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评估与重建规划

时间:2019-05-13 06:39: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汶川地震评估与重建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汶川地震评估与重建规划》。

第一篇:汶川地震评估与重建规划

中国地震局发布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图)2008年09月02日02:14 中国地震局网站 中国地震局发布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组织专家赴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宁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现场调查,调查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调查点4150个,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编绘了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

一、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一)烈度分布图(二)各烈度区面积和范围 汶川8.0级地震Ⅵ度区以上面积合计440442平方公里,其中: Ⅺ度区:面积约2419平方公里,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呈长条状分布,其中映秀Ⅺ度区沿汶川-都江堰-彭州方向分布,长轴约66公里,短轴约20公里,北川Ⅺ度区沿安县-北川-平武方向分布,长轴约82公里,短轴约15公里。

部门做好强余震预报和次生灾害防治工作;通过调查研究,为制订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研究这次地震发生的原因、规律和趋势,为今后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意见。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至今已工作三个多月,现就相关工作结果,分四个方面向大家公布介绍。

第一方面是对地震发生机理的初步认识。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的主断裂上,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从区域构造背景上看,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中,两侧边缘带构造应力长期积累。初步推断,在印度板块总体向北东方向的作用下,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并受到四川盆地的推挡,促使巨大的能量在龙门山映秀-北川地带突然释放,暴发了汶川大地震。

汶川地震的主震发生在具有右旋性质的仰冲型断层带上,震源深度为15公里左右。通过现场地震地质构造的考察及多种观测资料的分析,现已初步认定,于中生代早期已开始逐步形成的北东向龙门山已伴生了三条近于平行的断裂,位于龙门山的映秀-北川断裂即是汶川地震的发震主断裂。

从龙门山及其外围地区多年连续观测的地球物理资料来看,此次地震之前尚未能认定有显著的异常,因此也未能给出短期和临震预报。虽然几代地学工作者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期望能给出一次明确的预报,但现在我们离这个目标还远。中国的地学工作者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地学工作者一道迎难而上,我们相信终究会取得某些种地震类型的认知,从而一步步地获得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

第二方面是对余震发展趋势的认识。

众所周知,余震的多少、大小和发生地点都是令人十分关注的。回顾100多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10次7.8级及以上的地震,震后的余震多数未超过7级。

截至9月1日12时,也就是大震后112天内,我国地震台网记录到2万7千多次余震。其中6级以上余震8次,最大的余震是5月25日下午发生在青川的6.4级地震;5级以上余震39次。余震的数量和强度仍有较大的起伏。7月24日,青川一带又发生了5.6、6.0和6.1级较强余震,造成十余人伤亡。可见,对于强余震还需较长时间加强研究。

目前,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地震资料的多方分析,基本上仍确认512汶川地震偏于是主余震型,震区再发生6.5级以上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小。但是,根据对全球大震及其余震序列的分析结果,初步认定汶川地震的强余震可能还要活动一段时间,为安全起见,地震部门还须对汶川震情再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加密监视和会商研究。

第三方面是对地震及次生灾害的调查与评估。

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初步统计,地质灾害多达12,000多处,潜在隐患点近8,700处,有危险的堰塞湖30多座。地震发生之后,地震、地质、水利等多学科专家对此次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灾害的防治以及堰塞湖的治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汶川地震引发如此多的次生灾害,主要是震级大、震源浅、活动断裂多,山高深谷等自然因素所致。

对十余万平方公里内严重自然灾害进行评估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专家委员会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统计局,综合考虑因地震及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员、倒塌房屋、转移安置人员的数量及比例,以及地震烈度和地质灾害危险度等因素,尤其突出考虑灾区死亡和失踪人数及平均地震烈度,确定了汶川地震造成的灾害类别及灾害范围的划定原则,建立了划分极重灾区、重灾区、一般灾区和影响区的综合灾情指数体系。

目前,汶川地震灾害范围类别的评估已基本完成。划定了四川、甘肃、陕西等三省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各省分别是39个、8个和4个。51个灾区县总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汶川大地震引发的次生灾损面积尚在准确丈量之中。

第四方面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制定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我们专家工作组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鉴于汶川地震灾区的山、原特性,恢复重建可按照分区、分段的原则进行。山前区受灾较轻,再建工作应以加固破损房屋为主,以便尽快恢复城镇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秩序。受灾严重的龙门山地区,应首先制定该类区域重建规划,统筹考虑当地自然承载力、人口资源规模、基础设施布局、民族风俗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种因素,控制城镇规模,避开断裂带和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尤其应重视生命线工程的防灾减灾能力。

目前,在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多部门的支持下,专家委员会与国家减灾委员会协作,6月初就完成了《汶川8级地震烈度图》、《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图集》、《主要灾区地质灾害调查图集和报告》、《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技术手册》、《汶川地震灾害综合分析与评估报告》和《汶川地震灾区综合管理与政策保障报告》等文献资料,已为震区尽快恢复生活和生产秩序提供了参考。

现已公布的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其中包括重建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重建、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精神家园、政策措施、重建资金及规划实施等15个部分。根据重建规划的总体指导方针,十个专项减灾计划也正在完善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50余年的奋斗和发展,已使我国的减灾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地震、海洋、地质等自然灾害和社会性的防灾减灾等等,都有了多方面的减灾实效。但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性自然环境恶化,罕见的自然巨灾频繁发生,类似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巨灾近年已发生了7次之多,更加警醒了我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尤其是要对汶川大地震巨灾进行自然变异和社会功能的综合分析,制定减灾的整体规划,由监测到预报,到营救,到灾后安置和恢复发展,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希望与会的诸位能够为现今世界上的巨灾问题,给以多方的协助,共同为人类的减灾事业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郭卫民:

谢谢马主任的介绍。现在可以提问,提问时请报一下你所代表的新闻机构。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专家两个问题。第一,请问专家委员会目前在防震减灾院方面还有什么新的日程和建议?第二,国外有媒体报道说,今年9月可能在我国西南地区还会发生7到8级的大地震,专家委员会对这个说法是什么样的意见?谢谢。

马宗晋:

关于中国地震预报工作,是根据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分布特点来进行工作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因为中国的地震,在西部是非常频繁的,总的数量大概和东部地区发生地震相当于9:1的比例关系。所以,我们在地震监测方面,在高密度地区和稀疏地震地区的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

关于地震的监测,世界上各国都在进行,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设定了将近几千个监测台站,各种各样类型的监测内容,这是从事减灾工作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我国人口密度分布不太均匀,比如我国东半部边缘地带,人口比较密集,工业比较发达,随着这些区域人口、产业、事业的发展需求,来安排我们的监测力量。目前,我们正在特别考虑上海周围的地区、广州、北京、天津等人口比较密集的重大城市,防灾减灾的需求更大。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在它的北部和南部,三个月之内已经发生了一些6级左右的地震,数量比较多,汶川这个地带比较多,散在的外缘也有一些,比如说在西藏的中部到东部,也有6级多甚至接近7级的地震。这种地震活动可能告诉我们,这一段时间,青藏高原的东半部有一些活动,但是是不是就能够说明在9月份甚至10月份之内就可能在青藏地区的东南部要发生更大的地震呢?这一点我们不能肯定。但是不等于我们不注意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正在加强监测研究力量,但是我们不能肯定这段时间要发生7级甚至8级的地震。

路透社记者:

刚才在您的开场白中介绍了对汶川大地震的评估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我想问的是,有多少人在地震中遇难,其中儿童、学生的比例又有多少?如果没有相关的数据的话,您是否能告诉我为什么没有相关的数据?或者您是否能够提供受影响儿童的数据。我们知道温家宝总理一直强调要重视儿童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在地震的过程中,您是否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以及谈一下地震对儿童们的影响。谢谢。

马宗晋:

请史培军教授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他从事现场调查和评估工作比较多。史培军:

关于地质灾情的报告,我们经过长时期的调查和利用遥感资料,以及地方政府的统计资料,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一套表格,分成了13个类、25张表、229项指标进行统计。指标里分称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

人员伤亡问题,每天国家新闻办公室都在更新数据,相信你都已经知道了。财产损失的数据是这样的,根据我们近期的调查评估,这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当然四川是最严重的,四川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

在这些损失中,房屋的损失确实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较大的,应该说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

死亡人数中间,我们的统计指标是根据死亡和失踪两类分的,还有受伤的严重情况,死亡人数已经公布了,失踪人数也已经公布了。死亡人数中,按种类划分的人数,现在详细的数据还没有核定完,核定完之后再公布,目前正在一项一项地核定,目前就是遇难了多少、失踪了多少、受伤了多少的数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我们知道地震预测是世界的科学难题,专家如何评估我国地震预测水平,另外应对地震灾害方面,我国今后会采取什么样的举措?谢谢。

马宗晋:

