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20:1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第一篇: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县委党校雍支康

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中国四川汶川、北川,一场里氏8.0级特大地震猝然袭来,大地痉挛、山崩地裂,满目疮痍,生离死别……西南处,国有殇。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大的一次地震,此次地震重创约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大地!

两年以后走进灾区:映秀、虹口、汉旺、红白、南坝、姚渡、木鱼„„那些曾经撕心裂肺的名字,上百个涅槃重生的小镇,如颗颗璀璨的明珠。汶川、北川、青川、都江堰、绵竹、什邡„„一座座复活与新生的县城,如今恢复了美丽和生机。如今的灾区,最漂亮的是民居,最坚固的是学校,最现代的是医院,最满意的是群众,最具发展潜力的要数园区。

一、巨大的自然灾害面前,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集中迸发。

“地震震了两分钟,震后前进20年!”(内蒙古日报总编辑王开)。事实再次印证了恩格斯曾说过的:“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也再次体现了“多难兴邦”的深刻内涵。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过程中,勤劳勇敢的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以空前的民族凝聚力夺取了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伟大胜利。

这次中华民族在汶川大地震面前表现出来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在对口援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无疆大爱,是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又一次考验,“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奋进的行动,又一次以雄辩的事实向全世界昭示:以民族精神凝聚起来的民族,具有一种无坚不摧、战无不胜的精神力 1

量。

一外国著名军事专家针对中国汶川大地震在报纸上发表评论说:“中国人一瞬间由一盘散沙凝聚成一块钢板,真是太可怕了!”作为战略家视角无疑是正确的,一个国家的力量来源于整个国家的凝聚力。这种国家各民族的凝聚力,具有巨大的能量,具有无坚不摧的力量。“以前总弄不明白朝鲜战争为什么会失败,通过5.12地震,这个答案真是一清二楚。”他从中找出了中国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获胜的真正原因。正如这次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他们看到了整个国家各民族不畏艰难,不惧死亡的坚强意志。不单是全国战略动员速度和规模,最让他们震惊的是整个国家意志的快速凝聚。他还说:“东方雄狮现在不仅已经睡醒站了起来,而且已经奔跑了起来!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有着世界上延续最久并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古老文明。我们对生养自己的土地有着深深的依恋,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和“寻根”意识。即使是移居海外的华人,也怀着一颗滚烫的中国心,中华民族历史上,团结和统一是主流,而只有团结和统一才能带来太平盛世、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这种认同感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培育了共同劳动、共享成果,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协作精神。有了这种民族凝聚力,一个国家就能挺起脊梁,不会被任何困难和灾难所压倒。在灾难和困难来临时,民族凝聚力又可化为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全国大团结、大协作精神。中国革命历史上,出现过百万民众支援解放军、用独轮车推出一个新中国的感人故事。今天,在我们身边同样在演绎着一个个手拉手、心连心,团结拼搏共度难关的感人故事。汶川大地震带来的灾难是残酷的,举国上下对灾区的火速支援,特别是帮助灾

区人民重建家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团结互助精神却让人温暖、令人赞叹。正是这种精神,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希望,激励人们擦干眼泪,奋勇前行,用信心去创造美好的新家园。

二、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得到集中体现。

在抗震救灾的第一时间,党中央、国务院立即向全国发出抗震救灾的号令,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身影就出现在救灾最前线;中央各部门和各地政府紧急行动起来,尽职尽责,全力以赴,齐心协力,救援灾区;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迅速组成紧急救援队,披荆斩棘,强行突破,直奔抗震救灾第一线,创下了短时间内运兵10万的纪录;全国人民火速行动起来,在危急之际,纷纷奉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共和国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上,到处洋溢着爱的暖流,这更是举世罕见的一个民族以整体的力量与巨大的自然灾害相抗争的壮举,如果没有昂扬的民族精神支撑,没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无法想象的。

地震虽然无情,但是中华民族的兄弟姐妹却情深似海,地震的破坏力量是巨大的,但是中华民族救灾和重建的力量是无比的。地震没能将中国人民震倒,这是缘于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缘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实基础,有各民族人民坚强团结的强大凝聚力。强震袭来,党和政府统筹全局,举国动员,高效展开抗震救灾工作,再一次检验了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彰显了社会主义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制度优势。危急关头,中华民族血脉相连;困境绝地,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强震袭来,13亿兄弟姐妹紧紧相依,患难与共,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同舟共济,共抗天灾的勇气和信念危急

关头,人性光辉绽放异彩;困境绝地,中国意志展现力量。强震袭来,灾区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全国人民不抛弃、不放弃,再一次彰显了中华民族愈挫愈勇、生生不息的坚韧与顽强。

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厚根基是亿万人民群众,促使民族凝聚力迅速迸发的,首先是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心系人民,执政为民的理念;促使民族凝聚力迅速迸发的,还有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为了人民利益不惜赴汤蹈火的大智大勇;促使民族凝聚力迅速迸发的,还有我们的党政机关和基层干部在灾难考验面前自觉履行人民公仆职责的实际行动。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中华民族崇尚仁爱的优秀传统充分展现出来,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多少人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将死的选择留给自己:人民教师奋不顾身救护学生,血沃桃李;白衣天使竭尽全力救死扶伤;农民拿出仅剩的粮食为素不相识的灾民煮粥,倾家荡产的人们分享微乎其微的食品和水;个体商户主动捐出超市的全部物品;成千上万的志愿者自带搜救器材、药品食品,自驾交通工具、工程机械,从千里之外奔赴灾区;交通、电信部门为救灾人员免费开放绿色通道,企业职工加班加点生产救灾物品;中央电视台举行的抗震救灾大型募捐活动,一次就获得了文艺界、体育界、企业界、新闻界15亿元善款,短短十天,国内捐款就已接近200亿元。全国各地血液库存瞬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很多地方不得不“预约献血”。上万家庭争相认养地震孤儿。多少人通宵达旦关注着灾区人民,多少人在千里之外帮助传递求救信息,寻找亲人。人们通过网络相互鼓励,向党和政府提出救灾建议。港澳台同胞同样踊跃捐款捐物,香港、台湾还派来了专业救援队、医疗队。

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在绵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带上,在震后短

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个奇迹。震后31天,中央决定按照“一省帮一重灾县”的原则,建立对口支援机制。震后37天,国务院启动对口支援机制。“ 要钱出钱,要人出人,要力出力”----18个援建省视援建为己任。18个省市主要领导亲自带队,第一时间赶往灾区调研,迅速制定对口支援工作方案。其他兄弟省区市也主动请战,向灾区人民奉献无疆大爱。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第一时间主动承诺,全力支援四川地震灾区重建工作。海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也主动请缨,主动携手援建宝兴县、大邑县。同样是地震灾区的重庆市对口支援四川崇州市,体现出“川渝一家人”的兄弟情义。四川全省21个市州中,受灾较轻的13个市,一边抗灾自救,一边伸出援手,也主动承担了极重灾区13个重灾乡镇的对口支援任务。18个省市累计派驻灾区援建干部2740名、援建队伍31万多人,支医支教支警及其他工作人员29400多人。

据四川省政府统计,截至今年2010年9月28日,18个对口援建省市确定的3860个对口支援项目,已建成3430个,占88.9%;对口支援累计完成投资692.9亿元,占90%对口支援项目中,仅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3项就高达2000多个,占总数近70%;各对口援建省市把硬件和软件建设结合起来,使先进的设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益。援建者不仅创造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而且还创造了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中国质量”。从前期的“对口援建”到后期“对口合作”,是对口援建省(市)和灾区共同的创造,共同向世界展示了一个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后高起点、高质量复兴的范例,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个中国西部内陆城市崛起于危难、实现跨越发展的样本。

三、挖掘和总结救灾和重建的宝贵经验,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这一切都证明,再大的天灾除以13亿也会变得非常渺小,再小的爱心乘以13亿也会无比强大。同时也告诉我们,13亿中国人民内心蕴涵着极大的民族凝聚力,只要有党的正确领导,只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就能战胜任何困难。曾几何时,不少人担心搞市场经济会使人们惟利是图,社会分化,中华民族会成为一盘散沙。这场气壮山河的抗震救灾行动以及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所显示的民族凝聚力,足以回答这种担心。不是地震引发了中华民族凝聚力,而是抗震救灾使得本已存在的中华民族凝聚力更加集中,更加彰显,更加强大并得以升华。我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民族凝聚力将是维系中华民族、凝聚炎黄子孙的坚强力量,成为中华民族复兴最强大的内在动力。

第二篇:从汶川地震看危机管理

从汶川大地震论危机管理

2012级传播学(2)班 马优优 学号:20122209042047

【摘要】2008年中国汶川大地震是2O世纪以来继唐山大地震后最大的一次灾难性的危机事件,也是对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和中国新闻传媒的危机管理能力的一次前所未有考验。灾难发生后政府就及时给出一个很好的并且令人满意的答卷,在众多成就之下也让国际社会对中国予以赞扬。

