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滁州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情况研究分析
安徽滁州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情况研究分析滁州市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七分之一以上,粮食购销量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畜牧、水产等产量也在全省占重要位置。近年来,滁州以“百亿粮仓、千亿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型经济茁壮成长,成为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重要力量。预计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400亿元左右,在冲刺千亿产业上迈出有力步伐。
强龙头。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双管齐下,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永言水产、凯源粮油、凤宝粮油先后晋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1家。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总投资21亿元的银鹭食品、总投资10亿元的盼盼食品、总投资2.5亿美元的美国嘉吉和正大、雨润、雅客、今麦郎、德清源、蜡笔小新等近30家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纷纷落户滁州。
壮龙身。依托主导产业,大力推动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粮油加工上,以凯源、凤宝等为龙头,凤阳已形成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畜禽加工上,福润肉制品、申龙食品、正大生猪产业链三大项目年生猪屠宰能力达400万头;嘉吉肉鸡产业链的肉鸡养殖加工能力超过1亿只,德清源项目蛋鸡养殖能力300万只以上,全椒温氏年可养殖和加工肉鸡3000万只、生猪65
万头。森工产业上,以扬子、亚欧、好地、肯帝亚等17家企业为龙头,强化木地板产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十二五”期间,滁州还将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水产品、乳制品、苗木花卉、蔬菜加工等产业,形成群龙共舞的局面。
培龙尾。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31个,带动农户30多万人,居全省前列。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文章由098.com提供。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16万亩,规模种植大户发展到3222户,其中千亩以上的89户,规模养殖比重稳步提高到70%以上。另一方面,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强的高水平农业生产基地。小岗村等8个示范区总面积超过百万亩,全椒县被列为全省农业物联网试点县和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县。
抓基地。围绕八大主导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着力抓好增量调整,重点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小麦、双低油菜、玉米、花生、棉花、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茶菊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全市共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742万亩,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建基地406万亩。
提品牌。通过政策扶持、组织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实施农产
品进超市工程等措施在全国各地大力宣传推介我市的名优农产品,目前已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省名牌农产品40个,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2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5个;有63家企业16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有5家企业22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
建园区。去年刚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就成功申报和创建了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市开发区食品产业园以相当的规模,厚实的潜力,普惠的政策和坚实的管理,成功晋级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现了全市零的突破。该园区采取主动出击、产业招商和领导拜访、高位推进相结合的招商方式,紧盯国内外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食品制造加工的知名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和丰硕成果。
一年来,园区先后引进食品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4家,分别为投资21亿元的银鹭集团八宝粥、果蔬罐头、饮料项目,投资10.6亿元的养元蛋白饮品项目,投资1.5亿元的铭果园食品馅料项目和投资3亿元的澳福记烘焙食品项目。文章由098.com提供。其中银鹭集团和养元饮品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两家企业均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
截至目前,滁州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已有食品项目23个,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拥有“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企业6家,总投资约100亿元。食品原料、包装等配套项目12个,投资总额近20亿元,2011年农产品加工产值61.5亿元。
滁州在主抓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建设同时,还在各县市区抓了8个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凤阳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小麦、甜叶菊加工;定远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明光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水产品、甜叶菊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全椒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畜禽、奶业加工;来安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蔬菜加工;南谯区农贸食品城。重点发展粮油、畜牧、滁菊加工及农产品批发;天长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琅琊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林特产品加工。
造集群。全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建立加工,扩大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了全市优势产业集群:一是以凤阳县凤宝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二十几家面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二是以志成牧业、达诺乳业、滁州温氏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三是以定远凯源集团、天长天鑫米业、来安金弘安米业为龙头的大米加工产业集群;四是以明光永言水产集团为代表的渔业产业集群;五是以滁州润海甜叶菊高科有限公司、凤阳县小岗村永丰甜叶菊高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甜叶菊产业集
群;六是以安徽菊泰滁菊草本科技有限公司、滁州市滁菊研究所为代表的菊花产业集群。七是以滁州润林木业有限公司、滁州三源木业有限公司、安徽扬子地板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肯帝亚皖华人造板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林产业集群;八是以来安县舜山镇林桥村、南谯区乌衣镇黄圩村、汪郢村为代表的苗木花卉产业集群。
目前全市正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451”转型倍增工程。到2015年,实现农业产业化“12345”目标:即争取1家重点龙头企业上市,培育2个年产值超30亿元的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个,创建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00亿元。
第二篇:安徽滁州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情况研究分析
安徽滁州市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情况研究分析
滁州市是安徽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七分之一以上,粮食购销量占全省四分之一以上,畜牧、水产等产量也在全省占重要位置。近年来,滁州以“百亿粮仓、千亿产业”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型经济茁壮成长,成为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重要力量。预计今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将达400亿元左右,在冲刺千亿产业上迈出有力步伐。
强龙头。内部培育与外部引进双管齐下,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永言水产、凯源粮油、凤宝粮油先后晋级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市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43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21家。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总投资21亿元的银鹭食品、总投资10亿元的盼盼食品、总投资2.5亿美元的美国嘉吉和正大、雨润、雅客、今麦郎、德清源、蜡笔小新等近30家国内外知名农产品加工企业纷纷落户滁州。