地震工作在监测过程中不断发展。解放初期,只有少数人进行地震的研究工作和极其少量的监测工作,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以后,造成了八千多人的死亡。因为这个地震的发生,一下就影响了整个华北地区群众对地震的重视。

那次地震发生之后,周恩来总理即速到了灾区,同时组织了相当多的队伍,四个部门到邢台地区研究地震。由此就推动了中国地震工作大规模的开始,调集了相当多部门的专家,但是这时候的专家中,做地震工作的人比较少。邢台地震之后,十年之内连续发生了九次有重大灾害的地震,都是7级以上的大地震。于是,从这样的过程中,由中央政府调集了四大部门的队伍,组成了一个地震工作系统,在1970年到1971年的时候正式成立了中国地震局。

地震局成立以后,在全国开展工作,各省都有了省一级的地震局。各个省地震局成立以后,就展开了全国的地震监测工作和地震台网的建设。根据国内、国际的经验相结合,我们收集了各个方面可能和地震有关的监测内容、各种地球物理的内容。十年之内布设的这些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个持续监测的过程中,我们在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等方面得到一些经验性的认识。在有些地震的发生前后,根据经验对地震活动有一些认识,但是还不是理论性的充分认识。总的来说,我们也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地震监测工作,也有了相应的经验,但是还没有获得一个准确预报地震的理论性认识。

可能这在世界上也是普遍的状况,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监测办法,都有自己的经验,但是目前大家都还没有得到一个非常充分的理论性预报地震的办法。

全球广播新闻社记者:

中国政府官员曾经保证要彻底调查在地震中倒塌的学校,你是否认为,在倒塌学校中存在着使用劣质建筑材料的问题?这些劣质建筑材料在倒塌的建筑中起到什么作用?是否有中国相关的人因为腐败、接受贿赂而导致学校坍塌而受到惩处?谢谢!

马宗晋:

这个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首先是学校里的孩童家属对这个问题是非常非常关注的,包括教育系统,以至于全国人民都非常关注这个事情。从现在实际的情况看,上千座的学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包括至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房屋建设本身的条件问题,比如说它的结构不一定完全合理,材料不一定很坚固,这都是可能的。因为我们在最近一段时间,建设学校房子的速度是比较快的,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建筑上的问题。

针对这些房子建设的问题,地震发生之后,建设部门专门派出了两千多位专家到灾区进行考察。有些地区的房屋正好是处在强地震活动的断裂带上,所以是抵抗不住地震的,因此不管是儿童的房屋、学校、政府的建设,还是居民的建设,都要被破坏。

我们还在仔细地思考和调查这个问题。调查的目的,就是想要在重新建设学校,以及其他公益性的建筑,应当提高我们对它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政府和相关负责部门要在大量调查之后确定我们应当在哪些地段建设学生的房屋,还有卫生系统,要考虑选地点、选材质、选负责建设的这些人,应该如何去处理。

新京报记者:

之前有媒体到说我们在做地震烈度图的过程中遇到了地方官员人为的干扰,原因是他们想把烈度调高,一方面可以争取到更多政策上的支持或者财政的补助,另一方面,可能对一些倒塌的建筑他们可以减轻一些责任,请问专家组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是否确实遇到了这方面的人为干扰?如果遇到了,我们怎么样处理这样的事情?谢谢。

马宗晋:

关于评估的工作,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员,都希望把地方的灾害损失或者地震烈度提高一下,但是有这种期望的人并不懂得这方面的工作,怎么样获得烈度标准的设定,这需要实实在在的科学探测的结果,并不是按人所希望的做法,而是用科学的做法来做这件事。关于烈度的划分、烈度地点的确定,都是以现场调查为基础,今天不能给大家放PPT,否则大家可以看出我们在哪些地方进行了调查,调查以后怎么确定它的烈度,这都是有实实在在的观测数据和测量数据,所以尽管有人希望这样,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香港文汇报记者: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针对抗震设防标准,尤其是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的重建规划有哪些科学上的考虑?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有可能全面提高灾区在重建设防的标准?还有,对于评估过程中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说都江堰的聚源镇,只有聚源中学倒塌了,其他的都没有倒塌,关于这样的问题,专家组如何评判?

马宗晋:

这是大家都特别关心的事情,特别是学校的建设。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往往学校希望修建跨度比较大的教室,这样顶层的横梁抗震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烈度比较高的地区,防御能力非常差。比如说极震区,烈度是11度,好多房子是无法抗御的。但是到了九度,还是有相当多的破坏,这时候就显露出来,周围地区房屋建筑条件还比较好,但是如果有一些学校建设空间过大,材料采用得并不太合适,这时候也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要看这个地区烈度大小,进一步看房屋建设的合理性,它的材料、它的结构,都是有关系的。

提高设防标准的问题,因为各个地区的设防标准是不一样的,地震系统不断地制作烈度图,哪个地区将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要高一些,哪个地区可能低一些,拟定这样一个烈度图。这是根据全国的历史情况来考虑的,同时考虑地震参数,计算出来烈度的分布,这是理论上的设计。这个设计是不是很合理,正在不断改进。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到第五个阶段烈度图的编制。随着地震的发生,要不断地改善这个情况。烈度图的建设是要逐步前进的,我们也很难由于这个地区发生这么大的地震,烈度很高,就把其他地区都提得高高的,跟汶川一样,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背景是不一样的。西部地区烈度都比较高,东部地区相对就比较低,这是取决于历史的状况和历史地震的大小,来决定这个问题,不是普遍都提高起来,而是要看各地区的危险性。

董树文:

关于设防的问题,除了地震是重要的自然灾害以外,还要考虑到次生的地质灾害。这次汶川地震,震级非常高,同时伴随着地震发生了15,000个左右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整个汶川地震的损失,经过初步判断,约有三分之一的损失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造成的。所以以后建设中,不光要考虑地震的烈度,同时也要考虑到地震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的判断。

彭博新闻社:

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数问题,今天参加新闻发布会,不仅有地震方面的专家,同时还有国新办的政府官员,能不能给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数据?前一阵子温家宝总理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8万人,据我了解到,死亡人数是超过69,000人,失踪人数是18,000人左右。能不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汶川大地震已经四个月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失踪的人?

第二个问题关于地震震级的问题,中国地震部门报道是里氏8.1级,美国部门报道是7.9级,美国和中国的地震部门,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攀枝花会理地震的报道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几天之后又调高了地震震级,是否中国的有关部门有意调高震级,以掩盖他们在救灾工作中的不足?谢谢。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专家张国民:

关于地震震级的问题,在比较多的场合已经谈过了。汶川地震一开始测定是7.8级,过了两三天之后,修订为8.0级,这是因为随着地震以后我们获取的地震记录资料的增多,不光是国内的,包括国际上的各方面地震资料增多以后,得到进一步准确的结果。至于各个国家测定的震级有差别,是由于各个国家所用的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的差别。另外一个原因,地震震级还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我们现在测的里氏8.0级是面波震级,还有利用破裂的错动量和破裂长度等等来测定的,产生地震波测定的,叫矩阵级,类型不同,给出的数字也有一些差别。这也是经常会发现不同的国家对同一个地震给出的震级有差别的原因。

史培军:

我首先要说一个背景,我国根据国家标准,对任何一次灾害后,人员的伤亡情况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遇难的人数,第二类是现在确定不了他是不是遇难了,我们把它定义为失踪人数。温家宝总理说的数据是遇难人数和失踪人数加起来。因为地震已经三个多月了,我们认为,因地震造成的那些现在还失踪的人数生还的希望已经很小,我们把死亡的69,000多人和失踪的18,000多人,加在一起当然是87,000多人了。我们评估鉴定的时间是7月中旬,直接的遇难人数是69,197人,失踪的人数是18,341人。国务院新闻办和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一直都在很快地更新这些数据,估计就会有更新的数据给大家,但是大家一定要分开,是汶川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其他灾害都不能加在这上,比如说这次公布攀枝花地震遇难人数已经达到了38人,这是攀枝花的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事。

郭卫民:

我补充一句,现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每周还有两次有关的权威信息发布,按照计划方案今天下午会有一次权威信息发布,刚才记者提到的官方数字,可以在下午关注一下。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发布

未来3年投资1万亿元

中新网9月23日电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23日在中国政府网上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以及规划全文指出,中国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耗资1万亿元,完成四川、甘肃、陕西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广大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规划》全文约25000字,15章,涉及重建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重建、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精神家园、政策措施、重建资金、规划实施等。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范围为四川、甘肃、陕西3省处于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县(市、区),总面积132596平方公里,乡镇1271个,行政村14565个,2007年末总人口1986.7万人。

根据《规划》,受灾群众安置主要在规划区内就地就近安置,不搞大规模外迁。人口安置的对象主要是耕地和宅基地因灾严重损毁、无法在原村民小组范围内生产生活的农村人口;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为主,尊重本人意愿,实行农业安置与务工安置相结合。少数民族人口的安置应尊重其生产生活习俗,原则上在本民族聚居区安置。

