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解水上交通安全困境的实践与探索
破解水上交通安全困境的实践与探索
南溪县政府副县长 韩诚
南溪县有长江岸线39.5公里,黄沙河14公里,有船乡镇9个,有船库区3个,有各类船舶418艘,各类渡口签单点6个,货运码头5个,宜宾中心港(志诚码头)南溪作业区已列入全市统一规划建设。从总体上看,南溪县水上交通安全生产形势稳定,18年未发生过较大以上水上交通安全事故,但由于水上交通安全工作点多面广,特别是安全监管体制性障碍等原因,水上交通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当前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不对等,阻碍了水上安全的发展。从近两年我县发生的几起货运船舶一般事故看,直接原因是船舶超载、超限航行或违章作业;主要原因是业主(船主)安全意识淡薄,重效益轻安全,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年龄大,水上安全技术水平低。而最根本原因却是:业主(船主)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违法效益高、守法效益低。这种“两高两低”现象导致业主(船主)与执法监管“躲猫猫”,在安全投入上玩“空手道”,阻碍了水上安全的发展进步。
(二)有限权利与无限责任的矛盾,影响了水上安全监管的实效。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负责水上交通安全的主要日常监管职责,但却没有赋予足够的行政执法权,可是在事故责任追究的实际操作中却承担着较大的责任;另外,现行的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体系强调“结果”,再加上乡镇政府普遍存在的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造成乡镇人民政府日常监管工作极易走上极端,时紧时松,重形式轻落实,极不利于水上安全的长治久安。
(三)安全监管和生产实际的落差,造成水上安全监管的真空。从执法层面看,法律条文规定的超前规范要求与现实中的普遍现象形成执行上的巨大落差;从管理层面看,安全管理、服务与业主(船主)的主体责任意识的缺乏形成落实上的较大落差。在现有船舶安全管理普遍达到法律规范要求之前,因现实需要又不能予以取缔的过程中,实际存在一个安全监管的“真空”阶段,安全监管容易出现被动,陷入“两难”境地。随着长江航道整治疏浚的开展,通航能力、航行条件不断改善,甚至具备了夜航条件,如何依法实施有效监管是基层政府面临的巨大问题。
二、破解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困境的对策与实践
(一)完善基层监管形式,克服监管落差与权利矛盾
水上交通安全监管工作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针对基层监管的困境,南溪县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船员管理条例》和《四川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南溪实际,形成了南溪县水上交通安全“12分评分办法”并在全县推广,努力改善水上安全监管的模式与效果。
1、增强监管措施,确保基层监管工作落实。通过乡镇人民政府与业主(船主)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的形式,达成以“12分评分办法”为核心的水上安全管理协议。当船主违反了责任书规定而又未违反法律规定时,乡镇人民政府依照规定可对业主(船主)实施管理考核并执行相应的经济惩罚、停航整改等措施;对严格履行责任书规定的业主(船主),乡镇政府将分别给予适当的奖励。
“12分评分办法”实行动态考核打分,由乡镇安监员通过日常检查,或乡镇组织的抽查、暗查、专项检查,以及群众举报等情况按标准进行考核、打分,按程序进行审定后通报并执行相应的惩罚措施。“12分评分办法”的考核结果纳入船舶年度安全目标考核内容,并作为企业评优创先的重要依据,其执行情况作为干部评价使用的重要依据。“12分评分办法”是乡镇船舶安全监管措施的延伸,丰富了目标管理的内涵,增强和促进了监管主体责任落实的可操作性。
2、加大监管力度,确保企业主体责任落实到位。各业主(船主)、船员每年拥有“12分”安全考核基本分,当船舶、船员违反操作规程,按“12分”评分办法中明确的标准进行扣分,扣分累计达3分或一次扣分满1分时,按相关法规责令船舶停航整改3天,船主参加安全学习2天;当扣分达6分或一次满2分时,按相关法规责令停航整改7天,学习5天;当扣分达9分或一次满3分时,按相关法规责令停航整改15天,船主参加安全学习7天;当扣分达12分时,按相关法规责令实施船舶停航整改,当年不再营运。
扣分的同时按比例扣除船主缴纳的责任金,当扣分超过8分(不含8分)时,扣除全部责任金,全年扣分低于3分的可结合目标考核参与评先评优。对于情节严重甚至已经违反法律规定的,由相关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12分评分办法”用责任书的形式加大了违规成本,同时在惩罚中融汇了教育措施,对于促进企业主体责任的落实有积极的效果。
(二)完善安全投入模式,克服经济效益不对等的矛盾
1、严格三项制度,强化船舶风险意识。督促船舶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安全保障的首要措施,就要强化监督、严格执法。一是坚持完善客渡船只签单发航制度,严格审查设备设施标准,坚绝执行“救生衣”行动,确保实现“两个100%”,对不按规定发航的进行严查重处;同时,为增强签单发航人员的责任心,南溪县还与各渡口、码头签单发航人员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动动态考核,将签单发航执行情况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并从2008年开始,提高了签单人员待遇,将三类签单点从每月150元提高到300元,一类签单点从每月300元提高到1000元,签单经费全部列入财政预算。二是建立货船、采砂采石船舶源头管理制度,加强对装卸点、采砂(石)点的审批和监管,严查船舶标准,严处违章作业行为。三是加强对船舶超载、超限和配员不足的监管,建立船员管理通报制度和违法违规船舶黑名单制度等,实现安全监管的常态化,去除违章侥幸,树立违法必究的责任意识。
2、加强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深化船舶安全投入。船舶的安全投入,不仅是更新、添置设备设施,也包括设备、设施的维护性投入,而购买社会保险也是重要的投入。一是在全县严格推行船舶保险、船员工伤保险和旅客意外伤害险。具体操作上,各业主(船主)按建造、改造或购买价格为船舶投保,按船员人购买工伤保险;客船、客渡船按核定人数购买20万元标准的旅客意外伤害险,县财政按每客座50元/年的标准给予补助,切实保障群众权益。二是船舶、涉水运输企业按种类等级实行1-20万元不等的风险抵押金,由县财政局专户存储管理,专项用于事故抢险、救灾和善后处理专项支出,保障应急处置所需。三是按涉水企业、船舶用途、船舶等级等,分级实行200-2000元不等的安全生产责任金制度,乡镇收取管理,与安全管理目标考核和“12分”办法挂钩,按考核情况实行扣减或奖励,确保船舶业主不违章。目前,旅客意外伤害险已实现100%覆盖,船舶船员保险、风险抵押金、安全责任金制度正在有序推进。
