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8年抗震救灾的启示
形势与政策
2008
年抗震救灾的启示
摘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斯为浩劫,诚为国殇。2008年,中国人才从雪灾的阴影中走出,孰料又是天灾,和死亡就只隔了那么薄薄的一扇门,推开死亡的门,就再也回不到生了,生命是如此脆弱和无常。我们经历了太多的再难,也承受了太多,“98洪灾”、“非典”、南方冰雪灾害等。2008年5月12日,灾难又一次降临——汶川大地震,顿时大地满目疮痍,中国人们遭受着这史无前例的大灾难。但是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中国人民与灾难进行了英勇的搏斗。从地震发生,到进入灾区进行灾后救援,到灾后重建,乃至到此时此刻,太多的感动画面,太多的英勇事迹历历在目。
我们感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同时也展现了人类团结力量的强大;我们承受着灾难与痛苦,同时也唤起了我们战胜的勇气与信心;我们失去了亲人与朋友,同时也懂得了珍惜。通过这次灾难我们也得到了不少的其实。
关键词:未雨绸缪,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民族精神,政策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正文:
1、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普及防灾常识。
在长期与自然共存的实践中,我国已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的措施。
依靠科技,不断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在防灾减灾中我国坚持“预防为主”的基本原则,把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放到十分突出的位臵,并高度重视和做好面向社会公众的预警信息发布。
未雨绸缪,制订详尽应急预案。通过在各级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应急预案包括对自然灾害的应急组织体系及职责、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应急处臵、应急保障、调查评估等机制,形成包含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等各环节的一整套工作运行机制。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悉掌握预案,把应急预案落实,井在实践中不断修订与完善。“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是自然灾害应急的关键。
普及防灾知识,提高全民防御自然灾害能力。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使得普通群众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能够知道如何处臵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可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全国人民万众一心。
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与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正是因为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风险和挑战,我们党才变得愈加成熟和坚强。在抗击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过程中,我们党带领人民又一次同巨大灾难进行了艰苦搏斗,并取得重大胜利。这次抗震救灾斗争的胜利,给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重要启迪。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统一部署,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时间亲赴灾区实地考察指导、靠前指挥,发挥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作用。灾区各级党组织视灾情如命令,团结带领受灾群众开展自救,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广大党员奋不顾身,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在关键时刻,党员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气概、刚毅的品格、钢铁的纪律,成为抗震救灾的“先锋队”、灾区人民的“主心骨”、受灾群众的“贴心人”。这些都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团结带领 1
形势与政策
各族人民战胜各种困难、风险和挑战的中流砥柱作用。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这一点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得到进一步印证。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为抗震救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证。地震发生后,从中央到地方,各种救灾设备、救灾物资、救灾资金、救灾药品等源源不断地送到抗震救灾第一线、送到灾区人民手中,保证了抗震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我国政府和人民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开放包容的视野和理念,为抗震救灾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地震发生后,党和政府积极寻求国际救援合作和国际人道主义援助,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称赞。一批批国际救援人员陆续抵达救灾现场实施营救,一批批外国媒体记者深入灾区报道中国军民抗震救灾的生动事迹,一批批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和爱心救灾捐款送达灾区,对取得抗震救灾的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
3、以人为本理念深得民心。
