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几点建议(5篇范文)

时间:2019-05-12 19:08: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几点建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几点建议》。

第一篇: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几点建议

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是一次重大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如何建立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已经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有效途径。既符合我国必须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国情,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又能解决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结构不优、市场化不够、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棋活、全盘皆活。现在看来,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措施。国家把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提到,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并制定了力度相当大的政策,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农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家扶贫办、质检总局等国家涉农部门和机构纷纷提出,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要向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倾斜。农业部杜青林部长多次强调,要把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注意力,进一步吸引到发展优势农产品和抓好优势区域布局上来。农业部今年将划定优质专用小麦带、专用玉米带、高油大豆优势区、优质棉花优势区、“双低”油菜带、“双高”甘蔗优势区、柑橘带、苹果优势区、肉牛肉羊带、牛奶优势区和优质出口水产品养殖带等1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很明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将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

二、确定优势农产品的基本标准:坚持标准,确定好我省优势农产品

1、农业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这是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自然规律的要求。首先必须要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条件,具备适宜的生态环境。

2、生产规模大小。这是基础条件。有了规模才有可能形成优势。应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易于集中连片开展生产经营,有较高的商品率。

3、产业化经营水平。这是发展优势农产品经济规律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潜力,无论是生产基地还是加工能力要达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水平,产品的流通渠道畅通,有较大型的批发市场,有较强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中介组织比较发达。

4、技术支撑条件。技术研发能力强,具有国家级或较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在种苗繁育、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包装、贮运、保鲜技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

5、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目标市场明确,市场竞争能力强,是较大范围内同类产品中的名牌产品。甚至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三、分层次确定我省优势农产品我省农产品种类众多,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也不少。根据实际,可分两个层次,一类是省级优势农产品。这一类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湖北特色,而且规模较大,能够得到国家支持。再一类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这类产品有市场需求,但规模还不大,而且短期内还不可能集中连片种植。这类产品主要靠地方投资,也可尽量纳入到国家投资的产业带中。第一类优势农产品的确定,除根据上述五条基本标准外,要结合入世的实际,更多地考虑到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格局。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水果、蔬菜、园艺作物、水产品和畜产品等方面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此外,由于种植习惯以及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我国在杂粮、土特产、中草药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在这五类产品中选择我省的优势产品。从发展的现有规模看,可将柑桔、畜产品、水产品作为省级优势农产品的代表。考虑到我省位于我国传统农区,在全国农业区域布局中承担着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重任,因此,还需要把优质稻和优质油菜作为省级优势农产品。第二类是特色农产品,可选择芝麻、食用菌、蜂产品、魔芋、茶叶、中药材、奶类、板栗、蚕茧等作为区域性特色产品,省、市、县给与政策、资金扶持,逐步培植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品,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四、结合产业带建设,调整区域布局去年,农业部提出《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分区指导意见》,将全国分为沿海和经济发达区、粮棉主产区、大城市郊区和生态脆弱区,确定了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划分这样的区域类型是必要的,也是有相当充分的依据的。但从实际的发展趋势看,沿海发达地区又将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该《意见》提出,沿海和经济发达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二是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多样化畜产品和名特优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三是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四是以提高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点产品以及调整的方向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适应入世的实际情况,也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发展的趋势。按照四类区域的划分,我省大概属于粮棉主产区,少数地方(如武汉近郊)属于大城市郊区。这样,我省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将是:稳定提高粮、棉、油等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畜牧业。《意见》没有提到要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没有竞争优势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果完全按照这样的区划思路去实施,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又会在新一轮的调整中处于劣势。对此,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局限于这样的区划。一方面,要利用粮棉产区的“牌子”,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省的特点,完善各类型区域的划分,确定各区域发展的重点。实际上我省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有高有低,资源、技术、市场条件也千差万别,大致可分为大中城市郊区、粮棉主产区、特色产品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类型。这样,结构调整的空间就扩大了,基本上可以容纳全国四大类型区域所规划的发展重点。

(一)大城市郊区。

(二)粮棉主产区。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等传统粮棉产区是全国商品粮棉生产的重要基地,其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在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适应优质化、专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积极搞好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逐步增强。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外向型、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要多发展一些具有高经济价值的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力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三)特色农产品区。鄂东南丘陵地区和、鄂西山区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芝麻、食用菌、蜂产品、魔芋、中药材、茶叶、板栗、蚕桑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

(四)鄂西生态脆弱区应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从确保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考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着力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在搞好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经济林、用材林。要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这些地区的农民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生物品种繁多,绝大多数品种未经基因重组,可通过选育开发成有机食品,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五、抓好产业带建设的几个关键关节

(一)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1、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集中力量搞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划。

2、强化发展规划的资源配置导向作用,把有限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3、落实好规划的工作措施,加大相关工作的力度。

4、充分利用好规划成果,加大宣传力度。调动新闻媒体,宣传湖北优势农产品;参加或举办展销会;各涉农部门多向上级部门做工作,争取支持;

5、组建联系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配合,提供组织保证(举例:山东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领导牵头,外经贸、农业、水产、畜牧、商检、海关、质监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副产品出口协调领导小组,实行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进出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相关的地方政府要把发展产业带建设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哄而起”或搞重复建设。省直各相关部门要牵头研究和制定促进产业带建设的政策措施,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财政、科技、卫生、金融、税务、环保、工商、质检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共同推动产业带建设。

(二)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1、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各涉农部门要以项目带资金,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农产品生产情况,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

2、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资本流动相当活跃,世界食品企业50强中,已有30家进入中国。浙江的慈溪、温岭等地,已有台商及外商投资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机不可失,要从建设项目库入手,精心选择前景好、有效益的项目,通过会展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以外引外等形式,加大招商力度。

3、激活民间投资。鼓励私营企业积极参与部分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承包经营,在竞争性领域加大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的力度,扩大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同样对民间资本开放。在政府管理、企业开办、土地使用、税费缴纳、股票债券发行、进出口权、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市场及政策信息服务等多方面,使民间投资享有与国有投资相同的待遇,政府对民间投资项目由简化审批逐步向备案制过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林、牧、渔业、开垦荒山、荒水、荒地、兴办文化、体育事业、旅游等。

4、调整投资使用方式。项目资金要重组整合,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倾斜。资源重组,项目整合,资金打捆使用。资金来源不变,管理办法不变,成果归属不变,各记其功。改农业投资上的多头管理、分散决策为集中管理、统一决策;改主要投资经营性项目为主要投资非经营性项目;改直接的资金支持(如对龙头企业)为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扶持;改专门依靠财政资金投入为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改平均分配为集中扶持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

5、调整投资方向。投资的重点应转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及相应技术体系建设;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如建设农业质量检测、监督、认证体系所需的硬件设施,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标准。

(三)实施种子工程实施种子工程是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战略措施。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要克服长期以来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倾向,引进和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重视名、优、特、稀和特用、专用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调整《种子法》,引进民间资本,允许在种子产业开展公平竞争。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必须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根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划,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整合现有企业,合理布局,共同发展。如对油料加工企业的重组或联合的问题。

(五)实施品牌战略优势农产品能否成功进入市场,能否有较强的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在于实施品牌战略的市场效应如何。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提高品牌意识,在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产后加工等方面入手,努力培植品牌,充分发挥出品牌效应。

