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关于社区残疾人康复》社会综合实训调查报告
《关于社区残疾人康复》社会综合实训调查报告
小组人员:曲德海、刘丽娟、杨晶、赵琳琳、姜洪英
一、实训机构:庄河市昌盛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二、实训时间:2012年3月20日-2012年4月10日
三、实训目的及意义:
经过二年的专业学习,我们基本掌握了一些专业知识和技巧,但如何在实践中运用,如何把所学的理论服务有需要的人,这对我们来说几乎还是一个空白。通过实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社工专业理论,我们可以在实践中检验我们所学的理论,让我们更加了解社会的需求;实训给我们一次亲密接触社工机构的机会,也让我们对当今社工专业发展状况有一个清醒现实的认识;实训也给我们积累社会资源的机会,通过机构人员与其他社会人士的接触交流,我们能够增加社会经验,也积累了一定得人脉关系。总之,实训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四、实训准备:
这次参加专业实训,实训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我们首先以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安排实训工作。曲德海负责本次实训机构进行了解并对本次实训内容筛选,经小组一致同意,以“残疾人康复”为主题进行实训;刘丽娟、杨晶、赵琳琳、姜洪英负责与社区机构人员联络
就残疾人康复需求残疾人进行走访和残疾人康复训练工作,掌握残疾人的实际动向。
五、实训过程及感想:
我们一行五人来到已约好的昌盛街道卫生服务中心参加实训学习,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辖区5个社区的概况及辖区残疾人情况。
昌盛街道所辖5个社区,面积11.2平方公里,5个社区共有社区工作者53人,其中本科学历7人,大专学历15人,高中及中专学历31人。
残疾人情况:有残疾人496人。其中:视力66人、听力18人、言语8人、肢体276人、智力68人、精神32人,多重28人。
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们分成了两个工作小组,曲德海、刘丽娟一组负责对残疾人受教育、康复需求及残疾人职业培训情况进行了调查,杨晶、赵琳琳、姜洪英一组,负责对重点户进行入户走访、分类登记。通过调查、走访、分类登记,我们5个人将两个小组的材料合并,形成此次实训必备的辖区残疾人康复档案。
根据整理的残疾人康复档案,我们5个人与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一道,针对不同残疾人群体制定了不同的残疾人康复训练计划。
在实施康复训练计划的实训期间,有两位残疾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王仁清2009年10月因患脑血管瘤住院并造成严重的后遗症、肢
体一级残疾,休养了一段时间后,听说辖区内有康复站就来报名参加康复。在我们的带领下来到社区康复站进行肢体功能训练,由刘丽娟和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负责指导王仁清康复训练,刘丽娟对王仁清进行了康复训练进行重点关注,内容涵盖了残疾人基本信息、医疗保障以及康复训练计划的执行情况逐日记录等内容。在实施康复训练计划的实训期间王仁清病情及身心健康取得很好的康复效果。
残疾人张强是智力一级残疾,22岁的他智力依然像实际几岁小孩的智力,来到康复站第一天训练,由杨晶和赵琳琳负责指导张强的康复训练及动手、拼图练习、与人会话、进行了沟通。姜洪英与张强家属对残疾人及家庭各方面、康复需求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调查登记。并进行了信息录入,期间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在这次实训中,我们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残疾人及其亲友如何参与康复训练?我们在实际的工作中了解到首先应从感情上对残疾人予以支持和理解,使其感到家庭和亲友的关爱及依恋,并及时引导残疾人的不良心理反应,如内疚、焦虑、失望等,帮助增强战胜残疾的信心和勇气。因为,只有在健康、良好的心理状况下进行康复训练效果才可能最理想、有效。
由于残疾人亲友和社区残协专职委员最了解残疾人,也是康复训练全过程最忠实、可靠的督促、监护和辅助训练残疾人,因此,应积极配合和参与医学康复人员制定康复目标、进行康复评估、实施康复
训练计划,并应尽可能多的利用各种方式学习与其残疾有关的医学、康复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有条件的话最好能接受专业的培训指导,以便掌握正确的康复训练方法、技术,在家庭和社区中帮助残疾人进行长期的康复训练。
社区残协专职委员和残疾人亲友还应学会观察残疾人的一些常见病情及残障变化,在训练中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分析原因和向康复人员报告,以避免因某些病情发生变化,却未能及时报告、处理而导致残障程度加重和出现意外。另外,在协助康复人员实施康复训练时,应做到耐心、细致,既不能急于求成,也应适当调整训练速度,以保证其训练效果。特别要提请注意的是训练中的安全保护措施非常重要,残疾人在家庭使用的专用康复设施一定要牢固,并经康复人员认可,以防止残疾人在训练时摔倒和发生意外。
