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汇报
关于我省农业有关情况的汇报
(2011年5月15日)
根据全国人大农业政策调研组的调研要求和省人大农经委有关通知精神,现将我省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扶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中低产田改造是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农业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农业的一类重要项目。农业部每年安排我省中央财政投资2.4亿元,其中65%的资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加上地方配套和省级专项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的资金,全省每年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的财政资金约4亿元。多年来,我省农业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目标,着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建设,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主要成效
(一)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以“治水、改田、造林”为主要内容,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发展节水农业,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完善田间工程配套,达到了土地方整化、道路砂石化、排灌系统化、1 渠道硬质化、农田林网化的要求,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和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我省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薄弱的里下河地区、高沙土地区、重点地区的大片中低产田基本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高产稳产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改造的中低产田成为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全省农业累计投资95.2亿元,其中财政投资58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000万亩,植树造林190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86.8亿斤。据省农调局对我省2008-2010年项目实施情况调查,三年中项目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增加除涝面积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30万亩,项目区农田有效灌溉率由73.4%提高到81.8%,提高了8.4个百分点。项目所涉及的村内67.2%的耕地得以改造,土壤改良率为35.4%。粮食平均亩产水平提高92.3公斤,增长31.9%,而没有实施农业开发的对照村粮食亩产水平只增加4.7公斤,仅增长1.3%。
(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时注重把区域布局、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品种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粮食优势产业结合起来,与培育区域特色农业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培重项目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产业 2 链,积极构建“优势区域、优势基地、优势产业、优势品牌”配套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年来,我省农业加快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步伐,重点培育和扶持优质粮、优质油、优质蔬菜、经济林果、花卉苗木、畜禽养殖和水产业等优势产业。2010年以来,立项实施省级重点示范项目300多个,带动了全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蔬菜、花卉等成为部分地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其中,蔬菜已成为全省第一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010万亩,比2009年增长12%。全省农业区域特色逐步形成,大部分县初步显现出“一县一业”格局,如在重点东部优质稻区、湖周边优质稻区、河优质稻区和宁镇丘陵优质稻区建设了一批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稻米及其副产品加工基地。在重点西部、沿海、城郊和重点加工贸易等四大蔬菜区建设了一批无公害、出口创汇型的特色蔬菜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和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在通泰扬等地扶持发展双低油菜,在睢宁等地扶持发展专用小麦等等。
(三)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始终是我省农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选项立项过程中把安排多少农民就业,带动多少基地面积,收购加工多少农产品,是否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否对农民实行保护价收购作为首要评审标准。据省农调局统计,全省农业开发项目新增总产值72亿元、增加值31亿元,新增利税13.5亿元,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30.4万人,带动项目区农户90万户。据对22个多种经营项目初步调查,平均每个项目直接使729个农户从中受益,农业开发每百元投资增加农业产值146元,增加种植业产值74元,新增农业产值占全省增加量的13.5%。累计投入农业资金24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2.4万亩,开发水面资源1.5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全镇新增农业总产值6000多万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50元提高到3929元,综合实力排名由开发前倒数第三位上升到前三位。
(四)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为目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实施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绿色家园“三绿”工程,加快实施清洁家园、清洁河道、清洁村庄“三清”工程,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据统计,农业项目区秸秆还田率由开发前的32%提高到40%,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3个百分点,农田林网覆盖率由开发前的30.5%提高到89.7%,森林覆盖率达到15%左右。这对防止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培肥高沙土地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滩涂湿地资源,促进区域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为全省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农业在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农业部的正确指导,得益于项目区干群真抓实干,也得益于项目与资金的规范管理和正确的开发思路,始终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省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善。根据1998年全省农业后备资源调查,全省有中低产田3400万亩,低产田、实心田500万亩。为了改善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项目区农田旱涝保收的能力,多年来,我省农业一直坚持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集中投入,建设基础设施。将60%以上的农业开发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十多年来,农业累计建设防渗渠超过10000公里,建设泵站3000多座,机电井1500多眼,机耕路11400公里。二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为了保证项目区建一片,成一片,受益一片,在项目区安排上,坚持按照灌区、流域来统一规划,连片治理。每年每个县土地整理项目安排1-2个项目,1个项目涉及乡镇不超过3个,且必须集中连片。三是整合各类项目,形成投资合力。为避 5 免开发资金“天女散花”,形不成规模,农业开发紧紧围绕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积极整合国家农业项目,以及农业开发项目用于项目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初步统计,“十一五”以来,平均每年农业开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达到3亿元。
(二)坚持将中低产田改造与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业不能就中低产田改造而改造,应该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重要目标。在中低产田改造中,坚持按照省政府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将中低产田改造与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相结合。一是突出主导产业。近年来省政府确定全省重点发展16个优势农产品产业,按照分工农业牵头负责优质稻米和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水稻是我省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全省常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亩,蔬菜是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稻米和蔬菜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粮食生产的安全,关系到农民增收。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组织专家编制了两个产业发展的实施计划,并决定在全省建立10优质稻米和6个特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综合示范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优质稻米和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对重点县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投入,按照区域优势,积极培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全省农业土地整理项目结合中低产田改造,投入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产业方面资金1.2亿元左 6 右,其中财政资金约9000万元。