011121314苦奋斗。充分发挥对口支援的重要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责任明确、公开透明、监督有力、多渠道投资的重建机制。

——安全第一,保证质量。要严格执行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城乡居民点和重建项目选址,要避开重大灾害隐患点。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严把设计、施工、材料质量关,做到监控有力,确保重建工程质量。

——厉行节约,保护耕地。要坚持按标准进行恢复重建,不超标准,不盲目攀比,不铺张浪费。尽量维修加固原有建筑和设施,尽量统建共用设施和用房。规划建设城镇、村庄和产业集聚区,要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和林地。

——传承文化,保护生态。要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具有历史价值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建筑,保持城镇和乡村传统风貌。避开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古迹、水源保护地以及震后形成的有保留价值的新景观。同步规划建设环保设施。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恢复重建,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和民族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重建方式、优先领域和建设时序。要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恢复重建。

第三节 重建目标

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家家有房住,基本完成城镇和农村居民点恢复重建,灾区群众住上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的住房。

——户户有就业,有劳动人口的家庭至少有一人能稳定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灾前水平。

——人人有保障,灾区群众普遍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

——设施有提高,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功能全面恢复,保障能力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经济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科学发展能力增强。

——生态有改善,生态功能逐步修复,环境质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重建分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按照国土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

——位于生态重建区且受到极重破坏、通过工程措施无法原地恢复重建的城镇,应异地新建。通过工程措施可以避让灾害风险的村庄,可在控制规模的前提下就地重建;灾害风险大或耕地灭失而且无法恢复的村庄,应异地新建。

——规划区的县城(城区)可以分为重点扩大规模重建、适度扩大规模重建、原地调整功能重建、原地缩减规模重建和异地新建等类型。

——就地重建县城(城区)的重建类型,由灾区省级人民政府决定。需要异地新建县城和市级行政中心异地迁建的选址,应从灾区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地质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群众意愿等各方面因素,由灾区省级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报国务院审定。

——乡镇的重建类型,由灾区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村庄的重建类型,由灾区市级或县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三节 产业布局

——适宜重建区应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强配套能力,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基地。

——适度重建区应重点发展以旅游、生态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精品旅游区,适度开发优势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工业园区的规模,撤并或迁建不具备恢复重建条件的工业园区。

——生态重建区应在不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业和农林牧业,严格限制其他产业发展,原则上不得在原地恢复重建工业企业。

第四节 人口安置

——受灾群众安置总的原则是,主要在规划区内就地就近安置,不搞大规模外迁。人口安置的对象主要是耕地和宅基地因灾严重损毁、无法在原村民小组范围内生产生活的农村人口。

——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为主,尊重本人意愿,按就地原址、村内跨组、乡镇内跨村、县内跨乡镇、市(州)内跨县、省内跨市的顺序在本行政区域内安置,并实行农业安置与务工安置相结合。

——少数民族人口的安置,应尊重其生产生活习俗,原则上在本民族聚居区安置。

——适宜重建区在本区域内就地就近安置受灾人口,并适当吸纳生态重建区需要异地安置的受灾人口。适度重建区原则上在本区域内就地就近安置受灾人口。生态重建区的少量受灾人口先考虑在县域内安置,无法安置的可以跨行政区安置。

——在政府有序组织和政策引导下,遵循市场规律,对少量自愿通过投亲靠友、自主转移等方式到其他地区安家落户的灾区群众,尊重其自主选择。

——鼓励规划区长期在外地务工经商的农村人口及其家庭成员,转移到就业地安家落户,就业地应当在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

第五节 用地安排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各类重建项目都要尽量不占用或少占用农用地,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和废弃地、空旷地。

——统筹安排原地重建与异地新建用地,合理安排各重建任务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

——适度扩大位于适宜重建区的城镇特别是接纳人口较多城镇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适度重建区和生态重建区的城镇建设用地,结合工业园区撤并和企业外迁,适度压缩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恢复并逐步扩大生态用地。

专栏3 恢复重建新增用地④

单位:公顷

类别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城镇建设用地

23190 19200 1910 2080

农村居民点用地 11000 9500 726 774

独立工矿用地

6246 4000 762 1484

基础设施用地

16367 14600 1212 555

其他建设用地

590 500 — 90

合计 57393 47800 4610 4983

——优先保证异地新建城镇、村庄的建设用地,以及重点重建任务、项目的新增用地。

第四章 城乡住房

城乡住房的恢复重建,要针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和消费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政府补助支持政策。

对经修复可确保安全的住房,要尽快查验鉴定,抓紧维修加固,一般不要推倒重建;对需要重建的住房,要科学选址、集约用地,合理确定并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尽快组织实施。

第一节 农村居民住房

——农村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农户自建、政府补助、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相结合。

——改进建筑结构,提高建筑质量,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风貌,节约用地,保护生态。

——灾区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规划设计力量,为农村居民免费提供多样化的住房设计样式和施工技术指导。

专栏4 农村居民住房

项 目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加固 户数(万户)168.36 144.38 11.88 12.10

新建 户数(万户)218.87 191.17 22.98 4.72

间数(万间)656.61 573.51 68.93 14.17

9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

——按标准设置紧急避灾场所和避灾通道。恢复重建公共绿地。

专栏6 市政公用设施

领域

项目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道路 交通 道路(公里)

修复 2548 1509 2301 13

新建 180 94 67 83

桥梁(座)

修复 728 123 635 58

新建 54 22 39 43

公交场站(处)

修复 450 207 419 130

新建 24 3 7 74

供水

水厂(座)

修复 451 1

5442 12

新建 8 — 1 3

管网(公里)

修复 4153 2363 4055 2085

新建 74 119 24 159

供气供热

燃气储气站(座)

修复 203 15 203 10

新建 — 2 — 3

供气管网(公里)

修复 052 791 2049 590

新建 — — 3 201

热源厂(座)

修复 3 4 — —

新建 3 4 — —

供热管网(公里)

修复 6 41 — —

新建 6 41 — —

污水处理

处理厂(座)

修复 331 27 328

新建 3 3 — 3

管网(公里)

修复 800 7256 765 6350

新建 29 471 6 435

垃圾处理

处理场(座)

修复 47 8 39 1

新建 5 5 3 2

转运站(座)

修复 665 87 565 9

新建 44 60 56 18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恢复重建,要尽可能保留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明确严格的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内受损轻微、格局完整的建筑,应对重点部位进行加固或修缮;确需重建的,其外观要延续传统样式,尽可能利用原有建筑材料或构件。

——恢复重建历史文化街区内损毁的现代建筑,应与整体风格相协调。

——对拟申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应在恢复重建中切实保护其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

专栏7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项目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 2 都江堰、阆中

省级 10 绵阳、什邡、松潘、汶川、广元、江油、绵竹、广汉、剑阁 勉县

历史文化名镇 国家级 2 安仁、老观

省级 9 昭化、孝泉、街子、怀远、元通、安顺场、郪江、青莲 碧口

历史文化名村 省级 1 杨店村

第六章 农村建设

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恢复重建,要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做到资源整合、分区设计、分级配置、便民利民、共建共享。第一节 农业生产

——稳粮增收,突出优势,做强产业,因地制宜恢复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立足资源优势,恢复重建一批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22324

特殊教育学校21 1 1

幼儿园 270 250 17 3

其他 6

262 — —

第二节 医疗卫生

——重点恢复重建县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全面恢复市县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恢复重建地方病防治设施。统筹企业办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恢复重建。恢复市级药品监督检验所。

——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与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服务人口较少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用房与乡镇卫生院原则上统一建设,不再单独重建。适当配置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增强服务能力。

专栏12 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单位:个

项 目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医院 169 137 23 9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63 48 11 4

妇幼保健机构 52 39 9 4

乡镇卫生院(含统建普通乡镇计生站)1263 1021 160 82

药品检验所 7 5 1 1

其他卫生机构 67 57 2 8

计划生育服务机构

53 9 4

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 348 268 46 34

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辆)

450 346 62 42

第三节 文化体育

——合理布局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场(团)、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场所、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各类设施的恢复重建。

——公共文化设施要尽可能集中规划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充分发挥文化宣传、提供信息、科普及技术培训等服务功能。恢复重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

——恢复广播电视网络功能,恢复重建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无线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站等,修复广播电视村村通设施。乡镇广播电视站业务用房与乡镇综合文化站统一建设。

——恢复重建公益性出版机构、新华书店等的设施以及农家书屋、公共阅报栏。

——恢复重建受损体育场(馆)等设施,乡镇体育场所的恢复重建原则上要与学校或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共建共享。