壮龙身。依托主导产业,大力推动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龙型经济。粮油加工上,以凯源、凤宝等为龙头,凤阳已形成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畜禽加工上,福润肉制品、申龙食品、正大生猪产业链三大项目年生猪屠宰能力达400万头;嘉吉肉鸡产业链的肉鸡养殖加工能力超过1亿只,德清源项目蛋鸡养殖能力300万只以上,全椒温氏年可养殖和加工肉鸡3000万只、生猪65万头。森工产业上,以扬子、亚欧、好地、肯帝亚等17家企业为龙头,强化木地板产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十二五”期间,滁州还将大力培育绿色食品、水产品、乳制品、苗木花卉、蔬菜加工等产业,形成群龙共舞的局面。
培龙尾。一方面,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31个,带动农户30多万人,居全省前列。积极推动土地流转,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文章由098.com提供。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116万亩,规模种植大户发展到3222户,其中千亩以上的89户,规模养殖比重稳步提高到70%以上。另一方面,大力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科技含量高、示范效应强的高水平农业生产基地。小岗村等8个示范区总面积超过百万亩,全椒县被列为全省农业物联网试点县和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创建县。
抓基地。围绕八大主导产业,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发展思路,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着力抓好增量调整,重点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小麦、双低油菜、玉米、花生、棉花、畜产品、水产品、奶制品、茶菊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全市共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742万亩,其中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建基地406万亩。
提品牌。通过政策扶持、组织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等措施在全国各地大力宣传推介我市的名优农产品,目前已拥有中国名牌农产品2个,省名牌农产品40个,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82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5个;有63家企业168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有5家企业22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标志有效使用权。
建园区。去年刚开展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就成功申报和创建了一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市开发区食品产业园以相当的规模,厚实的潜力,普惠的政策和坚实的管理,成功晋级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实现了全市零的突破。该园区采取主动出击、产业招商和领导拜访、高位推进相结合的招商方式,紧盯国内外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和食品制造加工的知名企业,取得了明显成效和丰硕成果。
一年来,园区先后引进食品生产和农产品深加工企业4家,分别为投资21亿元的银鹭集团八宝粥、果蔬罐头、饮料项目,投资10.6亿元的养元蛋白饮品项目,投资1.5亿元的铭果园食品馅料项目和投资3亿元的澳福记烘焙食品项目。文章由098.com提供。其中银鹭集团和养元饮品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两家企业均获得“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荣誉称号。
截至目前,滁州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已有食品项目23个,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拥有“中国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称号企业6家,总投资约100亿元。食品原料、包装等配套项目12个,投资总额近20亿元,2011年农产品加工产值61.5亿元。
滁州在主抓开发区食品产业园建设同时,还在各县市区抓了8个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凤阳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小麦、甜叶菊加工;定远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明光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水产品、甜叶菊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全椒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畜禽、奶业加工;来安县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蔬菜加工;南谯区农贸食品城。重点发展粮油、畜牧、滁菊加工及农产品批发;天长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粮油加工;琅琊区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重点发展林特产品加工。
造集群。全市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在建立加工,扩大生产的同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优势,形成了全市优势产业集群:一是以凤阳县凤宝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等二十几家面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全省最大的面粉加工产业集群;二是以志成牧业、达诺乳业、滁州温氏为代表的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三是以定远凯源集团、天长天鑫米业、来安金弘安米业为龙头的大米加工产业集群;四是以明光永言水产集团为代表的渔业产业集群;五是以滁州润海甜叶菊高科有限公司、凤阳县小岗村永丰甜叶菊高科有限公司为代表的甜叶菊产业集群;六是以安徽菊泰滁菊草本科技有限公司、滁州市滁菊研究所为代表的菊花产业集群。七是以滁州润林木业有限公司、滁州三源木业有限公司、安徽扬子地板股份有限公司、安徽肯帝亚皖华人造板有限公司为代表的林产业集群;八是以来安县舜山镇林桥村、南谯区乌衣镇黄圩村、汪郢村为代表的苗木花卉产业集群。
目前全市正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451”转型倍增工程。到2015年,实现农业产业化“12345”目标:即争取1家重点龙头企业上市,培育2个年产值超30亿元的龙头企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3个,创建4个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产值达500亿元。
第三篇: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的汇报
关于我省农业有关情况的汇报
(2011年5月15日)
根据全国人大农业政策调研组的调研要求和省人大农经委有关通知精神,现将我省加强中低产田改造,扶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中低产田改造是农业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农业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中低产田改造项目是农业的一类重要项目。农业部每年安排我省中央财政投资2.4亿元,其中65%的资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加上地方配套和省级专项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的资金,全省每年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的财政资金约4亿元。多年来,我省农业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本目标,着力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建设,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着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综合效益,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主要成效
(一)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农业以“治水、改田、造林”为主要内容,通过综合运用工程、生物和技术措施,发展节水农业,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完善田间工程配套,达到了土地方整化、道路砂石化、排灌系统化、1 渠道硬质化、农田林网化的要求,农业的物质装备水平和土地产出率明显提高,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我省农业生产条件较为薄弱的里下河地区、高沙土地区、重点地区的大片中低产田基本变成了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林成行、渠相通、路相连的高产稳产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改造的中低产田成为我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全省农业累计投资95.2亿元,其中财政投资58亿元,改造中低产田3000万亩,植树造林190万亩,新增粮食综合生产能力86.8亿斤。据省农调局对我省2008-2010年项目实施情况调查,三年中项目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80万亩,增加除涝面积5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75万亩,改善除涝面积130万亩,项目区农田有效灌溉率由73.4%提高到81.8%,提高了8.4个百分点。项目所涉及的村内67.2%的耕地得以改造,土壤改良率为35.4%。粮食平均亩产水平提高92.3公斤,增长31.9%,而没有实施农业开发的对照村粮食亩产水平只增加4.7公斤,仅增长1.3%。
(二)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经营 在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时注重把区域布局、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品种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把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粮食优势产业结合起来,与培育区域特色农业结合起来。同时注意培重项目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完善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的产业 2 链,积极构建“优势区域、优势基地、优势产业、优势品牌”配套发展的新格局,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近年来,我省农业加快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步伐,重点培育和扶持优质粮、优质油、优质蔬菜、经济林果、花卉苗木、畜禽养殖和水产业等优势产业。2010年以来,立项实施省级重点示范项目300多个,带动了全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蔬菜、花卉等成为部分地区农业的支柱产业,其中,蔬菜已成为全省第一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2010万亩,比2009年增长12%。全省农业区域特色逐步形成,大部分县初步显现出“一县一业”格局,如在重点东部优质稻区、湖周边优质稻区、河优质稻区和宁镇丘陵优质稻区建设了一批标准化、无公害生产基地和稻米及其副产品加工基地。在重点西部、沿海、城郊和重点加工贸易等四大蔬菜区建设了一批无公害、出口创汇型的特色蔬菜基地、种苗繁育基地和蔬菜出口创汇基地。在通泰扬等地扶持发展双低油菜,在睢宁等地扶持发展专用小麦等等。
