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情况汇报
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情况汇报
规划建设温州沿海产业带,是我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的主体平台,也是立足温州长远发展而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把沿海产业带建设工作写入市委、市政府工作报告,列入重要工作责任制,要求作为重点工作全力以赴加以实施;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市委、市政府还联合下发了《关于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的若干意见》(温委发„2008‟76号),对沿海产业带建设的指导思想、功能定位、开发时序和组织领导等诸多重大问题作了进一步明确。目前,沿海产业带建设正按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有序推进。今天,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听取和审议沿海产业带建设情况报告,充分体现了市人大对沿海产业带建设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必将对沿海产业带建设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下面,我汇报四个方面问题。
一、前期工作情况
(一)深入调研,明确建设思路。去年下半年,市委邵占维书记提出了启动建设温州沿海产业带的初步设想。而后,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带队实地踏勘、深入调研,召开一系列座谈会、汇报会、对接会,重点围绕“一张图、一条路、一片涂、一批项目、一套机制”做好前期研究工作,逐步明确了沿海产业带规划建设思路。
(二)加强对接,争取上级支持。为抓好沿海产业带规
划编制和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今年1月24日,邵占维书记就沿海产业带建设涉及的重大问题向吕祖善省长作了专题汇报;3月24日,徐纪平常务副市长率市发改委等部门,专程向省发改委作了汇报和衔接;5月27日,赵一德市长、徐纪平常务副市长率市有关部门向省政府主要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多次汇报和沟通对接,引起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为解决“望涂兴叹”问题,省政府专门出台了相关政策,7月1日省政府陈国平副秘书长率省发改、国土、财政、水利、环保、海洋与渔业等部门,就沿海产业带建设涉及海涂围垦土地利用问题到我市进行专题调研指导。同时,市发改、国土、海洋与渔业、规划、交通、水利等部门及时与省级有关部门,加强沿海产业带建设工作和政策衔接,得到了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三)统筹协调,编制发展规划。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主持召开专题会议,要求规划先行,并明确由市发改委牵头编制《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沿海6个县(市、区)、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瓯江口开发建设总指挥部分别编制实施规划。同时,我们还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院,组成联合课题组对温州沿海产业带发展进行战略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目前,《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温州市实施规划》经过反复讨论和修改完善,已经形成送审稿,省发改委已牵头组织专家论证,下一步将按程序进行报批。
二、规划总体情况
温州沿海产业带规划分核心区和协调区两个层级进行统筹开发建设,工作重心在核心区。核心区范围北起乐清南塘镇、南到苍南霞关镇,东至东海、西至滨海快速通道沿线及以东与陆域连接的临海乡镇,包括已围、在围和将围的滩涂,规划区域总面积约1645平方公里(包括2020年前新增围垦面积约375平方公里),涉及沿海6个县(市、区)、42个乡镇(街道)、195万人口。协调区是指核心区以外的温州其他地区,重点与核心区在产业发展、城镇建设、环保生态等方面进行协调。
(一)指导思想和功能定位。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创业富民、创新强市”战略,坚持突出发展特色,促进温州民营经济自主创新、跨越发展;坚持集约节约用地,充分发挥围垦土地对开发建设的空间保障作用;坚持节能减排方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区域;坚持以人为本要求,正确处理开发建设与群众利益关系;坚持内外互动,为中心城区和沿海城镇的“退二进三”留出安置和提升空间;坚持举全市之力,切实调动各方参与开发建设的积极性,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提高温州区域发展质量,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
功能定位:立足温州,依托都市经济圈,面向长三角,对接海峡西岸地区,紧紧依靠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以空间优化为手段,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基础设施网络为支撑,以项目带动为抓手,将沿海产业带建设成为
具有现代产业体系,设施先进,布局科学,生态环境优美,引领都市经济圈发展水平提升的产业新城、统筹和谐示范区和改革创新试验区。
(二)总体布局和建设时序。
沿海产业带核心区的总体开发格局是“一轴六片十二产业区”。“一轴”指依托沿海快速通道作为主要交通连接线的发展轴。“六片”为乐清片、瓯江口(洞头)片、龙湾片、瑞安片、平阳片、苍南片等六个片区。“十二产业区”包括乐清湾临港产业基地、乐清经济开发区、大小门岛石化产业基地、状元岙临港产业基地、半岛产业基地、温州民营经济科技产业基地、温州滨海工业园区、瑞安东工业区、瑞安经济开发区、平阳临海产业基地、苍南临港产业基地、苍南工业园区(龙港)。具体分近、中、远三期推进。
近期(2007—2010年):争取启动建设甬台温高速改扩建工程,滨海快速通道温州市区至瑞安市连段成线,产业带重点开发区块滩涂围垦完成113平方公里,产业带新增开发面积45平方公里。
中期(2011—2015年):甬台温高速改扩建工程乐清至瑞安段和滨海快速通道乐清段、平阳段、苍南段建成,产业带重点开发区块滩涂围垦完成132平方公里,产业带新增开发面积82平方公里。
远期(2016—2020年):甬台温高速改扩建工程及滨海快速通道全线建成通车;产业带重点开发区块滩涂围垦完成130平方公里,产业带新增开发面积83平方公里。
(三)管理体制和组织领导。
沿海产业带实行“统分结合”的开发建设模式。即由市政府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安排跨区域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统一基本政策处理标准、统一协调开发建设的重大问题。沿海各县(市、区)政府、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瓯江口开发建设总指挥部按照管辖范围和“属地开发、属地管理”体制,负责实施分片和重点开发区块的具体开发建设任务。沿海产业带范围内政策处理工作由各县(市、区)政府负责,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瓯江口开发建设总指挥部做好确定范围内的相关配合工作。
为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建立了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协调委员会,负责指导协调和考核督促工作。协调委员会由市委书记邵占维、市长赵一德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徐纪平任常务副主任,副市长黄德康、叶际仁、孟建新、徐育斐任副主任,以及21个市相关职能部门和6个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组成。委员会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负责综合协调、规划衔接、统计考核、协调督促等日常工作。
三、建设实施情况
在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规划为龙头,通过示范带动、市县互动,在全力做好规划编制工作的同时,加强综合协调,突出工作重点,实行统筹推进,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齐心协力抓进度,统筹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整个沿海产业带建设,共规划安排重点建设项目197项,总投资约2731亿元,包括农水围垦、交通设施、能源设施、城市建设和产业项目(基地)等5大部分,分近、中、远三期完成。
一是抓围垦造地,拓展发展空间。沿海产业带规划安排围垦项目34项,总投资约190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建设围垦项目18项。其中,已建成完工项目5项,包括龙湾永兴南片、北片、瑞安丁山一期、洞头北岙后二期和温州浅滩一期围涂工程;在建项目13项,面积约17万亩,龙湾天城、乐清胜利塘北片和洞头状元南片围垦已分别完成工程量的90%、65%和55%,乐清乐海、蒲歧围涂工程,洞头小门西片、黄岙二期、状元岙港区围垦工程,瑞安丁山二期、阁巷一期围垦工程,平阳宋埠-西湾、西湾一期围垦工程,苍南江南围垦等一批工程正按计划有序推进。同时,一批待开工建设项目正在加快前期论证报批工作,争取明后年开工建设的有温州浅滩二期、龙湾二期围垦,苍南大渔湾围垦,瑞安丁山三期围垦,乐清湾港区、乐成片、翁洋片围垦,洞头霓屿南北片、环岛西片围垦等一批项目,面积约23万亩。
二是抓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发展支撑。沿海产业带规划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5项,总投资约411亿元。截至目前,洞头陆域引供水一期、楠溪江引供水工程、平阳城区珊溪引供水工程以及与引供水相配套的龙湾、乐清、平阳、龙港等地的水厂建设工程,温州市东片防洪一期、灵昆北段标准堤配套水利工程、瑞安市城市防洪三期、飞云江南岸堤防洪工程,乐清乐虹平原防洪工程、苍南龙港城市防洪堤工程以及
为沿海产业带供电的各围垦片输电线路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均已开工建设;珊溪向平苍引供水工程、大门岛陆域引水工程已进入前期及规划研究。沿海产业带纵向的两条大通道已进入前期研究,其中甬台温高速复线已进入线位走向比选论证,预计明后年将开工建设;南金公路(滨海大道),各县已进行前期研究,拟在统一规划下,分段报批建设。此外,乐清第二人民医院、第三人民医院,洞头成人职教中心,平阳鳌江中学,苍南龙港高级中学等一批社会事业建设项目也已开工建设或进入前期研究。