专栏13 文化体育

公共文化设施 恢复重建图书馆52个、文化馆54个、档案馆5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77个(含统建乡镇广播电视站),影剧场(团)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县级支中心、基层点

广播影视设施 恢复重建无线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90座,广播电视台54座,修复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29522公里,广播电视有线前端51个,修复配置乡镇广播电视播出和传输设备18332台(件),广播电视村村通设施15688套,流动电影放映车及设备2526套

新闻出版设施 恢复重建公益性出版机构4个、新华书店1146处,农家书屋和受损公共阅报栏

体育设施 恢复重建受损体育场42个、体育馆37个、后备人才训练等设施83处,配套建设基层全民健身设施

第四节 文化自然遗产

——注重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历史价值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物。

——修缮恢复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文物中心库房、文物管理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以及相关宗教活动场所。

专栏14 文化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修复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修复三星堆遗址、藏族羌族碉楼与村寨、剑南春酒坊遗址

文物保护单位 修复二王庙、彭州领报修院、江油云岩寺、平武报恩寺、广元皇泽寺、理县桃坪雕楼羌寨、徽县新修白水路摩崖、宁强同心羌寨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0处,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20处

博物馆及文物库房 修复绵阳市博物馆、什邡市博物馆、茂县羌族博物馆、陇南市博物馆、广元市中心库房、汉源县文管所等65处,馆藏文物3473件(套)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修复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剑南春酒酿造技艺专题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文县白马池哥昼传习所、略阳江神庙民俗博物馆等111处

第五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

——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加强对青壮年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口支援、定向招工、定向培训、劳务输出等,解决规划区100万左右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

——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原则上县城建设一个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设施,街道(乡镇)、社区建设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提供就业、人才、社会保障和争议调解仲裁等服务。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

专栏15 就业和社会保障

单位:个

项目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机构 51 39 8 4

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⑤ 1855 1507 217 131

县乡社会福利机构⑥ 1855 1350 476 29

县乡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157 138 12 7

——实施灾区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特殊救助计划,增强各级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服务设施能力。重建并适当在县城新建福利院、敬老院和残疾人综合服务等设施,在成都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恢复重建殡仪馆和救助管理站。

第六节 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设施的恢复重建,要节俭实用,严格控制建设标准,结合行政区划的调整,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要求,同级同类机构的用房和设施要尽可能集中建设、共建共享。

——恢复重建各级党政机关、政法机构的办公和业务用房,以及工商、卫生、食品药品、质检、安全生产、环境、金融、文化等监督监管机构的业务用房。恢复重建消防设施。

——恢复重建城市(城区)社区服务设施。

——建设乡镇公职人员周转住房,为乡镇挂职干部、支教、援医等人员提供宿舍。

——统筹村级公共服务,新建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为村级组织办公、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活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党员教育、警务、农业生产服务等提供统一共用场所。

第八章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要把恢复功能放在首位,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城乡分布合理调整布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远近结合,优化结构,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节 交通

——加快公路的恢复重建,充分利用原有公路和设施,以干线公路为重点,兼顾高速公路,打通必要的县际、乡际断头路。适当增加必要的迂回路线,力争每个县拥有两个方向上抗灾能力较强的生命线公路,初步形成生命线公路网。

——对干线和支线铁路中受损的路段和运营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测、维护和加固,对受损严重的线路和生产运营设施进行改建或重建,提高对外通道能力。

——区分轻重缓急,修复受损民航设施设备,全面恢复并提高民航运输能力。

——建立健全交通应急体系,建设应急交通指挥、抢险救助保障系统。

专栏16 交通

高速公路 修复勉县至宁强至广元、广元至巴中、雅安至石棉、都江堰至映秀、成都至绵阳、绵阳至广元、成都至邛崃、成都至都江堰、成都至彭州、宝鸡至牛背等高速公路

干线公路 修复国道108、212、213、316、317、318线等受损路段共约1910公里,以及22条省道(含2条省养县道)约3323公里,12条其他重要干线公路约848公里,适时启

829启动服务灾区重建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项目。

——支持东汽、二重、攀长钢、长虹、九洲、宏达、阿坝铝厂、厂坝铅锌矿、成州矿业等中央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恢复重建。支持军工企业恢复重建。

——扶持个体私营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恢复重建。

专栏20 工业企业恢复重建项目

单位:个

小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原地恢复项目 2261 2057 152 52

原地重建项目 729 564 99 66

异地新建项目 611 459 103 49

合计 3601 3080 354 167

——支持受灾企业按照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调结构、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积极引导和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国内外投资者特别是对口支援地区的企业采取各种方式参与受灾企业重组、重建。

三、产业集聚区

——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发挥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作用,引导企业集中布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结合灾区企业异地新建,撤并和迁建部分县(市、区)产业园区,适当扩大部分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面积。

——新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承接适度重建区和生态重建区企业的异地新建,和其他企业集中布局。

——支持对口支援地区与受援地区按合理布局的原则,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吸引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

专栏21 产业集聚区

撤并和迁建的工业园区阿坝水磨工业园区、平武南坝工业园、北川工业园、安县花荄工业园区、青川工业集中区、什邡蓥华工业园、什邡穿心店工业区、绵竹龙蟒河工业集中区、绵竹高尊寺化工集中发展区

扩大面积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油工业园区、德阳经济开发区、广汉经济开发区、彭州工业园区、都江堰经济开发区、陇南西成(陇南)经济开发区等

新设立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天水、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第二节 旅游

——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加强重点旅游区和精品旅游线建设,恢复重建重要景区景点、民族特色旅游城镇和村落。恢复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

——恢复重建旅游交通设施及沿线旅游服务区、服务站。做好旅游宾馆等设施的加固重建。建设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

——加强旅游市场宣传,及时通报旅游安全保障状况,恢复中外游客信心。加强旅游新资源、新产品的促销。

专栏22 旅游

重点旅游区 建设羌文化体验旅游区、龙门山休闲旅游区、三国文化旅游区、大熊猫国际旅游区

精品旅游线 建设九寨沟旅游环线、藏族羌族文化旅游走廊、地震遗址旅游线、大熊猫栖息地旅游线、三国文化旅游线、川陕甘红色旅游线

景区景点 恢复重建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黄龙、剑门蜀道、蓥华山、李白故里、四姑娘山、武都万象洞、成县西狭颂、康县阳坝、舟曲拉尕山、青木川古镇、定军山、宝鸡炎帝陵、千佛崖、略阳五龙洞等

第三节 商贸

——优化城乡服务设施网点布局,恢复重建关系群众基本生活的商业服务网点、民族贸易网点以及便民利民的生活生产服务网络。重点恢复重建钢材和水泥等建材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设施。

——整合现有物流设施,重建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生鲜食品和农产品冷链系统、食糖等重要商品储备库,新建民族特需商品储备设施。引进大型物流企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恢复重建粮食和食用油库、粮油供应站、军供站点、粮食批发市场、粮食收购站点等粮食流通设施。恢复重建成品油、通用物资等国家物资储备设施。

——城镇应恢复重建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农贸市场等零售业态,振兴传统商业街区,恢复发展社区生活服务业。

——农村应恢复重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网点、供销社经营服务体系等。

专栏23 商贸网点

批发市场 恢复重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6个、农产品(含畜产品)批发市场85个、家装建材批发市场24个、日用消费品批发市场30个、其他批发市场36个

零售业 恢复重建百货店39个、超市79个、农贸市场267个

配送中心 恢复重建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44个、农产品配送中心11个、农资配送中心28个、公共物流平台13个

粮油储备 设施恢复重建粮食储备库161个,其中中央储备粮代储粮库28个、地方储备粮库133个

物资储备设施 恢复重建肉类储备库9个、其他重要商品储备库28个,其中国家物资储备库2个

第四节 金融

——恢复重建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支机构,合理布局基层营业网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恢复重建营业用房、金库、金融网络信息系统。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做好证券期货、保险经营机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和异地灾备工作。

专栏24 金融机构

银行业 修缮加固网点1085个、原址重建776个、异地新建232个、撤并12个

证券业 修缮加固网点19个、原址重建2个、异地新建12个

保险业 修缮加固网点1211个、原址重建11个、异地新建50个

第五节 文化产业

——恢复重建三星堆、绵竹年画、广元和都江堰文化产业园以及九寨沟演艺群、建川博物馆聚落等文化产业基地,加固改造徽县河池和成县同谷书画院,打造羌绣、强巴版画等优势品牌。

——恢复重建受损的演出展览、创意动漫,以及图书音像发行分销、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等网点。

第十章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体系的恢复重建,要坚持预防为主、合理避让、重点整治、统筹调度的原则,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

第一节 灾害防治

——加强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监测,尽快治理险情紧迫、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隐患点。

——加强地震、地质、气象、洪涝灾害等的专业监测系统、群测群防监测系统、信息传输发布系统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建设监测预警示范区。