(三)增加了农民收入,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始终是我省农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选项立项过程中把安排多少农民就业,带动多少基地面积,收购加工多少农产品,是否与农民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否对农民实行保护价收购作为首要评审标准。据省农调局统计,全省农业开发项目新增总产值72亿元、增加值31亿元,新增利税13.5亿元,新增农村劳动力就业30.4万人,带动项目区农户90万户。据对22个多种经营项目初步调查,平均每个项目直接使729个农户从中受益,农业开发每百元投资增加农业产值146元,增加种植业产值74元,新增农业产值占全省增加量的13.5%。累计投入农业资金2400万元,改造中低产田2.4万亩,开发水面资源1.5万亩,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全镇新增农业总产值6000多万元,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150元提高到3929元,综合实力排名由开发前倒数第三位上升到前三位。
(四)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为目标,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实施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绿色家园“三绿”工程,加快实施清洁家园、清洁河道、清洁村庄“三清”工程,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面貌,增强了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据统计,农业项目区秸秆还田率由开发前的32%提高到40%,项目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3个百分点,农田林网覆盖率由开发前的30.5%提高到89.7%,森林覆盖率达到15%左右。这对防止丘陵山区的水土流失,培肥高沙土地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滩涂湿地资源,促进区域性资源的开发与保护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为全省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农业在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扶持优势农产品产业发展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这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农业部的正确指导,得益于项目区干群真抓实干,也得益于项目与资金的规范管理和正确的开发思路,始终做到“五个坚持”。
(一)坚持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省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生产条件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善。根据1998年全省农业后备资源调查,全省有中低产田3400万亩,低产田、实心田500万亩。为了改善项目区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项目区农田旱涝保收的能力,多年来,我省农业一直坚持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突出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一是集中投入,建设基础设施。将60%以上的农业开发土地整理项目资金用于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十多年来,农业累计建设防渗渠超过10000公里,建设泵站3000多座,机电井1500多眼,机耕路11400公里。二是集中连片,规模开发。为了保证项目区建一片,成一片,受益一片,在项目区安排上,坚持按照灌区、流域来统一规划,连片治理。每年每个县土地整理项目安排1-2个项目,1个项目涉及乡镇不超过3个,且必须集中连片。三是整合各类项目,形成投资合力。为避 5 免开发资金“天女散花”,形不成规模,农业开发紧紧围绕当地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积极整合国家农业项目,以及农业开发项目用于项目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初步统计,“十一五”以来,平均每年农业开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的资金达到3亿元。
(二)坚持将中低产田改造与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农业不能就中低产田改造而改造,应该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重要目标。在中低产田改造中,坚持按照省政府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将中低产田改造与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相结合。一是突出主导产业。近年来省政府确定全省重点发展16个优势农产品产业,按照分工农业牵头负责优质稻米和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水稻是我省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全省常年种植面积达3000万亩,蔬菜是全省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稻米和蔬菜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粮食生产的安全,关系到农民增收。为了切实做好这项工作,我们组织专家编制了两个产业发展的实施计划,并决定在全省建立10优质稻米和6个特色蔬菜产业化发展综合示范区,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优质稻米和特色蔬菜产业的发展。对重点县进行重点扶持、重点投入,按照区域优势,积极培育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2011年全省农业土地整理项目结合中低产田改造,投入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产业方面资金1.2亿元左 6 右,其中财政资金约9000万元。二是拓宽中低产田改造的建设内容。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具体建设内容安排上,坚持按照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的需要来安排投资,缺什么补什么。把农村道路、生态环境建设列入农业投入范围,对农产品生产基地检测、无公害、绿色食品农产品申报费用、农机具、苗圃建设等适当补助。三是按照龙头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切实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项目选项规划中,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带动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听取龙头企业的意见,按照龙头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改造中低产田和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实践证明,凡是有龙头企业实行签约保护价收购的项目区,中低产田改造的效益就高于一般的项目区,项目区农民增收情况就明显高于非项目区。
(三)坚持以农业主产区为重点,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农业开发投入。我省是全国的农业主产区,特别是重点地区更是全国的粮食主产区域,但其经济基础薄弱,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普遍较差,农民自身对农业投入也比较少。为加快这些地区的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在实际资金安排上,农业实行了政策倾斜,进行重点投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农业开发坚持重点,将50%以上的开发资金投向重点地区。据统计,农业投入重点地区的资金达19.7亿元,占全省的50%。2011年预计将安排重点地区农业 7 财政资金约3亿元,占全省的51%以上。根据全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对重点、重点、重点地区的省级配套资金比例也实行了差别配套政策,重点、重点省级配套30%和50%,而对重点地区省级配套坚持拿大头,按70%进行配套,2011年配套比例提高到80%。这样,重点地区每个县只要出10-15元,就可以争取到市以上财政资金约185元。
(四)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努力提高开发的科技含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多年来,农业注重加强科技投入,坚持依靠科技搞开发。一是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和对农民培训的力度。每年农业安排10%左右的资金用于项目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近年来,农业开发在项目区大力推广优质小麦、优质粳稻、双低油菜、抗虫棉等新品种90多个,重点示范、推广节水灌溉、科学施肥、种子包衣、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适用技术近70项。每年农业项目组织5万人次左右的培训,在夏收和秋收季节集中组织举办两期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专家、教授进行农业标准化、信息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可持续发展等专题讲座,赠送优质良种和有关农业技术杂志,深受项目区农民群众的欢迎。二是加大与科技依托单位的协作。紧密依托省内外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和推广部门。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参与我省农业科技依托单位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省农科院等十多个科研教学单位,参与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科技人员约258 8 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184人。各地制订优惠政策,鼓励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创办领办科技实体,鼓励和吸引科研单位和科技人员直接实施农业开发项目,通过技术入股拉进人才,引进成果带进人才,兴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留住人才,真正形成利益共同体,把开发项目建成技术含量高、机制灵活的新型农业企业。在经济林果科技示范园区,由省农科院园艺所以技术投入持股51%,当地政府以前期土方工程投入持股19%,以土地、资本、技术为纽带,通过股份合作制,使科研单位与项目建设单位真正形成了利益均享、风险共担的新机制,实现了科技依托质的飞跃。三是打造示范载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2010年以来,在原来农业开发项目区的基础上,聚集各类科技项目,建设高科技和现代化的示范园区。全省初步形成了重点地区以现代化、外向型为特征,重点地区以产业化、高科技为特征,重点地区以高标准和新品种、新技术展示为特征的不同类型的科技示范园区。在园区运作和管理上,对园区和园区内项目都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使科技示范园区成为机制创新、体制创新、技术创新的典型,成为成果转化与农民培训教育的基地,成为农业开发的综合性样板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推广粮、棉、油、瓜、果、菜等优质作物新品种20多个,示范推广新技术30多项,其中引种、筛选的“优麦3号”小麦品种,达到国标二级优质小麦要求,可以替代进口专用小麦生产优质面包和高级面点,每年粮食部门 9 和加工企业以高于普通小麦15%的价格收购,仅此一项技术,每亩地就多增收50多元。
