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鉴真东渡(范文模版)
鉴真东渡在中国航海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李德鹏
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类151班 201510320031 【摘要】 在有中国人的时候,就有了中国人的航海。在中国的航海史上,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中最先开创了海洋精神的时期,应该是郑和那个时代。中国人自古就是海洋上的勇者,最具有代表性要数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了。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也许留给今天的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他那刚毅执着的精神品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但是,对于他赴日途中的航海行径,对中国航海史有着怎样的意义,并未有多么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从鉴真东渡的航海技术和航海发展史的角度,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字】鉴真东渡、航海、意义、影响
一、事件背景和过程:
唐代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能自给自足的体系,经济发达,地域辽阔,科技先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所以,唐代的人民,在世界面前很有自信和底气,在与海外交流时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鉴真大师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普度众生的使命感,11年6次东渡日本,最终完成了他的夙愿。
鉴真,是唐朝扬州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受戒大师。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来了两名留学僧荣睿和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法受戒。笃信“普度众生”的鉴真大师,不顾路途的遥远与艰险,毅然率领弟子们踏上了六次东渡日本的艰难历程。
第一次东渡,开始于唐天宝二年(743年),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来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却因受到官府的干涉而失败。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僧人私渡日本是犯法的,故鉴真还没有动身起步,就被别人举报,因此初次东渡因此而终;第二次东渡(744年),鉴真买了一艘军船,带好了准备的粮草等物品,师徒一行再次由扬州出发,顺长江举帆而下。这次虽然没有走漏风声,却遇上了狂风恶浪,巨浪滔天,船体破损,所以无法继续行驶了,虽然及时抢修了,但时节正值隆冬,寒风刺骨,其艰险程度难以想象,因此,第二次东渡也宣告流产;第三次东渡,在鉴真的亲自组织下,欲取大盘山直驱日本,扬帆起航,然而到达大盘山后却无法靠泊,又因风向不对,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才继续航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他们行驶到乘名山(今舟山到北)时,船体却因触礁而再次破损,之后好不容易得到援救,却又被地方官软禁在寺庙中。所以,第三次东渡也再次夭折;第四
次东渡,原本做好了相关准备,但因鉴真弟子灵佑怕师傅冒死生莫测的风险,牒告官府,极力阻拦。于是,官府派人到寺庙中捉拿他们并将其护送回扬州。所以,第四次东渡又被迫中断。第五次东渡(748年),日僧荣睿、普照再次到扬州谒见鉴真,迅速商议再赴日本。鉴真没有动摇,继续出海,但船行驶到狼山附近时,经历风急浪高的考验,之后横渡东海时遇到了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却到达了振洲(今海南岛南端),远远偏离了正常的航线,由此,第五次东渡也未能达到目的。
第六次东渡,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大半个中国,名声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东渡。虽然这次东渡又遭到了外界的阻挠,但鉴真意志更加坚定,趁他人不备之时,迅速登舟启程。这次同样是历尽千辛万苦,但终于到达了日本,实现了自己多年来宏伟的夙愿。在到达日本之后,他已是六十六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了,但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流,他还是应允了日方的要求,他设立戒坛,传播佛法,虽然双目失明,但能凭记忆校对佛经。他还精通医术,他最后留下的《鉴上人秘示》一书,对日本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受鉴真弟子的委托,在鉴真圆寂后的16年,日本奈良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写了《唐大和上东征传》。详尽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航海的艰苦历程,这对于后人了解中国、日本的造船术和航海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多次失败的原因分析