(三)扩大宣传教育范围,克服安全意识落后的桎梏
一是抓全民动员,突出水上交通安全宣传的普及性。水上交通安全不是一个单一的工作,必须依托全县的干部群众,通过多种形式倡导全社会关注和重视水上交通安全,特别是要融会社会生产生活,营造良好氛围。宣传水上安全,最好的办法是发动群众参与水上安全监督,要积极建立群众监督网络,落实群众报告或举报途经,建立重大水上交通安全隐患或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制度,坚持群众路线努力打造最坚实的水上交通安全的群众基础。
二是抓重点人群,突出水上安全教育的针对性。要坚持定期对水运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开展教育培训,严格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安全操作技能,努力提高防灾、救灾的能力。针对对违章违法人员的加强处罚教育工作,严厉督促树立牢固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力争处罚一个教育一片。要以“一江两岸”、学龄儿童等重点人群,针对性提高水上交通安全知识和法律知识,提升水上交通安全意识,切实减少水上交通安全事故。
三是抓典型案例,突出水上安全宣传的实效性。实际工作中,注重营造强大的安全舆论氛围,从正反两方面树立典型,以典型案例现身说法。一方面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和教育,另一方面对先进事迹予以大力表彰和弘扬。如:对无视安全的川南溪渡0128号船实施了5000元经济处罚,暂扣船员证书6个月,并在电视台予以曝光;对石鼓乡某自用船非法载客,实施了暂扣船舶并依法进行了7天的治安拘留;对南溪镇某自用船非法载客问题,考虑到船主家庭困难等因素,政府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帮助船主改正错误,协助其购买抽沙船依法经营,解决了生计问题;在“2.25”沉船事故中相关部门反应迅速,附近渔民积极配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命和财政损失,政府对积极参与救援的村民授予了“见义勇为”称号,并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
南溪县水上交通安全工作,以法律制度为准绳,不断创新监管方式,不断从制度管理、保障能力、责任落实、监管体系等方面进行完善,通过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力,提高水上交通安全意识,逐步构建现代的水运安全管理机
第二篇:破解电网建设难题的探索与实践
专业技术资格评定资料
技术报告
标题:破解电网建设难题的探索与实践
姓名:于晓飞
单位: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隆化县供电分公司(隆化金建输变电安装工程有限公司)
2015.12
目录 电网建设政策处理遇到的问题..............................................................................1 2 破解电网建设政策处理难题的举措......................................................................2 2.1 “三步骤”全面摸清工程进展存在的问题..................................................2 2.2 “三张表”确保电网工程建设快速推进......................................................3 2.3 “三举措”着力破解电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3 3 推进电网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4 3.1 坚持依法建设,实现电网建设的合法性......................................................4 3.2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电网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衔接..............................4 3.3 坚持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电网..............................4 3.4 推进大基建体系建设,提升电网建设的管理水平......................................4 3.5 坚持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满足社会用电的不断需求..................................5 3.6 加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促进电网可持续发展..........................................5 4 结语.........................................................................................................................5 参考文献.....................................................................................................................5
摘 要:电网建设前期工作、政策处理等已成为制约当前加快电网建设的最大障碍。该文通过分析电网建设政策处理遇到的问题,探索实践“三个三”工作机制,并对电网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希望对推进电网前期工作、政策处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电网建设 三个三 建设性意见 借鉴作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电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面对国家宏观政策调整、规划的冲突、“三农”问题、农田保护、补偿标准、电磁辐射负面影响等,电力通道走线、电力项目征地、拆迁安置等政策处理难题已成为电网建设的难中之难。漫天要价、线路路径改动、群体信访等问题凸显,电网建设遇到层层阻力,而且有加剧的趋势,直接影响了工程项目的进度。有的项目工期一拖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造成局部电网有电供不出,供电瓶颈被卡,严重影响了企业与居民的用 电,同时也增加了电网工程的建设成本。电网建设政策处理遇到的问题