抗震救灾斗争再次证明,以人为本理念深得民心。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就明确提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救人是重中之重,要全力以赴抓紧时间救人。救援人员冒着余震危险,在残垣断壁之间、钢筋瓦砾之中,几小时、十几小时、几十小时连续奋战,用双手托起一个又一个生命奇迹。从不惜一切代价搜救幸存人员到想尽一切办法救治伤病群众,从保证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到加强思想引导、情感交流、心理干预,从大灾之后防止大疫流行到想方设法排除堰塞湖险情、确保数百万群众生命安全,所有这一切都贯穿着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
4、民族精神在灾难中升华。
抗震救灾斗争中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抗震救灾斗争彰显的民族精神首先表现为爱国主义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广大人民为国分忧、为国解难的爱国主义情怀,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爱国主义传统,为战胜地震灾害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抗震救灾斗争彰显的民族精神也表现为自强不息精神:在抗震救灾过程中,各路救灾大军面对灾难,无所畏惧,顽强拼搏,决不言弃。这种慷慨赴难的英雄主义气概,这种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生动体现。抗震救灾斗争彰显的民族精神还表现为精诚团结精神:灾害发生后,海内外中华儿女都紧急行动起来,迅速加入抗震救灾的行列,体现了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精诚团结的伟大情操,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放射出感天动地的人性光芒,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
5、新闻媒体快速传播,有效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
新闻媒体加强对抗震救灾的舆论宣传,营造团结互助、抗震救灾的社会氛围;宣传抗震救灾中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宣传党和政府抗震救灾方针政策,鼓舞全国人民抗震救灾的坚强决心。同时了解人们需求,监督政府的行政职能。
6、灾后重建政策的不足(活动板房,耕地,就业)8月4日,审计署发布“汶川地震抗震救灾资金物资审计情况”(以下简称“3号公告”),“3号公告”指出,个别地方的活动板房建设与实际情况衔接不够。首先是个别地方集中建设过渡板房,与灾区受灾群众实际需要不符合。很多受灾群众都有自己的林地、耕地,大规模集中安臵造成农民远离承包地,生活和劳动半径过大。记者此前在四川采访时也发现,第一期约27万套活动板房全部采取集中大规模建设的方法,由于灾区当地平地比较少,很多从山区转移出来的居民被集中安臵在平原地区。都江堰一处集中安臵点的一位灾民告诉记者,受灾之初没有考虑生计问题,现在安臵下来以后,想回去照看林地,需要徒步跋涉50公里,有时候只能带着干粮住在山上。
“3号公告”另外指出,活动板房实际需求减少,个别地方已出现闲臵。自建过渡安臵房和自建永久性住房补助政策出台后,选择自行过渡安臵的受灾群众不断增加,导致活动板 2
形势与政策
房的需求量减少,四川灾区的部分地区已经出现活动板房闲臵的现象。对救灾款物结存过于分散“3号公告”指出,接受的捐赠款物结存于中央、省、地、县四级共计463.23亿元,以上捐赠款物结存具体分布在17个中央部门和省、地、县三级的民政、慈善协会、红十字会及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公募基金会、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众多单位中。这种状况不利于集中财力统筹安排使用。“3号公告”指出,由于大量救灾款物结存在基层单位,造成的个别地方救灾款物上缴不及时,挤占挪用的资金已被各级政府追回,并有21名责任人受到了党纪政纪处分。这也充分说明了一些政府官员在灾后重建中假公济私,严重阻碍灾后重建的进展,所以这方面也有待加强。
综上所述,在这次灾难中,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在凝固,在升华,在感动着苍生万物,这种精神是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它,就是“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党和国家,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保障灾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灾后重建。公民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灾区人民,自立自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恢复生产。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珍惜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勇于承担责任,增强责任意识;珍爱生命,实现生命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远大志向,做自立自强青年;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增强自我保护能力;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立志奉献社会。
抗震救灾中一切高贵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交汇点,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交汇点。它使我们看到了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一次伟大升华。
第二篇:抗震救灾的启示
抗震救灾的启示
摘要
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经有半年多时间了,但我们仍记忆犹新。它给我们带来的是惨痛的回忆和深刻的启示,在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让我不禁感叹:中华民族是如此伟大、不屈的民族!
关键词
抗震救灾精神、众志成城、爱心。
正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斯为浩劫,诚为国殇: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血泪之地,生民之哀,家国之痛。当数以万计的生命失去了迂回与生还,也同时将我们所有人带向了悲伤与疼痛。震区通信、交通依然中断。灾难超越了地域与时空,灾难是我们共同的伤痛,在无法抗拒的大自然面前,只有爱才是我们得以永恒的力量,只有爱才是我们共同抗衡自然灾难的伟大力量!