鉴真东渡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它已成为了中日交往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例,但是,它既然发生在科技发达的唐代盛世,为什么还历经这么多次的失败?它是不是代表了唐代的航海技术的发展水平?鉴真可不可以称得上航海家?对此,我们还得做一些探讨。
首先,在出海政策方面。唐代虽然海外贸易较为发达,但它贸易的对象只是限于今印度、阿拉伯等东南亚地区。而对于当时的日本,尚处于封建经济文化兴起时期,因此唐朝不注重与日本的交往,甚至在海外政策上对其也有一定的禁律,尤其是坚决阻止平民出海日本。因此,鉴真在第一、第四次东渡日本时,发生了被人告密、官府逮捕的情况。鉴真也是极力遮蔽耳目,减少影响。由此可见,由于政府政策的影响,给鉴真东渡带来了不少的阻挠。
其次,由于唐代的造船工业有着很大的发展,但这些造船工厂往往都是集中式的,全国有好几家大型的造船厂。正是由于这种高度集中的船厂,几乎把民间中优秀的工匠和造船材料都搜刮殆尽了。因此,处于民间阶层的鉴真凭自己的有限力量是不可能找到优秀的造船能手和良好的造船材料,也就不可能造出结实的船舶。这也是他们多次遭遇风浪就发生船舶损坏的原因。再者,从船员的技能水平看,那些有良好素养,有丰富经验的船工早已被政府招之任用了,留在民间的只是一些普通的、缺乏丰富航海经验的人。鉴真每次东渡,不免都是大量的这种人来滥竽充数充当船员。他们在航行时,不会掌握天气和海洋的规律变化,比如,在第一、二次出海时,当时海洋上恰有来自北太平洋的强大的东北季风,有航海经验的人是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出海的,出海必然遭到重创。同样第三次出海,也是由于东北风的影响,船被吹的远远地偏离了正常的航道,被吹到南海去了。第六次虽然鉴真本人到达了日本,但同行的几艘船早已不知被吹向何方,甚至还大大遇难受伤„然而这些船工们并不懂得这些,只是单纯的凭借一股勇气出海,致使鉴真一行险些葬身大海。
三、意义和深远影响
鉴真怀抱着兴隆邻邦佛法的态度,普度众生的心愿,不畏沧海险阻,历经十年时间,出生入死地六次东渡,最终以六十六岁的高龄东渡成功,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 鉴真东渡 2.作者 张静芬 著 鉴真东渡日本 3.中国励志网 古代航海大事迹
并且在日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带给日本的先进文化是流芳百世的。但是,单从鉴真航海这一方面,我们对鉴真东渡的评价,还得有着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正确得出它在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等航海方面的影响,正确确定它在航海史上的研究地位。
在唐代之前,我国的航海史有三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奴隶社会时期,人们从单一的木板船发展到了带有简单风帆的船;之后在秦朝时,可以设计出了有多重甲板的楼船;再往后就有了更高楼层的较大型船舶,如隋唐时的载有八百人的“五牙舰”,甚者有着先进的水密隔舱。所以说,唐朝时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是相当先进的了,在世界的海运史上有着极为重大的参考意义。但由于各种原因,唐朝较为发达航海技术并没有在鉴真身上得以全部体现,鉴真东渡也并没有真正反映当时的造船水平,目的也并不是进行海上探险活动,而航海家是以海上探险为主要目的的。所以,鉴真固然不能称得上是航海家了。鉴真为实践佛法而与之斗争的对象是大海,为了超越海洋,达到海之彼岸,他几乎花费了半辈子的时间,其精神固然可嘉,但效果并不理想,且不说浪费时间和精力,单是最后一次成功也是非常侥幸的,倘若天公不作美,鉴真也只好抱憾终生了。不过,我们从这个事件中倒是可以得到一点有关唐代的航海状况,这对与航海史的研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鉴真第六次东渡偏离所走的是南岛航线,史料中就曾记载了南岛上有各种标牌、岛名、泊船处等各种标志,这就可以说明当时的南岛航线是一条非常繁忙的航线。
总之,不管鉴真东渡对航海史研究是否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鉴真大师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在条件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普度众生,这一点是永远值得赞扬和肯定的。鉴真的航海事迹,真实地反映了中日人民世世代代的友好关系,并且他的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在未来的航海生涯中,能够有鉴真大师的这种大无畏勇气,才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
财富。
第二篇:上海海事大学中国航海史课程论文《鉴真东渡的深远影响》
鉴真东渡的深远影响
李宝