(六)努力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加工水平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其真正原因在商品品质和品牌。以水果为例,进口品牌价格高于国产品几倍乃至十几倍,原因在于商品品质不及进口品。而要提高商品品质,唯一的手段就是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的加工。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原料实现其技术价值和整体效益的唯一手段。我国优良品种品质的柑橘经过分级、涂蜡、包装等严格加工程序,照样可以打入国际市场。在我们大量进口美国柑橘的同时,广东省中山市有的企业家却将国产优质柑橘打入了美国市场。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将从湖南、江西等收购的优良品种柑橘进行了科学加工。

1、发展思路。在产业带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要加强农产品加工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要选准发展项目,以扩大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建设加工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壮大企业群体,拓展产业基地,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块状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2、农产品加工加工技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拓宽加工层次深度,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满足人们对营养、方便、高质量、多种类食品的需求。要做好市场预测,加强科研攻关能力,技术开发要有适度的超前性,为农产品加工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将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制订、修订一批农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消灭无标生产,培植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

3、加快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农业块状经济。在种养业区域化布局和加工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兴办加工专业园区,形成以加工园区为载体,加工业与种养业联动发展的农业块状经济。要使加工园区不仅成为农产品加工中心,而且能够带动这一区域发展,成为种子种苗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出口销售中心,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

4、让农民成为加工业的参与者。农产品加工要使农民真正受益,就必须由农民自己直接参与。“龙头”企业不能把农民作为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的提供者,要在农产品加工的旗帜下,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国家应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产品加工业转移,使之转换农民身份,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力,让农民获得农产品加工业的高附加值平均利润率。为此,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改变城市企业和外资企业垄断农产品加工业的状况,为农民让出一部分市场。因为,这是当前我国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出路,也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六、解决好产业带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1、积极有效地促进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入股,使用权转让、转包、互换、租赁、反租倒包或其它更加灵活的方式,引导土地规范、有序地集中。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搞活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有效途径,强化中介服务,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2、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开放产区粮食流通渠道。对已推出保护价范围的品种应全面放开销售渠道。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粮食贮备任务,科学规划,保质保量按订购价完成国家、省、县三级粮食贮备任务,并由政府负责专贮粮的盈亏补贴。实行订单收购、优质优价。允许、鼓励粮食加工企业直接到产区收购粮食,加快粮食转化,提高附加值。

3、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当前重点是制订优势农产品质量的分级和专用标准,农药、兽药、渔药及其它有害残留的卫生安全标准,农产品包装、储运、标识标准。同时要加强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检测手段。检测体系的建设要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现有的机构。先期可考虑,把农业厅所属的几个检测机构集中为全省检测检验机构(中心),原来的归属权不变、功能不变。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全省区域性(不是按行政区域)检测检验机构(站)。到“十五”末,在全省形成一个以国家级、部级为龙头,以省级质检机构(中心区域站)为支撑,技术优势(人才和检验仪器)明显,检测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辐射全省的检测检验体系。

4、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教育。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新成果。建立优势农产品科技示范区,集中力量研究、引进和推广一批优势农产品优良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综合开发”、“丰收计划”、“跨越计划”、“种子计划”、“种子工程”等要向优势农产品倾斜。开展对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5、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入WTO以后,要更多地依靠市场主体,依靠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既能够开拓市场,又能参与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民办性质,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因地制宜、鼓励多种形式发展。抓好试点示范,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出台示范章程,促其规范运作管理。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解决合作社的立法问题。明确注册登记管理部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工商、民政、农业部门注册登记的都有,大多数还一直没有登记,这对其发展十分不利。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一定的公益性,如何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政府还可赋予其一定职能。

6、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季节性、临时性农产品集散地。清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发展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卖出去,促进产销良性循环。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供价格信息、品种信息、供需信息、库存信息及气象信息。

7、发展外向型农业。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对出口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农田水利、结构调整、科技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降低生产资料价格、提供优惠贷款、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开发外向型农业,凡是具有条件经营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都应赋予其自营进出口经营权,支持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进入国内外股票市场发行股票;适当提高出口农产品退税率,并且及时退税;对农产品出口企业进口的生产、加工设备和种子等生产资料实行减免税政策;免征出口农产品特产税;减免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检验检疫等费用。

8、加快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设立灾害保险补偿金,在农民收入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方面给予保险补贴,保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建立农业结构调整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畜牧、水产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民在结构调整中获益;同时建立对因结构调整受损农民的利益补偿机制,积极帮助农民开拓就业门路。此外,还要解决好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的问题。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几点建议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二篇:关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是一次重大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如何建立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已经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有效途径。既符合我国必须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国情,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又能解决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结构不优、市场化不够、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棋活、全盘皆活。现在看来,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措施。国家把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提到,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并制定了力度相当大的政策,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农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家扶贫办、质检总局等国家涉农部门和机构纷纷提出,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要向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倾斜。农业部杜青林部长多次强调,要把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注意力,进一步吸引到发展优势农产品和抓好优势区域布局上来。农业部今年将划定优质专用小麦带、专用玉米带、高油大豆优势区、优质棉花优势区、“双低”油菜带、“双高”甘蔗优势区、柑橘带、苹果优势区、肉牛肉羊带、牛奶优势区和优质出口水产品养殖带等1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很明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将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能否抓住并利用好这次机遇,将直接影响到我省农业和农村能否缩短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抓住了这次机遇,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能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丧失了这次机遇,我省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没有及时抓住几次好机遇或总是比发达省份迟了一步,如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确立直到1982年才完成,一些先进省则早3-4年;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治理整顿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一哄而上之后是一哄而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几经周折,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没有及时改革户籍制度,又落后外省至少1年的时间;土地的合理流转机制的建立又比浙江、广东慢了一步。实际上,一些省份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方面先知先觉,已捷足先登,并充分享受到“先发优势”带来的多种好处。他们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了农产品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中央、地方、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良性互动。可谓事半功倍(举例:国家质检总局与山东省协调配合,加大对外交涉和质检体系建设力度。6月初,山东省政府与国家质检总局建立了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山东农副产品出口协调机制。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到山东现场办公,与山东省张高丽省长等共同研究分析影响农副产品出口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应对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山东省进一步加大了新的种养模式的推广力度,加强了农副产品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步伐。国家质检总局进一步加大了对目前欧盟、美国、加拿大、瑞士、新加坡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官方交涉力度,同时投资用于山东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手段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山东农副产品出口市场环境和检验检疫条件。出口企业对出口检验检疫效率的明显提高普遍表示满意)。比如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的水产品加工,河北、河南的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和肉类加工,吉林的玉米加工和牛肉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大豆加工,湖南、四川等省的水稻和饲料加工,内蒙古的乳品加工和羊绒加工,河北的皮革加工和羊毛加工,江苏、浙江等省的羽绒制品,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茶叶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贮藏与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和番茄加工等等。这些省的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及加工装备水平,均名列全国同类项目前茅。一些省份已有具体规划。甘肃省最近提出,3至5年内在全省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年销售收入分别在1亿元、5亿元、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也将相继出台。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和实施了1311调整规则。其中,在第一产业中重点扶持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已确定并建设了85 项,其中25个项目已经建设投产,带动全省30万户农民人均增长200元左右。在发展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收益、多元化承担风险。为民间资本进入企业开绿灯,省政府每年拿出100 多个亿用于贴息,鼓励银行等金融行业投资。目前,福建正着手进行四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珍稀食用菌基地,开发真空冻干食品;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开发速冻食品;优质果品基地,开发超临界液体萃取食品;优良家禽生产基地,提供丰富的系列深加工产品。新疆将通过重大项目建设支持牛奶产业带、优质牛羊肉产业带、细羊毛产业带建设。计划用8年到10年时间形成乳业大产业。德隆集团、维维集团等乳业巨头近期汇聚新疆,欲重组新疆奶业资源。

