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江苏省大港中学叶忠明同志事迹材料
做一辈子的好老师
——江苏省大港中学叶忠明同志事迹材料
“一个教师上好一节课容易,但上好每一节课却不容易;做一辈子老师容易,但做一辈子让学生尊重的好老师却不容易。”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一天,在中学语文老师这个岗位工作了五六年后,他认认真真地把这句话写到了备课本的扉页上,也认认真真地把这句话记在了心上。这一写一记,就是二十多年;这一写一记,融入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和信念。
今年52岁的叶忠明,上课受好评,市级、省级、国家级的公开课、示范课还有讲座,上了多少已然记不清;教学出成绩,任教高三语文,三届平均成绩均为镇江市第一,担任备课组长,当年学校高考语文均分镇江市第二,镇江市首届教育教学成果评比,他是一等奖;科研得表彰,连续四届镇江市学科带头人、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个人、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市荣誉教科室主任……每年的教师节,厚厚来信,总是如雪片般来,那是刚离校的学子对老师的眷念;每年的岁末年初,各式贺卡,亦是如雪片般来,那是离校多年的学生对恩师的祝福和问候。
叶忠明总是说:在学生面前,总有种担心,担心自己教不好,生怕自己有哪一句话,哪一个行为,刺伤了学生的内心,于是,叶忠明一直提醒自己,要努力做到——
“教师要有爱,还要会爱”
“教师要有爱,还要会爱”。叶忠明说,这是常识,是教师这个职业的基本要求。大爱之下微操作,却是叶老师的学生总结的。那位学生,姓虞,上自习的时候用手机看小说,被当场发现了。没有更多,只是“瞬间的对视”,目光中却饱含关注和期待,学生当时警醒,考取北大四年后,记忆如新。而另一位学生庄某,上课睡着了,叶老师走过去,轻轻拍了拍肩膀,学生醒来,很是惊恐和紧张,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更没有传说中的粉笔头,只见叶老师弯下身子,低下头轻轻地问他,身体不舒服吗?要不要去医务室一下?这位学生,高中毕业已九年,同样记忆如新。
叶忠明说,时刻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爱。可是,从教师的角度,不是急风骤雨式的外力纠偏,而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小动作,提醒和警示,让学生把犯的错误自动改正过来,让他有一个反思自己、认识自己的空间。
微操作之下,是一种耐心的等待。学生犯错,是正常的,也是常有的,这本就是学生成长的空间。再犯,再提醒吧。等待成长,一定要宽容,叶忠明说,近十年来,他没有向学生发过一次火。
微操作之下,是一种平等的尊重。每次接新班,叶忠明总会在第一时间向学生宣布:老师跟你们,人格上是平等的,可以做朋友。在处理学生事情时,叶忠明总是牢记一个前提:平等的尊重。叶忠明说,你把学生当作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而学生们,在更加敬重师长之余,亦多了亲切,也把叶忠明当成了一个总能倾诉的“垃圾桶”——简单不起眼却极其重要的存在。
微操作之下,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叶忠明认为,教师与园丁并不一样。园丁花草造型,是掐和剪,最终,形成固化的模式化的产品。而人是复杂的,有思想的。对学生来说,接受甚至有时是默许他犯错误,让他自觉意识体会到错误,这样子,既可保证教育的主方向,也能保持学生的个性。教育,应当是塑造,应该要熏染。虽然,这要花去数倍的时间、数倍的精力。
叶老师对学生的爱,总是毫不保留的。夜里12点送学生上医院,凌晨2点钟仍陪着挂水;学生上午未到校,一路寻访,直至找到学生暂住的家;连续5天挂水,拔下针头,依然每天站上三尺讲台;胆囊炎发作,医生说必须马上开刀手术,学生面临高考,怎能放得下来,他吃着药,保守治疗,撑到高考结束。叶忠明始终将“教师要有爱,还要会爱”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
叶忠明工作中特别在意:有爱,还学会爱。他的学生栾某,五十多分的物理测验成绩,却被他挖出闪光点,燃起一团火,“不知怎么就有了信心,有了那样一股学习劲头”。他的学生夏炎念兹在兹,说高中换了三个班主任,却只有叶老师能够叫得出他的名字。他的学生贺林平更坚定文化人的梦想,因为,毕业证书背后,有叶老师的一行小字:“由于你们的优异成绩,今年文科班语文高考均分取得了镇江市第一名好成绩,祝贺你们,感谢你们!”
于是,担任班主任18年,叶忠明所带班级每年均是校或县市文明班级,1998年所带高二(5)班更被评为江苏省先进集体。
于是,无数封学生来信,总在诉说一个情感:虽已远航,却总不能忘!
叶忠明说,学生在成长,老师也在成长。学会爱,源于他与学生交流互通后的每一次反思。的确,对叶忠明来说,反思如常事,学生管理如是,课堂教学亦如是。从教学反思起步,实践教科研,他把叶澜教授“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的话,常挂在嘴边,更付之行动——
“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名师”
如今的学校里,升学率的压力,同样把老师也压得喘不过气来。于是,教科研,也常处于一种边缘化、功利化的状态。有时,在某些老师眼里,常常将教科研与教育教学对立、割裂起来。叶忠明却认为,不难。拿起书上课,放下书布置作业,这只是一个简单的重复。只要有反思,一节课里面,哪些环节感觉不好,哪些环节认为不错,反思后下节课再改进,就能不断地螺旋式上升,这就是教科研的一种。如果再动动笔,把思考归纳,把做法整理,写成了文章,那就是看得见的成果了。
一堂堂中学语文的阅读课教学后,对教学情境的构想反思和设置实践,催生出《阅读教学中审美情境的创设》,发表在《教育研究与评论》。一篇篇优秀课文的强大感染力,让叶忠明归纳总结后,再尝试以各种方式去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感染力,又有了《写作教学:训练学生言语表达的感染力》,发表在《语文月刊》。仅2012、2013两年,叶忠明即发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论文8篇,省级刊物论文6篇,获市一等奖以上论文12篇。
不只是让教学实践中的简单反思汇成深层次思考,课堂上的点滴问题汇成研究中的教研课题,叶忠明亦广泛阅读,学习提升,不断吸收先进理论理念,逐步运用到教学实践中验证。
学界提出六步教学法的理念后,叶忠明即悉心研读。1997年至1999年,叶忠明在他所教的班进行相关试验。1999年,他所教的文科班在高考中语文平均分名列镇江市第一。随后,叶忠明主持学校市级课题“高中语文学生主体六步教学模式的研究”。1999年开始,2001年结题。3年时间,不仅形成了若干论文、调查报告、问卷调查表、课题实验报告、教案集等一系列课题研究成果,更让课题组老师欣喜地是,实验班成绩明显高于对比班,而课题组成员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也得到大幅提高。同时,还为其后成功结题的“十五”课题——“农村中学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途径的研究”打下了基础。目前,六步教学法,已经成为学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可操作范式,并且一般水平的教师也能执行。
从“教”中“研”,在“研”中“教”,叶忠明总是把教学与教科研视为一体两面,一边是行动实践,一边是反思研究。这样的思想,当他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及学科带头人后,即转 2 化为学校“研究课堂化、课题问题化”的教科研方向。而这样的方向,亦助力学校教科研工作在镇江市名列前茅,学校也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
