、服务三倾斜。但现有的的龙头企业非常需要政府的扶持。还有很多龙头企业普遍反映政府制定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不够落实,尤其是在征地、用电、税收、贷款、财政资金扶持等方面差距较大,部分龙头企业反映从来没有享受政府财政贴息和资金的扶持。
近几年,农产品屡次遭遇“过山车”行情,面对市场农民只能盲从和无奈。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加速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为此建议:
1、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要把扶植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和机制,借鉴明光水产、甜叶菊、金银花等特色产业发展的“政府推动、龙头带动、项目助动”的思路,研究制定全市扶植实施方案。各镇(街道)建立专门班子,加强对扶植工作的指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立考核激励机制,一方面充分调动主管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其监管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对列入扶植的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动态监测,定期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实现财政资金和社会效益最大化。同时加大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测和跟踪检查力度,确保资金使用安全。
2、创新金融扶持方式。建议采取拔款补助、税费减免、贴息、奖励、参股,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灵活多样方式,视财力和项目绩效情况逐步加大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及民间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积极性。金融部门要加大对符合贷款条件的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简化贷款审批手续,增加对流动资金需求量大、周转快的龙头企业的授信额度,并在利益上给予适当优惠。充分发挥有关融资平台作用,建立农业龙头企业贷款担保体系,拉动对农业龙头企业的信贷投入。
3、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突出扶持重点。按照“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要求,结合我市优势产业规划布局的区域重点,对农产品原料生产、产品加工、销售、技术创新、品牌打造等5个环节进行重点扶持。选择部分成长性好、发展潜力大的骨干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引导他们加强与中小企业的联合,帮助农业龙头企业组建行业协会,改变我市农业龙头企业的松散状态。二是整合涉农资金,增加财政投入。市财政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的基本建设投资、水利专项资金,要优先投向与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配套的水渠工程、灌区改造、高标准节水示范等项目建设。农业良种工程、农技推广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等部分“科技三项经费”,要优先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科技项目。
4、做好服务工作。工商、税务、电力等相关部门要制定好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形成专门文件,宣传到企业和农户,抓好贯彻实施。龙头企业建设所需非农建设用地,市土地部门应单列一部分指标,直接安排到项目。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收购所用地和新办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应视为农业生产用地。允许农户依法有偿向农业龙头企业转让承包地使用权,或以使用权入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对接,共建重点开发项目。相关业务部门应协助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省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相关项目。
5、打造“天长地久”品牌。我市除芡实有行业总协会外,其他都处于“多、乱、杂”的状态。随着市场化逐步加快,农产品的市场已进入由产品数量、质量竞争转向品牌形象的竞争。因此,实施名牌战略,加快品牌整合,有利于发挥资源和大品牌优势,有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开拓,也是提高我市农产品竞争的有效手段。建议根据“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互利”的办法,帮助企业建立行业总协会,引导有资质、有信誉的核心企业或中介服务组织,通过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标识,打造“天长地久”区域性品牌。
第五篇:(邓州网)邓州壮大龙头企业助推农业产业化进程
邓州:壮大龙头企业助推农业产业化进程
作者:盛志国 文章来源:邓州网 更新时间:2012-11-14
迎着深秋的丝丝凉风,行走在邓州市的乡间田野,聚集在邓州农产品市场,穿梭于邓州企业车间,处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红红火火的景象:一个个标准化蔬菜大棚内,青翠欲滴的大棚蔬菜正被勤劳的人们收获;一个个现代化的养殖厂内,膘肥体壮的牲畜被装车外运;农产品市场里车水马龙,刚从种养基地运来的新鲜蔬菜“诱惑”着市民前来购买;农企生产车间,一批批农产品刚从基地下来,即又“奔上”生产线进行深加工……
如今,邓州市“农”字号企业已发展到1500家,重点龙头企业126家,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100多亿元,带动近50万农户参与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当中,农民户均增收1000多元,形成了粮食、棉花、蔬菜、畜牧养殖、林业加工、烟叶等产业链,带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市委常委、邓州市委书记姚龙其说:“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则是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载体,是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因此,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创新机制——搭建服务企业平台