在构建和谐社会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拆迁、征地等政策处理出现了新情况,已成为近几年电网建设的老大难问题,致使工程频频受阻。村民的想法有了质的变化,文化程度稍高的村民,考虑的问题就比较深远,他们考虑的是长远利益,考虑到以后这块土地的利用价值,考虑到对后代的影响,考虑到对自己生活质量的影响,因此村民反对输变电工程在自己的土地里或房屋上通过或跨越,常常阻扰施工。经过多年的电网建设政策处理的探索和总结,政策处理难存在四大“症结”:(1)个别村级组织建设薄弱或两委之间矛盾重重,政策处理难以开展。(2)政策处理的补偿标准与村民要求差距很大,难以
协商。(3)某些非涉电的历史遗留问题借机要求解决。(4)村民的一些要求迟迟得不到有关部门的支持。(5)相当一部分人对电磁辐射有误解。破解电网建设政策处理难题的举措
建设坚强可靠的现代化电网,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属地管理、各负其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应成立相应的电网建设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所辖范围内的电网建设问题,实行电网建设责任制,将电网建设项目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政府的重点工程项目,优先为电网建设项目办理开辟绿色通道,定期协调、督查,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所碰到的问题,形成共同推进电网建设的合力。经过多年的政策处理工作,探索实践了“三步骤”“三张表”“三举措”的“三个三”工作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
2.1 “三步骤”全面摸清工程进展存在的问题
第一步是现场踏勘。根据电网线路设计走向,政府和电网企业各抽调相关人员下现场进行实地调查,摸清每个塔基坐标位置、征地面积、青苗补偿数量、拆迁面积、线路跨越房屋间数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第二步是动员部署。召开相关村两委参加的工作会议,共同探讨电网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步是突出重点。在前两步的基础上,对各类问题进行梳理汇总,将主要问题作为突破口,力求解决一点带动一片。
2.2 “三张表”确保电网工程建设快速推进
首先,建立电网建设责任分解表。按照“一个项目、一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要求,制定电网建设责任分解表,每项电网工程落实一名班子成员和责任人员。
其次,建立电网建设执行情况周汇报表。以电网工程建设“百日攻坚”活动为载体,罗列每条线路所涉及的行政区域、塔基数、塔基号、需解决问题、解决时间、执行情况和存在问题等。
最后,建立电网工程政策处理一览表。在对各塔基按政策处理情况全面摸排的前提下,制定电网工程政策处理一览表,将各塔基按政策处理情况划分一二三等级。一级表示政策处理已完成,可以进行施工。二级表示政策处理已完成,但有可能会出现反弹,在施工中,随时做好稳控和解释工作。三级表示政策处理未完成,实行倒计时,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力量,主动深入进行协调,力求按期完成。
2.3 “三举措”着力破解电网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其一,深入做好群众工作。针对村民中普遍存在“电磁污染”顾虑以及当前村民对工程建设漫天要价等心理,主动走访村干部和补偿对象户,讲政策、摆道理、明利弊,以争取群众更大的支持。
其二,帮助解决历史遗留问题。针对村民要求解决的问题,召开专题会议,落实解决村级的合理诉求,促使工程得以顺利开展。
其三,果断打击村梗地霸的不法行为。对无理取闹、阻挠电网建设的“村梗地霸”进行打击,为电网工程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进电网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3.1 坚持依法建设,实现电网建设的合法性
在我国步入法治社会的今天,依法建设和谐建设已成为电网企业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服务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根本保证。电网企业要自觉取得项目建设的合法性,维护和保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依法合理解决影响电网建设的问题。
3.2 坚持科学发展,推进电网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有机衔接
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经验表明,电网建设必须适当超前于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电源、电网的规划与地方的发展规划有机融合,既要立足当前,又要着眼长远,实现电力适度超前发展。
3.3 坚持科技创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电网
把科学发展的理念倾注到电网建设之中,积极采用先进理念和技术、科学布局、节约用地、美化外观,充分体现社会协调发展的意识,充分体现全局观念,推进“两型一化”变电站建设和“两型三新”输电线路建设。
3.4 推进大基建体系建设,提升电网建设的管理水平
全力推进大基建体系的“业主项目部”管理模式,通过对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各阶段、各流程的规范化管理,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提升电网建设工程质量、速度和文明施工等管理水平。
3.5 坚持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满足社会用电的不断需求
在大力推进高压电网建设的同时,要按照各级电网协调发展的原则,强化配电网的建设和改造,不断提高配网供电能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3.6 加快转变电网发展方式,促进电网可持续发展
随着清洁能源的快速发展以及节能减排的压力,电源分布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也对电网结构和运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面临新形势和新特点,要加强特高压技术、智能电网以及清洁能源的研究和应用,加快先进技术创新和成果的转化,推进电网发展方式的转变。结语
该文通过分析电网建设遇到的问题,探索实践了“三步骤”“三张表”“三举措”的“三个三”工作机制,提出了推进电网建设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加快推进电网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叶和平.眼中形势手中策攻坚克难强电网[J].供电企业管理,2006(5):23-25.[2]王姣.业主项目管理在电网建设中的现状和解决对策[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0):28.