逐渐地,称呼叶忠明“名师”的家长越来越多,请教叶忠明问题的同行越来越多。青年教师见面请教,都先尊称一声“大师”,平日里亲近的同仁相见,也敬他一句“叶公”。
荣誉多了,职务多了,平台更大了,叶忠明却始终坚守教学第一线,年级部领导赞赏他——
“身在言先,亲身垂范,树立共产党员的标杆”
2014年,担任了18年班主任工作的叶忠明,已卸下了这副担子,却依然每天清晨6:40左右就能走进教室。而学生的晨读课,是7点钟开始。叶忠明说,他总有一个担心,一个希望。担心:高中生自控能力毕竟不能与成人相比,所以,早读课,我站在这儿,学生的自觉性总会更强些。希望:晨读的过程中,学生也会有不懂,还是会产生问题,我站在这儿,学生就可以随时提问,就有希望随时解惑。叶忠明以为,他只是做他自己应该做的事。不曾想,一个52岁的非班主任老教师的做法,让年级整个语文组的老师们都自觉地动了起来。随后而动的,又加上了同样有晨读课的年级英语组老师。高三年级组长陶善国特别感动,由衷地赞扬他:“身在言先,亲身垂范,为年级老师树立起共产党员的标杆”。
他任教班级的班主任骆国峰,总记得他在任教期间,一次次带到办公室来喝的中药,其他老师还曾因为中药的异味埋怨过他,可谁知原来他为了毕业班教学,强忍病痛,保守治疗,中药已吃了两大筐。语文教研组长许映峰,也忘不了2009年自己参加省青年教师评优课比赛,任教高三的叶忠明,白天没有时间,就在晚自习后帮他梳理指导,多少次繁星满天,午夜方回。就在学校开展全面推开教师志愿导学活动时,叶忠明老师积极报名,成为志愿导学教师名单上的第一人。
身在言先,亲身垂范。叶忠明的理解很朴实。共产党员,在群众面前就是一面旗帜,应该起到标杆的作用。第一个去做,这是党员的本份。而自己带头做之后,还要能带着你周围的人一起去做。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期间,叶忠明编《港中人》杂志,出《省港中报》,搞教科研讲座,设教师论坛,一方面宣传、树立和强调立足教学的教科研的重要性,一方面详尽指导年轻老师怎么样在教学中形成课题?怎么样进行行动研究?怎么表达?怎样发表?
一是做给你看,二是教你怎么做,三是带着你做。叶忠明有主持立项的“文化关怀下的道德人格发展研究”,有参与主持的“多元智能理论与多元化语文学习方式的研究”,亦有无条件帮助点拔的“作文教学思维的精细化研究”。潜移默化的感染,时时处处的标杆,让港中的年轻老师们感觉到,教育教学和教科研需要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亦对未来的教育之路充满信心。
1986年师范毕业,进入港中当老师,叶忠明没挪过地儿,没换过工作。三尺讲台,他坚持了近30年,始终在教学第一线。省大港中学校长仲伟贵如此评价:叶老师,是大家公认的师德楷模、育人标兵、教学专家、科研行家,是师生皆尊重、当之无愧的优秀老师。而叶忠明说:“愿做,一辈子的老师;想做,一辈子的好老师”。
第二篇:张忠提同志事迹简介
张忠提同志事迹材料
张忠提,男,1972年10月出生,汉族,博士毕业,中共党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干诊科副主任,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华口腔医学会修复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老年口腔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医疗服务分会医院管理学组组员。主要研究方向牙齿组织工程和数字化口腔修复。该同志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在多年来的医疗、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踏实肯干、锐意进取、团结同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每一项工作,尽职尽责,兢兢业业,努力履行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主要事迹如下:
一、扎实肯干,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民众
张忠提同志于2000年硕士毕业后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干诊科从事口腔修复专业工作,在口腔临床方面踏踏实实、不断探索,以周到细致的服务、精益求精的态度、全心全意为广大牙病患者口腔健康服务。
作为一名口腔修复科医生,他面对的大部分为中老年患者,口腔基础条件和全身健康状况都不能和年轻患者相提并论,有的患者听力和表达能力不佳,有的患者子女不在身边没人陪同,有的患者行动不便来去受限,有的患者生活压抑心情不顺,这些患者都能够满意而归。自然是被张忠提同志高尚的医德、良好的服务态度和高超的技术所折服。对待听力不佳的患者,他不急不躁耐心用笔交流;对待孤独来诊的老人他都亲自接送到门口;对待行动不便的患者他主动离座搀扶到牙椅上甚至送到出租车上;对待心情和性格不佳的患者他靠耐心和真诚来感化。很多老龄患者就诊时都会和他唠家常,谈发展。在这些患者看来,他们只要有需要,张忠提同志都会第一时间帮他们解决缺失牙齿的问题,让他们享到口头福,并且笑口常开。从医15年,他没有一例患者投诉;相反,很多患者要送锦旗写表扬信乃至财物,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说:“金杯银杯不如大家口碑;表扬鼓励必须再接再厉!”在他心中,“医乃仁术,医者仁心”,医德是职业道德,更反映一个人的品德。
他与患者之间的和谐,不但来自他令患者信服的医德,还来自于他不断钻研、精益求精的医术。口腔修复专业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早已抛弃了传统的手工艺制作和牙齿镶复,现在和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医学美学、材料学、口腔微创手术关系密切。这一年来,张忠提同志带领科内同事,率先引进了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作椅旁系统,掀起了该院口腔修复技术的一次革新。传统的口腔修复需要患者多次诊疗相隔几个星期,该项技术的引进可以实现部分牙齿缺损的病例经过医生处置后等上一个小时就可以镶装上仿真美观的义齿,给无数患者减轻了痛苦,带来了方便,增强了自信。他还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传授给同行,让大家更好的分享专业知识,广泛服务于群众。尤其是针对缺失牙时间长没有牙槽骨的患者要想办法增加全口义齿的固位能力;开口度小的患者要想办法避免附加伤害;容易恶心患者要即做即停;更要嘱咐老年患者睡前摘下义齿防止误咽误吸。这些细节处处显露出他对患者的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
二、刻苦钻研,矢志不渝,一心一意搞研究 张忠提同志在一心扑在口腔临床工作的同时,还作为项目负责人承担辽宁省教育厅、科技厅等省级课题4项。作为其他主要负责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项。在科研工作中,他经常放弃节假日和在出诊工作之余,全力以赴投入到口腔专业的科学研究之中,至今,作为第一作者在国家重点学术期刊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获得的科研奖励主要有辽宁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
在进行口腔基础科学的研究过程中,他深深意识到作为一名医生的不足,一定要把科研和临床工作紧密结合,把科研成果直接应用到临床,真正解决患者的实际问题。在明确这个科研的出发点后,一年来他带领同事一起没日没夜地翻阅资料,讨论探索,寻找与临床紧密地科研思想和科研点。在不懈努力下,他和同事探索采用数字化导板和颌架为媒介,利用种植和3D打印技术开展即刻种植和即刻修复,来解决缺失牙问题。为此,他多次查阅相关资料,向东北大学计算机中心、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学院取经学习计算机算法和3D打印知识;深入研究现代口腔材料特点和即刻种植技术环节,并向国外软件开发商交流心得。他的目标是给那些年龄大、行动不便的想种植牙的老年患者一个惊喜,使他们有生之年能够享受到人类第三副牙齿。