走进邓州永泰棉纺公司织造车间,呈现在眼前的是如火如荼的生产场面: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技术纯熟的工人们正在一排排跳动的织布机旁穿梭。如今的永泰已从一家小企业一跃成为一家从事棉花收购、加工、纺织、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纺织集团企业。
“永泰公司能够一步步壮大,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各级惠农政策的支持,特别是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谈到几年来的跨越发展,公司负责人段振献动情地说。近年来,为进一步加强涉农企业自身建设,邓州市建立起政府部门与企业定期交流制度,不断拓展交流渠道。值得一提的是,我市2007年率先设立县一级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积极搭建银行与企业合作的平台,先后帮助企业解决贷款30多亿元。投入200多万元,组织企业家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进行培训,并成立了西安交通大学邓州企业家培训中心,至目前,已培训370多名企业管理人员,举办6届企业家论坛。
与此同时,我市建立健全了以质量管理为核心的科学管理体系,对涉农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给予重点培育、重点扶持。组织质监、农技、科技等部门帮助龙头企业完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的开发和认证。抓住实施“阳光工程”的机遇,对龙头企业工人进行技能培训,大力推进雪阳彩棉、科生生物、北园木业等企业的工程技术研发工作,建立研发中心。针对农产品主要进口国质量标准
准则制定生产技术规程,引导龙头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
强化培育——壮大主导产业集群
探访邓州市产业集聚区,平坦宽阔的道路,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标准化厂房星罗棋布。这里,集聚了我市90%的棉纺织产能、70%的板材产能,集聚区内日益膨胀的发展势头令人倍感振奋。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导产业集群,为邓州农业产业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邓州市坚持把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工作,立足生态可持续发展模式,围绕优质粮、林业、畜牧养殖、烟叶、棉花等特色产业优势,制定产业招商计划,实施专业招商和龙头企业带动的集群化招商模式,瞄准行业龙头企业,“一对一”、“点对点”推介对接,仅在今年春季集中招商活动中就联系洽谈项目100多个。
投资64.6亿元配套完善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对已入园的重点项目,实行四大班子领导联系、责任单位分包制度,确定专门班子、专人蹲驻,全程抓落实。
筑巢引凤“凤飞舞”。目前,邓州市已形成了以永泰棉纺、雪阳集团、裕祥纺织等4家投资过亿元企业为代表的棉纺行业,已经具有70万锭纺纱规模和每年5000万米坯布、1500万件针织服装加工能力,建立了从棉花种植、纺织加工到坯布生产、服装鞋帽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以益嘉林业、赛博板业为代表的板材加工行业,具有年加工
300万平方米木地板、50万立方米纤维板生产能力。
而在颐宝生物、金星啤酒、裕丰复合肥、六合饲料等涉农企业的积极带动下,随着阳光油脂等一大批“农”字号项目的相继建成,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的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也正逐步成为邓州市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动力。
创建组织—— 架起工农互动桥梁
走在构林镇广袤的原野上,穰原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掌门人”、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贾新林正在查看小麦长势。贾新林告诉记者,他承包的5000亩地全部种的是优质专用小麦,品质好,产量比一般地块高100来斤,价钱也高一分到两分钱。“去年,我就为5个乡镇加入合作社的10万多亩土地统一进行了耕种、管理和收获,让其他农民尝到了农业现代化带来的甜头。”
产业基地是龙头企业发展的基础,农业合作社是龙头企业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在邓州,像贾新林这样的规模化种植大户有近900户,承包耕地近20万亩。在我市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406家,注册资金9.8亿元,辐射带动30多万农户。
我市还积极牵线搭桥,推动龙头企业、经合组织和农户实行订单种植,成功地探索出了“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相继创建了总面积达50万亩的小麦高产示范方,培育蔬菜、小麦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60多万亩,涌现130多个烟叶、南瓜、棉花等专业村,规模养殖场1951个,以及一批像牧原养殖、黄志牧业、东升养猪场等一批规模化程度高的龙头畜禽养殖企业。去年,我市龙头企业营业收入147.6亿元。
“久友”牌魔芋挂面、“光照”牌小米黄酒、“雪阳”牌彩棉内衣、“六合斋”牌羊肉臊子,还有牛骨髓茶、红薯粉条、杂粮面、小磨油……如今,这些邓州土生土长的农产品,已成为城乡居民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
一张张闪光的名片,一家家蒸蒸日上的龙头企业,一串串闪光的数字,见证了邓州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足迹。站在新的起点上,邓州农业产业化经营正奋蹄疾驰,必将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和持续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