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赣州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赣州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截止2010年底,赣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109.8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2.11%,是江西省唯一老年人口过百万的设区市。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养老问题日益突出。一方面,机构养老床位严重不足与养老机构床位未得到充分利用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另一方面,受传统观念影响,不少老年人不愿意离开家庭,而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又远不能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使得应运而生的居家养老服务成为当前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重要模式。笔者现就赣州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现状与对策作一粗浅分析和思考。
一、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赣州是农业大市,也是农村老年人口大市,有77%的老年人分布在农村。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留守、空巢、高龄老年人不断增多,农村养老问题尤为突出,针对这一市情,该市在2010年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中,除认真抓好各地1-2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试点外,紧密结合村落社区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有效利用农村老年人协会这个平台,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农村同步开展居家养老服务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得到上级业务部门的充分肯定。2010年全市共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24个,其中城市社区20个、农村4个,各站点辖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普遍达到60%以上,有3万多名老年人享受到配餐送餐、保洁清扫、医疗陪护、日间照料、紧急救助等各类所需的居家养老服务。2011年该市又将在全市建成45个示范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被列为市政府100件民生实事之一,同时建设赣州中心城区居家养老呼叫服务中心,已列入市政府建设幸福赣州2011年工作计划。通过多措并举,该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正朝着先试点后推开、城乡同步运行、规范有序发展的轨道迈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站点定位不明,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亟待完善。表现为“三个不清”:第一,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与社区组织权责不清,职能交叉,有的社区组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未做到管办分离,导致不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并没有真正成为发展社区养老事业的重要载体和依托平台。第二,对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的建设内容不清,不少基层部门仍习惯从机构养老角度,以床位数、建筑面积为站点建设规模的标准,而不是针对居家的老年人,导致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内容单
一、服务受到限制,远不能满足居家老年人的需求。第三,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不清,认为居家养老服务的对象就是“三无”、“五保”、低保等生活困难的政府购买服务重点老年人,服务对象未普及到所有有服务需求的老年人,由于服务上的缺位,导致居家养老服务面窄量小、覆盖率不高。
二是资金投入不足,经费长效保障机制亟待健全。由于赣州属后发展、欠发达的革命老区,地方财力比较吃紧,加上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刚试点起步,多数县(市、区)政府尚未建立健全养老公共服务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各地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投入普遍严重不足,资金短缺成为当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加上用地用房、税费减免、政府购买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持力度不大,制约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快速发展。
三是服务渠道不宽,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亟待丰富。目前居家养老服务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以定点服务为主,未很好做到上门与定点服务有机结合;且服务内容也不丰富,服务水平不高,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法律维权等较专业化的服务还较缺乏。而现代社会多元化的趋向使老年人对养老的期望值增高,传统单一的服务模式已不能满足老年人对生活品质的高水平需求。特别是城区老年人普遍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经济实力,对养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也有一定的要求,希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能够提供更多个性化的服务项目。因此,拓宽服务渠道,丰富服务内容,是居家养老服务要做好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四是服务水平不高,专业人员队伍建设亟待加强。现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普遍由家政公司转型或“兼职”,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大多是“4050”人员,他们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未做到持证上岗,对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等多方面需求了解不够,影响了为老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加上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没有明确的职业特征,被大多数人等同于普通的家政服务员,社会地位和物质待遇较低,导致难以吸纳和留住从事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工作人员,尤其专业的康复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因此,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居家养老专业人员队伍建设,是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
