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诗五首答案
《诗五首》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饮酒(其五)》
1、适中的“心远“一词是什么意思?在诗中有何作用?
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两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望”好不好?为什么?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两句写出了日近黄昏、云入山岫、飞鸟入林的景象,请联系上下文,品析诗句的深层喻义。
5、下面对《饮酒》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歌颂了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B、“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人心境恬淡静谧。C、“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用得极好,它精妙地表达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之意。D、“真意”与“忘言”的关系是说此情此境中让人体会到生活的真谛,而这种“真意”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因而诗人只好“忘言”了。
(二)《行路难(其一)》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一句中用一连串的动作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2、谈谈你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一句中“黄河”“太行”“冰”“雪”的理解。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
4、请你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作简要赏析。
5、李白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请任意写出两句能体现他浪漫主义风格的诗句。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一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实写自然环境,交代了时间发展的具体
并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诗人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的伟大胸襟蓄势。
2、诗的第一节(“八月秋高风怒号„„下者飘转沉江坳”)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做这样的描绘?
3、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4、怎样理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一句诗人要表达的深沉含义。
5、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很理想?
6、就主题思想而言,读了这首诗歌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意举出一例(古今的例子均可)。
7、初三毕业会上,同学们欢聚一堂,有的在依依话别,难舍难分;有的在憧憬未来,畅谈人生。这时,请你从中国古诗词中任选两句表现离情别意合思想抱负诗(含词曲)句,作为临别赠言献给他们。
示例:⑴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⑵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临别赠言:第①句:
(离别情意)第②句:
(思想抱负)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这是唐代诗人岑参的一首送别诗。诗中既着力描写了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又表现了诗人因朋友的离去而产生的无限惆怅。诗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构思新颖,联想奇特,请结合诗的内容,说说这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请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的这一画面,并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本诗中以奇特美妙的联想,新颖贴切的比喻咏雪的千古名句是:
(五)《己亥杂诗》
1、本诗中诗人从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中得到启发,富有哲理的句子是:
2、“浩荡离愁白日斜”句中的“离愁”应怎样理解?
3、本诗前两句抒发了诗人不得已辞官还乡时的无限愁思,而最后两句却表达了他对生命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这里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5、诗人常托物言志。如龚自珍以“落红”自比,表达自己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自己平时的积累,写出几句具有这一特点的诗句。
6、下面是对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的理解品析,有误的一项是()A、前两句诗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诗人豪放洒脱的气概。B、后两句诗以“落红”为喻,隐含着诗人对渺茫前途的幽怨。
C、这首诗将政治抱负与个人志向融为一体,通过抒情、叙事、议论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为振兴国家而奉献自己毕生精力乃至生命的豪情。
附参考答案:
(一)《饮酒》
1、心灵超脱尘世。“诗眼”(关键)的作用。
2、置身世外,洁身自好,保持高洁的情操。
3、不好。“见”表明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为之,而是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而“望”即有意远看,改成“望”,此篇神气索然。
4、鸟儿在空中经受了风雨严寒的折磨,倦而知还,作者以飞鸟自喻,以飞鸟倦而知还来表达他弃官归隐的惬意情怀。
5、B
(二)《行路难》
1、内心难以排解的愁苦和无所适从之感。
2、黄河、太行喻指理想抱负,冰雪,喻指人生道路上的坎坷。
3、一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的典故,二是引用了商朝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旁边,不久受到国君聘用的典故。诗人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为了他虽遭权贵排挤,但总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
4、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会乘长风破万里浪,冲开险阻,远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突出了诗人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自己愿望的信心。
5、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时间 ; 氛围、气氛; 暗淡愁惨(悲哀、悲凉、凄凉);
忧国忧民(关心人民疾苦)
2、“风怒号”从听觉上突出了秋风之狂;“卷”从视觉上形象地写出了秋风之肆虐;“飞”“渡”“洒”“挂罥”“飘转”等词语,写出了秋风对茅屋的破坏。这样的描写为后文写屋漏遇雨,自己的境遇惨淡蓄势。
3、这是以小见大,推己及人,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4、诗人要的是解除广大“寒士”的这种痛苦,而不是他自己一个人。只要千百万寒士实现大庇的愿望,解除痛苦,尽欢颜,自己甘心在破屋中受冻,死也瞑目,这是多么可贵的一种忘我为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博大宽广的胸襟!