三、热爱教育,认真传承,毫无保留育桃李
在教学方面,口腔修复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口腔临床医学课程,是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学科。学习这门课程的时候已经是大学本科生四年级,作为一名高年资的副教授,张忠提同志负责讲授口腔修复学的总论以及固定修复部分。这些如饥似渴、基础扎实的学生,有着无穷的求知欲望和发散的思维方式,他们喜欢质疑,乐于评价。为了讲好导论仅两个学时的课程,去年九月份他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查阅了近50本口腔修复学的书籍和杂志,制作了两套200张幻灯片,打印了20页A4纸的讲解课外材料,涵盖了整个口腔修复学国内、国外发展的历史以及现代口腔修复的方法和特点;未来口腔修复学的发展方向;以及口腔修复学和其他学科专业的交叉联系。经过两个小时的讲授,同学们静静聆听,下课了还沉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很多同学立志努力学习勇于实践,做一名真正解决患者病痛带来微笑的医生。这大概就是教师和教学的魅力,他不但能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能使人立志、发奋、担当。在此,他感到作为一名教师的自豪感,他仿佛回到学生时代来唤醒自己内心深处的情节。结课后同学们的掌声是对他最好的回报。
四、敢于担当,尽职尽责,服务管理双丰收 张忠提同志在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之余,还担任医院的医务科科长,负责医疗质量、医疗安全、医院运行、医政管理等各方面的日常工作,是医院诊疗的核心职能科室,承担着医院稳定、发展、运行、联络等各方面任务。作为有着十年工作经验的医务科长,张忠提同志经验丰富,但更是事必躬亲。他深知细节决定成败,服务管理两手都要抓,都要硬。一年来,他带领医务科团队开展质量控制工作,为医院的绩效改革提供全方位的数据支持。他组织医疗质量专家组每周进行一次医疗大查房,每月总结一次千分评比,对医院所有科室按照病房、门急诊、医技医辅分类点评,找出各科在病志书写、预约诊疗、抗菌药物使用、处方点评、临床路径、投诉纠纷、院感控制、护理质量等多方面的问题,持续改进,力求医院在医疗各方面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这个工作方法作为中华口腔医学会的医院管理经验在全国大型口腔专科医院范围内交流并引起同行关注和好评。
经过多年来的扎实有效工作,医院的医疗质量不断进步,社会效益和医院形象不断提升,在国内口腔专科医院各类排名中均进入前十名。
在担任医务科长的同时,他还担任科副主任的工作。他全力配合主任的工作,在科室管理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补位和协同的作用。科室气氛融洽,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充满着正能量。
政治坚定,技术优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是中国医科大学这个红医摇篮中每个医者的追求。在党的十八大尤其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也是张忠提同志在思想上不断进步和夯实的一年,他以学习党的理论精髓为契机,以本职工作为抓手,内化于心,外化于形,把思想理论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使二者有机结合。他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让组织放心和群众满意作为工作落脚点,为奋斗目标更加坚定不移:那就是在本职工作中为人民服务一以贯之。
第三篇:叶志平同志主要事迹_4
叶志平同志主要事迹
叶志平(1953.09—2011.06),男,汉族,四川绵竹人。1985年 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7月参加工作,分配到安县沸水小学任教,1978年调至安县桑枣中学工作,1995年起担任桑枣中学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中,桑枣中学2200多名师生在1分36秒内安全转移,创造了“零伤亡”奇迹,校长叶志平被誉为“史上最牛校长”。
2011年6月27日,叶志平同志因长年忘我工作,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医治无效逝世,终年57岁。
2011年9月1日,中共四川省委追授叶志平同志“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叶志平自从担任桑枣中学的校长后,就为学校当时新建的实验教学楼开始担心。
此楼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没有找正规的建筑公司,并且断断续续地盖了两年多。到后来,竟没有人敢为这栋楼验收。当时的新楼,楼梯的栏杆摇摇晃晃的,楼板缝中填的不是水泥,而是水泥纸袋,大楼的承重柱子不合标准。面对这样一栋华而不实的危楼,叶校长下定决心进行维修加固。
从1997年开始,连续几年对这栋楼进行了改造加固。
第一次,他找正规的建筑公司,拆除了与实验教学新楼相连的一栋质量很差的厕所楼,在一楼的安全处重新建起了厕所。虽然高层教室上课的同学上厕所不太方便,但是,孩子们安全。
第二次,他将楼板间的缝隙中的水泥纸袋去掉,重新实实在在地灌注了混凝土,使楼板的承受力大大提高。
第三次,他对这栋危楼动了大手术。将整栋楼的22根承重柱子,按正规的标准要求,从37厘米直径的三七柱,重新浇灌水泥,加粗为50厘米以上的五零柱。之后他亲自动手测量,每根柱子直径整整加粗了15厘米。学校没有钱,他一点点向教育局要维修费。左一个5万、右一个5万慢慢争取而来。教学楼时刻要用,他就利用学校的寒暑假和周末,蚂蚁啃骨头般,一点点将这栋有16个教室的实验楼修好加固。对学校后来的新建教学楼,他更是严要求,细观察。就连楼外立面贴的大理石贴面,也要让施工者每块大理石板上打四个孔,用四个金属钉挂在外墙上,再粘好。因为他不放心,怕掉下来砸到学生。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紧绷的弦,教学楼不建结实,早晚会出事。出了事,没法向娃娃家长交代,没法向社会交待。叶校长心里明白,除了教学楼修建结实还不行,紧急情况下有序的疏散学生也至关重要。从2005年开始,他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的演习。学校规定好每个班固定的疏散路线。要求两个班在疏散时合用一个楼梯,每班必须排成单行。每个班级疏散到操场上的位置也是固定的,每次各班级都站在自己的地方。
就连每个班在教室里怎么疏散都作了规定。教室里面一般是9列8行,前4行从前门撤离,后4行从后门撤离,每列要走教室里的那条通道都预先进行了设置。并且要求在二楼、三楼教室里的学生跑得快些,以免堵塞逃生通道;在四楼、五楼的学生要跑得慢些,否则会在楼道中造成人流积压。
在紧急疏散时,对老师的站位也有要求。要求老师站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因为在拐弯处学生们最容易摔。孩子如果在这里摔倒了,老师是成人,完全有力气可以一把把孩子从人流中抓住提起来,不至于让别人踩到。叶校长除了搞紧急疏散演练外,还经常利用学生下课后、课间操、午饭晚饭以及放晚自习时间,在教学楼中人流量最大的时候,看学生的疏散情况,查看老师是否在各层的楼梯拐弯处。他还规定,每周二学校各班级要进行安全知识讲课,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老师专门讲交通安全和饮食卫生等知识。因此,有些家长曾这样称呼叶志平校长“不务正业的校长”,认为他不专心与教学,天天搞这些“无关紧要”的工作。