第三篇:破解医改困境初探
破解医改困境初探
(西北工业大学陕西西安710072)
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医改30年的经验教训,每向前推进一步,都受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且给医疗改革留下难以弥合的空档。认为面对结出的“看病难,看病贵”苦果。必须破解医改困境,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增强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确保医疗的公平性与公益性。
关键词医疗改革;医疗体制;公益性
在特定的经济改革大背景下,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循行的是不断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前进。更为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改革前30年建立起来的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在不断萎缩,而能与市场化相衔接的保障体制还处在探索阶段,没有及时发挥作用,从而出现了一个真空地带,所谓的“看病难、看病贵”就是这个问题的一个表征。
市场化总有失灵的领域,如果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不能给予及时调控,而是将问题推给市场,医改困境将无法突破。
一、医改的四个阶段??
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中国改革开放几乎同步,历经30年之久,每个阶段所面对的问题不同,改革内容也各有侧重。
第一阶段:1978年到1984年。
这一阶段主要围绕医院管理工作展开,针对当时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的“大锅饭”问题,借用经济手段管理医院,以期提高效率。
1979年,时任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提出“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的办法;同年,卫生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试点工作的通知》;随后又开展了“五定一奖”和对医院“定额补助、经济核算、考核奖惩”等办法,并进行试点。
1981年3月,卫生部下发了《医院经济管理暂行办法》和《关于加强卫生机构经济管理的意见》。以上所有措施,目的是扭转卫生机构不善经营核算的局面,用经济手段――各种激励措施,调动医院的经营积极性。
第二阶段:1985年到1996年。
1985年,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标志,经济改革从农村向城市推进,以加强经济管理为特征的改革思路在各个领域渐次推开。在前些年改革基础上,对医院也推行“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等一系列改革。这一年,号称“医改元年”。
医改启动的标志是1985年4月,国务院批转卫生部《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报告》(国发[1985]62号文件),该文件提出:“必须进行改革,放宽政策,简政放权,多方集资,开阔发展卫生事业的路子,把卫生工作搞好。”医疗机构转型的序幕由此拉开。
1989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财政部、人事部、国家物价局、国家税务局《关于扩大医疗卫生服务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1989]10号文件),文件提出五点内容:第一,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第二,开展有偿业余服务;第三,进一步调整医疗卫生服务收费标准;第四,卫生预防保健单位开展有偿服务;第五,卫生事业单位实行“以副补主”、“以工助医”。其中特别强调“给予卫生产业企业三年免税政策,积极发展卫生产业”。这个文件可以看作是对上一个文件的细化。
1992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生医疗体制改革的几点意见》,卫生部提出“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要求医院要在“以工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
从这三个文件看,政府的主旨是“给政策不给钱”,强调医院要靠经营来解决“吃饭问题”。这样的改革思路,更强调的是医院的经营功能。
第三阶段:1997年到2005年。
这一时期的改革,可以说是花开两枝:一方面对城镇医疗体制进行改革;另一方面,对医院进行产权方面的变革探索。
1997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在医疗领域主要有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卫生管理体制、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等内容,构成此轮改革的基调。
国务院办公厅于2000年2月转发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等8 部委《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随后陆续出台了13个配套政策。
医院产权方面的改革探索在一些地方试点。比如,宿迁公开拍卖卫生院,实现政府资本的退出;无锡市进行了医院托管制实验;在一些地方实行“医药分开”的实验,以期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第四阶段:2005年至今。
2005年,是医改争议最为激烈且公开化的一年。这一年的7月28日,《中国青年报》刊出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的最新医改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目前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同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发布《2005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医疗体制并没有帮助到最应得到帮助的群体(特别是农民),结论也是医改并不成功。
在激烈争论与反思中,医改方向开始有了调整。
2005年1月,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吴仪做出批示: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需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同年3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也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提出了要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06年9月,成立了由11个有关部委组成的医改协调小组,国家发改委主任和卫生部部长共同出任组长,新一轮的医改正式启动。
2007年年初,医改协调小组委托6家机构进行独立、平行研究,为决策提供参考,后来增加到9家机构。5月底,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组织召开中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际研讨会,对医改方案进行评审。此后,正式的医改方案一直都在酝酿之中。
中共十七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中国特色卫生医疗体制的制度框架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四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新时期对卫生医疗体系构成的全面概括。
2008年10月14日,发改委网站发布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在该意见稿内,对新的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描述为: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2005年之前进行的改革侧重于调动医疗服务供方的积极性,目标是利用市场机制将医疗服务这块饼做大;2005年之后进行的新医改,关注点开始瞄准医疗服务的需求方,即如何让广大群众拥有最基本的医疗保障,不至于因病致贫。
二、改革衔接失当导致困境丛生??
