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时间:2019-05-15 00:07: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儒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儒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第一篇:儒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儒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作者:张 进

摘要:儒学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被中华各民族所普遍认同和接受,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是与儒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特质密切相关的。儒学作为“大一统”的封建文化,既有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于封建制度的支撑作用,又有对中华大家庭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心理维系和文化延传作用。今天,发掘利用儒学中的积极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儒学;中华民族;凝聚力

儒学产生于春秋时期的齐鲁地区,在长期的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它逐渐被中华各民族所普遍认同和接受,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重要的文化信仰。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儒学在形成中华民族这个稳定的共同体过程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发挥了任何其他文化不可替代的凝聚作用。对于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仍有诸多启发和价值。

一、儒学在各民族中的传播是中华民族融合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众多的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多元融合的统一体,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文化基础。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其中包括汉、蒙古、回、藏等在内的各个民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多元”的方面;而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又有一个主体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结构“一体”的方面。纵观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担负这个“主体文化”使命的就是儒家文化。在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儒家文化逐步走出了中原文化圈,摆脱了其单一的民族性而衍射到“四裔”,为我国各民族共同吸收、承传、改造和发展,对构成中华民族共同要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血缘传承、礼仪道德、语言文字、心理状态、行为习俗等的形成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早在孔子创立儒家学派之始,儒学就已广泛传播。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弟子三千,除了颜回、冉求等一大批齐鲁子弟外,还有卫人端木赐、吴人言堰、宋人司马耕、陈人颛孙师、晋人叔仲会,更有西方的秦人秦祖、南方的楚人公孙龙等。孔子之后,孔门弟子散游天下,著书立说,聚徒讲学。[1]326-333正如司马迁所说:“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故子路居卫,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厘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1]546可见,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向四方传播开去。

秦汉多民族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客观上为儒学在少数民族中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特别是汉儒董仲舒倡导“独尊儒术”,并获汉武帝的支持,使儒学占据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之后,儒学便加快了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的辐射与传播。中央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以儒学为核心的大一统王化政策,从而使儒学传播到东北、西北(新疆)、西南及两广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并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了越来越明显的影响。《汉书?循吏传》记载:“文翁,庐江舒好人也。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伤厉,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吏者。又修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子弟……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2]300此后历代王朝莫不如此。如唐朝曾册封云南大理地区少数民族首领阁罗风为“云南王”,赐名“归义”,并晓以儒家的忠、义、仁、勇等封建伦常观念;至其孙异牟寻继位,唐德宗又“赐孔子之《诗》、《书》,颁周公之《礼》、《乐》”。[3]隋唐以后,中央王朝还通过兴办官学、开科取士等方式,把儒学向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很多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的统治者,为了自化及化民的需要,也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唐代东北的渤海国,派王子大明俊等十余人到长安学习唐制及儒学,受到中央王朝册封。

不可否认,我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许多优秀的文化可供其他民族学习、借鉴,汉族也的确曾从少数民族文化中吸收了很多进步、有益的东西丰富和充实了自己的文化。但是,“从文化宏观及其发展的总体趋势来考察问题,我们又不可不承认以下一个事实,即汉族文化始终是给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强有力影响的一种文化,儒学则是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方面。文化差势所产生的那种强制性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自魏晋以降,凡有志参与逐鹿中原的各少数民族,几乎都毫无例外地要仿效汉族文化,吸收汉文化之长,改革旧制,改变原有生活方式。”[4]前秦氐族政权的君主苻坚、由鲜卑族建立的北魏政权都十分推崇儒家文化,北魏孝文帝还在其都城“平城”(今山西大同)修建了孔子庙,辽国契丹人、金国女真人、西夏拓跋氏等都曾先后仿照汉文或按图索骥创制了自己民族的文字。这都促进了儒学在北方少数民族中的传播。

元代和清代蒙古族和满族统治者在崇儒兴学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及其作出的历史贡献尤为突出。元世祖忽必烈早在藩邸时期,就重用元好问、郝经等汉族儒生,接受了儒家文化。1271年,他取《易传》“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之义改蒙古国号为元朝,以华夏文化正统自居。他还接受许衡等儒者的建议,改革旧俗,按照儒家典章制度推行汉制,这对边陲地区的少数民族影响尤大。如云南在宋代以前儒家思想影响薄弱,被元世祖派到云南的平章政事、回族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到云南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遵照忽必烈的旨意,“创建孔子庙、明伦堂,购经史,授学田”。[5]并在中庆路(今昆明)定孔子之尊位,同时两旁辅立孟子和孔子的十门生像及七十贤徒与历史上名儒的绘像。赛典赤治滇有方,在云南各地建立学校,大兴儒学教育,对儒学在云南地区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时人云南诸路肃政廉访使王彦在其《中庆路重修浮宫记》赞道:“赛典赤分省此方,创学宫,举师儒,北人麟集,爨僰循理”,“设立学校,以弘既富且教之义,如爨僰之类,嶷嶷然有知经者矣”。[6]52自此以后,随着教育的发展和科举制的推行,儒学在云南传播日盛。满族统治者受儒学的影响超过了蒙古族,这从大清帝国的开创者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身上可以看出。努尔哈赤说:“为恶者天谴之,其国衰败;为善者天佑之,其国炽昌。总之,主宰在天。”[7]皇太极则更明确地说:“自古天下非一胜所常有。天运循环,几人帝,几人王,有未成而中废者,有既成而复败者。岂有帝之裔常为帝,王之裔常为王哉。独不见辽金元亦曾君临天下,后复转而属之明。可见皇天无亲。有德者受命,无德者废弃。”[8]这种“主宰在天”、“天佑有德者为王”的思想,显然是从儒家历来所主张的“皇天无亲,唯德是辅”的思想演化而来。满族入主中原以后,到处修建孔庙,奉儒学为正宗,使其为维护自己的统治服务。康熙帝甚至亲自拜谒孔庙,命人进讲《资治通鉴》,广召学者编纂儒家典籍,同时制定《圣谕十六条》,把儒家历来倡导的“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隆学校以端士习”,“明礼让以厚风俗”等作为基层教育的指导思想。