五是服务标准不一,行业监管评估机制亟待建立。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处于起步阶段,具有规范性、指导性的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服务标准、评估体系、监管办法等尚未建立健全,不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对政策缺乏全面了解,部分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企业缺乏行业自律,有为追求利润最大化,随意对外进行虚假宣传,抬高服务价格的现象。因此,建立和完善统一的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标准、市场规范和监管评估机制,是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
六是宣传力度不大,居家养老社会认知亟待提高。一方面,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模式缺乏了解,现阶段主要是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对辖区内的老年人进行宣传,加上社区工作人员自身有时对居家养老服务认识产生偏差,又没有统一的宣传资料,使得一些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好以后,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情况,导致老年人参与的程度不高。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对居家养老模式缺乏了解,对面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发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使命感和紧迫感不强,以致难以形成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合力。同时,志愿者组织或个人对居家养老模式缺乏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尚未形成长期稳定的志愿为老服务体系。
二、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性
(一)居家养老服务是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客观需要 未来五年,赣州市人口老龄化将出现“三个加速”的特征:一是老龄化进一步加速。赣州市于2000年进入人口老龄化,当时60岁以上老年人是74.2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0%,到2010年底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109.84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2.11%,十年增加了35.6万老年人,据预测到2015年,60岁以上老年人将超过130万,年均净增老年人口4万多人。二是高龄化进一步加速。赣州市现有80岁以上高龄老人12.63万,到2015年将达到16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12.3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约7000人,增速超过人口老龄化速度。三是空巢化进一步加速。据测算,2010 年赣州市65 岁以上空巢老年人口有27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25%,到2015年将超过33万人,老年人口照料问题将日益突出。据有关针对老年人生活状况开展的调查显示,老年人晚年生活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因无人照料,日常生活出现困难;精神寂寞,渴望与人交流;疾病缠身,看病就医成老大难;生活拮据,需要社会救助等方面。居家养老服务作为对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补充与更新,正是新时期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助等方面服务的一种新的养老模式。
(二)居家养老服务是顺应老人情感需求的人性化选择 居家养老、落叶归根是我国传统文化习俗。对于老年人来说,家庭保留了他们整个生命历程的印记,是他们人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在获得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他们更看重家庭带给自己的安全感、亲情感和归属感。同时,老年人在自己的家里和社区接受生活照料等方面服务,不用改变生活习惯和生活规律,又能更好地满足心理需求,有助于安度晚年。很多老年人不愿意离开家乡随子女在外地生活,哪怕再好的生活条件,也很少使他们动心。如该市赣县光彩社区的廖明生老人就是这样一个代表人物,其子女都在外地,自己独守空巢,一人生活,该社区开展的居家养老服务解决了老人的照料难题,也感动了老人的子女。因此,居家养老服务是老年人及其子女均乐于接受的养老形式,是顺应老年人情感需求的人性化选择。
(三)居家养老服务是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手段 赣州市现有各类城乡养老机构320家,总床位数39303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35.8张,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面对庞大的老年群体和不断增多的高龄、独居、空巢老人,养老服务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比,具有成本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优势,能破解“未富先老”人口老龄化现状下日趋尖锐的养老服务难题,可有效缓解财政投入压力,弥补机构养老和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不足,是发展社区服务、建立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有效手段。
(四)居家养老服务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老年群体的不断壮大,使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日益增长,这是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但从另一方面看,这也将形成一个新的养老服务产业,可增加就业岗位,提供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渠道,从而起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因此,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可形成新的产业链,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对策
(一)建立资金投入机制。居家养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政府民生工程,必须建立长效的资金保障机制。一是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将保障重点老年人对象的政府购买补贴资金、困难老人的救助资金、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资金以及公益岗位、专职人员的工资和工作经费等纳入年度财政预算。二是要进一步发挥彩票公益金的作用,按规定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对老龄事业的投入,每年拨给专项资金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行以奖代补,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发展给予有力支持。三是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社会闲置资源,通过行政划拨、改扩建、租赁等方式,开辟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多渠道解决居家养老服务用房问题。四是要制定优惠扶持政策并加大执行力度,鼓励和动员社会资金投入居家养老服务事业,建立起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拓宽服务形式和内容。服务形式要从单一的定点服务转向定点和上门服务多渠道并举;服务内容要从单纯的生活照料、家政服务拓展到医疗、保健、康复、娱乐、精神慰藉和临终关怀等更多个性化的服务项目。使居家养老服务达到根据老年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设定服务内容,根据特殊老年群体需求设定特殊服务项目,根据老年人的经济支付能力设定服务标准,以实际情况定服务层次,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层面老年人的服务需求。