二是拓宽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设内容。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安排上,坚持按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需要来安排投资,缺什么补什么。把农村道路、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农业投入范围,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无公害、绿色食品农产品申报费用、农机具、苗圃建设等适当补助。三是按照龙头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切实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项目选项规划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带动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听取龙头企业的意见,按照龙头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践证明,凡是有龙头企业实行签约保护价收购的项目区,中低产田改造的效益就高于一般的项目区,项目区农民增收情况就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三)坚持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农业开发投入。我省是全国的农业主产区,特别是重点地区更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域,但其经济基础薄弱,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较差,农民自身对农业投入也比较少。为加快这些地区的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在实际资金安排上,农业实行了政策倾斜,进行重点投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农业开发坚持重点,将50%以上的开发资金投向重点地区。据统计,农业投入重点地区的资金达19.7亿元,占全省的50%。2011年预计将安排重点地区农业 7 财政资金约3亿元,占全省的51%以上。根据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对重点、重点、重点地区的省级配套资金比例也实行了差别配套政策,重点、重点省级配套30%和50%,而对重点地区省级配套坚持拿大头,按70%进行配套,2011年配套比例提高到80%。这样,重点地区每个县只要出10-15元,就可以争取到市以上财政资金约185元。
(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多年来,农业注重加强科技投入,坚持依靠科技搞开发。一是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对农民培训的力度。每年农业安排10%左右的资金用于项目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近年来,农业开发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优质小麦、优质粳稻、双低油菜、抗虫棉等新品种90多个,重点示范、推广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种子包衣、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近70项。每年农业项目组织5万人次左右的培训,在夏收和秋收季节集中组织举办两期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教授进行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专题讲座,赠送优质良种和有关农业技术杂志,深受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欢迎。二是加大与科技依托单位的协作。紧密依托省内外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推广部门。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参与我省农业科技依托单位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十多个科研教学单位,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约258 8 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184人。各地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实体,鼓励和吸引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直接实施农业开发项目,通过技术入股拉进人才,引进成果带进人才,兴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留住人才,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把开发项目建成技术含量高、机制灵活的新型农业企业。在经济林果科技示范园区,由省农科院园艺所以技术投入持股51%,当地政府以前期土方工程投入持股19%,以土地、资本、技术为纽带,通过股份合作制,使科研单位与项目建设单位真正形成了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实现了科技依托质的飞跃。三是打造示范载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010年以来,在原来农业开发项目区的基础上,聚集各类科技项目,建设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示范园区。全省初步形成了重点地区以现代化、外向型为特征,重点地区以产业化、高科技为特征,重点地区以高标准和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为特征的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园区。在园区运作和管理上,对园区和园区内项目都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使科技示范园区成为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典型,成为成果转化与农民培训教育的基地,成为农业开发的综合性样板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推广粮、棉、油、瓜、果、菜等优质作物新品种20多个,示范推广新技术30多项,其中引种、筛选的“优麦3号”小麦品种,达到国标二级优质小麦要求,可以替代进口专用小麦生产优质面包和高级面点,每年粮食部门 9 和加工企业以高于普通小麦15%的价格收购,仅此一项技术,每亩地就多增收50多元。
(五)坚持科学规范管理,努力提高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水平。我省认真执行项目立项、评估、申报、审批、施工、验收、管护等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坚持科学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努力提高项目实施水平。一是加强项目选项评估工作,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坚持择优建设项目库,所有立项的项目都从项目库中选择,防止临时找项目、随意选项目的现象发生。在具体项目立项中,坚持公开选项、择优立项。为保证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对项目评估论证办法进行了改革,所有项目委托有资质的咨询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论证,发挥专家决策的作用,大大提高了项目选项立项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严格项目计划管理。项目一经批复,即按照批复和设计要求组织实施,年度计划的批复实行县对乡审批到单项工程,“定实施地点、定工程规格、定工程投资、定资金性质、定完成时间”。项目完成后,做到名称不改,规模不减,位置不变,标准不降。三是积极推行工程招标投标和工程监理。在试点的基础上制订了一套规范的招投标工作规程,通过招投标,降低了工程成本,加快了建设进度。在中低产田项目实施中,通过聘请有资质或有能力的单位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有效提高项目建设的监管水平,保证了项目工程质量。四是严格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县级开发、财政对照项目工程建 10 设计划,对项目工程完成情况审查合格后,由项目单位统一到县财政报帐,所有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实行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
三、有关建议
多年来农业坚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农业开发投资标准相对偏低,资金投入规模有限,难以满足中低产田改造的实际需要;在加大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农民筹资投劳工作难度加大,落实困难。因此,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规模
根据初步统计,目前我省耕地7300万亩,其中中低产田约2010多万亩,其中低产田400多万亩,这些耕地主要分布在重点等经济薄弱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农民增收困难,急需中低产田改造。由于90年代初期项目投入标准低,部分改造的农田标准仍然达不到高产稳产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标准。目前每亩中低产田改造财政投资标准为300元,这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投资需要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但目前国家农业开发安排我省农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仅约2亿多元,加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亿多元,按照65%的资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每年只能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按此进度全省中低产田改造一遍需20年,这与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经济薄弱 地区农民增收的目标和要求相差较远。因此,我们恳请中央进一步加大对我省农业投入力度,加大中低产田改造规模,加快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步伐,努力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降低农民投工投劳比例