三是抓重大项目落地,夯实发展基础。沿海产业带规划安排重大项目128项,总投资约2129亿元。我们通过提高入园“门槛”、筛选高质量项目等措施,一批具有高技术含量、经济生态效益好的大项目、好项目开始落地建设。能源建设方面,浙能洞头风电场、苍南霞光风电场已开工建设,浙能乐清电厂二期、苍南电厂、温州煤基多联产IGCC电力项目、瑞安北龙凤凰山风力发电场、洞头县大鹿风电场、苍南皇帝坪风电场、温州天然气主输干管工程、温州电厂集中供热工程以及一批输变电工程已进入项目前期研究。交通设施建设方面,甬台温铁路、温福铁路浙江段、灵昆多用途码头一期工程以及铁路沿线车站市政配套工程均已开工建设,金温铁路提速扩能改造工程、温州港乐清湾港区铁路专用线、温州机场飞行区扩建、温州港状元岙港区二期、C区5万吨级石化码头工程、灵昆作业区1-4号泊位工程,乐清湾港区一期、港区散货泊位,洞头小门岛5-10万吨级石化公用码头,诸
永高速公路温州段延伸工程、龙丽温高速公路温州段等一批项目进入前期研究报批阶段。产业项目(基地)建设方面,市级示范标准厂房建设工程,乐清、瑞安、平阳、苍南等6个产业基地回填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已开工建设,洞头、瑞安、苍南等修造船基地正逐步进入沿海产业带建设。服务业建设方面,温州科技城科技研发区、温州(龙湾)不锈钢市场已开工建设;温州航空物流基地、龙湾农产品物流中心、龙湾港区物流中心、温州(龙湾)粮食物流中心,洞头状元岙物流中心、乐清南岳物流基地,瑞安现代物流中心、江南铁路物流园区、浙南(鳌江)物流中心等一批项目进入项目前期研究。
(二)克难攻坚抓示范,力推沿海产业带总体建设进程。民科基地和瓯江口区域是市里直接抓的沿海产业带两大重点开发区块。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科基地的开发建设,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点上调研、指导面上具体工作,并提出了“率先启动、示范引导”的要求,同时专门成立民营科技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面上指导、协调和督促。民科基地规划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自去年9月份拉开序幕以来,我们按照“坚持以人为本,谋划统筹发展”,“先易后难、重点攻坚、逐个突破”和“春节前启动,4月底完成”的工作要求,把握时序,掌握节奏,一鼓作气,仅用3个月顺利完成了2.4万亩滩涂使用权收回的政策处理攻坚任务,促成了5月27日丁山垦区一期的交地进场和永兴垦区的进场建设。截至9月底,民科基地控制性详
细规划已经批复,各相关规划编制及功能调整等基础工作准备就绪,并制订完成《产业布局及工业项目入园导则》;永兴垦区已完成围堰1万多立方米,累计完成投资400万元;丁山垦区一期已完成围堰28万立方米,累计完成投资2000万元;同时,启动了丁山垦区一期二标段6955亩招投标和启动区招商选资工作。民科基地大规模、一次性收回滩涂使用权的实践,为加快沿海产业带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引导作用。
瓯江口区域作为温州城市发展的战略新区,区域面积大(陆域总面积32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800平方公里)、工程项目多,开发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全面推进规划编制、项目前期、政策处理和招商选资工作,切实加快瓯江口区域开发建设步伐。截至目前,浅滩一期围涂工程中的北围堤已建成,东、南围堤已初步具备合龙条件,浅滩二期围涂工程已完成工程促淤研究成果;半岛起步区控制性规划已经批复,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项目报批工作也正在同步进行,其中首期I号地块标准厂房工程已经成功招拍挂,场地回填工作已经展开;状元岙深水港区(一期)两个5万吨级(兼靠10万吨级)码头工程已建成验收,并已经试开港;大小门临港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大小门岛连桥工程已建成通车,大门大桥(小门岛与乐清连桥)工程已完成施工图审批和试桩工程,大小门岛际围涂工程已完成瓯江航道疏浚二期工程导流堤(即大小门岛际围涂海堤)设计方案招标,大小门岛人工岸
线(东堤)正在编制工可报告,大门黄岙二期围垦工程已完成围堤基础施工,进入堤身抛石阶段。
在民科基地的示范带动下,沿海产业带其他重点产业区块也正在加快建设步伐。特别是乐清湾和苍南临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速度较快。乐清湾港区一期南区围(海)涂工程,自去年5月18日开工建设以来,创造性地采用大型土工织物充填袋技术作为施工工艺,与传统的抛石相比,工期减少一半以上,投资成本减少1/3以上,且堤身整体性强,抗台系数高,有效克服了施工地条件艰苦、地质差和政策处理难等不利因素,大大加快了工程建设步伐。截至目前,工程主堤坝已合龙,已完成总工程量的80%。苍南临港产业基地主要包括江南海涂围垦和启动区两块。其中,江南海涂围垦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2.52亿元,占总投资比例的26.7%;启动区已引进招商选资项目14个,引进资金约16亿元。
(三)协同配合抓机遇,合力破解“望涂兴叹”问题。为赶在国家8部委出台《关于加强滩涂围垦海域使用的若干意见》之前,抓紧做好海涂围垦土地的功能调整和开发利用工作,5月27日省政府召开温台沿海产业带建设座谈会,提出了温台沿海产业带使用滩涂围垦项目的创新政策,即“省八条”。为抓好“省八条”的具体贯彻落实,市里决定由市国土资源局牵头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我市沿海产业带建设涉及海涂围垦项目进行梳理分类,并制订完善了海涂围垦土地利用初步方案,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设用海手续的办理思路。据统计,温州沿海产业带涉及海涂围垦项目共47
项、面积461295亩。截至目前,全市已通过海域使用论证报告审查的,共有9个项目6032亩;已完成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的,共有12个项目6953亩;正在编制的,共有19个项目10000余亩;已编制项目建议书未开始海域使用论证的,共有5个项目1800余亩。合计已进入实质性报批程序的,共有45个项目24785亩(全省今年计划审批约4万亩,我市报批进度总体快于台州)。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沿海产业带建设从去年下半年酝酿提出到今年启动实施一年来的工作历程,是一个调研不断深入、思路不断清晰、思想不断统一、实际工作不断推进的过程。应该说,沿海产业带建设总体进展是顺利的,但是我们也十分清醒地看到,这项工作离我们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和社会各界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推进过程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如由于银根紧缩,建设资金筹措日益困难;受用地指标、节能减排指标控制,项目用地越来越难;受建设环境、政策处理、石料供应等因素影响,围垦进度还不够快;市本级、部门与各县(市、区)之间的统筹协调力度,特别是规划实施和交通、港口建设等方面的协调,还需进一步加大;各县(市、区)配套的产业带建设实施规划编制进度相对缓慢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并采取强有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克难攻坚,强势推进,以更大的决心,更加扎实的工作,确保沿海产业带建设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着重是抓好“六个一”:
一是营造一个好氛围。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为加快沿海产业带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适时召开全市沿海产业带暨民营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动员大会,进行全面动员和部署。
二是完善一套规划体系。在抓好发展规划报批的同时,深化6个县(市、区)的具体实施规划,制定温州民科基地、大小门临港产业基地、乐清湾船舶电力临港产业基地和苍南临港产业基地等4个各重点开发区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各专项规划。通过完善规划,实现“三规统一”,努力使产业布局体现科学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体现同一性,产业发展与城镇发展体现协调性。同时,进一步做好与省级有关部门的对接,尽早通过省里的审批。
三是启动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完善沿海产业带项目库,筛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重大产业项目、生态环境保护、围涂造地等项目,积极做好与省有关部门的对接,争取列入省里的项目盘子,同时做好甬台温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滨海大道和77省道延伸线建设等重大项目的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
四是解决一个有地可用的问题。进一步明确时间节点,建立工程进度倒逼机制,全力加快海涂围垦建设步伐。认真贯彻落实“省八条”,做好海涂围垦土地的功能转换和开发利用工作,切实解决“有涂可用”、“有地能用”的问题。同时,利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机会,努力争取省政府给温州沿海产业带追加单列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调减基
本农田保护任务。
五是抓好一个示范点建设。按照“先行一步,典型引路,发挥示范引导作用”的要求,继续抓好民科基地示范点建设,并通过以点带面,推进沿海产业带建设整体进程。
六是健全一个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在市本级建立沿海产业带建设协调委员会的基础上,督促各县(市、区)建立健全相关实施协调机构,并制订工作计划、工作推进机制和相应的目标考核、督查制度。对沿海产业带建设的各项工作进行沟通、协调与督查考核,实行月通报制度,确保开发建设有序推进。
第二篇:台州沿海产业带建设进展情况汇报
台州沿海产业带建设进展情况汇报