【关键词】汶川地震、危机管理、新闻传播、政府

【事件回顾】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四川省汶川县发生里氏震级8.0级大地震。由于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逆冲、右旋、挤压型断层地震。四川特大地震发生在地壳脆韧性转换带,震源深度为10~20千米,与地表近,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短短的几分钟,大地颤抖,山河移位,满目疮痍,此次灾难造成69142人遇难,17551人失踪,伤亡惨重(摘自百度百科)

进入20世纪以来,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大肆破坏,导致地球活动频繁也就意味着自然灾难频繁,每一次的灾难都会带给人类沉重的打击和巨大的伤痛。然而不仅仅是对亲人的打击,更是对政府管理能力的考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是对中国政党和政府能力的巨大考验。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立即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以温家宝总理为首的国务院首先以

最快的速度成立了抗震救灾总指挥部,而我们最敬爱的温总理也在灾

后四小时内出现在灾区慰问受灾群众,并将总指挥部设在前线,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主席在知道灾情后快速做出“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保证灾区人民的生命安全”的重要批示;中央解放军和各部委迅

速启动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在又短又赶急的时间里,因为有中央坚

强而有力的指挥,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队不断在灾区集结了一支支以

部队官兵为先锋、专业化的抗震救灾团队、医疗卫生团队和消防队伍

一次跟进的综合救援突击队。这就使得救援进程可以更快地完成。

“速度”始终是危机管理原则的首要原则,在危机发生后,能不能控制事态,使其不扩大、不升级、不蔓延,是危机处理的关键,因为在地震发生后,中央政府当机立断,快速做出处理方案,果断行动,才能

较好的控制了灾后的各种不良的连带反应。中国是社会主义民主国家,向来就是讲究“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在汶川大地震中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深刻内涵。地震发生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第一时间里做出指示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抢救伤员,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早一秒种就可能就活

一个人”、“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应尽百倍的努力”的呐喊感动着世

界各国人民。“不抛弃、不放弃”,在72小时黄金营救时间过后,营救

记录一次次的刷新,一个个生命的奇迹在不断的努力中被创造。古语有云“得民心者得天下”只有真正的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惜一切为人民服务,得到人民信任和支持,才能更好的处理各种危

机的发生。在灾后抢救一周后,也就是2008年5月18日,国务院

发出公告,为表达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决定将5月19日至21日3天定做全国哀悼日,全国降半旗为遇难同胞致哀。中国政府的这一重大决定和行动,不仅仅寄托了对不幸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思,也展示了国家对每一个生命的爱惜和尊重。这同时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坚强,中国人民在灾难面前团结友爱,不畏艰辛、众志成城的情怀,这一切都在于我们是一个尊重生命,以人为本的国家。

危机的传播与管理,媒体必须承担责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国际环境下,媒体和危机传播的关系就更加密切。在危机中,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人们通过媒体感知危机的存在,使其对危机的重视,并且能帮助有效快速地处理危机。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任何危机面前人人都是记者。当时汶川遭受强烈地震时,就有学生将室内的震动情况通过网络媒介在第一时间发送出来,后被各大网站转发播报。政府在也在第一时间向群众公布,于是人们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就能迅速的从电视、网络、广播、手机等多种渠道中获知灾情。之后各大知名媒体赶到现场进行跟踪报道,新闻媒体通过在不同的媒介向民众报道灾区灾情,除此之外国内的一些权威的电视、广播等众多媒体也中断以往的正常播出,改以24小时,全面、深入、准确地滚动播报地震灾情和救灾的进展,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四川本省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向民众及时告知有关灾区伤员和损伤情况。全国各地区通过了解信息后,各地区政府纷纷组织各地民众进行捐赠(筹集)物资并向灾区运行物资和派遣救援部队进行增援,就连学生没也纷纷向灾区献血捐钱,希望能解救燃眉

之急。记得在那段时间,我们不光忙着帮忙筹集物资,而且我们还在各大电视台或者网络中学习到很多的防震知识,这对增强了民众的防震意识提高全国民众的预警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这些种种的努力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使得全国民众和全世界都迅速的了解到灾区的灾情和中国政府高效率的救灾努力,获得了全国人民的肯定和信任。也通过媒体获得了世界各国的理解、同情和支持。国外各知名媒体都对中国抗震予以报道,也通过此获得许多来自国外的帮助,这也加速了抗震救灾的进程和效率。

在社会透明度日益增强的新媒体时代,媒体无处不在,人人都可以是记者,危机管理中媒体的传播力量是不可小觑的。这也就说明了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媒体作为推动社会发展力量在危机传播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此次的危机政府处理算是成功的,政府在第一时间快速反应是确保危机处理成功的关键,而且充分发挥媒体在传播中的积极作用,才能使得救灾进程能够快速的完成。此次抗震救灾行动速递快、效率高创下历史之最,不仅表面了政府视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执政理念,而且表明了在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危机快速反应机制正在走向成熟,并受到了全国人民和国际舆论的一致好评。

【参考文献】

1、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中国人民大学生出版社

2、唐钧,《应急管理与危机公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吴宜蓁《危机传播》,苏州大学出版社

4、风险社会与危机传播研究丛书《危机传播经典案例透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第三篇:汶川地震评估与重建规划

中国地震局发布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图)2008年09月02日02:14 中国地震局网站 中国地震局发布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汶川8.0级地震发生后,中国地震局组织专家赴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宁夏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现场调查,调查面积达50万平方公里,调查点4150个,在实地调查基础上,编绘了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

一、汶川8.0级地震烈度分布图(一)烈度分布图(二)各烈度区面积和范围 汶川8.0级地震Ⅵ度区以上面积合计440442平方公里,其中: Ⅺ度区:面积约2419平方公里,以四川省汶川县映秀镇和北川县县城为两个中心呈长条状分布,其中映秀Ⅺ度区沿汶川-都江堰-彭州方向分布,长轴约66公里,短轴约20公里,北川Ⅺ度区沿安县-北川-平武方向分布,长轴约82公里,短轴约15公里。

部门做好强余震预报和次生灾害防治工作;通过调查研究,为制订灾后重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通过资料的收集与分析,研究这次地震发生的原因、规律和趋势,为今后防震减灾工作提供科学意见。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至今已工作三个多月,现就相关工作结果,分四个方面向大家公布介绍。

第一方面是对地震发生机理的初步认识。

这次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的主断裂上,位于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段。从区域构造背景上看,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青藏高原。在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中,两侧边缘带构造应力长期积累。初步推断,在印度板块总体向北东方向的作用下,青藏高原东缘沿龙门山构造带向东挤压,并受到四川盆地的推挡,促使巨大的能量在龙门山映秀-北川地带突然释放,暴发了汶川大地震。

汶川地震的主震发生在具有右旋性质的仰冲型断层带上,震源深度为15公里左右。通过现场地震地质构造的考察及多种观测资料的分析,现已初步认定,于中生代早期已开始逐步形成的北东向龙门山已伴生了三条近于平行的断裂,位于龙门山的映秀-北川断裂即是汶川地震的发震主断裂。

从龙门山及其外围地区多年连续观测的地球物理资料来看,此次地震之前尚未能认定有显著的异常,因此也未能给出短期和临震预报。虽然几代地学工作者的理想和不懈的追求,期望能给出一次明确的预报,但现在我们离这个目标还远。中国的地学工作者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地学工作者一道迎难而上,我们相信终究会取得某些种地震类型的认知,从而一步步地获得减轻地震灾害的有效途径。

第二方面是对余震发展趋势的认识。

众所周知,余震的多少、大小和发生地点都是令人十分关注的。回顾100多年以来中国大陆发生的10次7.8级及以上的地震,震后的余震多数未超过7级。

截至9月1日12时,也就是大震后112天内,我国地震台网记录到2万7千多次余震。其中6级以上余震8次,最大的余震是5月25日下午发生在青川的6.4级地震;5级以上余震39次。余震的数量和强度仍有较大的起伏。7月24日,青川一带又发生了5.6、6.0和6.1级较强余震,造成十余人伤亡。可见,对于强余震还需较长时间加强研究。

目前,通过对我国大陆地区地震资料的多方分析,基本上仍确认512汶川地震偏于是主余震型,震区再发生6.5级以上强余震的可能性较小。但是,根据对全球大震及其余震序列的分析结果,初步认定汶川地震的强余震可能还要活动一段时间,为安全起见,地震部门还须对汶川震情再继续进行一段时间的加密监视和会商研究。

第三方面是对地震及次生灾害的调查与评估。

汶川大地震地动山摇,引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初步统计,地质灾害多达12,000多处,潜在隐患点近8,700处,有危险的堰塞湖30多座。地震发生之后,地震、地质、水利等多学科专家对此次地震灾害及次生灾害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对灾害的防治以及堰塞湖的治理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汶川地震引发如此多的次生灾害,主要是震级大、震源浅、活动断裂多,山高深谷等自然因素所致。

对十余万平方公里内严重自然灾害进行评估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专家委员会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民政部、国土资源部、地震局、统计局,综合考虑因地震及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和失踪人员、倒塌房屋、转移安置人员的数量及比例,以及地震烈度和地质灾害危险度等因素,尤其突出考虑灾区死亡和失踪人数及平均地震烈度,确定了汶川地震造成的灾害类别及灾害范围的划定原则,建立了划分极重灾区、重灾区、一般灾区和影响区的综合灾情指数体系。