(三)打造专业服务队伍。首先要推行职业资格制度,保证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引进较高素质管理人员进入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行列,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并创造良好的工作和发展环境,提升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服务水平。其次要大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与管理人员培训,不断优化专业服务人员队伍结构,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专业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第三要在发展志愿服务方面,提供完善的激励措施和保障机制,如尝试开展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志愿服务“时间储蓄”活动,将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的时间记录在档,等他们需要服务时,就可享受到其他人给予的志愿服务。
(四)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发展需要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为有不同需求的老年人共同承担养老服务,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务体系是重中之重。要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时,以居家养老呼叫服务中心为平台,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为支撑点,孵化一批规模较大、企业化运作的居家养老服务组织,为老年人实行上门服务和日托照顾等,最终形成一个以呼叫中心为核心,各服务企业和组织提供服务,老年人享受服务的完整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使老年人只要通过一部电话(一键通)、一个网络就等于入住了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享受到自己所需要的方便快捷的各项居家养老服务,达到构建社区居家养老“15分钟”服务圈的目标。
(五)健全服务监管制度。一方面,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居家养老服务实施细则,明确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建设基本条件、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以及管理机构、考核制度等,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另一方面,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行业的规范化建设,成立居家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制定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服务标准、服务组织准入制度和服务质量评估办法,规范行业行为,实行行业自律。此外,要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服务监督制约机制,在各级民政和老龄部门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监管机构,形成市、县、乡、村四级监管机制,同时制定科学合理、竞争激励的奖惩措施,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六)加大宣传推广力度。一是要提高思想认识。各级党政要充分认识人口老龄化严竣形势下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的重要意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增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纳入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当地民生工程实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工作目标管理考评内容;二是要创新宣传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实施积极主动的宣传战略,构建居家养老服务宣传新机制。如把推进居家养老志愿活动列为各类志愿者组织的活动内容,还可以免费体验服务的形式,让老年人和老年人的家人亲身了解居家养老服务;三是要制作宣传资料。由民政、老龄部门牵头,与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联手,精心策划,科学包装,制作一批居家养老服务精品宣传资料,深入社区广泛宣传;四是要发挥媒体作用。通过策划、拍摄公益广告及刊登、报道相关信息等方式,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广泛宣传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使全社会更加了解居家养老服务,老年人乐于接受居家养老服务。
第二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摘 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机构养老弊端的显现,以及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相继出台,如何更好地发展居家养老已成为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热点。以最早步入老龄化城市之一的南京市为例,通过对鼓楼区、秦淮区和建邺区政府工作人员和老年人的走访调查,探索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实施现状和需求现状,并根据分析结果为当前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质量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者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10%,或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时,则该国家或地区就步入老龄化社会。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显示,2013年末我国人口总数达136 027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达13 161万人,占总人口比例增高到9.7%,远超过老龄化临界标准[1]。就南京而言,其老龄化继上海、北京、天津之后成为全国第四,比全国进入老龄化早了近十年。2013年末,南京市65岁及以上人口达81.28万人,占总人口13.64%,且年增长4%~5%,预计到2015年全市老人将近130万人。