然而,地震那天,老师和学生们就是按照平时的训练秩序,用练熟了的方式进行了安全疏散。地震波一来,老师喊:所有人趴在桌子下!学生们立即趴下去。老师们把教室的前后门都打开了,怕地震扭曲了房门。震波一过,学生们立即冲出了教室,老师站在楼梯上,喊:“快一点,慢一点!” 老师们说,喊出的话自己事后想想,都觉得矛盾和可笑。但当时的心情,既怕学生跑得太慢,再遇到地震,又怕学生跑得太快,摔倒了——关键时候的摔倒,可不是玩的。
由于平时的多次演习,在地震发生后,全校2300多名师生,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以班级为组织站好,用时1分36秒。学校所在的安县紧临着地震最为惨烈的北川。叶校长知道地震后,从绵阳疯了似地冲回学校,看到的情景是:学校外的房子百分之百受损,学校里的八栋教学楼部分坍塌,全部成为危楼,他担心的修理了多年的实验教学楼,没有塌。而他的学生,这些11岁到15岁的娃娃们,紧紧地挨着站在操场上,老师们站在最外圈。当他听到老师对着他报告:学生没事,老师们也没事时,浑身都软了。55岁的他,哭了。
通信恢复后,老师们接到家长的电话,会扯着大声骄傲地告诉家长: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说话时眼中噙着泪。
人们感谢这位可敬的校长,家长感谢这位负责任的校长,老师和学生们更要感谢这位好的领导。是他平时的严格要求,是他对学生、老师和家长的用心负责,保住了学校,更保住了学校的全体师生。他可以骄傲地告诉家长,告诉世人:“我们学校,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
“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永远是叶志平校长的人生理念。他是个英雄:从1997年起,多次将学校一栋没有验收的教学楼加固;2005年起,每学期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习。
“5·12”汶川特大地震后,该校90多位教师、2200名学生全部冲到操场,用时1分36秒,全校师生无一伤亡„„ 绵阳安县桑枣中学校长,汶川地震后被称作“史上最牛校长”的叶志平,应邀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灾备管理战略国际研讨会”。
平时多流汗,灾时就少流血,最初学校进行疏散演练时候,老师都很反感,说没事找事,现在老师都说值。请你们媒体多宣传宣传,让大家都知道灾备是怎么回事儿。
事件回顾
爱心一片,为教职工建起了临时的温馨家园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破坏了桑枣中学教职工居住的房屋,看到无房可住,露宿在学校操场上的两百多个教职工及其亲属,叶志平校长无比悲痛。大震刚过,他强行忍住痛苦的泪水,迅速组织大家亲自动手搭起了简陋的帐篷,让大家能暂时遮风避雨。大地震不仅毁坏了房屋,还破坏了水电气等生活设备设施。叶志平校长为了不让教职工和他们的亲属遭受饥饿干渴,他带领大家搭建起了简易的厨房,用红砖支起了一口大锅,找柴找水,为教职工和他们的亲属烧水煮饭,让他们能喝上井水,吃上热饭。接着,他又利用国家科技部和四川省科技厅捐赠的帐篷和纯净水设备,为教职工建起了临时生活区,全校教职工和他们的亲属都住进了安全舒适的帐篷,喝上了甘甜的纯净水,过上了较为正常的生活。震后的桑枣中学校园尽管到处断垣残壁,破败不堪,但生活在这里的教职工和他们的家属都感到无比温暖,人人精神饱满,个个斗志昂扬,投入到紧张的抗震自救之中。
坚韧不屈,带领教职工积极抗震自救
“5.12”汶川特大地震,震不垮叶志平校长这位共产党员顽强的意志。大震刚刚过,余震不断,叶志平校长不悲观,不失望,不等不靠,以一个共产党员的神圣使命,带领全校教职工迅速开展紧张的抗灾自救。他立刻启动地震应急预案,成立了以他为组长的学校抗震救灾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全校抗震救灾。他身先士卒,不怕余震危险,不怕吃苦受累,成天奔赴在抗震自救最前线,认真起好模范带头作用。他带头冒险排危,带头清除断砖破瓦,带头打扫卫生,带头消毒防病,带头搭建防震棚,带头解决教职工的饮水吃饭问题,带头当好志愿者,带领教职工为桑枣镇政府卸下各种救灾物品物资100多吨,带头为搭建临时过渡校区租地平整地基。在他的模范行为感召下,全校教职工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把抗震自救不断向前推进。
心系教育,千方百计筹划学生复课
叶志平校长最着急的是学生的复课,“5.12”汶川特大地震严重地毁坏了两千多名学生赖以学习和居住的所有教学楼和宿舍,学生无法上课,只好辍学在家。为了让学生特别是参加2008年中考的500多名初三学生能早日复课学习,叶志平校长千方百计为复课进行准备。他利用国家科技部和四川省科技厅捐赠的帐篷和纯净水设备基本上解决了学生住和喝的问题。他把在大震中未遭到严重破坏的学生餐厅作为临时教室,解决了学生学的问题。他把可以使用的厕所交给学生使用,解决了学生拉的问题。学生复课在他的筹划中正在紧张有序地准备,一旦条件成熟,学生就可以重新走进课堂,投入到充满乐趣的学习生活中去。叶志平校长最关注的是2008年参加中考的500多名初三学生的学习,为了让更多的学生能放飞自己的中考梦想,在初三学生暂时无法复课的情况下,他组织初三年级组的教师在全县各乡镇办起了临时校外学生学习辅导站,把各种复习资料和训练题亲自送到初三学生手里,指导他们复习,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学生和家长无不感谢地说:有这样的好学校,这样的好老师,我们一定会考出好成绩。
人间奇迹,大震中全校师生平安无恙
时间凝固在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山崩地裂,大地在剧烈抖动,突如其来的汶川特大地震没有让全校两千五百多名师生惊慌失措。大地抖动的那一瞬间,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全校2000多名刚刚从午眠中醒来即将开始学习的学生,在各班教师的命令下,立刻趴在课桌下进行自我保护。当震波刚过去的一刹那间,各班学生按照学校的统一指挥迅速有序地疏散到了操场上,全校31个班2000多名学生疏散完毕,仅用了1分30多秒。强烈的地震严重地破坏了学校的所有房屋和各种设备设施,但两千多名师生却无一人伤亡,这简直是一个人间奇迹。创造这一人间奇迹的是正是叶志平校长。学校有一栋是20世纪80年代花了17万元修建的没有经过竣工验收就投入使用的教学楼。95年叶志平同志担任校长后,怕这座教学楼出安全事故,就自筹资金40多万元对这座楼进行了防危加固。在这次大地震中,这座被加固的教学楼尽管损坏严重但没有垮塌。坐在这栋教学楼里的700多名学生全部平安地从楼里疏散出来。叶志平校长有着强烈的安全意识和高度的责任感,他平时十分注重学生的安全教育。为了让学生在突发事故面前不惊慌失措,他坚持每一学期要对学生进行一两次应急安全疏散演练,让学生自觉养成面临突然事故,沉着应对的良好习惯。由于学生训练有素,所以在这次强大地震面前,人人都能从容自如,平安无恙地跨过了伤亡线。
病重辞世
2011年6月27日,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最牛校长”叶志平走了,终年57岁。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病房霎时肃穆,在现场守候他到最后一刻的20多位同事和亲属,每个人的心都碎了。
他们说—“1分36秒,是他57年人生最绚烂的时刻。”
“叶校长什么都防到了,就是没有防到自己的身体。”
在抗震救灾、恢复重建的过程中,叶志平和安县教育人一样,埋头苦干,毫无怨言。他把学校工作安排好后,还四处奔波,到处讲学。2011年6月3日晚因操劳过度,叶志平突发脑溢血,被家人立即送往绵阳市第三医院,紧急施救。而在住院之前,他还一直在为学生们的中考劳心劳力。“校长现在正在与死神搏斗,我们真的很想念他。” 桑枣中学参加中考的同学们也牵挂着校长叶志平的病情。“希望叶校长能够像他的绰号一样,也能在死神的面前‘牛’一把!”