5、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理想。
6、⑴孔繁森为了阿里地区的藏族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感人事迹;⑵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
7、第①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第②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四)《白雪歌送武判官归经》
1、①雪花给树木披上了银装,仿佛突然间刮起了强劲的春风,催开了千树万树的梨花。②作者写塞外早春,以春绘冬,新奇瑰丽,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写奇寒难耐,不见凄凉悲愁,反透露着一种雄健浑厚的气息。这是诗人高昂乐观精神的写照。
2、山路盘旋曲折,以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友人已去,诗人仍伫立远望。表达了依依惜别无限惆怅的情感。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五)《己亥杂诗》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2、这里的“离愁”不是离家怀念亲人的凄苦之情,二是离别京城,离别自己的事业,离别自己赖以报国的岗位的那种悲苦心绪,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情。
3、寄托了为培育人才以维护自己崇高理想而献身的情怀。
4、是说落花不是无情的,化作春泥也要守护着新花。这是飞花的独白,也是诗人内心的写照。运用比喻,表明诗人的心志,虽然辞了官,仍然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为了国家和黎民百姓,不惜献身化为春泥风险全部的力量。
5、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6、B
第二篇:诗五首练习题及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金樽()投箸()突兀()大庇()
岑参()狐袭()布衾()己亥()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结庐在人境
②问君何能尔
③直挂云帆济沧海
④秋天漠漠向昏黑
⑤瀚海阑干百丈冰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
3.默写。
①采菊东篱下,____________。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④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
⑤瀚海阑干百丈冰,____________。
⑥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4.从诗中找出描写的诗句,并对其分析。
5.从诗中找出叙事的诗句,并对其进行分析。
6.从诗中找出抒情的诗句,并对其分析。
7.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8.解释词语。
①铁衣:____________
②锦衾:____________
9.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它译成白话。
10.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____________。(填2字)
12.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3.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14.下边一段文字是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赏析的。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二)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公元765年,杜甫迫于无奈辞官离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15.这首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旅夜”的情景,其中描写近景的一联是:____________。
1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7.写出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它好在哪里。
三、作文
18.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叙事散文。
☆30诗五首
一、1.zūnzhùwùbìcénshēnqiúqīnhài
2.①构筑房舍②这样③渡④渐近⑤沙漠⑥花
3.①悠然见南山②直挂云帆济沧海③安得广厦千万间④千树万树梨花开⑤愁云惨淡万里凝⑥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4.描写句:“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杜甫眼睁睁看着自己所建的浣花草堂为风所卷,心里七上八下,孤独无助,自己也变得像飘忽不定的茅草了。
5.叙事句:“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句话叙述群童抱走茅草,喝止不住的事情,自己叹息天不如意,叹息人也不体贴。
6.抒情句:“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在个人身处逆境的时候,把个人困苦丢在一边,设想大庇天下寒士的万间广厦出现,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充分体现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7.诗中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断。诗人不顾个人安危,想到了天下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怀。诗歌字字从肺腑中流出,有真情实感。
(二)8.①铁甲编成的战衣②织锦的被子
9.比喻;忽然像一夜吹来春风,千树万树像梨花盛开一样。
10.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11.送别
12.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的感情。在诗人笔下,冰天雪地的边塞,奇寒难忍,愁云惨淡,令人怨怅。
13.山路盘旋曲折,已看不见友人离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马蹄的足迹。
14.参考答案: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这时看见一个奇异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也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再次传神地写出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的鲜红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那雪花乱飞的空中不动的物象,又衬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三)15.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16.孤独(凄凉、失意等)
17.哪一句都可,要说出自己的理由,言之成理。
18.提示:改写要符合原文文意。
第三篇:诗五首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
1、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3、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教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教学设计: 《饮酒》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平庸的 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 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 很高的水平,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附]板书设计 :
在人境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⑵ “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 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 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乳交融,互为表里。
⑷ 《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附]板书设计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小结:官不在高,为民则可;权不在多,为君则行。斯是结庐,惟吾心远。绿藤上篱笆,菊香沁人心。谈笑有良民,往来无奸臣。可以观山景,闻鸟鸣。无谗言之乱耳,无官文之劳形。唐代柳宗元,晚清龚自珍,陶潜云:何喧之有?
《行路难(其一)》 一 忆海拾贝,走近李白
(一)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 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出示课件: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如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2:“我从‘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中,读出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3:“我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中,读出怀才不遇的李白”。4:“我从‘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中,读出自信乐观的李白”。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二 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师:大家知道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吗? 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行路难》古代乐府《杂曲歌辞》。722年诗人应昭入京,供奉翰林,试图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但他很快感到受到排挤,遭受谗毁离开长安南下,找不到政治出路,在或去或留之时,写下这组诗(共三首),这是其中第一首。
(二)学生初读诗歌,找出诗歌中的生字难字。师:“行路难”,一个“难”字道出了李白心中的忧愁,到底李白借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怎样的感慨呢?下面我们将一起走进诗歌,共同来品味。
(三)师生互动,正确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及感情基调。出示课件: 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三 再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1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结合注释解释重点字词。2 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内容。师:字词难不倒我们,那整首诗歌的内容大家又理解了多少?哪位同学愿意来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的内容?