通过我们这次亲身参加社会工作综合实训,真正让我们感受到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意义,增强我们对社会工作的直接认识,为我们今后从事社会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大大增加了我们从事社会工作的浓厚兴趣。同时也让我们对社区残协工作中的组织建设、宣传、文化、体育、维权、康复、信息化管理平台、教育就业、托养服务、社会保障等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学习紧紧抓住和充分珍惜这一难得的实训机会,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坚定信念,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自身建设,以实际行动关注、参与和投身到残疾人
事业中去。为残疾人谋福利,为推动残疾人事业更好更快持续地发展而不断努力,努力做好残疾人专职委员本职工作,更加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政策、法律和法规。要有社会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创新,以务实的精神,力争为残疾人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发挥残协专职委员在残疾人工作中的作用。只要有诚心、爱心、热心和执著的追求,甘于奉献的精神,用真诚的心浇铸着一种信念———全心全意为残疾人服务,使更多的残疾人朋友树立起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
第二篇:残疾人社区康复
残联如何做好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
—范文网时间:2010-06-18 11:31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440次社区康复是近年来在残疾人康复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康复理念。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是以城市街道或农村乡镇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其任务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庭参
社区康复是近年来在残疾人康复领域提出的一个新的康复理念。社区康复亦称“基层康复”,是以城市街道或农村乡镇为基地,对残疾人提供的康复服务。其任务是依靠社区本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建设一个有社区领导、社区团体、卫生人员、志愿人员、残疾人及其家庭参加的基层康复系统。工作内容是对残疾人进行普查和预防,开展家庭康复训练,帮助残疾人参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使分散在社区的残疾人得到基本的康复服务。其工作有五个基本点:一是依靠本社区的人力资源;二是尽可能利用社区原有的卫生保健和民政工作网点;三是使用简化的、适宜的技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社区和家庭条件下可以发挥作用;四是以康复为中心后盾,帮助解决复杂的康复医疗、咨询、培训等问题;五是在社区对残疾人进行身体的、精神的、教育的、职业的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使残疾人就近就地得到全面康复,回归社会。社区康复是初级位上保健的一个组成部分。
按照陕西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社区康复是符合我省省情的康复事业发展模式,是实现2015年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战略目标的主要策略,是所有康复重点工程的落脚点,是满足广大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主要途径。“十五”期间,将残疾人社区康复纳入社区建设中,采取社会化方式向广大残疾人提供基本的康复服务。实践证明,社区康复是实现残疾人机会均等、充分参与、消除贫困、改善残疾人生存状况的基本手段,县(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组织有关人员开展残疾人康复需求与服务调查,掌握残疾人数量、分布、生活状况、康复需求和康复服务等情况。根据全省残疾人社区康复发展规划的要求,我们对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未央区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区内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进展还有很多现实问题得不到解决,有些情况还令人堪忧,部分残疾人很少或没有享受到康复服务,有些对社区康复的概念不甚清楚。通过调查我们感到,工作的差距是对我们敲响的警钟,需要我们对社区康复工作进行认真总结和思考,倾注更多的心力,为下一步做好工作提供明确的思路。
一、基本情况
未央区共有49个社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尚有2个正在建设中。区残联2009年为3家已建成的“中心”配备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已初步具备了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的服务能力,今后几年区残联将陆续为其它几个“中心”配备康复训练器材,逐步完善康复服务项目,提高残疾人康复水平。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社区康复机构建设发展比较迟缓。当前区内已建成的1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残联已将其纳入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发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还有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待建设;已建成的指导站建设项目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比较简单。