叶志平可以欣慰的是,在他昏迷期间,桑枣中学的学生们中考成绩又在全县一举夺魁。“可能是这几个月太忙,没怎么睡好觉,让我睡2个小时就好了。”
这是叶志平脑出血昏迷前说出的最后一句话,没想到这一觉便成了永远。
没有遗言 没有遗憾
“走得很平静。”华西医院神经ICU副教授薛欣盛告诉叶茂,他的父亲因为一直处于深度昏迷状态,走得非常安详。“我们清楚老汉儿的病有多严重,我们全家都衷心感谢医院全力的抢救。”
叶茂静静地走到楼梯处,坐下来,拿出手机开始发短信。“老汉儿生前非常喜欢交朋友,我给他那些好朋友发个短信。”叶茂说,父亲从抢救到去世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去年老汉儿跟我说过,作为教师,他的职责就是教好学生,保证学生的安全,他说这辈子没有遗憾。”
人物评价
沧海横流,危难时方显英雄本色。叶志平校长在强烈的地震灾难面前,没有动人的豪言壮语,只有顽强的性格和扎实的行动。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抗震自救工作已初见成效,干群和谐,人心稳定,震后的废墟正在被清除,新的过渡临时校区正在搭建,未来
重建的学校蓝图正在描绘,两千多名学生复课即将实现,桑枣中学教职工即将开始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坚信,有叶志平同志这位深受师生爱戴,群众夸赞的好校长带领全校师生艰苦奋斗,灾后重建的美丽的桑枣中学校园必将拔地而起,桑枣中学的教育质量必将不断书写新的辉煌,桑枣中学这面示范初中的旗帜必定高高飘扬。
第四篇:陈叶翠同志先进典型事迹
陈叶翠同志先进典型事迹
陈叶翠,女,汉族,1955年9月出生,1974年12月参加工作,200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4年12月至1976年5月下乡任小学教师,1976年5月至1988年5月任省地质一大队宣传干事,1988年5月至2003年9月任甸柳第一社区居委会副主任,2003年9月至2004年10月任甸柳第一社区居委会主任,2004年10月至今任甸柳第一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
陈叶翠曾先后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二届全国模范‚小巷总理‛等,并当选济南市第十次和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党的十八大代表。
11月11日20时56分,党的十八大代表、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陈叶翠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一盏灯、一杆旗、一张网、一团火。30年来,每天扑在一线,和居民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陈叶翠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服务宗旨。她,擎着一颗大爱之心,用真心换真情,以党心聚民心,赢得居民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翻开陈叶翠的荣誉簿,可看到长长的一列——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第二届全国模范‚小巷总理‛、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并当选济南市第十次和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山东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党的十八大代表……
诸多光环,但陈叶翠最感责任重大、最为珍视的就是‚党代表‛。‚党的代表,就是要为老百姓代言、为老百姓担当!‛陈叶翠在公开场合不止一次这样表达:‚老百姓可不是天天都能见到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区委书记,他们每天见到的就是我,我干得好,老百姓就会对党有更深厚的感情。‛
2012年7月,陈叶翠被查出患有恶性肿瘤,经过一次大手术、两次化疗的她,原本应该在家静养一年,但陈叶翠仅仅休息了两个月,就回到了社区。‚我一到社区就感到浑身有劲,如果把我的胸膛剖开,就看到两个字‘社区’,我离不开我的居民,他们也离不开我。‛这是陈叶翠的铮铮誓言。头发掉光了,就戴着假发;走路多了,腿水肿了,就回到社区自己捏捏。
就这样,陈叶翠拖着大病未愈的身体,走进二汽改片区247户居民的家中,做起了政府、居民、开发商之间的沟通协调员。她带着几名社区党员反复入户调查,一条条地搜集整理了190多条居民意见。
大到开土动工,小到户型设计图纸审查,陈叶翠把居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由此,产生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走访中,很多居民反映,有一些户型设计的房间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个别户型的卧室只有6平方米……为了彻底弄明白这些问题,陈叶翠亲自测量自家的卧室和卫生间,也走访了很多亲朋和居民,‚卧室小的有9平方米,大的有13平方米,基本上都是这样,只有卫生间才是6平方米左右。‛陈叶翠当即‚炸‛了,‚设计师先回去看看自家的厕所,再来设计我们的户型。‛一时间,这句话成了甸柳一居居民茶余饭后议论的话题。
党员是干什么的?是群众有事时冲在前面的。
陈叶翠用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和担当。在陈叶翠的坚持下,在历下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居民争取到了应有的权益——房屋臵换的差价低于市场价,高于评估价;过渡费每月提高400元,开发商先交给政府部门代管,由政府部门代发。最终,搁臵多年的二汽改旧城改造项目得以顺利实施。2016年6月29日和30日两天,选择产权调换的243户居民全部‚回家‛。
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在陈叶翠的协调下,开发商修改了20余次方案,才实现了征收补偿方案、征收工作流程、征收房屋调查结果、安臵房源、选房过程、现场办公电话和人员‚六公开‛。为了说服最后几户居民搬迁,陈叶翠在满是玻璃碴的路上不知走了多少趟,鞋子都走坏了几双。送过冬棉衣、送生日蛋糕……她用实际行动带领着甸柳一居走在‚人和乐居‛的康庄大道上。
‚以党建为龙头、以文化为灵魂、以服务为核心、以居民自治为方向‛,在陈叶翠这个‚四位一体‛的工作理念中,她依然把党建摆在最突出的位臵。
这些年来,在她的带领下,甸柳一居先后探索创新出‚一委、两站、两会‛工作模式、‚四议三评两公开‛群众工作法、‚1+X‛社会工作模式、‚社区+社工+社团+社区志愿者‛居民自治工作模式、‚四个结合‛创城工作法等,组建社区各类服务队伍、团体17支,凝聚党员群众3000余人,推进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区治理能力的‚双提升‛。
聚是一团火,散作满天星。陈叶翠用30年的奉献践行着她自己的诺言——愿做一盏灯,为社区的发展探索方向;愿当一杆旗,当一个新时代社区建设的领路人;愿结一张网,网住居民心,办好更多事;愿化一团火,燃烧自己、温暖他人……