根据国家农业项目与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农业土地整理项目需要农民筹资投劳,其比例不低于中央投资的0.7,据此测算,我省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需要农民投资或以劳折资约105元,按照我省税改办出台的农民投工价格,则每亩投工投劳需要12.5个工日。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两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在本村范围内兴办生产或公益事业,必须通过“一事一议”向农民筹集资金和劳务,并实行上限控制,向农民筹劳每个劳动力全年不得超过5-8个工日,以村为单位筹资总额人均不超过20元。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村内农田水利建设、修建村级道路、农村改水、血防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的诸多方面,不可能全部用于农业,农业规定的投资投劳比例远高于一事一议的上限。根据我省实情,我们建议今后土地整理项目要降低或取消农民的自筹和以劳折资,项目区的沟渠土方全部由农业财政投资承担。
第二篇:罗田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罗田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010月10月 15 星期五 10:35:42
首页 罗田林业 林业掠影 林业信息 政策法规 森林旅游 重点工程 林业技术 招商引资 给我留言
罗田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热 荐 ★★★
罗田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364 更新时间:2004-6-21 文章录入:admin ]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名称:罗田县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二)项目责任人:陈晓阳(罗田县林业局局长);
(三)项目地点及区位:全县12个乡镇;
(四)项目承建单位:罗田县林业局;
(五)技术指导单位:罗田县林业局;
(六)建设规模:90万亩(其中:新建基地20万亩);
(七)项目建设期限:6年(2003-2008年);
(八)项目建设投资总额:10900万元。
(九)项目建设效益情况:年农业增效可达1.7亿元;年农民增收可达1.19亿元;财政税收可达0.221亿元;出口创汇可达2.04亿元;能进一步壮大罗田板栗支柱产业和开发罗田甜柿产业,促进罗田经济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
二、罗田县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罗田县位于湖北省东北部,大别山主峰南麓,东邻英山,南靠浠水,西与团风、麻城接壤,北与安徽省金寨县交界。全县总面积320.69万亩。境内地势北高南低,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最高海拔1729米(天堂寨主峰),最低海拔48米。气候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步,四季分明。土壤分布从东北到西南,依次为棕壤、山地黄棕壤、黄棕壤和潮土。属北亚热带植被区,乔木、灌木、草本种类繁多,共有高等植物167科,616属,1043种。全县土地总面积320.69万亩,其中林业用地202.2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63.94%。
(二)社会经济概况:全县现有12个乡镇、6个国营林(茶)场,计411个村,4126个村民小组,152661户565683人,其中农业人口494169人,占总人口的87.36%。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25.1亿元,农业总产值5.81亿元,财政收入1.2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38元。全县现有公路47条,全长902.50公里,318国道在境内。
三、罗田县板栗、甜柿资源
(一)板栗、甜柿资源特点:罗田板栗、甜柿栽培历史悠久,资源丰富,且名扬中外。板栗品种达19个,其中:通过省级签定优良品种6个(六月暴、浅刺大板栗、桂花香、中迟栗、红光油栗、乌壳栗),罗田板栗属我县三大支柱产业之一。甜柿原产罗田县,是世界上唯一不经人工脱色的柿子品种。我县甜柿品种分布多,全县有“秋焰”甜柿、“宝盖”甜柿两种大果型甜柿,还有四方甜柿、小果甜柿、野生甜柿等三个小果型甜柿品种,其中“秋焰”甜柿、“宝盖”甜柿两个品种通过省级优良品种鉴定。罗田板栗、甜柿分布广,海拔800米以下都有分布。板栗、甜柿栽培条件要求不高,平地、邱陵、山地均可发展,技术容易掌握,群众喜欢,可大面积推广。
(二)板栗、甜柿生产情况:2002年,全县板栗面积发展达到60万亩,年产量达到3250万斤,年系列产值达到2亿元,实现了“全县人平1亩栗”
的奋斗目标,板栗产量居全国第一。全县甜柿栽培总面积发展到10万亩,其中基地面积3万亩,四旁树折合面积7万亩,挂果面积达8万亩;2002年甜柿总产量达800万公斤,收入达300万元,居湖北省第一位。
(三)产业化发展情况:生产规模化发展带动了罗田板栗加工业的发展。十余年来,罗田板栗加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产品由少到多的启步发展阶段。全县现有加工企业181家,其中,国有企业5家,乡镇、个体加工企业176家,年加工能力合计为8000吨,冷贮藏能力2500吨;加工产品在清水和糖水板栗罐头两个主导产品的基础上,新近研究开发出了食品、饮料、食用菌、化工四大系列10余个品种。1998年,全县加工鲜板栗8100吨,实现加工产值6500万元。板栗产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8%,占全县农业总产值34.42%,全县人均板栗纯收入达到50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4.53%,板栗产业提供的税收占县级财政收入的20%以上。板栗产业已成为罗田名富其实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最好项目。随着甜柿生产规模化发展,也带动了罗田甜柿加工业的发展。全县现有甜柿加工企业18家,其中,国有企业2家,乡镇、个体加工企业16家,年加工能力合计为500吨;加工产品在晒柿和柿片两个主导产品的基础上,新近研究开发出了食品、饮料、化工三大系列近10个品种,先后试制生产了柿醋、柿子罐头、冻柿、柿漆、柿汁、果胶、柿叶茶、甜柿蜜饯等多种新产品。1995年,由县科委牵头引进柿叶茶加工技术,利用甜柿树叶生产柿叶降压茶,已取得成功,年加工产品达25吨,市场前景广阔。1999年,全县加工鲜甜柿650吨,实现加工产值260万元。
(四)市场销售及出口创汇情况:全县建成13个板栗专业市场、2个甜柿专业市场,并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武汉等南方大都市广泛设立窗口市场,引导农民参与经营,形成了千名栗农挺进上海滩的农民经营队伍。
四、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1、本项目建设是罗田板栗、甜柿产业化发展的需要。罗田县是国家林业局命名的“全国名特优经济林板栗之乡”和“全国甜柿之乡”。我县在市场的引导下,按照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快板栗与甜柿产、加、销一条龙发展步伐,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板栗产业已成为县域经济增长、财政增收、农民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和重要的支柱产业。甜柿已成为我县第二大经济林产业。
2、本项目建设是罗田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举措。罗田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县,工业基础极其薄弱。同全国各地一样,农业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的重大课题。从县域资源条件出发,板栗、甜柿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首选项目。县委、县政府已作出“调整传统农业结构,建设三大板栗经济带”和甜柿产业带发展目标。本项目建设,可以加快我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4、本项目建设是落实“三农”工作的具体实践,是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的重要途径。建设板栗、甜柿基地,发展板栗、甜柿生产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项目建成后,可以大幅度增加项目区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区农户脱贫致富,促进全县经济的发展。
5、本项目建设可以有效促进我县退耕还林及造林绿化工作,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加快我县生态农业建设步伐。
(二)可行性
1、自然条件适宜。在地理环境上,罗田县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热量充足,雨量充沛,水热同步,四季分明;全县山场面积广,土壤肥力状况较好,发展板栗、甜柿生产自然条件适宜。
2、品种资源丰富。罗田县是全国板栗、甜柿主要的原产地、南方板栗的中心产区,板栗、甜柿品种资源丰富,品种类型以果大质优享誉海内外。
3、群众具备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罗田板栗、甜柿栽培历史悠久,近年来的产业化建设促使板栗、甜柿生产超常规发展,基地遍布全县12个乡镇412个村,覆盖13万农户,在大力推广科技兴栗兴柿的生产活动中,群众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管理经验和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基础,为进一步发展板栗、甜柿产业准备了条件。
4、全县上下对板栗、甜柿基地建设空前重视。根据我县板栗、甜柿产业建设规划,全县已经规划了板栗、甜柿下一阶段的发展仍将以巩固基地规模,夯实产业基础为突破口,确定了以县南板栗、甜柿新区为重点的发展方案。另一方面,在连年受益的推动下,全县广大农户对板栗、甜柿基地建设活动热情高涨,投工投劳积极,本项目建设已经具备良好的环境条件与群众基础。
5、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可以促进板栗、甜柿产业建设。2002年我县成功地实施了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按照国家《退耕还林条例》的要求,我县科学地利用了罗田的乡土树种,树种设计主要是以罗田板栗、甜柿为主,有力地推动了板栗、甜柿产业建设前进的步伐。
6、优质的板栗、甜柿种苗资源为板栗、甜柿产业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2002年我县完成板栗、甜柿育苗面积达1600多亩,可出圃板栗、甜柿苗木近2000万株,确保了项目建设苗木的需要量。
7、不断发展壮大的板栗、甜柿加工业能进一步推动板栗、甜柿产业建设进程。
五、板栗、甜柿产品市场供求分析及预测
罗田板栗、甜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板栗、甜柿是罗田的优势特产资源,罗田板栗、甜柿以果大质优享誉海内外,在国内外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近年来销售一直走俏,市场覆盖国内近30多个省市,出口东南亚、欧美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近十年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罗田板栗”、“罗田甜柿”精品名牌战略的逐步实施,生产基础越来越雄厚,板栗、甜柿加工业日益发展壮大,市场体系也日趋完善,罗田板栗、甜柿在海内外所占市场份额正在日益扩大,市场前景广阔。全县建成了8个板栗、2个甜柿专业市场,其中,凤山镇城西板栗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2万吨,现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大板栗集散地和交易中心,并在广州、深圳、上海、南京、武汉等大都市设立了窗口市场,为罗田板栗销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六、项目地点选择分析