从历史上看,宋代以后儒学得到有效的传播与普及,并逐渐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学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别具特色和风格的儒学形态,它把先前儒家所提出的伦理纲常上升到宇宙本体论的高度,从而反映了时代的共同价值取向,提升了中华民族对于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理学家们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深深地影响了众多的门人后学,并经历朝官府的提倡、宣扬及门人后学的笃志奉行,使儒学逐渐走向民众。这一时期的官学系统主要由府学、州学、县学组成,但它们实际上是科举预备班,对儒学进行普及的主要是执行基层教育的村学、乡学、社学、义塾等。儒学在民间成为乡规民约、家训以及故事、歌谣、戏剧的重要思想内容,广为传布,融汇到各族人民的思想文化之中,日益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进而积淀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心理要素。明代大儒王阳明在武宗正德元年(1506)因得罪宦官刘谨,被“庭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9]在贵州三年,他先后在龙岗等地书院讲学,广招学子,产生了很大影响。一时贵州各地的书院迅速发展起来,达十六、七所之多,而且大多分布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这对儒学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传播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王阳明去世后,巡按贵州监察御史王杏于1534年在贵阳为其建祠,并感叹说:“士类感德,翁然向风。是年杏按贵阳,间里巷歌声蔼蔼如越音。又见士民岁时走龙场致莫。亦有遥拜而祀于家者,始知师教入人心之深若如此。”[6]52

以上史实可以说明,中国各民族走向儒学认同已成了历史定局,这也是中国文化发展在各种复杂因素长期综合作用下产生出的一种必然结果。儒学在中华各民族中的传播及被接受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大融合的过程。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汉、满、蒙、回、藏等50多个民族,不断地分化、结合,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族人民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同时也创造了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传统文化,而这个传统文化的主干就是儒学。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华民族的形成,是一种认同——中国各民族的共同认同,而这种民族认同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共同认同的文化——儒家文化。儒学不属于汉族,也不单属于哪一个少数民族,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它是古代中国各民族融合统一的思想文化基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之所以历久不衰,与儒家文化的凝聚作用有很大关系。儒学传统在历史上用来整合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及其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与儒学有关的文官制度及其信仰系统,用来整合汉民族的文化与其它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这其中儒学作为“大一统”的封建文化,既有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于封建制度的支撑作用,又有对中华大家庭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心理维系和文化延传作用。

二、儒学对中华各民族具有坚强凝聚力的原因

民族凝聚力与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在二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中,儒学之所以在各民族中传播和被接受,并成为中华各民族具有坚强凝聚力最深厚的文化基础,其主要原因在于儒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特质,适应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儒学的包容性、开放性,使它能被各民族接受、认同,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信仰。

儒家文化本身就是一种相互交融的多源文化,具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虽然汉代曾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所尊崇的“儒术”,已经涵摄了黄老道家、法家、阴阳家等诸子学说之要旨,并以“和合、中庸”作为其思想旨归。汉末,佛教思想传入了中国,并不断与本土的儒道思想相互融通,到唐代则形成了儒释道共存合流之势。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发展来看,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就是在兼容诸子百家、融合道教、佛教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儒学虽然是中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一度享有“独尊”之地位,但这种“独尊”不等于“唯一”。中国文化中没有诸神之争,儒、佛、道并育不害,这正是儒学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所在。不像“欧洲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10],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儒学虽有固守道统、主张“天不变,道亦不变”的保守性,但同时又有融汇消化其他学说以增强自身生命力的灵活性。在其长期发展中,儒学不断与多元文化交流,互相学习,互相渗透,容纳和同化其他文化,同时也沟通、融汇了各民族文化,因而使中华各民族人民都或早或迟的接受儒家文化,甚至把儒家文化看成是自己的文化。

(二)儒学“大一统”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在意识形态方面对于封建国家的统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一统论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其最早出现于《春秋公羊传》。孔子作《春秋》,在记载列代周王即位时多次冠以“王正月”字样。对此,《公羊传?隐公元年》解释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西汉大儒董仲舒由此引申出政权统一的思想,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2]152这一解释与孔子本人的意向是基本符合的。春秋战国时期,中华大地总体上处于分裂状态,各诸侯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严重威胁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孔子一生所追求的理想便是中国获得政治统一,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11]168。他反对诸侯和大夫破坏中华大一统的行为,极力呼吁“一匡天下” [11]144。先秦儒家几乎都有这种“天下统一”的思想。如孟子在回答梁襄王“天下恶乎定”的提问时,很干脆地回答“定于一”[12]4。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荀子也提出过“天下为一”[15]

312、“四海之内若一家” [15]93的观点。在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多依托于统一国家的形式,故民族凝聚力又主要表现为统一国家的凝聚力。正是由于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影响,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与同化、诸侯争霸天下的过程中,中华民族追求和合的统一观念渐渐孕育而生。自西汉形成大一统思维方式后,它逐渐形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并长期影响着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中华儿女在大一统思想影响下始终保持着一种民族凝聚力,使中国能一直以统一的大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儒家主张“仁政”,要求统治者“重民”、“爱民”以得“民心”,这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在儒家看来,“民”是国家的根本,为政者要“重民”、“爱民”。孔子十分景仰远古圣贤,孟子则言必称尧、舜。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他们看来,这些圣贤们能勤政奉公、视民如伤、爱民如子,是“博施于民而能济众” [11]59的伟大圣王。他们也因此而赢得了“民心”,被万民拥戴,才开创了三代盛世。反之,那些虐民、残民、害民者,将失去民心,导致国家分裂,天下旁落。孟子明确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12]111,把民视为国家之本。他深有体会地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12]54可见,儒家把民心向背看得如此重要,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得民心便可以形成一种强大的认同感、亲和力和内聚力,从而把统一国家内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凝聚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此儒家“重民”、“爱民”思想的深层次内涵包括重国家民族凝聚力,主张只有人民信任而形成的精神向心力,才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最可靠的基础。与此相联系,儒家提倡实行“仁政”,以德治国,特别重视统治者道德楷模的向心力量,将君德作为政治规范提到空前的高度。他们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11]122,“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11]9,“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11]47,“近者悦,远者来” [11]133,“民归之,如水之就下” [12]4,德政的结果会在全体社会成员中形成一股强大而持久的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确保国家的根基牢固。这种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思想虽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约束了封建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为人民争得了一些利益。中国古代也出现了一些进步政治家,他们把重民、爱民、与民同忧乐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注意吸引和聚合人心,这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

(四)儒家重血缘、人情,尤其是同胞情结,以一种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特定文化的形式,长期以来对加强中华民族的感情联系起到了重要作用。