航海147,201410111227 【摘要】在有中国人的时候,就有了中国人的航海。在中国的航海史上,出现了许多叱咤风云的人物,其中最先开创了海洋精神的时期,应该是郑和那个时代。中国人自古就是海洋上的勇者,最具有代表性要数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了。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也许留给今天的我们最重要的东西是他那刚毅执着的精神品质和中日文化交流的深远影响,但是,对于他赴日途中的航海行径,对中国航海史有着怎样的意义,并未有多么深入的研究。所以本文从鉴真东渡的航海技术和航海发展史的角度,对其做一个简单的分析和探讨。【关键字】鉴真东渡;航海;意义;影响
一、事件背景和过程:
唐代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能自给自足的体系,经济发达,地域辽阔,科技先进,各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所以,唐代的人民,在世界面前很有自信和底气,在与海外交流时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鉴真大师正是凭借着这样一种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和普度众生的使命感,11年6次东渡日本,最终完成了他的夙愿。
鉴真,是唐朝扬州德高望重、闻名遐迩的受戒大师。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来了两名留学僧荣睿和普照,受日本圣武天皇之命,约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法受戒。笃信“普度众生”的鉴真大师,不顾路途的遥远与艰险,毅然率领弟子们踏上了六次东渡日本的艰难历程。
第一次东渡,开始于唐天宝二年(743年),鉴真和弟子祥彦等21人来到扬州附近的东河既济寺造船,准备东渡,却因受到官府的干涉而失败。因为按照当时的法律,僧人私渡日本是犯法的,故鉴真还没有动身起步,就被别人举报,因此初次东渡因此而终;第二次东渡(744年),鉴真买了一搜军船,带好了准备的粮草等物品,师徒一行再次由扬州出发,顺长江举帆而下。这次虽然没有走漏风声,却遇上了狂风恶浪,巨浪滔天,船体破损,所以无法继续行驶了,虽然及时抢修了,但时节正值隆冬,寒风刺骨,其艰险程度难以想象,因此,第二次东渡也宣告流产;第三次东渡,在鉴真的亲自组织下,欲取大盘山直驱日本,扬帆起航,然而到达大盘山后却无法靠泊,又因风向不对,在那儿呆了一个多月才继续航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当他们行驶到乘名山(今舟山到北)时,船体却因触礁而再次破损,之后好不容易得到援救,却又被地方官软禁在寺庙中。所以,第三次东渡也再次夭折;第四次东渡,原本做好了相关准备,但因鉴真弟子灵佑怕师傅冒死生莫测的风险,牒告官府,极力阻拦。于是,官府派人到寺庙中捉拿他们并将其护送回扬州。所以,第四次东渡又被迫中断。第五次东渡(748年),日僧荣睿、普照再次到扬州谒见鉴真,迅速商议再赴日本。鉴真没有动摇,继续出海,但船行驶到狼山附近时,经历风急浪高的考验,之后横渡东海时遇到了台风。在海上漂流了14天后,却到达了振洲(今海南岛南端),远远偏离了正常的航线,由此,第五次东渡也未能达到目的。
第六次东渡,由于鉴真的游历遍于大半个中国,名声大噪。753年,日本遣唐使藤原清河、吉备真备等人来到扬州,再次恳请鉴真东渡。虽然这次东渡又遭到了外界的阻挠,但鉴真意志更加坚定,趁他人不备之时,迅速登舟启程。这次同样是历尽千辛万苦,但终于到达了日本,实现了自己多年来宏伟的夙愿。在到达日本之后,他已是六十六岁高龄,且双目失明了,但为了中日人民的友好交流,他还是应允了日方的要求,他设立 戒坛,传播佛法,虽然双目失明,但能凭记忆校对佛经。他还精通医术,他最后留下的《鉴上人秘示》一书,对日本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受鉴真弟子的委托,在鉴真圆寂后的16年,日本奈良的著名文学家真人元开谢了《唐大和上东征传》。详尽描述了鉴真六次东渡航海的艰苦历程,这对于后人了解中国、日本的造船术和航海术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二、多次失败的原因分析
鉴真东渡是一次伟大的壮举,它已成为了中日交往史上一个著名的事例,但是,它既然发生在科技发达唐代盛世,为什么还历经这么多次的失败?它是不是代表了唐代的航海技术的发展水平?鉴真可不可以称得上航海家?对此,我们还得做一些探讨。
首先,在出海政策方面。唐代虽然海外贸易较为发达,但它贸易的对象只是限于今印度、阿拉伯等东南亚地区。而对于当时的日本,尚处于封建经济文化兴起时期,因此唐朝不注重与日本的交往,甚至在海外政策上对其也有一定的禁律,尤其是坚决阻止平民出海日本。因此,鉴真在第一、第四次东渡日本时,发生了被人告密、官府逮捕的情况。鉴真也是极力遮蔽耳目,减少影响。由此可见,由于政府政策的影响,给鉴真东渡带来了不少的阻挠。
其次,由于唐代的造船工业有着很大的发展,但这些造船工厂往往都是集中式的,全国有好几家大型的造船厂。正是由于这种高度集中的船厂,几乎把民间中优秀的工匠和造船材料都搜刮殆尽了。因此,处于民间阶层的鉴真凭自己的有限力量是不可能找到优秀的造船能手和良好的造船材料,也就不可能造出结实的船舶。这也是他们多次遭遇风浪就发生船舶损坏的原因。再者,从船员的技能水平看,那些有良好素养,有丰富经验的船工早已被政府招之任用了,留在民间的只是一些普通的、缺乏丰富航海经验的人。鉴真每次东渡,不免都是大量的这种人来滥竽充数充当船员。他们在航行时,不会掌握天气和海洋的规律变化,比如,在第一、二次出海时,当时海洋上恰有来自北太平洋的强大的东北季风,有航海经验的人是绝对不会在这个时候出海的,出海必然遭到重创。同样第三次出海,也是由于东北风的影响,船被吹的远远得偏离了正常的航道,被吹到南海去了。第六次虽然鉴真本人到达了日本,但同行的几艘船早已不知被吹向何方,甚至还大大遇难受伤…然而这些船工们并不懂得这些,只是单纯的凭借一股勇气出海,致使鉴真一行险些葬身大海。