(一)位置和范围:全县12个乡镇,以“罗九”、“罗胜”、“318国道”三条沿线为主,建设板栗、甜柿三带。
(二)交通、通讯、运输及水文地质、供水、供电等情况:全县已达到村村通路、通电话(包括移动通讯)、通电,80%以上村水源充足。
七、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目标
到2008年,板栗、甜柿发展总规模为90万亩。其中:板栗拟建设总规模到达72万亩(原有基地面积60万亩,新建基地发展面积12万亩),年产板栗1亿斤;甜柿18万亩(原有基地面积10万亩,新建基地发展面积8万亩),年产甜柿5000万斤。新组建罗田县板栗和甜柿两个加工企业集团,负责开发和研制板栗、甜柿加工产品;实现板栗、甜柿加工增值达到1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5000万美元,实现人平增值2000元。
八、项目建设内容
(一)建设内容:主要为板栗、甜柿人工造林。包括育苗、整地、造林、抚育、管理等作业项目及附属配套工程。新发展面积为20万亩(板栗12万亩、甜柿8万亩)。新组建罗田县板栗和甜柿两个加工企业集团(龙头企业)。
(二)建设范围与规划布局
1、建设范围:“罗九”(罗田县-九资河镇)公路线、“罗胜”(罗田县-胜利镇)公路线、“318”国道线两侧,三条公路线全长309公里,共涉及全县12个乡镇352村140800户。其中:“罗九”线:全长101公里,涉及凤山镇、大河岸镇、白庙河乡、九资河镇4个乡镇,109个村,43600户;“罗胜”线:全长105公里,涉及凤山镇、平湖乡、河铺镇、胜利镇4个乡镇,118个村,47200户;“318国道”线:全长103公里,涉及大崎乡、三里畈镇、凤山镇、骆驼坳镇、白莲河乡、匡河乡6个乡镇,125个村,50000户。
2、规划布局:产业带基地建设总面积90万亩,其中:板栗72万亩(原有基地面积60万亩,新发展面积12万亩),甜柿18万亩(原有基地面积10万亩,新发展面积8万亩)。“罗九”、“罗胜”、“318国道”三条公路沿线两侧建设板栗产业线具体规划如下:
(1)“罗九”公路线建设规模为30万亩,其中:板栗25万亩(原有基地面积20万亩,新发展面积为5万亩);甜柿5万亩(原有基地面积2万亩,新发展面积为3万亩)。
(2)“罗胜”公路线建设规模33万亩,其中:板栗26万亩(原有基地面积23万亩,新发展面积为3万亩);甜柿7万亩(原有基地面积5万亩,新发展面积为2万亩)。
(3)“318国道”线建设规模27万亩,其中板栗21万亩(原有基地面积17万亩,新发展面积为4万亩);甜柿6万亩(原有基地面积3万亩,新发展面积为3万亩)。
九、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
1、种苗需要量测算:按74株/亩、后期补植需30%用苗计算,共需苗木2054万株;
2、用工量测算:人工造林投工20个/亩,共需用工量400万个;
3、投资概算:概算投资90元/亩(其中,苗木50元/亩,农药化肥等投资40元/亩)。概算如下:
(1)种苗投资:50元/亩×20万亩=1000万元;
(2)农药化肥等投资:40元/亩×20万亩=800万亩;
(3)附属工程投资:概算投资100万元;
(4)投工折资:400万个×20元/亩=8000万元;
(5)加工企业投资:厂房面积5000平方米,投资800元/平方米,共投资400万元;设备投资概算600万元;
项目总投资为10900万元。
(二)资金筹措:申请上级扶持资金3600万元,县级自筹3600万元,群众投工折资3700万元,十、项目建设年限和实施进度安排
(一)项目建设年限:6年(2003-2008年)。
(二)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2003:基地面积达到75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3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2万亩; 2、2004:基地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3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2万亩; 3、2005:基地面积达到83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2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1万亩; 4、2006:基地面积达到86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2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1万亩; 5、2007:基地面积达到88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1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1万亩; 6、2008:基地面积达到90万亩,其中:规划新发展板栗面积1万亩,新发展甜柿面积1万亩。
十一、项目实施措施
(一)组织领导:全县成立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负责全县项目工程建设领导工作;各乡镇设立项目建设指挥部,组织实施各乡镇项目建设工作。
(二)技术保证:由县林业局及12个乡镇林业站参与,组成技术服务网络,具体承担项目建设技术工作。
(三)奖惩责任:由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行政领导责任书,明确建设任务、责任人和奖惩责任,实行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惩兑现。由县林业局与各乡镇林业站签订技术承包责任书,确定专人责任。
(四)制度建设:制订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质量检查验收制度和奖惩责任制度。项目建设要实行定专人专责负责管理,各级实施单位要建立项目工程档案。工程项目实施要严格把握质量关,按工程建设作业程序进行检查验收,上一作业检查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下一作业施工。工程建设好坏要纳入各级政府工作考核内容,严格实行奖惩制度。
十二、效益分析
(一)农业增效:项目建成5年后可以全面投产,按现有板栗基地平均产出效益年产板栗150公斤/亩,收入5元/公斤,板栗每亩年可获经济收入750元,12万亩基地年板栗总产量1800万公斤,年收入可达9000万元;按年产甜柿500公斤/亩,2元/公斤计算,8万亩基地年甜柿总产量4000万公斤,年收入可达8000万元;年总收入达1.7亿元,农业直接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二)农民增收:按平均扣除20%成本和10%费税,农民增收为1.7-1.7亿元×(20+10)%=1.19亿元。
(三)财政税收贡献:按50%进行加工增值,增值幅度为30%,直接收入1.7亿元可实现加工增值1.7×30%=0.51亿元。总收入可达2.21亿元;按国税、工商费、林业费等财政税收按10%计算,可达2.21×10%=2210万元。
(四)出口创汇:按30%的产量出口创汇,板栗可出口量为1800万斤×30%=540万公斤,甜柿出口量为4000公斤×30%=1200万公斤,按出口价格板栗20元/公斤,甜柿8元/公斤计算,可出口创汇2.04亿元。
上一篇文章: 湖北省平原绿化建设工程
下一篇文章: 退耕还林地抚育管理要点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5篇热点文章
省林业局检查我县中低产林„[284]
县林业局:学习四中全会精„[210]
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检查考„[187]
县林业局:栗农的好靠山[120]
我县早部署、早行动扎实做„[179]
最新5篇推荐文章
上半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895]
县林业局:发展现代林业建„[1436]
县林业局:贯彻落实“十七„[1443]
县林业系统:学习十七大精„[1466]
我县启动省德援二期造林项„[1446]
相 关 文 章
省林业局检查我县中低产林„[284] 县林业局:学习四中全会精„[210]
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检查考„[187]
县林业局:栗农的好靠山[120]
我县早部署、早行动扎实做„[179]
Copyright(c)2004 LTLY All Rights Reserved 主办单位:湖北省罗田县林业局 联系电话:0713-5052197 技术支持:罗田宽带信息港 IE5.0↑ 1024×768
第三篇:关于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我县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为切实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县人大常委会决定进行专题审议。根据工作安排,今年3月至4月,我们组织调查组,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听取了县农业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深入20个乡镇(街道)走访座谈;实地考察了部分重点基地、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了解和听取了各方面情况、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这一战略目标,在推进产业发展、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增强支持保障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地建设氛围逐渐形成。自县十二届党代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建设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目标后,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组织调研、考察、研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定位;委托编制了《仙居县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加强规划指导,制订发展计划;先后出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扶持政策及土地、林地流转等有关政策。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工作措施,加强指导服务,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效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进程。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投入农业开发,新生力量逐渐成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主体,掀起一轮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高潮。同时,媒体积极互动,加大宣传力度,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农业发展基础逐步加强。一是基地规模逐步扩大,档次提高,特色亮点较为鲜明。已发展农、林、牧、渔等规模基地30万亩,建成各类农产品标准化基地36个,涌现了一批富有亮点的特色基地。如横溪八都洋绿色稻米基地、白塔千亩生态种养殖基地、官路大北地溪绿色蔬菜专供基地、上张高山蔬菜基地以及一批杨梅重点基地、重点村等,取得明显成效。重视产业互动,杨梅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农旅结合,休闲观光园区建设,杨梅节、油菜花节产生了明显社会效应。二是生产经营组织得到发展壮大。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4家,形成了一批农村特色产业带头人。三是农产品市场建设进一步推进。建立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并开始向杭州等大中城市辐射,取得较好社会效应,得到各级领导肯定;实施城关中心菜场及主要集镇农贸市场改造;建设了部分杨梅等主要农产品产地市场;探索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四是标准化和品牌建设不断推进。编制了《仙居县农业标准体系表》,制作了仙居杨梅、仙居鸡等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开展各类农产品产地认定和质量认证,已认定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个、面积16万亩,绿色认证20个、有机认证15个,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7万亩;35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QS认证;有30多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条形码生产。重视品牌建设,已注册农产品商标141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市级著名商标8件,省、市级名牌10个,54个农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仙居杨梅在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后,又通过了欧美等13个国家国际商标注册,并被列为浙江省农产品十大创牌先锋;仙居鸡获得原产地地理标志范围保护。