二、确定优势农产品的基本标准:坚持标准,确定好我省优势农产品

1、农业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这是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自然规律的要求。首先必须要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条件,具备适宜的生态环境。

2、生产规模大小。这是基础条件。有了规模才有可能形成优势。应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易于集中连片开展生产经营,有较高的商品率。

3、产业化经营水平。这是发展优势农产品经济规律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潜力,无论是生产基地还是加工能力要达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水平,产品的流通渠道畅通,有较大型的批发市场,有较强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中介组织比较发达。

4、技术支撑条件。技术研发能力强,具有国家级或较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在种苗繁育、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包装、贮运、保鲜技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方

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这些地区的农民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生物品种繁多,绝大多数品种未经基因重组,可通过选育开发成有机食品,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五、抓好产业带建设的几个关键关节

(一)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1、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集中力量搞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划。

2、强化发展规划的资源配置导向作用,把有限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3、落实好规划的工作措施,加大相关工作的力度。

4、充分利用好规划成果,加大宣传力度。调动新闻媒体,宣传湖北优势农产品;参加或举办展销会;各涉农部门多向上级部门做工作,争取支持;

5、组建联系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配合,提供组织保证(举例:山东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领导牵头,外经贸、农业、水产、畜牧、商检、海关、质监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副产品出口协调领导小组,实行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进出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相关的地方政府要把发展产业带建设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哄而起”或搞重复建设。省直各相关部门要牵头研究和制定促进产业带建设的政策措施,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财政、科技、卫生、金融、税务、环保、工商、质检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共同推动产业带建设。

(二)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1、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各涉农部门要以项目带资金,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农产品生产情况,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

2、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资本流动相当活跃,世界食品企业50强中,已有30家进入中国。浙江的慈溪、温岭等地,已有台商及外商投资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机不可失,要从建设项目库入手,精心选择前景好、有效益的项目,通过会展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以外引外等形式,加大招商力度。

3、激活民间投资。鼓励私营企业积极参与部分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承包经营,在竞争性领域加大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的力度,扩大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同样对民间资本开放。在政府管理、企业开办、土地使用、税费缴纳、股票债券发行、进出口权、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市场及政策信息服务等多方面,使民间投资享有与国有投资相同的待遇,政府对民间投资项目由简化审批逐步向备案制过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林、牧、渔业、开垦荒山、荒水、荒地、兴办文化、体育事业、旅游等。

4、调整投资使用方式。项目资金要重组整合,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倾斜。资源重组,项目整合,资金打捆使用。资金来源不变,管理办法不变,成果归属不变,各记其功。改农业投资上的多头管理、分散决策为集中管理、统一决策;改主要投资经营性项目为主要投资非经营性项目;改直接的资金支持(如对龙头企业)为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扶持;改专门依靠财政资金投入为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改平均分配为集中扶持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

5、调整投资方向。投资的重点应转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及相应技术体系建设;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如建设农业质量检测、监督、认证体系所需的硬件设施,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标准。

(三)实施种子工程实施种子工程是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战略措施。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要克服长期以来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倾向,引进和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重视名、优、特、稀和特用、专用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调整《种子法》,引进民间资本,允许在种子产业开展公平竞争。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必须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根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划,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整合现有企业,合理布局,共同发展。如对油料加工企业的重组或联合的问题。

2、政策扶持。对大宗优势农产品,各级政府部门从用地、规划、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发展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运、保鲜行业,每类优势农产品扶持1~2个龙头企业。

(五)实施品牌战略优势农产品能否成功进入市场,能否有较强的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在于实施品牌战略的市场效应如何。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提高品牌意识,在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产后加工等方面入手,努力培植品牌,充分发挥出品牌效应。

(六)努力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加工水平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其真正原因在商品品质和品牌。以水果为例,进口品牌价格高于国产品几倍乃至十几倍,原因在于商品品质不及进口品。而要提高商品品质,唯一的手段就是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的加工。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原料实现其技术价值和整体效益的唯一手段。我国优良品种品质的柑橘经过分级、涂蜡、包装等严格加工程序,照样可以打入国际市场。在我们大量进口美国柑橘的同时,广东省中山市有的企业家却将国产优质柑橘打入了美国市场。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将从湖南、江西等收购的优良品种柑橘进行了科学加工。

1、发展思路。在产业带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要加强农产品加工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要选准发展项目,以扩大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建设加工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壮大企业群体,拓展产业基地,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块状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2、农产品加工加工技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拓宽加工层次深度,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满足人们对营养、方便、高质量、多种类食品的需求。要做好市场预测,加强科研攻关能力,技术开发要有适度的超前性,为农产品加工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将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制订、修订一批农产品

第三篇:关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是一次重大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如何建立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已经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有效途径。既符合我国必须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国情,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又能解决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结构不优、市场化不够、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棋活、全盘皆活。现在看来,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措施。

国家把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提到,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并制定了力度相当大的政策,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农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家扶贫办、质检总局等国家涉农部门和机构纷纷提出,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要向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倾斜。农业部杜青林部长多次强调,要把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注意力,进一步吸引到发展优势农产品和抓好优势区域布局上来。农业部今年将划定优质专用小麦带、专用玉米带、高油大豆优势区、优质棉花优势区、“双低”油菜带、“双高”甘蔗优势区、柑橘带、苹果优势区、肉牛肉羊带、牛奶优势区和优质出口水产品养殖带等1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很明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将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

能否抓住并利用好这次机遇,将直接影响到我省农业和农村能否缩短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抓住了这次机遇,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能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丧失了这次机遇,我省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没有及时抓住几次好机遇或总是比发达省份迟了一步,如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确立直到1982年才完成,一些先进省则早3-4年;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治理整顿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一哄而上之后是一哄而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几经周折,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没有及时改革户籍制度,又落后外省至少1年的时间;土地的合理流转机制的建立又比浙江、广东慢了一步。实际上,一些省份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方面先知先觉,已捷足先登,并充分享受到“先发优势”带来的多种好处。他们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了农产品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中央、地方、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良性互动。可谓事半功倍(举例:国家质检总局与山东省协调配合,加大对外交涉和质检体系建设力度。6月初,山东省政府与国家质检总局建立了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山东农副产品出口协调机制。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到山东现场办公,与山东省张高丽省长等共同研究分析影响农副产品出口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应对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山东省进一步加大了新的种养模式的推广力度,加强了农副产品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步伐。国家质检总局进一步加大了对目前欧盟、美国、加拿大、瑞士、新加坡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官方交涉力度,同时投资用于山东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手段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山东农副产品出口市场环境和检验检疫条件。出口企业对出口检验检疫效率的明显提高普遍表示满意)。比如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的水产品加工,河北、河南的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和肉类加工,吉林的玉米加工和牛肉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大豆加工,湖南、四川等省的水稻和饲料加工,内蒙古的乳品加工和羊绒加工,河北的皮革加工和羊毛加工,江苏、浙江等省的羽绒制品,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茶叶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贮藏与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和番茄加工等等。这些省的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及加工装备水平,均名列全国同类项目前茅。