三、意义和深远影响
鉴真怀抱着兴隆邻邦佛法的态度,普度众生的心愿,不畏沧海险阻,历经十年时间,出生入死地六次东渡,最终以六十六岁的高龄东渡成功,并且在日本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带给日本的先进文化是流芳百世的。但是,单从鉴真航海这一方面,我们对鉴真东渡的评价,还得有着理性的思考和分析,正确得出它在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等航海方面的影响,正确确定它在航海史上的研究地位。
在唐代之前,我国的航海史有三个较大的发展阶段:奴隶社会时期,人们从单一的木板船发展到了带有简单风帆的船;之后在秦朝时,可以设计出了有多重甲板的楼船;再往后就有了更高楼层的较大型船舶,如隋唐时的载有八百人的“五牙舰”,甚者有着先进的水密隔舱。所以说,唐朝时的造船技术,在世界上是相当先进的了,在世界的海运史上有着极为重大的参考意义。所以,鉴真本人的航海,但由于各种原因,唐朝较为发达航海技术并没有在鉴真身上得以全部体现,鉴真东渡也并没有真正反映当时的造船水平。所以,鉴真固然不能称得上是航海家了。鉴真为实践佛法而与之斗争的对象是大海,为了超越海洋,达到海之彼岸,他几乎花费了半辈子的时间,其精神固然可嘉,但效果并不理想,且不说浪费时间和精力,单是最后一次成功也是非常侥幸的,倘若天公不作美,鉴真也只好抱憾终生了。不过,我们从这个事件中倒是可以得到一点有关唐代的航 海状况,这对与航海史的研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比如,鉴真第六次东渡偏离所走的是南岛航线,史料中就曾记载了南岛上有各种标牌、岛名、泊船处等各种标志,这就可以说明当时的南岛航线是一条非常繁忙的航线。
总之,不管鉴真东渡对航海史研究是否有着重大的参考意义,鉴真大师能够不顾个人的安危,在条件极端不利的情况下普度众生,这一点是永远值得赞扬和肯定的。鉴真的航海事迹,真实的反映了中日人民世世代代的友好关系,并且他的这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品质,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尤其是在未来的航海生涯中,能够有鉴真大师的这种大无畏勇气,才是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
1.百度百科《鉴真东渡》 2.张静芬《鉴真东渡日本》3.《古代航海大事迹》
第三篇:(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影响青少年的益智百科_鉴真和尚为何要东渡日本
唐代的鉴真和尚(688~763),是扬州大明寺住持。鉴真所处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全盛时期,强盛的国力、发达的文化使各邻国争相学习。742年,两名日本僧人来到扬州大明寺,邀请鉴真到日本传教。鉴真答应了他们的请求,但是,先后四次渡海都失败了。到第五次出海,又遇到了风暴,船被刮到了海南岛,日本僧人荣睿和鉴真的几个弟子均丧命于海上,鉴真自己也双目失明。但他仍积极准备第六次渡海,并且取得了成功。日本天皇派专使迎接鉴真,授予他“传灯大法师”的法号,并修建了唐招提寺,让他在那里向日本僧人讲经宣佛。鉴真还将唐朝的医学、文学、雕塑、书法、绘画等文化知识以及制糖、缝纫、做豆腐等技术带到了日本,为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东渡港实习报告
东渡港实习报告
报告人:
实习时间:2011年6月28号、7月1号
实习目的:通过这次的实习,认识物流相关方面的操作与流程,进一步明确从事物流职业所应具备的知识,为进一步实施专业教学,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使课本的理论知识能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甚至达到可以灵活运用的。
实习要求:实习出发前,应根据实习的主要内容,明确认识实习的任务,事先进行有关资料的查询和阅读,不了解的之处做出问题假设。现场实习期间,应遵守相关规章制度,用心观察,虚心求教,做好相关的记录。本次实习要求达到:
1)初步了解港口的基本业务范围、了解物流基本设施设备的运行、了解船舶与物流相关的知识。
2)初步了解港站作业流程:如装卸搬运、管道运输的相关作业;散货码头的主要设施和装卸工艺;集装箱麻油的主要设施和装卸工艺;影响港口货源的主要因素等。
3)初步了解港口企业本身的优势、面临的主要竞争今后的发展侧重点以及对员工的要求、考核标准。
4)初步了解现代工程技术(信息、机械、电气、液压等技术)、有关法规和国际惯例、英语等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5)初步了解港口与专业相关性的链接。港口生产作业的物流环节,在该环节具备的优势及如何实现成本的降低。