“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11]125。如何“爱人”,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11]4即从最亲近的人开始,培养起孝心、爱心,再把这种将对家庭成员的情感推及到社会关系中,达到“泛爱众”。这一思想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和弘扬。宋明理学家们认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13]、“……天下之人,无外内远近,凡有血气,皆其昆弟赤子之亲。”[14]这样在整个社会中,便贯穿着一种温和的伦理情感,从而使社会关系变成一种具有家庭色彩的感情联系,这种联系由近及远,有差别地延伸至天下之人,使人与人之间通过感情联系凝聚为一个亲密的整体。大家往往都以炎黄子孙自居,同宗同脉,并通过对祖宗的追忆和祭拜、对故土的眷恋,潜移默化地积淀成一种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愫,凝结成一种深沉的乡土意识,这对中华民族的感召和凝聚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著名作家萧乾《枣核》一文中的主人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改变了国籍并不等于就改变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这位美籍华人,虽身在美国,但爱祖国之情之行却令人感动。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海外华人华侨已经成为一种载入史册的经济现象和社会力量。而把世界各地的3000多万海外华人华侨与十几亿中国人联结在一起的是两条重要的纽带:一个是血缘,另一个就是文化。

(五)儒家主张“和为贵”,倡导和谐、和平,反对战争,主张对少数民族实行“文化”、“怀柔”政策,从而有利于民族融合。

儒家一贯提倡以“和”为贵,反对战争。传统的大一统思想的实质是文化的统一和融合,它是和谐的、宽容的,非暴力的,而不是武力的征服。在儒家看来,“中国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16]44。夷狄既是人(民),性必善,通过德政教化,以“文”化之,可以提高其善行。即使相对落后的文化,通过“礼乐”教化,也完全可以提高为华夏文化,以实现“夷夏一家,天下一统”。儒家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11]118,夷狄既是兄弟,当然要平等互助,团结和睦。可以说,儒家思想本身对外来文化有着极大的包容性,并且认为民族文化的差异可以趋同,而实现趋同的方法就是民族平等、仁爱、仁政、修身,以及实施“礼、德”教化来实现,其结果是华夏相对先进的文化“同化”周边一些相对落后的文化,即孟子说的“用夏变夷”,以达到儒家理想的华夷文化一体,天下一统的大同世界。历代封建王朝受儒家思想影响,大都对少数民族实行 “怀柔”政策。尽管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过民族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但长期发挥主导作用的始终是文化的力量,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融合统一的重要基础。

(六)儒家注重“家”、“国”观念,使个人对社会、国家产生责任感和归属感,从而形成向心力与凝聚力,培育了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爱国主义传统。

儒家主张家与国一体,认为家是小国,而国则是大家,齐家与治国是统一的。《大学》提出治国就是“家齐而后国治”,把齐家视为治国的出发点。并且,儒家把在家的“孝”与对国的“忠”统一起来,视“孝”为“忠”的基础,如孔子的弟子有若所言:“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11]2但家与国相比,儒家却明确主张先国后家,即在家与国之间发生了利益上的冲突时,要毫不犹豫地舍家为国。这种重视个人对社会、民族责任的文化传统,使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民族、国家的前途命运为重的观念成为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祟尚的人生价值准则;而像岳飞及岳母、戚继光及戚母等一幕幕急国之难、为国尽忠、舍家为国的可歌可泣的事迹,生动地体现和实践了传统儒学的家国一体、舍家为国的思想,并塑造、积淀为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熠熠生辉的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这使得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内在凝聚力,汉族、各少数民族以至海外华人无不受到这种民族主义精神的感召,而认同于中华文化。

三、儒学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现实意义和作用

从一般意义上说,传统儒学是封建宗法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曾经是这个社会统治阶层的思想工具,其中那些强化君权、父权、夫权的“天命”理论与“三纲”伦理,已不适合现代民主法治社会的需要而属于扬弃淘汰之列。但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天人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生活习俗的形成。时至今日,它仍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精神世界,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不可或缺的文化基因宝库。儒家文化中包含并体现着以文化人、仁民爱物、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整体至上等基本精神和价值观念,这些都是历经几千年文化变迁和社会实践而被证明是有利于民族生存发展及社会进步的精神财富,如能正确引导并赋予时代精神,不但将形成持久不竭的文化源泉,产生强大无穷的精神力量,而且也可以在当前的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实际作用。以下分而论之。

首先,儒家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的思想,对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极具借鉴意义。

“文化”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即所谓“文治武功”。儒家经典《周易》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是“文化”的原始提法,即“以文化人”,就是用礼乐文明来感化、同化、优化人,并通过这种文化认同凝聚社会成员。可见,儒家文化很早就有一种人文精神的指向。汉代以后,儒家文化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在长期的发展中,作为文化核心,它不仅融合边缘文化,吸收各家所长,而且改造利用异质思想文化,始终保持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一贯性。这在客观上起到了团结民族成员、培育民族精神的文化凝聚作用。

文化对凝集民众人心、提高民族凝聚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被世界民族发展史有力地证明。如伊斯兰文化使本来处于野蛮蒙昧的、四分五裂的阿拉伯各民族迅速团结起来,并发展壮大为当今世界的一支重要力量;“印度历史上饱经劫难,数千年中几乎没有形成过长期有效的中央集权统治,但除了近代的人为分治外,这个国家却始终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究其原因,传统文化的世代传承以及与之相一致的认同感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17]可见,文化在民族凝聚力形成中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在十七大报告中深刻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和发展,已深深融入到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无疑是民族文化的思想根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必须依托历史、立足现实,以礼敬、自豪的态度善待优秀民族文化,通过挖掘整理和科学扬弃,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得以延续,始终保持中华文化的鲜明个性和独立品格。当然,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是为了在历史的高起点上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和时代潮流的新文化,而不是要回到过去、守旧复古,更不是像有人提出的用儒家思想来指导我国现代化建设。我们必须坚持以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体,以外来健康有益文化为补充,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努力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华文化的旗帜下。

其次,儒家所倡导的团结统一精神,对当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反对民族分裂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和大一统政治观念,以及秦汉时期建立的大一统国家而带来的民族融合、共同发展的实践,形成了中国人顾全大局,团结统一的民族精神,并进而转化为民族文化深层结构的社会心理,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思维定势。历史表明:团结统一思想不仅汉族有,少数民族也同样有,即都追求中华民族的大统一。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是牢不可破的,这一点就连一些西方人都深有感触。早在1959年,正值苏联鼎盛时期,著名的女政论家沃德(B?Word)却预测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将因民族问题而瓦解,而中国的统一在她看来则是不可破坏的。[18]现在看来,这实在是意想不到的惊人的正确预言!为何对中国的统一如此有信心呢?那位女政论家的理由是:中国历史悠久、广土众民,特别是各族群之间的文化相互渗透、浑然一体。这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如此深厚的文化基础!在世界史上,也曾经出现过古罗马、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等几个大帝国,但持续时间最长的不过500多年,便迅速走向分裂、瓦解,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国内各民族文化上的差异和对立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国自秦代以来基本上持久保持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不能不承认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文化确曾起了强大的聚合作用。