一些省份已有具体规划。甘肃省最近提出,3至5年内在全省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年销售收入分别在1亿元、5亿元、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也将相继出台。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和实施了“1311”调整规则。其中,在第一产业中重点扶持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已确定并建设了85 项,其中25个项目已经建设投产,带动全省30万户农民人均增长200元左右。在发展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收益、多元化承担风险。为民间资本进入企业开绿灯,省政府每年拿出100 多个亿用于贴息,鼓励银行等金融行业投资。目前,福建正着手进行四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珍稀食用菌基地,开发真空冻干食品;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开发速冻食品;优质果品基地,开发超临界液体萃取食品;优良家禽生产基地,提供丰富的系列深加工产品。新疆将通过重大项目建设支持牛奶产业带、优质牛羊肉产业带、细羊毛产业带建设。计划用8年到10年时间形成乳业大产业。德隆集团、维维集团等乳业巨头近期汇聚新疆,欲重组新疆奶业资源。

二、确定优势农产品的基本标准:

坚持标准,确定好我省优势农产品

1、农业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这是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自然规律的要求。首先必须要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条件,具备适宜的生态环境。

2、生产规模大小。这是基础条件。有了规模才有可能形成优势。应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易于集中连片开展生产经营,有较高的商品率。

3、产业化经营水平。这是发展优势农产品经济规律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潜力,无论是生产基地还是加工能力要达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水平,产品的流通渠道畅通,有较大型的批发市场,有较强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中介组织比较发达。

4、技术支撑条件。技术研发能力强,具有国家级或较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在种苗繁育、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包装、贮运、保鲜技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

5、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目标市场明确,市场竞争能力强,是较大范围内同类产品中的名牌产品。甚至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三、分层次确定我省优势农产品

我省农产品种类众多,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也不少。根据实际,可分两个层次,一类是省级优势农产品。这一类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湖北特色,而且规模较大,能够得到国家支持。再一类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这类产品有市场需求,但规模还不大,而且短期内还不可能集中连片种植。这类产品主要靠地方投资,也可尽量纳入到国家投资的产业带中。第一类优势农产品的确定,除根据上述五条基本标准外,要结合入世的实际,更多地考虑到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格局。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水果、蔬菜、园艺作物、水产品和畜产品等方面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此外,由于种植习惯以及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我国在杂粮、土特产、中草药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在这五类产品中选择我省的优势产品。从发展的现有规模看,可将柑桔、畜产品、水产品作为省级优势农产品的代表。考虑到我省位于我国传统农区,在全国农业区域布局中承担着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重任,因此,还需要把优质稻和优质油菜作为省级优势农产品。

第二类是特色农产品,可选择芝麻、食用菌、蜂产品、魔芋、茶叶、中药材、奶类、板栗、蚕茧等作为区域性特色产品,省、市、县给与政策、资金扶持,逐步培植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品,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四、结合产业带建设,调整区域布局

去年,农业部提出《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分区指导意见》,将全国分为沿海和经济发达区、粮棉主产区、大城市郊区和生态脆弱区,确定了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划分这样的区域类型是必要的,也是有相当充分的依据的。但从实际的发展趋势看,沿海发达地区又将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该《意见》提出,沿海和经济发达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二是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多样化畜产品和名特优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三是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四是以提高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点产品以及调整的方向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适应入世的实际情况,也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发展的趋势。按照四类区域的划分,我省大概属于粮棉主产区,少数地方(如武汉近郊)属于大城市郊区。这样,我省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将是:稳定提高粮、棉、油等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畜牧业。《意见》没有提到要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没有竞争优势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果完全按照这样的区划思路去实施,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又会在新一轮的调整中处于劣势。对此,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局限于这样的区划。一方面,要利用粮棉产区的“牌子”,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省的特点,完善各类型区域的划分,确定各区域发展的重点。实际上我省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有高有低,资源、技术、市场条件也千差万别,大致可分为大中城市郊区、粮棉主产区、特色产品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类型。这样,结构调整的空间就扩大了,基本上可以容纳全国四大类型区域所规划的发展重点。

(一)大城市郊区。

如武汉、宜昌、黄石、襄樊等大城市郊区,可充分利用区位、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扩张都市农业的各种功能,即:集经济、生态、文化、观光、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调整农业结构与产业布局。重点在观光、高技术、多样化上多下功夫。观光旅游农业作为贴近都市的项目,是与城市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比较富强、文明、洁净、优美的都市型产业。日本的劳动密集型园艺业和农户经营“农游合一”的观光休闲型农业比较发达。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旅游观光农业已经演变为休闲农业。如北京市,旅游观光收入2000年比1999年增长200%,在北京的一些山区,休闲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观光农业极具发展潜力。大城市郊区人地矛盾突出,郊区农业必须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设施农业的道路。设施农业经济效益一般比露地栽培自然农业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新技术产业。可以预见,在未来大城市农业发展中,设施农业将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大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消费需求增加,在园艺、养殖等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上,应该积极发展优质、绿色农产品。通过引进、选育优良品种和精良的栽培、饲养技术生产优质产品,通过筛选、分级、包装、加工、储藏的方式,提高农产品档次。同时,完善农产品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

(二)粮棉主产区。

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等传统粮棉产区是全国商品粮棉生产的重要基地,其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在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适应优质化、专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积极搞好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逐步增强。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外向型、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要多发展一些具有高经济价值的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力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三)特色农产品区。

鄂东南丘陵地区和、鄂西山区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芝麻、食用菌、蜂产品、魔芋、中药材、茶叶、板栗、蚕桑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

(四)鄂西生态脆弱区

应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从确保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考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着力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在搞好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经济林、用材林。要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这些地区的农民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生物品种繁多,绝大多数品种未经基因重组,可通过选育开发成有机食品,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五、抓好产业带建设的几个关键关节

(一)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1、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集中力量搞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划。

2、强化发展规划的资源配置导向作用,把有限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3、落实好规划的工作措施,加大相关工作的力度。

4、充分利用好规划成果,加大宣传力度。调动新闻媒体,宣传湖北优势农产品;参加或举办展销会;各涉农部门多向上级部门做工作,争取支持;

5、组建联系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配合,提供组织保证(举例:山东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领导牵头,外经贸、农业、水产、畜牧、商检、海关、质监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副产品出口协调领导小组,实行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进出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相关的地方政府要把发展产业带建设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哄而起”或搞重复建设。省直各相关部门要牵头研究和制定促进产业带建设的政策措施,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财政、科技、卫生、金融、税务、环保、工商、质检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共同推动产业带建设。