厦门东渡港的概况:厦门东渡港区是东渡分公司的一期工程,东渡分公司隶属于厦门港务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东渡港与1982年建成投产,主要从事港口货物,内外贸集装箱的装卸、仓储,配送等业务,曾经是国内乃至全球最大石材集散地,拥有国家粮食储备,共12个桶仓能储存15万吨t粮食。年完成货物吞吐量超过600万吨以上。实习的过程和认识: 6月28号一早,从集美大学航海学院出发。出发之前及到达的同时,带队老师首先强调的就是此次实习的纪律问题。码头是一个用于货物装卸的区域,货物的往来、车辆的流通,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严格的纪律,尽量降低对港口正常作业的影响也保障自身的安全。第二是安全问题,港口的陈老师为此次的实习提供了安全帽,此次的实习也是陈老师带领我们对港口的设施和装卸工艺做一个了解。进入港口后我们首先看到的货物是各种各样的石头,有不规则的也有初步加工后规则的。听老师说东渡有将近1/3的业务是关于石头方面的作业,收取的是装卸费与堆存费用。石头从国外进口进来,上面有货主的联系方式,如果有人看中了某块石头就可以联系货主进行交易,然后可有港口负责进一步的加工再出口,货主赚取的正是这一进一出的中间差价。看是简单的交易,但其实也含有各种问题。如:石头价值的正确判断、残损判断,以及装卸搬运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参观了简单的作业机械和各个泊位的工作。1号泊位是用于集装箱运输的内贸泊位,在我到达时恰好看到集装箱吊车正在进行作业,远处的卡车正有序的进行集装箱运输,而在旁边就是集装箱堆场。在这里我们对集装箱装卸设施和工艺进行了神人的了解。当船舶将货物运到泊位时,桥吊(集装箱岸边起重机)将货物吊到集装箱车上,在由集装箱车运到堆场,此时,集装箱吊车和门吊(门式起重机即龙门吊)对集装箱进行堆放,而此前,必须对集装箱进行档案处理,对集装箱进行登记,输入电脑中,然后进行堆放时,将集装箱堆放的区域、数量和规格等数据进行处理,以便将来货主提单时便于调用。在这里我们学到了几种于码头重要的设备。首先是集装箱。可以说集装箱的发展大大的促进了海运业的发展。集装箱的规格也有千差万别。而最普通的莫过于TEU(20英尺标箱),每个集装箱都涂有公司的代码和集装箱本身的数据规格。每个集装箱都有自己的编码,11字母的编码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有4个字母前三个字母说明箱主、经营人,第四位代码说明集装箱的类型;第二部分由6位数字组成。是箱体注册码(Registration Code), 用于一个集装箱箱体持有的唯一标识;第三部分为校验码(Check Digit)由前4位字母和6位数字经过校验规则运算得到,用于识别在校验时是否发生错误。不同集装箱具有不同的尺寸集装箱外尺寸包括集装箱永久性附件在内的集装箱外部最大的长、宽、高尺寸。它是确定集装箱能否在船舶、底盘车、货车、铁路车辆之间进行换装的主要参数。是各运输部门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术资料除了用于普通货物运输外,还有一些特别功能的集装箱比如冷冻集装箱等。而集装箱的收费也各有不同,对于不同货物,采取的重量与体积比来作为收费标准。而跟集装箱配套的是
各种集装箱起重机。在东渡港,我们看到各种类型的起重机,桥吊、门吊、门机。龙门吊工作在一定的区域,有大车和小车,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过小车的移动来调整集装箱堆放的位置,当小车无法满足所需的距离时就可以通过调整大车来达到移动的目的。桥吊是在岸边的操作工具,靠海一侧的吊钜可以收起,同时桥吊整体可以在海岸边移动,以适应不同的船舶。2号泊位置附近有22个粮食桶仓,其中10个铁桶式,12个水泥式,而这12个水泥式粮食桶仓为中央储备粮库直接管理,每个粮食桶仓能够存储粮食1.25万吨,作为储存粮食的地方,对粮食的桶仓要求极高,通风口的设置,粮食进出口地设置,以及对湿度和温度的调控等等。粮食通过海上运输到港口后,停靠在2号泊位,2号泊位上的岸吊(岸式起重机),将货物送进斗中,从而通过传送带输送到桶仓中。而进入桶仓后就是粮食的运出问题,在这里可以采取散装运输和袋装运输,袋装运输时通过机械化,可以固定每袋粮食的重量。这样就方便和满足了不同的客户群体对不同装卸方式的要求。在1号泊位和2号泊位之间地带走动过程中,我们参观了传送带到桶仓的运输过程。3号泊位主要从事化肥装卸,4号泊位是粮油运输,5号泊位是矿石的运输,同时,厦门东渡港曾经是福建省乃至全国全球最大的石料运输港口,这些工作都是在5号泊位完成的。在这次的港口实习活动中我看到的更多是关于散货的装卸,东渡主要的业务也正是散货的装卸搬运。参观完这些后,我们对厦门东渡已经形成基本的印象。东渡港处于厦门市海沧大桥桥下,天然良港不冻不淤,共有五个泊位,海岸线长
度约1100米,其中五万吨级以上泊位两个,码头水深11.7米;堆场面积近30万平方米,仓储能力40余万吨;粮食筒仓22座(其中12座为中央储备粮库直接管理),仓储能力27万吨;4台集装箱装卸桥、12台门座起重机和各种现代化机械设备近400台套。在参观时我们发现靠近海岸有着一各铁路终点站。听陈老师介绍说,这是福州铁路局的,有了铁路的依靠,货物进入港口后就可以通过铁路进行运输,通向全国各地,实现了铁路的优势,形成规模经济效益。在铁路的终点处我们看到了管道运输,主要从事的是各种食用油的运输,由卸下来后暂时存储的仓库可直接通向加工地点。使用管道运输不仅加快了运输的速度,而且节约了运输的成本,成为了东渡港竞争的优势之一。有了铁路和厦门海沧大桥的依托,这方便了东渡港的进行海陆多式联运,大大提高了东渡的竞争能力。东渡港的未来的主要发展趋势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要趋于大型化,将港口的设施进一步专业化,提高竞争能力,另一个方面就是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一个先进的管理系统不但可以使作业流程得到优化,作业更加顺利有序的进行,码头的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就其位,整个工作工艺流畅专业,工作人员态度认真,一丝不苟,而且还可以通过高效的管理节约作业环节的费用。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能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的同时为公司创造丰厚的利润。