在这次灾难中,有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形成,在凝固,在升华,在感动着苍生万物,这种精神是“98抗洪”、抗击“非典”、抗击南方冰雪精神的延续与升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的再次集中呈现。它,就是“抗震救灾精神”。
首先,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勤劳勇敢、不畏艰难、敢于抗争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同时,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一心、患难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巨大凝聚力和向心力。还有,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放射出感天动地的人性光和死亡就只隔了那么薄薄的一扇门,推开死亡的门,就再也回不到生了,生命是如此脆弱和无常。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目前已经抵达受汶川大地震波及的四川省都江堰市,开始指挥抗震救灾工作。温家宝要求部队指战员排除一切困难,就是步行也要前往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他说,“千方百计进去,时间越早越好,早一秒钟就可能救活一个人。”温总理这样的好总理,不顾自身的安危而亲临灾区,亿万中国人爱戴他、尊敬他、大地震无可挽回的发生了,灾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全军和武警部队迅速出动,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看到躺在废墟中血肉模糊的人们,看着那惊恐失魄的孩子,看着千千万万担惊受怕的群众,善良的人们以一种感同身受的心情、守望相助的担当精神,表达着悲悯、传递着温暖、释放着坚强和信心。电话、短信、网络千方百计地传递着人间真情,温馨爱心。
有时候不禁会想,现在的科学技术如此发达,为什么地震局这部门就没能事先预测出有灾难的来临,而事后的说明又算得了什么了?难道中国的灾难预警体系就停滞不前了?如同虚设的存在有什么意义了? 看到生命如此脆弱,有时候也感慨,人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还不如吃好,穿好,尽情享受,潇洒每一天,别再为难自己,也没必要为生活精打细算了。可是,想归想。每天,还是条件反射地起来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写自己有感的文字,看到网
上朋友热心的支持,心中又充满了豪情壮志。文学之路我走得很艰难,但我不想回头,我追求我自己的理想。活着,总要做点什么吧。吃喝玩乐,不是我所向往的,过得去就可以了。一边是死的悲哀,让人唇亡齿寒;一边是生的进取,让人坚持不懈。看到灾难中生死两茫茫的场面、活着的亲人揪心的牵挂,一种震撼的念头就是:“活着,真好!”让我们为遇难的不幸人们表示最沉痛的哀悼,向灾区的老百姓们寄以最诚挚的问候,希望他们能直面灾难,坚强的生活下去!人定胜天,相信这世间还有温馨的爱!我们有太多的道义责任,奉献至诚爱心!让我们一起见证天无情人有情的壮举!
对于一个有活力、负责任、敢创新、能进取的国家和民族来说,其认真进行自审和自省的结果,必然是自觉、自励和自强。自觉,是在慎独情况下所出现的一种精神驱动与行为驭动,是一种对崇高愿望和正确目标的内在慕求与执著追索。自觉的最大特点,是不受外力作用和没有个人功利目的,其动因和指向唯在于对良知的认同和对理想的渴慕。在此次抗震救灾过程中,可以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自觉性不仅得到了高度的发挥,而且得到了极大的激扬。许许多多催人泪下、摇人心旌的事件,许许多多感天动地、匪夷所思的行为,竟都是人们的一种自觉和自愿,竟都是理智、良知和慈善所绽放出的灿烂精神花朵。像千千万万奔赴灾区主动承当各种急、难、险、重任务的志愿者们,就是这样。谁也没有组织他们,谁也没有动员他们,谁也不给他们付出任何报酬。但却即使这样,他们也仍旧要自带行囊、自付路费、自解食宿,日夜兼程地奔赴灾区,任由调遣,只要是灾区和灾民之所需,在哪儿干都行,干什么都行,吃苦受累全然不在话下,只求和只图快快救人、快快救灾!这是什么呢?这就是一个民族极可宝贵的自觉性。像千千万万个向地震灾区捐款捐物的善良的人们,就是这样。在既没有人强求,又没有任何功利可图的情况下,捐款捐物者却如潮水般从全国各地漫向地震灾区,特别一些孤残者、低保户、小学生,甚至就连那生计极为艰涩的乞丐们,也都争相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唐山地震孤儿张祥青,一次就向灾区捐款1亿元。绍兴柯岩农民祁友富在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就用10万元作为“特殊党费”支援救灾,并由此而成为全国交纳“特殊党费”的第一人。在中央电视台以“爱的奉献”为主题所举办的抗震救灾募捐活动中,还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募集救灾善款多达数十亿元。