小巷总理,大道人生。作为社区当家人,陈叶翠是一个大家长。她有一个随身携带的‚小本本‛,上面记满了群众的大事小事,年轻人找对象、孩子上学、下水道堵塞……30年来,工作记录本用了70多本,记录了100多万字,摞起来足有一米多高。
甸柳第一社区始建于1984年,是城市拆迁集中安臵区,面积仅有0.4平方公里,却住着近3000户1万多人,其中离退休、下岗失业和困难群众占到30%左右。
30多年前的社区办公条件和服务水平可想而知。但从陈叶翠进入社区的第一天起,她每天都会抽出时间走东家串西家。用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她和当时居委会的同事们就跑遍了家家户户。谁家家庭关系怎么样,谁家孩子考高中上大学,谁家条件很困难,她都了如指掌。有时一天走访好几户,陈叶翠怕忘了居民的要求,就随身带着一个小本子,这一记就是30年。现在有70多本,摞起来有一米多高。
就算天天往居民家里跑,顶多也就混个脸熟,要让居民信服,还是得靠自己腰杆硬,能办成事。
社区里拆违章建筑,涉及党员的一律先拆,然后才拆群众的。不管对方是位高权重,还是一介布衣,陈叶翠一碗水端平,谁有理就买谁的账。
有居民光着膀子跑到居委会索要低保,陈叶翠一拍桌子,‚回家穿好衣服再来。多大的人了,一点事不懂吗?‛
遇到家庭纠纷,陈叶翠‚帮理不帮亲‛,替居民守护住了应有的房产;碰上可管可不管的事,陈叶翠又‚义不容辞‛考虑在居民前面,借着社区修缮停车棚的机会,帮助刘象乾老两口解决了院子积水的问题……30年来,陈叶翠每天面对的就是家长里短,但每一件事经由她手,都得到了妥善解决。
‚只要是居民的事儿,咱就得管,而且要千方百计地办好。‛陈叶翠始终践行着当初的诺言,‚大事得到居民支持、难事得到居民理解、好事要让居民高兴。‛在陈叶翠的努力下,社区的威望有了,一呼百应成为了现实。
‚就在几年前,三个社区工作人员清理一个楼道的小广告,一天都没有清理完,‛社区工作人员逄博说,‚现在居民都开玩笑,‘我们的环卫工人’都能放几天假了。‛靠的就是居民自治水平的提升。
如今,环境靓丽了,车辆停放有序了,楼道有人管了。
陈叶翠还是从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着手,把4个党支部、16个党小组、239名党员按照‚网格‛网下去。全辖区共分为4个大网格、11个小网格、16个网格员、若干网格长。‚把以往居干包片改成了党支部包片、党小组包楼、党员包户。‛陈叶翠说,‚各支部自我管理、自我督促,各支部间互相学习、互相竞争。‛更多的党员走到居民当中,党员带头,社区都相处成一家人,工作更接地气,社区自然更好。
党员起到的是模范带头作用,居民的参与才是社区凝聚力的体现。有黏合力,有信任感,只要社区一号召,自然人人参与。正如陈叶翠所说,‚社区千好万好,不如让群众参与进来好,群众能把社区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管,这是最可贵的,也是我们甸柳一居最大的特色。‛
港华燃气、济南公交总公司、甸柳一小、济南热力分公司、山东省第一地质勘察院等,全部成立了党群志愿服务队,经常利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志愿服务活动。‚就算有的居民不参与打扫卫生、清理楼道,他们也会被感动,至少会自觉维护楼道卫生。‛陈叶翠说。
如果遇到物业或者单位宿舍不配合,陈叶翠就组织其他单位的志愿者,统一着装,到这里开展志愿服务,‚人心都是肉长的,不相信他们不感动。‛甚至,有时候陈叶翠还会带着社区党员和社区工作人员找到单位去,‚你们就在咱辖区,咱们是一家人,你们怎么能不积极?‛陈叶翠就靠着这样‚执拗‛的性格,直到打动对方单位为止。
‚社区就是一家人,咱不说两家话。在这个‘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陈叶翠真的是把每一户居民、每一个驻区单位当成了自己的家人。而她,也愿意负担起‚家长‛的职责。
2006年,陈叶翠创新性引入专业社工,成为全省首个拥有专业社工服务的基层社区;2013年,在全省创建首家‚社区道德银行‛。在她的带领下,这个建成30多年的传统开放式小区,现在已变成了处处整洁有序、人人热情有礼、邻里友善和睦,社风正、民风和,近者悦、远者来的‚人和乐居‛。
细细数来,这么多年甸柳一居接连荣获省级文明和谐社区、省级模范居委会、全国社区服务先进社区、全国社区共建共享先进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这里面离不开陈叶翠的踏实肯干,更离不开她的创新和敢为。
对于甸柳一居和陈叶翠来说,2006年是具有革新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陈叶翠偶然结识了山东大学社工系教授高鉴国和香港资深社工、山东大学顾问黄智雄教授。就是他们给甸柳一居带来了一种全新的社区管理服务理念——社工。当她得知黄智雄有意在大陆推广专业化社工服务时,陈叶翠主动帮忙联系工作地点,提供各种便利条件。
2007年元旦,陈叶翠邀请到黄智雄,但黄智雄只有2个小时的时间。陈叶翠直接打电话让居民准备菜。一家准备一个,当天准备了30个菜。‚虽然时间紧,大家伙端出来的都是咸鸭蛋、炒咸菜、香肠什么的,没想到却把黄先生的心留下来了。‛
当时的陈叶翠正苦于不知如何将社区服务快速提升到新的层次,又很难看懂西方那些包含个案、小组、介入、接纳等专业词汇的著作,高鉴国和黄智雄为陈叶翠打开了一扇名为‚社工‛的大门。为了彻底弄懂社工的发展,陈叶翠开始跟着高鉴国、黄智雄到加拿大、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进行社区治理服务的经验交流。渐渐地,社工这一新兴行业,在济南落地、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起来。
2007年,孙成键成为第一批入驻甸柳一居的基爱社工,她也是基爱的筹建人之一。虽然她的工作地点已不在社区,但她曾明确表示,‚我一直都没有离开过社区。陈主任要求严格、作风务实、雷厉风行、全心全意想着居民,这些精神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
在甸柳一居,基爱承担的第一个项目是关爱儿童成长,主要针对低保家庭,慢慢扩展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从最初的挨家挨户做工作,告知他们为什么不收费,服务的内容和时间等,到第三年短短几天招满30个孩子同过暑假,发展之快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2012年,陈叶翠报名参加了中级社工证的考试,有段时间,她天天把自己关在自家卫生间里看书。结果,政策法规和能力两项都考了70多分,实务这门只考了20多分。这下陈叶翠清醒了,本来认为自己在很多工作实际操作中还行,在理论知识上存在较大差距,结果还是有脱节。至此,她也彻底弄清楚了‚岗位社工‛和‚项目社工‛的区别。也是在2012年,历下区投入100万元购买了甸柳一居社工的岗位和项目,在陈叶翠坚持中,社工的春天真的到来了。
说到创新的话题,绝不仅限于陈叶翠是小巷总理中第一个接触社工并致力于推广这一案例。全省首个社区道德银行,就是仿照银行的形式,把社区居民在家庭、社会和单位的优秀道德行为兑换成一定的积分,存入道德银行。当道德积分达到一定的分值,可以兑换奖品或社区免费服务。2015年初,老党员刘春生成为道德积分换取社区服务的第一人。
‚刘老在社区内常年贡献,大家都有目共睹,经过一事一议,将其4小时居家养老服务升级为8小时。‛陈叶翠当时介绍情况时语气坚定,‚这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我在社区居民大会都说过刘老的事情,大家没有反对意见。‛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起点上,陈叶翠当年的心愿依然萦绕耳旁,‚我要把社区建成党员和居民的精神圣殿,这就是我的中国梦、社区梦。‛