(三)支持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落实上级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农业项目资金,制订出台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关扶持政策,财政资金对生产性扶持力度加大,重点更加突出。二是建立了土地流转机制。制订政策鼓励和促进土地、林地的合理流转,2008年,全县新增土地、林地流转3万亩。三是农技服务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开展 “三位一体”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试点,成为全省的典型;有效解决农技人员的基本待遇问题;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农作物良种;实施实用技术工程,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先进实用技术;探索实施生态种养殖,推广农牧结合等新型农作模式,推广使用杀虫灯、黄板诱杀和生物农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定期收集和发布农产品信息;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去年共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四是质量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完成了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强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农产品产地编码试点;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县农产品检测中心,正在申报计量认证;在农业龙头企业、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城关中心菜场等建立定性检测室,在重点基地开展检测试点工作;配备农产品检测车,对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入市农产品进行定性检测和定期抽检。开展农业专项执法,组织“绿剑”执法行动、“红盾护农”、杨梅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执法等活动,重点对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添加剂及主要农产品质量等进行检查,查处各种违规销售和使用药物的行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这几年我县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局,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任务非常艰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上还有一定差距。有关方面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少数地方没有真正把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摆上重要位臵,思路和定位不够清晰,重点不够突出,办法措施不多。部分生产经营主体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质量安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生产基地建设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产业化总体水平较低。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还不够合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传统农业格局仍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千家万户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的弱质现状和生产的低、小、散局面仍然存在,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除杨梅外,其他产品规模普遍偏小,产品优势不明显,商品化率较低,产品供应期短而集中,供应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如中心菜场日均供应蔬菜40吨左右,其中80%以上依靠外地调入。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产业链不长,绝大部分停留在种养殖这一低端环节,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二是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全县没有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功能还不完善,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交易方式和质量监管条件落后,产地市场缺乏统一规划且设施简陋。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多数合作社的内部机制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管理不到位;营销网络不健全,实力不强,难以有效组织我县农产品外销;务农队伍老化、弱化严重,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三)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健全,多数农产品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有的质量标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农产品检测体系还不完善,检测中心尚未通过计量认证,一些检测设施设备较为落后,难以有效开展质量检测,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难以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质量追溯机制尚未真正实行。农产品品牌缺少严格管理和精心呵护,受利益驱使,存在品质不过硬、冒牌杂牌、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等问题。生产上使用违禁农药、激素、添加剂现象仍时有发生,导致部分农产品农残超标,滥施化肥现象普遍存在,致使一些优势农产品品质开始退化。局部地方工业污染、非法冶炼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影响产地环境保护。
(四)支持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经费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一些项目扶持资金未能及时足额到位;社会资本投入范围还不广,总量还不大;信贷支农受担保等因素制约较多,实际操作较难。二是土地制约明显。农村土地、林地分散经营,客观上制约了集中流转,不利于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存在传统经营无效益、集约经营无资源的两难境地。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地市场建设、基地设施建设等急需生产性用地得不到有效解决。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落后。道路、水利等设施不完备,有的设施老化失修;大棚等设施农业总量不大;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四是农技服务能力还不强。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村级农技队伍几乎名存实亡,乡镇、街道农技队伍人员缺额、年龄老化、知识退化、作用弱化,县级农技队伍也存在力量不足和知识更新等问题,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五是执法监管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涉及多个执法部门,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投入品监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系列问题,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管理合力需进一步增强。
三、几点建议
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符合仙居实际的产业选择,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战略安排,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历史任务,要走的路很长,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当前重点是: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其作为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健全机制,抓好落实。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各生产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努力形成加快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着力提高产业化水平。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等产业布局,明确重点产业导向,重点培育林特、粮食、蔬菜、畜牧、淡水渔业等各大产业,合理布局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建设一批上规模农产品基地和现代示范园区。努力培育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和新型农业业态,注重农牧结合型、生态产业型、集约发展型生产模式,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实现产业良性互动。