——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恢复建设测绘基准点,建设地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 减灾救灾

——加强紧急救援救助能力建设,充实救援救助力量,提高装备水平,健全抢险抢修和应急救援救助专业队伍。

——加强救灾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综合救灾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和灾情管理系统。

——结合交通网建设疏散救援通道,建立应急水源、备用电源和应急移动通信系统。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储备能力。

——完善各类防灾应急预案,加强城乡避难场所建设,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合理确定抗震设防标准,按灾情烈度提高灾区原有设防等级。

334

饮用水源地保护 建设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323处

土壤污染治理 高风险区和重污染土壤治理22处

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保障 建设放射性废物库、辐射环境监测网点、辐射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等

环境监测 恢复重建环境监测设施和设备

第三节 土地整理复垦

——加强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做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修复。

——对损毁耕地,要尽可能复耕,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损失。对抢险救灾临时用地和过渡性安置用地,要适时清理,尽可能恢复成耕地。

——对损毁的城镇、村庄和工矿旧址,以及其他具备整理成建设用地条件的地块,要抓紧清理堆积物,平整土地,尽可能减少恢复重建对耕地的占用,对废弃的建设用地,能复垦为耕地的要尽可能复垦。

专栏28 土地整理复垦

单位:公顷

小计 灾毁耕地

整理复垦 临时用地

整理复垦 建设用地

整理复垦 其他

四川 145164 111880 6152 27132

——保留必要的地震遗址,建设充分体现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纪念设施。对在恢复重建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内外机构或个人,通过颁发荣誉证书、冠名给予鼓励。

——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作品,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激发的伟大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重建新家园的感人事迹。

专栏29 精神家园

心理康复工程 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疏导教育,在医院设置心理门诊,在新闻媒体开办专栏节目,组织专业人员和志愿者进社区(村庄),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培训心理疏导专业人员,编写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手册和心理辅导手册

羌族文化抢救工程 建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修复严重受损的羌族文物、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抢救灾区文物、文化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民间文化数据库,编写羌族文化普及读本

汶川地震遗址保护和建设 保护北川县城、映秀镇、汉旺镇等地震遗址,建设博物馆及其他纪念地、纪念设施

——抢救修复灾区文物、文化典籍及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抢救和保护具有历史价值、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第十三章 政策措施

坚持特事特办,根据恢复重建需要,制订实施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为实现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完成重建任务提供政策支撑。

第一节 财政政策

——建立恢复重建基金。中央财政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灾区省级财政比照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中央和灾区各级政府行政事业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县乡基层政权机构正常运转。调整现有专项建设规划和专项资金安排,按用途不变原则整合资金,向灾区特别是受灾贫困地区倾斜。

——支持利用国外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提供的灾后恢复重建优惠紧急贷款资金,与中央恢复重建基金配合使用。规划区内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因灾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先暂由中央财政垫付偿还。

第二节 税费政策

——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扩大规划区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灾区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进口国内不能满足供应并直接用于恢复重建的大宗物资、设备等给予进口税收优惠。对专项用于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新购的特种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

——减轻个人税收负担。对灾区个人获得的救灾和捐赠款,以及抗震救灾一线人员按照规定标准取得的补贴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7383940复重建。

——国外优惠紧急贷款资金,主要用于城镇和农村公益性设施、基础设施、廉租房、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等的恢复重建。

——创新融资,主要用于增强省级人民政府筹措资金能力,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支持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和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旅游等产业的恢复重建等。

第十五章 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目标任务,把握重建时序,落实工作责任,完善监督考核,有效推进本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一节 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恢复重建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树立全局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做好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

——灾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恢复重建领导机构,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恢复重建负总责,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市、县级人民政府具体承担和落实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指导、协调和帮助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

——各地区在制订重建任务阶段性目标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依据本规划,建立恢复重建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考核灾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规划管理

——本规划是制订恢复重建专项规划、政策措施和恢复重建实施规划的基本依据,是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恢复重建中都要遵守并执行本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国务院有关部门与灾区省级人民政府应依据本规划,尽快编制完成城乡住房、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土地利用等恢复重建专项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灾区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规划制订恢复重建年度计划,明确重建时序,落实责任主体。

——灾区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在省级人民政府指导下,编制本行政区恢复重建实施规划,具体组织实施。根据需要编制或修改相应的城乡规划。

——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组织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报国务院。灾区省级人民政府也要对本省实施本规划的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在本规划实施结束后,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组织有关地区和部门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24344-

第二篇:四川汶川地震水利灾后重建规划

附件: 附件:

四川汶川地震水利灾后重建规划 四川汶川地震水利灾后重建规划 地震水 重建 编制大纲 编制大纲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7.8 级地震后, 党中央, 国务院迅速做出统一部署,抗震救灾工作全面开展.伴随着时间 的推进,水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地震灾区的突出问题.为切实保证 水库安全,有效解决河道淤堵引起的安全问题,解决好灾区供水 问题,必须尽快做好地震受损水利设施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工 作.为有效指导受灾各省(市)开展地震受损水利设施应急修复 和灾后重建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如下规划编制大纲.一,水利设施震损受灾情况 水利设施震损受灾情况 设施震损 总体描述四川汶川地震后水利设施受损情况(以水库, 河道, 堤防,乡村供水设施,水文设施等为主),主要险情,产生的危 害和影响;已经采取的主要抗震救灾应急措施.有关数据截至 2008 年 5 月 18 日.二,规划的基本原则 规划的基本原则 基本 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优先 保障防洪安全,优先保障人民群众生活用水需求,努力恢复生产 用水,用电条件,全面做好受损水利设施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工 作.1,分清缓急,突出重点 分清缓急, 缓急 先应急,后重建;先除险,后完善;先生活,后生产.
1

2,摸清情况,统筹安排 摸清情况, 认真分析灾情,排查险情,针对受损工程的突出问题,提 出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方案.3,远近结合,分类实施 远近结合, 将工程应急修复和恢复重建统筹考虑,分步安排.首先要 着重实施好各类工程重大险情的应急处理, 能通过应急处理解决 问题的项目不留后患;应急处理后还需进一步恢复重建的项目列 入灾后重建内容;已纳入各类全国建设规划的项目,继续按规划 实施,新增建设内容列入灾后重建内容.其他与灾后重建无关项 目不纳入本次规划.三,总体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对各类工程提出应急修复和灾后重 建的建设目标.涉及防洪安全的要在汛前做好应急处理,确保防 洪安全;对于涉及群众饮水的应急工程应尽快组织实施,结合居 民安置规划实施的饮水工程项目与规划同步考虑;涉及灾后恢复 生产的项目要抓紧实施,尽早创造生产条件.各省要结合本地抗震救灾实际,分类提出应急修复和灾后 重建的主要任务和具体时间目标.四,规划内容 1,水库工程(1)对因震出现影响防洪安全的重大险情,首先进行应急 修复.
2

(2)应急修复后,还需作进一步处理的纳入灾后重建.其 中,已纳入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的水库,继续按规划 实施,因震新增建设内容列入灾后重建.其他已建(包括已完成 除险加固的水库),在建水库因震修复建设内容纳入灾后重建.2,河道及

堤防工程 河道及堤防工程 堤防(1)河道淤堵处理工程 河道淤堵的开挖,疏堵以及堰塞湖的排水,引流,开挖等应 急处理.(2)堤防工程 对影响防汛安全的震损堤防, 穿堤建筑物进行应急修复和灾 后重建.3,乡村供水设施(1)灾民临时集中安置点,居民分散而供水设施受损严重 的临时集中供水和移动供水设施建设.(2)震后居民居住相对稳定,供水设施受损的进行应急修 复.(3)结合居民安置重建规划建设的供水设施纳入灾后重建.4,水文,水资源设施 水文, 因震受损水文站点及水文测报设施灾后重建,重要河流断 面,水源点,集中供水点水质监测检测设备设施建设.5,灌溉排涝工程 因震受损严重,影响灌溉供水的灌区渠首,泵站,干支渠等
3

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6,农村水电设施 因震出现重大安全隐患的水利部门管理的水电站应急处理 和灾后重建, 影响生产的电网, 变电设施等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7,水土保持设施 因震出现安全隐患的淤地坝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以及受损 梯田和坡面治理等水保工程的灾后重建.五,保障措施 提出加强规划组织实施,细化规划实施方案,完善修复技术 方案以及建设管理保障等措施.