(二)残疾人康复意识不强。不少残疾人认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是医生上门为残疾人看病、送药,把康复服务理解为医疗服务,在农村地区,有的残疾人甚至把它当作一项待遇来享受,一些社区的康复器材和设施的利用率不高,残疾人主动要求康复服务的比较少。
(三)社区康复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人员不足。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大多数都是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医疗站等建设,在场地、器材的落实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社区残疾人康复人员都由卫生服务机构内的医生兼职,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和社区卫生工作叠加在一起,工作量大、任务重,人员少的矛盾日益突出。
(四)服务手段单一,服务理念滞后。当前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康复医生普遍缺乏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与指导;有医生以完成任务为主,传统的服务理念与现代社区康复要求不相适应;有的医生服务记录过于简单,内容基本相同,有的让人代签字,还有的只签字不服务。服务手段的单一和服务理念的滞后,使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愿望远未达到。
三、对策及建议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残疾人在康复服务需求方面的愿望也逐步提高,社区康复作为对基层残疾人最直接的服务形式,其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越来越多地受到残疾人及其家庭的关注。对全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进行调研后,我们针对不同区县的具体情况分别做好工作,未央区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一)同步联动,统筹安排
区委、区政府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统筹安排,做到规划同步、投入增长同步、组织运行同步,建立起上下联动、部门联动、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一是上下联动。区委、区政府统一各部门、街道和社区的思想认识,层层分解目标任务,确保社区康复工作思想认识、职责分工和工作措施的到位,形成区、街、社区三级联动,合力推进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发展。
二是部门联动。在社区康复工作实践中,以区政府残疾人工作委员会各相关部门为主体,区级机关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区卫生局充分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各类残疾人康复指导中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室和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的技术指导,并落实专(兼)职残疾人康复责任医生进家庭;区民政局将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纳入和谐社区、星级社区考评标准,积极支持残疾人社区康复站建设,深入开展困难残疾人医疗救助工作;区财政局为确保创建工作任务的完成,对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经费提供有力保障;区残联更应倾心竭力,在康复需求调查、康复员培训、康复站建设、深化康复服务等基础工作方面做好工作。在区残疾人工作委员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各相关部门联动,使社区康复工作取得良好效果。
三是社会联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涉及到社会各个方面,关系到千家万户。为此,区委、区政府着力营造社会各界联动的工作氛围,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助残志愿者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助康复活动,尤其是在当前社区康复医生力量比较薄弱的时期,助残志愿者要在帮助残疾人开展康复训练、提供康复服务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加大对残疾人康复意识的宣传