出示课件: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是我停杯扔筷不想饮,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黄河,冰雪却冻封了河川;要登太行,但风雪堆满了山。当年吕尚闲居,曾在碧溪垂钓;伊尹受聘前,梦里乘舟路过太阳边。行路难啊,行路难!岔路何其多,我的路,今日在何处?总会有一天,我要乘长风,破巨浪,高挂云帆,渡沧海,酬壮志。
四 研读诗歌,理解诗歌主旨及诗人形象。
师:理解了诗歌的内容,现在请大家来思考几个问题。
出示课件:1 面对美酒佳肴,诗人的心情如何,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 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中借用哪些历史故事?有何作用?
4怎样理解“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表达怎样的志向?(教师归纳小结)出示课件:金樽、玉盘——美酒佳肴的铺陈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茫然、忧郁悲愤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艰难险阻 吕尚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信心倍增 长风破浪、云帆济海——乐观自信 师: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是的,诗人正是借这首诗歌来表现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积极追求,乐观自信,顽强地坚持理想的高尚风格。
师:那么在这首诗歌里,我们又看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
是的。李白毕竟是盛唐的大诗人,他悲而不伤,那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铁骨铿铿的李白,一个豪气干云的李白,一个英风傲岸的李白,一个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我们为李白的诗折服,更为这些诗歌中所展现的李白的魅力所折服。
五 品读诗歌,赏析诗歌艺术手法
师:我们知道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在这首诗歌里,这种浪漫主义的风格又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出示课件:
默读诗歌,说说这首诗歌是如何体现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的? 师:在这首诗歌里诗人运用了像“黄河”“太行山”“沧海”这些壮美的意象,通过丰富的想象,象征出人生道路的艰难也表现自己的雄心壮志,用了极夸张的笔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场珍贵的胜宴却笔锋一转道出自己“不能食”更突显其内心苦闷的程度,又巧用典故来表明自己的信念又丰富了诗歌的内容。短短的几句诗却似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以及穿越千年依然在向我们自信微笑的诗人形象,加上诗歌跳动的韵律和节奏,全诗情感一波三折,跌荡起伏,无不体现出古典诗歌所具备的意境美、形象美、韵律美及情感美。出示课件:
夸张的描写 意境美
行路难 壮美的意象 形象美 巧用历史故事 韵律美 跳跃式的结构 情感美 六 拓展延伸
师:潇洒如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没能让他一蹶不振,李白选择了坚强,选择了自信,选择了乐观。那么我们呢?当我们面对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困难时,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结合你所积累的诗词名句来谈谈你的生活态度。出示课件: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难的遭遇里百折不挠。七 总结,布置作业
(一)小结 师:今天的学习让我们看到一个从愤懑中挣脱,洋溢着自信风采的李白。诗人用浪漫的笔法、跳动的韵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的时候,请记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其实,行路虽难,我们只要努力,精诚所致,金石为开
(二)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行路难》2 以“我心目中的李白”为话题,写出自己对李白诗歌及为人的解读。
板书设计: 《饮酒》陶渊明
在人境 融 意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景 境 无车马喧 情 深 悠然 → 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理 远 第二层 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为 含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一 畜
体 《行路难》李白 美酒
一、设宴 朋友的深厚友情 佳肴 停杯投箸
拔剑四顾 胸中郁积的苦闷
二、欲渡黄河 “冰塞川” 将登太行 “雪满山”
象征对某种理想的追求 象征仕途的艰难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三、吕尚垂钓 用典故,表示对前途仍抱有 伊尹乘舟 希望,心情由郁闷趋向开朗
四、“行路难”
反映了诗人想继续追求进取,又恐世路艰 难的矛盾心理,情绪又趋低沉。
五、长风破浪 济沧海 借南朝宗悫之语,表达自己冲破一切阻碍,实现远大抱负的信念.充满乐观和希望 课后反思:
第四篇:诗五首最新整理
12唐诗五首教案 王绩《野望》教学设计
【作者简介】
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山西万荣县通化镇,通化镇1972年由河津县划入万荣县)人,唐代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注释】
⑴东皋(gāo):诗人隐居的地方。薄暮:傍晚。薄,迫近。
⑵徙倚(xǐyǐ):徘徊,来回地走。依:归依。
⑶秋色:一作“春色”。
⑷落晖:落日。
⑸犊(dú):小牛,这里指牛群。
⑹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⑺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翻译】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评析】
此诗写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朴素清新,流畅自然,力矫齐梁浮艳板滞之弊,是王缜的代表作之一。
首联叙事兼抒情,总摄以下六句。首句给中间两联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遥呼尾句;使全诗笼罩着淡淡的哀愁。颌联写薄暮中的秋野静景,互文见义,山山、树树,一片秋色,一抹落晖。萧条、静谧,触发诗人彷徨无依之感。颈联写秋野动景,于山山、树树,秋色、落晖的背景上展现“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的画面。这画面,在秋季薄暮时的山野闲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与“归”,其由远而近的动态,也依稀可见。这些牧人、猎人,如果是老相识,可以与他们“言笑无厌时”(陶潜《移居》),该多好!然而井非如此,这就引出尾联:“相顾无相识”,只能长歌以抒苦闷。王绩追慕陶潜,但他并不像陶潜那样能够从田园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园诗时露彷徨、怅惘之情。
此诗一洗南朝雕饰华靡之习,却发展了南齐永明以来逐渐律化的新形武,已经是一首比较成熟的五律,对近体诗的形式颇有影响。【赏析】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此诗描写了隐居之地的清幽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首联借“徙倚”的动作和“欲何依”的心理描写来抒情;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尾联借典抒情,情景交融。全诗言辞自然流畅,风格朴素清新,摆脱了初唐轻靡华艳的诗风,在当时的诗坛上别具一格。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黄鹤楼》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诗歌的常识。了解诗歌朗读的一些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读诗歌的语言理解其内容,体会其情味,领悟其意境。