目前,汶川地震灾害范围类别的评估已基本完成。划定了四川、甘肃、陕西等三省的极重灾区和重灾区,各省分别是39个、8个和4个。51个灾区县总面积13万多平方公里。汶川大地震引发的次生灾损面积尚在准确丈量之中。

第四方面是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综合制定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总体规划,我们专家工作组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鉴于汶川地震灾区的山、原特性,恢复重建可按照分区、分段的原则进行。山前区受灾较轻,再建工作应以加固破损房屋为主,以便尽快恢复城镇的正常生活和经济秩序。受灾严重的龙门山地区,应首先制定该类区域重建规划,统筹考虑当地自然承载力、人口资源规模、基础设施布局、民族风俗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多种因素,控制城镇规模,避开断裂带和易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尤其应重视生命线工程的防灾减灾能力。

目前,在中国地震局、科技部、国土资源部等多部门的支持下,专家委员会与国家减灾委员会协作,6月初就完成了《汶川8级地震烈度图》、《汶川地震灾区地震-地质灾害图集》、《主要灾区地质灾害调查图集和报告》、《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技术手册》、《汶川地震灾害综合分析与评估报告》和《汶川地震灾区综合管理与政策保障报告》等文献资料,已为震区尽快恢复生活和生产秩序提供了参考。

现已公布的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其中包括重建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重建、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精神家园、政策措施、重建资金及规划实施等15个部分。根据重建规划的总体指导方针,十个专项减灾计划也正在完善之中。

新中国成立以来,50余年的奋斗和发展,已使我国的减灾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气象、农业、水利、林业、地震、海洋、地质等自然灾害和社会性的防灾减灾等等,都有了多方面的减灾实效。但是近年来,由于全球性自然环境恶化,罕见的自然巨灾频繁发生,类似汶川大地震这样的巨灾近年已发生了7次之多,更加警醒了我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尤其是要对汶川大地震巨灾进行自然变异和社会功能的综合分析,制定减灾的整体规划,由监测到预报,到营救,到灾后安置和恢复发展,都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工作。希望与会的诸位能够为现今世界上的巨灾问题,给以多方的协助,共同为人类的减灾事业作出贡献。

谢谢大家!

郭卫民:

谢谢马主任的介绍。现在可以提问,提问时请报一下你所代表的新闻机构。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专家两个问题。第一,请问专家委员会目前在防震减灾院方面还有什么新的日程和建议?第二,国外有媒体报道说,今年9月可能在我国西南地区还会发生7到8级的大地震,专家委员会对这个说法是什么样的意见?谢谢。

马宗晋:

关于中国地震预报工作,是根据中国大陆地区的地震分布特点来进行工作的,这是一个基本原则。因为中国的地震,在西部是非常频繁的,总的数量大概和东部地区发生地震相当于9:1的比例关系。所以,我们在地震监测方面,在高密度地区和稀疏地震地区的处理方法是不一样的。

关于地震的监测,世界上各国都在进行,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设定了将近几千个监测台站,各种各样类型的监测内容,这是从事减灾工作第二个方面的内容。

我国人口密度分布不太均匀,比如我国东半部边缘地带,人口比较密集,工业比较发达,随着这些区域人口、产业、事业的发展需求,来安排我们的监测力量。目前,我们正在特别考虑上海周围的地区、广州、北京、天津等人口比较密集的重大城市,防灾减灾的需求更大。

第二个问题,是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汶川大地震刚刚发生,在它的北部和南部,三个月之内已经发生了一些6级左右的地震,数量比较多,汶川这个地带比较多,散在的外缘也有一些,比如说在西藏的中部到东部,也有6级多甚至接近7级的地震。这种地震活动可能告诉我们,这一段时间,青藏高原的东半部有一些活动,但是是不是就能够说明在9月份甚至10月份之内就可能在青藏地区的东南部要发生更大的地震呢?这一点我们不能肯定。但是不等于我们不注意这样的问题,所以我们正在加强监测研究力量,但是我们不能肯定这段时间要发生7级甚至8级的地震。

路透社记者:

刚才在您的开场白中介绍了对汶川大地震的评估工作已经基本完成,我想问的是,有多少人在地震中遇难,其中儿童、学生的比例又有多少?如果没有相关的数据的话,您是否能告诉我为什么没有相关的数据?或者您是否能够提供受影响儿童的数据。我们知道温家宝总理一直强调要重视儿童的保护工作,特别是在地震的过程中,您是否能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以及谈一下地震对儿童们的影响。谢谢。

马宗晋:

请史培军教授给大家介绍一下,因为他从事现场调查和评估工作比较多。史培军:

关于地质灾情的报告,我们经过长时期的调查和利用遥感资料,以及地方政府的统计资料,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制定了一套表格,分成了13个类、25张表、229项指标进行统计。指标里分称了三类,第一类是人员伤亡问题,第二类是财产损失问题,第三类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问题。

人员伤亡问题,每天国家新闻办公室都在更新数据,相信你都已经知道了。财产损失的数据是这样的,根据我们近期的调查评估,这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8451亿元人民币,当然四川是最严重的,四川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91.3%,甘肃占到总损失的5.8%,陕西占总损失的2.9%。

在这些损失中,房屋的损失确实很大,民房和城市居民住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7.4%。包括学校、医院和其他非住宅用房的损失占总损失的20.4%。另外还有基础设施,道路、桥梁和其他城市基础设施的损失,占到总损失的21.9%,这三类是损失比例比较大的,应该说70%以上的损失是由这三方面造成的。

死亡人数中间,我们的统计指标是根据死亡和失踪两类分的,还有受伤的严重情况,死亡人数已经公布了,失踪人数也已经公布了。死亡人数中,按种类划分的人数,现在详细的数据还没有核定完,核定完之后再公布,目前正在一项一项地核定,目前就是遇难了多少、失踪了多少、受伤了多少的数据。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我们知道地震预测是世界的科学难题,专家如何评估我国地震预测水平,另外应对地震灾害方面,我国今后会采取什么样的举措?谢谢。

马宗晋:

地震工作在监测过程中不断发展。解放初期,只有少数人进行地震的研究工作和极其少量的监测工作,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以后,造成了八千多人的死亡。因为这个地震的发生,一下就影响了整个华北地区群众对地震的重视。

那次地震发生之后,周恩来总理即速到了灾区,同时组织了相当多的队伍,四个部门到邢台地区研究地震。由此就推动了中国地震工作大规模的开始,调集了相当多部门的专家,但是这时候的专家中,做地震工作的人比较少。邢台地震之后,十年之内连续发生了九次有重大灾害的地震,都是7级以上的大地震。于是,从这样的过程中,由中央政府调集了四大部门的队伍,组成了一个地震工作系统,在1970年到1971年的时候正式成立了中国地震局。

地震局成立以后,在全国开展工作,各省都有了省一级的地震局。各个省地震局成立以后,就展开了全国的地震监测工作和地震台网的建设。根据国内、国际的经验相结合,我们收集了各个方面可能和地震有关的监测内容、各种地球物理的内容。十年之内布设的这些工作一直持续到现在,这个持续监测的过程中,我们在可能发生地震的地点等方面得到一些经验性的认识。在有些地震的发生前后,根据经验对地震活动有一些认识,但是还不是理论性的充分认识。总的来说,我们也展开了全国范围内的地震监测工作,也有了相应的经验,但是还没有获得一个准确预报地震的理论性认识。

可能这在世界上也是普遍的状况,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监测办法,都有自己的经验,但是目前大家都还没有得到一个非常充分的理论性预报地震的办法。

全球广播新闻社记者:

中国政府官员曾经保证要彻底调查在地震中倒塌的学校,你是否认为,在倒塌学校中存在着使用劣质建筑材料的问题?这些劣质建筑材料在倒塌的建筑中起到什么作用?是否有中国相关的人因为腐败、接受贿赂而导致学校坍塌而受到惩处?谢谢!

马宗晋:

这个问题大家都比较关心,首先是学校里的孩童家属对这个问题是非常非常关注的,包括教育系统,以至于全国人民都非常关注这个事情。从现在实际的情况看,上千座的学校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其中包括至少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房屋建设本身的条件问题,比如说它的结构不一定完全合理,材料不一定很坚固,这都是可能的。因为我们在最近一段时间,建设学校房子的速度是比较快的,这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建筑上的问题。

针对这些房子建设的问题,地震发生之后,建设部门专门派出了两千多位专家到灾区进行考察。有些地区的房屋正好是处在强地震活动的断裂带上,所以是抵抗不住地震的,因此不管是儿童的房屋、学校、政府的建设,还是居民的建设,都要被破坏。

我们还在仔细地思考和调查这个问题。调查的目的,就是想要在重新建设学校,以及其他公益性的建筑,应当提高我们对它的认识。正因为如此,政府和相关负责部门要在大量调查之后确定我们应当在哪些地段建设学生的房屋,还有卫生系统,要考虑选地点、选材质、选负责建设的这些人,应该如何去处理。

新京报记者:

之前有媒体到说我们在做地震烈度图的过程中遇到了地方官员人为的干扰,原因是他们想把烈度调高,一方面可以争取到更多政策上的支持或者财政的补助,另一方面,可能对一些倒塌的建筑他们可以减轻一些责任,请问专家组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是否确实遇到了这方面的人为干扰?如果遇到了,我们怎么样处理这样的事情?谢谢。

马宗晋:

关于评估的工作,一些地方的工作人员,都希望把地方的灾害损失或者地震烈度提高一下,但是有这种期望的人并不懂得这方面的工作,怎么样获得烈度标准的设定,这需要实实在在的科学探测的结果,并不是按人所希望的做法,而是用科学的做法来做这件事。关于烈度的划分、烈度地点的确定,都是以现场调查为基础,今天不能给大家放PPT,否则大家可以看出我们在哪些地方进行了调查,调查以后怎么确定它的烈度,这都是有实实在在的观测数据和测量数据,所以尽管有人希望这样,但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香港文汇报记者: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中,针对抗震设防标准,尤其是学校和医院等公共设施的重建规划有哪些科学上的考虑?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是否有可能全面提高灾区在重建设防的标准?还有,对于评估过程中显而易见的问题,比如说都江堰的聚源镇,只有聚源中学倒塌了,其他的都没有倒塌,关于这样的问题,专家组如何评判?