当前随着我国沿海省市对沿海的开发相继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一个贯通南北的中国沿海经济带由“点”和“区”到“带”正在形成。2003年,省委、省政府提出,要积极推进环杭州湾、温台沿海、金衢丽三大产业带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并在2004年底印发了《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台州沿海产业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市位于我国黄金海岸中部、长三角与海西经济区节点城市,迎合国家沿海战略,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顺时应势,于2005年正式提出并实施生产力东移、全力建设台州沿海产业带的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大力发展,台州沿海产业带各重点开发区块建设已拉开框架,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集聚初具规模。
一、发展目标
台州沿海产业带是以拟建的沿海高速公路为主轴,向西纵深约5公里,东至管辖海域的沿海带状经济体和产业走廊,涉及台州沿海6个县(市、区)和台州经济开发区共32个乡镇(街道),陆域总面积约为219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约为6910平方公里,共有重点开发区块12个,规划面积760平方公里。沿海产业带是我市增量发展和转型升级的主平台,台州要实现跨越发展,力争走在全省前列,关键要靠沿海产业带建设。
经过若干年努力,台州沿海产业带力争实现“三年打基
础、六年上台阶、十年建新城”的阶段性目标,把台州沿海产业带打造成台州未来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吸引外资的集中区、体制创新的先导区、循环经济的示范区和台州滨海的新城区。
三年打基础,即到2012年,贯穿沿海产业带的南北通道75、74省道南延工程建成;各重点开发区块的道路、供水、电力、通信和排污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企业入园的条件基本成熟。
六年上台阶,即到2015年,开发面积达120平方公里,按照台州炼化一体化、三门核电等项目如期建设和投产估算,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2500亿元。沿海产业带建设初具规模,汽摩及配件、医药化工、缝制设备、家用电器、塑料模具、船舶修造等优势产业集群效益增强,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石化工业、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再生金属、新能源、新材料等成为区域新的增长点。港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研发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加强。滨海旅游业、效益农业蓬勃发展。以港口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建成沿海高速公路,形成贯通南北的沿海产业带高等级主干道网络,交通、供水、排污、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网络进一步完善。
十年建新城,即到2020年,台州沿海产业带逐步建成为集群优势显著、要素支撑有力、产业协调发展、区域特色鲜明、基础设施完善、城市功能配套、生态环境优美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滨海城市新区。力争完成开发面积190平方公
里;台州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亿吨,跻身国内亿吨大港行列;电力装机容量达2000万千瓦,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电力基地。
二、进展情况
1、发展规划体系初步建立
《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台州市实施规划》已完成编制,省政府委托省发改委等八个省级部门对规划进行批复,台州沿海产业带正式上升为省级开发重点区域。由市建设规划局委托深圳城市规划设计院修编的《台州沿海产业带发展战略规划》已完成,上报待批。依据《实施规划》、《发展战略规划》,12个重点开发区块正在编制产业发展规划和控制性详规。规划体系初步建立,产业带长远发展的蓝图已经描绘。
2、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
台州沿海产业带启动区块大多利用废盐田和滩涂围垦所形成的未利用地,目前已开发约50平方公里。通过卓有成效的招商选资,一批重大项目和转型升级工业项目落户沿海产业带,台州炼化一体化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新突破,投资业主中石油、卡塔尔和壳牌已签订正式合作协议,中石油与浙江省政府联合向国家发改委上报项目申请报告,项目厂区选址地黄礁涂围垦,由民营企业转为政府后,推进大为加快,有望春节前后大坝合拢;三门核电一期进展顺利,已累计完成90多亿;台州第二发电厂项目已上报国家发改委;引进新能源、高新技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规划2000亩的省级新能源创新示范基地已启动,装机2MW×20的东海塘风电
场工程已投运;台州金属资源再生产业基地作为转型升级试验区,已完成控制性详规编制,3800多亩海域使用申请已获省政府批准,年底将完成一期道路的填渣。沿海产业带已初步形成了电力能源、造船、医药化工、汽摩配件、装备制造等行业的集聚发展,永源汽车、中马集团、皓友、金港造船、华迪实业、利源金属等一批大企业落户。现有投产企业531家,2009年1-8月,新投产企业78家,实现规模上销售收入183.3亿元,入库税收8.87亿元。
3、重大基础设施有序推进
沿海产业带通过连续几年的加大投入,立体交通网、沿海供水网、区域电力网、生态环保网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有序推进,各区块内水、电、路、讯和排水、排污系统初步建立,绿化、亮化工程相继跟进。据统计,基础设施已累计投入达140亿元。立体交通网:甬台温铁路全线铺通,国庆前后将正式投入运行;台州机场改造项目二期工程已经开展,新机场申报工作已启动;大麦屿港区升格为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新建5万吨级码头竣工并投入使用,货、客对台直航已开通;台金高速公路东延段加快建设,明年底将全线通车;椒江二桥及75省道南延工程也将在年底全面开工。沿海供水网:台州供水二期建成并投入运营;临海沿海及椒北引水工程已完成投资额9598万元,输水隧洞建设进展顺利;“北水南调”工程已完成项目建议书编制并上报国家发改委组织评审。区域电力网:台州500KV输变电工程临海变已建成投产,500KV台东变已完成变电所电气安装,进入扫尾阶
段,500KV玉环变电气正在安装;一批220KV、110 KV输变电建设在有序推进。生态环保网:台州市危险固废处理中心、浙江台州化学原料药产业园区临海区块污水处理工程均已投运;椒江污水处理二期和再生水回用工程厂区主体已完成总工程量70%;路桥污水处理二期工程首期5万吨污水处理厂投入商业运行,一级管网、泵站完成;玉环滨港工业区块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设备安装已达55%。
4、要素保障能力逐步增强
台州沿海产业带内拥有较为丰富的港口资源、土地资源等。可开发港口岸线长96.23公里,其中可建万吨级以上港口的岸线长达30.75公里,大麦屿港区、头门港区建设正在大力推进中,大麦屿集装箱吞吐量今年上半年已突破1万标箱。《台州市滩涂围垦总体规划(2006-2020年)》近、中期适宜围垦滩涂面积51.09万亩,临海北洋涂、南洋涂、椒江十一塘、十塘三期、台州开发区三山北涂、路桥三山涂、黄礁涂、温岭担屿涂、玉环漩门三期等围涂项目(共计23.2万亩)进展顺利,可为产业带的发展提供较为充足的土地资源。沿海产业带集火电、核电、抽水蓄能、水电、风电及潮汐发电于一体,2015年全市发电装机容量预计可达到1500万千瓦左右,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电力能源基地。
三、主要问题
台州沿海产业带建设初见成效,但一些影响和制约发展的问题也比较突出。
1、产业带“带”状形态有待凸现
由于沿海高速公路尚处前期工作阶段,75、74省道一级公路延伸段尚未开工建设,沿海产业带现有各重点区块如散落的“珍珠”,“各自为战”,缺少南北贯通的高等级主干道将其串连成“项链”,沿海产业带“带状”发展形态未能真正形成。
2、基础设施支撑有待加强
沿海产业带大部分区块远离城区,区块原有基础设施底子薄,虽然目前区块的生产性基础设施配套已大为改善,但离现代物流、设计研发、金融保险、教育卫生、生活居住等生产生活设施配套完善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3、入园项目层次有待提高
入园项目绝大多数是本地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引进的外地项目“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带动能力强”寥寥无几,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繁重。尤其是当前在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需求全面萎缩,企业传统产能严重过剩,投资意愿低迷,招商引资难度加大,不少入园企业缩减投资、降低产能、推迟开工,直接影响到了沿海产业带的发展。
四、努力方向
1、致力跨越发展,构筑大平台
台州的未来在沿海产业带,台州的希望在沿海产业带。沿海产业带是台州跨越发展的主战场、转型升级的主平台、城市拓展的主方向。沿海产业带在新一轮发展中,务必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发展。
一是错位发展。根据《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台州市实施规划》和《台州沿海产业带发展战略规划》,深化编制各重点开发区块发展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努力实现错位发展、联动发展。
二是可持续发展。按照“岸线资源深水深用”、“空间资源优质优用”原则,合理安排项目布点和建设用地,保持滚动发展弹性,保留长远发展余地。特别是可供重大项目布点的区块、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廊道,一定要保护好、预留好。
三是统筹发展。坚持以“创新基地、生活乐园”为导向,既要考虑近期工业集聚,又要考虑中长期城市发展;既要考虑生产配套设施,又要考虑生活保障;既要考虑经济发展,又要考虑生态保护,切实统筹好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2、致力完善配套,推进大投入
沿海产业带是台州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承载发展铁路经济和对台经济等新型经济的重任。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配臵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栽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