3、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通过诗歌意境的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修养,陶冶情操。
学习重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
联系诗歌意境,进行创新写作。板书设计
黄鹤楼
崔颢
空
空悠悠
孤寂苦闷
历历
萋萋
触景生情
愁
思乡之愁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1、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黄鹤楼
崔颢《黄鹤楼》
湖南:岳阳楼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西:滕王阁
王勃《滕王阁序》
2、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事后对崔颢的该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回忆以往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诗。今天我们再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崔颢的《黄鹤楼》。
1、听读——划分节奏
2、译读——理解内容
3、说读——体味情感
4、背读——积累词语
三、听读--划分节奏
学会朗读
1、听读诗文,划分节奏
播放课件,要求学生边听边用笔在课本上划分节奏,可以小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划分规律。
2、学生回答,总结规律
教师引导,诗歌从内容上可划分为为叙事诗和抒情诗、写景诗等。从体裁上可分为律诗和绝句,而律诗有八句,绝句四句。划分节奏的规律分别为
“二二一或二一二”、“二二一二或二二二一。”
3、学生齐读,体会诗歌节奏,掌握读诗的方法。
四、译读--理解内容
领会意境
1、指导学生根据课下注释小组合作学习解释诗句。
2、讨论后可以互相译读。
3、教师小结诗句意思。
4、分别请几位学生示范译读这首诗,教师更正,归纳总结。
教师小结:
《黄鹤楼》则是揽胜怀古思乡的名篇。它把神话与现实、古与今、情与景熔为 一炉,创造了一个苍茫开旷的诗歌境界。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五、说读--体味情感
创新运用
1、再读诗文,让学生在读中领会诗人的情感。
诗人在最后感叹道:“烟波江上使人愁”,他为何而愁?愁什么呢? 个人朗读感受,小组交流:诗人由“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抒发了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体会诗人在诗中体现思乡的情感。
2、既然写思乡之愁,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表现了诗人内心的什么情感?
本诗引用黄鹤楼的神话传说,空荡荡的黄鹤楼实际上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第三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六、背读--积累词语
再悟美文
1、个人示范背
2、唱诵。
3、回忆、背诵曾学过的与黄鹤楼有关的古诗。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七、拓展练习。
1、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来理解诗的内涵,提供贾岛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较,区分两诗选材角度、所抒情感等方面的差异,从而更细腻地理解文本。
《黄鹤楼》(贾岛)
高槛危檐势若飞,孤云野水共依依。
青山万古长如旧,黄鹤何年去不归?
岸映西州城半出,烟生南浦树将微。
定知羽客无因见,空使含晴对余晖。
2、《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使至塞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一)读一读
1、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二)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三)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吟诵《使至塞上》
构图美: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大漠孤烟直
线条美:直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
——层次丰富 长河落日圆
色彩美:黄沙漫漫、夕辉橘红、青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诗中有画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领读。
2、学生自由朗读全诗。
3、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人。李白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著名作品有《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等,著有《李太白集》。
4、选自《李太白集》。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25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这时的诗人正值青年,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5、学生齐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一个“从”字,凸显了诗人的大气魄。本是诗人乘船顺流东下,可在诗人眼里,竟是长江跟着自己游览。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白天行舟,天开地阔,诗人开阔的胸襟、舒畅的心情,都流露在字里行间。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夜晚,变幻莫测的江水、月光、云霞让诗人目不暇接。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明确:运用拟人手法,借故乡的水有情,不远万里送“我”告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亲人的感情。
四、合作探究:
对诗中“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明确: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25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示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别具特色。
这首诗,作者描绘了出蜀过荆门山的沿途山川景色,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六、布置作业: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七、板书设计:
渡荆门送别
远渡地点、出蜀目的——山水(远景)——月云(近景)景色壮阔——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赞河山、恋故乡。
《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钟)师:同学们好!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是公认的天下名胜。那西湖风光究竟有多美,大家想不想知道啊?那就先让我们一起欣赏几幅西湖风光图片,亲眼感受一下吧!
(配乐,投影风光图片)
师: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觉呀?