(五)坚持科学规范管理,努力提高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水平。我省认真执行项目立项、评估、申报、审批、施工、验收、管护等一整套规范的管理制度,坚持科学管理,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努力提高项目实施水平。一是加强项目选项评估工作,提高项目前期工作质量。坚持择优建设项目库,所有立项的项目都从项目库中选择,防止临时找项目、随意选项目的现象发生。在具体项目立项中,坚持公开选项、择优立项。为保证项目立项的科学性,对项目评估论证办法进行了改革,所有项目委托有资质的咨询评估机构进行评估论证,发挥专家决策的作用,大大提高了项目选项立项的科学性、准确性。二是严格项目计划管理。项目一经批复,即按照批复和设计要求组织实施,计划的批复实行县对乡审批到单项工程,“定实施地点、定工程规格、定工程投资、定资金性质、定完成时间”。项目完成后,做到名称不改,规模不减,位置不变,标准不降。三是积极推行工程招标投标和工程监理。在试点的基础上制订了一套规范的招投标工作规程,通过招投标,降低了工程成本,加快了建设进度。在中低产田项目实施中,通过聘请有资质或有能力的单位对工程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有效提高项目建设的监管水平,保证了项目工程质量。四是严格实行县级财政报帐制。县级开发、财政对照项目工程建 10 设计划,对项目工程完成情况审查合格后,由项目单位统一到县财政报帐,所有项目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实行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
三、有关建议
多年来农业坚持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也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农业开发投资标准相对偏低,资金投入规模有限,难以满足中低产田改造的实际需要;在加大农村税费改革的新形势下,在中低产田改造项目中,农民筹资投劳工作难度加大,落实困难。因此,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农业投入规模
根据初步统计,目前我省耕地7300万亩,其中中低产田约2010多万亩,其中低产田400多万亩,这些耕地主要分布在重点等经济薄弱地区,由于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差,农民增收困难,急需中低产田改造。由于90年代初期项目投入标准低,部分改造的农田标准仍然达不到高产稳产的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标准。目前每亩中低产田改造财政投资标准为300元,这与建设高标准农田的投资需要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但目前国家农业开发安排我省农业中央财政投资规模仅约2亿多元,加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亿多元,按照65%的资金用于中低产田改造,每年只能改造中低产田100万亩,按此进度全省中低产田改造一遍需20年,这与保证粮食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经济薄弱 地区农民增收的目标和要求相差较远。因此,我们恳请中央进一步加大对我省农业投入力度,加大中低产田改造规模,加快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改造步伐,努力提高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降低农民投工投劳比例
根据国家农业项目与资金管理有关规定,农业土地整理项目需要农民筹资投劳,其比例不低于中央投资的0.7,据此测算,我省每改造一亩中低产田需要农民投资或以劳折资约105元,按照我省税改办出台的农民投工价格,则每亩投工投劳需要12.5个工日。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后,取消了“两工”,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在本村范围内兴办生产或公益事业,必须通过“一事一议”向农民筹集资金和劳务,并实行上限控制,向农民筹劳每个劳动力全年不得超过5-8个工日,以村为单位筹资总额人均不超过20元。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主要用于村内农田水利建设、修建村级道路、农村改水、血防等集体生产公益事业的诸多方面,不可能全部用于农业,农业规定的投资投劳比例远高于一事一议的上限。根据我省实情,我们建议今后土地整理项目要降低或取消农民的自筹和以劳折资,项目区的沟渠土方全部由农业财政投资承担。
第四篇:关于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我县一项重要战略目标。为切实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县人大常委会决定进行专题审议。根据工作安排,今年3月至4月,我们组织调查组,进行了专题调研,先后听取了县农业局、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深入20个乡镇(街道)走访座谈;实地考察了部分重点基地、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了解和听取了各方面情况、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部门紧紧围绕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这一战略目标,在推进产业发展、加强质量安全管理、增强支持保障能力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地建设氛围逐渐形成。自县十二届党代会第一次会议提出建设浙江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目标后,县政府高度重视,及时成立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加强组织领导;组织调研、考察、研讨,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目标定位;委托编制了《仙居县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加强规划指导,制订发展计划;先后出台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扶持政策及土地、林地流转等有关政策。相关部门认真落实工作措施,加强指导服务,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效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进程。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和投入农业开发,新生力量逐渐成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主体,掀起一轮社会资本投资农业的高潮。同时,媒体积极互动,加大宣传力度,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形成了较为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农业发展基础逐步加强。一是基地规模逐步扩大,档次提高,特色亮点较为鲜明。已发展农、林、牧、渔等规模基地30万亩,建成各类农产品标准化基地36个,涌现了一批富有亮点的特色基地。如横溪八都洋绿色稻米基地、白塔千亩生态种养殖基地、官路大北地溪绿色蔬菜专供基地、上张高山蔬菜基地以及一批杨梅重点基地、重点村等,取得明显成效。重视产业互动,杨梅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农旅结合,休闲观光园区建设,杨梅节、油菜花节产生了明显社会效应。二是生产经营组织得到发展壮大。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5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34家,形成了一批农村特色产业带头人。三是农产品市场建设进一步推进。建立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并开始向杭州等大中城市辐射,取得较好社会效应,得到各级领导肯定;实施城关中心菜场及主要集镇农贸市场改造;建设了部分杨梅等主要农产品产地市场;探索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四是标准化和品牌建设不断推进。编制了《仙居县农业标准体系表》,制作了仙居杨梅、仙居鸡等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组织开展各类农产品产地认定和质量认证,已认定全国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3个、面积16万亩,绿色认证20个、有机认证15个,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7万亩;35家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通过QS认证;有30多家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条形码生产。重视品牌建设,已注册农产品商标141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2件,省、市级著名商标8件,省、市级名牌10个,54个农产品获省农博会金奖;仙居杨梅在注册原产地证明商标后,又通过了欧美等13个国家国际商标注册,并被列为浙江省农产品十大创牌先锋;仙居鸡获得原产地地理标志范围保护。