附表: 1,地震受损水利设施灾情汇总表 2,地震受损水利设施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投资汇总表 3,水库工程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投资表 4,河道及堤防工程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投资表 5,乡村供水设施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投资表 6,水文水资源设施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投资表 7,灌溉排涝工程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投资表 8,农村水电设施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投资表 9,水土保持应急修复和灾后重建投资表

4


第三篇:汶川地震大英县林业重建规划(方案)5.26

大英县地震灾害林业重建规划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后,按照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编制“5.12”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的紧急通知》(遂府办发[2008]7号)文件的要求,我局立即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开展调查摸底,全面掌握了地震给我县林业生产造成的损失。据统计,全县林业系统新增危房4050平方米,林区道路损毁3公里,桥梁受损2座,涵洞受损4座,输电线路损毁1公里,输水管道损毁1公里,林木受损折合30公顷,直接经济损失970余万元。根据我县林业系统灾害损失情况,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编制了形成了《大英县地震灾害林业重建规划》。通过概算,共需投资1403.55万元,其中房屋排危141.75万元,桥梁排危20万元,涵洞修复2.8万元,输电线路恢复10万元,输水管道恢复20万元,修复林区道路45万元,拟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建设生态林投资1164万元。按照国家支持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除农民自筹(含投劳折资)45万元外,争取国家投资1358.55万元。

第一章 基本情况

一、地理位置

大英县位于四川盆地腹心地带,地处长江上游,涪江流域中段,介于东经105°03′—105°29′,北纬30°25′—30°46′之间,东西长42公里,南北宽33公里,幅员面积702.6平方公里。隶属四川省遂宁市,其东南与蓬溪县、遂宁船山区、安居区相连,西与德阳市、资阳市接壤,北靠射洪县、绵阳市。县城位于蓬莱镇,距遂宁市区50公里,距成都114公里。

二、资源现状

1、总体概况

我县现有成片林业用地16191公顷,其中有林地14274公顷(一般用材林4607.3公顷,防护林7581.9公顷,经济林2083.3公顷,竹林1.5公顷),疏林地62.1公顷,灌木林2.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457.9公顷,苗圃10.3公顷,宜林荒山荒地1384.4公顷;四旁树占地8774.5公顷;森林覆盖率32.8%。

2、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现状

截止2007年,全县已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森林管护11606.7公顷,天保公益林人工造林建设1106.7公顷,飞播造林200.0公顷,封山育林1233.3公顷;实施退耕还林7940.0公顷。

3、基本建设情况 现有11个林业技术工作站拥有职工住房4500平方米,办公用房1200平方米;拥有林区道路10.5公里,桥梁2座,涵洞4座;输电线路6条8.0公里;输水管道8.0公里;物资储备仓库11座,1100平方米。其他国有林业单位拥有职工住房3900平方米,办公用房1200平方米;仓库2座500平方米。

三、灾害损失情况

1、基础设施损失情况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给我县林业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据调查统计,全县11个乡镇林业工作站职工住房新增危房1000平方米,涉及23人,经济损失200万元;办公用房新增危房350平方米,经济损失70万元;林区道路损毁长度3.0公里,经济损失30万元;桥梁受损2座,长度20延米,经济损失50万元;涵洞受损4座,经济损失4万元;输电线路1条,1公里,影响用电人口120人,经济损失10万元;输水管道损毁1公里,影响人口120人,经济损失5万元;物资仓库新增危房3座,面积100平方米,经济损失20万元;其他经济损失20万元。其他国有单位职工住房新增危房1500平方米,涉及32人,经济损失300万元,办公用房新增危房900平方米,经济损失180万元;物资仓库新增危房1座,200平方米,经济损失40万元。

2、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损失情况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质灾害没有对我县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造成较大损失,仅因为农户搭设帐篷导致林木损失折合450亩,经济损失55万元。

第二章

1、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

2、突出重点,远近结合的原则;

3、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

4、国家支持,自力更生的原则;

5、创新思维,分类指导的原则;

6、明确责任,分级落实的原则。

第三章 重建内容

1、房屋排危4050平方米,其中职工住房排危2500平方米,办公用房排危1250平方米,物资仓库排危300平方米。

2、桥梁排危2座长度20延米。

3、恢复涵洞4座。

4、恢复输电线路1条1公里。

5、恢复输水管道1公里。

规划原则

6、修复林区毁损道路3公里。

7、拟将通仙乡顺河村等地坡度大于25度的近200.0公顷的坡耕地纳入新增的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实施。

第四章 投资概算

一、投资标准

1、房屋排危(包括不影响结构只影响美观的缝隙进行补缝排危和影响结构需部分拆除以及全部拆除排危的三种类型)均价350元/平方米;

2、桥梁排危10000元/延米;

3、涵洞7000元/座;

4、输电线路100000元/公里;

5、输水管道200000元/公里。

6、林区道路150000元/公里。

7、退耕还林投资和补助标准按照国家现有政策执行。即种苗补助750元/公顷,钱粮补助3450元/公顷;补助期限种苗补助1年,钱粮补助生态林16年、经济林10年;新造林投劳折资2250元/公顷。

二、投资规模

通过概算,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林业恢复重建和拟扩大建设规模共需资金1403.55万元,其中房屋 排危141.75万元,桥梁排危20.0万元,涵洞修复2.8万元,输电线路恢复10.0万元,输水管道恢复20.0万元,修复林区道路45.0万元,拟扩大退耕还林规模建设生态林投资1164.0万元。

三、资金来源

按照国家支持一点、农民自筹一点的办法筹集建设资金。其中农民自筹45.0万元,争取国家投入1358.55万元。

第五章 进度安排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林业恢复重建工作1年完成,扩建工作建设期限为16年。

一、进度安排

重建安排在2008年实施;扩建在2008年完成设计和实施,以后进行巩固和提高。具体为:

1、重建:2008年,完成职工住房、办公室、物资仓库的排危工作;完成输电线路、输水管道的修复工作;完成桥梁的排危和涵洞以及林区道路的修复工作。

2、扩建:2008年完成新增200.0公顷退耕还林工程的规划、实施工作;2009年—2024年搞好新增退耕还林的巩固和提高工作。

二、资金安排 2008年投资354.49万元,2009—2024年以后每年投资69.94万元。具体为:

1、重建:2008年投资239.55万元其中房屋排危141.75万元,桥梁排危20.0万元,涵洞修复2.8万元,输电线路恢复10.0万元,输水管道恢复20.0万元,修复林区道路45.0万元。

2、扩建:共需投资1164.0万元,其中2008年投资114.94万元,2009—2024年每年投入69.94万元。

第六章 效益评估

一、生态效益

通过灾后林业重建和扩建,新增森林面积200公顷,减少水土流失200公顷,新增森林覆盖率0.28%。

二、经济效益

结合林业产业建设,在新增退耕还林地上种植九叶青花椒,年可新增产值1200万元,农民人均增收22.2元。

三、社会效益

通过灾后林业重建和扩建项目实施,使林业职工能够安居乐业,更好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同时,也为部分剩余劳动力找到了出路,促进了农户增收。

第七章 保障措施

一、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为了切实加强我县灾后林业重建工作领导,县局成立了以局长李荣全同志任组长,副局长税国东、唐义林、李怀林、纪检组长陈君为副组长,办公室、人事科教股、造林股、资源林政股、森警大队等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灾后林业重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孔华珍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明确任务,落实责任

为把我县灾后林业重建工作落到实处,我局把灾后林业重建工作进行了分解落实,由局长李荣全同志负责灾后重建资金的组织,税国东同志和造林股负责新增退耕还林任务的争取与落实,唐义林同志和森警大队负责维护林业系统的稳定,李怀林同志负责和资源林政股负责危房的排危、管线、桥涵的修复,陈君同志和办公室负责情况的收集和汇报,并搞好协调工作。

三、加强监督,确保落实

为确保我县灾后林业重建工作的顺利实施和有序开展,一是要邀请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记者对恢复重建工作进行全程监督,二是要对灾后重建资金开展审计,以确保我县灾后林业重建工作的落实。

第四篇: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展顺利。都江堰以科学规划为前提,以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产业重建、城镇重建、农房重建、生态重建等为重点,积极探索都江堰重建新模式。

一、城镇重建——“壹街区”模式

大地震导致都江堰城镇受灾严重,大量房屋损毁,灾后重建的第一重任就是要着力解决都江堰受灾市民的安臵问题。在城镇住房重建中,融入援建市的建筑风貌和当地特色,是都江堰灾后城镇住房重建的一大亮点。为了城镇灾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江堰积极探索“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使灾后重建从单一城市功能的应急恢复向系统提升转变。此外,在重建过程中,都江堰注重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当地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促进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带给灾民切实的利益。以“壹街区”为例:

(一)建筑特色——“川西风貌+上海风情”

“壹街区”是上海市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重建第一个功能完整的成街区建设项目,社区内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功能完善,是一个集川西风貌、上海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按照“一街区、一家人”的理念,“壹街区”的设计规划融入上海元素,条条小巷纵横交错,住房建设相对集中,建筑风貌体现上海特有的“弄堂”风情。