社区康复的最大功能是弥补机构康复不足,更好地就近、就地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有效利用康复资源。开展为残疾人“送康复服务上门”不仅具有投入少、成本低、服务广、收效大的特点,更是党和政府关爱残疾人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合理定位“送康复服务上门”的功能,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避免出现政府出了钱、医生送了服务、残疾人还不满意的情况。
(三)狠抓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服务有场地”
通过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新辟场地等措施,在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区残联将逐步为每个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备2万余元的康复训练器材,为社区康复站配备1万余元不等的康复训练器材。为了使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和社区康复站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定相关工作制度,以制度提高康复站的利用率。在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重无障碍设施配套建设,处处体现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
(四)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在实践中创新、完善社区康复工作模式
社区康复要从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出发,按照目前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不断探索创新社区康复的工作模式,使康复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带来一系列工作的变化和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家庭,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让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入户;把最能够普及的康复技术传授给残疾人及其家属或亲友,使残疾人康复真正能够紧紧贴近残疾人本人。必须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的社区康复工作方向,让“就近”更近,让“就便”更便,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拓展康复服务内容,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向康复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五)强化社区医生和社区康复员队伍建设
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方式,提高社区康复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确保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社区康复员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在为街道和社区配备53名街道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基础上,下一步要通过培训使这些人员都掌握一定的康复训练知识,兼任基层残疾人康复员或社区康复指导员,充实社区康复工作力量;通过业务培训,统一考试,做到康复员持证上岗,促进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专业化;通过考核工作实绩和残疾人评议,建立奖优罚劣的竞争机制。
(六)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个性化服务
进一步加强康复需求调查,形成按需服务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康复需求方面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在康复的形式、内容、质量上下功夫,体现个性化服务;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服务、转介服务等,提高服务的专业性、技术性,以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康复需求,保持工作的生命力。
在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方面我市作了一些探索性工作,各级残疾人康复服务体系正在完善,服务意识正在增强,服务能力正在提高,服务领域也在拓宽,残疾人对政府实施的康复服务的满意度也在逐步提升。对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要加强调查研究,学习先进经验,加大改进力度,制定改进措施,努力把我市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第三篇:残疾人康复指导站调查报告
关于鹿城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的调查报告