一是完善交通公用设施。公路重点抓好沿海高速公路、台金高速公路东延段、椒江二桥及连接线、75和74省道南延等项目建设,贯通沿海大通道。铁路要抓紧推进甬台温铁路四大支线(台州石化支线、大麦屿支线、头门支线、健跳支线)和台金铁路前期工作,积极拓展内陆腹地。机场既要加快台州(路桥)机场改造,又要推进新机场前期工作。港
口要重点开发中心港区{大陈岛30万吨级港区(含黄琅作业区)、头门港、海门港}和大麦屿港区、健跳港区、龙门港区,努力在头门岛建设20万吨级以上产业码头,提升港口竞争力。
二是完善生产配套设施。电网重点抓好500千伏路桥台东变、台东变二期;一批220千伏、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加快形成高效、安全的区域一体化供电体系,消除用电瓶颈。供水重点实施长潭水库扩容工程,牛头山水库向临海沿海片引水工程和海水综合利用等。环保重点是加快椒江、路桥等二期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新建健跳、杜桥、松门等中心镇的污水处理厂,实现污水集中处理。
三是完善生活配套设施。坚持以园区服务中心建设为龙头,不断完善居住、餐饮、金融、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生活性配套服务体系,使企业工作人员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得好。
3、致力转型升级,发展大产业
沿海产业带是我市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上台州”的载体。要立足台州的优势产业和临港区位优势,顺应重化工业化趋势和产业升级规律,坚持“四资”联动,“东引台资、北接上海、南联闽粤、西拓内陆”,大力发展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重点发展石油化工、电力能源、船舶修造、汽车及零配件、装备制造等临港型工业,电子信息、港口物流等新兴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形成在全国乃至全球有一定影响的
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实现台州经济转型升级。
一是引导优势产业升级。我市产业基础较好,形成了“5+1”主导行业。我们要积极引导这些优势产业的升级项目落户发展,不断完善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提高产业竞争力。要充分发挥各地台州商会作用,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发展总部经济,吸引在外台州商人回乡再创大业。
二是引进央企重化巨头。随着央属企业的发展壮大,抢滩全国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我们要加强与央属企业联系,依托我市港口与铁路联运优势和土地资源优势,迎合央属企业沿海布局扩张趋势,引进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力能源和新型材料等重化工业。当前,重中之重要加快推进大石化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中石油台州炼化一体化项目2010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并向下游延伸产业链,构建石化产业集群。
三是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们要紧盯世界500强,促进与民营企业的嫁接联姻。重点要充分利用大麦屿港已开通对台海运客货直航机遇,强化与台湾的产业合作,发展对台经济。台台交流,渊源已久,我市的产业发展从八十年代的工艺品、鞋帽服装、罐头食品,九十年代初的模具塑料、医药化工、阀门水泵,到九十年代末的缝纫设备、家用电器、制冷设备、汽摩及配件的三次转型升级,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抓住机遇,主动承接台湾的产业转移。要实现我市产业的第四次转型,我们还要主动承接台湾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和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梯度转移。
4、致力统筹发展,落实大扶持
抓好沿海产业带建设,就抓住了台州经济工作的“牛鼻子”。我们的工作一定要围绕沿海产业带、服务沿海产业带,努力在人力和财力上向沿海产业带倾斜,让最得力干部在沿海产业带开创业绩,让有限的资金在沿海产业带拔动“千金”,掀起沿海产业带开发新高潮。
一是建立管理协调机构。市委决定建立全市沿海产业带管理协调机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市级各有关部门和县市(区)主要领导为成员,下设办公室在市发改委,并配备强有力的专职人员,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各园区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各县市(区)要按照“上下对口”原则建立相应机构。
学习借鉴临海东部区块管理模式,由县(市、区)常委兼任区块的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兼任区块内镇(街道)的书记、主任,并给予管委会人权、财权、审批权,拥有对镇(街道)班子的任免建议权、人员的调配权、财政资金的调控权和县一级的审批权,切实加强对区块内镇(街道)的领导和协调,促使管委会与涉及镇(街道)步调一致,强力推进区块的开发建设。
二是完善配套扶持政策。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的理念,尽快出台《加快沿海产业带建设指导意见》和《沿海产业带产业准入目录》。设立沿海产业带专项资金与考核体系,引导扶持沿海产业带开发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均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加大扶持力度。
第三篇:18.在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专题会议上的发言
在温州沿海产业带建设专题会议上的发言
瑞安市人民政府
(2009年3月20日)
各位领导、同志们:
沿海产业带是瑞安新一轮发展的希望所在、潜力所在。我们高度重视沿海产业带建设,率先编制完成实施方案,积极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阁巷围垦工程于2007年底实现主堤合龙,15个建设用海项目通过审批,滨海大道瑞安段控制性工程——瑞安大桥于2008年底建成通车。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计划实施沿海产业带建设“358”行动计划,即3年全面启动9个区块和13个重大项目建设;5年基本形成交通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及垃圾处理、防灾减灾等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三大主导行业强力引领、传统特色产业有力支撑、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8年基本显现产业发展成效,实现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占瑞安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成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瑞安南市区和滨海城市功能服务区基本建成,瑞安城市形成跨江滨海发展格局。今年,我们将根据沿海产业带“一轴九区”的总框架,重点-1-
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推进三大重点项目建设。一是推进海涂围垦工程建设。争取丁山二期1.07万亩围涂工程主堤年内合龙,启动5300亩阁巷围区吹填造地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丁山三期10万亩围垦项目前期工作,力争丁山三期西片3.5万亩围垦项目年内完成海域使用权审批。二是推进用海项目建设。对已经批准的8682亩建设用海项目,抓紧做好规划设计、基础设施配套等前期工作,力争年内出让一批土地,尽快启动项目建设。同时继续做好建设用海项目报批工作,争取更多的建设用海。三是推进滨海大道瑞安段建设。积极做好有关前期工作,争取年内开工建设瑞安大桥北延伸线,力争早日建成滨海大道瑞安段这条贯穿沿海产业带的交通大动脉。同时,开工建设进港公路,做好56省道东延伸线等道路前期工作,逐步完善连接城区与沿海产业带的交通路网。
(二)加快三个重点区块建设。一是启动江南铁路物流园区建设。省发改委已明确表态将我市江南铁路物流园区(规划用地1886亩)列为省重点工程预备项目,下步我们将加大向上争取力度,争取尽快将该项目转为省重点,摆脱农保地制约,年内开工建设一期工程(规划用地548亩)。同时,积极做好塘下、汀田物流中心前期研究工作,争取早日启动建设。二是加快汽摩配产业基地开发建设。新开工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增强汽摩配产业基地北区配套功能,积极做好汽摩配产业基地东区农保调
整、土地征用等前期工作,加快北区与东区整合提升步伐,积极向上争取成为省级经济开发区。三是推进经济开发区扩容提升。加大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今年将投入近1亿元资金,新开工16个项目、竣工20个项目,进一步完善配套功能,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步伐,推进电镀园区标准厂房一期等项目建设,建成云江、江南、飞云等标准厂房(其中云江标准厂房建设成为温州示范标准厂房),争取全年标准厂房开工建设20万平方米、建成30万平方米。同时,要制订完善标准厂房出售、出租办法,争取年内出让标准厂房28万平方米以上,促使已竣工的标准厂房尽早投入使用、发挥效益。
(三)着力做好三项重要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成立沿海产业带建设协调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产业带建设顺利推进。二是争取做好农保地置换工作。积极向上争取适当核减瑞安耕地保有量指标和标准农田保护数量,并落实历史遗留的1万来亩异地代保指标,置换产业带内的农保指标,为产业带开发建设清除障碍。三是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做好土地储备、出让文章,积极筹措建设资金。创新融资举措,拟设立沿海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融资平台,以海域使用证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融资。
第四篇:沿海产业基地汇报材料
汇报材料