不仅企业家们有捐一亿两亿的,艺术家们有捐百万千万的,而且就连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乃至世界上凡是有华人的地方,都迅速募集到了巨额救灾资金,台湾同胞更是边捐款、边呼喊:“血,都是红的;心,都是热的!”委实令人感动。四川省红十字会的财务人员只有一名会计和一名出纳,但他们每天收到的汇款单却要重达几百公斤,这还不算10余万笔银行转账和排成长蛇阵的现场捐款人。这是什么呢?这就是一个民族极可宝贵的自觉性。其他像涌动于全国的青年献血者,自告奋勇以其专业知识实施抗震救灾的献技者,深谋远虑用科学精神和哲学思想为灾区重建而竭诚效力的献策者,用诗歌和书画等艺术形式为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加油助力者等等。举凡这些志愿者们,都有一颗火热的心,都有着对国家和民族的高度责任感,都把建立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造福社会公益事业,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一份社会责任,看成是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应有担当。所以,他们不仅志愿把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毫无保留地融入这场惊
心动魄的抗震救灾斗争之中,而且还赋予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高度的自觉性。这就使得他们为抗震救灾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是被动的“要我做”,而是完全自觉的“我要做”。“要我做”和“我要做”,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换位,但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是被动地接受,后者是自觉地承担;前者的实行需要有一定的附加条件和外力作用,后者的兑取则完全是在内驱力的促使之下而毫无个人功利目的的自觉意识与自愿行为;前者是在“社会劳动价值论”的固有框架内所进行的契约型或祈使型的常规性劳动,而后者则是在自觉意欲和自愿行事的精神基底上有效实践和充分实现着对人间真情的表达、对社会温暖的辐聚、对时代进步的确证和对民族精神的提升。
自觉性,是抗震救灾中每一个志愿者所必备的道德素质和精神内核。只有秉具高尚、笃爱、仁和、无私之心愫与情怀的人,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志愿者。因为志愿精神是一种可贵的公民意识,是超越商品交换原则和体现“人性善”的崇高社会人格范式,其在本质上是由社会责任感、国家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人类同情心等基本精神要素所凝聚和升华而成的思想晶体与道德粹质。所以,这种志愿者的大量出现,笃定是中国社会在开明和文明的轨道上日渐走向成熟与发达的标志,它同时也在一个新起点和高层次上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国家力量与崇高民族精神。因为公民在道德和精神层面上的高度自觉,必然要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永不停歇、永不消弭的自励与自强,而这种自励与自强又必然要把国家和民族不断地引向繁荣、昌盛、兴旺和发达。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以及每一个中国人,都被历史地推向了对痛苦与抗争、绝望与希望、无奈与有为、失落与奋发的选择与认知之中。实践已经证明:我们坚定不移地选择了后者。
虽然我们也有过痛苦和绝望,有过无奈和失落,但那只不过是在大灾难袭来之际的瞬间感情闪回与心理激应,绝非是我们的意识原点与精神常态。很快地,甚至还在痛苦和悲伤包围着我们的时候,坚韧的抗争精神和豪迈的奋发行为就已经在我们的身上爆发出了奇异的力量,重建的蓝图和新生的希望也已经在我们的意念和行动中凸显和萌生。几乎是在大地震发生的同一时间,群众自发的自救和互救就已经在灾区紧张而有序地展开了。幸免于难的人们并没有被震懵,他们从瓦砾堆中站起来之后的第一意识,就是:救人,赶快救人。不管自己的家在哪里,也不管自己的亲人是否蒙难、受伤,他们一个个都是就地救人,见人就救。作为北川中学校长的刘亚春,在震后第一时间,便立即组织力量对全校被压、被埋、被砸的师生实施紧急抢救。作为大水村干部的唐祖华,从震波中踉踉跄跄爬起来之后,在大声喊人、救人的同时,他竟用捡起来的一台SONY190机器记录了地震发生时的惨痛实况,从而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作为平武县石坎小学的一名小学生,张春玲竟然冒着余震的危险三次闯入废墟中抢救被压埋的同学。作为绵竹市东汽中学一名普通教师的谭千秋,在地震来临时他竟本能地用自己的身体顶住垮塌的楼板而保护了自己的四名学生。作为北川县擂鼓镇一名普通民警的李林国,在同时面对自己孩子的呼救声和别的孩子的哭喊声,他竟毅然选择了先救别的孩子。当他硬是用手刨砾石救出了100多个孩子时,自己那年仅15岁的孩子却永远地失去了生命。像他这样在地震袭来时不顾自己的家人和亲人,而义无返顾地先救他人、先救大家的人,在地震灾区又何止万千!是的,他们都是普通的人,但他们却都有着泰山一样伟岸的脊梁和天使一样圣洁的心。正是千千万万个他们,才使中华民族的英伟形象得以永远地崛起并岿立于世人的心中,成为最具魅力的时代丰碑。