(二)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1、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各涉农部门要以项目带资金,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农产品生产情况,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

2、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资本流动相当活跃,世界食品企业50强中,已有30家进入中国。浙江的慈溪、温岭等地,已有台商及外商投资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机不可失,要从建设项目库入手,精心选择前景好、有效益的项目,通过会展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以外引外等形式,加大招商力度。

3、激活民间投资。鼓励私营企业积极参与部分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承包经营,在竞争性领域加大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的力度,扩大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同样对民间资本开放。在政府管理、企业开办、土地使用、税费缴纳、股票债券发行、进出口权、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市场及政策信息服务等多方面,使民间投资享有与国有投资相同的待遇,政府对民间投资项目由简化审批逐步向备案制过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林、牧、渔业、开垦荒山、荒水、荒地、兴办文化、体育事业、旅游等。

4、调整投资使用方式。项目资金要重组整合,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倾斜。资源重组,项目整合,资金打捆使用。资金来源不变,管理办法不变,成果归属不变,各记其功。改农业投资上的多头管理、分散决策为集中管理、统一决策;改主要投资经营性项目为主要投资非经营性项目;改直接的资金支持(如对龙头企业)为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扶持;改专门依靠财政资金投入为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改平均分配为集中扶持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

5、调整投资方向。投资的重点应转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及相应技术体系建设;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如建设农业质量检测、监督、认证体系所需的硬件设施,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标准。

(三)实施种子工程

实施种子工程是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战略措施。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要克服长期以来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倾向,引进和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重视名、优、特、稀和特用、专用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调整《种子法》,引进民间资本,允许在种子产业开展公平竞争。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必须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

1、全面规划,合理布局,重点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根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划,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整合现有企业,合理布局,共同发展。如对油料加工企业的重组或联合的问题。

2、政策扶持。对大宗优势农产品,各级政府部门从用地、规划、用水、用电、税收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发展优势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储运、保鲜行业,每类优势农产品扶持1~2个龙头企业。

(五)实施品牌战略

优势农产品能否成功进入市场,能否有较强的竞争力,至关重要的在于实施品牌战略的市场效应如何。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应进一步提高品牌意识,在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产后加工等方面入手,努力培植品牌,充分发挥出品牌效应。

(六)努力提高优势农产品的加工水平

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其真正原因在商品品质和品牌。以水果为例,进口品牌价格高于国产品几倍乃至十几倍,原因在于商品品质不及进口品。而要提高商品品质,唯一的手段就是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的加工。农产品加工是农产品原料实现其技术价值和整体效益的唯一手段。我国优良品种品质的柑橘经过分级、涂蜡、包装等严格加工程序,照样可以打入国际市场。在我们大量进口美国柑橘的同时,广东省中山市有的企业家却将国产优质柑橘打入了美国市场。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将从湖南、江西等收购的优良品种柑橘进行了科学加工。

1、发展思路。在产业带建设的总体规划中要加强农产品加工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要选准发展项目,以扩大招商引资为手段,以建设加工园区为载体,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壮大企业群体,拓展产业基地,形成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的农业块状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2、农产品加工加工技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拓宽加工层次深度,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满足人们对营养、方便、高质量、多种类食品的需求。要做好市场预测,加强科研攻关能力,技术开发要有适度的超前性,为农产品加工提供技术支撑。同时,将加强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全面推行HACCp管理系统,制订、修订一批农产品质量、品种、生产技术、生态环境等标准,逐步与国际接轨,消灭无标生产,培植名牌产品,提高竞争力。

3、加快加工园区建设,大力培育农业块状经济。在种养业区域化布局和加工企业发展的基础上,兴办加工专业园区,形成以加工园区为载体,加工业与种养业联动发展的农业块状经济。要使加工园区不仅成为农产品加工中心,而且能够带动这一区域发展,成为种子种苗中心、技术研发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和出口销售中心,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农业块状经济新格局。

4、让农民成为加工业的参与者。农产品加工要使农民真正受益,就必须由农民自己直接参与。“龙头”企业不能把农民作为廉价原料和廉价劳动力的提供者,要在农产品加工的旗帜下,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国家应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农产品加工业转移,使之转换农民身份,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主力,让农民获得农产品加工业的高附加值平均利润率。为此,可以制定相关政策,改变城市企业和外资企业垄断农产品加工业的状况,为农民让出一部分市场。因为,这是当前我国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条重要出路,也是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

六、解决好产业带建设中的相关问题

1、积极有效地促进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在稳定家庭承包制的前提下,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以土地承包入股,使用权转让、转包、互换、租赁、反租倒包或其它更加灵活的方式,引导土地规范、有序地集中。积极探索通过市场机制搞活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的有效途径,强化中介服务,培育土地流转市场,在税收方面给予优惠。

2、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开放产区粮食流通渠道。对已推出保护价范围的品种应全面放开销售渠道。国家要进一步完善粮食贮备任务,科学规划,保质保量按订购价完成国家、省、县三级粮食贮备任务,并由政府负责专贮粮的盈亏补贴。实行订单收购、优质优价。允许、鼓励粮食加工企业直接到产区收购粮食,加快粮食转化,提高附加值。

3、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建设。当前重点是制订优势农产品质量的分级和专用标准,农药、兽药、渔药及其它有害残留的卫生安全标准,农产品包装、储运、标识标准。同时要加强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检测手段。检测体系的建设要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整合现有的机构。先期可考虑,把农业厅所属的几个检测机构集中为全省检测检验机构(中心),原来的归属权不变、功能不变。在此基础上,根据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全省区域性(不是按行政区域)检测检验机构(站)。到“十五”末,在全省形成一个以国家级、部级为龙头,以省级质检机构(中心区域站)为支撑,技术优势(人才和检验仪器)明显,检测重点突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辐射全省的检测检验体系。

4、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村教育。大力推广应用农业新科技、新成果。建立优势农产品科技示范区,集中力量研究、引进和推广一批优势农产品优良新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农业综合开发”、“丰收计划”、“跨越计划”、“种子计划”、“种子工程”等要向优势农产品倾斜。开展对农民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生产技术水平。

5、培育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入WTO以后,要更多地依靠市场主体,依靠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既能够开拓市场,又能参与解决国际贸易争端。在发展过程中,要坚持民办性质,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因地制宜、鼓励多种形式发展。抓好试点示范,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出台示范章程,促其规范运作管理。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解决合作社的立法问题。明确注册登记管理部门。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工商、民政、农业部门注册登记的都有,大多数还一直没有登记,这对其发展十分不利。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同于一般的工商企业,有一定的公益性,如何从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扶持,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政府还可赋予其一定职能。

6、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发展季节性、临时性农产品集散地。清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发展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和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地使农民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能卖出去,促进产销良性循环。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及时准确地向农户提供价格信息、品种信息、供需信息、库存信息及气象信息。

7、发展外向型农业。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对出口农产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农田水利、结构调整、科技信息服务、农产品质量标准建设、降低生产资料价格、提供优惠贷款、加强人员培训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投资开发外向型农业,凡是具有条件经营农产品出口贸易的,都应赋予其自营进出口经营权,支持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出口企业进入国内外股票市场发行股票;适当提高出口农产品退税率,并且及时退税;对农产品出口企业进口的生产、加工设备和种子等生产资料实行减免税政策;免征出口农产品特产税;减免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检验检疫等费用。