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更多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注重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体验功能。二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研究尽快建设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功能,完善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的设施配套,合理布局农产品产地市场,注重开拓以周边城市为主的国内外市场,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视建设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注重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交易能力。切实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增强本地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有效控制外地农产品调入规模。三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注重培育产业农民队伍,有效解决农业就业队伍接续、提高这一现实问题,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业事业。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规范运行秩序,努力培育示范性合作社。积极扶持和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范围广、竞争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营销组织建设,努力发展和壮大营销队伍,构建营销网络,增强营销能力。加强各生产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的实用技术和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水平。
(三)高度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努力扩大质量标准覆盖范围,制定各类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大农产品标准的实施力度,重点做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引导和推进全县标准化生产进程;建立完善质量标准可追溯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二要重视品牌建设。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管理和保护,严厉打击在生产经营环节中各类毁坏品牌信誉和形象的行为;加强品牌整合,培育农产品名牌,提升产品质量。研究解决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为绿色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创造条件。三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争取尽快通过计量认证,确保正常运行;努力改善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的检测条件;支持生产经营单位的检测点建设。坚持深入开展集中执法行动及各类专项整治,依法打击各种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对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肥料等投入品监督检查,严防违规使用。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开展检疫、防疫工作。着力构建农资信用体系,规范农资经营管理,增强农资经营者服务观念和守法意识。加强产地环境保护,防止工业“三废”、非法冶炼等对农产品产地造成污染。
(四)切实加强支持保障。一要加大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努力争取上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资金整合,突出扶持重点,做到及时兑现,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绩效;不断拓宽农业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研究解决贷款担保难等实际问题,满足涉农贷款需求;努力解决农业保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效缓解农业经营风险。二要加快推进土地林地流转。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跟进土地流转后续管理工作,重视土地流转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好低丘缓坡资源。研究破解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地市场、重点基地设施建设等急需用地问题,妥善处理农业生产性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鼓励和支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四要加强农技服务能力建设。要深化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进一步推广生物物理防治、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严防滥用化肥导致土地地力及农产品品质退化,积极发展农牧渔结合型生态种养殖农作模式。重视农技队伍建设,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网络,重点村、重点基地要培养农技员,研究解决乡镇、街道农技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更新、作用发挥等实际问题,县级农技部门要切实加强农技推广指导、农业信息传播,着力研究破解生产经营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五要切实增强执法保障能力。要研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协调机制和责任机制,整合管理资源,形成管理合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监管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九年四月
第四篇:安徽滁州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情况研究分析
安徽滁州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情况研究分析
滁州市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七分之一以上,粮食购销量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畜牧、水产等产量也在全省占重要位置。近年来,滁州以“百亿粮仓、千亿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型经济茁壮成长,成为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重要力量。预计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400亿元左右,在冲刺千亿产业上迈出有力步伐。
强龙头。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双管齐下,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永言水产、凯源粮油、凤宝粮油先后晋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1家。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总投资21亿元的银鹭食品、总投资10亿元的盼盼食品、总投资2.5亿美元的美国嘉吉和正大、雨润、雅客、今麦郎、德清源、蜡笔小新等近30家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纷纷落户滁州。
壮龙身。依托主导产业,大力推动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粮油加工上,以凯源、凤宝等为龙头,凤阳已形成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畜禽加工上,福润肉制品、申龙食品、正大生猪产业链三大项目年生猪屠宰能力达400万头;嘉吉肉鸡产业链的肉鸡养殖加工能力超过1亿只,德清源项目蛋鸡养殖能力300万只以上,全椒温氏年可养殖和加工肉鸡3000万只、生猪65万头。森工产业上,以扬子、亚欧、好地、肯帝亚等17家企业为龙头,强化木地板产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十二五”期间,滁州还将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水产品、乳制品、苗木花卉、蔬菜加工等产业,形成群龙共舞的局面。
培龙尾。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31个,带动农户30多万人,居全省前列。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文章由098.com提供。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16万亩,规模种植大户发展到3222户,其中千亩以上的89户,规模养殖比重稳步提高到70%以上。另一方面,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强的高水平农业生产基地。小岗村等8个示范区总面积超过百万亩,全椒县被列为全省农业物联网试点县和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县。
抓基地。围绕八大主导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着力抓好增量调整,重点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小麦、双低油菜、玉米、花生、棉花、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茶菊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全市共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742万亩,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建基地406万亩。
提品牌。通过政策扶持、组织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等措施在全国各地大力宣传推介我市的名优农产品,目前已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省名牌农产品40个,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2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5个;有63家企业16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有5家企业22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