为了了解我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现状,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对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相关的的研究,利用周末业余时间进行了此次的调查,主要涉及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情况,以及当前康复指导站的运行情况,调查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调查方式:问卷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调查时间:2012年10月13日—10月14日
调查地点:温州市鹿城区残疾人联合会、调查范围:鹿城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鹿城区残疾人
一、建立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的积极意义
为了健全残疾人康复体系,畅通康复渠道,方便基层残疾人进行康复恢复训练,鹿城区在乡镇(街道)一级,依托乡镇(街道)卫生院成立了康复指导站。指导站以掌握了解辖区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规范完整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档案,建立康复服务记录档案,进一步扩大残疾人康复的覆盖面,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鹿城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的主要情况
我区现有注册残疾人10582人,已建立乡镇(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22个,社区(村)残疾人康复服务站93个,全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2011年全年共为残疾人康复训练共4090多人。各乡、镇(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是经区卫生局等机关批准,依托乡镇(街道)卫生院的康复室,业务上接受区残联的指导和监督。
(一)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的主要职责
1、全面掌握了解辖区残疾人功能障碍情况及每位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情况。规范完整建立残疾人康复需求档案和康复服务记录档案。
2、为各类残疾人提供以下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康复服务。
3、将残疾预防和康复知识普及纳入健康教育范围。为辖区残疾人及其亲属举办康复知识讲座,发放科普资料和康复知识读物,开展康复咨询和指导。
4、帮助指导残疾人对康复健身器材和其它辅助用品的使用和训练,尽快使残疾掌握训练要领,并能持之以恒,使功能训练早出成效。
5、定期研究分析辖区残疾人康复工作情况,听取指导医生汇报交流,到残疾人家庭走访征询服务意见。发扬成绩,克服不足,不断提高康复工作效率
(二)社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的工作制度
1、在街道(镇)及残疾人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工作。
2、协助社区居委会对残疾人进行摸底调查,详细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底数,建立随报制度,做好转介服务。
3、协助康复指导站技术人员开展康复训练,康复护理工作,指导康复器材的使用。
4、定期组织残疾人及其亲属参加知识讲座。
5、积极宣传社区康复工作的意义,提高社区居民,特别是残疾人及其亲属的参加意识。
6、建立残疾人基础档案,做好各项工作记录。
7、以人为本,文明服务,热情接待康复训练的残疾人,耐心回答和解答残
疾人提出的相关问题,禁止一切歧视残疾人的言行。
8、坚守岗位,尽职尽责,按照康复计划开展残疾人康复训练和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并做好训练记录。
9、遵章守纪,严谨认真,严格按训练要求指导残疾人康复训练。规范训练程序,防止训练中心造成康复对象二次损伤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10、爱护设备,管好器材。康复中心器材实行专人管理,做好设备使用,维修登记。
(三)残疾人指导站康复活动室管理制度
1、康复活动室开放时间,每日上午:8:30-11:00下午:14:00-16:30,活动室实行免费开放,由专人负责管理。
2、自觉爱护公共财物和各种康复设施。
3、残疾人康复训练时,为了安全请在监护的陪同下训练。
4、参加训练的人员要讲究秩序,正确使用康复器材,请勿超负荷使用。
5、在使用康复器材时,请注意器具的完好程度,注意安全,以免发生意外。
6、注意卫生、爱护公物、请勿大声喧哗,服从管理。
7、携带的物品请妥善保管,以免丢失。
(四)康复指导医师工作职责
1、负责筛查康复对象,制定康复训练计划。
2、传授康复训练技术,指导康复员、残疾人及亲属开展康复训练工作。
3、评估康复员工作,评估康复训练效果。
4、为残疾人提供康复咨询和转介服务。
5、为残疾人制作简易康复训练器具。
6、填写《残疾人康复训练档案》。
三、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思路
(一)社区康复机构建设发展比较迟缓