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家庭空巢化、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和机构养老弊端显现等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使得我国养老形式严峻。面对上述挑战,南京市政府已在部分地方发展居家养老服务,其中,政府购买服务模式为主要模式,在缓解养老压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更好了解南京特色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把握我国养老服务发展现状,本文以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为研究对象,探求其最新供需现状,从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为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后续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现状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指政府与加盟企业或非营利组织之间就居家养老服务的购买问题签订合同,作为契约双方,由政府出资,加盟企业或非营利组织管理并提供服务,同时,政府通过一定的方式对购买的服务进行评估并进行付费的养老服务供给方式[2]。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取得了显著成果,鼓楼区“居家养老服务网”被称为“中国式城市养老的南京鼓楼样本”[3]。
(一)服务对象
《南京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实施办法》中规定具有南京户籍且常住的五类老年人:城镇“三无”人员、农村“五保”人员、低保及低保边缘的老人、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老人、70周岁及以上的计生特扶老人、百岁老人可以申请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经民政部专业评估员按照能力评估指标对老年人进行能力等级划分后,确定其享受养老服务的资格条件及养老服务的等级,方可享受居家养老服务。
(二)养老服务社会组织
据有关统计,2012年南京市政府埋单的居家养老覆盖情况如下:全市共培育了726个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服务全市60%以上的老人;为全市近6 000名困难独居高龄老人提供政府买单生活照料服务[4]。2013年南京市共建成社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 248个。
以鼓楼区“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为例,南京市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的运作流程(见下页图1)。由服务对象向社区委员会提交申请,经社区委员会核实情况后,初审上报街道老龄办、区老龄办,最终确定资格条件。区老龄办与心贴心老年人服务中心达成协议,确定援助任务,服务中心再直接安排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或者安排距离服务对象最近的养老服务站为其提供日托、送饭等居家养老服务。
(三)服务内容
当前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提供基本的“五助”服务,即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急[5]。此外,一些规模较大的为老服务站还提供精神慰藉服务。根据老年人需求,及时掌握老年人心理的变化,对普遍性问题和极端的个人问题应给予适度干预,以满足老年人心理需要,促进老年人心理健康。据为老服务站主任透露,由于资金及专业人员的缺乏,该项服务当前并未得到普及,仍需进一步的发展。
(四)服务人员
当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人员由专业服务者和志愿者两大团体构成。专业服务者数量较少,约占整体服务人员的20%,以30~50岁的女性为主,男女比例失衡现象比较严重。他们中既有大专及以上涉老专业的专业护理人员,也有培训再上岗的下岗职工及农民,文化程度差异也较大。专业服务人员需要经过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培训,考取不同等级的护理员证书才能上岗,工作期间仍需要定期接受组织内部及当地民政部门安排的培训,以保证工作质量。据有关调查,每位养老服务人员平均服务8~10位老人,为每位老人提供每月20小时的服务,按政府以10元/小时的标准发放补贴,其平均工资在1 500元~2 500元左右,待遇处于较低水平[6]。
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大多数是来自南京各高校的大学生及其他社会招募人员,在接受培训后,不定期地为社区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志愿者在整体养老服务队伍中所占比重较高,他们的加入缓解了专业服务人员的工作压力,为养老服务带来新气息和新思路。但由于其流动性大、不稳定、专业素质较差等特点,也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带来了众多不便。
(五)服务监督与评价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监督工作由多级共同协作完成。首先,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及各为老服务站自身对所提供给老年人的服务进行监督、评价,作为提供养老服务及核算服务人员薪酬的重要依据。其次,政府在掌握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整体发展方向,提供资金支持的前提下,对养老服务组织所提供的养老服务进行监督评价,是明确社会组织准入资格,协助社会组织履行职责的重要过程[7]。此外,监督工作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从而为政府调整政策和改善服务质量提供更为公正的建议,使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得到满足,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保障水平。
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需求现状
老年人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主要体现在服务内容、服务人员两个方面,此外还包括其他需求。
(一)服务内容
当前老年人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内容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及精神服务三个方面。对照以往调查结果,生活照料方面的各项服务长久以来是居家养老服务的基础内容,老年人对其需求一直保持较高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老年人健康意识的提高,老年人开始更多关注自身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故对定期上门检查身体、上门看病、提供健康保健指导、陪同聊天及文体娱乐等服务产生较高的需求。从总体来看,老年人对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大有提高,对服务内容的多样性要求提高。本次调查中老年人对各项养老服务的具体需求情况(见下页表1)。
(二)服务人员
通过调查,老年人对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养老服务人员同样有一定期望。本次调查的调查对象主要集中于60岁以上老年人,他们表示更希望获得30~50岁女性服务人员的服务,主要原因在于女性细心、耐心等品质。其次,多数老年人对养老服务人员文化程度的偏好不明显。总体而言,老年人对其文化程度有一定要求,但并不高。