中华文化是凝聚炎黄子孙的真正源泉,虽经数次分裂、阻隔,却总也挡不住文化上的依归和亲和,并最终导向统一,这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主流。为国家统一为乐、为国家分裂而忧,以维护民族统一团结为荣、以制造民族分裂为耻,这是中华民族天经地义的政治价值取向。儒学的文化传统与凝聚力是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根基。它不仅有利于台湾的回归,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而且也有利于维系港台及海外5000余万华侨华人对祖国的向心力,有利于吸引他们对祖国大陆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支持。据统计,对大陆投资的80%来自海外华人就是明证。

当前,境内外还存在着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如“台独”、“藏独”和“疆独”分子,他们一直从事着分裂祖国、破坏统一的活动,曾一度猖獗,是当前影响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毒瘤。但分裂祖国始终是不得人心的,也是注定要失败的!包括台湾同胞、西藏同胞、新疆同胞在内的中华各民族人民都认同和承认只有一个中国,都是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文化、共同的民族心理、共同的民族根本利益,必将把中华儿女紧紧的凝聚在一起。一旦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凝聚力就表现为各集团、阶层尽弃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以民族大义为先,团结一致,共同维护国家利益、捍卫民族尊严,表现出极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再次,儒家“和而不同”的哲学智慧,为我们处理国内外民族、国家之间关系,培育中华民族凝聚力提供了诸多有益的思想资料和精神启迪。

“和而不同”的思想渊源久远。《国语》中记载:“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19]这里的“和”,是不同因素、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基础上的融合;而“同”则指排斥差异的简单的同一,是事物的简单相同或相加,这不仅于事无补,还容易引起纷争,使事物难以生存与持续发展。孔子把“和”与君子、“同”与小人相联系,指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1]135。受儒家思想影响,“和而不同”便成了中国人处理人际关系以至民族关系所遵循的一条重要准则。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色彩多样、内涵丰富的大社会。尽管其间有过局部的民族分裂和战乱,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总体格局一直没有变,这正是“和而不同”思想的一种体现。

今天,“和而不同”的思想对我们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仍然十分重要。一方面,要承认各民族之间的差别,照顾民族“不同”,尊重各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其他民族特点,充分保障各民族享有实行区域自治的权利;另一方面,还要从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保障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高度来处理民族关系问题,坚决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势力破坏民族团结、恶化民族关系和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

“和而不同”还是我们处理当前复杂的国际关系的一种智慧。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融入世界,不搞自我封闭,在“求同存异”、平等自主的基础上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但我们还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今的“全球化”主要是指经济的全球化,并不是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西方某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国界的消失”以及“民族国家主权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全球民主化论”等言论和观点的流传,很容易使人们产生错觉,甚至还会淡化人们的民族国家意识和爱国主义观念。这无疑使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宣传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广大人民中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

(作者单位 山东社科院儒学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2]班固.汉书[M].延吉:延边出版社,2004.[3] 胡曾之.代高骄回云南碟[M]//肖万源.儒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思想文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19.[4]萧景阳.中国少数民族走向儒学认同的历史考析[J].孔子研究,1995(2):100.[5]宋濂.元史[M]延吉:延边出版社,2004:197.[6]王永祥.儒学向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方式探析[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52.[7] 王永祥,李文钦.儒家社会伦理思想对少数民族哲学的影响[M]//肖万源.儒学与中国少数民族思想文化.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236-237.[8]清太宗实录(卷59)[M].北京:中华书局,1985:805.[9]张廷玉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5160.[10]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31.[11]朱熹.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12] 朱熹.孟子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3]张载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8:62.[14]王阳明.传习录(中卷)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92.[15]张觉.荀子校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6.[16]礼记[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44.[17] 张静宇.印度文化不衰之谜[N].人民日报,2003-07-21(7).[18] 赵剑.中国的民族凝聚力来自何处[J].镜报,1995(2):24.[19]左丘明.国语[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119.

第二篇:如何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

如何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杯没有糖的咖啡

通过这学期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学概论》的学习,我感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下面我就谈谈个人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所面临的挑战,和如何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看法吧。

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分裂主义的危险,如“台独”分子李登辉的《台湾的主张》、**的大藏区主张、2009年的新疆乌鲁木齐严重的打砸抢烧事件等民族分裂主 义行为,对中华民族的生命财产造成了严峻的挑战,伤害了中华各族人民的感情!

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投降主义的危险,在强势西方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冲击下,一部分国人开始进入了民族投降主义的歧途,他们开始赞成“世界公民”的观点,否认中华文化,认为中华文化存在落后因素,为了适应世界的发展,必须淘汰中华文化,彻底淹没!中华民族面临着民族虚无主义的危险,尽管当今中国经济繁荣,国际地位逐渐上升,但仍然有部分国人不认同中华文化,例如“台独”分子公然宣称:台湾文化和大陆文化是不同的,台湾文化属于“海洋文化”,海洋文化不仅比大陆文化相对立,而且更先进!不难看出他们的离散民族的险恶祸心,必将受到世人的唾骂!

既然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面临着这么多的挑战,那么我们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从国家角度看,党和政府应该如何做呢?首先,党和政府要切实打好物质文化基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中华各民族的生活水平,提高中华各族人民的幸福指数,从而提高中华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其次,坚持和完善制度文化基础,根据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结合本国的国情,吸收人类制度文明的有益成果和不断推进制度文化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增强中华文化的向心力!第三,党和国家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价值观,让社会主义价值观符合社会的发展潮流,迎合人民大众的需要,增强中华民族对核心价值的共识!第四,党和政府应该鼓励文化创新,创造有利于文化创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建设好精神文化基础,强化中华民族的软实力,抵制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侵略!第五,党和国家要主动向社会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在实践中弘扬传统精神,培育民族精神,创新时代精神,让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统一!从根本上来说,党和政府应该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培育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中华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对本民族的认同,对自己国家的认同,强化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的吸引力、向心力和亲和力!