解放后的前30年,中国建起了一个以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低成本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1978年,世界医疗组织在阿拉木图召开会议,讨论“到2000年人人享有医疗保健”的目标,那时,中国的医疗体制便是世界各国学习的典范。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家庭土地承包制,集体收入没有了来源,原来用集体积累资金维持的农村合作医疗成了无本之木,无水之鱼,要么解体,要么被私人承包。从1980年到1989年,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从63.8%降到4.8%,几近消失。??
农村合作医疗几乎消失的恶果是,小病不看,大病看不起,一旦出现大病,则整个家庭陷入经济困顿之中,因病致贫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新问题。从1990年到1999年,农民平均纯收入由686.31元增加到2210.34元,增长了2.2倍;而同期卫生部门统计的每人次平均门诊费用和住院费用,分别由10.9元和473.3元增加到79元和2891元,增长了6.2倍和5.1倍。医疗费用的增长幅度是农民收入增长幅度的2.5倍左右,医疗费用远远超出了农民个人和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即使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江苏省农村,在贫困户中,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也占60%以上。所以,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的民谣: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
与农村合作医疗逐渐消失的现象形成对比的是,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的趋势非常明显。1991年中国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33.73%,到2000年,所占比例下降为32.07%。我国平均每1000人拥有卫生服务人员3.63人,而农村不足2人。直到2008年,农村卫生事业并没有出现过历史性的突破,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依然不高,甚至与2000年同期相比还有所下降;此外,农村所拥有的卫生服务人员也低于平均水平。在城市,计划经济时期,每个人都是单位人,拥有公费医疗,在一些企业里,这一福利甚至惠及子女。企业改革后,为提高经济效率,公费医疗成为压缩成本的刀下祭品,对于经营不善的企业而言,医药费只是理论上可以报销的东西,要看病都需要病人自己先掏钱。这是在1998年实行城镇医疗改革前的情形。
1998年之后,城镇一部分人(主要由过去体制内单位转化而来的人)有了医保,但由于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同样存在看不起病的问题。据2003年的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全国城乡将近60%的医疗费用是个人自己掏腰包。而且,城乡居民患病人次数比1993年增加了7.3亿人次,对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下降,患者中自我医疗的占35.7%,未采取任何治疗措施的占13.1%。
城镇还存在另一个问题,改革使得传统的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造就了很多在非正式单位就业的人,比如自由职业者、中小私人企业从业人员,他们游离于城镇医保系统之外,且人数庞大。据有关方面的统计,至2005年3月底,城镇社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只有1.2708亿人。
上述表明,医改向前的每一步推进,都受到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且给医疗改革留下难以弥合的空档。每一次改革,从试点开始到全面推行,需要几年的时间。城镇社会医疗保险试点始于1993年,5年后才在全国推行;1994年,国务院研究室、卫生部、农业部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全国7省14县开展了“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和跟踪研究。2003年1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卫生部、财政部和农业部的《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意见》,要求“从2003年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至少要选择2―3个县(市)先行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目前依然处于试验阶段,目标是到2010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关键的问题是,对政府而言,如果将医改始终放在为财政减负这样一个位置,不加大为老百姓筹措基本医疗费用,不对医院进行合理的投资,新医改能否见效就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据联合国下属公共健康机构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数据,中国政府2006年在医药卫生方面的支出还不足中国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1%,在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的196个国家中排名第156位。今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秘书长吴明江说:目前国家对医院的投入只占到10%,90%的资金需要医院自筹。这样的一个投资结构,等于是把医院逼向按赢利机构的模式运营。对医院而言,如果依然将追求效率摆在首位,并将之层层分解到医院的每一个职工身上,看病贵就成了一个死结。相比而言,看病难只是看病贵的一个衍生后果,如果不是因为贵,难就比较容易解决。
三、医疗保障的公平性与公益性??
中国政府表示,将在未来三年内斥资8500亿元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增强公立医疗机构服务水平,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
在实现这一目标之前,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一个医疗制度的公平与否,指标并非是单一的看病不掏钱。不掏钱看病不仅会造成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也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就产生一个问题,政府为国民健康花钱,应该花在哪?换言之,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医保是保大病还是保小病?从资金发挥效率上看,应该是保小病,小病被重视了,很快医好了,就不会酿成大病。现在的问题是,有的人觉得小病要自己掏钱,就不愿意到医院去看,或者是觉得太贵,没钱看,最后拖成了大病。
其次,政府为国民健康、医疗筹措资金,除了品类上仅限于基本医疗外,在目标人群上,应该首先保证弱势群体――穷人和老人,对他们应该不分城乡设立一个救助制度,而不是靠媒体的偶然呼吁。
最后,坚持低费用的医疗服务,在这一点上传统中医更具优势,应当很好地发挥其作用。如果一如既往地坚持靠机器看病,庞大的医疗费也许会让全民享有医保的理想变得遥不可及。
参考文献
[1]王绍光,巨人的瘸腿:从城镇医疗不平等谈起读书,2005.1.