养老服务社会组织和为老服务站中服务人员反映:“当前服务人员数目有限,每个人平均所需照顾的老人在10人左右,工作十分紧凑,同时还要照顾到老人的情绪,有些事情处理起来十分困难。”某为老服务站主任表示:“发展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不仅仅需要公益的热情、敬老爱老的激情,同时还是需要物质的保障。当前提高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是急需解决的,服务人员数目有限且流动性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这份工作的收入很难满足其自身的发展资金。”养老服务人员对待遇水平的需求应随社会发展得到相应满足,以保证居家养老服务持续长久改善和开展。
(三)其他需求
首先,调查中的老人们普遍表示希望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时间可以根据个人需求进行调整,破除统一标准的局面。一些生活需求较多的老人希望得到更多被照顾的时间。其次,多数老年人的子女表现出参与服务监督的热情和渴望,希望能够参与到养老服务的监督评价中,从而协助社会组织提供更贴合需求的服务,确保服务人员按时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养老服务。另外,当前存在大量不满足享受服务条件的边缘老人,他们处于社会的“夹心层”,工资水平较低,子女不能及时提供照顾或无法承受养老院等机构的消费水平,这些老人迫切希望政府扩大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解决自身养老需求。
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南京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供需现状的分析及服务质量的评价,发现当前其存在的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覆盖面小,供不应求
根据调查显示,众多老人对居家养老有需求,尤其是低收入的“夹心层老人”,他们的子女不在身边,同时没有足够的经济收入进入养老机构。但是,当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覆盖面极其狭小,南京某社区仅有不足十人符合申请条件,并成功享受服务。目前,政府政策的严格限制、资金的缺乏、工作人员的数量不足、工作的强度和密度、工作人员工资待遇等都为居家养老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挑战[8],居家养老服务出现了严重的供不应求情况。
(二)服务内容有限,缺少个性化服务
根据调查显示,由于资金短缺、人力物力缺乏等,南京市开展的居家养老项目很多都是“名存实亡”的,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当前居家养老服务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活照料和家政服务方面,工作人员为符合享受居家养老服务条件的老人提供上门服务,定期为老人进行上门送餐、打扫卫生、洗衣、洗澡等服务,尚缺少医疗护理服务和日间照料服务[9]。此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的主要是物质方面的帮助,仍然缺少对老人精神方面的呵护,老年人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
同时,基层组织及社会组织缺少对老年人需求的了解,对老年人实施统一服务标准,为不同的老年人提供同样的服务,同样的服务时间。这不仅不利于满足老年人多样的养老服务需求,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影响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质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造成社会养老资源的浪费。
(三)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队伍有待扩大,待遇有待改善
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的严重不足不仅会影响养老服务的质量,而且也制约了养老事业的发展。供需对比发现,目前提供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中正式的工作人员只占很小的比例,活跃在养老助老服务中的大部分是一些仅凭人道主义和经验而工作的志愿者。居家养老从业人员的待遇比较低,职业认可度低,人员流动性大。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属于临时工性质,基本上没有社会保险等福利,很多从业人员也是迫于无奈从事服务,一旦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就会放弃服务转投他行,人员稳定性差。此外,我国社区中的志愿者服务队伍普遍不足,志愿者来源中最多的大学生志愿者的志愿服务也因与课业时间冲突而受到影响。
四、促进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丰富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内容
随着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的增长,充实居家养老服务的服务内容成为必然的趋势,其中最重要的是将医疗服务纳入到居家养老服务中,为老年人提供上门身体检查和治疗[10]。组织老年人定期进行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伤害预防、自救和心理健康指导等服务成为趋势。实现该目标,需要克服提供医疗服务的资金困难、上门医疗服务的安全问题等各方面的问题[11]。其次,要重视增加养老服务中精神方面的活动,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精神慰藉。同时,政府应尽量改善“只提供白天的服务,晚上则无法上门。也就是说,能够享受居家养老的,只能是那些生活尚能自理的老人”的服务现状。
第三篇: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居家养老服务的思考与建议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养老功能的日益弱化,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社区居家养老是一种新型的养老模式,它立足于我国养老服务的现实需求结合传统的家庭养老和现代的社会养老模式,它既满足了老年人对家庭的依赖,有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模式。这种养老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社会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弥补机构养老的不足和家庭养老的缺失。社区居家养老较之机构养老,具有投资成本少,成本低,收费低,覆盖广,见效快的特点。二是服务及时便捷优质,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可以为老年人提高日托、就餐、康复、娱乐等多种服务。三是创造大量的就业也机会,有利于促进就业和社区和谐。开展社区老年服务工作,可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失业人员就业难题。
一、传统家庭养老面临危机
目前,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条件和住房条件的变化,家庭人口规模进一步缩小,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在加快,老年人群体日益庞大,照料老年人的问题将越来越多,不再是家庭内部问题,逐步外化,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正面临着来自家庭功能、养老资源、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的冲击,其养老功能正在削弱。
二、现阶段我国居家式养老主要存在的问题
1、观念认识不到位
面对我故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一些职能部门和社区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开展和加强居家式社区养老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观念落后;同时。政府主导型社区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区的职业流动。