极端珍爱生命,把人看得高于一切——这又是此次抗震救灾中彰显中国力量和扬励民族精神的一个时代亮点。从总理在安抚刚被从瓦砾堆中救出的孩子“不哭,不哭”时,他自己的双眼却噙满了泪水的深情中,我们应当确信,“生命高于一切”“人的价值和尊严高于一切”,这已经成为我们国家从政府到百姓的一种共同价值观念和至高的社会理念。“以人为本”绝不只是政制文本和学术论辩中的空洞术语,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治国纲领和行为准则了。在汶川大地震之后的救灾工作中,其核心和重点始终都是围绕着人和人的生命与尊严而展开的。为什么总书记和总理一再强调:要不惜一切代价先救人、快救人、多救人;只要还有一线希望,就要付出百倍努力。特别是在“黄金救援”时间内,救人压倒一切,救人重于一切,救人大于一切。中央要求必须争分夺秒地对灾区进行拉网式搜救,必须尽一切可能千方百计抢救一切幸存者。为此,部队在道路还未抢通之前,便急行军向汶川徒步开进;医疗队冒着滚石、滑坡、泥石流和余震的危险,直奔映秀镇。对于一时实在无法到达的偏僻乡镇,便不惜动用空军力量实施紧急空投和空降。为了救人,简直像在打仗一样,不仅震后三天就在灾区集结了10余万解放军和武警部队,而且还即时出动了航空兵、舟桥部队、海军陆战队、摩托化部队、工程兵等特殊兵种。硬是从瓦砾和废墟中搜救出了8.4万余名幸存者。为了表达对生命的崇敬和珍爱,国务院果断决定把震后一星期的5月19日至21日,定为全国哀悼日,从而首开以国家名义为普通百姓的死表达哀思之先河,庄严的五星红旗第一次为共和国的罹难子民们徐徐降下,13亿人都在同一时刻为国殇而悲戚,为难胞而潸然。这是对生命的崇高礼赞,这尤其是对人本精神的激扬与升华。“以人为本”的理念,就是这样以悼念汶川大地震的数万名遇难者而以实践的方式融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凝铸为体现国力与民魂的时代刻度与精神永恒。
《周易》中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汶川大地震是一次灾难,但同时也是对国力和民魂的淬冶与激励。正是在这种不期而遇的淬冶与激励中,不仅晾出了我们国家与民族的本色,而且也提升了我们国家与民族的品位,并在彰显中国力量和扬励民族精神的同时,更为我们铺设了前进的道路和展现了光明的前景。
第三篇:浅谈抗震救灾精神给大学生成长的启示
浅谈抗震救灾精神给大学生成长的启示(2011.6)
摘要: 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展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战斗的光荣传统,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汶川、北川,8级强震猝然袭来,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生离死别……重灾区达到10万平方公里,极重灾县和重灾县达到51个,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其受灾范围之广、受灾人数之多、受灾程度之深,都是历史罕见的。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给灾区的同胞造成了巨大的创伤和痛苦,同时也撼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灵。强震可以摧毁房屋、摧毁桥梁、摧毁道路,但摧毁不了我们万众一心抗震救灾的坚强意志;强震可以中断交通、中断通讯、中断电力,却中断不了流淌在我们血液里心心相连的同胞深情。
在灾难发生的一霎那,面对生死抉策,很多人毫不犹豫的把生留给了别人,把死留给了自己;在灾区,当悲伤倾尽,有我们众志成城!当泪尽血续,有我们守望相助!悲伤中,我们一起坚强。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地震发生后,胡锦涛总书记立即指示:“尽快抢救伤员,确保灾区人民群众舍己救人、先人后己撼动人心的事迹随处可见。世界无不被那些受灾民众的仁爱壮举而震撼!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屈不挠的炎黄子孙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惊天动 关键词:抗震救灾,大学生成长 地的抗震救灾精神,锻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
生命安全。”温总理更是在第一时间、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冒着生命危险奔赴灾区,日夜辗转在灾情最严重的地方,指挥抗震救灾,“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的努力。”