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是辽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辽宁沿海“五点一线”对外开放战略格局的重要支点,是具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环渤海开发标志性意义的项目,更是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支持辽宁经济建设的标志性项目。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帮助下,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下面就项目进展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汇报:
一、项目总体推进情况
2005年8月26日,省委书记李克强到营口调研和检查工作时明确指示:营口发展空间很大,要利用好区位优势,依托港口和储备的土地,抓住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中,走在全省前列,在环渤海湾的开发中,成为呼应中央环渤海湾开发决策的重要支撑。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打造辽宁“五点一线”的战略决策。2006年以来省委书记李克强和副省长李万才亲临营口视察产业基地工作。国家开发银行领导多次来营口考察指导。各位领导的到来不仅从资金、政策等给予明确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对产业基地的发展、建设提出了高标准的要求。市委、市政府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不断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基地建设上新台阶。
(一)高起点、高水准编制基地建设整体规划 目前《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总体规划纲要》由营口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编制完成,经市政府讨论修改后已上报省政府。受省政府委托省发改委已经受理并作了初步的批复。
通过国际竞赛的方式认真做好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发展战略规划编制工作。2005年10月市政府聘请北京大学城市规划院编制发展战略国际竞赛纲要,并于11月24日由省政府组织国内外知名专家机构对其进行了论证。竞赛共有海内外44家设计机构报名,经专家委员会认真筛选,确定由美国、日本、香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6家国际知名规划机构作为参赛单位,今年 1月25日成功举办了规划设计方案评审会。通过专家对参赛方案的点评,最终选定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作为主体规划单位在吸收各参赛单位长处后,形成规划方案。4月13日产业区的控详规划已初步通过专家评审,全部方案完成后将提交政府审议,报人大通过。
另外,我们委托了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编制《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产业规划》,该规划将站在环渤海经济圈层面面向东三省配置生产力要素,整合资源要素,规划基地产业结构,形成以发展精细化工、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新材料、生物工程、电子信息等为重点的产业功能布局,重点发展大型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和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结合产业 链条包装系列项目对外招商,投资总额将达到2000亿以上。目前此规划正在编制中。
(二)明确功能定位,促进产业基地全面开放
1、明确了“先产业、后城市”的工作方针
一是明确了沿海产业基地的工作思路。我们觉得沿海产业基地的定位首先应该是“产业”,离开了产业的发展和支撑,很难谈上城市的发展,其次产业的选择要与“临港、临海”相关联,因此把沿海产业基地过去定位于“营口的新城区”调整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大型临港生态工业园区和新的城市发展区”。二是扩大了产业功能区的比重。为了突出产业的重要地位,考虑到沿海产业基地依托主城区的关系,我们把120平方公里的规划用地,按65:20:15的比例安排工业用地、商住用地、基础设施用地。现在工业用地达到78平方公里,比原来的规划提高了24平方公里。三是调整了一期土方回填工程区域,集中力量先回填成片的产业区。并把产业区扩大为25平方公里。自2月17日以来,集中力量先回填连片产业区。
我们对沿海产业基地的功能定位是:建设一个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理念构筑的,集产品项目一体化、公用辅助一体化、物流运输一体化、环境保护一体化、管理服务一体化、先进制造业的大型临港生态产业区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竞争力的现代化滨海新区,成为东北地区国际经济技术交流的平台。
2、产业基地与“五点一线”的关系
我省“五点一线”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全省“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区域。但是由于“五点”的基础情况不同,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是“五点”中的中心点,是连接沈大两个中心城市的接点,是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出海口,区位优势明显,在充分享受“五点一线”各项优惠政策的同时,要率先实现项目集聚、产业集聚、港地联动,带动周边地区的开发,成为辽宁沿海开放地区的先导区和示范区。
3、产业基地与营口老城区的关系
产业基地毗邻老城区,在供水、供电、燃气、供热、污水处理等方面均能借助老城区现有城市功能予以解决,从而可以大大减少项目区在这些方面的投入,降低一期土地开发成本,提高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竞争力。项目区北侧为营口市老城区青花大街,周边区域有10—15平方公里适合城市商贸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土地资源开发,其土地收益率较高,有利于尽快回收资金偿还开行贷款。
4、产业基地与港口的关系
以港兴市,以港兴业,港工互动,是沿海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的产业门类以港口导向型为主,依托大港口、发展大工业。产业基地南距鲅鱼圈港25公里,北距营口老港5公里,港口为基地建设提供便捷的物流通道,也是基地临港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 和支撑;同时基地产业的发展又能促进港口货运量的增长,放大和完善港口功能,实现港口与产业基地的互动,更有利于各种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集聚。
5、统筹两区一基地工作
产业基地管委会统筹负责产业基地主体区域和正在规划建设的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营口冶金及重装备工业区。营口仙人岛能源化工区和营口冶金及重装备工业区是为产业基地提供石油化工、钢铁等原料的区域;产业基地是核心区,协调各专业区,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地价、统一管理,有利于整体推进,科学发展,全面提升沿海经济带的核心竞争力。
(三)建立了政府主导的组织管理体系
营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机构建设,从全市范围内抽调精干人员组建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管委会,代表市政府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同时,成立了营口沿海开发建设有限公司作为开发主体和融资平台。营口沿海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组建,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求进行规范运行。公司已通过质量认证部门的审核验收,获得国家方圆质量认证。
(四)积极争取省、市支持,项目审批工作进展顺利 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项目的规划、土 地、环评相关部门已经批复;可研报告、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已经上报省政府;项目总体规划纲要已上报省政府。产业基地管委会需市政府解决的问题和制定的招商引资政策已上报市政府审批,经五月二十四日市政府常务会正式审查通过。
(五)加强管理建设高标准和低成本的产业基地,全力推进工程建设
1、降低工程造价
管委会到位后一是重新测定原始地面标高。由于回填区域原始地面标高不准,我们对回填区域以及待填区域原始地貌进行测绘,减少了业主的投资风险。二是严格审查合同外工程造价。前期进入现场的各施工单位均未签合同。我们根据招投标文件的内容,组织补签了施工合同,对一些施工单位提出的各项工程价款,逐项进行了实地测算和审核,初步测算可审查核减工程款数百万元。三是优化施工方案。将外包施工便道交给基地运输分公司承担,调整后每年可省工程投资近3000万元。
2、加快工程进度,从去年11月下旬开始到5月25日已完成土方回填工程919万立方米,施工作业道113公里,道路路基20公里,回填平整土地12.4平方公里,其中沿城区部分的区域今年上半年可达到项目入驻,0.75万亩于10月1日前完成水电配套的“七通一平”。到年末完成3万亩土地平整回填,道路路基40公里,给水工程120公里,排水工程150公里,电力工程8公里。
3、加强财务控制
将沿海开发两个分公司的财务帐上收公司财务部,由总公司统一核算整顿财务核算体制,并对全部资产进行清点。
4、加强工程建设管理
规范合同管理,针对前期存在的施工道路工程价款、土方回填工程进度款、代扣代缴的税金和规费全部支付给施工单位的问题,我们严格按合同约定,执行抵扣履约保证制度,代扣代缴规费和税金。截止4月30日,可暂时少付2600万元,大大降低了基地的投资风险。
(六)以项目为中心,加大招商工作力度
同时为了抢抓机遇、早出形象、快见收益,管委会采取规划、建设、招商同步推进的办法。通过国际规划竞赛新闻发布系列活动、创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招商网。
3月初派出小分队赴吉林、黑龙江、温州等地区招商,在长春市、哈尔滨市召开了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推介会,参加了2006全国工业园区招商引资温州洽谈会,向吉林水工集团、江北机械制造集团、固力发、佑力等企业进行推介,已有企业表达了投资的愿望。