当前区内已建成的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区残联已将其纳入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发了部分康复训练器材,还有3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待建设;已建成的指导站建设项目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比较简单。
(二)残疾人康复意识不强。
不少残疾人认为康复效果不好,没有用,就不去做康复。康复指导站的最大功能是弥补机构康复不足,更好地就近、就地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有效利用康复资源。把好事做实,实事做好,避免出现政府出了钱、医生送了服务、残疾人还不满意的情况。
(三)狠抓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做到“服务有场地”
通过调整布局,整合资源,新辟场地等措施,在抓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区残联将逐步为每个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配备2万余元的康复训练器材,为社区康复服务站配备1万余元不等的康复训练器材。为了使街道残疾人康复指导站和社区康复服务站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制定相关工作制度,以制度提高康复站的利用率。在社区康复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注重无障碍设施配套建设,处处体现对残疾人的人文关怀。
(四)坚持以残疾人为本,在实践中创新、完善康复指导站工作模式康复指导站要从残疾人的基本康复需求出发,按照目前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通过不断探索创新康复的工作模式,使康复工作由被动转为主动,并带来
一系列工作的变化和水平的提升。大力推进无障碍设施进社区、进家庭,通过政府和社会的支持,让康复辅助器具进家入户;把最能够普及的康复技术传授给残疾人及其家属或亲友,使残疾人康复真正能够紧紧贴近残疾人本人。必须坚持以残疾人为本的康复工作方向,让“就近”更近,让“就便”更便,在管理和技术上不断创新,积极探索,拓展康复服务内容,提高康复服务水平,向康复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进军。
(五)人员编制不足、专职医生缺乏,强化医生和康复员队伍建设我区目前残疾人康复指导站主要是依托基层卫生院设立的康复服务机构,其人员编制与卫生院的人员是一致的,即卫生院人员同时也是指导站的人员,兼职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的工作。目前有很多基层卫生院占编人员仅1个,既要负责卫生院的工作,又要负责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的工作,这无疑增加其工作负担,影响工作效率。其次,专职医生缺乏,要加强残疾人康复指导站的人才引进,加大对残疾人康复指导站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康复服务水平。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内容的培训方式,提高康复医生的服务水平和能力,确保服务质量;进一步加强社区康复员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在为街道和社区配备60名街道残疾人工作联络员和社区残疾人专职委员的基础上,下一步要通过培训使这些人员都掌握一定的康复训练知识,兼任基层残疾人康复员或社区康复指导员,充实康复工作力量;通过业务培训,统一考试,做到康复员持证上岗,促进社区康复工作人员专业化;通过考核工作实绩和残疾人评议,建立奖优罚劣的竞争机制。
(六)提高服务质量,开展个性化服务
进一步加强康复需求调查,形成按需服务的动态管理机制。在康复需求方面提高调查的准确性,在康复的形式、内容、质量上下功夫,体现个性化服务;开展针对性的康复服务、转介服务等,提高服务的专业性、技术性,以满足残疾人不断增长的康复需求,保持工作的生命力。
(七)康复经费短缺,制约了康复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残疾人康复的每一项工作都需要经费支持,我们要加大力度,多方筹集资金。在机构建设上,采取投资主体多元化,以财政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补充,以康复指导站为基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各类康复机构,形成康复服务载体公有和非公有共存,政府行为、社会运作并举的康复网络。发挥残联社会化工作优势,多方筹集资金。目前,全区极度贫困残疾人1257人,这部分人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康复工作就更排不上位。因此,我们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资金上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农村卫生制度改革中,探索如何帮助他们加入新农村医疗保险的路子,让他们能和健全人一样享受改革开放的新成果,不让一个残疾人因经济困难而失去康复的机会。
(八)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
目前指导站的覆盖范围仅在乡镇(街道)一级,对于一些偏远的乡村,残疾人康复服务存在一定困难。因此为进一步扩大康复服务的覆盖面,更好地为残疾人提供优质快捷的康复服务,需在各村委会(社区)设立残疾人专职联络员,使康复服务工作形成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团)、村委会(社区)三级网络,使康复服务队伍进一步延伸到基层。目前该项工作已在开展中,并对法律援助联络员情况进行了登记,以后将对联络员进行规范管理,并进行必要的培训。