她是居民心中的大姐、阿姨,是社区工作人员口中的老太太,她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天从家到居委会的路程骑电动车只需要5分钟,可陈叶翠却常常要走上一两个小时,用脚步丈量着民生情怀。这些年来,她为社区居民办理了5大类25项民心工程,为社区里的2992户家庭、10291名居民编织了一张‚民生网‛‚幸福网‛。
30年,1万多个日夜,陈叶翠从未把自己当成一名干部。‚居委会是个自治组织,上为政府分忧,下为居民解难。‛在甸柳一居、甚至在甸柳新村街道,只要提起‚老太太‛,大家都知道是她。那个一心扑在社区上的陈主任、陈书记、陈叶翠。
为安臵社区残疾人就业,她带领大伙儿建起了历下区第一家手工作坊;为帮助困难家庭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她在社区成立了‚再就业促进会‛,协调驻区单位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岗位、就业信息和就业技能培训;为照顾社区里的孤寡、空巢老人,她发动志愿者成立了邻里互助‚妈妈团‛,对特殊老人实行24小时无缝隙服务;为解决社区养老‚吃饭难‛的问题,她协调沟通多个部门、单位,建起了社区老年食堂……
辖区特困居民没钱治病,她千方百计协调医疗费;居民楼要安装保温墙、暖气、消防栓,她就天天从早到晚盯着把工程干完;小区里有乱停车的、遛狗不拴绳的,她就挨家挨户去找,直到把工作做通;外来租住户家庭遭遇突发事件,不管是不是辖区户籍,她第一时间发动社区进行帮助……每天大大小小的事,她要受理四五十件,0.4平方公里的辖区,陈叶翠转一圈就是三四个小时。
‚有她在,我们觉得踏实、放心。‛
‚在她的带领下,我们知道了什么叫‘爱’。‛
‚她已经成了社工发展的一部分。‛
‚一颗赤心为群众,勇斗病魔意志强。‛
陈叶翠用70多本、百余万字的民情日记,换来了居民的爱戴;相对单线条的政府行为和上级任务,她更愿意把简单的事情搞得‚复杂‛一点,将全社区发动起来、参与进来。她用30年来的一步一个脚印,证实着为人民服务的誓言;无论到何时,无论在何地,当甸柳一居的居民提起‚老太太‛时,呈现在脑海中的还是那个行动风风火火、说话铿锵有力、办事利索泼辣、内心细腻温柔的‚邻家大姐‛。
第五篇:江苏省大港中学60周年校庆策划案
江苏省大港中学60周年校庆策划案 忆往昔,桃李不言,自有风雨话沧桑; 看今朝,厚德载物,更续辉煌誉五洲。2010年是江苏省大港中学建校60周年。2010年11月,学校将隆重举行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成就,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以此鼓舞人心、陶养人心,激励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为把母校建设得更美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隆重、热烈、简朴、务实地组织好庆典活动,特策划筹备工作总体方案,用以规范指导组织实施校庆各项筹备工作。
一、指导思想 60校庆指导思想定位于回顾办学历程,展示办学业绩,总结办学经验,提升办学品位,沟通校友联系,抒发爱校情怀,共商兴校大计,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丹徒教育乃至全区三个文明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
60校庆非一日之庆典,它将组合庆典当日的会议、会演、会餐、会谈和校庆前后相当一段时间爱校兴校专题教育,并且安排以知名校友为主体的系列讲学活动。
60校庆非一地之庆典,遍布海内外的港中校友将以北京、上海、南京等大城市为基础,自发组织“港中校友联谊会”,通过实地聚会,以及媒体(包括网上交流),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一系列联谊活动。
60校庆非一校之庆典,许多兄弟学校代表届时将云集港中共襄盛会,以港中校庆为话题,探讨江苏教育新政背景下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趋势和新路径。
60校庆非一方之庆典,跨越60时空的港中前50多年位于大港镇,后近10年异地于丹徒新城兴建。无论是现处的生态丹徒新城,还是旧时的镇江东乡名镇,其社会政治经济面貌可谓翻天覆地,皆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一方面港中事业根植大港名镇,依附丹徒热土,前途无量;另一方面港中校庆必将策应远近各方,港中崛起必将回馈丹徒乡梓。
二、校庆主题 人文校庆、学术校庆、创新校庆、发展校庆。
三、校庆宗旨 以“承继优良传统,凝炼港中文化,彰显奋进历程,汇聚八方力量,谋求多方合作,铸造卓越品牌,共创美好未来”的宗旨,坚持以“热烈而不乏内涵,隆重而不失简朴,大气而不失务实,实效而不乏特色”的原则为指导,从实际出发,注重工作过程,注重基础性、建设性工作成果,通过一系列的校庆纪念活动,展示港中,联络校友,凝聚人心;扩大对外影响,提高学校知名度,促进学校的加速发展;建立一套严密的校友信息系统,搭建一个便捷的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一个强烈的舆论宣传氛围,探寻一个强大的共建双赢机制,谋求一个有效的促进发展渠道,为实现学校跨越式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同时,留下一批反映大港中学办学历程的珍贵资料与实物,挖掘一种昭示往者奠基与创业艰辛,召唤来者传承与创新的学校精神文化,铸造一个底蕴深厚、质量优异、特色鲜明的港中品牌形象,建设一个温馨、和谐、灵动的港中精神家园。
四、校庆方案
【校庆重点】60周年校庆工作重点突出校史、校友、校貌三条主线。
校史:通过回顾港中成立60年来的光辉历程,总结学校的优良传统和办学经验,增强广大师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校友:以情感为主线进行贯穿,以各种形式扩大参与的队伍与范围,最大化的发起老、中、青三代港中人的热情和参与。通过广泛联络校友,组织各类校友活动,进一步增强广大校友的归属感。建立起校友联络体系,激励校友为学校和家乡的建设、发展贡献力量。校貌:利用举行校庆活动契机,展现学校的办学业绩。通过校园环境整治,进一步改善校园面貌,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品味。
【校庆活动】60周年校庆活动分为六个系列。
(一)庆典系列:
1、庆祝大会;
2、文艺演出;
3、校友联谊活动。
(二)文化系列:
1、校园文化建设;
2、校歌征集(校内外)、校庆徽标方案征集和制作;
3、设计制作精美校庆邀请函、手提袋和纪念品;
4、宣传系列活动。开通校园网校庆专题网站,把重要的校庆信息、活动安排和贺词贺信等在网上发布。收集校友资料,丰富、充实校友网。在校园网和相关报纸、电视等媒体上刊发校庆公告。
(三)教育系列:
1、校庆征文、演讲比赛,摄影、书法、绘画、作品展览;
2、教育论坛;
3、励志论坛――校友报告会;
4、师生文体系列活动。
(四)出版系列:
1、校友通讯录;
2、优秀校友风采集锦、校友回忆录;
3、校庆纪念光盘。全面展示学校面貌和教学、科研成果等,以及部分著名校友事迹。光盘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呈现丰富的内容和优美的视听效果;
4、校庆纪念画册。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港中历史沿革、学校概况、办学成就、发展规划等,同时附以领导题词、珍贵照片等;