二、检查预习及课下积累(5分钟)
师:西湖风光的确令人陶醉,大家肯定都想去游览一番吧?好!今天,就让我们追随唐朝大诗人白居易的足迹,去做一次超越时空的西湖之旅吧!
1、简介作者:首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今天带领着我们游览西湖的这位导游。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呢?(指一生说)
(幻灯片出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与李白、杜甫合称唐朝三大诗人,是唐代诗人中创作诗作最多的一个,代表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等。
长庆三、四年间,白居易任杭州剌史。西湖美景深深地吸引着诗人。在任期间,他写下了很多有关西湖湖光山色的诗歌。请注意:钱塘湖是杭州西湖的别名。
2、课下积累
师:《钱塘湖春行》是白居易在杭州做刺史时所作。在我们中国历史上啊,在此地做刺史的可以说不乏名人,不过,最有名的应当就是白居易和宋代的一位大文豪?是谁呢?他就是苏东坡。无独有偶,苏轼也曾写过描绘西湖的传世佳作。有谁知道?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宋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师:是美丽的西湖赋予了他们灵感,更是他们为西湖增添了永恒的诗意啊。让我们永远的记住他们,也记住他们千古传颂的诗歌。
师:你还能说出描绘西湖的诗句吗?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三、出示目标:(1分钟)
师:欣赏完这两首描绘西湖美景的诗歌,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今天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大屏幕!目标导航: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
2、用心品味诗歌形象的语言;
3、准确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师:同学们有没有信心达到目标?我相信,只要同学们认真学习,一定能达到目标!
四、读一读
领略诗之韵(6分钟)
1、师:有了目标,就让我们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向美丽的西湖进发,但旅途中我们也不能闲着,我们先来读一读这首诗歌吧!在朗读之前谁能告诉大家朗读诗歌有哪些要求啊?
一、读准字音;
二、读准节奏;
三、读出感情。
2、下面我们进入我们本节课的第一个环节:读一读
领略诗之韵。
3、学生自读诗歌。
师:请同学们先自由朗读一遍诗歌。
4、点名朗读,同学纠正,师适时板书读错的字。
5、听录音:
师:俗话说“三分诗七分读”。读诗也是讲究技巧的,下面请同学们听录音,在听读的过程中,注意听准字音、划出节奏。
师: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看看我们画出的节奏是否正确,如果有差错,请迅速更正。
(幻灯片)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6、齐读诗歌一遍
师: 现代作家梁晓声说“读书是一种幸福”。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享受这种幸福吧!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这首诗,争取能够读出情感,读出韵味。
五、译一译
通晓诗之意(5分钟)
师:在同学们诵读声中,不知不觉我们到了西湖,西湖的美景展现在我们面前,现在如果请白居易先生做导游,他所吟诵的古诗啊,我们可能听不大懂,怎么办呢?下面就让我们进入第二个环节:
译一译
通晓诗之意
(出示投影)请自由朗读诗歌,对照课文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如有疑难,可与小组内讨论,也可举手问老师。
3分钟后,比谁能正确讲解诗句意思。
2、生自学;师巡视,将学生有疑难的共性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3、指名学生译讲诗歌。师备案: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五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
4、全部讲完,学生齐读诗歌一遍。
师:好!同学们对本首诗的内容理解得不错了!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读诗歌,注意:边读边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表现的意境。
六、品一品
探寻诗之妙(6分钟)
1、师:从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中,老师听出了你们的自信已经充分的建立起来了,下面我们进行第三个环节,老师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幻灯)品一品
探寻诗之妙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诗歌,思考:
1、作者选取哪些景物来表现西湖的美?诗歌描绘的是西湖春天哪个阶段的景色? 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呢? 说说你的理解。
2、诗人描绘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分钟后,请同学们结合诗句回答,比谁回答准确。
2、学生自学,师巡视。2分钟后检测、交流。
(分析过程:a.让多名学生回答,并从诗中找出词句作证;b.其他同学加以补充;c.师引导辨析)答案:
1)水、云、莺、燕、花、草;春水初涨平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歌唱、燕子啄泥衔草忙着建造新巢、春花鲜艳美丽令人眼花缭乱、春草生机勃勃刚刚没过马蹄。早春
学生进行赏析,师适时点评、鼓励。
在此环节中,如遇到学生赏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教师应引导学生重点赏析。“几处”.“谁家”,改“处处”、“家家”好不好?为什么?文章写的是初春 “几处”和“谁家” 突出了初春事物都还很稀少。如果换成了 “处处”和“家家”,那就不是描绘的早春之景了
师:大诗人白居易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淋漓尽致,令人神往,是因为他极为讲究对语言的锤炼。
2)白居易用妙笔为我们绘出了一幅水涨云舒,莺歌燕舞,花乱草绿的早春之景。那么诗中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啊? 通过描绘西湖早春美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之情。从尾联可以看出。
3、再读诗歌,要求读出喜爱和赞美之情
师:让我们再读诗歌,一定要读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这一过程,板书)
七、想一想
感受诗之美(8分钟)
师: 通过同学们刚才对诗歌的理解品读,我们一定会感觉到: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同学们,下面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飞向那早春的西湖。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根据老师的提示,把自己从诗中所欣赏到的西湖美景用散文式的语言描绘出来。
钱塘湖春行
首联: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春日,我骑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的西边。雨后春水初涨,水面与堤岸齐平,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同水面连成一片。
颔联:„„ 颈联:„„
尾联:西湖的美景令人陶醉。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的景色。这里绿柳成荫,白沙堤静静地躺在湖边,那么安闲,那么自在,真让我流连忘返啊。
生: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湖岸边,不知是谁家新来的小燕子,呢呢喃喃地忙着衔泥筑巢。
放眼望去,五彩缤纷的花儿渐渐的开了,一丛丛,一簇簇,摇曳在春风中,尽情地吐露芬芳,快要让人眼花缭乱;绿茸茸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刚能遮住马蹄。
师:哦,同学们描绘的春景太美妙了,让我们再次陶醉其中了。其实,诗人在这无边的春色中穿行,自己又何尝没有融入其中,成为西湖早春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呢!