(三)支持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是加大了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落实上级强农惠农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农业项目资金,制订出台了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相关扶持政策,财政资金对生产性扶持力度加大,重点更加突出。二是建立了土地流转机制。制订政策鼓励和促进土地、林地的合理流转,2008年,全县新增土地、林地流转3万亩。三是农技服务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落实农技推广责任制,开展 “三位一体”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试点,成为全省的典型;有效解决农技人员的基本待遇问题;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引进各类农作物新品种,推广农作物良种;实施实用技术工程,推广水稻强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等各类先进实用技术;探索实施生态种养殖,推广农牧结合等新型农作模式,推广使用杀虫灯、黄板诱杀和生物农药;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定期收集和发布农产品信息;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去年共培训农民1万多人次。四是质量安全监管得到加强。完成了农业污染源普查工作,加强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实施农产品产地编码试点;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建立县农产品检测中心,正在申报计量认证;在农业龙头企业、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城关中心菜场等建立定性检测室,在重点基地开展检测试点工作;配备农产品检测车,对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入市农产品进行定性检测和定期抽检。开展农业专项执法,组织“绿剑”执法行动、“红盾护农”、杨梅质量安全监管综合执法等活动,重点对种子、农药、肥料、兽药、饲料添加剂及主要农产品质量等进行检查,查处各种违规销售和使用药物的行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这几年我县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可以说是开了个好局,但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任务非常艰巨,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很多,具体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上还有一定差距。有关方面对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还没有足够的认识,少数地方没有真正把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摆上重要位臵,思路和定位不够清晰,重点不够突出,办法措施不多。部分生产经营主体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还不高,存在等靠要思想,主体意识、责任意识、质量安全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全社会重视关心和支持生产基地建设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产业化总体水平较低。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还不够合理,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较低。传统农业格局仍占主导地位,自给自足的千家万户经营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农业的弱质现状和生产的低、小、散局面仍然存在,集约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规模效应。除杨梅外,其他产品规模普遍偏小,产品优势不明显,商品化率较低,产品供应期短而集中,供应能力弱,难以适应市场需求。如中心菜场日均供应蔬菜40吨左右,其中80%以上依靠外地调入。农产品加工业落后,产业链不长,绝大部分停留在种养殖这一低端环节,附加值不高,竞争力不强。二是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全县没有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功能还不完善,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交易方式和质量监管条件落后,产地市场缺乏统一规划且设施简陋。三是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真正意义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辐射带动能力较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多数合作社的内部机制不健全、运行不规范、管理不到位;营销网络不健全,实力不强,难以有效组织我县农产品外销;务农队伍老化、弱化严重,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
(三)质量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还不健全,多数农产品还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有的质量标准没有得到严格执行。农产品检测体系还不完善,检测中心尚未通过计量认证,一些检测设施设备较为落后,难以有效开展质量检测,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未真正建立,难以实现农产品优质优价,质量追溯机制尚未真正实行。农产品品牌缺少严格管理和精心呵护,受利益驱使,存在品质不过硬、冒牌杂牌、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缺斤少两等问题。生产上使用违禁农药、激素、添加剂现象仍时有发生,导致部分农产品农残超标,滥施化肥现象普遍存在,致使一些优势农产品品质开始退化。局部地方工业污染、非法冶炼及农业面源污染等,影响产地环境保护。
(四)支持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资金投入仍显不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经费投入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一些项目扶持资金未能及时足额到位;社会资本投入范围还不广,总量还不大;信贷支农受担保等因素制约较多,实际操作较难。二是土地制约明显。农村土地、林地分散经营,客观上制约了集中流转,不利于集约化和规模化发展,存在传统经营无效益、集约经营无资源的两难境地。同时,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地市场建设、基地设施建设等急需生产性用地得不到有效解决。三是农业基础设施仍显落后。道路、水利等设施不完备,有的设施老化失修;大棚等设施农业总量不大;农业机械化水平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四是农技服务能力还不强。农技服务网络不健全,村级农技队伍几乎名存实亡,乡镇、街道农技队伍人员缺额、年龄老化、知识退化、作用弱化,县级农技队伍也存在力量不足和知识更新等问题,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需求。五是执法监管保障有待进一步加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涉及多个执法部门,关系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投入品监管、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系列问题,管理体制需进一步理顺,管理合力需进一步增强。
三、几点建议
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是符合仙居实际的产业选择,是顺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战略安排,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历史任务,要走的路很长,要克服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当前重点是:
(一)统一思想,切实增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把其作为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健全机制,抓好落实。加强宣传引导,充分调动各生产经营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增强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质量安全意识,努力形成加快推进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着力提高产业化水平。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深入实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等产业布局,明确重点产业导向,重点培育林特、粮食、蔬菜、畜牧、淡水渔业等各大产业,合理布局各类农产品生产基地,构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着力壮大产业规模,建设一批上规模农产品基地和现代示范园区。努力培育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和新型农业业态,注重农牧结合型、生态产业型、集约发展型生产模式,充分发挥资源环境优势,实现产业良性互动。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更多农产品实现加工增值,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增强产业竞争力。注重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的休闲观光体验功能。二要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要研究尽快建设县级农产品批发市场,提升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功能,完善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的设施配套,合理布局农产品产地市场,注重开拓以周边城市为主的国内外市场,努力构建较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视建设农产品网上交易平台,注重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提高农产品流通交易能力。切实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增强本地农产品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有效控制外地农产品调入规模。三要加强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注重培育产业农民队伍,有效解决农业就业队伍接续、提高这一现实问题,鼓励大中专毕业生投身农业事业。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健全内部管理机制,规范运行秩序,努力培育示范性合作社。积极扶持和培育一批生产规模大、带动范围广、竞争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强营销组织建设,努力发展和壮大营销队伍,构建营销网络,增强营销能力。加强各生产经营主体从业人员的实用技术和农业生产技能培训,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水平。
