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水质检测三级管理规定
水质检测三级管理规定
1、说明
本标准制定了水质检验三级管理的规定.即中心化验室、厂部化验室、班组化验检测制度。
2、班组检验 2.1 加药间
源 水
浊度:1 小时/一次 PH 值:1 小时/一次 滤前水
浊度:1 小时/一次 PH 值:1 小时/一次
滤后水
浊度:1 小时/一次 PH 值:1 小时/一次 余氯:1 小时/一次 2.2 二级泵房
出厂水
余氯:1 小时/一次
浊度:1 小时/一次
PH 值:1 小时/一次;余氯、浊度、PH 值 24 小时在线监测。
3、厂部化验室
每日日班,每一小时一次对原水、出厂水的浊度、PH 值、余氯监测,发现有超内控指标,马上采取措施解决,若难以解决的及时报告中心化验室及制水厂负责人,确保生活饮用水的质量。
4、中心化验室
4.1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建设行业标准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出厂水、管网水、源水进行检验。
4.2 认真全面掌握地面水源水、出厂水、水质变化情况.发现情况及时解决,确保饮用水质量。
4.3 每天对出厂水、原水做一次常规项目。检验项目11项,项目有:浑浊度、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水温、PH值、氨氮、耗氧量、余氯、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
每月对出厂水、原水、管网水做一次全分析。检验项目42项,项目有浑浊 度、色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水温、PH 值、氨氮、耗氧量、余氯、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氯化物、总铁、总碱度、总硬度、锰、需矾量、亚硝酸盐 氮等。不能做的项目委托疾控中心检验科检验。
每年两次对源水上、中、下游取三点 进行水污染调查.检验项目106项。不能做的项目委托有资质的的单位进行检验。
4.4 每月两次对管网水质定点.四个采样点.检验.检验项目有:气候、水温、浑浊度、色度、PH 值、臭和味、肉眼可见物、余氯、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等。4.5 每一个小时一次对出厂水.浑浊度、余氯、PH 值进行监测,发现有超内控指标,马上通知净化车间并采取措施解决,确保水质质量。4.6 净水剂检验,聚合铝每进一批进行一次浓度检验工作。
4.7 发现管网水质质量下降,通知生技科对管网进行排污冲洗,对新铺设管道,进行排污后,进行采样检验工作。
4.8 做好各项原始记录、统计报表、记录、汇总、管理、归档 工作。汇总要及时、正确、齐全。
饮用水水质内控指标
滤前水:浊度 <4NTU 滤后水:浊度<0.8 NTU 出厂水:浊度 <0.8 NTU 余氯>0.4mg/L 管网水:浊度<1.0 NTU
余氯≥0.02mg/L
第二篇:水质检测
农村环保项目需求表
一 农村集中式水处理器:出口检测水质指标(国标)
1、共 37个检测点
2、检测参数无线上传到后台软件
3、集中式水处理器发动机温度上传到后台软件
4、检测到的实际水质参数与检测参数相比较超指标报警(软件)
5、发动机温度超标在软件报警(88度)
6、输出检测参数表格
二 养猪厂污水排出口水质检测(国标)
1、共 10个点
2、检测参数无线上传到后台软件
3、不合格指标报警(软件)
4、输出检测指标表格
第三篇: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
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
【颁布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文字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令第156号 【颁布时间】2006-12-26
第一条 为加强城市供水水质管理,保障城市供水水质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城市供水条例》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从事城市供水活动,对城市供水水质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城市供水水质,是指城市公共供水及自建设施供水(包括二次供水、深度净化处理水)的水质。
本规定所称二次供水,是指单位或者个人使用储存、加压等设施,将城市公共供水或者自建设施供水经储存、加压后再供用户的形式。
本规定所称深度净化处理水,是指利用活性碳、膜等技术对城市自来水或者其他原水作进一步处理后,通过管道形式直接供给城市居民饮用的水。
本规定所称城市供水单位,是指从事城市公共供水及自建设施供水(包括深度净化处理供水)的企业和单位。
第四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全国城市供水水质监督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水水质监督管理工作。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城市供水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供水水质监督管理工作。
涉及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管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卫生主管部门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建设部、卫生部令第53号)的规定分工负责。
第五条 对在城市供水水质管理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六条 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体系由国家和地方两级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络组成。
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由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和直辖市、省会城市及计划单列市等经过国家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国家站)组成,业务上接受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指导。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为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中心站,承担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委托的有关工作。
地方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以下简称地方网),由设在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的国家站和其他城市经过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站(以下简称地方站)组成,业务上接受所在地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指导。
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和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的特点、水质检测机构的能力和水质监测任务的需要,确定地方网中心站。
第七条 城市供水单位对其供应的水的质量负责,其中,经二次供水到达用户的,二次供水的水质由二次供水管理单位负责。
城市供水水质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第八条 城市供水原水水质应当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城市供水单位应当做好原水水质检测工作。发现原水水质不符合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时,应当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并报告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水利、环境保护和卫生主管部门。