八、背一背
积累经典诗作(3分钟)
1、师:同学们,积累古诗词可以增加我们的文化底蕴,让我们再来积累一首!(出示投影)
请自由朗诵诗歌,比谁在最短的时间内有感情地背诵。
2、学生自背
3、检查背诵。
4、学生齐背。
九、比一比
体会诗之异同(5分钟)
师:春天是美丽的,古往今来,多少的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绘春赞春的美文佳作。下面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一起大声读一遍!
阅读韩愈的《早春》,试从所描绘的景物及所抒发的情感方面比较异同。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师:除此之外,你还积累了哪些写春的古诗词佳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2、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春(唐)杜牧
3、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唐)孟浩然
4、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咏 柳
唐·贺知章
十、结束新课(1分钟)
师:同学们,我们的“钱塘湖春行”就要结束了,请不要忘记风光秀丽的西湖;不要忘记妙笔生花的白居易;更不要忘记我们曾经欢聚一堂,共同学习。谢谢大家!下课!
第五篇:《杜甫诗五首》学案 答案
《杜甫诗五首》学案 答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杜甫生平,体会杜甫诗歌中包含的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和杜甫诗沉郁顿挫、雄浑有力的现实主义风格。2.过程与方法:通过“五步法”,掌握赏析诗歌的一般方法,提高赏析诗歌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认识杜甫的诗歌往往结合时事,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月夜》的学习,能够找出诗歌中的诗眼并进行分析。【课时安排】 3课时
一、温故知新:回忆你所学过的杜甫的诗作。
1.《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3.《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4.《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5.《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走进诗人:
1.作者简介:杜甫,字子美,襄阳人,曾祖时迁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青年时代漫游各地,33岁时遇到“赐金放还”的李白,两人曾同游梁宋之地。后入长安,困顿十载。安史乱起,杜甫落入叛军之手,后脱逃奔赴肃宗行在,任左拾遗。后因事被贬,作检校工员外郎,世人因称其为杜工部。他所投奔得严武死后,漂泊于蜀,鄂,湘一带,穷困潦倒,病痛缠身,于770年死于赴岳州舟中。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诗歌忧国忧民,真实感人,安史之乱时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诗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诗于是被称为诗史。杜甫在诗歌创作上各体兼工,谴词造句,精工巧妙,艺术成就极其突出后人称为诗圣。他在盛唐诗坛上与李白双峰并峙,合成李杜。
2.杜甫诗风:沉郁顿挫
3.代表诗作:“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月夜》
一、写作背景:
天宝十五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进潼关,杜甫带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陕西富县),寄居羌村。七月,肃宗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杜甫便于八月间离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图赶到灵武,为平叛效力。但当时叛军势力已膨胀到鄜州以北,他启程不久,就被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作。
二、通过“五步法”学习《月夜》
1、诵诗: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解诗:散译诗歌内容 首联:今晚圆圆的秋月多么皎洁美好,你在鄜州闺中却只能一人独看。颔联:我遥想那些可爱的小儿幼女们,还不理解你望月怀人思念长安!颈联:夜深露重你乌云似的头发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 尾联:何时能依偎共赏轻纱般的月华?让月华照干我俩满是泪痕的脸!