实习收获以及个人看法: 随着国家开放程度的加大,海上运输在国家运输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港口是又是这一重要角色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海运作为最为重要一种运输方式,本身就具有运量
大,运费省方便快捷等特点。而将航运进一步发展,与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联合在一起,形成多式联运,则能最大发挥航运的特点。多式联运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手续简便,责任统一;减少运输过程中的时间损失,使货物运输更快捷节省了运杂费用,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运输组织水平,实现了门到门运输,使合理运输成为现实。多式联运成为一个系统,一体化的运输将大大提高货物运输的方便和快捷性。港口的服务包括硬件服务和软件服务。厦门东渡港水深 11.7米,不冻不淤,是天然良港,配备有先进的操作系统,能从为货物装卸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此处实习是由陈老师带队,陈老师带参观了港口的重要设备,并详细的给我介绍的各种操作工艺让我们深入了解了港口的工作范围。在参观同时,港口的区域规划能为货物的运输与装卸节省大量的时间。货物的存储和泊位之间、各种货物的存放,都必须有严格的操作。陈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在一批货物进了都是进行编号出来,放于一定区域,同时存入电脑,以便于以后的查询和提放。
于此同时,在优质的硬件设备的基础条件上,做为一个全国乃至全球性港口,软件服务是又一重要的必备条件,以鹿特丹为例,它的硬件设备与周遭的港口的差不多,然而它却以优质的服务赢得广大的客户,成为全球性港口。软件措施,包括提单等单据的处理速度,法律服务的透明性,货物的装卸、仓储、配送等等。对于一个港口而言,优质的软件服务其重要性远远高于硬件措施。作为厦门东渡港,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组织管理机构,操作规范和服
务体系,并通过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建立了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经验丰富、操作熟练的员工队伍。
厦门东渡作为福建省乃至全国的重要大港,要继续发展,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经济腹地。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海西经济建设的的投入,厦门东渡港要捉住,努力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这其中包括浙江南部与广东的背部江西等带,这就需要厦门市和东渡对其提供优质的服务,提高对等地区的吸引力。
个人的实习感受:通过这次的实习活动,我对于港口的设施设备和装卸工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现实情况是变化多样的,课本的理论知识只能是作为一个借鉴,而不是生搬硬套到实践中。我们在实践时应该针对不同的情况,以理论为基础,然后根据环境的变化做出相应的改变创新,使其更适应生产活动的进行。工作时应该具有纪律性、勇于吃苦耐劳,根据相关的要求尽量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到最好、最完美。当然了,要是能够对自身的工作方式做出更好的改变就跟好了。我们的眼光应该是长远,而不是仅仅只能看到眼前,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变化变故,进一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及相关的知识,做好准备工作,使自己可以立足于不败。
第五篇:传承鉴真精神 永续中日友好——赴日本奈良探寻鉴真东渡弘法踪迹纪事(陈荣坤)_2008724163517
传承鉴真精神 永续中日友好
———赴日本奈良探寻鉴真东渡弘法踪迹纪事
◇陈荣坤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为呼应配合胡锦涛主席“暖春之旅”,扬州市组织了100多人的鉴真故里访亲团于2008年5月9日至11日到日本奈良参观访问。我们随访亲团一起来到奈良,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实地考查实物、听取专家学者演讲、游览名胜古迹等活动,对鉴真东渡授戒传经有了更深的了解,对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轨迹有了更新的认识,对扬州与奈良两市人民的友好情谊有了真切的感受。可以说,这次奈良之行,时间短,感触深,收益大。
一、踏访千年古都奈良,探询中日文化交流的遗迹遗址