第九条 城市供水单位所用的净水剂及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净水剂及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城市供水单位应当选用获证企业的产品。
城市供水单位所用的净水剂及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在使用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进行检验;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十条 城市供水设备、管网应当符合保障水质安全的要求。
用于城市供水的新设备、新管网或者经改造的原有设备、管网,应当严格进行清洗消毒,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水质检测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
第十一条 城市供水单位应当履行以下义务:
(一)编制供水安全计划并报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备案;
(二)按照有关规定,对其管理的供水设施定期巡查和维修保养;
(三)建立健全水质检测机构和检测制度,提高水质检测能力;
(四)按照国家规定的检测项目、检测频率和有关标准、方法,定期检测原水、出厂水、管网水的水质;
(五)做好各项检测分析资料和水质报表存档工作;
(六)按月向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如实报告供水水质检测数据;
(七)按照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的要求公布有关水质信息;
(八)接受公众关于城市供水水质信息的查询。
第十二条 城市供水单位上报的水质检测数据,应当是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水质检测机构检测的数据。水质检测机构应当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客观、公正地出具检验结果。水质检测数据按以下程序报送:
(一)城市供水单位将水质检测数据报所在地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地方网中心站汇总;
(二)地方网中心站将汇总、分析后的报表和报告送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或者直辖市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
(三)建设部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汇总、分析地方网中心站上报的报表和报告,形成水质报告,报送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
第十三条 城市供水单位从事生产和水质检测的人员,应当经专业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但是,仅向本单位提供用水的自建设施供水单位除外。
第十四条 二次供水管理单位,应当建立水质管理制度,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水质管理,定期进行常规检测并对各类储水设施清洗消毒(每半年不得少于一次)。不具备相应水质检测能力的,应当委托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水质检测机构进行现场检测。
第十五条 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省、自治区建设主管部门以及直辖市、市、3 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 [以下简称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城市供水水质检查和督察制度,对本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六条 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进入现场实施检查;
(二)对供水水质进行抽样检测;
(三)查阅、复制相关报表、数据、原始记录等文件和资料;
(四)要求被检查的单位就有关问题做出说明;
(五)纠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
第十七条 实施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检查单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
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知悉的被检查单位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
第十八条 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督检查,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或者阻挠。被检查单位应当接受监督检查和督察,并提供工作方便。
第十九条 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实施现场检查时应当做好检查记录,并在取得抽检水样检测报告十五日内,向被检查单位出具检查意见书。
发现供水水质不合格或存在安全隐患的,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责令被检查单位限期改正。
第二十条 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实施监督检查,应当委托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监测站或者其他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资质认定的水质检测机构进行水质检测。
第二十一条 被检查单位对监督检查结果有异议的,可以自收到监督检查意见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实施监督检查的机关申请复查。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将监督检查情况及有关问题的处理结果,报上一级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并向社会公布城市供水水质监督检查报告。
第二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违反本规定行为的,有权向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举报。
第二十四条 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城市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经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
城市供水单位应当依据所在地城市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报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备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二十五条 城市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机制;
(二)突发事件的监测与预警;
(三)突发事件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通报制度;
(四)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技术和监测机构及其任务;
(五)突发事件的分级和应急处理工作方案;
(六)突发事件预防与处理措施;
(七)应急供水设施、设备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度;
(八)突发事件应急处理专业队伍的建设和培训。
第二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事故或者安全隐患后,应当立即向有关城市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管理单位或者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报告。