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希望,一切为了救人,一切为生命让道。这次抢险救援,投入解放军、武警部队,加上公安民警、民兵预备役、医务人员、专业搜救队等达几十万人,志愿者100多万人,还有数量巨大的当地干部群众,展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生死大营救,救援部队突破禁区强行空降,不顾危险打通道路,舍生忘死废墟救人,从废墟中救出83988人。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救援史上的奇迹。
永不放弃,誓与死神抗争到生命最后一刻。72小时的生命极限,并没有挡住生命延续的强烈欲望。废墟堆下,一个被埋96个小时的孩子被成功解救;一名被埋在废墟下近124个小时的男青年被上海公安消防总队地震救援队成功解救;彭州银厂沟一位60岁的老太太,她被困石缝中196小时后被成功营救出,生命的奇迹在这里一次次地被改写。面对特大灾情的来临,他们用鲜血在书写着坚强,用生命书写着大爱。是什么样的东西在延续、支撑着他们?正是生命中的坚强。一位坚强的母亲临死前给怀里的孩子留下“宝贝,记住我爱你”这样的短信,一位英雄的老师用自己的身躯死死挡住倒下的水泥板救下身后的学生,十多万解放军、武警,用一双双血淋淋的大手托起深埋废墟下的一个个生命……
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这场罕见的特大地震灾害,既是人世间的一场重大磨难,也是我们前进中的一场重大考验。
震后十天,完成1500多万人的应急安置;震后一百天,完成1200多万人的过渡性安置;震后一年内,355万户震损住房修复加固全面完成;震后一年半,150万户农房重建全部完成;震后两年,25万户城市居民住房基本完成。灾区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暴发疫情,没有引起社会动荡,创造了抗灾救灾史上的一大奇迹。
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实践,砥砺了五千年不屈不挠的炎黄子孙的铮铮铁骨,熔铸了中华民族惊天动地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展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抗震救灾精神,锻造了伟大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不朽丰碑!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大力弘扬了中华民族在艰难困苦面前不屈不挠、团结战斗的光荣传统,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抗震救灾精神。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为了救人,志愿者排着长长的队伍,争相献血;的哥的姐们自发组织去灾区免费、热情地运送伤员;双腿不能行走的乞丐,坚定而又执著地“走”到捐款箱前,掏出皱巴巴的钱投入募捐箱。这一切都让人唏嘘不已、倍受鼓舞。这就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就是“顾全大全,支援灾区”;这就是“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就是“灾区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贡献什么!”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山崩地裂,撼不动党和人民的团结一心;桥断路毁,挡不住全国人民的同舟共济!只要我们咬牙挺住,只要我们不放弃、不抛弃,希望,就在前方。抗震精神中值得我们学习就是这种面对任何困难和敌人都永不言败的精神,通过这场汶川大地震的考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抗震救灾的精神,我们应该发扬发光大这种抗震救灾的精神,用我们的双手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抗震救灾斗争中涌现出来无数模范集体和先进人物。他们冲在危险的一线,站在时代的前沿,奋勇当先,视死如归。当灾难发生时,他们舍小家为大家,组织群众自救互救;人民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危,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白衣战士冒着余震的危险,救死扶伤;灾区群众强忍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积极投身抗震救灾。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更是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成为抗震救灾的突击队和主力军。中华儿女展现的英勇奋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总在最关键时刻、最需要的地方闪耀。值得我们要大力学习!学习他们的视死如归!学习他们的大无畏精神!