建园区。去年刚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就成功申报和创建了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市开发区食品产业园以相当的规模,厚实的潜力,普惠的政策和坚实的管理,成功晋级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现了全市零的突破。该园区采取主动出击、产业招商和领导拜访、高位推进相结合的招商方式,紧盯国内外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食品制造加工的知名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和丰硕成果。
一年来,园区先后引进食品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4家,分别为投资21亿元的银鹭集团八宝粥、果蔬罐头、饮料项目,投资10.6亿元的养元蛋白饮品项目,投资1.5亿元的铭果园食品馅料项目和投资3亿元的澳福记烘焙食品项目。文章由098.com提供。其中银鹭集团和养元饮品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两家企业均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
截至目前,滁州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已有食品项目23个,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拥有“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企业6家,总投资约100亿元。食品原料、包装等配套项目12个,投资总额近20亿元,2011年农产品加工产值61.5亿元。
滁州在主抓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建设同时,还在各县市区抓了8个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凤阳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小麦、甜叶菊加工;定远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明光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水产品、甜叶菊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全椒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畜禽、奶业加工;来安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蔬菜加工;南谯区农贸食品城。重点发展粮油、畜牧、滁菊加工及农产品批发;天长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琅琊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林特产品加工。
造集群。全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建立加工,扩大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了全市优势产业集群:一是以凤阳县凤宝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二十几家面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二是以志成牧业、达诺乳业、滁州温氏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三是以定远凯源集团、天长天鑫米业、来安金弘安米业为龙头的大米加工产业集群;四是以明光永言水产集团为代表的渔业产业集群;五是以滁州润海甜叶菊高科有限公司、凤阳县小岗村永丰甜叶菊高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甜叶菊产业集群;六是以安徽菊泰滁菊草本科技有限公司、滁州市滁菊研究所为代表的菊花产业集群。七是以滁州润林木业有限公司、滁州三源木业有限公司、安徽扬子地板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肯帝亚皖华人造板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林产业集群;八是以来安县舜山镇林桥村、南谯区乌衣镇黄圩村、汪郢村为代表的苗木花卉产业集群。
目前全市正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451”转型倍增工程。到2015年,实现农业产业化“12345”目标:即争取1家重点龙头企业上市,培育2个年产值超30亿元的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个,创建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00亿元。
第五篇:关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是一次重大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如何建立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已经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有效途径。既符合我国必须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国情,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又能解决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结构不优、市场化不够、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棋活、全盘皆活。现在看来,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措施。国家把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提到,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并制定了力度相当大的政策,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农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家扶贫办、质检总局等国家涉农部门和机构纷纷提出,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要向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倾斜。农业部杜青林部长多次强调,要把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注意力,进一步吸引到发展优势农产品和抓好优势区域布局上来。农业部今年将划定优质专用小麦带、专用玉米带、高油大豆优势区、优质棉花优势区、“双低”油菜带、“双高”甘蔗优势区、柑橘带、苹果优势区、肉牛肉羊带、牛奶优势区和优质出口水产品养殖带等1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很明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将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能否抓住并利用好这次机遇,将直接影响到我省农业和农村能否缩短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抓住了这次机遇,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能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丧失了这次机遇,我省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没有及时抓住几次好机遇或总是比发达省份迟了一步,如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确立直到1982年才完成,一些先进省则早3-4年;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治理整顿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一哄而上之后是一哄而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几经周折,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没有及时改革户籍制度,又落后外省至少1年的时间;土地的合理流转机制的建立又比浙江、广东慢了一步。实际上,一些省份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方面先知先觉,已捷足先登,并充分享受到“先发优势”带来的多种好处。他们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了农产品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中央、地方、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良性互动。可谓事半功倍(举例:国家质检总局与山东省协调配合,加大对外交涉和质检体系建设力度。6月初,山东省政府与国家质检总局建立了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山东农副产品出口协调机制。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到山东现场办公,与山东省张高丽省长等共同研究分析影响农副产品出口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应对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山东省进一步加大了新的种养模式的推广力度,加强了农副产品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步伐。国家质检总局进一步加大了对目前欧盟、美国、加拿大、瑞士、新加坡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官方交涉力度,同时投资用于山东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手段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山东农副产品出口市场环境和检验检疫条件。出口企业对出口检验检疫效率的明显提高普遍表示满意)。比如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的水产品加工,河北、河南的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和肉类加工,吉林的玉米加工和牛肉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大豆加工,湖南、四川等省的水稻和饲料加工,内蒙古的乳品加工和羊绒加工,河北的皮革加工和羊毛加工,江苏、浙江等省的羽绒制品,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茶叶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贮藏与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和番茄加工等等。这些省的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及加工装备水平,均名列全国同类项目前茅。一些省份已有具体规划。甘肃省最近提出,3至5年内在全省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年销售收入分别在1亿元、5亿元、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也将相继出台。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和实施了1311调整规则。其中,在第一产业中重点扶持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已确定并建设了85 项,其中25个项目已经建设投产,带动全省30万户农民人均增长200元左右。在发展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收益、多元化承担风险。为民间资本进入企业开绿灯,省政府每年拿出100 多个亿用于贴息,鼓励银行等金融行业投资。目前,福建正着手进行四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珍稀食用菌基地,开发真空冻干食品;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开发速冻食品;优质果品基地,开发超临界液体萃取食品;优良家禽生产基地,提供丰富的系列深加工产品。新疆将通过重大项目建设支持牛奶产业带、优质牛羊肉产业带、细羊毛产业带建设。计划用8年到10年时间形成乳业大产业。德隆集团、维维集团等乳业巨头近期汇聚新疆,欲重组新疆奶业资源。