马宗晋:

这是大家都特别关心的事情,特别是学校的建设。其中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往往学校希望修建跨度比较大的教室,这样顶层的横梁抗震能力相对薄弱。特别是烈度比较高的地区,防御能力非常差。比如说极震区,烈度是11度,好多房子是无法抗御的。但是到了九度,还是有相当多的破坏,这时候就显露出来,周围地区房屋建筑条件还比较好,但是如果有一些学校建设空间过大,材料采用得并不太合适,这时候也可能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要看这个地区烈度大小,进一步看房屋建设的合理性,它的材料、它的结构,都是有关系的。

提高设防标准的问题,因为各个地区的设防标准是不一样的,地震系统不断地制作烈度图,哪个地区将来发生地震的可能性要高一些,哪个地区可能低一些,拟定这样一个烈度图。这是根据全国的历史情况来考虑的,同时考虑地震参数,计算出来烈度的分布,这是理论上的设计。这个设计是不是很合理,正在不断改进。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到第五个阶段烈度图的编制。随着地震的发生,要不断地改善这个情况。烈度图的建设是要逐步前进的,我们也很难由于这个地区发生这么大的地震,烈度很高,就把其他地区都提得高高的,跟汶川一样,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背景是不一样的。西部地区烈度都比较高,东部地区相对就比较低,这是取决于历史的状况和历史地震的大小,来决定这个问题,不是普遍都提高起来,而是要看各地区的危险性。

董树文:

关于设防的问题,除了地震是重要的自然灾害以外,还要考虑到次生的地质灾害。这次汶川地震,震级非常高,同时伴随着地震发生了15,000个左右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整个汶川地震的损失,经过初步判断,约有三分之一的损失不是地震直接造成的,而是由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造成的。所以以后建设中,不光要考虑地震的烈度,同时也要考虑到地震灾害易发性和危险性的判断。

彭博新闻社:

关于汶川大地震的死亡人数问题,今天参加新闻发布会,不仅有地震方面的专家,同时还有国新办的政府官员,能不能给一个具体的明确的数据?前一阵子温家宝总理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的时候,说汶川地震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8万人,据我了解到,死亡人数是超过69,000人,失踪人数是18,000人左右。能不能给一个明确的答案?汶川大地震已经四个月了,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失踪的人?

第二个问题关于地震震级的问题,中国地震部门报道是里氏8.1级,美国部门报道是7.9级,美国和中国的地震部门,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攀枝花会理地震的报道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中国汶川大地震发生几天之后又调高了地震震级,是否中国的有关部门有意调高震级,以掩盖他们在救灾工作中的不足?谢谢。

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专家张国民:

关于地震震级的问题,在比较多的场合已经谈过了。汶川地震一开始测定是7.8级,过了两三天之后,修订为8.0级,这是因为随着地震以后我们获取的地震记录资料的增多,不光是国内的,包括国际上的各方面地震资料增多以后,得到进一步准确的结果。至于各个国家测定的震级有差别,是由于各个国家所用的地震台网观测资料的差别。另外一个原因,地震震级还有很多不同的类型,我们现在测的里氏8.0级是面波震级,还有利用破裂的错动量和破裂长度等等来测定的,产生地震波测定的,叫矩阵级,类型不同,给出的数字也有一些差别。这也是经常会发现不同的国家对同一个地震给出的震级有差别的原因。

史培军:

我首先要说一个背景,我国根据国家标准,对任何一次灾害后,人员的伤亡情况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遇难的人数,第二类是现在确定不了他是不是遇难了,我们把它定义为失踪人数。温家宝总理说的数据是遇难人数和失踪人数加起来。因为地震已经三个多月了,我们认为,因地震造成的那些现在还失踪的人数生还的希望已经很小,我们把死亡的69,000多人和失踪的18,000多人,加在一起当然是87,000多人了。我们评估鉴定的时间是7月中旬,直接的遇难人数是69,197人,失踪的人数是18,341人。国务院新闻办和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一直都在很快地更新这些数据,估计就会有更新的数据给大家,但是大家一定要分开,是汶川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失和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其他灾害都不能加在这上,比如说这次公布攀枝花地震遇难人数已经达到了38人,这是攀枝花的地震,不是汶川地震的事。

郭卫民:

我补充一句,现在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每周还有两次有关的权威信息发布,按照计划方案今天下午会有一次权威信息发布,刚才记者提到的官方数字,可以在下午关注一下。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发布

未来3年投资1万亿元

中新网9月23日电 中国国务院办公厅23日在中国政府网上发布《国务院关于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的通知》以及规划全文指出,中国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耗资1万亿元,完成四川、甘肃、陕西重灾区灾后恢复重建主要任务,使广大灾区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规划》全文约25000字,15章,涉及重建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城乡住房、城镇建设、农村建设、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产业重建、防灾减灾、生态环境、精神家园、政策措施、重建资金、规划实施等。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范围为四川、甘肃、陕西3省处于极重灾区和重灾区的51个县(市、区),总面积132596平方公里,乡镇1271个,行政村14565个,2007年末总人口1986.7万人。

根据《规划》,受灾群众安置主要在规划区内就地就近安置,不搞大规模外迁。人口安置的对象主要是耕地和宅基地因灾严重损毁、无法在原村民小组范围内生产生活的农村人口;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为主,尊重本人意愿,实行农业安置与务工安置相结合。少数民族人口的安置应尊重其生产生活习俗,原则上在本民族聚居区安置。

011121314苦奋斗。充分发挥对口支援的重要作用,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共同参与、责任明确、公开透明、监督有力、多渠道投资的重建机制。

——安全第一,保证质量。要严格执行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的公共服务设施抗震设防标准。城乡居民点和重建项目选址,要避开重大灾害隐患点。严格执行国家建设标准及技术规范,严把设计、施工、材料质量关,做到监控有力,确保重建工程质量。

——厉行节约,保护耕地。要坚持按标准进行恢复重建,不超标准,不盲目攀比,不铺张浪费。尽量维修加固原有建筑和设施,尽量统建共用设施和用房。规划建设城镇、村庄和产业集聚区,要体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要求。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严格保护耕地和林地。

——传承文化,保护生态。要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具有历史价值和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和历史建筑,保持城镇和乡村传统风貌。避开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古迹、水源保护地以及震后形成的有保留价值的新景观。同步规划建设环保设施。

——因地制宜,分步实施。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恢复重建,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和民族等各方面因素,合理确定重建方式、优先领域和建设时序。要统筹安排、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恢复重建。

第三节 重建目标

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生态文明、安全和谐的新家园,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家家有房住,基本完成城镇和农村居民点恢复重建,灾区群众住上安全、经济、实用、省地的住房。

——户户有就业,有劳动人口的家庭至少有一人能稳定就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超过灾前水平。

——人人有保障,灾区群众普遍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享有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公共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基本公共服务。

——设施有提高,交通、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功能全面恢复,保障能力达到或超过灾前水平。

——经济有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科学发展能力增强。

——生态有改善,生态功能逐步修复,环境质量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增强。

第三章 空间布局

第一节 重建分区

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按照国土开发强度、产业发展方向以及人口集聚和城

——位于生态重建区且受到极重破坏、通过工程措施无法原地恢复重建的城镇,应异地新建。通过工程措施可以避让灾害风险的村庄,可在控制规模的前提下就地重建;灾害风险大或耕地灭失而且无法恢复的村庄,应异地新建。

——规划区的县城(城区)可以分为重点扩大规模重建、适度扩大规模重建、原地调整功能重建、原地缩减规模重建和异地新建等类型。

——就地重建县城(城区)的重建类型,由灾区省级人民政府决定。需要异地新建县城和市级行政中心异地迁建的选址,应从灾区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地质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和干部群众意愿等各方面因素,由灾区省级人民政府提出建议报国务院审定。

——乡镇的重建类型,由灾区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村庄的重建类型,由灾区市级或县级人民政府决定。

第三节 产业布局

——适宜重建区应根据自身特点发展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强配套能力,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基地。