[2]王虎峰,论争中的中国医改―问题、观点和趋势.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3.
[3]夏洁,关于农村医疗状况以及疾病对农村家庭影响的调查报告.三农中国,2008.10.
第四篇:水上交通安全基本常识
水上交通安全常识
(1)水运运输安全基础知识
1)水运交通事故的定义
水运交通事故的概念源于“海事”的概念。关于海事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海事泛指航海、造船、海上事故、海上运输等所有与海有关的事务;狭义上的海事意指“海上事故”或“海上意外事故”,如碰撞、搁浅、进水、沉没、倾覆、船体损坏、火灾、爆炸、主机损坏、货物损坏、船员伤亡、海洋污染等,都属于狭义的海事。
由于我国不但有广阔的海上水域,而且还包括广大的内陆水域,因此,将狭义上的海事概念拓展为水运交通事故,它既包括发生在海上的交通事故,也包括内陆水域的交通事故。由此可见,所谓水运交通事故,是指船舶、浮动设施在海洋、沿海水域和内河通航水域发生的交通事故。
2)水运交通事故的等级
根据事故船舶的等级、人员伤亡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情况,可将水运交通事故分为小事故、一般事故、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5个等级。
国务院于1989年1月3日通过并于同年3月29日发布施行了《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该规定所称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特别重大人身伤亡或巨大经济损失以及性质特别严重、产生重大影响的事故。劳动部根据该规定的授权做出下列解释:水运事故造成一次死亡50人及其以上,或一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及其以上的,即为该规定所称的特别重大事故。
此外,1990年10月20日交通部交通安全委员会发出《关于报告船舶重大事故隐患的通知》,该通知将船舶重大事故隐患定义为:船舶由于严重违章,操作人员过失,机电设备故障或其他因素等,虽未直接造成伤亡或经济损失,但潜伏着极大险情,严重威胁船舶(旅客、船员、货物)安全及性质严重的重大隐患。该通知将船舶重大事故隐患分为4类。
严重违章。严重违反安全航行和防火规定,船舶超载、超速,违章追越,违章抢航,违章抢槽,违章明火作业,违章装载、运输危险货物,违反交通管制规定等。
操作人员过失。在航行、锚泊或靠离泊时,由于操作人员失误,疏忽瞭望,擅离职守,助航设备、通信设备和信号使用不当等。
机电设备故障。船舶主机、辅机、舵机、机件、电器或通信设备、应急设备失灵等故障。
其他因素。《海上交通事故调查处理条例》第34条规定:“对违反海上交通安全管理法规进行违章操作,虽未造成直接的交通事故,但构成重大潜在事故隐患的,海事局可以依据本条例进行调查和处罚。”故也可以将船舶重大事故隐患(重大潜在事故隐患)考虑为我国海事分级的最低海事等级。
(2)乘船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1)不乘坐超冒险航行的船舶。为了保证航运安全,凡符合安全要求的船只,有关管理部门都发有安全合格证书。外出旅行,不要乘坐无证船只。
2)不乘坐客船、客渡船以外的船舶。
3)不乘坐超载船舶或人货混装的船舶。
4)乘船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把危险物品、禁运物品带上船。
5)上船后要留心通往甲板的最近通道和摆放救生衣的位置。船上的许多设备,直接影响船舶的安全行驶,特别是一些救生消防措施,它们存放的位置有一定的规范,不能随意挪动。
6)船舶浮于水面靠的是水的浮力,其受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了限度,船行时就会有沉没的危险。所以,乘船时一定注意,不要坐超载船只。
7)上下船要排队按次序进行,不得拥挤、争抢,以免造成挤伤、落水等事故。
8)天气恶劣时,如遇大风、大浪、浓雾等,应尽量避免乘船。
9)不在船头、甲板等地打闹、追逐,以防落水。不拥挤在船的一侧,以防船体倾斜,发生事故。
10)船上的许多设备都与保证安全有关,不要乱动,以免影响正常航行。
11)夜间航行,不要用手电筒向水面、岸边乱照,以免引起误会或使驾驶员产生错觉而发生危险。