二、确定优势农产品的基本标准:坚持标准,确定好我省优势农产品
1、农业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这是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自然规律的要求。首先必须要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条件,具备适宜的生态环境。
2、生产规模大小。这是基础条件。有了规模才有可能形成优势。应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易于集中连片开展生产经营,有较高的商品率。
3、产业化经营水平。这是发展优势农产品经济规律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潜力,无论是生产基地还是加工能力要达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水平,产品的流通渠道畅通,有较大型的批发市场,有较强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中介组织比较发达。
4、技术支撑条件。技术研发能力强,具有国家级或较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在种苗繁育、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包装、贮运、保鲜技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方
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这些地区的农民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生物品种繁多,绝大多数品种未经基因重组,可通过选育开发成有机食品,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五、抓好产业带建设的几个关键关节
(一)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1、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集中力量搞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划。
2、强化发展规划的资源配置导向作用,把有限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3、落实好规划的工作措施,加大相关工作的力度。
4、充分利用好规划成果,加大宣传力度。调动新闻媒体,宣传湖北优势农产品;参加或举办展销会;各涉农部门多向上级部门做工作,争取支持;
5、组建联系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配合,提供组织保证(举例:山东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领导牵头,外经贸、农业、水产、畜牧、商检、海关、质监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副产品出口协调领导小组,实行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进出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相关的地方政府要把发展产业带建设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哄而起”或搞重复建设。省直各相关部门要牵头研究和制定促进产业带建设的政策措施,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财政、科技、卫生、金融、税务、环保、工商、质检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共同推动产业带建设。
(二)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1、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各涉农部门要以项目带资金,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农产品生产情况,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
2、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资本流动相当活跃,世界食品企业50强中,已有30家进入中国。浙江的慈溪、温岭等地,已有台商及外商投资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机不可失,要从建设项目库入手,精心选择前景好、有效益的项目,通过会展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以外引外等形式,加大招商力度。
3、激活民间投资。鼓励私营企业积极参与部分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承包经营,在竞争性领域加大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的力度,扩大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同样对民间资本开放。在政府管理、企业开办、土地使用、税费缴纳、股票债券发行、进出口权、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市场及政策信息服务等多方面,使民间投资享有与国有投资相同的待遇,政府对民间投资项目由简化审批逐步向备案制过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林、牧、渔业、开垦荒山、荒水、荒地、兴办文化、体育事业、旅游等。
4、调整投资使用方式。项目资金要重组整合,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倾斜。资源重组,项目整合,资金打捆使用。资金来源不变,管理办法不变,成果归属不变,各记其功。改农业投资上的多头管理、分散决策为集中管理、统一决策;改主要投资经营性项目为主要投资非经营性项目;改直接的资金支持(如对龙头企业)为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扶持;改专门依靠财政资金投入为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改平均分配为集中扶持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
5、调整投资方向。投资的重点应转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及相应技术体系建设;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如建设农业质量检测、监督、认证体系所需的硬件设施,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标准。
(三)实施种子工程实施种子工程是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战略措施。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要克服长期以来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倾向,引进和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重视名、优、特、稀和特用、专用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调整《种子法》,引进民间资本,允许在种子产业开展公平竞争。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必须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根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划,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整合现有企业,合理布局,共同发展。如对油料加工企业的重组或联合的问题。
2、政策扶持。对大宗优势农产品,各级政府部门从用地、规划、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发展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运、保鲜行业,每类优势农产品扶持1~2个龙头企业。
(五)实施品牌战略优势农产品能否成功进入市场,能否有较强的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在于实施品牌战略的市场效应如何。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提高品牌意识,在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产后加工等方面入手,努力培植品牌,充分发挥出品牌效应。
(六)努力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加工水平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其真正原因在商品品质和品牌。以水果为例,进口品牌价格高于国产品几倍乃至十几倍,原因在于商品品质不及进口品。而要提高商品品质,唯一的手段就是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的加工。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原料实现其技术价值和整体效益的唯一手段。我国优良品种品质的柑橘经过分级、涂蜡、包装等严格加工程序,照样可以打入国际市场。在我们大量进口美国柑橘的同时,广东省中山市有的企业家却将国产优质柑橘打入了美国市场。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将从湖南、江西等收购的优良品种柑橘进行了科学加工。
1、发展思路。在产业带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要加强农产品加工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要选准发展项目,以扩大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建设加工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壮大企业群体,拓展产业基地,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块状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2、农产品加工加工技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拓宽加工层次深度,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满足人们对营养、方便、高质量、多种类食品的需求。要做好市场预测,加强科研攻关能力,技术开发要有适度的超前性,为农产品加工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将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制订、修订一批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