——适度重建区应重点发展以旅游、生态农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建设精品旅游区,适度开发优势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工业园区的规模,撤并或迁建不具备恢复重建条件的工业园区。

——生态重建区应在不影响主体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旅游业和农林牧业,严格限制其他产业发展,原则上不得在原地恢复重建工业企业。

第四节 人口安置

——受灾群众安置总的原则是,主要在规划区内就地就近安置,不搞大规模外迁。人口安置的对象主要是耕地和宅基地因灾严重损毁、无法在原村民小组范围内生产生活的农村人口。

——坚持就地就近分散安置为主,尊重本人意愿,按就地原址、村内跨组、乡镇内跨村、县内跨乡镇、市(州)内跨县、省内跨市的顺序在本行政区域内安置,并实行农业安置与务工安置相结合。

——少数民族人口的安置,应尊重其生产生活习俗,原则上在本民族聚居区安置。

——适宜重建区在本区域内就地就近安置受灾人口,并适当吸纳生态重建区需要异地安置的受灾人口。适度重建区原则上在本区域内就地就近安置受灾人口。生态重建区的少量受灾人口先考虑在县域内安置,无法安置的可以跨行政区安置。

——在政府有序组织和政策引导下,遵循市场规律,对少量自愿通过投亲靠友、自主转移等方式到其他地区安家落户的灾区群众,尊重其自主选择。

——鼓励规划区长期在外地务工经商的农村人口及其家庭成员,转移到就业地安家落户,就业地应当在就业、居住、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给予当地居民的同等待遇。

第五节 用地安排

——坚持节约集约用地,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各类重建项目都要尽量不占用或少占用农用地,充分利用原有建设用地和废弃地、空旷地。

——统筹安排原地重建与异地新建用地,合理安排各重建任务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

——适度扩大位于适宜重建区的城镇特别是接纳人口较多城镇的建设用地规模。控制适度重建区和生态重建区的城镇建设用地,结合工业园区撤并和企业外迁,适度压缩工矿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恢复并逐步扩大生态用地。

专栏3 恢复重建新增用地④

单位:公顷

类别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城镇建设用地

23190 19200 1910 2080

农村居民点用地 11000 9500 726 774

独立工矿用地

6246 4000 762 1484

基础设施用地

16367 14600 1212 555

其他建设用地

590 500 — 90

合计 57393 47800 4610 4983

——优先保证异地新建城镇、村庄的建设用地,以及重点重建任务、项目的新增用地。

第四章 城乡住房

城乡住房的恢复重建,要针对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和消费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政府补助支持政策。

对经修复可确保安全的住房,要尽快查验鉴定,抓紧维修加固,一般不要推倒重建;对需要重建的住房,要科学选址、集约用地,合理确定并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尽快组织实施。

第一节 农村居民住房

——农村居民住房的恢复重建,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实行农户自建、政府补助、对口支援、社会帮扶相结合。

——改进建筑结构,提高建筑质量,符合抗震设防要求,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体现地方特色和民族传统风貌,节约用地,保护生态。

——灾区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规划设计力量,为农村居民免费提供多样化的住房设计样式和施工技术指导。

专栏4 农村居民住房

项 目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加固 户数(万户)168.36 144.38 11.88 12.10

新建 户数(万户)218.87 191.17 22.98 4.72

间数(万间)656.61 573.51 68.93 14.17

9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

——按标准设置紧急避灾场所和避灾通道。恢复重建公共绿地。

专栏6 市政公用设施

领域

项目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道路 交通 道路(公里)

修复 2548 1509 2301 13

新建 180 94 67 83

桥梁(座)

修复 728 123 635 58

新建 54 22 39 43

公交场站(处)

修复 450 207 419 130

新建 24 3 7 74

供水

水厂(座)

修复 451 1

5442 12

新建 8 — 1 3

管网(公里)

修复 4153 2363 4055 2085

新建 74 119 24 159

供气供热

燃气储气站(座)

修复 203 15 203 10

新建 — 2 — 3

供气管网(公里)

修复 052 791 2049 590

新建 — — 3 201

热源厂(座)

修复 3 4 — —

新建 3 4 — —

供热管网(公里)

修复 6 41 — —

新建 6 41 — —

污水处理

处理厂(座)

修复 331 27 328

新建 3 3 — 3

管网(公里)

修复 800 7256 765 6350

新建 29 471 6 435

垃圾处理

处理场(座)

修复 47 8 39 1

新建 5 5 3 2

转运站(座)

修复 665 87 565 9

新建 44 60 56 18

第二节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恢复重建,要尽可能保留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明确严格的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内受损轻微、格局完整的建筑,应对重点部位进行加固或修缮;确需重建的,其外观要延续传统样式,尽可能利用原有建筑材料或构件。

——恢复重建历史文化街区内损毁的现代建筑,应与整体风格相协调。

——对拟申报国家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应在恢复重建中切实保护其历史文化特色和价值。

专栏7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

项目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历史文化名城 国家级 2 都江堰、阆中

省级 10 绵阳、什邡、松潘、汶川、广元、江油、绵竹、广汉、剑阁 勉县

历史文化名镇 国家级 2 安仁、老观

省级 9 昭化、孝泉、街子、怀远、元通、安顺场、郪江、青莲 碧口

历史文化名村 省级 1 杨店村

第六章 农村建设

农村生产生活设施的恢复重建,要与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相结合,做到资源整合、分区设计、分级配置、便民利民、共建共享。第一节 农业生产

——稳粮增收,突出优势,做强产业,因地制宜恢复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立足资源优势,恢复重建一批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

22324

特殊教育学校21 1 1

幼儿园 270 250 17 3

其他 6

262 — —

第二节 医疗卫生

——重点恢复重建县级医院和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以及乡镇卫生院、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全面恢复市县乡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恢复重建地方病防治设施。统筹企业办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恢复重建。恢复市级药品监督检验所。

——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妇幼保健与其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的有效整合。服务人口较少的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用房与乡镇卫生院原则上统一建设,不再单独重建。适当配置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增强服务能力。

专栏12 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

单位:个

项 目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医院 169 137 23 9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63 48 11 4

妇幼保健机构 52 39 9 4

乡镇卫生院(含统建普通乡镇计生站)1263 1021 160 82

药品检验所 7 5 1 1

其他卫生机构 67 57 2 8

计划生育服务机构

53 9 4

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 348 268 46 34

计划生育流动服务车(辆)

450 346 62 42

第三节 文化体育

——合理布局公共文化和体育设施,抓好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影剧场(团)、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场馆、青少年活动场所、乡镇综合文化站等各类设施的恢复重建。

——公共文化设施要尽可能集中规划建设,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充分发挥文化宣传、提供信息、科普及技术培训等服务功能。恢复重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

——恢复广播电视网络功能,恢复重建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无线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站等,修复广播电视村村通设施。乡镇广播电视站业务用房与乡镇综合文化站统一建设。

——恢复重建公益性出版机构、新华书店等的设施以及农家书屋、公共阅报栏。

——恢复重建受损体育场(馆)等设施,乡镇体育场所的恢复重建原则上要与学校或文化设施统筹规划,共建共享。

专栏13 文化体育

公共文化设施 恢复重建图书馆52个、文化馆54个、档案馆5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77个(含统建乡镇广播电视站),影剧场(团)和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县级支中心、基层点

广播影视设施 恢复重建无线广播电视发射、监测台90座,广播电视台54座,修复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29522公里,广播电视有线前端51个,修复配置乡镇广播电视播出和传输设备18332台(件),广播电视村村通设施15688套,流动电影放映车及设备2526套

新闻出版设施 恢复重建公益性出版机构4个、新华书店1146处,农家书屋和受损公共阅报栏

体育设施 恢复重建受损体育场42个、体育馆37个、后备人才训练等设施83处,配套建设基层全民健身设施

第四节 文化自然遗产

——注重世界文化自然遗产和民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具有历史价值和少数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物。

——修缮恢复世界文化自然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文物中心库房、文物管理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和传习所以及相关宗教活动场所。

专栏14 文化自然遗产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 修复青城山—都江堰、九寨沟、黄龙、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修复三星堆遗址、藏族羌族碉楼与村寨、剑南春酒坊遗址

文物保护单位 修复二王庙、彭州领报修院、江油云岩寺、平武报恩寺、广元皇泽寺、理县桃坪雕楼羌寨、徽县新修白水路摩崖、宁强同心羌寨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90处,少数民族物质文化遗产20处

博物馆及文物库房 修复绵阳市博物馆、什邡市博物馆、茂县羌族博物馆、陇南市博物馆、广元市中心库房、汉源县文管所等65处,馆藏文物3473件(套)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修复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剑南春酒酿造技艺专题博物馆、绵竹年画博物馆、文县白马池哥昼传习所、略阳江神庙民俗博物馆等111处

第五节 就业和社会保障

——实施就业援助工程,加强对青壮年的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对口支援、定向招工、定向培训、劳务输出等,解决规划区100万左右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

——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原则上县城建设一个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设施,街道(乡镇)、社区建设劳动保障工作平台,提供就业、人才、社会保障和争议调解仲裁等服务。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信息系统。