2、资金保障不足
资金不足是制约居家式社区养老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居家式社区养老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充足的资金保障,但是目前经费来源渠道桑尚不固定,服务补贴标准明显偏低,社区工作人员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资金的筹集,而无法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社区养老的工作,使得居家式养老难有大的发展。
3、无相关法律保障,经济来源不固定。
4、基础设施差,硬件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社区养老服务的器械落后,服务质量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要。
三、促进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政府职责及定位
首先,政府应把居家养老服务业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制定有力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各类组织、企业和个人从事养老服务;其次,政府有责任监督促进相关职能部门结合自身职责,分项规划,加强协调,通力配合,从不同的方面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支持。政府部门应建立并实施严格的质量监督评估体系,为保证居家养老服务质量,必须制定实施统一的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实施规范服务、规范管理。
2、加大投入力度,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居家养老服务涉及每一个家庭,惠及亿万老年人,要建立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克服投入的随意性、人为性、临时性。对于社区老年设施和服务,应当采取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的方法。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投入的资金,主要用于示范性的老年项目的建设,通过政策优惠吸引和鼓励企业和社会参与社区养老的建设,走多元化道路。
3、完善居家养老服务制度设计
出台相关优惠和扶持政策,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和吸纳社会资本投入到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来,促进投资多元化和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步伐。
4、加大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力度
只有城乡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覆盖面不断加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推进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可靠的支撑
5、服务机构社会化
国家应该建立相应制度鼓励居家式社区养老服务的开展,对社会独立机构兴办的养老服务机构,以及通过捐赠支持社会福利事业的个人和企业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逐步将原来有政府承担的部分社会养老服务设施和项目转交给民间非盈利组织去运作和管理。政府花钱向非营利组织买服务,通过政策法规进行监督和指导,实现社会服务社会化,变政府直接管理为宏观的行业管理。
第四篇: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调查报告
关于对安定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现状调查报告
甘肃电大定西分校13秋行政管理本科 赵平
一、调查目的
主要从目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现状及老人所存在的需求入手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状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结合问卷法、语访谈法从对居家养老的了解程度、日常生活照料状况、医疗卫生需求与精神慰藉四大方面进行了困境分析,并以社会工作的视角从政府、社区和社会三方面提出了关于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几点建议。
二、调查时间、地点与方法
1、调查时间:2015年3月
2、调查地点:安定区永定路街道西河社区
3、调查方法:实地走访和查阅资料相结合
三、调查结果
一、问题的提出及综述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龄问题日益成为众多国家关注的焦点,而我国也提前进入老龄社会,成为名副其实的“未富先老”的国家。据调查截止2010年,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3430人,占总人口的8.65%。, 面对如此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养老日渐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难题。目前,社会上呈现出三种养老方式: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家庭养老是最为普遍也是最为老年人所接受的养老方式,而正是这种最为普遍的养老方式却日益遭受严峻的考验。自计划生育实行以来,家庭结构
日益核心化,养老对于子女来说负担越来越重;并且子女的养老敬老意识日渐淡薄,老年人处于不利境地。而机构养老由于成本较高、缺乏家庭温暖、社会隔离等原因无法得到老年人的亲睐。对此,政府部门提出了“居家养老”的新模式,即老年人居住在自己的家中,同时享受社区提供的专业化服务,是一种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以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等服务为内容,并为老年人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养老服务模式。这种养老模式能让老年人在自己所熟悉的环境中生活并接受社区的各项专业化服务,使老人充分享受到家庭的温暖,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能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解决养老问题,减轻政府负担。目前该种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老年人与社会的欢迎。
三、现状和需求(一)了解途径
通过调查统计的数据显示,76%的老人对于居家养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真正了解居家养老的老人仅占18%。而老年人对于居家养老的了解途径,主要是通过社区宣传、报刊书籍、电视广播、亲戚朋友和邻居,其中通过社区了解的老人最多,占到了28.7%。可见居家养老对于宣传居家养老知识的重要性,但目前大部分的社区对于宣传的重视度不够,宣传方式仅限于在小区的橱窗里张贴出相关的文件或报刊文章的相关章节等,但由于不少老年人行动不便或文化程度较低,他们不太能够关注到这些信息。
(二)日常生活照料方面
2014年,政府出台的老龄日间照料中心,该项政策普遍受到了老年人群体的欢迎,但在实行过程中却遇到种种困境。首先由于受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数量极其有限,很多迫切需要该项服务的老人因不满足条件而被拒之门外。其次,目前大多数社区所提供的日常照料服务只是限于打扫卫生、洗衣做饭等相对简单的上门服务,像更高一级的服务诸如家电维修、代购、水电维修、上门理发、送餐服务提供的却很少,而这些服务却是老年人十分需要但自己又无法提供的,这就形成了一个困境,需要的服务没有人提供,而提供的服务又不是老人最需要的。最后由于老年人大多比较保守,对于外人的戒备心比较高,他们往往不会让家政服务人员在家中逗留太长时间,完成一些基本的打扫工作后就让她们离开了,一般都没有达到政府购买的服务时数,这就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三)医疗卫生需求方面