(三)高度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及时制订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努力扩大质量标准覆盖范围,制定各类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加大农产品标准的实施力度,重点做好标准化生产示范,引导和推进全县标准化生产进程;建立完善质量标准可追溯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二要重视品牌建设。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管理和保护,严厉打击在生产经营环节中各类毁坏品牌信誉和形象的行为;加强品牌整合,培育农产品名牌,提升产品质量。研究解决农产品市场准入问题,为绿色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创造条件。三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高度重视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建设,争取尽快通过计量认证,确保正常运行;努力改善中心菜场及集镇农贸市场的检测条件;支持生产经营单位的检测点建设。坚持深入开展集中执法行动及各类专项整治,依法打击各种危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为;重点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强对农药、兽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肥料等投入品监督检查,严防违规使用。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开展检疫、防疫工作。着力构建农资信用体系,规范农资经营管理,增强农资经营者服务观念和守法意识。加强产地环境保护,防止工业“三废”、非法冶炼等对农产品产地造成污染。
(四)切实加强支持保障。一要加大政策和资金保障力度。努力争取上级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资金整合,突出扶持重点,做到及时兑现,切实提高资金使用的绩效;不断拓宽农业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加大信贷支农力度,研究解决贷款担保难等实际问题,满足涉农贷款需求;努力解决农业保险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有效缓解农业经营风险。二要加快推进土地林地流转。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户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稳步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跟进土地流转后续管理工作,重视土地流转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好低丘缓坡资源。研究破解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地市场、重点基地设施建设等急需用地问题,妥善处理农业生产性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三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加大设施农业发展力度,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鼓励和支持引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四要加强农技服务能力建设。要深化农技推广责任制度,加快构建“三位一体”新型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优良品种的引进推广,进一步推广生物物理防治、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严防滥用化肥导致土地地力及农产品品质退化,积极发展农牧渔结合型生态种养殖农作模式。重视农技队伍建设,健全农技推广服务网络,重点村、重点基地要培养农技员,研究解决乡镇、街道农技队伍的人员结构、知识更新、作用发挥等实际问题,县级农技部门要切实加强农技推广指导、农业信息传播,着力研究破解生产经营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五要切实增强执法保障能力。要研究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协调机制和责任机制,整合管理资源,形成管理合力。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完善执法手段,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监管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九年四月
第五篇: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建议书
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项目 项目建议书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提要
1、项目名称
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
2、建设性质
新建
3、项目建设单位:xxxxxxxxxxxxxxxx公司
法人代表:xxxx 所有制形式:私营
4、建设地点:官渡区龙泉镇金星小庄村
规 模:拟建成年生产能力15000吨农产品生产线。
其厂房、卫生设施、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设计等完全按照欧 盟相关标准建设。
期 限:1年
建设内容:新建生产车间及附属用房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购进国际最先进水平的农产品生产设备,总投资12000万
元人民币。
5、项目申报单位及法人代表
项目申报单位:xxxxxxxxxxxxxxxx公司 法 人 代 表:xxxx
6、投资规模及资金构成:总投资1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企业自筹10900万元,贷款1100万元。
7、资金筹措:企业自筹部分由企业自有资金解决,银行贷款1100万元。
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项目建成后将会新增年生产能力15000吨,新增销售收入4亿元,新增出口创汇1300万美元以上。年新增利润5500万元,年新增税收3300万元。该项目投资利润率为45%,投资利税率为73%,内部收益率30%,静态投资回收期2.18年。
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云南是个农业大省,云南省号称“动物王国”“植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 和“药材之乡“的美誉,云南是野生菌及农副产品的主产区。2008年生产旺季时用工人数突破3000人,使用安臵了大批贫困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他们迅速脱贫致富。公司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农产品基地的建设,促进了农产品规模化、集约化种植和经营,解决了相当一部分农民农副产品积压的问题,带动了省内近2万农户农副产品的种植、采集,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每个农户增收在1000元以上(详见附页政府相关证明)。
公司依托农副产品种植基地,在企业、基地、农户三方合作方面做了一定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在野生菌方面,目前国际市场对野生菌的需求,以欧洲的消费量最大,其中又以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西班牙和瑞士、荷兰为主,加拿大每年也进口不少。xxxx到欧洲考察,通过与客户 的交流,与消费者接触,发现欧洲人非常喜欢云南的野生菌,每天的早餐中餐都离不开,特别是意大利人,很喜欢用牛干菌烤比萨饼。欧洲当地生产的菌类,由于人工成本太高,其消费竞争力逐渐降低。而云南的产品口味更香浓,价格也更便宜,因而需求量不断增加。采集、销售野生食用菌已成为许多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来源。野生菌鲜货增值带动了加工、贸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地方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云南省野生食用菌贸易和加工的企业蓬勃发展,全省野生菌年出口创汇逾5000万美元,加上外省转销出口创汇约8000万美元。
在大白芸豆等农副产品的选购中,公司都以适当的形式培育建设基地,与农户建立互惠互利的良好关系,即保证了企业有稳定的、高质量的原料来源、又为广大农户增加了收益,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项目建议书编制依据
1、根据中共中央十六大报告关于农业、农村、农民工作的若干论述和2009年中央1号文件。
2、根据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温家宝总理所作的 “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若干问题的精神。
3、为满足国内迅速增长的农产品工业的需求,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4、增加我国农副产品的加工份额,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提高粮食加工业的转化能力。
5、扩大企业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不仅要稳居国内市场前列,而且要更进一步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增长出口能力和水平,将中国野生菌品牌推向国际市场。
6、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国家税收。
7、依据云南省经济发展中长期的规划。
三、综合评价和论证结论
综合评价:本项目的建设将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加速农业产业化发展;可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水平。本项目的实施将使公司产品标准达到对欧盟及对日出口标准,以满足公司迅速开拓国际市场的需求。因此,项目实施后可提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水平和档次,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使中国野生菌迅速进入国际市场。实施本项目后可增加大批就业人员,大幅度增加国家税收,加工转化大量的农副产品,极大地带动本省、本地经济及相关产业的发展。
该项目建设区域所处地理位臵非常优越,处于云南省会昆明,公路、铁路交通发达,周边人民生活、文化水平和素质较高,为产品的运输和销售提供极大便利。
论证结论: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该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有关政策,建设单位将抓紧项目的实施工作,使项目早日建成投产,在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发挥其巨大的社会效益。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背景
农产品自本世纪50年代以冻制浓缩橙汁为标志的农产品开始问世,以后,随着速冻技术和配套设备的不断改进,预制速冻制品的出现,耐热复合塑料薄膜包装袋和高效、高质的快速解冻复原加热设备的研制成功,使农产品业成为国外方便食品和快餐业的支柱行业。60年代初期,随着流化床速冻机和单体农产品的出现,各种农产品逐步进入超级市场。至今,农产品已深入人心,且以方便、快捷、营养、卫生而著称的农产品业已风靡全球。据有关方面报道,发达国家农产品的销售量占到全部产品的一半。