(二)命名特色

“壹街区”的命名很有特色,它不仅包含着都江堰人民对援建者的感恩之心,更是传递着新的文化理念和突出其综合功能,让人耳目一新。据悉,当初在为该项目命名时,都江堰为了感恩上海援建、铭记援建者的恩情,提出叫“上海花园”、“上海城”或“上海村”。但被上海援建者拒绝:“援建不是恩惠,这个项目应该传递出更新的理念,拥有更响亮的名字。”而且该项目拥有开放式的特点,无线网络将覆盖于整个区域内,所以“壹街区”也是“E街区”。

(三)功能提升——综合性城区

为了提升都江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力,“壹街区”建设项目通过对口援建、联建等共同参与重建的新模式,形成功能提升的“新市镇”城市发展机制。“壹街区”是集居住、学校、医疗、购物、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区,公共设施配套完善,对居民的安居乐业和城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打造出都江堰城区重建的特色街区。

(四)产业提升——“借水还水”生态城区

水,是都江堰城市的灵魂,在“壹街区”中充分利用现有优质生态环境,做足水文章,打造河、岸、林、园的生态体系。将蒲阳河的河水引流到区域中心,打造人工湖,规划成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态城区,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二、农房重建——“十大模式”

都江堰的农房在地震中大量倒塌,为了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民住房问题,让灾民震后生活和生产有保障,都江堰统筹推进城乡建设,把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运用于乡镇灾后重建,探索出农房重建的“十大模式”:①“指标换住房”的向峨模式;②运用“联建”政策的大观茶坪模式;③“依山靠水原址自建”的蒲阳花溪模式;④“院落统规自建”的翠月湖清江村模式;⑤“大院落原址自建”的安龙徐家院子模式;⑥建设“新型社区”的青城山石桥模式;⑦产权“抵押贷款”的青城山泰安A模式;⑧臵换平移“大地变小地”的青城山泰安B模式;⑨“指标换资金”的天马向荣模式;⑩“产权融资”的紫坪铺镇沙湾村模式。按照土地和房屋确权与流转制度,以及灾后重建资金筹措的不同,上述十种模式又可分为统建统建、统规自建、原址重建、异地重建和联建共五种住房重建模式。

(一)联建——都江堰农房重建特色

都江堰区别于其他灾区农房重建的一大特色就是联建。联建不仅引入了社会资金,解决了农村受灾群众重建资金瓶颈问题,而且提高了重建水平,解决了受灾群众的后续产业发展问题。大观茶坪模式是利用依山傍水的优美旅游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优势,积极引入社会资金采取“联建”方式进行灾后重建,包括企业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参与多家农户联建、自然人与农户联建三种形式。并在联建过程中突出后续产业发展,布局未来乡村连锁酒店业,构筑村民可持续增收平台,有效推进了灾后重建与产业发展的统筹布局。而紫坪铺镇沙湾村模式则是通过产权换住房,成功实现了住房重建。

(二)统规统建

向峨模式的“指标换住房”和青城山石桥模式的“新型社区建设”探索出统规统建新路子。“指标换住房”是指农民通过宅基地产权臵换新居住房、基础设施配套和产业发展等多项权利,对农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使农民的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转变。“新型社区建设”是指农民通过比选形式选择社会投资方进行“新型社区”建设,不仅保证农民先入住新房再拆除旧房,还能收取租金,并从受灾群众转变为产业工人。此外,为了增强灾后重建和发展的动力,青城山镇泰安村通过两种方式解决资金缺口:一是建房前向金融部门申请担保贷款用于重建;二是建成后申请抵押贷款用于装修,通过产权“抵押贷款”,解决商铺、住房重建的启动资金,促进当地商业的快速恢复。

(三)统规自建

在统规自建上,翠月湖清江村模式的“院落统规自建”使受灾农民就近居住,方便生产生活的需要,实现了基础设施的集中共享。结合“川西林盘”保护,“指标换资金”的天马向荣模式的具体做法是:通过拆小院并大院的方式,将拆除的小院落还耕,由县级政府或成都市级政府回购集体建设用地指标,使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从而有效解决重建资金难题。并且结合区域实际,依托产业带动优势,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原址自建

在原址自建上,蒲阳花溪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依山靠水原址自建”,通过灾后恢复重建永久性住房补贴、自筹资金、贷款资金三种方式筹集重建资金来源,并改善了水电气等基础配套建设,农民生活质量显著提升。而安龙徐家院子模式则采取“大院落原址自建”,一是全面利用林盘院落幽静的环境,对基础设施进行配套;二是在完成居住环境改善的同时,利用紧邻成青路的区位优势,统筹考虑未来产业支撑。

(五)异地重建

青城山泰安在破解资金瓶颈上,则通过臵换平移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获得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出让收益,集中迁址异地重建,有效解决了灾后住房重建问题,促进灾后产业发展。

三、乡镇重建——向峨模式

结合成都市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要求,都江堰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产业,带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并且,通过对区域的整体规划和产业组合,将生态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实现一三产业联动,为灾后产业重建与提升提供了又一典范。以向峨乡为例:

(一)农房重建——“指标换住房”

向峨乡按照科学重建、科学发展的总体要求,运用统筹城乡的思路和办法,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综合整理,集中修建住房安臵灾民,将城乡用地指标增减挂钩,腾出多余集体建设用地3000亩,在经济较发达的双流县有偿使用这部分挂钩指标,为灾后住房重建筹集建设资金6亿元,有效保证了灾后农房重建的顺利进行。而且集约利用土地,实施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得到根本转变。

(二)社区管理特色——“居民自治”

农民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后,向峨乡为了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不花一分钱管理好自己生活的安臵小区,提出“群众参与,自治自管”口号,积极探索“政府引导、社区主体、市场运作、居民自治”的新型村级管理模式。以向峨乡鹿池社区为例,为共同创建、共同分享和谐小区,鹿池社区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家园自己守”作为小区公共管理的基本原则,积极引导村民参与小区管理,不仅增强了大家的主人翁意识,而且改善生活习惯,提高了文明素质。

(三)产业提升——带动当地可持续发展

一三产业互动。震前向峨乡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以挖煤为主,产业单一。为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2003年向峨乡放弃了资源挖掘型经济,转而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发展。抓住灾后重建的契机,向峨乡大力实施“四个万亩”工程(猕猴桃、茶叶、“三木”药材、笋用竹),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目前,向峨乡农业产业化发展已初具规模,截至2009年已发展猕猴桃基地17683亩、茶叶基地3993亩、“三木”药材基地15974亩、笋用竹基地8679亩,直接带动产业农户1500余户。

高端旅游,实行差异化营销。在灾后重建中,向峨乡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进行旅游开发,与一般的乡村旅游、观光农业区别开来,实行差异划化营销,着重发展高端旅游产业。例如开发莲花湖原生态旅游资源,发展集水上运动、小球运动于一体的旅游休闲中心,吸引高端客户前来消费,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四)机制创新——“田间股份制”

值得一提的是,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的过程中,都江堰积极探索实践“田间股份制”模式,利用市场化,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有效联结机制,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使农民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田间股份制”模式的具体做法是:计划用三年时间采取“政府扶持、公司出资,农民出地,茶园品质验收合格后,青城贡品堂茶业有限公司逐年将股份退回农民”的形式,在向峨乡开展万亩优质绿茶基地建设。其中,政府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余部分由公司和农户以“田间股份制”投入。茶叶投产后,公司将在前4年分别按照4%、2%、2%、4%的比例将所持股份赠送给农户、村、社、合作社。“田间股份制”不仅使农民土地承包权得到保护,而且充分保证农民在公司的参与权、管理权和收益权。对于公司而言,也获得了稳定的优质茶叶基地,一举两得。都江堰探索“田间股份制”模式是灾后重建中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典范。

四、产业重建

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都江堰在工业上实现结构调整和转型,实行集约化发展;在农业上从传统走向现代,提出“一镇一特色”的建设目标;在旅游业上,加大恢复和发展,利用都江堰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

(一)工业——合作共赢

工业基地建设融入上海特色。在建的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业创业基地融入了上海特色,分为单层、二层和多层建筑,单层主要是安臵重工业企业,二层和多层则是安臵轻工业企业、服装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基地着力形成以政府引导为关键、各类企业为主体、优势互补为基础、市场运作为导向、产业项目为载体、合作共赢为依托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济合作机制,推动都江堰的工业集约化发展。

灾后就业培训积极开展。基地的建成将有效解决都江堰面临的就业问题。为了保证人员的顺利就业,都江堰将和上海大力合作,开展就业培训为当地培养人才,特别是技术研发人才、生产管理人才等,保证都江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一镇一特色”

对于整个都江堰发展而言,农业对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灾后,上海援建的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将形成都江堰惠及面最广的支农惠民框架体系。据悉,该聚集区覆盖都江堰12个乡镇、60%的耕地、44%的农民,将做到一镇一特色,建成后可带动核心区农民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成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农民持续增收基地和两地合作交流基地。10万亩集聚区将同时成为都江堰市未来6个4A级景区之一,有望成为一个“一、二、三产”互动、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新型农村经济发展平台。