地陷天不塌,危难真情在。灾难震撼着我们,改变着我们,灾难让我们心灵接受了洗礼,灾难更使我们懂得了生命的价值,更使我们懂得了生活的意义。在灾区,倒塌的幼儿园废墟里,幸存的孩子们用歌声相互鼓励,对抗饥饿与疼痛,坚强地与死神做斗争;救灾帐篷里,学生借着微弱的灯光专注地读书。在抗震救灾中,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坚强和人生的意义,看到了自力更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青川灾区有一农民在自家新建的房子上有两条标语,一条是“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另一条是“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自力更生自力更生是灾区人民精神的真实写照。灾区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在遭受灾难的沉重打击后,不等不靠,不悲观、不埋怨,而是展开了自救互救,许多人强忍失去亲人的悲痛,刚从废墟里解救出来,来不及擦去眼里的泪水、拭去身上的灰尘,就投入到抢险救人的行列。处于救灾一线的广大官兵们,夜以继日地在抢救现场连续救人。这些都是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真实写照!
生命无疑是可贵的,但是它又是极其脆弱的,人的一生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这样的不幸。我们需要好好善待和经营我们的生活。我们既然生活在这个多极的社会,尽管诸多的不平等会使我们感到很无奈,但我们一定要正视现实,我们没有办法改变现实,但我们可以试着改变我们自己,让我们适应社会,适应生活。我们要勇于正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和不足,直面人生,快乐生活,知足长乐。在满足生活的前提下,为了家人的幸福、安康、快乐,我们也要尽量把自己放在社会这个大熔炉去历练,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丰富自我,为我们的人生的每一次进步打下良好基础。
许多被拯救出的人被问到其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时都答:平安就好。“平安就好”,仅有四字,但却让我们震撼,令让我们感慨万分:活着就值得我们庆幸,活着对我们来说就是幸福!要好好善待身边的亲人、朋友。在大灾难突然降临的那一刻,爱,迸发出了最动人的力量――亲人之间,生死相依;朋友之间,相互激励。“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妈妈爱你!”这是一条令人泪下的生命绝笔,这是母亲爱的遗言。在水泥板和砖块狂暴地砸向年轻的母亲的那一时刻,她没有趴下,而是双膝跪地,双手坚定地撑着,以自己的躯体架起了让孩子通向了生的彼岸的生命之桥!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三年来,四川走过了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历程。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四川顽强地走了过来,战胜灾难、化危为机、崛起于危难。曾经山河破碎的地震灾区已旧貌换新颜,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正汇聚升腾起新的希望。四川“从悲壮正走向豪迈”!
灾难终将过去,过去三年多,四川在废墟上将腾飞,从悲壮走向豪迈;展望未来,天府大地正与祖国一道,大踏步地走向美好明天。我们坚信,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在不屈的中华大地上,我们昂首挺胸、并肩站立,为历经磨难的民族积蓄复兴的力量!
第四篇:抗震救灾心得体会:抗震救灾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启示
抗震救灾心得体会:抗震救灾思想政治工作的有益启示
在这次抗震救灾斗争中,各级党组织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极大地激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为夺取抗震救灾斗争胜利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抗震救灾中思想政治工作的丰富实践,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有益启示。
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作为我们党的执政理念,贯穿于这次抗震救灾的全部过程和各个方面。无论是不惜一切代价抢救被困群众、救治伤员,还是妥善安排受灾群众生活,都坚持以人为本,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抗震救灾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也坚持了以人为本这一根本原则,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这启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放下架子、俯下身子,充分尊重工作对象的人格,平等相待;尊重工作对象的特点,多考虑个人的不同情况,针对个人的思想心理特点,开展个性化的教育活动;尊重工作对象的心理需求,多进行感情交流和抚慰,既以理服人,更以情感人;遵循科学规律,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心理干预、心理辅导,帮助人们排解不良心理,实现心理和谐。