我国的农产品工业真正起步是在90年代初,1994年以后得到迅速发展,并以每年30%的速度递增,成为90年代发展最快的野生菌及农产品加工业。我国每年还向日本、东南亚、欧洲等国和地区出口农产品百万吨。品种也由最初的速冻饺子、包子发展到速冻野生菌、蔬菜等150多个品种。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农产品的出现,大大节省了时间,其方便、快捷的特点适应了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出口造成一定影响,但云南农产品仍保持了较高的出口增长势头。前三季度,云南各类农产品累计出口创汇达6.2亿美元,同比增长27.4%,整体出口平均价格同比涨幅超过20%;累计出口49.1万吨,同比增长4.5%,继续实现出 口“量值双增”的良好态势。其中,作为云南出口支柱产业的烟草及制品均达到稳健增长,创汇额达1.8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3.7%。
日本已成为云南农产品最大进口国。在此之前,受日本检验检疫标准调整及松茸品质问题等影响,云南出口日本的农产品一度下滑严重。近期云南农产品积极调整对日出口结构,加强农产品品质与安全、环保标准,滇日农产品出口逐步回暖。目前,咖啡、干蔬菜以及鲜切花成为出口日本的大项增长产品。
云南农产品仍主要销往东盟市场,泰国、越南、印尼为云南农产品出口前三位的东盟市场进口国。与此同时,欧盟市场对云南农产品需求表现旺盛,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已成为云南农产品出口的新兴市场。农产品行业要适应入世后的各种挑战,首先要做到“以大对大”而“大”并非专指企业的规模,更重要的是要从各方面能与国际市场接轨,符合国际的操作规范。而大型农产品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技术和人才,并拥有较多的技术储备,树立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而长期立于不败之地。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农产品加工业的原材料主要是农副产品。近年我国农副产品产量持续大幅度增长,急需进一步的深加工,以提高其转化率和附加值,为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发展空间。但目前我国的粮食等农产品利用率较之发达国家相比还非常低,多以原料形式消耗,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因此,急需扩大和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加工和野生菌加工能力,提高其档次和水平。
其次,加入WTO后,我国农业面临严峻挑战,成为受冲击最大的产业。多年来,一方面国内粮、蔬加工能力严重不足,水平亟待提高。同时,先进国家依据良好的野生菌加工业水平,大量向我国输入粮食成品,冲击国内相关产业的市场。因此,为了应对入世后农业和野生菌工业发展的需要,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副产品加工的重要途径之一,使中国从农产品资源大国转变为农产品出口大国。但比较国外的野生菌加工和出口标准,我们还有很大差距,需进一步加强科研和开发能力,尽快达到对盟及对日出口标准,打入国际市场。公司要全力开拓国际市场,依靠出口,推动企业再上新的台阶,必须不断挖掘企业潜力,拓展企业优势,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由此可知,农产品工业的发展是我国人民生活提高的要求,是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需要,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三章 建设条件
一、项目区概况
该项目建设区位于昆明市北部,交通方便,地理位臵非常优越。云南地形极为复杂,大体上西北部是高山深谷的横断山区,东部和南部是云贵高原。最高峰是西北部迪庆藏族自治州德钦县的梅里雪山,其主峰卡瓦格博峰海拔6740米。最低点是河口县的元江河谷,海拔仅有76.4米。整个云南西北高、东南低,有94%多的面积是山地,仅有不到6%是坝子、湖泊之类。个别县市的山地比重竟然超过了98%。
云南气候大致与地形相对应。西北部的高山深谷区为山地立体气候区,从海拔几百米上升至几千米的陡坡上真可谓是“十里不同天”,著名的滇金丝猴就出没于此。而北回归线以南的西双版纳、普洱南部等地则属于热带季雨林气候,即全年高温如夏,雨季主要集中在夏秋。东北部的曲靖北部和昭通气候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热冬冷,雨热同季。全省其他大部分地域属于低纬高原气候,“四季如春”是这里的真实写照。影响云南的季风来自孟加拉湾,叫做孟湾季风。这是一股带着大量水汽的气流,全国大部分季风气候区的降水也来自于这股季风。(在中国的季风气候区,太平洋季风的主要作用是推动雨带北移,而降雨的水分来自于印度洋季风)。云南是全国植物种类最多的省份,不仅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植物种类,而且还有许多古 老、衍生、特有的以及从国外引种的植物。在全国近3万种高等植物中,云南就有1.8万种,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还多。云南省雨量充沛,河流湖泊众多,多年平均产水量2,222亿立方米,加上过境水量1600亿立方米,两项合计人均拥有约1万立方米,为全国人均拥有量的4倍。丰富的水资源形成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并且成为最大的能源优势。
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云南省政府对农业的发展制定了专项支持政策,公司作为农业企业,享受并得到了云南省政府许多优惠政策的支持。
我省的农产品出口在全国和西部地区都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农产品也是云南出口商品的亮点。省委、省政府把搞好农产品出口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不断增强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力度,省商务厅、省财政厅2003年出台了《云南省出口企业出口信用保险保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云财企[2003]173号),对企业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险和海外险的,国家保费补助比例为15%的前提下,省级保费比例为30%,保费补助总比例达45%,同时,国家在2004年7月1日对西部地区实行对企业投保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助比例提高到50%,省商务厅、省财政厅下发了《关于出口信用保险继续实施保费补助的通知》(云商规[2005]29号)对企业投保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省级保费补助比例由30%提高到50%,使企业投保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的保费补助比例达100%。《云南省进出口目标责任制奖励金考核暂行办法》(云商规[2004]106号),对符合办法规定的各类 出口企业、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奖励;《云南省实施扩大出口贷款贴息的通知》(云外经贸计财[2004]102号),对农副产品流动资金贷款贴息,每出口一美元给予0.02元的贴息补助;对技改贷款项目(重点支持农副产品技改贷款)给予贷款利息补助,每个项目最高支持金额不超过30万元。州市商务局(外经贸局)和农产品企业代表进一步深入了解了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在帮助企业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的全球资信网络,了解外方资信情况,把握贸易机会,灵活结算方式,提高出口竞争力,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应收账款管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并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在全球的追收网络, 帮助出口企业商帐追收等方面的作用。使我省农产品企业更好地运用出口信用保险暨融资政策加大对农产品出口的支持,扩大出口。云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公司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云南优质农副产品的丰富。同时大量的农村闲臵劳动力也为公司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
公司依托农副产品种植基地,在企业、基地、农户三方合作方面做了一定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绩。
第四章 建设单位基本情况
昆明市祺鹏汇商贸有限公司成立于2005年4月从事国内贸易、物资供应,本公司主要经营杂菌、野生菌、大白芸豆等农副产品,每年加工野生菌5000吨,大白芸豆12000吨左右,每年实行定单生产,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500~600人,是典型涉农及密集型外贸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产品深加工流通企业。本企业成立以来业务不断扩大,不断发展,拥有龙头街麦地村内土地一块,座落于官渡区龙泉镇宝云社区居委会麦地村,昆国用字(2004)号01426号,使用权面积6692.95㎡,使用权类型出让,用途为工业用地,土地上建有本公司的仓库6600㎡,三层职工住房一幢1500㎡,办公楼一幢500㎡。另外,本公司拥有昆明市官渡区龙泉镇金星小庄村土地一块,土地证号:昆国用字(2005)第00232号,使用面积9948.8㎡,用途为工业用地,使用权类型:出让性质土地一宗。
第五章 市场分析和销售方案
全球农产品贸易稳步增长。全球农产品贸易在经历了从1997至1999年三年的负增长以来,从2000年开始稳步增长,特别是2003年和2004年均保持着10%以上的增幅。根据WTO统计2000-2004年全球农产品贸易年均增长9%,与全球货物贸易的增长率持平。发达国家在农产品贸易中的比例逐步增加。与20世纪60年代相比,发达国家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比重从不到60%增长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目前所占比重不到30%,这一方面是因为发达国家农业竞争力强,购买力充足,有能力出口和进口更多的农产品,另一方面是因为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的初级农产品价格持续下降。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加工制成品比重上升。谷物占食品消费的比例不断下降,水海产品、蔬菜、水果所占比例稳步增长。目前美国消费者每年消费的蔬菜和水果的数量比20年前增长了25%,对有机食品的需求高速增长。可直接消费的最终制品的比例从1980年的不足20%上升至目前的30%以上。国际农业竞争环境依然不公平。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仍然保留了大量农业补贴,并继续使用出口补贴和出口信贷等出口支持政策。巨额补贴极大地扭曲了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一方面提高了发达国家自身的农业竞争力,抵消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对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业带来冲击,对没有能力补贴农业的发展中国家造成巨大损害,不利于中国农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此外,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传统的关税配额以及关税高峰、关税升级、季节性关税,以技术性贸易壁垒为代表的非关税壁垒也普遍存在,成为我农产品出口的巨大障碍。WTO新一轮农业谈判进展缓慢。由于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谈判难度很大,建立国际农业贸易新规则和新秩序步履维艰。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农产品出口将面临极其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国际农产品市场的准入条件没有得到有效改善,不仅农产品关税高峰、关税升级问题严重,而且针对中国农产品的“反倾销”、“特保条款”也有可能不断升级。