总之,康复工作是残疾人事业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残疾人补偿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残疾人的基本需求。帮
助残疾人提高社会参与能力、实现人的价值,康复一个,解放一家,惠及一片。因此,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用发展的观念统揽全局,用务实的观念扎实工作,用创新观念促进发展,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为在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建设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第四篇:残疾人社区康复
为了夯实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工作示范街道基础,街道着力构建广覆盖的助残康复网络。
1、康复管理网络融入和谐社区建设发展目标。制定了《江湾镇街道“创建上海市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街道”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管主任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创建任务融入和谐社区发展,工作任务分解到街道相关科室及社区卫生中心、派出所、社区中小学校等相关单位。建立了“定岗、定员、定时”的管理模式。定岗,根据残疾人康复工作计划,根据各科室、各单位工作重点,制定岗位职责,实施目标管理;定员,明确社区康复措施的岗位责任人,逐一落实管理服务队伍;定时,根据社区康复工作目标,按照时间节点,定期举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区康复主题活动。形成了街道主导、社区单位协同、齐抓共管促进残疾人康复的工作局面。
小贴士:本文由“工作帮手网”收集整理,想看更多文章请在百度搜索“工作帮手网”。转载时请保留此版权信息。
2、康复服务网络形成服务平台。街道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载体,积极构筑融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为一体的助残康复平台。为改善残疾人活动康复条件,今年专门辟出1100平方的场地,建立集社区阳光之家、残疾人活动室、残疾人治疗护理为一体的的残疾人之家。目前残疾人之家的建设工作已完工,近期将启用,至此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的服务平台在江湾镇街道全面建成。
3、康复指导网络深入助残工作各个领域。成立由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指导站牵头,卫生中心、康复、教育等有关机构专业人员参加的社区康复技术指导机构。依托区残疾人康复中心,对卫生中心6名社区医生和30名社区康复协调员进行“康复服务、功能评定、训练计划、心理沟通、言语训练、上门调查”等康复知识的培训,带动了一批社区康复服务人员服务水平的提升。结合“送康复服务上门”,组织社区康复需求调查专题培训;结合养护工作,进行了养护调查数据库管理培训;结合盲人定向行走训练,开展了制订个性化训练计划的培训,使培训工作做到了学以致用,在助残康复工作中发挥作用。
二、实施四项康复工作
近年来,江湾镇街道持之以恒地实施四项康复行动计划,把助残康复工作做到残疾人心坎上。
1、举办“阳光行动”――温暖智障人士。从2007年开始,街道通过整合社区资源,在新市南路建立了100平方米的“阳光之家”。目前68名16-35岁的智障人士在这里参加培训,街道为他们成立了智障人士腰鼓队、舞蹈队、图画小组、编织小组、英语小组和兴趣小组,丰富智障人士文化生活。在去年世界夏季特奥会社区接待期间,“阳光之家”学员与特奥代表团成员们共同开展了文艺联欢、体能训练等活动,充分诠释了特奥运动的深刻涵义。
2、“照料行动”――关怀精神病残疾人。为了使精神残疾人在康复期有良好的康复环境,街道创建了“温馨护理站”,承担帮助患者定时服药、开展精神护理、与家长联系沟通的职能。护理站制定作息制度、康复内容,建立学习园地,开展卡拉ok、户外文体等活动。经过“照料行动”,实现了护理站学员们零肇事的目标。街道组织表演的配乐诗朗诵――《温馨护理站,幸福的港湾》,在参加上海市精神病防治中心演讲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3、“上门行动”――温馨残疾人家庭。街道组织助残员对残疾人开展康复
需求调查,通过上门调查,为“送康复服务上门”摸清底数。江湾医院选派有责任心、经过正规培训的康复医生定期为残疾人提供因人而宜的服务,除了提供《约定书》上的服务内容外,还提供饮食营养卫生指导、慢性病康复指导及健康档案跟踪随访等服务。“送康复服务上门”工作开展两年来,深受残疾人与残疾人家庭的好评。2009年全年送康复上门××*人次。目前,江湾医院已与146名残疾人签约。
4、“养护行动”――关爱重残无业人员。街道高度重视市府实事工
程――“为重残无业人员提供养护服务”,2008年至2009年两年共落实重残无业养护人员23名,每人每月给予400元补贴。纪念居委倪某是重度智障残疾人,母亲患有轻度老年痴呆,连看病也要把残疾儿子带上,经助理员上门宣传,倪妈妈把儿子送进街道“金色晚年养护院”,儿子受到养护院无微不至的关怀,倪妈妈逢人就说:“多谢党和政府对我们残疾人家庭的关心”。
三、营造助残社会氛围
街道积极宣传普及残疾预防、康复的有关知识和相关政策,在社区营造助残的社会氛围。