3、悟诗
诗歌抒发的情感:借月抒情,遥寄相思之苦,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4、赏诗
(1)古代诗话中有“诗眼”的说法,所谓“一字之响,能使全句皆奇”。今人认为“诗眼”就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的关键词句。请找出本诗的诗眼。A、“独看”:虽只写妻子的“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但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蕴含其中; B、“双照”兼有回忆与希望: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并把希望寄于不知何时的“将来”。
(2)这首诗表达对家人的浓浓的思念之情,试分析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表达感情的。
此诗以“月” 为线索,用曲笔表情达意。诗人不写自己对妻儿的牵挂,也不写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却写小儿女因为太小,他们还不懂父亲不在身边的悲苦,这就更加令人可怜。通过想象,形象地写出了妻子的望月之久。尾联“回到诗人眼前望月场景,表达诗人对战乱局势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5、背诗(熟读)
《哀江头》
一、写作背景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秋天,杜甫离开鄜州去投奔刚即位的唐肃宗,不巧,被安史叛军抓获,带到沦陷了的长安。旧地重来,触景伤怀,诗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第二年春天(757年),诗人沿长安城东南的曲江行走,感慨万千,哀恸欲绝,写下这首《哀江头》.此诗就是当时心情的真实记录。
二、整体感知
1.从时间上说,全诗可分为几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全诗分为三部分,前四句是第一部分,写长安沦陷后曲江的荒凉景象。“忆昔霓旌下南苑”至“去住彼此无消息”是第二部分,写安史之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盛景及李杨二人的悲剧。最后四句为第三部分,写诗人在沧桑巨变时的哀思,总结全篇。【分部分学习】
1、诗人为何哭?是怎么哭的?为什么要这样哭?
明确:长安已被安史叛军占领,作者睹物伤怀,因而痛苦。诗人是“吞声哭”(“潜行”),因为长安被占领,笼罩着恐怖气氛,所以诗人不敢放声痛哭,不敢光明正大地行走。
2、诗人在江头看到的景象有什么特点?哪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明确:诗人看到长安沦陷后的曲江呈现出一片荒凉的景象。“锁”和“为谁绿”几个字体现了这个特点。“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细柳袅袅,茵茵蒲芽,生机盎然,景物是很美的。“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旧的主人仓皇出逃,如画江山沦入敌手(教师承接语: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作者想起了什么?他的思绪飘到了哪里)。
3、面对眼前景象,诗人忆起什么?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如何?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景象特点?
明确:面对眼前荒凉冷落的景象,诗人忆起安史之乱前的曲江,那时它是一片繁华盛景,从“忆昔霓旌下南苑,苑中万物生颜色”可以看出安史乱前春日曲江的繁华,唐玄宗一行排场很大,彩旗飘扬,豪华奢侈,连南苑中的万物都生发光辉(教师承接语:这两句是总写昔日之繁华。那么,诗人是怎样具体描绘的呢?我们接着看后面的内容)。
4、“同辇随君侍君侧”和“一笑正坠双飞翼”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由此可看出作者对帝妃游曲江的态度如何?
明确:这两句暗用了汉代班婕妤拒绝与汉成帝同辇、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典故,其用意就是讽刺唐玄宗荒淫好色和杨贵妃的骄纵得意之态(教师承接语:如此骄奢淫逸的李、杨二人,结局如何呢?我们再看“明眸皓齿今何在”到“去住彼此无消息”四句)。
5、李、杨二人的结局与“忆昔”部分的内容有什么联系?作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如此写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李杨两人的结局与她们当年的荒淫骄纵有因果关系。对比强烈,效果明显。如此写来,既蕴含着诗人忧国忧民的真诚,又有对蒙难君王的伤悼。哀其不幸蒙尘,讽其荒淫误国。
6、怎么理解“人生有情泪沾臆,江草江花岂终极”这两句?作者为何“欲往城南望城北”?最后两句照应开头的哪两句?
明确:人是有感情的,触景伤怀,泪洒衣襟;大自然是无情的,它不随人世的变化而变化,花自开谢草自枯荣,永无尽期。这是用无情衬有情,而更见情深。作者因为忧心如焚,哀痛极深,因而一时懵懵懂懂走向了城北,走错了方向。最后两句与开头的“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照应。其中“胡骑尘满城”写出了叛军密集的巡视,营造出恐怖的气氛,这就是诗人要“吞声哭”“潜行”的原因。
总结:这首诗写诗人在安史之乱中独行昔日繁华之地曲江的感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诗人忧时伤乱的哀思。“哀”字是这首诗的核心。开篇第一句“少陵野老吞声哭”,就创造出了强烈的艺术氛围,后面写春日潜行是哀,睹物伤怀还是哀,最后不辨南北更是极度哀伤的表现。“哀”字笼罩全篇,沉郁顿挫,意境深远。
《蜀相》
一、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整体感知
1、诗歌四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首联以问答形式,写出了武侯祠的地理位置。颔联,写入祠后所见所闻。颈联,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尾联,叹惋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2、中国古代诗歌十分注重景色的描绘,在这首诗中很明显也有景色的描写。请同学们思考,诗中哪几联在写景?在景物描绘中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叫做什么写法?