农业资源多样性优势。中国跨越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多种多样,能够生产各类农产品,满足世界市场多样化的食品需求。中国正在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建设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如目前已经或正在形成长江上中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南粤东柑橘主产区;渤海湾和西北黄土高原苹果生产优势区;中原和东北肉牛优势区;中原、内蒙古、河 北、西北、西南肉羊优势区;东北、华北及京津沪牛奶优势区;东南沿海、黄渤海出口水产品优势养殖带。中国大部分地区饲养畜禽、种植蔬菜均具有比较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研究表明,目前中国农业部门需要劳动力的合理数量为1.96亿人,但2002年农业部门的就业人口达3.25亿,剩余劳动力1.29亿人,农业部测算到“十五计划”期末,农业剩余劳动力将进一步增加到1.8亿人,农村劳动力严重过剩,能够在较长的时期内为出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服务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上述条件对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非常有利。我国的农产品,国内价格比国际市场低,具有明显的成本优势和价格竞争力。市场区位优势。亚洲是世界农产品贸易最重要、也是最具成长潜力的市场,2004年亚洲市场进口的农产品占世界的23%,日、韩、香港、台湾、印尼、泰国等都是重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家和地区。由于运距短、运销便捷,我国对亚洲市场出口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等高价值农产品,具有显著的区位优势。
2008年,尽管国际经济形势不佳,外部需求大幅缩减、国内劳动力成本大增等多重因素影响加大,但我省农产品出口依然实现了稳步增长,多品种出口继续实现“量增价涨”,产品特色优势继续彰显。据海关统计,去年我省各类农产品出口57.7万吨,较上年小幅增长2.4%;创汇额7.99亿美元,同比增长20.2%,增势平稳。管国际金融危机对尽中国出口造成一定影响,但云南农产品出口仍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云南农产品主要销往东盟市场,泰国、越南、印尼为云南农产品出口前三位的东盟市场进口国。与此 同时,日本、美国、欧盟市场对云南农产品需求表现旺盛,比利时、意大利、德国已成为云南农产品出口的新兴市场。
农产品营销切忌 “嫦娥奔月”,农产品销售的困难很多时候归结在产品的老化,农产品的结构不配套,大多数是政府主管部门喊出的口号,实际上是无力来突破农产品的营销困局面,只是想“嫦娥奔月”,而不做营销与消费市场的研究与突破,抓农民很有手段,但抓销售就迷惑不前,因为前者可以行政手段,而后者是市场手段,由此,在基本盘面上的指导人员,需要强化一体化的专业人才,主管人员要抓生产更要懂市场,而懂市场远远不够,懂市场的所谓农业专家很多,但需要懂营销的就很少,因此,两者或者多者结合,将是关键。
目前我国出口农产品因疫病、农兽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质量安全卫生问题,极易引发国外技术壁垒的限制,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水产品、畜产品、水果和蔬菜等出口优势的发挥。扩大农产品出口,占领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不仅要发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竞争优势,更需要通过提高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结合技术创新与结构升级,学习、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优良品种、食品加工技术、营销模式、国际经营的先进经验,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市场树立良好声誉。
根据不同的消费目标,制订不同农产品的销售方式,才是农产品现阶段提升的有效办法,采取营销多样化的内销和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农产品出口市场体系。
第六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建设任务和规模
项目设计:该项目建设经过专家设计,历经1年,首先由企业提出思路,确定功能,省进出口检验检疫局提出要求。
规模:拟建成年生产能力15000吨农产品生产线。其厂房、卫生设施、生产设备、生产工艺设计等完全按照欧盟相关标准建设。
期限:1年
建设内容:新建生产车间及附属用房建筑面积15000平方米,购进国际最先进水平的农产品生产设备,总投资12000万元人民币。
二、生产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
该项目采用传统的生产工艺和当前最先进生产技术生产农产品。工艺流程在此就不再一一详解。
三、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2009.3——2009.10 完成基本建设工程 2009.11——2010.2 生产线的安装调试 2010.3 接受验收
第七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投资估算
本项目投资估算包括生产用地征购,生产厂房建设,辅助设施建设,生产线的购臵、安装、调试,人员工资及其他管理费用,总投资12000万元。
一、投资估算表编制方法及依据
1、建筑工程(含设备基础费)
新建建筑物根据其结构形式及特点,参考同类工程造价指标和当地造价水平估算。
2、设备购臵费:设备购臵费包括设备原价和设备运杂费。
设备原价:国内设备原价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有各相关专业提供。
设备运杂费:运杂费按原机械工业部颁布的《机械工业建设项目概算编制办法及各项概算指标》规定的计算办法及费率计算。
设备运杂费=设备原价×设备运杂费率 国内设备运杂费率按设备原价的6%。
1、安装工程费:设备安装费按原机械工业部颁布的《机械工业建设项目概算编制办法及各项概算指标》规定的计算办法及费用计算。
2、其它费用:
建设单位管理费:按工程费用的1%计算。
勘察、设计费:根据《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国家计委、建 设部编,2002年修订本)按工程费用的1.6%计算。
工程监理费:根据(1992年)价费字479号文规定,按工程费用的1.2%计算。
联合试运转费:按设备费的0.6%为培训费用,培训期3个月,每人每月600元计算。
招投标费:按工程费用的0.6计算。预备费:按工程费用和其他费用的8%计算。
一、投资构成
1、流动资金
按分类详细估算法估算,本项目正常年流动资金1500万元(其中铺底流动资金1500万元)。
2、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铺底流动资金,经估算为12000万元。资金筹措
项目总投资12000万元。其中银行贷款1100万元,企业自筹10900万元。
第八章 财务评价
一、财务评价
本项目经济效益分析根据《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二版)以及现行有关财税制度编制。
项目计算期16年,建设期1年,生产期15年。投产后第一年达产80%,第二年达产100%。
1、成本费用估算
(1)产品成本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价格(不含税价),均按现行市场价计算。
(2)工资福利费:本项目劳动定员5000人,年均工资7200元/人,职工福利费按工资总额的14%计算。
(3)固定资产折旧:按分类法进行直线折旧,房层建筑物按20年平均折旧,设备按14年平均折旧,残值率均提取5%。
(4)摊销费: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分别按10年和5年摊销。
(5)修理费:按固定资产原值5%计算。
(6)财务费用:包括还贷期限长期借款利息及生产期流动资金借款利息。
(7)其它费用:包括制造费用、管理费用及销售费用中扣除折旧、摊入工资福利后的费用。
二、效益分析 盈利能力分析
1、出口创汇产品销售收入(以人民币计算)10790万元。
本项目正常年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
2、税金及附加
本项目增值税税率17%,城建维护费及教育附加费分别为增值税的7%及3%。
3、利润
所得税按33%、盈余公积金及公益金按20%计提。
4、清偿能力分析
本项目借款1100万元,除折旧、摊销外,利润100%还款,借款偿还期(含建设期)2.17年。长期借款还清后,税后利润全部分配。流动资金借款于计算期末偿还。
5、财务指标分析
有关财务指标如下: 投资利润率45%; 投资利税率73%; 资本金利润率45%;
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前)45%; 全部投资财务内部收益率(所得税后)30%; 全部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前)2.25年; 全部投资回收期(所得税后)3.25年。
三、不确定性分析
本项目建成后,以生产能力利用率计算的盈亏平衡点为:BEP= 固定成本/(销售收入-税金-可变成本)×100%=52.79%。建议项目实施后要加强管理,挖掘潜力,确保产品质量,控制成本,开拓市场。只要产品销售价格与原材料价格能够稳定,项目就具有抗风险能力。
第九章 环境影响和评价
该新建项目清洗原料、冲洗地坪和职工生活排放废水经化粪池处理后,经厂总排口进入该区域污水管网并最终汇入城市污水厂集中处理,对环境影响较小。
农产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制冷机、封口机等各种设备运形式产生的噪声,采用低噪声设备和采取密闭隔音等措施,厂界噪声达标。
综上所述,该新建项目废水、噪声采取相应措施处理后均能达标排放。因此,从环保角度上该项目是可行的。
第十章 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民增收效果评价
该项目的实施将新增农产品15000吨/年,通过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出口,在带动农业产业化及相关产业发展的同时,为农民增加了收入。该项目的实施,将会增强公司的生存能力,极大的促进了公司的发展,并将为农民带来更多的收益。
第十一章 项目组织与管理
坚持“加强领导、健全组织”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项目的监管和组织,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其组织机构如下: 项目建设领导小组——项目管理办公室——销售部、供应部、生产部、质检部、研发部、基地办(基地办——农户)
第十二章 可行性研究结论
论证结论:综合上述情况分析和论证,认为该项目条件成熟,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重大,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先进性、可行性,经济效益可观。项目符合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和农业、野生菌工业发展方向,会得到国家有关政策支持,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实施创汇农业探索了新路子。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因此,该项目建设是必要的、可行的,应予以尽快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