专栏15 就业和社会保障

单位:个

项目 合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县级就业和社会保障综合服务机构 51 39 8 4

基层劳动保障工作平台⑤ 1855 1507 217 131

县乡社会福利机构⑥ 1855 1350 476 29

县乡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 157 138 12 7

——实施灾区孤儿、孤老、孤残人员特殊救助计划,增强各级各类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和优抚安置服务设施能力。重建并适当在县城新建福利院、敬老院和残疾人综合服务等设施,在成都建设残疾人康复中心,恢复重建殡仪馆和救助管理站。

第六节 社会管理

——社会管理设施的恢复重建,要节俭实用,严格控制建设标准,结合行政区划的调整,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要求,同级同类机构的用房和设施要尽可能集中建设、共建共享。

——恢复重建各级党政机关、政法机构的办公和业务用房,以及工商、卫生、食品药品、质检、安全生产、环境、金融、文化等监督监管机构的业务用房。恢复重建消防设施。

——恢复重建城市(城区)社区服务设施。

——建设乡镇公职人员周转住房,为乡镇挂职干部、支教、援医等人员提供宿舍。

——统筹村级公共服务,新建村级综合公共服务设施,为村级组织办公、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体活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党员教育、警务、农业生产服务等提供统一共用场所。

第八章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要把恢复功能放在首位,根据地质地理条件和城乡分布合理调整布局,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远近结合,优化结构,合理确定建设标准,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第一节 交通

——加快公路的恢复重建,充分利用原有公路和设施,以干线公路为重点,兼顾高速公路,打通必要的县际、乡际断头路。适当增加必要的迂回路线,力争每个县拥有两个方向上抗灾能力较强的生命线公路,初步形成生命线公路网。

——对干线和支线铁路中受损的路段和运营设施设备等进行全面检测、维护和加固,对受损严重的线路和生产运营设施进行改建或重建,提高对外通道能力。

——区分轻重缓急,修复受损民航设施设备,全面恢复并提高民航运输能力。

——建立健全交通应急体系,建设应急交通指挥、抢险救助保障系统。

专栏16 交通

高速公路 修复勉县至宁强至广元、广元至巴中、雅安至石棉、都江堰至映秀、成都至绵阳、绵阳至广元、成都至邛崃、成都至都江堰、成都至彭州、宝鸡至牛背等高速公路

干线公路 修复国道108、212、213、316、317、318线等受损路段共约1910公里,以及22条省道(含2条省养县道)约3323公里,12条其他重要干线公路约848公里,适时启

829启动服务灾区重建和有利于扩大就业的项目。

——支持东汽、二重、攀长钢、长虹、九洲、宏达、阿坝铝厂、厂坝铅锌矿、成州矿业等中央企业和地方骨干企业恢复重建。支持军工企业恢复重建。

——扶持个体私营经济,以及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带动农民增收作用大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和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的恢复重建。

专栏20 工业企业恢复重建项目

单位:个

小计 四川 甘肃 陕西

原地恢复项目 2261 2057 152 52

原地重建项目 729 564 99 66

异地新建项目 611 459 103 49

合计 3601 3080 354 167

——支持受灾企业按照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调结构、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积极引导和承接产业转移,支持国内外投资者特别是对口支援地区的企业采取各种方式参与受灾企业重组、重建。

三、产业集聚区

——调整优化工业布局,发挥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作用,引导企业集中布局,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结合灾区企业异地新建,撤并和迁建部分县(市、区)产业园区,适当扩大部分现有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的面积。

——新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鼓励发展“飞地经济”,承接适度重建区和生态重建区企业的异地新建,和其他企业集中布局。

——支持对口支援地区与受援地区按合理布局的原则,合作建设产业园区,吸引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

专栏21 产业集聚区

撤并和迁建的工业园区阿坝水磨工业园区、平武南坝工业园、北川工业园、安县花荄工业园区、青川工业集中区、什邡蓥华工业园、什邡穿心店工业区、绵竹龙蟒河工业集中区、绵竹高尊寺化工集中发展区

扩大面积的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江油工业园区、德阳经济开发区、广汉经济开发区、彭州工业园区、都江堰经济开发区、陇南西成(陇南)经济开发区等

新设立的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天水、汉中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

第二节 旅游

——实施重振旅游工程,加强重点旅游区和精品旅游线建设,恢复重建重要景区景点、民族特色旅游城镇和村落。恢复发展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

——恢复重建旅游交通设施及沿线旅游服务区、服务站。做好旅游宾馆等设施的加固重建。建设旅游安全应急救援系统。

——加强旅游市场宣传,及时通报旅游安全保障状况,恢复中外游客信心。加强旅游新资源、新产品的促销。

专栏22 旅游

重点旅游区 建设羌文化体验旅游区、龙门山休闲旅游区、三国文化旅游区、大熊猫国际旅游区

精品旅游线 建设九寨沟旅游环线、藏族羌族文化旅游走廊、地震遗址旅游线、大熊猫栖息地旅游线、三国文化旅游线、川陕甘红色旅游线

景区景点 恢复重建都江堰—青城山、九寨沟、黄龙、剑门蜀道、蓥华山、李白故里、四姑娘山、武都万象洞、成县西狭颂、康县阳坝、舟曲拉尕山、青木川古镇、定军山、宝鸡炎帝陵、千佛崖、略阳五龙洞等

第三节 商贸

——优化城乡服务设施网点布局,恢复重建关系群众基本生活的商业服务网点、民族贸易网点以及便民利民的生活生产服务网络。重点恢复重建钢材和水泥等建材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服务设施。

——整合现有物流设施,重建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生鲜食品和农产品冷链系统、食糖等重要商品储备库,新建民族特需商品储备设施。引进大型物流企业,促进现代物流发展。

——恢复重建粮食和食用油库、粮油供应站、军供站点、粮食批发市场、粮食收购站点等粮食流通设施。恢复重建成品油、通用物资等国家物资储备设施。

——城镇应恢复重建百货店、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业店、农贸市场等零售业态,振兴传统商业街区,恢复发展社区生活服务业。

——农村应恢复重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日用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销售网点、供销社经营服务体系等。

专栏23 商贸网点

批发市场 恢复重建生产资料批发市场6个、农产品(含畜产品)批发市场85个、家装建材批发市场24个、日用消费品批发市场30个、其他批发市场36个

零售业 恢复重建百货店39个、超市79个、农贸市场267个

配送中心 恢复重建日用消费品配送中心44个、农产品配送中心11个、农资配送中心28个、公共物流平台13个

粮油储备 设施恢复重建粮食储备库161个,其中中央储备粮代储粮库28个、地方储备粮库133个

物资储备设施 恢复重建肉类储备库9个、其他重要商品储备库28个,其中国家物资储备库2个

第四节 金融

——恢复重建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分支机构,合理布局基层营业网点。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完善金融服务网络。

——恢复重建营业用房、金库、金融网络信息系统。鼓励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设立分支机构。做好证券期货、保险经营机构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和异地灾备工作。

专栏24 金融机构

银行业 修缮加固网点1085个、原址重建776个、异地新建232个、撤并12个

证券业 修缮加固网点19个、原址重建2个、异地新建12个

保险业 修缮加固网点1211个、原址重建11个、异地新建50个

第五节 文化产业

——恢复重建三星堆、绵竹年画、广元和都江堰文化产业园以及九寨沟演艺群、建川博物馆聚落等文化产业基地,加固改造徽县河池和成县同谷书画院,打造羌绣、强巴版画等优势品牌。

——恢复重建受损的演出展览、创意动漫,以及图书音像发行分销、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等网点。

第十章 防灾减灾

防灾减灾体系的恢复重建,要坚持预防为主、合理避让、重点整治、统筹调度的原则,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和综合减灾能力建设,提高灾害预防和紧急救援能力。

第一节 灾害防治

——加强对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和堰塞湖等次生灾害隐患点的排查和监测,尽快治理险情紧迫、危险性大、危害严重的隐患点。

——加强地震、地质、气象、洪涝灾害等的专业监测系统、群测群防监测系统、信息传输发布系统和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及其配套设施建设,提高监测预测预警能力。建设监测预警示范区。

——加强基础测绘工作,恢复建设测绘基准点,建设地理信息系统。

第二节 减灾救灾

——加强紧急救援救助能力建设,充实救援救助力量,提高装备水平,健全抢险抢修和应急救援救助专业队伍。

——加强救灾指挥系统建设,建立健全综合救灾应急指挥、抢险救援和灾情管理系统。

——结合交通网建设疏散救援通道,建立应急水源、备用电源和应急移动通信系统。健全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提高储备能力。

——完善各类防灾应急预案,加强城乡避难场所建设,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

——合理确定抗震设防标准,按灾情烈度提高灾区原有设防等级。

334

饮用水源地保护 建设饮用水水源地污染防治设施323处

土壤污染治理 高风险区和重污染土壤治理22处

核与辐射环境安全保障 建设放射性废物库、辐射环境监测网点、辐射安全预警监测系统等

环境监测 恢复重建环境监测设施和设备

第三节 土地整理复垦

——加强土地整理复垦,重点做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修复。

——对损毁耕地,要尽可能复耕,最大限度地减少耕地损失。对抢险救灾临时用地和过渡性安置用地,要适时清理,尽可能恢复成耕地。

——对损毁的城镇、村庄和工矿旧址,以及其他具备整理成建设用地条件的地块,要抓紧清理堆积物,平整土地,尽可能减少恢复重建对耕地的占用,对废弃的建设用地,能复垦为耕地的要尽可能复垦。