我们通过抓契机,促宣传。以“爱耳日”、“爱眼日”、“助残日”、“精神卫生日”等宣传活动为契机,向社区居民宣传创建残疾人社区康复示范区рĀ堀뿽㳰预防知识和早期干预的重要性,把康复政策和康复知识宣传送到残疾人家中,让更多的残疾人享有康复服务。抓载体,造氛围。创办了“”社区
康复简报“。搭建了一个宣传政策、传递信息、交流经验、解答疑难、引导方向的宣传教育平台,对残疾预防知识的宣传、政策讲解、方法传授等方面工作起到了舆论引导、政策引导、典型引导的作用。
本月的工作即将结束,现将本月本职劳站的具体工作汇报如下,敬请审阅。
1、本月初,向密云课题组上交了关于我校“智障青年劳动实践基地的开发与实践”的汇报材料,同时通过邮箱邮寄了课程教案、案例各3篇,完成了上交的任务。
2、完成“乌鸡白凤丸”外包装盒200个的任务。
本月因为王梦然、王大伟两位学员外出寻找工作,因此糊盒采取的是集体统一做,由教师抓关键环节,没有分开的方式。在大家的努力下,顺利地完成了预定的工作量,同时,本次糊的盒质量较过去有了明显提高,说明我们的学员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逐渐走入了正轨。
3、承担的楼道清洁任务顺利进行。
本月开始,学员分层承包楼道楼梯的清洁:王梦然、王聪负责一层;武亦、曹旭光负责二层;张东兴、张扬负责三层;张小安负责西侧楼梯,刘银华负责东侧楼梯;高兴、赵小辉负责劳动站内的卫生。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持楼层的卫生清洁,我们还安排张小安、刘银
华、赵小辉三名糊盒技术相对较差的学员专门负责课间楼道的清洁任务,这样保证了我们的楼道和楼梯在任何时间都是干净整洁的,为学校教职员工能有个良好的外部工作环境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我们的工作也受到了来访的客人的赞许。
4、向输送一名学员。
在我站进行劳动康复训练的学员王大伟,经过数次的寻找工作,现已在我区一汽车修理厂从事保安工作。这是与我劳动站对学员进行全方位的培养训练分不开的。王大伟学员在我站不仅进行劳动康复训练,还参加平谷特教中心组织的垒球训练和滑旱冰训练,他参加了XX年年在上海召开的特殊奥林匹克,并作为中国垒球队副队长,和队员们一起获得了第五名的好成绩;他还是我“绿谷艺术五团”的主要成员,参演的“中国功夫”受到了市民们一致的好评。正是因为有了良好的综合素质,才使得他迈出了自己梦寐以求的第一步。这也是我职劳站工作人员集体努力的结果。
5、继续进行社会实践工作,让学员走入社会,感受社会。
在4月3日,我们安排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发给每位学员5元钱,让他们练习购物,通过前几次的社会实践,学员们都能够较好的完成自己预设的任务。
4月16日,我们带学员一起乘坐环城公交1、2、3路汽车,让学员体验公交带给大家的快乐,很多学员是第一次乘坐,兴奋的心情是大家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为了更好的让学员们感受到幸福的生活,我们还为每位学员办理了旅游年卡,共花费了900元人民币,我们准备进入五月后,带学员到各旅游景点游玩,感受春天的美好和欢乐。
6、工作开展的艰辛与希望。
本月,因为培智部赵新华老师怀孕请假,学校将刘雪莲老师抽调走,使本来就很紧张的工作更加艰难,我一个人要应付很多事情,没办法,只好让负责生活管理的朱燕明和我一起,对学员进行管理。糊盒、值日,忙前忙后。忙碌的工作并没有打消我们的工作积极性,因为我们都坚定着为这些残障人士奉献的信心,再苦再累我们也会一如既往地完成领导交给的工作任务。
7、整理劳动康复训练档案。
本月,开始对学员康复档案进行了书写和评定,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们将陆续完善这一工作。做到大家满意,领导放心。
8、为学员购买水果,改善工作环境。
我们坚持每星期为学员购买两次时令水果,如:苹果、香蕉、梨、橘子等。通过分发水果,让大家体会到一种亲情和关爱。同时,在分发水果的过程中,让所有学员体会到谦让也是一种美德。这一举动,有力的促进了我们内部的团结和互助。
9、关于下一阶段的工作安排:
1)继续做好乌鸡白凤丸外包装盒的糊盒任务。
2)楼道环境卫生的清洁整治工作,做到自己勤查,互查,保证学校的环境良性发展。
3)承包学校涌路内、外侧的绿化任务,学习
对绿化树木进行剪枝。
4)安排一次去北京动物园和海洋馆的游玩活动。
5)安排2次去实践基地的劳动,让学员走近社会实践大课堂。
6)安排1-2次参观本区旅游景点任务。
第五篇:社区残疾人康复计划
社区残疾人康复计划
为把本社区建立成模范社区,提前达到达标社区,更好的为广大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服好务。特制定以下康复工作:
一、残疾康复工作是一项特殊而坚巨的工作,它包罗的内容极广。要想把这一项工作做到位,必须建立一支思想进步,工作过硬,并具有一定的爱心和专业素质的服务队伍。本着这个基本要求,在选择残疾工作者时,必须
严把关,做到人尽其才。
二、应与社区领导做到及时沟通。俗语说的好“火车跑的快,全靠车头带”。社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方向运转的快慢,完成的好坏等都在于领导的决策。所以应及时与领导沟通,汇报工作及以后的工作步骤。
三、目前提倡社区康复服务。所以针对这一点,社区康复工作的硬件工程必须千方百计的做到位。首先:是康复室的建立。接着是康复器具的购置。以及今后怎样管理和运用,更好的为残疾人了康复服好务。
四、为了能更好的为社区内各类残疾人的康复工作服务。必须加强社区残疾人工作者的业务培训。向其它搞的好的社区学习,吸取先进工作者的经验。
五、在社区康复室建好之后,聘请专业的康复指导员或老师,到康复室分批,分类的对残疾人及家属进行康复训练。
六、建立健全社区各类残疾人协会及亲友会,更好更全面的为广大残疾人服务。
七、在条件成熟后,组织残疾人搞一些有特色的宣传活动。如利用音像,宣传标语,宣传栏等方式大力宣传。在社区中建立一个“人人讲康复,人人帮康复”的良好环境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