从个人角度看,个人应该坚持祖国的利益高一切的原则,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自觉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能力,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不向社会传播不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信息等。作为当代大学生,更应该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贡献自己的力量,除了提高自身对中华民族整体认同外,更应该对外作出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贡献,如到社区和贫困山区弘扬民族精神,普及邪教文化,分裂主义等的危害知识,提高社区和贫困山区人民的抵制不良文化诱惑的能力,增强对本民族的认同感,还有继续发扬中华民族乐于助人的优良传统,向社会传播正能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支持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入西部大开发队伍,帮助少数民族脱贫致富,提高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等。

随着我国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党和政府对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日益重视,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一定会越来越强,越来越有吸引力和亲和力,中华民族凝聚力也将为国家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力量!

第三篇: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

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

摘要: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令世人为之瞩目的这一片热土,为祖国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

都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实施民族团结教育方面,全社会公民都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

正文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

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发展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具有

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密切交

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共同捍卫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

社会进步。在新的历史时期,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小学阶段考查和中、高考及中

职毕业考试范围,并以制度形式将试题的分值比固定下来,此乃顺应时势之举,务实创新之举,稳定和谐之举,更是长治久安之举。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针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可塑性较强、易接受新事物等特点,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培养各族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各族青少年中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

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是关系

到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大事,也是关系到改革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后继有人和兴衰成败的大事。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中小学必修课和必考课,是服

从维护祖国统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战略高度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和长期的战

略任务,各地教育部门应充分认识强化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通过课堂教学、专题教育活动和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

到育人教育全过程中。与此同时,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网络、媒体等舆

论阵地作用,大张旗鼓地宣传民族团结,真正使广大青少年成为旗帜鲜、立场坚

定;增进友谊、增进团结,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生力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能否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前途

和民族命运,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能否后继有人。要不断加强对青少年的民族团结宣传教育,把民族团结教育纳人国民教育全过程,贯穿青少年成长成才各阶段,引导各族青少年准确掌握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牢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国家观,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

族分裂的责任感,努力培养造就千千万万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青少年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体现;更是我们时代发

展的需要。在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面对一小撮民族分裂主

义分子企图颠覆祖国的活动,加强对青少年进行以民族团结为主要内容的爱国主

义教育尤为必要。

那我们该如何利用当今社会原有的资源,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内容的教育,使

其树立正确的民族观。为祖国的和平和发展做贡献。

第一,让青少年知道我国各族人民友好团结,历史由来已久。自古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开发了祖国辽阔的疆域。

他们的丰功伟绩将永载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史册。例如:青藏地区的布达拉宫内的《文成公主进藏》壁画,它反映了藏汉民族团结友好的历史。第二,让青少年懂得维护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是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

有些青少年认为,民族团结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事,是大人们的事,与我们学

生无关。这显然是一种误解。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在全国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虽然不

大(8%),但分布地区很广。就全国范围来看,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与汉族杂

居在一起,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这是我国民族分布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个特点说明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关系,他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团结,互相帮助,互相融洽,谁也离不开谁。可以说,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事业,要靠各民族人民其中包括我们青少年的共同努力。可见,维护民族大团结,谁也

不能置身事外。第三,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青少年增强民族团结的坚定信念。有些新疆的青少年会问:我们新疆汉族人越来越多,会不会影响我们民族经济的发展?显然他们对加强民族团结持怀疑态度。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不但不能说服这些青少年,反而会助长他们的逆反心理。针对这个问题,我采取

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力求做到使青少年心服口服。例如:为了帮助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国家对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长期给予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力支持,兴建了许多大工程。像乌鲁木齐—库尔勒铁路的铺通,吐—哈油田的开发,独山

子乙烯工程的兴建等,无不体现了国家对我区所作的巨大努力。使我区大部分人

开始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邓小平说“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看那个地区能不能

发展起来。如果在那里的汉人多点,有助于当地民族经济的发展,这不是坏事,看待这样的问题要着重于实质,而不在于形式”。

第四,用民族团结方面的典型事例,来点燃青少年的思想火花。

对校的青少年,学校可以通过“民族团结宣传月”,民族节日期间举行的“茶话

会”,以及“我能为增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做些什么?”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向青

少年学生加强民族团结内容的教育。

对于那些已经出社会的青少年,就要需要利用社会中的一些有利因素对其进行教

育。

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那么学校该如何配合社会

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呢?

中小学要按照《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在思想品德课程的框

架内,在小学三四年级进行民族知识启蒙教育,在小学五六年级进行民族常识教

育,在初中一二年级进行民族政策常识教育,在普通高中一二年级进行民族理论

常识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民族理论常识实践教育。高校在《思想道德修养

和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

等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要搞好民族团结教育课堂教学。

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按规定课时安排教学。将各阶段民族团结教育教学内容纳入小

学阶段考查,中考、高考和中职毕业考试范围。要加强民族团结教育教师队伍建

设,选拔优秀教师承担民族团结教育的教学工作。加大对民族团结教育教师的培

训力度,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研究、集体备课、教学经验交流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通过各种方式,使民族团结教育真正做到进教材、进

课堂、进学生头脑。

社区和家庭在对青少年进行民族团结教育中负有重要责任。社区基层组织要把加

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作出具体规划安排,依托

社区的各种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家庭是培养青

少年民族团结意识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要掌握科学的教

育方法,以自身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言行给孩子作出表率。开展五好家庭、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要着重体现民族团结教育的内容。农村、企业、机关、部队的基层组织要加强对各界青年的民族团结教育。通过各方面共同努力,使民族团

结教育由学校向家庭辐射、向社会延伸,形成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共青团和少先队组织在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中有着重要作用。广泛组织各族青少

年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好寒暑假和各种契机,以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

裂为主题,开展国情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发挥团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到民族地区建功立业,把青春和智慧奉献给民族地区的发展进步事业。

针对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思想实际,组织开展主题团队活动、夏令营、红色旅游、各族师生互访、民族知识讲座、民族歌舞表演等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体验活动。

面向青少年开展民族团结宣讲活动,邀请民族宗教领域的实际工作者和理论工作

者、少数民族党政领导干部作报告,聘请老党员、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

模范的代表担任课外辅导员,不断增强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影响力和实效性。全社会积极营造培养青少年民族团结意识的良好环境。大众传媒要通过制作以青