3月份在北京“两会”期间,在化明市长的带领下,我们先后到中冶集团、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国五矿、中国恒天集团、中海油等国内知名企业叩门招商。现在中冶京诚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中试基地项目已决定6月份开工建设,当年投资20亿元以上。4月份派出团组随省政府到日韩 和南方五市推介招商。又多次派人去北京、浙江、上海等地主动招商,联系客户,寻找项目。目前已经有风电机组、150万吨重胶沥青、150万吨延迟焦化、1万吨海绵肽等近20个项目与沿海产业基地签订了投资协议,投资额50亿万以上,同时与中国五矿、兵器装备集团及香港、美国、墨西哥、韩国等多个企业洽谈,并与国内大企业进行项目洽谈和成片开发。
二、总体思路、目标及措施
(一)总体思路
开发建设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要用新思路、新体制、新机制、新方式,走出一条新路子,重点把握好以下方针和原则:
一是坚持市场导向与政府调控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发挥规划和政策导向作用。
二是坚持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要突出产业基地主体区域主体地位,优先摆布项目,重点安排资金,同时不放松沿海经济带的整体推进。要充分利用港口和东北腹地城市群的比较优势,增强对产业基地发展的支撑作用。
三是坚持产业基地建设与提升城市功能相结合。重点是提高金融、贸易、信息、咨询、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水平。
四是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吸引国内其他地区各类生产要素 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基地建设。
五是坚持开发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不以牺牲环境换取建设和发展速度。
(二)发展目标
沿海产业基地规划开发总面积120平方公里,其中,工业用地78平方公里,商住用地24平方公里,道路交通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绿地水面等其他用地18平方公里。项目拟分三期建设,一期建设规模40平方公里。战略目标分几步走:
1、五年目标
到2010年,产业基地20平方公里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部完成,并引入一批知名企业,初步形成以石化、装备制造和纺织服装为主要特色的产业集群和产业积聚区。
2、十年目标
到2015年,产业基地一期4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部完成。力争累计完成投资620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325亿元,新增就业18万人。初步形成以高加工度的原材料工业、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临港生态产业区的基本框架。
(三)支撑条件与政策措施
为确保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的顺利开发建设,营口市将举全市之力,增强要素资源的保障能力。
1、土地支撑。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特别是其主体区域基本上是国有低效和废弃的盐田,为国有工业用地,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满足产业基地开发建设的需要。
2、水资源支撑。营口市城市供水现状可供能力为59.86万立方米/日,日平均供水量达到43.88万立方米/日,可供水量大于实际供水量15.98万立方米/日。2010年全市预计日需水量为115万立方米/日,可供水量达到134万立方米/日。大伙房水库输水工程分配我市水量53.42万立方米/日。
3、电力支撑。2010年前,完成华能电厂二期新增装机容量12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以上,积极争取三期和营口西部热电厂等项目建设,使全地区总装机容量达到350万千瓦以上,变电总容量达到282.26千伏安,可满足产业基地用电要求。
4、资金支撑。计划争取国家政策支持资金15亿元以上,开行贷款70亿元以上,地方政府和社会融资力争30亿元以上,利用外资2亿美元。
5、政策支撑。产业基地的相关政策包括产业基地管委会向国家、省、市争取的有利于产业基地发展的相关政策和进驻产业基地企业应享受的相关优惠政策,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的顺利开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五篇:大理石产业带建设调研
立足资源优势招商积极推进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建设
《忻城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把建材行业作为我县工业发展的方向及重点,明确提出“加大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新型建材。……发挥大理石、云雾石、咖啡石、方解石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石材产品……建材业总产值达1亿
元以上。”,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把大理石加工列为重点招商项目。3月县人民政府韦凤云县长、4月县委书记卢忠同志分别率团到广东省云浮市考察石材产业后,县委、县人民政府提出将石材资源开发提升到我县第九大支柱产业。充分利用我县得天独厚的大理石资源和水陆路运输动脉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和项目带动,加快大理石加工项目建设步伐,形成具有忻城地方特色的石材加工产业集群。将忻城打造成为广西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石材加工、贸易、展示、物流基地,走出一条大石山区“点石成金”的经济发展之路。7月,自治区招商促进局曾小华副局长到我县开展招商引资调研时,建议我县把开发石材资源和自治区打造“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结合,建设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
10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西江经济带与北部湾经济区并列提升到国家级层面经济战略地位。来宾市提出“建设西江黄金水道,打造来宾沿江经济带”,启动水运通道及沿河产业布局发展规划工作,加快《来宾港总体规划》修编步伐。我县依靠本地石材资源优势,实施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建设,发展县域经济,自觉地融入西江经济带,跟进国家经济发展战略。
充分利用石材资源优势,扩大招商引资,建设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是我县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区域经济的战略构想,使我县区域经济成为广西社会经济发展布局的一枚“棋子”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此作为探讨,实为管中窥豹或引玉之砖。
一、我县石材资源与石材产业现状
(一)资源分布
忻城县境内有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和第四系地层露出,石炭系、二迭系分布面积占全县面积的95%,石灰岩、白云岩资源十分丰富。
泥盆系石灰岩颁布在里苗、塘岭、黄峒、龙门。岩性为灰色、灰白色厚层状灰岩浆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厚度大于115米。里苗、塘岭一带有菊化石。
石炭系遍布全县,占全县面积三分之二。下统分布在北更,岩性为灰色、浅灰色层状微粒灰岩,黑色薄层状质微粒灰岩,厚度250米。中统分布大塘、思练东部,里苗、塘岭一带。岩性为灰色、灰白色厚层状细粒微粒灰岩、白云岩、白云质岩。厚度210-350米。上统分布在大塘、思练、欧洞、马泗、城关、安东、遂意等乡镇。岩性为浅灰白色厚层状致密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厚度400-530米。
石炭系岩石中均发现有古生物化石。
二迭系分布全县,在红渡、古蓬、北更、果遂、新圩、思练马泗、城关较多。岩性为灰色、暗灰色、灰黑色燧石灰岩、泥灰岩、硅质岩,下统厚度170-930米。部分有古生物化石。
岩浆岩(通常称花岗岩,不属大理石系列)由于我县地质结构的原因,少有岩浆浸入,全县仅在遂意乡发现有一处云煌岩(浅灰色底带黑色、绿色斑点),面积0.1平方公里。
(二)岩矿品种
我县大理石种类较多,有灰、黑、黄、白、红、褐、花等数十个种类。根据广东省云浮市石材商会的资深业界人士到我县考察情况认为,忻城县境内至少有150个大理石品种,起码有30个品种是世界独有,可以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现已有开采利用(含零星开采)的矿区主要分布在安东乡加益、桃源,思练镇龙东、加豪、桥头、梅岭、古银,果遂乡北丹,红渡镇龙塘等。
主要品种有墨玉大理石(称黑色泥质灰岩)、云雾大理石(称黑色微晶灰岩,商品名银白龙)、黑白根大理石(称黑色微晶灰岩)、霸王花大理石(属灰白色生物性碎屑灰岩)、咖啡色大理石(白色生物性碎屑灰岩)、灰姑娘(白云质灰白色灰岩)、米黄大理石。
随着对岩矿的普查、勘查的进一步深入,有市场前景的品种将会增多。
(三)已开发的石灰岩矿区概况:
1、大理石矿区概况:已开采大理石矿区有安东乡加益,桃源,思练镇龙东、加豪、桥头、梅岭村,果遂乡北丹矿区概况:
安东乡加益矿区:
为黑色泥质灰岩(俗称墨玉大理石),1992年经柳州地区地质队初步普查,矿区总面积9.46平方公里,矿石荒料166.47万立方米,属中小型规模。矿石质量优良。岩石质地坚硬(肖氏硬度为53),耐酸碱度均为90%以上,抗折强度为130,放射性等级为a级。研磨后的板材具有颜色稳定、光泽度高。已设采矿权1个,停采。
思练镇加豪、桥头、梅岭矿区:
思
练云雾石,实验室内定名为黑色微晶灰岩,商品名为银白龙大理石,矿石成分几乎全由方解石组成。思练镇境内的云雾石藏量丰富,总面积约60平方公里。云雾石岩体连续好,裸露在表,分布稳定,主要呈山体状展布,层岩株状产出,矿体中心分布在加豪、桥头、梅岭村一带。所有云雾石矿沟呈黑白两种颜色,岩石质地坚硬(摩氏硬度为3),耐酸碱度均为90%以上,抗
折强度为7.5,放射性等级为a级。云雾石研磨后的板材具有颜色稳定、光泽度高、色调典雅庄重、华贵等特点,是理想的装饰材料。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石经加工成饰面石材投放市场,产品销售情况良好,矿区没有做过普查工作,远景储量﹥300万立方米。已设饰面石材采矿权1个,已开发利用。
思练镇龙东矿区:
属灰白色生物性碎屑灰岩,俗称霸王花大理石,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区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矿区距忻城至安东公路约3公里,至思练镇约5公里,至合山市约27公里,至柳州市约73公里,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石经加工成饰面石材投放市场,产品销售情况良好,矿区没有做过普查工作,远景储量﹥100万立方米。已设饰面石材采矿权1个,停采。
思练镇板么矿区:
咖啡色大理石,属灰岩,加工成板材后显出咖啡色,故称,矿区面积约为10平方公里,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石经加工成饰面石材投放市场,产品销售情况良好,矿区没有做过普查工作,远景储量﹥100万立方米。采矿权未定。
果遂乡北丹矿区:
灰白色灰岩,商品名为灰姑娘,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矿区距忻城至合山二级公路1.5公里,至合山市约12公里,至忻城县城约25公里,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石经加工成饰面石材投放市场,产品销售情况良好,矿区没有做过普查工作,远景储量﹥200万立方米。已设建筑石料采矿权1个,已开发利用;饰面石材采矿权待定,已有零星开采。
安东乡桃源矿区:灰白色灰岩,商品名为灰姑娘,矿石质量经有关部门鉴定,各项指标符合工业要求。矿区没有做过普查工作,远景储量﹥100万立方米。已设饰面石材采矿权2个,已开发利用。
大理石矿山在县内还有部分矿点现已开发利用,如安东乡新桥村的弄册山饰面大理石矿等。
2、其他石灰岩矿概况:
全县建筑石料采石场共25个,水泥用灰岩石场1个,方解石矿山21个,均为露天开采。年总产值约500万元。属个体经营户。
(四)我县石材产业现状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县的石材加工主要以自用的生产、生活用具为主,主要产品有石磨、石臼、石门脚、牲畜食料槽、石碑、建筑条石、石凳、石柱等。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县委、县政府学习岑溪经验,推动石材加工,曾在大塘镇形成大理石一条街,有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户30多家。主要产品以低端产品为主,有小规格板材,园林石料、街道建设石料、墓碑、石桌、石凳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只有几百万元。
至10月底,全县已知的大理石矿山21处,其中已开发利用的有10处,停采和未开发利用的有11处。石材加工经营户(企业)24家(在建2家),其中石材加工经营户(企业)19家(在建2家),荒料开采企业5家(银白龙2家,灰姑娘3家)。石材产业年总销售额约6000万元。
石材加工经营户主要产品有小规格板材,园林工程石料、墓碑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年产值约千万元左右。
荒料开采企业主要产品银白龙大理石荒料、灰姑娘大理石荒料。银白龙大理石荒料全部销往广东省云浮市,灰姑娘大理石荒料部分供县内生产小规格板材,园林工程石料、墓碑外,其余销往合山市等毗邻县市及广东、福建、江苏等主要荒料集散地。年销量为15000--0立方米(其中,银白龙约10000立方米。东山石材有限公司年产量为300000平方米(折合7500立方米),周转库存1500立方米,由龙井石灰岩矿供给。凌喆远景艺术石材有限公司卡角山石灰岩矿的产量无法统计,估计产量与龙井石灰岩矿相当)。估计年销售额约5000万元(银白龙按市场参考价3000元/立方米计,灰姑娘按市场参考价1000元/立方米计)。
综上所述,我县是石材资源大县,品种富县,工业小县,产业弱县,财政穷县。
二、“西江亿吨级黄金水道(红水河)”与我县交通现状
(一)我县红水河水上交通现状
红水河流经境内遂意乡、红渡镇、新圩乡、果遂乡,全长59公里。上接都安和马山,沿红水河上游可达都安、大化、巴马、东兰、天峨、贵州等地;下游经合山、来宾、桂平、梧州可达广州、港澳。目前,全县境内现有码头和渡口28个,其中客圩渡口有11个,年旅客通过能力可达6.5万人次;建有15个砂场码头,年吞吐量可达15万吨以上,货运码头有2个(1个是航务码头,1个是广西忻城磊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专用码头),全部是500吨级泊位,主要装卸水泥、方解石、原煤等货物,年货物通过能力可达10万吨以上。全县现有4艘省际船舶,2150载重吨,主机功率534.9千瓦;有9艘客圩渡船,总客位为320座,主机功率154.35千瓦。
(二)红水河“黄金水道”(忻城段)建设规划
规划在建造1个货运码头(红渡北巷),建设规模为两个500吨级泊位;在2011年建造1个货运码头(红渡六纳),建设规模为两个500吨级泊位;在2013年建造1个货运码头(新圩北丹),建设规模为1个500吨级泊位。并力争建设一个规模为1000吨级泊位的标准化码头,并积极争取专项资金尽快规划建设来宾港红渡港区,提升船舶吨位,促进船舶转型。我县现有装卸船舶基本都是普通杂货船,短途运输吨位50至150吨级居多(运砂船);长途运输吨位300至500吨级居多。随着“黄金水道”的建设,未来几年及今后发展,现有船舶将逐渐向大吨位、专业化发展,一般船舶向800吨至1500吨级发展,专业化船舶向吨级发展。
(三)公路、铁路交通现状
我县位于桂中地区,县城距柳州市、来宾市仅100多公里,忻城县至来宾、忻城至宜州二级公路已开通并与g75高速公路、柳宜高速公路相连,忻城至柳州、南宁二级公路即将开通;七条主要出境公路均为二级公路,三条出境公路为三级公路(沥青路面),两条出境公路为三级公路。
322、323国道与省道、县道在境内以县城至思练镇县道为中心线在红水河北岸形成“曰”(或“8”)字形公路网络;在红水河南岸忻城至南宁、忻城至大化与沿岸县道形成“大”字形公路网络。
规划大理石产业带有湘桂铁路支线东矿火车站(与思练镇古银相距5公里,列入产业带内)、县城距黔桂铁路宜州站、洛东站仅40多公里。
综上所述,交通评价为:忻城县水路通江达海,但发展相对滞后;陆路交通路网布局合理,通铁路,未通高速公路;交通处于广西中上水平,交通便利,适合发展物流产业。
三、西江黄金水道(红水河段)大理石加工产业带初步规划构想
我县丰富的石材资源,已引起国内石材行业的高度关注,广东、福建、江苏、北京、上海、湖南、浙江的石材企业多次到我县进行投资考察。我县应立即在着手编制石材产业规划,将石材产业作为继蔗糖、制药之后,打造的又一个支柱产业,建设“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和广西石材专业市场,打造继广东省云浮市之后的华南石材加工贸易中心。因此,以集群化发展为我县石材产业战略。学习借鉴福建水头、广东云浮、山东莱州等石材加工贸易产业发达地区的经验,以资源为依托,企业为支撑,市场为导向,大企业为龙头,推动加工贸易和建立发达的物流配套,走石材产业集群化发展之路。
全县石材产业布局以西江“黄金水道”的红水河沿岸和322、323国道沿线主轴,以县境内及周边县区矿山为支点,以桂中石材专业市场为龙头,发展石材产业集群,形成“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
红水河沿岸石材产业集群以红渡镇为重点,以北巷港码头为中心向外扩展,引进十家以上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集聚效应。打造县域中南部石材产业集群,通过西江“黄金水道”与“石都”广东省云浮连接。目前,由广东省云浮石材商会会长李木南先生投资5000万元,年产50万平方米板材的忻城县好风光石材有限公司已落户建设,将成为红水河沿岸县域中南部石材产业集群的龙头。
322、323国道沿线石材产业集群以大塘镇、思练镇为重点,以现有的20多小型石材加工企业为基础,引进十家以上的龙头企业带动,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的集聚效应。打造县域北部石材产业集群。在思练镇建设占地1000亩的广西石材专业市场,推动我县成为华南石材加工贸易中心。目前,由广东省云浮石材商会副会长黎金兴先生投资5000万元,年产50万平方米板材的忻城县兴城石材有限公司已落户建设;云浮市财福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与俄罗斯客商合作拟在思练镇投资人民币8000万元。建设厂房面积为40000平方米,年产100万平方米的墨玉大理石板材企业正在洽谈落实。都将成为红水河沿岸县域北部石材产业集群的龙头。
两个石材产业集群离而不远,通过红水河、县道、省道、国道互相连结,将县境内的大塘镇、思练镇、安东乡、果遂乡、新圩乡、红渡镇、城关镇7个乡镇连成石材加工产业带。“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的形成,为我县打造广西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石材加工、贸易、展示、物流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工作
(一)“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面临的问题
一是经费不足。招商是一个专门花钱的工作,而我县是广西国定的28个贫困县之一,县域经济薄弱,财政捉襟见肘,属“吃饭”财政,经费问题是我县石材产业招商面临的基本问题。由于缺少经费,致使石材产业招商的很多工作无法有效开展。
二是资源不清。历年来对石材资源勘查的经费投入很少,石材资源勘查资料严重缺失,给石材产业招商造成很大影响,无法向客商提供完整的项目资料。
三是政策不明。我县尚未出台明确的石材产业发展政策的规范性文件。
四是物流不畅。据笔者到大塘镇的部分石材厂调查,物流问题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大塘镇石材企业反映向柳铁分局调用标箱的难度大,价格倚高,该镇石材厂家调用标箱的价格从未低于1850元/箱,并且一箱难求,调用一个标箱需要请客送礼,还要给司机200-300元的好处费。而贺州、灌阳等市县调用标箱的价格为600-800元/箱,且公路运距为大塘至柳江编组站的2-3倍。可见我县的物流成本偏高,是制约我县石材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因素。
五是行业管理不足。我县未设石材产业专门管理机构,招商部门完成前期招商工作后,无专门机构承接项目、组织实施。
(二)“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为加快“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建设,明确“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方向,拟以“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建设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作为“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工作的指针。