专栏28 土地整理复垦

单位:公顷

小计 灾毁耕地

整理复垦 临时用地

整理复垦 建设用地

整理复垦 其他

四川 145164 111880 6152 27132

——保留必要的地震遗址,建设充分体现伟大抗震救灾精神的纪念设施。对在恢复重建中做出重大贡献的国内外机构或个人,通过颁发荣誉证书、冠名给予鼓励。

——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优秀作品,大力宣传抗震救灾中激发的伟大民族精神和自强不息重建新家园的感人事迹。

专栏29 精神家园

心理康复工程 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疏导教育,在医院设置心理门诊,在新闻媒体开办专栏节目,组织专业人员和志愿者进社区(村庄),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培训心理疏导专业人员,编写灾区志愿者服务工作手册和心理辅导手册

羌族文化抢救工程 建立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修复严重受损的羌族文物、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抢救灾区文物、文化典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民间文化数据库,编写羌族文化普及读本

汶川地震遗址保护和建设 保护北川县城、映秀镇、汉旺镇等地震遗址,建设博物馆及其他纪念地、纪念设施

——抢救修复灾区文物、文化典籍及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抢救和保护具有历史价值、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

第十三章 政策措施

坚持特事特办,根据恢复重建需要,制订实施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为实现本规划确定的目标和完成重建任务提供政策支撑。

第一节 财政政策

——建立恢复重建基金。中央财政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灾区省级财政比照建立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中央和灾区各级政府行政事业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保障县乡基层政权机构正常运转。调整现有专项建设规划和专项资金安排,按用途不变原则整合资金,向灾区特别是受灾贫困地区倾斜。

——支持利用国外贷款。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提供的灾后恢复重建优惠紧急贷款资金,与中央恢复重建基金配合使用。规划区内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因灾无法按期偿还贷款本息的,先暂由中央财政垫付偿还。

第二节 税费政策

——减轻企业税收负担。扩大规划区企业增值税抵扣范围,灾区企业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对进口国内不能满足供应并直接用于恢复重建的大宗物资、设备等给予进口税收优惠。对专项用于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新购的特种车辆,免征车辆购置税。

——减轻个人税收负担。对灾区个人获得的救灾和捐赠款,以及抗震救灾一线人员按照规定标准取得的补贴收入,免征个人所得税。

7383940复重建。

——国外优惠紧急贷款资金,主要用于城镇和农村公益性设施、基础设施、廉租房、生态修复、环境整治等的恢复重建。

——创新融资,主要用于增强省级人民政府筹措资金能力,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支持城乡居民住房建设和中小企业融资,扶持旅游等产业的恢复重建等。

第十五章 规划实施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明确目标任务,把握重建时序,落实工作责任,完善监督考核,有效推进本规划的顺利实施。

第一节 组织领导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恢复重建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树立全局意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做好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

——灾区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恢复重建领导机构,省级人民政府对本地区的恢复重建负总责,统一领导、统筹协调、督促检查恢复重建规划的实施,市、县级人民政府具体承担和落实恢复重建的主要任务。

——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指导、协调和帮助恢复重建的各项工作。

——各地区在制订重建任务阶段性目标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

——依据本规划,建立恢复重建目标考核体系,作为考核灾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

第二节 规划管理

——本规划是制订恢复重建专项规划、政策措施和恢复重建实施规划的基本依据,是开展恢复重建工作的重要依据,任何单位和个人在恢复重建中都要遵守并执行本规划,服从规划管理。

——国务院有关部门与灾区省级人民政府应依据本规划,尽快编制完成城乡住房、城镇体系、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市场服务体系、防灾减灾、生态修复、土地利用等恢复重建专项规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灾区省级人民政府要根据本规划制订恢复重建计划,明确重建时序,落实责任主体。

——灾区市、县级人民政府要在省级人民政府指导下,编制本行政区恢复重建实施规划,具体组织实施。根据需要编制或修改相应的城乡规划。

——在本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组织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评估报告报国务院。灾区省级人民政府也要对本省实施本规划的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在本规划实施结束后,由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牵头组织有关地区和部门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24344-

第四篇:汶川地震救灾款物情况公布[范文模版]

民政部公告第135号

汶川特大地震救灾捐赠款物及使用情况公告

现将截至2009年2月28日的全国接收5.12汶川特大地震救灾捐赠款物及使用情况公告如下:

一、全国抗震救灾捐赠款物接收拨付使用总体情况

全国共接收国内外社会各界捐赠款物760.22亿元,其中“特殊党费”97.30亿元,其他捐款555.82亿

元、物资折价107.10亿元。

非灾区省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有关机构共接收捐赠款物635.26亿元,已向灾区拨付、使用捐赠款物351.13亿元,其中捐款274.19亿元、物资折价76.94亿元。

四川、甘肃、陕西、重庆、云南等5个受灾省市直接接收捐赠款物合计124.96亿元。其中捐款94.80亿元、物资折价30.16亿元。

二、各有关方面捐赠款物接收拨付使用情况

1。民政部。

民政部本级共接收抗震救灾捐款49.49亿元(不含中组部转交的79.88亿元“特殊党费”),已拨出48.24亿元,其中拨付四川灾区22.28亿元,甘肃灾区17.30亿元,陕西灾区7.63亿元,重庆灾区0.59亿元,为灾区直接采购救灾物资0.44亿元。余款及今后陆续收到的捐款将商有关部门及时拨付灾区。民政部未直接接收捐赠物资。

2.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共接收捐款47.79亿元,已向灾区拨付、使用25.72亿元;接收捐赠物资折价6.08亿元,已全部拨付灾区使用。

3.中华慈善总会。

中华慈善总会共接收捐款9.26亿元,已向灾区拨付、使用8.47亿元;接收捐赠物资折价1.56亿元,已全部拨付灾区使用。

4.16个全国性社会组织。

经批准可以开展抗震救灾捐赠活动的16家全国性基金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会、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华思源工程扶贫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国光彩事业基金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共接收捐款11.15亿元,已向灾区拨付、使用6.03亿元;接收捐赠物资折价2.60亿元,已全部拨付灾区使用。

5.26个非受灾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北京市等26个非受灾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接收捐款335.94亿元,已向灾区拨付、使用161.13亿元;接收捐赠物资折价55.22亿元,已全部拨付灾区使用。

6.5个受灾省份。

四川省直接接收捐赠款物合计93.71亿元,其中捐款68.17亿元,物资折价25.54亿元;甘肃省直接接收捐赠款物5.04亿元,其中捐款3.78亿元、物资折价1.26亿元;陕西省直接接收捐赠款物合计9.38亿元,其中捐款8.88亿元,物资折价0.50亿元;重庆市直接接收捐赠款物合计9.40亿元,其中捐款7.09亿元,物资折价2.31亿元;云南省直接接收捐赠款物合计7.45亿元,其中捐款6.88亿元,物资折价0.57亿元。

7.其他

据统计报告,除转交民政部的捐款外,外交部、教育部、商务部、卫生部、侨办、香港中联办、团中央、全国总工会等部门和单位直接接收捐赠款物18.87亿元,其中捐款7.39亿元,已直接拨付灾区7.18亿元;捐赠物资折价11.48亿元,已全部拨付灾区使用。

特此公告。

民 政 部

二〇〇九年三月九日

第五篇:从汶川地震看我国非政府组织

汶川地震突发事件非政府组织政府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但也不能忽视广大公众的力量。从这次汶川大地震来看,尽管政府和民众有效地应对了这次突发事件,但广大公众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本文重点从非政府组织在应对突发事件时的作用及优势,探讨如何借鉴他国经验找到适合我国非政府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地震。大地震发生之后,整个国家也随之震动,胡锦涛总书记立即发出紧急指示,要求迅速组织救灾。国务院迅速成立抗震救灾指挥部并由温家宝总理亲自担任总指挥,19时10分许温家宝到达成都后就乘车前往震中地区现场办公并深入救灾现场安慰灾民为废墟中的群众打气,还马不停蹄地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灾民。截止5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相继召开三次会议,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这次汶川大地震,政府的表现无疑是非常出色的,首先是反应迅速,在第一时间迅速公布,由于的公开,减少不必要的社会恐慌,也得到了国际上的支持,而且温总理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带领大家抗震救灾,领导人的这种亲和力凝聚了全党和人民,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和支持。其次是政府部门、军队和社会其他的各个方面密切配合以及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密切配合,这就提高了救助反应的效率。