奈良位于日本本州岛中西部、奈良县北端,是日本古代文化发祥地之一,是国际游览城,国际文化城,也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名城。早在1200多年前,奈良就同中国开始了友好交往,尤其是圣德太子(公元574—622年)及大化时期曾10多次派出遣隋使、遣唐使来中国。著名的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公元701—770年,奈良人)曾留学长安,与李白、王维等结为莫逆之交。位于奈良市西郊的“平城京”遗址,历史上曾为“大和国”的京都,是仿中国唐朝长安城并缩小1/4而建成,故又有“小长安”之称。整个平城京东西约4.3公里,南北约4.8公里,以“朱雀大路”中心整体划分了街巷,共有12座古城门。宫内有天皇议事的太极殿、朝堂位和寝宫等建筑,周围有高大的土墙。扬州大明寺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荣睿、普照之邀,先后六次东渡,历经磨难,最后终于抵达奈良,不仅弘扬佛教,而且把高度发展的唐代文化、医药、建筑、书法及雕塑艺术带到日本,对日本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鉴真大师对日本作出的重要贡献,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被日本人民奉为律宗开山祖、医药始祖、豆食业祖师、文化恩人。
法隆寺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相传法隆寺是圣德太子于推古天皇十五(公元607年)创建,建筑布局及结构深受中国南北朝建筑的影响,代表了日本白夙时代的文化。整个寺院分东、西两院。东院以梦殿为中心,梦殿是日本最古老的八角形建筑,殿内供有救世观音立像,西院以中门为封闭式长方形回廊,体现了白夙时代的风格。金堂,即大殿,供奉着由渡海赴日的华裔雕刻的三尊释迦铜像和药师如来像等,金堂四周有诸佛净土图、飞天等壁画,反映白夙时代文化高度发达的艺术水平。遗憾的是这些绘画毁于1949年大火。五重塔、大讲堂、大宝藏殿等都是建筑艺术珍品。大宝藏殿内有百济观音、梦违观音和圣德太子立像。该寺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群之一,是日本佛教文化宝库,也是日本首例世界文化遗产。圣德太子在中日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在他摄政期间,先后4次派遣隋使到中国,一方面开拓同中国的友好关系,一方面学习和吸收中国的文化和佛教,这一做法一直延续到唐代,日本先后10多次派遣唐使到唐都长安,学习中国的生产技术、社会制度、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法隆寺内珍藏的珍贵文物,很多都显示出北魏的技法,这昭示着中日文化深厚的渊源关系,也凝聚了古代日本人民的智慧,是源远流长的中日友好交往的见证。
东大寺是鉴真东渡日本后第一个建立戒坛,教授戒法的重要场所。该寺是日本首屈一指的巨刹,是华严宗总寺院,位于奈良市若草山下。该寺的金堂大佛殿,重建于1708年,是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筑。殿西戒坛院,鉴真曾在此向圣武天皇、孝谦天皇及僧侣们传授戒律,并创造了律宗。殿北正仓院(亦称正藏院),本来是奈良时期东大寺的主仓库,保存有上万件珍品,有圣武天皇爱用的日用品,有大佛开眼日的贡献物品和武器、文书等,有寺内法事用品、面具、服装、乐器,其中除当时日本的珍贵文物,还有来自中国的物品,以及经中国传入的印度、西亚的物品,甚至来自希腊的用品。其文物保存完整,是研究和了解日本奈良文化以及当时日本对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和物证。
当我们步入唐招提寺南大门,奈良市政府接待人员和寺庙僧人把我们迎进寺院,向我们详细介绍寺院概况和现存遗址。唐招提寺位于奈良市西京二条町,日本最早的律宗戒院,律宗的总寺院。它是奈良时代代表性建筑,是中国移植到日本的盛唐时期建筑和造型艺术的精华。唐代高僧鉴真东渡日本后,于公元759年开始建造,770年全部竣工。整个建筑群都是盛唐时期建筑风格,内有天平时代的讲堂、戒坛,奈良时代后期的金堂,镰仓时代的鼓楼、礼堂及天平以来的佛像、佛具和经卷。寺院大门上方红色横额“唐招提寺”四个大字是日本孝谦女皇手笔。红柱青顶的金堂,是鉴真弟子如宝所建,金唐内供奉卢余那、左胁侍药师如来像、右胁侍千手观音像,以及木雕的梵天、帝释天像、四天王像。金堂被认为是日本现存天平时代最美的建筑。讲堂内有弥勒如来佛像以及鉴真师徒讲经用的亭子。藏经室收藏有1300多年前鉴真从中国带去的经卷。开山堂(御影堂)内有鉴真干漆夹纻坐像。堂内还有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绘制的68幅屏障画。堂前有鉴真墓、石灯笼、扬州的琼花。院中种植来自中国的奇花异草。此外还有地藏堂、三晓庵、本愿殿、鼓楼、钟楼等建筑,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二、鉴真精神论坛精彩纷呈,颂扬鉴真东渡传经授戒的历史功绩