坚持服务群众。抗震救灾中一系列科学高效而又公开透明的决策,无不体现着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抗震救灾斗争中全心全意为群众服务的表现,也使灾区群众加深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情,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这启示我们,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只有坚持一切从群众出发,诚心服务、真情奉献,才能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应牢固树立诚心实意为群众服务的理念,在各项具体工作中体现透明、互信原则,努力做到不隐瞒、不打折扣,实实在在,以心换心。这是赢得群众的第一步,也是思想政治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同时,坚持办实事、求实效,重视研究和把握群众的需求特点,力求贴近群众生活实际,重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急迫的现实困难。凡是能及时解决的就及时解决,能创造条件解决的要限时解决,一时还难以解决的也要向群众解释清楚。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整个抗震救灾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从制度到机制、从内容到形式都有许多创新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这启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应注重内容创新,大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人们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思想教育活动,争取群众的理解和支持;注重形式手段创新,借助互联网、手机短信等新手段,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注重方式方法创新,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多用群众语言,多用生活语言,把问题讲清讲透、讲到点子上,从而打动人、说服人。
善于利用重大时机,增强工作的实效性。在比较特殊的时机,结合重大事件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次特大地震是一场灾难,但我们抓住抗震救灾的机会,对灾区人民也对全国人民进行了一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改革开放的生动教育,取得了比平时更好的效果。这启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及时捕捉机遇展开教育引导活动。一是找准切入点。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引导的侧重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二是抓住重点人群。每一次重大突发事件往往会牵涉到不同人群,导致强度不同的反应。在教育引导时,应善于把握主要矛盾,实现重点突破;特别要密切关注青年人的思想心理动态,集中力量对他们进行教育引导。三是坚持科学引导。既鼓励和激发群众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又要注意针对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做好各方面工作。
重视发挥媒体的作用,创造有利舆论环境。这次抗震救灾的思想政治工作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媒体宣传报道及时有效,确保了人们全面了解灾情和抗震救灾等各方面的真实情况,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焕发出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友爱互助精神,振作
了战胜灾难、重建家园的坚强意志。这启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团结稳定鼓劲的方针,在宣传舆论工作中贯彻及时、公开、透明、全面、准确的原则,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同时,着力满足人们的信息需求,做好解疑释惑的工作。特别是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要在第一时间以各种快捷形式发布动态信息,使人们及时了解真实情况、了解政府采取的措施及取得的成效。
第五篇:日本地震抗震救灾给我们的启示
日本地震抗震救灾给我们的启示
韩国《朝鲜日报》记者辛贞录报道说,“有人将毛毯分成两半与他人分享。”“为了后面的人能买到食物,排队排在前面的人只买够自己吃的。”“在免费提供饮用水时,谁都不会说‘请再给点’。”“孤立无援的人也不会喊着‘先救我’,而是写下‘sos ’求救信号后耐心等待。”法新社、美联社的报道也同样表达了赞誉,“没有任何抢劫或暴力迹象,日本民众在搜寻亲人或者等待领取生活必需品时,都表现出了高度的自制能力。”
地震发生时,《潇湘晨报》记者曹凌曦正在东京学习,他记录下了当时的亲身经历:老师命令我们立刻躲在桌子底下,她一直站立在我们正中间。当地震有所减轻,老师要求我们什么也不要拿,赶紧离开教学楼,她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并关掉电源。
日本没有“范跑跑”,有中国网友以半开玩笑的语气说。在中国的一些网络论坛上;贴出了不少震届日本国民表现的照片,比如有排队的,有礼貌谦让的,有尊重遇难者遗体的,有尊老爱幼的,等等。—位网友说,“地震后,日本人坐在楼梯两侧,确保中间畅通。避震的民众解散后,空地上没有一片纸屑。这是教育的结果。”
香港凤凰卫视记者闾丘露薇同祥感触良多。她说,必须看到这样一点,日本国民的秩序性,不是一朝一日养成的,而是社会长时间教育的结果。
震专家表示,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不强,是目前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在2005年11月江西九江地震中,湖北东部一些县市的学校出现学生拥挤踩踏事故,造成78名学生受伤。地震专家说:“当时学生的惊慌失措,反映了他们缺乏必要的防震减灾常识,这种混乱的危害,也许比真正的地震危害更大。”
而邻国日本在防震救灾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日本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强地震、强台风、暴雪、海啸经常袭击这个北太平洋上的岛国。日本的防灾教育是个成功的范例,近年来,日本高强度地震频发,但伤亡很小,损失有限,这和日本整个社会的防灾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
10:12 201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