少年为特定受众的栏目和节目,营造团结向上的舆论氛围。重点新闻网站和教育

网站要开设青少年民族团结教育的网页和专栏,开展各种形式的网上活动。爱国

主义教育基地、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青少年宫、科技馆等,要坚持面向青少

年、服务青少年,加大向包括青少年在内的全社会免费开放的力度,开展专题教

育和实践活动,吸引各族青少年参与进来。要充分考虑青少年的接受特点,精心

创作生产一批以民族团结教育为主题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强的读物、影视剧、动漫作品和游戏软件产品,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民族团结的深刻教育。胡锦涛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

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面向各族青少年开展

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民族团结意识,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长远大计。当今中国,广大青少年具备优良的素质和崭新的风貌,是值得信任的一代。我们相信,只要“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观念深深扎根于各族青少年心中,就一定能够结出民族大团结大发展大繁荣的丰硕果实。民族团结高如天。在这片

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同胞共同建设家园,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华民族。

期待民族团结教育结出累累硕果,当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唱响“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之时,包括各民族青少年在内的全国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将成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战胜各种逆历史潮流而动的破坏势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坚强力量。

(引自《邓小平文逊第三卷第247页)

第四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儒学与马克思主义

翻开世界史,就是不同文明兴起、衰落、融合的过程。任何一种单质文明都难以靠自身的力量克服其固有的缺陷而长盛不衰。古代埃及、希腊、巴比伦、印度、罗马都证明了这一点。较之其他文明,中华文明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一脉相承,延绵不绝。随着世界范围的资本主义兴起,在一连串灾难和失败后,我们陷入了极度的困难之中。和西方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相比,我们的文明也暴露了他固有的缺陷。我们的文明面临着生死存亡的考验。幸而我们民族固有的文明特质使我们警醒,开始与西方文明融合,重塑民族精神,并最终获得新生,而这个西方文明只可以是马克思主义

西方文明在中国传播的非常缓慢,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以后,西方列强就不遗余力的企图用西方先进文明代替所谓土著文明,印度就是最好的例子。但中华民族强烈的民族优越感和民族自尊心使这种企图很难实现。随着西方资本的不断入侵,虽然我们也接受了诸如选举、议会、责任内阁等,但纯粹是形式主义,是一场闹剧。中华文明把天下为公,以天下为己任作为价值之本,以仁义克己为立身之本,以仁政爱民为执政之本,以忠君报国为道德之本,以中庸和谐、宁静淡泊为自由之本。相比之下,个人主意,个人奋斗则不是君子所为。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反差,要使中国人接受西方文明是很困难的。有些人简单的认为西方文明是资本主义的产物,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西方文明。实际上,西方文明最有价值的那些东西,如理性精神,科学精神,民主共和传统最初是在古希腊奴隶制社会里孕育而成;而独立自由的爱好和追求,则来源于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人道主义精神则来源于基督教,正是这些精神提供了条件。历史证明一些基本的文明特质是超民族,超社会历史形态的。理性精神、民主共和精神可以在资本主义社会扎根,也可以在奴隶社会存在

第五篇:儒学与人生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儒学与人生

钱逊

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原所长

课程前言

钱逊教授,1933年生于江苏无锡,1953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毕业,1982年转攻中国思想史,历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长、所长,长期从事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方面的研究。在“儒学与人生”的专题演讲中探讨了儒学与人生的关系,提出了儒学真正的本质是做什么,他从四方面论证了儒学与人生的关系。主要著作:《论语浅解》、《先秦儒学》、《中国古代人生哲学》、《中国传统道德》等。

“我们研究儒学也好,我们想从儒学中学习一些东西也好,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就要了解儒学自己本身的一些特点,就是说它必须是和你自己的思想、和你自己的行为是相结合的,它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体系,你读了以后就是要和自己的生活和自己的思想要结合起来体会来用,就是说具体如何去做,那就靠自己去领会去体验,但是如果说把儒学仅仅看作一种知识去研究,和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自己处理问题、自己做人完全不发生关系,那样的话本身可能做了一门学问,但是这样做就离开了儒学的最根本的核心。”

我今天要讲的题目叫儒学与人生。我先简单说一下儒学和人生的关系。过去很多人大概都认为儒学是一种政治学说,是为2000年的封建统治服务的一种上层建筑,我今天所讲的《儒学与人生》这个题目,目的就是弄清儒学的真正本质在哪里。实际上儒学是一种讲人的学问,或者讲做人的学问,或者说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当然说儒学也是一种政治学,这也对,因为儒学讲治国平天下,但是儒家讲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在修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根本是修身,从天子一直到普遍老百姓的根本都是修身。儒家有这样一个基本的观念:一个社会的安定,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的基础在整个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包括老百姓以及领导人,这是儒家治国的基本,所以为政以德,基础的东西是讲做人,做人的问题解决好了社会也就解决好了,国家也就太平了。

那么讲做人的问题,为什么要提出做人,这里就谈到儒家的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我们讲到的基本的一个问题是要懂得人,先要懂得人和禽兽的区别。现在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人和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禽兽是一回事,人无非就是要生存,无非就是生存竞争,就是弱肉强食,食色性也等,说起来好象人和禽兽是一回事。听起来很可笑,实际上很多人是这样来看待人生的。在这一点上我们的传统儒学就不这样看,而认为人首先要认识人和禽兽的区别。堂堂正正做一个人,要能够摆脱禽兽的境界,要学会做人,修养自己,所以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根本,这是儒学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懂得了这点以后再去研究儒学,就可以懂得很多东西。

不仅是儒家提出了这样的思想,而且在中国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讲做人这个观念在中国已成为一种民族意识,不一定是学者,不一定是秀才状元,即使是老一辈的普遍老百姓,都教孩子要堂堂正正做人。现在我们青年人好像比较讲究将来要做一个科学家,一个文学家,要拿诺贝尔奖还有当议员。中国的传统首先不是讲这个,首先是你要做人,要做事,先做人,而且这种思想渗透在我们传统文化的各个方面。京戏里面讲了多少做人的道理,四大名著里面也讲做人的问题。中国史学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不仅记事,而且记人,记事一方面讲治乱的经验,还有一个人物的褒贬,大忠大奸在史书上都可以找到,一些小人物当时来讲在道德上很有意义,我们史书上也有,并不一定是英雄人物。这是形成我们文化传统的东西。