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管理中,需要政府部门紧急调动国家资源、做出决策,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消除危机。所以,我们容易看到应急管理中对政府部门集权的需求,却不容易看到这个时候社会组织的参与同样有着急迫的需求。在政府所追求的资源与社会的高度动员、协调一致地采取行动目标中,非政府组织理所应当地成为行动力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实此次抗震救灾,非政府组织反应也相当迅捷,不慢于政府,在某些方面甚至还快于政府。5月12日晚,南京爱德基金会在成都建立救灾办公室,并拨款100万,紧急采购救款物资;5月13日,自然之友、绿色和平、绿家园志愿者等非政府组织联合发起“小行动+许多人=大不同”的抗震救灾行动,当天有全国的近30家非政府组织加入;5月14日,“国际心连心组织”就进入北川灾区。上面这些事实,反映出我国非政府组织面对突发事件反应迅速,为抗震救灾赢得了时间。当然,这次地震灾害中,囿于法律等外部环境,非政府组织也只发挥了部分功能,社会组织功能还受到约束,尚待发掘,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仍在成长中。

一、汶川地震中非政府组织所表现出的优势非政府组织具有迅速动员群众的能力

汶川地震这样的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可预见性的特点,因此突发事件中应急管理的关键,社会动员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我们知道,政府的任务指令到了行政体系的下边界,执行的难度就开始增加了。非政府组织多发源于民间,又一直在非政府性的社会基层层面运作,其工作手法中特别注重于引导社会公众参与、与社会成员打成一片、使用志愿者等方式。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非政府组织可以将其与社会公众长期建立的信任与友好关系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能将公共服务职能更好地深入社会,产生与行政体系相对接的社会机制。这次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十多家非政府组织还发出《抗震救灾十万火急,灾后重建众志成城---中国民间组织抗震救灾行动联合声明》,采取“各自行动,联合公告”的方式,13日当天就有57家非政府组织参加。

非政府组织的灵活反应性

与政府体系相比,非政府组织的组织行动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对于出现的新问题,行政体系由于受制于庞大的组织体系和严格的管理方式,有时还受制于某些政治原因或价值观因素等,往往行动滞后,或者形式单

一、简单。而非政府组织则可以迅速调整自己,针对公共危机带来的社会问题而迅速行动,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这次大地震中,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发挥作用的是非政府组织和民众自发组织的救援队伍;在印度洋大海啸的救灾工作中NGO更是承担了三分之一的援救工作都体现了民间力量的作用,非政府组织比政府具有更加灵活快速的反应性。

非政府组织的专业优势

在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非政府组织可以表现出自己专业能力上的优势。人们一般认为非政府组织缺乏专业能力。但实际上,大多数非政府组织在成立之初就有其明确的宗旨和目标,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设定标准来召集组织成员,最后形成专业特色鲜明的人员组合,并长期从事社会或科研最前沿的工作。在我们国家,尽管非政府组织的发育还只是处于初步阶段,但也能够看到很多组织已经拥有了很高的专业性。中国红十字协会在灾情发生后迅速组织调运灾区所需物资,组织医疗小分队奔赴灾区,为抗震救灾贡献了很大力量。

二、我国非政府组织在地震救援中表现出的不足及原因分析对于那些不畏生死的志愿者们、参与救灾的民间组织,我们深深的感激。但在应急救灾阶段过后,我们再理性地梳理一下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力量,却也看到一些不足。

救灾期间,我们看到有关部门曾发出这样的婉谢信:恳请志愿者另择适当时机前往灾区。原因在于志愿者数量众多、缺乏组织性,热情的志愿者为灾区增添了食宿和交通方面的负担„„很多志愿者是个人前往,缺乏组织性,他们满怀热情来到灾区,却发现无从插手。一些志愿者想安慰一些灾民,却不断地触碰他们失去亲人的伤痛,因为这些志愿者并不专业„„。我们不难看出,在面对“汶川地震”这样的大灾害时,我们的非政府组织在组织、协调管理志愿者方面,还没有一个具体管理的细则,诸多方面都还需要完善。以至于大量的志愿者充满激情奔赴灾区,最后却不能为灾区尽力。此外,救灾资源分布不均,有的地方社会捐助物资堆积成山,有的地方寥寥无几,这其中政府部门服务不到位是一个方面,大量非政府组织之间缺乏协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行政改革进程的困难,许多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仍以政府为唯一主体,特别是危害程度高、管理难度大的公共危机管理更是如此,社会力量的参与明显欠缺。当前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登记管理体制,其核心内容是归口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这给实际操作中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门槛过高,双重管理体制使得非政府组织在通过登记注册成为合法组织之前,必须先找到一个党政部门作为其主管单位,而且必须具有一定的资金条件;另外,登记注册的手续复杂、程序严格,这就使得很大一部分非政府组织因达不到要求而不得不在工商机关登记,或处于地下状态。二是控制过严,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非政府组织运作的方方面面都被列入业务主管部门的管辖范围之内,非政府组织实际上是主管单位的下属机构,从而导致非政府组织过于依赖政府,独立性不够。三是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在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起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和社会监督体系,一些非政府组织甚至从事违法活动,严重影响了非政府组织的声誉。

三、建立促进非政府组织发挥作用的管理机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程度是衡量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美国非政府组织有着非常好的发展,与其相比,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管理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美国的非政府组织的管理方式有其优势之处就在于:

低门槛、严管理的全方位监管机制

美国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可以说是类似于大学的宽进严出。他们创建一个非政府的门坎相对很低,但对于非政府机构的监管却是非常严格的。首先,非政府组织的财务要接受联邦税务局的监督并且向公众公开。其次,非政府机构达到一定规模,必须接受包括律师在内的独立的第三方的审计。再次,非政府组织要接受行业自律。经过上百年的发展,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已经成功地发展成包括多个层次的相互依赖的网络结构。另外,媒体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也是非常严密的。他们不仅帮助非政府组织扩大影响,为他们招来支持者和捐款人,而且对于非政府组织都会先做调查,出现问题就追查到底。

非政府组织之间的竞争机制

非政府组织更重要的成长动力来自竞争。多数消失的非政府组织不是因为犯了错误、出现问题,而是筹款能力下降而消失。各个非政府组织除了进行资金上的竞争,还要进行对于人才尤其是对于志愿者的竞争。据研究统计,近来美国每年有超过六百万人在非盈利机构做定期志愿者,每年的志愿服务时间加起来要超过150亿小时,相当于七百五十万人的全年工作时间。充分体现了美国人民的志愿精神。此外,还有一种形式的竞争,那就是非政府组织对于捐款人的挑剔和选择,捐赠行为中,无论捐款人还是获赠人都是平等的实体,都有选择的权利,非政府组织也要对捐赠人进行“审核”,选择接受捐赠或是拒绝。

各非政府组织之间、政府与非政府之间互相支持,携手发展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之间在竞争的同时更强调合作与分工,各个非政府组织的专业都很明确,非常注重相互之间的合作与分工。同时,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有所发展,政府的支持有非常大的作用。例如,政府相应机构和大的非政府组织联合体如联合劝募等等的培训项目,费用很低或者干脆减免,给非政府组织更多发展的机会。培训的范围也非常广泛,从政府的相关政策、税收、会计,到理事会的组成和管理、募捐的组织、通和交流等等,应有尽有。

总的来说,中国的非政府组织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它的优势还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特别是应对像汶川地震这样的特大突发事件时,我们的非政府组织虽然较之从前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除了非政府组织自身需要不断完善、借鉴国外经验相互支持外,更需要的是各级政府对非政府组织提供相应的支持,让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尽显其能。参考文献

赵语慧:

王乐芝、柏琳木《治理理论视角下中国公共危机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蔡东进《大参考发展非盈利组织需要制度生态--以美国为例》

下载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汶川地震救灾与重建看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从汶川地震看建筑设计与结构的结合

    从汶川地震看建筑设计与结构的结合 【摘要】建筑设计质量关乎建筑物的安全,汶川地震暴露出众多建筑设计问题,为此,建筑设计必须与结构设计相结合,建筑设计也要满足抗震设计要求......

    从汶川灾后重建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汶川8级地震三周年过去了,地震给当地带来了毁灭性的破坏。今天,让我们再来看下地震灾区,那是让人振奋,让人的眼睛真不敢相信,这......

    从抗击汶川地震看政府应急管理水平

    从抗击汶川地震看政府应急管理水平转自: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陈伯君 张晓雯 一、对政府在汶川大地震中应急管理成效的基本评估我国政府应急管理机制和......

    从汶川地震看应急通信发展之道(范文)

    从汶川地震看应急通信发展之道 ( 2008/6/30 14:16 ) 汶川大地震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国家带来了巨大损失,通信系统也遭重创。信息通信在抗震救灾中非常重要,在抗震救灾中发挥着......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重建

    汶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调查报告—都江堰模式受汶川大地震影响,都江堰市大面积受灾,两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海市对口援助下,都江堰的......

    儒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儒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作者:张 进 摘要:儒学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被中华各民族所普遍认同和接受,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与儒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儒学作......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与重建研讨会建议书

    《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与重建研讨会》 建议书 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 (2008年6月29日)2008年6月28日、29日,由中国工程院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部,国家自然科学......

    四川汶川地震水利灾后重建规划

    附件: 附件: 四川汶川地震水利灾后重建规划 四川汶川地震水利灾后重建规划 地震水 重建 编制大纲 编制大纲 2008 年 5 月 12 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 7.8 级地震后, 党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