城市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管理单位接到安全事故或者安全隐患报告的,应当立即向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报告。
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接到安全事故或者安全隐患报告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向同级人民政府报告,并通知有关城市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管理单位。
第二十七条 发现城市供水水质安全隐患或者安全事故后,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立即启动城市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或者扩大,并保障有关单位和个人的用水;有关城市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管理单位应当立即组织人员查明情况,组织抢险抢修。
城市供水单位发现供水水质不能达到标准,确需停止供水的,应当报经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批准,并提前24小时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因发生灾害或者紧急事故,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并向所在地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八条 发生城市供水水质安全事故后,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立即派员前往现场,进行调查和取证。调查取证应当全面、客观、公正。
调查期间,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证据,不得谎报或者隐匿、毁灭证据,阻挠、妨碍事故原因的调查和取证。
第二十九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以3万元的罚款:
(一)供水水质达不到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
(二)城市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管理单位未按规定进行水质检测或者委托检测的;
(三)对于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净水剂及与制水有关的材料等,选用未获证企业产品的;
(四)城市供水单位使用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净水剂及有关制水材料的;
(五)城市供水单位使用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城市供水设备、管网的;
(六)二次供水管理单位,未按规定对各类储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的;
(七)城市供水单位、二次供水管理单位隐瞒、缓报、谎报水质突发事件或者水质信息的;
(八)违反本规定,有危害城市供水水质安全的其他行为的。
第三十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直辖市、市、县人民政府城市供水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处以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城市供水单位未制定城市供水水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
(二)城市供水单位未按规定上报水质报表的。
第三十一条 建设(城市供水)主管部门不履行本规定职责、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循私舞弊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二条 因城市供水单位原因导致供水水质不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 6(建设部令第67号)、《建设部关于修改〈城市供水水质管理规定〉的决定》(建设部令第132号令)同时废止。
第四篇:三级润滑管理规定
三级润滑管理规定
为提高设备的润滑管理,规范润滑油领用及使用程序,根据集团公司相关管理规定,制定本制度。
1、润滑油品的分发及领用:
润滑油发放时应坚持“四不发”,即:油桶不清洁不发;不严密不发;不专桶专用不发;不符合使用规定不发,领油时应坚持“三不领”,即:润滑油(脂)不清洁不领;型号不对不领。仓库保管人员负责对油品的分发及领用。
2、润滑油品的领用及使用程序:
各车间配备润滑油壶各两个,塑料油桶两个,领用润滑油时,到仓库根据所需用量开具领料单,然后到润滑油站将所需牌号润滑油按三级过滤标准逐级进行过滤,将过滤好的油品倒入塑料油桶密封好,运至需要加注润滑油的设备处,将油品倒入车间配备的油壶进行最后一次过滤,将过滤好的油品按所需用量加入到设备中。
3、润滑油品的使用要求:
1)各车间确定合理换油周期,严格按“五定”实施设备润滑工作。
2)车间对设备润滑的油质、油压等情况的变化应及时掌控。对设备的润滑情况应指派专人及时记入《设备润滑档案》,4、润滑油在注油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
1)注油点注油前需进行清理,严禁灰尘、油污附着,造成污染。
2)润滑油桶在使用完毕后应及时归位并盖好盖子,严禁裸露保管,防止污染。
5、润滑用具的管理:
仓库及车间妥善保管好润滑用具和工具,不得丢失、挪用、损坏。具体要求如下:
1)为保证润滑器具不受现场环境的污染,各类润滑用具必须封闭保管。
2)润滑用具必须专油专用,并且标明贮装润滑油品名。
3)润滑用具要保持清洁,领用油品时油桶应保持清洁,油壶及其它润滑用具和各级过滤网应定期清洁。
4)油桶应做好封盖防尘,5)对损坏或丢失的润滑用具要查明原因,并由使用部门修复或补齐。
6)润滑用具不得挪为它用。
本规定由生技科负责监督实施
生技科
2012-6-19
第五篇:水质检测管理制度
水质检测管理制度
供水水质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为了进一步提高供水水质,使人民群众喝上卫生、安全、符合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咸阳市自来水公司特制定水质检测管理制度,对水质实行全面管理,落实责任、层层把关,确保全市供水安全。
1、化验中心负责对水质检测工作进行管理和指导。各水厂化验室按照《城市供水水质标准》规定的项目和频次开展水质检测工作。各水厂化验室技术上服从化验中心管理。
2、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公司应充分重视和支持水质检测工作,对水质检测结果不进行行政干预,对检测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协调解决。
3、化验中心应按照资质认证的要求做好检测化验室的管理,确保检测数据真实可靠。并做好对各水厂化验室的管理工作。
4、公司水质检测执行三级检测制度,即:水厂加氯班—水厂化验室—水质化验中心,各自行使职能,确保水质符合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要求。
(1)水厂加氯班负责每小时对出厂水游离余氯检测一次,要确保出厂水游离余氯在接触30分钟至少达到0.30mg/L。
(2)水厂化验室负责每日对出厂水、水源水进行9项常规指标检测,每班一次对出厂水浑浊度和游离余氯的监督抽查。
(3)水质化验中心严格按照国标GB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的项目和频次,每月对各水厂出厂水、管网末梢水进行一次35项常规指标检测,每季度进行一次49项指标检测;每月对水源井原水、混合水原水进行一次39项检测;每月对城区15个管网点管网水进行二次七项常规指标检测;每年委托国家城市供水水质监测网西安监测站对各水厂出厂水进行一次106项全分析检测。
5、各水厂化验室应于每月26日前将出厂水、水源水检测报告、统计报表上交化验中心。化验中心应做好水源水、出厂水、管网水分析统计工作。
6、化验中心对易发生水质污染的环节加强检测频次,当发生水质污染事件时,应在第一时间采取紧急措施,防止事态扩大,迅速展开事故现场调查,采样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并行使报告职能。
7、各级水质检测部门应及时准确进行检测。发现超标项目,应立即对原样进行复检。如复检仍然超标,应重新取样分析,排除检测失误后,仍然超标,应立即报告公司水质管理小组和通知生产部门,以便采取必要措施,控制事态扩大和蔓延。
化 验 中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