扬州市政府、奈良市政府、扬州大明寺、奈良唐招提寺共同组织的“鉴真精神论坛”于5月10日在唐招提寺隆重举行。中日专家学者和佛教界人士共50多人相聚在唐招提寺讲堂内,市委书记季建业、奈良市市长藤原昭、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生法师等出席论坛并分别致辞。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钱文忠、扬州市大明寺能修方丈,日本知名学者陈宽等作了精彩演讲。日本奈良大学教授东野治之、唐招提寺执事西山明彦、鉴真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许凤仪和扬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陈云观作了书面发言。市委书记季建业在致词中说,鉴真东渡之旅是弘法之旅,是文化之旅,是友谊之旅,更是精神之旅。鉴真精神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执著精神;是普济众生、自度度人的奉献精神;是慈悲为怀、传播文明的大爱精神;是重信守义、合共进的和谐精神。奈良市藤原昭市长在致词中说,鉴真大师是中日友好的先驱者,发扬鉴真精神,促进中日友好是奈良和扬州两市共同的责任。他愿与扬州一道共促奈良、扬州两市间的友好交流。日本知名学者陈宽满怀深情地讲述了1980年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的经过以及对中日友好交流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她说,过去,鉴真大师的事迹在日本几乎是家喻户晓,而在中国绝大多数当地人都不知道鉴真大师的名字。直到1980年举办《鉴真大师像回国巡展》,经过媒体的连日报道,不仅使扬州市民,而且使全国人民都了解到鉴真大师的事迹。鉴真大师是唐代的历史人物,至今仍是中日友好的伟大桥梁。中日专家学者在论坛上深情地讲述鉴真东渡日本的艰难历程,热情颂扬鉴真对日本佛教和文化等方面作出的重要贡献,广泛交流弘扬鉴真精神,推进中日友好的构想,共同探讨促进中日友好的新途径。大家深切地感到,鉴真大师对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和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优秀的民间外交家,是中日友好的天使。鉴真大师是中日友谊的象征,他那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和百折不挠为法为教的大无畏奉献精神是两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只有维护好发展好中日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才是真正发扬光大鉴真大师的精神,才是对大师最好的怀念和崇敬。
三、交流活动丰富多彩,不断开创中日友好交往的新篇章
今年五月是鉴真大师圆寂1245周年,扬州市组织鉴真故里访亲团来到奈良,重温历史情谊,在百年会馆举行了隆重而热烈的文化交流联欢晚会,用舞台艺术、书画、剪纸、雕版印刷等表演形式加深友谊,两地市民、企业家、大学生分别在社区、学校、广场等进行了互动,气氛热烈而和谐,专家学者紧扣弘扬鉴真精神这一课题展开工作。通过广泛而友好的接触和交流,共话鉴真大师的丰功伟绩,共叙两市人民的友好情谊,共谋社会经济发展大计,进一步增进中日友好交往。
5月10日11时40分左右,正在日本奈良进行国事访问的胡锦涛主席来到唐招提寺,在进行了参观、拜谒活动后,并还将举行“友谊之舟”鉴真东渡船模型赠送仪式。市委书记季建业率领参加鉴真精神论坛的全体人员在僧房前列队迎候胡主席一行。当胡主席兴致勃勃地来到“友谊之舟”模型前,大家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在“友谊之舟”的模型前,季建业书记向胡锦涛主席简要介绍了“友谊之舟”的设计、制作等情况。胡主席询问,唐代的海船有多大?季建业答道,40米以上,我们这次船模就是参照唐代海船按比例缩小制作的。胡主席很高兴地为船模揭幕,仔细端详“友谊之舟”后,连声称好,并与参加鉴真精神论坛的中日专家学者在“友谊之舟”前合影留念。鉴真东渡船模型,金光闪闪的“友谊之舟”4个字刻于船体,这是扬州漆器厂的艺人参考唐代海船出土文物专门制作的。
胡锦涛主席来到御影堂,在拜谒鉴真大师像时,松浦俊海长老和扬州大明寺能修方丈向鉴真和尚像敬香,祈福中日两国国家昌盛、人民世代友好,祝愿北京奥运会成功,祈祷世界和谐、化干戈为玉帛。随后,扬州访亲团成员也都分批分期,井然有序地来到御影堂,一一拜谒鉴真大师像,恭恭敬敬向其鞠躬行礼,表达扬州家乡人民对这位大师的崇敬之情。寺院管理人员告诉我们,为保护文物,御影堂每年只开放三天。这次开放对我们是特殊礼遇,走进御影堂,映入眼帘的是已供奉1200多年,被日本尊为国宝的干漆夹纻鉴真和尚坐像。坐像后面的墙上,有日本山水画泰斗东山魁夷所作题为《山云·涛声·黄山晓云·桂林月宵·扬州熏风》的大型壁画,以衬托鉴真和尚“暴雨穿帆,戕风折柁。随波升沉,任风南北”的东渡场面。淼漫沧海,百无一至,鉴真和尚6次东渡,虽双目失眠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精神,弥足珍贵的贡献,谱写出中日友好的辉煌一页。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又来到鉴真大师御庙前,拜谒鉴真墓。这里四面环水,树木茂密,庄严肃穆,墓前有一座精美的石灯笼,还栽有一株来自扬州的琼花,墓的两边石板上刻有赵朴初颂扬鉴真的诗词,墓的旁边葬着赵朴初用过的手套和眼镜。曾记得28年前,唐招提寺的森本长老陪同鉴真坐像回扬州“探亲”时,曾向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赠送了一座完全一样的石灯笼。从那时开始,两座长明灯遥相辉映,为中日友好事业不断发展而祈福。
在奈良的活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奈良是座美丽而古老的城市,是中日人民友好交流的见证。奈良人民是勤劳而善良的人民,也是热情好客的人民,祝愿鉴真精神永存,中日友谊长在。
(联系地址:市委党史办;责任编辑:魏怡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