一、人生价值观

那么这里面第一个谈的是关于人生价值观的问题。人的价值观是我们考虑人的时候首先要思考的一个根本问题。价值观这个词在古代是没有的,在古代讲的是追求不朽,不朽就是一个价值问题。有一种提法叫“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人们还有一个讲法叫“虽久不废”,立了德,立了功,立了言之后,能够长久地不被人忘掉,长久地有影响,这才叫不朽。基本上可以说“三不朽”的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主导思想。人的不朽不是在你自己身上,不是看你自己得到了什么东西,而是要从历史、社会对你的评价中体现你的人生价值。你的不朽存在于老百姓的心中,存在于长久的历史中,这才能叫做一种真正的不朽。一个人生前在各方面有多少的满足,多大的权利,多大的财富,一旦去世就没有了,即使传给子孙后代,现在看来能够传几代就了不起了,但是立德、立功、立言这样的不朽的含义是,即使人的身体不在了,但是精神却可以长远的不朽,确实可以做得虽久不废,在子孙后代,在民族以至人类的发展中存在下去,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个实际上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体验到这一点。

比如说岳飞,他生前并不是一个成功者,他没有完成他的志愿,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判死,但是他被我们中华民族永远记念,永远继承。杭州的岳王坟、岳王庙就是一个很生动、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很典型的表现,一方面是祭祀岳飞,一方面是秦桧被做成铁人跪倒到墙角里。这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看法。这个人在历史上的价值,在我们民族发展中的价值很鲜明地体现了出来。这不在于他当年如何成功,而在于他能不能够立德、立功、立言,虽久不废,其他都是假的、空的。所以说,物质的东西比如人的寿命,物质财富、权力,都是短暂的,而真正的精神的东西才是可以永远存在的,永垂不朽的。

岳飞不仅是我们给他纪念,而且岳飞那种精忠报国的精神是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里。我可以举一个清华校史上的例子。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北大学生在城里示威游行,清华离北京太远,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好的交通,没有参加,到晚上才有人把这个消息带到清华园,一夜无话,第二天早上就有反应了,大家早上去吃早餐的时候,发现在饭厅门口帖了一张小字报,当时叫揭帖,小字报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巴黎和会的具体内容,就抄了一首岳飞的《满江红》,谁抄的?是闻一多,当时是清华学生。闻一多此时此地抄这么一段岳飞的《满江红》干什么?他是用岳飞的《满江红》来抒发他当时的这样一种爱国的情感,也就是说岳飞的精神实实在在地存在于闻一多的身上。在这样一种民族危亡关头它表现出来,激励一代青年来进行爱国活动,这叫做真的不朽,这真正是一个人的价值。这就是中国人的一个最基本的传统,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最基本的人生价值观念。16:46 刚才讲到的时间问题,中国人的观念不是说只有现代,中国人讲究历史观念,我继承历史的先辈们的这样一种成就,继承他们一些好的思想,同时我也要用我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上留下痕迹。所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汗青是什么?是历史。这是中国人的观念,不只看我自己,不只看我眼前,而是把自己放在一个群体中间,把自己放在历史中间,来寻找自己的价值。

讲到这个地方需要澄清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人讲究“义”,把“义”作为第一位,所谓“义以为上”.很多人认为中国传统就是重义轻利,不符合现代要求,这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中国古代传统讲义利关系,讲的是应该把利的取舍放在义的考量之下。

还有一个要澄清的是,中国人讲人生价值需要把个人放在一个群体中间,放在历史里边,那么是不是就不讲个人?也不是这样。实际上,一方面儒学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强调个人要自觉地承担自己的社会义务,意识到自己的历史责任,但同时也非常强调个人的独立的人格。

二、待人处世的原则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涉及到一个待人处事的原则问题,因为做人就是要处理人和人的关系,但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是这里面包括很多具体的规范。比如“孝”就是一个具体的处理家庭关系规范,也是一个基本的道德规范。我在这里不打算讲这些具体的东西,只讲一个最一般的原则,我们待人处世、处理人和人的关系的最一般、最根本原则是“推己及人”.这思想来自于孔子提出来的大家都非常熟悉的两句话,一句话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句话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个道理非常简单,概括起来讲就是“推己及人”,或者像老百姓讲的要“将心比心”,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其基本精神就是为人处事心里要想到别人,而不要只想到自己,这样就可以平等地待人,对人表示一种尊重,一种关心和帮助。这个简单的道理讲起来意义很大,儒学讲仁,孔子讲仁学,讲仁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从自己做起。在《论语》里孔子的弟子问过他,说什么话是可以一辈子终生行之,是一辈子照着去做的,孔子就说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段话是一以贯之,另一个学生问,一以贯之什么意思,他回答,忠恕而已矣。如果孔子的思想是仁学,仁的最基本的一个内涵叫爱人,那么如何爱人呢?爱人的起点在哪里呢?我说爱人的起点就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起点就在你心里要有别人,如果你连这点都做不到,心里只有你自己,你又怎么谈到爱别人呢?心里总是有别人,总能够为别人着想,总是能够把别人当做和你一样的人,你才能够对人有爱。所以,孔子的仁学,从推己及人做起就可以了。

这是儒学的一个特点,要讲高深它可以有很高深的道理,要简单它也有很简单的道理。最普通的人,一点不学,听一听也可以明白很多道理。拿现在我们的社会生活来讲,我们讲社会功德,讲文明乘车等,说到底最基本的问题是“推己及人”.干一件事前,能想一想这个对别人会有什么影响,能想一想别人是不是也有这种要求,很多问题就解决了。而往往我们就是没有想到这一点。

再推广来讲,现在“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也被世界所注意。近一些年来,国际宗教界和伦理学界都有一批人提出一个问题,想寻求一种全球的普遍的伦理,寻求大家都能接受的伦理原则,为什么要寻求这个,因为个人伦理原则、价值观念不一致会引起很多冲突。如果我们能够寻找到一些大家都能够接受的原则,大家都按照这个要求行动,就可以减少由此引起的冲突。这件事情已经进行多少年了,国际宗教界、伦理学界都开过国际会议,也有一些成果,最明显的成果之一就是在国际宗教会议和国际伦理学会议上,大家得出一个一致的认识,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一个各种宗教、各种民族、各种文化都可以接受的基本原则。

但是还有一点做起来又是很不容易的,你不说别的,就说我们常见的校园里的现象,有些就和它相反,明明知道这个东西自己也不愿意,但是我跟学生讲课常常讨论一个问题,比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如我们校园里常见的占座现象,我们都知道占座不对,但是不占又觉得自己吃亏了,所以还是要占。做起来是很难的,道理是很简单的,但我想我们应该从最简单的道理、最简单的东西做起。