12)遇到紧急情况,要保持镇静,听从船上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自作主张跳船。
13)集体乘船,要听从指挥。上下船时,要排队有序地进行,不要争先恐后,以免落水、挤伤、压伤或造成船舶倾斜,甚至引起翻船。要顺从船上工作人员指挥,维护好船上秩序。
(3)翻船后的自救方法
1)当遇到风浪袭击时,不要慌乱,要保持镇静,不要站起来或倾向船的一侧,要在船舱内分散坐好,使船保持平衡。若水进入船内,要全力以赴将水排出去。
2)如果发生翻船事故,要懂得木制船只一般是不会下沉的。人被抛入水中,应该立即抓住船舷并设法爬到翻扣的船底上。在离岸边较远时,最好的办法是等待求助。
3)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的船翻了以后会下沉。但有时船翻后,因船舱中有大量空气,能使船漂浮在水面上,这时不要再将船正过来,要尽量使其保持平衡,避免空气跑掉,并设法抓住翻扣的船只,以等待救助,这也是一种自救的办法。
4)海上遇到事故需弃船避难时,首先要对浮舟进行检查,清点好带到浮舟上去的备用品,将火柴、打火机、指南针、手表等装入塑料袋中,避免被海水打湿。根据一般原则,在最初24小时内应该避免喝水、吃饭,培养自己节食的耐力。长期在海上随风漂流时,容易生水疽、皮炎和眼球炎症等。此刻,不要将水疽弄破,最好消毒后待其自然干燥。对于皮炎和眼球炎症,要避免阳光直射。坐在浮舟上时间过长,会感到不舒服,所以坐久时要活动活动手脚,使臂时和肩膀的关节、腿部的肌肉得以放松。同时,应注意保暖,不要被海水打湿身体。(4)救生衣的使用方法
1)两手穿进去,将其披在肩上;
2)将胸部的带子扎紧;
3)将腰部的带子绕一圈后再扎紧;
4)将领子上的带子系在脖子上。
(6)救生衣的自制
在水中漂浮时,如果没有现成的浮袋或救生衣,应该利用穿在身上的衣服做浮袋或救生衣。可以使用的有:大帽子、塑料包袱皮、雨衣、衬衣、化纤或棉麻的带筒袖的上衣等,甚至可以将高筒靴倒过来使用。但应注意不要将衣服全部脱掉,以保持正常的体温,具体方法为:要在踩水的状态下,进行如下活动,用皮带、领带或手帕将衣服的两个手腕部分或裤子的裤脚部分紧紧扎住,然后将衣服从后往前猛地一甩,使其充气。为了不让空气漏掉,用手抓住衣服下部,或者用腿夹住,然后将它连接在皮带上,使它朝上漂浮。如果用裤子做浮袋,将身子卧在浮袋上,采用蛙泳是比较省力的;如果穿着裙子,不要把它脱下来,要使裙子下摆漂到水面上,并尽力使其内侧充气。
(7)水上遇难时信号工具的作用
在江河或海上遇险后,有效地利用各种信号工具,发出求救信号,会加大得救的可能性。
1)反射光。利用铁或闪光的金属物,将阳光反射到目标物上去。如果阳光强烈,反射光可达15公里左右,而且从高处更容易发现。
2)信号筒。信号筒有白天和晚上用两种。白天用的信号筒会发出红色烟雾,晚上用的会发出红色的光柱,燃烧时间约1~1.5分钟。夜间在20公里外都能看到,白天在10公里内才能看到。
3)防水电筒。这是一种小型的手电筒,可以在夜间发出信号,但最多只能照射2公里左右。
4)自制信号旗。将布绕在长棒的顶端作为信号旗使用。
5)海上救生灯。海上救生灯点着后靠海水来发光,将其浸入海水可连续发光15小时,在2公里远的地方就可以发现,该工具寿命为3年。
6)铝制尼龙布。铝制尼龙布的反光性强,从远处就能发现,而且也容易被雷达所发现。
(8)不会游泳者落水后的自救
遇到这种情况时,下沉前拼命吸一口气是极其重要的,也是能否生存的关键。往下沉时,要保持镇静,紧闭嘴唇、咬紧牙齿憋住气,不要在水中拼命挣扎,应仰起头,使身体倾斜,保持这种姿态,就可以慢慢浮上水面。浮上水面后,不要将手举出水面,要放在水面下划水,使头部保持在水面以上,以便呼吸空气。如有可能,应脱掉鞋子和重衣服,寻找漂浮物并牢牢抓住。这时,应向岸边的行人呼救,并自行有规律地划水,慢慢向岸边游动。
第五篇:水上交通安全知识
轮船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利用它我们可以去领略大江大海的壮阔。日常生活中,人们集体外出活动,有时兔不了乘坐船只。船行水中,本身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一、乘船应注意的安全事项
乘船时要注意安全,不要把危险物品、禁运物品带上船。
不要乘坐无证船、人货混装船以及其他简陋船只。
遇到大风大雨等恶劣天气,最好不要冒险乘坐渡船或其他小型船只。
集体乘船,要听从指挥。上下船时,要排队有序地进行,不要争先恐后,以免落水、挤伤、压伤或造成船舶倾斜,甚至引起翻船。
船舶浮于水面靠的是水的浮力,其受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超过了限度,船行时就会有沉没的危险。所以,同学们乘船时一定注意,不要坐超载船只。