8、加快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设立灾害保险补偿金,在农民收入损失、自然灾害损失等方面给予保险补贴,保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建立农业结构调整基金,专门用于扶持农民调整结构,发展畜牧、水产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民在结构调整中获益;同时建立对因结构调整受损农民的利益补偿机制,积极帮助农民开拓就业门路。

此外,还要解决好户籍制度改革、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和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等多方面的问题。

第四篇:关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是一次重大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如何建立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已经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有效途径。既符合我国必须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国情,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又能解决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结构不优、市场化不够、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棋活、全盘皆活。现在看来,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措施。

国家把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提到,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并制定了力度相当大的政策,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农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家扶贫办、质检总局等国家涉农部门和机构纷纷提出,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要向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倾斜。农业部杜青林部长多次强调,要把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注意力,进一步吸引到发展优势农产品和抓好优势区域布局上来。农业部今年将划定优质专用小麦带、专用玉米带、高油大豆优势区、优质棉花优势区、“双低”油菜带、“双高”甘蔗优势区、柑橘带、苹果优势区、肉牛肉羊带、牛奶优势区和优质出口水产品养殖带等1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很明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将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

能否抓住并利用好这次机遇,将直接影响到我省农业和农村能否缩短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抓住了这次机遇,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能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丧失了这次机遇,我省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没有及时抓住几次好机遇或总是比发达省份迟了一步,如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确立直到1982年才完成,一些先进省则早3-4年;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治理整顿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一哄而上之后是一哄而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几经周折,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没有及时改革户籍制度,又落后外省至少1年的时间;土地的合理流转机制的建立又比浙江、广东慢了一步。实际上,一些省份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方面先知先觉,已捷足先登,并充分享受到“先发优势”带来的多种好处。他们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了农产品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中央、地方、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良性互动。可谓事半功倍(举例:国家质检总局与山东省协调配合,加大对外交涉和质检体系建设力度。6月初,山东省政府与国家质检总局建立了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山东农副产品出口协调机制。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到山东现场办公,与山东省张高丽省长等共同研究分析影响农副产品出口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应对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山东省进一步加大了新的种养模式的推广力度,加强了农副产品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步伐。国家质检总局进一步加大了对目前欧盟、美国、加拿大、瑞士、新加坡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官方交涉力度,同时投资用于山东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手段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山东农副产品出口市场环境和检验检疫条件。出口企业对出口检验检疫效率的明显提高普遍表示满意)。比如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的水产品加工,河北、河南的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和肉类加工,吉林的玉米加工和牛肉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大豆加工,湖南、四川等省的水稻和饲料加工,内蒙古的乳品加工和羊绒加工,河北的皮革加工和羊毛加工,江苏、浙江等省的羽绒制品,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茶叶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贮藏与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和番茄加工等等。这些省的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及加工装备水平,均名列全国同类项目前茅。

一些省份已有具体规划。甘肃省最近提出,3至5年内在全省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年销售收入分别在1亿元、5亿元、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也将相继出台。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和实施了“1311”调整规则。其中,在第一产业中重点扶持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已确定并建设了85 项,其中25个项目已经建设投产,带动全省30万户农民人均增长200元左右。在发展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收益、多元化承担风险。为民间资本进入企业开绿灯,省政府每年拿出100 多个亿用于贴息,鼓励银行等金融行业投资。目前,福建正着手进行四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珍稀食用菌基地,开发真空冻干食品;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开发速冻食品;优质果品基地,开发超临界液体萃取食品;优良家禽生产基地,提供丰富的系列深加工产品。新疆将通过重大项目建设支持牛奶产业带、优质牛羊肉产业带、细羊毛产业带建设。计划用8年到10年时间形成乳业大产业。德隆集团、维维集团等乳业巨头近期汇聚新疆,欲重组新疆奶业资源。

二、确定优势农产品的基本标准:

坚持标准,确定好我省优势农产品

1、农业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这是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自然规律的要求。首先必须要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条件,具备适宜的生态环境。

2、生产规模大小。这是基础条件。有了规模才有可能形成优势。应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易于集中连片开展生产经营,有较高的商品率。

3、产业化经营水平。这是发展优势农产品经济规律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潜力,无论是生产基地还是加工能力要达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水平,产品的流通渠道畅通,有较大型的批发市场,有较强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中介组织比较发达。

4、技术支撑条件。技术研发能力强,具有国家级或较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在种苗繁育、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包装、贮运、保鲜技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

5、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目标市场明确,市场竞争能力强,是较大范围内同类产品中的名牌产品。甚至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三、分层次确定我省优势农产品

我省农产品种类众多,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也不少。根据实际,可分两个层次,一类是省级优势农产品。这一类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湖北特色,而且规模较大,能够得到国家支持。再一类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这类产品有市场需求,但规模还不大,而且短期内还不可能集中连片种植。这类产品主要靠地方投资,也可尽量纳入到国家投资的产业带中。第一类优势农产品的确定,除根据上述五条基本标准外,要结合入世的实际,更多地考虑到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格局。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水果、蔬菜、园艺作物、水产品和畜产品等方面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此外,由于种植习惯以及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我国在杂粮、土特产、中草药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在这五类产品中选择我省的优势产品。从发展的现有规模看,可将柑桔、畜产品、水产品作为省级优势农产品的代表。考虑到我省位于我国传统农区,在全国农业区域布局中承担着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重任,因此,还需要把优质稻和优质油菜作为省级优势农产品。

第二类是特色农产品,可选择芝麻、食用菌、蜂产品、魔芋、茶叶、中药材、奶类、板栗、蚕茧等作为区域性特色产品,省、市、县给与政策、资金扶持,逐步培植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品,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四、结合产业带建设,调整区域布局

去年,农业部提出《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分区指导意见》,将全国分为沿海和经济发达区、粮棉主产区、大城市郊区和生态脆弱区,确定了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划分这样的区域类型是必要的,也是有相当充分的依据的。但从实际的发展趋势看,沿海发达地区又将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该《意见》提出,沿海和经济发达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二是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多样化畜产品和名特优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三是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四是以提高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点产品以及调整的方向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适应入世的实际情况,也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发展的趋势。按照四类区域的划分,我省大概属于粮棉主产区,少数地方(如武汉近郊)属于大城市郊区。这样,我省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将是:稳定提高粮、棉、油等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畜牧业。《意见》没有提到要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没有竞争优势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果完全按照这样的区划思路去实施,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又会在新一轮的调整中处于劣势。对此,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局限于这样的区划。一方面,要利用粮棉产区的“牌子”,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省的特点,完善各类型区域的划分,确定各区域发展的重点。实际上我省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有高有低,资源、技术、市场条件也千差万别,大致可分为大中城市郊区、粮棉主产区、特色产品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类型。这样,结构调整的空间就扩大了,基本上可以容纳全国四大类型区域所规划的发展重点。

(一)大城市郊区。

如武汉、宜昌、黄石、襄樊等大城市郊区,可充分利用区位、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扩张都市农业的各种功能,即:集经济、生态、文化、观光、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调整农业结构与产业布局。重点在观光、高技术、多样化上多下功夫。观光旅游农业作为贴近都市的项目,是与城市现代