为了迎合广大社区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的困境,现在每个社区都设置了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站,我们所接触的调查对象中,有46%的老年人所在社区设有医疗卫生服务站,社区医院因其距离近,就医便利,可以省去大量排队等待的时间,价格实惠以及服务人性化等优势而被人们称为“家门口的医院”。但据我们的调查,享受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老人中仅有37.6%对本社区的医疗卫生服务站采取很满意和比较满意的态
度。不少老人反映这些服务站的设备比较陈旧、药品的数量也较少、工作人员的态度也不是非常友善,可见,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医疗卫生服务站虽然路很近,但心却很远。
所谓“未雨绸缪”,疾病预防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大多数老年人缺乏基本的医疗常识。免费体检、上门诊疗、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派发医疗保健手册、赠送免费医疗品等措施对于疾病的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社区在这一块的服务却几乎空白。据调查,在提供免费体检这一项服务上有44.7%的老年人享受过,而其余的四项包括上门诊疗、举办安全知识讲座、派发医疗保健手册、赠送免费医疗品等服务,分别有16.8%、18.0%、15.3%、6.7%的老年人享受过。
(四)精神慰藉方面
随着家庭结构的小型化,空巢老人愈来愈多。这就使得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据调查显示,61.3%的老人表示不希望有人上门陪他们聊天,22%的老人有这种意愿。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上门陪聊的服务人员或志愿者大多与老人比较生疏,他们缺乏共同的话题,老人对于他们的信任度也比较有限。因此,有活动能力的老人更喜欢“走出去”和同辈群体沟通交流,类似的生活经验与价值观令他们之间的交流更轻松自然。
在服务设施方面, 72.7%老人所在的社区设有老年人活动室, 36%设有老年人阅览室。但这些活动室大都比较陈旧、狭小、阴暗,空气不流通、浑浊,并且大部分活动室已成了变相棋牌室;而
老年人阅览室里的书籍、报刊、杂志大都比较陈旧,难以老年人的需求。实际上,绝大多数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主要表现为:一是数量不足,社区重视度不够;二是质量不高,突出表现在设计落后,观念保守,不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导致了现有设施实际利用率不高;更有一些设施是社区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而设,并无实际意义,服务流于形式。
在社区活动的开展方面,有47.7%的老年人明确表示希望社区多举办一些适合老年人的活动。但事实上,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很少有社区开展过外出旅游的活动, 开展过文艺演出的社区少之又少。可以说,目前社区所提供的适合老年人参与的活动还是比较缺乏的。广泛开展真正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的活动是社区服务的应有之义。
四、建议与对策(一)政府扶持
居家养老服务的开展离不开政府的宏观指导,因此政府应转变传统观念,对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给予更多的重视和扶持,特别是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起步阶段,服务开展的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对其的态度和支持力度。我们认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广泛开展宣传教育,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提供良好的社区氛围
首先,社区应加大对居家养老宣传的重视程度,鉴于多数老
年人文化知识水平有限以及部分老年人行动不便,社区应充分动员社区的资源,争取将居家养老的基本常识普及到每家每户,从而增强老年人的权利意识,鼓励老年人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同时也达到对社区居民的教育作用,创建一个和谐、友爱、尊老的理想社区。其次,做好居家老人的宣传教育,逐步改变老年人传统的生活观念和消极的消费理念,增进老年人对社会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顾虑和偏见,鼓励更多的老年人走出心理阴影,融入社区大家庭,乐于接受服务,利于工作的推进。
2、加大资金投入,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经费保证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必须有一定的经费作保证,但目前政府对其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经费的缺乏,迫使目前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大多局限于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空巢高龄老年人家庭,而无力顾及数量占绝对多数,身体尚好,有一定自理能力的老年人的需求,而且服务内容少、服务层次低。因此政府今后在考虑老年福利设施投入和老年事业经费安排时,应列出一部分专门用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支出,并逐步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这样才能从资金上保证居家养老服务的顺利开展。
3、制定扶持政策,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政策保障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一种社会福利性和保障性的工作,政府须有一定的政策扶持和倾斜力度。例如对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社会服务机构出台优待和优惠政策,如适当减免税收,贷款
优待等,激发他们的参与积极性,提升服务档次和质量;以及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扶持力度,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吸引优秀医务工作人员下到基层,到社区医院提供服务,提升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及服务质量,方便老人就医。
4、建立培训机制,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专业人员保证,针对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数量少、专业技能普遍低下的现状,政府应开始着手开设居家为老服务应用知识方面的培训课目,实施技能培训。
(二)社区为本