三、谈个人修养

第三讲修养。因为道德原则不是天生的,要修养和教育。儒家非常重视教育,虽然孟子讲人性善,但他还讲要教以人伦,要教育,不能完全靠自发。在修养方面,中国传统文化里面有丰富的内容,有很系统的修养学说。据我所见,中国文化中关于修养的这套东西是最丰富、最系统的。今天讲一下“为己“和”慎独“.儒学也是为己之学,孔子讲,”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但这个”为己“不是为自己,不是为自己的名利。这个”为己“指,学习修养是发自内心的自我要求,是为了自己的一种完善。”为人“是指做给别人看,沽名钓誉。儒学提倡的是为己之学。

这里要提到刚才上一个讲座里面,谈到三年服丧的问题,孔子的学生问能不能减到一年,孔子说,如果你不服丧三年,服丧一年,你能不能心安?如果能够心安理得,就那样做好了。接着孔子又说,为什么要三年服丧,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有三年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所以,真正有道德的人,父母死了以后,让他不服丧,让他吃好的,穿好的,让他去听音乐,去跳舞,他都没有这个心情,他会于心不安的。孔子强调要心安,是为己,就是为了自己能够心安。比如现在的见义勇为,老有人问,他怎么想的,他图什么,他为什么?其实很简单,他觉得只要是人都应该这样做,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够心安,不这样做会后悔一辈子。

中国人讲修养就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东西,所以就提出所谓”慎独“.”慎独“就是没有别人知道,或者就你一个人在那儿,别人不知道,或者说你仅仅想了,没有见诸行动,在这种情况之下,你也要老老实实,实实在在地按照道德的要求去做。这是慎独,是修养非常重要的一个要求。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说明你真正是”为己“,如果你不是”为己“,你就是要做给别人看,”慎独“这一点很重要,不光是道德上要注意,也包括一切的工作,一切的处事都要注意。

四、谈人生态度

第四个问题,讲人生的态度。我想,人生的态度就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一句话是中国人基本的世界观:整个宇宙不断地在发展变化,不停地运 5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行。下面还有两句话叫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不断地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以做一个人也应该按照这样的精神来做。

再讲讲厚德载物,地很广大,很厚重,能够承载万物,君子就应该象地这样,能够承担大任,能做大事。能够做大事,要有很好的德行。我们前面讲要做人,讲人生价值,讲推己及人,讲修养,讲的都是”厚德“,最后讲一条是要”自强不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以上四个问题只是整个儒学中很少的一部分,讲的很简单,道理也很简单,但是我们如果能够认真的从这四个方面去做,我想我们会有一个很健康、很有意义的人生。谢谢大家!

五、现场提问

听众:钱先生您好!我有一个问题,就是刚才您说到个人和个性这样一个在儒家思想体现的问题,您举了很多例子,富贵不能淫、取义成仁这样的(例子),但是我发现您举的例子,更多时候是当他个人跟集体的利益在一体的时候,更多是受到外来侵略这样威胁的时候,他才产生出这样的行为,而在就是他和整个这样的上层统治的关系中却很难看到这种行为,而更多看到的是一种愚忠或者愚孝的成分在里面,还有就是我发现在我们儒家典籍里面其实自相矛盾的有很多,比方说有(人)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于孝也,那么我想很冒昧地问一句,如果父亲是小偷,那么儿子也要做小偷吗?谢谢!

钱逊:这个(您)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传统中间有愚忠、愚孝,这是事实,包括岳飞身上也有愚忠,但我觉得这个问题我们要做这样一个分析,就是说传统文化要看到它有两重性质,像愚忠愚孝这一方面,是那个时代下面它的一种局限,就是说在那样一个社会条件下,他要忠于这个国家,忠于这个民族,他(忠于的)那个对象只能是皇帝,只能是当时这样一个等级制度,对吧。这就导致了他实际的内容他就变成了是愚忠。更严重的问题我们还可以说到像后来(说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讲气节,在那个时候妇女你要让妇女守节,守它那个封建礼教、三从四德,这是一面,它有它的时代性,在那个时代下面,确实有这个性质,确实有这一面,但是从另一方面讲,那样的精神,处理个人和群体的关系问题,如果我们换了一个社会(环境),现在我们的社会就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对不对。同样一个比方守节的问题,那么在抗日战争时期,《四世同堂》里面不这样讲吗,抗日战争时期钱老先生他也讲这话,说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日本人要他做事,我就不能做,我就要守住这个民族气节。这个精神是一样的,但具体的时代内容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在这儿讲(儒学),我们就要从它这个时代的具体内容中间把它真正的精神发掘出来,抽出来,用到现在 杭州精英在线系列课件

http://www.jy365.net 的社会生活中来。包括闻一多写那个《满江红》,当然他也没有在这里去接受岳飞的愚忠,岳飞的《满江红》也体现出愚忠这一面,但是他是从这里把那个愚忠抛掉了,抛掉以后用的他精忠报国这样的精神来处理当前的事情。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传统它继承下来,而且得到了发展,有了新的内容,新的生命,所以这就是说要分析它两重的性质来加以推陈出新的改造。

下载儒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儒学与中华民族凝聚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本文摘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统一战......

    儒学与生活解读

    《孟母三迁》体现了(环境)的作用。 20世纪以来的三大思想运动不包括以下哪种思想:马克思主义 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的观点。 韩......

    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

    儒学与现代企业管理

    儒学与现代企业管理单玉华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凝合沉淀而成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最灿烂的一部分。二战后日本经济的起飞、亚洲“四小龙”的崛......

    儒学与法学比较

    2005-10-25 14:56 满意回答 儒法之比较及其现代意义------------------ 摘要:纵观中国古代法律思想史,各家学说有如天空璀璨的群星,然从其影响力来说,儒法两家是足具影响力的学......

    儒学与企业文化.(汇编)

    儒学与企业文化 儒学是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儒家管理思想的仁爱原则和“仁、德、礼、智、信”的治国方略,是世界管理思想的瑰宝。研究传统文化,就是要继承发扬优秀文化传统,......

    中华民族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民族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中华民族为什么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 http://www.xiexiebang.com/10llzk/201002/t20100208_558860.html 流在心中的血,澎湃着......

    发挥统一战线优势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荐5篇)

    本文摘要:最广泛、最充分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对统一战线提出的战略任务。本文试从统一战线与......