第五篇:关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是一次重大机遇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如何建立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区成功的经验已经表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有效途径。既符合我国必须长期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国情,推进了农业经营体制的重大创新,又能解决长期困扰农业和农村发展的结构不优、市场化不够、城镇化程度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一招棋活、全盘皆活。现在看来,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措施。

国家把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提到,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建立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并制定了力度相当大的政策,提出了非常具体的措施。农业部、国家计委、财政部农业综合开发办、国家扶贫办、质检总局等国家涉农部门和机构纷纷提出,要抓好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要向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倾斜。农业部杜青林部长多次强调,要把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的注意力,进一步吸引到发展优势农产品和抓好优势区域布局上来。农业部今年将划定优质专用小麦带、专用玉米带、高油大豆优势区、优质棉花优势区、“双低”油菜带、“双高”甘蔗优势区、柑橘带、苹果优势区、肉牛肉羊带、牛奶优势区和优质出口水产品养殖带等11个优势农产品区域。很明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将迎来重大的战略机遇。

能否抓住并利用好这次机遇,将直接影响到我省农业和农村能否缩短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差距。抓住了这次机遇,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能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丧失了这次机遇,我省与沿海地区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没有及时抓住几次好机遇或总是比发达省份迟了一步,如家庭承包经营体制的确立直到1982年才完成,一些先进省则早3-4年;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治理整顿中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一哄而上之后是一哄而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几经周折,仍然没有实现市场化改革的目标;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没有及时改革户籍制度,又落后外省至少1年的时间;土地的合理流转机制的建立又比浙江、广东慢了一步。实际上,一些省份在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方面先知先觉,已捷足先登,并充分享受到“先发优势”带来的多种好处。他们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了农产品资源的充分利用,促进了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中央、地方、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良性互动。可谓事半功倍(举例:国家质检总局与山东省协调配合,加大对外交涉和质检体系建设力度。6月初,山东省政府与国家质检总局建立了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的山东农副产品出口协调机制。国家质检总局局长李长江到山东现场办公,与山东省张高丽省长等共同研究分析影响农副产品出口的突出问题,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应对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方案的要求,山东省进一步加大了新的种养模式的推广力度,加强了农副产品生产过程的规范化管理,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步伐。国家质检总局进一步加大了对目前欧盟、美国、加拿大、瑞士、新加坡和俄罗斯等国家的官方交涉力度,同时投资用于山东检验检疫系统检测手段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山东农副产品出口市场环境和检验检疫条件。出口企业对出口检验检疫效率的明显提高普遍表示满意)。比如浙江、福建、广东、山东的水产品加工,河北、河南的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和肉类加工,吉林的玉米加工和牛肉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大豆加工,湖南、四川等省的水稻和饲料加工,内蒙古的乳品加工和羊绒加工,河北的皮革加工和羊毛加工,江苏、浙江等省的羽绒制品,安徽、江西、福建、浙江等省的茶叶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贮藏与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和番茄加工等等。这些省的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模及加工装备水平,均名列全国同类项目前茅。

一些省份已有具体规划。甘肃省最近提出,3至5年内在全省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年销售收入分别在1亿元、5亿元、10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团,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0%以上,一些相关的扶持政策也将相继出台。山西省委省政府制定和实施了“1311”调整规则。其中,在第一产业中重点扶持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目前,已确定并建设了85 项,其中25个项目已经建设投产,带动全省30万户农民人均增长200元左右。在发展中,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多元化投资、多元化收益、多元化承担风险。为民间资本进入企业开绿灯,省政府每年拿出100 多个亿用于贴息,鼓励银行等金融行业投资。目前,福建正着手进行四大绿色食品基地建设:珍稀食用菌基地,开发真空冻干食品;无公害绿色蔬菜基地,开发速冻食品;优质果品基地,开发超临界液体萃取食品;优良家禽生产基地,提供丰富的系列深加工产品。新疆将通过重大项目建设支持牛奶产业带、优质牛羊肉产业带、细羊毛产业带建设。计划用8年到10年时间形成乳业大产业。德隆集团、维维集团等乳业巨头近期汇聚新疆,欲重组新疆奶业资源。

二、确定优势农产品的基本标准:

坚持标准,确定好我省优势农产品

1、农业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这是发展优势农产品的自然规律的要求。首先必须要有丰富而独特的资源条件,具备适宜的生态环境。

2、生产规模大小。这是基础条件。有了规模才有可能形成优势。应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易于集中连片开展生产经营,有较高的商品率。

3、产业化经营水平。这是发展优势农产品经济规律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和潜力,无论是生产基地还是加工能力要达到全省、全国乃至全球的领先水平,产品的流通渠道畅通,有较大型的批发市场,有较强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中介组织比较发达。

4、技术支撑条件。技术研发能力强,具有国家级或较高水平的技术研发中心。在种苗繁育、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包装、贮运、保鲜技术、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等方面有较好的基础。

5、国内外市场竞争能力。目标市场明确,市场竞争能力强,是较大范围内同类产品中的名牌产品。甚至在世界农产品贸易中也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

三、分层次确定我省优势农产品

我省农产品种类众多,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也不少。根据实际,可分两个层次,一类是省级优势农产品。这一类能在全国范围内代表湖北特色,而且规模较大,能够得到国家支持。再一类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这类产品有市场需求,但规模还不大,而且短期内还不可能集中连片种植。这类产品主要靠地方投资,也可尽量纳入到国家投资的产业带中。第一类优势农产品的确定,除根据上述五条基本标准外,要结合入世的实际,更多地考虑到世界农产品贸易的格局。就目前来看,我国在水果、蔬菜、园艺作物、水产品和畜产品等方面具有相当的竞争优势。此外,由于种植习惯以及特殊的气候、地理条件,我国在杂粮、土特产、中草药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在这五类产品中选择我省的优势产品。从发展的

现有规模看,可将柑桔、畜产品、水产品作为省级优势农产品的代表。考虑到我省位于我国传统农区,在全国农业区域布局中承担着稳定粮食生产能力的重任,因此,还需要把优质稻和优质油菜作为省级优势农产品。

第二类是特色农产品,可选择芝麻、食用菌、蜂产品、魔芋、茶叶、中药材、奶类、板栗、蚕茧等作为区域性特色产品,省、市、县给与政策、资金扶持,逐步培植成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品,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四、结合产业带建设,调整区域布局