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的主体,在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更是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为更好地提升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功能的发挥,应大力发挥社会工作者的功能。首先,社会工作者应承担资源提供者的角色。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深入社区了解老年人的需求,充分调动本社区的资源,开发多种多样、富有个性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来完善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不断提升服务功能和档次,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老人的需求;其次,承担中介者的角色。社会工作者应当主动承担社区内老人与政府沟通的桥梁,深入了解社区老人的实际需求,吸取其中的合理成分,代表社区老人与政府进行博弈,早日促成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再者,承担使能者的角色。发动全体社区居民,通过参与一系列的社区活动提升社区的凝聚力与归属感;同时还要建立社区居民特别是老年人群体的自助、互助体系,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参与到为
老服务中去,从而建立一个和谐关爱的社区,为老年人群体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社会参与
社会力量的含义非常广泛,包括志愿者队伍的构建、辖区的企事业单位、社会家政服务机构以及各类民间组织等,他们是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不可或缺的力量。此外还包括区、街道、社区设置的非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组织,这些中介机构的主要职责在于通过建立服务追踪和反馈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服务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服务质量,并确保政府资金的投入真正用到实处。
五、小结
随着人口日趋老龄化、高龄化,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已势在必行,但它又是一项系统的工作,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社会、社区、家庭、老人共同参与和努力。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尚无典型的经验可循,因此我们要“摸着石头过河”,循序渐进,大胆探索,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稳步推向深入,实现居家老人经济、安心、舒心地享受晚年生活。
第五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安排
关于印发《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及“三定”
服务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
各村、各社区:
“以政府出资购买服务形式,在70%以上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30%以上村级组织开展留守老人日间照料帮扶工作”已被市政府列入2011年兴办的十件惠民实事之
一。为了把这项实事办实、办好,根据《靖远县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靖政办发[2011]45号)精神和《白银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细则》有关规定,我镇决定成立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东关、东街、西关、新城、铁路、罗家湾社区,东关村、红嘴村、二十里铺村居家养老服务站。现将有关工作安排如下:
一、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一)服务对象:居家养老服务对象为居住在我镇60岁以上日常照料存在困难的特困老人、重点优抚对象、“三
无”老人、革命伤残军人、老红军、老八路、老劳模、空巢老人等。
(二)服务内容:以生活照料为主,为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购物、饭菜配送、陪同看看病等一般性生活照料,同时提供医院保健、精神慰藉、法律维权、文化教育、体育健身等专项服务。
二、经费保障
开展居家养老工作所需经费,由市、县、乡镇三级分担,采取政府拨款、社区捐助的方式解决,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
(一)购买服务经费
1、无偿服务。对75岁以上因病因残生活难以自理、无经济来源的特困家庭、重点优抚对象、“三无”老人,每个社区确定10名左右,按照每人每月80元的服务费标准,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
2、低偿服务。对行动不便、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基本生活难以自理的75岁以上老人、空巢老人以及家庭收入低于平均工资标准的省、市级以上劳动模范,每个社区确定20名左右,按照每人每月50元服务费标准,由政府出资购买服务。
3、有偿服务。对有经济能力、生活不便,需要专门上门服务的60岁以上老人,以自费的形式,按规定标准购买服务。政府购买服务经费用于服务人员、劳务人员劳务费补
助及家政服务人员服务费,不得用于购买老人生活用品或实物。
无偿服务和低偿服务对象要严格控制,实行低标准服务费起步,待积累了一定经验,居家养老服务运行机制稳定后,再有计划扩大服务面,提高服务费补贴标准。
三、组织机构和管理
(一)镇上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依托民政保障服务所,具体负责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组织管理和推进,统计上报有关数据和信息,解决有关争议和纠纷,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居家养老服务队伍。
(二)村、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站依托村、社区,负责掌握服务对象的经济、健康状况,受理服务对象申请并报镇民政所审核,推荐服务人员,了解和反馈服务对象信息,组织辖区志愿者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等
(三)组建专业化和志愿者结合的服务队伍。鼓励下岗失业人员和低保对象中有劳动能力者参与社会养老服务。吸纳家政服务企业参加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老年人协会等群众性组织积极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工作。
四、实施步骤
(一)建立工作机构(2011年3月30日—2011年4月10日)。村、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有牌子、有文件、有制度)。依托社区居委会,掌握服务对象的经济、健康状
况;受理服务对象申请并报镇民政所审核;发放服务劵;推荐服务人员;了解和反馈服务信息;组织辖区志愿者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等。
村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可依托村级老年协会开展工作,以“定人、定时、定点”探视救助为主,开展为老年人服务工作。
(二)确定开展服务村(社区)和服务对象(2011年4月10日—2011年5月20日)。要依据本地实际,认真稳慎,确定工作热情高、工作基础较好,老年人相对集中的村(社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依据有关规定确定好服务对象。
(三)确定服务机构(2011年5月20日—2011年5月30日)。在综合考察本辖区居家服务、医疗护理等专业服务机构资质的基础上,确定信誉较好、服务质量稳定、受过专门培训、业务素质较好的服务机构和服务人员为养老服务定点机构和人员(含志愿者队伍),以保证为老服务的质量。
(四)加强督促检查。从6月份开始,各村(社区)要根据服务对象的需求,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并不断完善制度、健全队伍、明确职责、规范流程、加强管理,确保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