“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建设成为广西乃至华南地区重要的石材加工、交易、展示、物流基地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发展石材产业集群为重点,以招商引资纽带,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立足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将采矿、加工、贸易、开发、保护有机结合,实现科工贸一体化的新型石材工业。通过政府管理与引导,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大力发展石材产业集群,培育忻城石材知名品牌,建设“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融入西江经济带的国家级经济战略。
“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的发展思路:在科学分析我县石材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强化政府机构管理与服务意识,通过积极地运用经济杠杆、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合理开发石材矿产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进科工贸产业一体化程度高的大型企业,从高起点、高标准发展石材产业。坚持开发与治理并举,从宏观指导、适度开发、逐步规范等工作要素入手,创建石材产业集群和“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引导、鼓励石材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石材产业的结构优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要求和方向
石材资源是我县宝贵的优势资源,“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招商以优势资源做文章,面向石材产业发达地区,立足产业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
一是把石材产业发展提高到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县委、县政府要成立石材产业开发工作的专门机构。如贺州市设市石材产业领导小组、山东省莱州市设石材产业发展局、福建省福鼎市设石材行业管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罗源县设石材业综合管理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等。抓紧制定石材产业发展战略,编制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发展石材加工贸易一体化的产业集群,确立“一块石”的支柱产业地位。开发石材资源,做大做强石材产业,通过3-5年的努力把我县打造成广西和华南地区区域石材加工贸易中心,推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
二是加大政府投入,加快石材资源地质勘探工作,摸清家底。通过勘探,明确我县石材资源种类、资源储量、矿体形态、地质构造、水文条件、开采条件、可行性建议。为开发利用石材资源,发展石材产业提供基本依据。
建立由业主投入,按“谁投资,谁受益,谁承担风险”的市场化运作机制,采用招拍挂形式,以矿产勘探权、采矿权有偿出让方式,加快资源勘探。
三是加大石材产业的招商力度,立足大招商,招大商,招好商。根据石材资源种类、资源储量、可行性建议等具体情况。选择面向国际化程度较高广东省云浮地区、福建省厦门地区、山东省烟台地区引进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有管理经验的国内外大强企业到我县开发石材资源。
四是加大对忻城石材资源的宣传力度。一是在中央级和重点区域的媒体上宣传忻城石材资源。二是向全国的重点石材专业市场宣传推介,每年选择参加2-3个国内举办的大型国际性石材专业会展作为招商平台,宣传忻城石材资源,提高忻城石材资源的知名度。三是向大型石材加工贸易企业重点招商推介。藉以提高忻城石材的知名度,吸引石材大商家投资,招徕石材中小企业汇聚,形成产业聚集效应,为建立华南地区石材加工贸易中心鸣锣吹号。
五是根据我县石材资源丰富,石材产业开发起步晚的实际,借鉴石材加工贸易发达地区发展的经验,我县石材产业招商是依托中国石材工业协会及发达地区石材行业协会、商会,针对有实力,有技术,有市场,有管理经验的国内外大、强企业招商。重点是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等石材加工贸易发达而面临资源枯竭的大企业招商。
六是加快落实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的项目用地。按照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规划,尽快确定产业集群核心区,从现在开始着手征地,尽量避免项目用地出现“卡脖子”现象,影响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招商的声誉。
七是县委、县人民政府加强与柳州铁路部门协调,降低标箱的物流成本,实现公路铁路联运。加快黄金时间水道建设,尽快实现水路、公路、铁路联运,降低物流成本。
五、加快出台我县石材产业政策
加大招商力度,必须完善产业政策。在招商过程中使招商对象(投资者)充分了解我县对石材产业的政策优惠、资源配置、管理手段。产业政策的透明度可以提高招商的效率。加快我县石材产业政策的设计已是迫在眉睫。在产业政策制定方面许多中西部地区的石材产业后发展的县市已走在我县的前面。
出台我县石材产业政策应当明确几个内容
(一)是企业准入条件。明确企业必须在忻城县注册,进入石材加工集中区(产业集群)。企业准入条件一是设定注册资金和企业设计年生产能力下限;二是企业应采用国内同期先进技术进行开采及加工,严格禁止使用淘汰落后设备;三是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措施。
(二)资源配置办法和标准。把资源配置与企业的投资相挂钩,与企业的生产规模相挂钩,使企业所生产的品种、控制的矿山与与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最合理的配置。特别是石材矿山开采权必须具备最低加工配套能力,凡达不到最低加工规模的一律不允许配置矿山资源。
(三)对企业采购外地荒料加工的企业,开放大理石工艺异型材加工的企业,实行无条件准入。对与骨干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实行鼓励投资的政策。
(四)明确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一是在国家统一税收的前提下,提出具有可行性的财政扶持办法。二是企业融资优惠。三是政务公开,行政事业收费要实现公开透明。
(五)建立健全促进石材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为企业做好融资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市场开发服务、人才培训服务、法律服务等。
因此,县委、县人民政府要及时组织涉及石材产业决策、管理部门及有关部门的决策人员和政策研究人员到石材产业发达地区或与我县同类性质地区考察学习取经,开展石材产业政策调研,加快我县制定石材产业政策的步伐。
六、建设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前景预测
我县将石材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大理石产业,将取得十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们将通过3-5年的努力,重点引进20-30家大型石材加工企业,带动开发矿山30座左右,汇聚200家左右的中小型企业及配套企业,形成矿山开采、石材加工、石材机械、石材贸易、石材会展及物流配套的完善体系。力争全县年产板材1000万平方米,石材工艺品5万件套,实现石材加工业年生产总值突破40亿元,石材流通贸易额达到50亿元,石材加行业税收增加3.2亿元左右,增加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亿元左右。石材产业主业从业人员达到18000人,石材服务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000人,能就地消化本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50%,为农民工提供劳务收入约2500万元。将使我县的城镇化水平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石材产业还将进一步带动我县扶贫开发步伐,边远大石山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得到进一步加强,大石山区的农民群众也会因此石材产业的发展而受益。
通过大力招商引资,建设黄金水道大理石产业带,以“用资源换产业谋发展,以空间换时间求增速”的创新方式发展石材产业,开创忻城经济发展的新路,谋定而动,乘势而发,快马加鞭,以特定的产业经济融入国家经济战略层级的西江经济带,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我县的县域经济实力将达到全区的中等水平。
二oo九年十一月六日
主要参考文献和资料来源:
1、忻城县志编委会编:《忻城县志》,广西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2、忻城县经贸局:《忻城县“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
3、忻城县国土资源局:《广西忻城县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15年)》,6月。
4、忻城县红渡工业园区管委会:《忻城县红渡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20年)》。
5、贺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石材产业发展的意见》,8月。
6、忻城县派驻东莞市招商办事处第三组:《关于规范开发利用我县石材资源的建议》,9月。
7、忻城县赴广东省云浮市石材产业考察团:《忻城县赴广东省云浮市考察石材产业活动的报告》,4月。
8、忻城县交通局:《打造西江“黄金水道”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忻城县红水河水道建设情况汇报》,5月。
9、忻城县招商促进局:《关于加快建设西江黄金水道(红水河段)大理石加工产业带的报告》,8月。
10、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关于打造西江黄金水道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若干意见》,9月。
11、忻城县参加第六届中国(云浮)国际石材科技展览会石材资源招商组:《忻城县参加第六届中国(云浮)国际石材科技展览会工作总结》,10月
12、《南国早报》(记者:宋春风):《广西迎来经济社会发展又一重大机遇》,10月29日。
13、忻城县12个乡镇11月3日提供的《石材矿山资源情况表》《石材企业(经营户)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