去年,农业部提出《关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分区指导意见》,将全国分为沿海和经济发达区、粮棉主产区、大城市郊区和生态脆弱区,确定了各区域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划分这样的区域类型是必要的,也是有相当充分的依据的。但从实际的发展趋势看,沿海发达地区又将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该《意见》提出,沿海和经济发达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一是以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为重点,大力发展名特优新蔬菜、水果、花卉、苗木等园艺产业;二是以设施化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优质、多样化畜产品和名特优水产品为主的养殖业;三是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生物技术产业;四是以提高附加值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重点产品以及调整的方向是适应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适应入世的实际情况,也适应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发展的趋势。按照四类区域的划分,我省大概属于粮棉主产区,少数地方(如武汉近郊)属于大城市郊区。这样,我省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将是:稳定提高粮、棉、油等产品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发展畜牧业。《意见》没有提到要发展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大多是没有竞争优势的土地密集型产品。如果完全按照这样的区划思路去实施,我省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又会在新一轮的调整中处于劣势。对此,我们自己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局限于这样的区划。一方面,要利用粮棉产区的“牌子”,争取国家更多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我省的特点,完善各类型区域的划分,确定各区域发展的重点。实际上我省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有高有低,资源、技术、市场条件也千差万别,大致可分为大中城市郊区、粮棉主产区、特色产品区和生态脆弱区等类型。这样,结构调整的空间就扩大了,基本上可以容纳全国四大类型区域所规划的发展重点。

(一)大城市郊区。

如武汉、宜昌、黄石、襄樊等大城市郊区,可充分利用区位、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着力扩张都市农业的各种功能,即:集经济、生态、文化、观光、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按照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调整农业结构与产业布局。重点在观光、高技术、多样化上多下功夫。观光旅游农业作为贴近都市的项目,是与城市现代化水平相适应的比较富强、文明、洁净、优美的都市型产业。日本的劳动密集型园艺业和农户经营“农游合一”的观光休闲型农业比较发达。目前,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旅游观光农业已经演变为休闲农业。如北京市,旅游观光收入2000年比1999年增长200%,在北京的一些山区,休闲产业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可以预见,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观光农业极具发展潜力。大城市郊区人地矛盾突出,郊区农业必须走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设施农业的道路。设施农业经济效益一般比露地栽培自然农业提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大力发展的新技术产业。可以预见,在未来大城市农业发展中,设施农业将占有重要的位置。随着大城市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对农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消费需求增加,在园艺、养殖等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上,应该积极发展优质、绿色农产品。通过引进、选育优良品种和精良的栽培、饲养技术生产优质产品,通过筛选、分级、包装、加工、储藏的方式,提高农产品档次。同时,完善农产品市场和信息服务体系。

(二)粮棉主产区。

江汉平原和鄂北岗地等传统粮棉产区是全国商品粮棉生产的重要基地,其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一方面要在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适应优质化、专用化和多样化的市场需求,积极搞好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使区域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得以逐步增强。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外向型、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要多发展一些具有高经济价值的蔬菜、水果、花卉、畜产品和水产品等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大力改善农产品质量,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产品加工深度,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三)特色农产品区。

鄂东南丘陵地区和、鄂西山区可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发展芝麻、食用菌、蜂产品、魔芋、中药材、茶叶、板栗、蚕桑等具有传统优势的产品生产。

(四)鄂西生态脆弱区

应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从确保地区和国家生态安全等方面考虑,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着力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畜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在搞好生态林建设的同时,培育和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的经济林、用材林。要加快发展优质高效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具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这些地区的农民很少使用或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生物品种繁多,绝大多数品种未经基因重组,可通过选育开发成有机食品,形成有机农业生产基地。

五、抓好产业带建设的几个关键关节

(一)制定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1、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集中力量搞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发展规划。

2、强化发展规划的资源配置导向作用,把有限资源集中到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

3、落实好规划的工作措施,加大相关工作的力度。

4、充分利用好规划成果,加大宣传力度。调动新闻媒体,宣传湖北优势农产品;参加或举办展销会;各涉农部门多向上级部门做工作,争取支持;

5、组建联系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配合,提供组织保证(举例:山东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由省领导牵头,外经贸、农业、水产、畜牧、商检、海关、质监等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农副产品出口协调领导小组,实行联系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进出口情况,研究解决问题)。相关的地方政府要把发展产业带建设作为繁荣农村经济的重点,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将其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实行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避免“一刀切”、“一哄而起”或搞重复建设。省直各相关部门要牵头研究和制定促进产业带建设的政策措施,计划、经贸、外经贸、国土资源、财政、科技、卫生、金融、税务、环保、工商、质检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各司其职,加强协作,转变职能,改善服务,共同推动产业带建设。

(二)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1、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各涉农部门要以项目带资金,根据各自的职能和农产品生产情况,向国家相关部门申报立项,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

2、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的国际资本流动相当活跃,世界食品企业50强中,已有30家进入中国。浙江的慈溪、温岭等地,已有台商及外商

投资几千万乃至上亿美元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机不可失,要从建设项目库入手,精心选择前景好、有效益的项目,通过会展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以外引外等形式,加大招商力度。

3、激活民间投资。鼓励私营企业积极参与部分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承包经营,在竞争性领域加大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的力度,扩大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凡是对外资开放的领域同样对民间资本开放。在政府管理、企业开办、土地使用、税费缴纳、股票债券发行、进出口权、产业扶持、优惠政策、市场及政策信息服务等多方面,使民间投资享有与国有投资相同的待遇,政府对民间投资项目由简化审批逐步向备案制过渡。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农、林、牧、渔业、开垦荒山、荒水、荒地、兴办文化、体育事业、旅游等。

4、调整投资使用方式。项目资金要重组整合,向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倾斜。资源重组,项目整合,资金打捆使用。资金来源不变,管理办法不变,成果归属不变,各记其功。改农业投资上的多头管理、分散决策为集中管理、统一决策;改主要投资经营性项目为主要投资非经营性项目;改直接的资金支持(如对龙头企业)为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扶持;改专门依靠财政资金投入为通过财政贴息、补助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改平均分配为集中扶持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探索对农业和农民实行补贴的各种有效办法。

5、调整投资方向。投资的重点应转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及相应技术体系建设;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如建设农业质量检测、监督、认证体系所需的硬件设施,完善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标准。

(三)实施种子工程

实施种子工程是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战略措施。积极引进和推广良种。要克服长期以来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倾向,引进和推广一批品质优良、营养价值高、效益好的农作物新品系和新品种,重视名、优、特、稀和特用、专用品种的引进推广工作。调整《种子法》,引进民间资本,允许在种子产业开展公平竞争。

(四)推进产业化经营

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建设,必须有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

下载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几点建议(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几点建议(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是一次重大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如何建立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

    关于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的几点建议

    一、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开发带是一次重大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如何建立现代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地......

    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加快建设优势产业带

    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 加快建设优势产业带 高县羊田乡乡长肖越书近年来,高县羊田乡紧紧围绕“打造产业羊田生态羊田和谐羊田”的战略目标,组织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大力发展以茶叶、......

    围绕两高产业带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5篇范例]

    围绕“一高一快”和洛贯产业承接区 从江农业产业发展思路及对策措施 (从江县农业办公室) 一、基本思路 立足本地资源,抢抓‚一高一快‛两条快速通道和洛贯产业承接区建设机遇,紧......

    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的质量和发展水平,农业部决定从20*年起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一、指导思想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是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

    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汇报

    关于我省农业有关情况的汇报 (2011年5月15日) 根据全国人大农业政策调研组的调研要求和省人大农经委有关通知精神,现将我省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扶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

    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总结

    更多精彩范文点击主页搜索 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总结 公文 标准高机制新效益好带动强 全力推进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 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是用高......

    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总结

    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总结 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总结2007-12-08 00:45:29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工作总结优势农产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