5、校庆专题片(与丹徒电视台合作,专题介绍学校办学成就和办学特色);
6、校庆专题文章(报刊杂志);
7、出版迎接60年校庆教育教学管理论文集;
8、港中形象宣传画;
9、主题明信片;
10、学生优秀作文集。
(五)校友系列:
1、召开校庆筹备座谈会,成立校友联谊会;
2、成立北京、上海、南京、镇江校友联谊分会;
3、收集校友信息(含校园网络通讯录);
4、征集见证港中办学历程的珍贵资料与实物;
5、校友采访、《母校忆事》等系列征文;
6、邀请有关领导及社会知名人士、校友为校庆题词,并出席校庆大会。
(六)筹建系列:
1、建立校史陈列馆。以多媒体和展板、实物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反映学校60年发展历程,以此作为师生开展爱国爱校教育的课堂;
2、“60周年校庆志”(碑);
3、“校友林”(校庆纪念植树)。
【主要工作】 着力做好十件事:⑴力争2010年高考佳绩;⑵建好校史陈列馆(思源馆),筹建“60周年校庆志”(碑)、校友林;⑶联系知名校友,筹组港中校友联谊会北京分会、南京分会、上海分会和镇江分会,编印校友通讯录(含建立网络校友录),校友资料征集,校友回忆纪念文集组稿;⑷校歌征集、校史续编、校庆专题媒体宣传、办学特色和办学成就展览;⑸筹组拍摄校庆电视片;⑹编辑校庆纪念画册、主题明信片,校庆徽标、纪念品等校庆专用品的设计与制作;⑺策划60周年校庆文艺演出;⑻组织60周年校庆庆典活动;⑼筹备举办知名校友讲座;⑽组织一系列爱校教育活动。
五、组织机构
㈠成立六十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委员会由以下方面人士组成:有关党政领导、各地校友会负责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现任学校领导等。筹委会设顾问、名誉主任、主任、副主任。(待定)
㈡成立六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协调校庆的各项工作。在全校范围内进行6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总动员,统一思想,明确责任,广泛发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把60周年校庆活动作为一项重要的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工程抓紧抓好。
领导小组组长:仲伟
副 组 长:周伟荣、朱建国(常务)、张耐冰、庄红君
成员:全体行政人员
职
责:在组委会领导下,统领校庆筹备与校庆工作全局,对重大项目、重要事项进行集体决策,指导工作小组开展工作。
下设校庆筹备办公室,负责处理各项日常工作,为校庆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策划、制定筹备方案;负责校庆筹备各项工作的协调、检查和督促;策划组织校庆庆典等。
校庆筹备办公室主任:朱建国
副 主 任:庄红君
成员:徐向东、纪桂发、贾荣、叶晓邦、詹文广、陈成、宋洪江、江龙红
下设五大组(分工负责校庆系列工作,未尽事宜由校庆筹备办公室负责实施)
1、校友联络组
组
长:张耐冰
副 组 长:徐向东、纪桂发
组
员:黄卫荣、杨文兵、吴培国、谢云江、顾家国、王建国、吕小平、蒋余庆
主要职责:组织召开各种类型的座谈会,调查了解校友的现状和活动情况;利用各种渠道和线索,走访和邀请校友,为校庆提供资料与指导;筹组北京、上海和南京校友会,联络校友,发动校友撰写回忆录或工作心得体会;组织校友资料征集和捐赠、编印校友通讯录等;筹备举办知名校友讲座。
2、宣传教育组
组
长:庄红君
副 组 长:贾荣、詹文广
成员:陈成、张燕青、王智、孙向华、徐斌、王爱军、朱红叶、孙开霞
主要职责:组织校庆媒体宣传和教育活动,校庆文艺演出,校庆光盘和专题片,办学成就展(展牌),学生优秀作文集,纪念文集,教育论坛、校庆专题文章。
3、校庆综合组
组
长:朱建国
副 组 长:叶忠明、徐秋林
成员:王荣林、汪荣根、宋洪江、江龙红、周玉林、赵心业、沈建国、王忠
主要职责:校歌、校庆徽标方案征集和制作、校史陈列馆、校庆志(碑)、校史续编、纪念画册、主题明信片、校庆邀请函、手提袋和纪念品等,校园文化建设;负责各类活动摄影、录像和形象宣传品的制作;负责开通建立校庆网站,建立校庆专栏,扩大对外宣传。
4、经费环境组
组
长:周伟荣
副 组 长:叶晓邦、卫志平
主要职责:围绕六十校庆,进行校庆项目的预算与管理;组织校庆经费的预算与经费筹集,建立校庆活动专项帐户,并拟订相关收、支财务报表,保障校庆经费开支,对校庆经费开支、捐赠资金和物品进行管理;制定校园维修整体规划;组织校园环境绿化美化工作;“校友林”(校庆纪念植树);负责校庆筹备工作所需物品的供应;负责庆典场地安排和布置。
5、庆典会务组
组
长:仲伟贵
目前主要职责:邀请有关领导及社会知名人士、校友为校庆题词,并出席校庆大会。(其它内容见庆典活动具体安排意见)
各筹备工作小组要进一步细化各自的工作方案、明确组内分工,按照活动宗旨、原则、主题和内容等要求,协调一致,确保校庆活动顺利开展。
六、工作思路
1、做好汇报,争取支持。大港中学作为丹徒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普通高中的窗口单位,一直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得以发展,各级领导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校庆工作同样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和关心。学校将积极及时做好汇报,赢得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2、提高认识,精心组织。举办60周年校庆是港中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学校师生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学校成立筹备领导小组,认真组织策划校庆筹备方案,分管校领导把关负责,各工作组分工落实。工作小组要根据校庆策划案的总体思路,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工作方案,精心组织,细化任务,循序推进。
3、统筹安排,突出重点。要处理好校庆筹备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的关系,做到协调一致;要处理好校庆筹备工作与日常工作的关系,做到相互促进。各筹备工作组要着眼于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突出重点,抓好校庆工作。
4、借助媒体,对外宣传。借助现代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利用网络优势,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扩大对外影响,要向社会大力宣传办学成果和办学特色。
5、全员参与,彰显特色。校庆筹备工作是一项全局性的工作,需要全校师生员工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与,要按照“隆重、热烈、简朴、务实”的原则要求,坚持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办好事,扎扎实实开展校庆活动。各部门要树立一盘棋的思想,精诚合作,保证整体工作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