明确:本诗首联、颔联写景。首句从“丞相祠堂”写起,写祠堂是为了写人,表达了对诸葛亮的追思、仰慕和钦敬,一个“寻”字突出了这种感情。第二句“森森”是高大茂密的意思,柏树之所以高大茂密,是因为没有人去砍伐它们,爱惜这些柏树,正是表现了人们对诸葛亮的爱戴。颔联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自”“空”二字却使诗意逆转,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使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感伤。这两联虽是写景,字里行间却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怀,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3、诗歌中最能表现诗人感情的是哪些诗句?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是“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四句,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称颂,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同时又饱含对他的深沉、叹惋、感伤的思想感情(教师点拨:“天下计”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老臣心”写出了诸葛亮的忠心报国。这句诗描述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这是他一生中最为感人之处。正是因为“出师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叹息,才“长使英雄泪满襟”)。
《又呈吴郎》
一、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即杜甫漂泊到四川夔州的第二年。当时,杜甫住在灢西一处草堂(不是成都那座草堂)中。草堂前有几棵枣树,西邻的一个贫穷的寡妇常来打枣,杜甫从不干涉。后来,杜甫将草堂让给一位吴姓亲戚(即诗中吴郎),自己搬到十余里外的东屯去了。不料这位吴郎一来就在草堂外围插上篱笆,有意不让打枣。寡妇向杜甫诉说,杜甫便写了这首诗去劝告吴郎。此前杜甫给吴郎写过一首诗,所以此诗题为《又呈吴郎》。吴郎年辈比杜甫小,杜甫不说“又简吴郎”,而有意用“呈”字,是为了让吴郎易于接受诗中所劝。
二、整体感知
1、诗歌各联各自写了什么内容?诗人是怎样劝告吴郎的?
明确:首联写自己过去任由邻居寡妇扑枣,颔联写应该同情体谅穷苦人的处境,颈联写寡妇多心只因你插上了篱笆,尾联写苛捐杂税兵荒马乱人民贫苦。诗人先自叙以前事以启发吴郎,接着委婉劝吴郎,最后指出人民贫苦的根源:一是苛捐杂税,一是战乱连连。
2、本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明确:普通的打枣小事 人民的水深火热 老泪纵横(教师点拨)。
本诗是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具体例证!同时也说明,在此艰难的岁月中,人们更应该互敬互爱,同甘共苦,以共渡难关(教师补充:最后两句是全诗结穴,也是全诗的顶点。上句,杜甫借寡妇的诉苦,指出了寡妇、同时也是当时广大人民困穷的社会根源,这就是官吏们的剥削,也就是诗中所谓“征求”。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杜甫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这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登岳阳楼》
一、写作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之后,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靠饮药维持生命。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二、整体感知:
1.找出诗中的意象并分析其意境。
明确:意象:吴楚、乾坤、孤舟、戎马、关山、凭轩 意境:雄浑阔大、凄凉落寞。2.“昔闻” “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明确:早年就有向往之情,如今终于登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只是在衰残之年方得以登临,在今昔对比之中,抑郁之情和斗志难酬的感慨流露无遗。3.颔联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哪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景色特点?
明确:最传神的两个字是“坼”和“浮”。“坼”字,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而“浮”字,富有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天地和日月星辰像在湖面日夜荡漾漂浮,显得宏丽。这两个字写出了洞庭湖气势磅礴,宏伟奇丽的特点,给读者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4.颈联和尾联是如何表现忧国忧民的主题的?
明确:颈联写自己之凄苦情状:亲朋绝少而音讯难通;年老体衰而又病魔缠身;生活艰难,唯有一叶小舟顺流漂泊,困顿潦倒之状令人凄然。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漂泊天涯之感。昔日的抱负,都成泡影……
尾联写诗人凭栏眺望北方,想到那长年不息的战火和涂炭的生灵,不禁涕泪纵横。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
诗人通过 对洞庭湖浩翰汪洋、雄伟壮阔的景象的描绘,触景伤情,把个人的悲苦、国家的忧患和自然界宏奇伟丽的景色互相衬托,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意境宏大,情调悲壮,是登岳阳楼的千古名篇。
【检测反馈案】
一、阅读杜甫《倦夜》,完成文后问题。
倦 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1.在这首诗中,诗人因什么而夜“倦”?
忧国忧民,报国无门。(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2.诗作是怎样表现这种“倦”夜的?
前六句借秋夜景物表现诗人孤栖“卧内”,辗转难眠的心情,后两句写诗人关注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但一腔报国之心却无人理会,因而彻夜难眠,身心俱倦。
二、阅读杜甫《宿江边阁》,完成文后问题。
宿江边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云浪中翻。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1、请描述诗人所见所闻的场景,说说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山径一片昏暗,暮云罩着山岩,河水翻腾,映在水中的月亮也随着波浪翻滚,捕食小鱼的鹳鸟已经歇息,生性贪婪的豺狼还在争闹攫食。使人联想战争时期的**,人们被掠夺、不得安宁的生活现状。
2、试简述本诗的主旨。
战祸不息,自己又无力实现整顿乾坤的夙愿,因此忧心如焚,彻夜无眠。表现出诗人忧心国事的情怀和潦倒艰难的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