(三)旅游业——“加快恢复提升”

震前,都江堰就拥有很好的旅游业基础,这次地震虽然导致一些旅游景点受损,但也给都江堰增添了新的旅游元素。震后,都江堰凭借其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以及新形成的地震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开发,规划一批批特色城镇,大力开发集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路线,努力打造成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

五、对口援建——“援建+合作”

在上海的对口援建下,都江堰的灾后重建工作进行的如火如荼。据统计,上海援建资金达80亿元,共112个援建项目。其中,“交钥匙”项目70项,“联建共建”项目39项,“交支票”项目3项。

工业方面,在建的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就业创业基地就是旨在增强都江堰“造血”功能的上海援建项目之一。而且都江堰和上海将在项目上进行优势互补、互惠合作,形成长效支援合作机制,为灾后都江堰的工业重建提供动力。

农业方面,上海援建了10万亩现代农业聚集区,而且开辟“绿色通道”,帮助都江堰10多家特色产品企业与上海大型超市成功对接,扩大销售市场。此外,上海企业还成功举办了“浦江爱.岷江情”慈善义卖、“都江堰猕猴桃产业振兴计划”等活动,促进了都江堰农业产业的重建和提升。

旅游业方面,上海市旅游局向都江堰授发“世博会旅游推广工作站”牌,推出包括世博之旅、爱心之旅等在内的8条上海与都江堰之间特色旅游线路,对外宣传推广都江堰的旅游资源。为了加强客源互动,上海多家旅行社还与都江堰开展合作,推动都江堰旅游产业的恢复与提升。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三年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部署,都江堰抓住新机遇,谋求新突破,坚持科学重建和科学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都江堰模式。都江堰的恢复重建不是简单复制过去,而是更高起点的建设、更高水平的发展,一二三产业得到全面的恢复和提升,灾区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都江堰模式为灾后重建、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样板,我们相信都江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第五篇: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与重建研讨会建议书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与重建研讨会》

建议书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008年6月29日)

2008年6月28日、29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中国建筑学会主办,清华大学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承办,全国建筑结构及抗震领域相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设计院、政府部门的180余位专家在中国工程院召开《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与重建研讨会》,6位院士与会,40位代表发言,就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及灾后重建进行了深入的研讨。研讨会提出以下10点建议。

1.以恢复重建为契机,提高战略大后方的整体实力

四川省是我国的战略大后方,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经济发展程度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较弱。建议以汶川地震后的恢复重建为契机,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规划,有计划地投入资金,全国支援,协同作战,使四川省的整体实力得到提高,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2.科学规划灾后重建建设场地

灾后重建建设场地规划应明确哪些地方能建、哪些地方不能建;避开地震危险地段和地质条件复杂地段,避开存在安全隐患的不适合居住的区域;根据实际自然条件,科学规划人口和生产力布局,保护自然环境和生态,少占农田,实现和谐发展。

3.提高两类建筑的抗震设防目标

第一类是灾害发生时逃生能力差的人员的建筑,包括如幼儿园、中小学、老人院等。这类建筑应达到大震可修的抗震设防目标。对于学校建筑,主体结构可采用轻钢框架-支撑结构,墙体可采用轻质、保温隔热板,楼板和屋面板可采用轻质板,减轻结构自重。

第二类是抗震救灾建筑,如医院、通讯枢纽、消防站、救灾指挥中心、地震观测站等。这类建筑应达到大震时室内的主要设备和系统不受损坏且能保持正常运行、建筑保持正常使用功能的抗震设防目标。这类建筑可采用隔震技术。

4.村镇建筑应就地取材、低造价,加强政府对村镇建筑的服务、指导、监督和管理

汶川地震灾区的村镇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村镇建筑应就地取材、低造价,可以采用符合现行国家规范的砖混结构。编制适合不同抗震设防烈度、不同民族的有多种选择的村镇建筑标准图集,其抗震构造措施应易学易用。组织专业志愿者赴地震灾区,指导村镇重建工作。地方政府为村镇建筑的建设服务,加强对村镇建筑的监督管理。

5.建立防灾减灾科技馆

我国是一个多灾种、多灾害国家,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灾害,水灾,风灾,地质灾害,旱灾)以及人为灾害(如:火灾)时有发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巨大经济损失。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提高全民防灾减灾素质,是将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的根本。建立防灾减灾科技馆,通过图片、实物、体验等方式,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

民防灾减灾素质。

6.编辑出版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报告

汶川地震造成大量中低层建筑倒塌或严重破坏,许多单位及部门及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收集了大量震害资料。建议由建设部或有关部门组织,编辑出版汶川地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报告,对各种建筑结构类型的震害及震害原因进行分析。

7.深入研究汶川地震建筑震害机理,加大工程抗震研究投入

通过不同途径立项,深入研究汶川地震建筑震害机理;国家有关部门每年拿出一定的经费,支持工程抗震研究,特别是加强建筑抗连续倒塌的研究,推进建筑抗震设计理论和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提高我国建筑抗震能力,将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降到最低。

8.完善建筑设计技术标准,进行结构抗连续倒塌和整体牢固性设计

及时吸取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的经验教训,重点从下述几方面完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等建筑技术标准:明确技术标准是最低要求,应允许高于规范的抗震设防目标,加强结构体系和概念设计的内容,楼梯间抗震设计,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中砖填充墙的影响,量化中震可修,强化第二阶段抗震设计方法,实现合理的破坏机制,加强整体牢固性的措施等。

汶川地震和我国以往几次大震表明,由于地震的不可预测性,要考虑到建筑物有可能遭到比当地抗震设防规定的可以预估的“大震”更大的地震袭击。在不可预估的地震作用下,允许建筑物出现严重破坏甚至

局部倒塌,但不致因局部倒塌而引发大范围连续倒塌。加强整体牢固性,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建筑设计技术标准中,应增加建筑抗连续倒塌和整体牢固性的设计方法。

9.科学地进行抗震鉴定和抗震加固

尽快出台新的建筑抗震鉴定和加固国家标准。对汶川地震灾区的建筑,应有组织地、科学地按国家标准进行抗震鉴定,合理评定震灾建筑的安全性和适修性,对可以通过加固达到安全和使用要求的建筑应进行加固,要尽量避免拆除造成的浪费和环境危害。

我国有大量不同时期建造的建筑,采用不同年代的技术标准,有些建筑甚至没有抗震设计。建议在全国范围优先对中小学建筑和抗震救灾建筑进行抗震普查,对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筑进行加固,排除抗震安全隐患。

以性能为目标科学地进行房屋建筑的抗震加固。

10.积极推进先进抗震设计方法、优良的结构体系和减震技术的应用

在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鼓励在建筑物的加固改造工程中使用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

在今后地震区房屋建筑中,积极推进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应用,推广钢结构和组合结构等抗震性能优良的结构体系的应用,推广隔震和消能减震技术,避免或减轻建筑物的震害。

下载汶川地震评估与重建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汶川地震评估与重建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思考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思考 自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以来,抗震救灾已成为国家的第一要务。目前,灾后安置和重建已成为工作重点。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第一......

    汶川地震与社会工作

    三 汶川地震与社会工作工作的起步和发展2008年汶川“5·12”地震之后,因为我有幸参与灾后重建的工作,得到英国杜伦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的邀请参加了一个关于社会工作与灾......

    汶川地震与民族精神

    汶川地震与民族精神 2008年5月21日,全国哀悼日的第三天,烟台大学数千学子聚集在东门外海边,点燃手中蜡烛,高呼“四川雄起,中国加油”沉痛悼念本次在汶川大地震罹难的同胞,并为灾区......

    汶川地震材料

    1 两天的抗灾救灾,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救灾场面,真可谓感动中国。 现在全国人民最关心最揪心的就是灾区人民的救助和生活。人民群众天天围坐在电视机旁收看抗震救灾的实况......

    汶川地震专题

    汶川地震专题:地 震 无 情 人 有 情 1.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为总指挥,李克强、回良玉为副总指挥的抗震救灾总指挥中心指导抗震救灾工作。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党......

    甘肃省汶川地震灾后农业重建规划

    甘肃省汶川地震灾后农业重建规划 编制工作方案 为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的相关部署,确保灾后农业重建规划编制工作顺利进行,按照农业部《国家汶川地......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

    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第十三次、第十六次会议关于灾后重建工作必须及早规划、统一部署、抓紧实施的指示精神,为有力有序有效地组织......

    浅谈汶川与日本东海地震

    浅谈汶川与日本东海地震 大难无情,人间有爱。虽然地震是目前我们人类无法预测的,但是对于天灾我们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应对策略。中华民族在应对汶川这次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