船靠、离码头或驶过风景区时,不要聚集在船的一侧,以防船倾斜翻沉。遇到紧急情况,要听从船上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自作主张跳船。
上船后要留心通往甲板的最近通道和摆放救生衣的位置。
这样,如果发生意外事故,就可以争取时间。在船上要保持安静,不要吵闹,要仔细听清服务员的要求。
在联运线上旅行的人要注意按指定日期、时间向中转港、站、码头办理换乘手续,以免漏乘。
乘船时,自己一个人不要到甲板上去,大人在旁边时也要注意抓牢扶手,以免掉入水中。
船上的许多设备,直接影响船舶的安全行驶,特别是一些救生消防措施,它们存放的位置有一定的规范,不能随意挪动。
二、翻船后的自救方法
当遇到风浪袭击时,不要慌乱,要保持镇静,不要站起来或倾向船的一侧,要在船舱内分散坐好,使船保持平衡。若水进入船内,要全力以赴将水排出去。
如果发生翻船事故,要懂得木制船只一般是不会下沉的。人被抛入水中,应该立即抓住船舷并设法爬到翻扣的船底上。在离岸边较远时,最好的办法是等待求助。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成的船翻了以后会下沉。但有时船翻后,因船舱中有大量空气,能使船漂浮在水面上,这时不要再将船正过来,要尽量使其保持平衡,避免空气跑掉,并设法抓住翻扣的船只,以等待救助,这也是一种自救的办法。
海上遇到事故需弃船避难时,首先要对浮舟进行检查,清点好带到浮舟上去的备用品,将火柴、打火机、指南针、手表等装入塑料袋中,避免被海水打湿。根据一般原则,在最初24小时内应该避免喝水、吃饭,培养自己节食的耐力。长期在海上随风漂流时,容易生水疽、皮炎和眼球炎症等。此刻,不要将水疽弄破,最好消毒后待其自然干燥。对于皮炎和眼球炎症,要避免阳光直射。坐在浮舟上时间过长,会感到不舒服,所以坐久时要活动活动手脚,使臂时和肩膀的关节、腿部的肌肉得以放松。同时,应注意保暖,不要被海水打湿身体。
三、救生衣的使用方法
两手穿进去,将其披在肩上;
将胸部的带子扎紧;
将腰部的带子绕一圈后再扎紧;
将领子上的带子系在脖子上。
四、救生衣的自制
在水中漂浮时,如果没有现成的浮袋或救生衣,应该利用穿在身上的衣服做浮袋或救生衣。可以使用的有:大帽子、塑料包袱皮、雨衣、衬衣、化纤或棉麻的带筒袖的上衣等,甚至可以将高筒靴倒过来使用。但应注意不要将衣服全部脱掉,以保持正常的体温,具体方法为:要在踩水的状态下,进行如下活动,用皮带、领带或手帕将衣服的两个手腕部分或裤子的裤脚部分紧紧扎住,然后将衣服从后往前猛地一甩,使其充气。为了不让空气漏掉,用手抓住衣服下部,或者用腿夹住,然后将它连接在皮带上,使它朝上漂浮。如果用裤子做浮袋,将身子卧在浮袋上,采用蛙泳是比较省力的;如果穿着裙子,不要把它脱下来,要使裙子下摆漂到水面上,并尽力使其内侧充气。
五、水上遇难时信号工具的作用
在江河或海上遇险后,有效地利用各种信号工具,发出求救信号,会加大得救的可能性。
反射光。利用铁或闪光的金属物,将阳光反射到目标物上去。如果阳光强烈,反射光可达15公里左右,而且从高处更容易发现。
信号筒。信号筒有白天和晚上用两种。白天用的信号筒会发出红色烟雾,晚上用的会发出红色的光柱,燃烧时间约1~1、5分钟。夜间在20公里外都能看到,白天在10公里内才能看到。
防水电筒。这是一种小型的手电筒,可以在夜间发出信号,但最多只能照射2公里左右。
自制信号旗。将布绕在长棒的顶端作为信号旗使用。
海上救生灯。海上救生灯点着后靠海水来发光,将其浸入海水可连续发光15小时,在2公里远的地方就可以发现,该工具寿命为3年。
铝制尼龙布。铝制尼龙布的反光性强,从远处就能发现,而且也容易被雷达所发现。
六、不会游泳者落水后的自救
遇到这种情况时,下沉前拼命吸一口气是极其重要的,也是能否生存的关键。往下沉时,要保持镇静,紧闭嘴唇、咬紧牙齿憋住气,不要在水中拼命挣扎,应仰起头,使身体倾斜,保持这种姿态,就可以慢慢浮上水面。浮上水面后,不要将手举出水面,要放在水面下划水,使头部保持在水面以上,以便呼吸空气。如有可能,应脱掉鞋子和重衣服,寻找漂浮物并牢牢抓住。这时,应向岸边的行人呼救,并自行有规律地划水,慢慢向岸边游动。
七、游船遇险安全撤离的方法
如果你乘船时遇险了,要在短时间内奔到通向甲板的最近出口,尽快跑到甲板上。如果不得不离船时,一定要穿好救生衣,跳水时尽量选择较低的位置,同时要避开水面上的漂浮物,从船的上风舷跳下。如果船左右倾斜则应从船首或船尾跳下。跳到水中应采取最好的姿势,双脚并拢屈到胸前,两时紧贴身旁,交叉放在救生衣上,使头颈露出水面。这样做对保持体温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